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诗歌

2024-07-22

女诗人诗歌(共12篇)

女诗人诗歌 篇1

大唐诗风兴盛, 上到庙堂之高, 下到江湖之远, 皆有写诗、爱诗之人。在唐朝289年的诗歌坐标系中, 无数才情卓越的诗人用不朽的吟咏, 为我们勾勒了他们当时多姿多彩又充满酸甜苦辣的生活。在这些灿若星辰的诗人里, 女诗人鱼玄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 给文学史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与玄机。根据《三水小牍》和《北梦琐言》等笔记小说, 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鱼玄机的生平:鱼玄机“字幼微, 长安倡家女也”, 约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 (844年) 、约卒于唐懿宗咸通九年 (868年) 。少女时代鱼玄机即诗名远播, 并深得温庭筠青睐。十五岁及笄后被状元李亿收为小妾, 后因为李亿正妻的嫉妒被李亿抛弃, 到西安咸宜观当了一名女道士, 二十四岁时因杀其婢女绿翘获死刑。鱼玄机的一生是短暂而曲折的, 是充满辛酸寂寞的, 活了24年的她写了14年的诗, 收入《全唐诗》有五十首之多, 这也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数量。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随着“西学东进”, 中国的知识界开始考虑女性问题。也是从这个时期, 一些学者开始到鱼玄机诗中那些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下, 国内出现了一批学者, 开始注意到并研究鱼玄机诗中的女性主体意识。那么, 鱼玄机诗歌的女性意识体现在那些方面呢?我们通过三首诗来看一下。

《赠邻女》 (又名《寄李亿员外》)

羞日遮罗袖, 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 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 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 何必恨王昌?

根据历代文人对鱼诗的研究, 我们可以判断此诗写于鱼玄机被李亿抛弃之后。宋人阮阅明确说这首诗是“怨李诗”。元人辛文房也说:“咸通中及笄, 为李亿补胭侍宠。夫人妒不能容, 亿遣隶咸宜观披戴。有怨李诗云:‘易求无价宝, 难得有心郎” (辛文房《唐才子传》,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我们先试着翻译一下这首诗:

晴朗的天气、美好的阳光, 我却只想用衣袖遮住脸庞。

大地复苏、万物怀春的季节, 我却不想起床梳洗化妆。

价值连城的宝贝容易寻找啊, 却难找有情有义的情郎!

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啊, 泪水打湿了枕头,

满园春色无心赏啊, 因为他让我寸断肝肠!

既然知道自己的才情姿色能找到宋玉那样用情专一的男子

又何必去恨那个始乱终弃负心薄幸的王昌?!

这首诗是鱼玄机写给李亿的。李亿, 字子安, 唐大中十二年既858年状元 (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条》) 。据《唐才子传》记载, 鱼玄机“咸通中及笄, 为李亿补闕侍宠”, 及笄既15岁, 859年, 李亿中了状元的第二年, 遇到了15岁鱼玄机, 并纳为小妾。那么, 15岁的鱼玄机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色既倾城, 思乃入神。喜读诗书, 尤致意于一吟一咏。” (《三水小犊》) “性聪慧, 好读书, 尤工韵调, 情致繁缛。”看,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且才情、气质都很出众的女子啊!而这个女子遇见李亿的时候, 正是李亿高中状元金榜题名之时, 这是他“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唐孟郊) 之时。郎才女貌、才子佳人, 一见钟情!于是李亿纳鱼玄机为妾。但是一见钟情往往是不长久的, 加之当时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 一个新科状元, 怎么能娶一个“长安倡家女”呢?而当时的李亿已有正妻, 所以时间不长, 李亿便看腻了鱼玄机, 并把她送到了咸宜观里, 让她当了一名女道士。这首诗就写于李亿抛弃了鱼玄机之后。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评判男人和女人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 是双重标准。比如拿婚嫁来说, 男人可以娶妻纳妾, 女人却不可以和丈夫之外的男人有暧昧关系;男人的正妻死了, 可以续弦, 女人的丈夫死了, 却要求守节。如唐朝后期的女教著作《女孝经》中就说:“男有重婚之义, 女无再蘸之文。”。加之在此时的中国, 从夏商之时就已经确立的男权的统治地位到了唐朝变得更加成熟和不可撼动。与此同时, 要求女子必须服从丈夫、不许他人染指的贞节观念也越来越强烈的存在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中。双重的道德标准导致了当时的文学批评是按照男性话语构建的, 这就导致了同样的描写男女之爱的题材, 男诗人写出来就会受到追捧, 女诗人写出来就要饱受指责。李白曾经写一首名为《杨叛儿》诗:

君歌杨叛儿, 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 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 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 双烟一气凌紫霞!

笔者认为, 香艳二字已经不能完全形容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而按照封建社会的要求女人最需要遵守的道德标准来看, 这是伤风败俗之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李白的形象, 相反这首诗还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欣赏。在鱼诗《赠邻女》中, 只是说:自能窥宋玉, 何必恨王昌!但她得到却是另外一种评价。清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 对《赠邻女》的评价中说:“鱼老师可谓教揉升木, 诱人犯法矣。罪过!罪过!”但是那些封建伦理的卫道者们, 对鱼诗中“自能窥宋玉, 何必恨王昌”、“画舫春眠朝未足, 梦为蝴蝶也寻花”这类激愤、艳逸之语不能容忍, 并视鱼玄机为荡妇淫娃的现象, 恰恰是说明了鱼始终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在这首诗中, 鱼玄机站在了与男性平等的角度考虑了女性在爱情中所处的角色, 并提出了自己的爱情主张。她清楚地看到了在男权社会道德与礼教的重压下, 女性很难找到自己的“有心郎”。而即使找到了, 最后受伤的还是女性, 还要为爱而“垂泪”、“断肠”。但是, 难道女性就应该这样屈服吗?不, 为何要为负心薄幸之人黯然更清楚地意识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 她不甘愿接受这种压迫, 而是面对这种压迫, 对男权发起了最直接的挑战。

《浣纱庙》

吴越相谋计策多, 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 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 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 空有青山号苎萝。

春秋时期的吴越相争中, 越王勾践使用了很多的计策, 相传西施就是其中“美人计”的执行者。因为西施的出现, 导致吴王夫差耽于女色, 朝政荒废, 最后被越国灭亡。关于这段历史的传说版本很多,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因为吴王被西施迷惑, 导致吴国灭亡, 西施是红颜祸水。其实在中国历史上, 绝大多数人是站在男权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 正是因为如此, 从褒姒到西施, 从貂蝉到杨玉环, 哪个又不是被看作红颜祸水呢?鱼玄机却不然, 她清醒地认识到了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一双笑靥才回面, 十万精兵尽倒戈”。西施刚刚回眸一笑露出一双酒窝, 十万精兵便被瓦解了, 但是西施的作用谁会想得到呢?他们只记得范蠡和伍子胥而已, 于是她接着写道:只今诸暨长江畔, 空有青山号苎萝。夸张是夸张了一点, 但却充分肯定了西施在越国与吴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面对强大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这种肯定极其可贵的。

尽管西施是后来中国文化中“红颜祸水”的标志性人物, 是诸多君王的警钟和教训, 鱼玄机却以挑战男权世界的勇气、来赞颂西施为越国做出的贡献。她的话语是千年来没有人说过的, 她的挑战是千年来没有人做过的, 正是她的这首诗, 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女性社会价值的真实体现, 才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女性对于话语权诉求。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云峰满目放春晴, 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 举头空羡榜中名。

