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网络

2024-05-20

支撑网络(精选9篇)

支撑网络 篇1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ISBN:9787115337511

所属分类:图书>电子与通信>通信

本书主要特点:第一, 注重完整性。所涉及的都是网络方向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它们各自有非常多的专著。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些技术, 为有志于这些方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与深入的途径。第二, 两条主线有机结合。既阐述宽带网络的组建、运行与测试的关键技术, 也阐述网络应用角度上信息的传播、监管与安全防护。第三, 融合实践经验。将本单位在网络方向的长期开发与研究的经验, 与对网络前沿技术的介绍, 有机结合。

《未来宽带网络的关键支撑技术》主要介绍未来宽带网络的关键支撑技术, 这些技术将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解决宽带网络在泛在、高速与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从层次上看, 这些支撑技术涵盖系统级、平台级与应用级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视角上看, 也分别从开发者、管理者与用户等不同角度考察网络的支撑技术。全书的组织如下:第1章概述网络技术的历史与基本概念, 第2章介绍物联网的支撑技术, 第3章介绍云计算的支撑技术, 第4章讨论支持移动性的相关技术, 第5章介绍网络测试与测量的技术, 第6章讨论网络性能的优化技术, 第7、8章分别介绍网络态势感知与安全技术。

《未来宽带网络的关键支撑技术》可用于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与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 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支撑网络 篇2

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分册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六月

目 录

第一章 通则..........................................3 第二章 运行维护组织体系及职责界面....................4 第一节 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4 第二节 维护界面划分................................6 第三章 基本维护要求..................................6 第四章 维护作业计划..................................9 第五章 故障管理.....................................10 第六章 质量管理.....................................12 附录1 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14 附录2 省级分公司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16 附录3 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作业计划................17

第一章 通则

第1条.中国联通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以下简称网管及支撑系统)是为中国联通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及管理提供支撑的系统,可以实现为集中维护、集中管理、集中监控提供系统平台,满足各业务层面不同的网管应用需求。网管及支撑系统包括根据有关技术体制和技术规范以及网络维护工作需要开发建设的综合性网络管理系统。

第2条.中国联通网络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包括:厂家 OMC 系统、网管系统、网管私有DCN网络系统等。网管系统是由总部统一部署建设或由省内根据需要自行建设的支撑系统,包括综合网管、电子运维管理系统、专业网管、信令监测、安全管理、拨测系统、直放站和室内分布网管系统、业务平台网管系统、业务平台集中监控系统、性能测试系统、综合话务分析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等。

第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的范围主要指通信网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硬件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维护,包括:网管及支撑系统主机硬件设备、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应用软件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拨号设备等)、存储备份设备(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盘等)、安全设备(入侵检测设备、补丁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及软件、网管配套使用的 VPN 接入设备等)、时间服务器、DDF/ODF 架及相关连接光电缆等。

第4条.为规范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提高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服务质量,确保网管及支撑系统各类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网管系统数据质量和网元同步接入,提高维护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特制定本管理规程,作为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依据。

第二章 运行维护组织体系及职责界面

第一节 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网络公司网管中心按总部网管中心、省级网管中心和地市网管中心三级设置。

第6条.总部网管中心网管及支撑系统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制定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规程,监督各省落实维护规程,对各省的维护工作给予指导。

2.负责制定网管及支撑系统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检查和分析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质量,组织考核评比。

3.负责网管及支撑系统重大故障和重大安全事件的管理。

4.负责为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设备维护、优化和故障处理提供技术支持。5.负责7×24小时监控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负责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资源调度、软件装载等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6.负责定期分析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做好系统预警工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造、优化措施。

7.负责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安全工作,组织制定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应急保障方案并定期演练。

8.对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设备、软件版本进行管理。

9.负责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开发建设及测试工作,并指导省分公司完成省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10.11.训。

第7条.省分公司网管中心网管及支撑系统职责:

1.贯彻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规程,根据本省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管理实施细则。负责编写制订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负责牵头组织全国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业务交流与培2.负责落实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运行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建立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质量分析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

3.负责7×24小时监控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负责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资源调度、软件装载等工作,以及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在省内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等工作。重大故障和严重故障需向总部网管中心报告,并组织解决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运行维护中的问题。

4.负责制定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网络结构、路由原则和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网络实施方案。

5.负责定期分析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做好系统预警工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造、优化措施。

6.负责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安全工作,组织制定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应急保障方案并定期演练。

7.负责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至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互联的网络及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部省接口的省分公司侧正常运行。

8.对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设备、软件版本进行归口管理。9.负责省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开发建设及测试工作。10.训。

第8条.地市网管中心网管及支撑系统职责:

1.贯彻落实总部及省分公司制定的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管理规程和实施细则。

2.负责承担属地设备的现场维护职责。

3.负责属地内网管及支撑系统至上级网管及支撑系统互连的网络及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网元至上级网管及支撑系统接口的属地侧正常运行,确保网元数据的正常采集。

4.配合省分公司进行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作业、故障处理、软件装载、工程割接等工作中需现场完成部分,按照省分公司要求进行网管及支撑系统的测试工作。

5.配合省分公司进行网管及支撑系统应急通信保障预案演练与实施。负责牵头组织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业务交流与培6.协助省分公司分析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系统运行状况,配合实施相应的改造、优化措施。

7.各地市分公司网管中心承担以上职责;地市网管中心和其他中心实际分工职责不同的,可以根据省内地市实际职责划分维护界面。

第二节 维护界面划分

第9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与所管辖网元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所管辖网元的网管采集端口为界,网元数据采集端口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该端口另一侧归属网元所属专业维护。

第10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与基础网络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与基础网络接入设备之间的连线为界,连线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连线另一侧归属基础网络专业维护。

第11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与传输网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到传输网 DDF/ODF 架的端子为界,该端子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该端子另一侧设备归属传输专业维护。

第12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与电源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网管及支撑系统连接至电源列头柜的第一个接线端子为界,该接线端子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该接线端子往电源侧的设备及线缆归属电源专业维护。

第13条.支撑系统专业与企业办公系统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支撑系统连接至企业办公系统之间的防火墙为界, 防火墙往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支撑系统专业维护, 防火墙另一侧归属企业办公系统专业维护。

第三章 基本维护要求

第14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包括系统本身及相关设备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备份、故障处理等。

