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践能力

2024-08-01

野外实践能力(精选11篇)

野外实践能力 篇1

摘要: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而实践教学环节则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野外生存、合作精神及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学,野外实习,素质教育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造就复合型人才的一次集中训练。其目标定位, 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延续, 而是更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生物学野外工作的能力及独立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一、野外实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野外实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 是更为生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 倾注极大的热情, 对于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野外实习是实现生物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通过野外实习,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特点, 了解在生物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严峻现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和责任, 进而能够自觉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保护生物环境的宣传工作, 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员, 增强自己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实践中, 我们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一是通过掌握生物学科实习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植物科的识别要点、植物的一般和特殊用途、特殊植物的原始性、进化特征以及植物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等;二是在实习过程中改变只注重识记的倾向,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限于条件, 一次实习不可能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全部问题, 我们把实习当作向学生展示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的示例, 引导学生从野外实习的具体研究任务中, 掌握研究的思路、方法, 培养学生获得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这样的思路, 我们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探究性野外实习。自20世纪50年代建校以来, 东北农业大学一直都坚持植物学野外实习, 建立了黑龙江“帽儿山” 和辽宁“千山”两所野外实习基地, 使之成为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唯一一所全部本科生 (理科及农业生产类本科生) 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院校。从2005年起, 我们以“生物学理科基地”为试点班, 在辽宁“千山”进行了研究性生物学 (动物学与植物学相结合) 野外实习的改革与探索,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野外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基本程序

首先, 专业知识准备。动植物形态解剖学和动植物分类学是实习中专题研究的最重要基础知识, 实习前要求实习学生充分复习相关内容, 应尽可能多地鉴别动植物种类, 为专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一般在两周前, 教师将千山的生态环境特征、动植物名录及动植物的录像及早地提供给学生,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开始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寻找相应的植物标本, 并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动植物的图片及生活史特征, 这一阶段在实习前完成。

其次, 确定题目。由于野外实践时间有限, 定题宜及早完成。我们发动实习学生深入自然去寻找, 发现自己感兴趣而又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从确定题目开始, 培养自己观察、对比与思考的能力。在实习基地, 指导教师伴随在学生身边, 帮助分析题目的可行性、协助设计实施方案。

再次, 收集材料。确定题目后广泛收集材料, 包括标本采集、生态环境、文字资料等。

第四, 观察、实验、思考。从各种事物及现象的观察、实验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五, 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返校后交流评比, 进行多媒体报告会和实习成果展览。

三、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实践效果

1.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过去的生物学野外实习, 都是学生围着教师, 学生问, 教师答, 学生虽能暂时记住一些动植物名称, 但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 稍微有变化就会不知所措。这种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离开了实习地特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到的所谓的知识会逐渐淡忘。所以在实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重要的是认知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而在研究性野外实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对植物名录和植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野外进行的是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和认知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利用植物的叶形、表皮附属物及用手揉嗅其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 跟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的植物属于哪科的植物, 而后确定其种类。拿到了某个植物, 学生会给大家讲其特征, 教师纠正, 改变了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当在某个生态环境见到了某些相关的种类时, 学生会进行积极地对比, 找出异同点, 通过这种比较, 来加强对其特征的观察、描述, 这种方法, 不仅避免了讲授内容复述, 而且变学生被动“听”和“记”为主动“看”和“想”,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得出结论, 印象深刻。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学会了生物学野外考察的基本研究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探索的学习过程, 其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能力。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地确定题目和收集材料, 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再更深一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去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在三年的野外实习中, 学生们完成了一百多篇有价值的野外实习调查报告, 其中“葛的生态环境调查和利用”一文, 获得了2006年“理科基地”实习总结报告一等奖。通过这种研究性的野外实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都要求学生要严格的遵守纪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会随时出现一些小的情况, 比如在攀爬中摔倒、划伤, 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时扭伤, 被蚊虫叮咬等, 都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在采集标本过程中, 需要锹挖、刀割、装袋及背负工具等, 都需要相互的合作才能完成好, 野外实习是一个实际动手的实践教学过程, 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 当共同完成一项课题后, 会体验到共同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实习过程中, 由于时间比较紧凑、学生不能擅自离开, 食宿条件比较艰苦, 能够相互体谅、相互鼓舞, 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4.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估计, 目前全球每分钟损失耕地40公顷, 损失森林21公顷, 在美国举行的1999年国际植物学大会上, 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指出, 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球将近一半的陆地, 正导致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加速走向灭绝,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 估计到21世纪后半叶, 将有1/3至2/3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这个数字多么触目惊心。

植被的破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飓风、暴雨、泥石流等这些大自然的报复无一不使人们警醒, 所以在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中, 时刻要灌输环保的思想, 激发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使学生更加理解天然林不仅是宝贵的植物资源, 而且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维持生态平衡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秀娥.刘怀攀.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3 (2) :87-88.

[2]孙伟华.包雪英, 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19-20.

[3]陈模舜, 李钧敏.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03, 20 (3) :43-45.

