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践

2024-10-11

野外实践(共12篇)

野外实践 篇1

摘要: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而实践教学环节则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野外生存、合作精神及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学,野外实习,素质教育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造就复合型人才的一次集中训练。其目标定位, 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延续, 而是更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生物学野外工作的能力及独立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一、野外实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野外实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 是更为生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 倾注极大的热情, 对于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野外实习是实现生物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通过野外实习,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特点, 了解在生物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严峻现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和责任, 进而能够自觉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保护生物环境的宣传工作, 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员, 增强自己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实践中, 我们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一是通过掌握生物学科实习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植物科的识别要点、植物的一般和特殊用途、特殊植物的原始性、进化特征以及植物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等;二是在实习过程中改变只注重识记的倾向,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限于条件, 一次实习不可能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全部问题, 我们把实习当作向学生展示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的示例, 引导学生从野外实习的具体研究任务中, 掌握研究的思路、方法, 培养学生获得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这样的思路, 我们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探究性野外实习。自20世纪50年代建校以来, 东北农业大学一直都坚持植物学野外实习, 建立了黑龙江“帽儿山” 和辽宁“千山”两所野外实习基地, 使之成为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唯一一所全部本科生 (理科及农业生产类本科生) 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院校。从2005年起, 我们以“生物学理科基地”为试点班, 在辽宁“千山”进行了研究性生物学 (动物学与植物学相结合) 野外实习的改革与探索,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野外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基本程序

首先, 专业知识准备。动植物形态解剖学和动植物分类学是实习中专题研究的最重要基础知识, 实习前要求实习学生充分复习相关内容, 应尽可能多地鉴别动植物种类, 为专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一般在两周前, 教师将千山的生态环境特征、动植物名录及动植物的录像及早地提供给学生,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开始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寻找相应的植物标本, 并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动植物的图片及生活史特征, 这一阶段在实习前完成。

其次, 确定题目。由于野外实践时间有限, 定题宜及早完成。我们发动实习学生深入自然去寻找, 发现自己感兴趣而又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从确定题目开始, 培养自己观察、对比与思考的能力。在实习基地, 指导教师伴随在学生身边, 帮助分析题目的可行性、协助设计实施方案。

再次, 收集材料。确定题目后广泛收集材料, 包括标本采集、生态环境、文字资料等。

第四, 观察、实验、思考。从各种事物及现象的观察、实验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五, 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返校后交流评比, 进行多媒体报告会和实习成果展览。

三、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实践效果

1.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过去的生物学野外实习, 都是学生围着教师, 学生问, 教师答, 学生虽能暂时记住一些动植物名称, 但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 稍微有变化就会不知所措。这种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离开了实习地特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到的所谓的知识会逐渐淡忘。所以在实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重要的是认知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而在研究性野外实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对植物名录和植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野外进行的是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和认知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利用植物的叶形、表皮附属物及用手揉嗅其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 跟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的植物属于哪科的植物, 而后确定其种类。拿到了某个植物, 学生会给大家讲其特征, 教师纠正, 改变了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当在某个生态环境见到了某些相关的种类时, 学生会进行积极地对比, 找出异同点, 通过这种比较, 来加强对其特征的观察、描述, 这种方法, 不仅避免了讲授内容复述, 而且变学生被动“听”和“记”为主动“看”和“想”,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得出结论, 印象深刻。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学会了生物学野外考察的基本研究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探索的学习过程, 其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能力。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地确定题目和收集材料, 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再更深一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去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在三年的野外实习中, 学生们完成了一百多篇有价值的野外实习调查报告, 其中“葛的生态环境调查和利用”一文, 获得了2006年“理科基地”实习总结报告一等奖。通过这种研究性的野外实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都要求学生要严格的遵守纪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会随时出现一些小的情况, 比如在攀爬中摔倒、划伤, 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时扭伤, 被蚊虫叮咬等, 都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在采集标本过程中, 需要锹挖、刀割、装袋及背负工具等, 都需要相互的合作才能完成好, 野外实习是一个实际动手的实践教学过程, 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 当共同完成一项课题后, 会体验到共同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实习过程中, 由于时间比较紧凑、学生不能擅自离开, 食宿条件比较艰苦, 能够相互体谅、相互鼓舞, 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4.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估计, 目前全球每分钟损失耕地40公顷, 损失森林21公顷, 在美国举行的1999年国际植物学大会上, 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指出, 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球将近一半的陆地, 正导致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加速走向灭绝,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 估计到21世纪后半叶, 将有1/3至2/3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这个数字多么触目惊心。

植被的破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飓风、暴雨、泥石流等这些大自然的报复无一不使人们警醒, 所以在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中, 时刻要灌输环保的思想, 激发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使学生更加理解天然林不仅是宝贵的植物资源, 而且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维持生态平衡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秀娥.刘怀攀.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3 (2) :87-88.

[2]孙伟华.包雪英, 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19-20.

[3]陈模舜, 李钧敏.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03, 20 (3) :43-45.

野外实践 篇2

高等地质教育肩负着培养我国地质事业人才的使命,大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最主要的场所。近年来,地质行业受到国家重视,然而受社会价值取向、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地质类学生由于思想准备不充分,对于地质工作的认识不足,在择业时紧盯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科研院所,不愿意深入基层和一线工作。一些地质类毕业生不能适应地质工作的艰苦环境,思想基础不牢固。有的甚至试用期未满就出现辞职或跳槽的现象。“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有所淡化。

在与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一起的座谈会中,他们突出强调了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的重要性。“如果你热爱这一行,就要时刻做好出野外的准备,我就出了二十年的野外。”其中一个主任如是说。当谈到地球物理专业的就业问题时,他们表示地球物理现在已经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如果能真正掌握好专业知识,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他们还表示,个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不会因为是本科生就不让其带项目,只要能力够,都可以带。公司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很需要,并不会只收研究生。当然研究生在以后的竞争中会占优势,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现在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已经偏向于西部偏远地区和深部地区。”,其中一位领导这样强调。随着地球物理的发展,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有了各种新技术,如多波地震勘探等。现在国内地球物理不是钱的问题,有进口的装备,技术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才的问题,有没有真才实学,能不能分析处理,反演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后勤保障这一块,你们大可放心,我们的车上会有专门的做饭工具,保证能让大家每顿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讲到这里,大家不由得都笑起来。地质行业也不会完全不收女生,只要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地质行业也绝不会将女生拒之门外,这是一种性别歧视。不过,企业会对女生有特殊照顾,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让女生出野外的。

陕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还给我们一行人提出了一些建议,也是对所有地球物理本科生的一些建议:“对于你们大二的本科生而言,现在就关注就业还为时过早,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好基础知识,工作后你们会发现,专业基础知识甚至比你学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一块,一定要掌握得非常过硬。还有就是地质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一定都要扎扎实实的学,现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偏向于通才,不仅仅是掌握你主修的一门技术,而是对重、磁、电、震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获益匪浅。

以问题为导向的野外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地理学;实践教学;问题导向;批判性思维;有效问题;中奥联合实习