第1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应由专人维护,并配备必要的维护工具,技术支持渠道畅通、高效,保证各种设备故障及时得到技术支持,保证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稳定、安全正常运行。第1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符合考核标准。

第17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应确保发生新设备入网、网络扩容、网络调整等情况后及时更新网管数据。

第18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用户帐号和密码管理符合 IT 内控的相关要求。

1.加强网管及支撑系统安全管理,专人负责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明确维护人员权限。对于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业务系统,密码须定期更换。

2.厂家 OMC 网管、业务平台网管所涉及的重要业务数据的增、删、改操作,应确保系统详细记录操作人员用户帐号信息,并可在要求时限内保存具体操作日志,以备追溯查询。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保存相关操作的纸质记录。

第19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部门需制定并实施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访问规定,包括登录访问、网络权限、目录安全、属性安全、网络服务器安全、端口和节点安全及防火墙安全控制策略,并认真分析系统运行日志,及时发现系统隐患。

第20条.不得在网管及支撑系统上安装与维护工作不相关的软件。不经允许,不得在网管及支撑系统上外接设备,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存储卡等,以免破坏网管数据。做好病毒防范工作,定期进行系统补丁升级及病毒库更新工作,确保网管系统安全。

第21条.不得以任何方式(如双网卡、修改IP地址切换信息点及拨号等方式)使用网管及支撑系统终端访问公共网络或外部非受控网络。

第22条.严格控制系统维护远程接入操作。必须提供远程接入权限时,应首先经维护部门主管领导书面确认,开启适当权限的临时帐号,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关闭帐号。任何情况下系统超级用户帐号不得授予厂家技术人员使用,设备割接入网后收回全部临时帐号。

第23条.实施网管及支撑系统定期备份。如果网管及支撑系统需要升级变动,必须在变动之前进行系统全备份操作,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应用数据。系统全备份工作尽量保证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备份介质必须保存在安全的环境中,避免遭受破坏,失去备份作用。

第24条.定期评估网管及支撑系统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系统配置和网络资源,必要时提出更新改造计划,经批准后实施。

第2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件版本和补丁管理:

1.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软件版本及补丁的管理工作包括软件的功能变更、新版本确定、升级计划、补丁更新和激活,以及建立相应文档资料等。

2.由设备厂商提供的新软件版本和补丁,经批准后,组织进行现网或实验室测试并出具测试报告,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使用。

3.对网管及支撑系统建立软件版本和补丁档案,完整记录软件版本信息、补丁信息和历史信息。

第2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升级、割接以及网络调整前应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出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应急预案等),提前将相关方案报批,收到方案批复后,应严格按照批复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操作,确保网络安全。

第27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相关的维护部门须积极配合网络调整和工程割接,同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和统计分析,密切监视网络运行状况,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待解决问题。

第28条.建立健全必要的系统技术资料和维护资料的档案(包含技术资料、操作说明、图纸资料、竣工文档等),建立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的相关知识库。

第29条.对于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持渠道并确保渠道畅通,以保证出现故障时能第一时间得到支持。

第30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维护工具,包括:操作维护终端、仪器仪表、安全软件、工具软件、备份介质等。

第31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部门应配备必要的备品备件,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数据通信设备。

第四章 维护作业计划

第32条.维护作业计划规定了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必需的维护作业项目,各级运行维护部门可在本作业计划基础上根据具体维护情况增加维护作业项目,以确保能够对所维护管理的设备进行定期预防性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存在的问题。

第3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本专业维护作业计划实施细则(包括维护作业计划大纲、记录表格、考核办法等)

第34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的主要维护作业项目参见附件。

第五章 故障管理

第3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职责。

1.总部网管中心负责管理全网网管及支撑系统重大故障,协调各省进行疑难故障处理,通报重大故障和全网性设备硬件或软件版本缺陷问题,处理属于总部网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

2.省分公司网管中心负责处理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和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本省内节点的故障,必要时可申请总部网管中心和其它省分公司进行配合,对于重大故障、严重故障和共性的设备软硬件版本缺陷问题,须上报总部网管中心。

3.地市维护中心负责处理总部及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本地市节点的故障,必要时可申请省分公司和其它地市分公司进行配合,对于重大故障、严重故障和共性的设备软硬件版本缺陷问题,须上报省分公司网管中心。

第3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分类:

1.设备故障:网管及支撑系统的主备用设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对业务正常运行造成了隐患但尚未影响相关功能的正常使用。

2.业务故障:由于网管及支撑系统硬件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应用软件错误、系统接口故障、人为差错等原因,造成网管及支撑系统相关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3.在业务故障和设备故障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定义为业务故障。

第37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分级:

1.重大故障,以下情况发生任意一种即为重大故障:

1)网管系统完全瘫痪,导致系统所有功能均不可用,或所管辖系统的网管信息完全不可用的时长超过24小时;

2)网管系统部省接口故障,导致系统不能进行接口信息传递,超过24小时;

3)总部网管与省级网管之间的网络中断超过24小时;

4)网管网主备用核心交换机、主备用核心路由器全部中止通信超过24小时。

2.严重故障,以下情况发生任意一种即为严重故障: 1)网管系统完全瘫痪,导致系统所有功能均不可用,或所管辖系统的网管信息完全不可用的时长超过12小时;

2)网管系统部省接口故障,导致系统不能进行接口信息传递,超过12小时;

3)总部网管与省级网管之间的网络中断超过12小时;

4)网管网主备用核心交换机、主备用核心路由器全部中止通信超过12小时。

3.一般故障,除重大故障和严重故障外的其他故障为一般故障。

第38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原则。

1.凡系统发生故障或事故时,系统维护人员必须立即组织抢修,协调厂家技术支撑人员及时响应。对于事故和重大故障应立即上报。

2.3.运行维护人员应熟悉故障处理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故障处理应遵循端到端的原则以及先抢通,后修复、先核心,后边缘、先本端,后对端、先网内,后网外的原则。

4.运维部门对已处理的故障,必须查清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性质和责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第39条.建立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上报制度,重大故障及严重故障确认后应立即上报。

第40条.建立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通报制度,总部和省分公司发现重大故障及严重故障后,应向网管及支撑系统相关使用部门通报故障情况。

第六章 质量管理

第41条.为完善对网管及支撑系统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应建立健全各级检查体系。维护基本指标的制定要与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指标相结合。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的基本指标分为管理类指标、维护类指标。

第42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管理类指标:

