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文献(精选8篇)
化学教育文献 篇1
化学教育
2010年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学术的排名是通过从事化学教育的研究。
文摘:世界排名22的学术印刷期刊积极参加在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方面的化学教育的研究。这次调查的结果可以补充过去在学术质量这一领域的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学术在顶级领域有利于学术环境,要求研究员经常出版和产生影响。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化学教育研究.专业发展
特征:化学教育研究
介绍
当前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是致力于生产力。实际上很多人预期显示较过去30年和许多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增长.1 例如:在澳大利亚,大学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源于他们的学术的出版速度和推广,推广是很难有一个出版记录的.2 在美国.出版物的记录通常被用于评估学术性产量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经常用于进行推广和任期的决定.3
Pienta已经证明在化学教育出版物速度比较积极,并且已经在所有教师的部门做了比较。化学教化学教育的每年平均出版率百分之67是为了获取博士学位,百分之55是授予硕士学位。作为教师在化学 教育本门发表论文占3.7,还有1.2是授予了博士和硕士学位的论文。与每年出版的率低的相比较,教师同事发表的化学和科学研究的期刊可以总结为进行研究和准备所需时间在化学教育方面的手稿。及时的审查出版物是研究人员和有关知识引文度量时成功的关键,一篇期刊在这一领域得到肯定变得至关重要。在科学家中普遍的观点是高质量的期刊趋向于有更大的影响。
在大部分科学学科,包括化学,影响因素已成为一种广泛用于度量区分,目的为了在期刊中产生的影响和信誉。尤金.加菲尔德在1963设计的影响因素,并且成立了科技信息的研究所为了把影响因素制成表格.ISI现在是汤普森出版公司的一部分,它计算每年影响因素的指标,并且把它们在JCR期刊中出版这些因素。
计算期刊的影响因素
特定的期刊的影响因素平均被引用的频率在一个具体的时期之内。它被决定的平率在一个为期两年的时间框架,但是也可以被计算用于五年的期间。为了计算一个特定为期2年的索引的期刊,被计算文章的数量超过2年以上。在一年之内这些引文的文章的数量被计算。影响因素就是在这2年期间出版文章的比例。如此这样,为期2年的影响因素为5.0,将意味着平均在在一个特定的杂志文章2年内被引用五次。
在计算顶级出版的文章里,JCR仅仅包括文章.评论.注解,然而顶级的引文也能包括信件和会议摘要。尽管JCR出版了一个2年的影响因素,在某些领域,五年影响因素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度量。这些领域有冗长提交出版时间表,需要花费2年多的时间去整合和和应对,出版物可以通过一个影响因素获得更好的服务,发表的款项引文和文章数需要更长的时间框架。
汤姆森计算来自60多个国家1000多份期刊的影响因素,大量的期刊被用英文出版或最低限度的书目知识也是用英文。然而,在这特定领域里,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对所有期刊都有价值。例如,在化学教育领域,化学教育者和澳大利亚教育杂志不能被ISI索引,在科学教育方面,科学学院教学杂志不能被ISI索引。影响因素,它源于数字上的公式,没有偏见。重度引用评论文章可以使一篇期刊的影响因素膨胀,尽管评论型的文章可以从计算中移
除。有些影响因素不赞成那样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是在小的范围或者领域,他们往往引用旧的研究和非定期的来源,例如,人文或者社会科学.尽管影响因素的缺点,他们被学术机构使用,为了在这一领域里比较期刊和评估奖学金的工作。期刊和领域的比较可能产生误导,作为一个低影响因素将是在一个小的.专门的领域,而不是在一个大的令人深刻的一般领域。也很少出版有关作为一个奖学金工作指标的影响因素的有效性.化学教育研究期刊出版的影响因素
2009年索引的期刊的影响因素在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出版,并且被列于表1。通过比较,表2列出了期刊的影响因素,发布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包括那些专注于特定的学科2年和5年期刊的影响因素包括化学科学和自然,与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研究的期刊相比,他们大幅度的提高。实际上,在化学教育方面,评估化学教育研究者的奖学金是通过推广和任期限制的委员会.薪酬与功绩委员会等,他们需要一个方法使他们能洞悉低的影响因素。
每2年和5年在化学教育具体的期刊方面的影响因素少于1.000,。如此这样,那些评估作为一种比较一个给定的出版期刊的方法是近乎没有意义的。即时指数被定义为文章引用的次数除以某一年在该杂志发表的文章数目。因此,它代表一篇在今年出版的文章平均被引用的次数。在表1的低即时指数值表明整合,在化学教育的教育研究出版工作的时间长于1年,因为在每一个案件的即时指数不到1。
科学教育期刊出版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章,为期2年的影响因素都大于1.000.4个刊物有2个5年的影响因素接近3.0。然而,即时指数再次表明,出边和科普工作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一体化步伐缓慢。在一个小的领域里,提供可靠的数据不作为比较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具有速度较慢的出版和集成研究。在化学教育研究需要被探究中,我们认为有一个方法在决定顶级期刊提供了影响因素的比较。
这项研究的灵感和它被设计的起源来自一个数学教育的场地研究报告,这项研究关注了出版场地的排名,在本科数学教育研究,包括了同行审阅的期刊会议录。调查问卷被送往49个本科数学科学人员,要求他们将3种22个期刊不同的分类,第一类:最突出现场的的场地,第二类:表示表示强烈的审阅场地,第三类,简单描述另一个审阅场地。在该领域里大量期刊的质量的排名有效的提供大量的分析源自该领域的期刊,关于质量.信誉.外贸.工贸各个时期的影响。这个信息可以用来通知的推广和使用权的过程中。
因此,我们决定如何同行审评化学教育研究员在化学教育和和科学教育方面的排名。
方法:合伙调查
这项人口调查研究由2种来源组成。化学教育研究人员的清单通过使用由Stace.Lowery.Bretz建设的网站所认定,它包含了一系列大学,这些大学拥有化学教育的项目(硕士和博士水平)和实际上直接参加这些项目。第二个来源指出“期刊编辑”由已经在研究方面有所发表的一系列成员所组成:2000和2009的科学与教育的化学教育部分章节或者已经在化学教育方面出版过文章和在2005年和2009之间实践过(CERP)。2005的这一年的标志,当时大学化学教育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化学教育起初在欧洲被Ioanninas大学合并为了组成化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然后它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研究和实践。2个来源取得的总人口人数的267名教师成员。化学教师成员来自32个国家和6个不同的州的代表在这个联合里。这相当于美国的中心,267名教师中的146人被雇佣到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在欧洲,66名教师在联合里被认定,他们中的25定居在美国。
资料搜集
这项调查是使用一个程序,允许匿名手机数据,通过一个基于Web的软件界面。一个邀请去完成那个调查,它被发送通过Qualtrics软件送到267名教师成员那里。
调查
这项调查由3个问题组成。第一个问题包含了7个国际期刊的名单,出版化学家与研究在美国.墨西哥.英国和澳大利亚。被选中的7个刊物整个基于频繁引用整个化学教育文献。对于每个杂志,3个选择之1就是教师成员被要求去给期刊的质量排名打分。第一类表示一个顶级期刊,在这个领域里最杰出之一。第二类表示中级期刊,和第二类是低级期刊,要么化学教育研究人员不熟悉或者认为是至少在该领域有影响力的,在调查的第二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使用相同的分类方案分类15科学教育期刊。一套科学教育期刊的选择源于在化学教育文献被频繁的引用。第三个问题要求提供同行评审期刊的名字,它们没有被列于前两个问题之中和使用分类方案去分类这些期刊。
邮寄调查
此次调查可有效利用30天和一个提醒邀请在15天内被发送,在最初的邀请送到教师成员那里,他们还没有完成那个调查,一个功能有效的Quqltrics软和件,所以回应数据在结束的30天的期间被下载和在一个密码保护的电脑上储存。
结果与讨论
一个回应率百分之四十的调查被获得(267中的107参加了那个人口回应)。这些资料被分析用于完成107位调查回应的每一个人的问题并且进行低的讨论。那些回应和分析被展示在化学教育期刊的表3。这些期刊按照意义从最小到最大的排列好,化学教育期刊(美国)一直排名最高,平均1.28,Quimica教育(墨西哥)一直排名最低,平均2.59。这些受访者的回应的比例被包括在表2的最后一列为了表明,并不是每一个参加的期刊都会被排名。平均计算.中位数.标准差,不包括空白处的响应,因此,空白处的这些回应不会差生不利于统计的分析的影响。
方差分析方法被用来测试是按照坐落的地理位置在回应中的差异。坐落的地理位出现的响应对排名没有重大意义的影响。
这些资料显示,积极的化学教育研究人员把“华尔街日报”评为最杰出的期刊,由ACS化学教育和ACS期刊联合出版,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由皇家化学学会出版。中级的期刊包括化学教育家.生物化学模建和分子生物学教育。较低层次的期刊包括澳大利亚在化学方面的期刊.化学教育和Quimica教育。
科学教育期刊的回应和分析在表4中展示。四个排名最高的科学教育期刊被索引在ISI和已经报道了一些影响因素。再次,方差分析方法被用来测试是按照坐落的地理位置在回应中的差异。坐落的地理位出现的响应对排名没有重大意义的影响。
在教师的回应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最杰出的期刊科学杂志.国际科学教育杂志.科学教学.科学教育中的研究。中级的期刊是科学教育期刊和科技期刊.科学教师教育期刊.科学学院教育杂志.校园科学期刊和数学期刊。低级的期刊的科学教育期刊是科学期刊的编辑,国际科学教育期刊.加拿大科学期刊.数学科技术教育.纳米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和少数民族在科学与工程.,共振:科学教育期刊和Baltic科学教育期刊。
这很能说明较在化学教育的评级比较最高等级的的期刊排名的问题—化学教育期刊和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与那些在科学教育方面:科学教育研究期刊(JRST),国家科学教育期刊(IJSE),科学教育。所有这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包括从来自国际委员会的研究人员,除了JCE之外,其中有一个是社会咨询委员会,他们由来自美国的教师和化学家组成。有关答辩的一件一致的其他证据可以再表5中搜索,它平均的展示了JCE.IJSE,对于其他期刊,科学教育作为第一类期刊排名在JCE或者CERP。表6平均展示了JCE和CERP的期刊,期刊在JRST,IJSE的排名,或者科学教育作为第一类期刊。
