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撑(共10篇)
金融支撑 篇1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撑体系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难题。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中小企业也需要在改革大潮中实现转型。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1. 民间金融的含义
对于民间金融的具体定义在学术中有不同的界定方法, 非组织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被视为民间金融的近义词。国外的学者更倾向于非正规金融的叫法, 其金融行为不受监管当局的管辖, 可以自主确定利率, 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对于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存款准备金等的要求条件比较宽松。非组织金融主要指其组织方面有别于正规的金融机构, 借贷、钱庄和典当等, 往往是个人名义进行的场所不固定的非规范运作过程。还有类似的民间金融, 比如不被法律条文的规定认可但适合市场的一些金融活动称为灰黑色金融。黑色金融是有部分符合法律的钱庄但也有违反规定的高利贷行为的金融。灰黑色金融不被法律认可的成分较多, 有事会给社会经济的发扎带来消极因素。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积极作用的民间金融, 即狭义上的非官方金融里的正规金融和灰色金融内容。
2. 民间金融的常见组织形式
民间金融组织可以把我国实际中的民间金融组织分为正规体系下的金融即前文提到的非官方里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体系下的金融即灰色金融。非正规金融体制下的金融组织大致分为典当、民间借贷、私人钱庄、合作组织、社会集资、小额信贷公司、银背和挂户公司等组织形式。以下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典当和小额信贷公司的情况。
(1) 典当行
典当在中国有着大约1600年的历史, 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典当行有着高利贷嫌疑且对其管理不明确。现行的典当管理是使用的2005年制定的规定, 指典当者可以将其动产和财产权利等抵押或押在当铺, 取得当金并支付给典当行一定的费用, 在约定的时间内还清当今和利息赎回当物。当铺可以提供给典当者贷款, 填补了贷款领域的空白, 因此当铺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换的角色。
(2) 小额信贷公司
小额的信贷公司属于现代的民营金融机构, 是民间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司设立的目的是作为非正规的金融经纪人或中介人为需要的双方达成信贷交易作快速的处理并从中获得资金的担保费和协助过程中手续费。这类金融公司主要给抵押少和贷款额度不大的客户。小额信贷公司在改革开放那个以后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小额信贷公司这种金融机构属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一直处在敏感的地区, 因为它常与地下钱庄和高利贷有所联系, 一旦有不妥之处就会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近些年来我国也在逐渐放宽对于这类金融组织的制度要求。因为小额信贷公司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帮助。但是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类的金融组织仍存在很大的弊端制约着其成熟壮大, 如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和资金来源有限导致脆弱性较高等, 因此我国的信贷行业常处于亏空的状态。
正规体系下的民间金融组织大致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等。
(1) 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所有者的权益中没有国家, 属于民间金融。但在实际现实中农村信用社有的由国家控制属于国有金融, 有的被民间管理属于民间金融。因为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自愿入股并由社员管理为农民入股社员服务的金融组织, 所以比其他的金融组织有很多的优势, 如管理费成本较低、需找存款人、监督贷款等优点。另外农村信用合作社得益于交易费用优势使自身在小利的小额贷款中依然能够稳步生存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渐走上了官办道路, 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 20世纪90年代末有变为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 但是金融合作的效果并未达到。
(2) 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合作基金会属于一种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 经历了萌发、繁荣和关闭的将近十年的过程。农村合作基金会大致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农村次哦啊弄经济的出现, 需要想农村合作基金会这样的组织提供小额的金融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鼓励, 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出现使得需求更为明显, 因袭农村合作基金会获得了快速发展, 到二十世纪末则关闭了这种金融组织。
(3) 城市信用合作社
城市信用合作社是适合于城市集体的金融组织, 但其资金也是由民间集资入股并对这些股金进行管理和股息利润分配的金融组织。这金融组织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投资入股, 政府控股, 并由政府部门提名和任免经营者。城市信用合作社有着其服务方便快捷灵活的特点, 有效解决小集体和小个体企业在开户、存款、贷款和结算的要求, 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家周地区发展更早些。
3. 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民间金融最早的发展地区是在浙江温州和内蒙古的鄂尔多斯, 民间金融危机也是在这两个地区最为严重。随着我国各地民间资本的积累, 多种多样的民间借贷遍地开花。由于我国缺少正规的理财渠道并且传统的正规渠道收益很低, 我国的金融需求被紧紧地压抑着。民间的投资公司是在2013年银行业钱荒中应运而生的, 代替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由于我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 无法给以这些投资公司有效的管制, 经常出现不法行为。有些投资公司为了吸纳存款不断提高利息, 高利息转嫁给中小企业形成恶性循环。缺少法律法规是我国目前民间金融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与大企业的比较下的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对于中小企业主要是在量和性两方面进行界定, 即可以量化的企业的规模人数销售额等或决定性质的控制方式和经济特征。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衡量指标以及定义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 下文将把与中小企业类似定义的民营、私营以及小微企业和更广泛的中小企业统称为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可以提供给当今社会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具有运行成本低盈利能力高的特点, 因此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可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剩余;中小企业中与农业相关的部分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 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涉及面广, 其巨大的产值功能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一些先进技术和创新应用的行业, 中小企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加快我国高新技术的前进步伐;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获得融资的同时也作为民间金融的利润来源, 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更规范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尤其是金融支撑体系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甚至出现倒闭危机。
三、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1. 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但是政府等部门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政策都不能适应其发展情况。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有的资金,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一些非金融机构提供的十分微薄。中小企业的融资, 看温州和鄂尔多斯的情况不难发现主要的融资来自与民间金融, 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我国甚至世界的经济难题。
2. 民间金融发展缓慢
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市场化的进程, 虽然存在很多的闲置民间资本但由于没有完全融入市场, 使其空有资金却找不到合适可靠的投资渠道。另外民间金融中由于信息不均衡, 加之民间金融关系、血缘、地缘的特点, 在找不到合适的借助者的情况下, 有的民间资本就会投向地下钱庄放高利贷的黑色金融中。闲置民间资本的不良投资比如放高利贷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 隐藏着许多违反规定违反道德的因素, 容易引发资产纠纷。
3. 民间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民间金融的相关立法不健全, 国家调控几乎空白, 因此我国的民间金融大多处于灰色金融地带, 缺乏信息的披漏和监管。由于民间金融的机构组织不健全不合理, 导致一些民间资本的拥有者容易被利用和误导将资金转向非法的地下投资中。没有法律法规保护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就会使其在资金链断掉或者破产时没有社会的援助没有法律的保护。
四、优化民间金融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
1.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建设中小企业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 与中小企业的先进的经营模式, 先进的管理水平以及高度的信息透明度和坚实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分离不开的。因此, 要不断优化升级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重视市场发展动态,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规范和企业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企业在融资前后及时对外公布可靠准确的财务信息, 从而逐渐使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不断提升。良好的上商誉将是企业无形的资产, 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综上内容都将为中小企业获得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加大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
2. 创新民间资本投资途径, 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
民间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阻碍民间金融的发展进程, 资金供需不平衡的时候民间资本就会大量涌入民间金融的各种形式中, 因此引导民间资本的资金流向是发展民间金融的重要内容。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民间金融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会使民间融资双方有合法的交易途径和畅通的信息交换, 民间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提高。鼓励民间金融进行创新, 有效吸纳闲置的民间资本, 并投入金融市场, 提高民间金融的活力。积极开拓形式多样功能不同的投资渠道。丰富多样投资的规范化民间金融市场必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其金融支撑体系的完善提供动力。
3. 加快建设法律法规, 完善监管体系
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强大的监管体系, 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内部的监管还是对于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都是必要的措施。对于民间金融而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民间资本也在逐渐积累并潜力巨大。官方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当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在应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化存在, 加强对民间金融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定期公布对民间金融运作情况的监管报告。这些建议有利于政府部门对民间金融的调控和监管, 促进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总结
