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实践

2024-05-19

野外地质实践(精选11篇)

野外地质实践 篇1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的,承担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职责。从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来看,高校实践培养人才基地越来越迫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需要实践培养地基来开展独立操作实践,以便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升华实践。其中,对于地质专业来说,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十分重要的,其对于实现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文章主要针对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人才培养

从高等教育中地质专业课程开展的几十余年教学实践来看,开展野外地质实践培训不单单是培养地质专业综合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前地质人才资源需求现在来看,高校地质教育需要强化野外地质实践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野外工作能力。高校野外地质培养基地作为培养综合地质人才的摇篮,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人才水平的关键平台。

一、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校接受地质学习期间通过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学习对于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培养基地就是开着野外实习的重要平台之一,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野外学习,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开展野外实习,而建设野外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是进行野外实习的重要实质。因此,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对于实践操作学习有着十分的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地质专业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1]。地质专业拥有十分显著的实践性, 要实现学习目标不单单要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安排野外实践课程。例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都要开展3周-10周不等的实习。其次,野外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晦涩抽象,逻辑性较强。学生想要从根源上掌握就需要前往野外教学现场进行实地学习,以便可以更加深刻的领悟。最后, 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地基开展野外实习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培养基地是学生开展锻炼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的区域。学生在野外地质实践基地中的实习可以有效的融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而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2]。

二、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探索

1.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原则

为了便于地质学习在建立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训基地的时候需要坚持以下一系列的原则:第一,经济适用原则。为了降低野外地质实践培养的经济成本,因此在选择地质实践地址时除了要选择独立的地质实习教学点外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地质实践培训基地的交通便利,并且注意培养基地后勤的提供情况,充分满足经济适用的原则。第二,地质现象丰富原则。在建立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地质现象丰富且典型的区域,以求可以同时满足地质以及其他专业的地质实践需求 [3]。第三,满足学习需求原则。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单单要满足学生处于初学阶段学生的需求以及中级学生学习的填图学习需求。

2.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途径

(1)更新学习理念。要建设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的过程中更新学习理念。由于很多学生在进行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过于抽象枯燥,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的询问教师。因此,在建设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目的行动将学习内容与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实习内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改革学习方法。现代地质专业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地质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全新地质学习的需求,在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习学习方案进行完善与优化[4]。首先,需要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尽量使用计算机、 相机与GPS来替代以往开展地质工作的铁锤、放大镜与罗盘;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跟上时代步伐,吸收更多的新的地质学知识理论。最后,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的补充更新更多的数字化实习内容,例如数字化填图等技术,使用数字虚拟系统开展学习。

(3)争取政府支持。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否可以长时间稳定、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也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需要尽量的争取政府支持,院校与政府可以就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形成签署合作协议,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野外地质教学资源进行充分而全面的保证,高校也可以利用科研资源优势为地方地质工作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地质专业课程综合学习的重要途径,其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有意识、有能力的地质学人才的最终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占峰,殷坤龙.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04):30-33.

[2]袁胜元,王轩,吴国玺.嵩山地区“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04):86-88.

[3]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2):51+55.

[4]杨淑芬,陈万峰,侯荣娜.祁连造山带综合地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02):115-116.

野外地质实践 篇2

近日,我院总工办组织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培训活动,该项活动意在加强职员工对地质岩性、地质构造等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局总工、院总工、总工办主任等领导一同前往指导。本次培训我们去了山前冲洪积平原、青羊口断裂、浚县黄河故道、梨园村风成砂丘、新乡愚公泉共个五个野外调查点。

本次培训对冲洪积平原、黄河故道、风成砂丘、岩溶水,不同的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貌类型进行讲解分析,强化野外调查中要注意的事项,要突出调查重点,让野外工作更有重点性。通过这次培训,我强烈意识到在野外调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要对要调查区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彻底分析掌握,这样才能在野外工作中有的放矢,工作重点突出,在野外工作中才能有所突破。也要对野外调查路线进行科学规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野外记录要全面翔实。应包括点号、点性、坐标、位臵、地形地貌类型、地表岩性等内容。但这次培训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不过我们却学到了不少东西。加强了对豫北地层没有野外认知。这次培训,赵总把他以前工作的心得和经验都毫不保留地讲出来,还亲自带我们到好的观察点上观察,让我们受益良多。对于这次培训领导们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关怀,领导们也是不怕辛苦,常常走在队伍的前面,并且时不时地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在培训进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或者说是地质体系,由这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我处处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前辈们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在野外实地观测,每一个调查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调查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这些都是缺少实习经验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这次培训寓教于乐,加强了我院各部门的交流,增进了同事间的了解,增强了凝聚力。一天的野外调查很快就过去了,但地质知识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见识的各种地质现象还远远不够,通过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地质人扎实的地质素养,使我们正视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不断弥补。

野外地质实践 篇3

关键词 实践教学;石油院校;地质;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7-02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key to petroleum geology personnel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actice field practice field practiceteaching, it requires higher for graduat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and adopts a Let Go way of teaching, 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 ob-serving the subtle manipulation question, analyzing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e student prelim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pirit are cultured, which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work.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petroleum colleges; geology; scien-tific literacy

石油院校地质类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建立学生正确的地质时空观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地质思维方法[1-3]。石油院校地质类研究生野外实践学习过程不是本科生地质实践的简单重复,它要求更高。因此,对于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要采取一种“放开手”的教学方式,实习目的: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为将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主要从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和主动性,淡化教师“教”的地位或色彩着手。

1 师生角色互换

这种教学方式与互动式教学略有不同,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而所谓角色互换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师”的学生从现象入手,运用所学的地质原理解释地质现象,并结合相应专业知识深入讨论该类地质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意义。这是由在野外路线地质教学过程中从由教员指导下过渡到由学生熟练掌握野外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地质现象,进一步训练以地质图制作和分析为核心的综合研究能力。采用这种倒逼机制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各种地质现象和原理。

2 增加常规和非常规油气教学内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油气成藏要素等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巢湖地区烃源岩(马家山剖面和平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暗色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和泥盆系五通组)、盖层(主要是泥岩)有了直观的认识与理解。前述主要是常规油气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目前非常规气藏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开发的重点之一,研究区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的龙潭组泥页岩具有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生成和富集的潜力。因此,可适当增加非常规油气教学研究内容,拓宽学生对社会热点的非常规油气认识。在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成盆、成烃及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盆地成烃和运聚系统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石油地质的浓厚兴趣。

