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15

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6篇)

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是诸德之本,人伦之始。“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从古至今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达成的孝道共识。行孝,让父母老有所依,让家庭和谐美满、让社会稳定团结。初到鲍家屯,村口两大棵迎宾柏树、对面的古水利,身后轴对称的石板建筑,以及穿梭在村里田间地头的宽袍大袖的屯堡妇女,俨然一副和谐完美的静谧画面。推开村里的展览室,翻开鲍氏明、清、民国创修、续修的家谱上写着的“天下第一是孝悌,人能孝亲敬兄长”的训族格言,让我们对鲍家屯村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浓厚的孝文化找到了最佳答案。

一、基本情况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简称“鲍屯”),位于贵州省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沿线,距贵阳市75公里,安顺市22公里,村庄北有滇黔公路、贵黄公路、清黄高速公路以及贵昆铁路,交通便利。鲍屯村在屯堡村寨中声名显赫,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鲍屯村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屯堡村寨建设最早的屯,距今已有近640年历史。鲍屯村现有人口5168人,1138户,19个村民组,辖区面积1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0亩。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发掘,近年来鲍屯这个小小的村落已经获得了五块金字招牌,其中:两块是关于古村落的,也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块是关于古水利工程的,也就是国家水利部有关部门颁发的水利遗产保护奖“,国家文物部门颁发的”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鲍屯屯堡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凤阳汉装

1、鲍家拳

2、傩戏、抬汪公3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现了鲍屯村独特的民情习俗和浓浓的屯堡风情。

2013年11月份农业部将鲍屯村定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这里不仅有布局独特的古村落、修旧如旧的古水利工程、而且还有着浓厚的孝文化。鲍屯村虽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是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孝道传统在该村表现得自然和谐。

二、主要做法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关于孝文化的成文表述,但是在与该村屯堡文化宣传员的交流座谈中,清明祭祖、厚养厚葬、孝道精神、重阳寿宴、瞧老姑太、典型引领等却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照亮了古村落的生存空间。

(一)清明祭祖——追本溯源,醇厚民心

中国文化重祭祀,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在鲍屯村,隆重的鲍氏清明祭祖活动彰显了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清明扫墓是鲍氏子孙的人伦传统,饮水思源,缅古怀贤,是鲍氏子孙的立身之道,通过”极本追远“,表达子孙对祖先的感恩之情。鲍氏2007年续修第6次家谱后裔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分布在23个城市的86个村寨,每年清明来自四面八方的鲍氏子孙代表多达三千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祭祖扫墓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参观鲍氏孝文化长廊是祭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化长廊展出的图画以新二十四孝和古二十四孝记载的感人故事为主要内容,在鲍氏族长的引领下,一起共同感受孝老、伺老、尊老、亲老的中国孝文化。傍晚时分,庄重的祭祖仪式开始。3000多桌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祭始祖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振威将军,征南英难,屯田模范,勋业著于朝廷;专家赞美、艺林歌颂、风水学者、水利专家、经济博士、名誉震于城乡;横额:大地丰碑“ 52字长联歌颂始祖,缅怀始祖丰功伟绩。短联”清明日,举目满含诗,高朋满座,鲍氏孝文化灿烂;祖坟院,披彩迎贵宾,群贤毕至,始祖众裔孙如云。“怀念亲人,寄托思念与敬意。接下来的仪式是蔚为壮观的大会餐。三千多人,三百多桌,一百多人的服务队伍,使整个大会餐场面热闹非常。有趣的是会餐完后,人们还要带上一点吃的东西回去送给没来的亲人,当地人俗称”精神扎包“,表达对已逝亲人的追忆。

