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鉴赏(共13篇)
顾城诗歌鉴赏 篇1
顾城经典的诗歌大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下这句话时,顾城21岁,为大家整理顾城最优美的诗。
顾城 《执者失之》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早发的种子》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世界和我middot;第八个早晨》 在醒来时 世界都远了 我需要 最狂的风 和最静的海
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诗歌鉴赏 篇2
一、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
1、色彩美
顾城的诗颜色是不断变幻的, 自由的变幻, 可以是浓重的, 如《倾听时间》里:“我有房子了/我有黑油毡的板棚/我想它如果注满海水/纯蓝纯蓝的汁液/会不会微微摇荡”。也可以是明亮如“只看见烟/白的/只看见鸟群升起/白的”, 还可以是暗淡的, 如《感觉》里:“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更可以整首诗不出现一个颜色的字眼就可以看到一幅幅有色的画面, 如《雪的微笑》里“雪的土地/纯洁的土地/静静的, 临近幸福的土地, 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纯白的世界”。
2、节奏美
他的诗就是这样飞扬的色彩, 但思绪却是超然的, 节奏则是轻缓的, 没有急促感, 如《祭》:“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这首诗在“把爱”和“看它怎样”两处巧妙的停顿, 引出下句, 百转千回, 余音袅袅, 而节奏的重量又全部压在尾处, 倾之不尽, 又诉之完全。
3、线条美
再看他诗中的线条美, 线条是简洁的, 没有多余的勾画, 寥寥几笔, 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弧线》, 整首诗没有提到一个弧线, 然而又无一不是弧线。有人说, 《弧线》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 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彻的悔悟。也有人说, 这暗示着诗人对生活某些现象的见解和评价, 启发人们的审美力, 在他眼里单调的弧线变得多姿。说法不一, 但我否定第一种说法, 更倾向于第二种, 弧线的美更在于它的线条, 一种流动的线条, 简洁明朗暗藏其中, 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是他在某一个时刻的灵感, 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弧线, 他只想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纯净美、忧郁美、生命之美
顾城的诗, 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只是形式的, 而是完全柔和在字里行间的, 从而融和成了纯净美、忧郁美、生命之美。
1、纯净美
没有过多的沉重, 沉静却不寂寞, 甚至感不到悲伤, 有的只是淡淡的怜悯与谦卑。“我知道了, 什么是眼泪, 雨水, 在荷叶的掌心滑动, 浸湿了小手帕”。对于从前的记忆, 对于时间的逝去, 清晰中带点恍惚, 这种纯净中又有些谦卑, 让人怜悯, 如最能体现他是个特色的《无名的小花》:“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的开放在/寂寞的人间。”而“我是一个王子, 心就是我的王国”, “我是鱼也是鸟, 长满了纯银的鳞片和羽毛”, 这些看似幼稚的丰富的想象, 多彩的童年, 就像一个少年守着他记忆中的城, 却极易打动人, 让人忘记愁苦。
2、忧郁美
也许纯美的浪漫, 自然的旋律并不够, 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点沉淀, 那么孤城的诗还有一种, 这种忧郁美没有故弄玄虚, 也不是无病呻吟, 而是凝结了时间, 淡淡的哀伤夹杂在其中, 美的让人叹息。“你的名字, 像一只被森林遗忘的鸟, 始终在这片房顶上飞翔”。“我在时间上徘徊, 既不能前进, 也不想后退”“不要想了好吗?把你的手给我, 让它在温暖的海上飘荡”。有一些忧郁, 有一些坚持, 缠成一丝忧愁, 让人怜爱却不鄙视, 在尘世中的忧郁的情思, 这是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3、生命美
简单源于爱, 厚重源于生命, 于是又有了生命美。顾城诗歌的生命美是激昂的, 如《生命幻想曲》、《在大风暴来临的时候》, 又是新鲜的充满爱的, 《来临》、《我赞美世界》, 还是执着的, 如《小花的信念》、《幼芽》。是高傲的, 如《自信》:“眯着眼睛/独自在落叶的路上穿过/让那些悠闲的风/在身后吃惊。”最后这许多的美又回归到了自然的色彩、节奏、线条, 不可分裂, 就如《我会疲倦》中:“当你对我说/唯一, 永远/当香蕉和桔子睡熟了/当玻璃爱上了蓝天/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当我失明了/看着你的灵魂/看着没有闪电的夜晚。”这首诗较长, 里面包含了色彩的鲜明和暗淡, 有节奏的缓和, 安静的纯净, 更有童话般的想象, 又有些忧郁美的气质, 这所有的结合, 就是顾城那个自我的小小的世界和充满爱的广阔的世界。
三、结语
顾城作为这些艺术品的主人是自由的, 他总是在世人面前变得沉默, 在诗歌面前变得生动。他说“我从不说话, 风在我的耳边一直吹, 再风停止的时候, 草就吐出了香气, 每种草都用自己的气味和我说话”、“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顾城和他的诗就是一座城, 一朵无名的小花, 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所写的诗歌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摘要:纵观顾城的诗歌, 有着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 而这些美不只是形式, 而是完全柔和在字里行间的, 从而融和成了纯净美, 这种纯净美不带任何杂质, 但却不是不成熟, 因为又加入了忧郁美, 淡淡的哀伤夹杂在其中, 美的让人叹息, 总之, 顾城诗歌的特点就是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是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和纯净美、忧郁美、生命美的结合。
