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生活

2024-06-06

野外生存生活(共12篇)

野外生存生活 篇1

课程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性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 是为人与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本上是由体育课程管理者、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来完成的, 强调的是社会方面的需求, 很少关注受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也遵循着这一模式。然而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 每一位课程主体都毫无例外地追求和向往着他所理解的课程价值及其意义, 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目标[1]。从体育课程实施理论看, 只有课程构建理想与课程主体价值取向处于相互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课程实施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2]。因此, 调查并分析高校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活动中的价值取向, 对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及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6~2007年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生500名, 其中男生300人, 女生200人。

1.2 方法

(1) 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试验研究”所构建的野外生存生活课程体系和兰州理工大学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大纲[3], 设计并制定了调查问卷。

(2) 在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 分2次对甘肃省3所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生, 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野外实践形式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6份, 其中男生284份、女生19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2%。

(3) 与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仔细查阅学生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心得体会。

(4) 查阅相关文献, 整理与梳理访谈与学习心得体会纪要, 利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取向 (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选择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倾向。课程目标选择主要倾向于运动技能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2方面, 对身体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的认同感不高;男生和女生在对课程目标的选择上, 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

从表1可以看出, 有73.9%的男生和83.9%的女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 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82.4%的男生和75.8%的女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 培养团队精神, 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力;大部分学生对身体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的认同感不高。这说明:一方面,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设置, 得到学生的认同, 符合主体选择需要;另一方面, 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选择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 忽视对自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其价值取向与课程预设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 通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4]。从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相互关系来看, 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是手段和途径, 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则是目的, 运动技能目标是实现其他3个领域目标的载体。然而, 调查数据显示, 高认同感的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 并没有被大学生看作是实现身体健康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的有效途径。究其原因, 这与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和对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认识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学校都把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运动技能目标) 作为正在实施的课程目标和应当实施的课程目标, 而忽视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等关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判断。当代大学生受过度应试教育和家庭影响, 竞争与合作意识欠缺, 协作与团队精神缺乏, 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利用相关课程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力, 这是其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因此,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表现为对社会适应目标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感。

2.2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野外安全急救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意愿;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野外生存与生活训练课程作为新型的综合性体育课程, 融入了体育、生物、医疗卫生、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通过登山、溯溪、溜索过河、穿越丛林、搭建帐篷、鉴别与采集食物、识别天气、辨别方向、野外定向、野外伤病自救与互救、避险遇险情处置、发送求救信号等实践活动, 学习与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实践方式均是大学生在以前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未曾见到的。每一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不断更新与转化, 以及对野外自然的向往, 使大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野外生存生活基本知识、技能与野外安全急救知识又是大学生在野外进行实践活动时必备的技能, 因此, 大学生在这2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感。那么, 为什么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能力训练方面的认同感不高呢?究其原因, 这与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通过访谈发现,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主要是由于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形式的新颖独特性深深吸引着他们,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 作为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由此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对基本体能的训练, 这与表1所显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2.3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类型选择的取向 (见表3)

调查数据显示, 有59.2%的男生和51.0%的女生选择山地与森林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有16.9%的男生和40.1%的女生选择草原与湿地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学生普遍对冰川与雪原类型、戈壁与沙漠类型、亚高原与高原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选择意愿不高。

自然环境中的山地与森林, 具有地形地貌复杂与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不仅能够提供进行登山、溯溪、溜索过河、穿越丛林、搭建帐篷、鉴别与采集食物、漂流、攀岩、降岩、野外定向等检验活动和锻炼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能力的地形地貌, 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必需的野外生存生活条件。相对于冰川与雪原、戈壁与沙漠、亚高原与高原类型而言, 山地与森林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强、难度较低。冰川与雪原、戈壁与沙漠、亚高原与高原类型的野外实践活动, 由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外部物质条件很少, 在进行野外实践活动时, 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充沛的体能和专业化的野外实践知识与技能, 还需要高配置的野外装备,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 并不具备在上述自然环境中进行野外生存生活的条件和能力。而草原与湿地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践难度低, 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 因此亦符合一部分不愿意冒险的大学生的意愿, 具体表现为较多女大学生选择这一类型。同时, 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类型选择倾向性的因素调查发现, 生活在平原、丘陵、草原地域的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与其居住地域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所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会对其课程类型选择的倾向性具有一定影响 (见表4) 。

2.4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野外实践形式选择的取向 (见表5)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对野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主要倾向于穿越式和混合式。同时, 在对野外实践天数的选择上男、女学生有一定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大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程目标上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运动技能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认同感, 对身体健康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目标预设理想与学生价值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野外安全急救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意愿;其课程内容学习的价值取向处于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层面。

(3) 山地与森林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大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类型, 大学生居住地域自然环境对其课程类型选择的取向具有一定影响。

(4) 大学生对混合式与穿越式野外实践形式的选择意愿较高。在野外实践天数的选择上男、女大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3.2 建议

(1) 重新审视与建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和形式。一方面, 构建与实施适应大学生课程活动需求的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程体系;另一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由对野外生存生活相关知识技术的需求转向身心和谐发展需求, 使课程体系构建理想与大学生课程活动价值取向二者之间处于相互适应的动态发展之中, 从而促进课程体系与大学生课程活动取向的协调发展。

(2) 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大学生对课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受到课程认识、主体需求和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应进一步展开对大学生在不同地域、不同课程类型活动中的取向研究, 使该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

参考文献

[1]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 2006, 13, (2) :5~7.

[3]张惠红.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学实验的研究[J].成都体院学报, 2002, 28, (6) :31~33.

[4]张惠红, 朱伟强, 黄超群.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2) :50~51.

[5]姜丽, 白莉.我国大学生野外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2006, 13, (2) :92~94.

野外生存生活 篇2

总有这样那样的人感叹着现实的残酷,那些曾经将梦想一路放飞的人如今却在现实的面前选择了妥协。那些曾经拥有信仰的人如今渐趋向平静。那些曾经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的人如今却不知自己未来将在何处。那些曾经誓言独闯天下的人如今也开始走着一条与无数人不尽相同的平凡之路。他们不再烂漫,不再天真。只是平平静静的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个社会是现实残酷的,再美好的憧憬也只是如同泡沫一样,存在在幻想里的梦想,经受不起现实的打击。然而,他们竟不知道,于他们而言,生活竟在不经意之间变成了生存。

也许对她们而言,所谓成熟就是认清现实。放弃将青春,选择为了自己的未来谋生。然后就这样生儿育女,眨眼一生。

如果说,一个人的梦想还未能实现的话,要么就是不切实际,要么就是不够努力。

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却没能对她负责,是我们闯荡梦想的心不够坚定,没有勇气却一再迟疑,退缩不前,我们喜欢冒险,却害怕失去。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却执拗不过他人异样的眼光。我们渴望卓越,却因为自己的懦弱趋于平凡。这就是大多数的我们。

这世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被嘲笑,被蔑视,他们拥抱梦想,义无反顾的向前冲。他们斩断自己的退路,只为赢得更好的出路。这些勇敢的追梦者,让青春轰轰烈烈的转动。

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是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正如历经沙场的战士,他们顽强战斗,尚有凯旋而归的希望。可若他们临阵逃脱,就注定了战争惨败的悲剧。