野外实践能力 篇2

高等地质教育肩负着培养我国地质事业人才的使命,大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最主要的场所。近年来,地质行业受到国家重视,然而受社会价值取向、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地质类学生由于思想准备不充分,对于地质工作的认识不足,在择业时紧盯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科研院所,不愿意深入基层和一线工作。一些地质类毕业生不能适应地质工作的艰苦环境,思想基础不牢固。有的甚至试用期未满就出现辞职或跳槽的现象。“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有所淡化。

在与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一起的座谈会中,他们突出强调了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的重要性。“如果你热爱这一行,就要时刻做好出野外的准备,我就出了二十年的野外。”其中一个主任如是说。当谈到地球物理专业的就业问题时,他们表示地球物理现在已经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如果能真正掌握好专业知识,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他们还表示,个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不会因为是本科生就不让其带项目,只要能力够,都可以带。公司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很需要,并不会只收研究生。当然研究生在以后的竞争中会占优势,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现在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已经偏向于西部偏远地区和深部地区。”,其中一位领导这样强调。随着地球物理的发展,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有了各种新技术,如多波地震勘探等。现在国内地球物理不是钱的问题,有进口的装备,技术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才的问题,有没有真才实学,能不能分析处理,反演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后勤保障这一块,你们大可放心,我们的车上会有专门的做饭工具,保证能让大家每顿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讲到这里,大家不由得都笑起来。地质行业也不会完全不收女生,只要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地质行业也绝不会将女生拒之门外,这是一种性别歧视。不过,企业会对女生有特殊照顾,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让女生出野外的。

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还给我们一行人提出了一些建议,也是对所有地球物理本科生的一些建议:“对于你们大二的本科生而言,现在就关注就业还为时过早,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好基础知识,工作后你们会发现,专业基础知识甚至比你学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一块,一定要掌握得非常过硬。还有就是地质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一定都要扎扎实实的学,现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偏向于通才,不仅仅是掌握你主修的一门技术,而是对重、磁、电、震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获益匪浅。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地质实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地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 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

实习地区是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岩石、地层、构造等研究的“黄金”场所,具有地质现象丰富、野外露头良好的显著特征,可为学生提供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因此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老三件”)结合现代高新技术(GPS、数码相机和电脑“新三件”)的训练为主。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上,增强和提高野外动手能力、文图表达能力,培养和建立综合的地质思维,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地质生产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

①地层。充分利用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学习实习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形成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规律;以“组”为单位由老至新对其分布、出露情况、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时代划分及其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对含矿层位则应详细说明。

②岩石。通过实习观察了解实习地区的总体岩浆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和各岩体的相应关系;介绍实习区变质岩的主要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

③构造。充分利用地质图及实地考察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断裂发育情况、区域构造线的展布和构造形成时代等。对主要构造特点的描述可按构造类型、按构造区段和按构造期次或序列,分类描述。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构造的变形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绘制信手图件。

④地质发展简史。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构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概要总结,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时的环境和大地构造性质,恢复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历史。

⑤矿产。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考察;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推断测区内的矿产种类、规模以及它们的成因类型;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将所取得的矿产成果编绘于矿产图上。

按照实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工程部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

①完成手绘地质剖面和地质现象素描图;

②获得有价值的地质图片和资料;

③完成兴城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④完成局部区域地质填图;

⑤绘制地形、地质图。

2.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在开展野外实习工作前,从相关单位收集地质、地形图共6幅、拟定11条实习路线:

①台里晚太古宙和中生代深成岩以及韧性剪切带观察路线。掌握晚太古宙深成侵入岩(绥中花岗岩ArSγ)的野外地质特征;依据变质变形、穿切关系、岩石特征等标志,进行深层侵入岩侵位顺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各种糜棱岩的主要特征;识别各种脉岩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②钓鱼台侵入岩路线。能够识别中酸性侵入岩——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掌握其主要特征;能够推断各种脉岩——花岗伟晶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辉绿岩等侵入岩体的相对形成时代的分析和描述。

③夹山元古代地层。学习斑状花岗岩的主要特征;元古代地层——常州沟组(Chc)、串岭沟组(Chch)的主要特征,如肉红色含砾长石砂岩与细粒花岗岩的区别,地层中的小断层、含铁锰结核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及其与元古代地层接触关系。

④上长茂早古生代地层及矿产观察路线。观察震旦系雾迷山组(Jxw)、长龙山组(Qnc)、景儿峪组(Qnj)、寒武系昌平组(■1c)、馒头组(■1m)、毛庄组(■2mz)、徐庄组(■2x)、张夏组(■2z)等地层的主体岩性和各组地层划分标志及主要特征(图1)。重点掌握沿途所见各组主要岩性段的基本特征、注意采集代表性岩石标本及化石。

⑤牤牛山古生代地层、矿产观察路线。掌握古生代地层蛤蟆山组(P3h)砾岩、山西组(P1s)、太原组(C2-P1t)、本溪组(C2b)、马家沟组(O2m)主体岩性和层序特征的学习;了解各类矿产赋存层位,原生露头特征,与围岩关系,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变化,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

⑥龙回头中生代地层观察路线。学习海岸带地质作用与地貌特征;了解海房沟组(J2h)复成分砾岩、砂岩、基性岩脉和断层角砾岩特征。

⑦老滩白垩纪火山岩观察路线。学习火山熔岩类——粗面岩、粗安岩、气孔杏仁玄武岩等;火山碎屑岩类——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等岩性特征;学会辨认不同期次火山熔岩接触关系。

⑧茶棚庵采石场构造路线。学习绥中花岗岩、常州沟组岩性的特征,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的接触关系;及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接触带附近发育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发育的斜歪倾伏褶皱、小型断层传播褶皱。

⑨白庙子构造地质观察路线。观察断层两盘岩石特征、地层时代、产状特点;掌握断层、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学会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掌握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测量与描述。

⑩松树卯矿产地质路线。了解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环境,熟悉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的基本地质特点;掌握透辉石、石榴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主要矽卡岩矿物和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镜铁矿、磁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鉴定特征;熟悉块状、脉状、网脉状、浸染状等矿石构造的特点。

■角山白垩纪火山岩及古长城考察路线。

了解绥中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3.1 联系教学实际。开展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优势互补式教学

野外实践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室内辅导侧重于知识的吸收和升华,二者的互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2]。以往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往往是带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先重复课堂教学的相应内容,再亲自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但通常还有不少的学生没能掌握知识或技能的要点,给后继实习造成了恶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教学弊端,采用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控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联系野外实际,开展和合理推测相结合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启发讨论式教学采用多样的感性手段使讲授的知识点便于记忆和易于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教学方法[3]。实习地区的地质现象虽然全面但是局部出露(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等原因所致),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实习过程中只能以典型剖面观察和典型点观察为主(类型具代表性、现象具特征性、交通条件较为方便等)。由于野外露头是地质研究中最直观、最真实和分辨率最高的资源,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4 工作质量评述

实习过程中以“教学实习工作方法指南”和“地质实践教学指导书”为依据,很好的完成实习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知识方面,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地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的分布、成因和相应的接触关系。能力方面,通过实习,学生基本掌握手持GPS、罗盘等地质仪器的应用,能够完成各种地质图的绘制。德育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地质专业的热爱、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事地质工作[4]。

参考文献:

[1]左文喆,韩秀丽,邢文晋.普通院校地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6-18.

