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代称

2024-10-06

古代诗人的代称(精选13篇)

古代诗人的代称 篇1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古代诗人的代称 篇2

芸帙、芸编、芸签有了纸以后, 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 常在书里放“芸香”, 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缥”是青白色丝织物, “湘”是浅黄色的丝织物, 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 “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 “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 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古代年龄的代称 篇3

孩子出生时身体为赤色,因称初生的孩子为赤子。人初生后需要抱在胸前喂奶,胸也称膺,膺与婴通假,初生的孩子又叫婴儿。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子叫“襁褓”,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子满一岁,要举行抓周仪式,叫周晬。

“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后以“孩提”“孩抱”称二三岁的儿童,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韩愈《祭十二郎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是古代儿童的发式,即把头发束成左右两髻,向上分开,形似犄角。给儿童梳成这种发式,寄寓着古人对勇敢精神的崇尚。后以“总角”指童年,如“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后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口,本是雏鸟的嘴,被用来喻指幼儿,生活中常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的年轻人。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韩诗外传》),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始龀”“童龀”“龆龀”“髫龀”指七八岁的儿童,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礼记?内则》载女子“十有五而笄”,女子十五岁时要行笄礼,即把头发挽起,插上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因称女子十五岁为“笄年”或“及笄之年”,未嫁之前称“待字”或“待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个八字,因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陆游《无题》),十六岁又叫“碧玉年华”。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因称男子十五岁为“束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男子十五岁又称为“志学之年”。“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年。因还没达到壮年,称为弱冠。因称男子二十为“弱冠”,如“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王勃《滕王阁序》)。也称“结发”,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初成年时结婚的夫妻因此也被称作“结发夫妻”。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冯待征《虞姬怨》),后称女子二十岁为“桃李年华”。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就是花开的消息,因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或“风信年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为男子三十岁时就要成家立业,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而不惑”,意为男子四十岁时遇事就能明辨是非而不被迷惑,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而知天命”,意为男子五十岁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有了相当理解,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而耳顺”,意为六十岁时容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五十曰艾”(《礼记?曲礼》),人头发苍白如艾草,因称五十岁为“及艾”“ 艾服”。“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卫国人伯玉,五十岁时反省到自己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称五十岁为“知非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因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因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七十岁也是官员告老引退、辞官归里、还政事于君的年龄,因此七十岁又称“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礼记?王制》),因称八十岁为“杖朝之年”。“八十曰耋”(《尔雅?释言》),“八十九十曰耄”(《礼记?曲礼》),因以“耄耋”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因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 篇4

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老婆婆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 “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别焦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说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岁月洗刷过得脸,对婆婆说:“你累了,我帮你背米回家吧,你来带路,好吗?”说着就从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就来到婆婆家了,原来婆婆是一位守着边疆的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给他道谢。小屈原就说:“你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你是应该的。你就当我是干儿子吧!”

小屈原已经把出来的目的——玩,抛到老远了。他又低头看看自己那双少了一根系鞋带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

诗人赞美梅花的古代诗句 篇5

1、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2、为谁憔悴损芳姿。——李清照《临江仙·梅》

3、娥寒初破东风影。——朱淑真《菩萨蛮·咏梅》

4、一枝先破玉溪春。——宋朝诗人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5、竹根流水带溪云。——宋朝诗人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6、等闲老去年华促。——孙道绚《滴滴金·梅》

7、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张炎《疏影·梅影》

8、月光飞入林前屋。——孙道绚《滴滴金·梅》

9、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律然《落梅》

10、雪花全似梅花萼。——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1、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12、坐客无毡醉不知。——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13、曾把芳心深相许。——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14、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阮逸女《花心动·春词》

15、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朱翌《点绛唇·梅》

16、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17、年年为客遍天涯。——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18、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张炎《疏影·梅影》

19、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20、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李邴《汉宫春·梅》

21、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诗人李商隐《对雪二首》

22、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诗人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23、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诗人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24、小莲风韵出瑶池。——晏几道《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

25、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诗人李邴《汉宫春·梅》

26、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诗人宋朝诗人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27、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诗人陆游《落梅》

28、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诗人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9、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律然《落梅》

30、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宋朝诗人辛弃疾《念奴娇·梅》

31、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

32、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宋朝诗人辛弃疾《念奴娇·梅》

33、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34、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35、夜来风雨洗春娇。——吴文英《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蜡梅》