上文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撑出发, 分析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的关系, 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途径单一的困境, 努力通过更加安全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获得资金, 把握机遇, 改善经营状况。同时, 民间金融组织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中小企业的较好的资金信用度。因此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撑相互依赖, 提高我国民间资本利用率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将对我国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 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小企业飞速发展, 但是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 民间金融一直在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特殊时期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民间金融往往不被法律认可, 因袭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被忽略。本文基于民间金融发展视角, 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撑体系进行研究, 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促进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发展。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金融支撑,融资
参考文献
[1]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19-100.
[2]鲍静海.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1-300.
[3]徐莉.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J].商业研究, 2010 (1) :155-159.
[4]王芬.温州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导刊, 2010 (1) :42-43.
[5]刘丹.民间金融法制化模式探析[J].金融与经济, 2009 (8) :82-85.
[6]汤柳, 董裕平.危机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破解路径[J].商业银行, 2010, (2) :54-56.
[7]薛艳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 2013 (7) :13-14.
[8]胡红雅.基于民间金融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解困研究——以温州为例.[J]现代物业, 2012 (5) :14-16.
[9]蔡四平, 顾海峰.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2011:5-7.
金融支撑 篇2
助力后发崛起
2014年,面对持续强化金融支撑与保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双重压力,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县领导对金融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办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开展银企对接、服务信贷投放、完善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取得了金融运行平稳向好、银企对接创新有效、金融生态改善优化的成效。但问题不足仍较突出,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贷款增量、增速与快速增长的存款不相匹配;融资渠道拓展不够,直接融资尚未破题;贷款结构不够优化,工业贷款增量较小、增速不快;贷款不良率依然居高,银行存有恐贷、惜贷现象;民间融资仍处收缩修复的阵痛期,整改清盘和稳定维护的压力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我办将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全力服务信贷投放。
不断创新政银企对接手段,充分利用网上银企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并动态更新银企信息,持之以恒地组织开展好分镇区银政企推介对接活动,平时随时协调对接,搭建平台载体,让有不同类别金融产品的银行与具备有效融资需求的不同主体,能够通过我们搭建的平台成功牵手。与此同时,积极做好银企对接意向合作项目的跟进服务、协调衔接、督查落实等工作,提高对接项目的成功率,全年新增信贷融资5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信贷融资20亿元以上。二是全力突破直接融资。
面对我县直接融资尚未破题的现状,一方面加强对直接融资工具的研究,提出我县能够突破的路径和措施;另一方面在前期已经组织考察、培训、推进活动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相对优质、意向在近期启动的7家企业,逐家登门对接,制订一企一策挂牌推进方案,推荐中介机构进入,尽早启动股改,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今年成功挂牌3家以上。三是全力集聚金融要素。
积极对接、尽快启动中信银行来射设立分支机构工作;服务推动8家市级银行射阳业务窗口扩增信贷投放,全年新增信贷融资10亿元以上;射阳农商行港口支行以及常熟行、太商行的新增网点加快推进步伐;城建集团牵头组建的小贷公司力争年内开业。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篇3
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安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已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也已启动,这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安徽是如何改变传统金融观念,加强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加强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
第一、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只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机构才得以生存及发展壮大。
孙志刚说,金融发展面临两个永恒主题,一是发展;二是防范风险。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决策失误、管理混乱、素质低下和腐败案件四个方面。只有杜绝这些问题,才能使金融健康发展。目前安徽融资平台风险不大,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是,防范风险是永恒的,我们仍需高度重视防范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可以说,安徽金融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支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孙志刚认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能够找到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采取积极措施,从共同利益出发就能彼此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他说,对于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安徽分支机构来说,只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才能得以生存及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得到发展了,银行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和银行会找到工作的结合点,想到一起去。近几年,各大金融机构在安徽发展形势很好,金融机构在安徽设分支机构的,在促进和见证安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尝到了甜头。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呈现出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
第二、必须坚持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的、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拥有众多的、实力雄厚的、充满活力的金融企业才能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们在支持中央在皖金融企业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同时,强力推进地方金融企业改革,努力建设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完成了徽商银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孙志刚介绍,徽商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设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重组按照“6+7”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即由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北、蚌埠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铜陵、淮南、阜阳的7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徽商银行是全国第一家率先完成省内网点全覆盖的城市商业银行。
孙志刚表示,在徽商银行的管理上,我们首先指明了银行的发展方向:要为安徽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要为安徽的经济发展服务。这个方向至始至终不能变,以此为前提,我们一是对银行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二是对股權结构进行优化。
从银行角度出发,追求的是回报最大化,比如银行搞100亿的贷款,给大企业贷款比给小企业贷款要好,风险小盈利大;到上海、北京等发达的地方投资比到贫困落后的地方要好,这就完全脱离了地方政府最初办银行的宗旨和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安徽对地方银行提出了发展的战略思想。对徽商银行的改革发展,我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规律可以做大做强;二是必须为安徽中小企业及安徽经济发展服务,要与安徽经济共存共荣。
孙志刚说,徽商银行要姓徽,牢固树立双重战略目标。我们主要在徽商银行的股权结构中下功夫,省属国有企业占大股,目前,徽商银行国有企业占70%股份,其中省属国有企业占50%以上;同时也欢迎优秀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目前,安徽各市、县、镇都有徽行的营业网点,充分发挥徽商银行对安徽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徽商银行成立以来,积极拓展业务市场,不断强化风险控制,稳步推进内部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主要业务指标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业务发展连续跨越新台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居行业前列,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国内上市银行中上水平,被中国银监会评为二级行。徽商银行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上合并重组新的一页。
孙志刚表示,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很需要金融服务。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为地方发展负起责任。安徽仅有一个徽商银行还不够,还要大力发展金融机构,为安徽经济发展服务。当前,安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稳健快速发展。这次改革主要是以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基础,吸纳城乡居民、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地方金融机构。目前已有29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这个规模在中西部省份中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第三。正在改制中的还有十几家,到今年底或明年初将达到60家。我们还将组建村镇银行、农村户主基金会等。此外,在全省成立了500多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担保公司,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做出了贡献。
第三、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标本兼治,源头解决“三小”贷款难题。
孙志刚说,原来这么多银行存在,为什么还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呢?尤其是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的“三小”贷款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都针对中小企业抵押不足、担保不足的特点进行了有益尝试,涌现出很多创新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网络联保贷款等。我们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找到症结和原因,改善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围绕金融产品创新规划,加强产品创新管理,优化产品创新流程,完善新产品评审和评价机制,评估并梳理部分重点业务流程,着力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职责分工明确、创新流程规范、专业队伍健全、保障措施有力的产品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产品创新对金融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的支持作用。