人生也罢,生活也好,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我们渴望卓越,就必须要义无反顾的追求,可能我们付出了却终究一无所有,但我们更要明白,梦想他不会迁就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着生活,却悟不透生活究竟是以何种面目示人。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得过且过。他们被命运左右,生计和情感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可是在许多夜深人静的时候,无边繁华总会让他们多出一些空落落。

世事多纷扰,人生多变幻,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我们只能顺应着生活的轨迹一路向前。很多人说,命运是注定好的,再努力终究还是难敌天命。但也有人不信命,他们只相信自己。他用行动让我们明白了命运就是用来反抗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懦弱顺从,那么我们将平凡。

岁月常青,我们却经受不住时间的侵蚀渐渐老去。日复一日,辗转之间竟什么也没有抓住。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自己的心,执着追求,不忘初衷,企图让人生变得完美的心。

半生缘里一句话,她说,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现实中的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战胜自我,拥有信仰,怀揣梦想,与时光一同成长。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失败,可以错步,但是不能恐惧,恐惧远远比死亡来的更可怕,因为恐惧,很多事情我们还未来得及做便给它下了一个不可能的定义。我们没有尝试就放弃这个选择。一味的放弃,一味的懦弱,我们永远都不会变强大。征服恐惧,很多事情就都有很大的转机。至少我们战胜了自己。也许会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战胜自己远比战胜别人来得更加艰难。所以,拥有梦想的时候,就应该义无反顾的向前冲。别让畏惧成为我们成功的绊脚石。别让挫折磨平我们的棱角,别让生活变成生存。

我们是人,是每一个独立的我。拥有梦想的时候就放手去追,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的时候,就请好好珍惜。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篇3

Last Train Home

本片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美国导演工会奖(也是中国除李安外第二个走上导演工会奖红地毯的人)、洛杉矶影评人十佳影片大奖、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年度十佳影片、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等30多个业内奖项。

本次巡回放映城市包括:北京、济南、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昆明、杭州这九个大中城市。

如果有的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

每到冬逝春临时节,全国铁路便陷入集体的大混乱,数以千万在异乡的农民工便如候鸟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在疯狂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这是他们大多数人奔波劳碌生活中,每年唯一一次的放纵和狂欢,唯一一次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也是他们固守着的,不被言说的情感底线——赶上末班的列车,过年回家,这也是现代中国特有的风景: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挣扎着前进的中国。

“归途”是范立欣想提的一个问题。“这个家庭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他们会回归到什么地方?农民工这个群体,未来在哪里?”

三年时间拍摄的中国外出农民工缩影

故事讲述了一个四川的普通农村家庭: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1990年开始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某制衣厂打工,几年才回家过一次春节。外婆在农村老家照看他们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夫妻二人没日没夜地工作,只为一个目的:供两个孩子念好书,将来离开农村,也不要再像自己这样辛苦打工。然而,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家,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以激烈的叛逆行为宣告了对父母的抗议,但正值叛逆期的张琴不听父亲劝阻,辍学成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女儿的一次次选择刺痛了父母的心,无情地宣判了父母梦想的破灭。

该片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影片跟随农民工张昌华一家往返于四川农村与广州工厂之间,亲历三年春运。影片中的三年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变。北京奥运、南方大雪灾、世界金融危机。以这些大事件为社会历史背景,《归途列车》人性地关注了大社会中的小人物命运。

他们是渺小又庞大的个体,他们的梦想卑微却矜贵

影像中的他们出身平凡、过着枯燥日复一日的生活、得不到童话故事的眷恋,也经历不了事先编好的狗血人生。他们没有资本为工资微薄而抱怨,没有时间为公仆们拿着从微薄工资里扣的税住着联体排屋而心理失衡。他们一样为水灾,为地震而痛心哭泣;为载人航天,为奥运会而加油喝彩。他们打心眼里,就不想我们在任何一个方面落后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

他们是渺小又庞大的个体,他们的梦想卑微却矜贵,他们的情感真切且直接。没有华丽台词和巧妙编剧,没有精致妆容和时尚戏服,没有牛逼特效和科班演技,这些人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着平淡却震撼人心的人事。只是,你愿意花钱去影院支持被粉饰得如童话般美好的剧情片,还是这真实得刺痛人心令人心碎的纪录片呢?

“一城一映”与“长线放映”电影放映形式新尝试

《归途列车》采用独特的“一城一映”的放映方式,通过各城市当地的艺术电影观影团队寻找到当地有艺术气质的,愿意放艺术电影的电影院。通过一个星期一场至两场的放映场数,连续放映数月,使看过的观众口传口的让更多的人来看这部影片。试图去探索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好的艺术电影能够推向中国的电影观众,也让中国的电影观众可以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能够欣赏到世界上好的纪录片或者说艺术电影。

导演简介

范立欣生长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21岁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院英文系,从1998年起先后在武汉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任新闻记者,2006年移民加拿大,加入以现实反映全球社会政治问题为己任的纪录片摄制公司EyeSteelFilm。2006年,范立欣在中国协助拍摄纪录片《沿江而上》,而《归途列车》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纪录长片。

范立欣导演SOHI独家访谈

Q:为什么会起“归途列车”这样一个名字?

A:我觉得中国就像一列高速行进的火车,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这列火车上,上面有各种档次的座位,有站票、软卧。其实这个车厢内部也有很多问题,我们看到很多的进步,同时也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其实我们谁也下不了这辆车,我们如果不把这辆列车的未来当做自己的未来,去为之协力,让这辆车更高速而安全的运转的话,其实这辆车的归途到底在哪里是个很可怕的问题。

Q:你这次选择拍摄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的呢?是巧合的刚好碰到他们的吗?

A:不是巧合,从2003年就限想拍这部片子,到2006年才开始动手,我们去广州花了差不多他个月的时间来找拍摄对象。希望能找一个最典型的中国农民工代表,希望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经历能够代表这部影片去反映出、折射出当代农民工这个大的话题下面小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农村的空巢老人,包括城乡二元体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多的观点需要去探讨。带着思考去找这样一个家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和很多的农民工聊,去一家一家的工厂,最后就找到张昌华、陈素琴这家人。首先他们经历比较符合我刚才说的这几条,最重要的是他们家有一个十六岁的女儿。因为十六岁这个年纪,青春叛逆,农村的孩子在这个年纪也面临选择读书或者在农村继续当一个农民或者选择离开乡土去城市里打工,寻找她自己的一个未来,这是一个临界点。种种考虑选择了他们作为拍摄对象。

Q: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对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什么?