“崇真观”是道观名, 在长安朱雀街东新昌坊内, 开元初立。这一年的正月或者二月, 进士科考毕发榜, 榜张贴在了崇真观南楼。鱼玄机游春到此, 写了此诗。面对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 鱼玄机感慨万千:恨只恨我是一个女子, 不能参与科考, 只能空羡这些考中的男人们, 如果我有机会, 还不一定谁是状元呢!一个“自恨”, 一个“空羡”, 包含着多少叹息、不满, 又包含多少自信和诉求啊!《唐才子传》上评:“观其志意激切, 使为一男子, 必有用之才”。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只是给男子提供了发挥才智的机缘, 而罗衣女子无论有何等才学, 也不能够攀桂折枝。此诗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身为男子而参加科举, 却蕴含着对那个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的怨怒, 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 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这里, 可以看出鱼玄机确实不凡, 她敏锐有志向, 不甘低于须眉, 敢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鱼玄机的女性意识也表现在她认识到女性的才能和价值, 对女性没有机会施展自己才华干政理政极为愤慨。儒家礼教对女子的立身处世限制得非常严格, 她终身只能藏身闺门, 主持家庭内部事务。种种荒谬绝伦的约束规定泯灭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对社会舞台的关注, 她们的才能失落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也有极少数女子在桎梏束缚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并发出了极其微弱的抗争之声, 透露出奴隶时代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一线光明。鱼玄机便属此列。她无视礼教的荒唐说教, 不仅自负地肯定自己, 而且大胆地发泄出才华不能施展的不平之气。

虽然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后期, 在强大的封建男权主体意识无孔不入的笼罩下, 鱼玄机的女性意识虽然产生了, 虽然放射出了人性的和耀眼的光芒, 但最终的结局也只能和她生命的悲剧结局一样, 为历史留下一些谜团和可供讨论的话题。但正是鱼玄机以自我及自我世界为主体, 将女性敏感的心灵和强烈的激情全部投放在自身, 把地位卑下的女性在重重束缚、重重压抑的封建社会中所承受的苦痛、不公以及不满尖锐地表露出来, 才使她的作品达到当时其他女性难以达到的一种深刻。也这是因为鱼玄机的出现, 才一扫唐以前中国文学中女性的迷失, 一扫中国历史上女性话语的缺失, 才使女性主体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断觉醒, 才有了李清照的词、朱淑真的诗, 有了更多女性作者和作品, 才使女性的话语权能穿透重重的男权黑幕, 抵达今人的世界。

摘要: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一生短暂、坎坷, 也正因为如此, 她写了很多与以往女诗人相比很有个性的诗, 并且女性主体意识在她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 关于鱼玄机及其诗歌的研究很少,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关注鱼玄机的学者渐多, 也有一些研究成果。

关键词:鱼玄机,研究综述,艺术价值,女性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唐皇甫枚.三水小牍[M].中华书局, 1960.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第2册) [M].作家出版社, 1957.

[3]、阮阅.诗话总龟[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4]、代晓东, 代东东.悲情鱼玄机——超越中的毁灭者[D].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2007.

[5]、李素平.浅论鱼玄机的双重人生悲剧及其成因[D].阳职业技术学院, 2009.

[6]、李素平.鱼玄机用典艺术初探[D].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2009.

[7]、李素平.论鱼玄机诗歌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及其艺术效果[D].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2009.

[8]、吴红云.论鱼玄机诗歌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D].湖北大学文学院, 2009.

[9]、郭江蕙.梦为蝴蝶也寻花[D].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9.

[10]、殷晓燕.他者视野下的经典女性书写声音比较——以唐代女诗人李治、薛涛、鱼玄机为例[D].成都大学, 2010.

[11]、宋东霞.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盐城师范学院, 2010.

