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2024-08-02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共8篇)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

关于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要着眼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文化体育强县”战略,对于我县建设四川经济文化强县目标的实现,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精心构思,廓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

县文化体育战线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工作的全局;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要求,按照“把握先进文化方向,营造昂扬向上氛围,突出改革发展主题,打造竹乡文艺精品,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促进文化跨越发展”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四川文化体育强县作出新贡献。

未来5年,全县文化体育系统的工作重点要在“五个方面、十个字”上下功夫。即:创建、设施、迎会、改革、发展。

二、精心规划,把握总体目标,明确要求

全县文化体育工作未来5年总体规划是:着眼于全县建设四川经济文化强县,推进跨越发展总体要求,初步建成四川文化体育强县,充分展示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质状态,使文体工作在我县全局整体工作中起到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

总体目标是:实施“2222”工程。即

“两深化”;“两保持”;“两争创”;“两打造”。

工作要求是:,深化全国文化先进县和省体育优胜县创建活动;市艺术节获奖名次前茅;完成省“十运会”比赛场馆建设任务;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十运会”资格赛上取得决赛资格;稳步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力争获得四川省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县荣誉;力争将石河、庙坝两个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四川省示范性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力争文艺精品创作有一项以上获省级以上专业奖励;力争1—2个精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在省“十运会”上力争多获奖牌。,力保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验收合格;争取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力创省级文明单位1个;力争向省以上体育艺术院校输送艺术人才2人以上;“扫黄”“打非”争夺市上前茅;文体硬件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力争全民健身活动获全国表彰,并继续保持省体育优胜县称号;力争建设一个

300万元以上综合性群众体育馆。,县艺术团力争建成国家二等甲级剧团;图书馆争取达到国家二级图书馆标准。,争取完成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任务;体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

三、精心实施,坚持三个围绕,落实三抓举措

1、围绕创建四川文化体育强县抓发展。一是着眼发展重特色。紧密围饶县委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思路,以深化全国文化先进县为主题,强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事业文化的指导,积极开展乡镇文体工作目标考核的“十个一”活动,着力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文化、麻文化和唢呐、书画等地方民俗的巩固与发展,充分发挥竹阳镇、石河、庙坝、杨家、竹北、清河、高穴等省市特色文化、先进文化乡镇的示范作用,抓好典型引路,促进基层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底建成四川省基层文

化先进单位和2个四川省示范性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同时抓好两馆一所一团建设和文艺创作,为创建四川文化强县夯实基础;认真抓好业余体校的组队训练、运动员资格审查、“省十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和“省十运会分赛场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结合职能促经济。一方面,坚持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县gdp的贡献率;另一方面,把现有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不断满足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企业、文化与行业的需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的双赢。

2、围绕群众对文化体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抓整改。深入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构建“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网吧整治力度。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协调有关部门真正解决“零点断网“问题;对违规

接纳未成年和超时限经营者要严处重罚,坚决打击。二是积极解决文体硬件设施薄弱问题。维修好室内简易体育馆,对社会开放;建设好4片塑胶网球场。通过2—3年努力,兴建一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群众体育馆。三是严格做到亮证执法,文明办案。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牢固树立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形象。

3、围绕“两比三创一建”主题活动抓队伍。深入开展以“比工作热情、比贡献大小,创模范党支部、创优秀共产党员、创先进单位,建优质服务型文体团队”为主要内容的“两比三创一建”主题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建设四川文化体育强县目标要求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强化班子建设。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要求,努力把文体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想干事、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文体事业领头雁。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以转变作风为突破口,强化内部管理,建立

和完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机关纪律、奖惩办法等制度,逗硬考核;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文体系统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使全体党员干部真正树立“人穷志不穷、精神不能垮”的思想理念,确保文体系统在改革发展中人心不乱、队伍不散、工作率先,为创建四川文化体育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强化奖惩落实。健全和落实5年规划和创建四川文化体育强县的目标管理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督查机制,真正形成科学的创先争优机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和推进三大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篇2

1 湘潭县文化建设现状

1.1 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

全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目前, 县级拥有县文化馆、图书馆、花鼓戏剧团、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白石文化广场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县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15.7万余册, 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 被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彭德怀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被中央六部 (委) 确定为“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百佳旅游景点之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电影放映、表演、乒乓球训练、器械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白石文化广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 修复开放了齐白石故居, 完成了尹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建成了省电视监控的高标准文化库房。19个乡镇均建有宣传文化站, 乡 (镇)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云湖桥镇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文化大楼, 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石潭镇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文化广电大楼, 图书借阅、文艺培训、活动开展等功能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蓬勃发展, 县城八大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中心图书室。

1.2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目前, 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县内普及开展, 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同时, 在节目内容、节目表演形式等方面力求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如闹元宵龙狮彩车游城、元宵文艺焰火晚会、石鼓·青山唢呐、湘潭花鼓戏、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项目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重头戏, 各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 排练健身舞、腰鼓、狮龙表演等节目, 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1.3 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该县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库存文物均得到有效保护。彭德怀故居、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青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石鼓木偶和响塘纸影戏被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 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版权) 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在其内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方案设置。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1.5 文艺培训和创作成绩突出。

全县文艺培训经常持久。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培训班, 近10年已培训学员5000多名;各乡镇常年开展文艺培训, 参训人员达12000余人。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群舞《QQ宝贝》在湖南省“三湘蒲公英”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金奖, 歌曲《江边有个湘潭县》在湘潭市“湘人湘歌”大赛获一等奖, 论文《鸣箫牌子与筚管浅谈》获文化部“群众文化理论论文”评奖活动金奖, 新编剧目《花郎缘》、小品《照镜子》、《太后吉祥》等广受称赞。

