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诗人——顾城

2024-10-25

童话诗人——顾城(精选5篇)

童话诗人——顾城 篇1

童话诗人

——顾城的诗中之城

13级对外2班

吴媛媛

38号

大概很多人最早读到的顾城的诗会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首简短的两行诗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它在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现今的我们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黑暗,以及那一代人的觉醒。

而我个人开始读顾城的诗是在高三时期,图书馆打折区淘到的诗集成为了我最爱的书目,其中《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有一句“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从那时起就成为了我的励志铭。这正是顾城的诗的力量,对生命的幻想能够激起人们对未来的希冀。

可以说,高三对于我也是一个黑暗的时期。每个人都在压力之中担心自己的前途,却又对未来一无所知。事实上确实如顾城所说,在高考之后很多事情就明朗起来了。我们每段时期的经历和情感都会在岁月里沉淀、发酵,成为以后我们成长的养分。种子需要埋在土壤中才能萌芽,过去也要葬在光阴河岸才会开花。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安徒生的童话就是顾城的养分。他说:“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的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我生活,我写作,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所以在顾城的诗中总是充满梦幻和童稚,纯真无暇、扑朔迷离。诗人期盼着这个世界能够像童话中的那样纯净美好,也毫不掩饰地将这种期盼化为诗句,并幻想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纯净美的世界。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个人为这个世界着迷。

舒婷写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中道:“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儿童的世界无疑是美好的,成人往往都向往着孩童的无忧无虑。但向往归向往,成人也往往懂得自己无法回到孩童时期,顾城却为此幻想出了一个世界。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或许就是诗人一生的写照。顾城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如此悲悯地想要拯救这个世界、拯救人类,他的幻想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为“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现实的世界

看见日出。人都会有这样的时期,仿佛身陷沙漠,找不到绿洲,仿佛下一刻就会被炙热的太阳蒸发。但只要我们有勇气走下去,把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不曾放弃就不会后悔,那段经历也将是我们人生中的养分,融进我们的生命里。

对于自然毫无戒心的顾城,对他人却有一种本能的怀疑和防范。“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亲密的情人之间,也不知是远或近。在顾城看来,唯一不会背叛他的就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顾乡了。

1982年顾乡结婚,顾城为她写了一诗《铁铃》。诗人自白道,小时候也想过,按照习俗,姐姐应该会先自己离开家,却没想过带姐姐走的那个人。因为儿时的顾城甚至不愿姐姐的同学将她叫走,以更有意义的学习为由,拯救姐姐“免于堕落”,以没时间和同学玩儿为限度。他藏起姐姐的日记,吓唬姐姐说已经烧掉,还撕下过若干页藏在若干地方言明“改邪归正”才有望收回。爱意的表现笨拙而天真。

“书都有最后一页,即使你不去读它”,离别也这样不知不觉到来了,即使人们总是无法相信。面对姐姐的出嫁,顾城感觉到“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原处已经走开”,从小一起成长的两人有着最深厚的感情。甚至于他在留给姐姐顾乡的遗书里说道:“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了我。”但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顾城心中充满的是对现实的绝望。

我们都知道,顾城的童话幻想最终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中破灭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使顾城感觉到无法逃避物质的束缚、城市的压迫、生存的困境,生存世界破坏了顾城心中纯净美好的天国,是生存世界砸碎了顾城童话般的诗心。由于对现实生活陷入绝望,顾城因此似乎已经无法再行使“童话诗人”的职责了。当诗歌不再能安慰诗人的灵魂的时候,他要寻找一个能慰藉他灵魂的真正客观环境所在,以至于最后终于逃到新西兰的一个荒岛上去了。

在激流岛的与情人英儿和妻子谢烨共同生活的一年半可以说是成就了诗人的理想国,可惜好景不长。情人和妻子先后弃他而去,让顾城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虽然最后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但是遭到的妻子的拒绝。无法承受现实的诗人最后走向了死亡。

或许诗人的死,并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的。但是我们都能看到,像顾城以及与他相似的海子都对生命有着清醒的意识,而他们的幻灭都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一个用整个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的真正的艺术家,即使肉体的消亡、灵魂的熄灭,血液也会在储存在一行行的诗里。顾城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具有革命性、标志性的艺术先锋朦胧诗派的一个风格特异的“童话诗人”以其特有的精神美,影响着未来的读者和诗人。

童话诗人——顾城 篇2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顾城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成为中国诗坛不可多得的灵魂人物。顾城出生于1956 年, 文革期间开始创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 顾城很少去关注现实人生, 而是保持了自己纯洁的心灵, 书写了纯净的篇章, 展现了纯美的世界。因此“朦胧”时代虽已过去, 顾城的诗歌却被人们传诵至今。

