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撑

2024-08-27

财政支撑(精选5篇)

财政支撑 篇1

一、财政支撑社会救助的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牢固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善于运用财政支持手段,把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生存权益和人格尊严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 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序科学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的目标,建立起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自然灾害救助为主,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 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于保障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1)以财力支撑确保基本保障制度日臻完善。一是完善低保保障制度。东宝区现有低保对象843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3%。2015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月均440元提高到480元,农村由年均2540元提高到2800元,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355元,农村达到128元。每年春节按人均3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按人均300元的标准进行健康检查。建立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和年度核查制度,2014年取消低保对象892户1216人。二是加大“五保”供养力度。全区现有农村五保对象604人。从2013年10月起,集中供养按每人5000元、分散供养按每人4100元标准执行,实行按季直达。同时,切实减轻五保对象医疗负担,住院费用除新农合报销外,享受医疗救助(7000元封顶),不足部分再用临时救助解决一点。三是真心关爱孤儿生活。全区现有孤儿35人,其中:散居孤儿30人,按每人每月600元标准发放生活费;福利机构供养孤儿5人,按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发放生活费,春节期间按每人300元发放慰问金。对考上大学的另外给予资助,成年后给予3万元的建房补助。四是实现高龄津贴补助。从2013年起,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80-89岁的按月发放50元,90-99岁以上的按月发放100元,100岁以上的按月发放300元,在五一劳动节和九九重阳节还对省部级以上劳模和10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进行走访慰问。东宝区现有80岁以上的老人6655人,2015年区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443万元。

(2)以财政辅助确保救灾安置体系初步建立。由东宝区财政局和区民政局共同制定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办法,确保发生自然灾害后,区级民政、财政部门能够迅速赶赴灾区,深入一线查灾、核灾并及时准确统计上报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职责分工发放救灾物资和资金,给予灾民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平时掌握水灾或旱灾造成的各地基本农田减收程度,合理安排夏秋和冬春交替时节的受灾群众口粮。切实有效做好灾害紧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和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及时、公平、合理的救助。结合当地多年的自然灾害规律,合理安排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 做到及时更新、补充,一旦突发灾害先发货后付款。

(3)以财政补贴确保困难群众“病有所医”。近年来,东宝区不断推进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对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政府资助他们参保、参合,看病住院不设门槛费,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报销后,再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并实现医疗救助即时结报“一站式”服务在市直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2014年结算补助75万元。对低保边缘户或个人支付医疗费达3万元以上的大病患者给予300010000元的大病生活补助。近3年共向17531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累计支出医疗救助金1008万元,2015年预计享受大病医疗救助人数在8000人左右,需支出400万元。还积极落实《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相关费用的患者提供应急医疗救治。

(4)以财政倾斜确保相关救助制度不断稳固。尝试教育救助。近年来,全区年均安排专项资金60万元,对寄宿在初高中的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等困难家庭子女,给予生活补助,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生活。完善住房救助。将农村特困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坯房改造职能划转住建部门管理后,针对农村智障人士、 残疾人、不适宜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等靠自身无力改造老旧危房的特困群体,连续4年安排资金200万元,按照每户建设50平方米标准住房的要求,给予2-3万元的救助,累计救助近400户,支出资金近1000万元。完善就业救助。实施积极的就业救助政策,每年在低保核查时,进行筛选登记,摸清就业救助对象底数和就业需求,对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低保对象,交由区就业局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或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对农村年龄偏大的低保对象,由村级安排从事保洁等岗位。通过鼓励企业吸纳、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救助对象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实施临时救助。2015年预算安排临时救助600万元,其中安排资金240万元,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给予特困生活救助;安排资金360万元,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对单笔救助资金在1000元以下的由乡镇、街道审批,1000-2000元的报区民政局审批,2000元以上的报区政府审批,救助对象一年只能享受一次。

二、财政支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东宝区的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加以应对和解决。

(1)管理“分散化”,导致救助对象重复受助。由于部门之间管理分散,容易出现配合不够、相关政策之间衔接不够、信息之间沟通不畅等现象,势必影响救助资源综合效能的发挥,产生救助对象的重复救助、重复帮扶问题。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救助资源的浪费,形成新的救助不公平。

