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支撑

2024-09-24

安全支撑(通用12篇)

安全支撑 篇1

一、自然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33.49度, 东经108.01度~110.12度。北依秦岭, 南靠巴山, 汉江东西横贯其间。总面积23 529平方公里, 辖10县 (区) , 197个乡镇。总人口303.5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43.06万人。

安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000毫米左右, 年平均气温14.8℃, 年均风速1.3米/秒, 年均日照1 350.2小时, 无霜期248天, 相对湿度80%, 年气压958.5百帕。境内有一个鲜为人知而对农业类型的地域分布有深刻影响的气候优势区, 这一气候带, 是全省农业越冬及全年水热条件独特的最佳匹配区。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 为各种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境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有各种经济植物3 000余种, 树木2 157种, 中草药1 299种, 进入市场的林特产品600余种, 安康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资料。

二、农业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农业也有较快发展, 粮食十一年连续增产。在全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安康农业经多方努力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是, 就全国来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是“短板”, 其发展速度远不及二、三产业, 粮食安全仍是值得关注的一大民生课题。而安康农业和全国农业发展状况相比, 明显地更为滞后。实行联产承包以来, 目前安康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以独家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现代农业技术引用较差,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靠天吃饭”。在全国粮食十一年连增的同时, 安康近十余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停滞不前, 甚至不增反降。统计资料显示, 199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8.59万吨, 为历史最高水平。以后各年产量虽有所浮动, 但总的呈下降趋势 (见下表) 。

由上表可知, 1998年后导致各年产量增减主要是气候因素, 历经十五年的努力, 始终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为86.2万吨, 较1998年下降20.62%, 按全市总人口计, 人均仅有粮561.98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人均水平。扣除种子、饲料和其他用粮, 所剩人均口粮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每年都需从外地调进粮食, 吃饭问题仍是安康没有彻底解决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三、安康农业发展的瓶颈

安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 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按理, 安康的农业生产应得到较快发展。但几十年来安康农业发展速度一直比较迟缓, 吃饭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其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土地。

安康境内峻岭林立, 崇山纵横, 是其显著的地貌特征。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耕地总面积378 957公顷, 其中水田 (包括山上梯田) 34 970公顷, 仅占耕地总面积的9.2%, 其余均系旱坡地, 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00米~1 200米的石质山坡上, 坡度大, 土层薄, 土种杂, 土质差, 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013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仅300.1斤。而水田平均亩产775.3斤, 为全市粮食平均亩产的2.583倍。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如扣出水田产量, 旱地亩产不足300斤。二者产比之差, 充分说明旱地的产量低是制约安康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

旱坡地之所以制约了安康农业的发展, 是因为安康多系石质山区, 山大、坡陡, 大部分耕地都“挂”在山坡上,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1.水土流失严重, 大部分耕地都在25度以上, 有的甚至还是五六十度的“挂牌地”, 因而普遍都是“三跑”地 (跑水、跑土、跑肥) 一遇稍大的雨, 满坡大水倾泻, 泥沙俱下, 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岚皋县调查, 上世纪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75平方公里, 形成流失的主要是坡耕地, 全县约50多万亩耕地, 普遍受到水蚀。年侵蚀总量达183万吨, 平均侵蚀模数达950吨/平方公里, 每亩年流走泥沙5吨, 使本来就比较瘠薄的土地, 土壤年年流失, 肥力逐年递减, 单产难以提升。许多地块耕种若干年后土壤流失殆尽, 成为“光板”。农民不得不弃耕撂荒, 另垦荒坡, 从古至今, 山区始终沿着“耕了弃, 弃了垦”的耕作模式, 年复一年, 代复一代, 循环往复, 世代相袭, 而农业生产始终低而不稳, 农民代代食不果腹。耕地年年水土流失, 农民为求生计不得不毁林拓荒, 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水土大量流失, 相伴而来的是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年年泛滥。以岚皋为例, 清同治六年 (1867年) 八月十四日大雨, 山洪瀑发, 毁民房四五十间, 漂没牲畜数以千计, 死400余人;1980年6月, 30多小时的大雨造成全县较大的山体滑坡, 山洪泥石流灾害数十处, 冲毁林木700多万株, 农田2.45万亩, 房屋1 189间, 电站18座, 河堤458处, 计1.44万米, 渠道538处, 计3.69万米;1984年6—9月, 岚皋全县7次大雨, 使全县38个乡 (占41个乡的93%) , 210个村, 848个村民组, 1 588户, 83 640人受灾, 受灾土地面积16.93万亩, 粮食减产5 000多吨, 房屋倒塌481间, 造成危房771间。据近几年普查, 全市现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大险情隐患3 884处, 占全省险情隐患1/3以上, 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坡上种粮, 坡下遭殃”, 山洪、泥石流不仅严重毁田、毁地、毁林、毁房、毁建筑设施、伤害人畜生命, 而且直接破坏水利设施, 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建的库、塘、渠道等, 很快就被淤积或损毁, 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全市上世纪修建的库、塘, 目前淤积已近3 000万方, 占中小库容总量的约1/3, 全市最大的以灌溉为主的八一水库已淤积880万方, 占有效容积的72.7%;几个较大的, 如黄石滩、许家河 (汉滨) 、平定河 (旬阳) 、西沙河 (石泉) 等水库, 泥沙淤积已达到35%~85%, 许多小水库早已淤平, 完全失去了蓄水灌溉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改善山区生产条件, 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做了大量工作, 从解放到现在, 年复一年从未放松过山区农田水利建设, 但山坡地水土严重流失, 山洪、泥石流灾害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几年全市年年山洪爆发、地质灾害频生,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迫不得已, 政府开始实行移民搬迁, 为躲避灾害, 整村整组农民迁往他乡, 然而“走出南山进北山, 何处能苟安?”

2.山坡地坡度大, 加之交通极不方便, 农业生产只能用简单的原始手工工具, 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 一般的农业机械无法施用, 难以实现生产机械化, 因而生产率不高, 生产效益很低, 且劳动强度很大, 据调查, 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 辛苦劳作一天, 在上等土地上平均大约只能生产15斤左右的粮食。因而山坡地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利用, 也就大大限制和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3.山坡地难以实施自流灌溉, 加之土质薄, 不耐旱, 一遇干旱就造成减产, 甚至无收, 很难实现稳产高产, 而安康气候经常是“伏旱秋涝”, “十年九旱”, 局部地区年年有灾。

4.坡地由于有一定坡度, 加之地块零碎, 耕作不便, 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修建较大温室、工厂化生产, 实施数控都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 坡地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把坡地修成梯田, 是发展山区粮食生产, 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山区坡地, 难以遏制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 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 粮食增产受到严重制约, 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困境难以突破, 全市人民吃饭问题要依赖外援的局面就很难摆脱。要尽快改变安康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被动困境, 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彻底改造山坡地, 把“三跑”的坡地, 修成“三保” (保水、保土、保肥) 田。只有把坡地变成了梯田, 才能有效的制止水土流失, 不断增加土层厚度, 提高土壤肥力, 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和科学化创造必要条件, 因此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是山区农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打破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没有山坡地梯田化, 就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农业。

坡地梯田化, 是建设美好山区的一项伟大、宏伟的工程, 是改变山区面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建设, 是山区建设具有革命性的重大举措, 其工程浩大, 任务艰巨。为确保坡地梯田化建设能顺利实施, 并达到预期目的, 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切实加强领导

“坡地梯田化, 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用力抓, 梯田化就是空话。首先,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梯田化重要意义的认识, 要把坡地梯田化建设当作改变山区面貌、突破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 给予高度重视,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坡地梯田化建设作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为子孙打造千秋福祉, 为党和人民建大功、立伟业的一项伟大建设事业, 凝心尽力抓出成果, 以片片梯田累积起像灵渠、都江堰那样彪炳千秋、永不磨灭的恢宏政绩。树立万民称颂、千古流芳的历史丰碑。

(二) 认真做好规划

坡地梯田化是一项千秋功业。事前必须精心设计, 认真规划, 周密安排。要坚持贯彻“山、水、林、田、路、村落、旅游、防灾”等统筹考虑, 综合部署的原则, 县、乡、村、组逐级作出坡地梯田化规划。通过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 力争实现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平梯田, 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支撑, 要筹划安排好具体有力的实施措施。规划要把农村各项建设作为一盘棋全面安排, 统一布置, 整体推进。要逐级分解, 具体落实到一条沟、一架山、一面坡上, 分期实施。

(三) 切实抓好质量

解放以来, 安康市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农田建设, 但成效很不理想, 其主要教训是重数量、轻质量, 一心想快, 忽视了好, 在修田造地上没有找到适合安康自然地貌特点的科学方法, 因而出了大力, 花了大钱, 收效甚微, 可谓劳民伤财。岚皋县1970—1974年五年间上报修梯田25万亩, 到1989年复查仅存3.8万亩, 到上世纪末仅存的3万余亩基本全部垮掉, 群众形容那时修田是“一年修, 二年垮, 三年全是平塌塌”。这种作法是值得我们今天从政治思想路线上认真查找原因的历史教训。坡地梯田化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 高质量, 要制定梯田质量标准, 严格按标准建设。其关键是要砌好稳实坚固经久耐用的石坎, 根据安康绝大部分山坡地是石质山区的特点, 石坎最好是“块石浆砌”, 至少也必须是“块石干砌”, 保证石坎“千秋永固”。其次要力争“地平田宽”, 尽量少修“裤带田”、“绺绺田”, 以便耕作。

为了确保梯田化质量, 县、乡、村要培训一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机械施工、砌工等技术队伍, 切实做到科学施工。

(四) 大力筹措资金, 确保修田需要

全市如按人均一亩梯田计, 总共需修建水平梯田300万亩 (包括现有524 545亩水田扩宽面积加固田坎) , 需资金大约数以若干亿计, 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资金得不到充分保证, 梯田化就难以实现, 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筹措梯田化基金, 首先要整合国家各项支农资金, 优先用于梯田化建设, 因为梯田化是农村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和关键, 梯田建好了农村其他事业才有条件、有可能加快发展。因此, 要把梯田建设放在首位, 其他建设项目, 可停的暂停, 可缓的暂缓, 如移民搬迁的钱可先用来修地, 使农民先有“金饭碗”, 再建“新楼房”, 使农民生活“先富而后优”。勿使其“有楼住、没饭吃”。

(五) 大力组织劳力, 大抓机械施工

在梯田建设时期, 要尽量将健壮劳力留在农村投入梯田建设, 保证农田建设的需要。长年坚持群众性梯田化建设, 对无其他经济收入的困难户, 可用梯田建设资金, 以工代赈, 给予补助。同时要大抓机械化施工, 以提高工效。

坡地梯田化建设, 是安康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项突破性建设。实现了梯田化就彻底突破了制约安康农业生产的瓶颈, 解除了安康农业“卡脖子”的铁锁。为安康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安康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最牢靠的支撑。在安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下, 实现了梯田化, 在梯田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数控农业技术”, 实行现代化意义的科学种田, “亩产千斤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部分实现“吨粮田”也是可以办到的。全市修300万亩梯田, 仅以亩产千斤计, 总产量可达150万吨, 较2013年增长近一倍, 基本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的吃饭问题。同时, 可增加农业收入100多亿元, 使农民一步跨入小康, 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美好生活。农业的大发展, 也将为其他各项建设事业提供良好条件, 促进安康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社会更加繁荣, 坡地梯田化巨大的经济意义难以估量。

坡地梯田化, 还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梯田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可以不断增加土层和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耕地质量;可以大大减轻汉江的泥沙输入量, 改善汉江水质, 南水北调, 保证优质江水送北京;可以排灌, 有效地抗御旱涝保丰收;可以大大减轻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防灾、抗灾、救灾的经济损失;可以营造像被誉为“梯田世界之冠”的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那样恢宏状美的梯田景观, 使漫山遍野的层层梯田, 成为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使安康真正成为“秦巴明珠”, 人间天堂!

坡地梯田化

是中国梦孕育的火热的安康梦!

