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xxx县团委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创新情况的报告
2011年,县团委党支部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惩防体系,强化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有力地保证了勤政廉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改革创新,创新工作思路,改善廉政教育方式,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思路,扎实有效推进反腐倡廉 改进文风会风。坚决贯彻执行《2011年xxx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文件精神,着力在“减少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改进形式、压缩程序”上下功夫,大幅度减少了办文办会数量,有效地控制了发文范围和会议规模。同时,注重工作实效,在减少会议文件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协助县政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二、丰富廉政教育方式方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常态化。县团委党支部结合实际开展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主题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把经常性组织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宣传教育作为加强廉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集中学习教育、个人自学反省以及走出去参观体验等方式,不断加大廉政宣教力度,进一步增强了县团委党支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防腐拒变的免疫力。鼓励 干部职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宣传栏、外出参观等途径,加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新疆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赴乡镇、革命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先驱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优良传统教育。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教活动,更加坚定了全团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廉洁奉公的决心,全办上下廉洁从政意识和执行各项廉政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新的提高。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阳泉市是一个工业城市, 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全市国土面积4452平方公里, 辖平定县、盂县、郊区三个农业县 (区) 和城区、矿区、开发区, 32个乡 (镇) , 960个行政村, 总人口131万人, 农业人口66万人, 农村劳动力28万人。全市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山多地少, 农业立地条件差, 水资源缺乏, 93多万亩耕地, 除平定县南川、盂县“两川三坪”共计约10万亩平川外, 其余全部为山地。农业种植以玉米、杂粮为主, 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
2010年, 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亿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41.5%。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 在全省排第2名,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24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73%。第一产业增加值6.68亿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97.7%, 为农民提供收入1250元。
近年来,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体, 以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为核心,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了核桃、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和生态林业、杂粮两个潜力产业, 初步形成了平定县发展畜牧业, 盂县发展核桃产业, 郊区发展设施农业 (蔬菜产业) 的“一县一业”格局。
目前, 全市建成了以平定县柏井镇、郊区义井镇等为主的52个畜牧养殖基地, 畜牧业收入达到了7亿元, 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80元;以平定县岔口乡、盂县上社镇等为主的8个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连片面积在双千亩以上的村有6个、千亩村达到46个, 在500亩以上的村有124个, 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 销售和加工总产值达到2.84亿元;以郊区河底镇、杨家庄乡等为主的30个蔬菜种植基地, 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达到23个, 全市累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 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蔬菜产量1.3亿公斤, 产值2.2亿元, 为全市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00元;以盂县东梁乡、西烟镇等为主的7个杂粮种植基地, 全市小杂粮播种面积21.62万亩, 总产量2790万公斤;以平定县娘子关镇、郊区平坦镇等为主的8个休闲观光基地, 2010年旅游人数164万人, 门票收入4296万元。
积极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实施农业产品品牌战略, 走贸工农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32个,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入社社员1.4万多个, 带动农户4万余户, 出资总额3.4亿元。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42万亩, 无公害产品认证主体10个, 认证产品16个。“大寨牌”核桃露被评为绿色食品, “招财牌”核桃油、“延年翘牌”连翘茶被评为有机食品。全市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9个, 其中列入省“513”工程的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3亿元。
此次我们深入调研的12个村, 2010年底, 按人口划分, 500—1000人的6个村, 1000—1500人的5个村, 2000人以上的1个村;按主导产业划分, 从事农产品生产的2个村, 畜产品生产的4个村, 农产品加工的4个村, 工艺品加工的2个村;按人均纯收入划分, 4000—4500元的1个村, 4500—5000元的1个村, 5000—6000元的4个村, 6000元以上的6个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在20%以下的2个村, 20%—30%的3个村, 30%—40%的1个村, 40%—50%的4个村, 60%以上的1个村, 90%以上的1个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在40%以下的1个村, 40%—50%的4个村, 50%—60%的2个村, 60%—70%的3个村, 70%—80%的2个村。整体情况看, 12个村村级组织健全, 班子战斗力强, 干群关系和谐, 主导产业突出, 产业优势明显, 发展潜力大, 带动辐射能力强。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是远近闻名的“龙筋之乡”, 全村从事黄瓜种植和黄瓜干加工的农户达300多户, 占到全村总户数的66%, 黄瓜种植面积210多亩, 年产鲜黄瓜160多万公斤, 加工黄瓜干3万公斤左右, 收入350多万元。仅黄瓜干一项, 人均纯收入2900多元, 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67.4%, 并辐射带动周边上庄、河头两村200余户农民。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培育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阳泉市虽然以工矿业立市, 以工业经济强市, 但是, 历届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他们矢志不移抓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始阶段, 阳泉市就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培植区域特色产业, 创新农业增长方式, 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抓。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 阳泉市更是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战略位置去抓。不断捕捉亮点, 积极探索,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跳出农业抓农业, 跳出农村抓发展, 从而推进了产业富县、产业富村、产业富民。
(二) 结合本地实际, 选好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长期以来, 阳泉市结合本市山多地少、十年九旱、农业基础薄弱的特点, 始终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发展原则。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按照“城郊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加工企业, 纯农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边远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业、杂粮种植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八五”、“九五”狠抓“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十五”、“十一五”实施“3+2”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 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夯实了产业基础。
