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共7篇)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篇1
201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分析综合C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014年高考命题蠡测】
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题型有:①划分或分析层次和段落,②品味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的作用,③寻找行文线索,④概括作品主题,⑤判断有关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分析是否正确。
【仙人指路】
分析作品结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示例
题型
一、划分层次和段落
解题方法:
1.抓4个点。①句子:过渡句,首尾句,议论、抒情句等。②词语:关联词,序数词等。③标点:分号,句号,冒号等。④位置:标题,首尾段等。
2.梳理段落。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方法:按时间推移的注意抓住时间词,按空间转换的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文中若有不同性质的材料,可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情节推移清楚的,可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划分。
3.归纳概括。
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1)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2)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养我的乡土。(3)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4)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5)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6)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畴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千丝万缕粘着边。(7)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方向,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做茧,紧紧地包着自己,一辈子附在身。
分析:首句是“起点站是童年”应为总起句,尾句是“童年的烙印一辈子附在身”应为总结句,2至6句是同类句,大结构应为总分总关系,那么找具体的烙印应在分述部分找,即在2至6句找,分别是:父母亲族的逗弄,乡土的山水草木,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的音容笑貌。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题型
二、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
解题方法:
1.确认。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审清解题方向。
2.调动储备。根据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过渡照应段和结尾段),分析其表达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等。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等。
3.依据段落位置和解题方向,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例题:
1.分析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2006年上海卷第12题)
2.作者在写某某之后,又写了某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06年江苏卷第15题)
3.分析作者表现文章主旨时,行文上的特点: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2006年辽宁卷第21题)
4.简要分析所给文章的视角: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2006年福建卷第15题)
分析:作品的形式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谈结构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或者只关注形式忽视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答案:
1.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3.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4.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题型
三、寻找行文线索
解题方法:思考文章材料是用什么串联起来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时间线索,(2)空间线索,(3)人物线索,(4)实物线索(5)情感线索,(6)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细节或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
例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套第18题)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散文的结构思路的把握,其解决方法是“抓线索”。这篇散文的结构比较简单,思路清晰,便于考生把握,题干中已明确指出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高原、雪,只要对这三个内容分别略加分析就不难找不到线索。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题型
四、概括作品主题。
解题方法:
1.留意文章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联想、推测文意提供了依据。
2.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首尾段意,犹如手执牛耳,理解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3.注意标志性的语言。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主体还是在中间部分。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在文章中,就是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标志性语言。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考生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4.重视题干的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有时会在题干中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示。题干透露的信息包括上下题之间的联系,它们互为因果、互为条件,这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分析作品的表达特色
考点解读
1.高考对“鉴赏表达特色”是如何说明的?如何理解这一考点要求?
答案(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关于艺术表现要考虑观察、感受的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表达。
(2)所谓散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所谓表现手法,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与“表达特色”“表现特色”“写作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技巧等;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衬托、虚实结合等。
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包括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等。
2.高考在“鉴赏表达特色”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往往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的同时切入分析(这点与古诗表达技巧“单一”角度特色有所不同),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基础整合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知识储备】 《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知识储备】
1.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 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
【知识储备】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知识储备】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掌握语言艺术
【知识储备】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题点突破
如何从多角度切入赏析?
