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能力

2024-06-19

学习实践能力(共11篇)

学习实践能力 篇1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者是紧密联系, 互为利导制约的, 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是教育战线上的前辈同仁们一直在努力和完善的事情, 这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个人看法, 权作探索研究。

学习实践能力 篇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英语教育的任务之一,教师应把思维训练置于英语教育和英语技能训练之中,在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因此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经常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如:你读得非常流利,回答地很准确,别紧张,再想想等。同时,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应引导学生正视不足,由错误走向正确,从而不断进步。

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情景。比如:在教学26个英语字母时,教师做棵美丽的苹果树,树上有25个字母苹果。这时可向学生提问:26个字母苹果,哪一个被小调皮鬼摘走了?”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寻找26个字母的顺序,总想最先找出少了哪一个。等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马上又问:“谁能把这个字母放入正确的单词中?”学生大脑马上又活跃起来,争先跑到黑板前写下正确的单词,然后试着问大家“Is that right?(对吗?)”大家还给他一个笑脸“Yes(对)”。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新时代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会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我认为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英语语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反映的是思维敏捷程度。小学英语以训练学生多听、多读为主。输入越多,语言掌握得越好,运用也就越自如。交际语言愈快,语言表达愈流畅,讲得愈多,语言表达流畅性愈高。训练学生的流畅性,要着重听、说、读的训练。在听的方面,除用英语组织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外,课堂上还要充分利用录音机,让学生通过听说本族语的人的录音,进行模仿,培养语感,发展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英语角”,张贴英语图片、趣味英语故事等多种直观形式。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会略读、跳读、细读、粗读等多种获取不同信息的阅读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2.增强灵活性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反映的是灵活和跨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一个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方法,迅速、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要根据小学生英语知识窄、思维起点低等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有意识地安排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全方位的思想来进行思考,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具体做法可采用:在学生掌握了部分词汇时,布置一项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编写英语小诗、小故事、拍手歌等内容的小文章。学生们在编写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思维。

3.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们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和原来的《自然》相比它所包含着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更加的丰富。在这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各方面学习中都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科学课的教学与实验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教态自然,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每多一些鼓励,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和氛围变成愉快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从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出问题,把学习过程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集思广益,积极倡导并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做主”。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让他们不仅能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还乐于思考问题然后去亲手操作解决问题,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的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器材和实验器材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描述、操作、实验以及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实验性强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投身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图片“三支蜡烛”,一支没有罩杯子的蜡烛,一支是罩着小杯子的蜡烛,和一支罩了很大杯子的蜡烛,老师同时提问:“同学们猜一下哪支蜡烛会先熄灭,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在自己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情况下猜测哪一支蜡烛会先熄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说完后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实验证明第二支罩小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由演示实验三支蜡烛哪一支先熄灭引出“空气中有什么”。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激动不已,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兴趣已经很强烈了。老师讲清实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亲手进行试验操作得出结论,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在教学中强化科学实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标准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潜能会有极大展现、调动、开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解决问题时的兴奋、疑虑、惊讶,问题解决时的愉悦之情,这些情感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设计,有层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亲自实验,在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更好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进一步学习。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明确操作流程;③注意操作事项。小学五年级《简单电路》一课中出示一棵圣诞树上面点缀好多小电珠,灯光忽闪忽闪的,光彩夺目,引出情境圣诞树是怎么亮的,是怎么做成的,如果同学们有小电珠,你们怎么能把它连接亮?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时同学们很兴奋,自己亲自动手的想法强烈,快速并积极地动起手来制作。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组装方法,并主动在一起讨论其中不同的组装方法和其中的奥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自行设计操作过程并讨论,在亲自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很好地去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营造良好科学氛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科学中处处都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这门课程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学习,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实践能力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一) 学生主体因素

实践证明, 学生主体因素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机和态度是引发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态度和动机, 会使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积极参加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和参加实践创新的坚强意志, 达到既定的目标。应该说, 学习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习的知识越多, 对实践问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完成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效率就越高。“一般而言, 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 特别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专门知识经验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成功经验等, 直接影响知觉系统对问题情境中信息的选择和对觉察到的信息的解释”。学生经验越丰富, 对创新、实践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对以后的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深, 效果当然也就越突出。