(三)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找准支持服务的着力点。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阳泉市委、市政府都适时地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正确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在资金扶持上, 落实国家、省各项补贴, 五年共发放各类粮食和农资补贴资金1.25亿元。2010年,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主导产业扶持资金就达到了9680万元, 其中用于核桃产业3680万元, 设施蔬菜3000万元, 畜牧业发展1400万元,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600万元。市、县 (区) 两级财政用三年时间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二是在金融服务上, 各级金融机构创造服务环境, 出台“信贷惠农”措施, 优先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起步和发展, 建成1个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 “十一五”期间共落实信贷资金2.3亿元。三是在市场发展上, 全市各类农贸市场已发展到39个 (不含各类超市) , 其中大型农贸市场7个, 年交易额9.8亿元。为方便特色农产品专业户交易, 市区还专门开辟了9个便民摊点, 对本地特色农产品专业户免受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四是在信息服务上, 全市建起了“农业信息网”和“农产品交易网”, 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县 (区) 、乡 (镇) 、村及种养大户, 适时发布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供求和运行情况, 为本地农业和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网络通道。五是在科技服务上, 全市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长年坚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农科“活动月”“活动周”活动以及农业科技人才包乡、包村活动等, 将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等送到农民手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35项, 推广新农业工艺28项, 引进推广新品种22个。
(四) 创新发展模式, 夯实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一村一品”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核心是产业及其产品, 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产业化链条, 它的支撑点是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种养户。阳泉市农业的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广大干部农民群众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总结推广出一些发展模式。
在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上, 阳泉市各级政府通过积极引导, 逐渐形成了具有阳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基地”型, 就是有稳定的原料基地, 有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企业, 企业和基地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以郊区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拥有高粱、绞股蓝种植基地2000多亩, 年产各种“绞股蓝”食醋10000多吨, 产值6000多万元。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 就是在适宜某种种养业发展的一定区域内, 由一家一户分散的原料生产而形成基地, 农户、基地为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原料, 企业和农户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订单合同来约束双方。以盂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在盂县拥有核桃种植基地15300亩, 核桃种植户2500户, 年产值3亿元。三是“合作社+农户”型, 就是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农村种养专业户进行产销挂钩, 订单生产, 订单收购, 利益共享。以郊区三舁果业合作社为代表。该合作社拥有核心社员150多户, 带动外围果品种植户100多户, 年购销苹果350多万斤, 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上述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发展特色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利益联结紧密化、带动农户市场化。通过多年的发展, 到目前全市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个, 基本形成了果品、粮食、薯类、乳品、畜禽、油脂、蔬菜、蜂蜜等八大产业链, 其中列入省“513”工程梯次企业的有18家, 全年销售收入7.3亿元, 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2家。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42个, 直接带动农户50000多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连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阳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乡镇、村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思想老化, 观念陈旧, 没有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 实践中造成工作推进力度不大, 一些农民群众对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了解不够, 自觉参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信心不足, 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 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 导致部分乡 (镇) 、村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从而制约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这是制约和阻碍“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 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 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 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 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最终形成;产业种类杂, 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 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亟须健全完善。
(三) 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明显。
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 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还没有成为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还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有的专业村虽然注册了一些农产品品牌,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使用, 宣传力度不够, 各个农产品品牌还限于小范围使用, 品牌市场的知名度和带动力还处于培育发展状态, 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农业上档升级的“短板”。
(四) 科技人才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仅占11.2%。务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65岁以上的农民占19.9%。部分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农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技术服务难以完全到位。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带头发展的“能人”, 农民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缺乏充分的生产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五) 缺乏资金后劲不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 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差, 一些前景看好的产业项目难以起步生根, 难以发展壮大。三是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少, 市县均没有设立“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专项扶持资金。四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高, 农民贷款难度大, 影响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六) 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多。由于受自
然灾害、市场环境、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
建立健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 各级成立“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领导组, 制订和完善发展规划。从上至下构建起主要领导负责,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激励机制, 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一方面要开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 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 落实优惠政策, 创优发展环境。
市县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各项优惠政策。结合地方实际, 出台财政奖助、贴息贷款、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 强化培训学习, 汲取外地经验。
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有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特别是要针对村干部开展适应性的培训工作, 达到明确目标、开拓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加强培训, 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 组织目标性的参观考察, 学习汲取先进经验。
(四) 打造强势品牌, 提升竞争能力。