尽管该县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基层活动在丰富, 但其内涵有待提高;群众参与面在扩大, 其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阵地在拓展, 其规模和影响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的一大难题。县级财政吃紧, 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 在乡镇一层尤为严重。尽管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有文件规定, 但真正落实很难到位。除了人头经费外, 县、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 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 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

二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

齐白石文化旅游区项目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 至今仍未达成预期效果。白石镇是齐白石大师的故乡, 不仅交通条件优越, 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独特的人文景观、齐白石早期艺术渊源、贡莲等乡土特产、湘中民俗风情、亚热带山区风光和风水、民间传说等相互融为一体。根据湖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岳阳-长沙-韶山-南岳-郴州的“名人名城名山名水旅游走廊”, 新建的白石文化旅游区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点站, 是省旅游重点确定的“长沙-韶山-乌石-花名楼-白石”名城名人胡里游的一部分。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三区一中心”:白石艺术园景区、莲花寨景区、紫荆湖竹海景区及中心贸易区。此外还有黎氏八骏艺术馆、晓霞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白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 走旅游开发之路切实可行, 前途广阔。然而为什么从1999年的项目制定到现在的2014年, 时隔十多年, 这旅游开发却看不到当年计划之中的成效呢?

2 突出地方特色, 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2.1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成县城湖湘文化体育、金霞山广播电视中心 (含广播电视自立发射塔) 、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县电视台、彭德怀纪念馆、白石文化广场、湖湘文体公园等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在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中, 着力融入历史和湖湘文化元素, 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集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加快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室建设, 形成县有园、乡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2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 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 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 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中国 (湘潭) 湘莲文化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乡镇唢呐艺术大赛、龙舟赛、花鼓戏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繁荣文化创作, 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 依托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 定期举办湘莲文化艺术节和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 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士来湘潭县采风、创作, 弘扬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文化强县。

2.3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湘潭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 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必须深入挖掘湘潭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 使之焕发新的时代气息。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加大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力度, 加快文化遗迹的修复建设速度,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保护开发罗亦农、王闿运、黎氏八骏等名人故居地;加快易俗河老街的保护和开发, 展示以“千年洛口”为核心的文化名片, 提升县域文化品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的传承保护为重点, 鼓励更多民间艺人投身这一领域, 推动我县唢呐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代表作保护名录, 加强对白石书画艺术、白石胡秀英剪纸、石鼓木偶戏、石鼓油纸 (布) 伞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4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神洲人文圣地、三湘生态乐园”主题, 着力打造“人文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三个品牌, 打响做强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 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弘扬湖湘文化品牌。挖掘湖湘文化内涵, 传承湖湘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发展湘莲文化品牌。弘扬湘潭县爱莲、植莲、咏莲的文化传统, 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湘莲文化节, 以文化艺术作品展、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 充分展示湘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不断提升“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形象。

二是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生态休闲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以金霞山、晓霞山、昌山、花石水库、中路铺水库、上石坝水库、湘江水系、涓江水系、涟水水系及易俗河老街为主的山水品牌。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游, 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 (村) , 提升镇村旅游名气, 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整合旅游资源, 创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 加快与韶山、衡阳景区对接, 融入大韶山旅游圈, 努力将该县由旅游资源大县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强县。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

依托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 以资产为纽带,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 打造新闻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业务, 加快发展数字媒体, 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印刷产业, 建设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 依托齐白石纪念馆, 筹建书画艺术品一条街, 建立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中心, 健全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 擦亮“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等品牌。

2.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篇3

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确立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京津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把植树造林,培育绿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把生态作为立县的战略选择,坚持全县抓、全年抓、全面抓,改善了易县生态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实现县域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探求这样一个千年古县的绿色发展道路,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易县县长刘德明。

打造生态强县长

绿色中国:刘县长,您好!义士荆轲、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已经让易县家喻户晓,现在易县又提出“打遣生态强县”的口号,请您具体谈谈易县的生态优势。

刘德明:易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总面积380万亩,其中,宜林山场面积240万亩,具有丰富的山场资源和旅游资源。生态是易县发展的潜在优势。 2003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易县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京津后花园”的战略发展重点,突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地位。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全民发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创建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有效载体和最佳结合点,符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能够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符合全国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管理规定,与目前河北省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创建“生态省”的要求一致,时间同步,工作靠前,在全省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树立了好的典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特点,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宣传发动,积极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到我县听取汇报,现场考察,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评估论证。经过严格筛选,2004年10月我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因此,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符合我县实情。

绿色中国:那么,争创生态县对易县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刘德明:争创生态县对我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是现阶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是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工作载体。“生态县”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续和发展,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体现。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示范区建设列为“十项民心工程”内容,要求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

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中国:易县是农业大县,易县要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请您谈谈易县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方向。

刘德明:“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指导思想首先是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坚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

其次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另外,我们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于此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绿色中国:易县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呢?