一、顾城诗歌艺术特色

顾城的诗歌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其不仅十分注重意象的选取, 还极具童话色彩。

1. 注重意象选取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顾城在诗歌创作中, 对于意象的选取是十分关注的。他善于通过敏锐的观察与捕捉发现自然事物的特征, 挖掘自然事物的特点, 选取真善美的一项。比如, 顾城喜欢选取“阳光”“云朵”“月光”“雨滴”“沙滩”“蜜蜂”“蝴蝶”“蟋蟀”“蒲公英”等意象, 这些意象是真实的, 未加修饰的, 组合在一起, 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比如他的《睡莲》:

在绿影的摇荡中/ 你梦着

使最纯的云朵/ 都显得陈旧

不是雕栏/不是晴空闪过的长窗

不是蜜蜂的低语/或彩蝶礼貌的吻

是颗晶亮的水珠吧/它被石子溅起

石子来自海岸/ 曾装在一个顽童的兜里

这首诗歌是“云朵”“蜜蜂”“彩蝶”“水珠”等自然意象的随机排列, 正是这些意象的选取使得顾城的诗歌纯净到与众不同。

2. 极具童话色彩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舒婷《童话诗人》

顾城诗歌极具童话色彩。虽然顾城幼时在文革时期所目睹的事情难以理解, 甚至为他的心灵留下了抚平的伤痕, 但他并没有将其带进诗歌中, 而是远离现实生活, 以孩子般的稚嫩语言、孩童化的视角、纯净的意象描绘了一个童话般的理想世界。

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童话色彩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色彩甚为浓烈, 是顾城诗歌特色的代表之作。在这首诗歌中, 顾城以孩子般的语言、孩童化的视角、童话般的意境, 执着地追求着纯净的童话世界, 建构着属于自己的另一世界。

1. 孩子般的语言

顾城诗歌中文字, 纯净而自然, 充满稚气。宛如儿童的口语一样新鲜、简单, 没有太多的装饰和矫揉造作。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诗歌的开始, 诗人犹如一个孩子, 幸福而骄傲地诉说着,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语言平实, 自然, 娓娓道来, 稚气满满。而“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更是充满了孩子的童真稚语之趣。

2. 孩童化的视角

在顾城的诗歌世界里, 一切都被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 它不同于真实的自然与现实, 它是一个经过童话诗人的视角被“主观化”了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 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异而单纯。而之所以那么奇异与单纯, 就是因为诗人孩童化的视角。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面对现实, 成年人通常表现出无奈, 甚或是服从。而孩子则不同, 他会想“涂去一切不幸”, 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仿佛一支蜡笔便可以改变人们不幸的命运, 便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 是执着而美好的期待, 也是只有孩童才会有的视角和思绪。

3. 童话般的意境

顾城诗歌的童话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孩子般的语言和孩童化的视角上, 也在于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夸张、奇幻的比喻和色彩斑斓的意象所营造的童话般的意境。

最后, 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 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在这个“任性的孩子”画到最后时, 他想画下自己, 画下了一只维多利亚深色丛林中有着浆果一样的梦的树熊。寥寥几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静谧的、梦幻的童话意境, 仿佛瑰丽色彩的童话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而那种童话色彩是挥之不去的, 是残留在每个人心中的梦。

三、关于顾城诗歌中童话色彩的思考

顾城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孩童的语言与视角, 渲染了极其强烈的童话色彩, 成为其诗歌极具辨识度的特色, 也成为我们拷问心灵的独白。现代诗歌创作中, 各种风格与特色层出不穷, 许多诗人标新立异, 哗众取宠, 渐渐偏离了诗歌的真谛, 也偏离了内心的轨迹。或许我们在作诗和做人的同时, 也应该像个孩子一样, 净化心灵, 追寻一份属于我们的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繁.少年作者视角下的诗歌与世界——以顾城早期诗歌创作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 2015 (04) .

[2]颜彦.顾城式朦胧:徘徊在现实与童话中——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语义转换法则[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05) .

