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

2024-10-26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通用2篇)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 篇1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

一、散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

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

①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3.借代:

①突出特征。

②使语言新鲜活泼。

③可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

①具有形式美。

②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思想。

③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

① 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 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③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

① 能托物言志。

② 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

③ 增强讽刺幽默。

④使叙述生动形象。

7.设问:

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

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③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④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②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9.反复:①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②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二、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

1.开头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悬念。

2.过渡段作用: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作用。

3.结尾段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④呼应前文。

4.伏笔悬念作用:①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②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物象作用类: 起勾连上下文的作用,通过物象对内容加以充实,升华主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渲染气氛。

三、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类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白描: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7.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9.以小见大 :“半瓣花上道人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来透视一个人的灵魂,体现一个深刻的哲理。

例1.2001年春季: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答案: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例2.2004年全国卷Ⅲ: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作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例3.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例4.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例5.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

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四、散文常用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例1.2005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例2.2006年高考辽宁卷: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散文的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 篇2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014年高考命题蠡测】

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题型有:①划分或分析层次和段落,②品味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的作用,③寻找行文线索,④概括作品主题,⑤判断有关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分析是否正确。

【仙人指路】

分析作品结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示例

题型

一、划分层次和段落

解题方法:

1.抓4个点。①句子:过渡句,首尾句,议论、抒情句等。②词语:关联词,序数词等。③标点:分号,句号,冒号等。④位置:标题,首尾段等。

2.梳理段落。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方法:按时间推移的注意抓住时间词,按空间转换的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文中若有不同性质的材料,可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情节推移清楚的,可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划分。

3.归纳概括。

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1)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2)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养我的乡土。(3)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4)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5)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6)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畴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千丝万缕粘着边。(7)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方向,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做茧,紧紧地包着自己,一辈子附在身。

分析:首句是“起点站是童年”应为总起句,尾句是“童年的烙印一辈子附在身”应为总结句,2至6句是同类句,大结构应为总分总关系,那么找具体的烙印应在分述部分找,即在2至6句找,分别是:父母亲族的逗弄,乡土的山水草木,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的音容笑貌。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题型

二、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

解题方法:

1.确认。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审清解题方向。

2.调动储备。根据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过渡照应段和结尾段),分析其表达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等。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等。

3.依据段落位置和解题方向,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例题:

1.分析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2006年上海卷第12题)

2.作者在写某某之后,又写了某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06年江苏卷第15题)

3.分析作者表现文章主旨时,行文上的特点: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2006年辽宁卷第21题)

4.简要分析所给文章的视角: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2006年福建卷第15题)

分析:作品的形式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谈结构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或者只关注形式忽视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答案:

1.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3.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4.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题型

三、寻找行文线索

解题方法:思考文章材料是用什么串联起来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时间线索,(2)空间线索,(3)人物线索,(4)实物线索(5)情感线索,(6)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细节或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

例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套第18题)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散文的结构思路的把握,其解决方法是“抓线索”。这篇散文的结构比较简单,思路清晰,便于考生把握,题干中已明确指出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高原、雪,只要对这三个内容分别略加分析就不难找不到线索。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题型

四、概括作品主题。

解题方法:

1.留意文章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联想、推测文意提供了依据。

2.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首尾段意,犹如手执牛耳,理解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3.注意标志性的语言。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主体还是在中间部分。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在文章中,就是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标志性语言。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考生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4.重视题干的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有时会在题干中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示。题干透露的信息包括上下题之间的联系,它们互为因果、互为条件,这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分析作品的表达特色

考点解读

1.高考对“鉴赏表达特色”是如何说明的?如何理解这一考点要求?

答案(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关于艺术表现要考虑观察、感受的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表达。

(2)所谓散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所谓表现手法,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与“表达特色”“表现特色”“写作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技巧等;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衬托、虚实结合等。

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包括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等。

2.高考在“鉴赏表达特色”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往往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的同时切入分析(这点与古诗表达技巧“单一”角度特色有所不同),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基础整合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知识储备】 《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知识储备】

1.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 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

【知识储备】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知识储备】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掌握语言艺术

【知识储备】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题点突破

如何从多角度切入赏析?

对散文表达特色的鉴赏,多强调多角度切入。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色)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角度切入。不过,“整体看手法”,首先是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等);其次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看它以哪种方式为主(一般是记叙描写),以及几种方式的结合,如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等;再次可以考虑构思结构、语言表达。至于修辞手法,必须着眼于全篇,一般不予考虑。

对局部文字的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有:

①修辞手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②描写方法。因为所给的片段文字多是描写,所以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考虑,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③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④语言表达。只有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规范答题

一、审题

【规范导引】 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要点:

1. 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你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 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强调要从多角度赏析。

4. 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也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 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它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规范导引】 答题要领

1. 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才能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 多角度切入

6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 赏析赏析,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

4. 答题模式

上一篇:乡镇规划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农转城”工作情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