孙志刚指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关键要靠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当前,要重点推进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壮大农村金融实力。要综合运用和创新融资工具,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以及企业债券等业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大全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各类担保组织,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担保行业的发展。
安徽各银行规范产品创新流程,提高自身产品创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立科学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产品创新工作,提升了其产品创新的研发水平与效率,确保了对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促进了产品创新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建立产品创新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制定产品考核方案,开展对产品创新主办部室、支持保障部门、创新团队等的考核,客观地反映和评价相关部门、人员产品创新的业绩,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产品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全行产品创新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加强新产品开发的后评价工作,将新产品创利水平与资源配置情况适度挂钩,完善产品创新约束机制。
加强新业务研究分析与产品调研。加强对新兴业务和产品的前瞻性研究和分析,提高新产品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水平,明确创新重点及方向。组织开展产品专题调研,了解分支行等一线产品营销和管理人员对其现有各类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产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优化和改善产品管理和业务创新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和决策支持。与相关部门配合,搭建新产品信息沟通平台,密切关注主管部门与其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政策、业务准入标准等信息,对同业产品创新情况进行跟踪,定期发布产品创新简报。
孙志刚指出,安徽各银行还为小企业设立了专门服务机构,为小企业量身订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实行奖励政策,国有担保公司可降低50%保费;信用好的企业可无担保贷款。同时,企业贷款可以与保险业结合起来,保单可以作为抵押贷款。专门设立针对小企业服务创新奖,奖励个人和单位。另外,我们还专门设立全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小企业贷款解决后顾之忧。
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安徽省较有效地解决了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的“三小”贷款难问题。“三小”贷款额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率较低。以安徽省建设银行为例,三分之一为小企业贷款,小企业不良贷款率低于本行的不良贷款率,走出了一条为中小企业服务行之有效的路子。
第四、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加快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当一个企业想赖掉银行第一笔贷款的时候,就等于为自己的坟墓挖了第一锹土。”这是孙志刚常说的一句话。
孙志刚认为,我们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加快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社会,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对此,我们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入手,启动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针对信用缺失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安徽省各级政府部门、银行金融业和企业携起手来,提出从营造规范的金融运行制度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改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加快改进金融运行市场环境、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除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外,我们将进一步营造规范的金融运行制度环境,在全省范围建立健全全社会联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体系,并继续推进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建立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机制,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关系。
为改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我们将从规范执法行为、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以及加大对金融涉诉案件的审理、执行力度,建立打击各类金融犯罪行为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依法维护金融权利。在改进金融运行市场环境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将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與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和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并完善经济金融监测体系,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各金融机构还将根据省有关产业政策,继续加大对重要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孙志刚指出,安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金融工作的认识,努力学习金融知识,了解现代金融规律,研究制定支持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和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组建村镇银行,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主动推荐优质项目,跟踪落实对接实效。加强社会信用宣传教育,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支持当地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履行职责,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项目,将建成国际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安徽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据孙志刚介绍,中国工商银行合肥后台服务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建设银行总行后台服务中心、浦发银行总行后援基地即将开工建设。与农业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邮储银行总行和招商银行总行也达成了建设后台服务中心的合作意向。
孙志刚说,安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已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也已启动,这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这一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组织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日益显现,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之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孙志刚说,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战略意图层面,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积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物流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支撑 篇4
物流金融是交通运输行业内特点鲜明的金融服务产品,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与物流分业经营孕育出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不但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而且有助于延伸物流企业自身价值链条,并丰富银行担保体系,拓展银企合作空间,搭建金融机构、客户、物流企业及其他业务合作伙伴“多赢”的业务合作模式,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物流金融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它相关的法规制度、行业规范、信用评价体系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性等内容,还需不断建立与完善。
朝阳产业尚需加速
简言之,物流金融是通过质押借款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货物来融资的一项业务。由于我国法律并不允许混业经营,所以物流企业(多为大型物流仓储企业)、银行和借款企业的三方合作成为我国物流金融的主要商业模式。
具体而言,其运行模式为银行在综合考察物流企业的企业性质、业务规模、资信水平、既往业绩、业务前景、财务结构等内容的基础上,授予物流企业自主的信贷配额,由物流企业对使用其物流仓储服务功能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质押贷款,并优化设计融资模式,进行质押物评估、资格审查以及全程动态监管。
笔者认为,物流金融业务出现的内在原因源自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固定资产不多和现代企业“轻资产”的发展模式,造成企业遇到资金问题时无法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资金。物流金融则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之一,它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能够有效地盘活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和快速扩张方面,从而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除了企业融资需求这一内在成因外,金融机构创新意识的增强则是物流金融出现的外在助力。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开展业务,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这样就促使金融机构,如银行,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助推了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诞生”。
总而言之,物流金融的出现,对企业(借款企业)而言,可以有效解决在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利润空间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亦有效提升了存货及在途物资的利用;对银行而言,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与银行合作,监管客户在银行质押贷款的商品,一方面增加了配套功能,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和竞争力,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可见,通过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使得参与业务的三方都获得切实的利益,真正达到“三赢”的效果。正是这种多方获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使得物流金融服务获得了发展的源源动力。
但是,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尚在探索发展阶段的创新服务产品,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两方主体之间的信贷风险,变成了物流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之间的信用风险,因此,能否有效地分析和控制三方主体间的信用风险,就成为了物流金融业务能否平稳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机遇和风险并存
如前文所述,物流金融作为全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它的业务要素中原有银行的业务风险并没有减少,同时还增加了质押管理风险和物流公司监管风险,呈现出“低信用风险、高操作风险”的风险特征。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尚处于成长期,其内部管理往往不够不规范,特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度量和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从而直接影响其履约能力。