1.网管及支撑系统接口数据完整性,即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之间接口传送数据不得发生遗漏缺失,确保逐级上传数据的一致性。

2.网管及支撑系统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即要求网管及支撑系统从网元获取的各类数据与网络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客观准确,及时可用。

3.网管及支撑系统可用性,即在要求时限内确保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历时低于一定门限要求,保证网管及支撑系统可用时限。

4.网元接入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及时率,即新增网元、网络调整、升级等情况下,确保网元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接入网管及支撑系统,向上级网管系统提供网络数据。

第4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类指标:

1.主机类指标:主要包括CPU占用率、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内存占用率、文件系统等影响主机正常运行与否的指标。

2.数据库类指标:主要包括共享内存、表空间利用率、日志等影响到数据库正常运行与否的指标。

3.重要进程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的重要进程和应用软件的重要进程正常运行与否的指标。

4.网络类指标:网络带宽利用率、网络流量、网络时延、网络故障中断及历时。

第44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各级管理部门需针对各类网管及支撑系统(包括综合网管、厂家 OMC 系统等)的配置数据、性能数据制订考核管理办法细则,明确数据考核范围、考核方法和分值计算,并确保考核管理细则得以贯彻实施。

第4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各级管理部门需制订网管及支撑系统数据保障管理办法,针对网络割接、网元升级等大规模网络调整情况,与网络维护专业以及工程建设部门共同制订相关工作流程。

第4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各级管理部门需结合对应网络维护专业有关维护要求、建设部门相关工程管理办法,明确各类管理办法的流程要求和具体时限要求,以符合通信网络总体维护要求。

附录1 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3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省级分公司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3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3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

附录3 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作业计划

支撑网络 篇3

11月15日,新浪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至此,包括搜狐、网易在内的中国三大门户网站都交出了第三季度的成绩单,再加上先前公布财报的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中国主要互联网概念股在第三季度表现良好,营收各有千秋。其中,网络广告、网络游戏两大互联网增值服务依然是各大网站的赢利焦点。

网络广告:

地位稳成长快

根据新浪财报,第三季度新浪公司的营收额总计6430万美元。其中,广告营收总计4580万美元,占公司营收总额的71%,广告继续成为新浪收入的中流砥柱。

新浪第三季度的营收总额和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额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公司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对这一成绩表示满意,“目前,广告营收占到公司营收总额的70%以上,随着广告业务的快速成长,我们的运营利润率已开始提升。”

财报显示,广告业务在新浪总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呈加大趋势,份额的持续增长得益于新浪不断开拓的广告营收渠道。

今年6月,新浪宣布与谷歌在资讯、广告和搜索等领域展开合作,最大中文门户和最大搜索引擎之间的“再次握手”意义非同寻常。

按照合作协议,新浪的主要频道的页面上将植入谷歌提供的广告。谷歌的Adsense技术可以根据网页内容投放特定广告,借助新浪的人气,谷歌广告可以获得更多的浏览和点击,而新浪也可以获得来自谷歌的分成。Pacific Crest证券公司分析师Steve Weinstein预计,今年第四季度,谷歌与新浪的合作将显现出效益。

目前,尽管新浪与谷歌之间交易的细节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广告和流量的结合,将给双方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分析人士指出,为了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按照自己一贯的做法,谷歌会将收入的大部分给合作者。

此外,新浪在第三季度开始了博客广告的“圈地运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受到广告商的欢迎。如果新浪博客主人愿意在其博客上放置广告,可以自愿注册,产生的广告费新浪将与博主分成。据了解,在两个月前新浪已经完成了名人博客广告博主的召集工作,今后新浪将逐步增加投放广告的博客数量。

因此,对于新浪来说,广告的营利潜力依然很大。随着广告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如何提升非广告业务活力,维持两者的平衡,从而降低运营风险,恐怕是接下来摆在新浪高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同样主打网络营销牌的百度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第三季度百度营业收入约为4.965亿元人民币(约合6630万美元),同比增长107.5%,这是自2005年一季度以来,百度连续11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翻倍。

“由于用户流量及活跃客户数的增加,百度营收和利润保持了稳健增长。”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

百度在第三季度网络营销收入约为4.961亿元人民币(约合6620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8.8%。其间,百度为约14.3万家客户提供了服务,户均投入也提升到3500元。业内人士指出,百度在短短两年内的客户数量扩张近3倍,平均的投入也增加了近两倍。

百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表示,百度的核心业务增长,意味着中国社会对网络营销的巨大价值给予了更广泛和深入的认同。

在第三季度,百度还发布了“百度TV”,将广告发布平台扩展到在线视频领域,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络营销推广渠道。

网络游戏:

越赚钱越危险

如果说第三季度各大互联网运营商的广告业务按照原有的步伐高歌猛进,网游市场的争夺则更加激烈。

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游戏研究报告》,第三季度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突破30亿,达30.4亿。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第三季度排名前3的企业依旧是盛大、网易和巨人。

11月1日,巨人网络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巨人仅用3年时间,在网游领域从零做到了市值第一。今年上半年,仅凭借《征途》这一款网络游戏,巨人就创造了6.87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奇迹,净利润竟然高达5.12亿元,毛利率为90%,净利率达 74%,创造了网游行业营收的新纪录。

尽管巨人网络第三季度财报尚未发布,但分析人士指称,巨人网络有可能因成功上市而在国内市场份额上实现对盛大和网易的超越。巨人网络的全新产品《巨人》已经在9月底推出,《万王之王3》也将在2008年面世。

在第三季度,游戏依然是网易的核心收入来源。其间,网易网络游戏服务收入达4.69亿元人民币,低于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但毛利率仍然达到89.4%,网游对网易的总营收的贡献超过80%。

网易在第三季度继续加大了对新游戏的开发力度,加大《大话西游3》和《梦幻西游》的广告和市场营销的投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游”系列依然是网易游戏营收的主线。

尽管已经过了最为辉煌的巅峰期,但《梦幻西游》依然有不错的表现,占网易网络游戏营收比例的78%。而于9月正是商业运营的《大话西游3》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分析人士称,网易曾经计划将《大话西游2》的用户向《大话西游3》平移,但由于玩家热衷于前游戏,并不买网易的账,网易在第三季度终止用户数据的平移工作后,《大话西游2》的玩家数量才趋于稳定。

分析人士指出,网易对新产品《大话西游3》和《天下2》寄予厚望,然而从目前反映来看,它们并没有调动起玩家的参与热情,随着运营多年的《大话西游2》和《梦幻西游》光辉的衰退,网易将面临后继无“戏”的窘境。

