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养

2024-06-26

体育培养(通用12篇)

体育培养 篇1

初中生已逐步进入青春期, 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 蓬勃的朝气, 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学会方法, 发展体力和智力, 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呢?

一、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价值

新课改理念完全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单一化教学模式, 当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就转入正常的课堂教学, 从动作由易到难的示范模仿, 到学生整体自主地接受, 结合富有亲切感的生活情景类游戏和比赛性练习, 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涨, 创新性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复杂或较难动作时, 就有意识地利用动画或多媒体进行启发性辅助教学, 用音乐渲染、动作表演附加语言描述情境的方式增加动作的直观性, 使动作简单化, 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对跑类内容就采用定时跑、定量跑、定时定量跑相结合或走跑等形式, 或采用迎面接力跑、十字传递、追逐跑比赛, 抑或结合一些奔跑类小游戏增强趣味性, 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自觉地在比赛中边动边学边领悟要点。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了预定水平后, 再开展各种形式的深化和放松练习, 用4~5分钟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交流, 互相纠错和总结, 共同体验和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性别、体型和认知等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在不同的练习阶段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积极实施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任务

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培养个性、充满表现欲、需要得到认同的时期。学生的性格、需求、目标、兴趣等各不相同, 身体素质也存在差异, 而初中生已经开始渴望成功, 以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积极开展快乐体育教育教学。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 就为他们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 可以为他们适当降低难度。通过难易程度的调整, 使同学都可以完成任务, 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例如, 能力高的学生跑外圈, 能力薄弱的学生跑内圈, 使双方尽可能同时完成练习。跨栏练习中, 调整栏距和高度, 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三步过栏。又或者, 为跳得高的同学把标杆放高一些, 为跳得较低的同学把标杆放低一些, 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成功。通过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任务, 发现自己的力量, 发现自己的才能, 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 实行体育教学课、体育活动课和体育训练队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育教学课:我校虽然场地有限, 但也尽量开设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等项目, 通过体育课教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术, 锻炼了身体, 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不喜欢体育活动的那部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使他们从不想学到想学再到求学的目标。体育活动课: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体育活动课的时间, 组织身体素质较好、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 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 由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带领部分身体素质差, 体育无兴趣的学生来进行锻炼, 针对各个小组的兴趣爱好不同进行锻炼, 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热情, 效果甚佳。学校还针对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成立了乒乓球男女队、篮球男女队, 利用课余时间集中进行系统训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法,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游戏是学生追求体育乐趣的一种活动。因为初中生年龄还小, 他们活泼但好奇心强。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体育游戏的教学及安排与教学内容中有关的竞赛, 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之中的感觉, 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首先可以缓和紧张氛围。学生惧怕体育运动, 特别是一些耐力训练项目, 运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改善教学气氛, 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其次能培养学生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学习者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游戏则可简化上述的繁琐程序。例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与防守技术”时, 就在运球中选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教师规定活动范围内, 每人一球, 在运球过程中主动抓住别人的破绽, 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如此游戏引入让学生趣味性的高难度练习中, 有效巩固了运球技术, 提高了控球能力。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体育爱好和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树立终生受益的运动意识。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

体育培养 篇2

浅析体育兴趣培养

在体育教学研究中发现,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特点,探讨了新形式下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作 者:冯子禄 作者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807关键词:学生 体育兴趣 教学

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 篇3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的现象,提出了如何改变学生体育意识及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意识 体育习惯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但要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走好这一段路的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所以说: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基础上的。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差,体育意识更令人担忧,在这种状况下体育习惯的养成就成了一句空话了。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这种现状,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1、 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在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条件差是可以改变的,总不至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老是:将就着“教与学”吧!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首先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体的体育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的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学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光是运动会等一类的运动型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最后是要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要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首先,端正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学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在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与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唯有实践,体育意识才会产生和发展,才会有体育习惯的养成。2.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学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比如,先提出让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需要两手和两脚同时着地的造型动作的要求,再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实践完成任务。如此,全班几十名学生就能做出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动作的造型,显然这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那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想学、会学和要学。另外,要善于发现学校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時,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学锻炼的习惯的养成。养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学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就以教师在示范指导中的诱导学生为例,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是领带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考文献:[1]《体育教育学》刘清黎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2]《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体育管理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培养体育兴趣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篇4

