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2024-11-19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共12篇)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1

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涵盖理化各方面的知识。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有的制糖工程、粮食工程、油脂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工程、食品卫生与检验、粮食储藏、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水产品储运与加工、冷冻冷藏工程( 部分) 、蜂学( 部分) 都归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因此专业面宽泛。当前,最新理化科技以及工程设计原理不断应用到食品工业,产生众多革命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社会因而亟需大量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 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 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 对于食品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其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走入社会体现各种能力的基础和起点。虽然现阶段我国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已取得较大进步,但每年近半的食品专业毕业生仍出自地方高校,而现今地方尤其中西部院校在办学基础和水平上与重点大学存在相当差距,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1]。笔者通过近些年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发现构建涵盖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的“双平台”来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在提高工科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中,实践教学无疑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各种实习( 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工作等环节。因此,设置合理可靠的实践环节并确保其质量,就关系到应用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从国外高教界的研究成果看,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通过高质量的“学校—企业”的实践教育,如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采用的“双元制”( 实践— 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的循环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充分互动以及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美国各类工科院校也均建立了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来设置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如麻省是让经过良好校内训练的大学生进入社区企业进行实训,并将这一部分实训课时设置为总学时的40% 左右。同样,国内高教界也普遍重视各层次的含有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我国在2011年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杨叔子院士也提出“在( 学校) 学中做,在( 企业) 做中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国各知名高校均构建了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工科学生的教学质量。重庆市教委推行的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的要求,突出学校企业的联动,让大学生在校内学知识并到实际中去检验和提高。因此,强化校内实验模拟与校外实习训练两大实践平台的“双平台”建设是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

现阶段,我国众多公办地方高校大多由专科升格而来,本科教学历史不长,与知名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内容不新、课时不足,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质量调控和评价不完整、不理想等缺点和不足[3]。而重庆三峡学院作为典型的地方高校,远离重庆主城区,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几乎存在上述全部问题,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强,创新思维和工程理念更是缺乏。因此,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工程和创新两大能力( 双能力) 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的两大实践平台( 双平台) 是两大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 1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实践改革依托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双平台双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其构建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实践环节是本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2. 2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校内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校外工厂实习流于形式的缺点,笔者以图1的“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从下列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 改变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资源的旧模式,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以及教师科研活动共享式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2)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大学生学习团队。

3) 改进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接近工程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食品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案,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工种的特点来灵活编制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4]。

通过这些措施,将原先僵硬的、以验证型为主的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为以交叉性、开放性、团队性的实验课程,使大学生在校内平台上初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另一方面,将原先流于形式的校外实习进一步改革为严格的、贴近实际的实战锻炼,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2. 3实施流程

在“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实施流程( 见图2)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该实践教学改革朝预期方向顺利推进。

2. 4保障措施

1) 在专业实验课中增添工程设计类和研究模拟类的实验项目。同时,通过对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这一实践课程的强化使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使校内实验模拟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

2) 改革“放羊式”的实习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将学校教师、企业技工以及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专门的指导团队。

3) 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保证上述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形成教师工作量分配、教学质量、教材编撰、 经费管理等相关奖惩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3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本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以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模拟和校外实习训练两大实验实践平台为基础,着力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目的。2013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该年级近7成学生曾获得学校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种荣誉称号,4级过线率达到78%,6级过线率达到34%。3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每年近40人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4年共申请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3项,且有1组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重庆市二等奖。此外,有142人深入食品生产第一线开展校外实习活动,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良好,截至2013年6月底已达90% 以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也越来越好。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同时,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双平台双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覆盖本院应用型专业发酵工程和园艺专业,受益大学生每年可达230人,成效显著。

4小结

我国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有不足,但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 双平台) 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双能力) ,从而将毕业生综合专业素质与现今社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指出通过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双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双能力)的可行途径。同时,详细说明了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内容、流程和保障措施,并结合实例说明“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双平台,双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2

XXX街道XXX社区位于XXX,辖区面积0.17平方公里,由原曹家巷居委会、古迹岭居委会、市一染厂家委会、市劳动就业局家委会、省计量研究所家委会合并成立。现有居民1396户,3690余人,暂住人口600余人,享受低保157户,残疾人40人。社区党支部现有书记1人,支部委员2人,直管党员25人,在职党员130人。社区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2名。

社区党支部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争创党建示范社区为目标,加大了社区党建的工作力度。我们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目标,按照“硬件建设上档次,软件建设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加大社区工作力度,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动社区党建、计生、低保、综治、劳动保障等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先后荣获西安市“就业再就业示范社区”、碑林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社区”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社区党支部主要是坚持了“四个一”的工作思路。即:配备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一个社区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组建一支素质好、本领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突出一个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一、配备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社区现有社区干部12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占85%以上,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8岁,社区两委会班子和社区工作站之间配合密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工作中发挥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同时,社区支部通过认真筛选,把责任心强、素质高、有奉献精神并乐于参与社区建设的老党员充实到了支部的行列,保证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建立一个社区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积极与辖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成立社区党建联系会,制定了党建联席会的相关规定,负责组织、指导党建示范社区的创建协调工作,党建联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研究工作计划、检查社区党建工作落实情况、解决共驻共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二是通过共驻共建机制,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在市、区发改委及街道、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利用社区党建联系会等组织,加大共驻共建力度,多方筹措争取资金,改善了社区的办公条件和环境。一是建立了新的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共三层,总建筑面积624㎡,于2008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完善了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各种办公设备,添置了全新的办公桌椅、电脑、复印机、音响、投影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完善社区功能。立足于方便服务群众和科学合理布局,设立了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妇女庇护室、警务室、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社区科普大学等场所,建立了100㎡的多功能会议室,定期举办党员座谈会、劳动就业、科普讲座等各类培训

学习,使社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三是构建社区党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社区党支部与区党校达成共识,不定期邀请区党校老师为党员干部讲党课,为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三、组建一支素质好、本领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