A:这个片子拍了三年,我们每年要和他们在一起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跟踪拍摄,拍两三个月停两三个月再来拍,最后总共拍了350个小时,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场景和瞬间。有很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没有办法放在片子里面来,因为时长啊或者是故事的局限,结合的不是特别紧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在08年雪灾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因为雪灾困在那,人群在那站了几天几夜,武警一直在维持秩序。他们用铁栏杆把人群分成几千个人一块,然后五六个小时会开一次门,一个门里的人就会拥向下一块,大家都以为靠近火车站有机会上车回家。所有人在往前走,像牲口一样被从一个栏赶到另一个栏。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穿着粉红色衣服的一个小女孩,她背了一个很大的包,在人群中被挤得感觉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从人群中冲出来,冲到旁边的一个台阶上,把包放在台阶上歇息了一秒钟,然后一个小武警把她的包背到她的背上。那个女孩一边哭一边擦眼泪,多一秒都没有停,转身又冲进了人群。那个镜头每次看到我都特别难受。所有农民工都是这样,我很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敢耽误。因为他们耽误一分钟可能就上不了这趟车,上不了这趟车,她两年都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这个镜

头我每次看都会很难受,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

Q:其实你们在拍摄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搞到一张火车票啊,会不会显得有点残忍。

A:如果搞到票了我就拍不到了,其实作为一个拍纪录片的职业道德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之间的一个矛盾,只要你拍纪录片就会存在。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只能尽可能的客观和真实,尽可能的减少自身的行为对拍摄对象的行为好思想的影响。首先我要注意不去影响和指导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还要去减少影响,因为你说完全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你在拍的时候你们不说话,放下摄像机你们是朋友,你们有很多的交流,他们会从你身上学到东西,只要你在那,你就会对他有影响。但也有一些极端的情况,虽然是导演出身,但是你也是个人,你必须遵守一些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片中大年夜,父亲和女儿的矛盾的激化,他们俩打起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把他们两个分开。但是我的摄影师把我挡在门外。认为我不应该去干涉他们的生活,因为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个现实不是孤立的,这个矛盾是多少年以来爱的缺失,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社会大环境下造成的两代人的被迫分居,相互之间感情的隔阂,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现在的事件的爆发。我该去干涉它吗?作为导演,我不应该去,但是作为人,不能见死不救嘛,所以他是矛盾的。但是如果这个事件,它继续发展下去,造成了质变性的破坏,那我是会阻止它的,那一刻我会放下做纪录片导演这个头衔,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去阻止。

Q:拍摄这种敏感题材的影片有没有情节被和谐掉?

A:首先,这部片子很幸运没有被和谐掉,我们是拿到了国内的批文,就是广电总局那个龙标,而且这个片子没有剪一刀,有盗版碟为证。因为盗版碟都是国外的版本,但是和国内放的内容都一样。其实我觉得这个体裁已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很敏感的体裁了。当然会有个别的观众看完后提出一个疑问是,这部影片是中国和加拿大合拍的纪录片,它记录了很多中国人苦难,反映了中国存在的很多问题。拿外国人的钱拍中国人的苦难,然后给全世界的观众看,似乎是个很不爱国的行为。我是完全不同意这种质疑,但是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心态。因为中国人传统文化里面希望家丑不可外扬,可是我觉得这种面子文化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负担,已经很大程度上阻碍这我们客观和勇敢的面对我们自己这个民族,它其实是阻碍着我们发展的。你知道它是丑知道家丑不可外扬。我觉得要做的事情不是阻止为了把故事记录下来的人,而是每个人去做点什么,把这个家丑变美或者是消除这个家丑,这应该是更重要和紧急的一件事情。

进一步说到这部片子本身,片子在全世界播放了两年多,全世界主流的媒体、电影院、电影节都有播放,我们获得了很高的奖项。很多观众和影评人说:看了这部片子,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人:中国人是非常勤劳的,又很隐忍的一个民族。他们对自己家庭的爱和家庭在他们心中的价值。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印象,向西方观众传递这样的印象、还有的西方观众认为这部片子让他们反思当今的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劳动人民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尊敬。你有在上公共汽车时给农民工让过座吗?你们有给在餐馆端盘子的小妹妹说过一声谢谢吗?大多数人都不会。我想说的是城里面的人都觉得我们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个普遍的想法。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说很庆幸我的生活不是这样的。而你庆幸之后有没有想一想,你过上现在的生活其实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有的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公平。

Q:你觉得被系统性剥削的那些人,他们可能不会觉得是被剥削了,他们挣了钱会觉得很高兴。这会不会显得他们很愚昧吗?

A:他们不会有我的这种想法,他们挣到钱会觉得很高兴,他们觉得可以给孩子买新衣服,新的手机啦,孩子也会很高兴。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是被系统性剥削的,我们的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我觉得是人为的,政策的制定导致了这些人的生活变成这样。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点,我觉得他们的痛苦程度可能会比我想的少一点。可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会显得有点愚昧。为什么他们没有受过教育,因为这个体制这个系统的设置使他们变成这样,变成一群不会思考的奴隶。就像电池一样,你不用思考,我把你放那你只用发电就好,发完电我就把你扔掉了。但是他不是电池,是和你一样的中国人。

Q:感觉你还蛮幸运了,现在有很多纪录片导演还生活在地下。也没法把片子拿到影院来播,没办法让那么多人看到。

A:这也就是我关切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次发起“一城一映”活动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要到130亿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花钱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因为它没有给我足够的享受。我现在看到的从发行的问题来说,放映的电影没有分级。中国现在没有一个艺术影院,也没有一条艺术院线。我觉得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艺术影院。但是中国现在没有。中国的主流电影观众还没有办法养活一条艺术影院,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这种情况很尴尬。我只是希望通过我的尝试,开拓一个新的模式。我们带着片子去每个城市,通过当地的艺术观影团体,就比如在“影响云南”。找这样当地的影院合作比如北辰影院。因为组织背后其实有一群很忠实的电影观众,而且组织往往跟关注艺术,也和媒体有一些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找到一些资源。事实是我们真的没有宣传的费用去做前期宣传。所以我觉得“一城一映”的活动不在于推广电影,而是我们试图去探索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好的艺术电影能够推向中国的电影观众,也让中国的电影观众可以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能够欣赏到世界上好的纪录片或者说艺术电影。这需要一个很完善的纪录片制作体系,我去很多大的影院谈的时候,他们说片子是很好的,但是可能没有市场,除非你去找一百万两百万来我给你发,发行商没有任何责任和动力去推这个电影。这也意味着你得去和春节期间的贺岁档和大片一起去抢票房。我也没有信心,我也不确定观众会选择去看一些大片还是选择来看这部片子。但是这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不然永远看不到。你之前也说过现在很多纪录片导演还是生活在解决温饱问题的状态下,这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观众的支持。

Q:“一城一映”是一个新的放映尝试,现在这个尝试效果如何?

A:可能我们做的宣传很少,很多人不知道,更多是靠慢慢的宣传或者更多的是观众的口碑,口传口让大家慢慢知道有这样一部片子在放,有时间可以来看。而不是像商业片反映方式一样,可能一部片子昆明几十家影院一起上映。我们要推动长线放映,一周放一场或者放两场,大家慢慢知道了才会来看,而为什么我们敢做一城一映这样一个活动,因为我们的票房在北京从七月到十二月放了五个月,总共放了21场,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所以想把一城

一映这样的活动来复制到全国。不止这一部影片,以后也希望能通过这样一种低廉的发行方式,去给艺术影片指一条路。这部片子在网上也在放,对于这部片子来说,我觉得它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功能是第一位的,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所以我们和爱奇艺网做了一个合作。他们是网络独家放商高清正版。传统意义上的发行都是电影院先发,然后是DVD和网络。我们现在是一起发,上海电视台也有,我们也正在和中央台谈,希望这部片子在合适的时候,曝光率最高的时候有最多的人在看。大家各自对农民工的问题做些努力,是我最愿意看到的。而且我们也希望网络的曝光,能让人们更多的去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一种宣传。

Q:范导你在上学期间学的是外语专业,后面是怎么从事到导演这个职业上的呢?

