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篇1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 也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领头学科[1], 在生物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实际上生物化学作为研究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反应本质的科学, 它已渗透到包括食品科学、化学工艺和环境工程等诸多学科中去, 成为这些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课程。但由于生物化学内容涉及学科门类较多, 理论性强, 概念抽象, 代谢反应复杂, 即使是生物专业的同学亦感到难理解、难记忆、难掌握, 更何况这些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提高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这些学生能尽可能地掌握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物化学知识, 真正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 为更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已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作者在承担我校化学工艺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生物化学授课任务过程中,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以下浅谈有关这方面的体会。
1. 教学内容的延续与更新
生物化学可以说是主要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2]。在教材上, 我们选用清华大学王希成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作为教科书。编者一直承担清华大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生物化学》的授课任务, 该教材也是总结其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和参考其他国内外优秀生物化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 该教材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比较符合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要求。比如在静态生物化学部分, 对几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的结构、重要官能团和参与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都有简洁而细致的概述, 学生听起来都比较熟悉, 也易于接受和掌握。
根据化学工艺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等因素, 我们课程讲解中在保留生物化学内容整体框架结构完整的情况下, 摈弃了核酸代谢 (DNA复制和RNA合成等) 、激素调控等章节, 重点选择了蛋白质和酶学部分作为讲授重点内容, 探讨了酶类参与的重要生化反应, 同时探讨其在化学工艺、环境保护及水污染控制等过程中可能的角色, 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也更符合专业要求。
同时, 我们在讲课过程中, 不断穿插一些跟授课内容有关的最新科学进展报告。尽管不要求学生都能清晰掌握, 目的只是增加同学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 拓宽他们的视野, 启迪智慧并激发投身科学的信念。如在讲授D N A结构时, 除了C、N、H、O、P元素外, 我们举出上海交大邓子新教授领衔发现了DNA上的第六元素S, 解释科学都是不断进步的, 令同学耳目一新。在蛋白质功能一节中, 我们引用了华东师大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 显示蛋白质也能作为病毒遗传因子参与疯牛病病毒的复制。作为国际上最先阐明疯牛病致病机制科学问题的国家,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科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展示了创新的价值和力量。
2. 教学方法的传承与进步
对化学专业学生来说, 其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 学生在学习之前往往就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我们在绪论中首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心理压力, 并列举了很多生化理论成果实际上都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例子来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动力和决心。
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中, 我们发现除了认真备课、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多媒体立体教学等方式是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外, 教师一定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尽量使枯燥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脂类时, 我们举出常见的广告含D H A和E P A的奶粉, 说明其相比于其他奶粉的优势, 让学生觉得很实际;在脂类代谢部分又联系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 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日常生活中, 使冷冰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 开拓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此外, 鉴于生物化学知识点多, 代谢过程复杂等特点, 我们尝试采用启发式、对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 激起学习兴趣并参与到课堂中来[3]。我们还让学生就糖酵解等代谢途径画出思维导图, 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同时, 我们还利用口诀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一些重要生化知识点, 这种方式简明扼要, 学生接受容易并深受欢迎。如在记忆2 0种氨基酸时, 我们利用“甘丙缬亮异 (亮) 脯脂, 丝苏半蛋羟硫添, 天谷精赖组酸碱, 苯丙酪色芳香环, 天冬酰氨谷酰氨, 都有酰基属常见”这句顺口溜来讲解,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常见氨基酸, 并初步了解了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特点。而用“流苏鞋, 亮一亮, 显本色, 真不赖”来让学生掌握1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也同样达到了目的。
3. 教育理念传授与渗透
教育的精髓在于育人。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强烈的功利化取向, 大学教育越来越有变成工具性教育的倾向。学校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也无意中多关注学生想学的和急需要的知识进行讲授, 忽视了教育本该有的人文和道德等理念的传播[4]。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更多的关注了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在开篇绪论时, 就生物化学发展史这一知识点, 回顾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 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引入生物化学先辈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战胜苦难的毅力和获得成功的艰辛等方面的史实,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讲高血糖和糖尿时, 教给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出现糖尿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而要看具体情况。在讲维生素一章时, 明确人体维生素的适量, 失度和超度都不可取,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基本常识教育。而在实验课时渗透给学生集体主义、劳动教育和社会公德理念,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品质。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范围广、授课难度大,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让化学专业这些非生物专业学生对课程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把握是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并在教育理念上进行灌输和渗透, 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素质的提升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教学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宋国斌, 席国萍.住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12 (8) :778-780
[2]王希成.生物化学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
[3]陈国林, 王文.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医药卫生.2005, 21 (22) :3194-3195
[4]肖永红.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中国医药导报.2010, 7 (22) :162-163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篇2
总结报告
陈小明 童叶翔 毛宗万 陈六平张仁俊
中 山 大 学
2004年12月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和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我院党政工领导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化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在近五年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化学教育教学新理念,教学研究与改革特色鲜明,并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优质本科教育不仅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院提出了化学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强基础,提高素质,突出创新,持续发展”。
2000年初,我院开展了本科化学教育教学大研讨,对国内外化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建设“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改革思路。在学院党政工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我院对化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我校教学评优迎评工作“一院两系一区”的先进典型。
二、理论研究
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有: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项(两届)、全国高教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新世纪广东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1项和校级教改项目16项,其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等刊物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1篇,出版15部教材和专著。
我们认为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化学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单向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性教育观,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制定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以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全面带动本科教学整体改革。
提出了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大学本科教育要为创新型人才打好三个基础,即扎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应得到训练与培养。教师教学思想观念须实现三个转变:(1)由教学向教育转变;(2)由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知识方法并重转变;(3)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服务学生转变。
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基础,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必由之路,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是根本保证,减少教学总学时是关键,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提出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五个结合是: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境内与境外结合。
三、改革措施
1、建设“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
该体系包括:“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等三组系列理论课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和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等三门实验课程。化学实验课施行开放式教学,并面向本科生设立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以上三组系列理论课程、系列实验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本科化学人才培养体系。
2、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将科研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