实践证明,要想发挥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员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就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为此,曹家巷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骨干作用,根据社区党员以老年人为主的特点开展了“凝心聚力 发挥余热”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党员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并为社区建设出力献策。同时党支部对党员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为社区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做一件好事、联系一户弱势群体、捐一本好书、认领一个公益岗、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活动中,党员志愿者们率先发挥了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党员认领社区岗位”活动, 党员认领了政策法规宣讲、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社情民意反馈转达等10余种社区义务岗位,党员志愿者还在党员中发出了“改变社区面貌,创建文明楼道”的倡议,并带头清理卫生死角,开展大擦洗活动,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团结、和睦、互助、互爱。使党员作用的发挥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上,为党员履职搭建了平台。

四、突出一个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曹家巷社区党支部把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搭建社区服务平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建工作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社区建立了劳动

保障服务站,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工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站主动与辖区单位、个体私营业主取得联系,争取就业岗位。对于社区里的老、弱、病、残生活困难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为158户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办理了低保手续。为了使居民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居委会经常与城管、环卫、派出所等部门联合行动,解决清理占道经商、清除垃圾死角、安全隐患排查等难题。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社区党支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四个一”的工作思路,社区党支部争创党建示范社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新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与其他先进社区相比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社区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和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前瞻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工作机制和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我们坚信,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共驻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我们社区一定能在和谐社区建设上走在全区的前列,为建设“五宜”城区做出新的贡献。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3

一、课内教学是物理课的基础工作,教师要重视课内探究

在课内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本为主,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目标。除了学习物理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记录方法,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等,能在课堂中完成实验活动。我们要认真组织学生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不能在课堂中完成的实验活动,我们也要在课内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提前设计好实验活动方案,如目标、内容、步骤等,活动完成后做好结论、验证等工作,切实发挥好课内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现广阔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重视物理课外探究

课堂教学受时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有许多现象需要几天、几个月才能发现,如果仅仅让学生观察一下实验结果,而将整个实验过程一概略过,不易使学生信服。如,学生自制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又如,学生通过课外利用电冰箱使食物如何减慢蒸发、冰棒上霜的形成等,也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课外探究的开展可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补充。

三、课外探究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所载的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实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所载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拓展实验,如,利用注射器能做很多实验:(1)演示水的沸点与压强关系;(2)演示大气压的存在;(3)演示潜水艇的浮沉;(4)演示抽水机工作原理。小小器材做出了这么多生动形象的实验,很好地展现出了物理规律。所以,对课外探究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探索性等优良品质是很有用的。

总之,物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背景,将物理学习与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外双探究,帮助学生放飞五彩的人生梦想!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4

1 研究方法

分别在临床医学2004级及2005级学生中各随机选取了8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2004级学生,在实施了《耳鼻咽喉科学》双语教学课后,立即发给学生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FLCAS)(外语课堂焦虑量表)[1]。该量表共设计了33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有“strongly agree”、“agree”、“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disagree”、“strongly disagree”共5个选项,请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在量表中以第一直觉勾选相应的选项。分别给各选项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在学生完成量表后,计算每份量表的总分值。其次,调查学生对双语教学授课方式的意见,包括更希望教师的讲述和讲义采用英文抑或中文的哪一种,是否希望在授课前下发英文讲义,是否在正式讲课时先讲授该堂课的专业词汇等。

在第一年度对2004级学生进行调查后,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上的焦虑状况,及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并结合其它授课教师的意见,在第二年度对2005级学生授课时,采用一些新的授课方式,包括在上课前三天提前给学生下发讲义,在正式讲课时先讲授该堂课所需的专业词汇,中文与英文授课相结合(英文讲授,英文幻灯,重点难点用英文解释)等。在授课结束时,同样请学生完成FLCAS量表,然后进行计分、统计分析,比较两个年度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的焦虑程度,探讨改进授课方式是否可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程度。以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年度的焦虑积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在第一学年,学生课堂焦虑度为(107.98±17.55)。经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后,第二学期学生的课堂焦虑度为(101.75±14.64),经t经验,P<0.05,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通用语言,在科技领域传达着最为广泛的信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英语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医学生熟练掌握医学英语,可以迅速获取现代医学科技信息。教育部也要求在本科教育中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而双语教学,一般认为是指两种语言都作为教学语言使用而进行的专业教学活动,其中一种是母语。在我国,则主要是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近年来随着国内双语教学在部分院校的试行,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双语教学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知识,获得最先进的医学信息。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二语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性格焦虑或状态焦虑的问卷调查,试图揭示焦虑与外语学习二者间的关系。但不同实证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二者间截然不同的关系,或统计结果使研究人员无法解释二者的关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Horwitz等提出外语学习焦虑这一观点,才使对该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指出,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区别于性格焦虑或状态焦虑的情景焦虑,只有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外语学习焦虑研究才可能真实反映焦虑和学习的关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Horwitz等以二语教学实践为基础,编制出“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简称FLCAS)[1]。大量学者通过实证调查[2,3],不但证明了该量表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而且这些调查以数据为依据,反映出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呈负相关,即外语学习焦虑程度越高,外语学习效果越差,外语学习持久期越短,反之亦然。他们还通过对学习者及教育家的访谈,揭示导致外语课堂焦虑的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并提出一些克服和消除外语课堂焦虑的应对措施。

如加拿大著名二语教育专家Gardner所言[4],导致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以及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程度因各国国情、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样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研究人员的受试对象也有着较大差异:第一,在Horwitz、 Aida、 Kitano等人的研究里,受试对象均为美国在大学阶段才开始学外语的初学者,而我国本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至少已有六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因此我国大学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程度与美国大学生不同;第二,虽然McIntyre的受试者也已有六至八年的法语学习经历,但由于加拿大实行双语制,英语、法语均为官方语言,因此这些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课余有很多机会与法语社区接触,课内课外都有很多机会学外语、用外语,而我国却没有象加拿大那样成熟的外语社区,我国外语学习者课外学外语、用外语的机会甚少,因此我国大学外语学习者学外语的社会环境与加拿大外语学习者不同,而学习者的外语程度、外语学习的社会环境和外语焦虑及外语学习成绩均有密切联系。

