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2024-11-25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精选12篇)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1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科学。该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又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材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 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生物化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和环保等各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 并且它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1 课程改革背景

临沂师范学院正在进行全面的课程体系改革, 全校教师每个人都投身于创新课程建设的行动中。我校的课程建设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从出口往回找”,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 系统配置课程资源, 按要素建设单门课程。 (3) 建立课程研发机制, 提高课程创新能力。 (4) “教”、“学”互动, 创新教学模式。 (5) 改革评价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凝聚办学行为, 单门课程以要素为单位进行建设, 强配置学生直接学习资源建设。参照国外大学课程建设与测评要素, 结合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相应观测点, 对单门课程建设标准进行提炼。在教学模式上, 要求基于现代信息设备与技术手段, 变“中学后”教育为“就业前”教育, 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2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 它从分子层面阐述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规律, 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而且是大部分生物类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不仅要紧跟学校创新课程体系的步伐,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为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

2.1 教学内容的精简和优化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生物化学作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研究, 因而一些概念及反应过程十分抽象和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难度较大, 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针对课程特点, 结合各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 删繁就简, 浓缩基础内容, 突出主线。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当今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 把重点、难点讲通讲透。同时结合专业考研需求, 根据近几年的考研趋势以及发展动态, 调整讲课的重点、难点等, 尽量把相关领域的研究最近进展及研究热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突出“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 实施循序渐进, 打破以往只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要求, 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科学处理讲、练关系, 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比例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 三分之一的教学内容采取讲授方式组织教学, 三分之一的内容以边讲边练的方式组织教学, 三分之一的内容以实验实践方式组织教学。

生物化学实施立体化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在一节课中,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将主要的知识点讲透, 然后围绕讲过的内容, 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使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和扩充。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设计几个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都要进行一次单元测试, 以便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形式可以是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 论文考试等。

2.3 教学手段提升

教学手段在多年采取传统的挂图、幻灯片基础上, 已经过度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直观效果, 增加了知识量。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需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更要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不能出现“读课件”的情况。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遵循以下原则: (1) 课件制作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化难为易, 变静为动。 (3) 展现全面,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实验内容的调整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环节, 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技术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在实验课的开设中, 总体思路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 又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因此, 实验课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 加大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内容, 适当开设设计性实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 使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发展更趋于合理。

2.5 学业成绩的构成

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业成绩为结构化成绩。课程成绩由主卷成绩、平时成绩和副卷成绩构成, 其比例定为:学业成绩=主卷成绩×60%+平时成绩×20%+副卷成绩×20%。

主卷成绩是课堂教学的考核, 以期末考试为准, 闭卷, 满分100分, 占学业成绩的60%。

平时成绩主要由单元测试、考勤和平时作业等成绩构成, 占学业成绩的20%。

副卷成绩主要由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技能测试成绩构成, 占学业成绩的20%。

学业成绩、主卷成绩和副卷成绩必须均达到或超过60分, 本课程成绩方为及格, 予以相应的学分。

3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本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由于采用三个三分之一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学时减少, 讲课内容进行了精简, 如何把握学时和课程内容的讲授, 有待进一步探讨。

(2) 学生压力变大, 部分同学感觉非常吃力, 极个别同学干脆放弃了学习。如何提高和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 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总之, 在全校创新课程体系及创新课程建设的新形势下,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 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方式来改革教学, 才能符合新时代对大学教师的要求。

摘要:本文讨论了《生物化学》课程根据学校创新课程建设要求所做的一些创新改革措施和方法, 经过教学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镜言, 朱圣庚, 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

[2]王丽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 2008 (29) .

[3]张兰杰, 辛广, 邹德生.《生物化学》教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6) :50~53.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2

摘要:笔者就在生物药学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等意见,希望能在实验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借此希望对我校生物药学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与提高。

关键词:生物制药;人才;实践教学

作为正在崛起的21世纪的主导性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世纪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与技术产业化将是最佳切入点之一[1]。其中,生物制药产业以其成效性而备受关注。然而,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SFDA在2009年审批的55个一类新药中只有7个是生物药物[2],而美国FDA仅批准的25个新药中就有6个生物制剂,另外还有4种血液制品和3种疫苗获得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批准[3]。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持以外,生物药学人才的缺乏不可忽视。科技的进步,人才是关键。当然,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国内培养出优秀人才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但是国内的培养教育方式和理念跟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往往死记硬背,缺乏活力与创新思维。而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引导式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国的生物药学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我院的生物药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以来已经连续办学9年。9年来,我院对基地班的培养方式不断进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了大量创新型的工作。但是学生往往僵化在固定模式下,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笔者就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以下改革意见,供大家探讨。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

创新型人才对实验技能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一样,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缺陷与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设计、实验前准备等工作当中,同时在所设计的实验中引入前沿性、综合性的知识,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其中有的老师建议将实验课学分独立于理论课的方案值得考虑,此举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标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综合实习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桥梁。此外,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创新型实验的机会,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科学研究,提前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1实验课程教学

罗杰尔·培根说过:“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人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实践。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这种实践就是观察和实验,由此可见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学长创新和实践能力上的重要性。就生物药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目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且不科学。教师常常是仅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基础判定成绩,在反映学生实验技术好坏、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方面极其有限,并且存在一部分实验报告照抄实验教材,有的学生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却能写出较好的实验报告等不良情况;2)部分实验课的实际学时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可能为本身实验内容较少,学时不能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此外,部分课程虽然开设了课程相关的开放性实验,但题目比较单一和局限,学生选择实验内容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实验的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试剂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需要;3)实验课上教师实施填鸭式、保姆式的验证性教学,只在实验课前十几分钟讲解实验原理、目的之类,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意见:1)改进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以期该体系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平时成绩应该包括课堂提问、课前预习情况、实验态度以及对已完成的实验的结果分析与总结,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尝试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 即为学生提供科学、严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4]

