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精选3篇)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篇1
课程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性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 是为人与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本上是由体育课程管理者、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来完成的, 强调的是社会方面的需求, 很少关注受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也遵循着这一模式。然而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 每一位课程主体都毫无例外地追求和向往着他所理解的课程价值及其意义, 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目标[1]。从体育课程实施理论看, 只有课程构建理想与课程主体价值取向处于相互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课程实施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2]。因此, 调查并分析高校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活动中的价值取向, 对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及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6~2007年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生500名, 其中男生300人, 女生200人。
1.2 方法
(1) 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试验研究”所构建的野外生存生活课程体系和兰州理工大学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大纲[3], 设计并制定了调查问卷。
(2) 在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 分2次对甘肃省3所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生, 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野外实践形式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6份, 其中男生284份、女生19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2%。
(3) 与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仔细查阅学生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心得体会。
(4) 查阅相关文献, 整理与梳理访谈与学习心得体会纪要, 利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取向 (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选择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倾向。课程目标选择主要倾向于运动技能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2方面, 对身体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的认同感不高;男生和女生在对课程目标的选择上, 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
从表1可以看出, 有73.9%的男生和83.9%的女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 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82.4%的男生和75.8%的女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 培养团队精神, 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力;大部分学生对身体健康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的认同感不高。这说明:一方面,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设置, 得到学生的认同, 符合主体选择需要;另一方面, 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选择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 忽视对自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其价值取向与课程预设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 通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4]。从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相互关系来看, 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是手段和途径, 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则是目的, 运动技能目标是实现其他3个领域目标的载体。然而, 调查数据显示, 高认同感的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 并没有被大学生看作是实现身体健康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的有效途径。究其原因, 这与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和对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认识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学校都把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运动技能目标) 作为正在实施的课程目标和应当实施的课程目标, 而忽视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等关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判断。当代大学生受过度应试教育和家庭影响, 竞争与合作意识欠缺, 协作与团队精神缺乏, 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利用相关课程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力, 这是其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因此,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表现为对社会适应目标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感。
2.2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野外安全急救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意愿;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野外生存与生活训练课程作为新型的综合性体育课程, 融入了体育、生物、医疗卫生、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通过登山、溯溪、溜索过河、穿越丛林、搭建帐篷、鉴别与采集食物、识别天气、辨别方向、野外定向、野外伤病自救与互救、避险遇险情处置、发送求救信号等实践活动, 学习与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实践方式均是大学生在以前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未曾见到的。每一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不断更新与转化, 以及对野外自然的向往, 使大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野外生存生活基本知识、技能与野外安全急救知识又是大学生在野外进行实践活动时必备的技能, 因此, 大学生在这2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感。那么, 为什么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能力训练方面的认同感不高呢?究其原因, 这与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通过访谈发现,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主要是由于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形式的新颖独特性深深吸引着他们,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 作为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由此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对基本体能的训练, 这与表1所显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2.3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类型选择的取向 (见表3)
调查数据显示, 有59.2%的男生和51.0%的女生选择山地与森林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有16.9%的男生和40.1%的女生选择草原与湿地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学生普遍对冰川与雪原类型、戈壁与沙漠类型、亚高原与高原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选择意愿不高。
自然环境中的山地与森林, 具有地形地貌复杂与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不仅能够提供进行登山、溯溪、溜索过河、穿越丛林、搭建帐篷、鉴别与采集食物、漂流、攀岩、降岩、野外定向等检验活动和锻炼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能力的地形地貌, 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必需的野外生存生活条件。相对于冰川与雪原、戈壁与沙漠、亚高原与高原类型而言, 山地与森林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强、难度较低。冰川与雪原、戈壁与沙漠、亚高原与高原类型的野外实践活动, 由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外部物质条件很少, 在进行野外实践活动时, 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充沛的体能和专业化的野外实践知识与技能, 还需要高配置的野外装备,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 并不具备在上述自然环境中进行野外生存生活的条件和能力。而草原与湿地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践难度低, 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 因此亦符合一部分不愿意冒险的大学生的意愿, 具体表现为较多女大学生选择这一类型。同时, 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类型选择倾向性的因素调查发现, 生活在平原、丘陵、草原地域的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与其居住地域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所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会对其课程类型选择的倾向性具有一定影响 (见表4) 。
2.4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野外实践形式选择的取向 (见表5)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对野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主要倾向于穿越式和混合式。同时, 在对野外实践天数的选择上男、女学生有一定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大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程目标上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运动技能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认同感, 对身体健康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目标预设理想与学生价值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野外安全急救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意愿;其课程内容学习的价值取向处于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层面。
(3) 山地与森林类型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大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类型, 大学生居住地域自然环境对其课程类型选择的取向具有一定影响。
(4) 大学生对混合式与穿越式野外实践形式的选择意愿较高。在野外实践天数的选择上男、女大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3.2 建议
(1) 重新审视与建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和形式。一方面, 构建与实施适应大学生课程活动需求的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程体系;另一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由对野外生存生活相关知识技术的需求转向身心和谐发展需求, 使课程体系构建理想与大学生课程活动价值取向二者之间处于相互适应的动态发展之中, 从而促进课程体系与大学生课程活动取向的协调发展。
(2) 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大学生对课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受到课程认识、主体需求和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应进一步展开对大学生在不同地域、不同课程类型活动中的取向研究, 使该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
参考文献
[1]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 2006, 13, (2) :5~7.