3 拓展教学路线和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分散野外教学资源是影响野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学类研究生大多数人经过本科阶段的野外实践基础训练,基于这些方面,将大部分教学路线的内容进行拓展,不拘泥于某一个点,而是强调地质观察路线的全面性,告诉学生这条路线的所有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分散于多个点,要求学生在对路线有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寻找典型地质现象,并系统观察记录和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最后评判和总结。

4 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文献查找和自主思考能力

野外实习教学紧紧围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4-5],通过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活跃思维创新能力。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判断与确定青苔山逆冲推覆断裂的主断裂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判断狮子崖逆断层的性质及分析上、下两盘的运动方向的依据是什么?判断狮子崖逆断层的性质及分析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查找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了解深度和广度,在路线踏勘基础上,开展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等。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是研究生野外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5 野外实践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方式

在野外部分“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实习区内出露有上震旦—第四系地层,地层厚度和跨越时间均较大;研究区化石极为丰富,有上震旦统灯影组的核形石、寒武纪的三叶虫和志留系高家边组笔石等化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寻找不同地层的化石,并对化石种属进行定名,分析其形成沉积环境演化等;同时,根据样品采集规范对化石和岩石样品进行采样、编号及记录等。

室内部分“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对重点层段相关岩样,进行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储层物性等实验手段的测试分析;从矿物成分和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及成岩演化等影响油气富集的因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院的实验室显微镜、粒度分析、阴极发光和包体测温等实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训练,体验地质科学研究的过程,直到最后立论撰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6 实践成果答辩环节中的创新

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石炭统高骊山组豆粒状赤铁矿层、和州组顶部炉渣状灰岩和栖霞组臭灰岩段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题目,也可以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新专题题目,要求小组为单位提交最终成果。这样既达到实习的目的性,也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突出了实习的基础科学研究性。

所谓答辩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成果汇报,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担任评委,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参加实习成果的答辩。实习成果答辩程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条理清晰地表述专业实习成果,同时训练学生面对评委的提问能够给予清晰且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罗映光,张春和,李奋生,等.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3):75-80.

[2]徐广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9):20-21.

[3]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4):89-92.

[4]盛锋,许智勇.关于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3-135.

野外地质实践 篇4

1、野外实践教学的特点

1.1 立足当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实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区内发育的地层较全,主要有上太古界霍邱群、上元古界震旦系以及青白口系地层、下古生界寒武系以及奥陶系地层、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以及中生界、新生界相关地层。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性,如猴家山组、凤台组、四顶山组、寿县组等都是淮南地区特有的,更因九里桥组中发现世界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实习区因煤炭资源丰富,地质研究程度高,资料丰富,从而为我校地质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 拓宽实习内容,密切联系社会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工作发展也已由以资源勘查为主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当今地质科学研究重要课题。因此,我们有意识地适当增加一些与社会联系密切的实习内容,如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来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

淮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矿区形成大量的塌陷区以及矸石山。通过对大通-九龙岗采煤塌陷区以及李郢孜矸石山的实地考察,并就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适当讨论,使同学们对环境保护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矿区地质环境以及矿山恢复、治理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理解。

再比如巢湖实习区内石灰岩发育较好,分布较广,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因矿产的开采使大量的山体遭受破坏,边坡失稳,水土流失严重,为我校师生提供了生动的环境地质教材。在这样的露头点,教师除讲解有关的地层、构造等知识外,还可以加入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相关的内容,启迪同学们思考矿产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另外,我们在认识实习中还增设了建筑石材的观察和认识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地面、墙面装饰材料以及校园内景观石来补充实习区内岩石矿物类型的不足。

这些建筑材料大多取自各种天然岩石,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大理岩、千枚岩等,在抛光表面既可见到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矿物晶体,还可见到保存完好、形态各异的化石标本,且岩石的结构、构造也清晰可辨。通过校内实践,丰富了同学们矿物岩石知识,同时又了解了相关的建材知识。

1.3 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方法

最近几年,我们加强了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了一间可容纳7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购入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当前正在积极引入数字填图的技术和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工作,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广泛复杂、信息量大。以往传统的野外地质填图数据采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地质工作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数字国土”工程启动,社会急需大量地质专业基础牢固、动手能力强、掌握高新技术设备、能够进行野外数字填图及室内分析、制图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野外及时开展地质数字填图的教学,既可以实现野外地质图、剖面图、柱状图等主要图件的数字化、实习报告电子化,又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填图的理论与方法,走上社会后可以很快地胜任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从而使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得到了较好的衔接。

2、存在的问题

我校野外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积累,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高校扩招以后,由于实习经费紧张,师资力量相对单薄,野外教学取得的成果及进展缓慢,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2.1 野外设备不足,老化严重

传统的地质实习离不开“老三件”——锤子、罗盘、放大镜。我系在1995年购入60套,2005年又购入100套。由于多年没有更换,设备损毁严重,实际现在能够使用的也就60~70套。每次野外教学,基本上是2~3人共用一套仪器,造成实习过程中一部分人旁观的局面。

再比如现有的数字填图系统,已购入50台GPS、8台便携式计算机、20台掌上电脑,8台数码相机。除GP S外,其他的设备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2.2 师资短缺

地质工程学科专业办学历史可追溯至50余年前的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初期设有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1996年学科专业调整后,将原地质类专业整合为地质工程专业。从近20年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师生对比情况来看(见图1),专业调整前,该专业有教师23人,学生为120人,师生比约为0.19;调整后,由于行业不景气,师生人数都有所降低,其中教师为15人,学生为72人,师生比约为0.2 1;高校扩招后,特别是近些年地矿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学生人数迅速上升,达到了180人,而教师的数量增加不明显,只有20人,师生比约为0.11,师生比较之前一下下降了10个百分点。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教学任务重,使得野外教学质量在短期内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

2.3 教材建设相对落后

实习指导书是野外实践教学的依据,实习教材建设直接影响到野外教学质量的好坏。现有的淮南地区以及巢湖地区实习教材,都是在2000年前后编写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缺少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

最近几年地质类专业正处于学科大融合、大发展阶段,野外实践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后者,实习教材体现甚少,时代特色不明显,且形式过于单一,缺少电子版、多媒体野外实习教材。另外,专业调整后,野外教学时间明显压缩,原实习内容过泛,部分内容不全或缺失,不能很好地指导现在的野外实践教学。

3、改进方法

在现有师资力量情况下,要保证野外实践教学质量,使野外教学更具特色,除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及教材建设外,实习过程中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明确目标