祭祖仪式,鉴证了鲍氏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从属于公益性事业的集体主义,互助团结,热心义务奉献精神,以及老有所养、困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的鲍氏传统社会美德。鲍家屯清明祭祖的大场面、大聚会、大文化、大服务启发人们,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从而让活着的人的道德更高尚,践行”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进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孝道精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在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社会和谐等方面,始终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孝经》中的养亲、敬亲、谏亲、尊亲等孝道精华在鲍屯村找到最好的注脚。该村四代同堂的家庭有七八家,都是20多人的大家庭,家人之间很少发生不愉快的事,大家互相礼让,彼此理解、包容,每个人都尽力把大家庭中能做的事做好。养亲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鲍屯村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像羊跪乳、鸦反哺一样,竭尽所能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像吴忠贤、汪婧、吴春娥、肖维珍、何明翠、徐启风等家庭,晚辈对长辈始终能做到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依、疾有所治。正如《孝经?庶人章》中说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像典型的吴忠贤家庭,这是个四代同堂的20人大家庭。说起这家人对父母的孝顺,村里没有不夸赞的。2001年,其父亲患病时,一家人不惜花钱,请省里专家医生会诊、手术、治疗,但终因病入膏肓,无能为力。当时,医生说期年而已。后来在一家人无微的不至护理下,老父亲硬是活了三年多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在来看看他们家的老母亲,村里人更是没有不夸的。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什么道理她都懂,在村里几十年没有与任何人红过脸、拌过嘴。勤劳、节俭更是出了名,至今还下地劳动,赶场卖菜,常年穿一身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对敬老也是她老人家的所为。早年,她总是把外祖婆、舅祖婆接到家里奉养,每餐都会给她们另外准备肉蛋等营养的饭菜。也许是她身教的原因,在她的儿女们这里同样得到了传承。敬亲是孝道的高层次要求,即子女满足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他们恭敬、让他们快乐。鲍优伦家庭,每逢周六陪老人聊天成了他们家十多年雷打不动的铁规。随着家庭条件的好转,近年来,姊妹们还陪父母外出旅游,先后去了新疆、三亚、北京、上海、西湖、桂林等城市,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儿女的孝顺,觉得晚年生活幸福无比。在鲍屯村,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值得提倡的是一种双向交流,并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非一味的愚孝,这就是所谓的谏亲。对父母的过失好言规劝,不盲从。正因为谏亲的存在,使长辈与晚辈之间更显开明、更加和谐完美。尊亲在鲍屯村表现得更是无以复加。走进鲍屯村,男女老少团聚在迎宾柏树下,小孩顽皮可爱,年轻人各做各的事,老年人神情怡然,不经意间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在鲍屯村,尊老让孝文化达到了最高境界,人们从狭义的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全村老年人的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村寨呈现出尊老爱幼的祥和画面。

鲍屯村对传统的孝道精华的传承与发展,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发,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社会要加强孝道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三)重阳寿宴——关爱老人,孝暖村落

自1989年国务院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开始,鲍屯村村支两委根据村里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决定每年重阳节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集体寿宴,送上一份温暖。()这一天,村支两委将拿出3000元作为寿宴经费,挨个邀请全村年满60岁以上的303位老人参加寿宴。寿宴设在中轴线(俗称大街)上,寿宴之前,鲍屯村的妇女歌舞队——”凤阳汉装“将为老人们表演歌舞,歌舞以倡导孝老爱亲为主要内容。歌舞会上,将颁发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奖。寿宴开始后,300多位老人将接受村支两委的祝福,喝酒、吃饭、聊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闹祥和的气氛充满古村落。就算有老人因病未到,村支两委也要安排专人负责将饭菜送至家中,让人感到集体寿宴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关爱着每一位老人。重阳寿宴,属鲍屯村独有,其他屯堡村寨还未见一例。

在鲍屯村,除了村支两委举行集体寿宴外,全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家每户对自家年满60岁、70岁、80岁、90岁以上整岁的老人在生日当天都要为他们祝寿,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有多忙,都要敢回家来表达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鲍屯村的重阳寿宴,很好地宣扬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播一种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美好祝愿。

(四)瞧老姑太——血脉相连,亲情相系

通过与村民们闲谈,欣喜地了解到一种习俗——瞧老姑太。据该村热心于村集体事业的鲍中权老人介绍,瞧老姑太是所有屯堡村寨共有的一种风俗习惯,鲍屯村尤显突出。瞧老姑太一般选在农闲时候,即六七月间、冬月间、腊月间、正月间,不用顾虑农活。每家每户,侄儿媳妇,少则20左右人,多则40左右人,经过精心筹备,买上老姑太爱穿的衣服袜子、酒肉、爱吃的点心前往老姑太家看望。老老少少几桌人,团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共话思念之情。人多,也忙够了老姑太,但却让远离家乡的老姑太们感觉亲情的温暖,亲人的关爱。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鲍家屯村的瞧老姑太,一方面体现了亲人间的血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鲍家屯村尊老敬老的孝道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给予有力的回击。

