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论文

2024-05-14

体育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论文(精选6篇)

体育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论文 篇1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分析目前我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及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下, 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和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需要, 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等查询有关“社会体育专业”、“校园体育文化”的文献和期刊, 为论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访谈法

拟定访谈提纲, 主要对社会体育领域的专家、高校体育管理者、社会体育专业老师和学生等就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现状、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等进行了开放式访谈, 为研究和论文奠定了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居民自身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北京成功申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适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岗位也越来越多, 从各种商业性俱乐部到群众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 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到各级社会体育活动中心, 从医院、宾馆的康乐部门到体育企业等等。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成为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等狭隘的体育人才需求范畴。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等, 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 社会体育专业应更多倾向于培养“技能指导型”人才, 因此如何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核心所在。

3.2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该专业专科生之后,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并具有一定规模, 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造成此种问题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这一方面导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和挫折;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这对于整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如何培养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3.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3.3.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一般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物质层面, 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得以实施的物质保障, 包括校园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第二层是内容和方法层面, 也称为行为制度层面, 即高校体育组织形式, 包括体育教学、课余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各部分的制度的确立;第三层是精神层面, 其中人们进行体育的主体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2]。

3.3.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比赛、课外活动等内容于一身的一种校园内独特的文化, 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 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 同时也是令教师和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求职乃至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各种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当中,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的欠缺, 从而找到差距和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激励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样的学习才更有针对性, 也更加有效。

第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课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从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人们体育消费水平来看, 目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健身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两类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技巧和操作能力。通过积极承办和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和课余活动,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组织、裁判、指导与管理活动当中, 让学生活学活用, 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

第三,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具备的特征和功能, 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和突破口。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学生以小组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更有效战胜对手的手段和技巧等, 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3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 体育场馆的建设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校园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不仅美化了校园, 更调动了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第二, 体育教师队伍和体育教学水平提高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增添了动力。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设计师、开拓者、具体项目的实施者, 更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践者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不断充实, 师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教学手段、方法的改善, 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 体育组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社会体育专业的成立和快速发展促进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学校的相关体育领导协调机构也得到改善, 校园体育文化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体育专门管理部门的成立, 学校体育组织制度的完善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

第四,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和表演活动, 如在校运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各种单项比赛、表演赛等活动中,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当中, 可以充分展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

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社会体育专业具有自身专业、人才、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充分挖掘专业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又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便利, 也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场所和舞台。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14.

[2]易建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154-176.

[3]金成全.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19 (12) :127-128.

[4]关金永.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30 (5) :278-279.

体育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论文 篇2

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体育活动、竞赛等内容于一身的一种校园内独特的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继续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单调又枯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将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抛之脑后,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实际操作能力强、个性鲜明,在此基础上,在围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校园体育文化,据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高素质人才是市场所需,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职业学校体育培养人才就是使学生强健体魄,正确掌握各种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据了解,我国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还都没有走出传统的体育框架。首先,体育精神文明较缺乏。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人的身体,而提升不到品质和心理的层面上来,单纯追求体育技能和成绩,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不高。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使学生放松的学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不进行考虑,各项体育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其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器材不足,也没有多余的经费用更新器材,对于时代的发展的学校体育的需求根本就满足不来。再次,职业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健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据调查表明,每个学校都有国家下发的相关制度,但是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二、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一部分是先天的,绝大多数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的体质、能力、品德的集合,是体现人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具有良好体育健身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学环境将组织行为、人文、心理、生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不屈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得以促进。

(二) 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从生物学教学分析,坚持体育锻炼能够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也就是说,能够使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得到充足的供应。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将各种信息提供给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对于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以及均衡性起着促进作用,改善以及提高了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产生疲劳现象是每个人都感受过的,大脑工作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就会消除疲劳,并且使学生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的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中。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竞争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之一,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环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充分体会优胜劣汰的现实,这能够促进学生心理耐受力和抗挫折感的培养。现代的学生家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个,加之经济条件的优越性,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让他们认识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在困难中磨练他们的成功信念。

(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轻松愉悦的,大脑皮层由于肾上腺素分泌速度的加快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欢乐的体验。此时学生的心理防备性较低,容易与陌生人交往,并且建立友谊关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们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比赛时,比赛结果是不定性的,因此,参赛者必须随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善于挖掘个人能力、发挥集体力量、团结协作。而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引进了一些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例如,U形管滑板运动、搏击操等,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能够充分地将新一代年轻人的个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器材使其保持年轻的心态,并且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今后工作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初次实践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而充足的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恐惧感,使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从而有利于实践工作的顺利完成。学生的自信心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方面都得到了增强,学生通过在体育课中的刻苦练习增强自身魅力,在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在体育比赛中体会胜利的喜悦,这些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另外必须适应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中可以看出具有很多问题,例如领导不够重视、缺乏资金支撑、规划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防范。