刘德明:我们有五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根据本地条件及农产品需求分析,在保证口粮的情况下,以加工专用粮、饲用粮和优质小杂粮生产为主,提高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对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生产科技储备,确保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种植业产值达到5亿元。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二,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无公害生产要一年突破,二年铺开,三年完善。在2007年全县农产品初步控制种植业生产基地的外部污染,基本控制农业自身污染,到2008年力争50%左右的农产品实现包装上市。到2010年所有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几个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新产品。

第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建一批相对稳定的甘薯生产加工基地、谷子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格局。

第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名牌新产品。

第五,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农业信息网站在已建成综合农业网站的前提下,三年建成县直各部门局域网,五年延伸到各专业村户、实体单位。

绿色中国:我们了解到,今年6月底在易县将举行“中国(易县)生态农业发展论坛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启动仪式”的高层研讨会,请您谈谈本次论坛的意义。

刘德明:对于本次论坛,易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在易县举办的“中国(易县)生态农业发展论坛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启动仪式”高层研讨会,将邀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总局、国家林业局和河北省委、省政府,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各位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绿色中国杂志社、中国“绿盟”工程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0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我们就是想借此机会,通过专家、学者以及各界领导的光临为易县的发展把脉指导。

易县所具备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旅游文化、农林果牧矿等资源优势,特别是畜牧、林果、农业种植、养殖等原生态基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特色农产品优势。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易县所具备这些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的统一布局,调整易县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易县生态循环农业整体规划方案,确立易县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建立易县作为京津绿色食品直供基地,发展易县特色县域经济,带动易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确保易县“十一五”发展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施。 绿色中国:那么如何确保易县生态农业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呢?

刘德明:要确保易县生态农业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像以河北大风车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以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基地+协会+农户”的方式,带动易县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易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京津农产品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落差。解决这个落差,靠的就是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建立基于统一、高效的物流资讯平台,建构和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企业,才能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教育强县建设”自查报告 篇4

一、学校概况

xx乡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原隶属于太和区教育局,20**年10月划归古塔区教育局管理。学校座落在古塔区xx乡胜利村,下设3所村小,共计25个教学班,学生585人,在职教师76人,其中中心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380人,教师38人。

二、根据评估标准自检情况

根据《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建设督导评估细则》,自查如下。

一、办学标准(满分40分,自查得分33分)

1、教师队伍(满分4分,自查得分2分)

(1)教职工编制。根据太和区1996年编制为73人,现有在编教师87人,超编14人。(太和区一直沿用1996年编制,一直未做调整),自查得分0分。

(2)教师资格。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全部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自查得分1分。

(3)年龄结构。35周岁以下教师共计35人,占总数三分之一以上。自查得分1分。

(4)学科分布结构。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的一致性比例为96.05%,有三位教师为法律专业。自查得分0分。

2、干部队伍(满分10分,自查得分9分)

(1)校长任职资格学校现有校长1名,副校长3名。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中学一级以上职称、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有1人未达到本科学历,有1人正在进行岗位培训。自查得分0分。

(2)校长对教学关注程度校长每xx听课120节以上,参与教研活动20次以上。自查得分4分。

(3)校长科研能力有2位校长具有县区级以上立项课题,每年发表论文1篇。自查得分2分。

(4)校长行政素质校长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民主作风、廉洁自律;具有共同愿景,民主氛围,分工明确,自查得分2分。

(5)班子建设组织机构机构健全。自查得分1分。

3、学校管理(满分13分,自查得分12分)

(1)德育管理学校采用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大力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与7路公交车站点、敬老院、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等建立联系,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完善,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工作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自查得分1分。

(2)教学管理学校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齐课程;具有备课、上课、实验、作业批改等制度;实验教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有教师听评课制度。自查得分5分。

(3)设备管理各种教学设备分类登记入册,存放科学。自查得分1分。

(4)学籍管理学校暂时为进入古塔区学籍管理系统中。自查得分0分。

(5)教科研管理学校设有科研室,建立了校本研训制度,定期开展校本研训活动,100%教师参加教科研。自查得分3分。

(6)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制度健全,有明确的作息制度和管理制度,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自查得分1分。

(7)财务管理学校管理制度健全,严格执行政府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小金库,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学校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定期参加财务管理及其相关法律培训。自查得分1分。

4、教育质量(满分10分,自查得分10分)

(1)普及率与合格率学校残疾儿童辍学率为0,学生合格率100%。自查得分4分。

(2)体育、卫生、艺术按照要求做眼保健操、广播体操,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5.8%,不低于95%。学校每xx组织一次体育节;按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课;每xx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常见病发病率低于2%,近视眼发病率低于4%。自查得分6分。

二、办学条件(满分40分,自查得分13分)

(1)学校占地面积学校占地面积14400㎡,生均占地面积36㎡。自查得分2分。

(2)学校建筑面积学校建筑面积2450㎡,生均建筑面积6㎡。低于10㎡/生的标准。自查得分0分。

(3)普通教室装备建设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有11个教室,一个班级暂时在语音教室上课。教室内具有广播系统,不具备闭路电视接收功能,不能上网查询资料。自查得分0分。

(4)专用教室级辅助用房、公共教室装备建设

A、科学教室及辅助用房学校有科学教室1个,面积54㎡,教学仪器库1个,面积18㎡;无其准备室、科学活动室、科学园地等辅助用房;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环境布置体现学科文化和学科教育。自查得分1分。

B、音乐、美术、书法教室及辅助用房学校有音乐教室1个,面积72㎡,无美术、书法教室及辅助用房。自查得分1分。

C、语言教室及辅助用房学校有语言教室1个,面积72㎡,现被改作学生普通教室。自评分数0分。

D、计算机教室及辅助用房学校有计算机教室1个,面积54㎡,有20**年配置的电脑20台,生机比191。不能达到71的标准。自评得分0分。

E、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及辅助用房学校没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及辅助用房。自评得分0分。

F、多功能电化教室及辅助用房学校有多功能电化教室1个,面积72㎡,教室内设有大屏幕投影多媒体系统及卫星接收系统。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自查得分1分。