通过以上的改进,笔者希望能到达如下预期目标:1)改进的实验课考核机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课,显著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开设综合设计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3)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验过程中也有所提高。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高校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专业水平的重要标示,它与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问题息息相关。同时,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是大学进入社会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由于生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故其综合实习应区别于其他药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经多方询问调查总结出如下生物药学专业的综合实习不足之处:1)实习企业单一;2)学生或老师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3)实习经费紧张;4)实习流于形式,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未能真正的达到综合实习教学的目的;5)实习时间均为大三暑假,固定死板不够灵活;6)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仅通过实习后的论文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水平。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实习单位不能一下接收这么多学生去实习,实习单位的接待能力有限,而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实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企业缺乏接待大规模学生进行短期实习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依靠校友或合作企业来安排学生实习工作。

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召开综合实习动员大会,让师生充分认识到综合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实施前,学生事先向实习单位了解存在的技术及工艺问题,抱着学习的心态进行综合实习;2)适当调整学生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企业也可有更多的安排选择;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4)丰富综合实习方式,诸如参观学习、专业讲座和讨论及现场实际操作等方式;5)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根据实习的表现,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笔者期望通过适当地调整改革,这种独立的、积极的实习方式将成为一种成功实践,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博耶尔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建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大学发展的的蓝图 》报告,指出:“大学要尊重学生的学术权利,采用多种途径为本科生提供尽量多的科研体验和训练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研究型大学不能把自身的价值只限定于教师的高深学术研究而不顾及本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应与教学相结合,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需要教师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作为研究型大学,绝不允许本科生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5]“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正在部分高校顺利实施和不断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生物药学基地班,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积极申请并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笔者发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项目申报问题,目前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学生先行确定指导老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再确定自己的实验课题与方向,选题范围相对局限和死板,很多时候甚至是导师从国家级基金项目中拿出部分内容让学生重复申报大创课题,严重违背了大创的创新宗旨;2)导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很多项目中存在指导老师是主角,而学生并未真正融入课题研究中;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导致很多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学生没有危机感、缺乏动力,最后课题不了了之。4)大创的经费,对于很多研究项目来说,远远不足。5)学生的时间难以分配,生物药学班课程繁重,很难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1)兴趣是人在无内、外界压力条件下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感兴趣,往往会心向神往,孜孜以求,情绪愉快,头脑清醒,且不易疲乏,是获取知识、增长本领、并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巨大动力,生物药学的学生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题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且在项目立题时不能只有导师参与,学生应与导师在研究方向范围内做进一步细致立题讨论,审批和评审部门也应严格把关,使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成为真正的创新培养机制与平台。2)只有坚持学生第一的新理念, 以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指导教师适时适度辅导、引导,不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方可保证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体验创新、学习创新和理解创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创新实验计划的作用;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还未能有机地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它还只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课外活动。学校可适当改革培养计划,完善激励机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将创新实验规范化、制度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比如可让学生获得适当学分之类。

经调整后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将增加学生与导师、研究生交流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无疑为师生交流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成为师生学术与教学沟通的纽带与桥梁。同时,它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建设“基地”与培养创新创业型生物药学人才是药学进步与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增强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6]。目前我国生物药学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培养方式、培养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模式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为我国生物药学产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References: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3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工具,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就离不互联网。实践证明,将互联网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对互联网时代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从分子水平上探究生命的奥秘,是学好与生物相关的学科的基础,因此必须予以重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互联网时代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改革在这种形势下正式开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生命,因此很多理论和现象是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由于开展实验课的学时又非常有限,如果没有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支持,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每年应定期对教师开展网络技术培训,要求其将互联网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提高其教学能力。

其次,国家应对青年教师进行国际化培养,将我国生物化学学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为青年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出国学习,一是对国外原版生物化学进行研究,二是观摩互联网公开课,学习国外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看互联网在教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并将这些方法与国内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教学改革。

二、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集知识

互联网的开放性很强,我们几乎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维生素A相关知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一个明亮的教室忽然走到一个黑暗的教室时,会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才逐渐恢复。大家回去自己收集一下相关资料,研究一下这种现象的来源,与人体内哪种物质有关,收集一些你认为与该种物质有关的信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其提供一个很好的预习思路。学生课后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由于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查阅维生素A的构成、作用以及来源等。其查阅的资料有可能不完整,下节课学习的时候在与教师讨论过程中就会知道自己通过网络查阅到的知识不完整,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2.利用微视频再现实验过程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很多现象需要通过实验来观察,很多问题也需要通过实验来解释。但是由于学时限制,课本内涉及的实验一一做到是不现实的。还有很多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很多时候都无法协调好实验与课程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或者是自己制作微视频,为学生再现实验过程。

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的实验中,实际的操作漂洗过程及观察结果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通过网络视频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之后就能观察到结果,这种做法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学生既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又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探究相关问题。可以说,这种方法弥补了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的缺陷,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用FLASH动画解释一些微观现象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微观生命”,大多数复杂的反应过程与现象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即使是用文字解释,也很难解释清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就是FLASH动画。教师可以将一些微观反应过程通过FLASH动画展现出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研究血红蛋白氧合前后的构象变化时,各个亚基间的正协同性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利用FLASH动画就可以将整个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变得非常容易。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合理设计动画,起到一种辅助解释的作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发展对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促使其将互联网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微视频再现实验过程,同时用FLASH动画解释一些微观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淑丽,李银聚.流媒体时代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5):77-79.