化学教育文献 篇2
《分析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一般开设在大二的上学期。在该课程之前,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无机化学》,并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已经掌握一些实验理论和技能,并逐渐开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分析化学的问题感兴趣。
根据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培养方案,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科任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该思想贯穿于其中,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 目前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在一贯的教学中,通常遵循这样的教学过程:在第一次课提示本章重点难点,接着对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然后讲述该滴定法的滴定曲线的制作,从而了解滴定准确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再学习确定终点的方法,最后了解相关的典型示例。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一个分析方法的理论知识从原理到应用有一个概览,看似全面。但是这样学习之后,学生反映,仍然不知道该分析方法会在什么领域使用到,真正用到时该如何进行实际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作用甚微。
该课程要求掌握的分析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减免,以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等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定量化学分析原理和简单的应用,相对来讲理论计算的要求较多。这些计算要求对于高中生来讲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遍心理上已经放松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来说就有很大难度[2]。如果没有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各种方法的应用,学生更加没有认真对待的动力。且目前的教学方式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的引导较少。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2 实施文献教学的好处
分析化学相关分析方法的科研文献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涉及农业、工业、医药生产等方方面面,文献中详述了之前分析方法的弊端,该论文对分析方法的改进,及详细的分析过程,并包含分析化学下一阶段要学习的如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所以,利用文献标题提示学生本章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实际应用,获得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热情。
文献查询阶段,根据查询目的进行筛选,提高学生应用互联网、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的能力。文献阅读和信息提取阶段,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专业用语,从文献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PPT制作和讲解阶段,提高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的点评更能够鼓励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做的更好。其次,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对内容和发表时间都不进行限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也能够增加在文献精读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对某一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提高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促使教师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拓宽教师视野。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3 文献教学的实施方式
文献式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4,5],本学期的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章节开始前利用文献标题提示学生本章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进行理论学习。在理论部分结束前的两次课布置文献查找任务。进入应用部分时,教材上的应用部分内容不再进行详细讲解,由学生课下自学,为文献详解让出教学课时。学生按照要求组成以6人为单位的一组,每人查找相关文献两篇,单独进行剖析,写出文献介绍的该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并列出相关反应方程式。再进行小组会议,共同选出两篇文献制作PPT进行详细讲解,并商定小组PPT讲解员。在文献讲解时间,由学生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各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介绍,再进行PPT讲解。而后,老师进行点评。
例如,在酸碱滴定章节开始时,可将表1展示给学生,实际上课时使用知网的网络搜索截图。由此学生大概可以了解,酸碱滴定可以应用在农业、医药、冶金、材料等行业,如果需要进一步详细了解,则个别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找和下载学习。
在应用示例的学习阶段,则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文献剖析。以氧化还原部分对2001年4月发表在《化工矿物与加工》杂志上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硝酸根含量”[6]为例。首先,学生了解到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用于硝酸钾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原料、中间物料和产品中的硝酸根的含量进行分析,该方法克服了以往使用的方法的诸多缺点。然后,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返滴定法的概念、电极电位受p H及络合剂的影响、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同时,巩固了Fe2+作为还原剂和Cr2O72-作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习到了加入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从而置换出反应器皿中存在的氧气以减小其氧化影响的实验技巧。
4 文献教学的不足与建议
该教学方式虽有很多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要求学生将阅读成果进行课堂报告演讲,将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更适合小班化教学。且该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教学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课下讨论,以协同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对内容和发表时间都不进行限制,虽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也要兼顾“经典”与“前沿”,但在该课程的学习阶段则要以“经典”为主,“前沿”为辅,这就对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和自身知识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汇报时把握好对全面和深入的要求。
5 结论
通过文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本专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求实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借助周围开放性的教学、科研等资源,学到更多在书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分析化学》课程由于理论计算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难以提高。为达到学院设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尝试使用科研文献进行《分析化学》应用示例部分的教学。通过文献题目使学生了解各种分析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生查询、阅读、剖析文献,巩固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文献汇报过程锻炼学生交流和报告能力。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文献
参考文献
[1]郑兰荪.“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2]樊海燕.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分析化学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67-169.
