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意识与能力

2024-08-01

应急意识与能力(共10篇)

应急意识与能力 篇1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 以及政府与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 对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建设

1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现状

在国内环境事故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目前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基本能够达到环境应急能力的要求。当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 环境应急检测小组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 对事故周围环境风险进行有效的排查, 在职责分配、人员落实以及事故抢救设备技术上满足相关的处理要求。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应急监测系统, 时刻准备进入应急状态。

在基层监测站建设发展上, 基本达到相关计量认证标准, 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过程实现标准化。并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配备了相应的应急监测设备, 如水质检测箱、测定仪等。此外, 在应急建设中, 对个人安全的保护也达到了一定的要求, 在防护设备中添置了防护手套、防护口罩等, 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地域性防护设备进行了购置。

2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在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之国内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 环保部对环境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重视。在其建设过程中, 仍然存在这诸多的问题。

首先, 是相关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不规范, 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应急监测要求。环境应急监测不同于一般的检测技术, 属于特种监测的范畴。因此, 一般的环境监测技术要求规范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国内在环境应急监测建设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指导要求, 国内各级监测站在应对突发性环境事故时采取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依据现行使用的环境监测规范以及相关的历史环境事故处理经验, 对突发性环境事故进行应急监测布点、环境采样分析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监测结果的不准确, 带有极大的人为主观性、随意性, 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规范、可靠。

其次, 是环境应急监测设备陈旧, 监测技术储备不足。目前,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实验水平受到相关技术资金的制约, 还无法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监测设备落后, 针对常规的环境污染物的便携式分析设备种类不全, 色谱质谱分析仪器总量偏少, 无法满足对环境污染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多污染物的应急监测与分析。再加上多数监测设备的技术规范相对落后, 造成监测设备质量与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 监测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对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较低。在不同的监测采样分析过程中, 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而监测站在专业人员标志与结构方面达不到标准要求, 导致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水平低。

再次,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没有统一的监测网络布局, 对环境污染情况掌握程度不够。环境突发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的工作, 单独依靠某一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国内在监测网络发展中并没有形成由消防、安全、环保、卫生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网络与管理系统, 各个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应急监测混乱无章。同时, 在对国内污染源种类统计、排放量以及相关的可能事故发生点没有充分的掌握了解, 对可能环境事故可能的途径原因不清楚, 对其没有统一的备案记录。导致在事故发生时, 无法准确的选用相关应急监测设备, 甚至影响到应急分析方法的制定以及后期的结果分析。

此外, 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过程中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成立了应急小组、建立了应急监测网络, 但却缺乏有效的实际操作与练习。导致在事故发生时, 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决策。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协调统一的部署安排, 最终影响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工作。

3 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策略

针对国内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提高其监测能力, 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是对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及其管理要求进行完善。并依据实际环境突发事故要求及工作经验, 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与要求的完善能够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 保证监测工作的有序高效, 做到大部分的监测工作均有章可查有章可循。环境应急检测预案应当包括对应急监测工序的明确, 监测方法与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监测仪器设备使用的标准化以及监测试验、监测结果的标准化, 保证应急监测的质量。

其次, 要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强化应急监测人才队伍的培养,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的整体水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 多采用与相关院校合作或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方式, 建立高效、务实的专业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对相关专业人才培训与教育渠道进行拓展, 强化专业人才技术储备。针对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危险源头, 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充分掌握其位置分布与种类特点。在结合已有的环境处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特定的处置措施与应急监测方法。加强实战演练, 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再次, 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门, 环境应急能力在资金投入以及设备购置等方面理应获得财政预算的大力支持, 保证应急监测所用到的设备仪器充分足量。在进行应急设备仪器购置过程中, 要充分掌握了解当地的工业企业分布情况, 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物种类进行相关监测设备的预备购置, 提高环境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效率。资金投入的另一大用处是对事故隐患进行摸底调查工作, 对突发事件进行应对演练培训, 保证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同时做好与相关部门如气象、水利、技术监督等的联合演习协同工作, 保证在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做到信息互通共享, 技术互补互利。

4 结论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是评价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好坏的一项指标, 也是当今环境监测工作的重难点。作好环境应急监测建设、建立一支快速高效的应急监测队伍、维护应急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推动国内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应用意识;能力培养;应用能力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学习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陶冶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数学学习对于发展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极其重要。要想使自己更聪明,要想将来成为有用人才,要想为终身事业打好基础、夺取主动,必须学好数学。