A:我一直对影像都很喜欢,我小时候就生长在一个电影放映学校,小时候看了很多电影,我大学学外语,毕业后去电视台应聘,为什么拍这样一部片子,因为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经常会出差去农村,经常会像这样和他们坐着聊,你就会真正了解到农民生活的疾苦和他们的梦想,然后你就会觉得他们和你是一样的,都是中国人,很不幸的是他们生活在农村,我们采访完之后就两小时回到北京,回到了很舒适的生活。所以说“城乡差距”或者“贫富差距”这四个字你经常会看见,你一眼就看过去了,而当你亲身的短时间内去接触什么是城乡差距的话,你就会知道这太不公平了。我能享受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生活在城里。片子里的小男孩,小女孩他们想要看到你现在看到的一切,要经历多少的磨难和牺牲,他才能拥有你现在拥有的一切,这事公平吗?

Q:如果你资金到位了,比如几千万,你会选择去拍剧情片吗?

A:不会,我也想去拍剧情片,但是我觉得还是要遵循你内心的价值。有很多钱来帮助完成你的梦想,有很多观众来关注,这些都很好,我都不排斥,但是所有这些条件都建立在我得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的认知这个前提条件下。其实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钱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这个词在现在的时代可能听起来有点假了,钱不是最重要的。这句大实话其实在当今的社会变成一个很清高的表现,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Q:现在那家人怎么样了。和他们还有联系吗?

A:我们拍摄后还一直和那家人有联系,他们的条件还是不太好,在外面漂泊打工,儿子前年考上了高中,所以花费也很大。父亲还在那家厂子工作,而母亲2008年失业回家去照看她的儿子。这是个两代人的矛盾激化后带来的反思。他们在反思自己长期不在家里照看孩子只是希望寄钱回来给他们的这种模式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现在这个家庭的条件还是不是很好。我们在国外做放映时和城市间的放映时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些义卖来帮助这个家庭。T恤和海报的义卖的所有钱都会寄给他们,支持这个孩子上学。

Q:范导下一部电影想拍什么题材的呢?

A:我下次想拍一部关于“农二代”的片子,他们怎么融入城市的故事,他们从小来到城市,觉得自己想成为一个城里,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效仿城里人,但是这个城市没有给他们国民待遇,他们没有户口,他们的孩子没有公立学校上,他们的工作很不稳定。现在中国25岁到35岁期间都2亿多的农民工。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发展,需要这个社会给他们更公平的发展途径,但是中国经济如今仍然把他们无隋的抛在了后面。

SOHI

幼儿的生存教育如何生活化 篇4

生存教育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劳动, 参与社会活动, 多看、多想、多做, 从而增长见识, 及早自主自立,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合群的性格、与人交往的技能, 才能使健康生活得到保障, 对人的一生起关键作用, 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力, 树立危机意识, 了解安全防范手段, 有效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幼儿园的生存教育必须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 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 培养良好的生存意识和自主能力,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下面我就幼儿的生存教育谈谈教育实践策略。

一、在游戏童谣中导入

自主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尽量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童谣语言明快、生动, 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 有吸引力。如儿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快乐小帮手》、《我长大了》、《小小手》等, 这些内容很不错, 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 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在自主能力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 成了幼儿园生存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在经验交流中提升

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 给予孩子养成自主习惯的机会,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是集中教育活动的集体引导, 可以是自由活动的鼓励支持, 也可以是户外活动时、同伴间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幼儿相互“教育” 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 幼儿同样是教育者 , 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代替枯燥的说教, 加深幼儿的印象, 便于幼儿记忆。因此, 必须寓生存教育于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危险的地方我不去》、《火灾了怎么办》等谈话活动, 让孩子谈谈想法,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 促进幼儿的感性经验。要时刻注意报纸和新闻动向, 在幼儿园与幼儿进行谈话时, 引用一些实际例子, 引起他们的关注。经常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 找出一些比较有效的生存教育案例, 做适当改动之后加到教育活动谈话中;从一个个典型中让孩子体会意志, 从而得到强大的鼓舞和振动, 增强生存意念, 提高生存素质。

三、在情境体验中巩固

情景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 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生存教育内容, 形成良好的应急能力。在幼儿园生存教育中, 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要多给予孩子亲身经历的实践机会, 利用专门的实践训练活动, 如参观消防队员的演练 , 学习着火 、地震等危 机情况下的自我保护疏散演练, 等等。模拟危险情节, 让孩子亲临其境。例如, 开展“家里来了陌生人”的游戏。模拟陌生人要带走孩子的情景, 让孩子自主判断如何辨别坏人, 孩子们总结出自我保护常识。大班幼儿进行火灾演练,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是正确的逃生办法, 引导幼儿辨析与评价, 进一步巩固各种应急逃生的生存技能。又如大班活动“迷路了怎么办”, 用临时模拟现场的教学形式, 让大班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 真正感受到需要以智慧解决问题, 找到家人。这样的情境活动贴近幼儿生活, 很快获得幼儿的共鸣, 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行为的生成。

四、生活化教育中养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幼儿能够适应社会。幼儿园的生存教育要与生活相适应, 教师应营造环境, 使幼儿贴近自然, 走向社会, 紧贴幼儿的真实生活, 培养健康的人格,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设法为幼儿营造交往环境和学会合作的教育环境 , 指导幼儿 学会沟通 和交流 , 学会谦让 和礼仪 , 学会体察别人的情感, 了接别人的需求, 学会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学会接受别人, 奉献自己, 学会基本的做人准则, 规范言行举止。

生存还是生活作文 篇5

在这个世界上仿佛存在着许多规则,限定了太多的问题。生的规则,活的规则,生活的规则。其实所谓的这些规则不过是一些比普通人站得高、接触层面高的人的生活准则而已,可笑的是,那些普通人却将其作为了自己的规则,一点也不觉现实的残酷正在一点一滴的侵蚀着他们苍白的思想世界,沦为一个玩偶,被那些所谓制定规则的人所利用罢了……

规则对一些人来说显得遥不可及,但却又实实在在影响这他们的`生、活与生活。也许给这些人一个选择的话,他们自己都无法确定他们是要生、活还是生活,因为对它们来说生、活和生活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然后长眠与地下而已。还自以为自己很做出了什么“神话”,强悍如陶渊明,不也是无奈的隐居,还自己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世人膜拜……

也许人们多喜欢英雄,但人们了不了解那些英雄是否做过连那些坏人都没有做出来过的事呢?也许那些阴谋家被世人所不耻,但我却佩服那些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的枭雄式人物,他们并不是不如那些所谓的英雄,相反,他们做到的也许那些英雄一生都做不出来,因为他们无视与那些束手束脚的规则,因为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

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并不知道什么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以为这样活着就是在过生活了,其实那只是生存,并不是生活……

美国: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篇6

Now over the past decades, more Americans than ever became homeowners for the first time. Many of them, we now find out couldn’t handl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those homes and it turns out they may have known that going in as well.

Investment 1)sage Warren Buffet offered this theory about how millions of Americans got in over their heads.

Carey: Most people aspire to own their own home and I, then when somebody makes it very easy for you to do it by saying you don’t really have to put up any money, or you know, we’ll give you 100 percent mortgage, you are gonna do it.

Mary-Jane: Um, everybody looks for their American dream and they do their best to try to get that… that dream and I know, for us, we thought we were gonna be okay.

Today, Carey and Mary-Jane Bird are far from okay. They’re facing 2)foreclosure on their dream home in New Jersey.

Reporter: Did you feel that you were getting in over your head? They can’t grab your hand and force you to sign in blind.

Mary-Jane: No, I don’t think it’s our fault. If they really want to give you a mortgage, they’ll find someone to give you a mortgage.