为了使科研全面渗入创新教育,提出并实施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开放实验室基金”和“中山大学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各教学实验室已做到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人员的开放和实验教学管理的开放。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立了“开放式、研究性”实验。与一般的基础性实验不同,“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是一类内容较复杂的实验项目,其中一些是同学们自己从工业生产中了解到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验项目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强的综合性,同时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色;“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讲义,实验方法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靠学生自己设计、确定,实验规律靠学生自己去总结。因此,这类实验属于科研性质,具有探索的特征,持续的时间较长,学生需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完成。正是由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的新颖性和探索性的魅力,吸引了那些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提早进入科研,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2)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在实验教学中,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化学工作者从事化学研究的氛围,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展示他们的潜质、个性和创造力,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院在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等三门课程的教学中设立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该基金与国内外一般科学基金相似,但申请程序和管理更为简单。申请对象为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优秀学生,每生的资助额为1000~1500元人民币。该基金的宗旨是,使要求上进的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能在科研方面得到一次真正的锻炼。
“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设立在本科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巨大挑战,他们由此懂得了学习与研究、能力与创新、劳动与收获的个中滋味,经历了立题、申请、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独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撰写科研总结和论文、答辩等一系列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开放式实验教学”重在学生参与、重在更大范围内锻炼和培养学生,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则重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在培养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
3、建立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的教育理念,使研究生培养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看作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供应链。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我们以“高质量、高水平”为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实行了导师与学科小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让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知识与经验,开启学生的思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方法论教育,对学生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以导师自己切身的科研体会向学生传授研究工作的方法,强化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掌握科学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方法,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跃,我院开展了多级(学校、学院、课题组)的学术报告会,如开展院士讲座、模拟国际化学会议,研究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汇报等科学活动,活跃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熏陶,得到全面发展。我院还设立了面向研究生的“丰盛奖学金”、“单篇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激励研究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4、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院于2000年设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这为实施“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建立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也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建立了保障体系。在教学管理中,我院已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四、改革成果
1、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师资、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高度共享,显著提高了办学效益。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化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开展的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在国内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大面积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实施、“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特色鲜明、教学管理科学、教学组织严密,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20多所高校组队来我院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交流,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2003年11月,“全国化学基地实验教学观摩与研讨会”在我院举行,与会代表对我院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课程建设成绩斐然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获得“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计划”资助;“物理化学”于2003年获得“国家理科基地创建优秀名牌课程项目”资助。目前,我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4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有机化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3、实现了“电教化、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我院已有8门校级以上重点课程和“化工仿真实验室”等1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上网(http://202.116.65.193/jinpinkc/index_sheng.htm和http://ce.sysu.edu.cn/),开办了化学资源库,建立了保证异地办学质量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我院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化学多媒体课件的交流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我院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多媒体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等奖项共4项。
4、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队伍
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为大”的师德师风,完成了教学队伍的新老交替,一支年富力强、热爱教育、素质高、责任心强、精力投入、勇于改革创新、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并成为本科教学的中坚力量。
目前,各系(所)教学主管、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都是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其中一半以
上为博士生导师。一批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中青年教师已在国内化学教育领域脱颖而出。
5、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建立了“名师指导、基金引导、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秀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迄今,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完成了4届共计150项创新项目,编印了4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论文集和1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墙报集。每届均举行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成果汇报会,评选了优秀论文并予以奖励。根据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的惯例,2003年6月,我院还就“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成果举行了墙报(POSTER)展览,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墙报,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实施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资助完成的工作有66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
组织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共计698人参加了133个“开放式、研究性”实验项目,编印了4部《开放式实验教学成果荟萃》,他们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提高了素质和实验研究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高年级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继1998年我院95级本科生代表队夺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赛”团体冠军后,在2000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随机抽出的我院97级3位同学全部获得二等奖;2002年7月,经随机抽取的我院三名99级学生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两位同学分别荣获一等奖(共设9个一等奖),1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近三年,我院约有30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有机所等著名科研院所录取为免试攻读研究生学位。2004年我院做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均受到所在学校及导师的好评,满意率为100%。
6、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提高初中化学教育质量的实践 篇3
摘 要:学生兴趣、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提高中学化学教育质量的左膀右臂。具体方案是:激发学术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提高专业水平、学术精湛;改革教学方式、灵活“教与学”;以道德修养为主,献身教育。
关键词:激发兴趣 和谐氛围 探究创新 品德高尚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动力。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学生兴趣、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左膀右臂。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1.让学生“动手”做,体验学习化学的奥妙
学生刚接触化学还颇有些许兴趣,但随着化学符号记忆的增多,兴趣可能会消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实验过程中千变万化、多彩绚丽的现象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感受实验带来的惊喜感和满足感,也使学生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激发学生严谨认真、追求真理的精神。
化学实验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课之前,要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在脑海中有个关于实验过程的大概轮廓;探索实验结果。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问题,实验结果可能会有偏差,这样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出原因后重新再做实验,直到实验结果准确。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拘无束,张扬个性。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从课初到课尾始终处于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课堂上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状态,用积极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不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课后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大好时机;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关心呵护学生,与学生谈话是走进学生心灵的直接路径。