关键词:色彩美,节奏美,线条美,纯净美,忧郁美,生命美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3) 。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8) 。
顾城诗歌意境的童话色彩 篇3
【关键词】童话诗人 朦胧诗 浪漫主义
一、顾城概况及诗作
顾城,男,北京市人,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著作主要有《黑眼睛》、《英子》、《灵台独语》、《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顧城新诗自选集》。
二、顾城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一个童真的孩子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
在诗人的童话世界里,有一个爱幻想的“任性”的孩子。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用它寻找光明。他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的蜡笔那样美丽”。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于光明”。他还“画下了东方民族的渴望”。最后,他还想“把自己也画上纸角上”,再“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唯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静静的树枝上”。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和孩子眼睛一样蓝的天空,天空中飞着风筝和小鸟。大地上还长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和狗尾草。大地长麦子/也长诗人。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露水能看见微笑/爱情没有痛苦”,“爱人没有见过阴云”。在这里,“幻影的梦”可以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心可以放在金黄色的麦秸织成的摇篮里,“让时间拖着/去访问世界”。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三、诗歌中的意境——一个孩子眼里幻美的艺术空间
(一)诗歌中独特的意象
根据江晓敏的研究,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昆虫记》中有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金龟子身上黄金的光辉,知了背上黑陶的色泽,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每夜都在我的梦中浮动……对昆虫世界的理解,实际上却是顾城和他所面临的人生现实进行了一次无意识的对话。这是诗人被践踏的灵魂在自己无意识中本能的呼救。因此,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
(二)诗歌中幻美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确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
(三)梦幻破灭后的生之痛与死之悲
诗人别无选择,必须从社会现实中撤离出来,像陶渊明一样,被迫撤退到现实生活的边缘,自己去开辟一个隐退的“田园”,而在诗歌里也相应地创造一个能寄存自己灵魂的童话世界。诗人《一代》这首只有两行的诗艺术地概括了生命的这种悲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喜欢构筑自己理想国的“乌托邦”。在生活中,他的“乌托邦”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园”:鸡犬之声相闻,不知外有秦汉。专心写诗,而不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顾城精心构筑的“乌托邦”瞬间片甲无存,他把这一切归罪于他的妻子。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却举起了斧头,踉成了人间惨剧。
“我想死一回,想在生命的边缘寻找去看一看凋谢的玫瑰”黑夜给了顾城黑色的眼睛,但他并没有用他寻找到光明,他只看到了凋谢的玫瑰。
参考文献:
[1]顾城《一代人》
[2]《作品与争鸣》.1982年第3期.《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顾工
[3]顾城《我想唱自己的歌》
[4]王安忆回忆:《岛上的顾城》,《新西兰精华摘要》于2001年6月27日
[5]顾城《剪接的自传》P41
[6]江晓敏《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中国写作与研究》)
顾城诗歌读书笔记 篇4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鸟儿”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诗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顾城现代诗歌欣赏 篇5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
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
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
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有门,
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秋天》
顾城
黑夜是凝滞的岁月,岁月是流动的黑夜。
你停在门口,回过头,递给我短短的一瞥。
这就是离别吗?难道一切都将被忘却?
像绚丽的秋天过去,到处要蒙上冷漠的白雪。
我珍爱果实,但也不畏惧这空旷的拒绝。
只要心灵饮着热血,未来就没有凋残的季节!
