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小娴小说创作特色的若干解读

2024-06-19

对张小娴小说创作特色的若干解读(精选2篇)

对张小娴小说创作特色的若干解读 篇1

对张小娴小说创作特色的若干解读

张小娴作为20世纪90年代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以其简单动人的都市爱情故事打动了我们。

一、以爱情为重心的创作内容

身为言情作家,张小娴的作品涉及到了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种类型的爱情。可以说,她的小说因爱而生,依赖爱情而活,基本以爱情为重心。通过文字,她向我们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与情感波澜,刻画出了不同的爱情类型,并且对爱情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其作品扉页上,都能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她相信承诺,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男人的诺言。她找寻幸福,然后发现: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她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转百回的事。”在她的作品中,女人的心性、男人的特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爱情就像柠檬,有着九分的酸,一分的甜。没有那九分的酸,怎见那一分的甜有多甜。”而张小娴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不断追求着那一分的甜。张小娴书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因为她习惯于站在平凡人的视角写我们的爱情。

张小娴笔下的各种角色都是努力求生者,他们的爱情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爱情,但这之中却充满了纠葛,错综复杂,缠缠绕绕。爱情是甜蜜的,也是千疮百孔的,所以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多以遗憾或痛苦而告终。不过这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一个特点,直白、现实,甚至有些冷酷。

二、“我”视角下的男女形象

这个“我”并不是本文作者,也不是张小娴本人,而是张小娴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张小娴的小说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突出对女性特有的关注。“她擅于在达观的文字下潜藏锐利锋芒,以充满女人智慧的笔法,一针见血的文字、冷静客观的爱情观,描写出对大都市现代爱情关系的种种思索”,用这句话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张小娴在文中习惯用第一人称,即用“我”的眼光,“我”的感情,“我”的口吻来叙述一个个充满变数的爱情故事。先是与“我”有关的恋人、朋友的爱情,然后是恋人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恋人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交叉重合。她就像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工艺家,不慌不忙、从容自如地编织一段段真实而凄迷的情缘与爱恋。她的艺术世界看起来既平实又充满波澜。

三、本真的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作品标题都很特别、新奇。像《面包树出走了》、《荷包里的单人床》、《三月里的幸福饼》等,这充分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其次,她非常善于运用意象,这对于她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故事的开展都起了很大作用。在《三月里的幸福饼》中贯穿全局的当属“幸福饼”这一意象,其他作品中,如浮尘子钟、蜗牛奄列、缝在抱枕里的信、一种叫做“恩戴米恩的月光”的灯等,不能不说这些新鲜的意象让整个故事都温馨浪漫了起来,还给人带来了不做作的惊喜。像冬夜里的一杯热茶,即使读者孤单落寞,心里也会变得温暖。

最后,小说多用平白直叙的白描手法。她很少用复杂的修饰词和冗杂的细节描写内心世界的情感,而是选用最简单、最平实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讲述故事本身。她喜欢用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和少量的动作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客观现实的艺术手法,使得她的小说语言显得真实自然,又不失细腻。

而且字里行间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用“平时达观的文字下潜藏着锐利的锋芒”,来形容其文字最为不过。她的语言通透睿智、犀利简洁,阐释了爱情,表现了人生,也刻画了人性。如:爱情不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自身的圆满。当你了解爱情,你也了解人生。这就把爱情提到了与人生同样的高度,把感悟爱情视为领悟人生、完善自我的并经之路,赋予爱情以人生的终极意义。

四、关于爱的成长教育

张小娴的作品核心应该就是她现实、大胆的爱情观念了。接受她的爱情观念,可能会觉得现实残酷,对将来望而却步,但这种残酷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关于爱的成长教育,这也是我们对人生的正面思考。

每个人尤其是女孩都可以执着地追求爱,但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一面,爱情也需要独立的空间。她的爱情观倍受关注,从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爱情语录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对女性生存空间的思考,对都市爱情的解析,对人性的感悟都可以成为一场全新的教育。