全省要突出品牌重点, 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 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特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创造条件举办各种农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 同时积极组织基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 利用各种节会平台以及各种媒体, 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 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 培植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体系。
要以龙头企业为抓手, 一方面, 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夯实“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载体, 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发展机制,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植“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鼓励引导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 突出规范管理, 提高运作质量,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 以产业化体系拉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
(六) 健全服务机制, 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 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 确保“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要强化科技支撑, 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 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 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提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 健全完善农业“三电合一”建设, 让群众得到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 增加投放额度, 适度降低门槛;要加强协调服务, 各相关单位要支持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形成上下同心协力, 各部门齐抓共管, 建立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摘要:调查研究阳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和做法, 分析存在主要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基本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已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没有连成片,形成的“斑点田”,不利于大型农机具的耕作,不利于水利设施的应用,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不利于合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加大。截至2011年末,调查统计的讷河、克山、肇源、肇州、呼兰等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8.1万亩,占该范围耕地总面积的41.6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和统一销售,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其中:讷河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623个,入社农户达到5.9万户。入社农户100户以上的合作社158家、1000户以上的3家,实现整村推进的35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了农机、水利、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962台套,利用率达90%, 大型水利设施143台套,利用率达86%,良种化率、科技化率均达到100%,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克山县昆丰现代农业农机联合社基本框架是县里设立联合社,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分社,每个村屯设有联络员,覆盖了全县所有乡村并辐射到周边县市。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包括种田大户在内的农户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8%,带动农民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 。联合社通过推行“五统一”的运作模式,即农资由联合社统一购买、产品由联合社统一开拓市场销售、资金由联合社统一协调落实、规模经营由联合社统一种植计划、技术由联合社统一邀请专家指导,统一规模经营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本增效。合作社采取统一农机作业,耕作费用由原来的亩均70元,减少到56元,亩均节支14元,年节支近3220万元;统一农资购买,平均每吨化肥可降价400元、种子每亩可节支12元,年节支3400万元;统一标准管理,亩均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18元,共计减少支出4140万元;统一产品销售,普通种植的农产品每吨提价100元以上,专品种植提价3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可为社员节支增收近3.5亿元,户均达8200元;入社成员人均收入达882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6%。呼兰区大用农机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入社土地面积已从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经营全部实现“五统一”,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330万斤增加到1亿多斤,2011年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410元。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土地流转的具体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多方式合法、合理、有效流转土地。
(一)农户间自由流转。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自行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涉及2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
(二)通过合作社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少部分社员对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社员按照股份分红。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3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5%。肇州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2.9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5%。
(三)通过村委会流转。由村委会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再租给愿意经营的农户。这种方式流转土地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3%。截至目前,肇源县复兴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4000亩,涉及农户582户,建设大棚1500栋,每栋棚室占地2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是种玉米效益的10倍。肇州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村集体流转双发乡双发村、二井镇实现村和永乐镇新路村农民承包土地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
三、流转土地的经营形式
目前,土地流转后,除农户之间的流转仍是小规模经营之外,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呈现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相互交织的局面。比较典型的经营形式有六种:
(一)种植大户经营。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2010年克山县共扶持发展4000多个大户,经营土地121.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2.1%。
(二)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以在资金、机械、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生产。如2010年齐齐哈尔市12家农业企业共经营耕地4.7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2.6万亩,采取集约化手段种植甜菜。克东县飞鹤乳业公司租赁农户土地1万亩,为企业两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
(三)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绥化市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达70.7万亩。青冈县兴农海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经营规模达4000亩。
( 四)“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推动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从事生产,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克山县昆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推动建立了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同种植大豆。合作社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化肥,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无偿为社员缴纳农业保险,免费代储代销大豆。农户种植大豆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六统一”。
(五)集体统一经营。村集体依托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利用国家支持的价值100万元的农机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优势,在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前提下,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全村2.13万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年均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2008年该村成为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37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又上新台阶。目前,北联镇已有4个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六)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包等,年终根据收益情况分红。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德安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每亩1股;农户和合作社分红以大豆130公斤单产为标准,亩产低于130公斤时合作社不参与分红,超出130公斤的部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二八分红。目前合作社经营耕地由2000亩扩大到10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