秋风摇荡繁星,哦,那是永恒在天空书写;
是的,一瞥就足够了,我已该深深把你感谢。
拓展阅读:《远方》安德鲁·怀斯
那天是如此辽远
辽远地展着翅膀
即使爱是静止的
静止着让记忆流淌
你背起自己小小的行囊
你走进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
你在风口遥望
彼岸的`紫丁香
你在田野拣拾
古老的忧伤
我知道那是你心的方向
拥有这份怀念
这雪地上的炉火就会有一次欢畅的流浪
于是整整一个雨季我守着阳光守着越冬的麦田
将那段闪亮的日子轻轻弹唱
《原来是为了分别》洛拜
原来是为了分别
命运才安排我们相逢没想到却是一见如故更没想到一笑离去后心情会沉重
有一种感觉很模糊但却很深刻那是我吻你时的颤抖而尽管想你
怎么也描不出你凄然的笑容
有一种感情很真挚但却很朦胧若问我为什么爱你我不能回答
但爱你使我心灵深深颤动
我不必乞求朝朝夕夕能和你相依
只希望这一份伤感能为你珍惜当你历尽沧桑之后或许会说
顾城诗歌鉴赏 篇6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顾城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成为中国诗坛不可多得的灵魂人物。顾城出生于1956 年, 文革期间开始创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 顾城很少去关注现实人生, 而是保持了自己纯洁的心灵, 书写了纯净的篇章, 展现了纯美的世界。因此“朦胧”时代虽已过去, 顾城的诗歌却被人们传诵至今。
一、顾城诗歌艺术特色
顾城的诗歌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其不仅十分注重意象的选取, 还极具童话色彩。
1. 注重意象选取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顾城在诗歌创作中, 对于意象的选取是十分关注的。他善于通过敏锐的观察与捕捉发现自然事物的特征, 挖掘自然事物的特点, 选取真善美的一项。比如, 顾城喜欢选取“阳光”“云朵”“月光”“雨滴”“沙滩”“蜜蜂”“蝴蝶”“蟋蟀”“蒲公英”等意象, 这些意象是真实的, 未加修饰的, 组合在一起, 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比如他的《睡莲》:
在绿影的摇荡中/ 你梦着
使最纯的云朵/ 都显得陈旧
不是雕栏/不是晴空闪过的长窗
不是蜜蜂的低语/或彩蝶礼貌的吻
是颗晶亮的水珠吧/它被石子溅起
石子来自海岸/ 曾装在一个顽童的兜里
这首诗歌是“云朵”“蜜蜂”“彩蝶”“水珠”等自然意象的随机排列, 正是这些意象的选取使得顾城的诗歌纯净到与众不同。
2. 极具童话色彩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舒婷《童话诗人》
顾城诗歌极具童话色彩。虽然顾城幼时在文革时期所目睹的事情难以理解, 甚至为他的心灵留下了抚平的伤痕, 但他并没有将其带进诗歌中, 而是远离现实生活, 以孩子般的稚嫩语言、孩童化的视角、纯净的意象描绘了一个童话般的理想世界。
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童话色彩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色彩甚为浓烈, 是顾城诗歌特色的代表之作。在这首诗歌中, 顾城以孩子般的语言、孩童化的视角、童话般的意境, 执着地追求着纯净的童话世界, 建构着属于自己的另一世界。
1. 孩子般的语言
顾城诗歌中文字, 纯净而自然, 充满稚气。宛如儿童的口语一样新鲜、简单, 没有太多的装饰和矫揉造作。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诗歌的开始, 诗人犹如一个孩子, 幸福而骄傲地诉说着,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语言平实, 自然, 娓娓道来, 稚气满满。而“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更是充满了孩子的童真稚语之趣。
2. 孩童化的视角
在顾城的诗歌世界里, 一切都被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 它不同于真实的自然与现实, 它是一个经过童话诗人的视角被“主观化”了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 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异而单纯。而之所以那么奇异与单纯, 就是因为诗人孩童化的视角。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面对现实, 成年人通常表现出无奈, 甚或是服从。而孩子则不同, 他会想“涂去一切不幸”, 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仿佛一支蜡笔便可以改变人们不幸的命运, 便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 是执着而美好的期待, 也是只有孩童才会有的视角和思绪。
3. 童话般的意境
顾城诗歌的童话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孩子般的语言和孩童化的视角上, 也在于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夸张、奇幻的比喻和色彩斑斓的意象所营造的童话般的意境。
最后, 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 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在这个“任性的孩子”画到最后时, 他想画下自己, 画下了一只维多利亚深色丛林中有着浆果一样的梦的树熊。寥寥几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静谧的、梦幻的童话意境, 仿佛瑰丽色彩的童话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而那种童话色彩是挥之不去的, 是残留在每个人心中的梦。
三、关于顾城诗歌中童话色彩的思考
顾城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孩童的语言与视角, 渲染了极其强烈的童话色彩, 成为其诗歌极具辨识度的特色, 也成为我们拷问心灵的独白。现代诗歌创作中, 各种风格与特色层出不穷, 许多诗人标新立异, 哗众取宠, 渐渐偏离了诗歌的真谛, 也偏离了内心的轨迹。或许我们在作诗和做人的同时, 也应该像个孩子一样, 净化心灵, 追寻一份属于我们的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繁.少年作者视角下的诗歌与世界——以顾城早期诗歌创作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 2015 (04) .