(五)树立典型——弘扬孝道、激励世人

注重挖掘在行孝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让典型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在全村营造学典型、当典型的浓厚氛围,鲍家屯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近几年来,鲍家屯村先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孝女、孝媳,甚至孝侄、孝孙。鲍家屯村善于抓住政策规定,在一切评先选优活动中深挖村里的孝顺典型。在评选典型时,村支两委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进行首推,凡符合”尊老、敬老、爱老、护老、慰老“标准的才能初步进入下一环节的评选。经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协会组成的会议讨论通过,对初评人选在全村进行公示,通过后方可向上级推荐。鲍家屯村这种严格认真、程序规范的评选工作,使推出的典型在全镇、全区、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鲍苗妹,现年72岁,又聋又哑,子女已不在人世,她的侄孙把她接到家中,亲自照料其生活起居,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这在远近村寨是出了名的典型。

鲍屯村重视对典型的培养、挖掘,使该村的子女媳妇有了学习的标杆,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行进典型,在孝文化的浸润下,人性的光辉照亮和温暖了这个穿着宽袍大袖的古屯堡村落。

三、几点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创造和传承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从鲍屯村对孝文化的传承做法中,如何多措并举、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依托政策支持等方面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宣传资源,大力宣扬孝文化建设

古村落鲍屯,凭着五块金子招牌而被誉为”六百年屯堡文化,活着的大明历史“.从2005年11份月至今,全国、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导,旅游者接踵而至,使鲍家屯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鲍屯村作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村,曾先后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纪录片《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北京大学拟将鲍屯村作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教学点。(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同时,鲍屯村是市委书记周建琨的联系点。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鲍屯村要以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古水利、古村落为媒,把鲍屯村优良的孝道美德向外人传播,弘扬敬老孝老的社会新风尚。

(二)重视孝文化传承,加强孝文化队伍建设

这次鲍屯之行,特别感谢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人。据大西桥镇文化站站长介绍,目前对鲍屯村孝文化了解比较多的就数他们俩位老人。两位老人谈起村里的孝文化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虽然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是依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强。手中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介绍时却不看一眼。为了续修家谱、弘扬鲍氏孝道文化,鲍中权老人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做着公家的事,无怨无悔。在续修家谱中,鲍中权老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另一方因为骨质增生和前列腺炎,身体不如从前硬朗。面对鲍屯村孝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的趋势,我们一行人很是担忧,由谁接过孝文化传播的接力棒是摆在当前村里的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正当我们担忧的时候,接下了的几次调研,让我们找到了一点灵感,看到了一线曙光。鲍家屯村村支两委对每年考取的大学生要奖励他们500元。我们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对孝文化越来越淡薄,甚至有反感的情绪,可他们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村里可以以奖励他们这500元为由,将他们吸收为鲍家屯村孝文化的宣传队伍,每年寒暑假跟着鲍中权、鲍吉品两位老宣传员学习、了解鲍氏孝文化,进而传承孝文化,让鲍家屯孝文化永远发扬光大。这点建议,让鲍中权老人心头如释负重,仿佛看到了鲍屯孝文化传播后继有人的一线曙光。

(三)关注家庭养老模式,助推家庭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始终是目前一种比较可行的养老模式。从几次的走访调研看出,鲍屯村的老人们比较乐于接受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认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们觉得有子女的赡养是件令人骄傲的事。另一方面,家庭养老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重老行孝的传统美德。在鲍屯村,鲍优伦、鲍中材这两个大家庭,父母、姊妹、妯娌、郎舅、儿孙辈20多人,晚辈对长辈毕恭毕敬,从不推诿扯皮,竭尽子女之能事侍奉老人,让他们生活上衣食无忧,生病时有人尽心照料,老人们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晚辈的孝顺。在鲍屯村,没有一个老人住进敬老院,无论家庭负担有多重,把父母留在身边,好好奉养老人几乎成了每家子女的自觉行为。

鲍屯村和谐美满的家庭养老与当前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高龄、多病、失能、半失能、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探索鲍屯村人们身上的孝道精髓,发挥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孝文化,对于家庭和睦、凝聚家族、纯化民风、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有效推动孝文化建设