是建设“三个陕西”催生的阳光梦!

是300万安康儿女

奋发图强的辉煌梦!

摘要:安康农业生产自然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安康系石质山区, 绝大部分是山坡地, 水土流失严重, 不便于机械耕作, 不利于科学种田, 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农业生产长期发展滞缓, 近十余年粮食产量裹足不前。要打破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 关键是实施坡地梯田化。没有坡地梯田化, 就没有山区现代农业。只有把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才能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耕地条件, 才有可能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 使山区农业取得突破发展, 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坡地,农业瓶颈,梯田化,现代农业,安康市

安全支撑 篇2

据《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及建设局相关文件要求监理单位将施工安全纳入监理范围与工程质量、工期和投资控制同步组织实施。因此监理工程师把施工机械设备、模板支撑的安全管理作为一项自己的监理工作内容按照相关标准要求本工程的施工单位。

一、塔式起塔机

1、塔机的拆装必须由取得塔机拆装许可证的队伍进行操作,并签定拆装合同,拆装人员必须取得拆装作业上岗证,严禁无证拆装塔机;

2、塔机的拆装必须编制拆装方案,并经过审批,施工中必须严格按拆装方案进行;

3、施工现场有两台以上的塔机作业时,必须编制防碰撞措施;

4、塔机拆装完毕后必须严格履行签字验收手续:

5、塔机基础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施工(地 基做好隐蔽工程记录,砼基应做好试块,并严格履行签字 手续);

6、塔吊基础和路基应设排水沟,保证周边不积水

7、在塔机安装前,应检查各金属结构是否有变型、锈蚀和裂纹,检查各焊接部位是否有开焊现象;

8、采用高温度焊栓连接时,各个装配螺栓要拧紧;

9、卷筒和滑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报废:

(1)裂纹或轮缘破损;

(2)卷筒壁磨损达原壁厚的10%;

(3)滑轮厚磨损量达原壁厚的20%;

(4)滑轮底的损量超过相应钢丝绳直径25%;

10、卷筒两侧边缘的高度应超过最外层钢丝绳,其值应不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倍;

11、钢丝绳在卷筒上固定应安全可靠,钢丝绳在放出最大工作长度后,卷筒上的钢丝绳至少应保留了3圈;

12、滑轮上应设有钢丝绳的防脱装置,防脱槽装置与滑轮最外缘间隙不得超过钢丝绳直径的20%;

13、吊钩的设计、计算与选择应符合CBl0051.1的规定,吊钩应设有防脱保险;

14、吊钩禁止补焊和打孔;

15、钢丝绳在起重机上使用一般使用说明书中都明确规定其型式,规格及长度,其它拆装,维护、保养应符合C135972的以下有关规定:从卷筒卷轴或钢丝卷上拉出钢丝绳,应采取措施防止钢丝绳打环,扭结、变折和乱绳,钢丝绳在使用时每周至少润滑两次;

16、卷扬机无论在什么状态下,留在卷筒上的钢丝绳应不小于3圈:

17,采用绳卡固接时,绳卡数量不得小于3个,绳卡的 间距不小于钢丝绳的6—7倍.绳头距最后一个绳卡长度 不少于140mm,并采用钢丝绳子捆扎,绳卡滑鞍放在钢丝绳工作时受力一侧,U型螺栓在钢丝绳的尾端,不得正反交错设置绳卡,钢丝绳受力前固定绳卡,受力后再度紧固;

18、安全保护装置的“四限位”“两保险”分别是:(1)起升高度限位;起重机应安装吊钩上极限位置的起升高度限位器,小车变幅的起重机升起高度限位器应能保证在吊钩架顶部至小车架下端满足(CB9462)中的规定距离时,立即切断上升方向电源;

(2)变幅限位器:小车变幅的起重机应安装幅度限位装置,以防止臂架反弹后翻的装置;

(3)行走限位器:轨道式起重机运行机构,应在每个运行方向装设行程限位开关;

(4)起重量限制器:起重机应安装起重量限制器,当超重量大于相应工况下额定值并小于额定值的110%时,应切断上升方向的电源,但机构可做下降方向运动。

(5)吊钩保险装置。防脱棘爪应在索具进入吊钩后自动关闭,使吊钩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圈,防止载荷起吊前索具脱钩;

(6)卷扬机滚筒保险:防止钢丝绳由于偶然地跳动而脱出滚筒;

19、夹轨钳:轨道式起重机必须安装夹轨器,夹轨器应能保证在非工作状态下起重机不能在轨道上移动;

20、塔机司机、指挥必须持证上岗,高塔指挥必须使用旗语或对讲机;

21、QTl6井架式塔吊已属淘汰产品,严禁进入施工现场。

二、井架安装

1、井架必须有限位,保险装置;

2、井架高15米设一组缆风绳,每增高10m加设一道,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应不大于60度,缆风绳严禁使用钢筋和报废钢丝绳,并不得栓在树木、电杆和其它物体上;缆风绳应在架体四角有横向缀件的同一水平面上对称设置,与地锚之间应用花篮螺栓拉紧;高架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采用缆风绳;

3、提升机附墙架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间隔一般不宜大于9米且在建筑物的顶层必须设置1组;

4、井架基础应有排水措施;

5、井架的拆装必须编制拆装方案,拆装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6、吊篮的结构除按设计要求制作外,底板材料可采用50mm厚木板,当使用铁板时,应有防滑措施,吊篮两侧应设置安全档板或档网,上端应选用防护顶板,材料为50mm厚木板或8mm铁板防护;

7、吊蓝应装设安全门,安全门宜采用安全开启装置,升降运行时安全门自动封闭上料口,防止物料从吊篮中滚落;吊篮上料口处应搭设防护棚,低架防护棚应大于3m,高架防护棚应大于5m;

8、严禁违章乘坐吊篮上下;

9、吊篮提升严禁使用单根钢丝绳:

10、卷筒边缘必须设置防止钢丝绳脱出的防护装置;

11,钢丝绳磨损不得超过报废标准,并照(CB5972—86)《超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超过规范要求的,应立即报废;

12、地锚应符合设计要求;

3、接料平台防护严密,且安全门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

4、卷扬机操作棚搭设应符合标准化、工具化的要求,并达到承重及防雨;

15、信号指挥.当司机不能清楚地看到操作者,应设信号指挥人员或采用通讯装置(信号指挥必须持证上岗)。

三、中小机械

1、砼搅拌机

(1)必须安置在坚实的地方,用支架或支脚筒架稳,不准以轮胎代替支撑;

(2)开动搅拌面前应检查离合器、制动器、钢丝绳等是否良好,滚筒内不得有异物;

(3)进料斗升起时,严禁任何人在料斗下通过或停留;

(4)料斗在不工作时应挂好保险挂钩;

(5)传动部位应做好防护罩;

(6)搅拌机必须打设防护棚,防护棚采用定型化或用5mm木板上下两层;

(7)做好验收和日常检修工作,操作工应持证上岗。

2、圆盘电锯

(1)操作前应检查机械是否按装良好;

(2)电锯必须设防护罩,分料器、防护档板、安全装置传动部位应有防护罩;

(3)应做好重复接地,并注意防火;

(4)按规定做好防护棚,操作工应持证上岗;(5)严格履行验收手续。

3、钢筋机械

(1)机械安装后有严格验收手续;

(2)做好保护接零并按装漏电保护器;

(3)传动部位做好防护;

(4)按规定搭设好防护棚,操作工应持证上岗:

(5)严格履行验收手续。

4、电焊机

(1)电焊机安装后有严格验收手续;

(2)做好保护接零,安装一机一闸一保护;

(3)有二次空载降压保护器或触电保护器;

(4)电焊机应有防雨措施;

(5)严格履行验收手续。

5、其它小型设备做好安装后,做好保护接零,做到一 机一闸一保护,并做好日常维修保养。

6、模板支撑

1>模板支撑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施工方案要有计算书。

3>施工方案要有搭设方法及搭设详图。

4>支拆模板必须履行签字验收手续,并有混凝土强度报告单。

安全支撑 篇3

【关键词】安全文化;超前预防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0.引言

新集三矿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第三对生产矿井,1994年3月破土动工,1996年10月8日正式投产。井田属急倾斜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开采。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了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形成了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高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新集三矿能够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的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撑。

1.创新安全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创一流、争第一、勤奋、节俭、多奉献”是新集事业得以迅速崛起的精神支柱。矿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新集精神,不断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从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三违”的危害性、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从而使安全意识教育不断溶入到企业的肌体,浸润在日常的工作,融化于职工的思维,体现在职工的行为。

1.1用安全文化教育职工

为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入井安全宣誓、班前会安全演讲、等候室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安全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手指口述比赛等安全活动,同时利用安全标语条幅、安全宣传栏、安全漫画宣传牌板、广播等宣传平台向职工传播先进的安全文化知识,用安全文化武装职工头脑,让安全文化印刻在职工的脑海里,最终达到筑牢其思想防线的目的。

1.2用安全文化感化职工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把亲情化教育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范畴,让职工在工作中始终感受到亲情的感召,潜移默化,激发出其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感。把职工的全家福照片张贴在会议室,让每位职工下井之前看一次,以触动其对家庭幸福美满的企盼。不定期组织职工家属和子女开展送茶水、送食品、送安全文化手帕、送安全祝福、为职工缝补工作服、签订亲属安全责任状等安全活动。通过亲情教育,提高职工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第二安全防线的强大作用。

1.3用安全文化警示职工

为使职工牢记事故教训和安全操作常识,我们把矿井近年来发生的工伤事故和井下严重“三违”行为等制作成安全漫画,悬挂在井下等候室、井底车场和斜巷的两侧,让职工在候罐、行走或乘坐索道时就能接受安全警示教育。把安全操作常识制作成安全警语提示牌悬挂在作业地点,警示职工按章操作。在安全培训中增设“通过事故案例谈教训”、“职工安全论坛”、参观安全教育展览等教学内容,以身边发生的事故案例来教育职工告别“三违”,远离事故。

1.4用安全文化激励职工

近年来,我们结合公司的评先选优活动,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开展评选安全生产标兵、安全好班组、安全先进科(区)队、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安全职工、“每月一星”、“季度明星”等活动,并对被评选为先进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评选安全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等活动,发挥安全模范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激发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2.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见实效

2.1推行安全预评估管理办法,超前预测、预知、预控事故隐患

新集三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安全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采煤、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五个专业组。每月组织人员对各生产区队进行生产状况进行安全预评估。每季度,各专业组组长召集本专业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结合采掘工作面布置及生产接替情况,对采掘活动中可能受到的安全威胁进行安全预评估,作为下季度安全管理和灾害防治的重点,形成安全管理闭环控制机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管理变强了、系统变顺了、形势变好了、不安全问题难找了”的良好效果。

2.2推行安全价值工资,建立安全激励约束机制

新集三矿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推行安全价值工资,建立了安全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每月从工资总额中抽取105万元,作为安全工作的价值体现,严格进行安全考核、评先选优等,效果显著。

2.2.1安全累积金奖励制度

为切实发挥安全奖罚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利用经济杠杆调动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安全累积金奖励制度》,通过安全累积金奖励制度的运作,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安全就是效益的深刻内涵,在工作中形成了安全管理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自保、互保、联保制度的落实,促进了安全管理向纵深发展,逐步实现了从专管到群管以及自我安全管理的转变。

2.2.2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度

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标准,从各区队月度工资总额中划出30%,作为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实行月度(季度)考核,月度(季度)兑现。通过实行安全质量工资制度,进一步落实了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激发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职工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热情。

2.2.3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奖励基金

每月从全矿工资总额中划拨5~10万元,作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奖励基金。月末,由分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评选出安全质量标准化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制定奖励标准,报矿长签批后,交经营办执行。目前,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提升,为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次被评定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

2.2.4职能科室安全管理挂靠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职能科室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效能,我们制订了《职能科室安全管理挂靠制度》,每个职能科室挂靠2~3个采掘队和1~2个生产辅助单位,并对其挂靠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將被挂靠单位的安全效果与职能科室的经济利益相挂钩。

2.3推行安全生产诚信制度

新集三矿制定了安全生产诚信考核办法,通过开展层层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学习、安全隐患排查等一系列诚信建设活动,在全矿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氛围,提升了职工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有效遏制了煤矿事故的发生。

2.4构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为保障职工生命和财产安全,全面提高事故防控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整体水平,新集三矿建立了由矿领导统筹安排、预控办及职能科室预警、区队具体落实、安监处监管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目前,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平台已正常使用,实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预控和持续改进的动态、系统的安全管理。

2.5 大力开展班组建 (下转第258页)

(上接第218页)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现场安全管理,夯实矿井安全基础,新集三矿把班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班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班组建设规划、班组建设主要内容及考核办法,大力推进“人人都是班组长”班组建设模式,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实现了班组管理规范化。

2.6 推行亲情化管理,实行分级谈话制度,严控“三违”

新集三矿通过推行亲情化元素进班組,亲情化元素进现场,使安全管理由高层次、制度化向深领域、人性化方向不断迈进,消灭职工不安全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违”行为大大减少。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主要工作:一是推行“三违”提示;二是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实施“三违”积分;三是树立反面典型,“三违”人员现身说教并刻录影像;四是实行分级谈话制度。

3.结束语

新集三矿近年来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不断巩固与探索,并取了良好效果。目前,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我们将在安全管理上不断提取安全文化精髓,总结新经验,拓展新思路,积极探索适合矿井安全发展的新途径,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安全文化体系,夯实安全基础,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期稳定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9).