女诗人诗歌 篇2

——欣赏《晓蕾诗集》

何宏斌

天津女诗人晓蕾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描写梦境,可谓说梦、解梦、问梦、圆梦。随着书本一页页翻开浏览,梦的频率反复出现,波及人生、情爱、时空和自然界的物象‘同时也震荡着我的心灵,渐渐的感觉这异乎寻常的梦已经超出文本的原意,升华为一个灵动的词根。静谧的京郊秋夜,我仿佛听到她的心灵低语:当今的政治家在寻梦,富商巨贾在寻梦,贫民百姓也在寻梦,作家和诗人更应该寻梦,总之,各阶层所有的人更应该寻梦,中国人早在二十年前,就进入了寻梦的时代,十三亿形形色色的梦,汇成一个大中国梦。

做梦的通常解释是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寻常百姓出于高级动物本能的生理反应和生存要求,往往梦见鸡、鸭、鱼、肉、或最起码的衣食温饱;智者的梦堪称寓言,让我们从中领悟哲理,庄周梦蝶之典故,比喻生命变幻无常;而诗人的梦就是一首诗,用人类最精譬的语言写成,大含细微,宣扬教化,令人深思反省。晓蕾既是执著的寻梦者,又是又是用心灵语丝编织梦想的才女。她的诗集收录近百首诗作,分为“人生旅途——大自然的旋律——永恒的情爱——夜空,火焰在燃烧”四辑;单从作品分门别类看,她对艺术的追求是博大的,永无止境的。再阅读她的升锦佳作,我们的心不仅为止感动,掬一捧真情拧出的晶莹,换来如释重负的轻松微笑,而且还欣赏到那些个性化的文字方阵所凸现出的美学价值,譬如《放飞心灵之鸟》“……群山如青铜浮雕/回光如一束佛家之外的圣火/将心的宁静煮沸/没有语言/能渗透此刻的感悟……历经世间痛苦的诗意/竟能将忧伤唱成美丽。”又如《眼睛》:你的眼睛/是一座爱的火山/燃烧成屡屡柔情/却不知我干涸的心田里/最后一朵白玫瑰/也化成了灰烬/你的眼睛/眨一眨/我的记忆/顷刻间倒塌为一片废墟/一种快感/一种永恒/暗示一个无言的结局。”再如《黑夜》:“用它巨大的袍子/把大地笼罩起来……我做了一个梦……一只有着蓝绿色/闪亮羽衣的……美丽的鸟儿/它头顶着凤冠惊疑地耸起……”。这些句子是绝对纯正的是诗,不可思议的文字蕴涵着妙不可言的诗味。以下引《梦》诗为例,我不揣冒昧浅析之。“梦是什么?”晓蕾常常憨问自己。“……梦”不会甘愿被摘掉翅膀/……梦里多少次航海/我都搁浅,迷失在海滩上/……梦不像夜幕那样飘渺虚无/它回旋着金色的希望/梦,不像彩虹一样绚丽,做的越美/越留下苦涩的韵味…….”在她的妙笔下,平淡无奇的梦居然生动起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的穿透力,情感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并折射出理性之光,所有的悬念和答案,通过锦心绣口而委婉含蓄地自问自解了。诗中的第一人称,狭义上是指女作者,广义上代表我们。她的体验,使我们感同身受。

人为万物之灵长,不仅幼儿有天真烂漫的梦,少男少女处在多梦的花季雨季,而青春之梦是罗曼蒂克的多资多彩,犹如天边的虹霓,令人遐想;梦,还会伴随人进入壮岁暮年,乃至一生。人的前半生是播种梦的季节,后半生是收获的季节,并且是享受累累硕果。人生如梦,亦真易幻,而不完全是海市蜃楼,或者天方夜谭,所谓真,是指许多人以前梦寐以求的东西,后来意外得到了,诸如巨额财富、至高无上的权力、眩目耀眼荣誉光环等等;所谓幻,是指普通民众当一辈子家,作一辈子主人翁的社会地位化着一场梦,昔日的“老大哥”下岗失业,陷入生活窘境,反而向豪门新贵讨生计,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亿万富翁与穷光蛋之间存在天壤之别,难道人心不失衡吗?这种现象又怎能保证法律上的人人平等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失去的一切只能在梦里寻回,所以梦就会多起来。晓蕾似乎有先见之明,为那些落寞绝望的心提供庇护的避难所,经她创造性开发的梦境,随时收留皈依者。当理想的目标还是美好的憧憬时,她的苦心孤诣已经很伟大。她是梦幻王国的无冕女皇,永远跟臣民同悲同乐。