二、提高专业水平,精湛学术
1.积极开展不同规模的说课、评课、研讨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我校非常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由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2008~2009年开展了“青年教师成长课”“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案例分析赛”等。在比赛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材内容的看法以及设计的思路,在活动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研讨,不仅培养锻炼了青年教师,也为全体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外活动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通过竞赛,使教师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2.教师参与考试,考察自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把握水平。
我校在2009年的初升高的模拟考试中,初一到初三所有的主课教师都参与考试。目的是为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全校教师学习钻研教学业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提高学校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每次考完试后,教师互相研讨做题思路,找出易错点,总结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水平考试十分重视,认真抓好考试工作。以提高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式,灵活“教与学”
1.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两种: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以道德修养为主,献身教育
维夫斯说:“一个教师应该既是个好人,又是学问的爱好者”,可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教师应经常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教师自我认识的根本途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心灵和外在同步发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可能会出现反复或曲折,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违背道德的行为。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只有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朱嘉泰.化学教学艺术论——学科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应用实践
分析化学是理工科高校的环境、食品、化工、生物医药等众多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 也是一门公认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故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部分—分析化学实验, 是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核心, 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 显示出重要作用, 因此, 如何提高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对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1,2]。
我校化工、环境、食品 (生物) 工程等专业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中,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培养了一批相关专业操作技能强的分析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本课程存在有实验项目与无机化学实验等内容上有较多重复、实验课时偏少、验证性实验偏多等等问题, 为此结合我校与苏北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特点, 分析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总结多年来实验教学经验基础上, 与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合作, 提出了适用于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工科院校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以探索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1 分析化学实验课现状及问题
(1) 课程教学计划不合理。
有的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师是不同老师, 导致理论内容讲授与实验项目内容有时脱节, 不能同步, 造成学生实验操作时不知道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 只能“照方抓药”。
(2) 实验内容陈旧, 与生产实际脱节。
教材实验项目内容偏重于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验证性项目过多, 研究型、创新型、综合性项目偏少;对简单样品分析实验较多, 而对复杂样品分析检测实验较少;而且实验进行的训练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 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3) 实用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偏少。
由于分析仪器台件数不多, 造成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操作锻炼的机会减少, 导致学生对仪器分析能力的培养不足, 就业后到生产岗位时, 还是对这些仪器不能进行操作。
(4) 实验教学模式、方法陈旧。
由于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较多, 因此上课时教师把实验内容的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简单讲解后, 便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步骤“照方抓药”地进行实验操作, 从而造成学生在实验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5) 对实验课程重视不够。
由于实验内容的陈旧, 不能激发学生实验课的兴趣, 因此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不高, 对实验内容预习不充分, 对实验原理和内容也就知之甚少, 实验时就敷衍了事。
(6) 实验操作不规范。
由于对实验课程不重视, 因此在实验操作时也不能按照规范性进行实验操作, 精确概念差, 获得的结果误差也就大。
(7) 考核方式陈旧。
依照原有的考核方式即平时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结果来评定实验课程成绩, 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2 分析化学实验改革措施
2.1 实验内容的改革
根据我校应用性工科院校的特点, 按照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原有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研了多家化工、环境、食品领域的生产企业, 认真听取了企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和要求, 利用获得的材料, 自编了大学化学实验教材[3], 教材对几大基础实验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删减了验证型实验内容, 增加了与生产实践、相关专业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减少了简单样品和纯品分析的实验, 增加了设计性和复杂样品分析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能通过实验激发探求知识的兴趣, 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 尽量采用人们身边的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实验项目, 如在水的总硬度的测定中, 采样用的就是徐州最大湖泊—云龙湖的水以及饮用水源地—骆马湖的水, 对这些水样进行检测, 让学生能真实感受自身饮用水质情况, 做实验时就会更加严密仔细, 而且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进行数据处理, 分小组对结果进行讨论, 力求保证结果的准确度。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 让学生对探索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体现和发挥, 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增加了一些教师与化工、食品生产联系密切的科研工作阶段内容作为综合性实验项目, 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今后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实验结果的数据最终处理方面, 则加强计算机在实验数据处理的应用教学, 教会学生如通过Excel、Origin、SPSS、Minitab等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 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性质结果的预测模拟[4,5,6], 拓宽知识面。
2.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化学实验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很高, 而且操作中必须有很好的度量概念, 这要求学生不但要操作规范, 而且要认真仔细, 取量要求准确。不但要能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 还要能掌握典型的一些分析方法。所以一方面要求教师做好演示示范, 还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利用相应的教学软件和录像配合实验教学, 这样由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图文并茂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和知识点, 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高于传统的教学。
此外我们把实验项目进行分“块”, 除规范化操作训练项目外, 对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各“块”中选择实验项目进行操作, 并在实验结束后以同项目小组为单位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讨论, 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在无形中起到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预习准备的督促作用, 学生能自觉的写好预习报告, 实验时交给老师检查, 教师也能在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并加强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操作的监督。
实验结束后, 教师也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加强检查, 让学生自我总结, 教师给予评价, 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和解答, 为学生以后的实验操作提供经验总结, 这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端正了严谨的科研态度, 掌握了优选科研方法, 体验到了应用于生产实际、创新实践的实验乐趣。
所以“教学得法”在实验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 通过对不同实验方法、教学效果的比较, 就能筛选出最优的实验方法, 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精心设计, 积极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3 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
对实验的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 可以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科学素养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给予考察, 这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如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时的操作技能、实验课堂提问回答情况、得到的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实验报告的完成等做出一定的评价, 又可以采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教师的科研、撰写小论文等完成情况, 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把几方面的结果结合起来, 对实验课程的最终效果给予评价。
3 结语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与其它的一些相关课程改革密切相关,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特别是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教学质量, 大大促进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明显。从当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可以看到,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开拓更多更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与生产实践的紧密度要更高, 这样才能充分反映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注重应用型和创新型原则, 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 :122-123.
[2]周芸, 文茜, 周菊峰.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 2009, 30 (2) :67-69.
[3]史小琴, 高淑云, 董黎明, 等.大学化学实验 (Ⅲ)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7-112.
[4]Du Xi Hua, Wang Xiao Hui.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in bioactive prediction of inhibitor of thymidylic acid-based synthetas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937:308-312.