目前中国众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其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对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参考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我们亦有理由推测在医学双语教学中,焦虑可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采用了FLCAS量表,研究医学本科生《耳鼻咽喉科学》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导致或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从而为创造低焦虑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课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学年,讲授《耳鼻咽喉科学》时,采用了英文讲授,英文幻灯或中文讲授,英文幻灯,课前未将讲义发给学生预习,使用自编双语教材,正式授课前未先学习专业英文词汇等方式。调查学生的课堂焦虑度为(107.98±17.55)。在第二学年,针对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及教师的反馈,改进了授课方式,包括采用英文讲授,英文幻灯,重点难点用中文解释,上课前3天将讲义发给学生预习,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正式授课前先学习专业英文词汇等。课后调查学生的课堂焦虑度为(101.75±14.64)。经统计分析显示,二者学习焦虑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以上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接受双语时,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课堂学习焦虑。有研究表明[5,6],这种焦虑状况与学生的初始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即英文水平高的学生,其焦虑度低,而英文水平低的学生,其焦虑度则高。这是因为英文好的学生能够几乎完全听懂用英文讲授的课程内容,对英文教学活动很有信心,而英文差的学生则由于难以听懂课程内容而产生较强的焦虑感。因此在双语教学活动中,最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分组进行教学,即对英文水平高的学生可使用更多的英文教学方式,而对英文水平差一些的学生,则应适当减少英文讲授内容。

研究亦显示,针对学生对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授课方式意见,及时进行改进后,学生的课堂焦虑度会显著下降。这说明不同的授课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焦虑状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授课方式的要求,选用最能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张宇峰等的研究显示[7],大部分的学生(62.1%)希望用英文讲授、英文幻灯,重点难点用中文解释,80.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讲义提前发给学生预习,而对教材的要求,44.3%的学生希望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37.2%的学生愿意用自编双语教材。这表明在用英文讲授时,要注意结合用中文解释,这更能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预习,授课时先学习专业英文词汇,都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内容,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底气更足,因而焦虑度更低。而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更能使学生接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综上所述,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焦虑状况,认识到焦虑对双语学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摘要:为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焦虑状况,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调查学生在耳鼻咽喉科学双语教学中的课堂学习焦虑状况,分析影响其焦虑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

关键词:双语教学,焦虑感,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Horwitz MB,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2.

[2]MacIntyre PD,Gardner RC.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Towards a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89,39:251-275.

[3]Aida Y.Examination of Horwitz 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2):155-67.

[4]Gardner RC,MacIntyre PD.A student's contribution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art II.Affective variables[J].Lan-guage Teaching,1993,26:1-11.

[5]袁平华.学生初始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实际效果相关性实证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7):43-45.

[6]冯发明.学生外语水平与双语教学实际效果关联性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31(3):141-142.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5

县(市、区)学校班级姓名· ··································线······························装································订·························温州市2014年 成人高中“双证制”模拟试卷 社会科学

(五)一、填空题:(每1个空位2分,共20分,将答案填在空位线上)1.菲美“__肩并肩____ ”联合军事演习5月5日在菲律宾首都___马尼拉__ 举行,此次演习将持续两周,双方有约5500名官兵参加。2.__中国___、美国、____俄罗斯___、英国、法国5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563.中共中央总书记___习近平_____5月7___宋楚瑜___我们都从“__两岸一家____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4.距1994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今年3月15日,___消费者___与____经营者_______消费者_____适度倾斜。

二、简答题:(共9.简要叙述社会福利的定义及其内容。P1710.P2311.说一说合法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的途径。P

5如有疑问请联系qq18466698

3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括号中填写正确“√”或错误“×”)(×)1.拿到现金支票后,要妥善保存,可以折叠。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间只有社会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4.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6.英国工人爱迪生改良了蒸汽机。

(√)7.(×)8.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指杭州,宁夏和上海。

(×)9.为了减轻环境污染,要大力发展机动车。(√)10.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从农村到城市。

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消费者权益日是(C)

A.2月17日B.3月5日C.3月15日D.5月

2.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因而我们要(A.树立坚定的信念B.正确对待挫折C.D.知难而退

3.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主题,(C)

A.农产品B.农场C.农业4.(B)

A.批评建议权B.选举权C.控告揭发权

5.(C)

A.长江B.黄河淮河

6.1997年中____(A)

A.英B.美D.德

7.____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 “三民主义"。(A)A.孙中山C.康有为D.朱德

8.,这种现象体现了农业生产的(A)

AB.季节性特点C.周期性特点D.整体性特点

(A)

A.B.海宁的五金C.永康的皮革D.富阳的领带

10.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是由哪个皇帝创立的(A)

A汉武帝B周武王C秦始皇D唐太宗

1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实行土地改革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D、进行三大改造

如有疑问请联系qq184666983

12.中国最早的铁路是哪条(C)

A青藏铁路B唐胥铁路C淞沪铁路D京九铁路

1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指要树立(A)

A.正确的择业观念B.坚定的信念C.多种目标D.远大的理想

14.“八荣八耻”中提到:以崇尚(A)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A.科学B.诚实C.守法D.勤劳

15.战国时期的____称做“司南”.(A)

A.指南仪器B.航海C.甲骨D.火药武器

五、分析说明题:(10分)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不强,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对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环境保护监管不足不力。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你任为改变现状必须做好哪些方面工作?

答:

一要坚持观念要先行,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学校、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并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浅析“双主体教学” 篇6

摘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的“教”与“学”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失去了教师这个主体,教学活动也随之消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主地学习。教学内容作为“教”和“学”的客体主要是指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它被两个主体共同作用的同时又将两者联系起来。

关键词:主体客体教学主体学习主体教学内容

收稿日期:2008—12—22

作者简介:马莉(1971.10—)女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宋春波(1973.08—)女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对于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认识是教育原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认识的不同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思想,同时由于教育思想的不统一也将直接导致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此,对此问题是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都知道教育活动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就是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内容。那么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到底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一、关于主、客体的概念和关系问题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主、客体及其关系。

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涵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近似于哲学中的“实体”或“本体”概念;而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至整个人类)。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而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客观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所谓客体,就是主体通过实践所作用的对象。客观世界成了主体认识的对象,它就是认识的客体;成了实践的对象,它就是实践的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客体是主体活动的物质基础,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总之,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首先,主体和客体都是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实践也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所以,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其次,主体在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同时也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最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表现出来的。

二、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

1. 教学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系统、全面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客体。

2. 学生主体观。也有论者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主体,教师所教的任何东西最终都要被学生消化和吸收,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外部知识通过构建的方式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他们把学生看作是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以协作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获得发展。

