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药丸

2024-08-01

智能药丸(共5篇)

智能药丸 篇1

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有医生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由表及里地检查人体病况;也有医生用“介入法”(用手术的方法把怀疑有病的部位“切开”来看看)诊断人体病况。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检查疾病也变得高科技起来。这不,药物也有智能的了,它就像侦察兵一样,能轻易发现消化道疾病,并且不带给我们任何痛苦。

肠与胃的恐惧

夜里,躺在床上的萌萌哒同学肚子痛得无法入睡。第二天,爸爸带她去医院检查。肚子痛首先考虑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肠、胃、肝、脾、胆都要细细查查。

“天啊!”胃一听医生要给萌萌哒做检查,吓得缩成一团。胃镜要是伸进来左探右窥,会让胃很受伤。

“坏了,弄不好我也要遭罪。”肠听说要做检查,也害怕得不行。肠内视镜也会伸进肠道来,有时会造成肠穿孔、肠出血、肠撕裂等各种检查损伤。

那就做B超,隔着肚皮照一照没什么痛苦吧。“可隔肚看病就怕看得不准确、不周全呀。”听说大家都想让医生用B超查病,肝慢悠悠地说出自己的担心。

萌萌哒肚子痛吓坏了这些消化道器官,就连嘴巴、咽喉、食道也吓得不轻。因为放内视镜时,这三个器官也很遭罪,轻者排斥呕吐,重者受伤出血。

因为害怕检查,所以消化道器官个个“精神紧张”。它们一紧张,萌萌哒的肚子痛得更加厉害。可消化道疾病检查需要马上进行,不能再等了。

咦?这个药丸好神奇

“请张嘴。”医生对萌萌哒说。只听“咕嘟”一声,萌萌哒张开嘴巴喝了一口水,服下一个药丸。这粒药丸顺利通过咽喉,滑过食道,然后进入胃里。

食道非常纳闷:“怎么先让小主人服药了呢?还没检查出病因呢?”

“我不是治病的药丸,而是一粒专门查病的药丸。”刚刚到达胃部的药丸开了腔。

“我是科学家最新研制出的新型智能药丸,只要病人服用了我,我就能像侦察兵一样,在消化道里侦察出具体是哪个器官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智能药丸介绍自己。

“原来你是内视镜的‘替身’呀。不过,小小的你是如何在消化道里侦察疾病的呢?”肠道问。“我身上装有微型传感器,能收集并测量消化道内的各种气体类型和浓度数据,然后通过智能芯片将数据发送到接收器上,再由接收器发送到病人手机上进行进一步的运算分析。这样,病人就能轻易地发现消化道里哪个器官生了病,生了什么病。”智能药丸说。

“我的分泌液可是很厉害的,你不怕被消化掉?”胃说。

“我身体外部包裹着的一层由纳米材质制成的膜,它能够让气体渗透进去,到达传感器,同时还能阻止胃酸腐蚀传感器。我使用银氧化物电池,而不是锂离子电池,因此即使我被消化后,也是安全的。通常,我能够在人体内维持4天时间。噢,对了,刚才滑过食道时,我发现食道有些烫伤,是你们小主人吃麻辣烫造成的吧。胃黏膜也有点儿病变,看来是你们小主人天天吃方便面造成的。至于其他消化道器官有什么问题,我还会继续侦察的。不过不要怕,我不会给大家带来痛苦,放心好了。”说着,智能药丸开始从胃里向下滑行,继续侦察消化道其他器官的疾病。

不仅会“查病”还将会“治病”

其实,能诊断疾病的药丸只能算是智能药丸的第一代产品,科学家正在继续开发智能药丸的新用途,要让智能药丸不但能查病,还要会治病。

目前的智能药丸只有“鼻子”和“脑袋”。“鼻子”是气体传感器,“脑袋”是智能芯片。个头还是太大,只能在人体的消化道里做侦察兵,而且它的智能水平还比较低级,不能与人体进行直接交流。