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设计 篇4

机械自动管体卡瓦作为自动卡瓦的一类, 在钻井现场已有小批量的应用, 具有劳动强度小、起下钻工作效率高、井口安全操作性能好的特点, 并且具备起钻自动刮泥、现场更换钻杆、套管卡瓦体等功能。但是, 由于目前机械自动管体卡瓦的系列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 并且在卡瓦承载力方面没有准确的行业标准, 在起下管柱卸扣时, 国内大部分油田包括胜利油田大多数钻井队还是以手工操作的手提式卡瓦和安全卡瓦配合使用为主。

1 卡瓦及安全卡瓦的使用操作现状

1.1 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油田大多数钻井队起下钻过程中, 特别是在起下钻铤或接钻铤作业时, 当钻铤悬挂在井口, 内、外钳工配合使卡瓦及安全卡瓦卡紧管体, 坐在转盘大方瓦上, 然后根据安全卡瓦使用要求把安全卡瓦卡放在卡瓦之上5cm处。通常内、外钳工在上安全卡瓦时, 往往需要两人分别用手托住安全卡瓦, 另外一人再把螺母上紧。在这一操作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安全隐患:

(1) 在使用安全卡瓦时, 要求安全卡瓦要尽量卡平、卡正。而用手托着上紧安全卡瓦, 容易卡不平, 卡不正, 这样就容易造成钻铤滑脱, 酿成事故。

(2) 用手托着, 如果两端用力不均, 有时手指会不小心卡到卡瓦牙里边, 容易挤伤手指。

(3) 卡瓦本事重量比较重, 这样大大增加了内、外钳工的劳动强度。

(4) 由于安全卡瓦下边没有一个很好的支撑面, 所以内、外钳工在安装安全卡瓦时效率比较低, 而且需用三个人同时工作, 方能上好安全卡瓦, 浪费了人力。

(5) 使用安全卡瓦, 按照其使用标准要求, 要将安全卡瓦卡在卡瓦之上5cm处, 在平常操作时也很难控制好这一距离高度。卡瓦与安全卡瓦上下易挤到一块, 安全卡瓦销容易被卡到卡瓦瓣的空隙里, 从而导致安全卡瓦上不紧, 造成不安全隐患。安全卡瓦出现问题, 没有卡紧钻铤、或误卡等失误造成钻铤落井事故的也时有发生。

1.2 合理解决方案

针对胜利油田大多数钻井队当前起下钻铤卡瓦的使用情况, 结合上面存在的弊端以及安全隐患, 提出了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的设计理念。该支撑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在起下钻铤时能够显著降低内、外钳工劳动强度, 提高井口操作安全性能, 节省人力资源, 提高起下钻效率, 该设计实用、简便, 便于推广。

2 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

2.1 弹性支撑装置的结构

安全卡瓦支撑台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U形上板, U形下板, 弹簧, 销 (铆) 钉。

2.2 弹性支撑装置弹簧理论参数设计

如图1所示, 为弹性支撑装置与卡瓦、安全卡瓦的实际应用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5cm为弹性支撑装置在放上安全卡瓦后 (弹簧压缩后) 的理论双板间距。该理论间距大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弹簧的一些主要参数。以下是弹性支撑装置弹簧理论参数设计计算步骤:

(1) 四根弹簧受到的总压力

Gi= (Mi+m) g i=1, 2, 3…) (a)

Gi—四根弹簧承受的总重量, N

Mi—不同规格安全卡瓦的质量, Kg

m—弹性支撑装置上板质量, Kg

g—9.8N/Kg

(2) 四根弹簧提供的支持力

根据胡克定律, 有F=4KΔL (b)

F—四个弹簧提供的支持力, N

K—弹簧的弹性系数, N/m

ΔL—每根弹簧的长度变化量 (压缩量) , m

其中, ΔL=L0–L (c)

L0—弹簧原长, m

L—弹簧的压缩量, m

考虑上下板厚度:设为d, 根据要求:2d+L=5cm

那么弹簧压缩量:L=5cm–2d

(3) 受力分析

根据受力平衡分析, 有Gi=F

故得到以下公式: (Mi+m) g=4KΔL (d)

2.3 弹性支撑装置弹簧实际参数设计

考虑到实际情况, 弹簧支撑台上板的质量m对弹簧的实际压缩量影响很小;Mi为适用不同直径管体而选择不同直径 (节数) 安全卡瓦的质量, 由于不同直径管体安全卡瓦的质量相差并不是很大, 从而对四根弹簧的实际压缩量影响也很小, 故二者对弹簧的压缩变化量均可以忽略不计, 即可认为:m=0, Mi=M

其中, M—不同钻铤安全卡瓦的平均质量, kg

那么 (d) 式变为:Mg=4KΔL

即ΔL=Mg/4K (e)

2.4 弹性支撑装置U槽平板理论参数设计

U槽平板参数设计包括嵌入口径D的大小, U槽平板的面积 (长a和宽b) 。

2.4.1 嵌入口径D的确定

理论上该弹性支撑装置的嵌入口径D应该是按照管体 (钻铤) 的直径确定的, 严格地说, 应该对不同尺寸的钻铤配套相应的该装置。但因不同钻铤的尺寸差距不大, 而且对该装置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小, 因此只要将该装置的嵌入直径设置按照常用的尺寸较大的钻铤确定嵌入口径尺寸。

2.4.2 弹性支撑装置的长和宽以及销 (铆) 钉位置的确定

销 (铆) 钉要求定位于距U形平板外边缘3cm为宜;U形平板的形状应以长方形为宜, 其中长为a, 宽为b;宽b要求大于安全卡瓦围成的圆外径10cm左右, 原因是留出至各边边缘至少5cm的距离, 以防安全卡瓦边缘脱离支撑台;同时要求a>b, 这样便于用双手压、拉、提支撑台把手时更加省力。

2.4.3 上、下平板抗弯强度理论设计

对于上、下平板, 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 即当安全卡瓦放在上平板上时, 不会将上、下平板压弯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也不能产生明显的永久变形。因此, 上平板的抗弯强度设计要远大于由安全卡瓦的重力所引起的最大屈服强度。

3 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使用方法

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简便、快捷,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放置好钻铤卡瓦, 在使用安全卡瓦之前, 可先在卡瓦之上放上此弹性支撑装置装置;

把安全卡瓦放到弹性支撑装置上, 注意此时要保证安全卡瓦放置平稳, 支撑台将安全卡瓦全部“托住”;

拧紧安全卡瓦螺母, 用扳手上紧安全卡瓦;

用榔头轻轻敲打砸实安全卡瓦铰链, 此时安全卡瓦将会向下微移, 因支撑台为弹性装置, 即和安全卡瓦的接触为软接触, 故不会影响安全卡瓦向下微移;

完成上述步骤后, 双手分别紧握弹性支撑装置的两个把手, 用力下压弹性支撑装置, 使其U形上板脱离安全卡瓦时在迅速拉出。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人工操作使用卡瓦及安全卡瓦[2]的情况, 提出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的设计理念, 并设计出模型, 在现场得到了很好的试验效果。该设计能够在遵循卡瓦安全使用规范的前提下, 并能够降显著低人力劳动强度, 节省人力资源和操作时间, 提高了起下钻铤的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了钻井效率。

摘要:石油钻井过程中, 卡瓦是用于夹持井中管柱 (钻铤) 的工具。现在胜利油田大部分钻井队卡瓦采用人工手提卡瓦和人工操作的安全卡瓦。正确使用卡瓦及安全卡瓦夹持管体, 对提高起下钻效率、保证钻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人工操作使用卡瓦及安全卡瓦的情况, 提出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的设计理念, 并设计出该装置的模型, 在现场应用得到了良好的试验效果。该设计在遵循安全卡瓦使用规范的前提下, 能够提高起下钻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节省人力资源和操作时间, 从而提高钻井效率。

关键词:卡瓦,安全卡瓦,安全卡瓦弹性支撑装置

参考文献

[1]李梦群, 庞学慧, 吴伏家.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安全支撑 篇5

2、门架、调节架及可调托座应根据支撑高度设置,支撑架底部可采用固定底座及木楔调整高度。

3、用于梁模板支撑的门架,可采用平行或垂直于梁轴布置时,门架两侧应设置交叉支撑;平行于梁轴县、线设置时,两门架应采用交支撑或梁底模小楞连接牢固。

4、当模板支撑高度较高或荷载较大时,模板支撑可采用构价形式支撑。

5、门架用于楼板模板支撑时,门架间距与门架间跨距应由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6、门架的水平加固杆应在脚手架的周边顶层,底层及中间每5列、5排通长连续设置,并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扣牢。

7、楼板模板支撑较高时(大于10m),剪力撑应在脚手架外侧周边和内部每隔15m间距设置,剪力撑宽度应大于4个跨距或间距,斜杆与地面成45o~60o。

8、门架用于整体式平台模板时,门架立杆、调节架应设置锁臂,模板系统与门架支撑应作满足吊运要求的可靠连接。

9、模板支撑脚手架组装完毕后应进行下列各项内容接验收检查

1)门架设置情况

2)交叉支撑水平架及水平加固杆、剪力撑及脚手板配置情况;

3)门架横杆荷载情况;

4)底座、托顶螺旋杆伸出长度;

5)扣件紧坚固扭力矩;

6)垫木情况;

安全支撑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模板工程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一般都是采用模板支撑架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施工处理,从而保障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而且根据我国相关的规范制度,也对建筑工程模板结构的质量进行相应的保障,从而使得模板支撑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其中,扣件是钢管支撑架结构由于自身的组合形式比较灵活,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比较好,因此在建筑支模系统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不过,近年来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支架结构受力设计不当的情况,这就十分容易导致其建筑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相关的安全事故,这就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对扣件式钢管支撑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人们就要将一些安装控制措施应用到其中。

一、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的形式

在建筑模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由于有着良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它主要是在传统模板支撑结构的基础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得模板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一般情况下,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的搭设范围高度都是在20米之内。但是,如果其高度超过的20米,那么技术人员就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对其施工方案进行选取。

1、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的组成

扣件式钢管支撑架主要是由钢管结构组成的,其中包括了水平杆、扣件、底支座以及水平加强层等。

2、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的材料和施工要求

在对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进行搭设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要根据模板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设计内容,来对其钢结构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而且,在对其进行相应的施工处理时,技术人员也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对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各种构件的体积和大小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得模板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保障。

二、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的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1、扣件式钢管支撑架施工方案制定的相关要求

