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语文魅力无限

2024-08-15

多彩语文魅力无限(通用6篇)

多彩语文魅力无限 篇1

教学手段, 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会很苦恼: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 在学生的心目中常遭到“冷遇”。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语文课可听可不听, 脱几节无所谓, 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教学的质量。那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本人仅以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体会, 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立足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 我认为最为基本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他课教材相比, 有其特殊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 而每一篇好文章, 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 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 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 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 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 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 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选用教材, 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钻研教材。

●李忠梓, 杜以菊

1. 发掘教材内容的自然美

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 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 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课文中展现的春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 沁人心脾, 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 学生也十分爱读。

2. 发掘教材内容的社会美

在文学作品中, 表现人的伟大品格, 崇高的思想感情, 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 如教材中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通过比喻的手法, 用“大海”比喻理想, 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 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阐明一个哲理:要实现远大的理想, 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

3. 发掘教材内容的艺术美

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 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 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 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 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很多, 如朱自清的《春》, 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又如《荷塘月色》、《绿》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 让学生仔细领略, 定能趣味无穷。

古诗, 以其丰富的内容, 深远的意境, 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 因此, 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介绍讲解, 强调字词, 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 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 无从谈起。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发展他们的思维, 锻炼他们的能力, 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 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一般从字词着手, 逐词逐句理解, 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从整体出发,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 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 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 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 各抒己见, 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 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 如《小儿垂钓》、《蝉》等, 在教学这些古诗时, 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 使学生在演小品的过程中, 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 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山行》

二、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兴习趣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依然全凭最原始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信息, 不仅信息量小, 速度慢, 质量低, 而且大大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践。那就要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语文课, 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

1. 利用录像、录音带教学

课本中每篇美文 (如朱自清的《春》等) 都配有录音带, 结合课堂教学使用, 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同时把专业人员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 进而加深他们对该篇课文的理解。

2. 使用投影仪、多媒体, 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充实, 同样可带给学生许多兴趣

一般投影胶片的使用可代替原小黑板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配合课文内容绘制风景图、地理图等, 采用套色、套画再加上移动变化, 配以解说录音,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在制作过程中除教师自己制作外, 如果让学生参与制作则积极性更高, 再则用投影胶片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也比一般学生作业效果要好。

三、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 像蜜牢牢粘住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佳作感染力强, 容易吸引学生, 为什么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不同于影视歌坛的明星那么富有魅力, 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 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精”, 包括语言上精练, 讲授上的精当, 知识上的精要。语言上的精练, 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 不讲套话和闲话, 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 变深奥为浅易, 用等诗时, 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 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 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 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 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 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 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 兴趣浓, 积极性高。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 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去探索, 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 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 咿咿呀呀, 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 它合辙押韵, 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 更能理解诗的内容, 领会诗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 让学生动手动口, 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 自己练读, 再同学间互读, 接着全班试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 领略诗的音乐美, 并发挥想象, 感受诗的意境。根据古诗的特点, 以及小学生的实际, 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用心编排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 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 闻前人之所闻, 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不断向课外拓展。

(遵义县山盆镇甘家湾小学)

准确简约的话语, 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修改教案, 越精练越好, 在课堂表达时要注意恰如其分, 这就是讲授上要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能抓住精华, 突出重点。

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 从文章的特点出发, 寻求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 力求做到因文而异, 灵活多样。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 而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如讲讲茅盾的小说, 用细致入微的语言, 讲巴金的散文, 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 而同样是小说, 有的可以突出讲述“心理描写”, 有的可以重点讲述“景物描写”。总之教学语言是随课文的变化而变化, 教记叙文则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教抒情散文和诗歌, 则以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为主;教说明文, 则运用说明性语言;而教议论文, 则运用逻辑严密的论证性语言。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 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 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三, 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 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 用质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再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 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 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生被教师博闻强识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 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总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 无论是挖掘教材本身内涵,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还是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语文课是多姿多彩的, 却不被大多数学生所重视。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立足教材、发掘教材本身内涵,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语文,魅力,教学方法