[2]陈丽霞,张先进.关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8:30-32.

[3]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51-52.

[4]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4:89-92.

基金项目:本文收到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兴城地质实训基地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LDY20120210。

作者简介:

野外实践能力 篇4

地理奥赛始于1996年, 每两年举办一次, 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 该竞赛在各国地理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且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竞赛形式。每一参赛国需派出一队由四位年龄均未满二十岁的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 参赛者必须是就读于中等学校的学生, 或尚未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除参赛学生之外, 还须有两名成人代表, 其中一位将代表参赛队伍作为领队, 另一位负责为参赛选手们做翻译等特殊工作。由于国际地理竞赛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竞赛问题及解答均以英文呈现, 故参赛选手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地理奥赛测试包含三部分:笔试 (占总分40%) 、现场问答 (占总分20%) 、户外测试 (占总分40%) , 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题目新颖, 关注热点, 并较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解决。户外测试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地图阅读和定向能力、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图表制作能力等野外技能。 这一部分为参赛国代表队集体作答题, 需要组内成员团结合作, 共同完成。

二、野外实践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内容广泛而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自身特征决定了野外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还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教育的良好机会。通过野外实践, 一方面结合实际, 促使学生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理论知识, 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掌握野外实习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和工作技巧, 同时有助于开阔视野, 激发专业兴趣,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 为专业服务。然而, 现行的中学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在实施程度、过程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理教育发展需要的问题, 特别在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尤显不足。传统的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 法、实习内容和实习基地建设等迫切需要进行全新思考与改革, 以适应新时期中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地理奥赛对中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是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国际地理教育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 (IGU-CGE) 合作举办的。其竞赛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环境的主动兴趣;提供给学生正式接触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来自世界各地年轻学者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 进而促进参赛国家之间的了解。随着国际地理奥赛竞赛机制的不断完善, 竞赛考察形式不断丰富多样化, 考查范围越来越广, 不仅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还注重考察学生地理野外实践方面的能力。野外实践考察内容主要包括: (1) 观察和绘图; (2) 分析野外调查区域的空间问题和实习过程中收集起来的相关数据; (3) 解决问题, 提出一个合适的建议抑或是一个空间计划或方案规划图。如第四届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题, 绘制德班市中心与郊区Weststreet从Greystreet到Ahwstreet的街道剖面示意图, 制作图表来说明区域购物中心的“分散化”造成的问题 ;第六届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题要求根据考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出当地的土地利用图, 并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纵观历届国际地理奥赛我国参赛选手的表现, 不难发现我国参赛队员在野外实践考察模块得分较低, 野外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然而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模块的组织与运行, 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与改善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 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从中国参赛选手在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考察模块中的表现得知, 我国中学生地理知识面不够广阔, 创新思维不够活跃, 地理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较弱, 野外实践综合能力有待提升。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在中学开设地理野外实践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野外调研、合作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 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中学生集科学世界观、环境观、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一体的综合地理素养。

中学生野外地理实习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地理环境教学内容完整, 尽可能多地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实习地区离学校距离适中, 建立乡土地理实习基地;三是交通方便, 食宿实惠。中学地理教学的课堂性决定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短期性的特征, 不宜选择长途野外实习基地, 因此在建立野外实习基地时, 应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目标, 选择适宜的实习基地与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野外实习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理性认识, 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学实践向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引导和统率作用, 现代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理念的创新为先导。中学地理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自主构建, 建立由学科本位转向兼具综合性与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破除陈旧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兴趣。

加强地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是开展中学生地理野外实习活动的重要任务。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需要指导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野外实践能力。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应加强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具备长期从事野外实习指导的资深教师, 加强与高校间的联合, 不仅能共享学习资源, 还能建设一支优秀的地理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3.完善教学评价, 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

地理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能力、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 容易忽视对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在国际地理奥赛中, 我国参赛队员与其他国家选手相比, 往往在野外地理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能力较弱, 这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侧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忽视对中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全面评价有着密切关系。现代地理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学科个性与意志等情感领域的评价, 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地理教学评价, 从而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

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多元评价和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两方面内容。针对我国选手在国际地理奥赛野外实践考察模块中表现出的不足之处, 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反思我国地理教学现状, 更新教学理念, 建立更为适应地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新型教学评价指标应丰富教学评价主体, 不再单一地以学生为主, 不仅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方法与成果, 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践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地理教育工作接轨, 掌握先进的国际地理教育思想, 不断开阔我国地理教育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辛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透析——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引发的思考[J]青年论坛, 2002 (7) :40.

[2]毛卫华.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 2002 (4) :28-29.

[3]袁孝亭, 娄晓黎.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9, (10) :56.