同样是致力于自主研发,搜狐的网络游戏《天龙八部》则有上佳的表现。根据公司第三季度财报,《天龙八部》为搜狐带来了1090万美元的营收,比上一季度增长384%,大大高于预期。

分析人士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逐步摆脱欧美日韩的桎梏,致力本土研发,自主原创的网游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的青睐,中国本土原创的网游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一种内部支撑网络改造方案 篇4

1、南充电信分公司内部支撑网络内有多个支撑系统:10000号, 大唐网管, 财务营账, OA办公网等。子系统之间的的安全访问策略控制都是经过CISCO 7507和7513两个PE实现, 在实现访问控制的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多不便, 甚至有时无法控制满足要求。从用户层面网络需求分析, 各子系统又都统一包含县公司用户、市公司用户、服务器访问需求、省公司访问需求、Internet访问需求几个方面。因此在对终端的管控上存在不易管理和重复建设投入的弊端。

2、改造前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3、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改造前, 南充电信各子系统的访问控制通过分布式来实现, 部分在PIX535上策略, 部分在3560上实现。部分则由数据维护中心来管理和维护, 这给各子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不便之处, 不利于管理。 (1) 网络中的核心设备PIX535防火墙没有进行冗余配置, 如果该防火墙出现故障, 会影响整个网络, 影响整个业务。所以本网络的冗余性极差。 (2) 整个网络架构没有层次, 如需新增设备, 只能单一串接入当前网络当中, 没有扩展性。

二、改造方案说明

为解决上述支撑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主持对网络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改造。主要是从防火墙冗余设计以增强网络可靠性、重新部署各专网间的访问控制策略、重新划分用户接入区域和淘汰陈旧设备等方面我公司支撑网络进行了全方位优化。

1、防火墙冗余设计以增强网络可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防止局部故障引起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要尽量避免网络中的单点故障。为此, 我们对防火墙进行了冗余设计, 将防火墙由一台CISCO PIX535升级为两台CISCO ASA5550, 并采用failover技术, 实现这两台CISCO ASA5550之间互为热备, 无论哪一台防火墙出现问题时, 都能立即无缝切换到另一台防火墙上去, 终端用户根本感觉不到切换的过程。从而有效解决了一台防火墙当机引起的网络安全隐患, 极大地提高了网络可靠性。

2、重新部署各专网间的访问控制策略

将原集中在CISCO 75xx上的访问控制策略ACL下移到CISCO ASA5550防火墙上, 实现了综合营帐网络、大唐网管系统网络、10000号坐席网络、OA办公网在VPN里的分离;充分利用CISCO ASA5550防火墙的路由功能, 又实现大唐网管, 财务营账, OA办公网等专网间的受控访问指定地址和特定服务器的功能, 保证了上述几个内部专网的安全。

3、重新划分用户接入区域

网络优化后, 实现了用户群区inside与服务器群区DMZ的分开。在用户区inside和服务器群DMZ区中各新增两台汇聚交换机, 在其上启用三层路由功能, 采用了HRSP技术实现各区域内的汇聚交换机热备份, 从而实现接入层与汇聚层分开, 以提升各区域的安全级别。此外, 根据不同业务部门或中心而划分不同的VLAN, 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 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 解决了支撑网络内部接入管理混乱问题。

4、淘汰陈旧设备, 增强专网内用户受控访问互联网的能力

原来支撑网络内各专网用户访问互联网是通过华为S8505出口, 因该设备上线年线过久, 且存在防攻击能力差的弱点, 改造时一并将其更换为S9306。并在其上布置防范攻击的访问控制策略ACL。

改造后的内部支撑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三、小结

我公司上述内部支撑网络改造从11年改造至今, 至今已稳定运行三年, 其间从未发生宕机和其它网络安全事故。说明了我们上述改造方案是成功的, 具有在其它本地网推广运用的较大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CISCO ASA5550技术说明书

全光网络建设与IT支撑 篇5

1 何为全光网络

全光网络, 顾名思义, 是指从源节点到终端用户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整个过程均在光域内进行, 即端到端的完全的光路, 中间没有电信号的介入。全光网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基于波分复用的全光通信网可使通信网具备更强的可管理性、灵活性、透明性。它具备如下以往通信网和现行光通信系统所不具备的优点:

1) 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全光网中光信号的流动不再有光电转换的障碍, 克服了途中由于电子器件处理信号速率难以提高的困难, 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 大大提高了传输速率。

2) 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全光网采用波分复用技术, 以波长选择路由, 可方便地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

3) 组网灵活性高。全光网组网极具灵活性, 在任何节点可以抽出或加入某个波长。

4) 可靠性高。由于沿途没有变换和存储, 全光网中许多光器件都是无源的, 因而可靠性高。

2 全光网络与传统网络业务支撑的区别

前面讲述的, 都是从传输层面看全光网络, 开展业务, 必须用户层面重新审视全光网络与传统网络接入到底有哪些不同。

无论是传统铜缆接入 (窄带语音、xDSL) 还是以太网接入, 所有的传输设备都是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里, 或者是专门的机房, 或者是楼道单元设备, 到用户家中的, 是直接连接终端设备 (电话机、电脑) 的一根电缆。而全光网络则不同, 到用户的入户线是一根光纤, 不能直接接终端设备, 还需要接入一台ONU终端才能最终面向终端设备。这相当于是传输设备延伸到用户家里。这一变化, 给现有的IT支撑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

传统铜缆ADSL宽带, 也有终端设备置于用户家中, 但是ONU终端跟ADSL终端有很大的不同。ADSL终端上也需要设置参数, 但是这个参数是统一参数, 一个本地网所有的ADSL终端参数相同, 但是ONU的参数是个性化参数,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网关 (EID) 和端口号 (TID) , 这两个参数加上设备的MAC地址, 共同组成系统识别用户的唯一标识。这样, 电信公司不能预先将设备参数设置好, 也不能公布出去由用户自己设置参数。而这机个重要参数的管理、分配和配置, 正是目前IT支撑方面的难点。

3 IT业务支撑方案

以电话业务为例来梳理一遍对FTTH业务的IT支撑流程。首先是接待用户选定业务号码生成订单, 然后到资源分配环节, 为工单分配物理号码、媒体网关 (EID) 和端口号 (TID) , 然后到施工环节, 装维人员上门安装设备, 按照工单上分配的EID、TID配置终端参数, 加电后终端设备用EID、TID和MAC地址在OLT上注册, 交换侧根据业务号码、物理号码、EID、TID进行开通, 业务开通完成。