现代媒介,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 篇2

如《蔚蓝的王国》这一课读来很美,很有诗意,然而很多学生虽能直接感受它的美,却无法说出具体美在哪里。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媒介,呈现蓝天,呈现大海,配合优雅的音乐,如有可能还可以做成动画,让整个蓝天白云随着音乐轻轻流动。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诵读,引导学生沉浸在自己想象的天空之中。通过现代媒介营造一种意境,学生的兴趣不仅得以激发,而且情感还与课文内容相融合,让那种清新、那种空灵的意境自然而然呈现出来。这种情境的营造,打破了固定的僵化的程序与模式,让教学更具活力。

一、应用现代媒介,突破关键,锤炼思维

有些课文比较难懂,一开始也有点让学生无从下手,怎样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现代媒介的出现,让这些问题不再成为问题。现代媒介的运用,不仅让学习互动方式变得多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白主需要的过程。而教师需要做的只是选择最恰当的现代媒介内容,来达到与课文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

比如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赵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前三篇是教读的,而后一篇是白学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写人记事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学生都能写写,但是真正写出佳作的却不多。这几篇课文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经历以及特征、性格等等。由于课文内容较长,很多学生往往只能掌握经历,但是对特征的理解却只停留在概念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优势,将视频植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观看高尔基、鲁迅等人的视频,还可以简介一些故事,让学生走进名人世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加深课文理解提供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这些名人,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媒介,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后,主动去阅读这些名人故事,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生活。

二、应用现代媒介,丰富内容,拓展外延

语文,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几十篇课文,更重要的是生活,是一切可以纳入到教学中的所有生活。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把内容变得无限呢?即便是传统课文,很多内容往往也无法直接用传统方法展示,而在现代媒介的运用下,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教材变厚,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语文外延变得更加广阔。

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针对课文重点与非重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我就运用现代媒介,通过图表、表格、挂图,甚至还通过有关东京医学院的一些历史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还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藤野先生和鲁迅交往的资料。这样做,不仅让信息变得丰富,更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堂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这是其一。其二,通过课堂各种现代媒介的运用,以及学生对各种材料的主动搜集,更打破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从而让学习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激发他们自主去学习。此外,我还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播放视频:一群看客看国人被日本兵枪毙,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品读,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 篇3

一、品读词句, 感悟深情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很多句子构成的, 这些句子或者语言优美, 或者寓意深刻, 或者平淡质朴, 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句子, 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 而不停下脚步用心品读, 是很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含义的。所以, 我们要学会品读句子, 在反复品味中才能感受真知, 才能领会到文本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第一次抱母亲》, 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母爱的。但是, 母爱的形式有很多, 作者描绘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去品读。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句进行品读, 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才发现母亲并不是力大无穷的, 母亲那么轻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 对于这样的句子, 经过仔细品味才能发觉在这些话中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因为自己太不了解自己的母亲了, 而且还可以体会出母亲为了家庭付出的艰辛, 表达作者对于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本要展现的母子之间的深情在品读的过程中深入人心, 令人感动, 同时使读者的感情世界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文本中往往那些语言质朴平常的句子容易被人忽略, 大家不会去欣赏品味,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以及深刻的含义。因此,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品读那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而且做到反复品读,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表达的深情。

二、品读意蕴, 体会内涵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凝练经典, 生动优美, 特别是文中的某些片段内容上新颖、形象, 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 所以, 品读文本就是品读文本的意蕴。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 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 从而体会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 教师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首先提出要求:下面我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文章的第十五自然段, 然后请大家谈一谈在你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收获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下, 有的学生说:在我读课文中, 我注意到这样的词语“很对不起”, 通过这个词语我看见文中的主人公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很有诚意的道歉。有的说:“不小心”让我看到课文中的主人公对于自己严格要求, 并且对于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说:在课文中, 主人公还主动向对方索要购货单据, 想把钱寄给对方, 这就可以看出主人公的道歉不是走形式的, 而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实意。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阅读文本, 充足的时间去解读文中的段落, 鼓励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 启发学生思考, 升华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 充分解读文本,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这样才能从中品味出文本的意蕴。