野外教学不单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的综合能力,逐步树立地学思维观。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得系统的理性知识和间接经验,但必须以一定的感性知识为基础,特别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动手能力离不开野外实践教学。因此,每次实习,都要使学生明确目标,甚至落实到每一天的野外实践,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学们在野外通过勤观察、勤动手、勤记录、勤思考,来提升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综合能力。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是一个具有漫长的演变历史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巨大系统[3]。现有的地质现象和构造都是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叠加、复合、更新以及继承而来的,往往存在多因、多时、多性的基本因素,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只有通过野外的实践训练,同学们在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才能逐渐理解地学思维的整体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树立“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达到认识“地质”之“质”的目的。

3.2 注重实效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地质工程专业不再是服务于单一的矿产资源勘查领域,还服务于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等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前一个明显事实是,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普遍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时也得到生产和科研部门的认同。

温总理曾经说过,要加快地质工作重大的转变,使它“两个更加”,一是更加紧密地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再一个是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所需求的大量地质资料和信息。这决定了我们野外实践必须紧密的联系社会,增强实用性,使培养的地质工程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使野外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活力。

3.3 增强探索性

传统的野外教学,仅满足于野外地质现象记录的实习训练。学生们每到一个观察点,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因此,野外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避免注入式。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野外工作能力,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成就感,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

对野外地质现象不应仅局限于野外形态的观察与描述,更重要的是将它们与成因、发展及变化联系起来,给学生留下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淮南舜耕山以东山体由寒武、奥陶系组成,其北侧曾有九龙岗、大通及洞山煤矿(现均已关闭)。如果按正常地层层序推断,舜耕山以北理应是煤系地层广泛分布的地区,可事实并非如此。这样可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积极主动去探讨淮南地区煤系地层的分布、演变规律及相关地质现象。

此外,野外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将一些学科前沿的东西适当融入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新欲望;增加互动环节,使学生进入一种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钻研的学习状态。

4、结论

野外实践对于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情况下,除继续发扬我校野外实践教学的传统优势外,应尽力去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挖潜,保质保量地完成野外实践教学任务,为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我校地质工程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发展野外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建议,尤其在现有教学资源情况下,应从实践教学本身挖潜,来保证野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野外综合实践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地质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多喜,严家平,刘盛东,等.我校地质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3):51-57.

[2]刘文中,陈萍,严家平,等.地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8,(4):61-64.

野外地质实习心得 篇5

广州番禺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很多,其中莲花山上的古迹最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拥有国内罕见的、具有多年历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采石场遗址,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省会华表”莲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观音立像。

莲花山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其中的各种奇异石壁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其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上午大概九点四十五我们到达位于珠江口狮子洋畔,狮子洋西岸制高点的莲花山。上山的路比较陡,沿途风景不错。我们的车停在了山顶,在山顶小休息了一下就跟着老师去参观踏勘莲花山的地质地貌了。

我们首先来到望海观音处。望海观音背靠山,面向着大海,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在望海观音前,有个很长的石阶梯。它是由花岗岩铺设而成的。花岗岩为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长石为主,其次为黑云母、角闪石等其它矿物。花岗岩质地均匀,坚固,耐寒耐风化、颜色美观,是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

野外运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篇6

摘要: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基金的资助下,作者研究和参考了日本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的设计,并将这门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及实践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野外运动;课程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71-03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野外运动课程的开设,使常规教学与野外实习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体育活动。运用特殊的环境和有效的手段,不但可以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野外运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设施与装备、评价方法等方面与常规体育课程相比都有很大区别。如何构建适合普通高校开展的野外运动课程,推动野外运动在高校的全面开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组织及评价方法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开设野外运动课程,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充分参考日本野外运动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向学生传授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终身享受体育运动的教育理念,结合农业大学的专业特点,设计并开设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将野外运动列入体育教学课程中,作为体育课的一项教学内容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一次有时代意义的尝试,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及实践体会,供大家参考。

1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特点,通过设置野外运动课程,让学生了解在野外运动中事故、灾害等的发生及潜在危险,掌握安全开展野外运动时有关自然知识、实施方案的制定、防止事故的方法以及技能等,提高野外作业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以及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目标

2.1基本目标

1) 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体育课,能让学生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2) 掌握有关野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提高相关体能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挑战自然的能力。3) 提高身体在艰苦、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预防疾病的侵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标。4) 体验野外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发展目标

1) 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修养。

2)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挖掘潜在能量,发挥自身的运动才能,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挑战自我。

3) 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 在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环境中表现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5) 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

野外运动课程共36学时,1个学分,分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野外实习等3个部分。各部分的学时数安排见表1。

3.1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有关野外运动的概述部分为1学时,内容有开展野外运动应遵循的原则、野外运动的计划和准备、开展野外运动时的安全对策等;要求学生了解野外运动的意义、种类,开展野外运动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开展野外运动的计划、准备和安全对策,以及野外运动中易发疾病、损伤以及事故的急救措施等。远足、爬山、野营运动部分4学时,内容有开展这些运动时应遵循的原则、详细的计划和准备、以及远足、爬山、野营运动的技巧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开展远足、爬山、野营活动的原则和制定计划的方法,以及野营的技巧等知识,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野外实习打下基础。定向运动1学时, 内容有概述、种类、锻炼价值、地图读解、指北针的使用、定向运动训练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读解地图、指北针的使用方法,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野外实习打下基础。

3.2基本技术与实践部分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有绳节的打节方法、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远足运动的技巧、爬山运动的技巧、野营的技巧、野外炊事、野外游戏、自然观察的设计与实施、救护练习等。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各种技巧、方法,以及创伤现场的简单急救技术等,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野外实习课打下基础。

3.3野外实习内容主要有爬山、远足、校园定向、户外游戏、野营、野炊、篝火等。在野外实习课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远足和野营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与所学过的有关动植物以及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开展一些既有趣又有锻炼价值的野外活动,如:植物观察、鸟类观察、土壤观察、绘画与摄影、标本采集、采摘等等。

4教学设计

在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制定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4.1创设情境野外运动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常规教学和野外实习。常规教学以理论课和校内实习课的形式在教室、操场进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校内或学校附近的环境,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的模拟学习环境, 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野外运动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安全顺利地进入野外实习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野外实习课是在常规教学课的基础上,在野外环境中进行的提高学生野外运动能力的训练课,是对学生野外运动能力的综合考核,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等时间进行。