3.1 资源管理

业务号码号码管理:FTTH产品的业务号码, 与传统电话产品并无两样, 可以直接纳入统一的管理模式。

物理号码管理:物理号码是SHLR的实际路由地址, 传统电话的物理号码, 与交换机关联。ONU虽然也起到了交换端局的作用, 但是跟传统交换机还是不同, 由于物理号码和EID、TID是可以任意绑定的, 所以从方便管理的角度, 配置一个或者几个大的物理号码池, 多套ONU设备共享一个物理号码池, 提高码号资源利用率。

EID管理:EID, 又叫媒体网关标识, 这是全光网络的实际寻址地址, OLT根据EID寻找目标设备。EID实质上就是一个IP地址, 每一套ONU设备都有且必须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IP地址资源同样是有限的, 因此理想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可用的EID地址池, 使用的时候分配EID给设备, 不用的时候回收EID。根据不同管理需求, 可以建立一个或者多个EID地址池。

TID管理:TID对于ONU的端口, 每一套ONU的TID独立编号, 因此只要按照ONU实际端口数顺序编号即可。FTTH产品安装之前, 用户家中并没有ONU设备, 也不知道到底有几个端口, 考虑到实际情况, 可以每套ONU设备只生成一个语音端口、一个数据端口, 需要的时候再临时扩容即可。

3.2 资源分配

业务号码分配:无特殊要求, 在业务号码池内任选空闲号码即可。

物理号码分配:在规划区域的FTTX物理号码池中选择空闲物理号码。

EID分配:在规划区域的EID地址池中选择空闲EID。

TID分配:在与EID对应ONU设备上寻找可用的TID。

3.3 业务开通

只要资源分配准确无误, 业务开通的过程就相当简单。这里需要关注的是, 在实际安装之前, 用户ONU终端在IT系统中只是一个虚拟设备, 这个虚拟设备拥有空闲的EID和TID。当装维人员上门安装ONU终端的时候, 才真正将EID、TID配置到终端, 并对设备加电、加光, 在OLT上注册MAC地址, 此时OLT将EID、TID与MAC地址进行绑定, 虚拟设备才变成一个实际设备。

另外一个关注点, 就是OLT注册ONU的MAC地址之后, 软交换需要将业务号码、物理号码、EID、TID进行绑定, 这样软交换才能完成业务号码→物理号码→EID→TID的选址路由过程。绑定之后, 同样需要在软交换上开通呼叫权限及各类业务。

4 不同管理模式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业务开通取决于资源分配, 而资源分配取决于资源管理模式。IT支撑最重要的, 就是设计什么样的资源管理模式, 来管理这种新的全光网络产品资源。业务号码、物理号码的管理模式都大同小异, 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争议较大的是EID和ONU终端设备管理。

IT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模式, 是首先生成可用资源池, 然后根据需要分配资源给工单, 由工单驱动业务流程。无论什么管理机制, 总是跳不出这个基本模式。所以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EID。

4.1 其它模式一

有一种思路是做实EID, 基本想法就是每一个EID对应的不是一个虚拟设备, 而是真实的用户ONU终端。在IT系统中建立ONU终端设备库, 管理终端设备的EID、TID、MAC地址以及终端型号。各项参数可以预先配置到终端上去, 装维人员只要根据MAC找到正确的终端上门即可, 不需要现场进行设备参数配置工作。

这种模式的优点:

1) 直观。系统中每一套设备都有实际的物品对应, TID、端口数都与实际设备相符, 容易理解。

2) 简单。对装维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低, 无须他们懂得如何配置ONU参数, 只管连接光纤即可。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

1) 难以调配。为了方便管理, EID实际上也是有区域规划的, 这就限定了某一区域的用户只能选择对应区域的EID。而各个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实际装机量难以估计, 而设备不能无限制采购和预留, 这将导致一些片区设备紧张, 而另一些片区设备积压严重。而前面的管理模式, 积压的只是虚拟的EID, 不会导致设备积压。

2) 难以更换设备。由于每个EID都对应了一个实际的ONU终端。当终端出现故障, 或者预先安排的终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比如ONU终端只有2个语音端口而而客户要求安装超过2部电话) , 需要更换终端的时候, 系统处理起来极其麻烦。

3) 设备预配置参数的时候, 与用户实际安装的时候, 是在不同的光路上, 经过的是不同的光分和OLT。这就导致实际安装的时候, 必须重新在正确的OLT上注册终端MAC地址, 预配置参数只节省了一半的安装工作。

4.2 其它模式二

还有一种思路, 是基于传统铜缆产品的思路的延伸。铜缆产品, 当用户要求开通产品的时候, 用户地址对应的交换机是一定的, 按照这种思路, 就是每个用户的EID是实现预定下来, 只是不对应实际的ONU设备。

这种思路同样不要求EID对应实际的ONU设备, 只是简化了EID的管理方式, 不使用EID地址池, 在IT系统中建立ONU设备库, 并分配EID好。每一个用户地址都对应一套固定的虚拟ONU设备, 这样用户的EID就固定, 不能选择其它的EID。其余与前文的方案相同。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IT系统实现简单, 符合传统思维模式, 区域规划管理方便。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无论用户将来是否使用电信的产品, 都必须一一对应的预留一个EID。前面提到过, EID虽然是一个IP地址, 是一个虚拟资源, 但是EID也并非是无限量供应的。这种模式在全光网络的建设初期, 当用户量少、规划简单的时候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替代方案, 但是不适合真正大面积推广使用。如果对每一栋光纤布放到位的楼盘都预留一大批EID, 会导致IP地址的资源紧张和极大浪费。

综合上述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 与本文提出的支撑模式相比比较, 本方案仍然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蔡茂国, 杨淑雯.光码分多址全光网路实现方案[M].深圳:深圳大学出版社, 2008.