(2)政策“碎片化”,导致救助现象求助无门。一方面, 由于政策分散在各个救助管理部门间,救助对象上门咨询政策时,部门“各自为政”导致群众救助需求与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求助人员到基层申请,由于基层工作人员业务不精通,没能将相关的救助政策整合在一起,更不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影响了救助帮扶政策的贯彻落实,导致求助人求助无门的现象发生,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信息“壁垒化”,导致救助工作开展不畅。由于家庭收入的多样性、隐蔽性,以及调查权限限制,对申请救助群众的家庭收入核实问题缺乏有效措施与手段,直接影响到救助对象的甑别。同时求助家庭由于信息方面的缺失,不知道有相关的救助政策,不知道如何申请救助,也未向任何一个部门申请过救助,这些都导致救助工作开展不畅。

(4)能力“滞后化”,导致救助工作应付不力。当前,社会救助工作要求与救助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救助机构原先的工作内容是城市低保工作,现在工作职能已拓展到近10项工作内容。随着救助范围和内涵的不断扩展,大量的人员审核和大额的经费管理工作骤然增加, 原有救助机构工作职能和力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区、乡两级基层能力建设仍然无法应对这一工作,影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质量,阻碍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5)监管“薄弱化”,导致救助管理相对落后。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着工作量大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等特点,再加上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并随着困难对象家庭收入或人员的变化,必须对其进行跟踪管理,而目前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对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对于求助对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缺乏法律、舆论、非政府组织、群众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监督,影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财政支撑社会救助的建议

(1)破解政策“碎片”,形成统筹合力。财政部门要积极发挥好统筹牵头作用,加强与民政、卫计、教育、人社、住建、工会、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形成合力,确保社会救助资源有效衔接、合理配置。同时,通过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形成强大的救助合力,从而提高救助综合效益。

(2)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力量。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落实也在基层。按照国务院45号文件精神,各地要切实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按照省编办《关于加强乡镇民政组织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经办人员,按照救助对象数量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要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将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3)优化管理手段,规范互联互通。财政、民政部门要建立救助对象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库,实现社会救助服务功能模块化,全面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确保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开展、为各类专项救助认定提供基础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公正、公平执行。

(4)提升信用意识,提高救助效能。要完善社会救助进入退出机制、监督检、激励约束机制和日常监管长效机制,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事前、事中监督,推进社会救助监督管理常态化。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常年公示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置社会救助举报投诉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失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骗取社会救助的行为,除按规定处理外,还要将有关个人和单位信息记入信用管理系统。

(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标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续稳定和谐的环境。首先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政策,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中央统筹、其他社会救助实现省级统筹的保障制度。再者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坚持民生优先,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财政支撑 篇2

推广实施与应用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之四

整体规划 整合资源

扎实推进平台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以夯实财政基础管理和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着力抓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推广实施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系统资源,规范业务流程,统一数据与技术标准,创新财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制,基于平台构建了广西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财政内部各业务系统间、财政与外部单位间、上下级财政部门间的贯通。通过平台和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实施,我区财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走上了科学、快速发展的轨道,有力促进了财政改革的深化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科学制定平台及一体化系统建设规划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厅党组高度重视财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在自治区本级和各市、县级财政部门推广实施了财政部统一开发的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财政工资统发、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和总会计核算等财政业务系统,建立了财政信息化应用体系,提高了财政信息化对业务改革与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不尽相 1 同,在各业务环节间的贯通和资源共享利用,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业务支撑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我区决定以推广实施平台为契机,充分利用平台的标准载体、多功能插座、数据中心、交换枢纽功能,对各业务系统基于平台进行整合,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因各系统分散部署、独立运行而产生的、制约信息化自身发展和业务支撑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在认真研究平台和考察学习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厅党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广泛听取和征求各处室和预算单位的意见,结合我区财政业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际,遵循“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保护现有系统投资、提高财政工作效率、确保业务平稳过渡”的原则,研究提出了平台和基于平台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与推广实施总体思路:采用“接入为主、生长为辅”的平台实施模式,接入部门预算管理等财政部统一开发的核心业务系统,生长我区财政收支数据报告、财政资金查询动态监控、“金财数据墙”、综合信息交换等业务系统,逐步建成基于平台的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先在自治区本级试点完善,再逐步向市、县推广应用,最终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总会计核算三大业务环节在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部门之间的贯通。根据上述思路,结合财政部推广实施平台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确定了平台建设与应用目标:2009-2010年基本完成自治区本级和大部分市的推广应用;2011年基本完成全部县的推广应用,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部门的贯通。