1. 掌握好课堂节奏, 调整课堂气氛,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诱发学生的热情。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 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 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 才会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相反, 单调古板的方式、方法, 只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 抓住他们心理特征进行备课, 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等都新鲜活泼, 这样学生就会精神振奋, 生龙活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否则, 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尊感。

由于体育课的时间、场地、内容的限制, 尤其在练习过程中不宜经常停下来讲述, 所以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 并使其了解所学的内容、目的、任务,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并不失时机, 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说话态度要诚恳, 要以理服人, 不要以势压人。要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 调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当学生练习成功时, 要及时给予表扬, 失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 不能用讽刺挖苦、偏激的语言伤害学生, 否则, 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3. 利用游戏与竞赛, 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一直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 它更是成了专家、学者及教师讨论与思考的热门话题。虽然看法不一、建议众多, 但就体育游戏的“取”、“舍”问题, 还是达成了共识:合理选择与运用体育游戏, 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课堂教学中, 适当穿插游戏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体育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 对游戏原有的方法、思维、规则等作出适当调整或改变, 使其更具特殊魅力, 真正达到服务教学之目的。

就其效果而言, 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学生的喜爱, 尤其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旺盛, 求胜心切, 喜欢被人鼓励和表扬。根据这些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多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 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 让学生通过享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兴趣的产生, 实际上是学生内在动力的体现, 是随着学生自身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心体验而逐渐产生的, 学生往往希望有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情境, 倘若教师制订的学习计划超出其能力太多, 学生就会畏难, 根本无兴趣可言, 如果学习目标与其能力相符, 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 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 这种积极的体验,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种内心成的功喜悦和体验积累就会逐渐定型为对体育的兴趣。

5. 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亲和感。

实践证明, 在体育教学中, 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新课程改变了体育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 从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同伴。教师放下了架子, 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 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如在许多游戏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师不只是组织学生练习, 而是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知识的乐趣, 共同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整个课堂, 教师与学生交融在一起, 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 师生相互信任, 相互吸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就会培养出融洽的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

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性别、爱好特长,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要求, 尽量安排应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 兼具娱乐性和生活性的内容, 使学生在体验体育娱乐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练习, 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锻炼目标, 自主选择锻炼内容, 自己组织锻炼, 以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从而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7. 从学生的健康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该项运动的的技巧, 并不断地尝试成功的喜悦,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 培养自己的体育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 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技术特长, 要加以引导培养, 以此来促进教学,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 使我们受益匪浅, 好象在体育的汪洋大海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通过教学实验, 教师、教材、教案, 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性,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新课程理念, 达到培养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体育培养 篇5

体育教育是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给学生传授一些体育方面的技能和体育上存在的技术技巧。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得学生对体育方面的技能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把握体育技巧的基础上能够积极锻炼,有拼搏向上的竞赛精神。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具体作出以下论述。

1对体育能力的认知

1.1什么是体育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体育方面的技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锻炼,这样学生在学校里或者是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自我锻炼,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1.2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人们也对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因为每所学校对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学校使用的教材也大都会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学习中。

1.3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

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呈现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统一的状态。将能力按照性质来区分,可以分成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两个类别,而体育能力就类属于人的特殊能力。体育能力是将一个人具有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上存在的智慧、在体育上存在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培养,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更加了解,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将锻炼变成一种习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对体育进行理解,自己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从一次次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式,提高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地科学教学来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几个运动项目的要点,从而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运动的习惯。学校对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所以学校在开设体育课堂时,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能积极地参与进去,还可以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也应该认真进行备课,并可以将体育器材带到教室中,给学生讲解该项运动的发展史、运动要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可以做出示范动作,从而发掘学生在体育上的潜力,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实现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路径

2.1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所谓的运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有一定的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参加多项运动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知识是育人的方法,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是育人的手段,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对体育教学的方式不断完善,并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找到几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2.2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体育上的教育大多学校都采用的是“注人式”,在体育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各种研究表明,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必须得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做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学生身体各部位力量、学生的耐力以及学生的运动速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重复一个动作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相反,总是让学生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聊与枯燥,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对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总是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也并不见得有效果,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的损伤,甚至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危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2.3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

