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践

2024-08-28

化学实践(共12篇)

化学实践 篇1

精细化学品是一类具有特定应用功能和专门用途的化工产品, 生产的批量小, 步骤多, 配方决定性能, 附加价值高, 还要配合一定的技术服务[1]。其应用范围广, 种类繁多, 渗透到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精细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水平的尺度[2]。为了培养精细化学品研究开发人才的需求, 许多高等院校将精细化学品化学这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 而且精细化学品发展迅速, 在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对教学方式做了一些尝试。

1 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的组织教学

对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招聘职位进行调查, 确定《精细化工》课程涵盖的企业所岗位的要求, 由此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精细化工产品中, 一类是必须经过复杂的有机合成的化学反应才能得到的化学品, 理论性强, 技术含量高, 更多一类则是复配型精细化学品, 综合性强, 产品创新多, 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因此我们选择了福建省重点发展的表面活性剂、化妆品、洗涤剂、涂料、农药、功能高分子材料、胶粘剂等七个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作为重点教学情境, 将知识点连贯的表面活性剂、化妆品、洗涤剂内容放在一起讲;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实验与化妆品、洗涤剂的复配实验连续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巩固了教材理论知识,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的实践中也充分说明了, 对教材的内容的合理组织和适当的取舍, 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 凸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项目化教学法, 使讲课与实验有机结合

项目化教学是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 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典型产品 (或服务) 为载体, 同时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 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项目化教学走进课堂, 使课堂效果有了极大改善[3]。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重点的讲授某些精细化工产品的产品的用途, 由这些产品的重要用途,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要求制备几个产品, 学生3~5个人一组, 分组后, 选择要制备的产品。学生通过查阅文献, 讨论, 制定最佳的工艺路线, 进行实验, 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这体现了教中学, 学中做。

以“高吸水性树脂”教学为例

(1) 首先明确工作任务。教师对高吸水的概述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到高吸水性包括聚丙烯酸盐类、聚丙烯腈水解物、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改性聚乙烯醇类等类别等类别, 然后着重讲解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的生产技术, 对合成理论和工艺流程进行分析, 进行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以淀粉与丙烯酸接枝生产工艺作为练习, 分析产品的结构和合成操作过程, 画出工艺流程方框图, 对一个简单工段进行物料衡算, 加深学生对工艺技术的掌握和融会贯通;

(2) 布置淀粉与丙烯腈水解产物、羧甲基纤维素、醋酸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共聚体皂化物、聚丙烯酸钠的交联产物、异戊二烯与马来酸酐的共聚物制备技术项目任务。每5人一组, 每项目2组学生;各组依据课堂学习内容和下达任务查阅资料,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制定任务分析报告和实验计划, 做出相应技术分析, 以开题报告形式交教师批改及组与组间互评;

(3) 在进行“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实验项目。教师引导学生拟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实验路线和方案;仔细查阅学生的设计方案, 并指出不合理之处, 反馈给学生完善;

(4) 在实施“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须检查并适时纠正不规范操作;教师须对实验进行过程评估: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做出产品成本进行性能测定, 从得出的性能测定中提出改进方案, 完成最后的工艺设计;教师对学生结果进行评价, 并进行学生间的互评。

整个过程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自主学习, 实验, 经历了设计性实验的流程, 使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整合和序化, 学生在实验反馈中不断总结、提高,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3 将书本理论与实际产业生产相结合

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精细化工的生产特点去了解课程, 在介绍重点品种时, 列出这些品种的优缺点、国内外市场情况。与此同时, 还介绍该产品的制备路线、工艺流程图甚至是特殊的高效设备, 提供一些工厂的现场设备图片, 使得学生不光学到了平面的知识, 还对生产第一线的产品有了初步的了解[4]。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 还需要学生通过下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了解生产中的工艺路线和生产装置。要求参观后, 撰写见习报告, 见习报告包含该厂的总体情况, 工艺路线, 生产装置, 产品性能等。学生在实地参观实习中, 将书本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 加深对精细化工专业认识。

从教学效果来看, 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上照本宣科的讲授内容, 学生会因为只是太繁琐, 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精细化学品所涉及的产品众多, 生活中众多领域都有精细化学品的身影。要在一本书里介绍关于精细化学品的知识, 信息量相当大, 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 所教的内容有限。而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由于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 各学校情况不同, 故目前无统一的精细化学品CAI课件。依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 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5,6]。

5 改革考核方式

通过本课程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化学的知识和基本理论, 同时也要逐渐培养起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加强他们的学术性训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察与考试方式, 在强调重视期末闭卷考试的同时, 将出勤情况、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提问、查阅资料、做的课件等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 期末考试占50%, 实验占20%, 其他项目的组合占30%。通过考试改革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平时及时消化、吸收教学内容, 课后认真阅读参考文献, 积极准备专题讨论课的CAI课件。同时, 对于教师提问回答较好的同学、讨论课踊跃发言的同学应及时给予适当加分, 这些举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风气。

6 结语

精细化学品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跟其他专业课不同之处是所包罗的内容丰富, 种类繁多, 发展迅速,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都做好充分准备,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新的尝试。该门课程教改实践后,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查阅文献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对精细化学品有全面的了解, 并找工作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摘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 以就业为导向, 组织教学内容, 采取项目化化学教学, 把课本理论实际产业生产相结合, 改革考核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先亮, 陈新兰, 唐定红.精细化学品化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17.

[2]杨锦宗.新世纪的精细化工[J].中国工程科学, 2002, 4 (10) :21-22.

[3]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研究, 2009, 1 (2) :17-20.

[4]徐晓勇, 王成云, 王利民, 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89 (3) :29-31.

[5]岳凡, 徐世美, 封顺, 等.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模式初探[J].大学化学学报, 2004, 19 (2) :29-31.

[6]苗郁.精细化学品化学网络化教学[J].平原大学学报, 2001, 18 (4) :57-58.

化学实践 篇2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环境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互动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化学,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以人教版大学化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本节课类型为活动课,主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相信大家都看见过蜡烛燃烧,但是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呢?本节课,请大家利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此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这时,学生个个兴趣高昂,开始交流互动。有学生问燃烧时会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的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烛芯为什么是纯棉线的呢?还可以是其他物质组成的吗?蜡烛燃烧时为什么火焰会越来越高呢?教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多,学生提出疑问,相互交流互动,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丰富互动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教师在采用互动式进行化学教学时,应该丰富互动形式,不拘泥于单一方法,只有不断丰富互动方式,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不断活跃课堂氛围,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讨

大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讨,给学生留下互动交流的空间,保证互动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以人教版大学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的组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人类每天都依靠水才能得以生存,俗话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喝水,但是同学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吗?水的化学式又是什么呢?我们利用水做实验又可以有什么收获呢?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接着,教师进行电解水实验,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实验结束后,教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互动探讨,包括正负极产生的体积比例是多少,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否一样,又该如何验证呢?通过层层互动和探讨,学生都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实践证实,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

(二)组内自主互动,鼓励提出质疑 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宜人的教学环境,但是组内学生间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组内成员通过自主互动,可以更深一层次地交流思想,拓宽化学思维。此时,教师以组内成员身份参与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大胆探究。以人教版大学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为例,教师做完电解水实验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内成员就“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否一样,怎么验证”进行互动探讨。此时,学生开始绞尽脑汁想是否该继续下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有学生提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负极气体进行观察,然后用带火星的火柴棒来点正极气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负极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所以是氢气,而正极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所以正极产生的是氧气。学生从开始实验到观察实验过程到得出结论都是在互动交流中得出的。