二、大力推进平台及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应用

平台和基于平台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全局性工作,涉及到组织管理、业务协调、技术能力、资金保障等多个方面。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精心谋划、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市县财政部门积极行动,齐心协力推进平台及一体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强化组织领导,打造“一把手”工程。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平台推广实施工作也是一样,离不开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区启动平台实施和一体化系统建设后,财政部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了及时支持和指导。全区各级财政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平台实施工作,始终把平台实施作为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来抓。苏道俨厅长就平台和一体化系统建设工作,亲自主持召开了5次厅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大力协调解决市级财政部门的经费保障、设备配臵和人员配备等问题。在其他办公会上也多次强调了推进平台和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厅内各处室和各市财政部门务必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财政部的部署与厅党组的安排上来。各地市财政局领导切实落实厅党组的要求,强调相关业务部门要严格履行分工职责,在配合我厅做好系统建设的同时,提前做好本地平台和一体化系统的实施准备工作。

(二)坚持“三个统一”,规范平台建设。平台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复杂,技术性强,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要求。结合我区特点,在推进平台实施和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始终坚持“三个统一”。一是统一平台和系统版本。坚持平台必须是财政部设计开发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的版本,接入平台的所有系统版本必须与自治区本级接入平台的版本保持一致。按照这个要求,更换了3个业务系统的版本,对4个业务系统进行了升级。二是统一配备硬件设备。各市、县财政部门现有的网络环境都是自治区财政厅统一设计和建设的,核心设备先进实用,光纤容量充分。为了确保平台运行的硬件环境质量,自治区财政厅又专门为每个市新配了2台小型机和一套存储备份设备。三是统一采购实施单位。自治区财政厅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为市集中采购平台实施单位,统一为市提供平台实施服务。

(三)完善相关措施,加快平台实施。选准重点环节,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加强督导和激励,确保全区平台实施工作按既定目标推进。一是确定实施模式。研究制定了《广西地市级平台实施规划》、《广西地市级平台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广市级平台建设的通知》(桂财办„2010‟56号),作为我区平台实施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2010年平台实施具体任务、牵头和配合单位的职责等。二是细化工作任务。针对各市实际,制定了《2010年广西市级平台实施进度考核表》,将市级平台实施任务分解成13大项51小项具体任务,要求各市倒排时间表、监控重点业务环节,做好业务与技术协调配合,确保平台实施工作按时完成。三是统筹安排平台实施资金。我厅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通过统筹调剂,为已经启动平台实施工作的10个市提供资金支持,分别安排平台实施经费160万元、平台接入系统运行经费220万元。同时,统筹安排专项激励资金,对市级平台实施进展快和应用效果较好的市,再给予30万元奖励,进一步调动各市的积极性,加快平台实施进度。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专门 成立了平台督导组分赴各个市加强督促与指导,检查平台实施进度与质量、检验接入系统运行状况。坚持通报制度,在全区及时通报各市平台实施进度,增强各市推广实施平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平台实施项目管理,稳步推进平台实施工作。

三、平台与一体化系统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努力,2010年1月,基于平台的一体化系统建设完成,并在自治区本级正式上线运行;2010年底,全区14个地市中有10个市级平台先后正式上线。截至2011年1月10日,全区通过平台及一体化系统办理业务109.5万笔,涉及金额5932亿元。平台和基于平台的一体化系统应用,有效提升了我区财政信息化与财政业务管理水平。