一、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1.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重视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它属于客观世界,属于社会,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3.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从考试角度上说,国家从1993年起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復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用数学的意识差。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从何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3.数学的能力弱(不善于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如1997年高考试题: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每小时),已知汽车每小时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每小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1)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成速度V(千米/每小时)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2)为了使全程的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该题中没有一个具体数字,全是字母,学生就非常地不习惯,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了。

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

三、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1.重视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多下工夫,狠下工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必须加强数学应用环节的实践,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必须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运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职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数学教学目的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应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特别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四法” 篇3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标 (共同利益) 而自愿地结合一起, 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包括言语和行为) 而实现共同目标 (共同利益) , 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 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 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 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使之长大以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有用之人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任务。没有兴趣强制性地让幼儿学习将会扼杀他们求知的欲望。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 就是要珍视幼儿的好奇心, 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 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如, 可通过讲述故事《金色的房子》来激发幼儿向故事中的小朋友学习, 让他们觉得只有和大家一起玩, 才能感觉到快乐。另外, 也可通过体育游戏和建构区等活动来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 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 为进一步培养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幼儿年龄小, 其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 大多数的行为是在模仿成人。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进行一日活动及游戏时, 要注重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刻意去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这不是一日之功, 而是要日积月累的。在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游戏中, 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 将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先给幼儿树立起好的合作榜样, 让幼儿慢慢意识到合作的好处。比如, 在做游戏时, 一位老师讲解如何做这个游戏, 另外一位老师可去分发游戏的道具;在开展音乐活动时, 一位老师弹琴, 可以让另外一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孩子们长期在这样有合作意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就会慢慢培养出合作的意识。

学校中老师是榜样, 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家里, 爸爸妈妈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 家长们也要学会培养孩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例如,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分工完成一些家务事, 如让孩子帮忙分发碗筷、打扫卫生等, 进一步给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

三、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父母的娇惯、溺爱使部分幼儿缺乏与其他幼儿交流合作的能力, 且在交往中攻击行为较多。所以老师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学习和游戏中, 应该利用每一次机会, 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事情。例如, 在画画时, 可以把幼儿随机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组, 给幼儿说明这次画画的内容, 并要求幼儿一起来画, 共同完成这幅画。最早孩子们画的可能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不能组成一幅画, 这时老师就要教他们怎么去画, 比如, 一个幼儿画树和草地, 另一个幼儿画房子和画小鸟等, 这样就共同完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在一日生活中, 还可以让幼儿互扣纽扣、共同整理玩具, 等等。还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 并随时教会他们合作的技巧。

四、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幼儿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 在交往中能感受到合作的愉快, 因而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 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所以, 教师要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例如, 可展示幼儿合作绘画的作品, 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 产生愉快情绪;也可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 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给予指导和激励, 使他们产生积极情绪。心理学认为, 一种行为无论好坏, 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 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 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 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 让其自觉地做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篇4

1、拓宽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一科学论断在这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美国学者道恩斯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并定名为“改变世界的书,”其中就有10本直接应用了数学。美国另一位学者在一份报告中又列举了1900—1965年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其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就占了2/3。对数学的这些应用,华罗庚教授于1959年5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以上这些内容,其效果应该比介绍某一数学结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有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即"临界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2、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3、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a、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学习,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这样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和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

b、可改造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为“问题解决”的形式

我们可以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只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等等。

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篇5

一、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1. 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 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 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进行交流, 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 重视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 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是现实的数学, 它属于客观世界, 属于社会, 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 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 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 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 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 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3.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

从考试角度上说, 国家从1993年起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 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 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 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1. 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由于历史的影响, 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 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 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 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 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 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也是一种心理倾向, 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 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 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 又从何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3. 数学的能力弱 (不善于建立数学模型) 。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 学生的阅历有限, 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 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 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 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如1997年高考试题: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 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 速度不得超过C (千米/每小时) , 已知汽车每小时运输成本 (以元为单位) , 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 可变部分与速度V (千米/每小时) 的平方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b, 固定部分为a元, (1) 把全程运输成本y (元) 表示成速度V (千米/每小时) 的函数, 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2) 为了使全程的运输成本最小, 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该题中没有一个具体数字, 全是字母, 学生就非常地不习惯, 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了。

