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支撑

2024-09-26

课程支撑(精选9篇)

课程支撑 篇1

汉字, 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贯通和发展着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媒介。然而, 当今的一些社会乱象和丑陋问题, 反映出国人文化底蕴匮乏、人文素养欠缺的问题, 认识语文课程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支撑, 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一、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

1.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根基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 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1]。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提升国家“软实力”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国学经典, 如传统的哲史、书画、建筑、教育、艺术、饮食、医学以及地域风俗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 能引导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 人文素质是文化强国的驱动力

人文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更是中华文化生命力延续与发展的保证, 国人的人文素质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保障。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即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 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格精神与文化品质。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 语文课程可提高国人的人文素质, 塑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 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能够切实保障文化强国战略的落地生根。

3. 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静默而有力地托举着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复兴梦是我国在国际社会合作与竞争中的精神支柱。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亟需提升到与经济、政治发展相协调的位置, 以形成稳固的综合国力与强劲的中国力量。建设文化强国, 要在国内形成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才能向国际展示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能量,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向世界塑造中国形象, 展示中国风采。

二、初中语文课程深具文化强国的促进优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2]语文课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

1. 文化资源丰厚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为例。首先, 在文学修养上, 通过《论语〈十则〉》的学习与拓展, 能识得孔子思想及其弘扬的儒家文化; 学习《木兰诗》可以了解《乐府诗集》以民歌形式记录汉魏至唐、五代时期古人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 又如《五柳先生传》《小石潭记》等名篇, 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描绘与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志趣、所悟所感; 各类诗词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文学, 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境界, 从而更加了解和亲近传统文化。还有许多具有中华文化意蕴与审美特质的中国园林艺术、桥梁工程、空间布局等选文, 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勾勒出审美图景, 去发现身边的中华文化元素, 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力。其次, 文化艺术上如《竹影》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寥寥几笔则尽显中国画的精妙与传神, 以国画之魅力促其追求高远的审美意境与精神享受。民风民俗上的《安塞腰鼓》使学生感知陕北高原雄阔与豪放的文化风俗与地域风采; 《口技》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华民间的高超表演艺术, 还有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民俗节日与文化风采的选文。

初中语文课程既能提升与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还能拓宽文化视野, 在深入了解文化传统的精神并巩固文化根基的同时, 又培养了个人品格、增强了文化自信, 并从中汲取中华特有的民族精神与审美传统、塑造自身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

2. 培育人文素养

潘新和将语文素养分为四个层级, 其中的文化层级是指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审美趣味、文化知识视野、生活经验、思想道德水平上有所发展, 文化层级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3]。语文课程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与人文之光, 它是国家以中华传统文化气质来锻铸青少年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和人文素养的最佳方式。

诵读《行路难》可使学生亲身感受诗仙李白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自强不息的顽强个性, 研读《唐雎不辱使命》使其身临其境地体验唐雎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 从而延续和承继古人可贵的精神品格, 培育独立的人格精神。从《湖心亭看雪》, 到《记承天寺夜游》都能体会到古人内在心境与外界自然交映生趣的通感境界, 从而启发学生构筑自我精神的审美境界。感受《黄河颂》的汹涌澎湃并聆听《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大声疾呼, 可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与顽强不屈的意志, 效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振奋民族精神。学生通过蕴含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格的语文课程熏染, 通过语文课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巩固与提升,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提升道德修养, 拓展文化视野, 积淀人文底蕴。

3. 净化社会文化氛围

近年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庸俗腐化思想滋生, 以多种方式侵蚀着国人的精神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 物质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 精神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4], 科学技术的成熟、公共设施的逐步完善等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物质文明成果。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 应自觉担负起塑造民族精神的责任, 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并习得民族精神品质; 还可塑造价值观念, 促进人格精神的完善; 使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齐头并进,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进程。

三、初中语文课程与文化强国的思考

1. 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文化传统的呈现

文化强国的根基是中华文化, 语文课程的内容源于中华文化, 它既汲取传统之精华又放眼国际世界, 实为一本承载着文化传统及其强国使命的文化百科全书。在积淀传统文化和呈现文化传统的语文课程中, 尤其是语文教师, 不能把系统的文化知识生硬地切割为呆板乏味的知识点, 应在对传统文化饱含深情的基础上, 将文化传统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 应努力挖掘语文课的文化内涵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唤起心灵深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情, 从而主动亲近中华文化,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并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2. 强化人文素养