3. 学生主客体双重性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生同时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两种属性,并且随着学生自身的成长,这两种属性此消彼长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模式。具体地讲,学生在学习前期主体性最低而客体性最高,经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到研究生时期主体性达到较高水平而客体性则降至较低水平。这种观点把学生的地位看作一个由客体到主体不断发展的过程。

4. 双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构成的。现在通常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说成是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即主导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客体是教学内容,三者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在以上四种观点中惟有双主体观对教学活动做了客观和辨证的理解,也最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以下将就双主体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三、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来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要任务是把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传递者,是新人人格的陶冶者和塑造者。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来体现的,即教师不但主导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空间,同时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养成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社会的需要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认识的客体,然后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其次,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也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内化外来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单从表面上看似乎教师和学生仅仅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来形成主客体关系的,然后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认识的客体,也要把学生当作认识的客体,而学生这一客体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体,它是具有主动性的客体,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单单是被教师所影响,同时还以自身的个性、行为制约着教师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结合起来,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这就形成了教学的方式、方法。

四、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来看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的“教”与“学”的活动。学生通过其思维活动,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和掌握教学内容。从学生认识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在此活动中教师并不是学生认识的对象,而是学生认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解”、“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吸收、消化教学内容。

有人不禁会问:“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来看,教育过程不也照样要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吗?学生作为被导的对象是不是意味着主体的丧失呢?”

其实不然。所谓的学生主体是指学生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是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单从学习活动来看学生确实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完成的,学生作为被导的对象好像是主体的丧失;事实上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是将知识以快速、简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被大大简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应当肯定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的,丧失了教师这个主体,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活动的发生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作用下才可能实现的,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只有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时才能发挥效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五、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双主体教学观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得到了两种不同的主客体模式。一种模式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的,即教师(主体)——教学内容(客体)——学生(客体);另一种是从认识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的,即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这两种主客体关系模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存在依赖于师生两个主体的互动关系的存在。教师、学生都作为认识的主体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并不是一个教一个学这样简单的模式,而是双向的促进。具体来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要发挥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是相对于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言的。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可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很好

地发挥,因为教师只能通过学生是否获得发展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反之,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也同样调控着教师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双方共同获得发展。

总之,我们应当看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

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双方除了具有主动性之外还具有受制性,主动性和受制性一起构成了主体认识世界的两个矛盾方面,统一于主体认识活动之中。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这样一种方式不断推动主、客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2. 王月胜等.试析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J].教育研究,1995,9.

3. 刘黎明.论教学中真实主体的确立[J].教育评论,2002,3.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7

所谓的“双转移”, 就是广东省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的山区、东西两翼之间形成的一种双向交流。即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同时欠发达地区的高层次、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地区来, 从而实现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围绕“双转移”战略, 《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产业转移方面, 主要包括实行产业转移集聚发展;加大用地扶持力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在推进劳动力转移方面, 《决定》提出要加快省内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等。另外, 《决定》还提出要实行领导负责制, 建立目标责任考评制度, 逐级落实目标管理,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当前, 广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亟需进行产业升级。“双转移”能否顺利推进, 事关广东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前途命运, 是广东能否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能否争当全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广东的经济发展陷入了结构性瓶颈之中, 广东人均GDP的增速与浙江、江苏等沿海兄弟省市相比, 在过去十年里一直

处于落后位置;广东的区域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珠三本刊角地区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编扩大;广东的流动人口总数正在急剧增加, 已经超出辑

了广东的承受能力, 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现阶段的广东, 社会需要转型, 产业需要升级, “双转移”战略的提出完全符合广东的发展需要, 是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8

我国从1978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至今, 每年地膜用量达125万t, 覆盖3亿亩40多种农作物。但目前废旧地膜的回收率不足30%, 残留在土壤耕层里的地膜越积越多, 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为此, 山东一家企业成功研究出了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 不仅解决了多年困扰我国农业生产中难题, 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综合利用了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技术, 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期需求, 通过添加不同剂量添加剂进行降解调控。普通地膜是以聚乙烯为基材, 通过吹塑设备生产出来的塑料薄膜产品。记者看到, 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和普通地膜使用的基材和吹塑设备一样。“它与普通地膜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生产过程中, 添加不同比例的纳米降解助剂, 这样既能保留普通地膜良好的拉伸、透光等使用性能, 又能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可控降解”。据企业技术人员介绍, 该技术克服了光催化降解技术在无光或光照不足时不易降解和光线充足时降解过快的缺陷, 废弃后生态地膜通过自然界的光、热及微生物的作用, 定时可控的将大分子量的聚乙烯氧化降解为小分子量的低聚物, 再由土壤常见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质, 回归生态圈。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9

关键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实验报告

1 试验设计及实施方法

试验采用对比法设计,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栽培, 小区面积88m2 (宽4.4×20m) 。指示品种为先玉335号。设11个处理, 即处理①:普通地膜 (膜厚0.008mm) , 顶凌覆膜;处理②:普通地膜 (膜厚0.008mm) , 秋覆膜;处理③:双降解地膜 (甘肃1号, 膜厚0.008mm) , 顶凌覆膜;处理④:双降解地膜 (甘肃1号, 膜厚0.008mm) , 秋覆膜;处理⑤:双降解地膜 (甘肃2号, 膜厚0.008mm) , 顶凌覆膜;处理⑥:双降解地膜 (甘肃2号, 膜厚0.008mm) , 秋覆膜;处理⑦:双降解地膜 (甘肃1号, 膜厚0.006mm) , 顶凌覆膜;处理⑧:双降解地膜 (甘肃1号, 膜厚0.006mm) , 秋覆膜;处理⑨:双降解地膜 (甘肃2号, 膜厚0.006mm) , 顶凌覆膜;处理⑩:双降解地膜 (甘肃2号, 膜厚0.006mm) , 秋覆膜;处理11:双降解地膜 (双降解示范膜, 膜厚0.006mm) , 秋覆膜。

2 试验地基本情况与田间管理

试验设在静宁县灵芝乡东庄村1队, 土壤为黄绵土, 海拔1 879m, 前茬马铃薯, 试验地肥力均匀, 地势平坦, 地力中上, 前茬收后, 机耕深翻后旋耕机旋耕一次。试验于2015年11月10日秋覆膜, 次年3月8日顶凌覆膜, 施优质农家肥3 000~4000kg/667m2, 底施尿素20kg/667m2, 普钙50kg/667m2, 4月7日播种。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在玉米拔节期追施尿素8kg/667m2, 其它管理同当地大田。