纵观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提问可以说是与教育相伴而生。孔子和苏格拉底可以称之为 “提问鼻祖”。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之”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氏的追根究底的“问答法”都闪烁着睿智的光辉。“问题”是教师为了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或以促进学生思维、推进课堂教学进度为目的,由教师设置并提出的。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认知任务[1]。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以及野外实习经费投入的限制,当前一些高校的地理学实践教学通常还是以教师动嘴、学生动眼为主体,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新的地理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面向21世纪,以当前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研究”为重点,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通过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开放实验、路线实习、区域综合实习、提高型专题研究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实习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2-4]。2013年8月1日至8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地理与区域规划系联合举办了地理学野外实习,联合实习的主题为中国地貌、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灾害四个方向。具体的实习点、线的实习内容设计注重部门实习和交叉综合实习并重,整个行程从沿海到内陆,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到青藏高原边缘和黄土高原,跨越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总计6000余公里。本文对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中奥地理学联合实习”问题为导向的野外实践教学进行介绍,以期对国内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教师问题设计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设计和课程学习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从“问题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视角出发,把问题的创设看成是首要的课堂设计任务[5]。本次中奥地理学联合实习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老师提出问题,激发和启发学生去观察与思考;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之中或者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去探究或者找寻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启发或者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和机制。

2.实践过程

本次中奥地理学联合实习,教师在实习之前把野外现场地质地貌背景等资料发给学生,这些实习点的区域背景知识,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贮备和预先做的资料搜集来获得(如江苏沿海的海岸地貌、围垦工程、舟曲泥石流均是由负责该专题的论文写作的学生完成的)。老师的首要课堂设计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大家提前思考和实践授课时集体讨论。

如在江苏沿海3天的实习内容包括淤泥质海岸、潮滩和举世罕见的辐射状潮流沙脊群等独特的地貌类型,以及有关江苏沿海地区一系列工程开发的现状及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如围垦养殖、港口修筑、围海造地、米草引种、麋鹿种群繁衍等)。主要设计了以下探究性问题(见表1):

在岷江上游沿途考察了岷江上游河谷地貌,在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等地考察了古冰川与冰缘地貌。如在九寨沟实习区,主要设计了以下探究性问题(见表2)。

在陇南山区沿途考察了白龙江流域河谷地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状况。如在燕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主要设计了以下探究性问题(表3)。

二、对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思考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本次联合实习授课中采用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见图2),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在“勤于思考、主动质疑提问、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仅仅要求认真听讲记笔记,这对我们完善国内大学地理学野外实践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

(1)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野外教学方式,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在讨论格栅坝和实体坝两种不同的拦挡坝工程效应异同时,学生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由于实体坝不具有可渗透性或具有较差的渗透性,加上山地地形的限制,其库容量非常有限,有一些甚至在泥石流爆发之前就被其他山体碎屑物填充满了。在库容量被填满之后,后续的由泥沙质组成的泥石流很可能会从拦挡坝的上方溢出,造成拦挡坝失效。拦挡坝主要用于拦碴滞留,降低泥石流的动力,增强沟床的稳定性等,应提高拦挡坝坝体的渗透性能,使之只拦蓄固体物质。

(2)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教与学的互动。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老师野外实践授课的角色是设计课堂问题,组织讨论,答疑解惑为主,通过讨论问题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岷江上游沿途,老师引导同学们重点讨论了岷江上游河谷下部的“V”型河谷和上部的宽坡型河谷形成的原因,如何开发利用“V”型河谷以及两岸保存的大量的阶地,当地居民地分布和房屋的特征,高原抬升、河流下切与大型滑坡、崩塌发生的关系,滑坡、崩塌发生的主要地貌部位等一系列同学们感兴趣并且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学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习者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学与教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习者主动学习。在先后经过北川新老县城时,设置了讨论北川县城灾后重建选址的引导问题,学生们能够从北川县城旧址曲山镇处于两条活动断裂交汇处、旧址处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及低山峡谷的河谷平坝等方面,分析了原北川县城驻地曲山镇已不适宜作为北川县城灾后重建场址的原因。

(5)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有利于老师引导分析问题。在大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高效课堂互动氛围的营造是重要的突破口。大学生思想敏锐,具有创新意识,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如在大丰港实习点,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水深较浅、泥沙淤积的江苏沿海淤泥质海岸潮滩上能建立深水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认为是西洋水槽的存在为大丰港的建设提供了深水条件,但对西洋水槽形成的原因则感到困惑并向老师提出疑问。此时老师并未直接给出西洋水槽的形成原因,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水槽水流流向以及海域的潮流分布图,鼓励学生从海域的潮流作用角度来找答案。

(6)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中奥两国大学的授课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在国内的地

理野外实习,大多基于多年的实习基地,学生跟随老师到现场进行认知教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野外“满堂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决定教学内容,静态式的课堂教学造成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6]。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地理野外实习要多一些学生自主设计环节,譬如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无论是在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都激励双方学生要大胆求真,敢于质疑,要求大家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欣然接受老师们的讲解,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 杨小洋,张爱群,申继亮. 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4-39.

[2] 王建,张茂恒,王国祥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实习体系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10(4):70-72.

[3] 张茂恒,王建,陈霞等. 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15-18实习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8(6):127-130.

[4] 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 薛继东. “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S3):76-78.

[6]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6-148.

野外实践 篇4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 通过将学生放在首位, 拓宽专业知识面, 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强化能力储备, 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新开拓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SRTP的实施中, 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 科研训练计划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1,2,3]。

第二军医大学较早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学校一直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SRTP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具备科学思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科研实践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下, 本科学员能够较早地独立开展科研训练。得益于学校的安排, 在此前课题小组成员曾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训练。在天目山实践教学基地, 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在教员指导下, 调查药用植物并分类鉴定, 认识掌握100多种药用植物, 并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开展了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正是在此基础上, 我们小组提出了崇明岛东滩入侵植物的调查课题, 以探究崇明入侵植物种类与分布规律, 申请的项目获得批准为年度重点项目。本文主要介绍此次以学生为主导的野外实践科研训练的实践与体会。

1 以学生为主导, 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的药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工作连续开展多年, 是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也成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从知识层面, 更注重从能力层面培养, 提高学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 在学校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支持下, 课题小组成员自主申请获得一项重点课题。对崇明岛入侵植物进行分类调查, 明确上海市崇明岛地区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对保护崇明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 并为崇明岛地区入侵植物防御与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研究小组成员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以学生为主导, 通过调查实践课题, 团队精神、军事素质、创新能力等得到提高。在本次野外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导, 训练中指导教师作为一名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参与学员交流, 必要时给予指导。采用PBL学习法, 以崇明岛区域的入侵植物资源调查为主线, 设计方案, 制定调查日程与路线, 全体成员自主讨论, 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野外工作适应性, 增强了军事素质。

2 优化科研实践环节, 注重过程体验

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学生主导的野外实践调查, 重点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思考更贴近其自身对于探索的渴求和其自身薄弱的补充。野外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通过对各环节的优化组织, 注重过程体验, 通过实践体验有助于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素质。

2.1 课题的选题与立项

崇明岛对于上海大都市具有特别的生态意义, 我们前期已有过相关的调查研究, 适合于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区域调查, 近来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大家的关注, 而对于崇明岛生态区域这方面的调查资料较为缺少。如果对其进行调查, 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工作, 得出的结果也可供有关部门提出生物防护措施参考, 具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经过搜索资料, 查阅档案, 咨询相关人员, 选择相对合适的考查范围:东滩、西沙两处的湿地区域成为了主要调查区域。对崇明岛区域进行入侵植物的调查, 该课题被学校认可并立项为重点课题。