[3]张惠红.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学实验的研究[J].成都体院学报, 2002, 28, (6) :31~33.
[4]张惠红, 朱伟强, 黄超群.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2) :50~51.
[5]姜丽, 白莉.我国大学生野外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2006, 13, (2) :92~94.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篇2
这个星期,在5节生存训练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我一身中只能用到1次,但这1次就仅仅足够了。
这个星期里,我每天都踊跃发言,有什么实验我也勇于尝试。这5天里,我学到急救,逃生等等之类的知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星期1和星期4了,星期一那天,老师首先播放了一个视频。那是日本发生大地震时的视频,我仔细地看着,上面的海啸不到几秒钟就蔓延到日本的城市里。那些海啸高达十来米,好像一堵水墙,连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十分坚固的大桥也被这些来势凶猛的海啸给冲走了。一条小河和海啸相比,就等于大象与老鼠的差别,海啸一两秒钟就把一条小河给吞噬了。可见那次的`海啸有多么的可怕。看完后,老师又接二连三地放了几个视频,轻重让我感受最深的就要数那个车祸事件了的视频了。在那辆车上,坐着一男一女,在发生车祸时,他们都系着安全带,还有车子里准备的安全气囊。如果没有了这些安全设施,就会和视频里的苹果一样,粉身碎骨。
在星期四那天,我们看了一些视频,上面叫我们受伤了该怎么办,其中有骨折和溺水。骨折分两类,另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开放性骨折了。开放性骨折发生后,要先用干净的湿毛巾擦一擦伤口,然后用绑带绑住,再用两个沙袋放在头部两边,使病人不再乱动。老师重点讲了我们溺水了该怎么办,老师把一个假人推了上来,再让我们看了一段抢救的视频让我们大致明白该怎么做。首先应该拍拍伤者的肩膀,看看他有没有醒,如果没有醒的话就采取措施。先找到我们身体两根骨头交叉的地方,一只手再压在他心脏的方便,另一只手再放上来,再压。如果溺水的人是大人,就要压30下,但如果溺水的人是小孩,我们就应该压15下。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篇3
关键词:野外生存训练,公体课,可行性
1 野外生存训练的特点与目标
1.1 特点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途径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环境挑战性等特点。使学生在陶冶情操、挑战自我之余,培养其机智、果敢、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条件,开发野外生存方面的教学与训练。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以(模拟)野外生活为主要形式,以教学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从而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标。
2 国内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现状
2.1 国家政策的推进
自教育部的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实验研究》立项以来,我国高校多次组织进行了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活动。期间在2004年黑龙江帽儿山成功地组织了中日韩三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共同训练活动,在各高校和社会界都产生了良好效应。
2.2 部分高校的反映
当前全国有超过100所高校已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野外生存、岛屿生存、沙漠生存等一系列运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据有关学者对多所高校的调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体育选项或选修课中,排名列前。网上选课时,清华大学数十项体育选修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点击率排列前几名;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样点击率高涨,甚至浙江工商大学由于报名人数太多,只能采取对报名学生加试3 000m(男)和2 000m(女)跑的办法,择优录取。
有关专家调查显示,通过一年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比,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显著提高,其中女生各项指标均高于男生,但没有性别差异的意义。经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教学,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质的增强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在适应学习中适应社会、完善自我,为大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我校学生对野外训练课程的兴趣表现
本人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多年以来,细心观察我校公体课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课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统计调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压力过大,期待回归自然、愉悦身心,对野外训练课程这一话题感兴趣,而且参与动机较强,本人就这个问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表1看出:从72.2%的人喜欢体育运动来讲,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健身意识,已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所在,或者是他们大都能在体育运动中寻求到快乐,这一点是开设任何一项体育课程所必要的前提。
由表2得知:只有32.0%的人了解野外训练课程,说明我校学生健身新概念缺乏,自200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实验研究》,而且至今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已经开展或正筹备开展这一体育课程,所以我校应弥补教学前期的不足,更应向学生提供这项健身平台。
表3可知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还以传统的篮球运动和健美操运动作为的体育选修课项目,这一点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是否是教学形式上的单一问题或者是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转向,开展新兴体育教学活动势在必得。
表4不难看出:在谈到我校现行公体课的感受时,只有29.2%的人认为课的内容丰富,身心得到满足,其他则都认为教学形式单一,甚至是不想上,这恰好与同学们健身意识强相反,丰富当前教学形式是当务之急。
通过表5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想从体育课上得到的主要是愉悦身心,其次是锻炼身体,反映出他们的心理需要调节,这也符合了野外训练课程的健身价值特点。
由表6可知当在教学形式的问题上时,55.7%的人愿意回归自然,磨练意志,这也是开设野外训练课程的重要前提。
由表7我们看出在安全意识问题上,只有1个人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差,说明同学们已建立了稳固的安全意识,这也是在开展野外训练运动上的重要保证。