汉语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与衣食住行, 正如“维果茨基从心理和社会层面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两个重要工具: 心理工具和文化工具。文化工具———主要指语言, 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 不但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也影响人的情绪、意志乃至于活动方式。”[5]语文课程以书面形式传递着中华文化并影响学生。语文课程里的主题与内容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审美情趣、拓宽文化视野, 提升道德水平、积淀人文素养、锻铸民族精神传统与价值观念, 从而健全人格精神, 提升国民素质。

3. 大力促进文化强国的氛围营造与精神传播

语文课程呈现着中华文化, 延续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品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个人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因而, 语文课程的滋养与浸润能丰富其学识见闻, 增强文化底蕴, 健全人格精神并提升人文素养。同时, 学生群体又是一个庞大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学生在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活动时, 其思想观念、言语行为以及价值认同会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人, 使更多的人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并肩担使命, 为文化强国氛围的营造与精神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巩固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 重视文化强国建设,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已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举措。文化强国既是增强国人传统文化积淀的呼唤, 也是提升国人人文素质的要求, 更是夯实国家文化根基和塑造中国形象的战略举措。作为承载丰厚中华文化资源的语文课程, 其所包含的内容契合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因此, 这也就明确了语文教师要切实结合当前国情实施人文教育, 采取多种措施因材施教, 逐步引领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深切感受其强大魅力, 促使学生习得中华文化之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 加强和健全国民修养, 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扎实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4: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5:6.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47-48.

[4]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580.

[5]王涛.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及文化观[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12) .

课程支撑 篇2

关键词:高职语文;信息化;理论;内涵

一、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学科建设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的让·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认为智慧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环境的适应。在此观点基础上,他提出认知结构的两大立论基础:认知结构功能不变性和认知结构的可变性。同时,他指出认知结构产生的原因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双向建构,即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动建构认知图式的过程”。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它强调人在学习时产生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个体的前期经验有关。

(1)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基础,认为知识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主动建构的结果。同时,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赋予的,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传授和叠加,而是根据学习主体的背景经验重新创建,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色彩。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区别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将信息进行加工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使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或经验学习,以便于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要转变自身职能,由学习活动的领导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将知识基于自身经验而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征,学习主体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修正自己对知识的内部表述,并不断加以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学习活动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叠,而是一种互动的积累经验的过程。同时,学生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用所建构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m Theory)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到四五十年代,由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出现,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日趋完善。斯金纳在《言语行为》中指出“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并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变化和对行为强化而达到行为的终极创造或改变。

该理论将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即反射与操作。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中,就是将信息化教学内容作为刺激源,利用声音、图片、影像、文本等对学习主体产生综合刺激,提高学习主体的记忆能力。在语文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中,运用该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成果,有利于进行差异化教学。优秀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后进生也能专注学好基础内容,不必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

3.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ve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瑞斯尼克最先提出,而后的情境认知理论者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了《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文章中明确提出学习主体所学习到的知识本身就带有情境性,也就是说知识是社会文化中的组成要素,是在社会活动中被传承和发展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说实践并不是孤立于知识而存在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

该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发生在运用知识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如果学习脱离了运用知识的情境就没有意义。因此,在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及反映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方式方法,为学习主体获得经验创造机会。

二、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语文课程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而开展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性,决定了它是学生接受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课程,而且语文课程本身就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所以它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拓宽语文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化解语文教学难题,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我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改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信息化课程改革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中,使得信息技术成为高职教师的教学工具,成为高职学生的认知工具,成为主要的教学媒体。

浙江师范大学的赵慧在其《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的整合性研究》中提出,“高职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指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为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和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特定的信息环境中,按照高职语文的学科特色,推动信息资源与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深入整合,以协调完成高职语文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基于专家学者的思考,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笔者认为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结合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特色,充分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整体。

由于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师应该随时代变化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为职业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3]赵慧.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的整合性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4]Anderson,J.R.,Reder,L.M.,&Simon;,H.A.(1997). Situative versus Cognitive perspectives;From versus substance.Educational Researcher,26(1).