3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期及抗性、经济性状的影响, 各处理的玉米生育期、抗性、植株性状以及经济性状与普通地膜都没有明显差异。

2) 产量结果。由最终产量表明, 处理 (3) 折合产600kg/667m2, 产量最高;处理 (2) 折合产564kg/667m2, 产量最低;各处理产量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36kg/667m2, 与普通地膜 (膜厚0.008mm) 处理①秋覆膜、处理②顶凌覆膜之间产量在30kg范围内, 说明各处理与普通地膜对产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3) 各处理生物-氧化双降解膜在田间降解情况。从表1的记载可以看出生物-氧化双降解膜地膜的降解过程, 秋覆膜由于暴露在露天的时间较长, 受到光照、风力、雨水的破坏较大, 从目测来看秋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轻微破损, 但从风化降解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应忽略。在苗期, 发现部分破损和少量破孔, 可能由于铺膜时的人为因素 (膜边缘拉得较紧) 或者大风等因素所致, 但整体降解较慢;玉米拔节期后出现鱼眼状大小的的小孔;以后小孔逐渐增多, 直径增大, 部分破孔周围出现裂口, 韧性减小, 但是各处理降解不太明显;直到作物收获时垄上人为因素影响地膜易破裂, 最明显的是处理11双降解地膜 (双降解示范膜, 膜厚0.006mm) 有明显分化降解成碎末状的小块, 其余各处理没有明显降解。

4) 生物-氧化双降解地膜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由表2表明, 在各个处理的秋覆膜和顶凌覆膜中, 测定的播种后10天、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四个生育时期的土壤温度在9:00、12:30、16:30连续四天的平均值和土壤含水量在0~10cm、10~20cm、20~30cm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各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与普通膜之间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差异。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各种降解膜不论是秋覆膜还是顶凌覆膜在今年降雨多且日照少的情况下, 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的保水和保温效果基本相同, 玉米拔节期生物双降解地膜开始出现少量小洞, 随着生育进程地膜逐渐变薄、变脆, 至收获时, 人为因素宜破裂, 最明显的是处理11双降解地膜 (双降解示范膜, 膜厚0.006mm) , 收获期前, 有明显分化降解成碎末状的小块, 适宜小面积示范推广, 其余四种降解膜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10

生物雷达是以探测生命体为目标的新概念雷达,它融合了雷达、生物医学工程等技术,是未来极具应用前景的发明之一。生物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穿透障碍物,检测到静止人体目标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引起的体表微动,并以此为依据探测和识别人体目标。它可广泛应用于灾后搜救、反恐处突、临床监护等场合,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2]。

现有的生命探测雷达从体制上可分为连续波(Continuous Wave,CW)体制[3]和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体制[4]两类。UWB雷达因具有高距离分辨率、较强的穿透能力和良好的近场性能,很快成为生物雷达技术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单通道UWB生物雷达一般采用冲激信号体制,结构简单、便携性好。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小组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单通道UWB冲激生物雷达技术的研究,成功探测到2 m厚废墟下的静止人体目标[5]。研究表明,降低中心频率能提高UWB生物雷达的穿透能力。但是对于UWB冲激生物雷达而言,中心频率越低则实现大带宽的难度越大,距离分辨率也越差,不利于体表微动的检测。步进频率连续波(Stepped-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SFCW)雷达将各频率点分时发射,降低了雷达收发系统的实现难度,可同时实现低中心频率和大带宽,SFCW还在平均发射功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部分学者尝试将SFCW雷达应用于人体目标探测中。Liu等[6]建立了SFCW模拟实验系统,验证了SFCW生物雷达在人体目标检测以及对呼吸、心跳信号提取方面的可行性。土耳其高技术国际实验室(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for High Technology,ILHT)开发了基于SFCW信号的UWB雷达样机,能够穿透三层砖墙探测到呼吸和心跳信号[7]。上述研究表明SFCW体制的生物雷达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它并没有对SFCW系统参数的影响作细致分析。

虽然上述单通道生物雷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以下问题:微弱的人体生理体征信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杂波的干扰,从而使现行的生物雷达检测性能下降。所以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多通道生物雷达系统。Takeuchi等[8]探索了二维天线阵列对人体目标的定位技术,Lubecke等[9]证明利用多通道CW雷达使多个人体目标探测具有可行性。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道间的信息融合能够提高人体目标的检测性能。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SFCW生物雷达生命体回波的信号模型以及SFCW生物雷达系统参数对生命探测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双通道SFCW生物雷达对静止人体目标的探测方法,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和算法的有效性。

1 生命体征信号SFCW回波模型

人体体表的微动可近似为几组简谐振动,即天线相位中心到人体胸腔表面的瞬时距离可表示为

其中,t为快时间,τ为慢时间,b0为天线到人体胸腔振动中心的距离,Ar,p表示人体呼吸微动幅度,fr,p表示人体呼吸微动频率,res(t+τ)表示除呼吸外其他人体微动引起的距离变化。人体胸腔表面反射的雷达回波时延可表示为2Rp(t,τ)/c,其中,c为光速。

假设发射SFCW信号为ST(t),则生物雷达回波信号为

其中,c为光速,P为人体目标的个数,δ(·)为狄利克莱函数,为卷积算子,Rp(t,τ)为人体目标到雷达天线之间的距离。

将SFCW回波信号与参考信号混频,并通过窄带中频滤波器经过中频解调后,人体目标的回波信号为

其中,f0为信号起始频率,∆f为频率采样间隔,Tr为每个发射频点的时间间隔,N为频点个数。由式(3)可知,回波信号的相位包含了目标的位置信息。假设在t0=n Tr+2R0/c处进行采样,取出一组频点信号的采样值为

在慢时间τ0处,对式(4)中的数据沿频率采样方向进行N点逆傅立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得到目标的一维距离像为