4.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录象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4.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野外运动的内容广泛,但课时有限,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以及需要扩充的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引导、提供资料(包括参考文献目录、学习光盘名称、相关网址等)。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野外运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方面是对教学设计成果的检验,使教学设计工作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野外运动课程效果的检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要求,还包含学生从其他信息通道所获取的知识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5.1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评价时突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运动理论、基本技能、策划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学习态度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初拟指标体系,经过试评后,再根据试评的信息进行分析,优化指标体系,最后在评价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指标的取舍替代,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

5.2评价方法及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参与对每个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评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教师组织和指导评价过程,提供评价单,及时纠正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5.3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的考核方法。

6课程保障

1)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团队精神培养。2) 野外实习课在分组练习时,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一位教师处理紧急情况,以确保实习安全顺利进行。3) 野外运动课程所需要的集体装备由专项资金购置,个人装备由参加者按要求自己准备。4) 为每个参加野外实习课的学生和教师加入保险。

7实践效果

7.1实践情况

我校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上野外运动课,至今已有近21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野外实习等3个部分。学生先学习基础理论、野外生存基本技能,然后在校内模拟野外环境进行实习。待基本技能熟练之后,再进行野外实地实习,内容有:爬山、追踪长走、20 km长走、校园定向、户外游戏、野营、野炊、篝火、自然观察等。

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适时应用野外游戏、体验自然等活动,以体现野外运动的休闲娱乐功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感情和协作精神,培养团队精神。野外运动课程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抛开学习的压力,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清新空气,感受着青山绿水,沐浴着日光浴、空气浴,享受了披荆斩棘的滋味,缓解了精神压力。

7.2学生评价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1) 课程新颖、有趣,希望再开设高级课程。2) 体验了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挑战了自我,增强了野外及独立生活的自信心。3) 增强了责任感及团队精神。4) 培养了环保意识。本课特别强调环保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野外实习活动结束后,将垃圾焚烧,深埋;不能烧的垃圾必须带回统一处理,让营地恢复到原来的面貌。5) 野外实习时间太短。6) 课程内容应再丰富一些。

8实践体会

1) 领导重视和支持。野外运动课程对环境的要求特殊,且上课形式与一般的教学不同。因此,要开设该课程必须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和体育部对该课程的设置特别重视,不仅拨给了专项教学改革基金,而且在课程安排时间上也给予了积极配合,使我们的野外运动课程得以顺利完成。

2) 必要的经费支持。野外运动课程开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经费用于硬件建设以及实习等。上课时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与学生自费相结合形式来满足上课经费的需要。学校投资主要用于装备、设施等的采购、部分野营用品的租借、购买救护用品和药品以及支付部分交通费用等;学生自费主要用于食宿、保险及部分交通费用等方面。

3) 在小学期集中或春季学期上课。野外运动课程易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安排在春季学期上课,天气越来越暖和,有利于开展野外活动;在小学期集中上课有利于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 日本野外教育研究会.野外活动[M].日本杏林书院株式会社,2001.

[3] 筑波大学大学体育研究会.大学体育教本[M].日本不味堂出版,1977.

[4] 日本野外教育研究会.野外活动教材[M].日本杏林书院,1988.

[5] 佐野豪.野外教育[M].日本泰流社,1980.

[6] 爱知大学名古屋分校体育研究室.体育技术教本[M].日本学术图书出版社,1998.

[7] 李凌.试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户外运动——中日高校课程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4):36-38.

浅谈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工作 篇7

关键词: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测量,钻探,记录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民建勘察项目越来越多,就多年从事工民建勘察的实践经验,越来越认识到野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野外第一手资料是室内高质量勘察报告的基础。必须亲自到现场,多看看钻孔异常和岩芯,在周围多观察,把好技术质量关。文中就野外勘察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1 工程测量

勘察的野外测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放孔位:

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地附近的已知大地坐标点,按照勘察纲要的布孔图,现场放出勘探孔位,并作好标记。如果孔位与布孔图不一致,则要把实际孔位作好记录。平面位置允许偏差0.25 m。

2)测孔口标高:

勘探施工完毕,根据业主提供的高程基准点量测每个勘探孔的孔口标高。高程允许偏差5 cm。

3)测周围环境:

量测拟建建筑轮廓线距周围已有建筑、管道、道路边线等的距离。

2 工程地质钻探

工程地质钻探除执行有关规程外,在钻探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孔径:为满足采样要求,孔径不小于108 mm。

2)钻进方法:优先采取回转方式钻进,是为了尽量减少对地层的扰动、保证鉴别的可靠性和取样质量;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干法钻进,不得注水或使用冲洗液,以免影响土的物理性质;水位以下应采用回转及全断面取芯法;对粉土、硬塑的黏性土、砂土地层可采用冲击钻进法;采用薄壁钻头锤击钻进特别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泥浆护壁和在某些情况下化学浆液护壁是优先采用的护壁方式。

3)岩芯管:控制采用长度超过2 m的岩芯管,回次进尺不得超过2 m,重点地段及主要持力层不得超过1.0 m。

4)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大于90%,砂性土75%,不得随意扫掉岩芯。施工中难以取芯时,必须有可鉴定岩芯,并能卡准岩性变化界面。黏性土无岩芯间隔不得超过0.3 m,其他地层不得超过0.5 m。

5)取芯钻进采用中压、快速、合适泵量的钻进规程,以满足取芯和钻进的需要。正常钻进中,应保证孔底压力均匀。严禁提动钻具,加压时应连续进行,不能间隔性突然加压和减压。

6)钻进冲洗液应用优质泥浆,在厚层黏性土中可对泥浆进行稀释。

7)钻进过程中各项深度数据必须尺量,严禁用手测和目估确定深度。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 cm。

8)钻孔完成后可用碎石(ϕ1 cm~ϕ2 cm)回填封孔。

3 探井

1)安全:孔位必须位于建筑物轮廓线以外,减小对拟建建筑施工与环境的影响;下入井中用刀刻土样时,应特别注意孔坍塌和缺氧等施工安全问题。

2)取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施工人员下入井中刀刻取样,土样必须标注上下方向。现阶段以机械成孔较多,因此刻样时应去除井壁一侧的扰动土。

3)包装及运输:探井样必须提高包装质量,同时减小运输对土样的振动,达到一级原状样的标准。

4)探井的回填,探井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并不应小于该场地天然黄土的密度。

4 静力触探试验

每幢建筑物宜用同一台静探设备完成,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1)孔位:

根据测量放孔定位,孔位误差不能超过0.25 m。

2)探头:

根据土层软硬选用合适探头,进入场地前重新率定探头。

3)调平:

安装好压入和量测设备并用水准尺将底座调平。

4)检查:

检查仪表电压、仪表、探头外筒及锥头的活动情况,并按通仪器使探头正常工作,冬季仪器需预热15 min。

5)记录:

注明孔号、探头号、标定系数及施工日期。

6)调零:

先压入0.5 m,稍停后提升10 cm,使探头与地面温度相适应。以后每3 m~5 m需提升10 cm~20 cm,使锥头和侧壁测量值达到0值,用以消除初读数的影响。

7)速度:

贯入速度控制在0.5 m/min~1.2 m/min范围内,在贯入过程中随时校核记录深度与实际贯入深度是否相符。

5 标准贯入试验及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标准贯入试验:

a.施工到需要标贯的深度时,必须清孔后才能更换标贯器进行试验,标贯器下入孔中应保持垂直,防止锤击偏心,触杆倾斜和晃动。b.标贯试验钻孔以回转钻进为宜,也可采用冲击钻进,但不能使用孔底射流钻进方法。c.在进行液化判别孔施工时,20 m以上严格地进行1 m一标,严禁用手测和目估确定深度;20 m以下可2 m~3 m打1次标贯,但要卡准地层,不得随意扫掉岩芯。d.保证标贯器下到孔底,先预打入土层15 cm不计击数,接着记录贯入30 cm的锤击数N。当遇硬土层锤击数超过50次时,停止贯入并记录贯入深度。e.标贯器取出后,应详细描述岩芯,并取扰动样做颗粒分析。f.采用ϕ42 mm钻杆,63.5 kg标准落锤,落距76 cm,自由落体法进行试验。g.样签不得与土混装,以免弄湿看不清。

2)圆锥动力触探:

a.试验时应使穿心锤自由下落,地面上的触探杆不应过高,以免倾斜和摆动过大。b.重型动力触探:ϕ42 mm探杆,63.5 kg落锤,落距76 cm;超重型动力触探:ϕ50 mm探杆,120 kg落锤,落距100 cm。c.贯入过程应连续,锤击速率为15击/min~25击/min,记录每贯入10 cm所需的锤击数。d.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3次N63.5>50击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6 波速试验

1)每幢高层(大于10层或高度超过30 m)须有一个波速测试孔,测试深度不小于20 m。2)当附近无法收集到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有控制性深孔用以测拟建场地的覆盖层厚度。3)测试方法采用单孔检层法,测试间隔约1.5 m一次,以汽车作为重物压在振源木板上,使木板与地面紧密接触。

7 野外记录

1)野外地质记录、试验记录应由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实施。

2)原始记录要用符合规范要求的规范化表格记录,用2H以上硬度的铅笔记录,不允许涂改、补记或重抄,记录要清晰、整齐,签署应齐全。

3)钻探野外地层编录应按回次进行,不得将若干回次或若干层合并记录。在一回次中发现变层应分行填写;对不同层位、不同深度的试验,在记录中要标识清楚。

4)野外地质记录要依据规范具体要求进行描述,大于40 cm必须分层,大于10 cm必须描述具体位置。

5)描述深度以现有地面为准。尤其探井,不得以孔口堆土后的标高来计算进尺深度。

8 地下水位观测及水样的采取

1)当泥浆护壁妨碍地下水位的观测时,可另设专用的水文地质观测孔,可用套管护壁。

2)分层测水位:当钻孔深度内有2个以上含水层,且要求分层量测水位时,对于上层水,可单独打浅孔量测;对于下层水,可用海带或粘球止住上层水,再对下一含水层进行水位观测。

3)观测水位:钻进过程中应观测初见水位和静止水位,野外结束后(24 h后)统一测量地下水位。水位允许误差为1.0 cm。

4)取水样:在拟建场地分层各采取2组水样,每组水样应采取2瓶,其中一瓶加大理石粉测侵蚀性二氧化碳。

9 现场记录资料管理与整理

1)由于钻机人员经常调换,因此一个工地开始的第一个钻孔钻进时,由项目负责人召集所有钻机地质员,讲解地质要求,统一认识。

2)钻孔结束后,应及时提交的资料有:地层、编录原始记录,原位测试及采取土试样原始记录,钻进过程原始记录。

3)每天晚上收回所有记录资料,画出剖面草图。

4)每个孔最后一趟钻起钻前应提前通知工地负责人去验孔签字,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或返工,未经检查认可不得撤离施工现场。

5)如遇到问题或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跟现场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联系。

10 结语

随着岩土技术体制的发展,岩土技术与钻探施工的分工将趋于明确,施工质量将会更加提高。希望能对工民建地质勘察的野外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JGJ 87-9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S].

[3]CECS 04∶88,静力触探技术标准[S].

[4]JGJ 89-9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S].

野外地质实践 篇8

关键词: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践,杭州

工程地质是地质学中直接面向工程应用的而一个学科分支, 是将地质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一门学科。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与自然地质环境有关的地质问题, 以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和谐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该专业除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学等基本地质知识外, 还需要掌握野外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此,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工程地质研究所 (系) 利用杭州市区丰富的地质教学资源, 开展了多年的大学生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杭州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杭州实习区概况

杭州市及近郊一带位于浙江省北部, 处于长江三角洲之南缘、杭州湾西侧,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9′、北纬30°15′。西倚群山, 东、北接杭嘉湖平原, 南临钱塘江。其自然地理位置属天目山余脉与平原交接处的低山丘陵地带。1.地层。杭州地区东、北部平原区多为第四系地层覆盖, 中部及西、南部低山区丘陵区基岩大面积广泛出露, 大致以西湖为中心, 西、南两侧呈弧形环抱, 从外围向内古生界沉积岩层及中生界火山碎屑岩系由老到新依次呈弧圈型条带状出露。岩浆侵入岩仅上天竺新近发现有辉石闪长岩小岩体局部出露外, 主要为中—酸性脉岩零星分布。地层从老至新分布为:奥陶系 (仅出露其上统上段文昌组) 、志留系 (总厚1393m, 上、中、下统均有出露) 、泥盆系 (下、中统在本区缺失) 、石炭系 (下统地层缺失) 、二叠系 (本区仅有下统地层出露) 、白垩系 (区内仅出露下统地层) 、第四系 (本区下更新统缺失) 。

区内岩浆侵入岩分布零星, 仅于上天竺附近、公路南东侧见一小岩体, 侵入于西湖组地层中, 为辉石闪长岩体, 深灰色, 细粒结构, 斜长石、角闪石为主, 少量正长石、石英、黑云母及辉石, 暗色矿物多为绿泥石或方解石交代。其侵入时代为燕山早期第一阶段, 相当于晚侏罗纪, 与上侏罗统黄尖组火山岩的地层时代基本一致。据物探及区域资料深部有相当规模的中酸性花岗闪长岩的隐伏岩体存在, 出露岩体为其在地表的局部露头, 辉石闪长岩应为花岗闪长岩体的分异产物。

