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精选7篇)
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 篇1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绘画不能绘其馨, 绘水不能绘其声。”但高明的画家往往采用由实生虚的手法, 激发读者联想, 达到绘馨绘声的艺术效果。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 有一位画家就画落红满径, 几只蝴蝶飞逐于马后。以蝴蝶追逐沾满野花馨香的马蹄, 这不是间接绘出花的香味了么?这样的构思的确不同凡响。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 只画出山涧流泉中涌现出一些蝌蚪来, 这蛙声就自然从纸上流出来了。诗画同理, 古典诗歌就借鉴了绘画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虚”, 一般指精神世界里的意念情思, 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得出的那些虚象或空灵境界。而“实”则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诗歌中的虚实相生, 系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虚实相生有以下几种艺术形式:
以实含虚, 以虚补实。唐代贾岛《访隐者不遇》诗云:“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诗中只写对话实景, 并未描写深山景色, 也未描写隐者形象。但读了此诗, 眼前却浮现出一幅云烟杳渺、幽静深远的水墨山水画, 画中似有一位风神清朗的隐士仿佛正从白云深处采药而归。此诗妙处, 正如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所说:“大抵实处之妙, 皆因虚处而生。”诗中意象组合后所留下的空白、虚空, 犹如书画中的飞白, 音乐中的休止, 戏剧中的潜台词, 电影中的空镜头, 留下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广为传诵的两句诗“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亦有同工之妙。两句诗六种景, 只写实象, 未写虚象, 却留下一片空白, 以实象实景诱发读者想象, 由一幅商山早行图, 读者会体悟联想到游子远离家乡的旅途艰难和凄苦心情。
化虚为实, 以实写虚。其表现在于将抽象的情思加以物化, 变无形的心态为有形的意象与意境。如庾信的《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荡许愁门终不开。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浇愁能得燃?”诗人化心象为物象, 把愁比作“城”, 比作“门”, 比作“物”, 说它“不破”“不开”“不熟”“不燃”, 真是奇思妙想, 又浑然天成!李白也有异曲同工之喻, 不仅把愁状如“水”, 状如“火”, 还状如“白发”。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等等,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还有的诗化声象为物象, 即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物态。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的旋律该如何描写?白居易之前好像还没有作品这样艺术地表现过。“大弦嘈嘈”是说琵琶的“扫弦”, 声音响而急促, 有气势;“小弦切切”是说琵琶的基本指法“弹挑”, 弹的是最细的那根弦, 声音清脆, 感情细腻。白居易用“急雨”“私语”两个比喻及其贴切巧妙:粗弦嘈嘈, 好象是急风骤雨一样的急促;细弦切切, 好象是儿女私语一样的轻柔。
虚实结合, 巧妙映衬。有的诗由实而虚, 以虚写实。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 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楼上闻笛, 笛音好象梅花飘落, 这是化实为虚;又利用“落梅花”的意象, 点明听到的是《梅花落》曲, 这是化虚为实。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 由听觉诉诸视觉, 通感交织, 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 有力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有的诗以实引虚, 寄托理趣。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园外所见的描写是实景, 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的联想是虚写。“一枝红杏”是实景, “春色满园”是虚景, 而“关不住”的“春色满园”尤其引发联翩浮想, 引发深刻的哲理思考。又如苏轼《饮湖上, 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被后人推崇为吟咏西湖诗中独占榜首的记游诗, 道出了诗人在游西湖时先晴后雨中的感受:西湖的风景不论是晴天雨天, 都各具美姿, 自有奇趣, 这是实写;诗人由此神思飞越, 想到西湖美得就像西施那样, 不论是淡妆素束 (自然美) 还是浓妆艳抹 (妆饰美) , 看上去总是那么相宜!意为本质好就啥都好, 这是虚写。从自然景观中生发出来的理趣, 妙就妙在把西湖的山水美人格化了。从此, 西子之喻成为对西湖的定评。