三、品读标点, 激活想象

单纯的语言文字并不能将作者的感情准确而充沛地抒发出来, 语言表达还必须借助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使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特别是文本中的省略号, 总是让人产生一种意味无穷的感觉, 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所以, 品读文中的标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二泉映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阿炳的性格特征, 体会阿炳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任务。在文中, 有这样一处省略号, 描述阿炳的喜好, 在阿炳的世界中出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还有美丽的月光, 之后作者使用了省略号, 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空白点, 引导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想一想阿炳还会喜欢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们畅所欲言, 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于文本中阿炳这个人物的认识也更加透彻, 整个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通过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但是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强烈的阶段。因此, 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的留白, 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及启发, 让学生品读标点, 从而感受在标点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魅力。

可以说, 品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字、词、句, 甚至标点符号, 教会学生品读的方法, 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品出文本中的深意, 悟出文本中的内涵。品读, 使语文课堂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只有真正品读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滋有味的课堂, 才是魅力无限的课堂。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形式很多, 不同的阅读教学形式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善于根据学生实际, 指导学生学会品读, 领会文本内涵, 把握语段精髓, 对语文教学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无异于插上有力的翅膀。

让语文作业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篇4

【关键字】作业设计 差异 兴趣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实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完成作业。我们应当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人和人的个性爱好、能力是有差异的。“ 360行 ,行行出状元”,所以作业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加德纳看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學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通过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开发,充分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比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

再次,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作业内容应尽量适合学生的课外实际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它也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们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兴趣出发,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原来我留的作业都是抄某些词或某篇课文,每次一留作业时,学生总是垂头丧气,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何时能让他们把作业当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一次进教室,发现很多同学急急忙忙的擦黑板,心想这些孩子们都在干什么。私下调查原来是刚刚上完美术课,幸致很高,齐聚黑板施展自己的身手。由此突然想起,这方面的人才的确很多,学校有这样的活动都非常积极,为什么不在作业中加上这些提高兴趣的项目呢?正巧当时正在学习“与诗同行”这一模块,我便留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为古诗配主题图,同学们很兴奋。作业交上来之后,我为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能所惊叹。每判一份都有一种新的感觉。这种作业无法用对错来评判,只写了几句我的观后感。学生的个性得到肯定,既骄傲又高兴,更愿期待在下一次作业中有好的表现了。最近网上盛行九宫格日志,九个方方正正的小格子,像做填空题那样“对号入座”,填写上相应内容,就完成一篇日记,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因为便捷省时在网上风行开来。心血来潮我们的日记要是以这种形式,那学生是不是很感兴趣呢?于是计划周密实践后结果非常好,学生很感兴趣。只是刚开始进行,学生为了美观进行的非常慢,这个可以理解,新事物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我们要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儿童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确我们的作业应重质减量,记得小学的时候,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印象最深,因为他的作业最少,还经常带我们到校图书馆看书。也曾记得有的老师让我们十遍、几十遍的抄写、改错,练就了我们手握三四支笔写作业的本领。写完一遍就是三四遍,每回下来相当有成就感。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可真浪费资源,写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平日课外作业总量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然而很多学校的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远远突破了规定,铺天盖地的语文作业压得学生疲于应付,难于招架,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从中有深刻的体会,与其逼迫学生学会投机取巧,还不如“化敌为友”,留少些作业呢。再加上同学们看到别班同学作业多,自己作业少,心里就觉得很美,还能增进向师性。如此,学生可减轻一半的作业量,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老师也省下许多判作业的时间。

