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的时代

2024-09-18

盛唐诗人的时代(共4篇)

盛唐诗人的时代 篇1

群星闪耀,无以伦比(群星璀璨,各放异彩)

——盛唐,盛产诗人的时代

一、古代诗人的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 “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 “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宋代宋祁因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李清照有三个名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所以被称为三瘦词人。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 “梅妻鹤子”的美称。

二、诗人雅号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

1、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潇洒飘逸,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 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2、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无不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他为“诗圣”。

3、诗魔--白居易(诗王)

其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4、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5、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诗鬼”的称号。

6、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7、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9、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而被誉为“诗家天子”。

10、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11、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12、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3、诗瓢——唐球

其平时做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团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漂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唐球)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14、诗神--苏轼(宋朝)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15、五言长城--刘长卿

唐代刘长卿极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时以“钱郎刘李”并称,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6、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7、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押官韵,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虽数举进士不第,却常代人作诗。一生作词颇多,现存六十余首。

18、郑鹧鸪--郑谷

郑鹧(zhè)鸪(gū):唐代郑谷自称“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司空图则称他“当为一代风骚主”。他写过一首《鹧鸪》诗,其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广为传诵,被人称为“郑鹧鸪”。

19、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20、红杏尚书——宋代宋祁

其写诗作词辞文优美,描写生动。所作《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为不朽名句,时人称他为“红杏尚书”。

21、张三影——宋代张先

其作词注重修辞,语言工巧,曾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三句善用“影”字,被誉为“张三影”。

22、贺梅子——宋代贺铸

其作词擅长锤炼字句。他作《青玉案》词,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景色和相思情意,特别是末尾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令人赞赏,被称为“贺梅子”。

23、谢蝴蝶——清代谢学士

其咏吟《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24、祁鱼虾——清代祁珊洲

因有“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的诗句,被诗人王海洋称为“祁鱼虾”。

盛唐诗人的时代 篇2

在盛唐时期, 塞外辽阔的风光, 英雄策马的景象, 抛头颅、洒热血, 建功立业, 是每个好男儿心中都有过的梦想。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人, 王之涣、高适、岑参、王昌龄, 都是其中佼佼者。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共鸣, 也被人们所广为传唱。

《集异记》里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开元年间的某一天, 天上正下著小雪,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风尘朴朴地来到一家酒店, 三个人在上面喝着小酒, 忽然有梨园的十多个伶官登上楼来举行宴会, 三位诗人便避到了旁边去, 找个有火炉的角落, 一边烤火、一边看热闹。又过了一会儿, 四位非常美丽的歌妓陆续上楼来了, 酒席间乐声响起, 演唱的全是当时最流行的诗歌。三个诗人看得热闹, 就私下打了个赌:“我们三人哪, 各自都有名声, 总是分不清谁比较好些, 现在我们就偷偷地观察一下这些歌妓所演唱的诗歌, 如果谁的诗被演唱的最多, 那就是最杰出的诗人了!”

不久, 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开始唱了, 正是王昌龄的创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举起手来在墙壁上画了一痕, 说:“哦, 一首绝句了。”又过了一会儿, 又有一位歌妓唱起歌来, 是高适的诗, 高适也学王昌龄在墙壁上画了一条线。第三位歌妓开口也唱起来了, 竟然又是王昌龄的创作, 王昌龄在墙壁上又画了一条线。这时王之涣有点不是滋味了, 他想, 自己成名已经那么久了, 怎么可能输给另外两位诗人呢?于是他手指著歌妓当中最漂亮的那一位说:“刚才那几个全都是三流的乐工呀, 唱的也是一些下里巴人的词罢了, 待会儿这位歌妓开始演唱时, 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 我这一辈子都不敢跟你们相比了!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 你们就要在这里跟我下拜, 拜我为师呀!”