为此,科学家将制造出超微小的纳米智能药丸,在具备“鼻子”和“脑袋”的基础上,再安装上摄像头当“眼睛”,还会安装上声音传感器当“耳朵”,甚至还会有“四肢”。也就是说,新一代的智能药丸将会变成一个可以在人体里四处游走的“机器人”,它将成为人的体内医生,可以诊断全身疾病,不仅局限于消化道。而且可与人进行直接交流,是高智能的健康顾问。高智能药丸进入人体后,能提前预知人体的病变方向,让人提前做好防病的措施,是人体健康全天候的守护者。

美国“药丸族” 篇2

记得小时候看到同学中有人满嘴四环素牙,觉得很特别,而特别通常就是值得向往的,不光是小孩子这样认为,到现在大人们不还是根据此大呼小叫地往外溜达的吗?到哪都觉得不错,有特色。美国的医生地位很高,是众所周知的,但依我看,药物崇拜和医生崇拜,实际上和古代人的巫术崇拜没什么本质不同。这不,玩腻了各种花头的美国人,又打起了“由内养外”的主意。

在美国大超市里,人们时常会看到顾客从商品架上取下大包阿斯匹林、泰诺以及其他非处方药扔到自己的购物车里——那架势就跟拎走大桶装牛奶和经济装面包那样寻常。

一位顾客曾说,买那么多药并非只为储备,而是日常需要,稍有不适就得吃药。

美国人药物崇拜普遍

吃药已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美国人从小到大习惯了吞服各种各样的片剂,从非药物类的食物补充剂——如多维片、卵磷脂、大蒜片、脑黄金、各种各样的钙片、维生素C片、鱼油、蜂胶等——到非处方类的泰诺和阿斯匹林等,美国人从来就没有拒绝大把大把的药片。

这些对美国人来说也许太平常,但中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细心的人能从中看出其背后隐藏的一种社会现象,即美国人对药物的崇拜。

生病吃药本也合情合理,但问题是,美国人对药物的使用发展到了引人争论的地步。近期美国《时代》周刊刊文说:据美国大学提供的报告,接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学生数目惊人增长。而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药物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泛滥也日益严重。

不用药不成好父母

事实上,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药物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泛滥原因和人们对药物的过度信任有关。许多美国家长并不情愿让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用药,但他们发现,如果不给孩子使用药物,他们就有可能面临虐待儿童或疏忽的指控,从而失去作父母的资格。

2000年7月,纽约州奥尔巴尼的社会服务部门接到举报,说迈克尔和吉尔·卡罗尔夫妇让他们的孩子凯尔停用利他林。和其他许多服用利他林的孩子一样,凯尔表现出没有胃口和失眠等症状。在卡罗尔夫妇决定最好不让凯尔继续服用利他林之后,当地学区的一名官员向奥尔巴尼县的社会服务部提出控诉。法官作出裁决,卡罗尔夫妇必须继续给凯尔用利他林,而且让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经常家访以确保卡罗尔夫妇遵守上述规定。

从此可以看出,许多美国青少年和儿童之所以成为药物“牺牲品”,与美国人对药物的普遍依赖这一大众心理不无关系。

药物依赖导致严重后果

2002年8月,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兄弟尼尔·布什在国会听证会上演讲时,讲述了儿子皮尔斯10岁时被诊断为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后他亲身经历的7年折磨。尼尔说:“这个国家有一个普遍问题,学校常常迫使孩子们服用利他林。在我看来,我们国家显然面临着一场危机。”尼尔·布什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并非违背事实。

目前,美国医疗业对儿童精神和心理疾病使用的药物五花八门,有抗痉挛的、抗焦虑的,兴奋剂、助睡眠剂和情绪稳定剂等,名称从人们较为熟悉的利他林、到较为陌生的Seroquel等。有些药物是专门为儿童开发的,有的则是成人药品,但减量可用于儿童。