课程支撑 篇3

1.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学院课程建设中的地位显著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个系部的公共课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及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理念、学校体育知识、运动原理和运动技能的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是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因此也就需要有专门的体育训练,而学生进行专门体育训练的途径便是利用体育课程教学与实践。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于各系人才培养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支撑体系的构成

2.1、课程计划方案

明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公共课程的性质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够满足全民健身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

2.2、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做好支撑。

2.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体育课程的整体规模,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2.4、校内运动场所建设

依据高职院校资源,按照“改建与扩建”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校运动场所设置的一些规范,设置必备的运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设施等。,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不够,力度还不大,真正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必备的体育素质开发的课程还不够。

3.2、校内运动场所建设有待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论课程开设有待深化,更多意义上需要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内在机理,培养其真正投身体育运动的激情。

3.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骨干教师偏少,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4、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程教材建设不能满足公共课教学的需要,具有特色的教材占有的比例比较少,真正适合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需要的教材还比较少。

4、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的建设思想和原则

4.1、建设思想

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运动场所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融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2、建设原则

第一,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有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近期目标,又要有抓好课程建设的长期打算,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效结合。

第二,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律,同时又要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性,课程建设的软硬件条件需要加大投入。

第三,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学院的整体发展,又要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学科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和谐一致。

5、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的建设的具体内容与途径

5.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合理的教师梯队,优化教师结构,合理改善教师职称,以老带新形成合理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育队伍。

5.2、发扬光荣传统培养团队精神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需要教师队伍有团结协作、一致拼搏的光荣传统,意识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Sports紧迫感,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5.3、加强科学研究

从培养高职院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目标出发,联系当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加强科学研究,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5.4、着力于改善教学运动场所

通过体育教研部门合力,着力于建立体育运动场所,改善教学设施,提高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6、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的建设的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成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管理机制,每学期递交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学院和系部每学期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与评定,切实保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6.2、思想保障

增强体育教学部门的团结,切实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的发展勤奋工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系部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提供组织思想保障。

6.3、经费保障

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资金投入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内运动场所建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等,各项开支进行严格审核把关,以确保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阐述了其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支撑体系的建设思想和原则、建设的具体内容与途径以及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 1999.19(1):427.

[2]司宇.浅析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昌吉学院学报, 2006,2.

课程支撑 篇4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1-0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感情→知性→理性。传统的语文从感性经验开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形成“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形状,并未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要使活动过程由知性上升到理性,在活动课设计时必须找准以下几个支撑点:

支撑点一:创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关系。”这句话就揭示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特点,即知识的获得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自己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因此老师在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主动探索,主动上好语文活动课呢?我认为创设较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开展好每一节语文活动课。例如:我在上完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主题课文后,开展了几节围绕主题“声音”的语文活动课。一节活动课的内容是“噪音的危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都参与活动中来,我在开展活动前,就用音乐渲染来创造情境,我先播放一首轻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学生听,所有学生都认真倾听着,我也和学生们一起被美妙的声音陶醉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讨论美的声音的好处,在学生们全员参与的条件下,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再接下来,我用反问提出活动的主题“噪音的危害有多大?噪音有哪些危害呢?”一下子,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我只稍加组织,学生们就很快交流讨论出了许多有关噪音危害的有意义的知识。而学生们这节课所得到的这些知识,要是用传授的的教学模式,是靠我个人几节课也讲不好的,学生也掌握不好的。再如:“听声音编故事”活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全都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要救编井,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真知的目的。只要懂得创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活动课中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方法创设合量情境,必然使得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支撑点二:重实践,贴近生活