对散文表达特色的鉴赏,多强调多角度切入。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色)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角度切入。不过,“整体看手法”,首先是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等);其次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看它以哪种方式为主(一般是记叙描写),以及几种方式的结合,如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等;再次可以考虑构思结构、语言表达。至于修辞手法,必须着眼于全篇,一般不予考虑。
对局部文字的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有:
①修辞手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②描写方法。因为所给的片段文字多是描写,所以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考虑,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③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④语言表达。只有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规范答题
一、审题
【规范导引】 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要点:
1. 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你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 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强调要从多角度赏析。
4. 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也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 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它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规范导引】 答题要领
1. 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才能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 多角度切入
6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 赏析赏析,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
4. 答题模式
多为完整型,且分析的重点多在“效果”上。因此,特别强调在写出该表达技巧自身效果的同时,重点写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篇2
一.阅读材料典范化
总览2010年18套语文试卷, 其选文经典、关注人性、文化内涵深刻的特点非常突出。结合前几年的试卷分析, 经典典范的文学作品在高考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反观各地的一些模拟试题, 文本材料的选取不仅没能很好地契合高考的发展趋势, 而且出现典范性不强、删减整合不科学、文本质量较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命题的科学性, 训练的有效性。因此, 阅读材料典范化、范文化是高效复习备考的前提。语文备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选文科学规范是其中应有之义。
精选阅读训练材料, 首先所选材料应该重文学, 重文化, 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特别是像迟子建、季羡林、周国平、池莉等当代大家的典范之作, 理应成为命题的首选素材。这样的作品不仅经典、典范, 人文内涵丰富, 材料价值高, 而且利于训练阅读能力, 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更有利于引导阅读, 实现阅读训练效益的最大化。实际上, 2007年广东卷《泥泞》、20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2010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等已经多次选用迟子建的作品。那么, 我们在备考中训练选用阅读材料时当然应高度重视。选用典范的阅读材料, 既便于考生提高备考效率, 又能有效提高文学素养。假如我们在考前以迟子建作品为阅读材料进行一定量的训练, 那么考生对她的作品风格特点、惯用手法等都会有一定的了解, 考场上就相对顺手得多。并且, 考生的文学修养特别是视野也宽阔得多。语文备考、考试是特殊的学习方式, 在备考中我们有责任使更多的优秀、规范的作品进入学生的视野。
二.解读方法科学化
不论解读什么文章, 都必须通读全文, 理清脉络, 把握主旨, 明确该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真正读懂文本 (主要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是阅读理解题的基础。对文学类文本来说, 解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分文体训练解读。
要高效复习, 首先就应分文体进行解读训练。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方法不可能完全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区别对待、针对性训练。如小说, 我们必须从三要素入手, 特别是抓住“人物”这一主要要素来把握主旨。而散文有写人记事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 随笔议论性散文等类型, 它们的解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切忌复习训练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会儿散文, 一会儿小说, 今天练理解句子, 明天练赏析手法。不同类型的文本, 虽然有共性的题目, 但由于其解读方法不同, 做题的思路方法往往有别。
2.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以散文复习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把做过的高考散文分类, 然后研究不同类别散文如何解读, 学会归类找规律, 最终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解读方法。
例如, 研究2007年的高考试卷, 我们很容易发现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和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都是抒情散文, 都是通过几则材料来表现主旨 (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戈壁石;风迎接我、风带来诗意、和风有关的事件) , 进而联系1998年全国卷《报秋》、课本《故都的秋》等文章, 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类文章的规律。即用若干则材料表现主旨, 材料的内涵前几则相同, 最后的一则可能有所别;首尾往往有议论抒情的句子来点明、升华或暗示主旨;内涵往往既集中又不单一等。
3.总结出各种解读方法。通过对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梳理研究, 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该类文本的解读方法, 如:抓关键句法——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往往暗示或点明主旨;材料分析法———梳理文本的写景、叙事、联想、引用等材料, 归纳其共性内涵即为主旨, 不同内涵即为主旨的升华或深化;线索分析法———此类散文往往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 或物或情, 或行踪或总分等等。