[5]Du Xihua, Zhuang Wenchang.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Predicting Anticancer Activity of Pyridopyrimidines Derivatives[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905:96-100.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篇5
[摘 要] 本课题借助“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育功能、美育功能......等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家庭小实验、教育功能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健如老先生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了这样一篇专题讲话《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实验教育功能》,在讲话中他强调:“除常规课内化学实验外,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兴趣,赋有探索的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应用性实验(物质简易检测与化学小工艺实验等)、研究性课题实验等,也值得我们关注。”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学生自主设计课外小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学生自主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相当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西红柿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用燃烧法粗略鉴别几类纺织纤维等)。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绿色环保。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外小实验对教育功能的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①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④尝试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测量的研究。⑤化学课外小实验的德育功能。⑥化学课外小实验的美育功能。......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好奇——实验兴趣——探究兴趣——学科兴趣——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并对实验的目的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
3、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文字记载、像片、录象等)。
4、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以及一些由实验而引起对相应学科知识、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感想及见解的小论文。
5、约每两个实验进行一次小结、访谈、交流并做好记录。
6、一段时间后按自己的课题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针对前期的情况做出小结。
7、课题结束前,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手段对课题效果加以总结、提炼并形成课题论文。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其一、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大约组织200名左右的学生,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课题研究。
其二、课外小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包括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相当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西红柿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用燃烧法粗略鉴别几类纺织纤维等)。
其三、通过实验实现最终的课题目的(见上面)。为此每个小实验后都要做以下一些工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一些由实验而引起的对相应学科知识、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感想及见解的小论文,以及特别有价值的拍摄图片、录象,新颖的实验装置。约每两个实验进行一次小结交流并做好记录。
其四、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对同一届学生的高
一、高二连续两年进行研究和能力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的一些成果
1、培养科学品质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地科学态度。家庭小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实验不成功时学生就会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实验,直至成功为止。渐渐地学生具有一种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尊重实验事实,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这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品质。
2、挖掘思想素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在实验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样的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将知识的传授与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侯氏联合 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先驱——— 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做“石油和煤的性质”实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钢 铁、石油、煤炭、化肥、水泥、化纤等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几位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之情。
3、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排忧解难。首先,要鼓励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倡导独立完成实验,只有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其次,实验中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失败,尤其是对一些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更是不敢下手。教师要在实验前讲清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指出只要规范操作,就不会出现危险,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4、以实验用品和实验现象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
规范、洁净的实验台,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整齐有
序的实验装置,五彩缤纷的溶液,巧夺天工的晶体,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都能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废玻璃和饮料瓶等制作实验装置,正确画出实验装置图,观察纪录化学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气氛中做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通过布置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要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学时代同学间的讨论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H值》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用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H值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6、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要求。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装置的设计,避免有害气体的任意挥发,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作酸雨的PH值的测定、废旧电池的结构研究、公共汽车中化学成分的测定......,这些对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至于将来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7、善用实验激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开展“家庭小实验”激趣: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H的测量、柠檬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食品中常见元素的测定、对驾车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污渍洗涤、消除变酸米酒的酸味、聚乙烯废旧塑料的裂解、从干土墙的泥土中提取KNO
3、摄影中的化学变化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新教材的序言中明显提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对他们的观察、探究和思索,可以加深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所以,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实施策略
俗话说,效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诚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为了迎合目前教学改革的契机,教学中心就应该落实到有效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上来。但是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十分繁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各种各样,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容引导其积极探索,以此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大量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较有参考价值的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
1.教学观念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这样的教学单方面强调知识的汲取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问题,这也是致使我国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学习现状的原因。由此可见,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师本位”的教学理念,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课堂情境和氛围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往往会被情绪所影响,从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则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更加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化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从上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其先决条件是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做好教学导入,以此奠定轻松的学习氛围。譬如在讲解氧气成分一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拉瓦锡实验”的简要过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2.有效的备课
备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备课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掌握教学节奏;可以有效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何有效备课,我们不妨举例来探究:
有效的备课指的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理归纳,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授关于Na2O2的知识时,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归纳出Na2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然后再根据其性质做出一定的拓展。就以Na2O2的化学性质为例,Na2O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在进行拓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利用其氧化性特点向氧化还原理论做适当的延伸。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离子共存的问题加以延伸,具体的问题形式可以如下所示:在含有以下离子的溶液中加入Na2O2,哪些不能共存,Na+、Cl-、CO32-、SO32-、Fe2+。我们可以由Na2O2的氧化性得出,与它不共存的离子即是SO2-3、Fe2+。
3.有效的提问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内容与提问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诚然,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是无法灵活掌握所学知识的。因为在学习中,通过积极的思考才可以认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间的关联,才可以有效地排除认知上的雷区,从而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网络,在实际的解题中才可以综合运用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化学常识明矾净水作用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诱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例如:(1)明矾净水的原理?(2)明矾净水与活性炭净水的区别。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实质上细细的思考便可以引出许多值得思忖的问题。如明矾净水原理即是:Al3++3H2OAl(OH)3+3H+生成的Al(OH)3是带正电荷的胶体,水中悬浮颗粒大多是带有负电,当带负电的悬浮颗粒遇到Al(OH)3胶体时,就会发生凝聚,达到净水的目的。这涉及离子反应的知识,从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区分它与活性炭吸附净水的差异,一个是化学反应,一个是物理反应。学生通过类似的思考同时又可以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实施,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着推动性作用。当然,有效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诱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在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为学生终身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 篇7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 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 注重实验的可操作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探究式化学实验教学, 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探究式的实验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做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运用此种方法, 教师不是直接的灌输, 不会直接把现成的知识, 如原理和规律告诉学生。而是,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引导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 进行更多地思考和讨论,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提出相关的课题, 并且要从方法上给与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 提出合理的课题, 结合所学独立设计实验的方案, 并通过多种实践活动, 来发现化学学习中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实践, 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 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改变教学模式, 探究式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 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没有良好的效果, 不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能够忽略这一点, 而是要充分利用好。
2. 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思考, 自己设计实验, 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 帮助学生来完成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把过程留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规律, 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
3. 实验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不能漫无目的。设计要科学, 过程要严谨, 思路要清晰, 结果要真实, 结论要正确等等。这就要求, 教师得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可以稍加引导;学生也要做好准备, 多思考, 多想方法, 共同来完成化学实验的探究和学习。
4. 充分利用现有化学探究实验室,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 更要让学生做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既要用好普通实验室, 也要充分利用好探究实验室, 并做到有机的结合, 来共同为化学教学服务。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改变原有思维模式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实验是其基础。我们总是紧跟高考, 考什么学什么, 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高考的局限性, 不考察具体的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 把做实验直接改成了讲实验, 不会管操作如何, 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到了化学的学习, 让化学学习变得毫无兴趣可言。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我们,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而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能力的途径。因此重视实验教学对于整个化学教学很是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实验要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尽可能的开展多种多样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看清理顺实验的步骤, 还有观察所用到的实验仪器,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之中, 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 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
很多时候, 我们的感觉总是简单的知识学生总是难以掌握, 究其原因, 是我们只是一味的讲, 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好好听, 好好记, 好好做作业。却与真正的教学思路格格不入。我们用最笨的方法去教学, 没有把实验教学贯彻其中。
虽然, 做教学之中, 时间或许不够充足, 可是我们可以想法设法来解决。我们可以利用自习和课外活动时间来进行实验教学, 以弥补学时时间的不足。
此外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演示实验的个数, 或者建立化学课外实验兴趣小组, 或者利用节假日和周末的时间, 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在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困难很多, 可是,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多想办法, 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 改变现有的实验教学方式, 更大程度地让实验教学发挥其最大潜能。
三、深化分组实验, 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
分组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之中经常使用,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优势, 共同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 通过探讨, 以最快最科学的方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很多时候, 我们的分组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各自为阵, 不管其他人的事, 丧失了分组的意义, 忽略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浪费了时间, 降低了效率, 收效不好。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 要有针对性, 对分组实验, 要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总结, 真正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力的培养不可大意, 它是素质教育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化学的实验教学, 应从这几点入手, 来丰富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
首先, 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 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 把不同特点的搭配在一块儿, 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每个人都是实验的参与者, 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才会让小组实验更有意义, 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次, 学生要做好提前准备工作, 明白每一个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以及提前需要准备的资料和做实验要用到的化学实验药品和化学实验器具。只有准备充足, 才能真正达到实验的目的。俗话说得好, 有备无患, 做好充足的的实验准备, 可以节省更多的实践, 让每一节实验课更有效率, 还能解决较多的问题。
再者, 小组的每一个成员, 都要有具体的任务, 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 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通过协调配合, 共同来完成,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又锻炼了基本能力。这对于化学的学习更加有益。
最后, 分组实验, 是探究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作为化学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想法设法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让实验教学成为化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配备配齐专业化学实验教师, 让教学更规范, 更精细。
我们的实验教学, 需要专业的实验教师。专业教师, 会让实验教学更好的开展, 会让实验教学更加富有魅力。我们要均衡配置教学资源, 尽可能地优化师资配置。
教师要和实验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让实验准备的更加充足。这样做, 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实验知识的积累。实验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这样,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重点的讲解, 更利于教学的把握。
专业的实验教师, 对实验药品的准备, 更加有数, 对实验步骤的掌握, 更加精细, 对实验操作规程的指导, 更加规范。
我们要着眼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之中尤为重要。而要想真正把实验教学摆正位置, 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并且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 共同探究化学实验的改革和发展, 闯出一条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实验教学之路。
五、有计划, 有步骤地发展化学实验教学, 加大所占教学比重。
社会的发展, 需要有能力的人才, 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贯彻这一思想。我们要有计划地发展实验教学, 让实验教学常态化, 并尽可能地加大在整个化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原有教学结构, 分配好实验教学的比例。诚然,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 确确实实有很大的困难, 并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例如, 制定好周密的协调计划, 来对化学的整个教学重新布置;有步骤地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的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等等。