(二) 学校组织因素

加涅曾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 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 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 可以这样说———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的态度和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成长。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在学生不断主动参加各种有效的活动之中, 而这些有效活动的设置和开展, 依赖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整体设计。活动的实施, 取决于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心。只有学校管理层从战略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才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制度,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 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 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说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小环境, 那么, 社会环境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环境。一方面, 小环境是受大环境影响的。另一方面, 学生也直接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抑制或者促进作用。社会上刮起的新的读书无用论, 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环境通过师生的外在感受影响其心理环境,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创新动机的变化, 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创新、实践能力欠缺。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现状

(一) 高职院校学生三种能力普遍有待提高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和成长阶段, 我们认为, 和其他本科高校学生相比, 他们的三种能力普遍不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会学习,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没有计划性, 往往是被动上课, 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 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 对学不会的内容往往采取放任态度, 学习方法欠妥当, 学习没有动力, 不会自主学习。学生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实践能力较低, 总认为上个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其产生失落感、自卑感, 浑浑噩噩过日子, 只想早点毕业, 出去有个饭碗即可。但由于创新实践能力低, 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 就出现了茫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 以致不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的实际水平, 从而影响了自身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

(二)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围绕对三种能力培养展开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要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尤其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教学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的比例为6∶4,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对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往往是只重视单纯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上课不听, 更谈不上去进一步创新和实践了, 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路径

(一) 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能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就难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该把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的目的。要学有所成, 将来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就必须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总认为低人一等的普遍现象, 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 聘请高职院校毕业的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方向, 通过开展“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专题讨论或者辩论,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水平, 激励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而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很多高职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投入的精力不多, 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 这往往是学习能力不强的表现。由于学习缺乏探究性, 他们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没有激情和热情, 更难做到对专业的整体把握。学生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学能力。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 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 多想问题, 不要死记硬背”。高职学生要把握住学习的主要环节, 未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要讲究学习的方法和艺术, 要学会独立思考, 要学习网络有益的知识要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领域, 为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学会创新是学生获取成功的通行证。从现实情况来看, 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著名的四通公司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 没有创新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而言, 培养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改变传统观念,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是十分厚实, 但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还是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的, 想象力也比较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通过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去挑战一切新的事物, 让学生永远怀着一颗好奇的心,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就要善于开辟新的学习路径, 需找新的突破, 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批判, 学会灵活, 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列宁认为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当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优势主要是动手实践能力强, 并且在求职、就业中表现得更加务实。知识必须与能力相结合, 并且通过实践展示出来, 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其他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特点, 改变单纯讲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 教育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实践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往往是最基本的, 更高的专业技能往往需要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获取。通过演示、观察、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手段, 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 而且可以发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可以发现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学校要营造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 可以促使实践型人才的出现。在学校环境布置、舆论宣传等方面要体现学生参加实践的价值和情趣, 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孕育实践能力的文化活动。学校可通过组织讲座、报告、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各种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 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实现的, 因此, 要大力倡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 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志愿者活动、科技咨询活动, 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社会热点问题, 经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思考,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思想认识, 巩固所学知识, 增长才干,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必须具备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合课程设置,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构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腾飞.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吕义, 卫绍元, 张东旭.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学习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增强能力 采制 “土特产品”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B

打造新闻精品是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和提高广播电视传播能力所必需的。在新的形势下,要打造更好更多的广播电视新闻精品,需要大力增强学习与实践的能力,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着力在采制“土特产品”新闻方面做好文章。

纵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在打造新闻精品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需要加强的地方,特别需要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理念,围绕“做什么新闻和怎样做新闻”这一问题,着力在采制具有地方牌子的“土特产品”新闻上下工夫、求实效。毕竟,“土特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因此,应在“土、特、产、品”四个字上分别着眼、着力、着手、着意,以打造既好又多的“土特产品”新闻。