(一)更新观念

体育从表面看就是身体的教育,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可发现,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锻炼心理、社交等素质。体育是一种文化,其活动的客体和主体都是人,并且充满着理性思考和哲学思维,是一种社会现象。针对校园体育而言,它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文化观的文化形态,是师生意志客观精神的体现,又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物质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将师生追求、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征,在全面实施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合理规划,促进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更新着人们的健康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分子,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场馆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应发挥其体育场馆闲时的资源优势,利用教学训练以外的时间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虽然我校还没有建立体育场馆,但是我校已经开展了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建立

“以人为本”理念将体育教学的目标融入到了整个学校教育中,通过体育的手段和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宣传,构建一个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将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从网络上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是不需要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使得学生感知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并且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体育技能,而且还能够将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创立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项目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品牌文化形成和传播的创新路径就是创立体育运动特色项目,为此,应该因地制宜,研发体育特色教程,主要根据学校的体育环境、学生热衷的项目、体育教育的专长以及学校规模等条件,创设出校园的运动品牌,这是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体育品牌之间的交流活动来实现,并且通过体育品牌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使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度被激发出来,同时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我特色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实际工作总结,提出了几点如何通过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已经验证了这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不错的成果。当然,这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威.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05).

[2] 彭杰.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03).

[3] 程利群. 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04)

[4] 邱欣.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

[5] 周丽珍.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2) .

[6] 龚德贵. 试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 体育文史, , (03)

体育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设施;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73—02

社区是城市的组成单元,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功能,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离不开社区。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社区是一条有效途径。如何来发挥社区的作用,现在许多城市社区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群众体育活动。如何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因为这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增进了邻居之间的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社区体育文化具有凝聚社区人心的巨大作用

1.有利于充分发挥单位的资源优势。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社区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资源整合统筹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沟通、优化整合,规范有序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公共设施,委托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利用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增进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单位人”的生活空间模式,成了开放的“社会人”,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使每个人感觉到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独,尤其是以居民区为主体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增进彼此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强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以体育文化为平台,把社区居民吸引在一起,居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利于单位增强社区建设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工作理念,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要打通驻社区单位与居民区的关系,整合“单位”资源和社区资源,共商社区建设,增强彼此“共同语言”,进一步促进了“单位人”和“社会人”的角色融合。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育、文化设施资源,在确保设施拥有单位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向社区居民开放。

4.有利于促进社区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促进社区建设走上社会化、经常化的路子。社区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整合社区体育文化资源,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生”为发展原则,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积极性,改变单位被动参加的局面,实现街道和街辖内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5.有利于加强社区与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形成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校街共建、厂街共建的社区建设新格局。社区机关干部定期到辖区单位联系走访,了解情况并帮助辖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与辖区单位的定期沟通,保证双方之间的交流渠道畅通无阻,从而建立起与辖区单位的良好关系。

二、社区体育文化设施在目前作用发挥还不够

1.新老社区发展不平衡。在大多数城镇,老城区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居民活动的场所较少,街道、社区及居委会开展活动也受到影响。新城区虽然场地得到很好的改善,但许多设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营利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与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平衡。在目前各个社区中,营利性的服务设施,基本到位,如居民娱乐的麻将室,是遍地开花。而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阅览室和老人活动室,则显得太少。

3.中青年的活动设施偏少。在社区单位外,社区居民锻炼场所除供老人和儿童活动的器械,基本上无适合中青年人喜欢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所和设施,忽视了对作为家庭支柱中青年的关注。而且活动器械少,锻炼人员多,造成锻炼人员的大量时间花在等候上。

4.学校体育文化和社区体育文化的联系还不够。据了解现在社区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入社区参与活动还不是很普遍。由于历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扎根于它周围的环境,学校社区还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学校体育文化资源开放仍处于保守阶段。学校担心对社区开放体育文化资源影响教学秩序。其实,学校即社区,师生在学校既是学习,亦是生活和成长。社区即学校,构建整个社区为一个大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走进社区就是走进社会。两者应该一体化。

三、统筹利用社区体育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1.部门宣传到位。在初期,政府体育职能部门、社区管理部门有必要适当干预、引导和介入,要大力宣传社区体育文化团队精神,从意识上增养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加入社区人员通过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满足其对体育、心灵健康需要的同时,深感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益处和重要性。

2.摸清设施底数。社区体育设施包括所属体育场馆,市民体质监测站,学校(含普通高校、中学、小学、中专、技校、职校等,下同)等单位的操场、球场、田径跑道等露天运动场所。文化设施包括社区所属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包括行业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以及其他单位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这些设施要安排适当时段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并在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倡导各类影剧院定期、定时向市民开设公益场。条件许可的影剧院,要向学生、老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票和实施优惠服务。

