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2024-10-03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通用12篇)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篇1

附件一:

创新意识在智障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通过创造性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任务。作为一名特教学校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下面就如何培养智障生创新意识浅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

对于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大纲作了这样的界定,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由这一涵义可知,创新意识包括三个要素:(1)创新品质.包括好奇心,求知欲;(2)创新思维.强调独立思考;(3)创新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创造性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去创造这种环境。“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去发现,教师要做的正是保护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做一个开拓发现者。由此看来,通过我们的教学,是可以培养创新意识的。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开展创造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开展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展智障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智障学生创新意识。

(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由此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创新与知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智障生由于智力发展上的障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多种感觉。另外由于智障学生生活范围比较狭窄,也易导致知识结构方面的欠缺。如果智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是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因此必须重视教——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重视学——智障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首先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把握教学内容,深刻挖掘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教师要及时纠正智障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如果智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内涵不精确、外延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就会妨碍想象的合理性,创新思维就会因缺乏科学依据而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妄想”。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智障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要鼓励智障生平时多听、多看、多想,丰富智障学生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地把智力障碍引起的知识缺陷性降到最低程度。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智障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很难想象在严厉的话语、紧张的气氛中,心理恐惧的智障学生如何顺利地完成创新思维活动。有的智障学生由于在成长的道路中受到来自别人对生理上的讥笑、挖苦。自尊心受挫,导致缺乏自信;也有的智障学生缺乏安全感、胆怯、自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让智障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这样才能有所学、有所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同年龄特征的智障生,灵活采用启发式为中心的新颖有趣的教法。通过直观启发、试验演示、实践测量、游戏、等为智障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1)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如在教学《连续进位的加法时》我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数字姐姐369来到草地上,看到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坐下欣赏

起来,这时数字妹妹278也来到这里,被这景色吸引住了,他想坐下来和姐姐一起欣赏,可是该做到哪呢?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提醒他说:“我的3是百位,6是十位,9是个位”。妹妹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我们应相同数位对齐坐”。突然9和8说话了:“对比起,我们坐不下了,我们相加满十了,要向前一位进1”。6和7也说我们相加也满十了,也要向前一位进一。他们的前一位友好的收下了各自的新朋友。这样创新性的使用多媒体,把数字拟人化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使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2)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上时,让学生动手拼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有了兴趣,这时再把旋转平移的方法交给学生,在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深化,引导学生概括出公式。

2.练习课的创新,数学练习课约占数学总课时的一半,因此,练习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数学课的教学质量。首先,对所选的练习题要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也可运用变式、变换等方法,使练习题最后变成“似新实旧”。同时,所选练习要典型,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如应用题的练习,可将问题“搬家”,鼓励学生编题。还可用“因果互换法”、“类推仿造法”、“改头换面法”等来“造”题。这样就可让学生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服务于生活、生产实践。其次,数学是灵活的,是智慧的结晶。因此,不能死学硬套,可举一些特殊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如以“长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的命题让学生不仅能用常规方法解题,而且能用特殊方法来思考。从而也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的魔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出一道“阿凡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都不够

18平方米。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根据阿凡提的思路互相讨论,思考其他情况。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地解决了该题。

3.创新性的评价,课堂上“好”“棒”的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方式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习惯地作用于孩子的大脑时,孩子们对于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就会显得不在乎,也就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的学习兴致,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细微的不平凡之处,恰当地为孩子们“加油”。当孩子的发言与众不同时,给予表扬。“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见你是个肯动脑筋思考的孩子!”若是孩子的问题与教学实际有所偏颇或是错误时,不给予难堪,试着以客观的评价话语鼓励他。“虽然你说的话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话题内,但你能大胆地表达你的看法,可见你很有勇气!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行!”在加油声中既提出了孩子存在的问题,又有对孩子的肯定、导向,赋予了老师真切的关爱。