一、从“土”字着眼,把做好本土新闻作为打造广播电视新闻精品的内在要求

立足本地新闻资源,做好地方性新闻,是广播电视媒体围绕地方发展大局、服务当地百姓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打造广播电视新闻精品,就必须把做好地方性新闻作为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我们知道,新闻从本质上来讲没有地域限制,但新闻资源、新闻媒体则有明显的地域性。现代社会,人们每天接受的新闻信息可谓“铺天盖地”。处于这样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形势,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把本土新闻做得更好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毕竟,人们的情感与地域密切相关。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不断地推出好的本土新闻作品,才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如果离开地方新闻素材、新闻题材而去采制、打造所谓的“新闻精品”,就会与“三贴近”原则相悖。很显然,把打造广播电视新闻精品立足于本土化、地方化,将本地新闻内容做得更丰富、更深入,不仅切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而且能较好地反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

二、从“特”字着力,把做好体现时代特色的新闻作为打造广播电视新闻精品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新闻六要素中的时间要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在打造新闻精品中坚持时间性、时代性原则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为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和舆论引导,不仅需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而且需要体现时代性,体现改革开放这一当代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用改革开放的眼光,注重把握当今时代脉搏和时代要求,认真把握现阶段本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还要善于调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以新闻人思想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对本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认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还要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广播电视新闻精品打造工作对准基层火热生活,关注百姓生活细节,聚焦现实生活场景,使新闻报道充满生活色彩,富有时代气息。要通过做好具有浓厚时代气息、鲜明时代特点和彰显时代特色的新闻,唱响主旋律,把体现党委、政府的决策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新闻的可听性、可视性与思想性、特色性结合起来。

三、从“产”字着手,把做好新闻的“挖掘性生产”作为打造广播电视新闻精品的基本要求

要打造好广播电视新闻精品,离不开把新闻生产做好。这比如要生产出好的劳动产品,离不开搞好劳动一样。有人说,“新闻与媒体,就像玉石和工匠,玉不琢,不成器”,这很有道理。而把“玉石”找到,这是做好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打造新闻精品的基本功。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但事实不会自动地变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对象。如果不善于捕捉、不善于发现,那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事实,也不会成为传播媒体报道对象的好新闻。因此,为寻找“玉石”,找到新闻线索,发掘新闻题材,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新闻自觉、新闻敏感和新闻鉴别力,要有前瞻性的思维、思考和判断,能够及时地鉴别、判断哪些题材具有新闻价值,值得去采访。尤其是一线新闻记者要有识别哪些是“宝石”的眼力。这一识“宝”眼力,既要靠眼睛,更要靠思维、靠脑袋对所了解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要用善于捕捉新闻的敏锐眼光及时地捕捉新闻题材,采制新闻精品;要经常、主动与各级各有关方面特别是基层的同志联系,切实做到记者去找新闻而不是等着新闻来找记者;要注意紧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出问题,仔细观察,以采制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

四、从“品”字着意,把做好高品质新闻作为打造广播电视新闻精品的硬性要求

广播电视媒体要发挥喉舌作用,向老百姓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提高传播能力,这需要拥有高品质新闻、高品质作品。否则,受众不认可,收听收视率会低,宣传报道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知道,同样的新闻题材,如果采编人员水平一般,那做出来的新闻作品肯定是效果一般;反之,就能做出非同一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来。面对新形势下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为做好高品质新闻,需要广大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做高品德的人。通过加强科学理论武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坚持新闻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要强化采制高品质新闻的理念,增添“磨杵成针”的勇气和毅力,拥有攀登不止的恒心和追求。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使自身拥有“琢玉成器”的本领和才华,学会从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掌握在“不起眼”的小新闻中发现大题材、做出大新闻和好新闻的功夫。还要注重学以致用,以宽广的眼界、有用的办法与超出一般的智慧和灵感,创新、创优新闻作品。更要运用好现代传媒技术,致力于精心制作,使高品质新闻既有思想性,又使人感到“生动活泼”和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广播电视局)

学习实践能力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高职院校, 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的只是拿到毕业证和技能证。由于主动学习不够, 学生几乎不提问题, 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 为什么不懂。

部分学生有渴望成才的一面, 却又向往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生活;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而又有茫然之感;渴望成就一番事业, 但又往往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渴望学有所成, 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 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因此, 迫切需要学校和老师去引导、帮助学生, 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 找出学生的长处, 了解学生的兴奋点, 引导学生的兴趣,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学会获得知识、获得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其自身原因, 也有来自学校教学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授课方法以教师“说”, 学生“听”为主, 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就差, 对学习更加失去兴趣。