三、设计课后作业,拓展互动空间

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堂的补充,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可以把互动形式拓展到课外,有效拓展互动空间,提高大学化学教学成绩。以人教版大学化学七年级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一课为例,学生学完这一课时之后,可以布置一道开放式作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即假如你是一位总设计师时,为了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你会怎么样处理南水北调工程?由于这是一道开放式习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依据问题进行互动探讨,把互动延伸到课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有些提出在两岸多种树木和植被,减少两岸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甚至有学生提出在紧急情况还可以使用管道用水。由此可见,大学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业来拓展学生互动空间,让学生多一份交流与互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化学成绩。总之,作为一名大学化学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互动式进行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互动环节,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互动式教学非常适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学化学教学,它不仅可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1.概念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要和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

化学和人类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大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大学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化学概念教学影响较大,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之前就有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事物非本质的认识。如农村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木柴、稻草、风箱等联系在一起,城市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焰火、天然气、火箭发射等联系在一起。农村学生很早就学会做饭,一般所用的燃料是稻草,这就比城市学生更容易理解“燃烧”要与空气接触。所以,“燃烧”概念教学可从学生在生活中对“燃烧”的已有经验切入,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提高对“燃烧”概念的认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这种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的化学概念教学方式,让整个学习过程自然、流畅,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2.概念教学要注意直观性,从形象到抽象的逐步过渡。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深化。大学化学概念教学要充分利用模型、直观实物素材、flash动画、卡通图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大学阶段有关物质构成的某些概念,如分子、原子,由于摸不清、看不见,具有抽象性,教师要用教材中形象的比喻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这样学生对原子就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微观粒子尽管肉眼看不见,但它与宏观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注射器吸入2mL的空气,封闭针管尖端,向里压缩,再让学生用注射器吸入2mL的水,做同样的实验。通过宏观实物的直观性教学,学生感受到微观粒子“分子”的存在和性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遵循大学学生的认知规律。

3.概念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学生逐步提高要求。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结合、归纳、类比等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某些化学概念是学生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经验。因此,对学生难理解的概念进行弹性处理,对大学无法给出科学定义的概念,可采用泛指、列举或比喻的手段开展教学。例如教学“燃烧”的概念时,要有氧气参加,随着学习的深入,只要是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就是“燃烧”。对化合价的概念,大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从概念本身出发,学习的难度很大,从而老师越解释,学生越糊涂。我认为直接以Na和Cl结合为NaCl、Mg和Cl结合成MgCl2为例,从满足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说明原子间化合要有一定的原子个数比关系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搞清楚化合价的数值是怎么得来的,只要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知道常见元素化合价的性质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4.概念教学要注意发展性,不能一步到位。

大学化学概念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大学学生知识面较窄,储备知识较少,某些概念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学生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加深对旧概念的理解,获得高层次的概念。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初级定义为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编者这样处理,让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对“氧化反应”的概念容易理解,只要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当学习碳的还原性时,学生已掌握“元素”的概念,碳夺去氧化铜中的氧也是发生氧化反应,这时“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气”就上升为“氧元素”了,“氧化反应”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展。概念教学要注意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概念的高度、深度,分阶段地教学,这样才不至于某些概念的晦涩难懂,让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5.概念教学要注意与身边物质的性质学习相结合。概念教学的目的是用概念解释化学现象,在物质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解释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了酸和碱的概念之后,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蚊虫叮咬皮肤后分泌出一种叫蚁酸的物质刺激皮肤,若想减轻疼痛,可涂上一些肥皂水或小苏打溶液进行中和。蚁酸和盐酸的性质相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蚁酸的性质,得出蚁酸使无色石蕊溶液变红,将锌粒放入留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通过对蚁酸性质的探究,对“酸”、“中和反应”等概念的理解逐步加深。总之,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分析、归纳、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身边物质的性质具有指导作用。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学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每一位大学化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使自身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最终提高化学成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要想获得一个好的开端就一定要注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自主进行探究和获得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大学化学的学习之中,更是如此.在以前我们总是提倡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出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并且让学生在多媒体设备的引导下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来认识大学化学这门科目.这样的方式固然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电子白板协助的大学化学教学也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开展教学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的技术凭借其无纸化的这一特点可以现场对需要展示的教学内容进行书写、批注、绘画、展示.而且现场书写的内容还能够及时清除,这样的一种方式首先在形式上就吸引了学生了眼球.所以,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引入电子白板这一现代技术首先在形式上就已经先声夺人,吸引了学生.并且借助这一新兴教学设备的大学化学课程也将因为这一设备而让学生将传统的化学教学与之对比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大学化学好奇心.此外,大学化学的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些遥远.这样的客观因素存在就导致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排斥进而对大学化学的学习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而电子白板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生动.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单元的学习之中,其中就涉及到“原子的构成”以及不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导致原子数不同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书写、批注等功能来想学生描绘出氢、碳、氧、纳分别带有的质子数为1、6、8、11来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物质.借助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形象而生动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原子的构成”这个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很好地借助这样新型的教学阐释来激发出学生对大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景助推教学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协助教学的发展,所以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景以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我们还会创设问题情景来发展和锻炼学生的思维等.任何一种教学情景的创设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发展和实现有效性的教学.在笔者眼中,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样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以推动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的发展效率.借助电子白板开展大学化学教学并且创设教学情景,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能够借助计算机、投影机同步协作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屏幕内容放大,还能够借助电脑程度对相关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等特点创设出教学情景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的“水的净化”的学习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来开展教学.水的净化这个部分的导入教学中最关键的是一幅流程图———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在展示这个示意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班的遮挡功能来一步一步地向学生展示从“取水口获取水—加积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清水池—配水泵—用户”这样一个水的净化过程.同时,学生在观看这样一个展示过程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个有关自来水净化的声音视频,在这样一种声、像结合并配合教师讲解的情景下,学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对水的净化过程产生一个形象的认识.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每个学生家中都有的饮水机的净化原理来进行延伸学习.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原本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也可以有效地拓宽教学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也不断获得提高,而教学的效率也必将获得发展.

三、加强师生互动、教学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借助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甚至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补.而与传统的黑板相比较,电子白板在实现教学互动和教学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更好地枢纽作用.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会发现电子白板不仅能够有效地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批注,还能够及时地清除掉某些教学信息,也能够及时地将某些教学内容进行保存和打印,还可以综合性地将一些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对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进行重复展示.这样的一些性能特点无疑为加强教学互动提供了先天的客观条件.例如,在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氧气”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将氧气的特性如“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在11kPa的压强下,在-183℃的条件下是液态,在-218℃的条件下是固态”等进行一个罗列展示,而且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立即将这个部分的内容进行遮挡然后对学生提问.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氧气的几个基本性质,大家现在来回顾一下有哪些?学生1:氧气不易溶于水学生2:密度比空气大学生3: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形态根据学生的这一系列表现,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对“氧气在11kPa的压强下,在-183℃的条件下是液态,在-218℃的条件下是固态”这一点掌握还不是很到位.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用批注的方式将压强、气温进行特殊标注.这样的标示也就可以很好地在视觉上冲击学生然后让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在更好地帮助提升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大学化学教学效率的发展.当然,这只是借助电子白板加强教学互动和沟通的一种形式,还有其他的很多形式和方法限于篇幅笔者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借助电子白板可以有效地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搞好复习教学 电子白板的现代性、先进性也为大学化学教学的复习教学带来了新的实施方式.在传统的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总是引导着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借助考题来检验复习的效果.这样的复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导致在某一程度上,教师无法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复习动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这一时候电子白板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在对九年级上册的知识进行复习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来展示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在基本的知识点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立即采取涂抹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如,物质的溶化温度叫熔点,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教师就可以将物质和液体两个内容除去成为“的溶化温度叫熔点”、“沸腾的温度叫沸点”.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练习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记忆.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来让学生来展示自己复习的要点,从而来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更好地推进复习教学的实施.而借助电子白板的此种复习实施也将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并且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电子白板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技术,也是一大能够从多个方面弥补当前教学设施现代化不足之处的良好助手.在教学中运用好电子白板也将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学习时期,他们往往因为兴趣而产生动力。我们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感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说教,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友谊的交流,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执著追求的一种心理目标,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的判断,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对方情感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进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化学教学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学学生学习往往喜欢与生活实例结合。如果我们将大学化学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例结合,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搞好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敢于破除条条框框,多方位、多视角、多途径去思考问题,还应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进程中,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集中主攻方向,从中找到相对的最佳结果。