四、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现状影响土地流转。目前,农村存在着人多地少问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认识不一致,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有的发文多、行动少,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农民的意愿,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
(二)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由于土地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后,土地收益预期增长幅度较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现在每亩地的出租收入是400元,五年、十年后的收入是多少,无法预计。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一部分农民即使流转土地,期限也较短。
(三)农民靠地为生的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存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过分依赖土地,视土地为命根子,小富即安。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土地谋生成为问题,宁可守在家里、依附在土地上,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愿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组织。
(四)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多在五年以下,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根源在于转出土地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上升的预期。由于期限较短,土地经营者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加剧了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很少有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愿意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总体恶化的局面已经显现。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把握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把政策交给农民。同时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好的典型,教育广大农民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的关系,让农民了解政策,大胆流转土地。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建设,拓宽农民进城务工空间,帮助农民增加再就业的机会,增加非农收入, 促进农民流转土地。
(二)典型带动,加大引导力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等,发展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有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引导更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再次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三)规范程序,加大服务力度。建议国家出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根据办法和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问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农户之间的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指导农户流转土地必须签订合同,以保护双方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协调流转价格、督促合同兑现、处理流转纠纷等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
(四)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补资金,通过担保贷款、以奖代投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对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的市县给予奖励。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重点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项目倾斜。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对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扶大作强。同时,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提倡和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提升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和分配地位。
(五)强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始终坚持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变,耕地用途不能变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不限面积。土地流转后确保农民“三个不失”,即“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主体责任情况报告
XX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xx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为美丽xx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坚持使命担当,“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一是统筹谋划,高效推进。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县四大班子集体会诊党风廉政建设,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党风廉政建设64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做到“四个亲自”,批示指示89件次。县委、县政府其他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紧抓实牵头负责或分管领域、联系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督促主体责任落地落实。
二是明细任务,传导压力。制定《中共xx县委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县(市、区)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工作事项清单》《xx县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表》,将任务分解到18名县级领导、20个牵头单位。修订完善县乡村7类《党委主体责任清单》《纪委监督责任清单》1113项,签订一级《主体责任书》141份、《监督责任书》128份、“两个责任”承诺书298份。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明确任务、分层签订,有力推动了“两个责任”向基层延伸、落地生根。
三是考核问责,推动落实。坚持述责述廉、定期汇报、日常监管等工作机制,印发《履责记实本》履责留痕,县委领导定期不定期抽查。12名县级党政领导、34个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向县纪委全会述责述廉、接受询问和测评,县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听取常委班子成员及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党组书记履行主体责任情况汇报,县委常委班子成员每半年专题听取分管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汇报。加强巡视整改督促检查,组建县委巡察办和巡察组,强化党内监督。重大问题“一案双查”“一票否决”。
二、严明纪律规矩,良好生态逐步形成
一是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请示报告、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县委常委带头讲党课、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在“严肃换届纪律”“两学一做”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深刻剖析,作出承诺。召开全县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反思会,10个案发单位作剖析反思发言。举办领导干部读书班5期,组织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专题报告会12场,万余名党员干部接受纪律教育、参加测试。
二是严格落实重大决策。坚持常委会议定事项立项督查和县级领导重点督查、相关部门日常督查“三督查”机制,加强“4+X”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纪律监督,确保政令畅通。紧紧围绕美丽xx建设,27名县级领导牵头深入开展重大课题调查研究,形成深度调研报告28篇。加强全面深化改革专项督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措施落实。加强稳增长、重点项目建设、精准扶贫、县乡换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五大重点工作督促检查,有效推动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严格干部选任工作。制发换届五个责任主体工作任务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县委召开10余次常委会议研究换届工作,27名县级领导联系指导45个乡镇。13700人签订《严守换届纪律承诺书》,万余名党员干部观看《镜鉴》,发放《警示卡》《明白卡》1.37万份,换届纪律人人知晓、人人遵守,人人参与监督。坚持“五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严格执行“六个凡必”、全程放下、全程记实等制度,问题一经查实,立即放下,换出好风气、选出好干部。
三、持续正风肃纪,群众利益有效维护