老人在身边,行孝也就在身边。及时有效解决孝老爱亲问题,坐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尊老行老的队伍,成为宣扬孝道传统的主力军。在鲍屯村有一个由7个人组成的老协会,它是由村民自己投票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民事调解、私人建房调解、环境卫生监督三项事务。其中的民事调解主要用于解决家庭中晚辈与长辈之间、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上发生的矛盾。比如当子女虐待老人、不孝顺老人,或者子女之间为了赡养老人发生纷争时,老协会就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老协会组成人员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村里每户家庭情况又比较熟悉,所以在化解以上矛盾时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劝方法。由村民组织起来解决家庭纠纷,既能使许多不该发生的不孝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又能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不失为推动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队伍。

(五)利用民风民俗,开展孝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只有凭借自身的独特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孝文化的传播、发扬光大,靠的就是原滋原味的风土人情,从大家熟悉的地方文化为撬动的支点,开启弘扬孝文化的各种有效尝试。

在鲍屯村,每年正月十七日的”抬汪公“庙会文化,村长戴文俊将在这天举行大型慈善晚会,以他为首,所有到场的人采取自愿的原则纷纷捐款,募捐款用于解决鲍屯村的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父母离异跟着老人住的孩子等特殊群体,晚会上所有申请慈善款的录像将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通过全体村民的比较推选,最后确定33人可以享受慈善募捐款,每人每月可获得慈善募捐款100元。这种结合地方特色,抓住地方独有的民俗习惯开展孝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让村民们坐在家门口享受歌舞盛宴,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在物质上给予特殊群体适当的生活补助,更为重要的是它宣扬了一种敬老、助老、慰老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参考。

(六)发挥”大宣孝“合力,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

在推动农村孝文化建设中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将为孝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相关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促使孝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每年”三八节“,西秀区妇联将在全区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今年,结合”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区妇联开展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2014年,鲍屯村吴忠贤一家荣获”最美家庭“.2014年安顺市”十件实事“之一——”农村敬老院将实现乡镇全覆盖“,以此为契机,西秀区民政局选取三个村为示范点,出资修建”幸福院“,鲍屯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点。”幸福院“主要为”五保户“提供最基本的饮食起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享晚年。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孝文化建设,将为孝亲尊老行老的传统美德注入生机活力。”抬汪公“大型慈善募捐晚会,其募捐款源除了来自于村民自愿捐赠的外,更多款源来自于社会各行业爱心人士的捐赠。2013年的慈善募捐晚会共收到友情赞助商捐赠的13.07万元。

多措并举,各司其责,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大宣孝"合力,营造关爱老人,孝老爱亲,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2014年10月

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吉林市现有文化馆9家, 其中县 (市) 文化馆5家、城区文化馆4家 (附件) 、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村级文化室1074个、各类业余文艺辅导员500多人。近几年, 各县 (市) 区文体局、文化馆坚持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各县 (市) 区文化站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 广泛开展农民艺术节、科普大集、秧歌大赛、民间美术作品展、露天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等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 形式寓教于乐, 内容丰富多彩, 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据统计, 我市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农村文化活动550场, 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其中桦甸市金秋农民文艺汇演、夹皮沟镇文化艺术节、“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磐石市呼兰镇明水村“盛夏欢歌演唱会”、舒兰市法特卡戏、白旗大秧歌、丰满区“采摘节”、永吉县玉关村“农家乐”演出活动已经成为我市的优秀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我市农村现有文化馆9家, 编制209人, 均达到了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 编制134人, 均已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配套资金的扶持下, 各村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了全覆盖。

我市文化馆站的管理和经费统一由各县 (市) 区文体局垂直管理, 理顺了关系, 提高了文化馆、站的功能, 并成为当地农民的文化辅导中心、活动中心。目前, 全市农村基本形成以文化站为中心, 村级文化室为主、农民自办文化为辅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 我市以落实国家各项文化惠农工程为契机, 以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 通过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等措施, 满足了农民文化需求,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了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和健康发展。