总之,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智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巨大的潜能,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去挖掘,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发展智障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智障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名智障生都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残而有为的一代新人!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篇2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指在高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那些从事非科研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人员及行政机关, 是指高校各级行政组织维持日常教学任务的行政结构。因而, 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有效性。高校管理教育如若失去最基本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自我创造力, 导致新知识、新思想、新创造力的埋没, 则势必会对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校行政管理的基础指在高校能够拥有一支非科研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是学校为维持高校日常正常教学工作组成机构的重要执行人, 对于管理学生非常重要。当前, 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及弊端, 例如:队伍组成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 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学校在人员分配方面存在偏差;部分之间缺乏协调;行政权力过大;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及创新改革观念, 等等。因而, 为了保证高校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 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及生活保障, 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改革行政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完成高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具有普遍性、多面性、层次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行政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保障作用, 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协调作用, 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参谋作用。

二、转变发展理念及创新改革观念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消除这些弊端, 提高行政效率。对于行政管理职能履行残缺问题, 高校应该重新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蓝图, 明确学生需求, 掌握学校当前的一切动态, 并且强化每个部门的职责, 把责任分配到每个人, 在此基础上, 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 然后将管理工作分配到每个基层组织。对于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现象严重的问题, 高校务必实行学术与教学管理并重, 双管齐下的政策和方针, 由于学术权力被压制, 会导致学术权力萎缩, 从而使行政权力的服务功能被削弱, 学术水平是各高校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体现, 也是社会评价高校水准最关心的方面。

当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轻慢、服务效率低下, 甚至是实行有偿服务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许多行政职能部门的人员对高校行政的服务职能知之甚少, 因此没有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淡薄;二是有些行政部门在行政过程中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 不失为提高高校行政部门办事效率的方式之一。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学习等方式, 通过思想境界的提高, 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进而加快专业化建设, 推行行政执行监督问责制, 并适当分散权力, 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 强化行政执行。这样, 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就可上一台阶。

三、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要点

如今的高校行政管理中, 有些问题并不是靠主观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就可以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学生的思维的。所以, 为了高校的未来, 为了加强国家人才的培养, 改革高校行政教育已经成了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是关系重大又涉及面很广的问题, 需要管理学科的研究者和行政部门的工作者共同探讨, 才能树立正确的行政管理效率观。高校行政管理的大致方向和要点如下:首先, 确定目标和预想实践的结果, 借鉴国外大学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 取长补短, 全方位地规划高校行政管理的蓝图, 务必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并且详略得当, 深刻理解行政管理的精髓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实施。其次, 在改革过程中, 注意查漏补缺, 将以往行政管理中根深蒂固的问题彻底解决。除此之外, 还要大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从实践中挖掘改革的潜能。行政管理人员要善于学习和听从别人的不同意见, 一切从高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切实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到底。

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任重而道远。因为高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然而, 改革的过程必然困难重重, 从改革蓝图的规划到具体措施的实施再到最后成果的检验, 都是繁重的任务。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从行政改革入手, 一步步地完善高校各项事务, 只要秉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精神, 相信高校的行政改革和创新及高校的各项任务定将圆满完成, 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及国家和社会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高等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高等学校迅速发展, 势必会有一些不足和缺陷, 在高校各项工作中, 高校行政管理一直是重中之重, 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哈罗德, 孔茨, 等.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陈想平, 刘绍平.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2.

[3]马强.重塑高校行政管理之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3.

浅析学校体育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能发展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Analysi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 Electric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Chongqing

Liao Zuying

【Abstract】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need by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special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a variety of sports and competition, contribute to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create the ability adaptability is not only an enhanced capacity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but also a sense of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 competition.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physical development to enhance student awareness of the wisdom of the competition students

1. 前言

1.1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体育在政治、经济中显示着她强大的魅力。更快、更高、更强、激励着亿万学生投入到竞争激励的体育运动中。竞争意识是当代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美国普林斯大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些,竞争意识更强些,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

1.2 竞争意识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所考虑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下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具有极具重要的特殊作用。我国的体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 小学竞争意识初级阶段