三.题型训练规律化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 每篇短文仅仅四个题目 (个别省市3个) 。虽貌似各不相同, 但其实质就那么几种题型,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的意识, 化个为类, 举三反一, 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如2010全国卷《灯火》第16题,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做到此题, 我们可以联系到其他高考题 (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 或模拟题, 引导归纳:1.各种人称的基本作用;2.人称转换的原因或作用。这样再遇到此类题目, 学生往往就有了思路, 就能条件反射般地做好题。再如, 2008年浙江卷小说《乌米》第21题:《祝福》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 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我”的形象和作用。做完该题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把此题和2008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联系起来, 进而探究“次要人物”的作用以及用大量笔墨写次要人物的作用。当学生们总结出, 要从真实感、线索、表现主旨、表现主要人物、艺术效果等多个方面思考时, 此类题型就彻底地掌握了。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 把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总结做题规律放在重要的位置,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 现在的高考题80%的试题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出常见题型, 让学生结合高考题探寻规律。比如, 我们布置任务:现代文阅读的“语言表达题”该如何做?一般是怎么设问的?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诸如此类等。然后让学生研究2010年山东卷小说《骆驼祥子》节选第19题, “第一段画线部分突出【得到】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结合2007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8题, “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 举例说明”, 再研究必修教材的两个单元的小说语言风格, 就不难归纳出小说的语言特色题做题的规律和方法。
四.答题格式规范化
首先, 要掌握专门的术语, 不说外行话, 用语准确。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 真正理解其含义。如小说结构情节方面:烘托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效。表达技巧: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 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等等。
其次, 掌握答题格式。
1.问题意识:认真进行审题训练, 围绕问题对应回答, 一问一答, 对应作答。
2.得分点意识:赋分 (分值) 往往和答案要点有关系, 根据分值可以推断回答要点。一般情况下, 2分题目多为一个要点;6分题目一般2-3个回答点。
3.规范意识:回答问题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 是有讲究的,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如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x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 有什么好处?我们首先回答修辞方法是什么 (因为问题是何种, 回答当然只能是一种) , 然后说说这种修辞本身的好处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好处。
五.阅读题料作文素材化
高考作文关注人生、社会, 而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内外阅读、写作积累缺乏, 认识社会生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 联想、想象能力不足, 不能运用充分、有力的事例去阐述思想, 表现主题。那些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没有思想、情感枯竭、时代感不强的考生, 是很难写出高分作文的。现代文中的文学类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千字文, 其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超越俗套, 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写作不足, 以达到备考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高考文本的阅读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情感素养。阅读训练之后, 我们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思路或局部写法进行写作训练, 把读写结合起来, 提高备考的效益, 还可以从作文素材的角度对其积累、提炼、变形等, 使之成为我们绝好的写作素材。如《总想为你唱支歌》, 对倒而不死的“左公柳”、死而不倒的“胡杨林”稍加概括, 不就是我们议论文绝好的例子吗?其抒情性的笔法、几个材料表现主旨的化大为小 (写大西北的精神, 通过有代表性的物和人来完成) 的写法, 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写赞美某地域、某集体的借鉴。像迟子建的《泥泞》, 为我们写挫折、逆境提供了多好的写作思路!
事实上, 看看最近几年考生作文中大量引用史铁生的例子, 我们就知道《合欢树》《我与地坛》等高考文本如何有效利用了。聪明的考生往往知道利用考试文本作为写作素材, 备考更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当然, 阅读材料也是人文教育的绝好材料。
六.全面和重点相结合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之散文阅读 篇3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散文大致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和议论明理类。
一、技巧指导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鲜明突出。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写出精炼确切、符合要求的答案。
二、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
1,命题角度: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思路:
(1)本义人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下文找到相关语境。
(2)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3)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并找到答案。
2,命题角度: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1)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要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2)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3)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旬、关键词人手,概括答案。
3,命题角度: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1)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2)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3)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4,命题角度: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1)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2)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各层面意思的区域,锁定关键句。
(3)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各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并概括出答案。
5,命题角度: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1)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2)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6,命题角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1)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特殊意义。
(2)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能理解词语特殊含义产生的环境。