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来源在物流金融商业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作为商业银行的代理人和中小企业的委托人而存在,导致了多种委托代理关系并存的不确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合谋欺诈的可能性。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代理人,为商业银行进行质押物的评估和监管等工作,这便实际上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的动机,可能会为拉拢客户而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数据,这种粉饰往往会给后者带来损失。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样面临着来自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它作为中小企业的委托人,同中小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其内部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能力又远不及商业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组织,如何准确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承担的是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作用,当客户违约或无法按期还款,同时质押物变卖后尚不足以还贷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
风险控制水平亟待提高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是每一项金融创新产品都是收益与风险的并存,因此建立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是物流金融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从传统的银行对融资企业固定资产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体供应链水平和交易背景的评估,因此其风险控制也应延展为整体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为此,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其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防止出现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比如,事前仔细调查融资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了解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和销售状况、承销商和经销商等,以及对各种单据和凭证进行真伪辨别。此外,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上,也要综合考虑其规模和实力,以防止其与生产企业串谋骗贷的行为发生。
金融支撑 篇5
以实际为切入点,坚定定位目标,规划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确定“行动纲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战略部署。农信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更是“三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完全一致,更是农信社发挥作用、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省联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全省发展的大局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作为全省农信社“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业务拓展的行动纲领。省政府办公厅已对此正式发文予以转发。
在今后的五年,全省农信社将围绕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和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合理配置农信社信贷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品种,拓展业务领域,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增加信贷投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满足农民有效贷款需求,缓解农村地区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以此为目标,省联社着力创建支农金融服务平台,指导全省农信社实施好“五大工程”:
农民致富信贷支持是第一工程。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结合本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主打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致富信贷支持活动。今后五年新增农户贷款余额要达到300亿元以上,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加150亿元以上,贷款支持的农户达到800万户左右。
全民创业信贷支持是第二工程。把支持县域全民创业作为农信社自身业务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创新贷款品种,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对农民自我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城镇居民创业给予贷款支持,逐步解决民间创业的贷款难问题。
中小企业信贷促进为第三工程。认真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措施,创新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机制,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加大对各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贷款需求较大的优质企业,积极探索社团贷款的方式,培育优质客户群体。
农业产业化信贷促进为第四工程。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农村市场建设信贷支持为第五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商品流通改革试点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经营和流通企业,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广“商家乐”等多种贷款方式,促进农村三产发展。
同时,为保证“金融服务计划”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省联社积极和有关方面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农信社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省商务厅密切协作,重点扶持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建设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二三产业的信贷投入;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各自资源和业务优势,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与省担保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创新贷款担保机制,加大对各类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以缓解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为突破口,确定宁国市联社等10家联社为小企业贷款试点单位,大力开展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全省农信社推开,提升贷款营销水平,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功能;省联社充分发挥自身的金融优势,重点通过推进信用乡镇和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实行信贷倾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源,积极推动制度建设及机制转换,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支“铁军”
用制度改革来规范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农信社经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内控机制不健全,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为尽快扭转农信社管理混乱的局面,省联社将建章立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认真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外省和其他银行的经验,结合安徽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和处置、大额贷款报备、员工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稽核检查、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案件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狠抓制度执行力和责任追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强管理,为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各类风险提供了保证。
用产权制度改革来加快商业运营步伐。按照坚持标准、分批进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70家统一法人联社完成了筹建和开业,占全部联社的84%,基本完成了组织形式改革的任务。农村银行组建取得积极进展,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开业,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获准筹建,铜陵市郊区、霍山县、青阳县、贵池区等农村银行已筹建待批。各行、社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明确产权关系,积极探索完善“三会一层”制度,初步形成了合理分工、通力协作、相互制衡、有效监督的治理结构。
用激活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来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对包括省联社机关在内的全系统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将员工收入与行、社等级和经营绩效挂钩,根据不同岗位和承担的职责以及工作业绩来确定员工报酬,加大收入分配的正向激励。全省已有家行、社进行了“双考”,共分流人员1583人,其中,待岗702人,内退653人,辞退333人;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招聘了 名县级机构领导班子成员,新录用了 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举办了信贷、财务、科技、稽核、安保等各级各类培训班 次,已培训人,对提高员工素质起到了较好作用。
以“示范工程”领航,合理配置农信社金融资源,以点带面,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结合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新农村“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精神,在深入调研和慎重选择的基础上,省联社确定了广德县新杭镇和东亭乡高峰村为联系帮扶村镇。
成立组织。省农信社将实施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与示范村镇帮扶工程紧密结合,并于2006年3月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好新农村建设和示范村镇联系帮扶工作。
选派干部驻点帮扶。为进一步开展好示范村联系帮扶工作,选派工作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新杭镇驻点工作。驻点干部根据帮扶村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帮扶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把对示范村镇的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向帮扶点捐资。省联社为广德县新杭镇和东亭乡高峰村组织帮扶资金20万元,表达了对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的深情厚意,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一是抓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通过扩大贷款授信面并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投放额度,注重培育专业户致富能力,引导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二是做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服务工作,加快培育新的优质客户,对优秀企业,实行信贷扶持优先、利率优惠等政策;三是对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良、有市场前景、资金需要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整合农信社资源,予以重点支持。截至目前,对帮扶村镇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余额累计达16838万元,贷款户数为4198户,其中企业为135家。