[4]夏海花.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野外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专业

人文教育专业是要培养胜任中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地理、历史、政治等相关课程教学的应用型人才的师范性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人文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能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及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一些高校对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该专业的地理实践教学与地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别认识不清;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材和师资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得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环节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将有背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在对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上有所不同,一般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部门学科实践与综合实践两部分,而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综合性和宽知识面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只能进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且实践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相结合[1]。野外实践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里的综合有两层含义: 一是地理、历史、政治每一大学科内部的综合。二是在科内综合基础上综合地理、历史 政治、文化生态等内容,使人文教育专业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见,安排地理野外分科实习既没有必要,也不符合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特征的要求,地理野外实习只能属于综合实习[2]。

二、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课程是人文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这些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得到重视。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过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理论知识与在野外环境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将课本中知识及野外调查方法渗透到实践活动中,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及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搜集、诠释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技能。

(二)野外实践教学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通过野外教学实践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如野外实践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过程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实践基地相互协调、 相互沟通配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野外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的过程,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野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少学校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是人文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其中野外实践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响应实现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人文教育专业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出来。如百色学院2012年开设了人文教育专业并把实践教学纳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缺少野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这就导致了该校该专业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缺乏典型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不够科学的野外实践路线。 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多样性、流动性等特点,基地建设及其线路选择上应涵盖地理、政治、历史等内容,但当前多数高校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和路线设计不够典型,这导致学生在野外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看到课堂中学习到的相关理论要素及地理规律,就算野外学习回来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理论与实地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关系,这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缺乏合适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缺乏较专门的指导教材。目前有不少专业的地理野外实习方面的指导教材,但是人文教育专业属于综合地理野外实习,这些过于专业的地理实习指导教材,并不太适用人文教育专业野外实习。

(四)师资不足。当前很多高校缺少甚至没有专门从事野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如普遍有这样的现象:哪个班需要搞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成了野外指导教师,缺乏经费导致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教师并非地理专业出身,也无野外教学的经验,同样成为地理野外教学指导教师。如百色学院人文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生接近250人,但地理专业教师仅1人,外聘2人,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师为0,地理教师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不少高校的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最终成为走形式,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及教师都认为是出去 “旅游” ,野外实践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 “走马观花”、“游山玩水”。

四、人文教育专业综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人文教育专业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高校对野外实践教学应引起重视,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二是针对区域地理特点,编制乡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各学校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或外聘野外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适宜的包含有自然地理要素和历史、政治等人文内容的野外实践指导教材;三是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科学设计野外实习路线,如我们可针对学校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建设最佳和较稳定的教学基地,规划设计涵盖有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资源的实习路线,因为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建设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应考虑区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既典型内容有丰富的地区。最后要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指导教师,需熟悉与综合地理野外实践相关教学内容,需掌握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现象等综合知识,需学会把地理、政治、文化生态、历史等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应配备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加强与其他相关学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指导经验,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组织和指导综合地理野外实践能力,以保证野外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中桥.高师人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0(3):160-162.

野外实践能力 篇6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 通过将学生放在首位, 拓宽专业知识面, 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强化能力储备, 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新开拓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SRTP的实施中, 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 科研训练计划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1,2,3]。

第二军医大学较早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学校一直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SRTP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具备科学思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科研实践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下, 本科学员能够较早地独立开展科研训练。得益于学校的安排, 在此前课题小组成员曾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训练。在天目山实践教学基地, 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在教员指导下, 调查药用植物并分类鉴定, 认识掌握100多种药用植物, 并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开展了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正是在此基础上, 我们小组提出了崇明岛东滩入侵植物的调查课题, 以探究崇明入侵植物种类与分布规律, 申请的项目获得批准为年度重点项目。本文主要介绍此次以学生为主导的野外实践科研训练的实践与体会。

1 以学生为主导, 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的药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工作连续开展多年, 是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也成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从知识层面, 更注重从能力层面培养, 提高学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 在学校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支持下, 课题小组成员自主申请获得一项重点课题。对崇明岛入侵植物进行分类调查, 明确上海市崇明岛地区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对保护崇明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 并为崇明岛地区入侵植物防御与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研究小组成员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以学生为主导, 通过调查实践课题, 团队精神、军事素质、创新能力等得到提高。在本次野外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导, 训练中指导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参与学员交流, 必要时给予指导。采用PBL学习法, 以崇明岛区域的入侵植物资源调查为主线, 设计方案, 制定调查日程与路线, 全体成员自主讨论, 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野外工作适应性, 增强了军事素质。

2 优化科研实践环节, 注重过程体验

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学生主导的野外实践调查, 重点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思考更贴近其自身对于探索的渴求和其自身薄弱的补充。野外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通过对各环节的优化组织, 注重过程体验, 通过实践体验有助于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素质。

2.1 课题的选题与立项

崇明岛对于上海大都市具有特别的生态意义, 我们前期已有过相关的调查研究, 适合于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区域调查, 近来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大家的关注, 而对于崇明岛生态区域这方面的调查资料较为缺少。如果对其进行调查, 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工作, 得出的结果也可供有关部门提出生物防护措施参考, 具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经过搜索资料, 查阅档案, 咨询相关人员, 选择相对合适的考查范围:东滩、西沙两处的湿地区域成为了主要调查区域。对崇明岛区域进行入侵植物的调查, 该课题被学校认可并立项为重点课题。

2.2 课题方案制定与前期准备

为制订科学可行的方案, 小组成员利用深入调查相关背景资料, 提出预方案, 明确各自任务分工。小组查找《中国植物志》、《上海植物志》以及中国入侵植物数据库等, 对入侵植物基本资料进行整理, 整理入侵植物300余种, 并对路线及植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解, 制订崇明入侵植物调查方案, 包括采样数量, 采样方法, 鉴定方法, 数据的处理等内容, 同时对可能涉及的方法技术进行事先熟悉培训, 为课题调查提供依据。

2.3 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在正式实施考察之前, 课题组成员先在学校周边地区进行了预考察, 采集标本, 根据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同时对入侵植物的生境也有基本的了解, 不断完善路线调查的方法, 点面结合。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 对崇明岛进行了实地考察, 选择不同的季节进行, 重点对东滩湿地等具有代表性地点考察, 通过线路调查, 群落样方调查, 结合文献, 标本馆馆藏标本, 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所有调查均由学员自行组织独立完成。