[2]颜彦.顾城式朦胧:徘徊在现实与童话中——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语义转换法则[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05) .
诗歌鉴赏中的动词鉴赏 篇7
诗歌中动词,对诗歌的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首为表现动态,第二为体现并强调变化过程,第三为深刻反映思想内容。
先说表现动态。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十分传神,即“拳”和“退”。“拳”字形象地表现出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写出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特别的是,若非天空之“阔”,便形不成飞鸿“退”姿。飞鸿言“退”,所表现的不是飞鸿之“飞”,而是天空之“阔”。一“拳”一“退”,则构成了江畔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动词而表现动态,本为题中应有之事。然而诗词中动词之功效非特为表现动态而已,它还能表现变化过程,把一个平面的画面变成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
以蒋捷《一剪梅》中的“红”“绿”为例。
一剪梅 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的“红”“绿”本为颜色类形容词,妙就妙在此处,其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是活用为形容词的动词。用使动用法的翻译方式,则可翻译为“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此番意思,则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形容词作动词用的妙处则在既有形容词的鲜明形态特征,同时又有动态的变化过程。读到这一句话时,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渐变的影视画面,樱桃的绿色渐渐洇散开去,遂出现一点淡红,淡红由渐次凝聚,最终聚焦为鲜红。芭蕉叶则由鹅黄的细小芽尖渐渐粗肥宽大,而至成为深绿的大伞。时光,就在颜色路径踮着脚尖轻悄溜走。
而这,不过两个“着色的动词”!
平面图画,立体动态,也都还不足以说尽动词在诗歌中的功效,一个动词最高的效果是,不仅要有图有态,还要有情。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欲别频啼四五声”中一“啼”字,不仅写出黄莺啼叫之声,啼叫之态,同时也写出黄莺依依不舍之情,而这还仅仅是表象!最终作者要表现的是啼叫声中作者闻声黯然凄然之情。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飘”的不仅是边塞飞雪,同时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近乎漫画效果的旅人眼泪横飞的夸张画面。而“挂”的不仅仅是柳枝柳絮,同时还有欲说还休的悠悠乡思。乡思如柳枝柳絮挂在柳树上,那飘摇无依之态,平添几许苍凉!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全诗前三联,分别写月乱、梦乱、时乱,尾联着一“乱”字点睛,已乃神笔。然出彩非仅为此,诗人并不直接心乱,而写鸣蝉“声”乱!声乱,将本已乱纷纷的心更搅扰尽尽。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乱”字了得!
此其为一个动词道尽诗中情意!
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道出春回江南欣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归园田居》)一个“见”字,显人心自在悠然。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一个“闹”字,写尽春意蓬勃。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一个“弄”字,画花枝轻舞飞扬。
我们要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中的动词含义,笔者则简而言之为三步:
第一步:该字使用了什么技巧,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画面、动态。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异同 篇8
异:
一、诗歌思想内容的侧重点
1.北岛,原名赵振开,他是中国朦胧诗的领袖,曾提出过“文革”后一代知识青年的灵魂的最强音。
北岛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持拒绝。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痛苦和不安、热血激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正在努力摆脱黑暗,四处寻找光明的青年形象。而对中国70年代“文革”前后纷乱荒诞的社会现实,他有时感到苦闷和迷茫,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命运之神的安排,一切都是过眼烟云,飘渺,无痕迹。对现实的不满,使他发出了充满激愤唾弃和理想追寻的呐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此中包含的情感,展现了当代中国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这种在批判、否定中的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北岛90年代以后的诗,技艺更圆熟,声音更内敛,是他独自的低语,有时似自己对镜交谈。寂静与孤独时而对他构成威胁和敌意,时而引起他对往昔自我的反讽与自省。这些诗有着佯装的平静和易碎的紧张,随时准备像火山爆发。他的诗,有时候像“匕首投枪”,有时候像喷吐出的郁怒的火焰,他对于历史废墟的哀叹,对于自由的风的歌唱,对真诚的渴望,构筑起一个正义和人性的情感世界。
2.顾城,是我国新时期诗派的代表人物。
顾城的诗现实意味比较浓,富有哲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和光明分别是专制、压抑和人道、人性两种生存状态的总体特征。“黑夜”作为一个时代典型的暗喻,笼罩着一代青年对往事的记忆,历史的苦难给个体带来深重的伤害。但是黑暗并不意味着沉沦和深渊,相反,正是黑暗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和毅力,它释放出巨大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精神力量。
3.舒婷,是“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了当时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
舒婷的诗多抒发她自己对情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和经验,能够把个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感知结合起来,她是“以自己的感悟方式,在个人青春的失落中感应民族的命运,在自己不甘沉沦的追求中寄寓一代人的精神探求。把个人的复杂感情和内心隐秘加以展示,并借以建立通向世界,通往人的心灵的出点和通道。”舒婷的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如 “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缘故/倾斜地搁浅在/荒凉的礁岸上”、“ 满潮的海面/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波浪喘息着”(《船》),一只小船,所渴望、乞盼的无非就是能在海里畅游。但它,却只能在离海仅咫尺距离之间,静静地看着海面的波浪起伏。对一只小船来说,纵使它的心有多大,渴望有多么急切,这咫尺的距离也都是永恒的。而它所能做的,只有乞盼、只有煎熬而已。舒婷将自己比作搁浅在岸的“小船”,抒发了自己回城后,工作无着落时被搁浅船的感觉和向往着融入那波涛汹涌的大海。