工作和生活中的虚与实 篇2
这样的生活艺术古人早有总结,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事物总是在两个方面相生相辅。一幅好的国画如果缺乏留白,就不灵动,所以生活中的空或曰虚不是无用的,生活就是虚虚实实。道德经还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详细地描述了三种生活中以“无”或“空”来做有用之物的案例。
从美学的观点来看,一切过于实在的东西就缺少了美学的韵味,而过于是在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世俗。我们既不能完全脱离世俗,不能为世俗所左右,世俗是我们每天的油盐酱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而如果整天就是这些内容,好像我们与动物也无异了,所以人的生活还要有诗意和远方,这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案例。
人们之所以喜欢月色,是因为皎洁的月色下,世间的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白色,虚化了事物本来的面目,也淡化了事物的很多细节,只留下一个大概的论廓,所以我们觉得她美。真的白天光临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明白,我们看到了台面上的灰尘,看到了大地上存在的污浊,当这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会扰乱我们的心性,遮蔽我们的双眼,我们就被完全的世俗所包围。所以天地的轮回有白天和黑夜,是大自然在教导我们虚实的道理。
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人们很欣赏景物的倒影,美学家朱光潜说“正身是使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即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所以“实”让我们面对现实的世界,让我们用现实的经验来处理,而“虚”却让我们用美感的经验来处理眼前的事物,这也是人的特质。
这样的虚实相生不仅仅发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上,工作也是如此。现在创业是个火热的话题,融资是躲不过的环节,我们常常看到在路演的环节,演讲者讲的激情满怀,投资人也觉得热血沸腾,恨不能立即就投资这个项目,真等坐下来商谈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若干的问题阻碍着立即投资的决定。这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演讲的人必然要描绘项目实现后的美好的愿景,而愿景是每一个投资人都看重的东西。
富有激情地将愿景展示给投资人是每一个想要融资的人都必须做好的功课,但愿景能否实现还要有很多先决的条件,当这些条件不能具备时,这个愿景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愿景称之为“虚”。实实在在地将能够实现愿景的条件逐一实现,这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实”。一个创业项目既要有宏伟的愿景也要有实施的细节的保证, 这就是创业中“虚”和“实”的关系。没有这个“虚”,“实”无处着力。没有这个“实”,“虚”永远还是“虚”,目标无法达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圣贤早就总结出来的智慧,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学会的艺术。
简论书法中的虚与实 篇3
虚实观念最早源于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 和易经中有无的观念及道家阴阳的观念同源, 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近代西方的模糊数学论, 应用于艺术美的欣赏与中国古代先哲的方法是一致的, 即抛弃具有明晰特性的逻辑方法, 更容易真实地接近艺术和美的本质。
中国的书法可谓“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玄在用逻辑的方法难以尽得其法、难以尽述其美、甚至难以尽显其“难”, 所以古人论书, 皆以“虚”待之。或以自然之象描摹, 或以人伦之品相喻, 或以声音色彩互拟, 故李阳冰说:“书以自然为师, 而备万物之情状。”如孙过庭《书谱》“观夫悬垂露之异, 奔雷坠石之奇, 鸿飞兽骇之姿, 鸾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 临危据槁之形。”全以自然具象之形论书, 又并非书象的具体解说, 要在模糊却又精当地说明了书法的字形之态。