2.2 课题方案制定与前期准备

为制订科学可行的方案, 小组成员利用深入调查相关背景资料, 提出预方案, 明确各自任务分工。小组查找《中国植物志》、《上海植物志》以及中国入侵植物数据库等, 对入侵植物基本资料进行整理, 整理入侵植物300余种, 并对路线及植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解, 制订崇明入侵植物调查方案, 包括采样数量, 采样方法, 鉴定方法, 数据的处理等内容, 同时对可能涉及的方法技术进行事先熟悉培训, 为课题调查提供依据。

2.3 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在正式实施考察之前, 课题组成员先在学校周边地区进行了预考察, 采集标本, 根据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同时对入侵植物的生境也有基本的了解, 不断完善路线调查的方法, 点面结合。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 对崇明岛进行了实地考察, 选择不同的季节进行, 重点对东滩湿地等具有代表性地点考察, 通过线路调查, 群落样方调查, 结合文献, 标本馆馆藏标本, 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所有调查均由学员自行组织独立完成。

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鉴定, 查阅文献, 修订调查方案, 在不同季节进行了多次调查, 根据前次调查经验, 扩大了样地面积, 增加了调查路线, 全面调查种类, 兼顾资源分布。通过调查, 获得了相关的关键数据, 以及若干重要标本与数码影像资料, 为下一步的资料整理提供了重要材料。

2.4 总结与思考

崇明岛东滩及西沙入侵植物调查, 包括线路调查, 地形调查, 群落样方调查, 拍摄了大量的生境照片与植物形态照片, 为制作数据库存积累了素材, 并压制了一些重要标本。通过调查基本确定了崇明岛东滩区域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并按科属分类编写《崇明岛地区入侵植物名录》。通过自主性课题实践, 从中体会到PBL教学法效果良好, 由于一开始就明确了问题, 主题明确, 基于学生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因而在科研方法, 科研思路、科研经验上均得到极大提高。虽然初期也走了一些弯路, 遇到一些挫折, 但是经历过失败以后最终取得成功的这种体验是十分宝贵的, 对于学生将来的科研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实施过程中, 由于崇明岛远离市区, 调查区域人烟稀少, 学生均为第一次到该区域, 为了完成任务, 克服了各种困难, 包括地形方位的判断, 路线的选择, 通过训练提高了野外工作能力和相应的军事素质。

3 野外实践训练中学生主导作用的思考

在实践教学环节, 通常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在SRTP训练计划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具体到某个课题或某个课题小组, 教师可能不再起主导作用。学校或教师只是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只需在关键的时刻纠措即可。全程放手让学员自主进行课题的设计、探索, 即使遇到困难, 也是学生想办法找出解决的方案, 而不是马上就想到找指导教师帮助解决。整个过程不仅鼓励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也在学生群体中创造了鼓励自由探索的氛围, 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早期发现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

在本次的野外实践课题训练过程中, 小组收获良多, 从开始准备, 教学演练, 预考察, 到正式调查, 小组成员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了一个将研究与学习相互交织通融的平台, 以所学辅助研究, 以研究促进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使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感觉到研究即学习, 学习即研究的氛围。当今高校教育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 学生作为本科教育的主体,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各相关教学领域, 通过学生为主导的研究型学习或科研实践训练,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芳雨, 张文娟, 马舒婷, 等.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6) :1184-1185.

[2]冲蕾.浅谈当代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 :57-59.

药学野外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诚智精心策划的拓展训练的方案,我们第一个拓展游戏是穿越电网。它是一个考验集体配合以及智慧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训练老师用一张布满了大小不等的网模拟成一个电网,所有队员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穿越电网,同时规定,队员不能碰到电网,否则视作失败,另外每一个网利用后就会封闭!这就意味着每一个队员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宽度选用相应的网洞。笑翻天教练讲解完毕后,便开始计时,我们只有40分钟去完成整个项目,21个人必须全部通过!但是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慌乱,在大家的商讨下,确立了挑战方案,首先一个个子不太大的队员先过去,然后去接应这边的队员,就这样,第一个,第二个……

一个个的队员在两边队友的帮助下穿越了电网,然而最终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人员的穿越,老师说用5个抱头蹲换1秒,最后我们在超时2分50秒后完成了项目,虽然每人受到了67个抱头蹲的“惩罚”,但是大家都对本次项目比较满意,教练也对我们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在总结发言时,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说的最多的就是:团队的整体意识越来越强,团队的配合意识越来越高,经过两天的磨合整个团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以及整体协作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爬越毕业墙是本次拓展训练的最后一个项目,所谓的毕业墙是一个高约6米的墙,所有队员必须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全部过去。历时17分30秒,122人全部通过,我们几乎创造了奇迹!在这个项目中有着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泪水,太多的汗水!当最后一个人被成功拉过去,所有的女生几乎全都哭了!我的眼圈也红了,这又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是一个整体,是一支充满力量与活力的团队!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依然还能浮现出那震撼的场面,每一个人都在为整个团队努力着,用肩,用手,用强有力的加油声支撑起了整个团队!在项目过程中我们没有抛弃一名队员!

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拓展训练结束的现场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发表了讲话,他说:“作为一个企业,我代表公司欢迎各位新同事加入我们队列,随着分公司的发展,大家必将在崭新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将获得更加丰厚的物质回报!

野外实践 篇6

地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实践教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必须培养他们驾驭中学地理新课程的能力。而地理野外实践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地理教育重要环节的现行地理野外教学在方式、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理教育发展需要的现象,尤其在能力培养方面显得不足。所以,地理野外实践改革势在必行。

一、构建“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图1),以期充分挖掘各实习基地的科学内涵,指导各年级学生的地理野外实习。“一纵”是时间上:大一主要进行以认知为主的地理认识实习,大二开始是以学生野外技能调查训练为主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大三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地理实习,大四进行为期10周的毕业论文写作,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三横”是空间上:在三级不同的实践平台上实施学生野外技能的培养。

这种实习模式涵盖地理科学专业低、 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充分利用实习地丰富的资源,挖掘实习基地的深刻科学内涵。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二、 搭建“以线串点、以点托面”三级野外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组织野外教学工作,稳定实习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结合教学计划,建立远近结合、功能不同的分等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三级梯度野外实习基地如图2所示。

地理野外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出满足不同需要的三级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秦皇岛的点状一维实习、阿尔山的线状二维实习和白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三维面状实习。这三级野外实习基地,体现“盆地—平原—高原”、从海到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地理景观立体实践教学特征。

第一级实习基地——秦皇岛石门寨。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实习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高山包围,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侯,受海洋气温的调节。将石门寨作为“点”实习基地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其优势为:第一,在柳江盆地不大的区域范围内出现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内容,被誉为“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方便实习路线和内容的安排;第二,采矿和旅游开发对柳江盆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在此考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三,参观不同旅游景点,观察认识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第四,交通方便,登山便捷,学生食、宿、行较为方便和安全。该基地设有实习路线8条,实习内容主要是水文、地质、地貌、工矿企业、旅游地理、港口建设、城市结构等专项知识的认知实习,实习方式以“徒步考察、定点观测”为主。地理认知学习对低年级学生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强化了课堂教学中难以描述的地理要素,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级实习基地——阿尔山。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环抱。阿尔山市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阿尔山在山地气候、火山地质构造、地貌、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生态旅游景观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将阿尔山作为“线”实习基地,主要是把不同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在“点”实习基础上,使学生从点扩展到线,整体上理解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各自然要素的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开发利用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知识认知上升到理论实践。以阿尔山为第二级实习基地,主要强调对野外调查技能的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传授地理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地理资料的获取方法,加深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级实习基地——白城市。将白城市区域作为“面”实习基地有其地域优势,也符合白城师范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白城市地处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群落丰富,有较明显的土壤带谱,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有独特规律,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密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特色明显。“面”(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它在“点”与“线”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实习内容以“区域地理综合研究”为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使其深入了解地理学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实习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宜,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过程的设置覆盖整个白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全方位,在全面认识基础上找出某个研究课题,作为学生深入研究的对象,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基础,同时了解和认识白城市区域地理特征规律,锻炼学生对某地区“区域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三、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由果溯因”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为避免出现“灌输式”实习教学过程,每到一个实习地点,指导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本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考察,之后展开讨论和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撰写野外实习报告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写出一份实习报告,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最后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的互动能力有很大提高。