于是三个人嘻嘻哈哈地开始等待。很快的, 这位梳着双鬟的美丽歌妓开始演唱了, 唱的正是王之涣的作品。王之涣得意极了, 笑着对另外两位诗人说:“怎么样, 乡下人!我可不是吹牛的吧!”三人哈哈大笑。歌妓们不知道旁边的客人为什么大笑, 便跑来询问;王昌龄便告诉他们打赌的事, 乐工们才知道三位大诗人就在身旁呢!赶快请他们过来一块儿喝酒。于是诗人和乐工们坐在一起共同欢歌畅饮, 直喝了一整天才尽兴而归。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王之涣压倒众人的诗作就是 《凉州词》。《凉州词》, 原本题名为《出塞》, “凉州”是曲调名, 表示它是按照凉州, 也就是现在甘肃河西一带地方乐调而歌唱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描写塞外苦寒景象, 并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无比的图画, 首句与天相接的视野描写出了黄河的极度辽阔, 接着荒烟孤城、万仞高山, 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生活的苦寒, 离乡在外深刻的寂寞。最后, 诗人巧妙地使用杨柳与春风的双关意, 点出皇恩遥远, 归乡的无望。

玉门关,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也是国家最重要, 离境最遥远的一道防线, 驻守于此的辛苦可想而知。诗中羌笛所怨恨的“杨柳”, 其实指的是北朝乐府民歌 《折杨柳》:“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儿。”。折柳赠别是唐朝盛行的风俗。杨柳, 是河岸旁常见的植物, 古人远行通常乘坐舟船, 因此送别也往往就在江边。杨柳的“柳”字与挽留的“留”字谐音, 柳条纤长随风而动, 又像纤纤素手的招引挽留。折柳相赠, 不只因它随手可得, 更代表了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意!虽然行人终究是挽留不住的, 但无论他去到何方, 舟停处, 必然看见江畔同样青青的垂柳, 想起相送的故人。家乡的美好, 伊人的痴心, 千丝万缕的思念与愁绪, 都与杨柳结合成了不可抹灭的记忆。

将士吹奏《折杨柳》曲, 正暗示了思乡的情绪, 然而杨柳又怎可能在荒芜的塞外生长呢?诗人于是干脆借题发挥, 责怪起了春风, 春风不至, 才使边关草木不生呀。这春风, 暗喻了朝廷的恩德。高居宫廷的帝王, 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许早已遗忘这些拚死捍卫家园的士兵了呢, 更不用提返乡轮调的日期了!何须怨”三字, 其实是说怨也没用, 诗人不以心酸涕泪作结, 反而用豁达的语调表达了离情与讽喻。

盛唐诗人的朋友圈 篇3

这一年,值得一记的几件事之一,就是五月份发生了日食。唐玄宗李隆基对此很不安,裁乐减膳,降低了生活标准。日食之后是连续的干旱,李隆基又被迫下令亲自核看囚徒的罪状,搞些减刑假释,以争取上天的宽免。

一切都很平常,然而,对于盛唐诗人来说,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正悄无声息地在这一年发生着。

王维的高端朋友圈

王维关注着这一年即将举行的京兆府试。形势对他很不利,一个叫张九皋的才子行情看好。此人很有后台,哥哥张九龄官拜左补阙,在吏部专司考試选人,他本人还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据说公主要把张九皋保送成第一名。

这些坏消息足以让人灰心沮丧。然而王维不愿放弃。他决定再度拜会一个人——岐王李范,也就是杜甫后来“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位。他是皇帝李隆基的弟弟,也是大唐诗歌俱乐部名誉主席。据说此人“爱儒士,无贵贱为尽礼”,常在家里搞文学party。

王维找到了岐王,说:“马上京兆府试,你妹玉真公主要保送才子张九皋,这如何是好?”

岐王终究爱才,很快下定了决心:“五天之后,你来见我,带上两样东西。”

他殷殷叮嘱王维,这两样东西分别是“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

五天后的一次聚会上,凭借着小清新的诗文和一曲琵琶,王维上演了一出“大唐好声音”。

岐王在一旁猛敲边鼓:“若使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

煽动之下,玉真公主已成了王维的铁粉——“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也就是内定王维当第一名。

京兆府试之后,王维的试帖诗《赋得清如玉壶冰》满城风传:“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虽然尚不如后来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但也确是唐代试帖诗里的佳作。