从书法具体形态来说, 虚实可以是指墨线与其间括出的空间, 笔迹留线为黑为实, 空间处为白为虚, 虚实结合而结成字, 字而成幅, 无字处与有字处又可以虚实观之, 一笔之下, 含墨之多少、字缘之枯润不同, 枯者为虚, 润者为实, 一幅书法作品, 以虚实角度欣赏更易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书法创作中的虚实理论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线条是书法表现的唯一手段, 对线条行走、结合、布局组织而成的书法作品, 简言之, 可以从笔法、结构章法两个方面体味书法中虚实的运用。
1、笔法中的虚与实
笔法为书法线条的外在形象, 又可分为墨法和笔法。
墨法就是用浓淡枯润变化表现书法的线条形态, 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宋后书家多兼为画家, 故借鉴绘画中的虚实墨法更多, 中国画法中对水墨黑白的控制被有意识地引入书法创作中, 墨法的变化可以增加书法作品的趣味性, 甚至有在墨法上刻意追求的书体, “乌、方、光”——在这里, 密实的浓墨润笔成为清馆阁体的主要特征。但墨法终须附着于笔法才能实现对线条质感的追求, 线条运动和力度主要是通过笔法来实现。
关于笔法中的虚实之说角度很多, 笔者试从执笔、运笔疾涩略论之。
唐欧阳询论执笔说:“虚拳、直腕、指齐、掌虚”, 唐太宗说:“大凡学书, 指欲实, 掌欲虚, 管欲直, 心欲圆”, 虚实天圆地方的概念全被移化在书学中了。古人论执笔, 有宽紧两端之说, 但指实掌虚基本为不移之论。执笔虚实在现代书家体会, 初学宜紧, 熟则宜虚, 小字宜紧, 大字须宽。
运笔之法以蔡邕的疾涩论为后世多所尊崇, 所谓得疾涩法, 书妙矣。涩则迟重为实, 疾则轻速为虚。万毫齐力, 举全身之力注于笔端以中锋出之, 是说的涩之法。因为毛笔为软笔, 非疾则墨滞于纸, 则笔划粗细易失控无美感, 所以疾又是书写中必须要追求的, 涩为实, 有门径可循可依, 疾则非熟手不可得, 故须涩而后能疾, 所谓疾涩, 疾而有涩之感之力, 疾涩之间, 悟虚实法可得疾涩法。
2、结构章法中的虚与实
字的结构, 又称布白, 字由笔划相连相插而成, 墨线四至以内的空白处, 也同样是字的组成部分, 称“计白当墨”, 实线与虚空有机结合, 虚实相生, 方可使字立纸上。冯钝吟云:“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 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意态, 映带均美。”
执笔之初经过划平竖直的入门功夫后, 再讲求字的向背、仰覆、往来, 疏密之态、伸缩之势、方圆之用, 才能把一个字写妥帖, 把握好这些相反相成的结字要诀, 要在虚实相生, 虚者实之, 实者虚之, 虚不为弱, 实不显臃。以疏密之态论, 书以疏为风神, 密为老气, 如“佳”之四横, “川”之三直, “鱼”之四点, “画”之九画, 讲究下笔净劲, 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 反为寒乞;当密不密, 必至凋疏。密而能具丰神者, 以苏轼书法最具代表性, 苏书结构紧密、结体肥短, 但肉丰而骨劲, 侧欹而跌宕自然, 以古雅之态卓然成家。
章法是字的分布排列的方法, 又是书法表现力重要手段。字距、行距, 留白都是书家营造书法作品感染力的空间。书迹笔划这一实体与字间行间布白等虚空处相互映衬, 虚实疏密, 得其韵者均可臻化境。疏朗的布局, 视之气脉贯通, 形神轩朗, 一气呵成;紧凑的布局, 若叉手并足, 凝聚纸端, 观者气沮, 然低而后昂, 终能与书家同抒郁勃之气。虚者实者, 得其法均可使观者为之神夺倾倒。
结构章法上的虚实变化是学书之法, 古人在结构章法之外更强调悟的重要, 李之仪云“学书在法, 而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 而妙在胸中之所独得。”这里的独得之悟, 就是从自然中的阴阳、荣枯、阴晴等虚实变幻之境中的体悟而来。
三、书法欣赏中的虚与实
书法中的虚实之法, 不是故弄玄虚, 自神其技的纯技巧的追求, 虚实之法的根本目的是夯实作品的感染力, 充实作品的审美价值。
书法是视觉艺术, 顺藏提按、方圆曲直等虚实相生的艺术元素, 布局之间虚实相济各得其妙的匠心, 都是一幅作品审美价值的“物质基础”。所以书法作品不可过实, 字字拘谨, 行行平直固有可观, 然一目了然, 易流于平淡, 在结字和布局上的虚、白, 安排妥切, 更能引人遐思, 平增审美意趣。
书法同时也是书家情感宣泄与升华的载体, 虚实相生、心手相应是实现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王羲之《兰亭序》, 因良晨佳景而心有所触, 心与神会, 手与心应, 书来丰神秀逸、妙趣天成, 实体之书与书外之虚境通, 与书外之心境洽。
四、结语
虚实之论, 实质是古人辩证思维在书法创作上的运用, 结字布局, 不过责其实, 不务求其虚, 虚中有实, 实中带虚, 虚实相生方为书道。于书法欣赏尤其如此, 从字里行间透露的虚实信息是欣赏书家书艺、品格、心境的窍要。创作书法作品要从虚实处入手, 欣赏书法作品也要从虚实处入手, 都更有利体悟书法的妙旨。
摘要:虚实的观念和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本文从虚实观念来源入手, 解析了书法中的虚实的含义, 并从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两个方面, 阐述虚实理论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对欣赏书法作品和从事书法创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虚实概念,书法中的虚实,创作与欣赏
参考文献
[1]乔臻.虚实相生——中国书法艺术审美初探[J].浙江工艺美术, 2009 (01) .