So just who is to blame for this on-going economic crisis, Wall Street or 3)Main Street?

Mary-Jane: I don’t feel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try to bail, to have to bail them out. They should be taking care of us, the people that they… they wronged.

Not everyone agrees.

Leah : I lost my home to foreclosure. I didn’t go to the government and go “Hey, listen. I’m losing my home. I think you guys should bail me out.”

Leah Tali took out a loan for a home she couldn’t afford and she knew it.

Leah: There was this little voice, little Jiminy Cricket voice going “Don’t… don’t do this. They valued that loan at too high of a value.” I went ahead and did it anyway.

Like many victims of the mortgage crisis, Leah and the Birds do agree on one important point.

Reporter: And have you told your son that there’s a chance that he may not be living in the place he’s been living in half his life.

Carey: I made a promise to my kids and they right now have a place to live in, but, how much longer? Once we get ourselves back on our feet, we won’t be in this, this, uh, situation or predicament ever again.

Nearly 400,000 Americans facing foreclosure will get a 4)lifeline after Countrywide Financial reached an $8 billion settlement with 11 states to help those homeowners to rework their mortgages. We know, there are so many more suffering.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今天,更多美国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已经无法承担维持房子的责任,而他们或许早就知道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

投资专家华伦·巴菲特早就有理论阐述数百万美国人是怎样惹上麻烦的。

凯里: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而我当时,当别人把一切都弄得相当简单,对你说你根本不需要积攒什么钱,或者,你知道,我们能给你提供百分之百的贷款时,你就蠢蠢欲动了。

玛丽-简:嗯,每个人都在寻求他们的美国梦。他们都会付出所有的努力去达成那个……那个梦想。我知道,对我们来说,我们以为一切都会没事的。

如今,凯里·伯德和玛丽-简·伯德麻烦大了。他们在新泽西州的梦想之家正面临着被抵押收回的命运。

记者:你是否觉得你们当时有点头脑发热?他们不可能抓住你们的手,在你们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强迫你们签名。

玛丽-简:不,我不觉得这是我们的错。如果他们真想贷款给你,他们肯定会找到人贷款给你。

那么,究竟谁要为这场持续的经济危机负责呢,华尔街还是主干道?

玛丽-简:我觉得我们不必去尝试还……必须去还清房贷债务。他们必须照顾我们,照顾这些被他们……被他们误导了的人。

也不见得所有人都同意这种说法。

莉亚:我的房子被抵押收回了。我没有跑到政府前面去,说“喂,听着,我的房子快没了。我觉得你们这些家伙应该帮我们还清债务。”

莉亚·泰利为了购买房子申请了一个她根本负担不起的房贷,而她清楚这一点。

莉亚:有个小小的声音,小杰米尼·克力克特(意指良心)的声音在我耳边说“别……别这样做。这个贷款数额远远超过了房子本来的价值。”但我还是做(指申请房贷)了。

跟这些次贷危机的其他受害者一样,莉亚和伯德一家都同意一个重要观点。

记者:你告诉过你儿子他有可能不能继续住在这个他已经住了半辈子的地方了吗?

凯里:我向我的孩子们承诺过,现在他们都有容身之处,但是可以维持多久?一旦我们振作起来,我们就再不会陷入这种,这种,呃,这种情况或境地了。

受教育者生存、生活现状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受教育者,现状,原因,对策

当前, 我国受教育者的生存、生活现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部分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受教育者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的受教育者指的是狭义概念———在校学生。在校学生的生存、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爱的缺失, 其次是心理问题重重, 最后是权益受到侵害及沉溺于网络。为了使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惩罚相结合的受教育者保护机制。

在校学生生存、生活现状

1. 爱心的缺失

现阶段, 在校学生的爱心缺失是其生存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由于爱心的缺失,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 比如:“徐力弑母事件”、“扒机少年”、“辛酸父亲的来信”、“马家爵事件”、“刘海洋事件”等等, 这都与他们自身爱心的缺失不无关系。

2.心理问题重重

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表现也有多种多样, 比如:遇事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等情绪, 部分学生有自卑感、依赖性、抑制、固执、逃避、攻击甚至有自杀行为倾向,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3.权益受到侵害

由于学生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 因此其自我合法权益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被剥夺、中小学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的丧失等等都不程度地使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4.沉溺于网络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 网络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是一把双刃剑, 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广大的青年学生, 由于正处在人生的转型期, 往往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出现犯罪等严重后果。

原因分析

1. 主观方面

(1) 生理方面。

这主要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的, 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自身的身体各个部位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性征开始显现, 从而对自己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往往产生好奇和疑虑, 又不好意思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只好过分地压抑自己, 或借助于网络虚拟世界来达到一定的解脱。

(2) 心理方面。

现代社会,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优越性, 使青年学生在生理上提前成熟, 但心理上却往往跟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 所以就常常导致心理和生理的矛盾, 从而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再加上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 各种压力的加大, 心理问题就会更为严重。

2. 客观方面

(1) 社会规范不健全。

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文化部门, 没有建立起一系列的相应措施, 对学校附近的一些网吧等对学生不利的娱乐机构常常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其次, 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给广大学生的爱心形成带来了不利的负面影响。

(2) 学校指导思想失误。

在中小学方面,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往往忽视对学生生活、生存状态的关注, 导致广大学生在面临问题时, 无人求助、无人关怀, 导致心理问题更加恶化。大学里, 虽然环境相对比较自由, 但有些高校对学生的生活往往无限放任, 置之不管, 这正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现代的家庭中, 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 认为学生在家里听话、学校里学习好就是好孩子, 往往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对学校里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 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这是对学生学习负责的表现, 殊不知这却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对策

1.加强青春期教育

这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来说的, 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发生的各种变化, 努力帮助他们解脱一些不了解的困惑, 使他们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在校学生种种心理问题, 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中心等;在社区要建立相应的心理诊所, 为学生提供心理求助的便利,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3.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学校不要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要知道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唯一标准,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包括人格健全、有爱心、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也要严惩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及明确各项收费政策等等。

4. 加强社会规范的建设

首先, 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文化机关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对学校的办学思想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要实行广泛的监督。其次我们整个社会要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 防止和避免各种不良思想对广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5.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野外生存生活 篇8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姚庄镇姚庄村、展幸村、沉香村、丁栅村、俞汇村等5个村的714名农村老年人 (≥60周岁) 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714份,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8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5.8%。684名农村老年人中, 空巢老人338名, 非空巢老人346名。338名空巢老人中, 平均年龄71.7±13.9岁, 男195名, 女143名;丧偶93名, 未丧偶245名;小学及以下文化298名, 初中及以上文化40名。346名非空巢老人中, 平均年龄72.2±14.1岁, 男202名, 女146名;丧偶97名, 未丧偶249名;小学及以下文化304名, 初中及以上文化42名。两组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一般方法

用相关量表对所有老年人进行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评定, 并对两组老年人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评分加以比较。

1.3 调查方法

所有问卷均由调查员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现场询问, 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 神智或口齿不清者不予调查。所有调查员调查前均经过统一培训, 在调查时, 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对容易产生歧义的条目做统一说明, 以匿名方式完成, 当场收回。

1.4 调查问卷[1、2]

1.4.1 生存质量评定

采用国际通用SF-36量表, 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加后计算共得到8个维度, 即生理职能 (RP) 、生理功能 (PF)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精神健康 (MH) 的分值, 从8个维度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和评价。以上8项指标, 每个维度的评分为综合评分, 得分越高, 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 生存质量越好。