彰显语文魅力 打造多彩课堂 篇5

一、展示语文自身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 首先是汉字的魅力。我们的祖先为了表情达意, 创造的汉字是何等富有智慧。例如, “上”与“下”字, “一”在上即为“上”;“一”在下, 即为“下”, 用这种方法创造的汉字叫“指示字”。还有“休”, 人靠在一棵树上, 不就是“休息”了吗?这叫“会意字”。汉字的创造过程不但富有智慧, 而且富有审美价值, 端详这个“哭”, 越看越像一个人咧着大嘴, 双泪直流, 哇哇大哭。相反再看“笑”字, 是不是“笑”得眉毛都成了弯月亮。教师如果这样教授汉字的音、形、意, 中国汉字就不再是单单由横竖撇点这些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 而是一个个能表情达意的鲜活生命了。

再打开语文书, 看看里面的文章。有的文章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呀!朱自清的《春》, 里面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坐着, 躺着, 打几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小草是多么富有生命力, 多么可爱呀!里面的花:“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李儿, ”把花的姹紫嫣红、馥郁芬芳描写得是多么细腻传神。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之图。阅读《三峡》, 就如同到三峡游玩了一趟, 它把三峡四季的美景都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春冬的三峡, “清荣峻茂”, 趣味无穷;夏季的三峡, “随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汹涌湍急;秋天的三峡,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萧瑟凄凉。独坐一时, 手捧一书, 即可领略祖国大江南北的旖旎风光, 何等惬意!有的文章就像睿智的老人, 启迪我们的人生。读杜甫的《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启迪我们人生就应像登山一样, 应该不断攀登, 不断追求。读汉乐府的长歌行“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 时光逝去就不再复返, 所以人应该珍惜时光。

可以说, 语文是异色纷显的画卷, 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 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更是启迪心灵的智者, 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

二、展示教师自身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所谓“亲其师, 则信其道。”首先, 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要有语文教师的气质, 那气质像诗人, 像演员。语文教师开卷能读, 提笔能写, 语必动情, 文必动心, 旁征博引, 驰骋古今。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是不可能的, 相反, 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从课外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去“拾趣”, 那么学生会期待着上语文课。

例如, 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 除了传统上的翻译课文, 理清思路, 剖析主题外, 我们还要适当地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 像刘禹锡的生平, 《陋室铭》的创作原因, 告诉学生《陋室铭》是一篇激愤之作。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 当地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开始安排他在三间小房居住, 刘禹锡不以为意, 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上, 知县见之, 甚为恼火, 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 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 岸柳婆娑, 山清水秀, 刘禹锡见此景色, 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 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后, 更加恼怒, 于是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 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激愤之中, 刘禹锡心中有话, 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遂一气呵成, 写成了《陋室铭》, 讲授这些内容, 不但让学生明白了《陋室铭》的创作原因, 还让学生对刘禹锡的刚正不阿, 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有一定认识, 让学生陶醉, 获得享受, 感受到心灵的冲击。

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永远铭记, 语文教师, 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学识魅力。

三、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传到有术, 授业有方, 解惑有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想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课堂上让学生自信十足。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 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肯定, 鼓励。告诉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天之骄子”。“上天在给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 必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门”, “寸有所短, 尺有所长”。教师, 如果你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 有的学生读书好, 字正腔圆, 感情充沛, 你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 你将来会成为书法家, 即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好, 但有一颗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你也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 踏实做人, 你将来会成为爱心大使。学生带着你的鼓励, 带着十足的信心, 他肯定会倍感温暖而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2.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