野外实习成绩科学而有效的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过去野外实习成绩的考核大多是通过评定学生的实习报告,这种考核办法以偏概全,难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流于形式。

科学的实习成绩评定应根据野外实习特点,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与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贯彻,高师地理专业要密切关注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地理野外实习中,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此外,利用高师学生地理专业教育实习机会,组织部分实习学校地理教师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参与地理野外实习,通过共同野外实习,让在校大学生与在岗地理教师充分交流野外实习感受,为胜任中学地理教学积累经验和教学素材。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项目“ZC12070”、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共同资助。endprint

地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实践教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必须培养他们驾驭中学地理新课程的能力。而地理野外实践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地理教育重要环节的现行地理野外教学在方式、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理教育发展需要的现象,尤其在能力培养方面显得不足。所以,地理野外实践改革势在必行。

一、构建“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图1),以期充分挖掘各实习基地的科学内涵,指导各年级学生的地理野外实习。“一纵”是时间上:大一主要进行以认知为主的地理认识实习,大二开始是以学生野外技能调查训练为主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大三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地理实习,大四进行为期10周的毕业论文写作,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三横”是空间上:在三级不同的实践平台上实施学生野外技能的培养。

这种实习模式涵盖地理科学专业低、 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充分利用实习地丰富的资源,挖掘实习基地的深刻科学内涵。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二、 搭建“以线串点、以点托面”三级野外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组织野外教学工作,稳定实习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结合教学计划,建立远近结合、功能不同的分等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三级梯度野外实习基地如图2所示。

地理野外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出满足不同需要的三级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秦皇岛的点状一维实习、阿尔山的线状二维实习和白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三维面状实习。这三级野外实习基地,体现“盆地—平原—高原”、从海到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地理景观立体实践教学特征。

第一级实习基地——秦皇岛石门寨。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实习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高山包围,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侯,受海洋气温的调节。将石门寨作为“点”实习基地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其优势为:第一,在柳江盆地不大的区域范围内出现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内容,被誉为“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方便实习路线和内容的安排;第二,采矿和旅游开发对柳江盆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在此考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三,参观不同旅游景点,观察认识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第四,交通方便,登山便捷,学生食、宿、行较为方便和安全。该基地设有实习路线8条,实习内容主要是水文、地质、地貌、工矿企业、旅游地理、港口建设、城市结构等专项知识的认知实习,实习方式以“徒步考察、定点观测”为主。地理认知学习对低年级学生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强化了课堂教学中难以描述的地理要素,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级实习基地——阿尔山。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环抱。阿尔山市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阿尔山在山地气候、火山地质构造、地貌、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生态旅游景观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将阿尔山作为“线”实习基地,主要是把不同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在“点”实习基础上,使学生从点扩展到线,整体上理解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各自然要素的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开发利用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知识认知上升到理论实践。以阿尔山为第二级实习基地,主要强调对野外调查技能的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传授地理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地理资料的获取方法,加深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级实习基地——白城市。将白城市区域作为“面”实习基地有其地域优势,也符合白城师范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白城市地处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群落丰富,有较明显的土壤带谱,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有独特规律,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密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特色明显。“面”(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它在“点”与“线”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实习内容以“区域地理综合研究”为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使其深入了解地理学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实习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宜,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过程的设置覆盖整个白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全方位,在全面认识基础上找出某个研究课题,作为学生深入研究的对象,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基础,同时了解和认识白城市区域地理特征规律,锻炼学生对某地区“区域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三、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由果溯因”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为避免出现“灌输式”实习教学过程,每到一个实习地点,指导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本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考察,之后展开讨论和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撰写野外实习报告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写出一份实习报告,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最后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的互动能力有很大提高。

野外实习成绩科学而有效的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过去野外实习成绩的考核大多是通过评定学生的实习报告,这种考核办法以偏概全,难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流于形式。

科学的实习成绩评定应根据野外实习特点,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与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贯彻,高师地理专业要密切关注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地理野外实习中,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此外,利用高师学生地理专业教育实习机会,组织部分实习学校地理教师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参与地理野外实习,通过共同野外实习,让在校大学生与在岗地理教师充分交流野外实习感受,为胜任中学地理教学积累经验和教学素材。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项目“ZC12070”、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共同资助。endprint

地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实践教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必须培养他们驾驭中学地理新课程的能力。而地理野外实践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地理教育重要环节的现行地理野外教学在方式、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理教育发展需要的现象,尤其在能力培养方面显得不足。所以,地理野外实践改革势在必行。

一、构建“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图1),以期充分挖掘各实习基地的科学内涵,指导各年级学生的地理野外实习。“一纵”是时间上:大一主要进行以认知为主的地理认识实习,大二开始是以学生野外技能调查训练为主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大三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地理实习,大四进行为期10周的毕业论文写作,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三横”是空间上:在三级不同的实践平台上实施学生野外技能的培养。

这种实习模式涵盖地理科学专业低、 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充分利用实习地丰富的资源,挖掘实习基地的深刻科学内涵。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二、 搭建“以线串点、以点托面”三级野外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组织野外教学工作,稳定实习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结合教学计划,建立远近结合、功能不同的分等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三级梯度野外实习基地如图2所示。

地理野外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出满足不同需要的三级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秦皇岛的点状一维实习、阿尔山的线状二维实习和白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三维面状实习。这三级野外实习基地,体现“盆地—平原—高原”、从海到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地理景观立体实践教学特征。

第一级实习基地——秦皇岛石门寨。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实习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高山包围,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侯,受海洋气温的调节。将石门寨作为“点”实习基地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其优势为:第一,在柳江盆地不大的区域范围内出现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内容,被誉为“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方便实习路线和内容的安排;第二,采矿和旅游开发对柳江盆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在此考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三,参观不同旅游景点,观察认识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第四,交通方便,登山便捷,学生食、宿、行较为方便和安全。该基地设有实习路线8条,实习内容主要是水文、地质、地貌、工矿企业、旅游地理、港口建设、城市结构等专项知识的认知实习,实习方式以“徒步考察、定点观测”为主。地理认知学习对低年级学生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强化了课堂教学中难以描述的地理要素,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级实习基地——阿尔山。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环抱。阿尔山市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阿尔山在山地气候、火山地质构造、地貌、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生态旅游景观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将阿尔山作为“线”实习基地,主要是把不同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在“点”实习基础上,使学生从点扩展到线,整体上理解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各自然要素的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开发利用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知识认知上升到理论实践。以阿尔山为第二级实习基地,主要强调对野外调查技能的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传授地理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地理资料的获取方法,加深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级实习基地——白城市。将白城市区域作为“面”实习基地有其地域优势,也符合白城师范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白城市地处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群落丰富,有较明显的土壤带谱,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有独特规律,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密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特色明显。“面”(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它在“点”与“线”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实习内容以“区域地理综合研究”为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使其深入了解地理学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实习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宜,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过程的设置覆盖整个白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全方位,在全面认识基础上找出某个研究课题,作为学生深入研究的对象,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基础,同时了解和认识白城市区域地理特征规律,锻炼学生对某地区“区域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三、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由果溯因”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为避免出现“灌输式”实习教学过程,每到一个实习地点,指导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本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考察,之后展开讨论和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撰写野外实习报告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写出一份实习报告,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最后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的互动能力有很大提高。