农信社的强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帮扶村镇的发展,使得新杭镇和高峰村已成为全县镇村级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推动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点带面,探索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推动联系帮扶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深入发展。省联社从联系帮扶点工作中总结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围绕村镇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文章,整体推进金融支农服务进程,在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努力。
以创新激发活力,靠优质的信贷服务,靠良好的贷款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创新是金融机构的活力之源。在省联社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县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制定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案,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做法、新品牌,切实抓好“金融服务计划”的组织实施。绩溪县联社在适宜大面积种植山核桃的荆州乡开展“户户联保”,提高农民融资能力;五河县联社为农民开设“绿色通道”,贷户凭相关证件,可在营业柜台直接办理存单质押贷款、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桐城市联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一乡(镇)一品”特色农业,两年累计发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20亿元;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创办了“金色家园”企业联保贷款,在同一乡镇的企业之间自愿组合、互相联保的基础上,签署银企合作联保协议,实行一次性核定授信金额,在规定的金额内,企业随用随贷,目前,他们已向36户联保企业授信13961万元,发放15家企业贷款3961万元。
金融支撑 篇6
一、大连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供给
1. 直接融资。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在大连有着初步发展。2009年大连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科冕木业获准中小板上市等, 为大连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然而大连的投资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 最大的资本金9 000万元, 最小的仅300万元。这些民营投资公司, 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给中小企业创业提供资本。
2. 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截至2008年末, 大连市中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 (单户贷款余额1亿元以下) 余额654亿元, 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7.13%;大连小企业贷款 (单户贷款500万元以下) 余额123.55亿元, 比年初增加18亿元, 增长17.05%。小企业授信户数10 945户, 比年初增加3 350户, 增长44.11%。
3. 信用担保。
大连市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初建于2000年, 但发展较缓慢。大连市担保机构已达66家, 占全省的44.6%;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为48.6亿元, 占全省的55.8%。目前主要的担保对象是制造加工和商贸流通领域中小企业, 但在外部环境、行业自律、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4. 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获得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 2009年提出《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其中, 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已兑现2008年小企业贷款奖励135.35万元, 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537亿元。
二、大连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大连市中小企业只有少部分可以在二板市场上市, 但是绝大多数无法达到资本市场的条件。风险投资方式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债券市场同样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 无法实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
2. 银行信贷支持不足。
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的不透明性以及资金需求急、少等特点, 而银行贷款普遍倾向于有担保以及抵押, 并且一般银行几乎都将大中型企业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而对于中小企业往往是有“惜贷”、“慎贷”政策, 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 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3. 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大连地区已经尝试开展小企业联保、经营业主联户担保、信用共同体贷款担保、区域联保、上下游企业联保, 以及由担保公司、银行、贷款企业、股权投资人四方合作的贷款担保新模式, 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困境。
4. 自身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比较
单一, 在创业阶段以及发展中, 几乎是以自有资金为主。如科技型企业在创业的前、中和后期三个阶段中, 自有资金分别占到企业资金来源的81%、46%、37%。
5.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限制。
由于营销能力、管理技术的限制, 或无形资产过高、财务会计不全等使其存在高的风险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导致传统的外源融资受限。
6. 社会服务体系滞后。
大连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备, 缺少高效率的信息支持与配套服务。多数的服务机构如中小企业金融中心等分布在市区, 但缺乏服务效率, 并且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服务意识, 在县域以及农村则缺乏相关服务机构。
三、大连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推进模式构建
1. 资金供给体系。
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较为发达的民间资本市场等等。商业银行应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明确将中小企业列为服务对象。同时组建适合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的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等多方位筹集资金。
2. 信用保证体系。
采取政府参股、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租金返还、资金奖励等鼓励性措施, 吸引国内外高水平担保机构和著名金融机构组建担保公司, 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比例。建立资本补充与补偿机制, 通过持续性的补充风险准备金来维持担保机构的持续运转。
3. 政策服务政策。
政府的除了监管决策外, 更重要的是服务, 因此政策服务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制度特点和发展的特殊需要, 出台一些特殊的政策, 如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门槛, 鼓励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
4. 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改善中小企业现有的法律经营环境, 积极有效实施已有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结合大连中小企业特点, 建立鼓励扶植、引导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5. 中小企业咨询体系。
以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促进中小企业形成自我完善与自律体系, 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经营、财务、法律等方面咨询培训, 引导中小企业健康的发展。
四、大连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模式的实施对策
1. 加强政府政策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
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鼓励政策, 鼓励通过典当、风险投资、招商引资等渠道融资。积极为引进、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公司等提供指导及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开展银行与民营及中小企业对接等多种有效方式, 疏通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健全担保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解决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的问题。适当推广仓单质押业务、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出口退税账户托管业务等多种适合民营及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
3. 积极发挥资本市场融资。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政策优势, 指导帮助民营及中小企业改组改制, 支持和推进民营及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对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鼓励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上市, 加大直接融资, 解决其自有资金不足问题。
4. 实行贷款差别利率管理。
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大连市应根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等因素自主确定差异化的贷款利率, 并随风险、收益等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从而促进大连市中小企业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5.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民营及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对守信企业, 加大信贷等金融支持;对失信企业, 建立黑名单制度, 实施行业制裁。要推进民营及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 建立民营及中小企业信用自律机制, 营造诚信环境。
6.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力度。
举办中小企业信用融资培训班, 为大连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融资担保、贷款能力和水平及企业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知识水平和素质, 加强与金融企业的沟通, 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尤其在增加就业、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大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融资难仍然是其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分析大连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基础上, 构建大连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模式与发展对策建议, 为大连中小企业金融支撑模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促进其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推进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Berger.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 2002:32-53.
[2]Petersen Rajan.Does distance still matter?The information evolution i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Journal of Finance, 2002:25-27.
[3]Yanjuan Cui, Ling Zha, Fenghai Zhang.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and Strategy of SMEs in the Incubation Based on Business Life Cycl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Vol.3, No.4;October2010:119-123.
[4]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 (1) :22-27.
[5]李茂生, 苑德军.关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J].财贸经济, 2000, (1) :17-20.
[6]褚伟.构建与完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 (1) :12-14.