(一)整合与优化了财政业务系统资源。基于平台的一体化系统实现了表层应用系统的数据同步,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财政业务数据仓库。基于此,我们设计开发了广西财政收支数据报告系统,通过综合分析预算执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旬月报等系统基础数据,实时对比全国各省(区、市)、全区各市的财政收支情况。通过将大集中模式预算单位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入自治区本级平台,实现了在自治区财政厅集中存储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数据,整合和优化了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资源。

(二)促进了财政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与利用。平台和一体化系统贯通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总会计核算三大业务环节,确保财政基础数据统一、完整,实现了财政业务系统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基于平台设计开发了广西“金财数据墙”,通过8块 5 50英寸液晶屏集中展示财政业务数据,方便用户跨系统检索、分析、对比各类数据;利用平台实现了自治区、市、县三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贯通,建立了全区大集中模式的非税收入数据库,实时掌握全区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综合信息交换系统,通过平台统一门户横向贯通了各预算单位,纵向实现自治区、市、县的公文传输和邮件发送,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率。

(三)强化了财政资金动态监控。以平台为基础设计开发了财政资金查询动态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通过建立零余额账户向实有资金账户划拨资金的控制和监督机制,实现事前监督;通过监控各单位资金支出状况,严防大额提现、超标提现、挪用住房公积金和基建专款等,实现事中监督;通过利用平台标准载体和数据集中管理的优势,建立财政资金监督模型,逐步实现事后系统自动检查。

财政支撑 篇3

一、各县市财政平台运行进展情况

喀什地区12个县、市按照喀地财[2013]13号《关于各县、市所有预算单位全面使用财政业务平台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上线。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6日喀什地区平台发生业务笔数本级10403笔, 县市125554笔, 地县笔数合计135957笔, 为全疆排名第一 (数据来源财政厅金财办) 。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 12县、市通过平台共支出资金约126.8亿元, 其中人员支出约31.5亿元。12县、市1至5月累计平台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00%的有8个县市, 分别是喀什市、疏附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叶城县、巴楚县, 塔什库尔干县, 其次是泽普县99.21%、伽师县98.99%、莎车县91.23%、疏勒县90.42%。

二、各县市财政业务平台运行的主要做法

(一) 领导重视, 思想统一, 平台建设先试先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县、市在地区召开财政支撑应用平台建设会议之后, 迅速组织各科室进行讨论, 对平台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 把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作为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各县、市均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财政业务应用支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积极先试先行, 从根本消除了等待观望的思想, 积极组建平台建设业务组和软件开发技术组, 分头进行业务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的确定及平台建设实施的技术研究、业务系统的配置开发、系统的实施应用等工作。

(二) 精心谋划, 多措并举, 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1. 明确思路, 强化责任

根据财政发展的要求, 各县、市把信息平台的推广与应用作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案, 积极推进平台建设。

2. 广泛动员, 强化培训

为了减小平台建设的阻力, 快速推动系统上线运行, 各县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业务培训, 召开财政内部相关人员系统演示培训大会, 并召集财政、预算单位、银行相关人员进行上线前集中培训, 确保业务人员熟悉操作。

3. 密切配合, 合力推进

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 12县、市财政局业务股室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共同讨论, 分工合作。在平台建设和系统运用中, 不断促进业务功能的完善合力推进财政业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三、县市平台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 部分县市总预算会计和集中支付会计在平台中的账务不能及时处理

建议各县市国库部门既要抓紧努力工作, 更要切实加强学习, 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随着国库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国库管理领域不断拓展, 对财政国库干部理论和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财政国库干部要积极学习财政平台业务, 每天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一时间发现代理银行手工处理业务和不及时回单的情况, 切实做到国库工作的时效性和严谨性。

(二) 财政国库部门、业务科室、人行、代理银行、预算单位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造成很多工作被动和滞后

财政国库部门作为财政综合性业务部门, 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客观上要求国库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着力加强把握全局的能力, 开拓创新的能力, 沟通协调的能力, 依法行政的能力等四种能力建设。