1.全市已建成928家农家书屋。每年各县 (市) 区文体局都为农家书屋购置种植、养殖、科普、外出务工、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书籍,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这些图书在农家书屋中发挥着传播先进文化、资源共享的独特作用。同时, 各乡镇还进一步完善了“百村书库”“百镇文化中心辐射工程”, 并结合市里制定的“文化科技示范村”奖励制度, 各乡镇每年都要培育一个典型参加市里评比, 极大地调动了村屯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快速发展。

2.全市农民自办文化如雨后春笋。现有综合农村文化大院323家、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1所、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 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余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展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 舒兰市平安镇金星村文化大院从2005年5月成立后, 累计投资60多万元, 先后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乒乓球室图书室、门球场和容纳300人的大礼堂, 铺设门球场、篮球场并购置了乒乓球桌和锣鼓乐器、KTV音响等设备。同时, 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 吸引了全村老人踊跃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为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投资300余万元在建华村一社新建了建筑面积4153平方米的大型农民文化活动站, 活动站建有可容纳500多人的会议礼堂, 内设500平方米健身房和乒乓球室、台球室、微机室、图书室、棋牌室、小型接待室、办公室等多个活动场所, 配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健身器材、图书、微机等辅助设备, 为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娱乐、健身和开阔视野的场所;昌邑区桦皮厂镇漂洋儿童文化园为吉林省唯一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的农村儿童文化园, 多年来在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的精心辅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进京演出获得2金、3银、3铜的好成绩。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不足, 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大部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 由于财政财力有限, 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 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

一是目前各县 (市) 区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人。

(三) 室外活动场地不足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 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上没有室外活动场地, 甚至有些县 (市) 区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广场, 至今只能依靠政府院内、街路两侧开展活动。

(四) 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不强

很多农民在文化消费中存在“量入为出”的保守观念, 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 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 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思想较为普遍。

三、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应充分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强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责任意识, 始终坚持把如何提升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硬任务来抓;要明确责任, 形成机制, 要将文化工作实绩与责任人的业绩、升迁、奖金挂钩, 制定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奖惩的有效措施,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原则, 将乡镇 (街道) 文化站建设及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财政预算, 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各级政府要合理调配资源,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 既要适时添置必要的文化活动设备, 也要逐步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投入, 为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打牢基础, 注入资金。一是县、乡文化事业预算资金要按照国家要求足额划拨。要坚持把文化馆、站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重点扶持。二是文化馆、站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要确保到位。切实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建设中存在的经费不足等问题。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级财政拨一些, 乡镇政府支付一些, 社会资助一些等办法,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乡镇文化站编制政策, 确保每个文化站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 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设立公益岗位, 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 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农村文化大院 (农家书屋) 设立有偿志愿者, 管理好农家书屋, 服务好农民群众。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专业知识、热爱文化的人才, 将思想好、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三是加强对现有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举办培训班, 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四是加大对民办文艺团体的指导和辅导, 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有较高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合理、公办民办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队伍。五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推出尖子人才, 抓出精品力作。通过评选当地文化名人、文化热心人等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文化工作总结表彰会, 给予成绩突出的文化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市各县 (市) 区文化馆、站要围绕县、乡两级中心工作, 结合当地实际, 突出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 地方政府要善于抓住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亮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打造出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农闲、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重点, 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机制, 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品位, 不断增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

摘要: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组成专题调研组调研本市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加强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2011年11月8日.

[2]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N].大众网, 2011年11月8日.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59-02

0

一、罗家坪村基本情况

罗家坪村位于株洲市攸县网岭镇东北部,由原罗家坪村、杨家洲、慈头岭村合并而来,全村共有44个村民小组,1111户人家,总人口4368人,土地总面积4422亩。近几年来,罗家坪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先后获得“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全国绿化小康村”、“省级卫生村”、“市五个好村党支部”、“基础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是湖南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该村以水稻制种、规模养殖为支柱产业,并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2015年,全村实现总收入500多万元,村民年创收超200万元,村民们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二、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及主要成效

网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本镇实际,正在努力建设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罗家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本次调查中,35.80%的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及成效是基本满意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各占被调查村民的19.75%、16.67%。由此可见,罗家坪村大部分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持肯定态度。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举措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因地制宜,注重科学规划

罗家坪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在广东等省开的士)。乡村经济发展以劳务输出和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较落后,乡村经济发展受制约。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网岭镇抓住了攸县煤炭资源豐富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完善交通网络,提高煤炭产量和运输能力,发展了经济,罗家坪村主动融入网岭镇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初至今,罗家坪村又抓住了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优势经济基础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业,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提高村民发展意识