二、基本概念讲解是关键

大学化学概念多、分布广、密度大,是整个大学化学教学的重点。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是学好这门自然科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彻底搞清楚概念,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牢固的记忆,并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进而成为自己的东西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几年来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措施作一略述。

1.通过实验,引出概念,说明性质。在分子概念及其性质教学中,我是利用酒精挥发的实验来说明这一点的。原来试管中的酒精变少了,但我们却闻到了芳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之所以看不见,其原因是分子的体积、质量都非常小。

2.注意关键字、词,深刻理解概念。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关键词语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因为当温度、溶剂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在此条件下,二者才有确定的意义。

3.就地取材,通过感官认识概念。在绪言部分中,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课本是通过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实验而引出的,但这些原料,同学们平时很少接触,即使实验成功,仍感到陌生,我是利用化肥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和研碎来引出的,这使学生们认识到,化学变化就是原来的物质不存在了,而变成了别的物质,物理变化只不过是原物质的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是原来的物质。由于就地取材,生动直观,原料是我们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学生易于接受。这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引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化学肥料的贮存、使用等教学埋下了伏笔。

4.认真剖析,掌握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教学,要分层次认真剖析,以便于学生掌握。我在教溶解度概念时,把它分成四层。①温度:在一定温度下;②标准:1克(溶剂量);③状态:达到饱和;④单位:克。通过对以上四点逐一分析讲解,学生易于理解概念,并在有关溶解度计算问题的学习中,也显得轻松,易于接受,达到了教学目的。总之,大学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化学教学的原则是“三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认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教学,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形成自学能力。”教学无外乎是举了例子,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最终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学的时候,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不断进步,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主人公看待。

一、应用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大学化学兴趣的策略研究 1.利用生活现实问题创设教学情景[1] 教师可以通过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景,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具有比较亲切的感觉。教师应尽量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较为熟悉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子和原子》这节内容中,我把香水带到教室,学生就在下面七嘴八舌说:“今天老师洒了香水,真香”。我笑着问学生:“大家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香水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在不停运动的结果”。我再联系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墙内开花墙外香,汽油挥发等生活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接着再问:“你们看见香水分子进入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回答:“看不见”。这样因势利导,得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见的。接着再用酒精洒在毛巾上,让学生去闻,从而揭示分子的另一个特点,“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这样通过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倍感亲切,兴趣更浓。

2.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景

目前,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电教媒体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许多较为难于描述的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所带来的便利,从而使得难以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到清晰地呈现,更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让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具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笔者运用了电脑动画,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使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几分钟即可,这样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2] 在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是最为直观的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帮助。通过教师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操作,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面对化学现象的产生,从而引发思考,这种化学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以取四支干净的试管,一支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一支试管内装入等量的碱性溶液,另两支装入等量的水,并告诉学生这四支试管装的无色液体都是“水”,请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液体混合后会有现象什么发生,教师先将一支试管中的水倒入到另一支装入水的试管中,学生说:“没有什么现象,水和水混合有什么现象?”教师再将另外两支试管中的液体混合,这下子学生呆若木鸡,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和水混合变成了红色”。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课堂气氛沸腾了,继而个别学生觉悟过来,“老师骗我们,这两支试管中的液体不是水”。“你说不是水,那是什么?”老师因势利导引出酸碱指示剂。又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取4条15厘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瑞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再罩上一个大烧杯。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铁树,充满迷惑,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教师的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后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埋下伏笔。

二、结语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篇3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化学实践 篇4

1. 教学内容的延续与更新

生物化学可以说是主要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2]。在教材上, 我们选用清华大学王希成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作为教科书。编者一直承担清华大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生物化学》的授课任务, 该教材也是总结其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和参考其他国内外优秀生物化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 该教材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比较符合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要求。比如在静态生物化学部分, 对几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的结构、重要官能团和参与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都有简洁而细致的概述, 学生听起来都比较熟悉, 也易于接受和掌握。

根据化学工艺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等因素, 我们课程讲解中在保留生物化学内容整体框架结构完整的情况下, 摈弃了核酸代谢 (DNA复制和RNA合成等) 、激素调控等章节, 重点选择了蛋白质和酶学部分作为讲授重点内容, 探讨了酶类参与的重要生化反应, 同时探讨其在化学工艺、环境保护及水污染控制等过程中可能的角色, 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也更符合专业要求。

同时, 我们在讲课过程中, 不断穿插一些跟授课内容有关的最新科学进展报告。尽管不要求学生都能清晰掌握, 目的只是增加同学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 拓宽他们的视野, 启迪智慧并激发投身科学的信念。如在讲授D N A结构时, 除了C、N、H、O、P元素外, 我们举出上海交大邓子新教授领衔发现了DNA上的第六元素S, 解释科学都是不断进步的, 令同学耳目一新。在蛋白质功能一节中, 我们引用了华东师大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 显示蛋白质也能作为病毒遗传因子参与疯牛病病毒的复制。作为国际上最先阐明疯牛病致病机制科学问题的国家,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科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展示了创新的价值和力量。

2. 教学方法的传承与进步

对化学专业学生来说, 其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 学生在学习之前往往就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我们在绪论中首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心理压力, 并列举了很多生化理论成果实际上都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例子来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动力和决心。

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中, 我们发现除了认真备课、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多媒体立体教学等方式是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外, 教师一定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尽量使枯燥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脂类时, 我们举出常见的广告含D H A和E P A的奶粉, 说明其相比于其他奶粉的优势, 让学生觉得很实际;在脂类代谢部分又联系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 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日常生活中, 使冷冰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 开拓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此外, 鉴于生物化学知识点多, 代谢过程复杂等特点, 我们尝试采用启发式、对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 激起学习兴趣并参与到课堂中来[3]。我们还让学生就糖酵解等代谢途径画出思维导图, 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同时, 我们还利用口诀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一些重要生化知识点, 这种方式简明扼要, 学生接受容易并深受欢迎。如在记忆2 0种氨基酸时, 我们利用“甘丙缬亮异 (亮) 脯脂, 丝苏半蛋羟硫添, 天谷精赖组酸碱, 苯丙酪色芳香环, 天冬酰氨谷酰氨, 都有酰基属常见”这句顺口溜来讲解,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常见氨基酸, 并初步了解了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特点。而用“流苏鞋, 亮一亮, 显本色, 真不赖”来让学生掌握1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也同样达到了目的。

3. 教育理念传授与渗透

教育的精髓在于育人。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强烈的功利化取向, 大学教育越来越有变成工具性教育的倾向。学校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也无意中多关注学生想学的和急需要的知识进行讲授, 忽视了教育本该有的人文和道德等理念的传播[4]。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更多的关注了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在开篇绪论时, 就生物化学发展史这一知识点, 回顾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 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引入生物化学先辈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战胜苦难的毅力和获得成功的艰辛等方面的史实,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讲高血糖和糖尿时, 教给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出现糖尿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而要看具体情况。在讲维生素一章时, 明确人体维生素的适量, 失度和超度都不可取,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基本常识教育。而在实验课时渗透给学生集体主义、劳动教育和社会公德理念,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品质。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范围广、授课难度大,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让化学专业这些非生物专业学生对课程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把握是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并在教育理念上进行灌输和渗透, 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素质的提升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教学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宋国斌, 席国萍.住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12 (8) :778-780