当然,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慢慢来, 一步一个脚印, 有条不紊地推进。为此, 不论学校, 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共同努力, 才能够不断地把化学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总之, 实验教学的改革, 需要时间, 也需要不断的探索, 我们要敢于尝试, 敢于创新, 不断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有新的改变, 这样才会从真正意义上让化学实验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化学课外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反馈,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探索,取得的经验、体会颇多,但对课外教学言及甚少。为丰富我校学生业余生活,拓宽其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我们成立了化学课外学习小组,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我们的方法和体会是:
1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的方法
1.1 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1)选拔学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整个活动仍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活动对象的选择上,我们以本学期初中起点的2010级英护1~5班共240名学生为选拔对象。先由任课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愿报名,结果报名人数达144人。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经过教师的筛选,确定80名学生为本期活动小组成员,分成四个活动小组。(2)选配指导教师。根据参加活动的人数,我们选配了四名指导教师(其中理论教师3名,实验教师1名)组成指导教师小组,教研室主任任组长,并把这项活动列入本学期教研室工作计划。由于指导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起着组织、谋划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选择那些精力充沛、组织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教师为指导教师。(3)举行课外活动小组成立仪式。举行成立仪式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在于:在思想上加深学生对活动的认识和重视;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由主管领导介绍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严明活动纪律。
1.2 制定学期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要依活动期限长短而定。我们选定本期活动时间为一学期,按每两周活动一次制定活动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活动次数、具体活动日期、活动的主题、形式及活动所需时间。经全体指导教师商讨,由教研室主任负责将计划打印成册,指导教师人手一份,同时上交教学主管领导一份。
1.3 制定具体活动方案
(1)选择活动内容。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活动内容的选编上,本着既要使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又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既能联系课堂知识,又能拓宽学生视野的原则,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其中。活动内容还应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做法是:以元素周期表为核心,族为主线,选取其中与所学知识有关且学生熟悉的元素为活动主题,对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进行研讨。(2)设计活动形式。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提高和发展的。选好活动形式是确保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我们主要采取了讲座、故事、游戏、魔术、试验及制作等形式。(3)写出具体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按活动目标把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进行统一的过程。我们把每次活动的内容都按以下活动形式进行分解,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培养。如以碳为活动主题,活动方案如下。
1.4 活动的具体实施
我们的方法是集中讲座,分组游戏和实验制作。(1)讲座。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讲座,一方面可以对学生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反馈;另一方面又可向其传授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为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故事。故事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所讲的故事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与主题知识相关的故事,如“狗死洞”等。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讲述中外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种的探索历程。如门捷列夫、雷利和拉姆塞、居里夫人、诺贝尔、凯库勒、侯德榜等如何进行科学探索并取得成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法、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激发其创造力。(3)游戏。通过猜谜、魔术、传递秘密情报、破案等游戏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4)实验制作。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向学生提出一些综合性或带有研究性的实验题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用化学方法从用过的鸡蛋壳中提取蛋衣制取半透膜,将制取的半透膜用于胶体的渗析和渗透压实验鼓励学生用生活用品或废品进行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如用蛋壳进行一系列小工艺制作;用各种花的汁液自制指示剂及pH试纸;用输液瓶和空油笔芯制作小型灭火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还增添了环保意识。
1.5 总结
学期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心得体会,对正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估,找出成功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最终由教研室主任写出总结报告,上交主管部门。
2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的体会
2.1 通过化学课外活动的实践及总结,我们体会到化学课外活
动有以下作用:(1)化学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愉快的学习氛围。(2)在课外活动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活动能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学习态度,是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及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4)在活动中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师生友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2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要使活动取得成效,应注意以下几点:活动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选好活动形式和内容是关键;指导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总之,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整个活动过程既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知识的发现者、获得者,从中能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化学课外活动适于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
摘要: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文章对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究,对化学课外活动产生的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化学,课外活动,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应礼文.化学发现和发明[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2]张忠祥.邵仁年等.少年趣味实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3]张秀玲.怎样开展化学课外活动[J].山东教育,2003,(14).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篇9
一、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案导学的认识
1. 学案导学“导”是关键。
鉴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要想让学生能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学案中的“导”, 可以说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导”既包括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过程, 又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开导和组织学生互助学习, 等等。总之, “导”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教师编写学案是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2.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基石。
学生依案自学, 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 也是交流互助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充分依案研读课本, 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当然, 教师要在学案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 给他们研读课本、解决问题铺设道路, 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3. 学案导学“小组互助学习”是捷径。
教师要想卸下“讲”的包袱, 充分发挥“导”的效用,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是教学水平的体现,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为此, 教师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前提下, 应及时、灵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释疑, 然后教师对学生普遍的疑难精讲点拨, 既调动了学生, 又解放了老师。
4.“学案导学,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思想要突出“三为主”:“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展为主导”。
(1) 学为主体就是把教室变成学室。在课堂上的活动一切都围绕学生如何学,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参与度及是否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有效地学习。把课堂上学生听讲、理解、模仿、练习变成学生自主看书、动手、动脑、讨论、探究、发现、感悟的学习过程。
(2) 疑为主轴就是学生质疑、师生互动。根据学生对学案上“自主探究:”这一部分问题的处理情况, 可分为学生之间的质疑和师生之间的质疑。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设疑、质疑、解疑是一堂课上使学生实现发展、达到目标的主渠道, 疑是新课堂教学的主轴。
(3) 展为主导就是学生展示、难点精讲。学案课堂十分重视展示。展示既是为了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问题, 又是为了验证学习的效果。开放课堂前期可尝试这样做, 培植一些展示明星, 发挥“鲶鱼效应”, 以此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但随着课改的深入, 必须及时杜绝“明星展示”现象。因为课堂是全体学生的,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课堂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 争取人人参与、个个展示。
展示不是教学的目的, 展示仅仅是“学”的手段。如果单纯为了展示而展示或者刻意降低教学难度, 让所有学生排排坐吃果果, 一个个轮着展示, 那么展示岂不影响进度、降低教学效率?