3.精心组织管理。为确保体育文化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安全、有序、长效,各社区应在区县政府的统筹下,牵头组建由相关单位共同参加的社区体育文化设施资源开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承担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责任。

体育文化设施资源开放共享的日常管理,可采取俱乐部、专业协会以及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形式(以下简称“管理组织”)的管理方式,由社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委托或组成各类文化、体育管理组织实施。管理组织与管委会协商后,可招募社区志愿者、聘用学校教师和专业人员担任设施开放期间的管理指导工作。社区体育文化管理指导员队伍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对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可采用会员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和指导。 管理组织可按照活动人数与活动场所容量相适应的原则接纳会员,发放定期的《会员卡》或《活动卡》。管理组织可向会员适当收取会费,用于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管理组织与会员要有协议约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明确各方职责。(1)社区职责:协调辖内相关单位的体育、文化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与相关单位签订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管理协议,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责任制;加强对管理组织的管理,规范其运作;落实专人和措施,加强相应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教育居民爱护设施、注意安全、遵纪守法;调解相关纠纷,维护社区居民和相关单位的合法权益。(2)相关单位职责:积极创造条件将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体育、文化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配合社区和管理组织共同做好安全保障、卫生保洁、秩序维护等工作;负责开放设施的日常维护;做好开放场地的标识,明确开放内容、形式、时间和相关要求。(3)管理组织职责:在社区和管委会指导下,会同相关单位做好设施开放的日常管理;会同社区对管理指导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明确职责,规范行为;组织或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对设施进行卫生消毒、维护检修、安全检查,确保开放设施的安全卫生;加强对社区居民文明参与活动的宣传教育。另外,区县政府要将相关设施资源开放共享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并定期对设施开放单位和管理组织进行综合评估,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参考文献:

[1]周健生.和谐社会构建中城镇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发展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

[2]罗艺敏.体育文化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体育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论文 篇4

近几年来,园洲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文化大镇、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协调发展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1、镇级文化设施。目前,我镇建有人民广场、人民公园、李源烈士雕像等镇属文化设施,城市长廊和文化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10年年底完工。其中,城市长廊总投资1.7亿元,长1800米,宽40米,建有灯光球场、岭南园林景观、文化艺术长廊等。文化馆总投资7000万元,按省级标准修建,占地面积179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05平方米,内设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艺术培训中心、少儿活动中心、展览厅、舞蹈培训室、健身室等文化活动阵地。

2、村级文化设施。全镇29条村(居委会)全部建有文体活动室、环卫点和篮球场,条件好点的村建有公园和体育馆,如上南村投入500多万元建起了上南公园,刘屋村投入400多万元建起了室内运动场。全镇有23条村建起了农家书 1

屋,有效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状况。

3、文艺团体。目前,全镇成立了乒乓球队、象棋队、粤剧演唱队、篮球队等团队超过120支,成立了摄影、自行车、太极拳、登山、旅游等俱乐部50多家,会员超过3000人。这些队伍和俱乐部的形成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

4、文化娱乐场所。目前,我镇登记在册的文化娱乐场所90家,其中,网吧17家,卡拉OK6家,电子游戏机室27家、音像店10家、印刷厂23家、电影院4家、书店3家。

二、主要的工作措施

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文体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在全镇已基本形成活动有场所、设施在增加、内容较丰富、形式多样化的良好趋势。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近几年来,我镇文化、城建部门组织开展了全镇文化、体育设施现状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文化、城建部门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全镇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整体布局、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在下来的建设规划中统筹

规划、合理安排,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便民、利民和实用的原则和先进性、创新性的要求,力争同时在文体设施的公益性和政府投资经济效益性上取得平衡。如城市文化长廊的建设,既完善了文体设施,又促使周边的土地、商铺等价值上升,从而增加了政府的收益。

(二)积极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活跃

一是有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我镇坚持以广场文化体育活动为龙头,以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举办健美操比赛、“五一”劳动节举办拔河比赛,“七一”、“十一”举办广场电影周活动,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即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烟花汇演、建汇杯篮球赛、环城跑、单车巡游等活动。在今年年5月15—17日,我镇成功举行了“迎亚运、庆省运”——园洲镇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本次运动会,全镇共有74支代表队计2600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篮球、乒乓球、拔河、定位投篮等26个项目的竞赛,是我镇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体育运动盛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把群众组织参与进来,使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现代文明,提高了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是自发性的活动较为活跃。我镇的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上南村和沥西村的曲艺社、上南村和沥东村的舞狮队,刘屋村和下南村的龙舟队以及由园洲社区组织的摄影、登山、自行车等团队不仅活跃于园洲的农村社区,还长期活跃于博西片石湾、长宁、福田及东莞市石龙、企石、石排等镇,为推动莞惠的文化交流和活跃农民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目前,我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迅速,全镇的网吧、卡拉OK、电子游戏、音像制品等文化活动场所共有90多家,从业人员多达1万人。近几年来,我镇积极做好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发挥职能上力争做到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教育违法。对守法经营者要给予保护和鼓励;对非法经营单位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取缔;对初次违法违规经营者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在实施处罚时亦要施之法规的宣传及思想教育,多讲道理,使他们主动自觉地服从和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按照上述原则,2008年以来,镇文化服务中心联同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取缔了黑网吧100多家,查扣了用于非法经营的计算机2000多台,收缴盗版图书9500册、盗版音像制品12000盘。通过联合整治清