[3]盛丽,陶彩虹,刘改兰.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5(16):11-14.
[4]向丹,高培红,张雯.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6(2):11-14.
[5]单旭峰.以文献为基础的高考化学真是情景命题策略探索—以元素化合物试题为例[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2):18-20.
化学教育文献 篇3
关键词:PCK;类观念;构建
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才能逐渐提升素养,尤其是新手教师更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究其根本,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教师的PCK。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化学教师的PCK。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程标准明确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这是创新之处,也是课改重点。在高中化学课程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充分反映了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引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其中,“类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认识、形成化学思维方法,还有利于把知识理论化、类化、有序化,便于学生掌握事物的精髓。
为了探寻化学教师PCK发展的有效策略,贯彻新课标对观念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对PCK和类观念两个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以期为类观念促进PCK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PCK的提出及内涵发展
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使教师知识的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人们对舒尔曼的说法一直都有争执,对于PCK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提法,如K.F.Cochran等学者对PCK进行了修正,提出学科教学认知(PCKg),Mishra等学者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的概念,将技术补充到PCK中,C. Ang eli等人则在TPCK基础上提出了ICT—TPCK,指出它由TPCK中的3种知识再加两种新的知识构成,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环境的知识。
此外,还有很多种研究,针对国内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梁永平教授的观点,他基于化学学科把PCK分为四个维度,即基于化学科学理解的化学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理解化学的知识、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化学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及表征的知识。
二、类观念
类观念作为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其形成过程需要深层研究,以便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类思维。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中,类思维的关键就是类观念。
2.化学中类思维的演化。物质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是运用了分类思想。化学中无处不存在分类思想,例如,按元素种类可以把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对物质的转化进行分类,会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
艾里克森提出了以“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强调观念形成的重要性,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类思维和观念教学,毕华林教授对分类观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分类观是方法类的基本观念,指出应包含四点: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分类依据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同类事物的本质;对化学物质可从多角度分类;对化学反应可从得失电子、元素组成等角度分类。
梁永平教授首先提出化学“类观念”这一概念,指出类观念内涵有两条思维主线,一条是类别思维方式,主要以元素观为基本,物质按元素组成进行分类,组成相似的物质性质相似;还有一条是氧化还原思维方式,运用核心元素法进行分类。他对各“类”物质的性质研究都模型化,指出类观念形成的基础是理解,标志是表现出迁移性学习指导。
三、类观念的建构及其对PCK发展的影响
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类观念,比如,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中渗透,将其显性化,或让学生探究、归纳总结规律,并让学生迁移性进行推导,使学生从中体会、建构类观念,加深印象,提升应用能力等。
类观念的建构可以促进PCK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将各种知识归类组合,建构知识类体系,指导教学实践。
2.反思课堂,不断改进类化,有利于教师迅速提升能力。
3.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吸取他人经验,指导自身的类观念建构完善。
4.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建构类观念,习得类化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薇,郭玉英.PCK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8,1(3):6-10.
[2]谢赛,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教育科学,2010,26(5):55-58.
[3]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12(6).
[4]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5]梁永平.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化学教育,2007(11):10-15.
[6]李斌辉.中小学教师PCK发展策略.教师发展研究,2011(6):47-52.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文献的综述 篇4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要学习化学,首先要掌握化学实验,本文对《化学教学》2011年第9期、第10期的化学实验的文献进行综述,这些文献主要是对中学化学有关的实验设计、改进、探究的研究。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 文献综述
一、改进型实验
在这类文献中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的实验研究占大多数,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实验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现象不明显、缺少说服力;实验难度过大不易成功、步骤繁琐;用量过多、造成污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就产生了关于实验改进相关的论文。在《化学教学》2011年第9、第10期中,贾同全,余方喜、殷莉莉、姚立新,王美志,刘永霜等学者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刘永霜学者对几个初三化学实验进行了改进,在蜡烛燃烧实验中通过在装有CO2的集气瓶中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的方式解决了蜡烛燃烧生成的CO2气体鉴定受Ca(OH)2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影响的问题,并通过用酒精灯帽盖灭蜡烛的方式聚集白烟解决了点燃“白烟”的问题;在硫燃烧的实验中通过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还有对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微量化设计进行改进,如贾同全在对溴苯制取装置的新设计中采用了了微量化设计,不仅节约了试剂,而且现象明显;另外,刘永霜学者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中,通过在密闭空间内运用少量的试剂完成了微量化实验。实验都是全封闭式设计,避免有毒物质泄漏,体现“低碳、环保、绿色”的实验设计理念。余方喜、殷莉莉、姚立新等学者在合成氨演示实验的改进中充分考虑了催化剂、H2和N2的比例、以及微量NH3的检验确保实验的成功,为了确保实验安全,点燃H2之前检查H2的纯度;通过调节齐普发生器控制H2和N2的比例;通过干燥防止少量的氨气被溶解等都使反应更易成功,现象更加明显。
另外,王美志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乙醛的判断实验现象不明显或不直观进行了实验改进,通过空白、大小试管的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并以 K2MnO4碱性溶液检验乙醛褪色和无水 CuSO4白色粉末检验水变蓝的现象充分证明了乙醇在铜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是乙醛和水,现象明显,说服力更强,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更严密的思维品质。
二、探究型实验
新课程将科学实验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而这样的改革也为相应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2011年第9、第10期中有学者对化学实验进行了探究,如苗伊鸣、杜淑贤,吴孙富,杨海丽等学者。有学者对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催化速率进行了探究,选取了Fe 粉、MnO2、Fe2O3、CuO、MnSO4、S 粉、ZnSO4、CoCl2、NiSO4、土豆、瓷片、活性炭,生姜,香烟灰等作为催化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研究,最后得出MnO2的确是催化效率最高的催化剂,最适合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但在缺乏催化剂的时候,土豆、生姜与香烟灰也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的结论。对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推测产物,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验证钠先在空气中燃烧、然后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及钠在纯净的二氧化碳中燃烧的产物。有学者从实验和理论方面深入探究了试剂浓度与用量的关系对产物的影响,如吴孙富、李永平学者对铜氨络合物晶体制备实验进行了探究,发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不符及表述不完整的地方,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分析得出制备铜氨络合物晶体宜用饱和的CuSO4溶液、浓氨水和无乙醇,且制得的蓝色晶体不是纯净的[Cu(NH3)4]SO4·H2O是 [Cu(NH3)4]SO4·H2O与[Cu(NH3)4](OH)2·nH2O的混合物的结论,并对教材上表述不准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另外有对高考试卷中的实验试题的真实性进行了探究,如刘怀乐学者在对一道实验试题U 形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进行了再思考,提出来一些补充知识,分析了不可以否定 b 管中发生了显著的析氢腐蚀、NH4Cl 溶液的酸性能不能加快生铁发生吸氧腐蚀的速度、实验之初 U 形管内墨水柱何以呈现左低右高的“异常”现象的原因,并根据此实验的明显现象提出建议将这个实验增补成“金属腐蚀”的教学演示实验。