1.4.2 生活满意度评定

采用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国际通用LSI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量表, LSIA由20个问题组成, 答卷的最高分为20分 (满意度最高) , 最低分0分 (满意度最低)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农村空巢老人和非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农村空巢老人和非农村空巢老人在躯体疼痛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7个维度的分值, 农村空巢老人显著低于非农村空巢老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农村空巢老人比非空巢老人损害更严重。 (表1)

2.2农村空巢老人和非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评分低于非农村空巢老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2)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 有效的社区管理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3], 本研究提示, 农村空巢老人比非空巢老人各项健康功能损害更严重, 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农村空巢老人, 提示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应加强一定的社区管理, 进而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及生活满意度。

农村老年人, 由于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 缺少了必要的经济来源, 对子女养老的依赖程度非常高[4]。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 得不到及时的照料, 而目前新农合报销的医疗费用仍然较低, 由于担心就医花费, 他们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 健康恶化, 从而可能导致生理职能和生理功能两个维度的评分较低。总体健康维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缺乏家人照顾, 身体健康不佳, 从而对自身健康评价较低。

农村空巢老人没有城里的老年人较多的娱乐和健身场所可供他们消遣, 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 他们大多都说自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信息闭塞, 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 社会交际和休闲娱乐减少[5], 加之子女不在身边, 心里话没处诉说, 身边缺乏家庭的温暖, 没有子女或其孙辈可以照料, 感觉自己未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 所以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 既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 所以会在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维度的得分较低。农村空巢老人由于长期生存质量较差, 严重影响了其对生活的态度, 从而使其生活满意度评分较低。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 政府职能部门应增加政府投入, 逐步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尽快实施农村养老金制度, 解除其就医和生活的压力;建立一定数量的农村老年人喜爱的健身及娱乐设施, 鼓励空巢老人多交朋友,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所以要鼓励农村空巢老人和邻居、亲戚、朋友多交流;社区及村组干部应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及知识, 及时地疏导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解决其实际困难, 努力增加其生活乐趣, 从而增加其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 既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振, 郭伟, 张科学, 等.社会转型期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06) :820-822.

[2]朴松林, 李小学, 金星进, 等.南通市城乡80岁以上老人生存质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2008, 24 (04) :490-491.

[3]楼朝飞, 陈邦余, 朱争鸣.社区管理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9, 16 (06) :61-62.

[4]何资桥, 曹中平.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05) :532-534.

野外生存生活 篇9

一、“生命、生活、生存”的概念界定

生命、生活和生存构成人之为人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共同体现人的完满。郑晓江教授把生命理解为一种存在, 人的生命即人之生、老、病、死的各个人生时段的过程。他认为, 人的生命有亲缘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1]从这一意义上理解, 人的生命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是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 反映的是所有生命体 (人、动物和植物) 的自然生命。生活是生命的具体展开形式, 使生命在社会性交往中达到一个良好的存在模式, 反映了生命之社会属性。生存是对人精神层面意义的揭示, 体现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里所讲的生命主要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生活主要是对人的社会性及其与他人关系的理解, 包括生活技能的获得、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等内容。生存主要是对精神境界的无限追求, 具体包括人理想信念的树立, 完美人格的追求等内容。

二、生命、生活、生存视角下的孝道内涵

孝道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 它是一种发展的文化,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古人把孝道划分为三个阶段:事亲—事君—立身。生命、生活、生存视角下的孝道内涵就是在这三个阶段上层层深入, 体现出孝道珍视生命价值的哲学意识和对人在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生存问题的思考。

(一) 事亲之孝体现对生命源头的敬畏

孝道是源于对生命的崇拜和延续以及代际间的呵护和群体间的互养而形成的。对父母的孝是孝道最基本的内涵, 通过事亲之孝传递生命的爱敬意识、追思意识和延伸意识, 孝道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大的生命情怀, 即珍惜自我生命、关爱家人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和善待自然界生命。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之所以珍惜自己的生命, 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源自于父母, 每个人首先要懂得爱自己的生命, 只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才能够完成奉养父母的义务, 所以珍惜自己的生命, 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孝的行为。爱惜自己的生命是人们行孝事亲的基础和起点, 是孝道对生命本源的敬畏之情, 这就体现了孝道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古人行孝尤其注重对父母的真诚态度和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孝经》里介绍了孝敬父母的五项具体行为规范:“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足以表现孝道对家人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此外, 孝道的生命关怀还表现为“泛爱众”, 即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这是在关爱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爱亲者, 不敢恶於人;敬亲者, 不敢慢於人”, 正体现了以孝为基点, 把关爱之心和对生命的敬重之情由家庭推及社会他人。最后, 孝道的生命情怀还表现出一种普遍的超越人类的生命之爱。古人认为天地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已经存在, 因而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不杀胎, 不夭夭, 不覆巢”, 透过这种古朴而深邃的伟大, 可以看出生命视角下的孝道内涵是对生命的尊重, 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对现世有限生命无尽珍视的哲学意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 不仅自杀现象不时发生, 而且出现一例例弑父弑母、手足相残、同窗残害、残虐动物等恶性事件。比如2013年5月发生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荣华小区惨案、2013年4月发生在上海的复旦投毒案等都说明一些人对生命的漠视,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重拾孝道的伦理精神, 通过孝道教育来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更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 事君之孝体现对生活品质的培养

事君之孝是孝的第二个阶段, 也是孝道伦理对人们在社会层面的规定性。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父母, 而且要不断增进自己的才能, 修德进业, 能够服务社会, 忠君报国。孝道事君层面的伦理精神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集中体现, 是教人们立足社会的生活之学。

首先, 孝道教人立足社会的生活之学表现为孝道对人之自立的要求。侍奉父母是孝道的最基本内涵,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子女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实现生活的自立自强, 让父母不再担心自己的个人生活。如果一个人都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 连自己都无法养活, 那就根本谈不上照顾和孝敬父母了。这就是孝道对人自立品质的精神启示, 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实现生活的自立和自强。

其次, 孝道伦理由家庭范围推向社会群体就使它具有了延伸性和扩展性, 要求人们把对父母的爱敬和对兄长的尊重推及于人, 在社会交往中建立和谐、亲善的人际关系。所以, 孝道十分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 也注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礼节规范, “仁爱”和“礼仪”是在孝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两项重要社会交往内容, 体现了孝道伦理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以及追求和谐友爱的价值取向, 这是孝道伦理精神教人学会社会交往的重要表现, 以实现良好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再次, 孝道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也就是说, 孝是爱国之心的根源, 孝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爱国主义。小孝爱家, 大孝爱国, 于是孝道便有了“为国、为民、为天下”行道的充沛情感, 出现了一代代的忠义人士。如汉代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仍不屈不挠, 被视为爱国民族英雄而被万家传颂;岳母刺字,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从这一意义上说, 孝的内涵已明显超出原有的血缘关系, 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大义, 而这种爱国爱民的情感正是在爱家的情感基础上逐步衍生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孝道有助于培育人的生活感情, 对社会群众的仁爱之情, 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 立身之孝体现对生存境界的提升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立身之孝是孝的第三阶段, 立身之孝教导人们行道布施, 立功于世, 把好的名声留给后世。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立身之孝启迪人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孝道承志立身的内涵极力推崇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教导人们要有自强进取精神, 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为家庭、家乡、社会、国家争得荣誉, 能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所以说, 孝道包含了“立志”“立身”的积极进取精神, 彰显了珍惜生命的必要性, 人生奋斗的重要性, 以及善用此生的紧迫性, 可以推动人们自觉地追求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有价值的人生。现代社会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孝道的这一伦理精神来劝诫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不朽, 达到人类精神生命的永恒接续和生生不息。