低年级语文活动课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掌握、运言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的实践活动中亲自去“做”、在“做”中学习、运用语言,可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是多么的必要。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自立”单元中开展的“我会做家务事”活动中,我先跟学生们说,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到你们家去进行家访,到时你们可要把自己做家务事的本领显出来哦,我要亲自看一看的,并且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学做一道家常菜,到时我可能会品尝的。这一活动讲究的就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通过学生实践以后,我再来组织活动课,简直轻松自如,学生不但会做一些小事,还懂得了帮家人做家务的意义。自从我开展这个活动以后,许多学生更愿意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有的学生时常问我什么时候到他家去家访,到时好一显身手呢。在一次作文练习中,我又利用这一活动,布置学生们写一件自己动手的小事,在习作前的交流上,学生们个个都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说起来也特别有味道,觉得越说越有兴趣,写作起来一个个信心十足。结果这次作文成绩效果显著,每篇学习作都很充实,每件事记叙得也都很清楚。又如:我在植物单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植物,热爱自然。我在上语文活动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活动课上来,结果在活动课上,我检查到各种相关植物的作业,并利用这些作品上成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有的同学带来了小花,并且用花盆栽得好好的,有的带来了小树苗,有的带了小草,还有人带来了种子。通过学生们各自的介绍述说,各种植物的特征,用去等都能很好的被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后,我又把这些小花,小草,小树,留在教室,并将种子用小盆装满土,种在教室,让学生们继续观察发现。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许多。在这些实践性的语文活动课中,学生们的独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支撑点三:拓资源,丰富多彩

语文活动课如此重要,只有结合教材,结合校内校外资源,更多地开展活动课,变老式的传授学习为多样式,变枯燥的死记硬背式语文学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更好的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校的语文活动课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用心去挖掘,就有取之不尽的活动内容。例如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开展了不小这样的语文活动课,为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春天,我利用活动课,带学生爬山,开展面对大山进行空山回应的活动;夏天,我还学生观看清澈的小溪,嬉戏凉爽的清泉;秋天,我和学生们登上山顶,感受心旷神怡的感觉……当然有许多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但这些活动只要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开展,通过合理的设计,一定有助于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总之,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因为它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助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我认为只要知道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时,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注意到激趣、实践、多彩这几个方面,语文活动课是一定能开展好的。

参考文献:

课程支撑 篇5

近几年高校经管类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发展的新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双语案例的使用更是推动了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本文通过对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案例教学的研究分析,试图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措施。

一、双语案例教学在高校经管类课程中的运用

1. 双语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进行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法的整合,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讨论,以“做中学”的形式提高学生技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双语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用双语思考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法与双语教学整合起来,将对双语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2. 双语案例教学的作用

(1)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高校的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基本上是英语和汉语的案例。使用英语案例可以强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创造出英语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因此,双语案例教学不仅仅能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可设计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双语案例教学给课堂提供了互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强度,也提高了效率。虽然根据教学目的、背景以及资源掌握等方面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能采取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无论如何,案例教学法都会涉及到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运用包括非母语在内的双语教学的过程,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师生才可以对双方提出的信息加以证实,了解对方是否对自己的信息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3)双语案例教学的使用范围

高校经管类的主要课程是经济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像国际市场营销、物流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这些课程都是可以实施双语案例教学的领域。

二、双语案例教学对经管类课程理论教学的支撑

1. 双语案例教学验证已有的理论

在经管类课程中存在很多理论,比如激励理论、需求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期望理论等等内容,这些理论贯穿在经管类课程之中,但是,理论是对整体性知识的一个提炼,是在很多素材上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如果仅仅用定义好的理论来教育学生,而不加案例进行证明的话会让学生感觉到不知所云。如果将案例运用到理论教学中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理论的精髓,将非常抽象的内容转变的具体,方便学生更加的深刻的了解理论内容,形成比较有层次的认识。

2. 成为经管理论记忆的支持

在经济管理类教学活动中很多内容需要记忆作为实践活动的比照和对应。而在知识的把握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学生纯粹的记忆理论很可能只能记住基本定义,而无法将具体内容扩展和总结,无法抓住关键点。如果能够利用实例进行理解和记忆可能在记忆方面的效果更好。有的时候,一个好的案例往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众多繁琐的文字理论中,一则故事、一个案例往往能通过激起人的兴趣而加深在大脑中的印象。让学生能时时回忆起来。奠定理论记忆和分析的基础。比如,我们在掌握企业并购风险理论的时候,如果能记住双汇并购斯密斯菲尔德;国家电网入股澳大利亚能源企业等例子将会更好的了解到企业并购中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以及主要的理论。

3. 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经验

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内容来进行分析和解释实践活动中的内容,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而案例则能在加深学生记忆力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比较,取相同的地方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而不同的地方可能会促使学生去进一步的分析,找到存在区别的根源。这样的比较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双语案例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同一个事物。我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传统思想、民间文化、历史遗留等内容的影响。看问题的时候带有片面性。如果加入了双语案例则能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通过比较来形成恰当的认识,并指导学生的实践行动。

三、结语

双语案例教学经管类课程的使用中能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新的学习方式的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双语案例教学对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理论支持和教学方式的丰富等优势。所以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运用双语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天意,田晶华,张亿全.浅析经管类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路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26).