在建筑模板工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首先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在经过了相关部门机构的审核批准以后,才能将其应用在建筑模板工程施工当中。其中,我们在对扣件式钢管支撑架施工方案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程概况。(2)编制依据。(3)基础条件(包括基础处理或加固说明)。(4)支撑系统材质(立杆、拉杆、剪刀撑)选型。(5)支模方案及稳定计算。(6)搭设、拆除方法以及相应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7)混凝土浇注方法和注意事项。(8)监测方案。(9)应急预案。(10)模板支撑系统设计图:包括钢管立杆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大样图等。

2、扣件式钢管支撑架设计

扣件式钢管支撑系统计算的内容应包括受力荷载计算、模板支撑系统各构件(底模、侧模、小楞、大楞和钢管立杆)的强度与刚度验算、钢管立杆地基(或支承楼面)承载力验算,以及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倾覆验算等。模板及支架的设计应考虑下列各项荷载:

A模板及支架自重;B新浇混凝土自重:C钢筋自重:D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E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F新浇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G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对荷载设计值进行相應的了解。具体荷载取值可参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手册(第二版)》和《简明施工计算手册(第三版)》。对于模板支撑系统各构件,以上各项荷载可相关的数据统计信息进行荷载组合。当用于强度计算时,各荷载组合项目用相应的荷载设计值,当用于刚度(变形)验算时,用相应荷载项目的标准值。

3、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的安全控制

3.1模板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

在模板工程施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根据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来对其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从而使得人们在模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施工人员在对模板支撑喜用进行安装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对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检查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处理。而且在对模板支撑系统进行拆模处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要满足工程施工的相关规范,严格按照拆模的顺序来进行处理,这样不仅使得模板施工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还提高了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

3.2材料的安全控制

(1)钢管

模板支架用的普碳钢管采用带钢卷制,拼缝处用高频电焊焊接,亦称电焊钢管。钢管的管径优选为48mm,最大长度限制为6.5m。每根重量控制在25kg以内,以确保搭设和拆卸的安全。钢管的检测按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中Q235A钢的规定进行。

(2)扣件

扣件有钢板冲压和可锻铸两种。用于模板支架的扣件为可锻铸铁扣件。材料为机械性能不低于KTH33008的可锻铸铁,其机械性能为:抗拉强度330N/mm,延伸率8%,硬度HBl20—160,扣件检测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扣件必须有产品质量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专业检测单位的测试报告。②扣件螺栓拧紧力矩达70N·m时,不得破坏。

3.3模板支架的搭设

搭设要求如下:

①支架搭设前应对地基进行处理,以确保地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并做好排水措施。

②支架底部距基础面200mm以内必须设置双向扫地杆。严格控制水平拉杆的步距必须符合方案的计算要求。

③立杆的间距要严格按设计尺寸搭设,立杆的连接不得采用搭接,必须使用对接扣件进行对接。并确保对接端头平整。

④立杆和水平杆接头均应错开且在不同的框格层中设置。

⑤确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水平杆的水平偏差小于规范的规定。

⑥垂直和水平剪刀撑要严格按规范设置,并尽可能与立杆连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模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结构系统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使得模板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还致使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部分施工单位在对扣件式钢管支撑架进行设计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还潜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着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就要采用相关的安全控制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欧卫华.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计算与施工实践[J].山西建筑,2006(12)

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研究 篇7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风险预控,开放式系统架构,危险源识别,分级评价

0 引言

煤矿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最危险、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及煤炭企业集团对安全生产保障的不断投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总体形势趋于稳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1) 大部分煤矿非常重视装备和环境安全建设,而在影响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人”的管理上下功夫较少;(2) 大部分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及制度管理阶段,导致相同或类似问题今天解决了,明天还有可能发生,安全管理缺乏科学性及体系保障;(3) 由于以产量提升为主,导致轻事前安全预防管控,注重事后处理。

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煤矿本质安全的相关理论体系研究工作,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预防控制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措施为基础,进行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相关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从本质上切实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 国内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国内有多个厂家涉及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的研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华信协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管理数字化系统、济南东之林智能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瓦斯检查智能管理系统软件、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量化管理及评估信息化系统、北京天大天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虹膜技术的矿工入井考勤管理系统、西安和利德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等。

每类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煤矿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其中,煤矿职工培训管理系统以煤矿安全规范为基础,素材由大量的动画、视频文件组成,主要从多媒体培训教育入手,结合矿井日常生产管理,实现安全理论培训、虚拟实践操作、技能考核、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培训管理,以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技能;煤矿安全量化管理及评估信息化系统主要从危险源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安全评价、事故预测、规程措施编制等方面入手,实现煤矿危险源识别与闭环管理、矿井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各类事故的预测分析,为煤矿安全生产业务过程、领导安全决策、矿井抢险救灾、事故预测预防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1];瓦斯检查智能管理系统软件主要应用于煤矿井下瓦斯、CO2等有害气体体积分数的跟踪巡检和记录,防止出现瓦斯空班漏检情况;煤矿安全管理数字化系统主要按照职业、安全、卫生健康标准GB/T/28001及国际OHSAS18000(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 18000)实现法律、法规、标准管理,安全培训管理,事故、隐患管理,安全生产记录等,侧重于安全的文档管理;本质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围绕危险源风险预控、矿井质量标准化、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安全制度、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力求构建本质安全矿山管理系统;基于虹膜技术的矿工入井考勤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煤矿员工下井的精确考勤,侧重于出勤管理。

上述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煤炭企业集团,为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煤矿事故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由于项目开发的时期不同,涵盖的管理范围差异较大,并且大部分系统仍依靠人工进行信息记录,导致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证;系统相对独立,不能与其他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涉及安全管理的信息不够全面,因此提供的决策信息有局限性;系统的开放性不够强,基本上无法将其他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系统融合到统一平台,导致信息分散。

2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的要求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理念主要以风险预控为核心,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查核)、Action(处置))管理模式,体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持续改进、闭环式管理的安全管理活动;要求在矿井日常生产过程中对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预测分析、分级评价,进而对其实施消除、减少、控制等措施,力图将事故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理的本质安全[2,3]。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以本质安全管理理念为依据,寻求建立一个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的体系化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平台,使用户在逐步使用该体系平台的各项功能之后,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逐个击破安全管理中的短板。在整个体系平台设计上,采用系统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保证所有功能模块都由组件构成,可以根据用户的管理需求进行裁剪;采用开放式架构,保证体系平台能够无缝融合其他厂家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系统、数据、装备,如安全监控系统数据、考勤系统数据、考试系统数据、培训系统等,以丰富系统平台的信息容量,同时需要对灾害预警信息进行即时发布,涉及装备包括信息显示牌、语音扩播终端、语音报警器等,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更大的针对性。

3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的建设

3.1 总体结构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硬件设备包括岗位对标一体机、考勤系统主机(可选)、入井闸机、安全培训服务器、安全监测服务器(可选)、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服务器、无线AP、危险源辨识仪、身份/地址识别卡、语音扩播终端、信息显示牌等。其中,无线AP主要实现地面网络与煤矿井下移动节点的互联互通,保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身份识别卡和地址识别卡用于识别任务领用人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地点执行相关任务。语音扩播终端和信息显示牌主要用于风险预警和重要信息提示。

3.2 管理内容

(1) 煤矿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

煤矿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主要利用危险源辨识仪,结合井下身份/地址识别卡实现危险源辨识以及采集、处理、反馈等过程的电子化处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信息处理的透明度;建立危险源处理流程,提高危险源闭环处理的质量,降低每个处理环节所需要的时间;结合现场实际条件,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等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根据危险源情况构建事故树分析模型,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4]。

(2) 可视化培训管理

可视化培训结合现有培训体系,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动画互动学习、考试、培训等多种学习考察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多媒体培训模式。通过对煤矿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煤矿作业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对危害的辨识能力,使其熟悉煤矿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5]。

(3) 制度及措施管理

制度及措施主要包括完备的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措施体系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的管理保障体系。进行制度及措施管理一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岗位标准;二是通过流程和制度建设,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将流程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确保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设立安全管理应达到的目标和标准,让企业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持续改进[6]。

(4) 岗位对标管理

岗位对标以明确员工岗位职责为目的,对员工职责内事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标考核,构建常态岗位闭环对标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入井闸机、岗位对标一体机、入井考勤服务器完成入井考试、作业现场对标、升井汇报、任务闭合处理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职工的岗位技能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现场检查对标工作更加及时、可靠,使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闭合处理。

(5) 入井考勤管理

入井考勤主要通过虹膜考勤主机实现对煤矿员工下井的精确考勤,与岗位对标管理有机结合,保证出勤管理的有效性。

(6) 风险预警管理

风险预警主要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构建事故树分析模型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 通过声光报警装置、语音扩播终端、信息显示牌等装置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 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7) 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就能使人员达到本质安全化,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在现有合理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下,提高员工行为安全的途径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安全知识包括安全技术知识、岗位职责、操作方法、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通过建立可视化安全培训系统,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井下人员违章监察系统,实现违章取证,确保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最后通过岗位对标管理好每一个岗位,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从而实现人的本质安全[7]。

(8) 应急救援辅助管理

当矿井出现重大灾情时,平台基于应急预案,为煤矿应急救灾指挥提供辅助信息。例如:自动在图形上显示某地点的事故可能威胁的范围及该范围内的通风情况、瓦斯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巷道支护情况、人员分布情况、救灾设施情况、救灾物资储备情况以及人员撤退路线、事故处理的大原则等,为救灾提供辅助信息。

4 现场应用

2011年8月,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在重庆能投松藻煤电有限公司石壕煤矿实施,作为重庆能源集团首个试点安全管理方面的项目,集团领导结合煤矿管理现状有选择性地实施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隐患闭环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违章管理、安全培训、事故管理及预测、统一消息预警等21个功能模块。该平台为煤矿各级管理者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安全隐患管理信息,对解决矿井重大危险源识别与排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提高矿工安全意识和岗位技能、全面有效地进行安全考核、事故预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基本上实现了矿井本质安全化管理。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主界面如图2所示。

5 结语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实现了矿井重大危险源识别与排查、预测分析、分级评价,使事故风险降到最低;通过可视化培训、岗位对标、制度及措施管理等手段及相关配套装备提高了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并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平台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所有的管理内容可根据煤矿实际管理需求进行裁剪,是符合国内煤矿管理现状的矿山本质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表明,该平台确保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实现了矿井本质安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永强.本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1,37(6):120-122.

[2]吴宗之,任彦斌,牛和平,等.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54-58.

[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EB/OL].[2011-12-01].http://www.hbsafety.cn/article/71/167/201112/130774.shtml.

[4]王洪德,石剑云,潘科.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龚声武.我国矿山危险性控制与安全培训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李达军.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及问题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4):18-20.