2.1 小学是人的竞争意识形成的基础,体育教学几乎占据了竞争意识形成的整个空间,小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其竞争意识的初步形成,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的评比、竞赛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与体育教育相比其比例要小得多。

2.2 在小学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最富有竞争性的,其教育内容以儿童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为理论依据,较多地采取小型多样的活动和各种游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基础教育的目的。小学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竞争意识的作用是通过体育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来实现的。这些活动以它特有的竞争性和娱乐性吸引着广大儿童少年。把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寓于快乐的活动之中,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性格培养寓于集团的行动中,藉以激发练习的情绪,使其乐而不厌地去参加游戏、活动和竞争,并从中陶冶情操,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协作遵守纪律,不畏艰难,诚实自控,拼搏奋进等优良品德。因此,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的土壤和摇篮。

2.3 体育游戏和竞赛的胜负既是体力的竞争,又是智力的竞争,任何一种游戏和竞赛的完成,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与选择,创造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的,而方法的选择和创造必须考虑个人的特点和能力。集体活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安排与战术运用问题,更是智慧的较量。可见,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大有裨益的。

3. 中学竞争意识中级阶段

3.1 中学是人的竞争意识形成的关键,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提高了,而中学体育也为满足学生的 这一要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而也就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之中学期间安排了一定的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为毕业后的升学所进行的学业上的竞争,都有力地使其竞争意识得到强化。

3.2 进入中学以后,从体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及要求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体育教学外,还开展大量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及校内外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为参加者和观看者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为竞争意识的深化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3.3 学校体育活动大多是以集体协同与对抗的形式,并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进行的。在同等条件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呈现两种性质的关系,一是竞争,二是协作。这两种关系在体育运动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确保了竞争的连续性,由于竞争是在同伴的协作团结、友好气氛中进行的,这就保证了协作的真实性,使学生对集体和同伴具有较大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体育竞赛是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无论那种竞赛形式要在竞争中取胜,通常要完成二项任务:一是调查分析和预测对方的实力,确定战术的运用,并制定相应的作战方案,二是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迅速果断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过程,既是一个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竞争意识的过程。

4. 大学竞赛意识高级阶段

4.1 大学是高级的体育教育阶段,体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各种运动队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胜负、成败、荣辱、争让等各种的情感体验,使竞争意识得到升华。

4.2 大学教育的空间明显扩大,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更强,学生个人奋斗目标的趋向更加集中,因而竞争意识也就更加强烈,学生一方面把中小学所形成的竞争意识加以综合,在更高一层上的体育教育中获得新的情感体验,繁衍出新的更高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又从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寻找竞争的素材,以此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培养的竞争意识是由初级——中级——高级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它增强了学生体能,发展了学生智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大柳家小学夏桂芬5321157

创新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加快,而要保持这种快速、稳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自主产业,人才是关键,只有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才才能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那么,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呢?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1、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找几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每个头饰上写一个分数值是1/2或2/7的分数,老师提问:分数班级要去郊游,需要排两排才能出发,前边一排的分数值是1/2,后边一排的分数值是2/7,请同学们按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吧。“这种形式促使学生都想赶紧找到 1

自己的位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前提。

2、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以问题激发参与兴趣

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少,缺乏经验,对感到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但与探索。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我会很快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争先恐后的想难住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数,结果老师一一做出准确判断,这时学生由于好奇,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动手探索,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动力。

3、根据小学生好胜、爱表现的特点成功激发参与兴趣。

每个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都喜欢表现自己,这些特点可以促使学生们积极求知、主动探索。成功是保持学生好胜心、求知欲,满足学生自我展现需要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促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出了准备。

二、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1、让学生动手,为创新创设契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动手。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抽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动手操作,必须使之成为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物化。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角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进行物化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感知的知识呢?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里找角,以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在生活中很多物体如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都包含着角,以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其次