一是持续正风肃纪。认真开展狠刹打牌赌博歪风、领导干部违规收送红包礼金专项整治,19842名党员干部作出拒收不送红包礼金承诺,16660名干部作出拒绝参与违规打牌和赌博承诺。加强乡镇社会抚养费征收专项检查和涉农领域资金项目专项整治,督促整改问题77个。健全完善改进文风会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等制度,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同比减少5%,全县性会议同比减少6.7%“,三公”经费同比减少2.4%。
二是畅通监督渠道。邀请媒体记者、特邀监察员等组成明察暗访组,发挥“12345”为民服务热线、xx微督等作用,加强电视问责,深化“行风热线”“政风行风评议”,回应社会关切。今年1-10月,举办“行风热线”36期,解决答复群众咨询诉求154件,“12345”2523件、xx微督84件已全部办结,对发现问题的5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认真开展走基层“清风行动”,已办结A类意见建议5698条、B类问题线索958件,立案81件。深化基层联动公开,83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指南、办事流程全部上墙,“三资”信息联网公开,方便社会监督。
三是严厉惩治腐败。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面推行“一诺三清”廉政制度,正确把握“四种形态”,全县作出个人廉政承诺37630人,干部“核清”152件,“查清”问题226件。今年1-10月,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1377件(含清风行动转信访的813件),立案20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人,持续释放监督执纪越往后越严的信号。
四、突出正本清源,权力运行阳光规范
一是教育引导筑牢防线。加强“一《准则》两《条例》”学习贯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5+8”系列廉政教育活动,27名县级领导阅读《忏悔实录Ⅴ》并撰写读后感言,万余名党员干部观看《贪欲·打开堕落之门》,119名A级风险岗位人员参加职务犯罪庭审、200名干部及家属参观金堂监狱。开展“一封家书”等廉政文化征集和“全民参与、健康生活”系列活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社会风尚加快形成。
二是监督制约规范权力。出台《中共xx县委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决策规则》,全面执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党委(党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记实、重要文件法律审查等制度,推进决策水平。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37个部门8914项行政权力事项纳入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在xx公众网、为民服务阳光行动平台公开公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公开公正。
三是关口前移科技反腐。综合运用廉政档案及预警系统,发出蓝色提醒卡4708张、黄色预警卡84张、红色纠正卡12张。强化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监管,督促整改问题284个。出台《xx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实施脱贫攻坚、家风家规2个预防腐败创新项目,交流轮岗中层干部及中层以下A级风险岗位153人次,随机抽审县环保局环保股、民主乡社会事务办等A级风险岗位(单位)8个。开展信访案件回放分析,实行重大案件“1+6”制度,实现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一体化。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中共阿克塞县纪委
阿克塞县监察局
2011年4月11日
尊敬的督导检查组各位领导:
根据中纪委《关于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及省市纪委的安排部署,我县对照《通知》要求,对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情况全面总结,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阿克塞县成立于1954年,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惟一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辖2乡1镇10个行政村,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有哈萨克、汉、回、蒙、维吾尔、撒拉、藏族等12个民族,总人口9100人,其中哈萨克族376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3%。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两抓整推”和“一特四化”的总体部署,自治县各项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18元。自治县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县城”、1
“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甘肃省双拥模范县”、“甘肃省平安县”等荣誉称号。
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常抓《廉政准则》学习宣传工作不松懈
为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廉政准则》的重大意义,全面掌握《廉政准则》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县认真组织好《廉政准则》的宣传教育,着力在“学、讲、宣、育、测、查”上下功夫,抓成效。“学”,就是组织县委中心组成员认真学习《廉政准则》有关内容,同时,全县各党委支部也及时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单位集中学习日和学习周,采取研读原文、宣讲辅导、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讲”,就是依托县委党校廉政课堂平台,把《廉政准则》纳入今年教学计划;“宣”,就是依托县党建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宣传橱窗,及时上传有关《廉政准则》的知识解答和部门单位学习动态,形成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机平台;依托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专题栏目,不断扩大《廉政准则》知识的宣传覆盖面;依托酒泉日报、《廉政大视野》等报刊媒体,及时做好全县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的新闻报道;县纪检监察机关统一订购300余本《廉政准则》及其他相关党风党纪教
育读本及时发至全县各部门单位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育”,就是通过新建成的反腐倡廉教育展馆,大力宣讲廉政准则相关内容,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感受先进人物党性修养人格魅力中对《廉政准则》的内容入脑入心;“测”,就是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廉政准则》知识测试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参加答卷,全县54个党委支部575名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了测试活动,使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对廉洁自律规定、党纪政纪条规的详细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廉洁从政、依法行政、科学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查”,就是加强监督检查,由县纪委牵头,采取日常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深入各部门单位对党员干部学习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廉政准则》中提出的“8个禁止、52个不准”的要求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严查违反准则的行为,切实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二、对照《廉政准则》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在认真学习掌握好《廉政准则》的同时,我县严格对照《廉政准则》中“8个禁止52个不准”的要求,采取四项措施,不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一是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活动。着重在涉及“案、费、证、照”和“人、财、物”的部门中,对行政事务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岗位权限职责等方面逐一排查、筛选廉政风险点,使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管理人员全方位、多层次的接
受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需腐败”的自律意识。
二是继续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把构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作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政承诺、责任制考核、党员干部双重管理、出国(境)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议事、干部选拔任用、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查办案件、行政效能、机关作风、财经纪律、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和村级零接待等16项制度规定进行了健全完善,做到了前移关口,超前防范。
三是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树立领导干部自身良好形象。结合创优争先活动深入开展的有利契机,把作风建设自觉融入到活动当中,对涉及公款出国境旅游、公车私用、公务会议接待、办公设备配备管理、接待办事群众原则方法及控制其他各种名义支出等8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在县党建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开通了县长信箱,在县纪检监察机关设立了干部作风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群众对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窗口服务部门的投诉;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对全县14个参评单位采取代表评议、政风行风监督员评议、组织社会各界群众问卷测评等形式,围绕廉政建设、依法办事、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六方面展开评
议;继续深入开展“行风面对面”活动,全县12个行政执法部门和社会公共服务单位参与“行风面对面”节目录制,在现场直面解答由聘请的行风评议代表和基层服务对象代表现场提出的问题,着力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进一步促进政风行风好转,树立部门和行业良好形象。录制的行风面对面节目将在10月份开始在县电视台播出。
三、抓好信访工作,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不断警示领导干部做到自重自爱。