二、艺术表现方式
1.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整体上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在价值内涵上处于对立的位置。
北岛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可以作明确意义归纳的象征符号体系。他以鸽子、五色花、星星、山谷、天空、浪花等,来暗示一种人性的、值得加以争取的理想生活,以夜、乌鸦、栅栏、网、深渊、残垣等,作为对人的合理生活进行分割、阻滞、破坏的力量的象征。如“沉重的影子像道路/穿过整个国土”“在父辈们肖像的广阔背景上/蝙蝠划出的圆弧,和黄昏/一起消失”(《同谋》),“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的年轮”(《古寺》),“网”(《生活》)。
2.顾城重视感觉,想象独特,意象叠加。
顾城善于发现和创造出人意料的意象,并加以巧妙地组合,使普通事物呈现出种种奇异的色彩。如他的《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一个平凡习见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具有了丰富、深长的象征意义,而《弧线》则表现出他对意象和感觉的捕捉、表现和组合才能,“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3.舒婷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运用想象、联想和意象的拼接和组合,表达多层次的丰富意蕴。
舒婷的诗,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她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如《神女峰》通过对人们习见的风景开掘出独特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独立价值被漠视的不满和愤慨,而这种情感,又是通过“金光菊”“女贞子”等被诗人赋予新意的物象的拟人化使用来表达的,“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女性情怀将朦胧诗的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展示得更加真切。对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张扬,是她诗歌的核心,如《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她告示人们:与其成为望夫石,等待没有结果的爱情,不如追求现实的幸福。
三、话语风格
1.北岛的诗歌史典型的男人的诗歌,他诗歌的主调是冷峻、凝重、悲壮。语言富有质感,铿锵有力,在色调和情绪上偏向暗冷,形成冷峻傲岸的诗歌风格。
北岛绝不回避现实的丑恶、黑暗和荒谬,对于现实的险恶有着足够的警觉,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指控和揭露。《回答》是那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的强音,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带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其中表达了一个时代觉醒者和叛逆者决绝的叛逆姿态。“我——不——相——信”,这是文革后当代诗歌中出现的第一声对强权的叛逆的呐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反叛精神。“第一千零一名”挑战者正是诗人勇于承担、勇于牺牲的悲剧英雄形象。诗的最后“新的转机”“闪闪星斗”表达了对真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此诗通过暗示、比喻,表达了诗人的郁愤、忧患意识以及抗争精神,使全诗具有一种深沉、冷峻、凝重的独特风貌。
2.顾城多以大自然和儿童世界为描写对象,营造唯美、纯真的童话世界,语言清新,被称为“儿童诗人”。
顾城的诗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反之,大自然的任何细水波动却能触动诗人纤弱敏感的心灵,“所有的花都唾去/风一点点走近篱笆”(《风偷去了我们的浆》),诗人用他的整个心灵和感官融入其间,体会着自然一切,并为之心醉神迷。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顾城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
3.舒婷的诗歌是典型的女人的诗歌,形成了特殊的话语风格:细腻、柔婉、典雅。与之比较,北岛的风格过于冷峻,顾城的风格过于纯净。
舒婷的很多诗篇着重以真诚、缠绵、婉丽而柔美的情感,表现人间的理解、友爱、亲情《啊,母亲》表现的是对母亲“甜柔深谧的怀念”,是一种绝望的至爱至痛。《自画像》与《会唱歌的鸢尾花》所吐露的又是女性在内心深处细腻、深婉的动人情感。舒婷的爱情诗总有一个道不清说不明但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空间,令人心驰神往。如《四月的黄昏》:“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在峡谷低回/在天空游移/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又何必苦苦寻觅/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湿柔地/四月的黄昏/好象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诗中显然是一个过去了的爱情故事的演绎,尽管仅有着淡淡的影子。一份简单而永恒、古朴而新鲜的心灵契合之美;是爱而不得其所爱,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最美妙的音符。
同:
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篇9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借助于意象的比喻进行并列式的呈现,把焦点集中在一种感觉上面,使这首诗成为有较完整的结构之作。
诗歌意境鉴赏三法 篇10
【关键词】诗歌鉴赏 意境 阅读教学
古诗以抒情为主,无论是重视音韵、词彩也好,讲求词序、修辞技巧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情意,表达题旨。它们共同构成一种蕴含丰富的语言境界,古人称之为境界或意境。所以,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意境具有含蓄性、暗示性的特点,并非能轻易把握,如何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诗眼,体会意境
诗人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捋断数茎须”,这种表现力强,意蕴丰富生动,韵味十足的字是诗中语言的精华所在。古人把在关键处锤炼出的好字称为“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这些字使全句气蕴灵动,最能翻出新意开拓情趣,它也是洞察诗中旨趣的窗口。“着一字而境界(意境)全出”,“炼字”即是“炼意”。一字之微,有关于境界全局,抓住了这些字、词,就好像找到了开启境界的钥匙。
如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叹服,拜郑谷为“一字之师”。“一枝”之所以胜于“数枝”,并不在于数量多少的表层含义,而在于这一枝傲雪先开的梅花,最早宣告春天的消息,最先在严寒中带来暖意,春光就从这一枝上开始,这一枝变成了春色的最初象征。由于一枝,而显得更集中而有典型性,诗人对他的惊喜赞叹之情也显得更强烈而深挚。找到了“一”这个“诗眼”,便能体会整首诗歌的意境。