(三) 部分县市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有些县市在平台账务处理还不完整的情况下就不记手工账

按照有关要求电子账和手工账必须保持在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核对一致才能脱离手工账。财政国库部门承担着大量的财政基础工作, 内容十分具体, 任务非常繁重, 要求国库干部要有任重道远, 无私奉献、严谨求实的作风。

(四) 其他问题及建议

1. 软件公司人力不足, 对各县市的培训工作跟不上, 县市各业务股室提出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另外工程师良莠不齐, 缺乏沟通, 部分县市加载的模块和功能不全, 导致财政平台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各县市均反映软件查询功能、报表系统不完善, 建议软件公司配备高素质工程师, 完善优化软件功能, 积极解决县市财政平台业务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各县市人行和代理银行对财政平台业务不熟悉, 态度不积极, 造成各县市均有手工支出和回单不及时的情况, 导致财政国库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个别县市代理银行在预算单位三个月未使用授权支付的情况下, 撤销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造成后期授权业务和公务卡还款业务不能完成。建议各县市财政部门积极和银行部门联系, 尽快熟悉财政平台业务, 地区各金融单位也应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培训和指导, 进一步积极配合财政平台业务。调研中还发现, 由农行代理发放工资的县市对财政平台业务不熟练, 严重影响到县市工资发放平台业务, 建议领导协调喀什地区工行在县市没有工行网点的县市增设网点。随着喀什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深入, 各县、市也急切需要其他银行入驻以提高金融服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3. 各县市2013年部门预算均未从平台上报, 而地区本级已经使用, 建议地区预算科统一口径尽快在报2014年部门预算时统一使用平台报送, 以便发现问题尽早解决。另外部分县市提出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树形结构不太合理, 如教育局下有社保科管理单位, 建议预算科和相关科室探讨是否把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树形结构和部门决算软件树形结构保持一致, 以便财政综合分析系统分析数据, 实现“预算自动汇编、收支及时汇总和决算及时生成”。

4. 各县市网络部门每月应积极搜集各业务科室提出的需求和财政平台业务存在的问题, 及时报送工程师、地区网络科及地区相关业务科室, 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建议建立财政平台业务交流群, 随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5. 电信网络速度非常慢, 网络经常不通畅, 尤其在每月发工资时, 部分预算单位无法正常操作, 只有到财政局来办理相关业务, 这样一方面给预算单位带来不便, 另一方面也影响到财政部门正常业务。建议电信部门增加带宽, 保障平台系统高效运行。

四、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的几项工作

(一) 统筹规划, 积极推广和扩大平台实施范围

目前, 各县、市进入平台的资金包括公共财政预算资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特设专户资金等, 其他财政专户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没有进入平台, 各县市国库部门应积极大胆探索, 尽早实现全部财政资金纳入平台核算, 为最终综合分析系统上线打好基础。

(二) 加强应用, 确保系统安全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推广实施, 充分发挥统一平台的优势, 加强平台集中数据的深度应用, 体现平台建设的实际效益, 并高度重视系统的安全性, 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服务。平台上线后, 所有财政业务都将逐步纳入其中, 这些应用涉及财政收支全过程, 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安全。各级财政国库部门要始终绷紧安全保密这根弦, 加强安全保密教育, 增强安全保密意识, 提高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 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平台安全。同时, 要从技术上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三) 密切协作, 形成合力

财政支撑 篇4

随着我国金融与国际形势的持续接轨, 小微企业与综合性国有企业的一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能否持续平稳的突破口。在我国, 中小企业主要是以民营轻工业为主, 分布十分广泛, 涉及的行业领域各式各样, 数量更是十分可观。因此, 在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中小企业特征

中小企业最大特点在于大多是民营企业, 而且规模不大。一是基于中小企业的民营性质, 一方面没有过多管理者进行干预, 企业决策很容易达到统一。另一角度来讲, 也导致了企业管理的家族式、最终决定带有个人色彩、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二是这些企业的经营规模都不大, 这就使得中小企业投入成本少, 但是收益很快, 对市场环境变化较敏感, 适应性比较强, 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如果遇到经济市场不稳定的情况, 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稍差, 融资、筹资难度较大。