金融支撑 篇7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一) 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
最近几年, 京津冀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京津冀地区GDP达到6.22万亿元, 同比增长8.58%, 高于同年7.7%的全国GDP增速。在目睹成绩的同时, 我们必须认清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足。首先, 京津冀地区2013年的GDP只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GDP总值的23.8%, 占不到1/3, 所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及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次, 京津冀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从2012年的11.0%下降到2013年的10.9%。
虽然, 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实力有较大的提高, 但三地间的GDP增长速度、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 河北省GDP增长速率持续上升, 生产总值稳中有升, 逐步超越京、津地区, 但在人均GDP的量化值内与京津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天津的人均GDP率先突破10万元大关, 连续两年居全国之首, 北京紧随其后, 两地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京津冀金融资源水平。
这几年, 京津冀三地的金融资源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就现阶段而言,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三地的金融资源水平呈“阶梯状”, 北京金融资源最多, 天津次之, 河北更次。
下面我们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部分进行具体分析。从银行业资源来说, 2013年北京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13万亿元, 约是天津或河北的3倍;银行业服务密度方面, 北京是每百万人6千亿元, 约是天津的2倍, 河北的10倍。可见河北和天津要想在金融资源方面赶上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从证券业资源来看, 2013年受IPO暂停影响, 三地上市公司融资额均不高;企业债券融资额较往年均有所提升, 但北京仍以1万4千亿元领先于天津的1千亿元和河北的3百亿元。从保险业资源来看, 北京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均领先于天津与河北。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河北和天津与北京在金融资源方面相差过大, 这就再次印证了为什么京津冀三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相差很多。
(三) 京津冀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比。
2013年度北京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 822.1亿元, 占京津冀区域金融实现增加值总和的54.7%;其金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8%, 位居全国第二位, 逐步与上海形成中国金融领域的双引擎。2013年天津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 202亿元, 金融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3.5.%, 位居全国第四位。而河北省毗邻两大直辖市, 又面临着产业升级, 金融发展起步较晚, 地域间核心金融竞争力明显不足, 金融发展程度与京、津仍存在较大差距。
而长三角经济圈适时的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核心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金融业迅猛发展。长三角中心的上海市2013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 823.4亿元, 高居全国各大城市金融业增长总值榜首。其周边核心地区江苏、浙江金融业增长稳居前八, 各自形成了依托“国际现代制造业”促进自身金融规模升级的特色发展模式。
梳理数据可知, 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金融业的龙头老大, 其对周边城市辐射程度偏低, 甚至出现了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的现象。京津两大北方经济中心城市, 区域间合作化远低于竞争化, 而京津两地同河北省在金融和经济方面均构成了严重的二元化结构;另一方面, 中心城市上海对江苏省金融发展以扩散效应为主, 辅以对浙江省的极化效应, 促使地区间合作紧密。重要的是, 上海市有效发挥其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金融发展的协同带动作用, 区域间金融产业更合理发展, 金融资源交流广泛, 周边主要城市主动吸收上海先进金融理念, 各省市间形成竞争兼顾合作的优化互动格局。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区域协同发展缺乏政策指引。
从目前来看, 京津冀地方管理者、金融相关机构对区域金融合作的研究缺乏前瞻性, 这样容易造成金融合作各自为政的局面, 而目前的合作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对今后区域金融的整体融合与长远发展势必产生不利影响。
(二) 京津冀金融市场分割严重。
虽然在地域上京津冀三地相邻, 但是三地的金融市场无论是从总量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三种情况。甚至北京和天津还有各自争当金融中心的竞争关系。这与三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就从客观上使得京津冀三地不自觉地抗拒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
(三) 中心城市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低。也就使得最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无法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 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造成中心城市扩散效应辐射面窄, 区域间差异化严重。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议
(一) 宏观金融体系协同发展建议
1、建立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相关机构。
参照欧盟的模式, 可以先成立若干个城市组成的京津冀金融合作委员会, 定期举行相关的金融合作论坛, 就重大金融合作问题进行探讨, 日后再将委员会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京津冀区域。
2、找准京津冀三地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
可以将北京作为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监管中心;天津定位于金融服务中心, 主要做金融批发业务;河北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 作为金融后台中心。
(二) 中观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建议
1、补齐京津冀三地各自金融机构的短板。
河北需要整体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天津应该集中精力建设证券机构;而北京则是需要发展外资的金融机构。
2、加强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间业务合作。
以银行业为例, 京津冀三地的各银行可以从银行间市场入手进行合作, 比如同业拆借、银团贷款、贷款出售等业务。通过签订协议, 在信息的沟通、贷款的安排、资金的保证等方面达成一致。
3、鼓励三地金融机构跨区建立分支机构。
以银行业为例, 我们可以依托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现成的银行网点向周边其他区域扩展, 形成更大的银行网络, 也为京津冀一站式金融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微观信用管理协同发展建议
1、构建京津冀地区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统一的征信体系可以促进京津冀三地跨区域融资, 也可以为金融机构发展跨区域客户提供信用记录, 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帮助京津冀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
京津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小企业, 北京中关村已成为了首批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我们还可以顺应互联网金融的潮流, 利用网络平台比如P2P网贷平台, 结合京津冀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京津冀区域内中小企业网络融资平台。
参考文献
[1]安虎森, 彭桂娥.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 2008.6.
[2]孙翠兰.“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金融产业协同发展总体思路[C].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北京市社科联, 2010.7.