[2]刘晓莹.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严明婕.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与法,2010.10(中旬刊).

[4]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课程支撑 篇6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形成于2007年, 它是指重新分配课堂内外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前, 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初步认识所学的知识, 并独立完成视频中教师给出的项目任务, 教师不再利用课堂时间来讲解知识, 而是在课上解决学生在视频观看中产生的问题。翻转课堂,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学习新知。教师更关注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正做到了针对化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 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的视频短小精悍, 最长也就是十几分钟, 往往只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讲解, 时间的长度也符合学生注意力的维持范围。而且, 视频可暂停回放, 非常灵活方便,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传达的教学信息非常清楚, 教师的讲解就像是同桌之间的讲解, 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美术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 没有需要背诵的课文、单词以及需要认真思考的题目。它是一门以操作性为主的学科, 学生应该非常喜欢才对。然而, 学生的学习热情却不高, 这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翻转课堂和普通课堂截然不同, 学生在家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知识的预习和学习, 课堂则成为了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平台, 是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的舞台。

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翻转课堂因为是视频教学, 一些美术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翻来覆去地观看视频, 从而决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学生也可以在自己想要重点记住的地方暂停, 直到自己学明白了为止。这种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他们不用多次给学生解释同样的问题。

此外, 翻转课堂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翻转课堂上, 教师可以做到一对一的美术实践操作指导, 从绘画技巧上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也可以把对同一个问题不理解的学生聚在一起, 进行重点讲解。学生也可以组成小组, 进行组内讨论,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美术翻转课堂和美术微课的关系

美术微课和美术翻转课堂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微课是基础, 只有在微课程下的翻转课堂才会具有高效性;微课也是条件, 成熟的微课是翻转课堂进行的前提, 微课决定着翻转课堂的实施, 微课质量的好坏决定和制约着翻转课堂的效果。

翻转课堂是微课的结果, 代表着微课的效果。美术是视觉的艺术, 微课与翻转课堂为学生的发展留出了更大的空间。美术微课可以是翻转课堂中某一切入点的体现 (工笔作品的集中体现) , 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微课支撑下美术翻转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 把握教学目标, 构建教学过程

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其形成美学素养, 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美术微课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 要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 立足学生实际, 进行微课设计

教师在设计微课之前,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 确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制作微课。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是“出示课题———创设问题———学生讨论———讲解创作方法———学生动手创作———学生作品展示”。这样的教学过程看起来很紧密, 一环紧扣一环。但是, 由于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 学生的创作时间就被缩短了, 他们往往不能在一节课上完成美术作品。而翻转课堂则不同,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先学习知识, 从而大大增加在课堂上的创作时间。例如, 在教学《美术家的自画像》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疯狂的画家》进行讲解, 进而展示画家的自画像, 让学生体会画家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通过学生上传测试, 教师可掌握学生对画家自画像的认识。在课上,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 并通过自画像来表现自己。这样,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教师只需就人物绘画技巧、情感表现和线条运用进行讲解, 留给学生充裕的操作时间。

(二) 在翻转课堂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树立学生信心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美术水平来设计出分层的课堂练习, 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 在美术赏析中, 教师可向展示学生几幅层次不同的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行选择鉴赏的作品, 并根据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对其进行评价, 让学生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

总之, 微课支撑下的翻转课堂在实施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 不断推进翻转课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从而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时代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种。翻转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本文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其对高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探讨了高中美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关系, 提出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翻转教学的策略。

课程支撑 篇7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课程支撑下的翻转课堂的实施, 成为教学改革的潮流。笔者以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为例, 制作了《人体结构》、《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等课程的部分微课程, 并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探索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医学基础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目标分析