功名路上奋马扬鞭

当王维在京城正少年得志的时候,同龄人李白仍然不务正业,学剑、修仙、学纵横术,什么都玩。

他游逛成都,走访司马相如的琴台,写下了不少诗赋和这位800年前的大才子较劲。

27岁那年,李白游历到襄阳,朋友圈里多了一位年长他12岁的孟浩然。

那些日子里,孟浩然和李白很可能一起喝了不少酒。某一次,他借着酒劲对李白说:“兄弟,说句心里话,我还想试一试,去趟长安。我觉得自己还有戏。”

李白要送孟浩然走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开元十六年三月,黄鹤楼。绝美无匹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此诞生。

分别之后,两人明显加快了博取功名的步伐。已近四旬的孟浩然感到时不我待,直奔长安参加考试;李白则年近三十,他选择的道路是树立名声、先取外围。

就在孟浩然出发前往长安的前一年,朋友圈里传来好消息:好友王昌龄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极可能是这件事激发了孟浩然的功名心。王昌龄是干过农活的,我老孟世代书香,岂能不中?

飞舞的雪花中,孟浩然向长安进发。到长安已是早春,然后孟浩然就落第了。

愤懑,痛苦,失望……孟浩然心里五味杂陈,滞留在凄风苦雨中的京城,觉得没脸面回家乡。朋友圈的气息十分低沉:“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唯一的安慰,来自于王维。他们在长安相遇,言谈十分投机。他们在当时压根没想到,未来两人竟被并尊为“王孟”。要知道,当时和王维齐名的可是崔颢,就是那个凭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秒杀李白的猛人。

白衣飘飘的年代

孟浩然飘然远去了,而李白的活动越发频繁。

他的朋友圈质量猛进,有前辈诗人贺知章,有当朝权贵玉真公主、崔宗之、韩朝宗,有同辈诗人王昌龄。还有一些搞不清楚来历的怪人,比如一位号称“相门子”的岑勋,以及一个神神道道的隐士元丹丘。

光阴似箭,辉煌的“开元盛世”渐渐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天宝元年秋天,李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被皇帝老儿召唤入京,面君于金銮殿,供奉翰林。那个浪荡公子终于登堂入室,自己也要成为大V了。

李白是否曾让高力士难堪,暂且存疑。但他的确一度受到超规格的待遇,据说皇帝“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几乎要亲自喂饭。

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受到了杨贵妃、高力士等人的谗毁,即所谓的“秋风摧紫兰”,最后被买断工龄,赐金还山,遭到了体面的解雇。

这一年他虽然失业,却也收获了两样珍贵的东西——友谊和爱情。他遇到了一位姓宗的姑娘,两人志趣相同,后来患难相依,成就了一段完满姻缘。此外,他的朋友圈里还多了两个人——杜甫和高适。

三个无业游民在大梁、宋中一带痛饮狂歌,骑马畋猎。与此同时,王维正给奸相李林甫写着颂诗,“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朝夕仰清风”,而李、杜、高三人压根就够不着李林甫,想巴结都没门。

李、杜、高索性放开了怀抱,“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在他们论交的酒垆里,一旁的酒客谁能料到,这三个疯疯癫癫的人,居然一个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伟大的边塞诗人?这大概也是盛唐才能出现的奇景。

离乱中各奔前程

时光飞逝,在盛唐诗人的朋友圈里,一些年长的大V故去了——张说去了,张九龄去了,孟浩然去了,贺知章去了。他们留下了“海上生明月”“波撼岳阳城”等千古佳句。

“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局面急转直下,分裂成好几个政治集团。几个诗人也被战争和政治的巨浪抛向四面八方。

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分道扬镳了:高适投奔了老皇帝李隆基,杜甫投奔了肃宗,李白投奔了永王,王维加入了“伪军”。

杜甫安顿好妻儿,冒死投奔在灵武的新皇帝肃宗。途中他一度被叛军俘获,却因为身份卑微而被忽略。经历千辛万苦出现在唐肃宗面前的杜甫,蓬头垢面,鞋子豁口,露着脚丫,体面全无。年轻的肃宗看见杜甫如此忠心,不禁感动,很快封了他一个官——左拾遗。