罗家坪村各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狠抓工作落实,指导村民活动,合理规划村庄建设,建设有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青少年爱国训练基地等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群众每家每户都形成一个接待点,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发展农家乐经济活动。帮助村民组织腰鼓队、舞蹈队,丰富农闲生活。资扩建敬老院、卫生院,完善医疗体系,涵盖了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3.创新发展思路、变资源为财路

在农业方面,不忘以农为本,改良农田,推广种植良种水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收创收;在工业方面,网岭镇利用资源优势和政府打造攸县副中心的政策支持发展第二产业,兴办工厂,建设了网岭镇循环经济园,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罗家坪村在网岭镇工业发展中首当其冲,获得了发展契机。同时,充分利用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资源,罗家坪村形成了包含住宿接待、美食游玩、农村娱乐等独具特色的农家乐。

4.着力开展宣传、树立良好形象

在村内,积极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情况,团结一心向前发展。投举办评选活动,评选出“五好家庭”、“道德模范”代表,扩大典型影响,提高榜样效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向优秀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村外,利用网络、报纸宣传罗家坪村美丽风景及建设成就,吸引大众前来旅游观光。

三、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株洲市从2014年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罗家坪村在短短的2年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当然,建设时间短,问题也不少。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罗家坪村50%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存在不足,63.03%的村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到位,61.15%的村民认为饮用水不达标。总的来说,罗家坪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供给不足

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其它项目继续建设和完善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到底由政府来埋单还是由建设村自己来承担?如果由建设村自己来承担,资金又从哪里来?等等的问题还很多。“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市、区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网岭镇、罗家坪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2.村民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尤其在文化活动方面,多集中在节日,不具有普遍性,次数少,且村民参与热情低。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少数村干部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

3.村内政务公开和规划发展有待完善

部分村民对村内村务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同,褒贬不一。不少村民对村内事物有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与村官们互相监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承接如陶瓷、能源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且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污染重。旅游业,村办特色太少,没有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只是周边游客在周末的闲暇度假,周一到周五景区基本上属于关闭状态,宣传力度弱。

4.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发展中期煤矿开采过度,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和部分庄稼已不可食用),罗家坪村承接第二产业转移也将加剧这一系列问题。村内垃圾露天焚烧,大气也遭到污染,主公路附近居民受灰尘影响严重。

四、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村庄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就罗家坪村来说,合理利用该地的煤矿和风景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并完善基础设施,发掘村内各项资源,形成了带有罗家坪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如罗家坪村的农家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改善和村庄道路等环境资源改善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稳步落实发展阶段计划。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企业和个人集资融资。二是激发全村活力。可通过村民大会,全体村民参政议政,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资金,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親属捐赠,支援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民自主管理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长效实施好道德模范学习评选,树立模范形象,鼓励像榜样学习,提高道德素养。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途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

5.重视生态,保护环境

其中43.79%的村民认为对“美丽乡村”的理解是改造村庄环境,可见一个村庄发展的首要就是当地的环境,村民对于环境也很看重。罗家坪村因为当地矿业工厂过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应该要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企业污染排放,关停整改重污染企业。大力净化水资源,改良土壤,兴建沼气池,使用绿色能源。要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体系,不仅仅只是改善当地的外表环境,而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良好的人格。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队伍建设等都有积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对当前学校工作来说, 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走访调研了南川区鸣玉中学和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通过分析研究, 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和路径。

一、“红莓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谢家湾小学

走在谢家湾小学, 处处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 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学校主题文化。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 和“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学校主题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 就是校旗的标志。外面是一个“6”, 里面是一朵绽放的红梅。整个校园文化内容包括: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谢家湾小学, 教师叫红梅, 学生叫朵朵。教师队伍建设中, 他们始终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最优先。无论是教师、领导经常性地赴国内学习交流, 这也为谢家湾小学走向国际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