[2]位治国,王萍.信息化时代的动物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4):56-58.

[3]张涛.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41-344.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4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3]。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学校原来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 上述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平台完备。比较而言, 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上相对薄弱,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足, 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平台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 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 信息学科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工学为主体, 以及“大信息”的背景下, 学校的通信、电子、图像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氛围浓厚、师资力量较强, 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成熟、教学特点鲜明。上述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构建了包括课内实验、专题实验、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一系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但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 迫切的需要将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学知识中。为了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教学方面, 我校目前开设了几门生物学领域的课程, 包括现代生物学、定量生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等。

由于学校在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基础, 因此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 实验教学平台也比较薄弱。此外, 生物医学课程多属于理论加上实验的课程, 要求课时较多。以解剖与生理为例, 理论课要讲51个学时, 实验课也需要51个学时[4,5]。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纲, 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只设置了36个学时的理论课以及4个学时的实验课。因此, 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上, 需要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4,5]。在实验教学上, 由于课时的限制, 大多为演示实验或参观, 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6]。

笔者在调研学生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兴趣、期望和要求时, 有68.1%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 (表1) , 并且有30%的同学希望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表2) 。但我校目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学平台和课时设置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 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平水, 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进办法

1.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近几年来, 已引进多个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和高级人才, 构建了一个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以及纳米材料毒理等, 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完全满足了现有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 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 我校已于近几年建设完成了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 结合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地, 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实验技能, 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性人才, 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 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 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操作平台和蛋白结构测试和信息处理的表征平台。在此平台上, 我们为学生设立了核酸分离和检测, 核黄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观看并亲自动手操作,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 我们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生物类课程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 许多教师针对生物领域的热点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的开放实验项目, 通过开放性实验,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动物房, 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8,9]。

在教学中, 教师积极鼓励对生物医学相关实验有兴趣并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报创新项目, 鼓励教师和学生并将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相结合, 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 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10]。实践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独立查阅中外文献, 了解项目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设计实验方案, 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同时还加深例如学生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实践证明, 上述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 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室构成、具体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在大学和医院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关系,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为生物学和医学服务的交叉学科, 生物学实验课对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领域非常重要。针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 继续完善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

摘要: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缺乏、实验平台和资源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从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入手, 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并在实践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章浩伟, 秦翥, 刘颖, 等.创新实践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4) :117-120.

[2]李天钢, 马春排, 李自毅, 等.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7) :21-22, 46.

[3]马春排, 李天钢, 李自毅, 等.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定研究与探索, 2010, 29 (4) :103-105, 122.

[4]李小慧, 吴建盛.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0) :161-163.

[5]严振国, 施雪筠.解剖生理学[M].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6]路宏朝, 王杨科, 陈文强, 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 2011, 11 (3) :35-37, 40.

[7]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2) :148-151.

[8]冯波, 翁杰, 黄楠, 等.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0) :15-17.

[9]刘婷, 蔺万煌, 曹杏芝.独立学院生物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 (2) :64-66.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5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G31129)

作者简介:谭树华(1972-),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教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

谭树华,袁志栋,刘文海

(湖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生物技术 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45-02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办学特色应该与当地资源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生物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是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训练、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要求理工科实践教学要达到25%[1]。因此,加強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科研功能,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于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8]。该文以河池学院为例,从构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实践师资队伍、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人才质量追踪及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对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提高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把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河池学院以应用化学,生物化学等重点学科为龙头,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等为核心,增加了4个学分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占总学时的比例由之前的25%调到36%,部分课程如食用菌、组培、园艺学等技术性的课程实验课比理论课学时数高,保证了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时间。开设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定期了解学生实验进展,指导实验工作,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为研究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就业铺平道路,毕业论文以教师课题为主,生产实践项目选题达均在88.7%以上;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创新。

以服务当地桑蚕支柱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大学生暑假科技三下乡活动,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增强了专业知识,同时服务地方经济,解决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多次获先进集体称号,该专业多名同学的论文获历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历届广西高校三对行动计划服务活动中我院通过制作桑蚕展板开展桑蚕社会实践服务,多次开展蚕病咨询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得到很好的锻炼。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环节学时比例到28%~35%,编写实验教学、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指导书;减少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形成应用性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整合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的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和研究,增强课堂内外的实验技能训练以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的考核机制,将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加大学习环节的考核力度,对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连续而及时的考核,并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实践教学基地既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也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根据桂西北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以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为依托,整合了实验室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基地建好、有用而且能用;探索校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基地由只为教学服务转变为“产学研”服务,还带动学生就业,促进企业学校“双需、双赢”发展,共筑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平台。近年来,该院先后在河池各县市的中学、自然保护区及林场、生物技术企业、酒厂、桑蚕茧生产企业和村屯等建立了十多个生物教学实践基地,已有多届学生在这些基地完成实习和见习任务,有些毕业直接在这些基地就业从事相关工作。