野外实习成绩科学而有效的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过去野外实习成绩的考核大多是通过评定学生的实习报告,这种考核办法以偏概全,难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流于形式。

科学的实习成绩评定应根据野外实习特点,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与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贯彻,高师地理专业要密切关注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地理野外实习中,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此外,利用高师学生地理专业教育实习机会,组织部分实习学校地理教师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参与地理野外实习,通过共同野外实习,让在校大学生与在岗地理教师充分交流野外实习感受,为胜任中学地理教学积累经验和教学素材。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与探索 篇7

从1997年开始, 阜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学历经10余年的努力,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建设了相对稳定的庐山野外实习基地。庐山毗邻长江、鄱阳湖, 是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庐山地区 (含鄱阳湖) 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昆虫种类众多, 其中有美姝凤蝶、中华虎凤蝶等珍稀蝶类;两栖爬行类包括大鲵、棘胸蛙、平胸龟、北草蜥、尖吻蝮、烙铁头、竹叶青、眼镜蛇等共60余种[5];鸟类300余种, 既有画眉、发冠卷尾等众多林鸟, 也有白鹤、白枕鹤、白鹳、白额雁等大量水鸟;兽类包括云豹、小灵猫、黄麂等珍稀种类。

依托庐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动物资源, 实习指导组认真准备, 精心组织,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学校配套的专项实习经费, 在相对短暂的野外实习期间, 改进动物学实习内容, 无脊椎动物实习及脊椎动物实习并重, 创新实习方式, 标本采集与生态调查并重, 争取理想的实习效果, 使学生在体会到野外实习重要性的同时, 还能在巩固课堂知识、提高野外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收获。

1 健全制度, 明确责任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工作, 成立由学院领导参加的实习领导小组, 统筹安排实习工作事宜。成立由全体实习指导和后勤保障老师参加的动物学野外实习队, 并设领队和队长各1名。领队总体负责野外实习过程中各项事宜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负责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纪律和安全教育工作;实习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由领队主持野外实习队集体研究决定。

实习队队长具体负责野外实习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实习准备工作和学生实习小组的分组工作;组织实施野外实习各项工作的实施;协助领队处理和协调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相关事宜。

学院选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各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是本组实习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全程负责实习期间所带实习小组的安全、纪律和实习指导工作, 学生中独生子女多, 年龄小, 学生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淡薄,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有预见性, 尤其在标本采集过程中要及时提醒, 加强管理, 严格要求, 严禁出现学生的活动脱离指导教师的掌控之外。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包保制”。

后勤保障老师主要负责落实野外实习队的车票、住宿和生活等事宜, 做好实习经费的审批、账目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

成立实习小组, 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实习小组组成, 未经实习领导小组允许不得擅自调换实习小组。实习小组组长全面负责本实习小组的各项实习工作, 组织落实各项实习制度和实习内容;协助指导教师做好本小组学生的纪律要求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及时发现并向指导教师反映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严禁瞒报学生的违纪行为。实习生要服从管理, 一切行动听指挥, 遵守《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实习学生守则》《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实习纪律细则》和《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实习安全预案》等规章制度。学生在野外实习期间要服从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所有学生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实习或要求中断实习。有关纪律要求须严格执行, 同学如有违犯, 将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公开检讨、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者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

2 周密筹备, 充分动员

在每年实习工作筹备阶段, 及时召开实习指导教师业务学习会, 集体备课, 实习资料准备, 实习工具准备。讨论确定实习动员会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以及出发集中时间和地点。通报前期筹备工作 (组长和后勤老师负责) 、驻地食宿安排及费用预算。

高度重视实习动员工作, 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学习和生活, 环境复杂、天气多变, 为了预防意外事故, 需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出发前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向学生强调:“打草惊蛇”“走路不观景, 观景不走路”。强调野外工作对服装的特殊要求:穿着长裤长褂及耐磨防滑的鞋子。制定野外实习必备物品清单, 实习出发前按照清单准备实习及生活用品。

制定细化的应急预案:雷雨天气、交通、疾病、意外伤害事故等。及时解决学生低血糖休克问题及低温感冒问题, 防止非战斗性减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3 认真实施, 严格考核

努力改进实习内容, 昆虫采集确定少而精的原则, 每次每个实习小组只采集具典型代表性的标本。控制昆虫采集量, 拓展实习内容, 增加脊椎动物实习内容。今后尝试在实习中只采集常见种类来学习标本制作方法, 同时增加两栖爬行类调查、鸟类观察和环志等内容。标本采集与生态调查相结合。

应用先进的实习手段, 创设启发式、互动式的野外实习指导体系。随着近两年计划购置的全球卫星定位仪 (GPS) 、数码摄像和照相设备、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机、无线电跟踪仪、激光测距仪、对讲机、LED头灯和单筒、双筒观鸟镜等野外实习器材的逐步到位, 为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或学生在野外拍摄的图像当天就能展示给其他同学,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后续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在实习之前进行预习, 还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制定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遵守纪律情况、吃苦耐劳与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等。实习成绩评定:实习表现 (30%) +实习作业 (20%) +实习报告 (20%) +动物标本鉴别考试 (30%) 。

4 及时总结, 巩固成果

实习结束后, 及时总结, 并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实习过程中, 一些好的做法, 需要坚持和完善, 如实习指导教师团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风气值得保持和发扬;实习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由领队召集全体实习教师集体研究决定, 并由实习队长坚决贯彻执行, 这一优良传统需保持;实习账目公开透明的做法值得肯定;后勤保障及时有力, 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基本做到“无缝衔接”;包保制是一项切实有效的制度应坚持执行;邀请客座教授担任野外实习技术指导的做法值得坚持。

参考文献

[1]史海涛.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 10 (4) :12-13.

[2]邓道贵, 章振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2, 23 (4) :86-88.

[3]唐鑫生.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06, 23 (3) :56-58.

[4]吴海龙, 晏鹏, 严云志, 等.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 2010, 27 (4) :97-100.