支撑网络 篇6

1 交互业务系统的流量分析与网络设计

1.1 单业务的流量分析与网络设计

Eralng模型是用于电路交换网络流量分析,当前在各种网络与业务的流量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LSenihilkumarl等人实现了对后续网络流量与宽带资源需求的预测,Eralng B模型开始在IP网络流量分析中得到了运用。HFC网络中拥有着数量非常大的用户群,基于业务请求的交互式视频业务中可以利用指数分布来描述用户的到达与用户的离开。因此,HFC网络中的QAMRF能够将电话网络中的链路资源进行代替,从而实现了Eralng B模型能够对HFC交互视频业务中的流量分析进行描述,对交互视频业务中需要的宽带数目进行实际计算。

1.2 多业务的流量分析与网络设计

HFC网络多业务需要对网络宽带进行共享,这种情况之下多业务数据流会汇聚在网络边缘,适用于单业务的Eralng B模型已经不能够在多业务共享宽带中适用了。多业务对有限的链路宽带形成竞争的问题已经在ARM网络、无线网络中得到了研究。本文中采用多维状态空间对HFC网络交互视频多业务中汇聚在网络边缘的网络流量进行了描述。多维空间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转化为一维状态空间,利用Kaufman一Roberts递归算法进行网络设计。

2 基于业务请求的动态宽带管理

边缘资料管理器ERM能够实现QAM在多业务之间的动态共享。ERM对节点组的全部宽带进行管理,实现宽带空间与物理频谱在多业务间的合理划分与分配,使所有的交互业务都能够对物理宽带实现实时的分配与实时的回收。

ERM实现了HFC中多业务对网络频点宽带的共享。不同的业务对网络运行的重要性也不相同,所以宽带共享的控制策略也不同,如果只有一个控制策略会导致核心业务宽带被其他也抢占。

3 单播与组播结合的统一宽带分配模型

实现宽带的有效使用能够使多业务实现有效部署。单播指的是一个用户点播占用一路单独宽带,优点是对VCR的控制与个性化,缺点是降低了宽带的利用率,增加了宽带的压力;组播指的是多个用户点播共享一路宽带,优点是降低宽带压力,提高宽带使用率,缺点是降低了用户的VCR控制能力。

单播与组播结合的统一宽带分配模型,在高峰期是使用组播技术,为更多的用户提供点播服务;在点播量比较小的时候使用单播技术,实现客户的交互式的服务。在单播与组播结合的统一宽带分配模型中,决定单播还是组播的参数为点播频道的流行度、点播强度等。

4 交互业务终端的寻址与实现技术

4.1 交互业务终端的寻址

在交互业务中要求终端与服务器都必须是可以寻址的。基于定向流的终端自发现寻址技术能够实现交互终端的有效寻址。HFC网络中时树形的网络拓扑结构,任何一个光节点都可以是服务区。将光节点作为基本单元通过节点组的概念来对会话资源管理系统周期性的发送含有节点组标志的探测包。在探测中将服务端的地址加入到其中既能够时间对服务端的定位;通过终端将自身标识与探测包标识反馈给服务端能够实现对终端所在服务区的定位。

4.2 交互业务节目流时间戳的下发

用户会在交互业务中进行快进、快退、跳转等时移操作,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当前节目流与实时时间不一致,所以终端需要对这两种时间值都进行维护。有线电视网络中的DVBTDT (TimeDateTable)或TOT(TimeoffsetTable)表,互联网中的

NTP (Netwo Time Protocol),流媒体中的RTP (Real TimeTansport Protoeol)等时间信息下发方式都不适合在交互式业务中使用。HFC网络的节目流时间下发方式采用的是基于MPEG2私有表结构的下发方式。通过将节目流时间信息与节目的绑定使节目时间信息与节目数据终端接收时间之间的时间差消除。

5 总结

近年来,国内外对HFC网络交互业务支撑业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HFC网络交互业务支撑业务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提高HFC网络竞争的重要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向坤,赵鸿志,曹江辉,于志华,等.基于HFC+IP网络交互电视架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6-53.

[2]罗亚,王劲林,邓浩江,胡冰,等.HFC接入网交互视频多业务的网络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6):34-37,75.

支撑网络 篇7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作为其中的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并在我国中小学逐渐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1-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已经完善,但目前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还多处于“探索阶段”。而影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缺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指导以及案例参考,不了解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和学生缺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备素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和实施往往大大超过指定课时;三是教师和学生缺少支撑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不能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全面支撑[3-5]。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改进在日常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很好完成的模块,如资源不够充足,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沟通不够等,结合具体案例,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本项目定位于为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以及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备非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备自己本身的特点[6-9]。

(1)自主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主控制交互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平等性

网络中的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轻松交流,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地激发。

(3)资源共享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使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随时获得新数据,吸取新知识,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零时空交流

基于网络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向伙伴求助,向教师、在线专家请教,进行知识的探讨、辨析及总结,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5)过程性

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步骤和研究过程。学习中采用教师博客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博客作为小组研究数据存储、日志记录、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都具有很强的过程性。无论进行讨论还是发送邮件进行求教,教师都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二、平台总体设计

通过对部分省市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多数学校一般都以纸质文档存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依托网络开展的非常少。而所找到的研究性学习网站80%集中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这类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个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些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专题的跨学科的学习网站,他们大多只提供了资源搜索观摩及研讨的功能,并没有在网络上实现研究性学习训练、管理及评价的功能。针对这些存在于研究性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整理,整合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中,使研究性平台的设计和使用都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1系统需求分析

对于老师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教师起到一个带动、启发和监督学生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发起专题意向,通过审核后发布专题,审核参与学生资格。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开题并完成研究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学习小组及个人,将成果进行展示。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搭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首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课题,然后和其他学生共同建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阶段性的成果展与交流。经过几个阶段的分解学习,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将进行展示,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探讨并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其他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管理员来说,主要起到的是监督教师、学生和管理课题的工作。管理员首先要审核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可行性,对于重点专题形成教师指导小组,制定出评价和管理的方案,监督教师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同时监督教师的指导情况,审核并推荐优秀的教师、小组及个人、成果、专题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学习资源。

2功能设计

中学研究性学习平台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和访客四大模块,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图1平台整体功能流程图

三、主要模块设计

1访客空间结构设计

访客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界面,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身份注册平台,经过用户验证,登录到平台中。在平台的理论与思考模块中,访客可以对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一些官方文件解读,也可以查看领域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及方法的视频、文献、报告等指导。在各地动态模块中,访客可以学习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学法研究、学案系列介绍,察看研究性学习富有成绩的学校以及他们的经验和案例,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得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及他们的经验、案例、作品等。在信息资源模块中,访客可以查阅