[2]王希成.生物化学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

[3]陈国林, 王文.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医药卫生.2005, 21 (22) :3194-3195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篇5

浙江省艾青中学 刘树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变,课程管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由此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①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②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似乎就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不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③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它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为尊重学校具体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断涌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一门高中学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大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近年来才被提起的新概念,使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术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校本”旨在提出一些新的课程观点和理念,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和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实践上,“校本开发”重在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模式,呼吁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简明表示如下:

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自身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德育性原则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注重做出相应的行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化以德育功能为前提。2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3 基础性原则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4 渗透性原则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从课程构建模式来说,应以国家课程开发为课程框架,结合学校实际和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渗透、嵌入,而不是另起炉灶。5 灵活性原则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然而这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不能也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况且,世界之大,千人一面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使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凸现出来。6 趣味性原则

在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参观学习等方法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如将香烟的烟气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酒精、氯化汞溶液、动物鲜血等试剂,观察发生的变化、探究烟气的成分,加深对香烟危害的感性认识。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 课程引入

如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校外的课程项目等。2 课程选择

如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中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等。3 课程改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4 课程整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当前,“3+X”高考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科分立的测试,将若干门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现行课程教学范围内的考试领域,原来纵向掘进的学科隧道,现在成为纵横拓展的知识网络,需要树立起学科整合意识,在整合中创造,在整合中超越,把教学转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课程创新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活动专题,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可采用如下方式:①专题讲座。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化学发展简史、一些最新的成就、化学边缘学科与应用技术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如化学发展史、新型电源、富勒烯、新型材料、温室效应、生活中的化学等等。②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农药厂、塑料厂、印刷厂等,了解化工生产工艺,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本校毗邻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各种与化学相关企业甚多,深入当地生产实际,写出体会文章,相互交流,学“活”知识。③科学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科学探究提供了重要渠道。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课程开发”

因在日常提到“学校课程”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一般意义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概念在日常话语系统中过于笼统含糊。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术语,其英文缩写词为“SBCD”,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而“校本课程”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极易导致课程开发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学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个别教师,如果他(她)的个人行动是有计划,以学校整体为依据的,应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反之,教师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闭门造车”,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或调整课程内容,就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整体的基本准则,纯属“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体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不能盲目仿效专家编制的教材,可以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往往以兴趣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六、结束语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篇6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合作学习 实践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1.小组合作学习概念。

合作学习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它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合作互助活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的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

2.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意义。

(1)使学生个体的理解和认知更丰富和全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课堂中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分析结果、交流互动等不同的形式既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和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承担实验失败的结果,这些会使学生认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出现问题分析

1.合作学习小组构建不合理。

大多数老师没有根据学生差异进行科学分组,而是让前后桌4个人进行讨论。由于成员构建不合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由学优生一手包办,一些后进生被边缘化,无事可做,久而久之,学生会出现不信任、不分享、不交流的现象。

2.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流于形式。

教师在提出合作交流问题时,如果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就直接开始小组讨论,由于学生的知识还没内化,很难进一步讨论探究。当然,不能放任课堂讨论,否则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3.教师合作内容选取不当。

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适合合作学习,如化学基本概念、复杂的化学计算这些内容都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一些课堂表面上看气氛活跃,实则是讨论一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或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些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4.评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依据,导致评价的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教师无法对学生学习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科学分组。

小组构成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构建合作小组既有利于同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又有利于不同组之间互相竞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品质、性格爱好等其他非智力因素采取隐形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要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小组内的一切活动,其他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学生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定时轮流互换,让每个成员都得到锻炼。

2.教师要有效调控课堂。

合作学习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排斥教师发挥作用。教师应该有效地调控课堂,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指导,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或说明,如果讨论问题过难,学生很难找到正确的思路时,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教师要调控合作学习时间,避免合作时间过长或过于仓促,要时时调控全局,解决突发事件。

3.合作内容合理化。

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预设合作学习内容,合作交流的问题难易要适中,一定是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能解决的问题,一般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4.合理评价。

合作学习看重的是小组的团体成绩,教师要按设定好的评价标准进行评比,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教师进行合作学习评价的时候,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重视过程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的形式确定小组成绩。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内部互评的方法,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参与态度和是否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都纳入评价范围,确定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个人成绩,便于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在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

四、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先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把握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计好本节课要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初步认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为合作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扫清障碍。教师要充分预设合作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教师不仅要监督每个学生的参与合作讨论,而且要加入每个合作小组中,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使探究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在小组内得到完成。在组间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结果汇总和在班级交流,允许其他小组成员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或者辩论,并要按设定好的评价标准进行评比。最后师生一起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本课重点、难点布置作业。

以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为例,本节课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重难点是探究燃烧条件。教师导入新课后要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及现象,讨论归纳出燃烧条件;学习第二个知识点,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燃烧的利弊,交流探讨熄灭燃着的蜡烛的方法及其蕴含的灭火原理。最后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活动场所(如家里、学校、商场等)的特点,设计一份预防火灾和发生火灾时应如何自救的方案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体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又增强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化学实践 篇7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改革与实践

按照市场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承担生产管理、技术改进、工艺改造的任务,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1]。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能及科研开发和设计能力。

精细化学品化学是一门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等[2,3,4]多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用途、性能及发展动态等的课程。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系统的精细化工的概念、精细化工产品的特点、作用及用途、合成方法、特殊功能、多功能生产装置、复配技术及市场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开发和设计精细化工新产品的能力。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5],精细化学品化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众多传统的产品及其合成、生产,复配、剂型加工等,而且会不断出现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等,而现有教材更新慢,其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此外,专业课学时数不断压缩,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经仔细研究,仍然选用原有教材[3],该教材内容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教材的内容覆盖较少,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较成旧。因此,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保留章节如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等,增加FCP基本原料、医药化学品、绿色化学品、新能源等章节,精细选择设计了新增章节的教学内容,比如FCP基本原料重点介绍Natural gas、Oil与Coal的分离技术,开发技术,作为化工原料的应用等内容。

原教材中基本的有机理论和工艺内容篇幅较多,经与精细有机单元反应课程、精细化工工艺学应用界面化学教学内容反复比较,删除了与其重复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较新的内容。例如,酯化反应、氧化反应、氯化反应等内容在在精细有机单元反应课程中已系统的学过,本课程的学习中不在讲授,但要重点学习理论的应用。比如在表面活性剂一章中不再讲解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应用界面化学讲解);在涂料中不讲聚合物化学基础(高分子化学中有这部分内容、精细化工工艺),其它合成树脂作为自学内容,并增加了目前涂料的发展及研究动态,尤其是一些新型涂料的研究状况。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具体化、形象化讲解概念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中概念较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在概念讲解中,加以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荧光增白剂、感光材料这四个概念,它的发色理论都是基于近代发色理论的吸收和反射光的理论,将这四个概念加以比较对照,在结合各自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和掌握。

2.2 自行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利用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的特点,将精细化学品化学做成课件,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修改方便,信息量大,更新快,这些正是精细化学品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欠缺的方面,基于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把实际精细化学品和相关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图象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6]。但是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叙述性内容较多,在课堂教学上,主要采用板书,适当利用课件,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3 多种形式实现课程开放教学

两至三位精细化工课程群老师专门负责对本门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根据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目前,本门课程主要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

由于精细化学品具有品种多、更新快等特点,一个人难于样样精通[7],经常邀请各行业专家、教授来化工系做报告。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比如专业实验、毕业实习等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做一些启发性的提问,这样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作业题与毕业设计相互结合

学生作业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的窗口,而本课程没有作业题,因此,参阅了大量的相关内容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每章都自编了作业题。

另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科研,精选多种精细化学品或精细中间体,作为课后大型文献作业,尽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在文献检索基础上完成小论文,在课程快结束时,组织答辩作业,就某一产品的一些问题进行答辩,同时实现互动教学,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上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一次学习总结和提高的锻炼。并将有发展前途的一些好的产品或中间体,结合实验室条件和本科生知识结构,定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此法成为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渠道之一。其中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五篇。

3 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变成平时成绩占30%(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小型作业完成情况),大型作业成绩占30%(小论文写作及答辩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 教改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不仅提供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口头表达能力与科研资料查阅能力均有大大提供,学生反映良好,其效果明显。

在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中,不断寻求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与考核方式,跟踪本学科新发展动态与国家政策,研究修改教学大纲,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2]闫鹏飞,郝文辉,高婷.精细化学品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2004:1-341.