野外实践 篇8

一、掌握重点科的特征识别植物

药用植物有成千上万,学习只能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重点。药用植物常集中分布在几个重点的科,通过观察具体药用植物的形态掌握重点科的特征,又在掌握科的共性特征的基础上掌握识别一些具体的药用植物的个性特征。在现场的教学讲解中,要力争少而精,重点讲解那些最关键的识别特征,而其他的特征只作一般的了解。例如蓼科植物的重要识别特征为:草本,茎节常膨大,单叶互生,全缘;具膜质托叶鞘。小坚果,部分或全体包于宿存花被内。其中膜质托叶鞘是观察的重点。在掌握了这些共性特征后,就容易区别开当地各种蓼科植物,如虎杖:直立草本或小灌木状,茎中空,全身有紫斑;戟叶蓼:叶戟形;金线草:叶大阔椭圆形,花序长如金线;何首乌:缠绕草本,叶片心形长柄;掌叶大黄:多年生粗壮草本,基生叶大型,有长柄,掌状中裂;荭蓼:托叶鞘上部革质外展成环状,有缘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穗状,花色粉红或玫瑰红色。豆科植物的识别特征为叶互生,有托叶,叶枕发达;荚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荚果。根据花的形态和花瓣的排列又分为3个亚科:含羞草亚科(花辐射对称,雄蕊常多数),云实亚科(花两侧对称,花瓣上向覆瓦状排列);蝶形花亚科(花冠蝶形,常二体雄蕊,花瓣下向覆瓦状排列)。在掌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再分别掌握各亚科的药用植物。如含羞草亚科的合欢,二回羽状复叶,小叶线状矩园形,头状花序,花萼、花瓣小,花丝细长,淡红色。云实亚科的紫荆,单叶,圆心形,假蝶形花冠,簇生茎杆,枝上;决明,羽状复叶具小叶3对,种子近菱形。蝶形花亚科的药用植物特别多,达200种以上,相似性也高,要一一区分。如乌拉尔甘草为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带木质,奇数羽状复叶,两面被白色短毛和腺体;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紫红或紫蓝色,旗瓣有短柄,翼瓣和龙骨瓣具长柄。荚果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外面密布刺毛状腺体。膜荚黄芪为多年生直立草本,奇数羽状复叶,上面近无毛,下面伏生白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色至淡黄色,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膜质,有长柄,被黑色短伏毛。槐为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顶生,荚果念珠状;苦参为半灌木,主根粗壮、断面黄白色、味苦,奇数状羽复叶,总状花序顶生并于顶部腋生,雄蕊10枚、离生、仅基部连合,荚果圆筒状,种子间缢缩,呈不明显的念珠状;其他如田皂角和山扁豆的雄蕊不成束,田皂角荚果节落,山扁豆的荚果从腹缝线裂开等。再如唇形科植物的识别特征为“茎方形,叶对生,无托叶,花冠唇形,2强雄蕊,4枚小坚果。”在此基础上,再分别掌握各种植物的特点,如黄芩为草本,叶狭披针形,全缘,下面有腺点,花序顶生,密集成偏于一侧的总状花序。半枝莲小草本,叶卵状披针形,有齿,花单生于茎枝上部的叶腋,集成偏于一侧的总状花序,花萼上唇背部有盾片。丹参为多年生直立草本,奇数羽状复叶,下面密被毛,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总状圆锥花序。夏枯草的花聚积呈穗状,风轮菜的花聚生叶腋呈轮状。

二、掌握特殊繁殖器官的形态特征识别植物

某些药用植物的繁殖器官彰显了它们鲜明的个性,在野外实践的期,如果药用植物的繁殖器官非常醒目和特殊的,可充分运用这些繁殖器官的特征来掌握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虎耳草科的落新妇,长圆锥花序顶生,密生褐色长毛,开白花,很远就能发现。报春花科珍珠菜,总状花序顶生,倒圆锥形,向下微弯,开白花,似狼尾巴。虎耳草科黄水枝,总状花序顶生,长达20cm,花白色或淡红,硕果两片不等大,长的似勺状。人心药,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二型,孕性花白色至淡紫色。伞形绣球,伞形花序式聚伞花序顶生,花异型,放射花具4枚大的白色萼片。百合科萱草,花茎从叶丛间抽出,高于叶,顶端成疏生圆锥花序,鲜黄色、紫红色、漏斗状两性大花。大戟科铁苋菜,雌花序生于叶状苞片内,合时如蚌。

三、掌握营养器官的特殊特征和重要共性特征

在野外实践时期,如果药用植物没有繁殖器官,需要单纯凭营养器官进行识别,常必须逐一介绍和掌握这些植物的识别要点。如果营养器官的特征是特异的,便于识别,就需要掌握。例如:蔷薇科龙牙草的叶为参差羽状复叶,棣棠花的叶狭卵形,叶脉下凹,有重锯齿;木兰科鹅掌楸的叶似马褂;唇形科长管活血丹的叶对生,似铜钱,等等,这些特征有利于这些植物的识别。还有很多营养器官的特征是具有较大范围共性的,例如茎是直立还是匍匐或攀援,是方茎还是圆茎;叶是单叶还是复叶,是互生、对生或轮生,是网脉、弧形脉或平行脉;有无乳汁;有无毛绒或腺体;有无特异气味,等等。虽然这些特征非某一种植物特有的,但在一个具体的地区和具体的植物群落,也能依据这些特征把一些药用植物与常见容易混淆的其他植物区别开。如聚花过路黄是直立或斜升的茎,过路黄是匍伏的茎;徐长卿、毛茛等的根是马尾状,天门冬、百部等的根是快状,桔梗、沙参等的根是圆锥状,麦冬、淡竹叶等的根中间膨大呈肉质等等;唇形科、玄参科、爵床科及马鞭草科等部分植物的茎方形,其他大部分植物的茎为圆形;黄精、玉竹的地下茎为根状结节,百合、石蒜为鳞茎;马鞭草科大青、臭牡丹等有特殊臭味等等,这些特征针对特定形状的植株,也能识别很多植物。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要有选择性地把这些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某些植物较特殊的特征。但在实际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和记忆的特征宜少不宜多。如萝藦科耳叶牛皮消单叶对生,叶基心形,有乳汁;大戟科白乳木叶呈不对称倒卵形,背面边缘有腺点,有乳汁;省沽油科野鸦椿小枝及芽红紫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边缘有细锯齿,白色,枝叶揉碎后有臭气。这些特征组合,有利于植物的准确识别。

四、对易混药用植物分组进行比较

蛇莓、三叶委陵菜和蛇含等属蔷薇科药用植物,均为复叶,花黄色,5瓣,叶形极为相似。其中蛇莓和三叶委陵菜均为掌状三小叶,蛇莓茎匍分枝,花单生叶腋;三叶委陵菜茎直立,聚伞花序;蛇含为掌状五小叶,茎直立或斜上,聚伞花序。多花黄精与玉竹等属百合科药用植物,均为单叶互生,茎直立,植株较相似,其中多花黄精伞形花序腋生,有花3~5朵,根茎不规则结节状;玉竹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根茎细长圆柱形。菝葜与牛尾菜属百合科药用植物,其植株、叶和叶脉较为相似。但菝葜为木质攀援小灌木,茎上有刺,叶柄扁,上端有卷须;牛尾菜为草质攀援藤本,茎上无刺,叶柄基部有卷须。牛尾菜又与粉背牛尾菜较为相似,但牛尾菜叶下表面绿色,全体无毛;粉背牛尾菜叶下面苍白色,有微柔毛。紫萼与玉簪等属百合科药用植物,其植株和叶形极为相似,但紫萼叶较窄小,花紫红色,较小,苞片1枚;玉簪叶较宽大,花白色,较大,苞片2枚。通过分组比较使共性和个性更加明了清晰,进而有利于植物的准确识别。

五、运用图片库进行复习和预习

紧张的野外实习结束后,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和内容会逐渐遗忘。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应用和教研室老师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建立400余种1200余张图片库,这些图片有花、果实、种子、叶及重要特征的特写及植物的全景,有利于同学们预习和复习。

野外实践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实践素质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概况