高职护理专业的《人体结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的特点和免疫学基础知识, 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指导,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调研, 高职护理学生生源复杂,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习惯于被动学习,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有以下特点: (1) 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上网时间比较长, 但多半用于聊天、娱乐; (2) 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认识需要引导; (3) 由于长期传统课堂教学的固化, 学生对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培养; (4) 学生期待有视觉、听觉冲击的微课程作品; (5) 学生期待充满趣味、多变、有创意的课堂形式。

1.3 微课程设计

微课程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 以几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呈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学习。微课程的制作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选题和设计最为重要。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内容适合做微课程。对于理论性强的难点内容不适合制作微课程开展翻转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可能更占优势。但是对于较简单、直观并和学生认知水平接近的教学内容可以制作微课程, 开展翻转教学改革实践。比如《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可选择“细菌各论、病毒各论”内容;《生理学》可选择“血液”、“消化和吸收”等内容。确定了内容后要将这些内容分割成一个个主题或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 设计要巧妙、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眼球。

1.4 翻转课堂学习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因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 可以有多种形式。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中,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课前微课程的学习,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观看, 即使是有的学生看了, 只是好奇, 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索。因此, 课前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特别要鼓励犹豫的同学积极参与课前学习, 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在上课时, 老师要把微课程再放一遍, 让课前学习了的同学复习巩固, 让没有看的同学进行了解和学习, 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课堂重点研讨学生没有掌握的重难点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分组交流探索, 注意积极的同学带动被动的同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使重要内容的环节能顺利开展。

2 医学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经过翻转课堂的实施成果, 总结了一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2.1 情境浸入模式

在教学中,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欲望, 老师常常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是与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关的一句话、一曲音乐、一个故事、一个案例、一个视频等。在医学基础微课程制作设计中, 可以以临床案例引导课程知识点的呈现。也可以故事等情节创设情境, 以一个动漫人物为主人公贯穿知识的前后, 鲜明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翻转课堂教学中, 除微课程创设的情境外, 在课堂上多方互动也能创设情境, 针对一个问题或知识点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

2.2 游戏体验模式

美国学者提出“教育应当是快乐的”。为了让学习快乐学习, 采用游戏教学模式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在教学中, 游戏有一定的教学目的, 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可灵活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翻转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游戏形式, 如在《人体结构》课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观看微课程、回答问题、指认标本、画图、作品评价与展示等活动以小组游戏加分的形式贯穿整堂课,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体验, 满足了学生好奇心,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3 问题研讨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 针对学生课前学习微课程中提出的问题和内容展开讨论和剖析。在课前微课程学习中, 老师会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出疑问。老师的问题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 而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更贴近自身的感受和生活实际。在课堂上, 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 其次, 对问题进行梳理, 对问题形式进行设计, 展开课堂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思考获取知识。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提供有效的帮助是必要的。

2.4 展示评价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 课堂练习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作业。老师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学生课前学习了微课程, 在课堂中, 就有较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和练习。教师要贯彻精练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让学生充分展示练习的结果, 有利于巩固知识, 启迪学生思维。展示形式可多种多样, 可以口头描述、可以绘图展示、可以小组抢答、亲身体验等等。在课堂上, 对练习展示的评价也不可缺少, 可以小组互评, 可以自评、还可以是教师点评。客观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信。评价要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3 结束语

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库, 微课程支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可操作性强,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04) :46-51.

[2]朱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79-83.

课程支撑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无限缩小, 沟通无处不在, 地球村不再是一个理论构想。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全球采购、全球互联、全球金融的发展愿景也已基本实现, 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人类社会的集体转型。教育界作为科技革命的第一阵地, 既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也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学校英语教育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全社会对于学生的英语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热情。从宏观层面来看, 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英语成绩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长期保持重要占比。在各个层次的升学考试中, 英语都是必考科目, 甚至事业单位职称评定以及公务员的职务晋升都要经历英语能力测评。在此背景下, 中国掀起了一场几乎人人学英语的学习热潮, 国人的英语面貌也有了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现在不但可以与外国人用英语流利交流, 甚至还可以用英语完成文学作品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世界一流的英语学术期刊上也不断地出现中国人的署名论文, 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学者也能用熟练的英语完成大会发言。