[3]程铸生,朱承炎,王雪梅.精细化学品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60.

[4]张先亮,陈新兰.精细化学品化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556.

[5]陈袆平,张岐,林强.“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5):92-94.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2):91-93.

化学实践 篇8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卓越工程师,考试改革,评价模式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 是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通过实施该计划,树立人才观念和主动服务国家、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较强创新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地方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工程师的重要责任,是未来工程师的摇篮[2]。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 2006年招收第一届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3]。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立足广西,面向桂东南、北部湾,掌握现代化学与材料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新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材料的设计、检测、研究、开发和管 理等工作 的高素质 复合型人 才[4]。分析化学实验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是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正确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认真、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开展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试改革有助于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在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之前,材料化学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总课时为104学时,分两个学期教学,课程考试采用笔试 + 操作考试的方式,第一学期采用笔试的考核办法,第二学期进行1 ~ 2小时的操作考试。从2012级材料化学专业起采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专业课的学时,该课程的总学时缩减为36学时,一个学期完成。 这造成学生对该实验技能不重视,不能正确掌握各种实验操作要领,进而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了适应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必须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合理的考核办法既能反映学生的水平,也是激励学生认真、创造性地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5]。由于实验技能考试比理论笔试需要更多的监考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准备多种考试器材,同时,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评分,不利于普遍推广。为此,笔者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及以往的教学经验,改革并完善了考核办法,充实了考核内容,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考核方案。采取以下方式来评价学生成绩: 实验考核总成绩 = 平时实验考核( 20% ) + 期末面试考核( 80% ) ,平时教学中狠抓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性进行考核。通过实验报告、实验小测验、平时上课表现等方面进行平时实验考核, 期末面试考核主要内容描述如下:

1考试目的和目标

1.1考试目的

( 1) 了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增强对 “量” 的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学生正确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同时又考核学生实验智慧。

( 2) 通过测试,培养学生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有利于将来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学习。

1.2考试目标

( 1) 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 2) 定量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

( 3) 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 4) 实验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

2考试方式

采用面试的形式,按照 “操作 + 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学生完成一个操作后回答一个问题,老师视学生的操作和回答问题的程度进行评分。操作分4个评分点评分,每个评分点20分,回答问题20分,总分100分。

抽签方式: 制作操作题试签和思考题试签,由学生在面试前进行抽签,按抽得的操作题试签和问答题试签进行考试。

入场方式: 按照学号顺序,学生依次进场抽签,提前一个学生进行准备,可带计算器,不准带任何有关实验资料。

出题方式: 事先公布操作题和思考题,学生自己练习和准备。

考试时间: 在分析化学实验结束后进行,每人约15分钟。

3考试前的准备工作

3.1考试说明

( 1) 测试在指定的实验室内进行,由2 ~ 4位教师主考, 1人测试和面试1个学生并评分; 应试者首先在评分表上签名, 由监考教师确认,然后在主考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实验,在教师完成评分后并示意离开时才能离开实验室。

( 2) 实验时要注意操作规范。

( 3) 实验结束时要清理仪器和桌面。

3.2测试题及评分标准

3.2.1操作题及评分标准(表1,共80分)

3.2.2思考题及评分标准

试题包含50多个问题,学生完成实验操作部分后进行随机抽取问题,并当场面对教师作出回答。如减量法称量是怎样操作的? 增量法称量是怎样操作的? 宜在何种情况下采用? 在重量法中,为什么试液与沉淀剂都需要预先稀释和加热? 为什么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 ~ 3次? 是否需要用标准溶液润洗锥形瓶? 洗涤锥形瓶后是否也需要烘干? 在滴定中,有时候要在被测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辅助试剂或蒸馏水,这些辅助试剂不与被测物质和标准溶液反应,对滴定的准确性是否有影响? 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如何判断混合碱的组成? ( 1) V1= 0,V2> 0; ( 2) V1> 0,V2= 0; ( 3) V1> V2; ( 4) V1< V2; ( 5) V1= V2。滴定Pb2 +时要调节溶液p H为5 ~ 6,为什么加入六亚甲基四胺而不加入醋酸钠? 采用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该法测得的为什么是水中亚铁和高铁的总量? 等等,共50多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评分 标准共20分: ( 1) 准确性共16分; ( 2) 语言简明扼要、清楚、流畅共2分; ( 3) 整体表现共2分; ( 4) 独特见解可加分,但不超过2分。注: 其他方法酌情给分或扣分,如有创新可加分,但加分不超过2分。总分不超过100分。

3.3实验考试前准备工作

( 1) 实验室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各试题所需仪器和试剂4 ~ 6组,并分别摆放到考试用的实验桌上,注意贴好标签,仪器要事先检查、试漏,不合格的要更换。

( 2) 考试用到的各种试剂要符合要求,监考教师提前到实验室做预备实验,保证试剂质量符合考试要求,观察好实验现象,为正确评价学生实验结果做准备。

( 3) 操作面试试签和思考题面试试签折叠后让学生随机抽取。

3.4强调学生进行考前练习

考试前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复习所学的理论知识,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理论水平,达到考试的目的。

3.5考前教师培训内容

考试前所有的监考教师都要到实验室进行预备实验,检查各种仪器和试剂是否符合要求,统一操作规范要求和评分标准,合理设置考生考位,确保做到评分的公平、公正性。

4本实验考试改革中的创新点

与过去的实验考试相比较,改革后的实验考试具有以下创新之处[6]:

( 1) 将笔试 + 操作方法改为实验操作与口头答问题相结合的测试方法,既可测试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又可考核学生实验智慧,更能突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 2) 采用开放式测试方式,事先公布考试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考前能了解测试的相关内容,强化考前练习,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 3) 该测试内容面广,涉及教学中的大部内容,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评分也更加公正。

( 4) 学生完成考试所需的时间相对缩短,监考教师人数减少。

5本实验考试改革中的不足

( 1) 用Na2C2O4标定KMn O4的滴定操作中需要加热至70 ~ 80 ℃ ,开始滴定时反应较慢,耗时较长,约需15 min才能完成,其他操作题耗时较短,可以10 min内完成,先完成的学生会对操作此题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考试质量。

( 2) 有些操作环节耗时较短,学生操作很快完成,如果监考教师同时监考几个学生时容易造成漏失,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监考,减少评分误差。

6结论

化学实践 篇9

随着我校教学 “由师范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特别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认真思考 “教与学、学与教”, 在非化学专业类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下面就以环境类专业和食品类专业对教学做了如下的探索:

1 教材的选用,优化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课程可供选用教材很多,根据不同学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选用合适的教材。我们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 选用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课程时注重精替代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地删除其它课程重复的相关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由浅入深, 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必须精讲。通过讲透有机化学中的自由基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和亲核加成六大反应机理衍生出来的反应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有重点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有机化学因其内容枯燥无味、理论性强、反应方程式多, 大多采用高速的讲授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觉得乏而无味,更无心倾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难尽人意。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不同专业的特点,提倡有机化学教学方式如下: 首先,应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和学生专业知识背景,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单独或结合采用讲解式、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其次,应结合自身的科研激发学习兴趣。