王维和杜甫一样也被叛军劫持到洛阳,被迫屈服当了叛军的“给事中”。当时像王维一样被形势所迫参加“伪军”的不少,连宰相陈希烈都当了叛军的中书令。

李白本来好端端地在庐山隐居,偏生一心想杀敌平叛、报效国家,恰巧庐山接近另一个政治集团——永王李璘的势力范围。李璘几次派人来庐山猎头,邀李白加入团队。

李白顿时豪情满满,天真地以为杀敌报国的机会到了,大唱着“为君谈笑净胡沙”,高调宣布加盟。不幸的是李璘被亲哥哥唐肃宗李亨给灭掉了。

崩溃的永王部属中,李白显得非常刺眼。他顶着附逆、造反的帽子,天下虽大却无处可逃。更讽刺的是,被派来攻打永王李璘的那位大人物、新晋淮南节度使,居然是高适。

安史之乱中,高适凭借着自己政治上的敏锐,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正大军区级的节度使。

李白彷徨无地,跑到彭泽自首,随即因为附逆的严重罪名被投入狱中。

相比之下,王维是当过叛军伪官的人,叛军被平定之后,行将被严惩,却因为及时地拿出了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证明了自己不忘唐朝之心,再加上弟弟的营救,最后平稳过关,照样当官。李白投靠的虽然是李唐宗室,下场反而惨得多。

繁华散尽

监狱中的李白“星離一门,草掷二孩”。他想起了高适,打算向他求救。这首求援诗叫作《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在诗里,李白大大赞颂高适的平叛功绩,把他描绘成一个安邦定国、经天纬地之人。末了,他才把话题引到了二人情谊上:“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这封信石沉大海。最后营救了李白的是他的继室宗氏和一批朋友,这个名单里没有高适。

和李白不同,此时的杜甫度过了人生中一段体面而美好的时光。

他和王维、岑参等一些臣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朋友圈中互动频繁,点赞频频。分别唱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就是缩影。

这个其乐融融的小圈子,已是盛唐诗人朋友圈最后的回光返照。很快地,杜甫、贾至、严武接连被贬,诗人们各自星散,杜甫也日渐穷困潦倒。

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那些伟大的朋友渐渐停止了更新: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故去;763年,和他交情深厚的房琯辞世;764年轮到了画师郑虔和诗人苏源明,后者甚至是饿死的;此后死去的是高适、严武、韦之晋……了解这些情况,我们才能读懂杜甫那首《存殁口号》:“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字面上叹息的是郑虔和曹霸,但又何尝不是写给所有逝去故人的挽歌。

盛唐诗人的时代 篇4

马 桂 启

摘要:边塞战争促成了盛唐时期民族的统一和社会的繁荣,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获取军功成为当时成就功名的出路。于是诗人们顺应时代的需要,投笔从戎,创造了大量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气象雄大,恢宏豪迈,充满了尚武精神,对战斗精神教育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边塞诗 尚武精神

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令人振奋鼓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以边塞战争为背景,盛唐边塞诗歌颂战场军功,塑造军旅英雄,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体现了强烈的尚武精神。深入分析盛唐边塞诗的尚武精神,对于开拓我军战斗精神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战斗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功名只向马上取—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产生背景

在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生存斗争延续不断,游牧民族经常在中原秋黄粮丰之时南下抢掠。秦为抵御匈奴而修筑了长城。到了唐初,中原内地则遭受着突厥、吐蕃和契丹的严重侵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七月,突厥人颉利可汗率军10万余人大掠朔州,太原唐军张瑾部全军覆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颉利趁“玄武门之变”,亲率10余万骑兵进占武功,威胁长安,后被李世民智取而退。为解除突厥人的威胁,朝臣建议修复和加固长城,李世民晓谕臣民:“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①!”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军备战,为发动边塞战争创造了条件。630年,唐灭东突厥,657年,唐平定西突厥;唐还与吐蕃征战了200余年,至851年,吐蕃衰落。

唐朝的边塞战争,尤其是前期的拓边之战促进了民族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声势浩大的边塞战争中,唐王朝创建了统一的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和光辉的时代,文治武功显赫于世,国运天威震慑四方。由于边塞战争事关国运兴衰,唐王朝对战场上有功人员给予高度褒奖并委以重任,以鼓舞士气,激发战斗精神,于是唐初社会就开始形成了向往边关、渴望军功的社会风气。“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敦煌曲子词《生查子》)正是这种风气的集中表现。