36、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晏几道《六么令·雪残风信》

37、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王世贞《忆江南·歌起处》

38、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39、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40、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宋朝诗人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41、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42、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文学家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43、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44、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45、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文学家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46、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47、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周密《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48、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49、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晏几道《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

50、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诗人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51、梅花正结双头梦,被玉龙、吹散幽香。——诗人吴文英《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

52、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诗人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53、湿红恨墨浅封题。——诗人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54、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古代诗人的爱情故事 篇6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掠走徽、钦二帝后,赵宋王朝匆匆南逃,李清照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便决定与他分手。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当时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故事就从这首诗开始说起。作者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古代诗人的“一字之工” 篇7

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月上中天时,江水盈涨,才有“一江”;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半江”了。诗人第二天清早乘船离开清风岭,看到了“半江”这一事实,发现了诗中的错误。但因行色匆匆,未及改成。

后来,高适巡察返回恰巧又经清风岭,想起了那首有错误的诗。他走进大庙,驻足墙前,不觉一惊,原来庙墙上的“一”字已改成了“半”字。经询问寺中老僧,才知是一不知名的过路客人改的。高适捋着胡须连声道:“改得好!改得好啊!”

二、一字之工源于虚心

据宋代陶岳《五代史补》卷三载:唐代诗僧齐己作《早梅》诗一首,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当时的诗人郑谷读到“昨夜数枝开”句时,觉得似有不妥之处:既为早梅,数枝已开,何以见其早?于是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听闻,见郑谷而下拜。当时人因此而称郑谷为“一字师”。

三、一字之工源于推敲

“推敲”的故事由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而传扬开来,这为众人皆知,不再赘述。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极富表现力的“绿”字就是精心筛选出来的。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用通感手法把只可感触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这正是诗人推敲频改所致。难怪《彦周诗话》赞誉本诗为“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四、一字之工源于功力

据南宋魏庆之的诗话集《诗人玉屑》记载:一天,陈舍人得到一本杜甫的诗集,可惜的是因年长月久,诗集破损,有些诗句也残缺不全,其中“身轻一鸟”一句的最后一字不知为何字。于是,他就请来了许多秀才,想补上这个字。秀才们竞相比试:“身轻一鸟疾”“身轻一鸟落”“身轻一鸟起”“身轻一鸟下”……可谓众说纷纭,到底哪位补的字妥帖,一时难有结果。

后来,他又偶然得到了一本完整的杜甫诗集,原来杜诗原句是“身轻一鸟过”,过,一掠而过,而显其身之“轻”。“过”字显然比以上众位秀才补的字高明,功力、境界尽出,真可谓一“过”之工见匠心!

诗人作诗补字之工,值得我们借鉴。作诗如此,为文亦然。

古代诗人抒写爱国情怀的名句 篇8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5、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8、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9、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古代的诗人爱国的经典诗句摘抄 篇9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5、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9、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古代诗人简历 篇10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早年漫游南北各地,途中结识了李白等许多朋友。曾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负,可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职。安史之乱时,他到处颠沛流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当时镇守剑南的节度使严武见杜甫很有才能,就请他担任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开始四处漂泊,五十九岁时死在长沙去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孟郊(751-814)

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年青时隐居嵩山,性情耿直,很少与人来往。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做过小官。他是韩愈最赏识的诗人,但一生穷困潦倒,被成为“穷酸孟夫子”。他的诗大多抒写胸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贾岛(779-843)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传说,贾岛骑着毛驴进京赶考,一边行路,一边吟诗。当时他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其中的“敲”字开始想用“推”,接着又想用“敲”,想来想去,定不下来,于是不停做着“推”和“敲”的手势,不觉冲撞了别人的马车。幸好坐在马车上的人是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与他一起商讨,认为“敲”比“推”好。“推敲”一词由此而来。

张继

生卒年不详,字懿孙,今湖北襄樊人。中唐诗人。在江南一带做过盐铁判官和检校祠部员外郎。他写有不少旅游题咏诗,善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风光。著有《张祠部诗集》。