安全支撑 篇8

1 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最后的堡垒, 在防止信息泄露的相关技术中, 加密技术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当前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数学的密码技术和非数学的密码技术。基于数学的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公钥密码、分组密码、流密码、数字签名、密钥管理、身份鉴别、消息认证、密钥共享、PKI技术等加密和认证理论及算法。非数学的密码技术主要包括量子密码、DNA密码、数字隐写技术等, 在加密技术领域已非常成熟, 出现了各种专用的加密设备。其中, 高速加密芯片、高速公钥密码芯片的研制是重点。

加密技术可使一些主要数据存储在一台不安全的计算机上, 或在一个不安全的信道上传送, 只有持有合法密钥的, 才能获取“明文”。在对明文进行加密时所采用的一组规则称为加密算法。类似地, 对密文进行解密时采用的一组规则称为解密算法。加密和解密算法的操作通常是在一组密钥控制下进行的, 分别称为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当前国产网络保密机已在重要领域发挥作用。

2 信息对抗技术

信息对抗技术主要包括:黑客攻击与防范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黑客追踪技术、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应急响应系统、计算机病毒、冗余备份和灾难恢复技术等。该领域正处在发展阶段, 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国外在入侵检测、病毒攻防、黑客攻防、防火墙、网络隔离、安全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杀软件等相关产品。由于攻击和防卫本身是矛与盾的问题, 一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刺激另一方面的研究, 相关研究还将不断进行。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的核心是在不安全的网际环境中构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子网环境, 是用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等, 在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加强访问控制, 以保护一个网络不受来自另一个网络的攻击而影响安全的技术。它是一种隔离技术, 是在两个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 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 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 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网络, 防止更改、拷贝、毁坏重要信息。它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并且透明度高, 可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当前防火墙技术已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

2.2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近期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 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与防火墙技术不同,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分析数据包的内容来识别黑客的入侵行为。因此,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判断出应用层的入侵事件, 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判别黑客攻击行为的准确程度。当前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以进程的方式运行在监控机上, 为网络系统提供实时的黑客攻击侦测保护。一旦发现黑客攻击行为,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立即做出响应。响应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其中包括报警, 必要时关闭服务直至切断链路。与此同时,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会对攻击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为后期的调查取证提供线索。

2.3 安全扫描技术

安全扫描技术是另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 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 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 及时发现安全漏洞, 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扫描的结果修补网络安全漏洞和调整系统中的错误配置, 在黑客攻击前进行防范。如果说防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 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 可以有效避免黑客攻击行为, 做到防患于未然。

3 信息安全服务技术

信息安全服务技术包括系统风险分析和评估、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技术等。

3.1 系统风险分析和评估

系统风险分析和评估是有效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条件, 也是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包含信息网络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网络安全技术实施使用情况分析、动态安全管理状况分析、数据及应用加密情况分析、网络系统访问控制状况分析等。目前的系统风险分析与评估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的具体目标,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档审查、黑盒测试、操作系统漏洞检查与分析、网络服务安全漏洞和隐患的检查与分析、抗攻击测试等途径来实现。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泄漏分析、方案分析等几个方面研究通用性强的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 并开发相应软件, 研究故障分析诊断技术、攻击避免与故障隔离技术、系统快速恢复技术等。

3.2 应急响应和故障恢复技术

应急响应和故障恢复技术包含黑客事件应急响应、计算机病毒应急响应、受损数据修复等。鉴于信息系统遭受攻击时, 经常会导致系统、文件和数据受损, 因此, 为建立信息安全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的应急响应和故障恢复技术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

4 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信息安全体系研究涉及安全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研究、安全策略和机制研究、检验和评估系统安全性的方法和准则的建立, 以及符合这些模型、策略和准则的系统的研制 (比如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防火墙系统) 等。信息安全体系涉及到技术、管理、机构等诸多方面, 是一个人、网、环境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研究信息安全体系对规划具体安全措施具有指导、检验作用, 虽研究比较困难, 却非常有必要, 国内外都很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六国七方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所、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 共同提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价通用准则” (CC for ITSEC) 。CC综合了国际上已有的评测准则和技术标准的精华, 给出了原则要求。CC标准于1999年7月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 确立为国际标准, 编号为ISO/IEC 15408。我国在信息安全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政府、国防、金融等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都有各自的要求, 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既满足功能、性能要求, 又具备足够的安全可信度的信息安全体系。

图1为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以国际、国内标准和行业法规为基本指导思想, 通过从管理、技术、运维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设计和建设, 使企业具备较高的防护、检测、响应、恢复能力。智慧城市必须通过建立周密的信息安全策略指导各业务部门在处理业务敏感信息方面的行为, 防止机密信息泄露;为业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方面提供统一的安全规则。

同时,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有一个PDCA (即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使得体系能够不断改进、日臻完善。

5 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 27001

近年来企业高层对内部治理需求越来越实际、具体。随着信息技术普遍渗透到企业组织中的各个方面, 企业越来越依赖IT系统处理和储存各种信息, 以保证业务正常运营, 由此IT系统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晰, IT治理也逐渐被大多数企业认可, 成为董事会和企业内部共同关注的领域。IT治理的基础部分是信息安全保护, 包括确保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

绝大多数人认为信息安全是一个纯粹的有关技术的话题, 只有那些技术人员, 尤其是计算机安全技术人员, 才能够处理任何保障数据和计算机安全的相关事宜。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不过, 实际上, 恰恰是计算机用户本身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避免哪些威胁?在信息安全和信息通畅中如何平衡取舍?一旦用户给出答案, 计算机安全专家就可以设计并执行一个技术方案以达成用户需求。因此, 在组织内部, 管理层应当负责决策, 而不是IT部门。

ISO 27001是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最初源于英国标准BS 7799, 经过10年的不断改版, 终于在2005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转化为正式的国际标准, 于2005年10月15日发布为ISO/IEC27001-2005。该标准可用于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保障组织信息安全, 采用PDCA过程方法, 基于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系统地持续改进组织的安全管理。

ISO 27001标准指出“像其他重要业务资产一样, 信息也是一种资产”。它对一个组织具有价值, 因此需要加以合适的保护。信息安全防止信息受到各种威胁, 以确保业务连续性, 使业务受到损害的风险减至最小, 使投资回报和业务机会增大。信息安全是通过实现一组合适控制获得的, 控制可以是策略、惯例、规程、组织结构和软件功能, 需要建立这些控制, 以确保满足该组织的特定安全目标。

ISO已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预留了ISO/IEC 27000系列编号, 类似于质量管理体系的ISO 9000系列。ISO 27001是ISO27000系列的主标准, 类似于ISO 9000系列中的ISO 9001, 各类组织可以按照ISO27001的要求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MS) , 并通过认证。

6 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相对性

6.1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环境的相对性

所谓“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体系一般是基于已发生或已发现的漏洞/风险, 而建立的信息保护与安全防御系统, 虽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预测、模拟与防范, 但毕竟未来威胁的破坏方式是现在无法穷尽的, 所以, 目前数不胜数、每天都在上升的计算机病毒和木马, 防不胜防的网络黑客潜入或攻击, 各类层出不穷的泄密事故, 甚至出现的因内部人员误操作而造成的数据损坏或泄密事件, 都反复地给我们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亮出了红灯。我国近年也接连不断地出现了不同破坏程度的信息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除了使系统数据破坏、运作处于瘫痪、工作被迫中止, 其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 对社会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果说经济损失还能弥补的话, 那么由于信息网络的脆弱性, 而引起的公众对网络社会的诚信危机则是短期内难以恢复的, 而且, 网络信息安全的负面影响比传统危机传播的速度要快很多, 且难以甚至无法控制。由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环境的局限性, 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 做好时刻警惕、长期作战的准备。

6.2 信息安全技术硬性与软性的相对性

信息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除了硬性的保护和防御, 还有软性的管理。硬性的防护是指可以买到的应用程序、设备和装置, 而软性的对于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的建设是“买不到”的, 因此, 打开包装箱后即插即用就能提供完全的信息安全保障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组织安装和部署了安全套件, 并不意味着拥有了真正的信息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超过75%的信息系统泄密和恶意攻击事件都是人为造成的, 即由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缺失而造成的。不管一项技术有多么先进, 都只是辅助实现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方法而已, 组织采购或部署了更为先进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往往是意味着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的制度与规范建设, 即提高安全队伍的技能、明确岗位职权职责、加快和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而不是相反可以松懈下来。大部分的信息安全管理专家都认为信息安全技术本身十分重要, 但在信息安全的架构里, 它一定要在好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目的, 这或许就是信息安全领域内“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说法的原因吧。所以, 硬性技术是基础, 软性管理是关键, 在硬性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软性的管理决定着安全防线的得失, 因此软性管理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6.3 信息安全技术投资建设的相对性

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是针对特定时期、特定应用环境而言的, 如果没有特定而详细的需求描述, 那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就无以为据了, 即使部署了也可能是纸老虎。所以, 相关的投资建设, 要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信息环境、不同数据层面的信息安防的薄弱环节来量身定制, 比如是数据库本身需要安全加密, 或是登录采取随机密码, 或是操作系统层面的病毒木马查杀, 或是云计算中心的外部防火墙技术更新, 还是需要升级数据中心的指纹识别为更加高级的掌纹识别。从整体考虑, 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由于安全项目一般只占整体IT预算的6%, 甚至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有数据表明企业在2011年将安全占整体IT预算的比重降低至3%~6%之间。所以在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时候, 适度投入与循序渐进才是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可行之道。

7 云计算安全

7.1 政府与组织对云计算安全的理解与规划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名誉主席吴基传指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在中国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云服务已经从概念走到实际应用。机遇和挑战并行, 中国市场巨大, 云服务的应用市场更加广阔。他同时指出了目前云计算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云服务的安全问题, 二是云服务的标准问题, 三是公众云服务市场的拓展[5]。可见云服务的安全问题被放在重要位置并不容忽视。

新生的宠儿总需要有逐步成熟的过程, 云计算也不例外。近几年来, Google等云计算的领路者们不断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暴露了云计算在安全方面的问题, 例如:2009年2月和7月, 亚马逊的“简单存储服务 (simple storage service, 简称S3) ”两次中断事件, 导致了依赖于网络单一存储服务的网站被迫瘫痪;2009年3月, Google发生大批用户文件外泄事件, 更加剧了人们对云计算技术安全性的担忧, 云计算安全和风险问题也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所以, 在云计算技术与平台正得到积极推动, 以期望进行大规模应用之时, 必须让大家能够放心地将自己的信息和数据交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管理, 因此云计算所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必须全面地得到妥善解决, 建立必要的信任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 为增强交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减少重复发明与投资, 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组织开始制定云计算及安全标准。比如:在2009年的RSA大会上宣布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云安全联盟CSA (Cloud Security Alliance) ;2009年底, 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连同国际电工委员会以及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 此项决议成立了分布应用平台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C38, 并明确规定分技术委员会下设云计算研究组——国际电信联盟ITU-TSG17。2010年11月, 美国政府CIO委员会在关于政府机构采用云计算的政府文件中, 阐述了云计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基于云计算的安全防护问题, 要求政府认真评估云计算相关的安全风险, 并和自己的安全性需求进行对比分析。该文件中指出, 经政府授权的机构需对提供云计算技术服务的运营商进行统一的授权认定和风险评估, 能降低对采用云计算服务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的费用。著名的国际信息安全会议RSA 2010将云计算的安全性列为焦点问题;从2009年起美国通信学会理事会CCS专门设置了研讨会, 重点研究云计算安全。作为欧盟三大机构之一的欧盟议会, 在2010年3月的会议上, 各国领导人和网络法律专家一致呼吁制定一个全球范围的协议, 用于保障数据的安全, 从而解决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弱点;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局也表明, 将大力推动管理部门要求云计算服务商通知客户有关安全攻击的情况。在日本, 政府机构组织信息技术企业及相关部门开展云计算安全性测试, 从而提高云计算的安全性能, 以使得云计算普及到更多领域和更多中小企业, 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在我国, 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高度重视。2010年5月, 在北京举行的第2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为保证云计算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我国应加强有关云计算安全的研究, 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政府内部的数据信息既关乎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 更涉及到国家政治、军事、安全等敏感问题。政府在数据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特殊性需求, 必然会提高政府在云计划应用推广方面的门槛。无论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欧美、日本, 还是刚刚起步的中国, 安全问题都是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也是信息化变革所面临的挑战, 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实践方面,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一些做法。

美国总统奥巴马赋予了云计算发展的高优先权。按照通用服务管理局 (其职能是协助各办事处促成云服务的实施) 的定义, 云计算作为“技术基础设施领域内基本的可检验的投资”, 其整体目标是创建一个更加敏捷的联邦企业, 它提供因需而变的服务, 从而可以满足各种事务的需求。一位政府办事处服务网站 (一个一站式存储前端网站, 办事处可以通过它学习云计算和购买云服务) 的CIO强调说, “云计算的优势如此明显, 迈向云计算, 没什么好犹豫的。”