再引用《迷失》来加深我们的印象:“寻觅了很久的宁静/长出了野棘/扎出掌心的血/染出一条鲜红的路/而今,总也找不到走过的足迹/逝灭/寻不回飘去的春梦/烟消/早已远离了最初的疯狂/早已痊愈了过往的心伤/不再是泪涟涟的风景/不再是凄惨的悲歌/遥远的故事/像远去的纸船/让寻觅你的人不再找不到家。”这首精美的小诗无愧力作,足以令人读出万千气象。受此感动,我们不仅蔼然回首,曾几何时,谁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迷失,小到少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化作水月镜花,大到阅尽世态炎凉、饱经岁月风霜之后的信仰危机,一言难尽。既然有迷失,就会去寻找,而寻找不妨说是寻梦。“那条鲜红的路”是雪染的风采,屈子求索时走过,晓蕾紧跟而来,她和许多跋涉者在探索中成熟,变的刚毅自信。晓蕾出生在河北省廊坊自古燕照多慷慨悲歌之士,虽说古今人士不可相提并论,但这快古老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赐给燕照儿女化悲为壮的性格。晓蕾就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寻觅着它的诗梦。那小纸船满载着童话故事,驶入历史的长河,远航生活的海洋。昨天的故事已经了结,将来的故事还会发生,因此,必须继续寻找。但寻梦很累人,于是她向往那种宁静,作为疲惫心灵的螅园,也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进一层说,这种宁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驿站呢?何尝不是人类的最后的归宿呢?

宁静长出野棘是象征派的表现手法,洋为中用,横向移植,嫁接传统艺术,使现代诗歌生长出奇花异草,构成诗坛靓丽的风景。在诗创作上,无论借鉴抽象派或印象派、还是朦胧派、意识流、都不能脱离现实、抛弃传统,否则,只能是孤芳自赏,即使有几个知音吹捧,终归让大众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迷失》短短16行诗,不是简单的备忘录,而是,概括了人生的全部内涵。由此可见,作者的笔下工夫是何等的了得。晓蕾在创作上兼收并蓄诸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诗风骨。她从来不自我标榜任何诗流派,但各流派的诗人都敬重她的诗作,仰慕她的诗格人品。当一些写诗的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制售讹诗语垃圾,并把文本语言折磨得气息奄奄,把回光返照视为生命的张力时,晓蕾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睿智给部分干尸般的衰亡的诗语言注入青春活力,让广大读者重新获得唯美的享受;这种现代与国风的诗语言揉合,可称之为再生之语言,特点是雅俗共赏,近似无语言,人诗而成磁性语链,附着力极强,很难撤散替换。

在另一首《反思》中,她仍然不停地寻找着。“梦幻里我在寻找。/那轮永不垂落的太阳/红色的……”毋庸质疑,这是在寻找真理和温暖,因为真理就像太阳一样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又发出光热温暖人间,一语双关。“梦幻里,也许我永远无法找到因为找到意味着停滞、终结……”这句诗富含哲理,可以说努力寻找比终于获得更重要。