立身之孝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上, 要能够遵循道德、道义, 并且能建功立业, 留名后世, 让父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感到荣耀。要做出一番事业, 这就要求人们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 所以古人视孝为“德之本”, “立身行道”是在主张人们把积极的优秀的嘉言善行留在社会, 体现古人对“立德”的重视, 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性价值。德性修养的提高就把孝道的“亲亲”情感由家庭出发, 把人与人的关爱之情和责任之心推至社会和天下国家, 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状态, 学会以善良、热情、友好的方式在社会群体里优雅地生存。孝道对德性的种种要求增强人的爱人能力和服务精神, 让人在社会群体的互爱互助中完善自身品德修养, 提高人的生存境界。

综合上述, 孝道丰富的伦理精神对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孝道的“三生”教育资源, 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孝敬父母为唯一内容的孝道教育, 发展适应学生和时代需要的新型孝道教育。

三、传承与转化孝道教育

古往今来, 孝道一直和学校的教育紧密相连。一方面, 由于孝道本身就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与学校的育人功能相得益彰, 共同完成对人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 学校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责, 孝道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应当推行的教育内容。然而, 学校的孝道教育不应当局限于“给父母洗一次脚”“跪拜父母”等这样形式化的空洞教育, 而应传承孝道的伦理精神, 在生命、生活、生存视角下转化孝道教育。为此, 学校要从孝道教育目标设定、孝道教育内容整合、孝道教育环境优化三方面实现孝道教育转化。

首先, 学校孝道教育要把孝道内涵里蕴藏的生命、生活、生存伦理精神作为孝道教育的逻辑起点, 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境界作为孝道教育的追求目标。学校孝道教育要加强学生爱惜生命的意识, 要通过孝道思想的渗透, 引导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近年来, 青少年漠视生命的事件不断发生, 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为此, 通过孝道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就成为学校孝道教育的首要目标。还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平等性, 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基础上学会珍爱他人生命, 能够正确认识和善待他人和他物。在生活方面, 孝道教育要教导学生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过分依赖家长, 养成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生活技能的习惯, 养成发展独立生活能力的意识和品质。在这种自强精神的支配和带领下, 实现学生生活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 也要通过孝道教育培养学生生活情感, 让学生学会爱己、爱家、爱他人, 爱国、爱民、爱自然, 做个富有爱心和情感的人, 提高自己的生存境界。

其次, 孝道教育要实现与学校课程的融合。例如孝道教育可以和语文学科渗透的生命关爱、人生价值、爱国精神等思想内容有效结合, 加深学生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的认识与理解。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健康与体育等学科的生命教育内容、社会交往内容都可与孝道教育的生命、生存意蕴相互穿插进行。艺术类学科 (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 陶冶学生情操, 学习中渗透地方艺术文化和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情感。学校通过孝道教育和学校课程的融合, 促进教育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引领学生做个文化人、道德人, 追求生命的理想, 具备学会生存的能力和修养。

再次, 孝道教育要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基础上, 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塑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孝道教育环境。

一方面,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孝道观。今天所讲孝道之“孝”并非封建社会父尊子卑、父命子从的人格不平等关系, 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现代孝道。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 以沟通的教育方式为主, 避免命令和威慑,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家长要注重对孩子孝的行为和习惯的培养。现代家庭结构多是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 这就容易造成家长的溺爱心理, 过分的呵护让孩子的孝知、孝感、孝行意识逐渐淡化, 因此家长要严慈相济, 理智施爱。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想法, 认为全家人都该为他服务, 让孩子在接受家人关爱时也懂得去爱别人, 也可利用身边的行孝故事,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孝心与责任心。

另一方面, 孝道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宣传。要合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功能, 打造传统孝道的社会群众基础。孝敬、明礼、感恩、博爱、立身成为新时代孝道的主要内容, 应通过大众媒体在全社会宣传孝道的文化内涵, 规范人们的行为意识, 树立合时代发展的孝道精神。特别是通过生活中的典型孝道事例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对败坏孝道、危害社会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强烈谴责, 引导学生树立优劣对错的是非观念, 使孝道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要创建良好的社区文化, 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学生的生活社区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之一, 社区文化对广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也较大。为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孝道教育开展, 要立足社区, 做好社区工作, 通过建设社区孝道文化墙、孝道文化建筑等来宣传社会的孝道文化。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孝道教育才会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野外生存生活 篇10

第四版教材仍旧适用于幼儿园大班,建议两周一课时,主要采取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活动。现将第四版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和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教学内容

1. 岩石上的小蝌蚪

教师先讲故事《岩石上的小蝌蚪》给幼儿听,要求幼儿认真倾听。讲完故事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对故事情节进行讨论,教师小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哥哥把两只小蝌蚪放在岩石上离开后忘记了,小蝌蚪最后被太阳晒死了。

教师再次讲故事,然后和幼儿一起讨论小蝌蚪为什么会死?教师小结:小蝌蚪的死是因为小哥哥把它们忘记了,虽然小狗小鸭要救它们,但小蝌蚪非常信任小哥哥,想着小哥哥会回来,所以不肯离开岩石,直到它们被晒死。

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听完故事后心里的感受,小结:小蝌蚪的死是由于小哥哥忘记了,小哥哥这样做是不对的,他的粗心使得小蝌蚪失去了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无论是人的还是小动物的生命。

2. 生日会

教师先请要过生日的小朋友介绍她们的生日是哪天,然后,教师请一位家长介绍孩子长大的过程、经历,可以请家长现场介绍,也可以用录像、书信的形式介绍。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也离不开幼儿园的教育。

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今天怎样给这几个小朋友过生日。教师请幼儿分别向过生日的同伴说祝福的话,准备了礼物的赠送礼物,教师根据幼儿说的情况,纠正用词不当的地方,过生日的小朋友要答谢小朋友。

最后,大家一起吃生日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

3. 什么是勇气

教师请小朋友完成一项任务:向其他班的老师借一样东西。教师小结:有的事情对于有的小朋友来说很简单很容易,但对于有的小朋友来说,就需要一点勇气。然后教师请小朋友到全班同伴面前作一个自我介绍或是表演一个节目。教师小结: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勇气去做某件事,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想法,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我们可能就会有勇气了,不信你们试一试。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勇气的游戏,并针对小朋友的不同情况给予鼓励或者安慰,但不能勉强。

教师和幼儿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和分享自己对勇气的理解。教师小结:勇气有很多种,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有的会令人敬畏,有的却显得平平常常。勇气,可以是你第一次骑自行车不用安全轮;勇气可以是你轮滑时,放开栏杆的那一瞬间;勇气,是你晚上独自一人不开灯睡觉;勇气,是你见到新的朋友大方地说:“嗨,我的名字叫贝贝。你呢?”勇气,是你决定自己去熟悉的理发店理个发;勇气,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总之,不管哪一种,勇气就是勇气。

4. 地球上的淡水

教师先出示有脱水现象的植物,教师与幼儿一起通过讨论了解水的用途,然后,教师出示地球仪,向幼儿介绍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出示池塘的干涸、土地的龟裂、万物枯萎的图片,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发现水资源的缺乏导致了干旱。使幼儿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进而产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想法。