三、创新型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创新,注重创新,这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第9、第10期中,董金水学者对化学实验进行了创新,利用DIS色度计传感技术绘制曲线,根据Fe3+与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的 Fe(SCN)3。Fe(SCN)3可以吸收蓝色光,Fe(SCN)3的浓度越高,溶液的颜色越深,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即透光率越低,故可以通过比较颜色的深浅来测定有色物质的含量从而测定黑木耳中铁元素的含量,这样的方法叫比色分析法。DIS 实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可靠、准确获得实验数据等特点,减少烦琐的数据处理。从而感受现代传感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方便。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手段,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相关实验的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具备的技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文献 篇5
«化学工程与工艺文献检索»试题
一、实践操作题(70)
1.请从读秀知识库中检索与你姓名相同或近似作者所著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书籍。(15分)
(1)记录:作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并确定是否有纸质馆藏。
(2)摘录与你的学号数相同的页面上第1行文字。
2.请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近三年(2009-20011年)有关超声波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面的论文。要求写出检索步骤。选择编号与你学号数相同的论文,写明题名、作者、导师、学位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名称、学位授予年度。(20分)
3.检索你所在院系的老师在维普期刊库/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专业论文。要求列出检索式或叙述检索过程。选择编号与你学号数相同的检索结果,写明题名、作者、出处。(20分)
4.利用搜索引擎写出“物理化学”的概念以及它的理论支柱和组成部分。并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网页标题中有“物理化学”的PDF文档,列出检索式。(15分)
二.论述题(30分)(不少于500字)
网络教育平台文献综述 篇6
《基于Web的学生作业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教育平台在现代教育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百花争鸣的现在,到底其发展现状如何?主要应用的技术是什么?现在的主流技术中ASP.NET&C#链接SQL Server有着十分突出的优势。而基于这个环境中开发出来的系统学生作业管理系统,因为其机构分层明显,便于功能扩展和用户的使用。使得他成为我们本次课题研究和开发的十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建立在对国内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及欠缺的方向展开的。
关键词:网络教育平台ASP.NET C# SQL Server基于B/S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
Literature review on Web-bas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udent assignments
Abstract: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in modern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shown its importance, contend the flowers now, What is the status of their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ow themainstream technologyinASP.NET & C #link to SQL Serverhas a veryprominentthe advantage.This environment-based systemdeveloped bystudentsin thejob managementsystem, becauseof itshierarchicalorganizationwasto facilitatethe use ofextensionsand users.Making him the subject of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very good foundation and platform.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network of research and lack of education platform launched in the direction.Keywords: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ASP.NETC#
SQL ServerB/S-bas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udent assignments
第1章 前言
1.1 网络教育平台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以网络为纽带快速、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电脑+网络课堂+internet等多种学习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脱颖而出世纪信息时代,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化的生产的新的教育形式,实施网络教育的关键是创设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而学习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习活动离不开网络教育支撑平台。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是支持网上教学与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包括三个功能子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网上教学与教务管理系统。
1.2 网络教育平台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
1、网络教育平台在国外的发展
从1996年底,1997年初开始出现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平台。国际上应用比较好的有 IBM Lotus公司开发的 Learning Space——— IBM 电子学习策略的核心技术 , 作为世界领先的基于 Web的远程教学平台 ,它提供了完整的可扩展的分布式解决方案,是唯一能够在单一平台上提供自学、非同步协作学习和虚拟教室同步交互学习所有 3 种在线学习模式的分布式教学平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 WebCT ,它提供了一批支持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学员、教师和技术方面的工具; WBT系统在 995 年开发的Topclass是一个综合的课程稀内容和教室管理系统;另外还有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 Course Info ;MadDuck学习技术公司开发的 Web Course in a Box 以及Asymmetrix公司研制的支持网络培训和虚拟学习环境的集成软件ToolBook等。这些产品都是从支持多媒体开发或网站建设等方面发展起来的 , 经过多年的积累 , 成长为综合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2、网络教育平台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研究起步较晚,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特点:简单易用,适用面较窄)第二阶段: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整集成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特点:系统完备性、通用性、集成性、符合教学机制、支持教学策略)第三阶段:基于“天网”、“地网”结合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 第四阶段:多元化的网络教育平台
第五阶段:网络教育平台产品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随着网络教学概念的深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逐渐成熟,网络教学平台正以一种高效的方案解决了我国教育需求和资源的矛盾,它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然,探索的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经过调查发现如目前网络教学平台水平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有些教学网站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甚至出现教学性的失误;有的则是在技术水平上出现问题等等。
其次,有些教学网站不注重和学生间的交流,往往造成了教育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的后果。
第2章 开发技术
2.1 ASP.NET发展起源
ASP.NET的前身ASP技术,是在IIS 2.0上首次推出(Windows NT 3.51),当时与 ADO 1.0 一起推出,在IIS 3.0(Windows NT 4.0)发扬光大,成为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热门开发工具,微软还特别为它量身打造了Visual InterDev开发工具,在1994年到2000年之间,ASP技术已经成为微软推展Windows NT 4.0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数以万计的ASP网站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网络上。它的简单以及高度可定制化的能力,也是它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不过ASP的缺点也逐渐的浮现出来:
意大利面型的程序开发方法,让维护的难度提高很多,尤其是大型的ASP应用程序。直译式的VBScript或JScript语言,让效能有些许的受限。延展性因为其基础架构扩充性不足而受限,虽然有COM元件可用,但开发一些特殊功能(像文件上传)时,没有来自内置的支持,需要寻求第三方软件商开发的元件。1997年时,微软开始针对ASP的缺点(尤其是意大利面型的程序开发方法)准备开始一个新项目来开发,当时ASP.NET的主要领导人Scott Guthrie刚从杜克大学毕业,他和IIS团队的Mark Anders经理一起合作两个月,开发出了下一代ASP技术的原型,这个原型在1997年的圣诞节时被发展出来,并给予一个名称:XSP,这个原型产品使用的是Java语言。不过它马上就被纳入当时还在开发中的CLR平台,Scott Guthrie事后也认为将这个技术移植到当时的CLR平台,确实有很大的风险(huge risk),但当时的XSP团队却是以CLR开发应用的第一个团队。