研究性学习具有代表性的选题、计划、成果、专题及相关资源,如书本知识的延伸、扩展探究的报告形式的文章或相关网址、网站链接等,也可登录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在学习工具模块中,主要为访客提供网站链接、网络通讯工具、周记、读书笔记、日历、字典、词典、计算器、制图工具、绘图工具、网页开发工具、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研究专题模块为访客提供高级检索、关键字检索等检索方式,也可按照学段、学科等方式进行浏览,访客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新通过审核的专题信息和优质的专题展示。在成果展示模块中,访客可以检索或浏览优秀的成果信息。交流讨论模块为访客提供论坛、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多种讨论方式,这里也是师生与相关专家交互学习界面,便于学习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使他们既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又能共享他人的意见,并可形成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合力解决问题的局面,以突破单个教师辅导领域上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

访客空间的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2教师空间结构设计

教师除了能看到访客看到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模块。个人信息模块,为教师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的维护和找回功能。申请专题模块教师可申请加入已有专题。专题组管理模块,教师可申请一个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专题,可供其他老师选择。对于所有专题模块,教师可以对已完成专题和正在进行的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建立专题模块,为教师提供对专题进行描述和情景创设的编辑器、专题相关的学习工具、学习素材、信息资源等。在学生专题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分组情况并对其进行点拨和评价。同时教师在向上推荐模块中,可以将优秀成果、学生个人、小组推荐给学校。教师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3所示。

3学生空间结构设计

学生除了能看到访客空间所有功能外,还添加如下功能。个人信息模块,为学生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维护和找回功能。所有专题模块,为学生提供对已完成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同时包括自己所有信息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提供对正在开展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包括自己所有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另外,还将表明当前进行的状态,和应该进行的操作,例如应该提交最终成果。专题任务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发布的课题信息和选题范围,可以选择新课题或加入已有课题并提交选题申请。学生可以浏览所有学伴的信息,圈定小组成员,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显示完成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制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并提交研究计划及开题报告等待教师审核。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信息资源等,学生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资料检索、文献资料收藏、下载管理、在线阅读等功能。资料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资料统计分析,并据此形成统计图、表等形式的功能。成果制作及提交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成果制作工具,提交报告以看到一个整体的结果、可以文字图片混排、以维基的方式进行提交。成果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浏览看各个小组的选题信息,包括课题题目,所属学校、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等基本信息;提供浏览查看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资料;提供浏览查看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读书笔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最终成果展示方便学生展示研究课题成果,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等多种格式的上传,支持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并可查看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学生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4所示。

4管理员空间结构设计

管理员空间增加用户管理模块,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教师相关信息,并可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学生相关信息、管理员相关信息。同时增加对理论思考模块、各地动态模块、信息资料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研究专题模块、成果展示模块、交流讨论模块等多项模块的管理工作,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管理员空间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四、部署方案

采用完全集中式部署,硬件投资成本高,带宽占用大;如果部署应用瘫痪,将会导致全网无法正常运转;当网络条件不畅时,工作也将无法完成。采用分布式部署则会增加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并会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导致各地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下。

因此采用混合部署形势,各级分别部署,需要传递的数据采用半自动方式获取。

摘要: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调研和对实际开展情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现阶段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着重解决此类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撑环境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现状支撑环境的总体设计,教师和学生及访客、管理员四大模块的设计,将支撑环境科学合理的搭建起来,切实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中因为资源不足、师生交互性不强等所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受到制约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5-57.

[2]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

[3]陈东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李海北.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5]张丽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6]赤丽娟.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丁杰,杜娟.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J].电大理工,2007,1:61-65.

[8]师雅巍.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支撑网络 篇8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变化

1. 服务的开放性。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较单纯, 局限于本校师生和管理人员, 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则较为广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 网络环境和设施的利用, 让更多的社会人员和机构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使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以新的方式组织、加工和传播信息, 形成了辐射型的开放性服务系统[1]66。

2. 服务的主动性。

面对师生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服务借助网络技术已经走出图书馆为师生主动服务, 如与导师、学科带头人等建立联系, 实时了解师生的需求, 采取新的服务方式, 主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面对社会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也在做好馆内服务的同时, 主动为社会民众和企业提供服务。如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 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其工作需要的特定领域的信息或者为某个企业推送针对该企业运营和发展的相关信息[2]124。

3. 服务的个性化。

随着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用户希望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满足自己需求的各种信息, 因此图书馆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对读者需求进行挖掘, 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信息内容。

4. 服务的多样性。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已经从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 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1]67。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 高校图书馆将用户所需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 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 如联机检索、电子邮件服务、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逐渐普遍。

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已经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自己, 融合高校图书馆各种服务功能, 如信息检索、信息代理、读者借阅、实时咨询、信息导航等。高校图书馆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综合多样化的馆藏信息, 精准、即时、交互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 这种信息是集信息定制、参考咨询、电子文献传递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集成信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成为推动高校图书馆创新面向社会的服务模式的主要动力和基础。

2. 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集成化趋势。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集成服务模式是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迫切需要得到的服务要求。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需求是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集成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应用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基于用户 (学校和社会) 需求、信息资源变化及信息技术发展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 必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的趋势, 集成信息服务模式将会较好地满足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综合需求[3]66。

3. 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趋势。

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为校内用户和社会用户所提供的信息集成服务主要是针对某一个目标或者某一个特定项目, 对相关信息进行组织、管理和传递的过程, 它实现了相关的多元信息的有机融合和使用的优化[4]87。利用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集成化信息决定了高校图书馆所收藏和提供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多渠道的, 如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化文献网等获得的馆藏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因此, 为确保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关联性, 高校图书馆必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 并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集成。