G、图书室学校无图书室。自查得分0分。

H、科技活动室学校无科技活动室。自查得分0分。

I、心理专用教室学校无心理专用教室。自查得分0分。

J、体育场所及辅助用房学校无体育活动室,田径场地、跑道设置、篮球场地、排球场地均为简易设置,操场未实现塑胶或硬铺盖;体育器材库管理达标。自评得分0.5分。

(5)办公用房装备建设

A、卫生室学校有卫生室一个,面积18㎡,有基本设施,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学生健康档案齐全,环境布置体现专业化。自评得分1分。

B、多媒体录播教室学校无多媒体录播教室。自评得分0分。

C、卫星接收教室无专用卫星接收教室,与多功能电教室在一起。只能接收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和中央教育频道节目。自评得分0.5分。

D、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广播室、会议接待室、德育展览室、总务仓库、维修管理室、传达值宿室等学校有教师办公室一个,面积36㎡,校长办公室兼会议接待室1个,面积54㎡,副校长办公室1个18㎡,主任室2个,18㎡,广播室兼体育教师办公室1个,面积18㎡,传达值班室1个,面积18㎡,无德育展览室、维修管理室。师机比41。自评得分1分。

(6)生活服务用房装备建设

学校无宿舍、食堂、浴室、开水房、汽车库、配电室用房。自评得分0分。

(7)教育技术装备

A、科学实验教学仪器仪器种类齐全,数量不足,未达到标准,账物相符。自评得分1分。

B、体育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种类齐全,但一些大型户外金属器材已经腐烂,不能使用;自评得分1分。

C、小学图书(纸介、电子)图书数量严重不足,可供学生阅读的读书仅有5000册,尚缺少7000册。无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未及时更新、填入。藏书内容、质量、结构不符合要求。各种账目齐全。自评得分0分。

(8)校园卫生条件、环保、及安全

A、校园卫生条件、环保及安全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绿化达标,艺术化建设有特色;室内环境符合标准;室外各种布线、管道符合标准;消防设施设备符合标准。自评得分2分。

B、校园安全监控系统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重要场所和出入口无盲点。自评得分1分。

(9)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无全省统一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自评得分0分。

三、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100分)

1、学校信息化要求。(满分75分,自查得分39分)

(1)学校有信息化领导小组,每xx召开会议不少于2次,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形成规划方案,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评估性。自评得分1分。

(2)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自评得分1分。

(3)每学期有对技术人员、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校内教育技术培训计划,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并纳入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中。自评得分1分。

(4)学校每年有能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费投入并落实到位。自评得分3分。

(5)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安全规章制度。自评得分1分。

(6)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完好率到达95%以上。自评得分2分。

(7)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接入传输速率为2M,未达到10M标准,络信息点未能覆盖全校所有场所。自评得分1分.(8)学校具有智能广播系统,有卫星接入。无有线电视接入,无有校园闭路电视。自评得分0分。

(9)能利用移动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未实现教室班班通。自评得分0分。

(10)学校根据需要设置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综合教室,无科技活动教室、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等专业教室,能满足一般教学活动的需要。自评得分2分。

(11)学校有网站,发布学校信息和校务公告。自评得分1分。

(12)教研组有BLOG,班级未建立BLOG,暂未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网上互动。自评得分0分。

(13)无学生自建的跨学科的班级学习型主题网页。自评得分0分。

(14)学校无管理功能的软件系统,未实现基于网络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功能。自评得分0分。

(15)学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教育资源,未与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库互联。自评得分1分。

(16)学校校本资源不足1T,基本满足各项教育活动,能保证所有教师正常使用,每学期整理更新教学资源至少一次。自评得分1分。

(17)学校的学科电子音像教材与学科文字教材配套,总量不少于500小时,三年内补充更新率达到15%,满足学科教师正常使用。自评得分2分。

(18)未订阅现代教育技术书籍和报刊。自评得分0分。

(19)学校管理者有较强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以上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与学习,暂时未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管理人员》要求。自评得分0分。

(20)学校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兼职人员,具备少量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自评得分0分。

(21)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未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技术人员》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学应用与日常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自评得分1分。

(22)学校各学科教师暂未全员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学人员》培训,大部分已经通过初级考试,还未参加中级考试。自评得分0分。

(23)学校主要学科教研组具有1-2名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能够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项目,多渠道的校本研究(包括网络教研),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成果、形成制度。自评得分3分。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覆盖率达到100%。自评得分2分。

(25)每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学科数达到60%以上。自评得分2分。

(26)普通和专用教室信息技术设施平均周使用时数达到周学时的50%以上。自评分数1分。

(27)学校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能够进行教学设计。自评得分2分。

(28)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并应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互动,有效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每学期撰写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2篇以上,积极参加各种信息化活动和比赛。自评得分3分。

(29)每xx组织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至少1次。自评得分1分。

(30)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校,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校未学生提供条件看展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技术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能力要求。开展常规性的信息技术相关的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学生会制作电子组品,积极参加电子作品比赛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自评得分4分。

(31)学校有激励教师参与校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的机制。每xx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实验至少1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课题研究。自查得分2分。

(32)改革经验、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的报刊杂志、站上发表,或在同级竞赛中获奖。自查得分2分。

合计自查得分85分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篇5

要加强领导。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文化强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里已专门成立了文化强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主力军作用,并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改、财政、建设、旅游、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在制定规划、加大投入、优化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做好工作。