金融支撑 篇8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表示,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当前在城镇化资金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资金缺口巨大, 需要专项资金支持, 地方对项目启动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等方面。
郑之杰提出, 提升金融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系统编制融资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等。二是要大力推进信用建设, 防控化解债务风险, 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 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政策财政、土地、金融、行政等资源的梳理整合等。三是要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要推动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等。
金融支撑 篇9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县域金融发展较快, 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县域金融, 县域金融是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要部分。发展农村经济是加速县域小康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 逐步推进现代农业的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 由此使农业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密集趋势增强, 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加大。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个体工商户日益增多。农民从事个体工商业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同时, 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 农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 这些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资金都必须依靠县域金融的支持。
2. 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县域金融支撑。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中小农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商业企业、中小交通运输企业、中小建筑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在这些中小企业中, 除极少数有较充足的自有资金外, 其余绝大多数企业的自有资金都比较少, 它们从筹建、挂牌成立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撑。
3. 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在
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 无论农业企业还是工商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如多层次多种类信贷服务, 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汇兑服务, 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服务, 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
二、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县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和服务。没有县域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县域金融支持其持续快速平衡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县域金融的支持及服务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1. 县域金融机构不断收缩, 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降低。
自2003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 县域银行业机构出于自身效益考虑, 大幅收缩撤并基层分支机构后, 没有新的相匹配的银行机构、金融服务方式及时跟进, 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降低, 县域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2. 县域存款资金持续外流, 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动力。
近几年, 随着县域金融格局的调整和县域资金趋利性的加剧, 县域除了机构网点供给不足外, 县域资金外流渠道在增加, 资金外流增量逐步扩大, 导致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总量减少。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后, 把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发展作为主要支持对象, 一方面将县域基层机构资金层层向上级银行集中, 将县域农村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 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大资金组织力度的同时资金运用权限层层上收, 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足值资产抵押贷款, 其余新的贷款发放或者建立新的信贷关系均须逐笔、逐项报上级审批, 导致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降低, 县域贷款余额不增反降。
3. 县域信用担保抵押难, 经济主体融资障碍大。
一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能力弱。无论是政策性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规模小、费用高、放大倍数低, 反担保条件高, 尤其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十分缓慢, 信用担保能力更低。二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难。因为这些企业多为租赁经营, 自身积累少, 大多没有可供抵押的房地产, 难以拿出让银行信服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银行的贷前调查过分注重担保物和抵押物。三是县域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成本高、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 既要花费房产及其他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公证费, 又要支付财产保险费、印花税、工本费以及他项权转让手续费等诸多费用, 使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增大。
4. 县域金融功能不健全,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弱。
目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还是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是“抓大放小”, 县域资金层层上存, 贷款权限高度集中, 基层银行贷款无自主权, 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同时, 为控制信贷风险, 贷款审批链条加长, 延长了贷款发放时间, 很难满足县域小企业使用资金上的“快、急、短、频”的特点。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单一, 现仍是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 个人消费信贷和投资、理财、代收代付、代理买卖证券等中间业务, 乡镇银行机构基本没有开展。现代金融服务手段, 诸如信用卡、自动柜员机、承兑汇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城市已十分普遍, 但在农村则基本上是空白。涉农贷款的期限较短、额度较小, 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5. 县域社会信用文化缺失, 银行机构缺乏放贷积极性。
当前县域经济主体实力较弱, 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县域个体民营企业规模较小, 加工产品简单, 附加值低, 其产品的市场饱和度较高。它们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和信贷违约风险较大。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逃债有理、赖债有功的风气盛行;不少企业常借破产、改制、转制之机, 有意或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同时, 中国现阶段的金融执法效率不高, 银行胜诉案件执结率较低。对借款人逃避银行债权的行为, 银行诉诸法律, 个别地方法院对银行债权案件判决不及时或判决后执行难, 或执行周期很长, 对金融债权的有效维护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生命”。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说“县域金融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柱石”, 当然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柱石。所以有人说, “县域金融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禀赋”, 合理高效的县域金融资源配置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推动县域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县域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因此, 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既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又是县域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当前中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1.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
在有利于三农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根据县域各金融机构的职能和特点, 合理进行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经营格局的调整, 从而有效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整体功能。其主要措施一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的骨干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适当下放贷款权限, 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如农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适当恢复撤离乡镇的部分机构网点, 发挥其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 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充分发挥其支持三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逐步恢复已撤销的乡镇金融服务网点, 着力提高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的支持者和金融纽带。三是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县域保险是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开拓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品种。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也是促进城镇人口就业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县域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金融产品或新金融服务项目。如国有商业银行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和信用评级体系, 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县域中小企业, 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扩大授信额度。各银行机构开拓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工具, 推出更多、更新、更具有灵活性的信贷产品;研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贷款方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努力探索公司担保自然人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或仓库物权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 方便中小企业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业务等, 全方位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3.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当前中国公民的信用意识不强, 许多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 由此造成县域经济融资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已迫在眉睫。为此, 首先, 应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 大力推进诚信系统建设, 加大农村、企业、社区和区域等信用工程建设力度, 着力培植“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户”等微观信用主体, 增强县域经济主体诚信意识。对培植的信用主体要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推动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其次, 健全金融法律制度, 加大金融执法力度。第三, 努力提高金融消费者和执法者的素质,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 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4. 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 不断提高县域融资市场活力。
县域金融承担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成为真正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必须实现政、银、企协作, 建立高效运作的县域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 使银行、企业、政府信息共享, 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为此, 应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经常以银企恳谈会、贷款营销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 及时发布和反馈经济信息, 保证银行信贷投放的准确性。
5. 努力提升县域经济主体自身实力, 为县域信贷持续增长提供良性载体。
县域经济主体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也是其向县域金融机构融资的主体。它们的素质和经济实力状况对县域金融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 县域党政应采取各种之有效措施促使其经济主体苦练“内功”、“强身健体”, 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 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根本上改善自身融资环境。
四、安徽省肥西县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1. 整合金融资源, 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要采取措施, 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一方面加强县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 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适时发布信贷政策指引,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规定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 将上存资金调减到最低水平。同时, 鉴于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了存单小额质抵押贷款业务, 应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好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不断提高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同时, 对肥西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金融部门, 政府要在用地、规费等方面予以倾斜。
2.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 打造诚信政府、诚信金融、诚信企业, 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 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要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 全力支持基层商业银行保全和维护债权, 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 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通过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调动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要督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 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等问题, 为基层行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
3.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
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无力, 是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要出台政策, 改善环境, 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 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政府要逐年增加现有担保机构担保基金数额, 提高担保能力, 扩大担保范围, 也便于金融机构贷款操作, 满足企业信贷需求。要不断创新担保方式, 允许农民以住宅、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有效权利作抵押,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4. 加强银企对接,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贷款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全县经济发展。要克服“零风险”的信贷意识, 转变观念, 积极开拓客户市场, 加大对诚信企业、优势客户的信贷支持, 发挥资金效益, 提高银行自身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产品档次、开发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规范经营, 依法经营, 诚信经营, 提高企业的资信度, 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投放信贷资金的信心;遇重大经营事项要及时与银行沟通, 及时反馈信息, 定期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策略等。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搭建平台, 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等, 为加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
5. 加强银政沟通与合作, 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要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 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 通报经济、金融情况,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平常要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 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 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 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 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 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发布,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县域金融机构大幅收缩, 县域信贷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使县域金融资源大量流出,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减弱, 因此, 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金融产品,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县域金融环境, 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 不断提高县域金融市场活力。安徽省肥西县金融机构也探索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闫恩虎.构建促进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5) .
[2]樊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弱化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 2010, (2) .
[3]刘瑞清.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支持的思考[J].华北金融, 2010, (3) .