作为美国政府云计算应用的试水, 白宫首席信息官Vivek Kundra表示, 美国政府的一家网站Recovery.gov的应用已经使用亚马逊提供的Web服务, 该网站主要用于向公众发布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的开支信息, 依托云计算来维护Recovery.gov成为美国政府IT系统第一个云计算项目, 费用节省了75万美元。另外, 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采用的Salesforce.com平台从而节约了服务上线的时间, 与采用本地计算相比, 服务上线的时间从1年下降到了3个月。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GSA) 将17000用户迁移到了Google Apps后, 关闭了17套不同的旧基础设施。陆军的应用迁移到Salesforce.com后, 以前的应用与基础设施维护费用从100万美元降低到现在的54000美元服务费;农业部的应用将12万用户迁移到了微软的Azure平台, 整合了21套系统, 节约了2700万美元。通过这些实际的案例, Kundra相信可以为云计算的价值进行有力的估价。据悉, 作为最高机密的“幽灵组织”之一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有75000人的窃听队伍、12颗绕地球旋转的卫星、20架经过改装以进行电子化窃听的飞行器, 以及每一架美国攻击式潜艇上都有NSA拦截人员进行电子监控, NSA每6小时吸收的海量数据达到74兆兆级字节, 足以塞满美国国会图书馆, 它位于犹他州威廉姆斯营地的National Guard基地, 能够存储的监测数据量达到令人惊讶的百亿亿兆级别的字节, 如此庞大的数据中心如何管理呢?NSA的首席信息官 (CIO) Lonny Anderson表示:NSA目前使用三个私有云——虚拟化的通用云、存储即服务的云和数据云, 为了使IT效率和机构更加现代化, NSA将转向瘦客户机, 并更多地使用瘦客户机的服务器上的云技术和虚拟化。

在2011年RSA全球信息安全大会“云安全联盟峰会”上, Vivek Kundra对美国政府未来几年的IT规划进行了阐述:2012年的联邦IT预算为800亿美元, 其中四分之一, 即200亿美元将用于把政府当前的IT应用方式转移至云计算方式。政府借助硅谷或其他地方正在迸发的云计算技术创新, 来帮助联邦政府的IT系统平滑地迁移到云的环境中。Kundra表示, 美国政府当前的IT应用技术跟办公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用到的IT技术相比, 是远远落后的, 从生活中回到办公室, 就好像回到了过去一样。他说联邦政府计划花两年的努力来缩小这个距离, 并要搞清楚如何使政府从拥有资产转变为提供服务。同时, 他还用两条曲线做了鲜明的对比, 以说明当前政府IT应用与企业界的巨大差距。这两条曲线是:在过去十年中, 联邦政府的数据中心个数从432个增长到了2094个, 同期IBM公司全球分布的数据中心个数从235个下降到了12个, 美国政府目前的信息基础设施是碎片状的, 很难管理, 由于还在建设本地客户端软件, 联邦政府与当今的技术创新是非耦合的, 因此, 一个典型的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通常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管理痛苦的基础设施, 而不是服务于美国人民。当然迁移到云上的过程并不像“打包托运”那么简单, 因此Kundra强调, 将把注意力聚焦在安全、标准、政府采购与合规这四个方面, 并鼓励“云安全联盟”成员与其他业界同仁到华盛顿来竞争政府的业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应该由本国的技术力量来解决, 而不是依赖其他国家的解决方案。当云安全成为国家信息安全隐患之时, 也创造了云计算安全市场的契机, 中国的云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 应具备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并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 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开发本土技术结合起来, 中国在云计算安全技术研发方面实现突破,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构筑技术壁垒, 提升我国云计算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份额, 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为“中国云”的整体和持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对政府而言, 也需要增强云计算安全意识, 清楚认知风险, 积极及时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虽然美国国会发言人称:“目前, 使用云计算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利益。对于云计算, 并没有明确的法规和程序, 其安全性、交互性、数据可移植性方面的标准都还没有制定。对于实施云计算的最终计划, 政府目前还没有准备就绪。”但是, 美国政府将用10年时间来慢慢接受云计算, 并在长达10年的转变中必须解决隐私和安全。美国政府是否会进一步接受云计算, 最重要的关注点是安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的CIO Carolyn Lawson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 我们不会将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迁移到‘云’中, 因为我们的数据包括个人社会保障号码、驾驶执照、还有子女信息等, 公众把他们的个人信息交给我们, 希望我们能够很好地保护这些信息。如果我们将这些信息交给一家云计算公司, 而这家公司非法将这些信息出售的话, 我们该怎么解决?我们要承担这个责任”。这充分显示了云计算安全问题的症结, 即云计算公司的安全可信度成了当今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障碍。

7.2 企业界对云计算安全的忧虑和解决方案

云安全联盟与惠普公司共同列出了云计算的七宗罪, 主要是基于对29家企业、技术供应商和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而得出的结论。

(1) 数据丢失/泄漏:云计算中对数据的安全控制力度尚待提升。API访问权限控制以及密钥生成、存储和管理方面的不足都可能造成数据泄漏, 并且还可能缺乏必要的数据销毁政策。

(2) 共享技术漏洞:在云计算环境中, 很多虚拟服务器共享着相同的配置, 因此简单的错误配置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 必须为网络和服务器配置执行服务水平协议 (SLA) , 以确保及时安装修复程序以及实施最佳做法。

(3) 内奸:云计算服务供应对商业数据访问权限的控制力度都比较强, 但对工作人员的背景调查都是不足的, 因此, 企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并提出如何筛选员工的方案。

(4) 账户、服务和通信劫持:很多数据、应用程序和资源都集中在云计算中, 而云计算的身份验证机制很薄弱的话, 入侵者就可以轻松获取用户账号并登陆客户的虚拟机, 因此建议主动监控这种威胁, 并采用双因素身份验证机制。

(5) 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接口:在开发应用程序方面, 企业必须将云计算看作是新的平台, 而不是外包。在应用程序的生命期中, 必须部署严格的审核过程, 开发者可以运用某些准则来处理身份验证、访问权限控制和加密。

(6) 没有正确运用云计算技术:在运用技术方面, 黑客可能比技术人员进步更快, 黑客通常能够迅速部署新的攻击技术在云计算中自由穿行。

(7) 未知的风险:透明度问题一直困扰着云服务供应商, 账户用户仅使用前端界面, 并不知道他们的供应商使用的是哪种平台或者修复水平。

云计算安全需要立法监督, 需要技术方案, 也需要管理机制, 云计算安全的产业链包括云安全咨询、云安全环境、云安全设计、云安全部署、云安全交付、云安全管理, 再到云安全升级的一个螺旋式闭环。IDC报告指出, 云安全性包含至少两个层次:一是如何解决用户对云计算安全的顾虑和担忧, 并建立信任关系, 这是云计算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第二是云计算的应用安全。而其中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技术层面的云计算安全之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用户认可并采用了云服务, 才谈得上的云安全技术问题。国际云安全联盟发布云安全指南指出, 云安全要覆盖云安全完整的生命期, 并完成最佳实践以及分析工具。在云安全完整的生命期中, 理想的云安全状态至少应该包括安全治理、识别、访问控制、数据保护以及审核, 最终实现安全即服务。云安全分析工具, 要区分用户及供应商角色, 并完全遵从于ISO27001、COBIT、PCI、HIPAA等国际标准, 从而弥补管理者及云安全审核之间的差距, 因此云安全联盟为此提供了云安全控制矩阵工具。

2012年3月6日, 德国IT行业协会BITKOM的研究报告预测称:德国云计算市场销售额将达到53亿欧元, 到2016年将达170亿欧元。BITKOM协会会长肯普夫说:“各项测算均预示云计算市场未来几年每年都会取得两位数的增长。”云计算服务最快的部分预计将是商业客户服务, 预计德国企业今年在购买云计算服务、云计算硬件投资等相关领域的总开支将达到30亿欧元, 比去年增加近10亿欧元。德国软件业目前主导的云计算运营模式是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个性化解决方案,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真正开始大量从“云端”获取计算服务时, 将会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并进行业界重组。

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与进一步发展给信息数据安全厂商也带来了良好契机。随着“可信云”的概念被提上日程, 相关的“可信云”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地得到论证、研发和交付。可信云安全技术就是运用可信生物识别技术、可信密码技术、可信融合验证技术进行三种可信计算, 由此达到云安全及云可信安全目的。其中可信生物识别技术是以用户生物信息 (可绑定计算机端或移动设备的摄像头、话筒、屏幕, 方便用户进行人脸、语音、指纹、掌纹等身份识别认证) 特征进行验证登录、授权并使用云计算服务;可信密码技术既支持对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本身进行可信模式识别认证, 又同时能够防范通信被截获破解;可信整合验证技术是以上两种技术的融合应用, 既要求生物信息验证, 也要求密码一致。

另外, 云计算服务商也提出了自己安全云的多种方案, 比如微软为保障云计算平台Azure而制定了代号为Sydney的安全计划, 此计划把用户的云资源与网络虚拟化分隔开来, 提供企业内部数据中心设备和云中设备之间的安全连接, 据说Sydney将能够聚合“任意两个终端”, 包括企业内部的服务器和客户设备, 以及Azure等公共云服务中的资源, 创建Alkhatib所谓的“虚拟网络覆盖结构”, 而且它在IPsec是安全的, 是允许授权用户访问的。Sydney中工具包含了Open Solaris VPC网关软件, 能够帮助客户迅速方便地创建多条安全的通信通道, 这些安全通道都可以通向Amazon虚拟私有云。

安全支撑 篇9

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工程位于同安区集成路与双富南路交汇处西北角, 金鹭工业园内。建筑占地面积2993.766m2, 总建筑面积9566.661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238.816m2, 地下建筑面积327.845m2;局部地下消防水池1层, 上部4层, 层高:地下为4.9m, 上部一层7.0m、二~四层均为4.5m, 建筑总高度20.5m, 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一层1~8轴交D~G轴区域为高架库, 面积为60m*16.8=1008m2, 二~四层板挑空, 地面垫层标高为-0.180m, 垫层厚度为100mm, 强度C10混凝土;结构找坡屋面板标高20.450~20.970m, 最大层面21.15m, 屋面板板厚120mm, 梁截面较大为:500*1050、400*1000、350*1000。最大跨度16.8m。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建质[2009]87号) 文件规定, 该工程模板支撑体系涉及搭设高度大于8m、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 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该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

2 扣件钢管架搭设材料质量问题及控制

2.1 搭设材料质量问题

(1) 钢管质量问题。《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规定:钢管应采用钢管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 (GB/T13793) 规定的3号普通钢管, 其材质应符合《碳素结构钢》 (GB/T700) 中Q235-A级钢的规定。在本工程实例中选用Φ48.3×3.6mm钢管, 设计计算时按Φ48×3.0mm考虑。

目前, 多钢管生产厂家为了抢占市场, 低价竞争, 生产的新钢管壁厚为3.0~3.3mm不等, 钢管规格混乱。由于钢管采购是按重量计算, 相同重量钢管, 壁厚小重量轻的则根数多, 因此施工班组受利益驱使更愿意租赁壁厚为3.0~3.3mm的低价钢管。

(2) 扣件。据有关部门多年抽样检查发现, 市场上供应的扣件质量合格率较低。一个扣件能否达到要求的设计值, 还用一些不确定因素, 如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是否满足45~60N·m, 以免过松、过紧的问题。而实际搭设过程中, 大多操作工人凭经验对扣件的扭力进行控制, 给脚手架的搭设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搭设前, 扣件表面未经清理, 存在锈迹, 重复使用的扣件, 存在锈蚀、裂缝、变形、滑丝、砂眼等现象。

2.2 搭设材料质量控制

(1) 在本工程架体材料进场时, 监理单位组织各方责任主体对材料材质按以下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 并留存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签字确认的记录、资料。对于不合格的产品, 监理单位应责令退场, 并做好退场纪录。

(2) 购买钢管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扣件应有生产许可证、质量检测报告、产品质量合格证;可调托撑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

(3) 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管表面应平整光滑, 不应有裂缝、硬弯、严重锈蚀等缺陷、严禁打孔、钢管使用前必须涂刷防锈漆;且应按搭设数量的3%对钢管外径及壁厚进行抽样检查。