顾城诗歌意境的童话色彩 篇3

【关键词】童话诗人 朦胧诗 浪漫主义

一、顾城概况及诗作

顾城,男,北京市人,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著作主要有《黑眼睛》、《英子》、《灵台独语》、《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顧城新诗自选集》。

二、顾城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一个童真的孩子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

在诗人的童话世界里,有一个爱幻想的“任性”的孩子。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用它寻找光明。他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的蜡笔那样美丽”。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于光明”。他还“画下了东方民族的渴望”。最后,他还想“把自己也画上纸角上”,再“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唯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静静的树枝上”。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和孩子眼睛一样蓝的天空,天空中飞着风筝和小鸟。大地上还长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和狗尾草。大地长麦子/也长诗人。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露水能看见微笑/爱情没有痛苦”,“爱人没有见过阴云”。在这里,“幻影的梦”可以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心可以放在金黄色的麦秸织成的摇篮里,“让时间拖着/去访问世界”。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三、诗歌中的意境——一个孩子眼里幻美的艺术空间

(一)诗歌中独特的意象

根据江晓敏的研究,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昆虫记》中有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金龟子身上黄金的光辉,知了背上黑陶的色泽,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每夜都在我的梦中浮动……对昆虫世界的理解,实际上却是顾城和他所面临的人生现实进行了一次无意识的对话。这是诗人被践踏的灵魂在自己无意识中本能的呼救。因此,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

(二)诗歌中幻美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确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

(三)梦幻破灭后的生之痛与死之悲

诗人别无选择,必须从社会现实中撤离出来,像陶渊明一样,被迫撤退到现实生活的边缘,自己去开辟一个隐退的“田园”,而在诗歌里也相应地创造一个能寄存自己灵魂的童话世界。诗人《一代》这首只有两行的诗艺术地概括了生命的这种悲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喜欢构筑自己理想国的“乌托邦”。在生活中,他的“乌托邦”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园”:鸡犬之声相闻,不知外有秦汉。专心写诗,而不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顾城精心构筑的“乌托邦”瞬间片甲无存,他把这一切归罪于他的妻子。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却举起了斧头,踉成了人间惨剧。

“我想死一回,想在生命的边缘寻找去看一看凋谢的玫瑰”黑夜给了顾城黑色的眼睛,但他并没有用他寻找到光明,他只看到了凋谢的玫瑰。

参考文献:

[1]顾城《一代人》

[2]《作品与争鸣》.1982年第3期.《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顾工

[3]顾城《我想唱自己的歌》

[4]王安忆回忆:《岛上的顾城》,《新西兰精华摘要》于2001年6月27日

[5]顾城《剪接的自传》P41

[6]江晓敏《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中国写作与研究》)

忧天诗人顾城的赏析 篇4

《忧天》

诗人顾城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忧天》的含义:

结合诗人顾城当时生活的文革时期背景

天代表当时的中国

夜代表当时的国情

流星代表诗人顾城现在状况

自由并不是真的自由

《忧天》的赏析:

过度的放纵,时光就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终究一无所成,只有适当的约束才能到达真正的自由。

立意:可以是人要懂得约束自己才能有所成就,也可以是过度的放纵会使一个人的人生像流星一样很快的陨灭。

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管理,只有像“土地”一样更严厉,更踏实的管理,人民的生活才能有安全感和自由。

人物介绍

诗人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

诗人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

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诗人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父亲为顾工。

诗人顾城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诗人顾城在姐姐顾乡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上幼儿园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看树和蚂蚁。

诗人顾城因为一次给同学讲《三国演义》,得到了“故事”的雅号,尽管他想讲,但还是不喜欢被一群人围着讲故事。

诗人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1968年,即12岁时辍学在家养猪,“文革”前,他开始写诗,总是一个人独处,不和别人一起玩耍,而是低头写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且文革的暴行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冲击,使他变得更加敏感。

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 篇5

苏 然(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 要: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童话世界已成为一种思想,一种诗歌和生活的理念,他带着这种思想理念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也演绎了他另类的人生,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本文通过顾城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因素来分析诗人“童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关键词: 顾城;童话世界;诗歌;死亡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10)12-0058-02

顾城因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充满童话的纯真与幻想而被冠以“童话诗人”的雅号。童话不仅存在于他的诗歌之中,而是有一个“童话世界”建立在诗人的大脑及心里,为了追求、描绘这个“童话世界”,诗人有异于常人地安排了自己的生活、爱情,甚至是选择了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及妻子的生命。“童话世界”的意识严重影响了顾城的生活,同时也引导了他的整个生命轨迹。

一、童年:童话世界的坟墓

曾有人说,如果一个人15岁以前认为这个世界是缺憾的,那么他未免深沉得可怕,但如果一个人50岁以后还认为世界是完美的,那他未免幼稚得可笑。人的思想观念是和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童没有经历过灾难,所以他们天真烂漫、心无尘埃,但若是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让孩子的眼睛看到一些残忍、丑陋的现象,那就要另当别论了,童年的记忆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顾城七八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诗歌的天赋,也表现了孩童特有的的天真烂漫,他写的诗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也因为有着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也有更加强烈的敏感和不适。那是“文革”初期,他们家楼下经常有为大字报而起的纷争,一个人被几个人围拢,死死地缠住,揪住,按下头,用脚踢„„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里向外看,后来他很害怕便不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人只有天籁的世界。从这里来联系顾城后来去新西兰激流岛过隐居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

