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共8篇)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1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 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 和颐和园公园。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 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 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 是燕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 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 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 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 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 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近年来,随着 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位于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 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国家大剧院被 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 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 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 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 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 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 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 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 常在想,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说。第一,虽然 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 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 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 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 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 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 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 的立交桥。但是从通行的状况 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 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 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 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 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 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 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 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 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 等制度。
密集的地铁网,密集的地铁网,但是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2、继续大力发展以 地铁公交为主的公共 交通。不得不承认,公 共交通在现代交通体 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铁由于其速度快、运力大等优点,更应重 点开发。现在北京已经 有十三条地铁线,数量 位居全国之首,但是大
地铁站内密集的人群
规模的人流量还是让地铁不堪重负。我们在北京实习的几天,正式北京地铁运行 的高峰期,每天的人流量高大 200 万以上。当然我们也有切身体会,能挤上地铁 我们就很高兴了,从不奢望有座。
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建不利于通行的道路、立交桥等,还北京一 个通畅流淌的“血管”。经过查阅资料,北京需要对包括西直门、北辰西桥、万 泉河桥、苏州桥和三元桥在内的 5 处立交桥进行改建。
4、限制私家车的过度发展。北京的交通建设步伐很快,可是还是赶不上私 家车扩展的速度,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私家车进入了急速扩张时代,现在,考虑 到各方面因素,是对北京的私家车限制发展的时候了。我们希望看到,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北京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方便市 民出行,也给世界展现一个国家首都的良好形象。
三、守住大城市中的那份宁静
北京大约位于东经 115°23′,北纬 39° 54′,年降水量 600 多 毫米,年平均气温 10— 12 摄氏度,属于典型的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 季风气候。这是我们国 家北方地区的典型气候 类型,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北京的特别之处 在于,在并不丰富的降 水条件下,北京却有众多的河 流水系,有被乾隆皇帝 认为的“味甘,质轻” 的玉泉之水,此外,城 区内也有大面积的湖泊 水域。河流水系的存在 当然是北京城形成的基 础,而众多湖泊的分布 则为北京这个“千年古 都”加上了一丝灵动与生
如画颐和园
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新地标
机。在北京城区,利用几天的实习时间,我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 福海、北大的未名湖、玉渊潭、紫御湾、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还有著名的北 海和什刹海。这些或者人造水系,或者天然水系,都被北京的高楼大厦孤立的分 割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恬然。在这些城市中的“世 外桃源”,或者成为著名旅游区,或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或者为大学所占 据,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居住地和国家新的名片。漫步在这些大面积的水域旁 边,我仿佛突然想到了北京能够成为千年都城的一个原因:从辽金开始建立都城 的北京,其建立者是北方更加干旱的少数民族,当他们的金戈铁马征服中原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都城,拥有五大水系,众多大小湖泊,扼交 通要道的北京当然是第一选择。北京城区湖泊的分布不仅仅只是如“花瓶”般摆 设,小面积水域对于地方性小气候的显著改善作用在北京体现的非常明显。城区 的各个湖泊,尤其是水域面积比较广大的昆明湖、福海地区对于北京城区空气的 加湿作用非常明显。当然,所剩余的北京“湖群”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躲过了建 国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浩劫,躲过了经济盲目发展下对于北京水域所造成的破 坏,可惜的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护城河已经消失在人们 的视野中,只能在唯美的照片中寻找属于哪个年代残存的记忆。希望北京的湖泊 能坚强的生存在高楼大厦之间,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城市以最后的平静。在沉重的考研压力我们获得了一周的时间放松心情,变换了一种角度学习知识,非常感谢院系给我们提供的机会,也非常感谢跟随我们的实习老师,没有 你们的讲解,我们不会学到属于我们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实习的一周让我开阔了 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太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北京实习的点点滴滴永远是 我印在脑海中的珍贵记忆。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完成这一使命, 就要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其广泛的应用性, 深刻而丰富的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优良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 由于传统观念、办学条件、管理方式、教学方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我国高校在自然地理学实际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何使自然地理学在实践教学中担负起这一使命, 是摆在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
1 目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本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割裂人地关系、重自然、轻人文的倾向;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验,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不够等现象。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教学课时少, 实践教学方法陈旧。野外实习教学功能单一, 有些仅是课本知识的巩固和验证, 以及顺路进行旅游观光, 缺乏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前, 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波澜壮阔, 但人文素质教育却尽显不足。由于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导向, 使得专业设置过细, 课程设置更为单一, 内容更为直接。过分“专业化”加剧了高等教育中的技术化、非教养化的倾向, 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 适应社会能力偏低, 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不足;过弱的文化陶冶, 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学科专业教育, 使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 使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集中表现在:重理工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轻”的根子在于轻素质, 轻科学人文素质的融合, 说到底还是轻视教育要教化与塑造人这一本体功能, 陷教育于急功近利的囹圄之中。简言之, 重教学生技能, 轻塑学生素质。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质量, 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