谢家湾小学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发展, “天天快乐, 健康飞翔”。我们看到的孩子们个个讲文明, 有礼貌, 活动开朗, 阳光自信。在校园里随处都能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勃勃生机, 随处都能采撷到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活动成绩喜人。各种社团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学生文化无处不在。学生们的书画作品被印制成瓷砖, 张贴在学校的走廊过道, 不仅装饰了美丽的校园, 更是一种隐形课堂, 鼓励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2006年12月, 谢家湾小学申报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始了“以文化经营学校, 用发展提升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征程。学校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视角思考学校的发展, 从重庆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学校实际出发, 实施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学校文化, 拟定了“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文化建设研究中, 以理念、制度化建设与网络化管理建设为载体, 探究学校管理文化, 以环境建设为载体, 在营造学校环境文化中尽量渗透各种教育元素。按教育规律规划校园环境, 开发环境课程, 促进育人功能, 做到美化、净化、绿化、儿童化、教育化和乐园化。在教师文化建设上, 以教师个体发展性评价为载体, 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和务实性, 重视教师的追求与提高, 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在学生文化建设上, 以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为载体, 关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学校采取行动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 分步骤研究。历时三年, 形成了在重庆乃至全国均有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

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南川鸣玉中学

厚道为基, 即做人要厚道, 做事要厚道的基本品质;勤耕为径, 即, 通过深耕细作、开拓进取、勇创佳绩的行为路径;牛人为果, 即鸣中人在“牛文化”的熏陶下, 以“牛品”树“人品”, 通过养成教育即有“社会化”又彰显“个性化”健全“牛人”的培养目标;“不等扬鞭自奋蹄”学校主题文化。即鸣中人以“牛”的自然属性和象征意义为依托, 树立自主发展的理念, 直面危机、主动出击, 打造以“牛文化”为主题的“自主发展”教育品牌, 构建“自主育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学校自主发展文化体系。

学校结合地域“鸣玉石牛河”特色, 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牛文化”的基本理念, 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实践维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一是营造文化环境、物化文化标识, 从办学目标、校训、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旗、校徽以及牛文化长廊、建奋蹄牛雕塑等方面围绕“牛文化”加强建设。二是探索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三大自主发展体系。围绕“牛品”开展系列养成教育活动, 学生“画牛、唱牛、写牛、学牛、做牛、颂牛”, 评选“牛质奖章”。构建“反刍式四步导学法”, 积极开展“牛人大课间”“牛牛牛大舞台”开展“牛班级”“牛科室”“牛事件”等评比活动。三是围绕“牛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的“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校园文化不但改变了学生、教师、学校, 而且提升了学校品味和档次, 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三、两所学校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几幅标语、几块展板, 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物质的, 又有精神的;他包括环境、管理、教师、学生、课堂等诸多的内容。要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课堂中受到感染, 在活动中得到释放, 在网络中得到共识、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思考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 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 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 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 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校长要凝聚人心, 调动集体智慧去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教师拟订自身专业发展计划, 学生确定成材目标, 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材结合起来。

学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学校的办学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要在认真分析已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 理清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策略。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 在创建优质教育的同时来打造特色学校, 使办学体制更具生命力。

学校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一) 建设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要重视学生物质文化的建设。打破墙壁的静止, 让墙壁说话, 布置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文学作品、电脑作品等;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 活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在学生中组织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诵读节、艺术节等, 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 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二) 创建教师文化。

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 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 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高教师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 使其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给教师创造机会, 增加机遇, 让其才能得以展示, 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 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录制有关音像资料。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 坚持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整理, 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等。

(三) 培植团队精神。

雅河乡水利站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关键词】乡镇水利站;水利事业;水利职工;基层水利;发展

为了解基层乡镇水利站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情况,探索如何强化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提高基层水利服务与发展能力。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根据辽宁省水利厅的安排,我通过调查、座谈实际查看等方式,对桓仁县雅河乡的农村水利工作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保留或设立乡镇水利站的要求以及加强这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乡镇水利站现状

雅河朝鲜族乡位于县城南部8公里处,乡域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其中耕地面积3.4万亩,水田1.36万亩,水域面积9401亩。全乡下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19375人。浑江、大雅河从境内流过,水利电力十分发达。共有水电站5个,其中一个为移民局所有,其余为个人投资建设。水库一座,库容90万立方米。建有拦河坝5座,防渗渠道4万余米。农村饮水工程已完成42处,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869人。