爱的虚与实 篇4
吕绫是我刚毕业时的同屋。那时候,吕绫有一个大学里认识交往了5年的男朋友阿秦,在外地工作,几个月后要被派到新加坡,一去就是十年八年。吕绫对他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和近乎无望的等待。吕绫的身边又有一个似是而非的男性朋友阿汤,学历相貌能力样样不如她。他对吕绫的好吕绫心里有数,他对吕绫的爱吕绫视而不见。
阿秦是个高大英俊的男人。我见到他的那天他们本是见最后一面,对过去做个了结。次日刚送走阿秦的吕绫从机场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说要结婚,我被大大地吓了一跳。半个月后,他们在杭州注册结婚。来不及有任何形式,阿秦就去了新加坡。之后的某一天我在路上见到阿汤,脸色憔悴,下巴削尖,目光逃离得飞快。再之后的某一晚,吕绫不在,阿秦在电话那头气急败坏,一再追问吕绫是不是跟别的男人出去了。
第二次被大大地吓了一跳是吕绫怀孕了,孤身一人却毅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只为阿秦说,“既然是我的孩子,你理所当然要生下来”。之后,吕绫挺着大肚子进出菜场;一个人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跟我絮絮叨叨描述肚子里的孩子。偶尔我也会撞见阿汤拎了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之后,吕绫拉扯着儿子,习惯了阿秦说,“你把他生下来就该为他受累受苦”,习惯了过年过节订好酒店等待阿秦回国一家团圆。我也习惯了一次一次向阿秦证明吕绫确实和我在一起;习惯了吕绫跟阿秦说话小心翼翼生怕引起莫须有的怀疑;习惯了吕绫一次一次哭泣,一次一次接受阿秦“我爱你才怀疑你”,“你是我最亲的人我才对你凶”的解释;习惯了在吕绫无助的时候看到阿汤伸出手来。
对于吕绫离婚的决定,我实在做不出任何反应,感叹“狼来了!”吕绫说最近公司一行人出差,老总住的房间登记的是她的名字。阿秦打电话到酒店,查到吕绫的名字却发现房间里住的是一个男人,怒不可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她再也无法忍受和姑息了。
我说,孩子怎么办?吕绫苦笑说,从未带过儿子的阿秦说:“既然是我的孩子,为什么要跟你。”吕绫说,阿秦要就归他,他不要就归自己。陪吕绫走出咖啡馆已是2003年的第一个凌晨。吕绫感慨与阿秦的10年,光阴如箭,不经意间已经赔了大好青春。当对阿秦的爱与原谅,对阿汤的依赖都已成为一种习惯,吕绫能否在新的一年破茧而出,不得而知。
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虚与实 篇5
1 师生对话化虚为实
无论是我国古代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还是西方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亦或今日的翻转课堂教学, 都在言说着一个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核心是对话, 是师生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没有了对话, 师生间的交流也就无所依托。师生间没有了交流, 也就失去了教育所依托的根本, 教育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将难以生长。可以说, 师生对话是教育原初的形式, 不论何种教育方式都应依托于这一形式而存在。然后在教育成为产业化的今日, 这一教育原初的形式正在消亡。而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找回了其本真的形态。正是对教育的一种现实表达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的, 教育中的关系是纯粹的对话之一。
1.1 教师从独白走向对话。
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大工业生产模式让中国的教育走向了大规模发展的时代, 也同时让中国高等院校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代,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增长。然而, 在这一追求规模化和数量化的过程中, 教师也渐渐远离了学生, 教学从师生共同的交流活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独白, 原有的对话形式在渐渐的消亡。教育的价值理性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被消解。工具理性让教学正在演变为技术化活动, 师生对话则逐渐被独白淹没而失去其原初的形态。
翻转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找回了教育原初的形态, 将授课改为课前观看微视频, 而将课堂时间还给了老师和学生,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为学生解答疑惑, 帮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自己的未知领域, 在探索中学习。教师突破了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训话、学生听话”的局限, 全身心的去倾听学生们发出的各种“声音”, 进而做出相应的回应,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让教学真正的成为师生间的交流, 让师生间的对话从虚无的独白走向平等的对话。
1.2 对话从教师主导型走向学生主导型。
传统授课型课堂上教师授课后所进行的提问回答过程中, 师生对话是在教师主导下, 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 学生是回答者, 在师问生达模式下, 学生的回答被教师的问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而由于技术化教学的要求, 学生往往被鼓励去回答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致或者相似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学生成为教师手中被操纵的木偶, 自主性的思考成为学生的奢望。教师操纵干预了学生的自主思考, 干预的结果必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成伤害, 甚至会造成这种能力的逐渐消失。而翻转课堂这一模式的出现, 让学生在课堂时间自主地就课前教学视频中的内容提出问题, 并可就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进行探讨, 在此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其内部的智慧和潜在力量, 所获取的每一项知识, 和解决的每一个问题, 会深深的印入他的头脑中, 进而内化并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在师生对话, 同伴讨论中, 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 追寻真理。
2 教学时空虚实相映
翻转课堂将授课过程用微视频的形式放到了虚拟空间中, 课堂时间则用来进行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相对于传统课堂, 虚拟学习空间和实体学习空间的相互交错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协作, 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
2.1 微视频主导下的课前教学。
相比于传统教学, 翻转课堂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教师课前录制微视频, 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而如何在简短的十几分钟的微视频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完成教学的目标。各学校采用的方式不一, 有的学校仅在视频中出现所讲的内容, 教师本人并不出现在视频中, 目的是让学生关注于教学的知识点, 避免教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而有的学校则采用两位老师一问一答的方式, 其中一位老师扮演学生, 在这种预设问题的场景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 教师在授课中呈现出了相应的答案。不管任何一种方式, 都有其优缺点。未出现教师的方式完全将教师作为客体摒除出虚拟的教学空间, 让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的, 似乎不受干预的游弋在虚拟的视频空间中, 避免教师干预所带来的反作用, 同时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虚拟空间中所呈现的内容, 给予学生以独立的思考空间。而两个教师进行问答型的视频, 则让学生可以对某些问题的疑惑得到及时的解答, 可以避开某些没有勇气向教师提问的学生所面临的困惑。而同时这种问答型的形式让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出现在虚拟的空间中, 让当今已经习惯于网络的学生可以在这种似乎碎片化的一问一答中集中注意力, 从而自主的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与教师的答案进行比较, 反思。微视频的形式带给学生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全新感受。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学习, 打破了必须在实体的课堂中才能学习的传统观念。并让习惯于碎片化的一代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
2.2 线上线下交错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微视频, 课堂教学依然是翻转课堂的核心, 学习者的多数知识内化过程是发生在这一阶段。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的方式, 从实体的, 二维的师生, 生生互动的形式转移为师生, 生生, 线上线下的虚拟与实体共同构成三维立体空间, 在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中, 学生可以在线下, 在实体的课堂中进行提问, 其他学生或者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的回答。同时, 可以利用网络, 进入视频网站, 在虚拟的空间中对某些问题进行提问, 而教师和其它学生则可以实时的在网上做出回答, 而针对有些复杂的问题, 则可以面对面的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 积极的思考, 寻求问题的答案。
摘要: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 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化实为虚, 让教学时空虚实相应, 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虚实,对话
参考文献
[1]张华.中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差异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5 (9) .