二、感时思报国—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价值取向

上述社会风气引起了唐朝诗人的群体性高度关注。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 ①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第3900页,西安出版社。

军,不时传来的胜利捷报,无不使诗人们受到鼓舞,激起了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形成了盛唐诗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洋溢着浪漫色彩的时代精神,于是边塞诗应运而生。初唐四杰杨炯在《从军行》中宣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这种崭新气象奏响了铿锵的第一声。伴随着边塞诗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擅长创作边塞诗歌的杰出诗人。他们创作的边塞诗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唐诗这座诗歌艺术高峰之上的璀灿明珠。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雏形,唐以后亦继续出现,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宏伟局面的,却只有唐代的边塞诗。这根源于唐朝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唐朝的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并达到高峰的时期,政治较为开明,统治较为宽松,这为新兴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边塞战争关系国运沉浮,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诗人们则感时而动,顺势而发,投笔从戎,远赴疆塞,代表当时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都涉足了边塞诗这一领域。当然,“学而优则仕”,在已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唐朝,诗人们当然也有强烈的求取功名之心,但是“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他们能够把奔赴边塞、报效国家作为求取功名的途径,体现强烈的使命意识,这就把他们个人的价值需求与时代的呼唤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因此他们因自身价值需求而外显的投笔从戎、驰骋疆塞的行为总能得到朝廷与社会的肯定和褒奖,不断得到激励和鼓舞。这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去实践,去书写,不断地进行艺术创造,铸就了后人无法逾越的诗歌艺术高峰,也成就了一大批千古流芳的盛唐边塞诗人。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用诗句“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对这一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和总结,而“男儿本自重横行”的高适则是边塞诗人价值追求的成功实践者;高适出塞归来曾官至节度使、封渤海县侯。岑参的经历则更能说明盛唐诗人的价值取向与他们的艺术成就的关系。岑参在未出塞前,一心不忘获取高位,无奈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致使他的诗歌的内容多为感叹身世,写景赠答,缺少深刻的社会意义;戎马风尘的边塞生活,大开拓了岑参的诗境,最终成为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大家。

三、击剑酣歌当此时—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动力源泉

唐朝前期尤其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艺术风格雄浑豪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社会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开元盛世”。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而“盛唐气象”这一文化魅力在边塞诗中的体现更为突出,边塞诗人们用乐观高亢的基调和恢宏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全盛时期 2 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总体上都以积极的审美观念反映了人民为强大国力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是边塞诗尚武风行的动力源泉。盛唐边塞诗大多是英雄尚武的赞歌,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忠君报国做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战场军功作了热烈的颂扬,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与妥协的政策,例如“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刘同直赴安西》)。

四、男儿本自重横行——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表现形式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了边塞诗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崇尚军功的历史背景、投笔从戎的价值选择、气势恢宏的民族自信使唐朝边塞诗人们确立了尚武的创作风格,对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彩的描绘,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等唐朝社会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艺术画廊,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充满了阳刚的气概。大唐帝国版图辽阔,那一望无际的广阔原野,巍然险峻的高山奇峰、奔流不息的长江大河、荒野茫茫的戈壁沙漠,都是盛唐诗人写不完道不尽的诗歌题材,表现了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风采,歌颂了建立军功的理想,“不作边庭将,谁知恩遇深”(张说《幽州夜饮》)。他们往往不注重战争血腥场景的细微刻画,主要着力于英雄人物意气风貌的表现和边塞景物、生活情趣的描绘。

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从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我们可经看到一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忠君报国思想;从岑参的“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我们又可以看出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自信自强精神;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更能看到唐朝诗人向往边关、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高锐.中国军事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张晓生.历代兵诗窥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5.刘全胜.汲取军旅诗词的战斗精神[J].《解放军报》2007年1月17日第七版

通 联:(710025)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文法教研室,马桂启 副教授

上一篇:安全教育学习心得1000字下一篇:二年级作文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