4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人才保障,通过聘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鼓励老师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培养具备生产、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尤其是“以老带新、新老结对”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5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督和规范管理,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过程复杂,所以必须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精心组织,在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中,要明文规定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岗位职责,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均需要经费投入,学校应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在经费的使用上做到节约为主,把钱用在刀刃上,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加大新基地建设的同时,还需对已建基地进行建设;另外高校要经常与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及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这些都需要经费,因此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

6 建立人才质量追踪及信息反馈机制

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培养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相关性调查与信息反馈,并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应用到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中,使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经过实践,近几年在生物企业实习的学生,直接在企业就业,经过2~3年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签约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层技术管理干部。

7 结语

作为培养生物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越来越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3-7],在几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教学还存在标准化的实验场所不够,满足综合性实验的仪器尚还欠缺;“双师型”教师不多;基地建设不够规范和完善等不足,通过加强实验室硬件及软件建设,优化教师结构,规范和完善基地建设的制度、标准、考核、评价等;深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才能建立适应社会要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7(2):6-13.

[2]熊卫.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9(1):55-60.

[3]黄建昌,肖艳.农科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习管理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8,28(1):187-190.

[4]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47-49.

[5]包玉山,乌恩其.抓好学生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109-110.

[6]秦桂美,李保勤.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8(15):12-13.

[7]唐国耀,林进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1):26-28.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7

目前, 几乎所有的农业院校及综合院校都开设生物化学及其实验课程。然而, 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 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均耗时较长, 药品等消耗品较昂贵, 这给实验项目及上课时间安排等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 一些生物化学必需的实验项目难以在常规课程中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核心技术的把握, 不利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条件, 作者从实验项目安排、实验成绩评定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前言

一般的生物化学教学理论与实验课时之比为3∶1, 这样的学时安排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然而由于学时限制, 学生的实验动手机会太少, 严重偏离了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的特点,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实验内容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 使用的实验仪器数量有限, 实验技术与方法单一重复, 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时间安排不合理, 具体实验项目与理论讲授严重脱节, 甚至出现理论还未讲授, 已经开始做相关实验的本末颠倒现象。实验考核过于随意, 成绩评定主要以理论考核和实验报告为主, 缺乏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客观评价。实验室资源分配不合理, 上课时间安排不自由, 造成忙时实验室不够用, 闲时实验室没人用的资源浪费现象。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这些不足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 因此,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化学实验改革与实践

1. 精选实验项目, 优化上课时间。

我校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课一般都为54学时, 根据不同专业需要, 调整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安排。如一般的农学类专业, 实验学时为18学时, 精选4个实验项目, 包括了生物化学主要的实验技术: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主要学习比色法的原理与操作;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学习电泳的原理与操作;氨基酸纸层析, 学习层析技术的原理与操作;酵母RNA的提取, 学习核酸提取与鉴定的原理与操作。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增加到30学时, 精选了6个实验项目, 在上述实验项目基础上, 又增加了蛋白质含量测定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两个项目。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则增加到40学时, 精选9个实验项目, 在上述项目基础上, 又增加了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植物DNA的提取, 酵母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等三个项目。

在实验时间安排上, 一方面将理论课程讲授和实验课操作有机联系起来, 首先在理论课上先讲授相关章节, 为实验奠定理论基础;而后再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将实验课分成若干个时段, 除了实验操作的时段外, 在实验操作的间歇进行实验理论讲授, 结合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不仅讲授该实验项目的具体原理与技术, 而且讲授与该项目相关而又没有学时安排的实验技术, 做到举一反三, 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 在做氨基酸纸层析这个实验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验室的柱层析系统, 把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亲和层析等相关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进行讲解, 从而使学生对层析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2. 注重实验操作环节, 改革学生的考核制度。

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成绩评定要采用以实验操作环节为主, 以实验报告为辅的考核方式。整个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开始前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 (实验报告) 三个主要部分, 课程成绩按以下比例进行分配:课前预习 (20%) 、实验操作 (50%) 、实验报告 (30%) 。

实验开始前, 学生要进行认真的预习, 包括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主要操作步骤等;通过预习, 使学生对实验项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在其中发现问题, 从而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预习的考核主要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

实验操作要求步骤合理有序, 仪器使用规范。在实验中, 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遇到问题要进行分析和解决, 试剂器皿等的使用要规范安全, 注意实验室秩序与卫生等,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与习惯,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实验操作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试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主要在实验报告中体现,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材料、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与讨论、思考题等。无论实验数据与理论结果偏差是大还是小, 都要忠实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分析该数据产生的原因, 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等,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写作能力等。对实验报告的考核主要通过课后批阅的方式进行。

3. 实验室资源共享, 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效率。

一方面, 生物化学实验所需时间长, 在规定的2~4学时内难以完成相应的实验过程;另一方面, 实验室资源有限, 上课的班级与学生数目多。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最大限度满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生物化学实验室采取资源共享等多项措施解决实验室资源有限的现状, 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效率。首先, 实验室全天开放, 包括晚上和周末, 每天早、中、晚都可以开课, 这样, 一个实验室一周内最多可以开21个班次的课程;其次, 每个实验项目在实验室连开2~4周, 这样, 学生可以在14~28天内的任意一天来进行这个实验项目;再次, 实验室同时开2~4个实验项目, 这样, 学生可以选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 也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

三、改革实践的成果与展望

多年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结果表明, 精选实验项目, 既保证了学生掌握最主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又使生物化学实验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改革考核制度, 注重实验操作环节, 有效提高了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主动性, 实验操作的准确与规范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室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了实验室资源有限的现状, 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为学生自主安排时间上课提供了便利条件, 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能开设更多的创新性设计性实验, 学生能在众多实验项目中进行自由选择,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不足提出了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从实验项目安排、实验成绩评定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践与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生物化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少斌, 林英, 刘慧.生物化学比色法实验教学的改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7 (175) :128-129.