顾城自小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童年本来就是色彩斑斓的,花草散发清香,蝴蝶翩跹起舞,然而当这童话世界还没有完全展开时,“文革”就卷着沙尘石砾残忍地吹过来了。于是八岁孩子稚嫩的瞳仁看到了邪恶与丑陋,清澈的眸子自此蒙上了一层恐惧的尘埃。十二岁的顾城辍学跟随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去农村养猪,自此他告别了学校,也告别了充满彩色晕圈的童年。

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构筑童话世界的基石,而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激不起人们对童话世界的丝毫幻想。顾城的童年是忧伤的,是缺憾的,而童话世界则是他当时做了一半的梦。成年后的他曾决心用他自己的生命为孩子建造一个乐园,好让他们相信太阳,相信未来,社会文化论文《论顾城的“童话世界” 毕业论文》。◆分享好文◆如此看来顾城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童年的不愉快记忆并没有让他失掉对生活的信心而憎恶社会,而是促使他在成年后极力去弥补心里留下的很大的缺憾,所以他的大量诗歌作品都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做那一个个彩色的梦。

二、诗歌:童话世界的舞台

如果说八岁的顾城是用眼睛写诗,那成年后的顾城则是在用幻想写诗。这时的他更像一个导演兼编剧。同样是用心在感受,同样是感情的真实流露,然而他已有了更好的技术和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用诗来展示他的童话世界。童话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将在诗的舞台上拉开帷幕,而他自己又可以扮演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为这舞台上的主角,去演绎童年的精彩。他在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自诩为一个任性的孩子,表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洁,与世无争的自然状态。“任性”是孩子的最大特点,·58·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23 No.12December 2010“任”的是自然的天性,“任”的是天真无邪的特性。孩子的世界由彩色蜡笔、天空、树叶、羽毛、苹果这样清丽的事物组成,它们代表轻松、愉悦和无忧无虑„„诗中还提到了懵懂的爱情,是少年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转头去”。

他有追求,同时有些胆怯,散发着青苹果般淡淡的香味。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结尾道出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幻想,他们没有责任也就没有压力和束缚。顾城渴望成为一个孩子,而只有在诗歌中他可以。而他的另一首诗———《生日》则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水彩画,一个孩子满怀欣喜地把花籽装进了因生日而获得的钱夹里,虽然只是花籽,但我们已然能看到那娇艳的花朵,闻到那芬芳的花香了。“我没有钱,也不喜欢那些乏味的分币”,这世上也只有孩子会认为钱币是乏味的了,“我不要钱,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我要知道他们的生日”。在孩子的眼里,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美妙的,所以花籽比钱币要可爱得多,因为它能绽放美丽。在现实中诗人生活窘迫,为金钱所累,而在诗歌中他可以如此潇洒和从容。

三、爱情:童话世界的支柱

一个人的童话世界是难以存在的,它需要其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那就是顾城所爱的两个女人,妻子谢烨(又名雷米)和情人英儿(真名李英)。她们与顾城的爱情共同支撑了童话世界。

《英儿》这部长篇小说是顾城和谢烨共同创作的,全面展示了三人共同生活的童话世界,顾城是那世界里的国王,谢烨是王后,英儿则是唯一的妃子。三人和睦相处,生活平静而安逸,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演绎的传奇故事,令人难以置信,但因为有爱情支撑,一切不可能都成为了可能。

顾城的童话世界能长期坚固地存在,要归功于他的妻子。谢烨,一个上海女孩,与顾城在火车上相识,后来相爱、结婚,而且她和顾城一样是个理想主义者,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幻想并富有才情,她是妻子,也是顾城的追随者和仰慕者。因为爱情她放弃了一切,执着地跟随他,忍受顾城的专制,压抑作为女孩的爱美天性,甚至放弃了作母亲的权利而只作妻子。顾城缺乏起码的生活能力,没有谢烨就没有顾城的生活,而没有爱情就没有顾城的童话世界。

英儿是顾城公开的情人,对顾城来说谢烨是可敬的,他依赖她;而英儿是可爱的,他依恋她。她给了他更多的激情和幻想,给了他创作灵感和童话世界的构筑材料,他的喜怒常因她而起。三人的关系是公开透明的,因为爱情,没有嫉妒,没有仇怨,他们和平共处。因为爱情,顾城做了童话世界里的国王。

四、世俗:童话世界的魔鬼

上一篇:描写我的母亲的作文:出口成章的母亲下一篇:学案导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