(3)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从而获取词语的特殊含义。
7,命题角度: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1)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故要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3)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需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表)写什么,实际(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8,命题角度: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1)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的对应位置,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2,从内容上把握答题要领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为了证明观点或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会问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具体,不可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力求准确、精炼、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考查形式,所以组织好答题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显得非常重要。
(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2)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3)语言表述力求精炼;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三)理解表达作用
1,人称表达类
命题通常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或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称谓的变化。
解题思路:
(1)确定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2,修辞方法类
(1)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說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等。
(3)确定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的具体表达方式命题。
(1)确定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指定语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定指定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作用,确定答题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5,表现手法类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作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篇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边缘人的爱与哀愁
[英]萨基
沿着一座古老的大教堂屋顶的防护矮墙,每隔一段距离都矗立着一座石雕:它们有的是天使,有的是国王,还有主教,几乎个个身上都洋溢着虔诚带来的喜悦与沉着。但是,在大教堂阴冷的北边较低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座雕像:它没有王冠,没有主教冠,也不带光环。它的表情冷峻、痛苦,充满忧伤。那群栖息在防护矮墙的墙沿上整天晒太阳的蓝色肥鸽子断言,它肯定是个魔鬼。然而,钟楼上那只老寒鸦——它可是一位教会建筑学方面的权威,断定这座雕像是一个迷惘的灵魂。于是,有关雕像身份的猜测就此了结。
秋日的一天,大教堂屋顶上飞来一只体态轻盈、叫声甜美的小鸟。它离开荒芜的原野和日渐稀疏的矮树篱,只为寻一处冬季的栖息地。它停下疲惫的双脚,打算在天使大翅膀的背阴处休息,或在国王礼袍的石刻褶痕上安歇。但是无论它停到哪儿,都会被那群肥鸽子推开,或是被那群聒噪的麻雀从墙沿上赶走。它们唧唧喳喳地相互议论道:“从来没有哪只受人尊敬的鸟会这么深情地歌唱。”于是,这只漂泊流浪的小鸟不得不离开。
只有迷惘人雕像为它提供了庇护之地,因为肥鸽子们认为,在一个倾斜得如此厉害的地方栖息是极不安全的,更何况这里还太过阴暗。这座雕像没有像其他“达官贵人们”一样,双手交叉摆出虔诚的姿态,而是双臂交叉于胸前,好像在反抗什么。它双臂所构成的角落恰好可做小鸟温暖舒适的休息地。每天晚上,小鸟飞回位于雕像胸膛处的小窝,心中充满了对雕像的信任,而雕像那双漆黑的眼睛也似乎一直都在看护它酣眠。渐渐地,这只孤单的小鸟爱上了这位孤独的守护者。白天,它会时不时立在教堂的滴水嘴或别的拱座上婉转啼鸣,唱出最甜美的歌,向它的夜晚庇护者表达感激之情。也许是因为风,也许是因为天气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迷惘人雕像那张憔悴不堪的脸上,似乎渐渐褪去了几分冷峻与忧伤。在每天漫长又单调的时光里,这位小小客人的歌声总会断断续续地飘进这位孤独守护者的耳朵里。当暮色降临,晚祷钟声响起,一只只巨大的灰色蝙蝠从钟楼屋顶上的巢穴悄声飞出时,这只朝气蓬勃的小鸟就会回来,哼着安眠曲依偎进那等待着它的双臂中。对忧郁的迷惘人雕像而言,那是它最快乐的日子。只有教堂的大钟每天都高声鸣唱着嘲弄的话语:“快乐之后„„是悲伤。”
教堂司事小屋的人们发现,大教堂的周围总有一只棕色的小鸟飞来飞去,它优美的歌声令人艳羡。“但是很可惜,”他们说,“不能尽享其婉转之音,任之萦绕在矮墙之上,实在浪费。”尽管这些人很穷,但他们相当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所以他们逮住了小鸟,把它关进了小屋门外一个小小的柳条笼子里。
那晚,小小歌唱家经常栖息的地方不见了它的踪影,那尊忧郁的雕像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孤独的痛苦。也许,它这个小小朋友被暗中觅食的野猫杀死了,也许被一粒石子伤
2.小说中谁是“边缘人”?“边缘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迷惘人雕像和小鸟是小说中的“边缘人”。“边缘人”形象的特点:①是社会上弱势群体的象征,无权无势,没有醒目的身份和地位,没有受人瞩目和争抢荣耀的实力和资格。②虽然不被关注,但他们心中同样有爱与忧愁,相互的感情浓厚而真挚。小鸟用歌声来体现它的爱、感激和信任,同时也表达忧愁、饥饿、思念与绝望。迷惘人雕像则是用面部表情和体位的变化来表现他的爱与忧愁。
3.小说中围绕着迷惘人雕像和小鸟的,还有一群寒鸦、鸽子和麻雀,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为边缘人的爱情构置了一个周边的社会环境,寒鸦、鸽子和麻雀作为一个对立的群体对边缘人充满敌意。他们认为迷惘人雕像是魔鬼,不配得到尊敬;②他们排斥小鸟,仅仅因为它歌声深情动听。③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是边缘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他们对于小鸟的形象塑造有反衬作用。
4.在欧美,萨基与欧·亨利齐名。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构思巧妙,结尾经常出人意料。你认可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可。小说构思巧妙,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迷惘人雕像和小鸟因相爱而死亡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爱情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而社会角色是有主次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边缘人的爱情是回荡着哀愁的。(反对者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悔 过 [美]瑞恩·金赛拉
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把我照醒。我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吃了点冷燕麦片作为早餐。过去三年来,我一直这样打发自己。该是工作的时间了。我走出家门,迈着悠闲的脚步,朝麦迪逊大街走去。此时正是一年中干我这一行最好的季节:夏天,大批游客纷纷涌入纽约。我来到城市广场。照常,广场已有很多游客,而且为数众多。“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想。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30多岁的白人,估计他迷路了。
“太好了,”我自忖着。“该对他动手了!”我沉着自信地靠近那人。“你好,先生!需要帮助吗?”