2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具有兼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领域的优势, 能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通过地理知识的获取, 地理科学方法的实践, 地理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 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精神、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 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可纠正过去地理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把“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地结合起来,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了解和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掌握初步的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爱祖国、爱家园, 促进个性与人格发展, 强化价值判断能力, 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自然地理学课程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 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质有三个层次:一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确立;三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后一个层次是最高层次, 称之为科研素质。GIS专业学生自然地理学课程应具备的实践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是指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地理信息及信息手段方面的基本素质。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提出的五项核心地理技能 (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提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中, 有三项为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所谓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 即指能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 包括:阅读各种图表、实地调查与观测、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提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是指学会在各种有效信息中, 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写成报告、制成表格、绘制图表和简单地图等等。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和解释信息时, 能够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地理信息涉及的信息面非常广泛, 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生命力, 没有它的支持, 地理科学就不能发展。因而采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 研判地理事物的能力, 研究和判读地理现象是自然地理学较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它是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 要有长时间的野外实践。 (3) 资料处理能力。处理资料专业性强, 费时、费力, 包括资料的筛选、甄别、归类、建档、数据处理、成果分析等等。资料处理是否得当、完备, 对成果影响极大。 (4) 实验能力。自然科学中, 实验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材料准备、仪器设备调试、数据的纪录、整理和处理等, 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5) 科研能力。即科研素质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反映, 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撰写论文能力等多个维度。学生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将来的发展, 而一代学生的科研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振兴。
4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宏观讲是从三个层面入手: (1) 改革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时数,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2) 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3) 严格实践教学管理, 改进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具体通过以下过程实施: (1) 通过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任何科研活动都是从收集、研究资料开始的, 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端。在实习前布置学生查阅、筛选相关资料, 作为前期知识准备, 为以后创立研究性的创新问题打基础。 (2) 培养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选出有意义的资料, 经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后确定几个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有研究意义的题目。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应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兴趣是人的内驱力。在人的灵魂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 (3) 注重地理思维方法培养,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地理一般理论, 去分析推理、解释自然地理现象, 教师要结合学生能力, 作出有一定指向性的启示, 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的历程, 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素质。 (4) 创立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维度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有提前量, 要准备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的, 但又跟实习内容紧密相连的科研课题。然后让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通过研究来实现。不要求做的很深, 学生能根据学过的知识, 只要能说得通, 不要求完全严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如, 我们针对学生观察能力差, 科研能力不强的状况, 在野外实践教学时,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的基础上确立科研课题。例如, 用“五大连池的14座火山分布的“#”字形现象说明了什么?”“翻花岩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冰洞、雪洞、冷泉的成因”等题目来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向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是通过观察得到的, 这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使学生懂得科研工作不是凭空而想, 而是脚踏实地去观察事物, 找出问题, 寻求答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 科研不是件轻松的事。如果题目过大或过难, 就难以完成;反之, 过于容易, 又不能较好地锻炼科研的能力。在野外实习中应注意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随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在正常地理实习的前提下, 也能抓住野外实习中的科研问题, 进行大胆设想, 从而创新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达到既完成实习任务又培养了科研能力的效果。 (5) 规范实习报告, 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撰写论文能力是科研素质重要组成要素, 具备了论文写作的能力, 才能把研究的内容及结果表达出来。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指导撰写小论文。通过这些训练, 教会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和途径。