要把握方向。当前,先进文化的争奇斗妍与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与荒诞无聊的文化垃圾,健康高雅的精神追求与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这些对立的文化同时存在。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好时尚与时代的关系,小我与大众的关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反对腐朽文化,始终坚持与党一致、与民同心、与时俱进的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不动摇。

要保障投入。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引导的投入,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区别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捐赠和赞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当前文化投入必须坚持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以政府投入为主、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的“四为主”原则,保证对文化的投入占县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保证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财政今年打捆安排5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以后还要随本级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篇6

2010-01-28武强县财政局

武强县财政局

“六型”财政机关建设工作自评报告

自开展创建“六型”财政机关以来,我局党组非常重视,积极行动,狠抓落实,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财政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活动,目前,全县财政系统“六型”机关建设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改革与发展。

一、重学习持之以恒、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是提高财政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六型”机关的基础。在学习中我局坚持定期辅导、全员培训、学用结合。一是利用“三会一课”学习形式,结合今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的决策部署,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制定了学习制度,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机关学习日,全局干部职工按照统一安排,采取集中上课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读书与谈个人体会相结合的办法,做到人员、时间、效果、内容四落实,并统发了学习笔记本,每段学习后,每人都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并由主管领导检查,使学习不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学懂、吃透应会的知识;开展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为适应改革的需要,我局有步骤地组织大家学习财务知识,学习《会计法》、《预算法》及新时期财政法律、法规,学习《财政干部丛书》及软件操作方法等。做到以干部职工培训为重点,以考试为手段,学和用相结合,全局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宽了每一位干部职工的知识面,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财政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优势,加强学习教育培训工作。我局确定了由主管领导专门负责、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培训情况的责任机制,及时将课件更新情况通知各股室,确保了全局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按要求顺畅上网学习。同时健全奖惩制度,对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全年培训课时和计划的干部职工,给予相应奖励;对完不成课时的,在年终考核时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给予扣分。防止了干部职工在培训中走过场、应付差使的现象发生,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网络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全员的文化素养,为财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据统计,截止到十一月底,我局干部职工参训率为86%,人均课时完成99个,超额完成省厅规定的每人每年96个课时的任务,总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建制度从严从细,创建“服务型”机关。我局进一步落实了岗位目标责任制,从局长到科员,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干,既有层层负责、又有分工合作,管理纵到边横到沿不留死角。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局内重点完善了人事、财务、车辆、招待、上下班制度;进一步推行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AB岗位制、限时办结制等多项为民服务制度,采取公示“工作人员去向”、“财政局办事指南”、“股室导向图”等便民利民措施。在服务过程中,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使用文明用语,切忌使用服务忌语,提高了服务水平。全局上下牢固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开展了深入基层搞调研、广开言路集建议等活动,结合全省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两为”活动。在“为企业解难题”方面,我局先后分派五名干部深入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情况,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截止到12月底已为企业跑办到位贴息项目资金800多万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为群众送服务”方面,一是依托省管县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工作,在奖补资金争取上做足文章,积极做好申报工作,更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共向上申报“一事一议”项目90个,申请项目资金196万元,有力支持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二是按照上级政策,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在开展

过程中,开通专门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主管领导和相关股室工作人员还多次深入到农村送政策、送服务,使党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同时收集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和下乡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共征集意见和建议五十余条,并积极做好反馈。截止到12月底,已发放家电下乡补贴资金211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256万元,做到了准确、及时、足额到位,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

三、提效率狠抓落实,创建“高效型”机关。从整顿上下班纪律入手抓落实,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按时到岗、按时离岗,有事请销假,严禁迟到早退、玩游戏、干私活现象发生。在执行制度上抓落实,各项工作按章办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每次会议都有记录,责任追究有案可查。在支持城镇三年大变样、完善机关面貌上抓落实,对办公楼进行了立面包装,结合全县开展的“百日会战”工作,按要求完成了“夜景亮化”工程。在财政业务工作上抓落实,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财政收入达到了时间进度要求,确保了全县公教人员工资及时发放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加大支持“三农”工作力度,重点支持了农村水利、扶贫开发、养殖基地建设;按照上级政策再次提高了公务员津补贴标准,在上级财政未拨付资金、资金缺口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站在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850万元,保证了津补贴调标的顺利实施,同时对事业人员津补贴实行了预发;按照做好民生民本保障工作的要求,在低保、优抚、再就业、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在建设“阳光财政”上抓落实,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通过狠抓落实、层层推进,一支廉洁、实干、高效的理财队伍正在形成,各个工作环节力求无差错、无漏洞,保证了财政各项工作高效运作。

四、抓廉政提纲掣领,创建“廉洁型”机关。财政部门搞廉政建设,就要从思想上解决如何看待权力、如何运用权力的问题。在廉政建设方面我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思想作风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并做到常抓不懈。一是以教育促廉。今年以来,我们在县纪委的指导下,认真在全局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及“勤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办公场所走廊、楼梯、会议室、大厅显要位置、政务公开栏等,开设廉政文化宣传专栏、制作廉政格言警句、廉政谚语、道德规范等传播廉政文化。通过两项活动的开展,强化了财政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二是以制度促廉。为促进了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我局制定了《财政局干部廉洁工作制度》等多项制度,局领导从自身做起,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不免“人情税”,不拨“人情款”,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廉洁勤政、依法理财。全局广大干部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廉政规定,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全局上下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同时,我局从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入手,深入推行“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财政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三是以检查促廉。通过组织开展内部财务自查、内审工作,定期检查本局执行财经纪律和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以监督促廉。通过聘请行风建设监督员、设立群众投诉箱以及点题公开专栏等形式,发挥多渠道的监督作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我们理财的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切实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五、求创新与时俱进,创建“创新型”机关。一是鼓励创新思维。围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二次创业”活动,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学习讨论,为财政工作“二次创业”建言献策,提出创新本岗位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二是以创新精神积极推进财政改革。我局在深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财政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的同时,着重抓了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适应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今年以来我局通过积极协调,采取措施,筹集资金,实施了县乡网络建设,截止十一月底,专线安装和设备调试工作已完成,各乡镇财政所可上网浏览财政内网网页,通过内网邮箱及时传递数据信息,为信息化办公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平台,极大地推进了县乡财政工作和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确保了县乡财政联网顺利实施。