[2]何克航.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 (7) .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虚与实 篇6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也写进了作者曾生活在法属殖民地的一些经历。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 (现为越南南部) 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 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 (柬埔寨) 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这部作品就写进了作者在那时期的经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写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生用自己的真实想法付诸行动抗拒着虚无。她用十五年青春汗水换来的薪水而买了一块海边每年被潮水淹没的不能耕种的盐碱地, 而不断地与殖民政府———土地管理局的官员做抗争, 直至她的生命的完结。她号召与她一样饱受潮水侵扰的当地农民, 修筑一道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以改变她们的窘迫生活, 而改变她们一家的命运。但她的一双儿女并不十分理解她的做法, 兄妹俩都希望通过婚姻方式而逃离养育他们的土地。然而没有等母亲完成她毕生的心愿, 她就悲惨地离开了人世。纵观母亲的一生, 是抗争不屈服的一生, 她并不因为虚无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作者在那块殖民地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她写作品时候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 必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往昔感触融入在小说中, 那么其中经历的不幸用法国的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美妙的不幸”。当然也会有真实与虚幻的存在与对立统一。在杜拉斯的世界中真实与虚幻的对立是统一的, 相互转化的。
整个作品都是在写母亲的实际行动与外部世界的抗争。她的实际行动是在实践就是真实, 而外部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实际上是虚无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母亲抗争的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存在的社会, 而作品中主要指殖民政府的官僚机构之一的土地管理局的官员, 他们行为腐败龌龊。母亲在一封未发出的信中说:“我请求您多少次放弃您对我实施的丑恶行经!请求您不要再来视察, 因为这毫无用处, 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无法在海里, 在盐里种出什么东西!不仅仅 (我可以毫不厌倦地重复一千遍这些话) 您给了我一个虚无, 而且还经常来视察这个虚无。”这样看来对母亲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对母亲宏伟计划地实施是有阻力的, 而当阻力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墙时, 就等于百费力气去翻越, 母亲跟他们打交道当然也是是徒劳无益的, 不会取得任何成效。那么这真实也就变的遥不可及了, 真实距离人可触摸的范围越远, 真实的范畴越模糊, 当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也就自然变成了虚无。二是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大海, 每年潮汐会泛滥, 淹没母亲的田地。其实文中是这样写的“康镇的沼泽平原一边被中国海环绕, 母亲固执地称中国海为太平洋。在她眼里, 中国海这个名称有外省的意味, 她年轻时的梦想是在太平洋, 而不是任何一个只会使事情复杂化的小海;”这可以看出母亲年轻时是有远大抱负的人, 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然而无情的大海给母亲及家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自然是人不能抗拒的, 自然的力量也是人为不可改变的。人在自然的面前只有积极适应或是顺应疏导或开发它的能源, 而不是去抵挡它的来势汹涌。当自然的力量强大时人的力量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 面对它即使做了抗争也无济于事, 也相当于与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事物抗争, 当要抗争的自然放到大了无限大的时候, 距离抗争虚无也就不远了。但母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这一点上母亲是精神上的勇士,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推山顶上的会自动掉下来的巨石块。在外人眼里看来母亲的世界是荒谬的:土地管理局的官员是这么看, 她的一双儿女也是这么看的, 他们看待母亲的眼光此时用加缪的话形容最合适了“生活着, 就是使荒谬生活着”。她似乎没有意识到世界虚无的荒谬, 只是用自己真实的行动抗争着。但是反过来母亲的行为又维持了荒谬的存在, 正像加缪说的“荒谬为了自我维持是不能自我消解的”。她并不认为她抗争虚无无意义, 在母亲看来对抗虚无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真实的行动来化解。