5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5.1 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在人才结构中的地位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 广义指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是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 换言之, 即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 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人文主义”相对于“科学主义”, 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 它强调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 它强调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 “人文”提供的是“道”。“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取向度。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专业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是, 人文教育就是教人求善求美。一个社会, 如果缺乏人文精神, 发展就茫然, 一个人如果“缺少人文教养, 人的气质难以高雅, 人格难以臻美”。人文素质教育将构建出学生的品格和灵魂, 形成学生个人竞争的“软实力”乃至核心竞争力, 这种“软实力”在未来竞争中会优于拥有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2 课程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使其具备高贵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一是教人识理 (知识) , 二是教人处事 (规范、标准、如何做人) , 三是教人做事 (能力、知识的应用) 。未学做事, 先学做人, 重要的也最艰难的就是如何做人、处事。专业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 是其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有较强的内驱力, 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素质,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 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课程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大学中, 教师是主体, 任课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 对学生影响最大, 依靠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丰富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我们每个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课程本身除了其固有的知识外, 还有着本身的发展历程和现实背景, 有自己的方法模式。又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联系。课程本身的这些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结合, 实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在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目的, 将其作为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把培养人文素养放在与培养地理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人文精神内化到地理科学教育中。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上坚持自然、人文的融合, 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教师要自身提高人文素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少, 但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却是与学生朝夕相处。虽然时间短暂, 但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 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人生楷模, 教师自身的熏陶、影响, 就是一种最好的人文教育, 将会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5.3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施的途径
在长期注重科学素质培养的背景下,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也没有得到重视, 教师只强调学生对自然地理科学世界的探究, 轻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轻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语言交流;强调学科内的联系, 轻视自然地理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教育价值认识不够, 对于人文教育的内容很少挖掘, 对于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少去做。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使教学脱离了概念化、抽象化、教条化的说教, 使教育回归自然,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普遍性有余, 特色不足,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凸现培养特色, 是课程教改的点睛之笔。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使学生回归现实的世界和自然之境,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人文素养的培养靠的是内化、领悟、升华, 内化和领悟的前提是体验、经历的过程。自然地理实习即是一种认知过程, 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是产生情感并形成新的觉识的过程, 是提炼、领悟、升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结合。
(1) 经历生存体验, 磨砺学生的意志。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是一种苦中有乐的旅行。在野外实习中学生经历困难, 磨砺意志, 在艰苦条件下经历生存体验, 实现对人生的感悟, 这将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人类是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没有生而具有的欢乐, 人的欢乐是对生命存在苦涩体验和理解的结果。欢乐来自苦涩, 愉悦源于痛苦。使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超越, 超越自己, 改造世界, 珍爱生命, 懂得用付出去获得回报。
(2) 经历美育体验,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升学生的内在美。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 让野外实习的过程成为对自然美的感受过程, 陶冶心灵。实习中, 使学生不仅用专业的眼光观察地质地貌, 记录、绘图, 教师更要用美的眼光引导学生审视、欣赏地理美景。从山水审美的沃土中汲取营养, 从探究地理科学的内涵的角度研究地理审美, 发掘美、体会美、欣赏美、表现和传播美、体验和内化美, 悦目而后赏心, 促进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分析、归纳地理规律的同时, 感受地理科学规律之美。猎奇是人的天性, 也是美育教育的出发点。地理事物的奇特, 主要表现在景观、内涵。如人们欣赏魔鬼城雅丹地貌的诡异, 首先主要是叹服干旱区风蚀作用的神奇;人们景仰华山的气势雄伟, 是感慨于大自然的地壳运动和断层发育所形成的壁立千仞的鬼斧神工;猎奇而后悦形, 从强烈的感观刺激中, 欣赏大自然的形态之美、力量之美, 进而去探究其内涵之美、科学之美。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懂得保护美, 从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提升其内在美的气质, 促使其自我完善。
(3) 经历协作体验, 促进道德提升, 学会与他人相处。
野外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 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 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实习中, 要发扬团队精神, 相互配合、服从集体, 通过内化道德意识, 形成道德行为, 进而达到在道德上的提升。
(4) 经历成功体验, 提升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在实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困难, 野外实习骄阳似火、徒步跋涉, 一路艰辛, 但“无限风光在险峰”, 每一步的艰辛都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在不断坚持中体会成功,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锤炼意志, 增强毅力, 从而懂得, 没有失败者, 只有放弃者, 使学生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感受环境, 培养环境道德意识。
使学生懂得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尊重自然系统的客观规律,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与资源意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是脆弱的, 一旦破坏, 恢复困难。确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充分珍惜祖国的大好河山, 自觉成为爱护环境的典范。
结语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是高校人才的重要素质,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挖掘有效教学资源, 彰显优势, 塑造环境, 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 贯穿始终, 是实现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倾盆大雨, 雨过地皮湿, 毛毛雨, 地表才能湿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要用毛毛细雨。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浮面的口号, 而是细微处的积累、升华。把每一个教学活动分解、融入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之中, “润物无声”, 积微见著, 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铁群.培养科学精神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 (5) .