为了将XSP移植到CLR中,XSP团队将XSP的内核程序全部以C#语言重新撰写(在内部的项目代号是 “Project Cool”,但是当时对公开场合是保密的),并且改名为ASP+,作为ASP技术的后继者,并且也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移转方法给ASP开发人员。ASP+首次的Beta版本以及应用在PDC 2000中亮相,由Bill Gates主讲Keynote(即关键技术的概览),由富士通公司展示使用COBOL语言撰写ASP+应用程序,并且宣布它可以使用Visual Basic.NET、C#、Perl与Python语言(后两者由ActiveState公司开发的互通工具支持)来开发。
在2000年第二季时,微软正式推动.NET策略,ASP+也顺理成章的改名为ASP.NET,经过四年的开发,第一个版本的ASP.NET在2002年1月5日亮相(和.NET Framework 1.0),Scott Guthrie也成为ASP.NET的产品经理(到现在已经开发了数个微软产品,像ASP.NET AJAX和Microsoft Silverlight)。目前最新版本的 ASP.NET 4.0 以及.NET Framework 4.0 已经在VS2010平台内应用。
2.2ASP.NET的优势
以前的 Web 开发模型相比,ASP.NET 提供了数个重要的优点:
1.增强的性能。ASP.NET 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编译好的公共语言运行库代码。与被解释的前辈不同,ASP.NET 可利用早期绑定、实时编译、本机优化和盒外缓存服务。这相当于在编写代码行之前便显著提高了性能
2.世界级的工具支持。ASP.NET 框架补充了 Visual Studio 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大量工具箱和设计器。WYSIWYG 编辑、拖放服务器控件和自动部署只是这个强大的工具所提供功能中的少数几种。
3.威力和灵活性。由于 ASP.NET 基于公共语言运行库,因此 Web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威力和灵活性。.NET 框架类库、消息处理和数据访问解决方案都可从 Web 无缝访问。ASP.NET 也与语言无关,所以可以选择最适合应用程序的语言,或跨多种语言分割应用程序。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的交互性保证在迁移到 ASP.NET 时保留基于 COM 的开发中的现有投资。
4.简易性。ASP.NET 使执行常见任务变得容易,从简单的窗体提交和客户端身份验证到部署和站点配置。例如,ASP.NET 页框架使您可以生成将应用程序逻辑与表示代码清楚分开的用户界面,和在类似 Visual Basic 的简单窗体处理模型中处理事件。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利用托管代码服务(如自动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简化了开发。
5.可管理性。ASP.NET 采用基于文本的分层配置系统,简化了将设置应用于服务器环境和 Web 应用程序。由于配置信息是以纯文本形式存储的,因此可以在没有本地管理工具帮助的情况下应用新设置。此“零本地管理”哲学也扩展到了 ASP.NET 框架应用程序的部署。只需将必要的文件复制到服务器,即可将 ASP.NET 框架应用程序部署到服务器。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即使是在部署或替换运行的编译代码时。
6.可缩放性和可用性。ASP.NET 在设计时考虑了可缩放性,增加了专门用于在聚集环境和多处理器环境中提高性能的功能。另外,进程受到 ASP.NET 运行库的密切监视和管理,以便当进程行为不正常(泄漏、死锁)时,可就地创建新进程,以帮助保持应用程序始终可用于处理请求。
7.自定义性和扩展性。ASP.NET 随附了一个设计周到的结构,它使开发人员可以在适当的级别“插入”代码。实际上,可以用自己编写的自定义组件扩展或替换 ASP.NET 运行库的任何子组件。实现自定义身份验证或状态服务一直没有变得更容易。
8.安全性。借助内置的 Windows 身份验证和基于每个应用程序的配置,可以保证应用程序是安全的。
2.3C#介绍
C sharp(又被简称为“C#”)是微软公司在2000年6月发布的一种新的编程语言,并定于在微软职业开发者论坛(PDC)上登台亮相.C#是微软公司研究员Anders Hejlsberg的最新成果.C#看起来与Java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包括了诸如单一继承,界面,与Java几乎同样的语法,和编译成中间代码再运行的过程.但是C#与Java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借鉴了Delphi的一个特点,与COM(组件对象模型)是直接集成的,而且它是微软公司.NET windows网络框架的主角。PHP 独特的语法混合了 C、Java、Perl 以及 PHP 自创新的语法。
微软c#语言定义主要是从C和C++继承而来的,而且语言中的许多元素也反映了这一点。C#在设计者从C++继承的可选选项方面比Java要广泛一些(比如说structs),它还增加了自己新的特点(比方说源代码版本定义).但它还太不成熟,不可能挤垮Java、C#还需要进化成一种开发者能够接受和采用的语言。C#更像Java一些,虽然微软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我觉得,因为Java近来很成功而使用Java的公司都报告说它们在生产效率上比C++获得了提高。
2.4 SQL Server 简介
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 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个OS/2 版本。在Windows NT 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 在SQL Server 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 将SQL Server 移植到Windows 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 的Windows NT 版本。Sybase 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IX 操作系统上的应用。
SQL Server2000。
SQL Server200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包括: 1.Internet 集成。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引擎提供完整的XML 支持。它还具有构成最大的Web 站点的数据存储组件所需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功能。SQL Server 2000 程序设计模型与 Windows DNA 构架集成,用以开发 Web 应用程序,并且SQL Server 2000 支持 English Query 和 Microsoft 搜索服务等功能,在Web 应用程序中包含了用户友好的查询和强大的搜索功能。
2.可伸缩性和可用性。同一个数据库引擎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从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98 的便携式电脑,到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2000 数据中心版的大型多处理器服务器。SQL Server 2000 企业版支持联合服务器、索引视图和大型内存支持等功能,使其得以升级到最大 Web 站点所需的性能级别。
3.企业级数据库功能。SQL Server 2000 关系数据库引擎支持当今苛刻的数据处理环境所需的功能。数据库引擎充分保护数据完整性,同时将管理上千个并发修改数据库的用户的开销减到最小。SQL Server 2000 分布式查询使您得以引用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就好象这些数据是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的一部分,同时分布式事务支持充分保护任何分布式数据更新的完整性。复制同样使您得以维护多个数据复本,同时确保单独的数据复本保持同步。可将一组数据复制到多个移动的脱接用户,使这些用户自主地工作,然后将他们所做的修改合并回发布服务器。
4.易于安装、部署和使用。SQL Server 2000 中包括一系列管理和开发工具,这些工具可改进在多个站点上安装、部署、管理和使用 SQL Server 的过程。SQL Server 2000 还支持基于标准的、与 Windows DNA 集成的程序设计模型,使 SQL Server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使用成为生成强大的可伸缩系统的无缝部分。这些功能使您得以快速交付 SQL Server 应用程序,使客户只需最少的安装和管理开销即可实现这些应用程序。
第3章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
3.1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简介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的提供作业布置、上传、下载、批阅等功能的系统。是一种轻型课程/学习管理体系的系统。他支持在网上出题,然后将题目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中。学生可在网上查看相关题目并下载题目文档,做完后可将答案文档上传至服务器中。然后老师可以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信息,并给出分数和建议。后台管理人员可以添加教师和学生班级等。而教师可以添加课程和题目。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采用当今流行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的三层结构软件架构体系,以微软的WindowsServer2003为网络操作系统,以基于C#的ASP.NET为开发应用程序的环境,以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数据库而完成的。在理论和技术上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ASP.NET的工作原理是:SQL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各种用户数据,Web服务器上存储应用程序。用户使用浏览器通过Internet登录教育教学管理平台,Web服务器上应用程序采用ADO技术与SQL服务器连接,即把客户的请求转化成SQL请求并传递给SQL服务器,SQL服务器接受请求做出响应,并把处理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进一步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本系统的三层结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示层位于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信息,本层可以作为中间组件接收从表示层来的数据,并传递到数据访问层中读出这些数据。数据访问层从业务逻辑层获得数据,并将其发送到数据库,采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对数据的读取、编辑、添加和删除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业务逻辑层,由业务逻辑层再返回给表示层。在很大程度上,采用分层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3.2 学生作业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一.管理员。以管理员身份登录系统,你可以对整个系统数据进行修改。可以对教师、学生、学院班级、课程、作业等信息进行管理。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都可以在管理员界面进行修改。
二.教师。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你可以对你所教的课程进行作业的布置,查阅学生提交的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和批注,并查看学生成绩的统计。也可以查看学生的信息,修改自己的信息等。
三.学生。以学生身份登录系统,你可以查看、修改自己的信息,或者修改自己的密码。与此同时,你可以查看自己的作业,下载作业要求文档,也可以在昨晚作业后提交作业,并查看自己的作业成绩。
第4章 总结及可能研究方向
4.1 网络教育平台发展总结
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的重大战略举措。
网络教育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其主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特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教育的载体,是体现网络教育优势的关键。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和开发正处于探索中,对现状的了解和对经验的总结意义深远。目前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分析相对于网络教育来说少得多,大都是研究者或开发者对“应该”具备什么功能或“能够”具备什么功能的论述,对实际应用层的分析较少。