2.地质构造。杭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坳、余杭—嘉兴台陷。区域构造为西湖复向斜。南东侧为北东向肖山—球川深断裂沿富春江、钱塘江一线展布, 北西侧为北东向茅草山—石荡隐伏断裂, 向斜南西端受北西向孝丰一三门湾大断裂沿留下镇西南横街上—茶科所一线所切割, 而北东端为北西向祥符桥—南星桥隐伏断裂所截。褶皱大致以西湖为核心, 西、南两侧弧形环抱, 呈弧圈型条带状展布, 外圈为奥陶系、志留系老地层, 核部为较新的下二叠统地层, 自外而内由老到新依次出露。断裂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北北西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以及南北向断裂。区内岩层节理普遍发育, 且方向有多组, 沿上述各组断层方向均有发育。

3.山水地貌。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 水光潋滟、山色葱郁, 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 山、石、洞、泉之美, 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 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 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二、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 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 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 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 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 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 (滑坡、溶洞、坍塌等) 野外识别、调查、测绘, 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 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 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 资料收集, 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报告。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 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 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

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 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 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三、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 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 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 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 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 通过启发教学, 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 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 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 去翻越它, 研究它, 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 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 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 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 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 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 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 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 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 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 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 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 学生便可举一反三, 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 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 在很多情况下, 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 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进行工作前, 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 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 杜绝单打独斗。

参考文献

[1]杨凤根, 骆祖江, 侯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132-135.

[2]肖军, 朱蓓, 王家生, 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43-46.

[3]刘勇健, 张丽娟, 李子生, 等.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增刊) :52-53.

[4]孙广忠.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

[5]李广信, 杜修力.土力学教育与教学——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野外地质实践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剧, 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工业产品。而地质勘探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的必由之路。为了保护我国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发展, 在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 如何维持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保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 在地质勘探工作中, 采用合理高效的环境保护策略就十分必要。

1 形成周密的环境保护规划

在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 除了需要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外, 还应该根据当地环境管理部门发布的环境保护细则等法律条款对地质勘探工作进行详细规划, 形成具体的环境保护策略。同时, 应该结合具体的地质勘探工作特点, 识别每次地质勘探工作中影响当地环境状况的重要因子, 形成对应的环境保护策略。最终制定并形成一个详细的《地质勘探项目环保管理及行动计规划》。在该《行动规划》中, 主要的内容包括勘探营地的选择、营地垃圾的管理、勘探后的复垦、车辆行驶路线、钻井的复垦方式以及技术等几个重要部分。

2 确定影响勘探工作环保效果的重要因子

野外地质勘探工作中对环境影响的重大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勘探队伍车辆行驶路径的选择; (2) 勘探工作对当地植被造成的损坏; (3) 地面的压实影响; (4) 勘探营地产生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 (5) 由于燃料渗漏造成对土地、水体、植被以及动植物的影响; (6) 地质勘探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火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3 基于环境保护的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规划

3.1 勘探队伍车辆行车路径的选择

由于地质勘探工作通常在荒漠或者是草原等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进行。以在草原的野外地质勘探为例, 当地质勘探队伍车辆行驶的过程中, 为了计量保护被测区域的草场, 应该尽量选择牧民的转场公路作为进出的道路。若为了勘探需要, 在勘探工作中可以对部分路面以及山坡做适当的修整。例如:某地质勘探队伍为了能够到达某野外的勘探区域, 本来计划修建一条长1km的公路, 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行车时间。后来通过环境对比分析, 为了保证当地的草场、地形、地貌等, 依然将之前牧民的转场公路作为进出勘探区域的公路, 只是对部分道路进行了拓宽和修正。虽然采用这种行车路径比之前的方案多越过一座山, 但是却避免了对当地地形、地貌以及草场的破坏, 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环境。

与此同时, 还应该在实施勘探之前对司机进行环境保护的培训:在删减斜坡道路行驶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沿着山体的等高线行驶;选择一个与山体斜坡合适的斜度沿着山脊行驶;在没有车辙的道路上行驶时, 应该尽量使用可控制程度高的驱动技术;在草场行驶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高速重复转弯, 以免对植被造成破坏。在通过无人区域时, 当需要长期反复进入该区域时, 应该尽量选择同一条车辙行驶, 以减少碾压草场的面积;而对于较少进入的区域, 则应该尽量选择干燥地区形成, 且在返回时不选择同一条线路, 以减少对草场的永久破坏, 便于草场植被的自主恢复。

3.2 勘探营地垃圾的管理

勘探工作项目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营地产生的垃圾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对垃圾进行分类管理, 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的垃圾进行分类管理。针对可降解的垃圾, 则应该将垃圾埋在深度为1.5m的深坑中制成堆肥, 不可降解垃圾则应该带走处理;将营地厨房以及淋浴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引致专门的处理池中;设置专门的移动厕所, 并及时处理排泄物;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埋坑都应该远离天然泉及水井;营地所有的垃圾袋以及空瓶等不得留在营地, 应该将之集中运送至固定的垃圾投放场所进行集中处理;在选择营址时, 应该尽量选择在与天然泉水较近或者是可以钻井的区域, 这样可以减少塑料水管的使用。

3.3 营地燃料的管理

处于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 尤其是大型、长时间的野外地质勘探工作, 需要在营地设置固定的储油区域。由于油料对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为了避免储油设备的泄露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破坏, 营地应该设置专门的储油设备, 并加强油料区域的管理工作, 规定详细具体的车辆加油地点。为了避免废油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应该设置专门的存油托盘, 同时在油罐底部设置吸油毡、海绵层等, 防止漏油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3.4 地形、地貌的恢复与复垦

在勘探工作结束之后, 应该对由于勘探工作对当地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进行恢复。在恢复地表形态特征之后, 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植被恢复。其中, 应该根据土壤的具体特征选择一个与该区域物种相一致的植物种子进行播种。有条件的勘探工作可以将之前营地建设过程中移除的草皮进行保存, 在勘探工作结束之后再移植回来即可。这种方式虽然对土壤的要求较高, 但是一旦成活之后将能够迅速的恢复当地植被, 便于当地环境快速进入正常的生长周期中。

摘要:在结合地质勘探具体操作程序的基础上, 从地质勘探工作的整体程序出发, 探讨了地质勘探工作中环境保护的各个注意事项及环保策略。

关键词: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建国.野外地质勘探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新疆有色金属, 2012, 35 (5) :44-45.