暂且丢开梦的沉重话题,聆听一曲大自然的优美乐章,让我们松弛一下紧绷的心弦吧。“……只需要几滴露水/生活多清贫/你却被奇异的感觉袭扰/不愿意继续包裹在那阴暗的地穴里/心的渴望吸引着你/冲破地笼/艰难地向着太阳爬去……”(<知了>)是高洁的象征,它索取的仅是清露,却为绿色的风景尽情地歌唱, ‘僵身不负光阴逝,化着秋天休止符’(引自冰河诗句)。同一题材,古今佳作不少,唐诗《在狱咏蝉》就是传世名篇,晓蕾的诗可与之妣美。她悟出了死与变的道理,应用辩证法则,一分为二看事物,阐明蜕变有良性的,亦有恶性的因果关系,若是 ‘蜕化出爱之夏的精灵’向光明攀升,便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如果蜕化变质,就像贪官分子,那无疑等同蛆虫。仔细想想眼下无多所求的下岗 工人,不正是付出之后变成了寒蝉吗?蝉为意象,展示的意境是多元性的,关键要看读者朝哪方面联想。

此外,晓蕾描绘大自然景物亦渗透着梦幻色调,时而,斑驳陆离,朦胧中给人某种启示;时而明晰清丽,显山露水,草叶的绿韵赏心悦目。她对情爱的刨白别具一格,乃是阅历丰富之佐证。情爱一词意境更宽泛,并非爱情的翻版,也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恩恩怨怨,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女诗人写爱情题材明显占据优势,再穿插梦的词根,便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效果。相遇是缘,缘尽则分,人生本来聚散无常,徒叹奈何。不过,晓蕾的诗《带上我的祝福》却提示:“也许有缘/我们在同一个月色/如水的夜里/相遇、相恋/也许,缘尽/我们在一个烟雨/蒙蒙的黄昏分手/匆匆的你走了/正如我匆匆地来……”她的《心的企盼》又是什么呢?原来“那风雨中的窗外/栖落一只孤雁/那是断魂的图案/从此我的心酝酿出/一个惊奇的新绿/渗透我跳动的脉搏/瞧!那远方天空中的乌云/是我激动不安的思绪/将在你的眉前飘落/闪烁在每一个梦际……”读罢这几句诗,乍觉眼前一颗破碎的心在痛苦地呻吟着,我下意识伸出手,几乎触摸到了那桃形的情伤。这是谁的心呢?也许是你的我的他(她)的。哎!爱情总是甜蜜掺和苦涩,爱过,恨过,无所谓谁对谁错;天长地久是向往的圆满,曾经拥有是记忆的亮点,毕竟天有阴晴,月有盈亏,此事古难全,况且,人啊人!

晓蕾诗集里的梦贯穿始终,被她发挥的淋漓尽致。梦是人的大脑在休眠状态下产生的幻觉,或者说由脑细胞释放出的一种潜意识。在女诗人眼里,黑夜就是大自然的一种梦幻,一切物象迷离混沌,生命的静与动都染上神秘色彩,天人合一而悟道,参透玄机而通灵。对诗人而言,这种创作氛围至关重要,并非故弄玄虚,参悟可令人的思维空灵,当然会喷射出飘逸的诗句。所谓创作从有技巧到无技巧,诗则进入化境,大概不过如此吧!

诗坛有“黑夜意识”之说,那是另一层面上的隐喻。晓蕾的诗直接或间接取材于梦,虚实叠映,构筑独特的情境,并且是零距离透视生活,大大超越了“黑夜意识”。在理论上,她否定自己隶属“诗歌玄学”范畴,而是一种“光明意识”唤起的诗觉醒,因为黑夜孕育着黎明,曙光初露希望,堪称诗艺术和意识的提纯,诗理念的创新,诗技巧的突破,诗人的建树,凭此 把晓蕾化归当今中国第一流女诗人的行列不算过分,诗坛应有她的重要位置。但从她的诗句看出,她并不在乎名利的东西。她蘸心血写诗,和泪磨诗,即所谓鼓与呼,若能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她就很知足了。