张小娴是一个充满智慧、但又不会咄咄逼人的女子。正是她特别和率性的写作,使得她自成一派,在港台文学中独树一帜,并赢得了巨大声誉和无数读者。虽然有时她的作品会被当作消遣读物,不登大雅之堂,但要知道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管怎样,她的作品是对她所处的现代都市或当今时代的一种映射,会让都市中忙碌的人暂时停下来,思考自己。

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解读 篇2

关键词:狄更斯 文学小说 创作风格 主题思想

引言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长廊里,狄更斯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狄更斯年幼时期便进入到社会中,对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黑暗的一面,比如资本家对童工的压榨、贫民窟的景象、监狱的环境等,都对他幼年时期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也成为他创作的素材,他的作品是将现实生活与文学进行结合的结果,他用自己的文学之笔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苦难生活状态,描绘了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的生活状态,强烈的现实主义感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有更多读者。狄更斯的作品大多是以主人公的游历为线索,在主人公的游历过程中将现实社会展示出来,他对现实的残酷是持批判态度的,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狄更斯的作品渐渐形成了流浪汉作品的风格,同时,狄更斯的小说又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一、流浪汉小说

在西方叙事文学中,流浪汉小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形式,对于流浪汉小说而言,分为广义流浪汉小说和狭义流浪汉小说两种。广义的小说主要是以主人公的漂泊流浪为主,主要讲述一个人在流浪过程中的所有遭遇,比如《奥德赛》就是一部广义的流浪汉小说;而狭义的流浪汉小说则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利用主人公的漂泊游历的方式揭露和讽刺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一面以及卑劣的人性,对主人公的坎坷生活及扭曲的心理是一种鲜活的展示,比如《鲁兵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

流浪汉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小说体裁与其他小说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具有历险记体裁的特性及插曲式的结构。对于历险记体裁而言,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会以主人公在漂泊過程中遇到的各种遭遇为线索进行创作,其中大多数的叙述视角都是主人公自己,自述的视角可以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真实性。而流浪汉小说的插曲式结构则指的是以主人公漂泊游历的主线上松散地串联一些相对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是在主人公游历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一个小的插曲,这些插曲可以反映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以及状态,能够对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狄更斯早期的作品创作就受到流浪汉小说的影响,其中大多数都以主人公的游历构成整个小说的结构,狄更斯的小说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匹克威克外传》,这部作品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狄更斯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以匹克威克以及他的几个朋友的游历为主要线索展开叙述,并且对当时英国社会中城乡生活里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反映,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及其同伴们从匹克威克俱乐部出发向外地游行,并且开始对他们旅途中的各种见闻进行报道,但是由于他们十分单纯,无知,在旅途中就闹出了许多笑话,比如在刚刚走出家门的时候就被马车车夫当做是侦探而被一阵毒打,在旅途中向旅店的老板娘祈求让sam做他们的仆人,但是被外人以为是在向老板娘求婚,于是也遭到其他人的嘲笑。狄更斯对他们旅途中的遭遇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采用了幽默轻松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将现实生活中荒诞不羁的一面展露无遗。

二、现实主义与幻想的浪漫主义并存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对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广阔画卷进行了描述,由于他自己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因此对儿童、劳动人民有深深的同情,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憎恨,而且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对现实的一种猛烈地抨击。狄更斯在作品中生动热情地对这种状态进行了描绘,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以《匹克威克外传》为例,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及其朋友的游历对九世纪初叶英国城乡的生活面貌进行了深刻地反映,作者从各个角度出发对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人群进行了描绘,比如对地主贵族、资本家、律师、军官等不同身份的人群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绘,再现了当时英国上层人物的自私自利、贪污腐化、虚伪狡诈的个性特征,对英国社会中的各种制度也进行了抨击,将英国社会中的矛盾反映得淋漓尽致。