让学生用纸条做活动的角,以逐渐抽象出角的特征。

2、让学生动脑,为创新铺设通道

学生主体的发展必须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动脑,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动脑提供空间。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他人不能代替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以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学生动口,为创新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爱探索、喜争论的学生以及时表扬,对不善于发言,提问不明确的学生,要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的点拨与适时的指导,以增强他们发言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千奇百怪,只要学生肯说、肯表达,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只有鼓励,学生才会乐于动口。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的平方等于2乘,而5的平方不能等于5乘2呢?”,对于学生勇于提出疑问,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自己解决这一问题。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很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篇5

杨华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学科,除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体育知识外,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边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观念,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新颖、独特,就是一个人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只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这就意味着创新是有层次的。一般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创新”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具有积极探究的心向和强烈的欲望,以及奇异的思维方式,新颖、独到的锻炼方法等等。广言之,只要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他从未见过的,是通过自己努力探求所获取的,我们就可以称为创新。正如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发源于想象力,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创造活动的核心。从学校体育已有的创新成果来看,许多新的发明创造源于体育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内容是由多技术、多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根据不同的重、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想象力的前提。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想象力的必备条件。韩愈曾在《诗经》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前,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常流水。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搞好体育教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就应该永不满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丰富经验、活跃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广度与深度越大,知识和经验与联想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拓宽知识在的基础上,善于从对一个事物的思维,联系到对另一个事物或另几个事物的思维,捕捉突如其来的顿悟与理解,以及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瞬间思维形式,并及时纪录下思维的内容,保持思维热线,并适时向纵深扩大思维成果。这样也就越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若联想能与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那将会产生更高价值的新思维。

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想象力途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事物,都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应注意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要从全局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当思维在某一处受阻时,应善于及时变换思维走向;当久思不得其解时,可引导注意力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新的启示;当运用通常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可考虑交换事物的条件、目标等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要在逆向、侧向、发散等思维辐射和转移中寻找出各种具有独创的新设想。

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方法上以跑为核心,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跑的动作的学习,掌握及巩固加深,在组织方法上也不拘一格,每一次练习学生一学就懂,又是逐步加深,学生兴趣浓,易掌握,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根据创造学理论及学校体育的特点,体育教师的创新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和洞察力。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觉察,不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从多角度、多层面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仅看表面现象,又要了解内在实质;既要观察局部,又要观察全局;既要注意偶然事件,也要注意必然规律。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不让新信息,新启

示和机遇溜掉。

无论任何有价值的设想、计划都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成果。在体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并通过科学实验来加以检验、修正与完善。例如:将音乐引入体育课正越来越被大多数体育教师重视。充分利用音乐的韵律、节奏以及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教法创新的思路之一。体育课在准备和结束阶段或游戏、散点练习中引入音乐,还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发散探索,诱发学生创新灵感

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练习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种开放购物形式,这种形式把顾客放在了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今天,我们不妨把“超市”的这种经营理念,引进体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先决条件,并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体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教师自己应首先进入情境,全身心地去投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如:传统游戏“冲过火力网”有教师将教材稍加改动,创设教学情境“有几只顽皮的猴子,悄悄下山,偷吃了果农大伯的桃子,你是一个出色的小猎手,帮助果农大伯去守猎。”并给扮作小猴子的学生戴上面具或手举画有小猴子的标牌去猎物。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象遇到了猴子一样严阵以待,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创设出许多方法。教师这时趁机把守猎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课的任务——投掷中的快速出手的方法通过学生练习总结告诉学生,“要想打到猎物,必须要掌握好时间,空间概念,出手要快,有一定的提前量。”把课的任务形象化,学生在情境的诱惑下,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与此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中,教师扮演一只老猴子,领着一群小猴子,无拘无束地下山来,这个情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练习的次数增加了,课的任务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立定跳远教材中,取材于生活中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若让学生将小狗的跑与以上动物的跳结合在一起,对学习蹲距式跳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如:美国曾有这样一节课主题是“埋藏我不能够”,教师一开始上课,首先同所有学生一起在纸上写出自己所有的不能够,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挖坑,将写满所有不能够的纸条埋在地里然后再回到课堂讲课。对于这样的开头就比较新颖和新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改善一下教学过程,在每节课开始的“导言”,即“第一句话”、“第一件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要扣紧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不同变化了的时机,激活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给学生以无穷的魄力。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活动最有利于发挥学生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皮亚杰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实际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大量活动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同样也能