多年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真正意图就是不断寻求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培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理论知识有多么重要,并给学生讲解体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健康、未来的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给学生讲述如何正确地进行相关的锻炼,在各项运动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各项运动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项运动的技术和在运动中存在的技巧,并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人们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健康加以重视,更需要用运动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但是体育锻炼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多多学习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它为指导科学地进行锻炼。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着重于培养学生运动方面的能力。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能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就是要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从而可以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兴趣 新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激发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中学升学体育考试的实行,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增加和改善体育的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地减少。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可以说,学校体育造就了相当多的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合格人才”。由于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将学校体育与升学考试、竞技体育混淆,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逐渐低下。本文就中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广大专家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朋友们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一、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与文化课相比,体育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这些因素直接就影响到学生平时上课之中时常会有逃课、散漫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此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参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并且在平时上课时养成课前、课后集合报数的习惯。对学生上课时的表现要有一个详细记录,及时惩罚无故旷课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必要时找极个别体育后进生谈话、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并及时制定方针进行改进。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品质联系起来。应树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点。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地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三、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体育课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游戏法教学、比赛竞争法教学、差别法教学等。而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游戏法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對体育课的兴趣。

四、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的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搭配、分析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的以下四点:1.教材内容的搭配、要以大纲为主,结合本校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新有趣性。2.从教材的选择到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只考虑具体教材的动作本身,而是考虑教材背后具有的特性和内涵。3.教材分析,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纵向衔接、横向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4.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强调合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体育培养 篇7

想要充分理解体育的重要意义, 就要从思想上入手。学校是一个育人圣地, 思想教育更是基本育人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 甚至是老师更加注重“主科”学习, 认为文化课的学习更加重要, 不重视体育锻炼。有的家长为孩子安排其他课程学习, 学生几乎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有些老师为了取得更高文化课成绩, 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来进行课程辅导, 让同学们对体育课程更加不重视, 也影响了体育课程进度。要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 树立起“体育光荣”的思想观念。体育的学习, 不仅为了个人身体健康, 更代表祖国形象。学生在认同体育的同时, 带动家长重新审视体育、重视体育, 也使得各科老师不再对体育进行干涉。

二、增加师生情感,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一代的学生对个人情感的认知比较早, 师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体育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只有在认同或者钦佩自己老师的时候才会更好地学习, 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需具有较强亲和力, 能够与学生为友, 有较高职业道德和水平, 可以与学生做好沟通, 关心、爱护学生, 感染学生, 带动学习,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谐的情感氛围对教学至关重要, 学生将情感融入体育的课程学习, 才能自觉、主动地接触体育, 认真、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真正爱上体育这门学科。

三、创新教学, 激发兴趣

(1) 摒弃传统教学。传统教学过于单调、呆板, 体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结构模型, 即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部分。我国早已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新课改也不断向创新式教学靠拢, 我们体育课也必须与时俱进, 摒弃守旧、过时的传统教学, 改变以老师的传授技巧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2) 创新教学:尊重学生人格, 结合学生实际身体情况, 编排相应教学方案, 添加教学元素, 告别单调、枯燥、强加式教学。教学过程要轻松愉快, 添加集体游戏和运动器械的使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提高体育老师的自身素质, 寻找教学灵感, 不断更新教学方案, 寻找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活跃、趣味、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 让同学们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