4.2 对教育平台的研究方向及建议
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不是单一化、综合性(大而全),而是有特色、多样性,以期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向定制化方向发展。
据调查一些学校之所以在自主开发平台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自主开发,主要考虑到要让平台去适应教学而不是由教学来适应平台,直接将平台拿过来用容易使教学受到平台框架的束缚,难以自由发挥,不能很好的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平台开发的时候应先对网院的实际教学和管理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再进行设计,而不是只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而不顾应用的实际盲目开发。
2、平台的模块化、可拆装化是一个趋势。
一方面,学校可以择优组合,选择各个平台中好的、适合自己的部分。如某个平台的教务管理部分很适合我们,而另一个平台的教学支持很适合我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平台自身的改进和升级,方便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删、改。
3、平台的开发应注意到标准问题。
遵循标准有利于优化组合,有利于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有利于系统的兼容性。标准应由开发商与研究人员共同制定,如果没有开发商的参与,会造成一方面标准的实用性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标准不能够为开发商所知道和了解,从而增加了应用和推广的难度。
4、平台的优劣不在具体功能的多少,而在于对实际需要的满足,即不是为开发而开发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开发。
开发的思想不是能够做多少或应该做多少而是需要多少。平台的开发不是只懂得教育理论就行了,还需要了解用户。
5、网络教学平台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其他传播媒体优化组合。
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除了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外,还要依据一定的传播理论,网络实际上仍是一种传播媒体,它同时具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的功能,但同时也要根据一定的媒体心理学理论认识到它的局限。
我们之所以采用一个新的媒体在于它具有以前的媒体所没有的优点,应将这种优点充分挖掘利用。计算机网络不同于前几代传播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进行及时双向的交互、能够提供一个环境。网络教学平台要充分发挥这两方面优势,真正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要让学习者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环境中、在一个集体中。
6、面向现实的同时着眼将来。如遵循标准、各模块要为将来的扩展留好接口等。在标准化的同时力求个性化,使标准化与个性化完美的统一,即内部的标准化和外在表现形式的个性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袁鑫.PHP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陈浩.PHP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Leon Atkinson.MySQL核心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David Flanagan.JavaScript权威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徐磊.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 [7]教育部《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2000年7月;
[8]汪琼《网上教学支撑平台现状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0 /8 ;
化学教育文献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以每年约500万件的速度发展,目前世界上公开出版的化学杂志就有一万多种,一个化学家,即使懂34种语言,每天查阅24小时,也只能看完全部化学刊物的1/20。因此必须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才能快速、准确、无遗漏地查到所需文献资料。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这门课就是让学生教授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使他们具备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素质。
自国家教育部1984年发布通知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已经历了20 多年, 教学经历了从板书形式到多媒体形式, 从选修到必修的发展历程。虽然文检课在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的特殊作用并未被完全认识,例如学生对其重视不够,认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上课热情不高教师则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充分发挥文献检索课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例如颜惠[1]、蒋祥春[2]提出了文献检索课的问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和安排, 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 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反馈提问两个环节,指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可以提高授课效率, 改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结合。杨明秋[3]提出了“5E”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模式的基本程序是:Engage-Explore-Explain-Elaborat-Evaluate,即参与-探究-解释-精制-评价。郑成[4]提出利用声像设备,在学生进入图书馆实践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一次录像,既可以起到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之作用,又给他们一个生动形象实例检索的预操作场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它还有在信息化、教材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改革[5,6]。
然而,笔者在从事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掌握了课程的全部内容、亦认真完成了实践,但在真正从事科研工作时,文献检索能力仍相当薄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提出了广义的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
区别于狭义的文献检索只是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了文献阅读、文献整理以及课题分析等方面。因此,要完成广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势必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文献检索课检索课基本要求》规定此课的总学时为30~50学时,目前我校文献检索课为32学时,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比例为1:1,笔者在课堂教学方面,除了完成常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补充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2.1 化学化工专业基础英语
世界上85%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出版的,而这其中更多涉及的是专业英语,一定的化学化工专业基础英语是从事文献检索的必备条件。虽然学生在《文献检索课》之前已学习了专业英语这门课,但专业英语的教学学科性较强,例如轻化工程的专业英语重点在于纺织、食品、皮革等方向,而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构词法等内容。另外,专业英语突出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点只是单纯的记忆,等到学习文献检索这门课时,学生已遗忘大部分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4学时补充化学化工基础英语的内容。针对专业词汇多为合成词和拉丁语的特点, 使用构词法来讲解单词, 即对英语单词的最小构词单位——词素( 前缀,词根, 后缀) 进行分解, 对英语词汇构成的特殊原因及其特点进行阐述、剖析, 使学生了解单词的来龙去脉, 从而熟记在心。例如, 通过词缀学习可知, cyclo- 是表示“环”的前缀, hex- 是表示数字“六”的前缀,-ane 是表示“烷烃”的后缀, - ene 是表示“烯烃”的后缀, 因此可推导出cyclohexane 和cyclohexene 分别为环己烷和环己烯。
强化练习是加强学生的词汇记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笔者将此部分内容和《CRC化学和物理手册》、《格梅林无机和有机金属化学手册》、《Beilstein有机化学手册》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手册查阅方法的同时,亦通过实践逐渐掌握部分化学化工基础英语词汇。另外,在学习《化学文摘》时,让学生选择性的翻译部分文摘,逐步提高学生化学化工文献中的复杂长句的阅读能力。
2.2 课题分析
实践证明,正确的分析检索课题可以优化检索过程,有助于从整体上取得最佳的检索结果,求得最大的检全率和最佳的检准率,节省检索费用和时间。分析检索课题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检索的成败。然而,笔者发现,大学生在进行文献检索时,最缺乏就是对某一课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例如检索课题“聚环氧氯丙烷的制备与应用”,他们通常将课题名称一字不漏地输入计算机进行检索,显然不能得到最佳的检索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教授学生如何提炼检索词并对课题进行分析。
(1)分析检索课题的内容实质
检索词表示的概念过大,必然造成大量误检;表达的概念过小,则会发生大量漏检。所以,必须进行分析。例如,查找“从镀锌残渣中回收锌”方面的文献,通过分析研究,该课题实质上是要查找一种采用从高品位镀锌残渣中分离铁的方式来回收锌的工艺技术。于是将检索课题修改为“从锌块中分离铁”,从而获得较满意的检索结果。如果按原题检索,由于概念太大,必然会造成大量误检。
(2)找出隐性的主题概念并将抽象的主题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概念
从课题的字面表达形式上看,有些主题概念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甚至有些隐性主题可能还是检索的关键。所以,分析课题时不能仅从题目中的词找出概念就认为是满足检索课题要求的概念,而要从专业方面及检索目标与规则方面分析,找出反映课题本质的概念。例如课题“酸洗废液的处理”,“处理”一词就隐含着“回收”和“再生”等概念,检索时如不加以考虑,必然会产生漏检。
(3)找出核心概念,排除无关概念和重复概念,简化逻辑关系