母亲意识不到在她的世界里的虚无摧毁了真实, 以至于二者之间实现了互相转化。母亲一直设想要修筑一道能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她为修筑堤坝而四处筹钱, 号召当地农民来共同完成她的伟大理想。母亲先前修建的堤坝确实存在的, 它也阻挡过一般性的涨潮, 但终究没有长时间如磐石般地屹立不倒, 终于被汹涌的潮水冲倒了。真实的世界中的大海把真实存在的堤坝给冲毁了, 留给母亲是真实存在的虚无。真实与虚无之间就相互转化了。母亲又设想凑足了钱再去重新修更加牢固能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但母亲想象中的堤坝毕竟是模式化的理想, 是按现实模样的堤坝在自己的头脑中加工按自己的意愿设计的模型, 但她的设想毕竟不是现实中的堤坝。当设想没有实现时, 那么这就是虚无的。但母亲一直朝着实现真实的方向走的, 尽量远离虚无。
在其他的人物关系上也体现这种虚与实的奇特关系。一是体现在母亲的一对儿女苏珊、约瑟夫和诺先生这三个人的三角关系上。当富有而愚蠢的诺先生追求苏珊的时候, 母亲以为她和诺先生是恋人的关系, 但是苏珊根本不喜欢这个人。她第一次见到他时是这样的“是的那个人面孔不英俊, 窄肩, 短臂, 个头在中等以下;手很小, 精心保养得很好, 比较瘦”“诺先生是这位足智多谋的男人 (他的父亲) 的独生子, 却非常无能。他的万贯家财只有一个继承人, 而且这个继承人没有丝毫想象力。这个孩子是这个男人一生中惟一的弱点, 也是决定性的弱点:他不能对孩子投机。自以为养了一只小鹰, 不料从桌子底下钻出来的是傻瓜。”苏珊对诺先生的印象并不好, 诺先生除了钱一无所有他懦弱、委琐, 他以为能用小玩意哄骗苏珊, 用留声机来换取看取苏珊沐浴时的裸体, 企图用自己的财产引诱她, 但这一切在苏珊看来他的所有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她喜欢的是她的哥哥约瑟夫, 约瑟夫是勇敢、英俊、野性、率直的与诺先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她与他哥哥的关系有些暧昧, 超越了一般的兄妹的关系。他们从小就互相看对方的裸体, 他们也并不认为是有违反道德的, 而且当苏珊每次与诺先生谈完话后, 总是想迫不及待地与哥哥约瑟夫去游泳。这三个人的虚实关系有些复杂:一是苏珊与诺先生的恋人关系在外人眼里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遭到了苏珊和她哥哥本人的否定, 那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似实真虚。二是苏珊与哥哥约瑟夫之间的关系表面是亲兄妹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近似于恋人之间的关系。苏珊和约瑟哥哥的暧昧的关系:“自从苏珊认识诺先生以来, 她觉得哥哥比以前英俊多了。”
这段是很有意思的对话。
“如果我同他走, 他就把钻戒给我。”苏珊说。
诺先生挥了下手, 打断苏珊的话。他的脸更苍白了。
“到哪里去?”约瑟夫问。
“去城里里。”
“永远......”
“去八天。”
诺先生挥了下手, 他很快晕过去了。
“苏珊没说清楚.....”他哀求地说道。
约瑟夫不再听下去。他转身向着河。苏珊看到他的眼神, 完全肯定她不可能跟诺先生走了, 无论是否与他结婚。
“如果你不立即把年钻戒还给他, 我就把它扔进河里。”约瑟夫平静地说。
这段话如果不是联系全文看, 就单单突兀地看, 会让读者误以为, 约瑟夫是苏珊的情人, 或是两个关系并不明确有暧昧关系的青年男女, 但实际上约瑟夫是苏珊的哥哥。约瑟夫以为苏珊跟诺先生永远走了, 按常理不像是哥哥关心的问题而是情人怕失去心爱的人而做的猜测, 而在无意识中流露出的。如果非要解释约瑟夫和苏珊形成的暧昧关系, 抛开伦理道德的层面来看,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副人格面具, 内心最深层掩盖的是女性化的意识, 平时这些被压抑的意识根本不易表露出来, 只有碰上了与其相符合的诱因才可能流露出来, 而且别人根本不易察觉到。如麦克白的野心是麦克白夫人挖掘和引诱的, 因为麦克白夫人的形象的外化是麦克白内心真实的流露, 所以麦克白夫人的怂恿符合麦克白内心的最原始的欲望野心。苏珊在某种程度上是是约瑟夫内心的外化, 她如果跟诺先生走了结婚, 约瑟夫就会感到与自己契合的一部分被人抢走, 会觉得不快。也就是约瑟夫爱苏珊实际上是爱自己。虽然他也跟平原上、郎镇和康镇的很多女人有过关系, 但她们都不是他内心的外化, 他与苏珊的关系才会超越了普通亲兄妹的关系。诺先生与苏珊的看起来是男女朋友的关系, 实质上掩盖了苏珊与哥哥约瑟夫的暧昧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虚掩了实。三是诺先生的原型曾是作者多年前喜欢的一个安南男人, 而在白人的世界看来一个白人女孩和一个黄皮肤的亚裔男人相恋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在描写作者的传记中也提到过在杜拉斯父亲去世后她们母女的地位沦落到与当地人差不多的地位, 但作者还是认定了身份与种族的差异, 她也羞于启齿这段过往。