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展示?我认为:这不能仅靠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教师要根据“学情”决定, 需要展示时再组织展示。学案课堂的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每一种展示都不应拘泥于教师的预设, 而应视学情而定, 是现场生成的。教师假如缺少这份临场应变的功力, 就很难有真正的课堂生成。传统课堂与学案课堂最大区别恰在于“生成”二字上。
二、学案编写流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编写的流程为:个备学案预案→集体研讨→修订→个性化学案→课后深化。
编写时应注意: (1) 注意广泛搜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如图像图表、试题试卷、资料课件、社会热点等, 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2) 设计时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科书, 做到生课熟备、熟课生备, 精心整合教学内容; (3)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新课程理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总之, “学案”在设计时要求教师深入浅出, 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 摸着“石头”过河, 步步为营, 逼近目标。
三、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
1. 学案引导, 学生自主。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学习目标;主要特色是学生个体利用人、书、网络、实验室等各种资源, 展开有计划、有步骤、可检测的自主学习。
2. 学生讨论, 师生、生生互动。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个性化发展性学习目标,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主要特色是学生小组利用各种资源, 展开基于项目学习为主的合作探究。
3. 展示交流, 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是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与分享, 达到展示成果、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目的。主要特色是按照成果展示的要求, 打造一场自我展示、相互激励、共同分享的完美盛宴。
4. 达标检测, 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评与矫正”达到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主要特色是全员全面达标、由局部的学习到系统的理性梳理、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探究。
四、研究与反思
1.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每个学习目标设置的四个级别还有待改进,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2. 为学生自学准备的课本所有实验视频虽然简单高效,
却使实验的功能弱化, 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素养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基于此,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改进和创新是今后相当艰巨的任务。
3. 导学案的使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在学生自学时间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篇10
一、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何英资等人在2012年将广西三所高校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了解并不深入, 有高达66.1%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绿色化学“十二原则”和 “5R理论”。对于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在普通化学课堂中粗略了解涉及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绿色化学知识的获取,需要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在绿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系统、全面、深刻地接受教育。绿色化学其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化学工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物质基础。作为未来化学的研究方向,绿色化学从防止污染与节约资源两方面来重新审视和改革现有的化学、化工和环保体系,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化学生产事故多发,人们开始对化学学科、化学工业产生质疑,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化学”,化学的声誉开始下降。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不但在化学合成、生产的具体实践中,要引入绿色化学作为指导和标准, 而且要向公众积极宣传化学“绿色”的概念。因此,需要对化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灌输和熏陶,抓住绿色化学理念教育的牛耳,培养未来的化学研究者、从业者,在其人生的起步阶段,培养其绿色化学新理念,从而促使其形成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环境伦理素养,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绿色化学教学如何实践与创新
目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绿色化学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环境与绿色化学”自主发展(选修)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在其他各类实验课程、化学理论课程、生产实习、科研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基本理论能基本教授给化学相关专业学生。作为高校化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对绿色化学理念的认识,创新“环境与绿色化学”的理论教学办法,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科研实验和生产实践,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地开展工作,将绿色化学的理念不断渗透到高校化学教育中。
1. 创新“环境与绿色化学”的理论教学办法
(1)对教材进行紧密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的补充。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地展现当今的科学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添加国内外绿色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先进案例,对教材进行准确、完整、及时的补充,紧密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1)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如绿色能源、 绿色农药、绿色装饰装修材料、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教授绿色化学的理念、应用和前景;通过对当前一些热点新闻的解读和分析,比如PX项目、禽畜养殖抗生素问题等,教授绿色化学的原则和重要性。2)结合世界上绿色化学的发展史和近年来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Green Chemistry》杂志诞生、近几年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及我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涉及绿色化学的科研成果,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发展的研究动态,开拓学生视野。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单纯的理论讲授,可能会使学生在接受绿色化学知识时,觉得枯燥乏味,或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热情,加强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容易理解,或者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自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讨论和交流身边的绿色化学,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进行陈述,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加深理解和应用。2)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针对一个命题,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质疑,互相探讨、论证,互相命题、解读,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激发。同时,要注意运用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这一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推广使用微型仪器,节约药品,减少污染。通过实验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3)考试形式注意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绿色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部分撰写调查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将其成绩作为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考试的试题要减少记忆性的概念型题目,突出绿色化学的理念以及应用,提高开放性试题的分数比重。
2. 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科研实验和生产实践
首先,要将绿色化学理念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化学课应该体现向现实生活回归的一般趋向,化学教师要将课堂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平时,要求学生关注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例如环境友好的水处理剂、新配方汽油、环境友好纳米材料等;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讲授如何节约原料、处理废气废水,实现经济、环保的化工生产方法;鼓励学生采用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多骑自行车、少用机动车、少用难降解塑料制品、多用绿色电器等。这些都应该在绿色化学的课堂中,以及相关的化学化工生产实习中体现出来。其次,要将绿色化学理念与科研实验相结合。在研究对象、合成原料、过程方法等方面,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方法。要重点引入“原子经济性”概念, 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减小污染。 一方面,可以对化学反应过程设计进行优化,改进实验方式,提高科研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地减少和消除实验室的化学污染,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
三、结束语
高中化学有效导入的实践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导入艺术;方法;质量
一、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
化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在化学学科中,很多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正因为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环节的时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学习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这种复习式的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可以有效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时,在上新课之前,先是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反应热、符号以及单位?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产生反应热?在化学反应活动中,放热或者吸热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H中的“+”与“-”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就这样,通过对旧知识的提问,使得学生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一步步自然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重要的教学手段。与口头语言表达相比,实验活动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换句话说,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更容易被化学实验吸引住眼球。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适当利用实验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盐类的水解》时,就给学生当堂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首先取三支试管,里面分别加入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晶体,然后向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轻轻摇晃直至溶解,接着再拿出PH试纸分别测定一下三种溶液的PH值。经过测试,氯化铵溶液呈酸性,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钠溶液则呈中性。实验进行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从组成上看,这三种盐都不含有H+和OH-,但是溶于水以后却呈现出了酸碱性,这是为什么呢?就这样,透过实验发现了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接下来内容的兴趣,使得学生顺利地进入了盐类的水解内容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可以把以上这个实验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来开展,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效果往往会更加理想。
三、利用热点时事导入新课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相较于课本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化学符号,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利用一些比较受关注的与化学有关的热点时事来导入新课,这样,借由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往往会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时,笔者就用劣质奶粉、甲醛泡发海产品等比较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来导入新课,由于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再加上当下新闻报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从而使得教师一抛出这个话题就引来了学生的热切关注,这样不用教师费心,学生已经自觉地进入到了学习相关知识的状态中。