与国人英语水平快速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遍存在的高校英语课程设置的日益落后现象, 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材落后, 一些大学英语教材相比较于高中英语教材只是在词汇量的要求上有差别, 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理念不突出; 其次是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英语课程依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内容依然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 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基本被忽视,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减弱, 课堂气氛沉闷; 再次是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终结性评价依然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手段, 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成绩显然无法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轮改革不得不改, 不能不改, 不改不行。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新有益尝试,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大大减少了只针对听、说、读、写、译为主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 增加了学生的通识文化学习新内容, 这将有助于改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落后面貌。在通识教育逐渐回归教育本位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中,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英语教育界的自我创新, 同时也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和新常态奠定良好基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时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评价手段的全面改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掘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稳步向前。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正好发生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之时。因此, 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搭建的全新平台,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 互联网的发展为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来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 给英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获得教师的传统教学内容, 而且是图文并茂的更加生动的学习资源。如果英语教师还在沿袭旧法, 将失去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 英语课堂将会陷入教无可教、学无可学的窘境。因此, 后续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 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而教材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有些教材在编写时所介绍的还是全新的理论, 而等到编辑出版后, 里面的内容就已经过时, 这必将严重损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信息技术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技术支撑

计算机三大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为保障立体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有力的坚强后盾。三大关键技术“包含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 ( 陈坚林, 2010) 。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大学英语的立体化教学创造了可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渐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转向开放式和多向性,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环境也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多元性等特点, 学生逐渐有机会在课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盘等资源学习英语,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 张善军, 2010: 20—21) 。特别是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全新教学手段和理念的出现, 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的应用发挥到极致。这几种教学手段的核心理念都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于学习者的束缚,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扭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带来的教育公平缺失局面。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建设, 也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成熟, 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优势互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课堂、虚拟自习室, 师生之间可随时保持互动, 课后作业的形式也可因此变得多种多样。甚至还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虚拟教室进行讲解和答疑, 这样可以提高现实课堂教学的学术价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得立体化教学不再是一纸空谈。

3. 信息技术不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

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认真实践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才是教学的根本, 否则, 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自身局限性。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少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支持。但一味夸大辅助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警惕课堂教学由过去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向计算机“一言堂”的转变。长此以往, 教学改革也将归于失败。

结束语

“信息和网络技术带来了‘虚拟教育’、数字卫星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 因特网及其他网络具有覆盖面广、资源广泛共享、时空超越限制等特点。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自主性成为现实, 学校没有了围墙, 师生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这一切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 隋晓冰, 2013) 一方面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学习全新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升级; 另一方面, 也要合理规划, 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建构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生态环境, 保持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生态平衡。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建设, 不能用科技进步代替人文关怀与心灵互通。从师资培养的角度来说, 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应对英语教师开展技术培训, 并给予政策鼓励, 吸引广大英语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特别要保护好英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灌输正确理念, 确保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此外, 多媒体教学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取代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互动话题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彻底改变长久以来“填鸭式”教学所形成的学生被动式接受和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进而为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后续学习和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4) .

[3]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 2013, (1) .

[4]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5]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6]张传燧, 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125.

[7]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课程支撑 篇9

创意思维的目的是学会掌握创意思维的实效策略和方法;学会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学会改变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在动漫设计与制作的领域内, 寻求创新的思维设计观念和多角度地探讨新设计与制作的表达方式, 从而达到设计与制作创意作品的目的。它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作品更富有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能力, 并在此课程的教学中, 学习将艺术设计的创意要素融入到动漫设计与制作中。

为了满足动漫专业对“创新创意思维”人才的需求,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面,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技术上, 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教学的实施, 加入创意训练项目, 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的同时, 贯穿创意思考 (创意思维与创新实践) 的教学, 通过将岗位技能和技术活动过程中需要的技能相融合, 实现动漫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创意训练项目教学中, 我院在2010级学生的教学中, 开展了前期试点工作, 尝试开展期末创意训练项目汇报, 给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 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自我创作能力,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得到提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 解决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基础上, 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创作能力, 培养出原创型的动漫创意人才。从2011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 方案中加入了创意思考 (创意思维与创新实践) 的教学课程。在创意思考教学中, 将课程分四个学期进行, 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配合创意训练项目, 不断深化完善创新创意思维技术技能型融合人才的培养。如下图1.1创意训练项目教学实施图所示, 创意训练项目分四个阶段逐级递进, 不断深入的融合企业真实项目和创意思考课程教学。其中企业真实项目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实习, 以描线与上色为主;第三学期以镜头的中间画为主;第四学期以原动画制作为主。创意思考课程教学从创意思维能力、创意搜集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到创意表演策划能力, 依托企业真实项目的动手能力, 不断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1.第一阶段——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和创意训练项目引进相融合