[2]曾华, 等.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 (6) .
[3]王土贵.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科技教育的思考[J].广东科技, 2008, (2) .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初探 篇3
关键词:野外实习 教学体系 主体性教育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它对于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的建立应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并从属于该课程体系。而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则以圈层、要素系统为模块,以圈层、要素系统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来构建。具体地说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作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基础的圈层和子系统,如行星地球、地壳、大气等;(2)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3)自然地理环境6大要素、4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地类型划分;(4)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调控和区域整治等。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体系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内容既要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为依据,体现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的确立要求做到学科的基础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树立以学生自主性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建设“基础——要素——综合——应用——创新”五个层次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1.基础实习。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要素实习。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1)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2)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时间相对较长。
3.综合实习。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应用实习。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创新实习。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加强创新实习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倪杰,龚建周,林淑玲,等.自然地理野外實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0,13(3).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4
现将本次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提供于下,请参照提纲和野外实习记录尽快编写,实习报告纸若不够,请到实验办公室陈老师处领取,实习报告务必在7月6日之前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交系实验办公室,不得有缺。资城系办公室 年6月29日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
序言
一、实习区地理位置
由大—小—具体(四川省、四川盆地、盆西平原、峨嵋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二、实习的时间、任务、性质、目的及要完成的工作量等
三、队伍组成:指导教师及实习班级
第一节
峨眉山地质
一、实习区地质概况
1、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参考地质学308-312、325—322,属于扬子地台西南部)
2、地层、构造、矿产发肓概况 二、地层
自新至老简要描述区内所出露的地层(可附路线观察剖面,如龙门洞剖面、金顶——龙门洞路线地质剖面;像典型的沉积构造(波痕、虫迹、重荷模、交错层)附素描图 三、岩浆岩 概述
1、侵入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2、喷出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四、构造
概述(总体构造情况、即主次构造及其空间位置)
1、褶皱构造
1)峨眉山大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图)、说明褶皱性质 2)挖断山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实测地质剖面图)、说明褶皱性质 2、断裂构造
1)峨眉山大断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2)观心坡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3)挖断山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第二节 峨眉山地貌
概况——主要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包括洪积地貌)、岩溶地貌、重力地貌)和发育概况
一、构造地貌
1、盆地、断块山(丘陵、低山、中山)的分面范围、形态及其变化
2、地质构造地貌(断层崖、单面山)二、流水地貌
1、河流上、中、下游形态特征。2、河谷形态与岩性关系;(V字型河谷、峡
谷—一线天,U型谷、河流裂点,浅滩,深槽,岩槛)
3、河漫滩的特征(结构、物质组成、素描
图)
4、河流阶地地组成、性质、级序确定并附
河谷剖面示意图,5、探讨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峨眉山
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关系(如阶地上的物质组成与新构造运动、河流下切深度关系)。
6、背斜成谷(张洪一带为大背斜面的核)7、洪积地貌(位置、形态组成物质及变化、形成过程)三、岩溶地貌
1、位置及所处地层位、岩性和分布规律 2、各种岩溶地貌的特点
3、岩溶地貌与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
峨眉山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四、重力地貌
位置、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 五、综述1、上下峨眉山地形(陡坡、缓坡、平路及穿沟翻岭)和地层岩性变化、新构造运动影响(即夷平面变化)、河流侵蚀、分水岭关系讨论
2、峨眉山地区地质地貌发展演化史
第三节
峨眉山水文
一、降水特征
降水(暴雨、大、小雨、雪)与气候、地形(附图)、植被、土壤关系;降水的日、年分配规律
二、蒸发与温度、湿度、风力关系及在峨眉山各区地带发肓和年内变化状况
三、地表径流特征(如洪、枯、平水)、类型,补给来源(与下垫面风化残积物、植被有关)年内变化、空间分布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四、河流推移质的分布规律(艾里定律),河流的泥沙含量、来源、泥沙砾大小、磨圆度空间分布规律。河流湾流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五、地下水的特征、类型、分布及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六、实习区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山区小型水库,附素描图)
峨眉山地区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七、都江堰水利工程 1、都江堰概况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状况、修建历史及其伟大功绩
2、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各部分组成工程的水文学原理、附素描图)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节
峨眉山的气候
峨眉山的基带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山体高大,垂直分异明显,所以,气候要素及气候类型具有鲜明的垂直分异规律。
一、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 1、气温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0.55℃/100M;
金顶气象站: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1.8℃,全年0℃以上温度仅5个月。峨嵋平原:年均温17.2℃,1月7℃,7月26℃。2、降水
位居青藏高原东缘,秦岭、大巴山之南,夏季易受东南季风影响,潮湿气流沿山体抬升,易于成云致雨,加之西南季风的影响和复杂的山地地形,因而是我国内陆地区井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递增率:14.4mm/100M,其中海拔1200M一下,降水递增率最大,可达到49.6mm/100M。
降水规律:从山上开始,逐渐向山下推进,山上降水历时长,雨量大。山上水汽多,相对湿度大,多雾 山上易形成雨凇、雾凇。二、气候类型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400~1000M,年均温15~18,年降水1500~2000mm。云雾多,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不明显。
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林气候:1000~1500,年均温8~15,年降水2000mm。阴凉、潮湿,多雨雾,湿度大。
山地落叶阔叶林气候:东南坡:1500~2100M,东北坡:1500~1900M,年均温5~11,年降水2000~2500mm,气温更凉爽,雨量充沛。山地针叶林气候:2100~2900M,年均温4~8,降水量2500mm以上,气温冷凉,多云雾,降水丰富,夏季短促。
山地草甸气候:2900M以上,年均温3,降水量1900mm左右,热量不足,冬季寒长,风力强劲,辐射较大。
第五节
峨眉山的土壤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本区,地形因素是所有成土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一、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二、峨眉山的非地带性土壤: 紫色土、冲积土(草甸土)、及水稻土三种类型。