写到此,本该收笔,但感觉似乎意犹未尽。评诗,我是外行,实属滥竽充数。对于引用别人的理论,又觉得受约束,加上我疏懒惰性,很少用心读及古今诗话,也不想临时抱佛脚查阅资料,只好罢休。一首诗,一百人读有一百种感受,这叫一诗百味。我这篇读后感全当门外汉的诗评,并以此捉文敷衍塞责。

四川绵阳女诗人作品辑 篇3

落叶之歌

如果我可以选择

我将悄然而落

不撕裂枝头

不触痛大地

甚至可以飞舞出弧线

甚至可以优雅着淡然

其实我不能选择

在早上或是中午

在黄昏或是深夜

其实我不能选择

在土里或是水中

在石缝或是山间

不知道哪个瞬间哪个地点

就定格了我飘落埋葬的永远

其实我想说

我来过

我也将离开

或绿或黄的色彩

或深或浅的苦痛

或浓或淡的喜欢

来过

也将离开

那么多的来过 都已离开

亲爱的你是否释然

坚持

花开了,我在坚持

雨下了,我在坚持

天黑了,我在坚持

茶凉了,我在坚持

曲终了,我在坚持

乌倦了,我在坚持

有人争吵不断

我在坚持

被强虐的鸡飞狗跳

我在坚持

被疼痛的公平正义

我在坚持

坟墓上杂草丛生

我在坚持

像等待戈多,我在坚持

黄昏

雨后的黄昏

天空湛蓝而高远

云朵圣洁而高雅

微风清凉

远山清新

雨后的黄昏

麻雀学会了悠闲

在花园里散步

也学会了关心时政

在电线上相向而座

开起了圆桌会议

决议是否攻占

下一个黄昏

雨后的黄昏

蝉鸣急促而尖利

像提醒

像告密

像煽情

张英的诗(2首)

安,是一切完美的开始

是一切温馨的总和

安是一个人,安

在美女中是美女

在悍妇中是悍妇

在众人中是众人

在个体中是个体

安是一个人

安是一个人,安是一枚

温室中的青杏

娴静优雅

缓缓成长不被打扰

就像青杏的酸涩不被品尝

安走出房门温柔可人

安啊,怎么知道

温室离季节有多远

离阳光风雨有多远

离瓢虫、蚜虫以及红蜘蛛有多远

安是一粒最干净的种子

在稳定的秩序中成熟

安啊

从未遭遇关键时刻

花的隐喻

栅栏直立在蔚蓝的天空

在栅栏的边缘

在山地,在蜿蜒的道路旁

神秘的虞美人灿然开放

你可看见

葵花的一生都向着太阳

而每夜每夜

罂粟花的歌在风中飘向远方

拉拉的诗(3首)

在外滩眺望

路边的黄包车请停下

要不你绕一圈也行

我在你左边一盏坏掉的路灯下

你占错道了汽车正在驶来

将手柄下的铃铛捏紧

清脆得过于招摇天时过晚

还是不要打扰睡着的人

我特意穿上老北京布鞋

也不知道是正品还是高仿

鞋里的塑料味确实地道

不管三七二十一

走路细声细气算是达到目的

来之前百度上说上海人多

而我的普快到达终点已是晚上

嘿路边的黄包车

你送我一程就到外滩

无论如何要让我饱饱眼福

毕竟凌晨一点对于我

莫过于最隆重的接待

大大方方地也不需要鬼鬼祟祟

不要见到我像是

见到吸血鬼那样

坐车的钱我还是能够支付

我身上没有腥味

明明记得昨晚拿潘婷洗澡

如今产品里全是清水

蚂蝗也开始闹饥荒

总觉得你精神恍惚

我确实想要招呼你

看你流利地踩着脚踏板

可你应该在看我之前看看四周穿行的车辆

拆封胶卷

大巴车正在启动离合

准备以低调的速度行驶

还会经过曾经差点崩溃的乡间小路?