2. 1 环境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对环境类专业学生上课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污染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实在人类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用品与环境密切相关,化学污染物因其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各不相同,污染物彼此间,或与其它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发生迁移转化,造成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如讲授到饱和烃和不饱和烃时,可介绍碳氢化合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员之一,低分子的直连烷烃、烯烃和炔烃,它们可导致有害的光化学烟雾,这类光化学烟雾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产生二次污染,引起空气中臭氧浓度增加,植被毁坏,人体产生胸闷、头痛、咳嗽等症状。例如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是由光化学烟雾所引起的,美国洛杉矶城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1952 年12 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 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 多人。在讲解烯烃时,白色污染,由于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大量使用,造成这些塑料垃圾废弃后很难降解而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在讲授到芳香烃和含氮化合物时,可介绍有机化学品中还有很多是致癌物,如芳香胺类, 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等,仅多环芳烃就有400 多种,它们可通过大气、水、食品、吸入等渠道摄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3,4]。通过教材和讲课过程中适当插入简单的日常生活专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及早地让学生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

2. 2 食品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是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食品类专业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之一,食品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都与有机化学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有机化学,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学习食品类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把有机化学书本知识与食品领域的工业应用相结合,将食品专业中涉及的有机化合物的内容及结构与性质穿插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讲授到醇、酚、醚章节时,可介绍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俗称酒精,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知道采用发酵法制酒, 发酵的主要原料是富含淀粉的谷物、马铃薯或甘薯等,利用酒曲发酵制酒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酒精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高浓度时可使运动失调,记忆缺失至失去知觉,酒后驾车的检测方法之一就是基于乙醇可被氧化的性质。 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等等, 这一些食品安全的知识穿插于教学内容中。在羧酸衍生物的学习中插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乙酸、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等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功能,例如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因此叫做醋酸,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制醋的记载,乙酸是最早由自然界得到的有机物之一,因为许多微生物可以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因此乙酸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酸牛奶中和酸葡萄酒中都含有乙酸。食品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有机化学是食品专业人才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之一[5]。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学习中,穿插它们主要的生理功能: ①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②提供热能; ③调节食品风味; ④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⑤调节脂肪代谢; ⑥提供膳食纤维; 食品研究的主要对象如糖类、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都为有机化合物。食品加工工程使用的各种助剂、添加剂、保鲜剂、 香精香料和甜味剂等等,大多数为有机合成反应产物,所以, 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把貌似不相干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与食品专业结合,阐明有机化学在食品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3 结合自身科研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课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近几年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基于甲壳素、壳聚糖、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在讲碳水化合物这一章时,着重提及甲壳素及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壳聚糖是甲壳素衍生物,自然界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纤维素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可以作为环境友好水处理材料,在处理废水时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功能保健食品,壳聚糖作为功能食品时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延缓人的衰老、抗癌等功效。在讲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这一章时,顺便提下甲壳素的提取工艺,提取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可以作为生产保健饮料氨基酸口服液的原料,这些例子可以激发食品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通过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激发不同非化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 结语

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结合实践,力求突出重点形成体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总之,围绕以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既要将重点内容讲透,又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学习要求; 最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能力,以期促进有机化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有机化学是环境、食品和生物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内容多课时短,学习难度大,搞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通过多媒体辅助,采用案例式,启发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科研教学等多种方法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化学课堂智慧教学实践案例 篇10

一、干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实验案例

学习了原电池知识后, 我组织同学们研究废旧干电池的回收和利用.

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同学们首先讨论出要解决的问题: (1) 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废旧干电池会对生产生活造成污染; (3) 回收利用的原理; (4) 联系社会实际, 去调查收集学校周围的旧电池处理情况.

学生们通过调查讨论研究解决上述问题, 废旧电池中很多物质可回收供实验室使用.旧电池的回收原理比较简单, 干电池锌筒内的物质除了棒外还含有C粉、Mn O2、NH4Cl、Zn Cl2等物质, 锌的熔点419.4℃, 可在铁制容器内熔化进而制成锌粒, 利用溶解性不同可将C粉、Mn O2、NH4Cl、Zn Cl2的分离, 然后灼烧固体残渣, 可除去碳粉和有机物得到二氧化锰, 蒸发溶液得含少量氯化锌的氯化固体, 再利用氯化铵受热分解的性质使其与氯化锌分离.

活动了一阶段后, 同学整理出了很多有关电池的甚至电解池的习题, 并归类, 比我整理的都全面, 整理出了污染的各种问题, 张贴了很多图画, 进行宣传, 设置了回收箱 (分类回收) , 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

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 联系社会实际, 讨论了如何利用C粉、Mn O2、NH4Cl、Zn Cl2等性质的差异, 联系溶解、过滤、结晶、加热、灼烧等试验操作, 并把分离后的物质进行利用提供给实验室, 把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与实践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 加深了对原电池知识的理解.

二、喷泉实验的研究

在化学课堂上, 我们常用喷泉实验来说明HCl、NH3等易溶于水, 看到这个实验后, 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 很兴奋, 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我就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研究喷泉实验.

把同学们想到的问题写下来, 通过讨论确定课题, 研究的目的.

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喷泉实验要注意什么?

是不是易溶于水的气体都可用来做喷泉实验?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大的气体才能用来做喷泉实验?

吸收液有什么作用?是否一定用水, 其他液体行不行?不用吸收液体行不行?能否利用气体和固体间的反应, 气体与气体的反应来模拟喷泉实验?如何行又有什么要求?

怎样做成绚丽多彩的喷泉呢?

能喷烟吗?

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分析.我们提供资料参考, 通过实验和分析知道了喷泉的原理是:

烧瓶内外的压力差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因此, 要形成喷泉, 关键就是要在烧瓶内外形成足够大的压力差.

经研究发现, 不但易溶于水的气体可通过溶于水的方式来形成很大的压力差, 从而溶于水形成喷泉:而且溶解度大于17的气体也能溶于水形成较大的压力差, 进而形成喷泉.要使这类气体形成的喷泉效果好, 可以利用“酸性氧化物与咸反应”来形成更大的压强差来实现.一些难溶于水的气体通过一定的设计也能形成喷泉, 如P与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也能形成较大的压力差, 从而形成喷泉.

通过研究还发现:吸收液的作用就是用来形成烧瓶内外的压强差, 如果其他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 就不一定要用吸收液:气体与气体、固体与气体反应生成固体或液体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如H2S与SO2、P与O2.

通过实验发现, 收集易溶于水的气体必须用干燥的烧瓶.因为这些物质易溶于水, 很难收集满, 从而影响压力差的大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则不受影响.

能不能形成有颜色的喷泉呢?经发现, 酸碱与指示剂配合使用产生有色喷泉, 如紫色石蕊与NH3混合则呈现蓝色.另外, 还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颜色, 如在做NH3与水的喷泉实验中, 将2根导管分别插入无色酚酞与紫色石蕊中, 然后同时打开活塞, 则将会有两股不同颜色的喷泉出现.

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备课;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缺乏经验但却因没有代沟的亲和力和满腔教学热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化学热情高涨,效果很好。十多年后,再观望我的课堂,学生神情漠然的,一脸茫然的,瞌睡朦胧的,我不得不花时间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课后学生对作业提不起兴致,我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督促他们做作业,检查作业。我比以往更忙碌了,但学生学习化学仍然感觉困难重重;我比以往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了,但我的经验之谈学生毫无兴趣。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不禁黯然神伤。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每一堂课都尽心尽力,为什么我的课堂未能换得以往的一片生机呢?