第一学期,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开展创意思维课程宣讲课, 为创意思考课程提供前期铺设。在大一的课程学习期间, 重点在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创意的元素, 通过创意档案袋来积累创意元素, 为第二学期开展更多的自我创作过程搜集素材。并通过推荐国内外创意思维大师的作品, 让学生多阅读创意思维类的书籍, 积累一定的创意思维方法。配合企业最新技术介绍, 让学生对动漫领域有个全新的认识。

经过第一学期的创意思考课程的学习和企业最新技术介绍, 开阔学生的创意发现和创意积累的方式,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体验创意生活的乐趣。

2.第二阶段——创意搜集能力的培养与二维动画短片项目相融合

第二学期进入专业课程的全面学习阶段, 本学期的创意训练项目需要学生完成二维动画短片的制作。需要学生更加深入地涉猎和创意相关的内容。学习国内外创意思维大师的创意素材搜集能力, 通过不同的主题, 引导学生搜集创意来源, 形成创意搜集的意识。监督学生运用创意档案袋搜集自己的创意生活主题。

通过创意思维的训练, 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二学期学生的创意训练项目二维动画短片的制作, 以广告短片的形式呈现。

除此之外, 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 在2011级学生的创意思考作业中, 结合星创意、心设计2012全国玩具创意设计大赛, 选送2011级全部同学参加创意设计大赛, 不断来丰富学生的创意作品设计的活动。

3.第三阶段——创意设计能力培养与原创动画前期设计项目相融合

第三学期, 学生已经进入到企业真实项目的实习中, 进入专业课程的全面提升阶段, 重点在吸收企业真实项目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学生的原创能力。结合创意训练项目——原创动画前期设计, 借鉴国内外图形创意的教学成果, 本学期创意思考课程重点在图形创意训练, 并初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影视广告创意作品的鉴赏和策划能力。为了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 进行发散性思维, 主张学生用图形来说话,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图形创意学习。

原创动画作品中拟人化和卡通形象的造型的多方面使用, 需要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图形设计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和自身结合, 本学期的图形创意, 从手的创意、鞋子的创意、嘴巴的创意等一系列经典图形创意案例中来开发学生的图形创意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为学生原创动画人物角色的前期设计提供帮助。

4.第四阶段——创意表演、策划能力的培养与原创动画中后期制作项目相融合

第四学期, 学生已经完成了原创动画前期设计的项目制作阶段, 进入专业课程的全面加速阶段, 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原创动画中后期制作能力。本学期的创意思考课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原创作品。开展创意表演训练, 但鉴于本专业的特点, 通过多部影视动画作品的鉴赏和筛选, 让学生有意识地将创意思维方式和创意作品的鉴赏相结合, 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通过剧情的经典创意、人物角色的动作设计等方面来挖掘创意元素, 完成原创作品的制作。

结合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开展, 为学生的原创作品的推广, 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5.以网络课程平台构筑创意训练项目的课内外互动学习空间

依托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引进的得实网络课程平台, 帮助学生提高创意能力, 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线下学习, 特搭建了《创意思考》网络教学课程。课程中创设课程资讯, 分享近期的创意设计比赛;搭建线上的创意集市, 分享学生的优秀学习作品;开通交流论坛, 推出每期的教学知识点共享交流平台;搭建课程资源, 分享扩展的教学内容;开通书籍分享会, 共享大家的读书心得;提供教师的讲义, 方便学生的线下复习;提供学习园地, 实现网上作业提交, 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在课下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崔义中.创意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课程支撑】推荐阅读:

支撑形式07-17

支撑网络05-20

偏心支撑06-06

水平支撑06-18

能力支撑06-25

模型支撑07-23

支撑计划08-05

模板支撑08-10

运营支撑08-14

支撑性能08-14

上一篇:工业锅炉节能控制下一篇:云南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