分别说明以上各类土壤在峨眉山的地理分布、成土母质、气候特点、植被类型、最主要的成土过程及目前的利用特点。第六节
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 一、峨眉山植物区系特点 1、区系组成丰富:区系组成丰富的原因(悠久的地质历史,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山地特殊小生境)种子植物的种类数量
2、起源古老:大量的第三纪以前孑遗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冷杉、杉木、云杉、柳杉、桫椤等
3、垂直分异明显:低山地段分布有大量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楠木、桢楠、樟等)及马尾松、杉木、柳杉等亚热带树种;中山地段集中了大量的落叶阔叶树种(如天师栗、珙桐、领春木、大椴树等);中高山地段主要以耐寒的种类为主,如冷杉、大箭竹、金顶杜鹃、美丽杜鹃、峨嵋蔷薇、金露梅等。二、峨眉山的主要植被 1、自然植被
本区的地带性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
对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及高山灌丛草甸等类型,各种植被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分布高度及基本特点进行简单描述。2、人工植被
主要包括农田、菜园、果园(枇杷、柑桔、樱桃等)、经济林或风景林(如杉木林、竹林、柳杉林、棕榈、茶园、桂花园等)3、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的利用现状评价以及旅游学价值简析
4、绘制龙门洞河谷生态序列图,说明植物或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在龙门洞河谷西南交大镜泊山到刘坪的剖面示意图上,表示出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母质、地形、主要植物及植被,反映植物、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七节
峨眉山的旅游资源(也可以包含乐山、都江堰地区)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山岳风光、水体水景、地质遗迹、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气象风光等
2、人文旅游资源:以佛教为代表的佛文化,宗教寺庙、石刻、碑、亭、传说、神话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1、雄、奇、险、秀。雄:雄伟、高大,从
峨嵋平原拔地而起,雄踞四川盆地边缘;险峻、庄重:险体现在峨眉山景区有一系列陡峻的景点(金刚嘴、舍身崖、卧云庵、钻天破、罗汉坡、九十九道拐、长寿坡、七里坡、连望坡等),庄重在于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宗教气氛浓厚;秀丽、奇艳:茂密的植被、珍惜的植物、清澈的小溪、多变的景色、顽皮的猕猴等;
2、类型多样、分布集中,有较强的吸引力 3、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异彩纷呈 4、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
5、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利用程度高 三、景区的评价
为一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景区旅游设施齐全,旅游环境质量好,交通便捷,可进入性高,空气清新,污染少,景区规划合理,游览标识准确,通信条件好;景区服务工作质量高。
实习结语: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5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领导:
根据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2012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需要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9月安排进行自然地理学(主要为地质地貌学)的综合野外实习,实习地点选择为太行山南段的林州林虑山区域,实习时间为一周,拟实习计划安排如下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自然地理野外调查仪器和工具(罗盘、海拔仪、地质锤、GPS、放大镜、小刀、瓷板、锤子、土壤环刀、铲、钻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
2、培养学生阅读地质图、地貌类型图、土壤类型图,通过分析了解林虑山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生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南太行山的主要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和地质发展历史,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外营力作用下的地形发育特点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了解区域资源和灾害类型及分布概况。
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林虑山区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 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和地质历史变化。
4、初步了解太行山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方方法和记录项目;观察太行山植物群落演替规律,观察记录太行山山地自然垂直带谱的分布。
5、了解土壤剖面的选择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的形状描述和化学性质的简易测定。
6、掌握地质路线调查、矿物岩石标本的采集、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土壤剖面的选择标准和土壤性状的分析描述项目;了解植物样方法的调查方法和调查记录项目
7、从综合内容上,重在华北平原-林州盆地-太行山麓水平地带性野外观察:主要考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暖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褐土、暖温带灌木草原-山地土壤(淋溶褐色土)等水平地带性规律。
8、认识太行山区主要自然地理过程,了解林州盆地、云台山的形成历史和现代环境,掌握第四纪沉积、流水峡谷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林州盆地和太行山麓洪积扇的时代和成因,认识黄河阶地的形态与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9、了解人类扰动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了解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
二、具体实习内容
1、实地考察了解南太行山山区域地质地貌概况;野外正确辩别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侵入岩与喷出岩及其中主要矿物类型;正确使用罗盘等设备识别和确定南太行山典型岩层、构造及其产状要素、接触关系;根据实习调查资料,分析太行山地壳运动的一般特征;
2、认识太行山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太行山峡谷水系发育与变迁,地貌与岩性、断裂的关系,观察地貌的分异与分布规律;观测山区河流沉积物特征;调查以石板沟、漳河、红旗渠附近的河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调查太行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川地貌类型、特征及其分布
3、考察本地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分布规律;考察植物分布与岩性的关系,观察山地与平原(低地与高地)、阳坡与阴坡植被特征,分析植物生态和环境的关系。
4、观测当地的土壤剖面,第四纪黄土剖面观察,采集和处理土壤取样;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结构特征和PH值;根据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成土过程。
三、实习日程安排与观察内容
第一天 安阳——林州市----蜜蜂山
1.中奥陶统(O2)石灰岩及其标准化石—珠角石化石。
2.长岩侵入体、闪长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带的硅卡岩化、石灰化、大理石化,变质矿物石榴子石、变质赤铁矿—镜铁矿。
4.丘陵地貌及岩溶作用(地表水对石灰岩的侵蚀作用),岩石的球状风化。
第二天 林州——石板沟——弓上水库——河涧河谷
1.观测太古界震旦系及早古生界各统地层和岩性;观测第四纪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河谷阶地等。
2.测定岩层的产状。
3.观测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
4.观测河谷地貌、河漫滩、阶地及曲流。
5.观测第四纪沉积物和河谷阶地
第三天 林州——桃园渡口——黄花山谷
1.观测辉长岩和辉绿岩侵入体。
2.侵入体与上覆地层的侵入接触关系及其热水溶液形成的蛇纹石化大理石、花岗岩伟晶岩脉。
3.混合岩化作用及其太古界云母片岩。
3.冲沟地貌、嶂谷地貌、山麓洪积扇以及洪积裙。
第四天 林州——漳河河谷——红旗渠博物馆
1.花岗片麻岩及混合岩化作用。
2.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地层的沉积接触关系及构造底砾岩。
3.中山地貌、河谷地貌和漳河河谷类型及发育规律。
4.太行山土壤类型及其发育。
5.地层垂直剖面、植被垂直分布。
6.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和植被的综合考察
第五天 林州——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临淇淇河河流地貌
1,溶洞等岩溶地貌。
2.淇河谷地、河谷地貌。
3.森林植被。
第六、七天室内整理实习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及图件.四、领导与组织安排
(一)成立系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在系实习领导小组之下,组成2009级地理科学地理专业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队,实习由带队院领导1-2人,专业教师5-6人,统一指挥,各负其责。
1、负责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内容要求、时间安排,协调各相关部门
2、选定具体的实习地点,做好人员分组等工作
3、沿途实习内容讲解
4、学生的分组、指导、管理
5、对学生交回的实习报告必须认真批改,并在班上进行分析讲评。
(二)实习学生分组,每组8-10人设组长1名;