沿慢时间方向进行离散采样,即得到不同通道的回波采样矩阵yi(k,l),其中,k为快时间采样序号,l为慢时间采样序号,i=1,2为通道序号。

2 SFCW生物雷达系统参数分析

2.1 频率采样间隔

由式可知,回波距离像的峰值位置为k0=2NRp(t0,τ0)∆f/c,表示目标对应的距离为Rp(t0,τ0)=ck0/(2N∆f)。由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y(k,τ0)|以周期为N呈周期性变化,因此相距为c/(2∆f)整数倍的目标一维距离像是重合的,即SFCW雷达生物距离像存在距离模糊,且不模糊距离为Ru=c/(2∆f)。在模糊距离之外的生命体将更加难于探测,原因在于远距离处的生命体征信号经距离衰减之后将远弱于近处模糊距离范围内的杂波,将其折叠入不模糊距离内与强杂波叠加到一起,加剧了杂波对生命体征信号的污染。考虑到生物雷达一般作用于近场,目前生物雷达作用距离一般不超过30 m,因此要求∆f≤5 MHz。

2.2 慢时间重复频率

人体呼吸频率fr一般在0.2~0.5 Hz之间,为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雷达系统的慢时间采样频率fs应满足fs≥2fr。SFCW信号的慢时间采样频率为1/NTr,Tr一般为μs量级,N的量级一般为千,因此SFCW信号的慢时间采样频率一般在k Hz量级,要远大于2fr,能够满足生命探测的需要。过高的慢时间采样频率将造成严重的数据冗余,增加运算负担,所以需进行慢时间降采样处理,降低运算负担并增加信杂比。

2.3 采样点位置

假设采样间隔为Ts,为保证每个发射频率点至少有一个采样值,需满足条件Ts≤Tr。设采样波门从信号发射时刻开始,每个脉冲采样得到K个值,则K=Tr/TS,其中·表示向下取整,这样每一帧信号可以得到N×K个采样值。由式(4)可知,若将采样点序列变为t1,取出一组频点信号的采样值为

可见,对微动目标而言,选取不同采样时刻,不会对回波中提取的目标运动信息造成影响,因此每个频点的回波数据仅需采集一个采样点即可得到目标的距离像信息。

3 双通道SFCW生物雷达静止人体目标探测

双通道SFCW生物雷达信息处理流程,见图1。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和人体目标检测两部分。

3.1 预处理

雷达回波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系统和传输信道引入的干扰,形成高分辨率一维距离像。雷达回波预处理主要包括系统校正、距离压缩、去背景、低通滤波、自适应滤波和慢时间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等关键步骤。

一般将天线子系统与射频子系统这两部分的校正分开进行。天线色散校正一般采用微波暗室测量数据,估计天线色散函数,为降低测量数据的噪声污染,一般需做多次测量平均处理。射频子系统传输特性补偿常采用闭环校正的方法,即在系统联调时旁路发射和接收天线,将发射信号衰减后直接馈入接收机,获得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频谱,从而估计出射频子系统的传输函数。由前文可知,通过对回波数据进行快时间向的IFFT运算,可以得到高分辨距离像。由于SFCW信号相当于离散频率采样,其距离向旁瓣较高,需对频谱进行加窗处理。

由于时间基线容易不稳定,从而在慢时间方向形成线性趋势,可采用线性趋势消除(Linear Trend Subtraction,LTS)去除静态背景杂波[10]。强静态杂波通常会淹没呼吸微动信号,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吸的频率范围在0.2~0.5 Hz,心跳的频率范围在1~2 Hz。所以,可采用带通滤波器进行慢时间域滤波,通带范围选在0.2~2 Hz。在带通滤波器的通带范围内,仍存在微动干扰成分,一般是由环境中的微动物体引起,如风吹草丛、树叶引起的摆动,其多普勒谱分布较宽,在生命体征信号频带范围内也有一定分布。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该类杂波不做规则的正弦运动,与生命体征信号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采用自适应滤波进一步增强生命体征信号,抑制动态环境杂波。最后,进行慢时间域FFT,得到双通道信号在距离-方位频率域的图像。Ii(n,m),i=1,2;n=1,2…,N;m=1,2…,M。FFT变换能够凸显强周期信号,因此可显著提高生命信号的信噪比。

3.2 双通道信号相干处理

由于通道间存在差异,生命体征信号在双通道间并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信号的位置差异;(2)信号的幅度差异。其中,位置差异对后续处理的影响较大。双通道间的位置差异Dtc由双通道硬件系统引入的时间差异∆th和传输路径不同引入的差异∆tr组成。由硬件系统非理想造成的时延差异如下式

其中,∆tTR为收发系统引入的通道间时延差异,∆tline为传输线引入的时延差异,∆tant为天线引入的时延差异。

由于生命探测雷达的收发天线间隔小,距离墙体较近,其回波信号中一般包含有较强的耦合信号。耦合信号主要包括雷达系统内部耦合、收发天线间的耦合以及墙体的直达波等。若各通道紧贴墙体,则墙体直达波在不同通道中的时延大致相同,因此可以通过不同通道间耦合位置的差异估计。对双通道距离像数据进行平均,获得参考距离像为

其中,yi(k,1)为第i个通道的距离像的慢时间序列,Li为获取i通道参考距离像使用的慢时间采样个数。计算S1和S2的相关函数为

其中,S1(n)为S1(k)的离散频谱,K'为IFFT点数。由式(9)可知,搜索得到r(k)模值最大值点的位置kmax即可根据式(10)估计得到两个通道信号间的时间偏移,进而可以利用∆th̑消除两个通道回波间的时间偏移。

∆tr与目标的位置有关,在MIMO雷达信号处理中,根据多个通道间的∆tr能够推导出目标的位置。在本系统中,双通道雷达的位置较近,因此∆tr较小。若对数螺旋天线直径0.2 m左右,发射机置于中间,两部接收天线置于发射天线两侧,天线主波束宽度为30°时,目标的∆tr<0.1 m,接近于雷达系统的距离分辨率,因此对于一般的生物雷达而言,可忽略∆tr的影响。若生物雷达系统的天线波束较宽,可采用图像配准的方法估计双通道之间的相对时延。校正时延后将双通道的对应像素幅值相乘

3.3 人体目标检测

通过双通道信号的相干处理后,杂波得到进一步抑制,人体生命体征信号得到进一步增强,使自动检测与定位成为可能。人体均匀呼吸时,其回波信号在慢时间向近似为理想单频信号,在呼吸频率处存在能量峰值。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人体呼吸并不均匀,导致呼吸信号的部分能量扩散到临近的频率处,所以呼吸信号在慢时间频谱上具有一定的带宽范围。与之类似,呼吸运动引起一定区域内的胸壁起伏,因此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生命体信号较强。