始终把查办领导干部违纪违规案件作为反腐倡廉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惩治腐败和端正党风政风的着力点,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切入点来抓,加大办信办案工作力度,认真核实案件线索,做到了不漏办、不错办、不拖办,既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警钟长鸣,做到自重自爱,同时也有效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在认真抓好以上四项措施促进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同时,对照《廉政准则》就全县是否存在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否存在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是否存在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扰市场经济活动,是否存在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是否存在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存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等六个方面的重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查摆,从自查情况看,我县没有出现党员领导干部违反以上六项重点问题的行为。
四、完善配套措施,逐步形成实施《廉政准则》的长效机制
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根本性环节来抓,力求做到不断完善、长期坚持。围绕责任制落实健全配套制度,在不断完善责任报告、检查考核、述职述廉、廉政档案、廉政教育、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我县结合《廉政准则》的学习贯彻,围绕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推进民主决策,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意见》、《阿克塞县县管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试行)》、《阿克塞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实施办法(试行)》、《对县管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实施细则》、《县管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实施细则》、《阿克塞县政情通报会制度》、《阿克塞县农牧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办法》、《阿克塞县实施〈甘肃省村务条例〉实施细则》等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出台完善,着力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刚性机制,使全县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遵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做到了履行职责有规定、检查考核有标准、追究责任有依据。
五、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县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廉政准则》的有关要求,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别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岗双责”意识淡薄,把反腐倡廉工作仅仅看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个别部门在惩防体系任务的落实上工作抓得不紧、起色不大,特别是一些反腐败工作牵头部门和单位,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力,任务落实上还有差距。
三是监督检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党支部虽然党风监督小组健全,但工作措施不完善,制度不细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力不强;党务、政务、村务、厂务虽然进行了公开,但公开的内容还不全面,不细致,影响了群众的知情权。
六、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廉政准则》的保障措施 一是继续强化宣传教育。把学习宣传《廉政准则》作为当前全县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继续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内容,列入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计划,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廉政准则》,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采取征文、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切实增强教育实效。同时,把学习《廉政准则》与“创先争优”
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通过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使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二是继续完善配套制度。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已出台的制定规定基础上,我们将系统总结近年来全县反腐倡廉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继续做好有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务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责任追究等制度,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廉政准则》为核心、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反腐倡廉建设有关制度相配套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体系,使廉洁从政工作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三是继续抓好监督检查。继续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集中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坚持日常监督,全面掌握各单位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有关情况,及时消除不良倾向和苗头,同时,在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对违反《廉政准则》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好《廉政准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是继续强化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能不能确保《廉政准
则》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关键要看领导干部认识是否到位,贯彻是否坚决、执行是否有力。我们将积极开展好三项主题教育,即:开展“忌三心,取一心”强化宗旨的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克服私心,防止贪心,杜绝花心,争取组织和人民放心,做到勤政、廉政、优政;开展“增强监督意识、纪律意识,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监督意识、纪律意识,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努力工作,争做贡献;开展“正面典型引路、反面典型警示”专题教育活动,用周围和身边鲜活的事例起到更为深刻、更为现实的警示作用,切实构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县人民政府班子2006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自查报告
2006,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关精神,严格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强化监督,政府及政府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职责,不断加强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县政府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政府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严格督促检查,推动了政府及政府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明确了县政府班子“一把手”是全县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做到坚持定期听取各位班子成员及有关牵头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汇报,认真解决政府班子及政府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县政府各位班子成员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对分管联系部门负直接领导责任,积极指导分管联系单位和分包乡镇做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领导责任。
二是狠抓部门责任制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各乡镇是本部门、本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责任人,负责各自部门、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并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在县政府的严格督促和精心指导下,各乡镇政府和县政府各单位领导班子都能够按照任务明确、目标具体、责任清楚、措施得力的要求,健全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认真分解落实各自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明确了工作职责、标准及责任追究,形成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的良好工作格局,从而有力推动了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重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第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免疫能力。我们注重把学习教育作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县政府系统全面组织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各单位、各乡镇能够结合各自实际,营造学习氛围,活化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一年来,多次组织政府班子成员,集中学习中纪委全会精神和各项反腐倡廉的政策规定,积极参加市委、市纪委开展的警示教育活动,并集中观看了《王怀忠的两面人生》等警示教育片。县政府班子成员在学习中带头记笔记、谈体会,带头受教育,为全县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作出了表率。同时利用各类会议和专题会议,结合会议内容,对政府部门和各乡镇政府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洁、监督管理、机关作风、班子建设、行政效能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明确新任务,做到警钟长鸣。