《生物化学》英汉双语教学的实践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双语教学作为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1]。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按照我校“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双语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 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的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非语言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学习外语,通过“教育语言”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在我国,双语教学使用的外语主要是英语[2]。

从我国的双语教学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汉语为主,外语渗透;第二层次为汉语、外语平分秋色,不分主次;第三层次为全外语教学。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双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熟悉和掌握一门第二外语,便于交流。

近10年来生物化学发展极为迅速,知识更新率很快,而出现的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多数以英文的方式发表,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我们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英文原著上的表达,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这是单用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生物化学采用双语教学, 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掌握大量专业名词,促使教师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了解国外最新的教学与科研内容;并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增加新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最新的生物化学信息;也为后续课程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开设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2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2.1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方式的选择

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是生物大分子多、结构式复杂、化学反应式多、代谢途径长、循环多,而且这些知识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同学们普遍反映很难很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采用汉语教学对学生而言都普遍反映较难,那么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双语教学与纯汉语教学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对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生物化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专业英语基本没有接触过,由此在教学准备中我们必须协调一致。如根据中文教学大纲和各章节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调整英语讲授比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前几章内容在新出现的英文单词后面注上中文名称,讲授时也重点讲一下英文的意思,后面的章节内容逐渐减少汉语的注释,以期望学生尽早掌握常见的英文单词。针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教研室还组织集体备课-预讲-听课等一系列规范的教学程序。

2.2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由于各高校层次、师资、学生水平等诸多因素,导致双语实践的切入点不同,英语渗透力度也不同;加之目前教材的多元化,选择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在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标,适时穿插渗透生物化学专业英语词汇,争取在双语教学中获得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

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有英文原版教材、影印版教材和自编教材,建议采用影印版教材为好,因为原版教材价格高,对学生的负担很重。经过对各种英文教材的比较,我们选用了符合我校教学大纲要求,内容逻辑体系适用的由H.R.Horton等编写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Third edition), 同时推荐国际上有较高水平的英文教材作为参考书目,如B.D.Hames等编写的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和R.H.Garrett等编写的Biochemistry (Second edition)。这些教材内容丰富,体系清晰,可以作为教师的双语备课参考书。

2.3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化学的大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在双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一的教师语音传播发展为综合运用图像、音响等传播手段,丰富了信息的显示效果。通过多媒体把一些精美的分子结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具有了直觉印象,而这些图片中,很多都是用英文描述的[3]。例如在讲授“Protein structure”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蛋白质的三维分子结构,使学生对蛋白质大分子有了空间上的印象,在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上有促进作用。

(2)适时的播放动画

针对生物化学的内容特点,我们还搜集了一些与生物化学相关的Flash动画,特别是与代谢和遗传信息传递有关的动画,而这些动画大多数是用英文描述的,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除了在课堂上播放动画外,为了有利于学生在课下学习,我们已经把这些动画和多媒体课件都放到了我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学生可以上网下载或在线学习。

(3) 充分利用Internet

现在Internet上有许多生物化学的精品课程、音频、动画、图片、期刊及数据库等,包括中文和英文,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把这些网址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自学,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其他高校的优质的生物化学教学资源,这对提高他们的生物化学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2.4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考核选择

成绩是学生学习收获的体现,学生非常关注成绩的评定方法,不同的成绩评定方法指挥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平时的学习,生物化学的成绩评定采用结构化评分方法,这也是我校实行“创新课程”建设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学业总成绩由主卷成绩(40%)、副卷成绩(30%)和平时成绩(30%)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主卷成绩是期末针对课堂教学的考核,考试采用英文出题和英文答题;副卷成绩针对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技能测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是针对课外的训练,主要由作业和论文成绩构成,作业5~7次,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安排,论文3篇,分别在教学进度每1/3时写一次论文,作业和论文全部批改并发给学生。

结构化评分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加强了平时的学习,他们不但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要在课下仔细阅读英文教材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总结归纳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化实验的重要性,既要认真做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又要掌握各种实验技能。

3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已有5年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总结出来以供各位同行探讨。

3.1 双语教材资源少,形式单一

双语教学最好使用英文原版书,但英文原版书真正适合做教材的并不多,要么是精要速览型的,内容比较少;要么是鸿篇巨著,内容太多,且教材的章节顺序和内容编排与国内教材有很大区别,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正着手编写一本适合我校的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在内容上和章节编排上符合我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争取2010级的同学能够用上这套双语教材。

3.2 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较好,但普遍存在英语口语水平不高,这给双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障碍[4]。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立足现有的师资进行自身的整合和提高,一是教师可通过自学来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学校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提高外语水平的机会 (如短期集中培训或选派教师出国进修等);三是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定期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

3.3 学生的英语水平亟待提高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给双语教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提前向学生施加英语学习的压力,在大一新生中实行“一年期封闭式英语强化训练”,安排学生记忆7000个单词和1000个短语,每周2次外教课和2次英语角。通过一年的英语强化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够听懂双语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之,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在我校尚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双语教学理模式,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任课教师应该有能力和信心建设好生物化学双语课程,全面提升我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水平[5]。

参考文献

[1]张庭廷,李恩,刘惠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1.