2. 辽宁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以资源开采、工业制造的省份, 拥有很多的大型工业型企业, 使得中下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发展有所限制。但是近年来, 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能源的枯竭, 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因此, 在维持大型企业的发展同时, 寻求经济转型是辽宁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此一来, 加快辽宁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中小企业能够看准时机、抓住机遇改变传统经营方针、丰富产品类型、创新技术, 一定可以在当前辽宁经济环境下获得质的飞跃。

目前, 中小企业已经被视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 辽宁省50%的GDP, 来自于中小企业的贡献。中小企业同时也为辽宁省提供了70%的就业岗位。截至2013年底, 辽宁省有民营企业203.28万户, 其中小微企业占99%。不过在辽宁省, 虽然中小企业有很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还是一个弱势群体, 多数中小企业仍处于起步期, 甚至有不少中小企业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此外,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 很难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仅融资一项, 就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民营经济不断扩大发展的今天, 辽宁地区的中小企业经济实力目前已占到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因此, 要想辽宁中小企业稳步向前, 就需要财政、金融两大方面的同步支撑。

二、辽宁省鼓励中小企业运营的政策支持

辽宁省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于2012月1日正式实施《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例》, 既体现了国家发展中小企业大方向的把握, 也针对辽宁省自身情况提出了特有的政策措施。

1、增加专项资金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辽宁省由2012年财政专项资金拨入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并明确规定资金要根据当年财政状况逐年增加, 同时遵照各地区制定的的创业资金额的十分之一提供补贴, 并要求辽宁省各地区建立以中小型企业为核心的贷款担保资金。同时要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型企业的比例不得低于50%。

2、减轻企业税费

为切实为中小型企业减少财税负担, 辽宁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将我省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2万元, 延长了中小型微利企业以及特殊困难的中小微型企业优惠政策执行期限, 对创业大学生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对的确困难的情况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财税扶持, 例如, 创新基金的使用、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补贴、科技专项基金等。

3、优先政府采购

遵循《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文件精神, 省财政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政策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中小企业在采购上可以优先政府的规定。在政府层面来看, 预算总额以3:7的比例被提前留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等等。

三、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对于一直以老工业发展为主的辽宁省来说, 中小企业要想取得发展, 首先得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而融资难的问题在辽宁地区又显得尤为突出。因此, 辽宁省为帮助中小企业发展, 将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加以落实, 并根据辽宁地区的自身情况, 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金融政策, 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

1、扩大贷款规模

辽宁省政府指出, 为指引银行方面更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对给予贷款幅度较大的银行给予奖励。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此项金融措施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实力,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仅2013年上半年, 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就达5010.4亿元, 达到了各项贷款总额的32.8%。

2、增加信用担保机构

为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系列问题, 省政府规划了为企业贷款提供风险担保的补偿资金, 并制定了配套的财政政策, 成功的放宽了金融机构贷款难的硬性要求。据报道, 截至2013年12月末, 辽宁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增至582家, 今年新增担保金额500多亿元, 全省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合计495, 担保资金增加97.6亿元。累计为9400多户中小企业和个体业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缓解资金压力。

3、拓展其他融资渠道

2012年3月份, 辽宁省正式成为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涉农业务鼓励试点地区。试点地区符合要求的公司, 其农业类的贷款年度余额均值增长超过15%以上的, 其中2%以奖励形式发放。在辽宁省成为试点地区之后, 有效的促进了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 并刺激了对贷款的发放。

三、完善辽宁省财政金融双支撑政策的建议

尽管相关部门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但是,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 以工业为主的行业分布导致了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 提升中小企业的地位, 借助国家政策扶持, 不断完善针对辽宁省情况的财政金融双支撑的政策, 才能够振兴辽宁地区发展、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 为辽宁省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坚实的力量。