第二,严格廉政纪律,规范政务行为。注重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对中央、省、市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出的一系列的规定,要求领导干部首先做起,加强自律,率先垂范,而且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保证不出问题。今年以来,没有发现政府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筑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领导干部家庭婚丧等家政大事也都能够主动向县纪委报告,从简、节约办理,社会反映较好。
第三,突出纠风治乱,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新野经济发展实际,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 报刊征订乱摊派、中小学教育乱收费等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了“两免一补”、种粮直补及取消农业税等涉农工作公示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切实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开展了医药市场整顿、公路“三乱”治理、企业发展环境整治、行政效能监察等。结合作风整顿,政府系统窗口单位全部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了便民公示服务,公开办事程序和规费收取标准,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四乱”案件12起,效能警告单位2个,通报批评5人,党政纪处理人员2人。通过努力,企业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四,选准活动载体,狠抓政风建设。今年以来,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狠抓政风建设。要求政府及政府部门必须做到“三个严禁”和“三个严格控制”,即严禁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严禁变相公费旅游,严禁向企业事业单位摊派,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机关办公楼,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庆典和达标评比活动,严格控制会议和文件。县政府的会议能合并开的合并开,可开可不开的尽量不开,进一步精减了各类会议,使各级干部能够静下心来谋事创业。县政府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基层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全年共接收群众反映情况的投诉126件,办结124件,办结率98%。
在县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深入推行并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作风考评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阳光政务,不断深化政务公开,使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执政为民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政务议事制度。健全了县政府全会、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在政府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调度使用等重大问题上做到了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实施集中,政府决 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政府各组成部门也都能够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断加强议事制度建设,部门战斗力在不同程度上也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县政府班子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按照上级规定的内容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机关组织生活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定期向县人大、政协以及离退休老干部通报政府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监督。政府各部门、各乡镇也能够认真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自身党风廉政建设上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三是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今年以来,县政府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取消的审批事项加强了后续监管,防止反弹,加强了对保留审批事项的规范化管理。推进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了政府采购面,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保障能力,全年共实行政府采购104次,采购预算资金6400万元,实际采购资金5200万元,节约资金1200万元。严格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等制度,加强了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拓宽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年来,县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保证和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门个别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仍存在有重经济发展、轻党风廉政建设的错误认识。二是少数干部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上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三是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够,追究程序还不太规范。下步,我们将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全会精神,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把政府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我县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村民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设计思路
唐山市村民中心的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是在该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一部(标准化村部)两室(卫生室、综合活动室)三栏(宣传栏、科普栏、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娱乐以及参政议事需求为目标,以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为抓手,为农民搭建起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按照唐山市委的总体规划,2006—2007年为示范阶段,首先在基础较好的文明生态村中开展试点建设;2008年为村民中心建设推进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设2000个村民中心,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2009年,计划建设1500个村民中心,完成总数的90%以上;2010年,建设497个村民中心,实现全市覆盖。
1、建设内容。村民中心建设根据行政村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经济基础不同,实行因村制宜。原则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现有资源,不增加农民负担。
村民中心的基本设施包括室外、室内两个部分。室外部分要求有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室内部分包括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各类活动室和必要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科技服务室、法律咨询室、信息服务室、图书室、村民议事室、新农民夜校或综合服务室以及农村超市或农资服务站等。
2、功能设计。要求村民中心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围绕村民生产生活,重点开展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科技信息服务:以网络为基础,组织科技培训,提供农技服务,发布市场信息。三是生产服务: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流通服务:通过建立连锁“农家店”,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五是文体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六是卫生服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七是法律服务: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和信访服务。八是保障服务:为村民提供婚丧等服务,协办社会慈善事业,组织村民开展生产生活互助。
3、资金渠道。村集体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不足部分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捐助、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多种渠道补充,形成“村里出一点、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产权归属。村民中心的建设用地、房屋等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运行及修缮等费用也由村集体承担。
5、管理模式。村民中心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管理。一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兼管各种服务室的管理运行,兼职管理人员除按国家规定的村干部补助外,无额外补助。目前多数村民中心属于此种管理方式。二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管理村民中心。主要由村民中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或热心公益的年轻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村民中心的各项活动和服务场所的管理,有条件的村给予志愿者适当补助。目前这种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二)主要特点和成效