[2]马云,何淑雅,李斌元,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4):561-562.

[3]李树伟,张伟信,龚明福.生物化学汉英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18-320.

[4]李宝坤,赵丹玉,柳春,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184-185.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9

一、运用联系的观点, 注重融会贯通

生物化学按照研究任务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 先静态后动态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知识混乱, 前后脱节且不连贯,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也枯燥乏味, 呆板抽象。为了避免以上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联系的观点, 使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有机结合和交叉, 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组成生物体的主要生物大分子 (包括生物信息大分子) 以及对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起催化和调节作用的酶、维生素和激素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来源 (生物体的合成代谢途径) 和去路 (生物体的分解代谢途径) , 讲解时以生物大分子为对象, 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接受能力, 把复杂问题明朗化、简单化和趣味化。例如, 三大物质, 糖、蛋白质和脂肪, 的分解代谢是整个生物化学教学实践

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学生不容易理解, 也不容易理清思路, 在复杂的代谢网络中它们之间的交叉和联系点以及这三大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的计算 (以ATP为基准和以高能磷酸键为基准) , 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弄明白, 学生对于这些难点也感到非常头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把三大物质代谢中的中心代谢三羧酸循环讲清楚、讲透, 然后再以糖类、蛋白质和脂类作为三大轴线, 把动态生物化学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和静态生物化学中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有机联系起来, 进行平行降解;最后以三大物质代谢中的交叉点“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作为核心进行交叉讲解, 把生物体内生物氧化的主要方式和生物体的复杂的物质结构清楚地摆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比较容易把动态生物化学中的代谢过程与代谢调控部分讲解清楚。三大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代谢, 殊途同归, 为有机体合成新的物质或者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代谢的中间过程称为“中间代谢”, 也就是中间代谢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脱下的H最终与O2结合生成H2O (NADH和FADH2呼吸链) , 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 (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 。中间代谢产物最后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H2O和ATP (见下图)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举例的教学方法, 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例如计算1mol葡萄糖、软脂酸或某一中间代谢产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ATP或高能磷酸键的数目, 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更理性的掌握在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代谢过程以及各个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以及它们的生物学和生理意义。

二、宏观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并准确理解基本理论实质

生物化学是各门生物科学 (包括应用生物科学和分子生物学) 的基础, 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和基本规律是各门基础生物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理论抽象复杂, 知识面广, 理论点多和交叉性强。如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 笼统讲授, 就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学, 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和记忆, 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例如, 生物化学所涉及的细胞中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与其所处的溶液以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单个分子本身的结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器官结构以及细胞器结构等, 这样就可以借助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讲述生物体内发生的基本过程以及通过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发生的基本过程, 并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来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以糖类、蛋白质、脂肪和核酸这些组成生物体的主要有机物质为主线, 以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催化的其他物质为副线, 对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来阐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 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及其氧化分解过程, 详细阐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 例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运动、适应、遗传和变异等, 这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实质所在, 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以准确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实质为前提, 以组成生物体的主要有机物质为主线, 以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催化的其他物质为副线, 对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和删减, 以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为目的, 适度反映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动向, 力求做到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 又要注意层次分明, 使学生真正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 从而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疑者, 觉悟之机也, 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不疑则不悟”, 通过设难置疑, 启发思维, 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广泛地思考, 也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现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性分析, 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规律,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设计学生的思维活动, 挖掘生物化学知识的思维价值, 将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和学习内容设置成疑难问题。在设置这些疑难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应足够引起学生的惊奇和广泛的兴趣, 除了趣味幽默、形象直观和富于情感外, 还要言简意赅, 善于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注意设置的疑难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逐步增加其梯度。例如在讲解蛋白质化学结构这一节时, 教师开始讲课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见到过珍珠链吗?”学生回答说:“见过”。接下来老师可以这样问:“那么珍珠链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可以回答:“珍珠链是由一粒粒珍珠通过一条线串联在一起而构成的”。最后教师可以这样讲:“我们下面即将要讲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珍珠链的结构相似, 组成珍珠链中的珍珠相当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珍珠之间靠线串联在一起, 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靠肽键连接在一起, 氨基酸链类似于珍珠链。”通过这样的设疑与回答, 就可以使抽象复杂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变得简单、具体、形象, 学生也非常容易理解。

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来指导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和代谢过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知识的纵横渗透, 从“个性”中窥视其“共性”, 然后从“共性”中体现其“个性”。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化学的某些基本问题, 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生物大分子物质, 例如蛋白质和核酸, 的结构时, 可以先找出这两个物质结构的相似点:都是层次结构, 都具备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级结构都是由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 而空间结构都有螺旋结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构成这两个物质的结构单元以及维持高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不同, 另外蛋白质有空间四级结构, 而核酸分子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 使彼此交错的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在讲授三大物质的代谢时,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这些代谢过程,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这些错综复杂的代谢过程简单化、具体化和形象化, 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这三大物质的功能和相互转变以及它们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准二月花”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一幅名联。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寻求最优化的解决办法。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促进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打破陈规陋习, 克服呆板性, 力求标新立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单向思维模式, 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 寻求某一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长期这样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也只会按照书本所写、教师所讲的内容去机械模仿, 使生物化学的教学变成了继承前人的思维方式和传递单纯知识遗产。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全面综合所学知识, 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把所掌握的知识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教师在讲述三羧酸循环时, 不能按照单向思维的方式只讲清三羧酸循环过程, 在讲完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入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的分解代谢过程, 因为这些代谢过程最终都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分解。三羧酸循环过程也可以与生物氧化这一章联系起来, 因为该过程是生物体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并且由单一的思维方式向发散思维方式过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实践活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和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让学生多实践, 首先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再逐步引导他们转向理性认识。 (2) 根据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差异, 从传统整齐划一转向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习惯的培养, 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和学有所得。 (3) 主动及时的向学生介绍相关学科的新进展。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逐步提高, 生物化学学科近年来在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生化武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进展。教师在讲课时应当结合这些新进展,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 例如讲座、报告会、课前介绍、讨论会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 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新进展并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兴趣和愿望。