乡水利站核定编制2人,实际在编2人。现水利站实际有站长、站员各一人,均为初级职称,一名具有中专学历、一名具有本科学历,均为继续教育学历,一名水利专业,平均年龄36岁。

水利站目前主要职能包括:(1)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2)统一管理当地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工作,负责全乡河道防洪工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管理与维护。(3)承担乡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乡防汛抗旱工作,对河、库和重要水利工程实施防汛抗旱制度。(4)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城镇供水工作。(5)承办本级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任务。

目前乡水利站与乡政府实行合署办公,并由乡政府领导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为全额拨款。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由乡财政负责,人员工资能够按时发放,工作经费没有单独列支,实际发生费用实施请示制度,乡长同意后方可支出。乡水利站目前没有承担经营性项目,乡政府对水利站比较重视,积极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等。

2.乡镇水利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层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配套不全

乡镇基层水利设施修建战线过长,设施老化失修, 配套不全。例如我乡最早的农村自来水工程完工于20年前,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在建的饮水安全工程,而最早修建的自来水管线大多都已经老化,经常出现破损、爆裂等情况。早期受当时社会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 工程存在缺陷。同时, 由于基层水利没有经营性资产收入, 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存在维修养护经费短缺, 导致工程老化, 年久失修, 配套不全。

2.2基层水利站人才队伍建设不理想,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乡镇水利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待遇不高,不仅缺乏培养和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物质后盾, 也易导致技术力量流失, 人员结构逐步老化, 文化与专业知识结构出现断层,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雅河乡水利站核定编制2人,实有人员2名,均为初级职称,且学历都为继续教育学历,虽然有一人为水利专业,但也是今年县里人员调整时才调转到乡水利站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如果不能够解决乡镇水利人才的引进来和留得住的问题,乡镇一级水利服务体系很难完成其公益性职能。

2.3基层水利经费难以到位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大多注重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很少有部门关心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资金。对于各村组的水利设施维护,主要采取乡村经济组织、农民自筹为主的途径解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两工”后, 农村水利维护更为困难。而乡水利站的情况是,人员工资执行的是事业单位岗位工资标准,由乡财政负责,没有单独工作经费和专项资金,无法为农村水利设施维护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只有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乡镇,才能对农村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落实经费,以奖代补,保障水利站公益性运行模式。

根据水利站的服务职能,应将其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机构人员、运行费用及专项经费要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于各地的财政情况不同,目前可采用差额补助的方式,即县级财政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头费和运行费以及专项经费,这是主渠道;不足的部分可以把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列入到各级水利工程建设评比中来,对于设计规范、建设质量好、管理到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补充其运行经费,也可以调动基层水利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应加强基层水利职工的后勤支持保障, 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为吸引高端人才做好平台。应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并合理设置岗位,引进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 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做好职工培训,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促进基层水利站的队伍建设。但对所聘人员聘用期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定要按省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缴纳。要研究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监督,促进水利站走向良性运行的轨道,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三,加强农村水利执法队伍法建设,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有效利用。

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机制。为保护好江河流域和基层水利设施,成立相关执法队伍,执法力度要加大,执法队伍人员要充足,可以深入村组,对破坏基层水利设施,在小微型河流水塘乱倒垃圾,乱堆乱放杂物,影响水质安全,危害行洪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

第四,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加强监督监管。

应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等财政涉农资金,统筹使用; 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群众积极参与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明晰所有权, 核发产权证, 落实管理责任,实行群众参与式管理; 严格推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设立水利建设公示板制度,让村民可以了解身边的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和要求,时时刻刻监督施工方的建设行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以推动小农水建设工作。

第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区域水利站与流域水利站。

村孝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关键词:抚顺文化 消费 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消费状况为出发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为促进抚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全面地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结果显示,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29.52%和28.49%。

(二)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收入越高,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学历越高,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文化消费构成单一,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弱,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培育文化消费观念,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重点,尊重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让老树发新芽。其次,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立足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居民文化消费实际,生产适应市场的文化产品,提供适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目前文化市场普遍存在定价过高的现象。文化消费定价高,老百姓消费不起,就出现了“曲高和寡”的局面,所以要以市场导向调整产品和项目,根据居民承受能力制定价格和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姜广多(1979- ),男,哲学硕士,中共抚顺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

上一篇:办公厅党总支2012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文班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