在他后期的创作中,严厉的讽刺变得越来越多,与早期创作中的幽默风格相比较而言,他后期的创作中对现实的批判力度更大。比如在《老古玩店》中,暴露了英国社会尖锐的劳资矛盾,在《荒凉山庄》中,以一个遗产诉讼案为线索对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司法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在《双城记》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本质进行了描绘,正是由于狄更斯在创作过程中将现实与文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才使得他的作品更有深度,也使得他成为英国文坛上的第一个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立足现实,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揭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也蕴藏了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作品中的社会是一种矛盾的社会,但是在矛盾的社会背后,却是人们的希冀和愿望,人们是被压迫的,在对这种压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狄更斯也表现出对正直以及善良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他始终相信,正义可以战胜邪恶,黑暗终究会过去。在他的作品中,各种丑恶的现象都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在这种丑恶的现象中也有一定的欢乐,欢乐的氛围可以战胜一切。

三、单一化的结构模式

狄更斯是一位幻想的乐观主义作家,他希望社会中可以充满爱和善良,希望这些正义的能量可以战胜邪恶,并且以此来拯救社会,这也就形成了狄更斯的一种社会理想。他的理想与现实社会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他生活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与自己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逾越。但是狄更斯对自己的那种理想状态持有一种持续的追求,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即苦难——转机——幸福。在小说中,主人公一般都是孤儿,而且是自幼生活就受到压迫的孤儿,但是主人公一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因此主人公可以在困境中挣扎,但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可以得到外界的很多帮助,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结构模式是狄更斯小说创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模式,但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会使得作品本身变得比较单一。

比如《雾都孤儿》就是完全按照这样的模式结构来安排的,主人公奥利弗自幼便失去双亲,童年在济贫院中受尽了折磨,随后在棺材店里做工时又受到了迫害,他一直想要逃离这个给自己带来痛苦回忆的地方,于是只身去了伦敦,他一直认为在伦敦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以为可以在那里看到一片净土,但是他到了伦敦之后,却发现生活依旧不如人意,但是在伦敦的生活中也有了一些转机,他被一個绅士收留,这位绅士是他已经死去的父亲的挚友,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开始化险为夷,将所有的险恶都避过去,最终的结局是美好的,奥利弗得到了遗产,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再比如在《小杜丽》中,主人公也是备受蒙辱,但是在没有希望的时候,却意外地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了美好的结局。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为了使小说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狄更斯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会有一些超现实的逻辑思维的存在,他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故事情节进行安排,因此在小说中出现了各种巧合。比如奥利佛遇见的第一个好人恰好是他亡父的挚友勃郎罗先生,他被逼成为盗贼时去偷盗的那家人正好是他的姨妈家。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大卫· 科波菲尔》中,也有很多的巧合,比如在大卫出现危难的时候他找到了姨妈,他在旅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同学,这些巧合使得小说的情节发展可以更为自然,但是却又使得小说作品本身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折扣。

从狄更斯的小说作品来看,这种单一的结构形式象征了狄更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对生活充满了激情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压迫,他们不得不经历一些磨难,在磨难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可以体会人性的本质,从而对生命怀有更加崇高的敬意。

结语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坛上的第一个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中,各种善与恶之间的斗争是永不间断的,但是他往往使用了一种单一的描绘方式,即接受苦难之后获得相应的成功,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单一的体裁结构使得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太强的跳跃,缺乏连贯性,但是从狄更斯的创作历程来看,他的创作风格的变化也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联系,在他的生活过程中,经历了人世间的冷暖,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及美好都进行了真实地反映。语

参考文献

[1]展素贤,荣丽.被禁锢的心灵——查尔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监狱意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2]赵丽娟,王颢.人道主义理想与湖畔诗人创作的嬗变[J].河北学刊,2011(04).

[3]王琳琳.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查尔斯·狄更斯与他的《雾都孤儿》[J].中文自修,2011(03).

[4]夏静.解析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中的叙事视角[J].芒种,2012(16).

上一篇:你是我心中的天使优秀作文650字下一篇:美穗子谢恩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