四、转变实验教学理念, 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掌握生物化学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所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相关专业的需要, 也不能够解决课程教学目标的不断提高和膨胀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需转变教学理念, 从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效果评价三个环节入手进行改革, 彻底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生物化学教材理论内容的难点和重点, 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设计实验, 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要求,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应有合理解释,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来设计大分子蛋白质物质的提取实验, 然后对提取的大分子蛋白质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教师的教学两者之间进行互动,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分子蛋白质提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分离提取过程的关键点, 而且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巩固;同时对一些目前现有条件难以进行的最新实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幻灯片演示或观摩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来了解现代生化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并做到以下几点: (1) 写出实验方案和预习报告; (2) 强化实验技能并进一步论证实验方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验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能够“自圆其说”。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理论和方法, 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运用联系的观点, 注重融会贯通;宏观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并准确理解基本理论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转变实验教学理念, 重视实验教学,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10

1. 教学内容的延续与更新

生物化学可以说是主要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2]。在教材上, 我们选用清华大学王希成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作为教科书。编者一直承担清华大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生物化学》的授课任务, 该教材也是总结其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和参考其他国内外优秀生物化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 该教材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比较符合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要求。比如在静态生物化学部分, 对几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的结构、重要官能团和参与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都有简洁而细致的概述, 学生听起来都比较熟悉, 也易于接受和掌握。

根据化学工艺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等因素, 我们课程讲解中在保留生物化学内容整体框架结构完整的情况下, 摈弃了核酸代谢 (DNA复制和RNA合成等) 、激素调控等章节, 重点选择了蛋白质和酶学部分作为讲授重点内容, 探讨了酶类参与的重要生化反应, 同时探讨其在化学工艺、环境保护及水污染控制等过程中可能的角色, 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也更符合专业要求。

同时, 我们在讲课过程中, 不断穿插一些跟授课内容有关的最新科学进展报告。尽管不要求学生都能清晰掌握, 目的只是增加同学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 拓宽他们的视野, 启迪智慧并激发投身科学的信念。如在讲授D N A结构时, 除了C、N、H、O、P元素外, 我们举出上海交大邓子新教授领衔发现了DNA上的第六元素S, 解释科学都是不断进步的, 令同学耳目一新。在蛋白质功能一节中, 我们引用了华东师大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 显示蛋白质也能作为病毒遗传因子参与疯牛病病毒的复制。作为国际上最先阐明疯牛病致病机制科学问题的国家,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科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展示了创新的价值和力量。

2. 教学方法的传承与进步

对化学专业学生来说, 其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 学生在学习之前往往就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我们在绪论中首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心理压力, 并列举了很多生化理论成果实际上都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例子来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动力和决心。

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中, 我们发现除了认真备课、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多媒体立体教学等方式是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外, 教师一定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尽量使枯燥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脂类时, 我们举出常见的广告含D H A和E P A的奶粉, 说明其相比于其他奶粉的优势, 让学生觉得很实际;在脂类代谢部分又联系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 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日常生活中, 使冷冰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 开拓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此外, 鉴于生物化学知识点多, 代谢过程复杂等特点, 我们尝试采用启发式、对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 激起学习兴趣并参与到课堂中来[3]。我们还让学生就糖酵解等代谢途径画出思维导图, 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同时, 我们还利用口诀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一些重要生化知识点, 这种方式简明扼要, 学生接受容易并深受欢迎。如在记忆2 0种氨基酸时, 我们利用“甘丙缬亮异 (亮) 脯脂, 丝苏半蛋羟硫添, 天谷精赖组酸碱, 苯丙酪色芳香环, 天冬酰氨谷酰氨, 都有酰基属常见”这句顺口溜来讲解,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常见氨基酸, 并初步了解了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特点。而用“流苏鞋, 亮一亮, 显本色, 真不赖”来让学生掌握1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也同样达到了目的。

3. 教育理念传授与渗透

教育的精髓在于育人。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强烈的功利化取向, 大学教育越来越有变成工具性教育的倾向。学校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也无意中多关注学生想学的和急需要的知识进行讲授, 忽视了教育本该有的人文和道德等理念的传播[4]。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更多的关注了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在开篇绪论时, 就生物化学发展史这一知识点, 回顾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 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引入生物化学先辈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战胜苦难的毅力和获得成功的艰辛等方面的史实,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讲高血糖和糖尿时, 教给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出现糖尿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而要看具体情况。在讲维生素一章时, 明确人体维生素的适量, 失度和超度都不可取,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基本常识教育。而在实验课时渗透给学生集体主义、劳动教育和社会公德理念,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品质。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范围广、授课难度大,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让化学专业这些非生物专业学生对课程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把握是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并在教育理念上进行灌输和渗透, 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素质的提升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教学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宋国斌, 席国萍.住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12 (8) :778-780