(4) 严禁使用有裂缝、变形、螺栓出现滑丝的扣件;扣件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扣件进入施工现场时, 监理单位对扣件进行称重检查 (当扣件数量少于1万件时, 每种类型各抽取10件, 当扣件数量超过1万件时, 每种类型各抽取20件) , 如果有1个及其以上的直角扣件重量达不到1.34kg、旋转扣件重量达不到1.48kg、对接扣件重量达不到1.87kg时, 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扣件力学性能进行抽样检验。

(5) 严禁使用有裂缝的支托板、螺母。可调托撑进入施工现场时, 应对可调托撑螺杆外径、支托板厚、螺杆与支托板焊缝高度进行抽样检查, 抽检数量按搭设数量3%进行抽检。可调托撑受压承载力不应小于40k N, 可调托撑螺杆外径不应小于36mm, 支托板厚不小于5mm, 螺杆与支托板焊接要牢固, 焊缝高度不小于6mm。

3 结构构造和施工工艺

3.1 混凝土浇筑顺序的影响

混凝土浇筑期间的随时间变化的荷载不容忽略。在对称荷载作用下, 大梁变形也是对称的, 水平应力分布及绝对值大小完全相同, 在这种加载路径下, 竖向荷载不会对支撑体系产生水平力。以下是本文工程实例中对混凝土下料环节的施工控制:

梁混凝土浇筑采用由跨中向两端对称扩展进行浇筑, 板混凝土浇筑采用由中间向两侧对称扩展进行浇筑。投入1台混凝土汽车输送泵结合人工振捣同步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对称浇筑, 避免对支撑架体产生水平动向荷载。在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安排专人监护, 特别应加强对支撑系统的变形监测。混凝土浇筑结合结构特点、钢筋疏密情况, 对于梁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 每层厚度不得大于400mm。混凝土施工中不得留下冷缝。下料时严禁在梁上、板上集中堆载。

3.2 立柱基础的影响

满堂模板支架立柱的基础往往不引起重视, 如果基础出现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则直接危及整个支架的稳定以致倒塌。在本文工程实例中, 模板支撑架立杆基础地面垫层标高为-0.180m, 垫层采用厚度100mm、强度C10混凝土;立杆下设置长度不少于2跨、宽度200mm、厚度50mm的通长木垫板, 以保证良好接触及力的传递。

3.3 水平拉杆及剪刀撑的设置

在满堂架搭设时, 其立杆纵横向的间距、垂直方向的步距以及纵横向水平杆和剪刀撑的搭设是影响安全的关键。

在本文工程实例中, 在立杆底部距地面200mm高处, 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水平拉杆步距1.5m, 扫地杆、水平拉杆每跨每步纵横设置。超高板、梁模板支撑架纵横向水平拉杆从下往上按1.5m平均分配步距, 顶托底部的立杆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拉杆, 并在最顶两步距两水平拉杆中间分别增设一道纵横向水平拉杆。在外侧周圈应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间在纵横向应每隔10m左右设由下至上的“格构柱式”竖向连续剪刀撑, 其宽度设置为4~6m, 现场每道剪刀撑按5跨立杆间距设置。超高模板支撑架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中间、扫地杆处各设置3道水平剪刀撑 (共5道水平剪刀撑) , 并在纵横向相邻的两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之间增加2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同时, 在最大跨度16.8m、截面400mm×1000mm、350mm×1000mm梁底模板支撑立杆两侧沿长度方向增设竖向连续式剪刀撑, 加强侧向稳定。

3.4 影响立杆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梁板模板支架整体稳定性的因数非常复杂, 可概括为管材性能的不稳定、结构构造不定性以及稳定性计算模式的不定性等。对立杆搭设构造应注意以下要求:

(1) 立杆接长严禁搭接, 且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相邻两立杆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 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 各接头中心距最近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2) 立杆最顶端应设水平拉杆, U型顶托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 螺杆外径与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 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3) 立杆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500H (H为架体总高度) , 且最大偏差应不大于±50mm。最大层高21.15m, 实际施工时模板支撑架立杆垂直度偏差分别按不大于±42mm控制。

4 结束语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有效必须从搭设材料、结构构造和施工工艺、人员作业及技术管理、搭设质量的控制、混凝土浇筑等各个环节加以保证, 参建各方主体均应加强该方面的管理, 提高安全意识, 确保安全,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归纳施工过程中的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安全控制, 进一步从搭设材料、结构构造和施工工艺、人员作业因素和技术管理因素等方面进入深入分析, 为今后遇到类似的建筑工程能够获得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安全,控制管理,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8.

安全支撑 篇10

但是,网络游戏的发展同时导致数字媒体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网络游戏中经常出现外挂、黑软等恶意插件,造成网络游戏无法正常运行,不仅给网游公司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打击了许多玩家对于网游的兴趣。大多数网游公司只注重网游软件的开发,却忽略了网游安全方面的问题。首先,信息安全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而能够制作外挂、黑软的人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而且流行的外挂种类多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原理和作用,其对于网游公司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外挂、黑软这些网游安全问题是目前网游公司需要马上解决的难题。

CSIP,即信息产业部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的协助下,对现在网络游戏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名为“数字媒体安全支撑平台”的软件。该平台使用范围较广,能支持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安全运行。网游公司只要具有一定的通讯及交互接口,就能够将该平台完美运用到网游游戏之中。该平台为网游公司提供了网游安全的保障,促进了网络游戏的正常运作,有益于公司的发展。

1 安全平台的特征

1.1 安全平台的功能

数字媒体安全支撑平台应用范围广,可靠性高,现在初步针对于网络游戏的安全问题,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消除免客户端游戏的外挂现象;第二、阻止封包工具伪包的发送;第三、防止运行时内存数据被修改;第四、防止黑客利用客户端逻辑漏洞;第五、封锁恶意外挂程序;第六、阻止可疑间谍程序;第七、防止程序代码被修改;第八、实时检测并封锁连点程序;

由上可得,该平台主要是针对各种非法外挂及插件,起阻止和限制的作用,从而使网络游戏的运行安全得到保障。安全平台主要由网络游戏服务端插件、网络游戏客户端插件与安全服务器平台三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具有独立性,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一同保护网络游戏运行的安全。

1.2 系统设置

数字媒体安全支撑平台的系统设置依附于网络游戏,借助客户端或者服务器,完美融合到网络运行的情景中。

安全平台客户端是以动态连接库的形式与网络游戏客户端建立关联。其是安全平台最重要的部分,通过网络游戏客户端程序实现加载,对客户端的运行环境进行实时的检查。若系统检测到非法插件和黑客软件,客户端会马上将其上报于网络游戏服务端,同时下载相关解决方案,对非法插件及黑客软件进行及时处理。

安全平台也可以采用插件的形式连接到网络游戏服务器,系统中的各个网游服务器均需要分配。其对客户端插件和安全服务器之间起连接作用,其能接收和转发信息,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以及识别非法数据包。插件应用到网络游戏客户端之后,进行两个方面的操作:和网络游戏客户端建立联系,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内容;结合网络游戏安全支撑平台,对客户端信息进行上报处理,并且获取相关问题解决方案,并由网络游戏客户端进行下载。

安全服务平台是安全系统里最为重要的部分。其能对客户端安全信息进行上报,并且搜索相关解决方案以及下载解决办法。针对处理符合的方面,往往需要增加一部服务器来对其实施帮助。从经济角度来看,其也能与网络游戏服务器一同安置在一台控制器上。服务器收集关于非法插件以及黑软的相关信息,并且作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向网络游戏客户端发送同意解决措施的请求,并对网络游戏客户端安全插件对网络游戏客户端的保护起指导作用。需要存在对外的操作入口,便于管理员管理整个系统。

2 和网络游戏的协助处理

2.1 客户端处理

为使该平台与网络客户端更好地融合,客户端安全插件的接口在设计上要简单实用,只给出三个应用程序接口与网络游戏客户端相连接:一、客户端安全插件的初始化;二、客户端安全插件的终止;三、客户端插件的自动更新。网游客户端经过启动以上三个程序,再自动开启安全插件对网络游戏的运行过程进行保护。

在网络游戏启动之后,首先,应与安全服务器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对是否存在安全插件的最新版本进行判断。假如需要版本对版本进行更新,就进行更新客户端插件的下载。然后是网络游戏客户端启动初始化程序加载安全插件,加载完成后安全插件将发挥其作用。假如检测到非法操作,其将连接到安全服务器,随后进行相关处理并且上报其处理结果。客户端能够全程观察整个检测及处理过程,网络游戏客户端无需进行相关操作。退出游戏时,启动安全插件的终止程序,释放插件所占的磁盘空间。

2.2 服务端处理

相比安全客户端的处理,安全服务端的作用不那么复杂。该插件主要给两个应用程序提供接口:一、服务端安全插件的初始化;二、服务端安全插件的终止。其执行的步骤和客户端相像,网络游戏服务端启动初始化程序后,接下来将加载服务端的安全插件。为更好地保障信息安全,客户端安全插件和服务端安全插件的通信接口与网络游戏通信的接口共用。这就要求网络游戏程序具有一套完整处理程序,对安全平台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进行处理,使其实现完美结合。

2.3 安全服务器

其主要安置在网络游戏服务器的内部网络中,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数字媒体安全平台来说,其是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其独立性较强,不存在与游戏系统本身的关联。

3 关键安全支撑点

3.1 信息加密

该系统采取了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API所采用的对称密钥算法,对安全平台的通信系统本身的安全进行了保障。 WAPI是由我国自主研究出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权利,相比于IEEE802.11b标准,其安全性更高、更可靠。

SMS4 对称密钥算法被无线局域网所采用,其属于分组算法。算法的分组长为128bit ,密钥的长度为128bit 。不管是加密算法还是密钥扩展算法,其结构都是32 轮的非线性结构。采用暴力破解法进行密码破译理论上是无法进行的。对于传输数据完整的要求,其采用CRC算法,针对文件传输的检查,为保证准确度,采用的是MD5 算法。

3.2 客户端关键算法

将客户端的非法信息进行检测是本平台的最重要的内容。客户端插件一般采用以下策略进行本地安全防护:

第一、检测文件是否存在修改。网络游戏客户端启动时,要将检验信息和本地文件进行对照。假如出现文件被修改的现象,需上报于服务端并且根据相应的办法进行解决。

第二、内存检查。该平台采用的Hook技术,达成了安全插件和其他程序连接的目标。内存检查能够检测出恶意程序的内存占用,通过拦截改变游戏内存的API来对网络游戏客户端进行保护。

第三、非法插件扫描。网络游戏客户端在启动之后,将自动获取网络游戏本身自带的安全插件列表。假如发现非法插件,将会向安全服务器上报,再由安全服务器做出判断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四、黑软扫描。和处理非法插件的方法类似,网络游戏客户端将自动获取相应的黑软列表,然后对系统进行扫描,寻找是否存在这些黑软。如果发现,则按照策略进行相应的处理。

4 结束语

跳上成支撑 篇11

一、设计思路

跳上成支撑——后摆下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单杠组合动作,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对上肢和肩带的力量要求较高,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不是纯粹为了学习动作而进行教学,而是更关注用此类教学为载体,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单杠的兴趣。这样一种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安全措施

课前检查,修理单杠、双杠的螺丝、拉筋、铁桩等,同时将单杠下的地面平整好,并铺上垫子。课中认真贯彻课堂常规,介绍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与帮助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教学手段,切实保证教学的安全,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

安全支撑 篇1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指出,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因此, “科技和创新”将成为未来十五年国家、社会及各行业关注、重视的焦点。

民航作为高科技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集中的行业之一, 对民航科技工作的整体需求在不断加大, 科技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和行业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科学技术在民航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飞机在设计上的改进, 如自动化设计、防错、容错、纠错功能设计、告警功能设计等都极大的提高了飞机的性能水平[2,3];雷达管制替换程序管制, 提升了空域安全的保障能力[4];跑道安全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开发和使用, 极大地降低了飞机在跑道上的安全风险[5];所需导航性能/区域导航 (RNP/RNAV) 等新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高原及复杂机场的安全运行能力[6]。各种民航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监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为实现事前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7,8]。机组资源管理的实施, 有效地降低了因机组原因导致的不安全事件[9]。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安全水平。