1、扩大中小企业补贴范围

虽然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还应该在强化政策执行、巩固政策效果的基础上, 扩大并详细出台农贸业务贷款的奖励资金和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政策, 推进政策的落实, 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不仅仅补贴特定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的中小企业, 反而应该扩大对偏远、县域不发达地区的补贴, 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整个大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平衡发展。

2、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合作

据统计, 辽宁省有50%以上的国家应用研究项目, 70%以上的产学研究合作项目由高校承担, 其中开展过产学研究合作的高校比例高达94.4%。为了让大学生学以致用, 未来能够更好的就业, 大多数高校对产学研究项目都非常重视。通过中小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中小企业在合作过程中, 可以获得针对企业发展特性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 如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能够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可以第一时间将研究成果赋予实践,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 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3、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体系

为推进辽宁省中小型企业兴盛, 健全税收体系迫在眉睫, 应该针对中小企业不同的经营现状, 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财政减免政策。一是可以对产业领域宽广、持续平稳发展并且年限规定达标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税收政策。二是对于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 政府应该在技术开发经费、技术人才引进深造的支出方面给予鼓励, 减免税收。三是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的税外收费, 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与国有大型企业保持一致。

4、推动中小企业融资上市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上市,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引导一些具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市, 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有助于增强地区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 政府可以定期定额针对中小企业发放专项资金, 建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 解决中小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企业制定上市方案、进行人员培训, 达到最终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2013, 5

[2]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政策的指导意见.2008, 12

[3]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2008, 9

[4]王鹏程.西方国家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中国劳动力.2008 (1)

财政支撑 篇5

一、信息化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信息时代, 单位要有效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必然要打造利器, 这个“器”就是信息技术。信息化是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

要加强管理会计应用, 帮助单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基业长青, 一方面需要信息具有很强的及时性, 甚至要求做到实时性, 使决策者能够随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具有集中度, 能够有效整合和科学分析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就必然需要通过信息化才能有效实现。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和共享, 单位与外部环境之间、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广泛和快捷, 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间融合加快, 为单位运用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 也意味着管理会计要想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和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并予以整合分析, 这一过程不借助信息化很难实现。因此, 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 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更加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 有效支撑管理会计应用的时代要求。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在管理会计信息化领域发展较晚。2000年起, 我国少数已经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单位开始认识到信息化在加强单位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建设, 主要领域为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这期间, 一些国外管理会计软件厂商逐渐进驻中国,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谋求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型, 多维度、精细化、全过程的管理数据成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的基础信息。在市场推动下, 理论界、企业界、咨询界以及学术团体中越来越多人士提高了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并投入资源加大推广力度, 尤其是在预算管理方面, 一些企业打造了多维度的全面预算信息系统, 获得了管理的较大提升。同时, 一部分单位开始实施作业成本 (ABC) 系统和管理会计报告与分析系统。但是, 在这一时期, 多数企业基本局限于对单个管理会计工具或单独一项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 未能将管理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客户信息、财务信息披露等有效结合起来, 未能在战略决策、营销支持、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综合应用, 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同时, 部分单位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自主开发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并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2013年,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预算管理软件、作业成本软件、管理会计报告和分析软件来加强自身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同时部分企业开始提出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概念, 将整合的信息有效运用于战略决策、经营分析、运营管理等方面, 以支持企业利用更加全面、更加可靠的基础信息, 做出更加及时、有效的决策。同时, 越来越多的单位意识到自主研发管理会计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截至目前,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尽管已有一定发展, 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大力推进。国内单位采用的会计软件仅有部分管理功能, 而且大部分单位也只应用了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同时, 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花费较大、人才培养难度较高等原因, 单位对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动性不强。

三、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全面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推动单位系统梳理并有效满足自身信息化需求, 是支撑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现实需要, 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实践中, 自2009年4月出台《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会[2009]6号) 等系列文件以来, 财政部按照“标准先行”的思路, 多措并举, 着力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 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 与财务会计领域的信息化相比, 单位在管理会计领域的信息化还相对薄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在继续做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同时, 也需要顺应会计改革与发展需要, 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予以加快推进, 切实提高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效果。