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鉴定, 查阅文献, 修订调查方案, 在不同季节进行了多次调查, 根据前次调查经验, 扩大了样地面积, 增加了调查路线, 全面调查种类, 兼顾资源分布。通过调查, 获得了相关的关键数据, 以及若干重要标本与数码影像资料, 为下一步的资料整理提供了重要材料。

2.4 总结与思考

崇明岛东滩及西沙入侵植物调查, 包括线路调查, 地形调查, 群落样方调查, 拍摄了大量的生境照片与植物形态照片, 为制作数据库存积累了素材, 并压制了一些重要标本。通过调查基本确定了崇明岛东滩区域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并按科属分类编写《崇明岛地区入侵植物名录》。通过自主性课题实践, 从中体会到PBL教学法效果良好, 由于一开始就明确了问题, 主题明确, 基于学生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因而在科研方法, 科研思路、科研经验上均得到极大提高。虽然初期也走了一些弯路, 遇到一些挫折, 但是经历过失败以后最终取得成功的这种体验是十分宝贵的, 对于学生将来的科研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实施过程中, 由于崇明岛远离市区, 调查区域人烟稀少, 学生均为第一次到该区域, 为了完成任务, 克服了各种困难, 包括地形方位的判断, 路线的选择, 通过训练提高了野外工作能力和相应的军事素质。

3 野外实践训练中学生主导作用的思考

在实践教学环节, 通常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在SRTP训练计划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具体到某个课题或某个课题小组, 教师可能不再起主导作用。学校或教师只是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只需在关键的时刻纠措即可。全程放手让学员自主进行课题的设计、探索, 即使遇到困难, 也是学生想办法找出解决的方案, 而不是马上就想到找指导教师帮助解决。整个过程不仅鼓励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也在学生群体中创造了鼓励自由探索的氛围, 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早期发现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

在本次的野外实践课题训练过程中, 小组收获良多, 从开始准备, 教学演练, 预考察, 到正式调查, 小组成员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了一个将研究与学习相互交织通融的平台, 以所学辅助研究, 以研究促进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使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感觉到研究即学习, 学习即研究的氛围。当今高校教育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 学生作为本科教育的主体,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各相关教学领域, 通过学生为主导的研究型学习或科研实践训练,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芳雨, 张文娟, 马舒婷, 等.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6) :1184-1185.

[2]冲蕾.浅谈当代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 :57-59.

野外实践能力 篇7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人才培养

从高等教育中地质专业课程开展的几十余年教学实践来看,开展野外地质实践培训不单单是培养地质专业综合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前地质人才资源需求现在来看,高校地质教育需要强化野外地质实践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野外工作能力。高校野外地质培养基地作为培养综合地质人才的摇篮,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人才水平的关键平台。

一、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校接受地质学习期间通过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学习对于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培养基地就是开着野外实习的重要平台之一,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野外学习,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开展野外实习,而建设野外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是进行野外实习的重要实质。因此,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对于实践操作学习有着十分的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地质专业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1]。地质专业拥有十分显著的实践性, 要实现学习目标不单单要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安排野外实践课程。例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都要开展3周-10周不等的实习。其次,野外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晦涩抽象,逻辑性较强。学生想要从根源上掌握就需要前往野外教学现场进行实地学习,以便可以更加深刻的领悟。最后, 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地基开展野外实习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培养基地是学生开展锻炼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的区域。学生在野外地质实践基地中的实习可以有效的融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而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2]。

二、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探索

1.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原则

为了便于地质学习在建立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训基地的时候需要坚持以下一系列的原则:第一,经济适用原则。为了降低野外地质实践培养的经济成本,因此在选择地质实践地址时除了要选择独立的地质实习教学点外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地质实践培训基地的交通便利,并且注意培养基地后勤的提供情况,充分满足经济适用的原则。第二,地质现象丰富原则。在建立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地质现象丰富且典型的区域,以求可以同时满足地质以及其他专业的地质实践需求 [3]。第三,满足学习需求原则。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单单要满足学生处于初学阶段学生的需求以及中级学生学习的填图学习需求。

2.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途径

(1)更新学习理念。要建设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的过程中更新学习理念。由于很多学生在进行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过于抽象枯燥,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的询问教师。因此,在建设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目的行动将学习内容与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实习内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改革学习方法。现代地质专业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地质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全新地质学习的需求,在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习学习方案进行完善与优化[4]。首先,需要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尽量使用计算机、 相机与GPS来替代以往开展地质工作的铁锤、放大镜与罗盘;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跟上时代步伐,吸收更多的新的地质学知识理论。最后,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的补充更新更多的数字化实习内容,例如数字化填图等技术,使用数字虚拟系统开展学习。

(3)争取政府支持。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否可以长时间稳定、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也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需要尽量的争取政府支持,院校与政府可以就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形成签署合作协议,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野外地质教学资源进行充分而全面的保证,高校也可以利用科研资源优势为地方地质工作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地质专业课程综合学习的重要途径,其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有意识、有能力的地质学人才的最终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占峰,殷坤龙.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04):30-33.

[2]袁胜元,王轩,吴国玺.嵩山地区“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04):86-88.

[3]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2):51+55.