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如在进行双人跳绳教学时,为了提高双人之间的协调性,根据儿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教师做一种双人对跳方法)--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想象,创设新方法)--认识特征的思维特点(跳时紧凑、协调)。学生通过看一看(看教师示范)、做一做(自己练习)、想一想(发动思维)、试一试(自己的创设的新方法)、学一学(学习别人的方法)、比一比(进行比赛)、评一评(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学”、“顽中学”的教学思想,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学生为本”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转变角色,变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6

《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适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规律,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操作、讨论、计算,学习兴趣浓厚,摒除了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

二、结合生活实际,多实践。

在教学《整理书包》(实质是分类)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到菜市、书店、超市等地方去观察叔叔阿姨是怎样将物品进行分类摆放的。到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时,学生收集的数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真令我吃惊。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小学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传统的数学模式往往把生活实践与数学相割裂,学不能为所用。而开放的课堂教学就要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数学信息,从而形成数学问题,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低段儿童适当的布置他们进行小调查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也避免了读“死收”,同时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这何乐而不为呢!

三、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多探索。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篇7

一、高师油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当前油画教学模式深受西方学院式艺术教育尤其是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高等院校油画教学受西方哲学及当代思潮的影响, 在思路上有了新的转变,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教育体系。然而, 由于深受技术、观念、历史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高等师范院校在油画教学实践中, 基本上还在沿袭着传统写实这个单一的油画语言进行探索, 由此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普遍缺失。从当前油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随着全国范围的高校扩招, 学院油画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 学生在油画专业领域中基本素养的整体滑坡已是不争之事实, 治学的教条主义思想也深深的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自由发挥。

二、高师油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本源与核心, 如果艺术创作没有创新意识, 也就意味着完全丧失了艺术的灵魂。我们评判艺术创作是否成功, 重要标准之一就在于它的创造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程度。徐悲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道在日新, 艺亦须日新, 新者生机也, 不新则死。可见, 创新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在高师油画教学中,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 创新是艺术从业者们应当承担的一项人文责任。油画创作之难就其艺术特征来看, 在于对社会人文情怀的把持, 艺术家们一方面需要通过作品的潜移默化去引领艺术思潮的变化, 另一方面, 油画家们又必须在其作品中与时俱进的反映社会潮流的变化, 这一目的实现, 完全取决于艺术家创新意识的形成。其次, 创新是培养高素质油画人才的基础。人才的培养, 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上, 而是要不断地打破传统, 不断创新, 要在前人的知识体系中探寻新的观点, 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长期以来, 高师油画教学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观念上的陈旧与僵化, 这严重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丧失创新的艺术无疑将走向枯竭。最后, 油画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就能够不断培养和加深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合理发挥想象并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合理想象, 进而进行补充与完善, 将自己独特的想法付诸于画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形成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高师油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 更新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道理很简单, 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教。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 我们在油画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油画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的重要因素在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且不断鼓励一些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学生, 合理的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另一方面, 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 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视野、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绘画审美理念。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教育。在油画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重技术而轻创新,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 以此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已成为当前油画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因此对学生创造性的审美理念的引导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绘画的审美理念是艺术家们用智慧在表现自然、创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受和创新思维, 例如齐白石先生画“墨荷”, 不去描绘荷花及荷叶所客观呈现出来的颜色, 而是用“墨色”来尽显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涵, 这就是画家独到的绘画审美理念。可见, 创造性的绘画审美理念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创新的绘画理念。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要求教学相长, 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 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敢于思考探索。