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 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 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 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 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

三、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1. 重视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多下工夫, 狠下工夫, 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必须加强数学应用环节的实践, 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 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必须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运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 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职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数学教学目的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 应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应特别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 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一切领域, 各行各业都要用到数学, 数学已成为公民必备的文化素养。通过对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我们对数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 希望数学课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从而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更好地实现高中教育的教学目标。

摘要:数学学习对于发展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极其重要。本文阐述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和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以及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篇6

我们对于学习数学的意义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明确,或者是不够准确,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过多地强调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知识的系统性,还有科学的理论性;过多地去讲授记忆那些枯燥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费心劳神地去讲解那些所谓的多年总结的解题技巧。我们不可否认这些东西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是非常实际的获得高分的手段。但是这只是死学,这样的学习不能够称作真正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无非就是一些逻辑证明,以及一些推理过程和计算而已,或者数学只不过是一个考试科目而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较多地受到了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材中较多体现的是理论性的东西,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教材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问题,继而顺理成章地影响了学生们应用数学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的教材对于我们在生活中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特别不利的。这使得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应用数学于生活的观念,这种意识也将慢慢地消失。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家经过严密的推理分析还有精心的归纳整理以后,形成了重要的数学理论知识。这些来源于实际的理论知识,它的价值的体现还在于应用于实际当中。这就是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恰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篇7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随处可见的, 也不都是高深莫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感呢?

一、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 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数学本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可是我们的现行的数学教学往往给学生灌输的都是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 受历史的影响, 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 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其实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和数学打交道, 甚至一些数学老师本身也有一种糊涂认识, 认为学数学就意味着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那么我们将如何让学生对其感兴趣呢?

首先数学是一种美, 但数学美不同于其他的美, 它是独特的、内在的, 这种美没有音乐和绘画那么华丽, 它的美是纯洁的、崇高的, 数学是那么的富有魅力, 学好数学, 将受益终身.只要留心, 就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其“魅影”, 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

例如:为什么女士都喜欢穿高跟鞋?因为一个人要拥有一个魔鬼似的身材, 腿长和身高的比值应近似0.618, 这就是黄金分割数.如果我们留心生活, 可以感觉到自然界就是一个美的实体, 而这些美的源泉竟是缘于一个神奇的数字0.618———黄金分割.报幕员站在舞台宽度的0.618处看起来最佳;生活中我们用的8开、16开、32开等纸张都近似黄金长方形;还有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都可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 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致力于推广“0.618优选法”, 把黄金分割法原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实验中, 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 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我觉得以后在课堂上要多讲一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以及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 用数学的意识差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因此, 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时时刻刻运用数学的观念.

例如: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吗?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

3. 数学能力弱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而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学生的阅历有限, 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 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 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 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 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了.总而言之, 学生都不知道怎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1. 拓宽对数学的认识, 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 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 有逻辑, 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 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 有许多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 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 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 教师必须在教法和 (学生的) 学法上多下工夫, 狠下工夫, 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 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 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 注重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 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 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 至臻完善的境地,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组织、科学排比, 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 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 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思维达到了“兴奋点” (即“临界点”) , 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 执著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 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 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个个的实际问题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 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比如, 我们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 结合三个公理和三个推理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 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例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 可以设置诸如:“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等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 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 交头接耳, 议论纷纷, 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到了趣味的生活情节中,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 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用数学的意识, 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 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数学的应用, 就要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上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 就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 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 (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 来解决问题, 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

3. 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 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 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 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探求思路, 克服困难, 进行独立的探究, 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 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 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 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会学习, 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这样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和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 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对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让他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 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 使每名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普及, 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 努力开创数学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 也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就是我们数学教师要面临的艰巨任务.