六、促和谐凝心聚力,创建“和谐型”机关。为了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我局一是坚持在议事程序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制定了《财政局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局内重要事项的决策,坚持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一把手”绝不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充分调动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努力把自己担负的工作干好,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作中坚持坦诚相见,营造了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坚持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制定了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公开选拔、民主评议、用实绩说话的选人用人制度,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增强了机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了干部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台县着力探索建设现代畜牧强县 篇7

1 精心组织, 科学规划

近年来, 三台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川中丘区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 并从畜牧业是三台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的实际出发, 把“建设畜牧强县”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 全面吹响了“建设现代畜牧强县”的号角。为推进此项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组建了“建设畜牧强县”工作领导小组, 将“1351”优质生猪工程和“一片两园三场”重点项目的打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察督办项目, 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及时协调、解决、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希望、小寨子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建立专门班子, 提供绿色通道。与此同时, 科学制定畜牧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合理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 并根据宜养区内土地消纳粪肥的容量核定畜禽养殖规模, 用规划指导畜牧生产, 推动畜牧业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通过确立目标、科学规划、强化组织、切实实施等手段, 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畜牧强县”建设。

2 体系完善, 保障有力

随着2007年兽医体制改革, 全面完成了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动物疫控中心建设、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 全县畜禽防疫检疫、品种改良、科技培训推广、饲料生产销售、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县、镇、村三级动物防疫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县63个镇乡均建有标准化、规范化畜牧兽医站, 在编310人, 工资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聘用村级防疫员936名, 重大动物防疫经费全部由财政负担, 提供了防疫保障。为充分发挥生猪产业优势, 在生猪“三场一网”即良种繁育场、扩繁场、生产场和生猪人工授精网全面建设的形势下, 畜禽良繁体系更趋完善。

3 规模养殖, 标准生产

畜禽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 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标准化是规模化养殖成功的关键。从生猪这一优势主导产业出发, 三台大力推广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为核心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以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扶持、现代农业生猪项目建设为依托, 在建设用地、林木采伐、资金扶持、粪污治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 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兴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促进了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目前, 基本建成了绵 (阳) 三 (台) 路、三 (台) 中 (江) 路、三 (台) 大 (英) 路、绵 (阳) 盐 (亭) 路等“四条优质生猪产业带”和优质肉牛、肉羊、鹅鸭、兔业“四大基地”;建成了古井镇等22个优质生猪基地镇乡, 建平镇等4个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园, 发展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猪-沼-粮 (菜、果、林) ”生态循环养殖小区11个。2010年, 又全面启动实施了生猪“1351”规模养殖增效工程, 分别建设年出栏1000头、3000头、5000头、1万头的规模养殖场各20个, 新增出栏优质肉猪近50万头。目前, 全县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大户4486户, 其中, 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养殖户3161户, 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猪户85户, 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养猪户6户, 畜禽规模养殖综合比重达40.5%。

4 加快重建, 初见成效

为加快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 三台先后引进小寨子、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发展生猪良种繁育和优质肉猪生产, 协议引资6亿元。在此基础上, 多措并举切实推进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先后组建了重点项目建设协调督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 狠抓项目实施。在县畜牧兽医局专门挂牌设立了小寨子、新希望办事处, 方便了工作联系。领导小组、项目办经常深入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督促指导, 安排专人每天收集进展情况。项目办每周定时汇总情况和编制《畜牧重点项目周报》, 上报县四大班子领导, 加强了信息沟通, 促进了问题解决。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系和协作, 从技术上给予项目建设最大支持和帮助。目前, 我县规划立项的98个畜牧业灾后重建项目即将全面建成, 总投资17774万元, 争取重建基金4237万元。灾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畜牧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绵阳市三台县原种猪繁育基地引进饲养种猪4200头, 成为西南地区单批存栏量最大的生猪良种繁育场;新希望三台祖代猪场于2010年11月1日竣工投产, 标志着新希望三台30万头猪源可追溯高品质生猪养殖基地及川西地区优质种猪基地建设正式起步。

5 统一组织, 产业经营

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功能、纽带功能、组织功能和载体功能, 引导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大力促进产业化经营, 我县统一制定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并与全县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畜牧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抓住2007年以来发展生猪养殖小区和建设现代生猪产业项目的契机, 建立县级即金象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 以刘营、西平、古井等11个生猪小区为基础, 集中培育发展11个生猪专业合作社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目前, 全县共组织发展各类畜禽养殖合作社 (协会) 68个, 其中, 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社40个、生猪专业协会4个、肉牛协会1个、羊产业协会1个、家禽协会5个、鹅鸭协会7个、养鸽协会1个、养兔协会3个、其它综合养殖协会6个。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圈舍标准、统一仔畜禽供应、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疫病防控、统一产品销售、分户建圈”的“七统一分”发展模式带动下, 全县发展各类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会员5200余个, 参社会员畜禽养殖纯收益年均达21000元以上, 比入社前平均增加51.3%。