最后, 营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艺术氛围, 创造多样化的油画教学实践活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有利于充分发挥极大的学习动力与潜能。在油画教学中, 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和营造尽可能宽松自由、崇尚个性的教学氛围, 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就认为, 心理上的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一般条件, 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油画教学实践中应该创设宽松的环境,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选择运用合适的工具材料乃至绘画表现方式, 能够充分的认识自我并发展自我。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之中, 让学生释放出自我的审美情感,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情趣。在课外, 创造多样化的油画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直接面对自然世界,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去探寻绘画的本质。

总之, 在油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质就是在于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原创力。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油画教育者来说, 只有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情境中丰富内心感受、在艺术体验中获得充分的满足、鼓励创新、彰显个性,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形成, 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激发。

摘要:高师油画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本文通过对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油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意义及其有效途径, 为高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师油画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79.

[2]陈爱萍.油画教学与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思考[J].感悟研究, 2008 (08) .

[3]马宁.浅议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学习, 2010 (06) .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实践活动

初级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大课题,而作为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几十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分析。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从学生个性出发。

古训曰:因材施教。所以古代倡导采用家塾式教学,旨在根据每个孩子的天赋异禀辅以恰当的教育,现代教育普遍采用的班级教学,将个体特质将为最低,实行标准化教学,本身对教育有一定的弊端。在班级制教学下,尽量平衡孩子的个性发展,是最考验老师教育智慧的。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每个种子并非完全一样,完美的教育是为种子提供适宜的阳光、水分、温度、湿度,种子自然会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中成为参天大树、别致松柏,或者美丽花卉。初中语文老师面对的孩子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作业、课堂表现、课下交往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

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其兴趣爱好,针对其个性特点设计语文课堂。从预习开始,采用分层预习的方法,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分组,每个小组内都有优、中、潜能生,通过不同的分工,保证课堂上高效而且照顾到每个学生。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题材、课程大小的不同对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如《观沧海》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诵读和赏析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描述诗中景物特征,对诗人的构思加以赏析,这一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个性空间,教师只需做好总结总做即可。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营造宽松自在,可展示各自才能的教学氛围。

二、要有充实的文化储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创造能力是建立在深厚的科技文化基础知识背景之上的。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课外书的重要性,但真正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队伍仍需扩大。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不知道该如何读书,也不知道如何分享,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

首先,在班级里加设图书角,图书品种尽量丰富,传统名著、人文社科、艺术文化、财经体美等都应该囊括。图书的来源可以来源于每个同学,也可以用班费购买等。

其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书,为学生讲述很多名家喜欢读书、如何读书的故事。毛泽东“不拿笔墨不读书”的故事等,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喜欢的句子等。

同时,定期开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朗读自己的喜欢的文章段落,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等,既能调剂繁忙的课业负担,也能促进良好读书氛围的营造。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改变以往的简简单单照本宣科。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方式本身来说,教学方式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类。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幅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语文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等。通过讲述、讨论、朗读、默读,广播、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训练能力。

如在作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文的教学一直都是重难点,枯燥讲述写作方法是最不可取的,让学生取材于生活,河南某中学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自己的喜欢的小工艺品,遴在作文课上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对比书写,然后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互相借鉴语言特点及巧妙构思,一堂作文课下来,生动活泼,又事半功倍。

四、参加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都应该来自于课堂上,其实不然。

语文属于大学科,更多的滋养当来自课堂之外。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课外实践课对于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初中生年龄尚小,还处于喜欢热闹、好奇无限的少年,课外实践课满足了此心理,增强增加他们的上课欲望;另一方面,实践课上,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动精神更容易被激发出来,让他们走出教室,感受外界的发展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课外实验课,使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教室之内,书本之上,会大大增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能力。另外,在教学的时候注重课堂学习结合课外实践,才能够带给学生和课堂学习不一样的愉悦享受。

在有效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组织春游、踏青之后写就的文章往往更胜于闭门造车。同时,定期做手抄报纸、听写新闻、对新闻广告进行改编讨论、开展校外采访等一些貌似老套的方法,在孩子心目中却有着比课本更实在的魅力。

同时,无论以何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开放讨论的课堂环节、温和引导的教學技巧都十分必要。让孩子敢于说,乐于说,创新教育就成功了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田敏 -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S1):3-4.