二、展开联想,领悟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
诗之境界的产生,一靠“见”,即通过艺术形象的“直觉”把握而获得;二靠“悟”,即读诗需经过艰苦思索,引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越深刻;联想越丰富,诗的境界越完美。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司马光《续诗话》对《春望》意境的理解,所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从“实”联想到“虚”,眼前景和胸中情融为一体,从所见景联想到浓烈的国忧和家愁。又比如,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时空,想象以前重阳节和丈夫把酒吟诗的欢乐场面,就能反衬出诗人如今的孤寂。
诗是以形象说话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主旨的寄托。因此,读诗要首先抓住能展现所有信息,即景物、人物、场面等描写的关键词句。由于诗歌的语言讲求精练含蓄,语意的跳跃性很大,读诗就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诗中的景、物、人、事组合起来,通过“再造想象”,在我们头脑中加工形成“画境”。我们可以用描述画境的形式进行训练。
三、以象入画,再创意境
将诗词文字转化为画面,诱导学生通过诗词所述的情、景、事等形象入境,从而探求意境,自古以来,诗画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曾为惠崇的《春江晚景》题诗,可见,以画入诗,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画面,把生动活泼的画面和词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单调枯燥的讲解趣味横生,可见可感可触.这一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需要。为诗词意境作画,是意象的重组,意境的再造,是从直觉质变为体验的过程。鉴赏者通过诵读后,诗中的意象一一浮现在脑际,可能有些杂乱和模糊,鉴赏者用简笔画一一勾勒出,经过调整后,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图画,并反复沉吟这幅幅画面,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时的生活和感性体验,甚至化身为诗人来感受诗中意境的况味,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我们可以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渔翁垂钓图”,再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先找出其中的意象:鸡鸣、桑树、桃李、草屋、田地等,然后绘一幅“田园风光图”,看着图画,自然而然地更进一步进入诗境。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11
一、鉴赏古典诗歌应该多看, 要看题目、作者、注释、题干。
题目包含诸多信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诗人的心情等) , 例如苏轼的《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从这个题目可看出时间为暮春, 叙述事件是作者送别李公择, 诗歌从内容描写的应该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比较悲伤的。看作者可以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注释也包含很重要的信息, 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2010年全国卷2古典诗歌鉴赏中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是这样的: (1) 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通过注释 (1) 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可能应该会表达作者被贬谪的悲苦。题干也会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雨雪曲》第9题是这样的: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从题干中的“戍卒”我们可以推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能会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环境, 战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
二、“诗言志”是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这里的“志”我们暂且理解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 而“情”又是由“景”所触发而生的,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人见到某种景象, 处于某种环境之中, 或突遇某种事情, 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思想情感, 从而产生了喜怒哀乐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都是极好的例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 只要抓住了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就能把握住寄寓在景物上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给我们指出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 “景”是万物之景, 无论大小。一片落叶、一朵花、一只孤雁、一件事、一片晚霞等, 都是存在的“景”。这里的景应该指一切的客观存在。当人们看到这些“景”就会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把自己融入到景物当中, 就会把自然景物当做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的化身, 从而使景物具有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有时候诗人本人就是诗歌中的“景”。鉴赏古典诗歌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是景物形象还是人物形象。如果是景物形象我们应抓住景物的特征, 明确这些形象的意义 (即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点态度) 。如果是人物形象, 那么我们就应该知人论诗, 抓住表现人物心理和神态的词语。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诗歌通过对大量景物形象的描写给我们勾画出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归”, 实际上都是反衬, 以人皆有所归, 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 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再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注:沧洲, 水边, 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题目是这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道题应遵循这样的步骤:1、知人论世, 关注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 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由此确定诗歌描写的是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最后得出答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顾城诗歌中的修辞艺术 篇12