张志和

生卒年不详,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擅长诗词,能作画、击鼓、吹笛。诗歌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他和白居易一起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派。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来在苏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当官。在贬官期间,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经当过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于直言,得罪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在杭州、苏州等地当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条白堤,相传是白居易任职期间所筑。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相传老太婆也能听懂。

李绅(772-846)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他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职位。但他对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诗歌中流露出对百姓穷困生活的关心之情,这在封建社会当官者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杜牧(803-853)

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统治集团里宗派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与当时对立的牛僧孺、牛德裕两派朋党都有关系,成了两派斗争的无辜牺牲者,因而内心感到非常苦闷。他写的许多诗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心境。他的诗文字和音调很美,多用象征手法,浪漫色彩很浓。他的抒情诗情调感伤,意境朦胧,对后代影响很大。

罗隐(833-910)

字昭谏,今浙江富阳人。唐朝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不满,所以他的诗多为讽刺现实之作。他的诗中善于运用口语,民间流传颇广。

胡令能

生卒年、籍贯不详人。晚唐诗人。年青时当过木匠和铁匠,被人称为“胡钉铰”。后来信仰佛教,隐居福建莆田。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仅四首。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著有《范文正公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改革,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了,自己也被贬职。他的诗立意新颖,讲究修辞技巧,喜欢用典故,好发议论。小诗语言精练,构思绝妙。著有《王临川集》。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较安定的时期,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于他多次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因而大部分时间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机会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接触社会现实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创作出不少被后人传诵的名篇。他的诗气象万千而又精致秀丽,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很会对对子。传说有一天他到莫干山逛寺庙,寺中的老和尚不认识他,显得很怠慢,见他进门,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不乐意地向小和尚吩咐:“茶”。一番交谈之后,老和尚发现来人谈吐不凡,有点来头,就比较恭敬地说:“请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茶”。后来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时,便一反常态,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兴冲冲地招呼:“请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轼要走了,老和尚请他为寺庙写一付对联。苏轼拿起笔就写,他写的对联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李清照(1084-约1151)

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多写身世,情调感伤,但语言清丽,讲究韵律,精致典雅,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她也能写诗,留传下来的不多。她的诗多数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基调高昂,语言铿锵,与她婉约的词风完全不同。著有《漱玉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做很多地方官,一生处于国家**、民族危亡、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积极从事抗金复国运动。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诗人。他的后半生创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于写绝句,诗风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构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流传下来不多。著有《诚斋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学问渊博,讲学不倦。他为人诚实正直,一次他入朝议事,路上有人对他说:“皇上讨厌你的正心诚意的学说,你不要多讲了。”朱熹说:“我平生做学问就是以这四个字为指导的,我怎么能藏在心里来欺骗皇上呢?”他写的诗清新朴实,常寓哲理于形象。著有《朱文公文集》。

林升 生卒年不详,子梦屏,今浙江平阳人。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叶绍翁 生卒年不详,今浙江龙泉人。南宋诗人。诗风淡远,耐人寻味。著有《靖逸小集》等。

翁卷 生卒年不详,字灵舒,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写诗注重修辞炼字,善用白描手法描绘景色。著有《苇碧轩集》。

高鼎 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诗人,其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今浙江诸暨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画家。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替人家放牛,在牛背上读书,勤奋学画。他擅长画梅花和竹石,写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趣的诗歌。他的诗文语言质朴,不拘一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著有《竹斋集》。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著有《板桥全集》。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号随园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明白流畅,清新灵巧,绝句尤其精妙。

龚自珍(1792-1841)

经典古代诗人名言 篇11

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5.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7.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8.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9.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经典古代诗人名言 篇12

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4.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5.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8.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9.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0.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1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1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汉·辛延年·羽林郎)

17.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18.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19.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0.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2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22.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23.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25.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2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27.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2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29.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3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3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3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35.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陈寿·三国志)

中秋节古代诗人的著名诗词诗句 篇13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3、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闰中秋玩月》

4、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6、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中秋》

7、同是瀛洲册府仙,今朝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唤起封姨清晚暑,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8、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思佳客·闰中秋》

9、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月》

10、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1、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中秋登楼望月》

12、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中秋》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

14、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一剪梅·中秋无月》

15、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7、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9、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八月十五夜月》

21、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二首·其二》

22、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

2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2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秋宵月下有怀》

上一篇:海沧保税港区: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桥头堡下一篇:压力管道考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