金融支撑 篇10
甲级办公楼
上两个季度相对疲软的租赁需求得到改善。深圳市经济整体发展稳中向前,第一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速8.4%,近三年来最高。其中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幅9.1%。在经济基本面良好的情况下,2016年前5个月全市企业注册数量同比增幅约27%,全市整体办公楼需求获得支持。
甲级办公楼方面,高科技类公司的租赁需求稳定,证券、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类企业的询盘量较第一季度有所上升,优质单一业权的甲级办公楼需求获得支持。但在福田CBD,租金敏感的中小型租户外迁搬到福田CBD边缘或南山中心新落成的办公楼的情况导致部分大厦空置率上升。
第二季度仅有一个甲级办公楼项目投放市场,仅有一个位于福田区的散售型甲级办公楼项目(京基滨河时代)竣工,新增面积近14万平方米。
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退租及注册受限对办公楼空置压力的影响稍获缓解。在整体租赁需求稳定、企业自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第二季度全市整体净吸纳量录得近12万平方米,使得全市甲级办公楼空置率轻微下降0.1个百分点至13.3%。
甲级办公楼资产值持续上涨,但租金仍处于盘整期。租金方面,下降态势仍然持续。优质单一业权物业需求依然稳定并且空置率保持低位,一些地标性项目租金甚至仍在上涨,但是,部分散售物业因为企业持续外迁导致入驻率没有明显改善等原因,租金叫价继续下降,导致全市甲级办公楼租金环比下降近1.2%。
继北京上海后,全国办公楼投资市场热点趋往深圳。以目前相对比较活跃的保险、银行业为例,其自用和投资需求相结合的投资特点成为新趋势。但是由于整体资产价格目前处于高位,深圳全市资本值升幅基本维持不变。
市场展望:展望未来,仲量联行深圳董事总经理夏春毅指出,金融与科技行业购买优质可售物业自用的需求将持续支撑投资市场发展。下半年,预计将有近80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投放市场。但是,深圳经济基本面维持良好发展及P2P企业倒闭影响逐渐减弱,预期租赁需求保持乐观。加上总部企业自用需求外,银行、保险等行业活跃的自用购买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置率压力。预期年末全市甲级办公楼空置率上升,但仍在20%以内。
受上述因素影响,虽然优质单一业权的甲级办公楼租金仍有一定上涨空间,但预计下半年整体租金下调压力仍然存在。投资市场方面,投资需求活跃,机构性投资者和自用型企业用户持续看好深圳市场。投资者仍然看好核心区域物业未来的升值潜力,另一方面,金融与科技行业仍然积极寻找优质可售物业用于自用,该方面需求将继续支撑投资市场发展。
零售物业
个性品牌受关注程度增加,儿童类业态租赁需求活跃。深圳核心商圈的租赁需求仍然活跃,为了提升吸引力,购物中心除了热衷于引进更多中至中高端的连锁品牌外,市场上的个性品牌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与此同时,在核心商圈,中端定位的快时尚品牌已逐渐成为一种标准配置,由知名设计师独立或联合创作的彰显个性的服装品牌则受到更多的关注。
随着年轻家庭的不断增多,儿童类业态租赁需求保持活跃,尤其以儿童服装类、儿童教育培训中心、婴儿用品类为主。其选址偏好中端定位的购物中心,在核心商圈与非核心商圈都有较积极的选址活动。
一个核心商圈项目于第二季度开业。位于福田区车公庙商圈的KK ONE在5月底开业,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全市优质零售物业总存量上升至325万平方米。
部分之前空置率较高的购物中心在租赁策略的调整下出租率有所好转,加上新增供应项目的开业率良好,在市场整体健康的租赁需求的带动下,全市优质零售物业空置率进一步减小,环比降至第二季度的3.1%。
零售商继续追捧核心地段的成熟物业,全市整体租金表现稳定。受空置率低和健康的租赁需求影响,位于成熟地段的项目租金持续上升,如蔡屋围商圈和福田中心区的购物中心等。业态方面,餐饮与休闲娱乐行业的租金升幅相对较快。受此带动,全市优质零售物业首层租金环比微升1.8%。
市场展望:展望未来,仲量联行深圳零售地产部总监许斌认为,即将开通的新地铁线路将持续增强核心商圈凝聚力,预计租金平稳上升。由于本年度将有三条新地铁线开通并大范围行经现有的核心商圈,预计核心商圈的凝聚力将进一步增强并继续受到零售商的青睐,尤其是餐饮、快时尚和儿童类品牌。预期在核心商圈的带动下,未来12个月全市首层租金升幅将保持稳定。
预计下半年仍有多个项目竣工,总供应量近47万平方米,其中近1/3的项目将位于福田区并以中至中高端定位为主。截至第二季度,大部分计划今年开业的新项目的预租情况良好,预计年末全市空置率将上升至6%~8%。
工业物业
与上季度相类似,租户在第二季度对保税仓库的需求稳定。受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外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深圳1~5月累计出口总额稍微回稳,虽年至今降幅仍有约-1.2%,但相比第一季度的降幅收窄近4.4%,保税仓库需求受到支持。另外,尽管4月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出台,但是暂时对第三方物流及贸易企业的仓库租赁需求并无太大的影响。因此,整体来说保税仓库需求依然稳定。第二季度,在无新增供应的情况下,空置率微跌0.2个百分点至4.2%。租金方面,业主整体叫价平稳,在租赁成交较活跃的盐田保税区细分市场的带动下,全市保税仓平均租金环比微升约0.6%。
来自制造业、零售业以及电商等的大面积租赁需求继续活跃于深圳的非保税市场。因大面积仓库供应不足,大宗租赁需求向周边城市外扩的趋势有增无减。第二季度,深圳稳定的租赁需求支持整体非保税仓库空置率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2.2%。供不应求的态势亦加强业主叫价信心。因此,第二季度全市非保税仓库租金升幅稳定,环比上升近1.8%。
供应方面,第二季度有一个新增非保税仓库交付使用。该项目是由商普洛斯为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定制的二期仓库,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
市场展望:展望未来,仲量联行深圳工业地产部总监古振鹏预计,4月实施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对整体跨境电商影响有限,但预期仍会有少量中小型的电商受到影响,并影响其保税仓的租赁需求。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增速疲弱和外贸需求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预期短期内出口复苏仍然受到压力,外贸类企业的保税仓储需求在短期内增长有限。因此,虽然下半年没有新的保税仓供应,但为了维持较低的空置率,业主对租金升幅的预期将相对保守。
与保税仓库市场不同,非保税仓库需求预期持续走高。在深圳可租赁供应有限的情况下,预测全市整体非保税空置率维持在低位水平,令业主提价信心预期充足,预计全年租金同比增幅在6%~8%。■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