在主题分析中,应抓住课题的核心,尽量排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概念和重复概念,简化逻辑关系,应注意排除课题中那些检索意义不大而且比较泛指的概念词,如“展望”、“发展趋势”、“现状”、“近况”、“生产”、“工艺”、“应用”、“作用”、“方法”、“影响”、“效率”、“制造”、“结果”等等。例如:“干洗剂的近况、生产、工艺配方及其使用”这一课题,其核心概念是干洗剂,而且这个概念又比较专(窄) ,估计文献量不会太多,所以只要用干洗剂这一概念(包括表达该概念的各种检索词) 输入计算机(可以加上篇名和叙词字段限制) ,就可将有关“干洗剂的近况”、“干洗剂的生产”、“干洗剂的工艺配方”、“干洗剂的使用”等文献全都检索出来了。
在实践环节,所有的练习均以课题的形式给出,这样学生在检索时,必须首先对课题进行分析,大大提高了课题分析的能力。
2.3 文献的分析
文献的分析就是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研究,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方面的信息,以形成自己课题研究的观点,把握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切入点,文献检索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正确借鉴已有的成果经验,发现研究的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求新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笔者在此环节教授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演绎与归纳”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大大其高了其文献阅读理解能力与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
3 教学形式的改革
教育学家本杰明·福兰克林曾说过:告诉我, 我就忘了;教我, 我就记住了; 让我参与, 我就学会。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积极展开课堂师生互动及学生间互动,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相关知识。
《文献检索课检索课基本要求》规定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比例为1:1至2:1,一般高校均达不到这一要求,我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比例定为1:1,充分说明了我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分三个重点方向训练学生的检索能力: (1)重要手册,主要包括《CRC化学和物理手册》、《格梅林无机和有机金属化学手册》、《Beilstein有机化学手册》;(2) 重要中文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图书文献中心、中国专利信息网、超星数字图书等;(3) 重要外文文献:美国化学文摘(CA)、Elsevier、Springer、Willey、Web of Science、Engineering Village、RSC、ACS、Science、Nature等。在课程一开始就由学生各自选定一个专题,在随后的文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围绕其选题,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学生首先需要将课题准确翻译为英文,通过手册了解课题中涉及化学品的物化性质,然后分析课题,手动检索CA,阅读文摘,了解课题的基本概况,最后上机查阅中文和外文文献数据库,得到全文。
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教育效果评价制度也是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核和创造力的考核。知识的考核采用应试方式,创造力的考核采用文献调研报告或专题综述的方式,确定知识考核与创造力考核所占的比例为:知识考核占40 % ,创造力考核占60 %。同时,我们坚持评价制度的动态性,随时间的变化对评价制度作出相应调整。
文献检索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文献检索活动结束。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掌握文献检索的技巧。因此,将毕业设计与文献检索课相结合,是对大学生科研基础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提高。 在此方面,我校将文献检索课和毕业环节安排在紧邻的两个学期,毕业环节规定学生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外文翻译,独立完成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学生刚学完文献检索课,就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信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方法教授文献检索课,既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查找国内外文献资料,又使学生具备了分析课题、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等基本科研素质,为大学生日后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惠.《文献检索课》的问题教学法研究[J].现代情报,2008,(1):193-195.
[2]蒋祥春.“问题教学”模式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128-130.
[3]杨明秋.“文献检索”课“5E”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17-19.
[4]郑成.大学专科《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授课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1999,27(4):90-92
[5]徐溢,张剑,徐平洲.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7,(3):83-85.
化学教育文献 篇8
关键词:学科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民族学与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43
Study of the Academic Half-life of Ethnology and Culture Science
Abstract Half-life reflects the aging of literature. The aging of literature in the branches of ethnology and culture science are analyzed quanta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data are acquired from CNKI and citing half-life and cited half-lif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academic half-life; cited half-life; citing half-life; ethnology and culture science
1 引言
文献老化程度研究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半衰期则是描述文献老化情况的重要指标。文献老化的研究最早由美国纽约大学的Gosnell博士在《大学图书馆中文献老化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1],1958年英国学者Bernal在《科技情报传递:用户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老化速度,1960年Burton和Kebler在《一些科技文献的“半衰期” 》一文中提出用“中值引文年限”来替换“半衰期”概念[2],也被称为共时半衰期。随之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半衰期来揭示文献老化规律的文章。我国学者罗式胜对期刊引用半衰期和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等进行了系统介绍[3-5]。白云对CSSCI收录的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信息进行研究,考察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得出结论认为被引半衰期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学科的老化密切相关[6]。在民族与文化学学科方面,华涛[7]、邓三鸿[8]、鞠秀芳[9]等也对本学科的期刊进行分析,给后来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目前,对于期刊的半衰期研究已相对成熟,被引半衰期已成为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综合以往的半衰期研究会发现,大多数的研究只建立在期刊半衰期的基础上,这些研究尚未深入讨论半衰期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获取CNKI数据库中民族与文化学科的引用和被引数据,从学科及各子学科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指标的时序变化角度,深入考察民族与文化学学科及各分支的文献老化现状。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10多个数据库。引用数据包含所有来源数据库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标准、报纸文章等类型文献,被引数据不包括图书与外文。民族与文化学学科是一个横跨《中图法》众多分类的学科,其文章也发表在众多学科的期刊中,这给收集数据提供了挑战。在检索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上所列出的民族和文化学学科各子学科,找到相应的中图分类号,由于分类表与中图法分类有很大差别,在细分子学科中图分类号的时候会有出入,笔者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的分类要求,把类似《改革开放30年新疆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的文章分入“民族问题理论”一类中而没有分入“新疆民族研究”中,并且没有重复计算,力求最大可能得到有效数据(见表1)。
对比各子学科2010~2012年度的发文数,可以发现,蒙古学、藏学、新疆民族研究这几个子学科三年的发文数都非常低,文章数量太少难以准确计算学科半衰期,所以本文的研究将舍弃这些数据量很小的子学科及中图分类法中未列出的部分二、三级学科。
3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
3.1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引用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
3.1.1 学科引用半衰期的计算
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是指该学科在统计当年所引用的全部文献中,按照时间划分,较新文献的引用数达到总引用数50%时的年数[4]。具体计算方法是:统计某一年内所有发表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出版年的降序排列,统计同一出版年文献数占所有文献数的百分比,然后计算每个出版年的累计百分比,在计算过程中,我们把计算当年记为第0年。公式如下:
HL = X +(50%-A)/(B-A) (1)
其中,X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经过的年数;A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B为累积百分比刚超过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
本文以2012年文化学子学科的数据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学科引用半衰期(见表2)。
最接近50%的引用累计百分比是在2002年达到的48.84%,距2012年为10年,则对应公式(1)中参数的值分别为:X=10,A=48.84%,B=53.56%,由此可计算出文化学子学科引用半衰期为:
依次本文可统计计算得出民族学和文化学各子学科的半衰期(见表3)。
3.1.2 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分析
nlc202309040952