上述分析表明,生命体征信号在距离-慢时间频率域上体现为具有一定尺寸的块状目标,并且经过双通道相干处理后的生命体征信号在局部区域内强于周围环境杂波,因此可采用恒虚警率(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CFAR)一类的局部检测器得到初步筛选结果。CFAR算法通过滑动窗实现,将待检测的像素放置在滑动窗的中心,滑动窗由保护窗(图2中实线框)和杂波窗(图2中的虚线框)组成。滑动窗的尺寸由生命体征信号的性质、距离采样间隔和慢时间频率采样间隔共同决定。CFAR的具体过程为首先统计保护窗与杂波窗内环形窗体内环境杂波的分布模型,然后基于估计的杂波模型和给定的虚警率计算CFAR的门限值。幅值超过门限的像素视为目标的一部分,其判定过程如下式[11]

CFAR处理结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杂波和噪声。其中,噪声由于具有强的随机性,在CFAR图像中通常表现为小尺寸的亮点,而面积较大的动态杂波干扰在CFAR图像中表现为大尺寸亮斑。上述两种干扰与生命体征信号的尺寸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本文对CFAR结果进行形态学滤波滤除上述两类杂波[12]。

生命体判别及定位则由聚类算法实现。假如场景中有P个人体目标,则应存在P个聚类中心{μ1,μ2…,μP,}。CFAR结果中的V个非零像素点{ρ1,ρ2…,ρV,}分布在P个聚类中心周围。本文采用二分K-均值聚类方法实现聚类,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将所有点作为一个簇,计算簇中第i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Di1=||μ1-ρi||2,利用距离聚类中心在聚类半径dc内的点迭代计μ1 1算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其中m1为簇中非零像素点的个数;然后将簇一分为二,进一步迭代计算两个簇的聚类中心;选择均方误差最大的一个簇将其划分为两个簇;不断重复上述划分过程,直到通过进一步划分不能降低均方误差为止。根据人体尺寸的先验信息,聚类半径设为0.6jm。聚类中心的位置给出了生命体目标的位置与呼吸频率信息。

4 实测数据结果分析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小组自1998年开始研究生命探测雷达的相关工作,成功研制了包括超宽谱冲激生物雷达[13]和SFCW生物雷达系统在内的系列生物雷达系统,见图3。本文使用的实测数据由双通道生物雷达系统获取,其系统参数:工作带宽500~3500 MHz,距离分辨率5 cm,不模糊探测距离5 m,发射功率≥10 d Bm,接收机灵敏度-80 d Bm,接收机动态范围≥50 d B。

穿墙探测试验场景,见图4。砖墙厚度约为24 cm,被测人员正对雷达天线,静坐于墙后4 m距离处。数据采集过程中,人体保持正常呼吸状态,周围环境稳定,无明显扰动目标的干扰。相比于站立的静止目标,静坐的人体目标体动更小,检测难度更大。

在两个通道的原始回波中,直达波的位置有一定差别,该差别反映了双通道系统间的时延差别,见图5。使用本文方法进行时延校正后,降低了双通道间的时延差别。

经过预处理后,静态杂波得到一定抑制,但通道一和通道二中仍存在较多残余杂波,见图6。经过双通道相干处理后,杂波得到进一步抑制,见图7(a),此时疑似生命体征信号得到凸显。再经过CFAR处理后,疑似生命体征信号在CFAR结果中更加明显,见图7(b)。形态学滤波将尺寸明显大于和小于生命体征信号的杂波滤除,见图7(c)。聚类算法能够将一定范围内的疑似目标点划分到一个簇中,并估计得到疑似生命体的位置,见图7(d)。

5 结论

SFCW生物雷达能够对静止人体目标进行非接触探测与定位,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强杂波干扰的问题,会使生物雷达的探测性能降低。本文系统分析了双通道SFCW生物雷达的系统参数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处理流程,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双通道SFCW生物雷达可提高对静止人体目标探测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生物雷达是以探测生命体为目标的新概念雷达。静止人体的生命体征由于障碍物的衰减作用,呈现信号微弱、受环境杂波干扰较大的特点,这就使生物雷达对人体目标的探测性能降低。本研究采用双通道步进频率连续波(SFCW)雷达改善该问题,首先建立生命体征信号的SFCW回波模型,然后分析SFCW雷达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最终提出了基于双通道SFCW生物雷达的静止人体目标探测方法。本方法首先利用预处理去除系统和传输信道引入的干扰,然后通过通道间相干处理进一步抑制环境杂波,最后利用CFAR检测器、形态学滤波和聚类算法对生命体进行探测与定位。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双通道SFCW生命探测雷达系统可有效去除杂波干扰,实现人体目标的高性能探测与定位。

浅析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有效教学 “双”有效 发展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有效教学,就是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实现这一目标,要看“教的是否有成效、有效率”和“学的是否有效率、有效果”。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教与学“双赢”,也就是我们教师所探求的“双”有效教学。在地理学科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今天,教师如何少说精讲优释教学和让学生如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达到“教”者不苦、“学”者不累,使学生得到进步和成长,是地理教学丞待解决的课题。本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的宗旨,谈谈我对实施“双”有效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1 有效的选材,使教材更有效。

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新课程改革,教材已经是“一标多本”取代了“一纲一本”。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探究教材,要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对教学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素材,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真正做到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教学更有效。

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地理自然及分区,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学会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激情。

2 有效的教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问题性教学、开放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都是让学生在研究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得到成长和进步。

2.1 采用有效方法,使学生兴趣渤发。

有利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用精彩的导入语,如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绘制示意图、趣味图运用地形图、政区图等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适当展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和探求的潜在需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用更大的兴趣去探究地理科学的奥秘。也可以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自制动画和网络等不同形式,使教学具有时代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生动。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乡村聚落的农村、牧村、渔村、林场不同景观,展示了威尼斯、周庄、客家民居、窑洞、傣族的竹楼、平遥古城、四合院等聚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2.2 创设有效问题,引领探究活动