在小说中读者看不出诺先生到底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 但从作者对他的外貌描述中可以看出点端倪, 无论诺先生是哪国人, 我们都能看出他身上带有黄种人的色彩。在作者的潜意识中, 异族人是与白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作者的经济身份虽然与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她毕竟是白种人, 是与当地的人有界线的。作者在写诺先生时是有意混淆了他的身份, 读者对诺先生的了解只限于他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 而对他其他的了解就不多了, 可能是些模糊的猜测。诺先生确实是有真实原型的, 但作者并不是按自己一贯用写传记风格一般写小说那样把诺先生的真实情况还原到小说中, 而并非像《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那样坦诚地把她爱过的那个男人真切地写进书中。让我们看不清诺先生虚虚实实的身份, 只留下了大概模糊的印象。
作者不仅对诺先生的定位模糊就是对隐藏在苏珊背后她自己的身份也感到尴尬。在苏珊第一次进城去上城区时遭遇了所谓的上等白人的歧视, 她走在路上象动物一般被人好奇的观看, 因为她的穿着打扮、走路的方式与所谓的上等人格格不入而遭到人们的强烈鄙视, 使她难堪。但当她进入电影院中才觉得那里的黑暗的世界是人人平等的, 比外面真实的世界更让人留恋。“钢琴响起来, 等光熄灭了, 苏珊终于感到不再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她是不可战胜的, 她禁不住高兴地哭了。下午这黑暗的影院是绿洲, 是孤独者的黑夜, 是认为的黑夜, 民主的黑夜, 这影院里人人平等的黑夜比真正的黑夜更真实, 比所有真正的黑夜都令人快慰, 更令人高兴......这黑夜能够使人忘掉所有的羞辱, 抛却所有的绝望, 为青春洗净少年时期的污垢。"当她第一次在上城区看电影的内容是穿着讲究的宫廷女主角出来与恋人相拥, 与苏珊的真实世界是大相径庭的。虚构的电影中的黑暗世界中人物是鲜亮的, 而在白天的真实世界中自己是暗淡的。虚幻的电影院的世界甚至比真实的黑夜更加真实。因为电影世界没有让苏珊感受到难堪、羞辱的感觉。因为看电影的人是没有身份介定和认证的, 在此刻虚幻的世界掩了真实世界中的不平等。
在这部小说中的虚与实之间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统一或是可以转化的, 虚实没有一定的界线。虚与实的世界才是完整的世界, 它们和谐地统一在同一中。
参考文献
[1]加缪著, 杜小真译:《西西弗的神话》, 西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
[2][法]杜拉斯著, 曹明德译:《杜拉斯文集/写作》,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52页
缅北战事的虚与实 篇7
冲突的直接起因是克钦邦政府交通运输部部长卡曼杜瑙(Kaman Du Naw)1月14日没有通报就进入克钦独立军在缅北最主要玉石产地帕敢的防区。虽然被抓的卡曼杜瑙很快被释放了,但陪同他考察的三名警察却被克钦独立军继续扣留。而实际上克钦邦冲突再起还有更复杂的缘由。
吴登盛政府自2011年3月上台执政以来,一直把真正实现民族和解作为其任内的重大目标,他还放下身段与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进行各种谈判。缅政府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也都做出了一些让步,双方就全国性和平协议文本的绝大部分条款达成了一致。然而,签署全国性和平协议的目标看似就在眼前,却又似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协议始终未能达成。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缅甸军方坚持和平协议条款不能违背2008年宪法和现行法律,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部分民地武仍存各种顾虑,要价过高。
眼看着缅甸各方政治力量将要全力投入2015年10月底举行的全国大选,缅甸政府更加急切地希望尽快签署全国性和平协议。最新的计划是预计在2015年2月12日的联邦节签署,为了表示诚意,吴登盛政府还邀请14支民地武参加了1月4日的独立节活动。1月10日,吴登盛亲自率领包括多名政府高官和军队将领在内的高级代表团赴密支那参加第67个克钦邦日庆典,这是缅甸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克钦邦的邦庆活动。1月12日,在首都内比都举行的有少数民族政党领袖和各省/邦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参加的政治峰会上,吴登盛再次呼吁各派政治力量加强合作,共建民主国家。不过尽管吴登盛政府做出了这样的姿态,但从目前各方的情况来看,仍然很难在2月12日签署全国性和平协议的目标。而消除民地武“占地自管、拥军自立”和“一国多军”现象是缅甸政府军始终坚持的目标,“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缅政府军发动进攻的基本动机。