野外实践能力 篇8

2009年12月2日,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对CERN野外台站能力建设项目的现场验收。

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主持。专家组在考察古周示范区、环江站木连综合试验区的野外研究样地和试验设施、实验室以及生活设施建设情况后, 先后听取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所长兼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作的环江站前期建设进展工作汇报, 以及苏以荣、陈洪松、宋同清等研究人员所做的科研专题报告。

专家组对环江站进入CERN以来的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致认为环江站近年来在基础设施、规范监测、科研产出、示范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发展, 尤其对环江站结合区域需求开展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希望环江站在现有基础上, 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激励环江站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把环江站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喀斯特领域生态学研究、学术交流、知识传播的基地。同时, 专家组就野外台站的建设、科学技术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野外实践能力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3—6月随机抽取新疆油田公司所属4所企业(汽车服务公司、客运公司、工程技术公司、准东采油厂技术作业公司)的机动车驾驶员650名作为研究对象,驾驶车型主要包括商务车、公交车、油罐车、特种车、卡车等其他车型。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650份,返回有效问卷637份,回收率98.0%。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2](OSI-R)评价油田驾驶员职业紧张情况。该量表由Osipow(1981年)研制,包括职业任务问卷(ORQ)、个体紧张反应问卷(PSQ)和个体应对资源问卷(PRQ)3个分量表。ORQ得分越高表明职业紧张因素越重;PSQ得分越高表明紧张反应越强烈,个体紧张水平越高;PRQ得分越高,个体对紧张反应的应对能力越强,越能舒缓紧张。其中ORQ包括60个条目,得分值作为评价职业紧张强度的依据。根据量表的评分原则,总分值>160分为高度紧张组,120~160分为中度紧张组,<120分为低度紧张组。采用工作能力指数(WAI)评价油田驾驶员工作能力[3]。WAI是芬兰赫尔辛基职业卫生所研制的评价工作能力较全面的量表,根据WAI得分等工作能力分为4个等级:7~27分表示工作能力差,28~36分表示工作能力中等,37~43分表示工作能力好,44~49分表示工作能力优。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向石油公司高层致函,使其充分理解本次调查的意义以获得其协助。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问卷的内容及填写注意事项。集中填写问卷、当场填完收卷,并及时复核。剔除不符合填写要求的废卷。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Epi Data 3.1录入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37名调查对象中男性驾驶员为609名,占95.6%;女性驾驶员为28名,占4.4%。年龄23~60岁,平均(46.0±7.2)岁;男性平均年龄为(46.5±6.8)岁,女性平均年龄(36.4±9.3)岁。见表1。

2.2驾驶员职业紧张状况和工作能力状况

经WAI及OSI-R分级评价,本次调查的野外油田驾驶员的工作能力评分为好(总体均值为36.78±3.92),ORQ评分为高度紧张程度(总体均值为178.60±24.35)。不同学历、工种驾驶员ORQ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及以上组ORQ显著高于高中(中专)组(P<0.01),特种车驾驶员ORQ得分高于其他两组。不同工种、工龄、学历驾驶员PSQ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商务车组、大专及以上组PSQ得分高于其他两组,>30 a工龄组PSQ得分小于≤30 a工龄组;不同族别、工种、学历驾驶员PRQ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民族组PRQ显著高于汉族组(P<0.01),公交车组PRQ显著高于商务车组(P<0.01),大专及以上组PRQ得分高于其他两组;不同工龄、学历驾驶员W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中专)组WAI得分高于初中组。见表2。

注:ORQ—职业任务问卷;PSQ—个体紧张反应问卷;PRQ—个体应对资源问卷;WAI—工作能力指数;婚姻状况“其他”为未婚、离异、丧偶、再婚。

2.3 不同职业紧张水平驾驶员工作能力分布状况

在不同职业任务紧张组工作能力分级有显著差异,工作能力在高度紧张组中、差的比例接近50%,工作能力在中度紧张组中、差的比例为34%,低度紧张组仅为30%。对不同紧张程度组工作能力分级构成比进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高、中、低职业任务紧张分组的工作能力分级构成比3组比较,χ2=13.284,P<0.05。

2.4 驾驶员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的相关分析

驾驶员应对资源与工作能力呈正相关(P<0.01),职业任务与工作能力呈负相关(P<0.01),个体紧张反应与工作能力呈负相关(P<0.01)。见表4。

注:表内数值为相关系数,aP<0.01;ORQ—职业任务问卷;PSQ—个体紧张反应问卷;PRQ—个体应对资源问卷;WAI—工作能力指数。

2.5 影响驾驶员工作能力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对驾驶员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理性处事、躯体紧张反应、年龄、自我保健、心理紧张反应、工作环境、任务模糊7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其中理性处事、自我保健、任务模糊与工作能力呈正相关,躯体紧张反应、年龄、心理紧张反应、工作环境与工作能力呈负相关。见表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组织机构内部各种改革与制度创新,使得在职人群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迅速增加。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引发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的职业紧张会造成职业人群行为功能的改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工作能力和生理功能的下降。神经系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可形成疲劳—衰弱—抑制的恶性循环[4]。本文结果表明,油田驾驶员职业任务紧张评分为高度紧张,这与驾驶员的长期暴露在高温、高噪声、不良照明和眩光、空气污染的工作环境有关,并与工作单调性、重复性、流动性,缺乏人际交流以及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的工作特征有关。工作能力在不同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这与张艳霞等[5]的研究结论认为男性的工作能力高于女性不同。不同学历、工种驾驶员的职业任务得分上有差异,学历越高,其职业紧张因素也随之增加,该结果与赵丽敏等[6]的研究一致。不同工种、工龄、学历的驾驶员的紧张反应得分上均有差异,说明不同学历、工龄、车型驾驶员的工作紧张水平不同。原因是工龄短的驾驶员对工作不够熟悉,经验还不够丰富,再加上本身工作任务较重,就使工作变得极具有挑战性了,他们更易感受到工作压力以及来自职业的紧张源[7]。不同民族、工种、学历的驾驶员在应对资源得分上有差异,说明不同工种、学历的驾驶员适应和控制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紧张因素的能力有差异。原因是特种车驾驶员长期在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作业环境下实行巡检、轮班作业,承受着较高水平的职业紧张,引起交感活动的增强,使机体处在高能量供应、高水平活动的状态,长期的兴奋性活动更易引起疲劳,导致对紧张反应的应对能力不足[8]。不同工龄、学历驾驶员的工作能力得分上有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9],说明不同学历、工龄的驾驶员工作能力不同。