实习生分组有班长负责解决,以男女上搭配,便于实习协作为宜。参加本次实习的学生为地理科学专业2009级本科学生,共计90人,编为2个队。每队设学生队长1名,副队长2名,负责资料、图件和设备物质的集中领取、保管和分发以及协助带队老师工作,其下分10个小组,每组8~9人不等,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本小组人员专业学习的督促,当天实习记录的检查和实习纪律的落实。
五、考核办法
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野外学习态度与表现表现20%,野外记录10%,实习报告70%。
六、实习经费预算
1、学生费用
(1)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费、实习地点的门票费等
共合计:元
2、教师费用
(1)车费、住宿费、参观门票费、生活补助等
共合计:元
七、野外实习安全措施
实习期间,师生自觉遵守《安阳师院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规程》的有关规定,并按有关守则自觉完成实习任务。除《规程》所列各项外,特针对此次实习,提出如下要求。
1、全体师生统一行动,不准任何人私离队伍。
2、严格纪律要求,有急事须向指导教师书面请假,待批准后才能离开,并按规定返回。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
3、选择车况良好的国营企业车辆(火车、汽车)乘坐。
4、时刻注意安全,不准学生到任何有危险的地方。
5、不准学生租用任何非集体所用的其他交通工具。
6、不准游泳,不准酗酒,注意防火防盗及饮食卫生。
7、充分预备旅行常备药物。
8、按老师安排进行食宿,遵守作息制度。
9、尊重当地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与当地人发生矛盾冲突。
10、遵守实习考察计划,全体按时返校。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6
山西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及班级: 地理科学1002班 姓 名: 赵凯丽 学 号: 1055010219
2012年9月
自然地理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地点
时间 地点2012年8月7日到21日。
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二、考察目的
自然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次考察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让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的知识。并让我们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科学探险精神。
三、考察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GPS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四、考察的内容 第一站 陕西省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130亩,包括逸夫科技馆、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和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室外蝴蝶园、树木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在建的最大农业博物馆组群。
博览园创始人周尧,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至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他创办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伟业,为学校在全国赢得了荣誉。
2.中科院水土保持所
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配套技术和实体样板;形成了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学科,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有关领域为支撑的总体学科框架;确立了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方面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有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等野外站。建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人工干旱环境气候室等重要科研实验设施,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试验与示范、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研体系。2.翠华山
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
翠华山的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天池堰塞湖 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
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暴雨、洪水或地震可以引起山崩。人为活动,例如伐木和破坏植被,路边陡峭的开凿,或漏水的管道也能够引起山崩。有些山崩现象不是地震引发的,而是由于山石剥落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在雨后山石受润滑的情况下,也能引发山崩;而由于山崩,大地也会震动起地震。
第二站 甘肃省
1.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中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背斜是地层中一种上凸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老地层组成。地层时代由核部向两翼由老到新排列。向斜是地层中一种下凹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新地层组成。地层时代由核部向两翼由新到老排列。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是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在地貌上,大的断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
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
2.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到刘家峡游览,可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飞舞;进入峡谷后,但见两岸奇峰对峙,壁立千仞,景色变化多端,足可与桂林山水、长江的巫峡相媲美。出峡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荡漾,衬以蓝天白云,别有一番湖光山色。
黄河向西流是这里的一个奇特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大坝乘坐仿古游艇到库区游览,驶到洮河口,携有大量泥沙,浑浊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库,立即与清澈的黄河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股水流,但浊流很快被清波吞没,这也是一个奇景。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的多,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 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这片石丛中隐藏着一座炳灵寺,是凿空一座山而建,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贵的是几个唐代和北魏时期的石窟。丹霞地貌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第三站 青海省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 的光辉。
第四站 宁夏回族自治区 1.腾格里沙漠
中国第4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中国大沙漠。在阿拉善地区的东南部,介於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沙漠内部有沙丘、湖盆、草滩、山地、残丘及平原等交错分布。沙丘面积占71%,以流动沙丘为主,大多为格状沙丘链及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多在10∼20公尺(33∼66呎)之间。湖盆共422个,半数有积水,为乾涸或退缩的残留湖。
腾格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使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
2.神奇: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中卫西瓜枉此生。”来到宁夏中卫,一定要吃中卫的西瓜。中卫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是宁夏中部典型的干旱带,这种西瓜就是在极其干旱的条件下用特殊旱作模式培育出来的,因而含糖量高,易储存,是中卫市群众的创造,在中卫地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由旱而生、有水而兴的产业:首先在干旱的山坡地上覆盖一层碎砂石,然后再种上地膜西瓜。不要小看这十几厘米厚的碎砂石,它既可以蓄水、保墒、保温,又可以避免水蚀风蚀、水土流失。而且这些砂石中还富含多种矿物质,历经逐年风化,营养成分通过雨水冲刷渗入泥土中,被西瓜根系吸收,结出的西瓜富含硒元素,有延年益寿、抗衰老、抗癌作用,因而得名 “硒砂瓜”。其中,已被列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香山硒砂瓜”因个大、瓤红、汁多、甘甜、耐储存、易运输而颇受消费者青睐,登上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远销东部、南方各地。3.中卫寺口
中卫寺口,历史上是汉朝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牧羊的地方。寺口景区向以险、幽、奇、绝而著称。西景区山势逾险,人文景观丰富,属于丹霞地貌。西汉苏武牧羊时苏武居住的石窟和圈羊石窟古朴险峻。云汉天度索桥、西部攀岩基地等都是该景区的精品。东景区以峡谷山石地貌景观闻名,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谷道狭窄,奇峰兀立,形态万千。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4.贺兰山
贺兰山脉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贺兰山是荒漠草原和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以及黄河冲积平原的影响,该地区冲积扇发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扇体主要以砂砾石物质为主形成,砾石滩地与前缘坡地呈突然转折,前缘形成咸水湖沼和沙地,扇体坡度较大,扇体前缘基本沿直线分布等。而且本地区冲积扇在发育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段的大武口冲积扇物质组成较细,坡度较平缓,面积较大。中段的大水沟等四个扇体组成物质较粗,坡度较大,而面积较小。南段的贺兰口等4个扇体则物质粗,坡度大,面积中等。