通过表8我们得知有88.4%的人认为我校有必要开设野外训练课程,证实了同学们及其的想回归自然、愉悦身心,对野外训练课程这一话题感兴趣,而且参与动机强的观点。
4 我校开展野外课程训练课程的优势条件
4.1 地理位置优势
贵州民族大学坐落于大山之巅、地处温暖湿润气候的云贵高原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四周喀斯特地貌尤其富饶,这些是开展野外拓展当中登山行走、攀岩速降、徒步露营等项目的优势资源。在学校周围都可以开展野外训练运动,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另外,我校地处贵阳市郊,比邻贵州大学城,交通便利,远离闹区,在开展野外训练项目的同时,可以加强和其他学校的交流,以至取长补短。
4.2 人文历史优势
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贵阳地区是军事经济齐具繁华的古代夜郎国的后裔,带有浓重的古代军事神秘色彩,在古代军队娱乐、生活传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的时候融入野外训练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流传稀有的民族体育项目。
另外,贵州民族大学在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熟悉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并且从小与山、河打交道,懂得一般的自救自护知识,在我校开展这项运动的途中,他们可以对其它热爱这项运动的同学起到帮扶的体育教学效果,这也是我校开展这一项目的优势。
4.3 教师资源优势
我校有众多体育教师在业余爱好当中已具备了大量的知识与经验,并且学校在二、三本以及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田径专选班当中成功地开展了多次野外训练团队项目,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提高了学生在体育专业课方面的兴趣。学生参加后深受锻炼,拓展了思维,增强了体质。
5 我校开展野外训练课程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5.1 我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影响因素
首先,野外生存活动在学校开展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如场地、安全保护、训练伤防治,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安全性,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就容易诱发意想不到的危险。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具有一定的难度,其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成败,组织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必须要明确野外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我校现有的公体课教师队伍当中,并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野外生存的经验必定有限,即使是在体育大学开展过的野外训练课中,都参合着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老师还缺乏部分专业的野外训练运动知识。
再次,野外生存的安全保护不同于在校园里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学校里的体育活动人员比较容易控制,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环境也比较好掌握,而野外生存的不可预见的危险因素很多,外界环境也很难预料,很多潜在的危险不能很好的预警,因此安全保护很困难,加之人员不容易控制,这更增加了野外生存活动的安全保护难度。
另外,野外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学生选择时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引导,而且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紧迫下,开展该项目的时间上也是一个难题。
5.2 我校开展野外训练课程的对策
体育课程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外校外体育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在选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内容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要克服组织难度,首先是要有专门的指导机构和专业人才,同时要多方面结合实践经验教训。我校体育教师队伍当中有关于这方面的基础,且对于该项目有不少实践方面的研究,只要给予条件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就能克服在组织学生开展这项活动的难度。
其次,引进和培养一些专业教师队伍,目前我国也有这方面的专业培训机构,通过教师的直接学习指导会增强该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同时在我校师资队伍中部分老师已具有一定层次的研究与经验,只要稍加专业培训即可成为重要的指导人才。
再次,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在开展这门课程之前多作关于这方面的安全教育研讨会。同时增大部分对该项目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努力把该项目打造成我校的精品课程,从而扩大我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力。
6 结论
综上所述,我校公共体育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有丰富的可行资源,其中包括学生兴趣方面的爱好、国家政策方面的推进、我校地理位置优势、教师资源的优势等,都是我校在开设这项新兴体育项目的优势资源。只是在相关的环节上阻碍了这门课程在我校的广泛开展,但是我校也有能力克服这方面的影响因素,说明在我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操作具有可行性。
当前研究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文献集中在对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介绍、国内外开展的比较研究、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理论性探讨、关于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效果的实践论述几个方面。研究我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可行性,不仅为我校公共体育切实开展这门新兴科目作参考和帮助,也是为以后拓展我校体育课程作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长毅.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思考[J].沈阳教育大学学报,2007.
[2]郭荣娟,司钦如.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深信健康的影响[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3]姜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推荐阅读:
野外生存生活06-06
野外生存心得07-19
野外生存策划书07-14
简易野外生存手册07-25
野外生存期末作业08-26
野外生存技能讲义09-24
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论文08-02
观看贝尔野外生存心得体会精选600字09-27
野外训练12-18
野外拓展训练感受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