查行动,我镇制黄、贩黄和盗版等现象明显减少,无证经营得到有效遏制,大大净化了文化市场。在今年的7月,我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清理整顿“e城信息站”的精神,对全镇的“e城信息站”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取缔,全镇87家“e城信息站”关闭清场转营他业,进一步净化我镇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浅析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5

关键词 浅析 体育文化 构建

一、前言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009年9月,国务院就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早在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同时将体育文化的发展列入其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深刻反映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精神状态的标志。

二、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是文明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手段。体育文化的教育性时时刻刻地体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誓不言败的意义是深远的。而每当任何一个国家申办一个大型体育赛事时,全国人民往往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来支持这个行动。体现了国民空前凝聚力,这种教育作用是无法比拟的。体育文化担负着塑造人的健康体魄,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责任。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合,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体育文化的必要性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体育文化的支撑。没有体育文化的引导,中国体育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体育文化需要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的共同发展,共同努力,从而推动体育强国的转变。

三、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国体育文化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体育文化工作与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長的体育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国际体育地位不相符。具体表现为:有关部门对“体育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明确,对其内涵、外延的理解分歧较大,对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投入,不少地方体育文化工作无人管,缺乏政策保障。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不利于我国体育强国目标实现。

四、构建体育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相关部门对体育文化的引导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工作,加强引导,加大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力度,明确我国体育文化的概念、范畴、功能、特性等基本问题研究,根据地区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的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设立相关的体育机构或安排相关人员,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体育文化实践。积极的与教育、工会、文化等部门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配合体育文化工作的推进,促进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体育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资金作为坚实的后盾。各级部门要多部门、多渠道筹备资金,确保体育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严格按照中央关于体育文化发展的文件,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体育文化人才培养

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同时要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教育、重视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文化素养,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成为体育文化的建设者。努力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文化工作的管理人才,体育文化理论专家。

(四)积极挖掘、传承和整理优秀体育文化遗产和非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法炸的重要内容。要加大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的推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重视开展体育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重视武术、体育养生、气功等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宣传和推广。

(五)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相关部门内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等,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六)加强学校体育文化投入

校园体育文化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个性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能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生活的质量。在校园体育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6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功能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32-01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二者的融合,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主要内容是教授各种体育知识,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由高职师生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比较广泛的文化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一是体育精神文化;二是体育意识文化;三是体育物质文化。其中,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意识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意识文化。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中展现的优美的动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较好的健身功能,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体育锻炼、欣赏体育竞赛等,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满足对力与美的追求,从而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使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复杂的、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与挫折,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百般呵护,心理比较脆弱,没有足够的承受困难的勇气和社会适应能力。再加上社会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校园体育文化促使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体育文化活动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增加人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在体育精神,比如科学求实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要把体育精神与学风、校风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使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体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园体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学校的经济实力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制约作用。目前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体育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社会、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使得体育物质方面的设施较为薄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的不足,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如果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又想提高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做不到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只有满足师生的需求,才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二)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起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比较高的素质,才能与时俱进,通过内在的发展潜力,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之中。高校师资力量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存在不足,需要扩充,且教师的素质又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接受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思想观念落后,对工作又缺少主动意识与创新精神,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环境没有形成。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还没有形成,分析其原因在于体育设施匮乏,教职工不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起负面作用。其次,對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在宿舍、餐厅或者教室附近没有设立相应的体育文化政策与制度,也没有展示相关的体育名人名言等,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文化主题,体育文化的气氛不浓。

(四)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存在问题。高职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较多,这些和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年龄结构已经不符,新开发的体育项目也很少通过教学内容反映出来,也没有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项目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四、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基础。随着在校学生增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对高校来说,体育设施与运动器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前提,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要以物质设施为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有赖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体育活动,可帮助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可以请校内外的知名体育专家或者运动员进行体育知识讲座,此类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学校运动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对师生起着凝聚力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借助它的力量。

(三)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创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环境。高校走的是校企结合的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想脱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来设置,不同的专业以后对应的工作对身体素质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把专业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代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师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显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制约因素与策略研究下一篇:工程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