不同时期的学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固然有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确实也有不同。但我自身不可逆转的变化也由不得我再一成不变,老调重弹。高中化学也经历了数次课程改革,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重新审视我的教学对象,重新理解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对“备课”的重新理解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然而我的讲课方式是否合适,讲授的知识是否合理,有否精确地运用情境,全面地熟悉学生,而这一切都要从深入备课入手。

(一)反思我的备知识

1.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先从备知识反思。有一个这样的熟悉的场景,“当某人生病去医院,在不同科室之间走来走去却仍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的时候,直骂医院的医生无能,而其实大病通常都是采用会诊的方式来就解决,单一科室的医生很难让一个大病之人得到全面的康复,因为疾病往往是综合的结果,很少由单一原因导致”。同理我在备知识时停留在单一知识点的传授上,学生就超越不了单一知识点的学习,也就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我应该要把知识点放到整堂课、整个知识单元、甚至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去考量,这样学生对一个学期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建构之后,再来审视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困难迎刃而解就容易些,起码不至于“无从问起”。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理念是不变的,对于我而言,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已经将学科知识内化在个人的教学经验之中,关键在面向学生时即时更改。绝不能想当然地将自己的经验所得灌输给学生。

在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阶段,学生对单一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知识点了解之后,一旦遇到几种元素化合物的综合问题,总是解决不好问题。那么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增设了几堂综合复习课,如元素化合物转化之非氧化还原反应,以氢氧化铝的两性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典型元素化合物之间一类转化的通性;以金属和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载体,展开元素化合物之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的突破。利用化学学科基本观念“转化观”引领学生建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

2.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识别知识轻重

有一次在期中考试后,学生甲向我诉苦“老师我这次考砸了。”我说“不会,你平时学得很好呀。”她说“我在考前把你教过的知识点全理出来了,可是时间太紧,我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就课堂而言,我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区分知识的轻重,那么哪个“责任”上学生的需求更强烈呢?掌握更多的知识,没有我的帮助,学生自己也可以完成,只是进步慢一些;区分知识的轻重,如果只靠学生自己的经验,不但进步很慢,很可能难以完成,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可以教几轮高中,学生却不大可能考几次高考,所以就教学效果而言,我帮助学生“选择知识”胜于“传授知识”。教材本身是针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编写的,课堂上的学生却是多元的,为减少学生,就要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化,把那些不是特别重要的知识过滤掉,减轻他的学习负担,重拾他们的学习信心。

化学计算让学生较为头痛,有些计算涉及很多反应方程式,让人无从下手;有些计算运用技巧性的元素守恒法、得失电子守恒法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舍弃那些过于技巧化的计算问题,先解决一类化学核心计算问题:分析反应原理,利用化学方程式带入数据或列方程组的计算。这样做以后,减少了学生在计算问题上的纠结和挫败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在这基础上再发展计算应变能力。

(二)反思我的备情境

讲话或者上课究竟应该用谁的思路,这个问题我以前是想当然的。“我的课堂我做主”,但学生说这是他们的课堂。是呀,在课堂上若想自己明白,就用自己的思路,若想让学生明白,想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我讲的东西,就必须结合他们的思路。怎么结合学生的学习思路呢?我想首先我应该好好地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回想自己学生时是如何学习的,尤其是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当时自己是如何面对和克服的;第二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说出在学习中的方法和思路,痛苦和幸福;第三是阅读与学生学习思维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教育心理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教师作为一个人也会为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课而自豪,但若是将更多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想想学生会受到怎样的激励。

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我总会用离子方程式代替化学方程式,因为这更体现本质,而且我觉得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更容易表达。然而学生所表现的 不适应性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没有量变就达不到质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是要建立在对化学方程式熟练书写的基础之上的。在事实面前,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认识和需求。

(三)反思我的备学生

我一直认为学生是教师备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难操作的,因为课堂上的学生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不能预设和强制的。备好学生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那么,我是否对我的学生能够做到“如数家珍”?我熟悉学生,但就单个学生的,特别是对单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的全面了解,那是不到位的,有客观原因,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大多在50人左右,短时间内细致的了解情况比较难,更多的是主观原因,比如我更容易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表现好学或聪明的学生身上。这样对学生实际是不公平的,在今后的观察中我应该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并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今后的备学生中,收集学生基本生活信息,并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与生活状况予以了解。通过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交流机会,以教学日志的形式将学生信息有序地整理与保存下来。借助理论学习了解学生学习阶段及特点,不管学生的成长目标多么高远,都必须起步于现实,并依托个体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成长规律。用一句话就是作为教师的我必须结识每一个真实的学生,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会很难,关键在于坚持,因为实践经验告诉我“课堂教学若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来展开,一定会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二、我对“向课堂要效率”的重新理解

(一) 一味向课堂要成绩“不可为”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号,但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更直白的是向课堂要成绩。教师向课堂要成绩也不为过,那也是课堂效率的表現之一,但堂堂课都以挖成绩为目的,结果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自然离考试成绩越来越远。因为,一方面在一堂课里能够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即使这些有限的知识,也不能保证学生当堂就能理解、消化与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并不全然是为了考试成绩而上课,上课对学生来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每个学生希望这样的生活都能开花结果得到好成绩,但更希望生活本身更开心一些,他们不希望也不情愿牺牲眼前的开心去换取未来的成绩,当一堂课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身心疲惫时,很多学生就会放弃这种学习过程和结果。

学生要学习多门学科,而优势学科必然是兴趣所在。化学要发挥自身学科的闪光点,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在上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一内容时,按考纲要求这一内容很简单,按教材内容介绍即可。但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是该内容的课外拓展内容: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各种玻璃如防弹、钢化等性能如何获得。教师在很多时候就该与时俱进,与学生一起拓展视野。

(二) 强求学生在课堂完成学习任务“不可为”

虽然一堂课挖不出成绩,但成绩一定是通过一堂一堂的课获得的。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最主要的地方,但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地方,我们传授完知识后,学生有可能当堂听懂了,但要把这些听懂了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会应用的知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般学生对听懂的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并不发生在课堂,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没听懂,需要课后学习和领悟,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后,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学会知识的任务。

教师在新课授课结束前总会设计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个别被提问的学生会很紧张,一旦错误就会被嘲笑,充满挫败感。相反,教师若能摆脱这种“任务观念”,在课堂内容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新的疑惑点,或是抛砖引玉提出更深层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或是课后大家学习查阅,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走得更远。

(三) 要求学生必有学科思维“不可为”

以前觉得化学课堂上学生就应该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面对学生做错化学题时的一些奇怪想法很不可思议。现在回头想想,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科思维并不一定能在课堂中培养出来。因为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但并不依赖于这门学科,除了应付考试外,他并不需要学科思维,注意这样的学生是绝大多数而不是少数,另一方面学生的学科思维是通过教师的感染并对之进行模仿而得的,是学生自己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浸润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全寄希望于刚刚接手的学生解题就能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思维,更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课堂传授强加给学生自己科目的学科思维,学生接不接受取决于学生自己,我们要宽容那些认为没有必要从而不愿意去培养自己学科思维的学生。当然若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自身学科思维的优化去影响学生,必然对学生学好这门科目是大有好处的。

(四) 将课堂知识演绎更上一层

1.为课堂知识呈现添砖加瓦

教师在课堂上最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尽可能把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演绎到极致。学生之所以要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是因为他不能完全搞懂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拿到课堂上重新讲解一遍,而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情趣,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各种方式,来重新演绎学科知识,还原其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前世今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介绍,让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固定走向生活化,从而尽可能实现让学生更容易搞懂学科知识的目的。