探究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问题是贯穿探究活动的主线,有效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基石。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原因、解决问题,完成有效探究活动。因此,问题设计新颖、具有启发性、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而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并用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事件切入,化平淡为生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2.3 学生有效参与,有效学习的体现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程度。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应把讲台留给学生,师导生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如上课时,给学生设疑,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用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这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

3 合理编排,用“活动”使学生活动更有效

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它们既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上,要重视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明确“活动”编排的宗旨,灵活运用,组织学生“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发挥“活动”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根据“活动”的内容,可以同桌两人一小组,或前后四人一小组,还可以分正、反方。具体应用时可以选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可采取小组讨论、合作互助、辩论搏击等不同形式设计活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优化练习,使学生学习有成效

优化每一次练习的设计,让练习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让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我爱练”、“我会练”。使有效教学,转化为有效学习。

练习要讲“策略”。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切忌?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丧失学习兴趣,最后与有效学习背道而驰,既没了效率,又没了效果。

同时,练习要多“层次”,要抓“时效”,要具有“趣味”。

双实践教学生物科学 篇12

多孔双相磷酸钙 (BCP) , 即羟基磷灰石/β- 磷酸三钙复合材料, 由于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 一直是被人们视为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选择, 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具有适当可降解性和骨诱导性的多孔BCP材料, 在植入人体后可以达到降解和成骨的动态平衡, 最终和组织融为一体[1]。因此, 可降解性和骨诱导性这两个条件就成了制备多孔BCP材料时最应关注的问题。

制备多孔BCP材料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工合成的方法, 先制备出HA/β-TCP粉末, 再以有机泡沫浸渍法、添加造孔剂法、发泡法等方法制备成多孔体[2]。但有时存在诸如成本高、步骤复杂、孔径不联通不均匀等问题, 制约了这一类方法的应用。还有一类是通过煅烧天然生物陶瓷, 保留其原有结构, 制得多孔BCP材料。杨耀武等[3] 将鸵鸟骨初步煅烧制得多孔HA, 进一步浸泡在焦磷酸钠溶液中浸泡再次煅烧至1100℃, 得到多孔BCP材料。本文采用高温煅烧牛骨法将牛骨煅烧至1300℃以上直接制得到多孔BCP材料, 国内外对于此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都很少, 因此对这种制备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机理

煅烧异种骨制备多孔双相磷酸钙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机理是羟基磷灰石在大气环境下煅烧会逐步分解, 最终形成HA/β-TCP复合材料。首先, HA从800℃逐渐开始脱水转换成缺氧磷灰石OHA, 缺氧羟基磷灰石OHA从1200℃开始分解为磷酸三钙TCP和磷酸四钙TTCP, 在降温的过程中, 一部分的TCP和TTCP会会结合水蒸气还原为羟基磷灰石。

在煅烧过程中, 磷酸三钙TCP自己也在发生着晶型的变化。在高温条件下TCP会呈现 α-TCP的晶型, 而随着缓慢的冷却过程, α-TCP会转变为 β-TCP, 这便是我们调整冷却速度的另一依据。

3 实验

3.1 制备多孔BCP

取成年牛股骨切削成块后, 浸泡在60℃ Na OH中4h, 无水乙醇脱水2h, 90℃干燥1d, 以2℃ /min升至500℃, 待残余有机相燃尽后, 以10℃ /min升至T, 持续t后控制降温速率冷却至室温。所给出的实验路线是经过多次摸索后慎重得出的。T取1000℃、1250℃、1300℃、1350℃、1400℃, t取2h、4h、12h、24h。对不同煅烧条件得到的多孔BCP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

3.2 材料性能表征

测量得到不同部位的线收缩率在25%~45%, 孔隙率为85%, 孔径大小为100μm~700μm。牛骨内孔隙结构具有方向性, 对材料截取不当使得块体材料的抗压强度测量结果分散于1MPa~15MPa, 以相似部位不同煅烧条件的试样进行比较发现在合理的煅烧条件之间材料的抗压强度变化不大。

XRD结果 ( 如图1 所示) 表明材料主要是由HA及 β-TCP组成, 查找两物相的合理K值, 由RIR法带入强峰面积计算得出HA/β-TCP的比。发现材料两相比即HA的分解程度是可受煅烧条件控制的, 但在1400℃煅烧12h及1300℃以上煅烧24h得到的材料分解过度, 不再具备基本的强度, 这也使得通过本方法制得BCP中β-TCP的比例受到了限制。SEM结果 (如图1所示) 表明, 不同煅烧条件下制备的多孔材料表面皆具有10μm左右的微孔, 这说明这种微孔是牛骨本身具备的。同时, 随着温度的升高, 材料发生了更大的线性收缩, 降低了裂纹的开裂程度, 材料的抗压强度得到了保障。另外, 取自某些特定区域的原材料得到的煅烧件表面存在着10μm~20μm的微小颗粒, 这是骨中某些区域富集其他离子的一种表现。

4 结论

(1) 控制煅烧的升温速率使残余有机物充分燃尽可以有效的避免灰化现象, 控制煅烧的降温过程可以降低多孔体的裂纹产生以及保证α-TCP向β-TCP转化过程的进行。随着在合理范围内持续煅烧温度的升高、煅烧时间的增加, 材料中HA/β-TCP的比例会降低, 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得到加强。

(2) 以煅烧异种动物骨的方法制备的多孔BCP材料中晶体的排列保留了自然骨中羟基磷灰石纳米晶体与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 这赋予了材料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 是人工合成方法无法比拟的。保留了自然骨的大孔及微孔的独特结构不禁为了骨长入过程提供了可能, 还会富集体液中流通的促进成骨的因子、细胞从而加速了骨重塑过程, 同时 β-TCP的降解过程增加了材料表面CHA的沉积, CHA的存在会增强细胞的粘附、增殖、分化过程, 进一步加快了骨重塑过程。因此, 我们认为通过高温煅烧牛骨法制备出的多孔BCP材料具有优异的骨诱导性。

参考文献

[1]孟磊, 甄平, 梁晓燕等.结构特征对磷酸钙陶瓷骨诱导活性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43) :7010-7016.

[2]刘朝红, 董寅生, 林萍华等.β-磷酸钙多孔生物陶瓷支架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J].东南大学学报, 2004, 34 (05) :665-668.

上一篇: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下一篇:硬聚氯乙烯排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