该研究分析不同职业紧张程度的驾驶员的工作能力分级,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紧张水平的驾驶员工作能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职业紧张水平不同,驾驶员工作能力也不一样,紧张水平越高工作能力越差,紧张水平越低工作能力越好。该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驾驶员工作能力与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呈明显的负相关,与应对资源呈明显的正相关。这也说明职业紧张作为驾驶员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会降低工作能力,符合职业紧张-紧张反应的理论。

对影响驾驶员工作能力的众多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理性处事、躯体紧张反应、年龄、自我保健、心理紧张反应、工作环境、任务模糊是驾驶员WAI的影响因素。其中年龄越大,WAI越差,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各项生理功能也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工作能力降低。自我保健是驾驶员对紧张的一种应变能力,可以缓解和减轻驾驶员的紧张程度。任务模糊是大多数组织不可避免的,资料表明,35%~60%的职工由于任务不明确而使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提示领导应该多与驾驶员沟通,提高其对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通过增加个人应对资源,特别是养成理性的处事态度和增加自我保健意识,能降低心理紧张反应[10],因此,在工作中改善组织文化,改变驾驶员的工作负荷,明确职责和分工,为驾驶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驾驶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善其应对策略,如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与其他人交流、认识自我的成就、遇事冷静等,从而降低其职业紧张水平,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朱陶,李健,薄其波,等.某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现状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4):348-350.

[2]朱陶,陈赛男,张树山,等.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反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1):28-31.

[3]COOMER K,HOUDMONT J.Occupational health professionals’knowledge,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work ability[J].Occup Med,2013,63(6):405-409.

[4]MAZLOUMI A,ROSTAMABADI A,NASL SG,et al.Work ability index(WAI)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one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iran[J].Occup Health,2012,54(54):112-118.

[5]张艳霞,王艳,连玉龙.体力劳动者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相关关系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4):500-503.

[6]赵丽敏,张洁,李云霞,等.焦作市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285-1288.

[7]潘凯,赵俊玲,刘继文.石油工人不同紧张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6):848-850.

[8]余结根,聂忠华,金岳龙,等.不同夜班次数和婚姻状况对护士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3):293-295.

[9]李雪,葛华,连玉龙,等.不同特征脑力劳动者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4,30(2):183-186.

野外实践能力 篇10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药用植物学作为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等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知识课,并且将野外实习作为课堂实验的一种有效补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我校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搞好野外实习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目前我校学生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近年来我校一般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五一假期或十一假期前后,一般是两到三天的野外实习时间。此时多数植物已经进入凋谢阶段,不适宜观察植物特征,并且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学生很难针对实习内容形成系统记忆。其次,目标不明确或者过于简单且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次实习都将学习目标定位单纯的辨认药用植物,并且一个小组有七八个人组成,且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不能够认真参与。

再次,整个过程走马观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会直接询问教师,很多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而是直接告之,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最后,考核方式单一,仅将野外实习成绩当做总成绩的一部分,比例为20%,致使一些学生讲野外实习当做观光旅游,教学效果较差。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理想的实习基地和适当的实习时间是搞好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一个理想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不能太远且交通便利;二是实习基地应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三是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状况(种类、分别、数量)、自然与社会概况要有必要的资料积累;四是植物群落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区系复杂。根据上述原则,建议我校的野外实习地区选择在连云港市云台山,据统计这里拥有植物164科642属1280种,如桔梗、南沙参、百部、东北天南星、乌头、忍冬、海州香薷、杜仲、半夏、贯众等。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8月下旬学生开学前两周时间内,这个时间段即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也不会耽误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应预先做好实习用品的准备,个人需要携带的物品包括:工具书、雨具、铅笔、笔记本、标本带、标签、吸水草纸、标本夹、剪刀、高枝剪等,野外实习不同于校内学习,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因此出发前还应该准备一些跌打药、感冒药等;另外野外实习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比如为每个班级安排三位教师,一位教师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等后勤工作,另外两名专业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同时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实习出发前组织全体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说明此次实习的目标、任务、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到达实习基地后应该再次组织学生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考虑到野外植物种类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围,这就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因此,专业指导教师最好提前考查实习路线上的植物种类,对可能遇到的植物做好充分的理解。

丰富实习内容,加强实习指导,提高学生素质。丰富的实习内容和科学的实习指导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首先,学生在学习了药用植物学课程之后,接着会学习生态学等后续课程,但很多院校对这些后续课程是不安排野外实习的,因此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应该增加生态学相关内容的实习指导,如在讲解植物时可以同时讲解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群落类型等;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都是教师就实习路线中遇到的植物向学生讲解,学生间接的、被动的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这种记忆是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后,当初识别的植物可能会记不清,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如遇到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时,引导学生观察其在幼苗期、花前期、果期后的叶子形态是否会发生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另外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爱护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进行考核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比如,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写一份实习科研小报告,归纳总结自己对植物分类鉴定方面的认识,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自己编写6~8种植物的检索表,学习运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结束语

总之,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到考核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实习细节中着手,以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王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8(09):24.

[2]李海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7(03):125-127.

[3]申志英.新形势下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策略[J].药学教育,2009,25(1):47-49.