在学习氯气这一新课时,学生了解氯气有毒,但自来水厂却在用氯气消毒,他们充满好奇与担忧,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生产流程。观看之后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这种生产流程的优劣,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给课堂成果展示提供机会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相对艰辛的活儿,如果把成就感完全寄托在考试成绩上,而考试又不考查全部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成就感,而且容易培养出学生面对考试时撞运气的心态,此外考试成绩总是有好,有差,一般只能让少数学生找到自信而打击多数学生。相比而言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更多地证明自己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到的,这样不管掌握知识多还是少的学生都可以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每位学生还可以在别人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中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相互学习预留空间,是很好地帮助学生确证每天的学习成果、优化学习策略的方法。尽管这个过程与成绩无直接相关,却与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例题展示过程中,尽量减少用例题的方法去左右学生的思维,而要呈现学生多样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为课堂氛围民主化多花心思

因为学生一个人在家很难完成目前的学习任务,所以他们才需要到学校来共同感受学习乐趣和分享学习成果,并在班级的积极氛围中让自己坚持下去。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提供信心,不能用学科教学专家的身份去打击学生;学生要从其他同学身上感受学习乐趣,不能以自己考得比别人好来标榜自己的成就,一旦陷入这样的评价标准中,学习就难以保持好的心情,谁能保证自己永远第一呢。因此要在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我们就要多关注学生,多提供方法;学生要多在学习态度上相互打气,在学习方法上相互支持,在学习结果上少做攀比。如在化学课堂的最后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并有意识地将这一任务委派给某位化学学生,正因自己这一科的不足,他会比别的同学更用心地去准备,下次课堂的展示必然是成功的。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他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化学实践 篇1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获批的校内第一个工科本科专业,广东经济发展是全国的排头兵,未来广东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适应新形势、具备高竞争力、高素质人才有特殊作用[1,2,3]。开展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建设实践性课程的资源库,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各种有效的教学环节,规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性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4,5,6,7,8]。显然旧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应用化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和专业理论几乎各占一半。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1)专业基础实验:全部为独立设置的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64学时、有机化学实验64学时、分析化学实验48学时、物理化学实验48学时、化工原理实验32学时、仪器分析实验32学时等,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与实验安全知识、仪器设备使用知识、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相关的操作及技术,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物质的制备、性质、表征,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等。

(2)职业技能训练:包括现代化学分离技术32学时、质量保证与控制48学时、精细化学品工艺32学时、环境监测48学时、新能源及环保技术(综合实验一)48学时、新型功能材料技术(综合实验二)48学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化学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工艺,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分析,环境中目标化合物的监测与处理等。

(3)见习、实习:见习分四个学期完成,每次时间为一周,共4学分,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16周,共16学分,使学生了解化学产品生产流程知识、工厂管理基本知识、工厂车间布局基本知识等。

(4)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开始,时间为一年,共6学分。

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32学时,特别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与我系教师共同讲授,在原有的职业课程中进行深度融合,并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

为活跃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动手能力,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对发表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省、市以上学科竞赛获奖都给与相应的学分认定,可以替代一定的选修课学分。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竞赛活动。

2 构建“3个模块、4个层次、1个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大特色。几年来,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全程实践”的理念来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实现课内外、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统整,全面提升应用化学本科工科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以此为导向,构建“3个模块、4个层次、1个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

2.1“3个模块”

一是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为化学基础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具备对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器的实操能力。

二是专业实训模块:本模块包括专业实验和实训实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技术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设置有现代化学分离技术、质量保证与控制、精细化学品工艺、环境监测、新能源及环保技术(综合实验一)和新型功能材料技术(综合实验二)等专业实验和实训实验课程。

三是生产与研发能力培养模块: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重点是学生对实际生产和教学流(过)程的熟悉、研发工艺路线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和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基础较好、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参与有课题的老师的科研工作,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4个层次”

将实践教学内容统筹规划,按基础、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分成四个层次:使实践教学内容由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到专业技术与方法训练,再到生产及研发的综合训练,最后结合生产实习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个完整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实现。

2.3“1个贯穿”

见习、实习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分四个学期进行学生集中见习活动,每次一周时间,1个学分,主要到我们签订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时间为16周,16个学分。每个学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散(或集中)见习,到企业、工厂调研、考察,努力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见习、实习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实施的需要,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共享条件平台,实现校企互动和共赢

结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实验技术为主线,搭建基本实验技术、模拟实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生产与研发技术实习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

3.1 基本实验技术平台建设

依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省化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搭建基本实验技术培训。平台主要任务:承担化学实验基本技术的教学任务。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2011年9月建成了花都校区实验大楼;五年来给予化学系实验室建设与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管理运行经费等20561万元。我系共有实验室建筑面积8343 m3,全部用于实验教学面积4264 m3,年使用率达95%以上。自2008年起,学院年均50万元给予化学系实践教学中心用于购置实验仪器设备,中心仪器设备总数为1334台(套),总值为621.1万元。近五年来购买设备581台(套),设备台(套)数更新率为41.8%,设备利用率在97%以上。

3.2 模拟实训及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建设

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等要求较高,学生进入生产核心部位实习难等问题,重点建设新型材料制备和表征、太阳能电池的组装、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精细化学品工艺等实训工艺路线,用于学生模拟生产实际操作训练和技术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我系获得2013年中央财政专项建设新型功能材料实验室经费200万元,加上学院投入,建设了“纳米技术实验室”、“理论计算化学实验室”、“晶型药物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实验室,纳米技术与材料实验室晶型药物实验室,环境功能材料实验室,功能配合物研究室,磁性材料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设了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研究和纳米材料等特色实验室和新型功能材料实验室大学生特色创新平台,购买了大型高精密进口仪器X射线粉末衍射仪、全自动比表面吸附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等。

3.3 生产和教学实习平台建设

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我系学生提供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学习环境,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双方技术专家共同探讨生产和科研中的问题,既增加我校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机会,也提高我校在科研的研究水平,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我系正式与广州市标榜汽车用品实业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名露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研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签订协议。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已连续召开几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合作基地负责人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实践教学团队,探索适合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方案的机制,邀请了企业总经理或工程师来校参与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案的修订或制定;聘请了企业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来校开设讲座和交流座谈。各基地企业至今已接纳我院应用化学及BTEC商检专业近800学生人次的认知见习、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等课外实践活动。

4 构建学生实践课程考核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实践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构建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单一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采用平时表现、实验操作、研究项目等综合成绩评价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4.1 课内实验评价

根据以下内容进行评价:有无做好预习报告,实验态度是否科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记录是否规范,是否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有无安全意识和处理能力,实验报告是否详细、规范,数据处理是否科学,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分析讨论是否到位等,指导教师给予客观评价。

4.2 课外实践评价

根据以下内容进行评价: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情况,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情况,参与各类、各级竞赛情况,发表科研论文,获得专利、获得证书情况等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成绩的评价依据。

4.3 毕业论文评价

根据以下内容进行评价:选题(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的掌握;研究内容与科技发展、国民经济或国防建设是否相关性,选题是否属学科前沿),文献检索及利用能力(文献引用是否正确、分布合理),开题报告(研究意义、实验方案可行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新的理论、方法),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及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论文质量(论文结构、格式规范),答辩能力(陈述的条理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性,语音表达)等作为毕业论文的评价依据。

4.4 认知见习、实习评价

根据以下内容进行评价:见习态度,行为举止,精神面貌,遵守规章制度,认真听讲,提出问题,见习报告等方面对见习进行评价。

5 结语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获批的校内第一个工科本科专业,我们一直致力于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逐渐建立起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整合课程资源、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加强与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领域的联系,逐步加大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强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现行课程体系中现代教育技术含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努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能够在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新型高性能功能材料及纳米技术行业发挥作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志峰,余林,李永峰,等.构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9(2):101-104.

[2]曹石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广东化工,2012(12):176-177.

[3]李凡修,孙首臣,邓仕英,等.浅谈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4):198-202.

[4]刘浩然,刘英姿,夏娟.就业导向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44-45.

[5]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5):83-85.

[6]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07-115.

[7]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下一篇:服务管理与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