6 精深加工, 拓展市场

建设省文化体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篇8

镇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玉雕之乡”,民间艺术和玉雕产业独具魅力。近年来,镇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搞好规划,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镇平玉雕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镇平被确立为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全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文化产业经营的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县GDP的13%,已成为县域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一、镇平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立足县情,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镇平县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镇平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有关部门共同参加,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针对“无中生有”经济现象探秘和玉文化与玉雕产业发展文化活动月、文化创新工程等特色文化现象,深入各层面展开四次大规模的调研走访活动,确立了“以玉雕产业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每年“开展一项文化活动,建成一个文化设施,启动一批产业项目,挖掘一类民间艺术,培育一批文化新人”的“五个一”工作方案,并把举办玉雕节、建设文化会展中心大楼、扩建彭雪枫纪念馆和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列入必办的大事,为文化产业超前运作和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县的若干文化经济政策》、《关于加快实施镇平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工作规划,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抓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玉雕文化产业 一是政府引导。为做大做强做活玉文化产业,镇平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玉雕产业管理局,加强了对全县玉雕产业的开发、引导和管理; 结合文化名镇建设,以石佛寺镇、晁陂镇为中心,新建扩建了玉雕湾翠玉玛瑙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贺庄摆件市场、梁堂石雕市场、玉都街道石雕大师园等23个专业市场,进一步膨胀市场规模;成立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吸纳神圣玉雕有限公司、石佛寺玉器厂等10家大个企业加盟,统一注册“玉神”商标,打造产业集团军。二是培训玉文化专业人才。在强化教育上,我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2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高级工艺师35人,有初级培训学校18所、玉雕职业高中1所、县工艺美术职业中专1所,开设有雕刻、美术设计等与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年培训玉雕创作人才2500余人;在强化辅导上,指定县文化馆为专门的培训基地,定期邀请县内外专家、教授讲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强力推介玉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县成功地举办了14届玉雕节。节会期间,全国乃至世界的玉雕界专家学者云集镇平,研讨玉雕理论、切磋玉雕技术、传播玉文化知识,提升了玉文化研究的层次和品位;玉雕精品展评会、玉雕产品展销会、玉文化研讨会、获奖作品现场拍卖会等活动的开展,炒热了玉文化研讨弘扬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其中,仵海洲、张克钊设计制作的独玉作品《妙算》、仵应文《千手观音》、王艺兵的《金玉满堂》、李杰的《竹尖壶》获得全国“天工奖”金奖;仵海洲、贺保伟的《鸿运当头》等获得全国“百花玉缘杯”奖;王东光的独玉作品《浴》、李海奇的独玉作品《桃园三结义》获得河南省“陆子冈杯”金奖。四是建设玉文化阵地。在石佛寺镇玉雕湾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玉雕之乡标志性建筑——中华玉文化中心和全国首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中华玉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内部构造由玉雕精品展销大厅、学术报告厅和玉文化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融精品展销、玉雕商贸、学术交流、玉文化研究于一体。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华玉文化中心二楼,由玉史长廊、玉作坊、玉石大观、大师榜、精品图、百玉图六大展区组成,馆内收藏丰富式,堪称一部中华玉文化的百科全书。五是规模经营。在营销产业链上,围绕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我县成立玉料购销、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网络270余个,并在玉雕乡镇组建36个分公司和52个子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县的玉雕重镇石佛寺镇就有各类玉雕加工企业2000多家,摊位5000多个,日接待游客5000余人,日成效额近200万元。通过多年努力,我县已完成玉雕传统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玉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玉雕加工重点乡镇11个,玉雕专业村50个,从事玉雕加工的企业(户)近万家,从业人数20余万人,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初步形成了原料采购、工艺设计、产品生产、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品包装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六是加强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成立了镇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平玉雕工艺、镇平民歌《九莲灯》等进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

(三)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镇平县前几年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种种原因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举办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解决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运营。对原有的电影院、剧院、体育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投资5000万元开发兴建了占地70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14层高的文化综合大楼。内设文化用品专营市场、多功能影视厅、剧场、学术报告厅及体育场馆,成为全市县级一流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南阳鸿德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在电影院、剧院旧址上分别建起了锦上花购物中心和商住中心,形成新的商业区,既促进了镇平经济发展,又安置60余名文化系统职工实现再就业。在保持国有土地所有权、文化单位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实施对县文化馆的改造建设,该馆以出让租赁权的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利用闲置阵地设施开办了少儿艺术中心和舞蹈、美术、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年收益达5万余元,发挥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出让“冠名权”,引入社会资金完成了县图书馆的建设工程。县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因缺少资金建建停停,我们主动出击,宣传推介图书馆进行招商引资,引起了贵州神奇集团的关注和重视,经过执着联系,该集团决定以冠名方式捐资扶植镇平的文化事业,将图书馆命名为“神奇图书馆”。三是资源共享,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基地。我县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雪枫纪念馆这个红色资源,进一步打造弘扬这个红色品牌,通过开展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六十周年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等一系列活动,引进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北京二炮部队投资250万元、中铁四局带资200万元,共同开发建设彭雪枫纪念馆,新建的1563平方米的主展楼和面积为18460平方米,集瞻仰、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广场,被二炮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河南省政府列入全省红色旅游线路精品景点,拉长红色教育旅游线路。近年来,二炮共投资250万元对彭雪枫故居进行了修缮,扩建丰富了革命教育基地。四是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在旅游设施建设上,我县依托中原八大名寺之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菩提寺和石佛寺玉雕湾商贸区,提出了建设南阳市近郊黄金旅游线路的发展规划,吸纳社会资金4500万元整修通往各景区道路。通过招商引资,由深圳汇华集团与湖北豪江实业集团共同投资3500万元对原公园进行了重新开发建设,将其改建成一个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公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由龙腾(香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SMT专业生产线一套,在我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开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企业直接派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训导师和班主任,并与所有学员签订就业合同,解决我县大量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超过⒈6亿元。