问题是,家长和孩子过度依赖这林林总总的药物。有时候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此方面不乏警示例子。2001年2月,10岁的美国孩子谢娜·邓克尔在宾夕法尼亚州布拉福德儿科医院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谢娜的死因是因为服用了过量的抗抑郁药。

2000年3月,密歇根州年仅14岁的马修·史密斯因为接受了长达7年的强制性药物治疗,过早离开了人世。马修的死亡证明上明确写道:因为长期使用利他林,马修的心脏肿大到402克,比成年人的心脏还要大。

药品越多,疾病越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被检查出的疾病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药物也自然越来越多。这本是个正常的逻辑,但现实中存似乎存在一个怪圈,即制药商推出的药品越多,人们的疾病似乎也越多越重。在青少年和儿童中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根据美国制药行业组织RMA的统计,多达10%的美国孩子患有某种精神疾病,20%的孩子显现出了抑郁的某些症状;另有100多万美国儿童的情绪会出现从低落到狂乱的两极紊乱,而这原本被认为只是成年人才有。

会发短信的药丸 篇3

这种药丸作为病人肚子里的一个监视装备, 被病人服用后, 当发现病人肚子里服用的治疗药物药效快消失时, 就会自动发送短信到指定的手机, 提醒医务人员继续喂药。

有研究表明, 很多慢性病人并不会遵从医生叮嘱, 常常只吃一半的药, 耽误了病情, 每年因此死亡的病人达到了20万例。所以科学家希望制作出这样一个“肚子里的监视器”, 来帮助病人同时也提醒医生该及时给病人开药。

千匹小药丸 篇4

话说,在1967年,两位德国人,Hans Werner Aufrecht和Eberhard Melcher,在德国一个小镇上开创了一个改装厂,品牌就用两人姓名的首字母,加上小镇名字Grosaspach的首字母,于是便诞生了AMG,这三个字母在我心目中是个神圣之物,对你可能也是吧。

1989年,Melcher 先生像创建AMG一样又开创了MKB公司,主要为其他改装商提供引擎升级服务。1991年,当时AMG赛车部职员Panagiotis Avramdis掌握了MKB的经营权,1997年,Panagiotis开始对MKB的业务产生新想法:“单是制作引擎怎能让客人认识MKB的优质产品,我们虽然提供引擎给多家著名的改装商,但对客人来说始终不是MKB的车子。”2001年,MKB发表了冠以自己公司名义的改装车,决定日后运用MKB高超的工程技术制作出整车及各改装零件。

P 1000——MKB的名片

既然要打造MKB自己的改装车,那就要够力。P 1000,就是MKB的名片,它的发动机输出超过了1000hp(735kW),最高车速超过350km/h。任何一款超过300km/h时速的车,各方面都要趋于完美,包括发动机输出、空气动力外形、轮胎等各个方面,何况MKB这款看家产品还能持续加速到350km/h。

本来,MKB的老板对这款车的要求是,至少要输出800hp功率,但当你手中有1000hp的技术能力时,800hp肯定就显得不够用了。

对AMG这款6.0L V12发动机的改动,各方面都是深入的,MKB还提供发动机可靠性的质保。发动机诸多部件也都进行了更换,我们能看到的有进气系统、涡轮增压系统、冷却系统等,内部包括曲轴等硬件,还有ECU等软件。发动机红线转速向后推迟了1500转,涡轮迟滞几乎完全不存在。匹配的自动变速器也进行了改装,来适应发动机的巨大扭矩,还有MKD的后轴限滑差速器LSD,适应更高的极速。