野外地质实践 篇10

1煤田地质勘探野外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中, 无论是施工现场作业, 还是在野外普查取样、测绘等都不能单独一人。此外, 所有外出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都必须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指定的营地。在野外食用动植物和饮用水源都应进行检验性试验。电是野外地质勘探工作中使用的主要能源, 为保障安全用电, 野外地质勘探临时性用电电力线路应全部采用电缆。火灾发生的原因, 虽有自然因素, 如雷击、物质自燃等, 但主要还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在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中, 电、气焊作业较多, 野外电、气焊作业必须及时清除火星、焊渣等火源;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要按规范规定存放。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坑、井是一种危险因素, 应有围栏、井盖等防护措施, 并应安装醒目的警示标志。

2煤田地质勘探野外营地人员的人身安全

2.1宿营地的选择

宿营地点的选择, 首先应考虑水源和燃料。由于帐篷是由质轻的材料制成, 经不起风吹、石砸, 因此, 搭帐篷时要注意避开风口、雨水通道以及松动的岩壁, 避免被雨水冲下的树枝、石头等破坏。此外, 还应注意防避雪崩、滚石必及突如其来的山洪等灾害。夏季宿营地点必须选择在干燥、地势较高、通风良好、蚊虫较少处。一般在湖泊附近和通风的山脊、山顶是夏天较为理想的设营地点。冬季宿营地点要视避风以及距燃料、设营材料、水源的远近等情况确定。森林和灌木丛是较为理想的营地。但应避开易被积雪掩埋的地点, 如避开崖壁的背风处, 因为在这种地形上, 风很快会吹起大量的积雪把帐篷或遮棚埋没。

2.2野外宿营的人员安全要点

(1) 尽量利用天然的树洞、山洞等, 以节省力气。如不合适可以稍加改造。

(2) 不要在陡坡上或悬崖下, 以及那些有掉落岩石、雪崩风险的地方设营。秸树下也不适宜露营, 以防它们折断时砸伤人员。

(3) 野外宿营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在干燥炎热地区, 白天需防太阳暴晒, 而夜间又要防寒。在潮湿的丛林地区应防雨、防昆虫叮咬。

(4) 应使帐篷或其他隐蔽场所的开口逆对风向, 可用放倒的圆木、石块、冰块和积雪堆积起来, 建一道防风墙, 以阻挡狂风。

(5) 冬季宿营应先把雪扫净, 在雪层较深处, 应把雪筑实再在雪上铺一层10cm以上的干草, 以免雪受热融化。

2.3沼泽地区作业人员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进入沼泽地区应集体统一行动, 并由经验丰富的人引路。作业人员应佩戴防蚊虫网、皮手套、长筒水鞋, 扎紧袖口和裤脚, 预防毒虫叮咬。查清地貌和植被, 标识已知危险区再开展野外作业。通过沼泽危险区域时, 使用树枝、木板等铺成道路后再通过。陷入沼泽时应当横握手中木棍等, 或者抱住湿草, 保持冷静, 不惊恐乱动, 救护者应当站在稳定的地方, 通过木棍、绳索等救出遇险者。每日工作返回营地后应及时做好皮肤卫生保健, 防止皮肤溃烂。

2.4在山地、林区作业人员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在林区、荒原进行野外地质作业, 应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 与同行人员保持联络, 必要时在作业路线上留下标记。了解所工作的林区是否设置有狩猎用的弩箭、套索、夹具等。配备必要的砍伐工具, 在砍伐时防止树枝回弹伤及后人。在林区生火应当看清风向、风速, 选择在下风处生火, 生火后应当有专人看守, 离开时, 应当熄灭残火, 时刻注意防火。严格遵守林区防火规定, 当出现火灾预兆 (烟味、烧焦味、野兽和鸟类向同一方向奔跑和飞驰、烟雾等) 时, 应当迅速寻找并撤离到林中旷地、河边等安全地点。

3煤田地质勘探野外作业的安全检查与现场管理

3.1安全检查

(1) 班前检查结合交接班进行, 对机器设备、安全设施、工器具、现场环境、人员状态、劳保穿戴进行检查并保持记录。长期闲置设备, 使用前应进行检查, 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2) 班中检查, 对设备动态、安全装置、人员状态等进行检查并保持记录。

(3) 班组应本着事事有人管的原则, 责任落实到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保持记录, 不能及时整改的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保持记录。

3.2现场管理

(1) 作业现场应保持整洁, 无脏乱差死角。班组内的机电设备、工具、车辆及工作现场等都必须做到无隐患。安全防护装置、设施齐全可靠。

(2) 材料、设备、工具、产品应摆放整齐, 安全附件齐全。设备清洁完好, 无跑、冒、滴、漏。生产作业环境文明整洁, 无埴圾、无油渣、无杂物, 安全通道畅通, 安全标志明显。

(3) 员工对本岗位设备做到“四懂、三会”, 即:懂原理、懂构造、懂用途、懂性能, 会操作、会维护、会排除故障。

(4) 班组各类原始记录应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书写工整。

(5) 安全管理制度上墙, 设立班组 (工段) 安全园地。员工必须熟知劳动防护用品及应急救援器材的使用方法, 上岗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班前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 杜绝疲劳连班作业。

摘要:加强煤田地质勘探工作, 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田地质勘探野外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野外营地人员的人身安全, 煤田地质勘探野外作业的安全检查与现场管理等问题。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查,野外作业,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定绪.煤炭地质勘查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8.