语文课上, 如果你讲得再声情并茂, 再神采飞扬,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产生, 听觉疲劳, 以致注意力分散, 思维凝滞, 如果你开展多样的课堂形式, 学生就会觉得新鲜, 就会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例如, 教学《安塞腰鼓》的时候, 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在声、光、影的交织中, 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情与热烈;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 学生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过程中, 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另外, 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辩论会, 例如, 在教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时候, 让学生争论:是逆境使人成才, 还是顺境使人成才, 学生各抒己见,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此外, 语文课上还可以开展演讲比赛、知识抢答竞赛, 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 以田野为课堂给学生上课, 课堂上适当的趣味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彰显语文魅力 打造多彩课堂 篇6

一、展示语文自身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首先是汉字的魅力。我们的祖先为了表情达意,创造的汉字是何等富有智慧。例如,“上”与“下”字,“一”在上即为“上”;“一”在下,即为“下”,用这种方法创造的汉字叫“指示字”。还有“休”,人靠在一棵树上,不就是“休息”了吗?这叫“会意字”。汉字的创造过程不但富有智慧,而且富有审美价值,端详这个“哭”,越看越像一个人咧着大嘴,双泪直流,哇哇大哭。相反再看“笑”字,是不是“笑”得眉毛都成了弯月亮。教师如果这样教授汉字的音、形、意,中国汉字就不再是单单由横竖撇点这些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能表情达意的鲜活生命了。

再打开语文书,看看里面的文章。有的文章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呀!朱自清的《春》,里面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小草是多么富有生命力,多么可爱呀!里面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李儿,”把花的姹紫嫣红、馥郁芬芳描写得是多么细腻传神。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之图。阅读《三峡》,就如同到三峡游玩了一趟,它把三峡四季的美景都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春冬的三峡,“清荣峻茂”,趣味无穷;夏季的三峡,“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汹涌湍急;秋天的三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萧瑟凄凉。独坐一时,手捧一书,即可领略祖国大江南北的旖旎风光,何等惬意!有的文章就像睿智的老人,启迪我们的人生。读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启迪我们人生就应像登山一样,应该不断攀登,不断追求。读汉乐府的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时光逝去就不再复返,所以人应该珍惜时光。

可以说,语文是异色纷显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更是启迪心灵的智者,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

二、展示教师自身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首先,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要有语文教师的气质,那气质像诗人,像演员。语文教师开卷能读,提笔能写,语必动情,文必动心,旁征博引,驰骋古今。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从课外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去“拾趣”,那么学生会期待着上语文课。

例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除了传统上的翻译课文,理清思路,剖析主题外,我们还要适当地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像刘禹锡的生平,《陋室铭》的创作原因,告诉学生《陋室铭》是一篇激愤之作。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当地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开始安排他在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上,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后,更加恼怒,于是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讲授这些内容,不但让学生明白了《陋室铭》的创作原因,还让学生对刘禹锡的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有一定认识,让学生陶醉,获得享受,感受到心灵的冲击。

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永远铭记,语文教师,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学识魅力。

三、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传到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想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课堂上让学生自信十足。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肯定,鼓励。告诉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天之骄子”。“上天在给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必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门”,“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教师,如果你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有的学生读书好,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你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你将来会成为书法家,即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好,但有一颗助人为乐的热心肠,你也可以鼓励他——努力学习,踏实做人,你将来会成为爱心大使。学生带着你的鼓励,带着十足的信心,他肯定会倍感温暖而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2.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语文课上,如果你讲得再声情并茂,再神采飞扬,时间长了,学生也会产生,听觉疲劳,以致注意力分散,思维凝滞,如果你开展多样的课堂形式,学生就会觉得新鲜,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例如,教学《安塞腰鼓》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声、光、影的交织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情与热烈;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揣摩过程中,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另外,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辩论会,例如,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候,让学生争论:是逆境使人成才,还是顺境使人成才,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此外,语文课上还可以开展演讲比赛、知识抢答竞赛,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以田野为课堂给学生上课,课堂上适当的趣味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既然选择了语文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应该用心思把语文的魅力,把自身的魅力,把课文课堂的魅力展示出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上一篇:充电优化论文下一篇:体育专业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