数学中培养动手实践意识与能力 篇8

一、创设氛围,玩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动、好奇”的心理,从生活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住处的现实背景或者利用信息技术 (课件), 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氛围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出数学问题,逐步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四个好朋友之后,我创设一个动画情境。 ———三只小猴在山坡上盖了一座新房子,……空旷的山坡上孤零零的一座房子多危险啊!要是大灰狼来了怎么办?学生纷纷举手,献计献策,其中一个说:“在四周建一个高高的围墙,这样大灰狼就不会进来了。”这时我顺水推舟地说“:那我们帮助小猴建围墙好不好?就利用我们桌上的材料,每个小组建一面围墙,比一比哪一组建得高,搭得牢。学生搭完后, 让学生说一说都用了什么样的形状搭,为什么?学生通过刚才的拼一拼、搭一搭就体会发现:圆锥不适合围墙,圆柱要立着放才行,正方体和长方体最适合。再利用课件(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动画)演示一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四个好朋友特征的认识。

二、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动手实践意识及能力

知识与生活不分家,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实施数学生活教育,教学内容就要面对生活教育,教学内容就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的拳头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达到真正提高参与实践的意识。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云在操场上跑步,她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 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 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来。 众所周知,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使其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有意识地去实践。

三、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从现代教学理论的主体性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构建过程,其本质就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把书中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他们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老师是代替不了的,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

思维的转折处开展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现代技术的有效手段,在思维的转折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课《几何形体的体积》教学中,给每组学生准备一瓶不满的矿泉水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圆锥体的容器,以及绳子、尺子,先让他们估测这瓶水的体积,再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矿泉水形状不规则,不能准确估算出水的体积,必须倒进长方体、正方体等容器里,才能算出这瓶矿泉水的体积。通过这一操作,学生悟出“殊途同归”的道理,即 “不规则———规则”,且都是先计算容器的底面积,再乘水位的高度,从而让学生自主归纳,梳理直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的体积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展, 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合作讨论,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直观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说只停留在直观的操作阶段,是永远不够的。因此,在知识的转折处,思维的模糊处加强合作讨论,促进动口至关重要。学生各抒己见,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而让事实说话,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给学生把操作规程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学生动手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倡导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步骤去操作, 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也应该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四个方面,就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使复杂繁琐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从而对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9

关键词: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商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目标,这就是合作。由于幼儿缺乏合作的意识、合作的能力,不会与同伴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针对班级幼儿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种种表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合作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精神方面,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萌发合作的意识,感受合作并体会成功是一种快乐。在物质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空间及墙壁,营造合作的气氛。如:在图书角选择许多反映合作行为的图书,墙上张贴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建构角提供各种积木让幼儿合作搭建高楼大厦、公园。我们还可以根据主题与孩子共同布置活动室。如“美丽的海底世界”墙饰就充分体现了师生合作的结果。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幼儿学会了美术活动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任务。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求知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就是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幼儿交往合作。例如,用故事《大象家的房子》和看图讲述《等明天》以及情境表演等,来激发幼儿要向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样,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感到快乐。通过文艺作品和身边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三、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共同完成一幅画或采取二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机会。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入进去,这时二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其次,把幼儿合作的培养贯穿在幼儿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经过这样与人商量、讨论的锻炼,合作能力大大加强。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四、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想法。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成果展示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②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做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的赞赏对他们具有促进作用。③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兒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幼儿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五、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分发;当自己有了快乐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当看到幼儿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教师的示范使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与同伴分享合作的愿望,同时教师要在幼儿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总之,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的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石化公司二十五街区幼儿园)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特别是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

2、重视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数学教学改革, 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可加深同学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也正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3、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高考的需要。

从考试的角度看, 国家在1993年起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 近年来应用题在高考中又呈现出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趋势, 应用题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热点和难点。

4、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时代, 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 它的全方位渗透, 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并且随着国家对外太空领域的探索,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用越来越大。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当前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各种关系的科学, 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 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讲解数学的概念、解题的技巧上, 对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却很少讲。这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只不过是数字的逻辑游戏”, 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而已。”二是运用数学的意识较差。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学生包括教师很少用数学的眼光,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理论型的教材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三是数学的应用能力弱。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数学建模是关键。学生普遍阅历有限, 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 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 阻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提高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与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密切相关。首先,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加强数学的实践和应用, 注重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其次, 课堂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组织、形象比喻, 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 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 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采用

“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就要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应用题教学, 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抽象的数学问题, 然后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实际一理论一实际”策略的实施, 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通过课堂巧妙提问,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

能力。教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 在关键时刻, 巧妙提问, 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上一篇:翻转课堂本土化反思下一篇:季铵阳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