机械类专业课, 实践性非常强, 讲授的理论应当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往往靠书上的结构图或多媒体图片去抽象地想象机械零件和结构, 对于一些识图能力差的学生, 根本就想不出来机械的具体结构形式。老师抱怨学生难教, 学生抱怨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什么都没听懂, 怎样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我们尝试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团队去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资料, 有的通过上网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普遍有一种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的想法, 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自己能想到哪一步?自己还有哪些差距?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学生普遍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乐趣。由于学生有兴趣学习, 积极参与动脑、动手, 自然学习质量也得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虽已增添大量的实训设备, 改善了学生的实训条件。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什么设备操作都学了点, 什么都没有学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实际操作机床时间普遍不足

以数控铣加工、数控电加工实践教学为例, 以每班30~35人计算, 数控铣加工、电加工实践教学一般各安排有两周实训。每周5天, 计10天。4~5人一台机床, 每人平均上机独立操作时间2~3天, 要达到熟练操作非常难。

2. 实践教学课时仅占教学总课时三分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可以化为三大方面, 一是国防教育、英语、思想品德等的素质教育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分配基本上各占1/3。因此, 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 上机床操作的时间则更少。

3. 缺乏先进的精加工设备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与高新技术联系起来。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可能反映现代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 其专业知识为现代生产中所使用的成熟规范, 专业技能是现代生产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目前在机械加工企业中, 普遍使用世界先进水平的精加工设备, 如瑞士密克朗、德国德马吉加工中心, 日本三井成型磨床等。高职院校学生对这些设备没有见过, 更谈不上操作。而机械加工企业需求的是能够操作这些设备的员工。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设备, 基本都是国产的, 加工精度不够, 机械加工企业不敢让学校加工精密零件, 学生的实践教学仅限于模拟加工, 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生产加工环境。

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要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各种机床操作都学, 什么都没有学精的状况,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水平, 应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方式方面做些改进。具体建议如下:

1. 改进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高职院校可在周六和周日安排实训, 两周实训就可增加4天, 也可采取晚上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做到“实践教学企业化”。

2.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大实践教学费用的投入

高职院校在条件允许时, 应继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设备, 使学生多些独立上机时间。

同时学校要加大实践教学费用的投入, 不能因为实践教学设备实训成本高, 有些设备只让学生看, 不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或者用木头或塑料替代金属材料进行加工, 这样是达不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目的的。

3. 有重点培养精加工设备操作人员

学生在校期间学完车、铣、磨床, 数控车、数控铣基本操作之后, 应有重点的学习1~2种精加工设备的操作, 尤其数控精加工设备。

建议采取自愿的原则, 办一些提高班, 方法有:

(1)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在周六、周日或下班后进行, 做到少而精。

(2) 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十几人为一组, 人数不宜太多, 对象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在几十天里就学一种设备, 要学精、学熟练。

(3) 通过购进先进精加工设备, 促进校企合作。现在有些企业没有资金购买大型的先进的精加工设备,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国家政府购置, 如瑞士密克朗、德国德马吉 (DMG) 加工中心等。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在缺少实习教师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派精加工设备操作人员到学校, 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培训实训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加工设备进行粗加工到精加工实训, 创造“工学结合”的真实的生产加工环境。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现状, 提出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的改进, 增加学生实践教学和机床操作的时间,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践思考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知识零碎,系统性不强,需记忆、创新的成分比较多,需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单凭教师的督促、指导,一味的题海战术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渔”既准确地概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又诠释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的认识规律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织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松树》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要富有充分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此来鼓励他们。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以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紧接着再布置一些作文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知能力的二次飞跃和突破。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和鼓励。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和作用。“你很有见解”、“老师根本没想到,了不起!”……这一声声看似平常而简单的赞扬和鼓励,犹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喜悦和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宝藏资源,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和利用,初一学生的读写训练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语文教材中找准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范文,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让学生对范文中的生活有所感受,慢慢地达到认同,获得心理上的共鸣,并进行仿写训练,久而久之,自己的文章就会有名篇大家的风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人物形神兼备,场景生动形象。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再现课文描述的对象,力图出现一个新的画面。变静止为活动,变片面为全面。针对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改变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推测文章中故事演变的种种可能,想象出符合原文主旨的新故事,例如《最后一课》《变色龙》续写。抓住课文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故事隐去的情节,例如《七根火柴》中的卢进勇为什么能追上大部队?《桃花源记》中渔人沿路做了记号,为什么“不复得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学习实践能力 篇8