四、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初中生活, 正是学生培养个性、充满表现欲、需要得到认同的时期。学生的性格、需求、目标、兴趣等各不相同, 身体素质也存在差异, 而初中生已经开始渴望成功, 以便得到他人的肯定。作为一位体育教师,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快乐教育教学。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 调整教学方案。对身体素质高、技能强的同学, 可以为他们适当增加难度;对身体素质较底、技能较弱的同学, 可以为他们适当降低难度。通过难易程度的调整, 使同学都可以完成任务, 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例如, 能力高的学生跑外圈, 能力薄弱的学生跑内圈, 使双方尽可能同时完成练习。跨栏练习中, 调整栏距和高度, 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三步过栏。又或者, 为跳得高的同学把标杆放高一些, 为跳得较低的同学把标杆放低一些, 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成功。通过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任务, 发现自己的力量, 发现自己的才能, 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合理教学, 选择最佳方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是体育教师还要充当一位业余心理学家,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 学生们更愿意了解和学习那些奇特、有趣的事物, 往往对这些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级水平订制教材、计划教学方案。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简单、浅显的教学内容往往没有兴趣, 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好胜心、挑战欲;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所谓的“差生”, 这些学生可能缺乏学习热情, 提不起兴趣, 而导致成绩不佳, 也许他们的兴趣特点在其他地方, 被我们忽视了。学习兴趣的程度不同, 会导致成绩的差异, 然而, 学习成绩的差异也会影响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位同学的特点, 合理教学, 选择最佳方案。教学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相关, 因此, 我们在教材选择、制定学校目标和方案时, 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以大纲为主, 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创新; (2) 教材内涵: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和特性; (3) 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理解教材、剖析教材, 明确知识体系, 理清知识脉络, 划分层次; (4) 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 结合实际, 制定合理目标, 具有可操作性。

六、结语

对体育而言, 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最佳教学手段。老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3) .

体育培养 篇8

一、实施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1. 着眼于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终身体育”观念以来, 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 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应着眼于体育能力的培养, 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教学中, 作为教师, 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 逐步引导学生爱上体育, 在体育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两特长项目, 并试着坚持下去。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自主设计锻炼计划并实施、自我评价等能力, 从而学生获得得良好发展。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呢?首先, 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第三,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为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方法

1.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就应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 在提高学生体育认识的同时, 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大意识教养力度, 例如: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等。

2. 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在运动中体验乐趣, 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学生、体育教师、场地等因素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学生自身参与锻炼的意识差, 学生的锻炼兴趣低, 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要想很好的锻炼必须要有很高的参与意识, 然而在我国中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强调教师主导作用,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致使学生讨厌体育, 学校体育也就不会为终身体育教育服务。加之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学校的运动场地、运动设施不齐全也造成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减少, 如此反复, 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学生自身锻炼兴趣与锻炼意志很大的左右了正确体育意识的形成, 进而降低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 学校、社会采用的措施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学校、社会缺乏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有效措施。由于社会对学校体育重视不足, 只是片面地注重文化教育, 冲击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忽视了对学生自我锻炼兴趣和意志的培养, 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没有组织广泛的教育。另外, 学校缺少和社会的沟通, 没能做到必要的宣传和动员, 忽略终身体育在学习、生活中的地位, 从而不能找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直接相关,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体育教师如果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 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样便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这些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然而, 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些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不足, 业务能力水平不高, 缺乏教学热情, 又不能很好地备课、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应付了事, 不能正确地讲解示范,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使学生的学习欲望降低, 运动技能低下。

四、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对策

1. 更新终身体育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学校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摇篮, 学校体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只有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身体练习, 才有助于健康, 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意识地参加锻炼, 增强体质, 调节身心, 我们的体育教学就达到了目的。为此, 体育课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健康进行, 不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养成锻炼的习惯, 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加强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正确认识, 确定终身体育在人生发展中的地位

2.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终身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终身体育被提出后, 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质量、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状况, 所以培训应使体育老师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 提高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3. 改革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 发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 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 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 加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采取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形式, 按兴趣分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程序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另外,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终能促使学生在脱离老师, 离开学校以后也能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 并从中获益。

4. 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给力, 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成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条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应占据重要地位, 学校应该担负起主要任务和责任, 家庭和社会应加以协助和合作。

5. 创建校园体育文化, 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 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培养 篇9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 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 激发兴趣,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持久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以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这样,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想学、会学和爱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 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是简单地带学生锻炼,而要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提出了相近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

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则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

[2]林格.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体育培养 篇10

一、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 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与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全面下降。2003年和1995年相比, 反映柔韧性的立位体前屈指标13~18岁下降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乡村有所提高外, 其余均有所下降, 最大下降2.3厘米;其中耐力素质下降最明显, 13~18岁男女学生1000米、800米跑平均下降9.6秒、12.6秒;18岁以上男女学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同时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另外, 青少年的肺活量近年来持续下降, 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指出, 这些数据均指出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另外, 2003年与1995年相比, 城市男生肥胖率由百分之6.7上升为百分之10.7。而伴随着肥胖而来的是心脏和肾脏的病变。