克钦独立军曾与政府军在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期间有过长达一年半的武装冲突,而且在与缅政府的和谈过程中,克钦军的态度一直比较强硬,因而也成为缅政府军的重点打击对象。另外,这次克钦独立军在帕敢与政府军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其实也早有端倪,早在2014年11月16、17日,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就发生过交火。之后的11月19日,政府军多发炮弹落入克钦独立军军校,造成20多人死亡和20多人重伤。12月中旬,隐居多年的彭家声(原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公开声称,他领导下的果敢同盟军再度复出,伏击了缅政府军。因此,缅政府军此次发动对部分民地武的围剿并非完全出人意料。
有很多分析认为,缅政府军此次进攻帕敢,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切断克钦独立军的财政收入来源。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直接参与玉石贸易以及对在帕敢的玉石商人征税是该支武装力量目前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缅北战事背后的美国、中国因素
在近期关于缅北战事的报道中,不少媒体都把冲突与美国、中国以及缅甸的三角关系联系在一起。
如有的媒体称,美国和缅甸已于2015年1月11~15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人权对话会,其中美国代表团成员中包括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安东尼·克拉奇菲尔德、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托马斯·哈维等几名军方将领。在会议开始之前的1月9日,这些美军将领低调地访问了密支那。因此,部分媒体就认定这是美国插手缅北事务的铁证,并认为缅甸政府与美国达成了默契和交易,即“美国默认缅军解决缅北民地武问题,而缅甸将就2015年大选问题与美国达成妥协”。我们知道,目前美国政府对缅甸的民主化进程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是美国国会和部分民众对缅甸政府军镇压民地武、不给予罗兴伽人(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族裔)公民权、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等与人权相关的问题很不满,如果美国代表团纵容缅甸政府军进攻民地武,那么它还有必要与缅甸政府举行人权对话吗?回国之后又如何面对国会等方面的责难呢?
还有的媒体把这一轮缅北冲突与莱比塘铜矿、中国公民在缅北伐木被抓等事件联系起来,尤其是帕敢冲突升级之后,一些媒体渲染有数百名伐木工人、玉石商人(有的甚至说有上千名)被围困在交战区多日,粮食和饮水紧缺,人身安全堪忧。这样的报道使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国内有关部门十分紧张。由于交战区域既不是在帕敢镇,也不是在玉石矿区,因而一时之间无法确认是否有中国公民被困在战斗发生区域。1月19日,我驻缅使馆领事保护联合工作组抵达克钦邦首付密支那,经过查实,所谓的中国公民被困属于虚假消息,缅方确认前段时间被抓的中国伐木工人只有100多人,而且是发生在密支那以东的歪莫镇区,距离帕敢有上百公里的路程。即便是还有部分失联的伐木工人,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人不会继续深入缅甸境内,而是应该正在往中缅边境中方一侧撤离。
这些媒体为何要这样报道,其真实目的值得探究。
缅北局势何处去
近日,国内的部分媒体还报道说,除了帕敢,在克钦邦的葡萄、掸邦的登尼和贵概等地也发生了冲突;除克钦独立军之外,德昂、果敢、若开联军也在缅北地区与政府军发生日趋激烈且频繁的冲突。1月20日,《环球时报》报道,缅甸三军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发布战争动员令,要求缅甸三军举全军之力从当地时间20日起对克钦独立军发动“毁灭性”的进攻。现在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假新闻。实际情况是帕敢前线的缅政府军已于1月19日向克钦独立军提出停火。在笔者看来,历史已经证明,武力解决不了缅甸的民族问题,缅甸中央政府和各民地武只有秉持互谅互让的态度,通过和谈才能解决分歧。笔者也认为,缅甸政府军这次的进攻,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迫使克钦独立军按照政府军的要求来签署和平协议,并不是为了在缅北挑起全面内战,客观上即将于今年10月底举行的大选也不允许缅政府军这样干。
但无论如何,在我们家门口发生的武装冲突都会对我国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我们应为前段时间被抓的伐木工人提供领事保护,同时进行有效的调停,以推动缅北局势向和平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10-06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7-31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鉴赏06-03
诗歌鉴赏中的选择教案06-06
诗歌鉴赏中的欲擒故纵(教师中心稿)05-22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10-2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高考诗歌鉴赏07-20
高中诗歌鉴赏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