杨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赏评:这首小诗只有两句,却用拟人手法极为传神地刻画出杨树的外表形象,并传达出深刻的寓意。杨树折断树枝,便会在树干的折断处留下一个疤结,在诗人的想象中,折断的树枝变成了臂膀,疤结变成了眼睛。失去总会带来收获,经历痛苦的磨难,便会更深刻地认识人生。在相关主题的作文中,如果能够化用这首小诗,或引为题记,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无名的小花(节选)
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
赏评:路边的小花总会惹人怜爱,总会激发人们无尽的联想,你想到了什么呢?诗人在此将野花比喻为纽扣,可谓贴切新奇。一方面,野花与纽扣形状相似;另一方面,纽扣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每天都会触摸到的东西,可见,在诗人的眼中野花是多么的亲近。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是将自己的诗歌比喻为“无名的小花”,虽甘于寂寞,独自生长,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珍爱自是情理之中的,“纽扣”的比喻正表达出了这种珍爱。
小说(Ⅹ)
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
赏评:人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它在瞬间驰骋千年,又在转眼间从微尘一粒跨越到整个宇宙。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就源自于这种想象力,它给人带来新鲜、独特而丰富的感受。地球表面70%被水所覆盖,而地壳下则是一层高温岩浆,这样一种物理表述并不会带来美感,同样的事物经过诗人的想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地球成了包容着微弱火焰的一滴蓝色的水。水火在此相容,偌大的世界变得如此精致可爱,诗人对我们生存家园的热爱表达得趣味盎然。
给安徒生(节选)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赏评:姑且不论整首诗在讲什么,“那一切”是指什么,就节选的这一段来看,诗人对“种子”的感悟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种子可以是希望,只有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砺,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种子可以是某种纯净的情感,当它穿过人世的喧嚣和躁动,终有一天会回归自己。同样,这段诗也值得记诵下来,无论作文还是做人,对我们都是有益的。
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安徒生和作者本人都曾当过笨拙的木匠(节选)
你推动木刨,/像驾驶着独木舟,/在那平滑的海上,/缓缓漂流……
刨花像浪花散开,/消逝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
赏评:这两小节诗,将诗歌创作的`过程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出来,其中运用了多重比喻。我们依次来看,诗人将用木刨刨木头比喻为独木舟在海上漂流,刨花比喻为浪花,联想十分生动巧妙,同时,“独木舟”这个意象也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感;木纹实际上就是年轮,它与岁月紧密相关,而将诗行比喻为木纹,则体现出诗歌来自于诗人深沉而敏锐的生活感受;将诗歌创作整体上比喻为刨木头,还有更深层的意蕴,诗人用语言接近这个世界,木匠则用双手以及木刨接近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是贴近世界并进行创造的“艺人”。
有时
有时祖国只是一个/巨大的鸟巢/松疏的北方枝条/把我环绕/使我看见太阳/把爱装满我的篮子/使我喜爱阳光和羽毛
我们在掌心睡着/像小鸟那样/相互做梦/四下是蓝空气/秋天/黄叶飘飘
赏评:民族、祖国,是诗人们经常涉及的话题,这不同于一般而言的爱国主义。当超出个人化的情绪感受,诗人便从自身出发,上溯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或置身于更广阔的生存领域,以此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皈依和家园。同样,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也绝不同于口号式的宣言。在诗人眼中,祖国是鸟巢,而自己就是巢中的小鸟。这是天高气爽的季节,天空是蓝的,树叶是黄的,阳光照进鸟巢,小鸟偎依在一起睡觉。多么美妙而幸福的场景,这种幸福正是有所皈依的幸福。
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四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四方
赏评: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三个小节分别都是一个比喻,将星星比作一串绿葡萄,将人类比作一碟小彩豆,将心灵比作一窝野蜜蜂,几个喻体可谓生动而别致;三个小节结构上完全一致,产生一种工整和韵律之美,同时由星星到人类再到心灵,由物及人,由外及内,由可见的及不可见的,层层递进,不断加强读者的感受。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隔阂,诗人心存感叹,而对心灵相互间沟通与慰藉的渴望更是溢于言表。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赏评:这首诗极具画面感,通过对色彩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一节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套用同样的句式写到天、路、楼和雨,充分地渲染出一个灰色的世界;第二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前一节铺垫的基础上,“鲜红”和“淡绿”显得格外醒目。当然,这首诗可以引起更多的理解,比如人们在逆境绝望中突然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时的感受,正像看到一片灰色中的鲜红、淡绿那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没有谁告诉他们/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都不能远去/远离即将来临的黑夜/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