野外实践能力 篇11

我国的植物资源日趋贫乏,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植物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如何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植物学实习中既认识已有的植物资源,又建立保护、正确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也是植物学实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特有的野外实习模式,为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

实习地点的选择是成功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前提。实习地点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2)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3)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充实;(4)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备,已与有关单位建立教学基地共建或教学合作关系[1]。

针对以上原则,经过多年的考察,宝华山被选择作为野外实习的地点,该地点能够完全满足各项野外实习要求。

宝华山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延相连,集“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于一体。历史上,也曾是北亚热带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后来由于自然变迁、人为破坏等因素,一些物种向暖温带过渡,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目前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自然保护区[2]。宝华山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有着植物种类的显著过渡性特征,形成和保留了中国特有的地带性物种[3]。宝华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2%,山中有千年古树近百株,珍稀树木繁多。目前已知的植物有124科、352属、525种,“宝华玉兰”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名贵花木[4]。这些情况都说明宝华山作为就近的实习基地,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价值。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实习季节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安排在夏季(7月开始),但这个季节大部分植物已花落果小,造成要认识的植物识别特征和鉴别特征都很少,不利于认识各科植物,对野外实习内容的理解效果差。所以把实习季节改为春季(3月末开始)和夏季两个时间段。

春季宝华山草本植物正逢开花期的盛期,有多种堇菜属植物、延胡索、活血丹、金疮小草等野生药用植物,还有其他野生观花植物约68种[5]。此时去宝华山,是认识春季开花植物的最佳时机。实习时,可随意对任何开花植物的花进行观察,很容易学习各科属植物的识别和鉴别特征。植物的特征书本上的记载很抽象,难以记忆,如果看到植物的花,一般便过目不忘,仅靠观看课堂上的图片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学生闻着花香,刺激观察植物各方面特征的欲望,加深了印象,从而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到了夏季,宝华山的盐肤木、枫香、乌桕等植物枝叶繁茂,古树名木品种也很多,并且还能观察到宝华山特有的珍贵、濒危植物,此时再安排一次实习是认识全株植物的最好时期,也是全面认识宝华山各种植物珍宝的最好时期[6]。

三、因地制宜,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实习的效果,带队教师要多次提前考察。首先要对实习路线等作好安排。宝华山上山的路有南北两条,学生实习应从北麓出发,才能观察沿途种类繁多的植物;南路为盘山公路,此路植物种类较少。其次教师就实习路线中的植物种类先进行考察。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见到的植物种类要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畴,因而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良好的植物学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教师须经过预先考察,设计好讲解思路,对学生的指导才会更充分。最后,实习出发前,召开植物学野外实习动员会,先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到达实习目的地之后,再次开会,对实习基地的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作介绍,并再次强调实习安全注意事项。

四、因地制宜丰富实习内容

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熟悉和掌握各种植物的特征,了解植物分类学知识,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在认识各种植物的基础上,还须增添更多的实习内容,来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

在实习中,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类型,获得一些生态学的感性认识。在宝华山,可以认识到植被的类型有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坡和毛竹林等。可以观察到山脚、山腰、山顶植物的形态,随地势变化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习中去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发生变化的因素,加深对植物的认识。二是在对有医药用途的植物作介绍时,重点还要对其医药价值作以说明。三是针对近年来有许多外来植物已经成害成灾的情况,有意识地了解一些外来侵入植物,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水花生等,再考察这些植物成害的原因及其防治。四是在实习过程中,把丰富的植物知识揉入到文学中,使植物学实习成为理解文学的一把钥匙。如《诗经》中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苹”、“蒹葭”对应的是现在什么植物,又能在哪里发现它们的身影呢?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这些植物,去领略诗歌之美。五是把组织学生给植物挂牌活动纳入实习程序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加这些实习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改变实习方式,保护植物资源

传统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采集一定数量、合乎质量要求的植物标本,然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鉴定一定数量的植物。从采集植物,到植物的鉴定、形态描述以及检索表的编制和查阅,这样一系列程序一直是植物学理论知识联系野外实践的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多数院校野外实习教学的特色[7]。但这种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

首先由于传统的采集植物标本的做法,会使许多有重要科学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植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在宝华山,特有的宝华玉兰现今全球就只剩下18棵了,一直也没发现新的玉兰苗,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将有灭绝的危险。还有许多植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不见了踪影。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的靠采集植物标本来辨认鉴定植物的方式,在实习中必须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特别是遇到珍贵稀有的植物,坚决不能采摘。

所以,实习方式的重心必须有所转移,实习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显微摄影技术培训,然后实习中组织学生对植物进行数码摄影,通过摄影去辨认鉴别植物。目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学生都拥有摄影类的数码产品,大部分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拍摄的技能,只要简明扼要地传授植物摄影的一些技巧,便可组织学生分组携带相机,用自己的智慧和学到的技巧拍摄植物的各种形态。尽量把植物器官、组织各个部分都拍摄下来,这样一组完整的照片蕴涵相关的植物学信息更多,这也是真实客观地将植物记录和保存下来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省去许多文字描述,使学生对各种植物的认识一目了然。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去观察、研究植物的兴趣。拍摄的数码照片可直接输入电脑保存或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异地资源共享,也可输出到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保护清新优美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态意识。

六、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

传统的野外实习结束,只考察认识植物种类及特征情况,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兴趣不浓。为此单一地要求学生认识多少种植物已不适宜,更应注意的是训练学生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可以在实习考核中增加植物学图像对比分析技巧,以及摄影技巧的考核。

此种结合理论学习开展的野外实习模式,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植物的兴趣,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此种模式也是对植物学课程理论学习的一个很好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庭古,罗刚,徐国成.生物野外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06,(9).

[2]张明娟等.宝华山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安树青,林向阳,洪必恭.宝华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1996,(1).

[4]汤诗杰,彭志,汤庚国.宝华山南京椴群落的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1).

[5]邱国金,杨士虎.宝华山野生观花观果树木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4,(2).

[6]张明,唐明茂,杜晓祥.句容宝华山古树名木资源调查[J].江苏林业科技,2005,(2).

上一篇:智能药丸下一篇:联防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