职业核心能力, 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于2007年颁布《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开发了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 即:与人交流、数字运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2009年组织在全国高、中等院校、技师学院和企事业单位推广。

在现代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社会, 知识更新的速度和跨学科渗透的广度都大大增强, 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技术, 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 在诸多的能力中,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第一能力, 是制胜的法宝, 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最具有价值的能力。大学时所学的课程内容往往要滞后于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甚至跟未来的工作完全不相关。大学里的学习最根本的不是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而是要具备在完全陌生的工作面前, 能围绕问题的解决去主动地学习, 而且具有主动的学习能力, 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因此, 大学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对具体课程的学习只是手段, 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我学习”能力, 是指在工作活动中, 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并善于调整学习目标和计划, 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一种方法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 而应该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即学会怎样学习”。因此, 加强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

1. 明确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与他的现状密切相关, 但更取决于他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 不明确现状就无法确定航程的起点。目标是建立在梦想和信念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希望发现自己的目标, 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 只有把目标清楚表述出来, 才能使你明确方向、努力拼搏, 进而走向成功。只树立宏大、长远的目标是不够的, 还要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中目标和小目标, 或者将长远的目标分解为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了目标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最重要的不是时间, 而是需要完成的事情, 要确定一个目标较小的计划, 努力坚持去实现。目标的实现就像滚雪球一样, 要从一个小雪球开始, 不断坚持下去, 雪球才能越滚越大。同时, 不可以在计划中设定太多的目标, 目标设定的太多反而会影响耐心和自信心。

2. 加强自我控制, 严格时间管理。

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 如果价值观不明确, 就很难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时间管理的核心不在于管理时间, 而在于分配时间。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完成很多事情, 但可以完成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因此, 首先应把自己要达到的5~8个目标列出来, 并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列, 然后按照目标设定详细的计划, 关键点就是依照计划来执行。其次, 要做好时间日志。可以使用艾力老师发明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来记录时间。当把时间记录下来以后就会发现, 自己每天的得与失, 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合理使用了哪些时间, 浪费了哪些时间。当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 才能想到办法去改变。最后, 严格规定完成期限。帕金森在其所著的《帕金森法则》中写到:“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 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 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 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3. 多种渠道学习, 随时记录总结。

要重视课堂外的各种学习途径。首先, 从实践中学习。比起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 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最直接最鲜活的, 这种知识带给大家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各种实践环节的学习之中, 包括课内实践和社会实践, 比如:课堂的情景学习和角色扮演、社团活动、企业兼职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其次从各种竞赛和团队中学习。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各项校内、校外比赛。在竞赛中围绕问题的解决去主动地学习。同时在竞赛中还可以利用团队合作、头脑风暴等来相互学习, 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最后从书籍和网络中学习。积极利用移动图书馆、网络公开课与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资源来开展学习, 利用碎片化地时间来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另外, 还要养成随时随地记笔记的习惯。不仅读书听课时的重点要记录、生活工作中的所得也要记录, 而且还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 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或者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将知识系统化, 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加以运用。