赏评:这首诗前后两节各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悟。“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既是诗题,也用来引起每一小节,起到了烘托反衬的效果,世界的宽大明亮,更显出人生的孤独和无奈。一个人无论去感受、思考还是行动,都脱离不了自我,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在世界上走来走去,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依然是围着自我在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地走出孤独的自我,抵达别的心灵。而正如黑夜总会降临一样,人也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或幸福或痛苦,或富贵或贫穷,唯有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而不得不接受的可能性。整首诗流露出宿命般的悲凉与伤感,读之令人动容。
蚯蚓
当你失明时/你彻悟了/彻悟了那未知的一切/于是,在一页页土层中/开始写你的著作
这是属于黑暗的文字/字体古怪而流畅/是盲文/只有根须那敏感的指尖/才能阅读
人,自负地翻动大地/给它装上各种硬皮/水泥的、砖的、柏油的……/毁坏了你的书/还印上自己的名字
但草仍在空隙间阅读着/树也在读/所有绿色的生命/都是你的读者/在没有风时他们决不交谈
我是属于人类的/因而无法懂得/但我相信/里边一定有许多诗句/看那小花的表情
赏评: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我们也可以将它看做是一首童话诗。在诗人的笔下,蚯蚓是一位彻悟了的诗人,他在土壤中写作,而土壤中一条条掘出的的孔道就是他的作品。草木是他的读者,用敏感的根须来阅读这些作品,他们自是领悟了其中的美妙,小花喜悦地在风中摇曳。相反,那些自负的不懂诗的“人”,则完全无视这一切,甚至破坏了蚯蚓的作品。整首诗给人诸多启示,比如诗歌是“在黑暗中”的,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比如诗歌创作要融入自然深切地去感受等等。
史诗
娃子们在街上大叫大喊/投出自己的矛,射出自己的箭
他们在煤堆上,建立了王国/他们在阴影里造船/他们在好几个地方打败了红巨人/和绿宝石苏丹/他们打穿了一个桶,追上了一只猫/活捉了一个没有嘴的瓦罐/他们建立了烈士陵园
他们胜利了,就发表宣言/每个人都当上尉/请全世界喝自来水,喝醉/让上帝交钱
最后,姨妈总会出现/拉着他们的耳朵/顺便收些衣服,顺便/把他们丢到感冒药和乘法中间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探讨 篇13
1、关注题干。
诗歌鉴赏题, 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 我们往往忽略, 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 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 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 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 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 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 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 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 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 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 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 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 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
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 咏物诗, 怀古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 “金陵”是南京的别名, “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 “登”是动词, 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 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 可以得知, 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 来抒发自己感情, 了解这些后, 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例如, 对比手法的使用, 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
古代大多数诗词中, 多数都有景色描写, 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 抓住这些意象, 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 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 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 如果景物多, 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 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 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 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
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 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 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 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 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 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 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 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 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 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 但是通过注释, 再结合标题, 我们知道, 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 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 往往也有很多暗示。
题目是考察学生, 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 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 (3) 三、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4分) ”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 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 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 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