(选自2012年第6期《读者》)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通过略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详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
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写出了“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E.小说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沾自喜的可耻,再写“我”看到约翰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
解析 B项,“意在表明„„”错,这是为了表明其深陷贼道,以盗取他人钱财为快乐,为后文的悔过自新做铺垫。C项,“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还有更重要的——使他陷入生命危机。答案 BC 6.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是一个靠偷窃为生的小偷。善于伪装,有熟练的偷窃手法。②有尚未泯灭的良知,但不敢承担责任。③有悔过之心,却缺少胆量。7.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出约翰逊的热心,说明约翰逊是一个好心人。②把约翰逊的善良与之前“我”偷窃其钱包行为的可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偷窃行为的可耻。③是约翰逊命运转折的契机,他因此而被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为下文“我”的悔过提供契机并做铺垫。8.你怎样看待“好心的约翰逊被偷、被误会、被殴打”这一事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论是约翰逊被盗钱包还是被人殴打,小说所要提示的是更为深层的社会现实问题: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篇5
探究题分析教案
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解读:要求考生的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解读:“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写作意图类)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个性解读类)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赏析与探究作品的内涵
一、考点透视: “作品内涵”,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就小说来说,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塑造人物表现出来的赞赏、贬斥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作品的主旨和写作意图,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切都在作品内涵的范围之内。了解一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如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主要是: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民族心理: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崇尚宁静,爱好和平;爱好自然,追求光明;知足、稳重;叶落归根,安土重迁,游子思乡。
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其重要内涵的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
6、“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再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三、解题方略:
回顾常见探究题型:
•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通过阅读本文,你领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的复杂感情。•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请结合全文分析。•请你就对“„„”“„„”“„„”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作品的深刻内涵,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仅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还要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1、小说内涵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从情节入手。小说表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从这件事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
(2)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小说中有几类人,从人物的的性格命运,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来看小说的主题。
(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
(4)从小说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很多时候小说的主题隐藏在小说的精巧的构思中,要能认真分析小说的构思特点。
2、小说标题在小说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主要情节的高度概括,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方式。理解标题内涵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见《审丑》)表层义,即小说中关于标题的具体的实在的含义。
(2)引申义,也就是由表层义引申出来的更深层含义。
(3)象征义或比喻义,就是由表层义的本体所象征或比喻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方面的含义,这个含义一般和主题表达相关。
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情节的转折(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表现主题其画龙点睛作用。
2.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二)(2012新课标)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
答: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答:
2.结合文意,分析 “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篇6
陈所巨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做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有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散,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1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苇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选自《品味书香》)1.阅读文章第二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2)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4分)答:(1)(2)2.第三段开头“你这样做了”,“这样”指代什么? 答: 3.第四段中“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似乎”二字意在暗示说明什么?三个“无可奈何”中哪一个“无可奈何”的含义与其他两个不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4.文章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中加引号的“我”应如何理解?(4分)答: 5.本文写“走近芦苇”,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其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 6.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写与芦苇的对话,揭示生命的意义。
B.第二至四自然段对芦苇的称谓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写的目的是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C.“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困难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摆布,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本质。
D.“枯叶在风中呜咽”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苇在寒风中的神态描摹得形象逼真。
E.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芦苇“苇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参考答案
1.(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的外在形象。(1分)(意思对即可)(2)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生命的顽强。(1分)(意思对即可)
2.虽然改变了外在形象,但紧紧守住了生命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顽强的生命力。(20分)(意思对即可)3.“似乎”二字暗示说明,表面上芦苇看似无法改变、抗争外在环境,逆来顺受,但在沉默中显示它本性的强硬,顽强抗争。(2分)三个“无可奈何”中,第二个与其他两个(一与三)的含义不同,用了借代手法,代指芦苇。(2分)(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篇7
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一、走近它、认识它——了解文本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基本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类型。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非连续文本运用有增长趋势。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日常的说明书、研究报告、物品清单财务报表、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大量的资料等大都是以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介就不止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响。
平时教学使用的材料和教材中的课文基本是以连续性文本呈现的,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够。
从内容而言,非连续性文本表述的是以事实为依凭的(艺术创作图文除外)客观存在;
从结构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不是很紧密,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从语言表达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数采用陈述性语句,一般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这些特点,给考生们阅读这类文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成也它,败也它——了解考查的层次
温儒敏先生说:所谓“非连续文本”,是与通常我们多见的相对完整的文本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组材料,彼此观点还可能相左,然后要求考生阅读之后进行比较、辨识、分析、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或者阅读题都可能出这样的题。
高考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考查考生筛选、概括的能力:
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