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将课堂还给学生,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和传授者, 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传授者,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现代课堂中, 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 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本学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122位大三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效果的问卷调查。76.23%的学生认为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是教师讲授少, 师生互动多, 学生讨论多的课堂;9.02%的学生认为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是教师讲授少, 师生互动多, 学生讨论多的课堂;只有13.93%的学生认为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是教师讲授多, 学生讨论少, 知识容量大的课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更广, 学生的知识面未必比教师的窄, 过去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不再适用。二是单纯的教师讲, 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三是被动的听课,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教师的角色由权威型变为伙伴型;二是学生的地位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三是教学媒体的作用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四是教学的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2. 利用合作性学习活跃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部分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分项目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 布置自学与合作完成的任务, 引导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然后由各小组完成教师预先布置的任务, 记录完成过程, 形成工作成果报告, 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演示活动;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报告、讨论的发言和课堂演示的表现等来进行评价和点评。分项目合作学习的形式可采用分组讨论、案例研讨、课堂辩论、现场表演、模拟谈判以及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本次对122位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中, 88.53%的学生对于这种学生分组模拟实训、合作学习和小组展示的教学模式持赞同的态度, 10.66%的学生无所谓, 只有0.82%的学生不赞同。从数据来看,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 改革培养目标和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 而应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可迁移的能力。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 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的主体除教师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或企业专家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 例如:通过课堂表演、项目展示、答辩、实践报告、实战销售和创意作品等形式来考核。从本次对122位大三学生的调查中看出 (如图1) , 82.78%的学生认为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比试卷考试更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 83.6%的学生认为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高校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 企业提升团队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把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考虑因素, 使学生不仅能适应未来岗位的能力要求, 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岗位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

摘要:高等学校应把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使学生不仅具备适应未来岗位的知识和能力, 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岗位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在分析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之上,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及改革的效果评价。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学生

参考文献

[1]郭胜伟, 张稚鲲, 谢松.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江苏高教, 2012 (2) .

学习实践能力 篇9

一、创建人性化、和谐化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于说”、“主动学”

心理学著名人士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尽力创建一种人性化的、互动性的、和谐性的学习环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表彰、分组研讨、交换意见、参加比赛等多样化的方式, 调动、活跃课堂气氛, 使化学教学课堂“活中不显乱, 稳中不显死”, 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的学习状态之中。

二、改变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导,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 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 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来源、问题的解释, 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持续了上千年。在我们这样一个新时代中, 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着。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不能单一地只是重复书本上的知识, 更需要的是一个多面体的思维头脑, 以及敢于向化学教师或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提出疑问的勇气。

(二)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化学课本中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做有以下两点好处。

1. 可以很明确地指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但是, 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机会实在是很少, 有很多学生的操作都不是很规范, 教师没有机会一一矫正。如果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操作, 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讲台上, 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并鼓励他们发现其中的不规范操作。在指正该学生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一同受益, 一举多得。

2. 可以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 他们具有一种积极的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想法。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种爱表现的心理, 创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于走上讲台来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 我决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实验, 让她边做边讲, 把注意事项都罗列出来。我在她的旁边做一些补充, 并在实验结束的时候, 对该学生提出表扬, 夸奖该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这样一方面通过鼓励、表扬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能够在班上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

三、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 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何才能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

1.把握教学进度, 循序渐进, 控制教学难度、深度, 避免学生因为逃避困难而出现厌学情绪,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挑战困难, 多让其成功, 培养其自信心。

2.联系生活。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 篇10

一、通过问卷调查,认真分析我校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中存在的薄弱

我们设置了20个问卷题目,在10个班200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反映,我校高中生在数学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个不会”:

(一)缺乏阅读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阅读不重要,对数学阅读没有兴趣。实际上,数学教学交流中,除教材外还经常需要依托其他素材进行。学生选择素材、阅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对师生课堂互动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缺乏学习计划性

大多学生能够理解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又没有给自己制定或确定一个明确的、可行的计划、目标,而是跟着老师走、跟着感觉走。少数有学习计划的学生实际执行力不够,容易朝令夕改,自我放松。

(三)缺乏自我补弱的意识

这个特点十分明显,课堂上提不出问题,不知道自己弱在哪里。对作业批改指出的问题、测验考试出现的问题、其他同学犯过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思考,缺乏针对性地自我强化。

(四)不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问卷反映,大多数学生把考试、测验的结果作评价数学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自我评价往往是满意或不满意的笼统评价。不会纵向、横向相比,不会把个人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等与解题、考试结合起来看。

二、围绕“五个培养”,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通过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的教学实践 ,我们课题组对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和认识。