由此可见, 由于学生毅力、耐力、承受能力等的下降, 导致学生各方面身体状况的总体下降, 形势极其严峻。高中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高中生体育意识现状

1.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难以形成

升学的压力, 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 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 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 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在课外, 学生一早回校到下午放学, 时间排得满满的, 没有一点空隙, 放学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业、场地等原因, 更没有条件坚持进行锻炼, 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

2. 高中生的体育意志薄弱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 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 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 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 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 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中学陈浩然老师对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每周3次, 每次15分钟以上) 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 (每周1~2次) 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 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 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体育意识尚未形成, 以至走出校门后, 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3. 青年初期生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 在体态上, 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 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 让别人笑话。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 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更明显。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 动作变的不太灵巧, 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 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 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

三、对策

1. 加强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 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 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 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 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 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 拓宽体育知识面, 从而终身受益。

2. 实施开放型教学

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 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实施“开放型”教学, 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 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 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 能放则放。例如, 准备活动不必每次都整队慢跑, 可以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分散跑。再如, 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上, 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 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 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 使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 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 利用竞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 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 求知欲旺盛, 求胜心切, 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 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 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比其他方式都更为深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多进行各活动项目竞赛, 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多用良好语言刺激, 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与学生沟通得知, 学生要求“学校经常组织的体育竞赛。”愿望强烈。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 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 学生的锻炼意识深刻。

参考文献

[1].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J].教学研究.2006 (1)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学生

职业学校体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起着基础、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许多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也不喜欢体育课。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此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

1.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正确地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向学生传授锻炼原则、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特别是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更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矫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高年级教学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利用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经常组织体育竞赛,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组织体育活动竞赛的同时,还必须组织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在内的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为目的的一系列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具有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其受客观条件限制小,举办容易等优点;同时还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和寓教于乐的作用,是学校对终身体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二、教学实施

实施“开放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开放型”教学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放心;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放手、放开、放活;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是民主型的,能听取学生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订中。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例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中可从兴趣入手,从局部或辅助练习导入。

三、教学评价

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此评价法可以综合或动态地考查学生的发展变化,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潜能生的提高尤其有效。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等级。这样才能符合当前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环境

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和行为,因而环境的不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1.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经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健康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2.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

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如设置小羽毛球场、纵跳摸高器械,在空旷场地规划各种学生所熟悉的游戏图案、标志线吸引更多同学参与锻炼。建议学校体育器材室更多地出借体育器材,活跃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体育锻炼乐趣。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着学生的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学中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关注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学中应热情并多方面鼓励,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要坚持用终身体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实践和探索,就一定能够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168-169.

[2]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体育培养 篇12

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余暇时间的增多、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现代文明病”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侵扰。余暇时间的增多使休闲有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的发展为人们从事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有能力选择更多的休闲方式,“现代文明病”促使人们主动寻找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主客观因素使得休闲悄然走近人类。西方未来学家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得到满足,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改善。在经济发展和余暇时间增多的情形下,人们已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状态。面对社会竞争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人们积极主动的寻求一种健康、快乐的休闲方式。休闲的方式有多种,但自休闲兴起以来,体育就以其无可比拟的参与价值成为人们休闲时的重要选择。随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国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国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改善生活风气,使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升华和提高。

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休闲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近20年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迅猛,已进入国家支柱性产业的行列。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已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在体育领域的迅猛发展,休闲体育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由此而引发社会对休闲体育专才的大量需求。

2 国外高校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概况

由于社会对休闲体育的需求持续增长和休闲运动市场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与英国等国的一些高校多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或类似的学院,增加了休闲体育课程,并开设了休闲运动管理专业,以培养休闲体育的研究、指导、组织和经营人才。如美国的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的白金汉郡大学休闲和旅游学部;加拿大的雷克黑大学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美国开设休闲专业的大学约有400所,其中得到美国娱乐、公园协会和美国休闲与娱乐委员会认可的有100多所。在日本,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扩大,为与之相关的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阪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设有余暇运动和企业健康两个方向;日本体育大学设有运动与健康、社会教育和室外休闲等三个方向;国立鹿屋体育大学设有地域体育、企业体育和野外体育等三个方向,另外,像余暇运动、运动管理和室外休闲都是培养新型体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变化和要求。英国也有很多大学开设了休闲娱乐专业,如英国大学体育系,与娱乐相关的课程就有8门之多,涉及面几乎覆盖整个娱乐业,这一课程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出路”不仅限于学校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市场。