由于管理会计贯穿于单位运营全过程, 根据《指导意见》,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重在适合单位需要, 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 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要在单位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在理解单位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 诊断、分析、评估单位管理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现状, 优化单位业务流程, 结合所属行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提出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远景、战略、具体目标、所需功能等具体需求, 系统指导单位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四、做好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 推动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得信息化不单纯是会计工作的工具, 更是会计工作的环境, 与组织架构、内部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推进会计工作模式的发展变化。通过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 形成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就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 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体现。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预算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工具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各单位, 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的实际管理之中。如, 我国一些单位已经在运用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进行资源管理, 运用作业成本系统进行成本管理, 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进行预算管理等。但是, 多数单位仍处于各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单独信息化阶段, 信息平台之间彼此孤立, 未得到有效整合, 即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各信息平台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通, 在信息上不共享互换, 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 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及时获得和整合相关信息, 决策支持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为此, 《指导意见》要求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 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鼓励单位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 通过有效方式, 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对于在管理会计不同领域均已经建立了子信息系统, 且这些子信息系统适应单位实际、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单位, 应当侧重于统一各子信息系统之间底层数据的标准, 为打破“信息孤岛”奠定基础, 同时加强各子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或者不适应企业业务发展新需求的, 应当侧重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 使之切实符合企业管理需要。没有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 应当筹划着手新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支撑。

五、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单位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共享是指企业 (集团) 将下属单位相同的财务职能予以集中, 由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机构来行使, 即各单位共享一个机构的财务服务。财务共享促进会计人员形成了更为明细的专业化分工, 让各类会计人员能够将更多时间集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 提升了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 财务共享将会计核算工作从企业财务部门中相对剥离, 使财务部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以来, 财务共享的理念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 财富100强企业中, 已有超过80%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我国不少单位, 如中国移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兴通讯等, 也都在应用财务共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因此, 《指导意见》指出, 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加快会计职能转变和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 是否有必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各单位应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 同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不等同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六、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 是指向客户提供支持其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化产品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解决方案。在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中, 通过重视发挥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的技术支持作用, 可以促进形成一个能够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 增加有效供给, 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

当前, 我国单位应用的管理会计软件仍以国外软件居多。这些国外管理会计信息软件不仅成本高, 而且多是根据国外企业实践经验总结设计而出的, 容易在设计理念和使用习惯上对我国实际考虑不足, 且我国单位难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因此, 单位在应用信息系统软件时往往面临一方面部分管理功能无法通过软件实现, 另一方面又只应用了购买软件中的部分功能的尴尬局面, 资源浪费严重。

为此, 《指导意见》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会计软件公司应当紧紧抓住当前管理会计发展的大好机遇, 深入挖掘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求, 既要合理借鉴国外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 更要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信息化实际特点;既要总结管理会计一般功能和流程, 研究开发通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 也要为客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改造留好接口;既要符合当前单位管理会计工作需要, 也要随实践发展不断进行系统升级维护, 打造真正适用我国实际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品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会计优势, 加强与单位的沟通, 详细了解各单位需求, 同时, 与会计软件公司密切合作, 共同为单位开发、设计出切合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七、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中要注意信息安全

管理会计不但分析过去, 还与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结合, 使用的大量数据都是“对内”的, 不但对单位加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蕴含着企业战略投资、行政事业单位涉密信息等相关的大量数据, 一旦发生泄密, 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信息安全是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确保信息安全, 必须将相关信息按性质分类, 并根据信息安全的要求主要做到“五性”:一是保密性, 即严密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 使信息在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中不泄露给非授权者。二是完整性, 即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 不被非法修改和破坏,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可用性, 即授权者可以根据需要, 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四是可控性, 即信息和信息系统时刻处于合法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有效掌握与控制之下。五是不可否认性, 即保证所有信息行为人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

【财政支撑】推荐阅读:

支撑形式07-17

机械支撑10-14

支撑网络05-20

偏心支撑06-06

水平支撑06-18

能力支撑06-25

模型支撑07-23

支撑计划08-05

模板支撑08-10

运营支撑08-14

上一篇:生本教育的备课策略下一篇: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