可以看出,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的引用半衰期都较长,都在6年以上,“民族史学”更是在11年以上,相比较于管理学学科5.8年的引用半衰期长了不少,这些都是因为本学科的学科性质较偏理论,学者们在研究的时候需要比较多地参考成熟的理论成果,也需要借助这些成果来印证其理论研究,所以引用半衰期较大。而且笔者在引用数据中发现各个子学科皆引用了大量的图书,这也使得引用半衰期较大。
观察发展趋势也可以发现,民族学与文化学各个子学科的半衰期相对稳定,波动在适当的范围内。唯有学科代码为85099的“民族学和文化学其他学科”在2011年的时候波动太大,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科中大部分的文献是属于没有参考文献的人物传记类文献(其中2010年共506篇文章,329篇为人物传记,占65.02%;2011年共466篇文章,291篇为人物传记,占62.45%;2012年共455篇文章,232篇为人物传记,占50.99%),这样就造成了少量的文献有大量的引用,那么这些文献的研究课题的轻微改变就会造成学科半衰期的大幅波动。
2010~2012年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8.96年、9.21年、9.26年,可以看出除了学科代码为85020的“民族史学”与85060的“世界民族研究”,其余的学科引用半衰期都接近平均值。民族史学作为一个研究民族历史的子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该学科的经典文献利用率较高,半衰期较长。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世界民族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外民族政治理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等民族政治方面的研究[10]。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和现在的世界形势有关,世界上冲突不断,针对每个冲突来由的研究,对于每一个新的民族政策的研究等等导致了这门学科的引用半衰期相对较短。
3.2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
3.2.1 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
被引半衰期是指某学科的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从被引半衰期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文献对整个学科领域的影响情况[3]。其计算方法与学科引用半衰期类似:
HL2 = X +(50%-A)/(B-A) (2)
同样,我们以2012年文化学子学科的数据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学科被引半衰期(数据见表4)。
最接近50%的被引累计百分比是在2007年达到的46.14%,距2012年为5年,则对应公式(2)中参数的值分别为:X=5,A=46.14%,B=56.10%,由此可计算出文化学子学科被引半衰期为:
HL2=5+■=5.39
本文经过统计计算得出民族学与文化学各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见表5)。
3.2.2 学科被引半衰期的分析
可以发现,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各个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在逐年增加,年平均半衰期增长最高达到11.90%,说明该学科的文献扩散速度在减慢,学科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学科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文献老化速度在减慢。
同样可以发现,“民族史学”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高,这是因为学者在研究时更喜欢引用该学科较为成熟、历经时间检验的文献,故而该学科的半衰期较长。而“世界民族研究”相对与时俱进的探索对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学者们在做研究时更喜欢引用该学科较新的文献,所以该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较短。
3.3 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比较
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都是反映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两者既联系紧密,又有一定的区别。故本文对比和分析了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各个研究领域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2010~2012年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数据对比见表6),试图发现其差异以及联系,并探讨产生差异和联系的原因。
可以发现,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各个子学科引用半衰期均要大于被引半衰期,仔细分析发现产生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数据源的问题,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然而其被引库中并不包括图书信息和外文文献,而在引用文献中却有很多的图书和外文文献。图书著作的生命周期较一般的期刊论文长,一般发表很多年后仍然会被引用,外文文献则是由于语言等方面原因,生命周期较一般的文献更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引用半衰期被拉长。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是一个横跨《中图法》众多分类的学科,其文章也发表在众多学科的期刊中,学科内和学科外的引用与被引不均等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会去引用其他学科相对成熟、年代较远的成果,而其他学科引用本学科则偏向于引用学科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也导致了引用半衰期比被引半衰期要长。
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都是表征文献老化规律的指标,但是两者在研究对象、半衰期的长短意义上却完全不同。作者的引用是一种主观行为,而被引是一种客观的结果。笔者发现,引用半衰期的趋势波动对于被引半衰期的趋势基本没有影响,如“民族学与文化学其他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在2010年时出现波动,而被引半衰期则始终平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科内外引用被引的不一致性以及CNKI的被引库缺失了部分数据。
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其引用和被引大多发生在该学科内的文献中,一篇文献引用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对应文献的被引行为。一个相对保守的学科,这个学科的被引数值理论上是无限接近于其学科引用数值的。正是因为学科间的引用关系、互引关系以及单项引用关系,才会出现偏差,但是一个学科有一定的学科范围限定,不可能出现偏离该学科大幅引用其余学科的情况,理论上偏差不会太大。一个学科某年的引用半衰期变长,则说明该学科发表的文献较多引用更早的文献,那么这一年的被引数据中较早的一定会更多,被引半衰期也会变长。所以从本质上看,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nlc202309040952
为了进一步认证笔者的想法,笔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参考文献中的图书、外文数据和中文期刊论文的数据进行了分离,计算出中文期刊,学位论文等中文学术资源的引用半衰期(见表7)。
从数据来看,大体上的发现是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随着引用半衰期的增长,被引半衰期也随之增长。
4 结语
本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分类表,以CNKI收录的引用与被引信息为数据源,观测2010年至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变化,对我国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文献老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约为8.0年,被引半衰期约为6.0年。引用半衰期大于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较稳定但普遍较高,同时被引半衰期在缓慢增加,说明该学科整体老化较慢。在深入探讨各子学科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科越偏向于理论,其半衰期越大,这说明这些领域知识更新慢,老化较慢;一个学科越是偏向于实证和热点,其半衰期越小,说明这些领域知识主题变化频繁,更新较快,老化较快。某个学科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产生新的理论方法,这样是保持一个学科活力的重要手段,这种相互引用关系也会影响文献老化速度,而通过文献半衰期研究者可以轻易得出其中的规律,对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osnell C F. The Rate of Obsolescence in College Library Book Collections, as Determined by an Analysis of Three Select Lists of Books for College Libraries[D].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1943.
[2]Burton R E, Kebler R W. The “half-life” of som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s[J].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0, 11(1): 18-22.
[3]罗式胜.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及其应用[J].情报科学,1994(1):23-25.
[4]罗式胜. 期刊引用半衰期的概念──一种与期刊被引半衰期对应的指标[J].图书与情报,1995(2):20-21.
[5]罗式胜.关于期刊被引半衰期概念的进一步说明[J]. 国外情报科学,1996(1):44.
[6]白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7-130.
[7]华涛,苏新宁,白云.中国民族研究影响力评价(2002-2004)——民族研究概况与期刊被引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1-78.
[8]邓三鸿. 民族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指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60-65.
[9]鞠秀芳.民族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
—2006)[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66-77.
[10]包胜利.2006-2009年中国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10.
作者简介:张迪(1990-),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分析、数据挖掘;赵越(1990-),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邓三鸿(1975-),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计量、数据分析。
【化学教育文献】推荐阅读:
绿色化学高中化学教育06-24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07-05
化学美与化学教育07-06
配位化学英文文献06-04
化学教育职能06-05
化学教育的灵魂是化学精神,魅力是化学创造08-13
化学文献及中文翻译10-21
化学文献检索论文06-28
高师化学教育05-21
高中化学教育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