[2]沙丽娜.论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69.

[3]梁文伟.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5,11:98.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学的论文 篇9

一、优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题海战、补课战不仅会使学生越来越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而且也会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在被动位置。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自我对知识的追寻和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逐渐缺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与现代教学相对脱节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改进和完善。教师除了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设计外,还应逐渐优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合理的课堂互动问答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环节。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来鼓励学生学习,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学习逐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教学理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培养了他们敢做、敢说、敢创新的精神。

二、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的来说,如果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意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独创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如听写、领读、逐字逐句的讲解、提问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网络进行动画教学,还原小学古文中的全貌;又如通过电子情景教学,设定语文课文内容中的仿真场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人物,使其能够仿佛真正进入了语文内容所描述的景象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研讨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其分为相关的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互相合作,通过开展互帮互助形式的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使其思维活动真正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随即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外加大对教材、教法等教学方面的钻研、剖析,同时要加大和学生的沟通力度。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来找到适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长久的、系统的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对以后语文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析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论文 篇10

一、论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一)加强宣传与教育终身体育意识

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树立起其体育意识开始,加大宣传体育意识,强化体育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并有利于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了加强体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高校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其一是有效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网站等媒介,拓宽学生认知体育的途径,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二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讲座,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同时为了扩大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可邀请家长或社会及企业中知名人士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其三是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加强体育创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并重视体育教育。

(二)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

中专生的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受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及体育运动能力薄弱者,在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目标要注重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和满足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基本运动量,促进其身体各机能的正常发展;对于身体素质及体育能力一般者,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为准则来确定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最少要达到及格及以上;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且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只不过缺少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的中专生时,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的优秀级别来要求其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而对于那些拥有良好体质和运动能力并具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者,则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对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除了要达到国家级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标准还要在各项校内外体育竞赛中斩获佳绩。

(三)展开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

学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准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在设计体育竞赛活动时,首先要避免活动对象的局限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竞赛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其次要避免体育项目的传统性及乏味性,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目的。为此体育竞赛的内容及形式要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得学生在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其体育技能,并逐步确立起终身体育意识;最后要避免体育竞赛活动过于正规化,学校体育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魄,并非真正的国家级体育运动者的培养场地,如果以国家级、世界级标准来要求学生,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因此要合理设计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终身提议意识的养成。

(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要培养中专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其生理上的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促进其终身体育锻炼的养成。在校期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一旦学生毕业之后其进行有益体育锻炼活动会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只有在学校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后,体育锻炼才能在以后学生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的关键在于其自身体育素养,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体育素养其实际就是体育水平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从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身体娱乐及欣赏体育赛事能力等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在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下,逐步树立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实际体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化学作为高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其中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优势。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现状的问题

由于教师与学生面临着极大的高考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解题的过程,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将较为重要的内容没有讲解清楚,这样就使教学框架变得混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负责接受知识,这样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用心。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教学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再放映关于二氧化硫破坏环境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在讲授乙醇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乙醇中毒的视频,使学生对乙醇有个大致的了解。此外,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中错误的地方,以使学生带着探索的心态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高中化学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乙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乙烯能够使溴水褪色。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乙烯和溴水反应的方程式为什么是乙烯和溴的加成?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后,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设置教学,将问题的形式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物质量时,教师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捧一杯标注有体积的水向学生提问:“这杯水中有多少分子?”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提升。

4.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在高中实验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演练,学生亲自进行实验的机会很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例如,在进行“原电池”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设置实验情境,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使用水果蔬菜可以制作原电池吗?这些水果蔬菜电池中,电流最大的是哪个?”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能够使思维得到扩散,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联系实际生活,展现科技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理论渗透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可以使学生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开展一些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趣味,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课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生的化学知识展开实践,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撰写实验心得,记录他们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化学的趣味,并适当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冯陈晨.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16).