冲积扇(alluvial fan)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第五站 内蒙古自治区 1.北方兵器城
北方兵器城是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筹建的具有国防、科普、环保、爱国主义教育,兵器展览、军工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由地面常规重武器陈列区和地下常规轻武器展区两部份组成。2.包头市赛汗塔拉公园
赛汗塔拉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草原,位于包头市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都市草原,面积近万亩,草原有钢城,钢城有草原,是包头市独特的风景园区内水草肥美,鸟语花香,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与蓝天白云相接,置身其中,油然而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感觉。
草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原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狭义的草原(Steppe)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相当多的树木。草原是一种植被类型,通常分布在年降水量200~300mm的栗钙土、黑钙土地区,由旱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的草本植物群落,其优势植物是多年生丛生或根茎型禾草和一些或多或少具有耐旱能力的各种杂草。
六、考察总结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实践素质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概况
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前身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地理系。从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地理专业专科学生, 到2011年为止, 已经招收25届地理专业学生, 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14届, 共开展25届野外综合实习。相比省内其它院校同专业而言, 是最早开展野外实践教学的院校之一。多年来, 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一直致力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积极探索依托实习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 地理专业逐步形成了包括课程实验、野外实习、综合实践、认识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体现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由原来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两个板块扩展到地质地貌测量地图野外实习、人文经济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和区域环境分析野外实习三个板块, 已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
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教学, 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直观的地理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了其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调研和操作各种仪器设备, 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与实际动手能力, 也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地理现象的调查、分析, 提出现实的科研问题, 并运用地理学研究方法加以分析, 训练了其最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相关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近年来的大学生科研课题就紧密围绕野外实践教学中发现的地理问题, 进行科研立项, 已有《镜泊湖地区地貌水文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镜泊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二、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
目前, 许多高校没有稳定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往往把申请到的经费与实习路线的长短联系在一起, 实习经费多, 实习的路线就长一点, 实习经费少, 实习的路线就短一些, 呈现很大的随机性和不固定性。这样被动地受经费限制的情况带来很多问题。教师对实习地点缺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野外实习指导能力无法提高。带领学生进入实习区域, 只能是“现买现卖”, “走马观花”, 很难真正起到野外实践指导的作用, 没有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 实习经费短缺, 学生负担较重
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许多实习场所已经被开发成风景旅游区, 而由于野外实习需要必须进入这些风景旅游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物价的不断上涨, 这些旅游区的门票费、交通费以及住宿费等不断涨价。近年来,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学校各方面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此而导致对野外实习教学经费的投入不足, 学生完全自费 (以前学生还有补助) , 指导教师的人数也严格限制, 用学生人数来确定 (以前指导教师数量是依据实习内容的范围大小来配备) 。因此, 目前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阻碍了地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 实习模式较为单一, 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 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 回来后整理实习笔记, 编写实习报告, 教师批阅实习报告评分。这种实习方式实际上是教师成为主体, 学生变成客体, 把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搬到野外。这种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野外实践教学优化对策
(一) 选择合适的实习区域
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操作场所, 直接影响实习的内容和效果。实习基地的选择首先要有综合性;其次是典型性、完整性;第三要考虑方便性和经济性。建立稳定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能够充分利用其条件, 发挥基地的特色,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开源节流, 解决实习经费紧张问题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实习, 它需要一个典型的区域、一段较长的时间, 也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但按目前高校的具体情况, 仅仅靠学校的经费补贴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渠道集资, 共同解决资金问题。其办法一是“开源”, 争取学校多拨一点、院系里解决一点、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负担一点, 多方努力, 共渡难关;二是“节流”, 合理规划实习过程, 尽量减少和节约费用, 争取少花钱多办实事、办好事;三是走产、教、研结合道路, 争取科研经费投入。
(三) 规范野外实践教学过程
在野外实习之前, 由学院领导和地理系带队教师共同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做好实习前的宣传动员工作, 在此阶段除强调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实习的目的、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指导工作中, 采取以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实习方法, 可以在到达实习地区后,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习指导书, 主动去发现该地区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 一定时间段后教师对学生主动发现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得到培养, 所学知识就更加牢固。另外,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工作。一是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这是实习顺利完成的前提。二是对实习内容的监管, 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和实习心得, 督促学生完成各实习点的实习任务, 保证实习的效果。
(四) 完善实习后期的评估工作
成绩的有效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成绩考核往往只注重学生实习报告的检查和总结, 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采用实习过程与实习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把学生实习期间野外现场的表现、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和野外原始调查记录情况, 及其在野外实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遵守纪律、关心集体、互相团结等方面一同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实习全过程中都能保持一种认真严谨的实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孟祥宾, 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144-146.