促进航空运输系统提高安全性是民航发展对科技工作的重要需求。我国的安全生产科技历来存在安全科技资源分散、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10]。由于我国民航事业起步较晚, 目前民航的安全科技对安全生产运营的支撑力度也不足, 也存在科技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够、科研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与建设民航强国及实现持续安全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将在总结、分析国际民航界在科技支撑民航安全方面的举措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我国民航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为实现我国民航的持续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国际航空安全科技工作的经验

在保障民航安全方面, 国内外民航界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科技支撑民航安全方面, 我国与国际航空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分析、研究国外民航业在该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对于我国民航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概括地讲, 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 注重中长期安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从机制上保证安全科技研究和安全举措的持续性。比较重要的规划包括国际民航组织 (ICAO) 制定的全球航空安全计划[11]、全球航空安全路线图[12]、技术工作项目[13]、美国联邦航空局 (FAA) 的商业航空安全小组和飞行规划[14,15]、欧洲的战略安全举措[16]、英国的安全规划[17]]等等。这些规划在中长期内滚动更新, 保证了对重点问题的持续研究和安全措施的持续实施;相关组织或国家定期对其进行评审和修订, 对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规划着眼于全球或地区内急需解决的重点安全问题, 并逐渐转向对未来的安全风险、安全威胁进行研究、预测和管理。

其次, 注重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一些民航发达国家, 在航空安全科研机构的人员、经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有力的推动了航空安全科学研究的开展。这些科研机构主要包括FAA的技术中心和航空中心、荷兰国家航空航天实验室、德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中心、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实验中心等。这些机构主要从事航空运输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测试, 以及事故调查、安全分析等工作。政府数以亿计的投入是大部分科研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

此外, 国外民航业非常注重安全信息分析工作和信息分析机构建设, 重视航空安全信息分析对民航科技的支持作用。目前, 随着航空安全管理的深入发展, 航空安全管理已逐渐由经验型管理向数据驱动型转变, 安全信息分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上建立了多个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或系统。比较著名的有ICAO的事故/事故征候数据报告系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安全趋势评价分析与数据交换系统、美国的国家航空安全数据分析中心、欧洲的航空事故报告系统协调中心等。这些信息分析中心一般由各国的民航主管部门建设、运行和维护, 将信息及其分析结果与其他组织进行共享和交换, 或定期向行业或公众进行发布, 保证了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此外, 通过信息分析可以识别航空运行中存在的重点安全问题, 评估安全趋势, 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开发。

3 我国民航科技工作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民航事业起步较晚, 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安全科技对安全生产运营的支撑力度还不足, 与我们民航强国及持续安全的目标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科研力量偏弱, 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下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3.1 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一个行业科技力量的强弱可以由其拥有的科研机构的数量及科技人员的多少来反映。美国之所以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安全水平, 除了具有健全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规章标准体系之外, 与其所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是分不开的。FAA的两个主要研究机构是FAA的技术中心和航空中心, 共有研究人员7400多人。此外, FAA还有很多科研合作机构, 其科研合同大量委托MITRE机构 (美国一家公益性非营利研究机构) 、各大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其它的科研机构。中国公路水路系统, 也拥有约60家研究机构, 共有研究人员6千多人[18]。

中国民航专业的科研机构仅有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和航空安全技术中心, 科研人员总共不超过500人, 是国家或政府建立和管理的, 企业几乎没有独立的、成规模的研究机构。无论规模还是实力都与欧美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整体科研能力较弱;相对于快速增长的运输总量、机队规模和机场数量, 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基础十分薄弱, 科研工作很多停留在小修小补、跟踪引进的层面, 缺乏进行战略性科研规划和大型实用技术系统研究的能力。

3.2 重大科研项目缺少长期规划

要保证航空运输的持续安全, 必须通过开展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不断解决民航运营及安全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其中长期影响飞行安全的问题, 需要制定重大项目的长期研究规划, 分层次、分阶段地来进行研究。FAA对研发活动的管理都有明确的流程、重点和规划[19], 对人为因素, 可控飞行撞地和空中防撞系统的研究都持续了20年以上。

但是我国民航一直以来, 在重大项目的研究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策略, 导致需要持续研究的科研项目投入渠道不畅。以跑道安全的研究为例, 近两年中国民航发生多起跑道安全事件, 为此各研究单位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分析了事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但是没有从全行业的角度制定一个较长期的跑道安全研究及实施规划。而美国及欧洲有关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跑道安全计划[20,21], 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 FAA还每年编写《跑道安全报告》。由于科研项目缺乏持续的保证机制, 我国民航的一些研究项目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 无法进行有效的积累, 只能跟在先进国家的后面追赶。

3.3 科研单位定位和分工不明确

一个系统的各家科研单位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定位及研究方向, 才能够集中力量形成核心竞争力, 也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造成的资源浪费。欧美国家的科研机构都有明确的科研分工, 如FAA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在航空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新产品投入实际运行前进行实验测试或仿真验证评估, 并为FAA的法规、标准、程序的制订提供技术基础和依据;FAA航空中心主要开展工程服务、航空医学、人为因素、组织调查、飞机和飞行员信息、飞行员和飞机性能标准、飞行程序、自动化系统开发和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国民航除了两家专业的航空安全研究单位之外, 还有一些大学、培训机构及企业也参与民航安全技术的研究。但是, 目前这些研究单位在民航科研工作中的角色不明确, 没有建立合理的规划和分工制度, 研究方向重叠, 存在无序竞争, 当出现热点问题时一拥而上, 但过后往往又无人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既不利于行业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也不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积累和发展。

3.4 安全科技投入足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指出, 安全生产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安全科技投入缺乏激励政策, 投入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投入有限, 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安全生产理论、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

同样, 民航的安全生产也存在科研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2004~2008年中国民航科研经费投入及安全科研所占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 每年科研总投入不超过7000万元 (包括自筹) , 真正用于安全类项目的约1000万左右。可以看出, 近年来用于科研的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反而有所降低, 用于安全项目的经费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41%降到了2008年的22%。这与近年中国民航运输规模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与国外航空发达国家的民航科研投入相差甚远。以FAA为例, 2008年其财政预算中仅“研究、工程和开发”的经费就有1.47亿美元[22]。此外, 我国民航的科技投入缺乏完善的机制, 投入经费的多少、重点投入方向等随意性比较强, 没有很好地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民航科技信息网, http://www.castc.org.cn/keji/

3.5 立项和成果转换机制不完善

目前, 我国民航尚未建立基于信息分析来确定安全科研项目的机制。项目申报指南一般都是根据各科研单位上报的项目, 通过有关专家的遴选来确定, 而不是基于对相关安全和发展的数据分析来确定的。这样做考虑了各家研究单位的研究基础, 虽然也能选出一些较好的研究项目, 但往往使得研究项目与行业实际问题的结合不够紧密, 很多行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研究。这也是造成有些科研项目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相脱节, 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促进作用有限的原因之一。ICAO在的国家航空安全纲要中要求建立基于安全信息分析的对重大安全问题和领域进行监督的机制[23]。为此, 民航应建立基于安全信息分析的、自上而下的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机制。

同时, 由于科研项目与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 很多科研成果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符合, 影响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和效能, 很多科研单位也缺少科研成果宣传、推广机制, 没有形成成果转换渠道, 导致大量的研究成果只能放入文件柜中, 得不到应用。

4 完善民航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

目前, 我国民航确立了建立民航强国、保障民航持续安全的战略目标, 安全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转变, 需要科技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民航安全管理提供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支撑。科技工作能否真正发挥促进行业持续安全和在科学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还需要尽快加强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研保障机制。

4.1 制定安全科技发展规划

制定安全科技发展规划, 重点解决民航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建立科技支撑民航安全的长效机制。在科技发展规划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确定民航安全重大科技专项, 攻克一批对民航安全有重要推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加大对重要科研设施设备的投入, 加快航空安全实验基地等安全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强航空安全管理科学研究。其次, 组织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的安全科研工作, 提出类似美国商业航空安全小组的综合性战略安全计划等;重视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共享和交流, 实现多种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危险/风险识别等。通过信息分析, 确立近期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进行专项重点研究或整治, 有效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

此外, 为保障规划的实现, 还应配套制定较为详细的管理办法和投入机制, 定期审核规划的实施和进展情况, 并进行滚动评估和修订;在此基础上, 保障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 形成成体系、有规模、可持续的科技支撑体系。

4.2 明确科研分工

明确不同科研机构如大学、行业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行业研究院所在民航科研工作中的角色, 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分工, 防止无序竞争, 保障科研工作实现自上而下的合理的规划和分配。目前, 民航局已经开始实施了“专项任务研究与技术支持指南”, 加强了安全专项任务的计划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使各单位能够结合自身特点, 有重点的进行安全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 避免重复, 这是一个积极的开端。

4.3 建立信息驱动的研究机制

2006年, FAA启动了一个新的安全信息计划, 称为航空安全信息分析和共享系统[24], 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国家级的信息资源, 用于发现航空公司、全球航空系统领域普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问题, 包括已知问题的风险监测研究、安全改善措施的评估、发现问题或者事故征兆等。该系统对于对我国民航的安全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集成、分类和信息的利用、共享, 都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建议中国民航局尽快建立面向行业的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依托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 建立信息驱动的重大安全问题的立项、研究机制, 不断推进影响我国民航持续安全的重要项目的确立和研究。具体应包括以下4个环节, 其实现原理如图2所示。通过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 建立起从确定安全项目、制定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到定期检查验收环节持续运行的闭环安全项目管理机制。

科研成果转换机制的建立同样重要。一方面, 基于上述过程识别的民航重大问题使科研立项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 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 民航局及科研单位应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 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进研究成果, 加强其实用性, 建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互动机制。

4.4 加大安全科研投入

针对民航安全科研力量薄弱, 投入不足的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议首先加大对影响民航安全的重要科研项目的投入, 包括加大投入的经费数额和延长投入持续的时间。对投入的项目做出合理、明确的预算和实施计划, 并持续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投入, 并参与重大、重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与工程示范, 形成良好的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机制。

其次, 加强民航科研机构建设, 加大对科研单位的投入。科技支撑体系的产品是由科技组织或机构完成的, 因而它们是科技支撑体系最核心的内容。上文对比了我国和美国民航的科研机构及人员的情况, 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国民航迫切需要建立高水平的航空安全综合研究机构, 并加大对现有科研机构的投入。通过这些机构, 从法规政策、规划决策、科学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为民航安全提供更好的、全面的研究和技术支持。

此外, 通过增加科研人员编制、改革人才聘用制度等方式, 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建设一支与安全生产工作相适应的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队伍, 为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 结论

根据对国际民航科技工作经验和特点的研究, 对比国内外的现状, 分析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 总结了我国民航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注重制定和执行中长期安全规划、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和重视航空安全信息分析是国外民航发达国家科技工作保障安全的主要经验, 体现了规划性、持续性和科学性, 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2) 我国民航的科技工作存在科技力量薄弱、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体现在民航科研机构少, 定位和分工不明确, 科研项目缺乏长期规划, 安全科技投入不足、立项和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多个方面。

(3) 针对我国民航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建立从建立和完善科研保障机制入手, 通过制定持续的安全科技规划、明确科研分工、建立信息驱动的研究机制并加大安全科研投入等方式解决, 提高科技对民航安全的支撑能力和力度。

摘要:研究了国际民航安全科技工作的经验和重要举措, 从制定中长期安全规划、科研机构建设和投入、信息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民航科技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指出科研力量薄弱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是我国民航科技工作落后的根本原因;提出建立科研保障机制、加大安全科研投入的对策, 从根本上完善民航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以加大科技支撑民航安全的力度, 提高航空安全水平。

上一篇:行业电商下一篇:量子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