[2]程宏明.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

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浅析 篇12

一、以“ 树勤”为根本, 创新发展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基础化

“ 树勤” 是指立足工作岗位, 爱岗敬业, 对岗位性质和服务对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 这是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也是岗位服务意识的体现。 而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着“ 官本位”现象, 有些人把德育管理岗位看成了一种专门人员负责的专门化工作, 不考虑学校发展大局, 如果不站位于此, 把正常工作狭隘化, 不仅造成德育管理工作的扭曲, 而且会影响中职学校的发展。

“ 树勤”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把教学所需的工作放在首位, 为教学做好提前准备工作。 保障学校教学各阶段所需, 以教学为重中之重, 学校教学有了质量, 才有发展的动力。 学生入校后德育就开始了, 要让这种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意识。 学校德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是需要打“ 提前亮”的, 这样才能起到保障作用。 为了创新工作, 一是要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多观察、多思考, 寻找规律, 梳理成条目, 虽然琐细, 但却有了管理工作的项目框架, 这样就不会出现工作的盲点;二是要在细节上创新, 德育提供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告诉学生行为上如何规范和提升自己, 所以贵在“ 常”和“ 细”。 从细节上着手, 不放松任何教育学生的机会, 让学生的行为在校内校外都有规范, 都有人监督, 形成学生行为的常态化, 就会强化德育行为效果, 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 树勤”就是要在校园文化中做好育人工作。 让校园的一草一木, 校园的设备设施等都成为育人标志。 校园的各种公用设施、体育器材和食堂、宿舍等都与学校发生着直接关系, 没有质量保障, 那么学生的活动与生活就不能保证安全。 安全是第一要务, 让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无规矩, 不成方圆。 ”只有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才能奖勤罚懒, 才能树立工作典范, 才能解决目前中职学校中存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 混日子”状态, 从根本上解决绩效问题, 让这种氛围时刻影响学生的行为, 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以“树责”为动力, 创新发展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制度化

“树责”就是要通过明确岗位职责, 细化分工, 用制度管人、育人, 用制度进行创新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有岗有责, 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 树责”就是要在工作中能够正确对待工作职责。 把履职尽责作为完成工作的基本指标, 但是工作岗位职责也只是一个树干, 相关的枝繁叶茂需要灵活创新的把握。 食堂是学生吃饭的地方, 寝室是学生休息的地方, 不仅要干净、安全, 还要温暖、舒适, 一个烧饮用水的热水器, 一个免费为学生充电的电源, 都可以让学生感受温暖。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 责任意识把握得体和理解得深入直接关系到岗位职责的落实和达成的实效。工作制度化是对岗位工作履行情况的保证, 也是对工作效果的鉴定,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岗责挂钩, 还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约束工作的推进, 这样就可以把德育管理工作高效、高标准地完成好。

三、以“ 树绩”为目标, 创新发展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过程化

“ 树绩” 就是要在德育管理工作中, 注意成绩和成效的积累, 并在业绩的创造中, 实现对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实现德育管理工作的过程化。

“ 树绩”是对工作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评定, 也是对更高工作标准的提升。 有了工作目标, 工作的开展就可以有了推动力, 就可以实现过程的监督、体系的建立。

“ 树绩”是对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指导。 德育管理工作不是单一体系, 是中职学校整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部分发展好了, 整体才能出实效。 但是德育管理工作又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始终, 所以, 在抓重点工作的同时, 还要兼顾全局发展。 这些都符合哲学发展中的矛盾论和重点论。 没有坚实的管理理论, 是行不通的。 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 才能事半功倍。

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 要在丰富和充实基础管理工作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指导和创新发展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来对待中职德育管理工作, 才能提升管理能力, 才能建立高视角、高质量的管理体系, 才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才能将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顺利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德育管理工作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正确认识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树勤”“树责”“树绩”是创新发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三个方面形成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化、制度化和过程化, 最终达到实现中职学校环境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中职,德育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法律论文——婚姻法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