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前身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地理系。从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地理专业专科学生, 到2011年为止, 已经招收25届地理专业学生, 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14届, 共开展25届野外综合实习。相比省内其它院校同专业而言, 是最早开展野外实践教学的院校之一。多年来, 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一直致力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积极探索依托实习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 地理专业逐步形成了包括课程实验、野外实习、综合实践、认识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体现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由原来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两个板块扩展到地质地貌测量地图野外实习、人文经济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和区域环境分析野外实习三个板块, 已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

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教学, 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直观的地理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了其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调研和操作各种仪器设备, 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与实际动手能力, 也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地理现象的调查、分析, 提出现实的科研问题, 并运用地理学研究方法加以分析, 训练了其最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相关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齐齐哈尔大学地理专业近年来的大学生科研课题就紧密围绕野外实践教学中发现的地理问题, 进行科研立项, 已有《镜泊湖地区地貌水文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镜泊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二、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

目前, 许多高校没有稳定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往往把申请到的经费与实习路线的长短联系在一起, 实习经费多, 实习的路线就长一点, 实习经费少, 实习的路线就短一些, 呈现很大的随机性和不固定性。这样被动地受经费限制的情况带来很多问题。教师对实习地点缺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野外实习指导能力无法提高。带领学生进入实习区域, 只能是“现买现卖”, “走马观花”, 很难真正起到野外实践指导的作用, 没有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 实习经费短缺, 学生负担较重

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许多实习场所已经被开发成风景旅游区, 而由于野外实习需要必须进入这些风景旅游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物价的不断上涨, 这些旅游区的门票费、交通费以及住宿费等不断涨价。近年来,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学校各方面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此而导致对野外实习教学经费的投入不足, 学生完全自费 (以前学生还有补助) , 指导教师的人数也严格限制, 用学生人数来确定 (以前指导教师数量是依据实习内容的范围大小来配备) 。因此, 目前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阻碍了地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 实习模式较为单一, 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 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 回来后整理实习笔记, 编写实习报告, 教师批阅实习报告评分。这种实习方式实际上是教师成为主体, 学生变成客体, 把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搬到野外。这种只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野外实践教学优化对策

(一) 选择合适的实习区域

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操作场所, 直接影响实习的内容和效果。实习基地的选择首先要有综合性;其次是典型性、完整性;第三要考虑方便性和经济性。建立稳定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能够充分利用其条件, 发挥基地的特色,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开源节流, 解决实习经费紧张问题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实习, 它需要一个典型的区域、一段较长的时间, 也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但按目前高校的具体情况, 仅仅靠学校的经费补贴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渠道集资, 共同解决资金问题。其办法一是“开源”, 争取学校多拨一点、院系里解决一点、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负担一点, 多方努力, 共渡难关;二是“节流”, 合理规划实习过程, 尽量减少和节约费用, 争取少花钱多办实事、办好事;三是走产、教、研结合道路, 争取科研经费投入。

(三) 规范野外实践教学过程

在野外实习之前, 由学院领导和地理系带队教师共同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做好实习前的宣传动员工作, 在此阶段除强调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实习的目的、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指导工作中, 采取以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实习方法, 可以在到达实习地区后,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习指导书, 主动去发现该地区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 一定时间段后教师对学生主动发现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得到培养, 所学知识就更加牢固。另外,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工作。一是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这是实习顺利完成的前提。二是对实习内容的监管, 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和实习心得, 督促学生完成各实习点的实习任务, 保证实习的效果。

(四) 完善实习后期的评估工作

成绩的有效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成绩考核往往只注重学生实习报告的检查和总结, 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采用实习过程与实习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把学生实习期间野外现场的表现、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和野外原始调查记录情况, 及其在野外实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遵守纪律、关心集体、互相团结等方面一同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实习全过程中都能保持一种认真严谨的实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孟祥宾, 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144-146.

[2]赵媛, 沙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4) :15-17.

[3]赵嫒, 沙润.新时期区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 :132-134.

[4]冯文勇, 吴攀升, 郑庆荣.关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教学实习的几点思考——以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56-58.

野外实践 篇10

一、重视野外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当今时代背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他们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 是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地理的实践性特点必然要求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决定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它需要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操作”、“实践”、“调查”等活动, 既要自己动脑筋去想, 还要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操作, 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提高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是意识

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地理学科,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师思维, 破除教师简单的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思维模式, 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思维, 积极参与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 充分研究和探讨野外活动教学方式对高中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 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形式。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如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地理考察和野外观测能力, 地理环境分析与预测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地理知识的能力等。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进行野外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类, 选取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 并且通过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并且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在价值观和对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上的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同时, 还要做好安全预案, 保证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学习。

四、选取恰当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的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什么时间进行野外实践教学, 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选择, 结合教学内容分析, 进行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 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 尽可能将教学效果提高到最大程度, 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 教师在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的设计时, 要考虑到时间和时空对于课程设计的限制, 因此, 应尽可能选择占地和占时较少, 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进行安排。

五、制定并遵守活动程序

1. 充分准备。

教师在准备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之前, 要严格按照课程安排,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 充分准备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遥感方面的相关资料, 并对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料做好分析检验。然后教师要将准备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结束后的成果总结分析汇报进行具体安排,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对学生也要进行适当分组,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内容。

2. 具体实践。

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 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解答, 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准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 对于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工具等要求, 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安排, 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完成预期的实践活动。

3. 课后总结。

在课外实践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对野外实践教学的笔记整理和补记工作, 并指导学生完成野外实践教学的课后总结工作。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后总结和汇总, 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批改, 总结活动的成功之处, 分析活动的欠缺之处, 为相关课程的开展积累经验。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野外实践 篇11

[摘 要]地质类本科生培养在我国地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本科生的地质实践教学则关系到地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也是地质类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地质科学的实践课程教学应遵循人类认知的客观规律,并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思维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教师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但对此问题的探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本科生地质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起到与实习指导书互补的作用,包括“激、鼓、开、增、培”五个方面,即激发实践兴趣、开拓知识视野、鼓励独立思考、增强学习信心和培养科学精神。

[关键词]地质类;本科生;实践教学;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50-02

当前,我国本科生培养已进入了教育规模适度增长,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的阶段。本科教育规模稳步发展和结构优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本科生培养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而本科生实践教育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及教学方法的研讨还非常欠缺,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与研究生教学相比,本科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靠教师引导,这一特点是国内外公认的。可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本文将以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为例,对教师在地质类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周口店地质实践课程特色

周口店地质实践课程是地质类本科生获得感性认识、强化室内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实际野外工作技能的必修课[2],其课程体系包括经典教学路线、综合考查路线和综合性训练等方面。在实践教学上,又分为认知教学、半独立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地质报告编写等五个阶段。[3]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要求本科生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与原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形成和建立综合地质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为后续课程学习,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生产、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4]

二、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美国三院(科学院、工程院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以及地震工程学奠基者之一George W.Housner (1910-2008)在求学时曾经分别修过著名应用力学大师Timoshenko和Von Karman的课。Timoshenko是一个“黑板艺术家”,他授课时会不停地写黑板,而且写得十分整洁。课堂结束时,刚好写到黑板末尾。相反,Von Karman则会写得很杂乱且只突出难点。因此,Timoshenko的授课方法是掩盖难点的方法——因为所有知识都讲授得十分流畅;而Von Karman则突出了难点。[5]笔者更尊崇Von Karman的授课方式,其会促发学生去思考。一个教师在课堂或者实践教学中采用什么方式授课,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地质类高校的教师,笔者从地质类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中总结了教师的作用。