[2]王希成.生物化学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

[3]陈国林, 王文.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医药卫生.2005, 21 (22) :3194-3195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措施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实践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把教学过程转变为一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不是知识的傳授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初中教学实践现状

1.初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的落后和相关理论的缺失,这种现象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过程。目前我国初中教师资源的短缺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事务繁忙,没有更多精力进行有质量的教学实践内容。

2.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初中学生有很多对于生物学没有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实践成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方法没有很好的实际价值。

3.在对学生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分数仍然是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最大因素,这种单一模式的评价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内容过度与考试相结合,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难进行改革的原因。

4.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初中教育中很多的教育硬件设施没有完备。这也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教学辅助设施作为教学工具。

5.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学习效果,但对于学习过程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实践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在思想层面进行统一。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训而不是过度强调学习结果,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大相径庭的思想在初中教育中很难进行统一。

二、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建议措施

1.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行教学实践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改革,应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过度关注。

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课本中,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生物的实际调查,通过调查一般方法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也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更加牢固地记忆在脑海中。

2.启蒙学生的生物思想

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的生物思想进行初步的启蒙,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启蒙他们的生物学思想。

例如,在初中生物一年级的学习中,“生物和细胞”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细胞的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细胞内部的各种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共同维系着细胞的生存,这种教学思想也可以发散为在整个生物圈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功能,共同保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3.明确学生学习的本质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过度注重形式的改变而忽略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教学实践在初中生物中的开展对于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考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才是教学实践的初衷。

参考文献:

[1]肖帮裕,李洁荣.谈生物学“互动生成”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1(12).

[2]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3(6).

[3]温润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中学生物教学,2003(5).

实践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篇12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改革与实践

按照市场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承担生产管理、技术改进、工艺改造的任务,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1]。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能及科研开发和设计能力。

精细化学品化学是一门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等[2,3,4]多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用途、性能及发展动态等的课程。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系统的精细化工的概念、精细化工产品的特点、作用及用途、合成方法、特殊功能、多功能生产装置、复配技术及市场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开发和设计精细化工新产品的能力。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5],精细化学品化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众多传统的产品及其合成、生产,复配、剂型加工等,而且会不断出现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等,而现有教材更新慢,其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此外,专业课学时数不断压缩,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经仔细研究,仍然选用原有教材[3],该教材内容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教材的内容覆盖较少,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较成旧。因此,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保留章节如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等,增加FCP基本原料、医药化学品、绿色化学品、新能源等章节,精细选择设计了新增章节的教学内容,比如FCP基本原料重点介绍Natural gas、Oil与Coal的分离技术,开发技术,作为化工原料的应用等内容。

原教材中基本的有机理论和工艺内容篇幅较多,经与精细有机单元反应课程、精细化工工艺学应用界面化学教学内容反复比较,删除了与其重复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较新的内容。例如,酯化反应、氧化反应、氯化反应等内容在在精细有机单元反应课程中已系统的学过,本课程的学习中不在讲授,但要重点学习理论的应用。比如在表面活性剂一章中不再讲解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应用界面化学讲解);在涂料中不讲聚合物化学基础(高分子化学中有这部分内容、精细化工工艺),其它合成树脂作为自学内容,并增加了目前涂料的发展及研究动态,尤其是一些新型涂料的研究状况。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具体化、形象化讲解概念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中概念较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在概念讲解中,加以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荧光增白剂、感光材料这四个概念,它的发色理论都是基于近代发色理论的吸收和反射光的理论,将这四个概念加以比较对照,在结合各自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和掌握。

2.2 自行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利用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的特点,将精细化学品化学做成课件,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修改方便,信息量大,更新快,这些正是精细化学品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欠缺的方面,基于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把实际精细化学品和相关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图象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6]。但是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叙述性内容较多,在课堂教学上,主要采用板书,适当利用课件,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3 多种形式实现课程开放教学

两至三位精细化工课程群老师专门负责对本门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根据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目前,本门课程主要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

由于精细化学品具有品种多、更新快等特点,一个人难于样样精通[7],经常邀请各行业专家、教授来化工系做报告。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比如专业实验、毕业实习等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做一些启发性的提问,这样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作业题与毕业设计相互结合

学生作业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的窗口,而本课程没有作业题,因此,参阅了大量的相关内容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每章都自编了作业题。

另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科研,精选多种精细化学品或精细中间体,作为课后大型文献作业,尽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在文献检索基础上完成小论文,在课程快结束时,组织答辩作业,就某一产品的一些问题进行答辩,同时实现互动教学,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上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一次学习总结和提高的锻炼。并将有发展前途的一些好的产品或中间体,结合实验室条件和本科生知识结构,定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此法成为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渠道之一。其中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五篇。

3 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变成平时成绩占30%(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小型作业完成情况),大型作业成绩占30%(小论文写作及答辩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 教改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不仅提供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口头表达能力与科研资料查阅能力均有大大提供,学生反映良好,其效果明显。

在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中,不断寻求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与考核方式,跟踪本学科新发展动态与国家政策,研究修改教学大纲,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2]闫鹏飞,郝文辉,高婷.精细化学品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2004:1-341.

[3]程铸生,朱承炎,王雪梅.精细化学品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60.

[4]张先亮,陈新兰.精细化学品化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556.

[5]陈袆平,张岐,林强.“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5):92-94.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2):91-93.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软件模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