四、利用直观实物导入新课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化学学科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的抽象性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就给处于思维转型阶段的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一些学生听老师讲课犹如做云霄飞车一样不知所云。因此,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就成为了很多化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导入环节,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一些实物展示的方式在上课的一开始从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开始讲起,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抽象思维难度,同时还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有机化学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经常把化学模型带到课堂上,因为说到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时,教师发现,在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的时候,学生的想象力往往很难跟得上,而作为教师,也难有更多的语言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样就使得教学活动停留在了表面阶段。而有了模型的帮助,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眼前给学生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结构,这样就把有机物结构从平面的形式转化成了立体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有机物的世界。
五、“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六、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把一些难于理解的、抽象的微观为题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非常的吸引学生,更加的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不同的引入手法。当然,课堂引入的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仅仅局限于这几种方法,应力求创新,多彩多姿。课堂引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岚.高中化学导入的艺术[J].魅力中国,2013(13)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的实践与研究 篇12
关键词:集体备课,准备,预案,精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兴起了集体备课热潮。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 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团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集体备课的重心是教师的全员参 与,共同研讨,一般是以同年级同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集体备新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研究教法,讨论各章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及其在高考中的地位(是常考点还是轮考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与各个知识点相配套的课堂练习,并对各个知识点在近年的高考中的题型作出预测、分析,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使教学预案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集体备课中,我们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 点、定人员、定内容。即每一周定出两节课在指定的会议室由同年级同科组的教师讨论下一周每节课所要上的具体内容。
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钻研———中心发言———集体交流———集体反思———形成精案。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行之间的一种合作学习、交流和研讨活动,是同行之间的一个互助、促进和提升过程。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钻研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研讨,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教师个人首先要思考并形成较高质量的初案,以保证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备前精心准备
各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理解课标,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提前备好一周的教学简案。
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教研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出下次的中心发言人及定出备课的范围,每位教师备前要对将要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初备。教师的个人钻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知识点。把下一周每节课的教学设想设计出来,弄清楚每一节课包括多少个知识点,及各个知识点在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及在高考中的地位。定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和关键点,设计突破 重点、难点的 方法,设计突破关键点的思路。
(2)备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 要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备学生。我校的教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已具有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还需要教师再点拨和引导。我们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才真正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备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各节课的内容和学 生的具体 情况来灵 活选择教 学方法。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由于理论性较强,概念也比较多,我们就采 用问题讨 论、归纳总结 的教法;又如《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可根据本节的内容采用实验法和对比法展开教学;对于课后的阅读材料,我们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议学生自学。
(5)备课堂练习。我校的教学模式是“堂 清、日结、周总、月测”。其宗旨是教师讲清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总结、延伸,做到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各个知识点在高考中常以什么形式、什么题型出现,是常考点还是轮考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与各个知识点相配套的课堂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有利于保证学生熟悉、掌握各个知识点。
二、加强集体交流,形成预案
集体交流是集体备课的核心。开展集 体备课有 利于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集体备课是集中所有同年级同科组的教师的智慧,整合个人钻研的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首先由中心 发言人把下一周每节课的教学设想设计出来,弄清楚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及各个知识点在高考中所处的地位。定出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及思路。中心发言人对整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之后,教研组长组织大家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进行适当的补充,如对某个问题还有哪些独到的解决方法,对某个例题或练习还有哪些困惑等。在讨论过程中,依托群体智慧,释疑解惑,教师之间相 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讨论应如何导入新课,采取何种方式突破重难点,如何选择典型例题、练习等;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讨论本节课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引申到何种程度,哪些知识点应精讲,哪些应略讲,哪些可以通过学生交流自己解决,哪些需要师生交流合作,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后由学生完成,完成各知识点大致需要多少时间等。另外本节课如何进行小结,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讨论所选取的课堂练习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延伸、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我们在备《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要认清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一直贯穿整个高中的各个章节,氧化还原反应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这是高中知识的重要概念,也是难点和考试热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在其他题型中也有部分渗透。氧化还原反应这节 所包含的 知识点有:氧化还原 反应概念;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化合价变化及电子转移方向及数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等。要为各个知识点分配 课时,并选出相应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同时 也要对所选的题目进行讨论,看是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梯度。如学生在学习如何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数目时,就感到很难确定电子转移的数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按一定的梯度来设计有关的例题,使学生由易到难,真正领悟到在做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数目的各种题型时,要先看方程式两边的数字,看计量数、下标的数字、前后变价的数字,然后才能计算。如果前后的数字不 相同,就应以小的数字为标准。最后由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综合集体的意见和 智慧,在个人初 备预案的 基础上形 成教案。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
教学实践的集体反思,也是集体备课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做焰色反应这个实验时,如果是按高一第一册第57页的实验3-6那样做的话,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我们根据“食盐不慎溅到火焰上,火焰呈现黄色”得到启示:我们大胆改进实验,在一个蒸发皿中滴加酒精至蒸发皿的三分之一,然后点燃酒精,在火焰上直接撒碳酸钾、氯化钾,就可以看到火焰呈现紫色,为了对比钠元素的焰色呈黄色,再向火焰上撒氯化钠,这时只能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为了说明蓝色钴玻璃的作用,让学生再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观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蓝色的钴玻璃有滤去黄光的作用,避免杂质造成的干扰。教师个人教学后要进行教学反思,记录成教学后记,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教学过程有时难免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学生的思想、经验不同,也使教学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要把个人反思拿出来讨论。在集体备课时就先要对上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反思,讨论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还有什么需改进的,然后由中心发言人把集体反思的信息反馈到学校的资源库中,以供下一届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参考使用,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失误,提高教学 质量,使教师少 走弯路、共同 成长。
三、备后注重完善,形成精案
由于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 阅历、知识结 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素养、个性气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教学风格,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手段等的理解、利用也各有差异。所以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优势与风格特点,显得十分重要。
集体备课后,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据自 身的教学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的设计,再形成精案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总之,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集体备课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用“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的心态来对待集体备课,用“踏实”“执着”“精致”的工作态度来准备集体备课,那么我们一定能够使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达成基本共识,使集体备课达 到优化。我们通过同题设计,引导教师设计好课堂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实践基地模式化学教育11-21
化学类实践性教学05-23
化学实践08-28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15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10-03
化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09-12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11-25
化学工程实践创新平台的架构论文10-18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