(一)激发实践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发动机。教师既可从学习的趣味性出发来提升学习兴趣,也可从学习的挑战性出发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应相辅相成。[6]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野外认识各种丰富的地质现象。如果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详尽描述,学生完整纪录,学生虽然可以了解地质现象的特点,但无法从深层次理解其原因,更无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因此,在周口店实践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动本科生对野外实践学习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在地层、岩性、构造的概貌给出说明,同时要通过联系本科生已经具有的整体知识背景及专业知识基础,阐明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笔者在实习中有意激发学生的野外实习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譬如,在八角寨-栓马庄地层路线中涉及铁岭组叠层石构造时,笔者穿插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既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又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二)鼓励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就是以自己的思考为中心,不人云亦云。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质疑的能力;2.独立客观判断的能力;3.求真的能力。在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中,在讲授不确定性知识点时要明确:关键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不确定性知识本身,而在于鼓励学生开展应对知识不确定性的理性判断。[7]譬如,在羊屎沟热接触变质路线涉及岩层变质和减薄的现象,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并对各种可能的解释进行点评,并把最终的认知交给学生。在野外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大量的互动交流和实践细节的补充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在太平山南坡实测路线中涉及绘制平面图,其中指北针并不是正上方,独立思考的学生能发现这一现象并及时进行图件校正。

(三)开拓知识视野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科。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涵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等。因此,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时,需要对岩层、岩性和构造进行一体的分析。[8]譬如,在黄院-东山梁地层路线中涉及沉积与构造的时空关系,根据总体岩性特征首先让学生确立从长龙山组至冶里组海相沉积的基本特征,再从岩性变化分析出浅滨海沉积环境,进一步分析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另外,路线中涉及的构造特征,如斜卧褶皱、不对称斜歪褶皱以及大量的层劈理等,能让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堂所学。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地质不是一个固定的呆板的模式科学,而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因此,在本科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适当深化与拓展,以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四)增强学习信心

《庄子·田子方》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灭亦次之。”卓别林也曾说过:“最大的不幸是绝望。”自信心是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9]因此,信心对个人学习能力具有潜在的推动和激励作用,是学生进步的基础。在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有部分课堂成绩落后的学生常常自暴自弃。实际上,他们的学习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因此,在野外实践中,教师要经常适时地鼓励学生多多交流,让学生放下负担,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快乐。八角寨-拴马桩地层考察路线中涉及铁岭组和下马岭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存在古风化壳,风化壳中含有磁铁类物质,让学生用含铁物质进行测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五)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能约束科学家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能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熟读“四书五经”不代表真正具有仁义精神,学习科学知识也不意味着能够自动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0]的背景下,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所学,把对本科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周口店野外教学实践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野外教学安排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突出了分层次、分阶段的科学培养模式,并始终贯穿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这一主线。

三、结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地质类本科生野外教学实践质量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将教学科研相结合,创新了野外实践教学理念和形式,提升了野外地质教学的实践质量,推动了野外地质教学的良性发展。总之,在周口店本科生地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起到与指导书互补的作用,具体包括“激、鼓、开、增、培”五个方面。整体来看,实践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叶中.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7):4-8.

[2] 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51-55.

[3] 袁晏明,赵温霞,章泽军,等.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J].中国地质教育,2008(2):61-66.

[4] 赵温霞.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212-216.

[5] 陈建兵.研究生课程中教师应起到怎样的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16-120.

[6] 赵婷婷,杨翊.工科学生学习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以A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70-76.

[7] 荣辉,姜久华.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41):129.

[8] 谭俊.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中学生地质时空演化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55-157.

[9] 陈志刚,刘灵芝,韩晓日.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09-111.

[10] 董峥楠.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J].商,2014(46):57.

[11] 汪和生.师范院校教学与评价创新探析[J].大学教育,2013(5):8.

野外实践 篇12

一、目前我校学生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近年来我校一般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五一假期或十一假期前后, 一般是两到三天的野外实习时间。此时多数植物已经进入凋谢阶段, 不适宜观察植物特征, 并且实习时间安排较短, 学生很难针对实习内容形成系统记忆。其次, 目标不明确或者过于简单且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次实习都将学习目标定位单纯的辨认药用植物, 并且一个小组有七八个人组成, 且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 不能够认真参与。

再次, 整个过程走马观花,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 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会直接询问教师, 很多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而是直接告之,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最后, 考核方式单一, 仅将野外实习成绩当做总成绩的一部分, 比例为20%, 致使一些学生讲野外实习当做观光旅游, 教学效果较差。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理想的实习基地和适当的实习时间是搞好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一个理想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不能太远且交通便利;二是实习基地应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 如伙食、住宿条件;三是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状况 (种类、分别、数量) 、自然与社会概况要有必要的资料积累;四是植物群落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区系复杂。根据上述原则, 建议我校的野外实习地区选择在连云港市云台山, 据统计这里拥有植物164科642属1280种, 如桔梗、南沙参、百部、东北天南星、乌头、忍冬、海州香薷、杜仲、半夏、贯众等。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8月下旬学生开学前两周时间内, 这个时间段即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 也不会耽误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 应预先做好实习用品的准备, 个人需要携带的物品包括:工具书、雨具、铅笔、笔记本、标本带、标签、吸水草纸、标本夹、剪刀、高枝剪等, 野外实习不同于校内学习, 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 因此出发前还应该准备一些跌打药、感冒药等;另外野外实习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 比如为每个班级安排三位教师, 一位教师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等后勤工作, 另外两名专业教师负责实习指导, 同时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 若干小组, 并指定小组长, 实习出发前组织全体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 说明此次实习的目标、任务、意义以及注意事项, 到达实习基地后应该再次组织学生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并简要介绍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考虑到野外植物种类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围, 这就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 因此, 专业指导教师最好提前考查实习路线上的植物种类, 对可能遇到的植物做好充分的理解。

丰富实习内容, 加强实习指导, 提高学生素质。丰富的实习内容和科学的实习指导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 首先, 学生在学习了药用植物学课程之后, 接着会学习生态学等后续课程, 但很多院校对这些后续课程是不安排野外实习的, 因此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应该增加生态学相关内容的实习指导, 如在讲解植物时可以同时讲解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性, 让学生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群落类型等;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过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都是教师就实习路线中遇到的植物向学生讲解, 学生间接的、被动的获取知识, 对学生来说, 这种记忆是短暂的, 过一段时间后, 当初识别的植物可能会记不清, 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 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遇到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时, 引导学生观察其在幼苗期、花前期、果期后的叶子形态是否会发生变化,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另外在实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 爱护一草一木, 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实习结束后, 对实习进行考核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 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改革, 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比如, 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实习结束后, 必须写一份实习科研小报告, 归纳总结自己对植物分类鉴定方面的认识, 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自己编写6~8种植物的检索表, 学习运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结束语

总之, 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到考核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实习细节中着手, 以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教学效果。

摘要: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科研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在目前, 我国基本上所有的中医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知识课的情况下, 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野外实习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结合学校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搞好野外实习教学谈几点想法。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袁王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8 (09) :24.

[2]李海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03) :125-127.

[3]申志英.新形势下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策略[J].药学教育, 2009, 25 (1) :47-49.

上一篇:景观旅游资源下一篇:给排水设计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