唐山市村民中心建设目前还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已建成村民中心1511个。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立足村情,坚持分类指导。村民中心贯彻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本村现有资源,建设用地多为闲置土地或废弃坑塘,也有部分在村部旧址改建或扩建。对村里的各类公共场所和服务设施充分整合利用:能集中的场所,调整集中;能改造的设施,不再新建;能使用的器材,不再重复配置;对村里缺乏、村民需要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条件逐步加以完善。对基础薄弱村不要求一步到位,坚持一室多用,先开展服务,后完善提高。
2、基层为主,多渠道筹资。村集体作为建设筹资的主体,需要承担主要的建设、运行和修缮资金,资金和设施缺口通过帮扶单位和社会捐助予以解决,县乡政府则根据具体建设运行情况给予财政奖励。这种以基层为主的多元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层参与中心建设和管理运行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唐山市还加强了对上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根据上级资金的投入方向调整扩展中心功能设置,把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相对分散的资金结合在了村民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注重实效,加强中心规范管理。在管理体制方面,唐山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市一级建立了村民中心指导办公室,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村民中心建设和实施各项服务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对应市级机构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乡镇一级依托镇农业办成立了专门服务中心,与村民中心直接对接。在建设标准方面,规定每个中心必须达到“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有一个章程、有一个活动阵地、有一套动态活动项目、有一套管理机制、有一名骨干、有一批志愿服务者、有一套保障自我运转机制”的“八个一”标准。在制度完善方面,有关部门着手拟定《村民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村民中心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各村民中心建立《村民中心章程》,健全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
4、着眼发展,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村民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改善中心的服务形象,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二是通过组建农民协会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提高中心的有效需求。如丰润区沙流河镇在各村原有群众组织基础上成立了奶牛、林果、蔬菜、文体等农民协会,与镇服务指导中心、村民中心共同开展联合服务;而迁安市闫官屯村则根据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引导农户成立贺春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常驻村民中心,统一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及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棚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年销售收入达90万元。三是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中心的服务内容。丰润区沙流河镇与当地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沙流河镇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需求、劳动力转移、农资市场行情、疫病防治等实用信息;各服务指导中心和村民中心还实现了电脑联网,服务指导和培训可以随时进行。
村民中心试点建设一年来,在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丰润区沙流河镇为例,村民中心试运行的2006年,各村到镇的成型信访量仅32件,比上年减少了54.2%,零信访村达到了10个;仅今年上半年该镇就通过村民中心发布各类实用信息5000多条。通过村民中心,唐山全市年均培训农民达到150万人次,仅遵化市就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培训400余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中心尚属新兴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范例可以遵循,从调研看,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部分村民中心的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有的中心规模过大,不少房屋空置,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有的中心行政办公用房比率过高,对中心的服务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有的中心建成服务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降低了中心的服务能力;有的中心设施选址过于分散,无法发挥中心服务村民的集约化优势。
二是以基层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可能会加大基层负担。通过调研了解到,各中心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工程队款项的问题。虽然就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一定年限内具备偿还能力,然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的筹资能力已大为减弱,建设一旦推开,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潜在的债务风险还是存在的。
三是持续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尽管中心建设在与村民需求的结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采取的依然是政府单方面推行的方式,村民对决策和建设过程的参与还比较被动。
二、启示与建议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符合国情的基层(村级)公共服务模式,已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唐山村民中心建设就此进行了探索,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如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些探索对于深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有益的启示和研究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村民中心事实上已创造了一个平台,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基层组织职能、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渠道等重要功能,使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得以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汇。因此,“中心”虽小,但可以透视大问题、总结大经验。
针对唐山等地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我们建议就如下方面加以完善和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正确处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两者的定位和职责,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主要管理运行由村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村民中心的行政化倾向。
(二)改善投入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应合理控制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规模,加大对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以中心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益。同时要注意避免中心建设造成基层负担过重,形成新的农村债务风险。
(三)采取综合手段推动形成持续的有效需求
一是扩大村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使村民在中心建设立项、服务确定等决策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有效提升村民对中心的认同度。二是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志愿行为,并使之成为支持中心日常管理运行维护的主要力量。三是在对村民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包,扩大个性化服务的可选范围,提高服务内容的时效性。四是利用中心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当地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村民的生产生活与中心的建设发展密切结合。
(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测评价体系
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基础上建立项目监测和评估的组织框架,逐步完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健全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对项目从建设到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进一步组织开展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试点工作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间差异明显,现有试点还不足以涵盖各种复杂情况。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此进行实践探索,从国家宏观层面支持并推动地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以便摸索与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之路。
【县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廉政文化进机关情况的自查报告08-28
促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情况调研09-07
县地税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总结10-04
廉政文化调研报告:加强乡镇廉政文化建设思考(4400字)05-26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情况汇报08-18
文化体育局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05-23
县粮食局党风廉政建设调查报告10-21
年度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报告08-14
乡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