(一)把培养数学阅读习惯作为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我们认为说教是缺乏实际意义的,主要靠阅读。我给学生推荐美国的查理德·曼凯维奇的《数学的故事》看,这本书是历史、传记及大众科学的巧妙集成。它使学生们能够了解以前从没意识到的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发展的内幕以及它的魅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定理等,让他们从定义、定理中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

动机决定动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激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在实践中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我们把这个环节的设置放在导学案中体现。二是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上讲课的机会,实际中给学生安排讲解的内容相对比较易懂。

(三)培养学生制定数学自学计划作为的习惯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自主学习的目标,做好课前预习,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合作交流的形成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和交流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参与度。我们一般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把学生按照好中差搭配的方式,每六人一组进行交流合作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单独交流,使好的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差的学生有了提高学习成绩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能使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数学交流不等于“热闹”,不等于“说话”。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能说出被其他同学理解的观点,同时也能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提高交流的有效性。而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有关信息,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关键处进行追问,但是难度要适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直到学生对问题彻底认识。

(五)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查漏补缺和正确自我评价

数学对高中生来说既是枯燥的也是难学的,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山区的学生来说,就更难了,而查漏补缺对他们来说就是老师的事情。在进入高中以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首先,不管是测试还是平时的练习,我们都要求学生把出错的题型和出错的知识点摘录到笔记本中,每周都利用自习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项训练,直到把这些知识点完全消化。其次,在每次的考试以后,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中分析自己的得与失,以及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学习实践能力 篇11

关键词: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经常遇到某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某些学生由于突破不了某一疑难问题而气馁, 进而放弃学习;某些学生因本身好动而注意力集中度不够……这些问题如不好好的一一解决, 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放弃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双基”,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在此, 我就几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验研究,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实践能力的方式。

1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乡土特色合理选择实验器材, 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如果缺乏实验, 不仅会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学习无兴趣, 甚至使理论与知识的记忆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使学生丧失加深理解与记忆知识点的机会, 丧失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重视实验, 确实能够起到突破难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作用, 但在对维持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上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和课堂演示实验与乡土实际和学生家庭生活联系起来, 就能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的制法时, 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实验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白醋、电池皮、废旧塑料瓶等器材来做,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研究如何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方法与技巧, 或者吹出氢气球探测春秋季本地区自然风的风向等;在学习溶液知识中的结晶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用家里捞出来的陈酸萝卜在空气中自然的风干, 从而观察盐的结晶和析出现象;在学习石墨的润滑性时, 可以让学生用铅笔芯的粉末来增加锁和某些拉链的润滑性;讨论木炭的吸附性时, 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研究干燥的木炭和湿润的木炭在冰箱里去除异味的效果等。这些措施如果实施得好, 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甚至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精神、方法和技巧上, 在养成设疑、猜疑、探疑和解疑的科学学习习惯上, 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 探索科学境界上均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2 努力使枯燥乏味、难以准确记忆的知识点变得更易于掌握

有人说:“初中化学应归为文科范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初中化学是化学世界入门的第一道坎, 在这道坎里, 要求掌握和记忆很多的概念、原理、规律和一些实验反应的现象, 而某些实验现象又很相近, 且易于混淆, 如果记不准, 会严重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好化学的信心。教育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总结新旧知识点, 将有的反应和现象联系起来, 将之理成一组口诀式的文字, 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了各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后, 可以将它们燃烧中的火焰等现象归纳成这样的一组口诀:

铁丝纯氧火星溅,

碳、镁、石蜡白光现, (在氧气中燃烧)

硫、氢、煤气、甲烷蓝, (前2淡蓝后2蓝)

红磷燃烧有白烟。

在学习指示剂变色中, 学生对石蕊、酚酞的记忆易于混淆, 可将之编为:

酸红碱蓝中紫蕊,

无色酚酞遇碱红。

这样联系的记忆, 更易于准确的记忆和掌握, 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些口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教学实践中重视身体语言, 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应该成为一名演员。在讲台上, 好果姿势僵化, 表情僵硬,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反感而缺乏学习的兴趣。教育理论认为:“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 课本知识传播得越多, 你的学生越冷漠、越无知。”教师若注意了姿势, 辅助以一些手势和动作,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对他们理解知识和突破重难点也能起到极大的帮助。

上一篇:高支模技术下一篇:含水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