(四)构建文化活动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镇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展活动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不断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在活动中发现优秀传统节目和优秀民间艺人。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县内自创节目为主,邀请国家级、省级演艺界明星、名角加盟”的指导思想举办玉雕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动员和部署县直各单位、乡镇围绕全县工作亮点,创作编排文艺节目,精心打磨,层层筛选,逐年提升原创能力及排演水平。组织民间演出团体在县城街道、广场,举办大型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城乡联动,奏响大合唱。近几年,镇平曾 组织全县乡镇办的50辆彩车、1200名演员,在南阳市进行了民间艺术表演,阵容之庞大,节目之精彩为历届活动之最,受到南阳市政府的特别表彰。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文体活动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文化、体育类70余个单项赛事活动,数十万群众踊跃参与,尽情展示玉乡人民的精神风貌,不但挖掘整理了“盘鼓”、“九莲灯”、“古饰”等一大批珍贵民间艺术绝活,现已有100余人继承这些民间艺术绝活。二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果喜人。按照“节节有文艺演出,月月有文化活动”的要求,在县委宣传部的统一协调组织下,每年的春、灯节都要举办联欢晚会、民间艺术大踩街、元宵花灯会展、灯谜会猜、烟火晚会等。近年来,我县共举行各类文艺演出230余场次,组织文化下乡170次,活跃了群众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既实现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的目的,也把镇平的文化产业发展推到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近年来,参与捐助“文化下乡”活动的企业达到37个,无偿捐赠物品价值达到30万元,25万群众受益。南阳航天水泥厂举行点火仪式庆典时,该县还邀请“梨园春”栏目及主持人现场表演。此外,为展示该县文化产业发展新成就,该县在市委前橱窗、镇平宾馆橱窗以及县城的电力广场举办了《新世纪、新镇平、新辉煌》大型摄影图片展、《魅力镇平》摄影展、玉文化美术书法展等,依照安排的日程还到各乡镇巡展。为丰富旅游产业内涵,达到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的目的,我县在菩提寺隆重举办了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展出仪式,国家、省市级领导和数万名群众目睹了由唐三藏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稀世珍宝,收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在创新中挖掘文化艺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创造物质财富。近年来,我县有120部文艺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有470多件玉雕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电视散文《将军之恋》荣获全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彭雪枫在淮北》在全市第六届戏剧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和七个单项奖,应邀到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广大官兵喜爱,先后演出80余场次;县曲剧团创作和排演的《夕阳情》、《嫂娘情》、《子母情》、《和氏璧》等十余部优秀剧目,在县内外演出500多场次,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妙算》、《枫桥夜泊》等120多件作品获得玉雕最高奖“天工奖”;华新牌1000道超薄丝毯获吉尼斯认证,填补世界空白。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创新作法受到了市里肯定,市委宣传部专门调研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并在《南阳日报》头版上发表了《依托自身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镇平特色文化产业新探索》专题报道。

二、镇平县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的启示

1、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 来贯穿的,发展不仅是发展生产力,也包括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因此,各级领导必须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认真借鉴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做到观念上认识深刻,行动上措施得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是有形之手,需求决定资源配置。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作用是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来推动,要从“办文化”退位为“管文化”。镇平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说明,只有消除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疏通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障碍,才能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文化产业公益性、福利性的同时,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入文化产业,把经济效益当作从事文化产业发展企业的重要目标,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3、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县域实际,挖掘人文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地域不同,人文资源不同,这就决定一个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要突出自我特色,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亮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优势产业。镇平彭雪枫纪念馆这一红色资源,所以该县通过扩建彭雪枫纪念馆和彭雪枫故居,宣传推介这一红色景点,建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带动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镇平有悠久的玉文化资源,该县通过举办玉雕节、兴建玉文化博物馆、玉雕湾玉器市场、珠宝玉雕大世界,强力推进这一特色支柱产业,最终把玉雕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使之成为富县富民的助推器。

4、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市场的成熟,靠短期投资获取暴利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小,未来文化市场的竞争必定是品牌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战略实施得怎么样,有没有强势品牌以及拥有多少品牌,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能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得品牌者得市场,得品牌者得天下。“中国玉雕之乡”这一金字招牌,不但助推了镇平玉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带动了镇平加工业、旅游业、物流业、餐饮业以及教育、城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就是品牌效应。同样,镇平地毯、金鱼、玉兰其他三个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品牌,玉文化博物馆、彭雪枫纪念馆两个国家级文化教育品牌,不仅对镇平旅游业起着巨大的提升作用,更是镇平文化产业超前一步的“撒手锏”。

三、对镇平进一步打造文化强县的几点建议

1、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的要求,要把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结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高品位、高质量、高档次的文化享受,既要符合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收获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物质基础。

2、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把“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应”当作第一要务。要让各类专家、老艺人和青年人才安心献身文化事业,留住人才即留住了文化之“根”,留住人才即稳定了文化阵地。同时,要超前规划筹建镇平玉雕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国际玉城高档配套设施,引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模式,提高管理队伍水平,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玉文化和玉产业做大做强。

上一篇:新闻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张家口市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