[2]赵媛, 沙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4) :15-17.
[3]赵嫒, 沙润.新时期区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 :132-134.
[4]冯文勇, 吴攀升, 郑庆荣.关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教学实习的几点思考——以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56-58.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8
关键词:地方自然资源;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组成特征、结构功能和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各个地球表层的环境系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自然地理理论知识都是前人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相结合,并内化为自身的智慧[1]。作为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应充分结合区域实际,在自然环境中分析客观世界中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一、本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现状
广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已经形成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建立地质地貌、植物土壤、气象水文等多个稳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系统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经过历届学生实践,实习线路选择已基本成熟,既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独立线路,也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线路。例如:①灌阳县野外踏勘地质实习:实测地层剖面,构造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辨别。②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实习:实认丹霞地貌(峰林、孤峰、峰丘),不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流水侵蚀、崩塌、风化)。③漓江—毛洲岛—古东瀑布河流地貌实习:观察河流侵蚀地貌(下蚀、侧蚀),堆积地貌(河漫滩、阶地、心滩)。④银子岩—冠岩喀斯特地貌实习:辨认喀斯特地貌发育类型(石芽、石柱、石笋、落水洞、溶洞等)。⑤岩溶地质馆—桂林理工矿物标本馆地质实习:室内实习,学会辨认岩石、矿物。⑥青狮潭水库—两江四湖—水文站水文实习:研究河流、湖泊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湖泊水情、水量变化及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⑦会仙湿地水文、植物地理及生态学综合实习:调查湿地水质、植被和土壤类型及其整体的生态系统。⑧猫儿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基于地质地貌学包括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观察,湿地水文植被土壤调查,峡谷河流水文学,山顶气象站观测等综合自然地理实习。⑨黑山植物园—雁山植物园植物地理实习:简单介绍植物分类,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知识。⑩桂林气象局气象学实习:仪器参观学习,气象工作介绍,简单实测气象数据。
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除已经满足常规教学所应具备的实践项目外,还充分体现出以地方自然资源为教材的野外实习。我校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有独立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手册,师生都较为满意,学生热情度较高。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成为扩展校内实验教学范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利补充。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有部门也有综合,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培养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借鉴与对比已有野外实习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开展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创新性,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部分学生将野外实习的研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培养不足,实习效果欠佳。实习过程中教师基本仍采取集体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忽略学生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且解决过程往往独立进行,缺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2]。
二是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实习条件有限,实习组织难度大。受限于学校提供的经费及实习时间安排,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地点均为桂林市内,很多实习内容无法得到展开,如火山、海洋地貌、冰川地貌等。实习地点虽都在桂林市内,但大多在偏僻野外,部分地区交通不便,需要长时间步行,实习学生众多,带队教师人数有限,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建议
1.完善实习线路和实习内容
最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法强调应以学生为本,因此实习内容、实习线路的选择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①由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拟实习路线,确定实习内容,提出需解决问题;②教师评议并对实习内容、路线、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必要修正;③学生实地观测寻找证据,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④现场讨论,教师辅助;⑤教师补充典型自然地理现象的剖析与阐释;⑥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分步指导。
2.构建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
野外实习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观察、记忆,应转变实习教学主体,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该过程即是一般科学研究的过程,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充分结合[3]。最终在实习汇报时能有一定的研究主题,考核方式也采取论文答辩式,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该新模式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分析其特点,挖掘野外实习素材,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展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该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能力。
3.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的前提是努力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素质。当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人数已满足不了野外实习的需求,这就要求当前从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教师不仅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创新思维,也要有丰富的野外实习经验。同时,还应适当增加指导教师数量,以保障学生野外实习安全。
4.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
当前传统的自然地理实习手段仍以野外观察、调查、测量与取样分析等为主,观测范围有限。如果想要宏观分析调查大面积地区,需要结合RS、GPS、GIS等技术。通过对主要地表参量的反演(植被指数、植被覆盖率、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等),可以对地理环境各参数的变化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4]。在GIS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平台系统已经成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远程操控,并对学生实习进行准确记录,学生在网上进行模拟实习,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作为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完善实习路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实习教学新模式、充分结合地方自然资源、采用新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实习内容。同时,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习这项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磨练意志,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1-134.
[2]衣华鹏,张鹏宴.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35-138.
[3]肖海燕,陈志彪.基于地理专业特色的实验与实习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72-75.
[4]杨胜天,黄大全,罗娅.地理综合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01-03
地理野外实习09-04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01-05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模板06-06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05-24
人文地理实习11-24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赴庐山野外实习总结08-22
三塔镇人文地理研究报告05-22
地理综合实习报告11-05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