三、网络环境下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策略

1. 构建基于本校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图书馆用户服务体系。

(1) 虚拟专用网访问权限。网络环境下, 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可开发利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 同校园网建立可信安全链接, 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使校友以个人账号登录并远程访问授权资源。如可以采用SSLVPN技术实现网络接入、身份认证、授权资源访问和远程服务管理等多种系统功能。还可以通过FAQ (常见问题解答) 、电子邮件、图书馆BBS论坛等方式为校友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2) 虚拟信息共享平台与个人信息空间构建。通过虚拟信息共享平台构建, 形成校友终身用户服务机制。通过虚拟信息共享平台, 为每个用户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信息共享空间, 空间内要保持每个用户个人信息的及时更新, 包括任职单位、从事专业、专业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 (同时可以设置访问权限确保个人注意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 这些重要信息将以数据库形式保存在平台服务器端, 以便及时掌握信息需求变化、推送相关信息资源。个人虚拟空间保留用户所需信息的提交信息和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回复及用户之间的交流情况记录。在虚拟信息共享空间内建立和形成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服务人员间的良好互动机制, 不仅用户与图书馆服务人员之间, 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相互解答和推送相关信息, 系统将保留信息交互档案。对校友之间推送的信息与交互, 将建立校友信誉评价机制, 平台数据库系统将自动记录交互记录, 并根据校友的评价自动累计评价等级, 形成自动升降级机制, 以此鼓励和调动校友用户间的互动。为促进这种校友间的互动, 学校图书馆可以每年度对平台内信誉级别较高、互动表现突出的用户给予适当奖励或者免交年度服务费的优惠措施。与此同时, 对那些违反虚拟信息共享空间规则, 发送类似垃圾信息或其他不良信息的用户要及时终止其用户资格。

2. 整合区域内的人力资源, 形成资源档案库。

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主动性的、各个层次的社会服务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定期整合区域内的人力资源, 形成区域人力资源数据库, 实时关注区域内社会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 更有针对性地向社会用户推送定制化的、适合用户职业发展的集成信息资源。同时,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分布和学校学科优势, 利用自身设备、人才和技术信息资源上的优势, 根据区域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信息建立网上特色数据库。这些特色数据库是针对当前区域内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建立的, 收录全国及区域内该领域的发展报告、与该领域有关的期刊论文、专利和网络资源等信息, 不仅为高校科研提供所需的资料参考, 也为区域内该领域内的社会用户提供学习资料。另外, 建立实时咨询系统辅助网上特色数据库, 架起一座学校科研学者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桥梁, 就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3. 建立图书馆联盟, 丰富高校图书馆经费渠道。

实行行业共建、社会与高校共建、互通有无, 尤其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合作力度,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服务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越来越高和多样化, 在可利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只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图书馆联盟, 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资源, 满足区域内的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5]63。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本区域的文献保障体系, 因此必须对本区域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实施整体规划, 分工协调, 对联盟内的图书馆进行协调采购和合作收藏, 建立各成员单位特色文献收藏体系。开展信息资源的“云”服务, 共享软 (硬) 件资源, 在条件较好的图书馆部署自动化集成系统和数据库建设软件, 通过租用的方式为联盟内的其他成员提供服务, 实现图书馆联盟内的资源共享[6]66, 不仅降低了图书馆联盟的运作成本, 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联盟的操作效率。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在技术上也是没有障碍的, 是确切可行的, 但是其前提是国家层面、区域或行业角度政策的引导和大力支持, 只有得到政策的引导才能打破信息共享的壁垒, 更好地使大量专业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

四、网络环境下创新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提供深入的、专业性学科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网络环境下, 创新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服务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从当前文化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大背景来看, 文化科技进步与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与产业界协同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是新形势下高校的必然选择。从地域发展来看, 高校图书馆往往处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的枢纽, 高等学校图书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作用, 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必将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源泉。从读者和用户的需求来看, 公众文化需求日益高涨, 使人们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集成信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于信息资源日益提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世华.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化与拓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1) .

[2]李东.高校图书馆服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4) .

[3]蒋鸿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实现途径[J].图书馆论坛, 2013 (5) .

[4]李灿.图书馆联盟研究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4) .

[5]鄂丽君.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 2012 (1) .

支撑网络 篇9

一、拓展网络功能,支撑门诊统筹实时结算

一是增加门诊统筹功能,扩大社保卡应用范围。此前,全市已统一发放社会保障卡100万张,发卡率达99%以上。门诊统筹实施后,在社保卡上增加了门诊统筹及自付部分个人账户结算功能,实现了社保卡门诊统筹和住院费用的即时同步结算。

二是向社区延伸服务,实时办理参加门诊统筹业务。参保人直接到社区(村)劳动保障站(所)填写《登记表》, 选定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信息系统直接扣除参保人员社保卡的个人账户,并将相关信息输入电脑,实时办理参保手续。

三是扩大实时结算模块,门诊就诊信息即时传输。专门在全市统一的金保工程软件系统上增加了门诊统筹模块,添加缴费、统计、记账、结算等科目,修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口程序。参保人员就医时,携带社会保障卡到约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刷卡就诊,费用明细实时上传金保工程软件系统,直接享受门诊统筹待遇,个人支付部分由个人账户或现金支付。

二、科学制定结算方式,合理支付门诊统筹费用

一是实行约定首诊制,引导门诊就医到社区。将市区符合条件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保定点机构范围,并确定为门诊统筹约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保人员可自愿就近选择一家作为自己的门诊医疗约定医院,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1万人左右。所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每次起付标准为50元,起付标准以上门诊统筹基金支付30%,年最高支付额为500元。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按人头付费的结算办法,即“定点人头、总额预算、考核结算”。

二是实行政策倾斜,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就医激励政策。建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连接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城镇居民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的,不需支付起付标准;住院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高10个百分点等。一年来,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率达到24.14%,比上年同期上升2%,门诊医疗费用增长1.6%,初步形成“小病进社区”的格局。

三是数据实时上传,经办机构和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系统数据按人头付费、限额结算、考核奖励。医保经办机构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点人头分配费用,预留10%作为风险防范金,其余部分为预算总额费用,并折算为按月预付总额。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时上传的门诊统筹数据,在按月预付总额内的,按实结算;超过按月预付总额的,不予结算。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年度考核中有结余的,结余部分的10%作为奖励,90%结转下年使用;超过预算总额的部分通过风险防范金给予适当补助。一年来,参保人员合理就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合理,总体效果良好。

三、强化基金监控,实现门诊统筹数字化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强化基金监督,对门诊统筹就医、转诊、结算、监管全过程管理实现一张网全覆盖,为门诊统筹保驾护航。

一是细化门诊统筹协议管理。按结算年度与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门诊统筹定点协议。

二是实时网络监控。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传的各类数据信息,经办机构实时监控监测,发现费用不合理、数据异常等情况,在第一时间调查核实。

【支撑网络】推荐阅读:

支撑形式07-17

偏心支撑06-06

水平支撑06-18

能力支撑06-25

模型支撑07-23

支撑计划08-05

模板支撑08-10

运营支撑08-14

支撑性能08-14

钢筋支撑08-15

上一篇:信息学下一篇:教学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