可以说,国外体育休闲娱乐相关学系的人才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交叉融合,各有特色,就业市场十分广阔。国外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外大众休闲体育普及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3.1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现状

在中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早在1983年,他在旅欧归来途径澳门时就曾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开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他认为,“玩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人们对休闲认识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生活需要的不断增强,休闲文化已经重返中国教育殿堂,休闲体育进入教育阵地也已经开始。如华南师范大学和湛江海洋大学,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开设了运动休闲管理方向(本科)和滨海休闲体育方向(专科)专业;此外,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深圳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则采取在相关专业或院系开设类似课程或专业的做法,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体育旅游管理专业、高尔夫球管理专业;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开始招收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班等。

休闲体育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少数高等院校设置的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的专业时间不长,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和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显然,这些与我国蓬勃发展的休闲体育市场以及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大量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但是,我国高校在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休闲体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研究、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简言之既懂休闲体育技术,又懂休闲体育策划、开发、营销等技能的多方面人才。学生经过专业训练之后,将来不管是投身于体育产业高层管理还是从事私人教练抑或是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2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而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掌握休闲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指导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3)具有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了解国内外休闲体育的前沿状况和发展动态;(5)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休闲体育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经营、开发、策划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不但开设有高尔夫球、攀岩等基础技术类课程,还设有资源管理类、游戏娱乐类、服务营销类课程。因此,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是高等体育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不仅是对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资源的节省。更为重要的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拓宽了体育院校的办学专业方向,从而也有助于体育院校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3.3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可行性

3.3.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沃土

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休闲已经成为个人及社会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人每天都必须面对,并且认真策划的事情。正如K.Roberts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一书中所指出的,“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休闲时间、休闲花费、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都越来越取决于其休闲,休闲兴趣和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核心”。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具有了发展休闲体育的条件,使得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不是偶然。总体来说,开展休闲活动的社会基础条件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余暇时间、生活意识。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近几年,我国居民用于休闲的时间和货币支出日益增长,休闲的参与频率和普遍程度也不断提高,休闲的方式和类型各式各样。在这种大气候下,休闲体育因其固有的特性和作用而独占鳌头,得到空前的发展好时机。

3.3.2 工业化、都市化是休闲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化步伐也随之加快。马克思曾指出“城市的集中具有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的历史意义。”但城市化无疑是“双刃剑”,城市化的生活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和影响。如人口集中过快,密度较高,相对生活空间变小;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严重,噪音大更增加了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诸如肥胖症、心脏病、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病。因此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运动”,而休闲体育因其固有的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和作用,因而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工业化、都市化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每个人基本上都要依赖他人才能生存,而工作中的合作性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人际交往的个性层面正在消减,每个人只是社会分工整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受到压抑。这种状态下,人们会自觉地寻找一种途径释放自我,而体育休闲被公认为释放自我的最佳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促进“都市宠儿”———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

3.3.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具备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条件

高等体育院校为培养休闲体育人才提供了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家和教授,毫无疑问,他们应是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最佳人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适应面广,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要。场地设施、器材设备、图书资料充实完善,这就为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办学和培训经验丰富,在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高等体育院校不仅积累了正规教育的办学经验,而且也曾经为地方举办过不少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因而也积累了为社会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经验。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生活观念是转变,休闲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人口稳步增长,社会对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应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主动地开展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运动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内容。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由此引发对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本文对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概况进行分析,探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必要性、可行性。

关键词: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探讨

参考文献

[1]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家庆.体育院校对体育休闲专才培养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

[4]罗林.高校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休闲体育方向的设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5]陈齐,罗俊升,于涌.社会体育专业休闲体育方向发展的前景[J].科技信息,2007.

[6]张同宽.构筑高校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

[7]彭文革.国内外高校对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7).

上一篇:社会民主主义下一篇:语音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