发动机、变速器、差速器,是MKB把车速不断推向极限的根本。

中国之行

2012年7月,在位于北京金港赛车场的金驰之星的邀请下,MKB掌门人Avramdis和总经理Bader来到了中国,亲自为中国的奔驰改装车主定制自己的ECU程序。

现场,一位老款C260的车主就提出了自己的特殊要求,他觉得原厂2.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在起步阶段不够凌厉,但车主也并不想在高速上比拼极速,只是希望能够改善低速扭矩和响应。针对需求,MKB先提出了一个保守但稳妥的改装方案——增加扭矩15Nm。车主经过试车后,感觉只增加15Nm的方案还不够理想,希望能够把扭矩提升40Nm。MKB认为这样的方案并不稳妥,尤其在没有德国总部数据库支持的条件下。在车主的坚持下,MKB还是尝试了这个方案,但车辆并不稳定,最后还是暂时恢复回了15Nm提升方案,并承诺回德国后,在数据库支持下定制一个稳定的40Nm扭矩提升程序并发送回国。看来,彻底的定制也需要点耐心啊。

其实,MKB现有的稳妥方案,已经可以让绝大多数车迷过瘾了。现场,有来自上海和来自山东的两台C63,都采用了MKB一段ECU升级方案,输出功率从457hp升到551hp,扭矩从600Nm升级到645Nm,最高车速解开了250km/h限制,超过300km/h不在话下。来自长春的CLS63升级后,功率由525hp增加到640hp,扭矩从700Nm直达1000Nm。

有MKB的质量保证,有如此的动力提升,有MKB掌门人亲手写的程序,这样的车开起来是否有些别样的风情?

“发邮件”的药丸 篇5

你没有听错,因为这两粒药丸可是智能药丸——它们可以用来监测人体的健康状况,并通过无线传输功能将信息告知医生。智能药丸的运作过程并不复杂,药丸的内部装有微型传感器和信息发射器,你需要做的只是顺着白开水或者牛奶吞下药丸。

目前,美国市场上已经有多家公司生产出了这类智能药丸。Proteus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城的一间小型数位医疗保健公司。这家公司生产的智能药丸可以做到完全脱离电池运作,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人体自身来为“药丸”充电。就好像马铃薯可以点亮灯泡一样,Proteus已经在药丸内的微型传感器两侧添加了镁和铜,它们只要与胃酸发生反应就可以产生足够维持机器运作的电量。

当一颗Proteus药丸进入到胃里,它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通过贴在人体上的小贴片传送到手机应用中。药丸中的微型计算机可以追踪人们的用药行为,还能监测人体在服用某种药物后的反应、心率情况、呼吸状况、身体姿势、运动状态或休息状态等。

Proteus公司已于近期筹集了6250万美元的资金,他们相信这些智能药丸能够帮助病患们减轻各种身体或神经疾病的困扰,及时地监测重要的生命特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数据)。据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于去年批准了Proteus生产智能药丸的资格。

在佛罗里达州帕尔梅托市,一家名为HQ Inc.的公司也生产了一种名为CorTemp的智能药丸,这种药丸内部装有可摄入人体的体温传感器,且配有内置电池,可以做到在进入人体后实时监测体温并通过无线装置传送相关数据。

CorTemp最初于2006年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共同合作研究。如今,不少美国的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士兵以及宇航员都已经开始使用,以便他们的雇主或上司能够实时监测他们的体温,及时防止他们陷入中暑虚脱的危险。HQ公司销售主管李.卡尔博内利表示,公司希望在明年能够推出一款供普通消费者使用的智能药丸,并且做到能够通过无线功能将信息传播到智能手机应用中。

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代的智能药丸不仅可以用于医疗领域,很可能还会演变成为一种多功能的生活工具。

上个月,摩托罗拉移动公司高级副总裁雷吉娜.杜根在某大会上介绍了一款正在研发的智能药丸。服下这种智能药丸后,使用者本身就是手机的密码——司机只要坐进驾驶位,车子就会在感应到车主后自动启动;当你触摸到家门的把手时,防盗门也将因自动开锁。“从本质上来说,你的整个身体将变成你的身份认证牌。”杜根女士这样说道。

上一篇:职业学校的生物教学下一篇:野外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