最后,幼儿分组讨论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二、教学建议

1. 岩石上的小蝌蚪

本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故事体会生命的重要,珍惜生命。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可通过班级周计划告诉家长通过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活动后教师可安排家长在家和幼儿一起回忆这个故事,通过家长和幼儿的讨论了解幼儿在活动后对于生命的看法。请家长有意识地结合生活中相关的细节和幼儿一起讨论,使幼儿明白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2. 生日会

本活动的目标是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同伴的祝福,感受生命的成长;体验和朋友在一起过生日的快乐。这个活动是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给过生日的孩子写信、摄制访问家长的录像等形式,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组织大家观看,让孩子感受成长的艰辛与喜悦。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生日的时候为父母作一件事情以此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通过活动引导家长以适当的方式为孩子庆祝生日,进一步培养幼儿尊重生命的意识。

3. 什么是勇气

本活动的目标是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勇气,获得自己对勇气的最初认识;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积极表达自己对勇气的不同理解,交流和体会不同的人对勇气的理解。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当家长或者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彼此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持之以恒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师、家长也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4. 地球上的淡水

本活动的目标是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存在的状态,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淡水;知道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懂得保护水资源的简单方法。这个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了当前水资源缺乏的现实。活动的困难在于培养家长节约用水的习惯和意识,通过家长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来影响孩子。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制作节约用水的宣传画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家里制作节约用水的记录表,让孩子每天填写,定期到幼儿园交流,以此帮助大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和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幼儿园“三生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三生教材(幼儿园)》第三版的内容组织活动,也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拓展。根据目前对幼儿园开展“三生教育”的研究,在组织“三生教育”活动时有以下方法借鉴:

1. 注重情感的体验

在《岩石上的小蝌蚪》《生日会》《什么是勇气》三个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感受,需要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某种情感。在这一类活动中就需要教师尽量给幼儿真实的体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以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幼儿,使幼儿也产生类似的情感,最终达到活动目标。因此,在这一类活动中,关于对小蝌蚪的科学认识、过生日的社会体验和体育游戏的规则与注意事项可以在幼儿园科学、社会、体育活动中进行。在“三生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活动的准备与铺垫,不是活动的重心。而要让幼儿一直保持这样的情感最终形成其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家长也同样有这种认识,具有这样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家长改变自己的观念。

2. 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地球上的淡水》这一活动中,注重幼儿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在这一类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如果教师不能提供真实的场景给幼儿体验,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如家庭中的节约用水,只有家长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幼儿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养成习惯。

兼职:从生存到生活 篇11

多花些时间来享受生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索尔不惜调用大量数据和事例来向人们传递的声音。

如今,这种声音在中国内地一些人的“生活指南”中已经演进至2.0版本,他们固然是“生活的价值凌驾于金钱之上”的身体力行者,但“生活价值”本身却开始有了新解:当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让人们被工作捆绑,乏味的业余生活无法让人们得到释放时,一些人在坚守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开始寻求自己的第二人生。

与传统意义上的“兼职”不同,弥补收入的不足已不是“职玩”者们从事第二职业的全部动因。他们更在意的是,在“第二人生”中尝试完成那些被自己错过的理想,让喜好与梦想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调剂生活的庸常,以在精神愉悦上走得更远。

在“白领群体”中,“职玩”者们并不特殊。他们有的如李东、莫奇升那样“玩”得足够专业,有的则只是在淘宝上开家网店、下班后掀开私家车门卖卖私货,体验着当老板的快乐。

毫无疑问,这个普遍于1990年代以后接受大学教育的群体的产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我需求层次的提升过程相伴随。良好的教育与愈趋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心灵上有更多层面的追求,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生活理念。

当社会的齿轮越转越快,被甩离和被撕扯的感觉愈趋加深时,他们的内心需求与所具有的相对开阔视野,让一些人开始实践不同运转速度与不同身份的多元生活。而丰富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会反过来促使他们更愿意坚持自己原本的工作。

某种程度上,“职玩”者们更接近于《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大卫·布鲁克斯在他的《天堂里的BOBO族——新社会精英的崛起》中所描绘的新面目的中产群体:他们不会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心灵的满足而兼职,他们本身收入不错,同时更追寻生活本身的意义,注重感受生命中每一个过程,注重个体的完善和对社会的责任。

不管怎样,“职玩”者们为社会添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色调,在重新勾勒物质和精神层面自由生活的同时,对社会上的各种身份、道德、人际关系的变迁也将会产生影响。

野外生存生活 篇12

幼儿园《生命·生存·生活》教材第五版适用于幼儿园大班,建议两周一课时。主要采取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活动。本文将第五版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和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教学内容

1. 快乐感恩节

教师先通过看图(或播放课件)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感恩节的关注,然后教师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西方感恩节的文化。在丰富了幼儿有关感恩节的经验后,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周围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和幼儿一起通过制作小礼物来表达自己感恩的心。

2. 节约用水

云南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有了缺水的经历,节约用水已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先通过带幼儿运动和幼儿一起感受口渴,体验口渴时喝了水的舒服。然后再和幼儿一起讨论干旱给云南带来的影响,最后引导幼儿想办法节约用水。

二、教学建议

1. 快乐感恩节

本活动是在了解西方感恩节的有关知识后,将这种感恩的品质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活动的重点不在于了解有关感恩节的知识,而是引导幼儿发现别人对自己的爱,并回报这种爱。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关于感恩的教育不仅仅是针对3———6岁的儿童,还有80年代出生的父母和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教师。通常这些父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条件,拥有开阔的眼界;背负着那些因为文革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的长辈的期望,擅长读书却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拥有竞争的能力却缺乏合作的意识。这一活动不仅帮助家长培养自己孩子感恩的品质,还引导家长通过养育孩子来感受长辈对自己的恩情。

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更重要的是引起家长对感恩的反思。通过组织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来引导大家感恩周围人对自己的恩情,进而影响幼儿。

2. 节约用水

本活动的目标是:体验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能参与讨论节约用水的方法,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这个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了当前水资源缺乏的现实。活动的困难在于培养家长节约用水的习惯和意识,通过家长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来影响孩子。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制作节约用水的宣传画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也可以家里制作节约用水的记录表,让孩子每天填写,定期到幼儿园交流,以此帮助大家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方法

幼儿园“三生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第五版的内容组织活动,也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拓展。根据目前对幼儿园开展“三生教育”的研究,在组织“三生教育”活动时可以有以下方法借鉴:

1. 注重情感的体验

注重幼儿的感受,需要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某种情感。在这一类活动中,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以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幼儿,使幼儿也产生类似的情感,最终达到活动目标。因此,在这一类活动中,关于对感恩节知识的了解可以在幼儿园科学或社会活动中进行。在“三生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活动的准备与铺垫,不是活动的重点。要让幼儿一直保持这样的情感最终形成其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家长也同样有这种认识,具有这样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家长改变自己的观念。

2. 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节约用水》这一活动中,注重幼儿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在这一类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如果教师不能提供真实的场景给幼儿应用,可以请家长带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家庭中的节约用水,只有家长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幼儿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养成习惯。这些活动需要家长也具有正确的方法和习惯,教师能否通过活动影响家长,使家长能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配合教师对幼儿产生正面影响,对活动的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 重视家长的作用

上一篇:学校档案工作创新认识下一篇:中职服装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