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
而教学现状则是“三无”:无教材,无教参,无培训;阅读教学自然基本没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席之地。据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阅读的图表题中,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零分,占总考生数的20.19%。
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短板。2017年全国课标卷的三套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都选用了非连续性文本(或者称之为混合型文本),都是选择现在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紧扣“实用”两个字。
甲卷的新闻材料是垃圾分类问题,两则材料,材料一有图表;
乙卷的新闻材料关乎记录频道节目,四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
丙卷的新闻材料与博物馆相关,三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
虽然三套试卷新闻材料话题不一,长短有别,但是都嵌入了图表;虽说材料的数量与难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都不同程度考查了概括与归纳的能力;虽说三套试题的阅读难度不同,设题的角度不同,但考查的阅读量基本相同,考查层次基本一致。
三走近它、辨识它——落实阅读的过程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比如课标乙卷的一组文本,四则材料陈述的角度不同:
材料一介绍央视纪录频道的特点;
材料二用图表显示央视纪录频道在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材料三介绍央视纪录频道运营的模式; 材料四介绍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的特点、运营模式。
把握了基本事实,就可形成一定的关联: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可以有多方面的对比,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回回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比如课标甲卷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材料,文段中提到“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原因何在呢?需要进一步的细读材料,抓住核心性语句进行细读。
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发现问题的提出在材料而答案在材料二:“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本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二是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两层意思是并列关系,不能互相包容。
有了这样的语句分析过程,7小题很自然就可以选出要求的答案D。7小题的D项“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只关注了一个方面,就确定为“主要原因”气了一个方面,就确定为“主要原因”,与原文的信息不对称,认定语义夸大或者以偏概全就很容易了。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课标丙卷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交代了博物馆作为重要载体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地区的文史中心,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呈现了博物馆事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介绍了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式。综合三则材料,这组非连续性文本着重表现的是博物馆的积极意义,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范围逐渐扩大,作用由具体到抽象。第9小题要求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题旨范围很明确,只要求在科研方面”,很快就能判断材料一与题旨一致,“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前句关乎科研的对象及成果,后一句涉及科研团队,组合在一起就是问题的答案。
四、敬畏它,熟识它——落实规范训练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规范的步骤不是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在选材时,不仅要关注其实用性,还要关注其趣味性,以便考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用于生活实践,并激发对某个领域的兴趣。相比较而言,2017年甲乙丙三组非连续性文本,“垃圾分类”话题可能更容易获得考生的认同感。
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勾画关键语句,有助于迅速概括重要信息;
快速区分详略处理,有利于选择略读或详读,留出时间精读,挖掘深层次的信息;
尽可能做一些批注,对于梳理层次与关系至关重要。
在阅读训练中,要对文本的阅读速度提出具体要求,更要实时监测阅读的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和分析阅读收获的信息,并上升到思维训练的层面。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之间、语段之间、语句之间、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存同求异,在对比过程中留主删次,在梳理过程中条分缕析。
个体阅读结束,要盘点阅读的收获,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给他们自我修正与取长补短的时机,以便及时纠正个人的观点或弥补不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这个环节也是检验阅读效果的环节,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们的汇报,做好指导、调控与提升,之后再要求答题,这样才是真正的落实。
答题时,要快速审阅题干,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知悉答题的方向与范围,以准确回归文本;圈定信息区间确定核个语白或者关键词语分析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区分主次信息,便于取舍并分条作答。组织语言作答,要保证语句通顺达意,书写完毕要回视自己的答案,再次确保答即所问,确保语句表达符合规范要求。高考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实则是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考生的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和综合的考生脱颖而出,符合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师,作为考生,必须足够重视,一定充分备考,才能优质高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时有出现,开放性试题成为亮点。考查内容主要为:
①理解概括文本内容; ②提取整合有效信息; ③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在内容上,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概括性强、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查看标题。
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可以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在文体上,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的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应用文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考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3.提取信息: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要善于从字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而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
①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②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③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④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5.注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四、常考考点、题型和方法指导 1.整体感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题型: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查看标题,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其次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意,提取、整合信息 题型:(1)“××”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词语的理解)(2)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3)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4)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
(5)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6)有关部门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题方法:
①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②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③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具体可参考说明文专题相关内容)3.品味文本的语言 题型:(1)文中的加点词有什么含义?
(2)画线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里面包含了若干个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些材料多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所以赏析文本语言时可以从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角度入手。
4.结合文本内容,解决具体问题
题型:(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3)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建议。答题方法: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②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推荐阅读:
2024年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题目08-14
高考语文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2-22
江苏语文高考散文阅读06-29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好处与作用”概述10-26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05-17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题库:散文阅读06-05
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07-29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08-30
语文高考文学常识01-01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大全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