[2]王定武, 王运泉.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

野外地质实践 篇11

一、油气地质实习内容拟定与实习路线选择

油气类地质工程专业主要是为油公司培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评价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完善油气类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亟待重视柳江盆地油气地质教学资源缺失的现状, 尽快补充相关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从现状来看, 目前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是油气地质理论方面, 涉及叠合盆地和生储盖成藏要素内容;其二是选择具有对比意义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突出油气地质专业的实习特点。

1. 叠合盆地与成藏要素。

叠合盆地是指不同构造旋回、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先后叠合而成的沉积盆地, 其原型盆地与大地构造学中的构造层概念相关。实习区发育新太古代末和二叠纪末两个重要的角度不整合并分隔三大构造层, 即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结晶基底构造层、新元古代一二叠纪内克拉通构造层和后晚三叠世克拉通破坏 (地台活化) 构造层[2]。因此, 叠合盆地是由新元古代一二叠纪内克拉通盆地和晚三叠世以来柳江盆地叠置而成。在露头点, 观察构造、地层标志确定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区域性不整合, 恢复原型盆地性质及空间展布范围, 是划分盆地演化阶段、研究叠合盆地发展过程的常规手段。针对不同期次的原型盆地, 则需考虑构造环境、应力状态的多次转化, 不同构造样式的互相叠加、利用、改造, 明确拉张、挤压、剪切及复合区域应力场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质体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从成藏要素角度, 山海关隆起两侧的冀东凹陷、冀北坳陷均已发现油苗或油藏。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储层见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3], 储集空间为裂缝、溶洞[4]。将其纳入柳江盆地油气地质实习范围, 可为实习区油气地质的教学内容补充经典素材, 同时也为今后与周邻区域的油气成藏要素比较奠定基础。

2. 油气地质实习路线选择。

(1) 张岩子—东部落叠合盆地、变质岩储集空间分析路线, 沿张岩子村西陡崖向西, 在东部落东山坡采石场转向北西, 经东部落村至西山沟。主要观察绥中花岗岩、青白口系—寒武系层序, 了解区域性不整合面、盆地基底岩性和内克拉通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重点分析变质岩储集空间类型。渤海湾盆地埕北30、锦州25-1、兴隆台等太古宇变质岩油气藏的储集空间为裂缝、溶蚀孔洞和微孔隙[5], 但研究手段单一, 或为井下的一孔之见或为间接的地震反演。针对绥中花岗岩顶部储集空间类型及性能的露头研究, 可为周邻地区变质岩储集空间分析提供可靠的参照物, 有助构建宏观的三维储集空间模型。 (2) 潮水峪—砂锅店灰岩储集空间、流体运移分析路线, 沿潮水峪村向东至砂锅店东山坡, 重点观察奥陶系灰岩岩溶地貌。灰岩浅部溶缝近乎直立, 充填少, 延伸最长达400m, 宽5.5m, 密度达3-8条/m。据25个钻孔统计, 计溶洞47个, 总高度达52.17m[6]。岩溶强发育带深度为60~80m, 在断裂部位深度>100m。断裂构造带多为岩溶发育带和富水带, 岩溶率达2.94~20.02%。因此, 该线能够观察灰岩储集空间类型, 了解岩溶地区的流体运移网络, 可为渤海湾盆地千米桥、乌马营、信安镇北、老堡南1井等奥陶系灰岩潜山油气成藏研究提供直观的对比模式。 (3) 冀北坳陷双洞背斜古油藏考察路线, 双洞背斜古油藏距平泉县城东南约6km, 北距柳江盆地直线距离约100km, 可列为油气地质实习的邻区参考路线。该背斜位于冀北坳陷党坝凹陷内, 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组成, 轴向北向东。考察路线由双洞乡南山自937高地沿南山梁经825高地至876高地, 全长约2km。沿线出露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和府君山组, 可观察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岩性、储集空间、油气显示和沥青等内容。双洞古油藏油源来自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烃源岩[7], 印支期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至铁岭组灰岩裂隙、溶蚀孔洞聚集[3]。油苗常见于背斜核部铁岭组灰岩的缝洞, 也见于背斜北翼寒武系馒头组紫红色泥岩之下或夹层白云岩缝洞。

二、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野外实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从事地学的兴趣, 加深理解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并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观, 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因此, 如何提高野外实习的质量, 尽快达成以上目的就成为带队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野外教学仍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 忽略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从而在制度上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低, 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并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 野外教学必须逐步摈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整个实习过程, 逐渐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乃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兴趣缺失到喜爱野外实习, 关键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8]。实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合理分配时间, 把握节奏。在实习总体设计和路线、观察点设计准备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 在实际问题讨论中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节奏。

野外实习“生多师少”, 教学效果大多差强人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教师把握教学节奏;其次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 刺激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动力;第三是合理分配时间。如针对一个观察点的时间分配, 教师讲授占3/5, 安排学生发言讨论占1/5, 然后教师用1/5评述或引导学生对引申问题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教师作为知识的促进者, 需要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作为参与者和被引导者, 需要面对特定的激励机制如人格激励、分数激励。教师要善于归纳、提升, 总结要面面俱到又要独辟蹊径, 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不能使其飘飘然。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由教师把握教学节奏, 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地质问题。

3. 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野外实习多以班级为单位, 30人左右。如在每条路线、每个观察点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就必须选择可实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要有互动的过程, 即教师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9]。教师是野外实习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讲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到好处的讲授方式并非按部就班、一字不漏地复述实习指导书。要达到“满堂彩”的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要非常熟悉野外情况, 对路线、观察点了如指掌。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三方面阐述, 并注意有所侧重。其次要提供最新的实习区理论研究成果, 做到人无我有,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从新资料入手勾勒讲授思路。第三要有激情, 要求互动。教师的激情会向学生传递, 缺乏互动或单纯的师问生答, 均非上佳。“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教学方式可分几个区间完成:在实习准备阶段, 教师介绍野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将学生参与列入分数激励和成绩考核之中;小组自由结合、自发形成, 并分别选择与路线、观察点相关的地质问题;每个人必须参与讨论, 形式与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自定, 由班长或学委安排讨论时间, 每次约10分钟。

近年的野外教学实践表明,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既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 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效地达到综合地质实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环函 (2005) 314号) [Z].2005年8月9日, http://www.zhb.gov.cn/info/gw/huanhan/200508/t20050809-78345.htm.

[2]孙士超.石门寨地质概况及地质教学实习指南[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70-73.

[3]张敏, 欧光习, 李林强, 张建锋, 邱林飞.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层油气特征及运聚史分析[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9, 28 (1) :19-23.

[4]王洪斌, 王景梅, 程峰, 魏新源, 丘微.冀北坳陷郭杖子单斜带中上元古界成藏条件分析[J].断块油气田, 2010, 17 (4) :423-425.

[5]刘乐, 杨明慧, 李春霞, 郑晓凤.辽西低凸起变质岩潜山裂缝储层及成藏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2) :188-194.

[6]田级生.秦皇岛市柳江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特征[J].勘察科学技术, 1992, (5) :28-32.

[7]刘宝泉, 秦建中, 李欣.冀北坳陷中、上元古界烃源特征及油苗、油源分析[J].海相油气地质, 2000, 5 (1-2) :35-45.

[8]曹文融, 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 :53-56.

上一篇:语音信号的降噪研究下一篇:专业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