在出发后的不远处接到下雨的通知

直面开门见山应该没有人会

怀疑这独到的把戏我没有慧眼

你终究属于夏季

蒙上一层猜不透的轻纱

这里你的整个行为都显得粗糙

我知道你在很努力的学习温柔

而本质早已住进意识

责怪你把我的视线贴上墙纸

看不见单反的镜头感光已经超过两千

脸谱可曾安好?不是有意使你曝光

我是从遥远的地方赶来

胶卷还没拆封请帮我

找个干燥的地方搭上脚架

再给我一次特写的机会

差点与两台黑色轿车追尾之前

nlc202309081437

它们紧急刹车停在排队逃生的蚂蚁身上

房屋之余

从十二岁的凌晨开始计时

便在慢摇椅上等待

等待一只没有署名的孤独

阳台边沿的护栏似要翻倒

不锈钢金属也装饰着诱惑

我垂直的目光只能抵达对面的窗

挂在铁索上咆哮的遮光帘

把我的一只小手陷进缝隙里

可怎么也拉不开被反锁的门

在宽敞的奢侈的大房子里

只能听见我一个人的声音

我用婴儿的啼哭声诉说

想见一见门外脱俗的太阳

在夕阳出轨之前

我怎么也够不着门的把柄

痛恨自己的手臂太短

只能打开望见天堂的窗

在这里困苦都将成为短暂的空白

我在你们反锁的屋子里失忆

不要责怪我的幼稚我还是个孩子

现在是什么季节与我无关

推开那扇窗扯开终日的腻味

再没别的更好的地方让我拥有童真

发了疯似的掀翻所有的道具

捡起碎玻璃下发霉的照片

那并不是我年幼的模样

在你们走远以前我已经发现

本质的孤独与我脱不了干系

不会等到天黑不会等到门铃响起

对开门之后的景象不要感觉惊讶

我不在家泰迪熊也不在

我和泰迪熊在空中过得很好

晴天的风比你们的胸脯更亲近

躺在垫满树叶的摇篮里

也是松鼠住的窝

在这里我听见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灵鹫的诗(2首)

全是旷野和电线杆

这被太阳青睐的土地

直来直往

吸人的气体都种上了生态的符号

风沙的生活

没有骨架和臭脾气

巨大无比的地毯

行走和穿越都四平八稳

风斜着吹

铁轨在旷野上刺绣

发出咂咂的声音

下雨下雪下冰雹

都在身外演绎

旷野叫我放弃固执己见的生活

这少有发情的土地

在新疆的西部

寸草不生

只有稀少的汽车夸父逐日一般不停劳碌

奔向裸露的产房产下果实

纵横的旷野

一望无际的旷野

匹配远方

匹配苍莽

旷野的上空

影子在飞

看到的都沦为了风景

入眼的石头都被体内的药水泡过

而无法正常热胀冷缩

所有语言的偏瘫和神经的麻木都被风沙养育

而无法完成灿烂的昼夜交替

古丝绸之路上宁静的舌苔

好像要变味了

最普通的石头和最没有规律的沙子

都自觉地成为身体的戈壁

干枯挺拔如白杨

这凉沁的孔雀河

要等一个季节才能看天鹅起舞

跳西北痛苦的芭蕾

十一点的夜路是城市边缘的黑幕

比风还不会调情

去助人缩小对西北荒凉的偏见

而司空见惯的星星呢

放在戈壁的上空

它们都不会跳下来撒泡尿

浇灌口渴的红柳

夜晚

肋骨挤出的野花

叫人无处安放

库尔勒的栅栏

让我吹不到海边的台风

喝不到盆地狂妄的雨水

所有的动荡不安都要在车轮上辗转

而天空再也举不起来了

远方已经落下帷幕

何波的诗(2首)

坡地上的鸦群

他们是,单薄贫瘠的山坡上

土生土长的妖魅

传说:总和死亡、坟茔、鬼神居住在一起

一个孩子的敬畏之心,就这样

被撩拨起,她以为只要捡起一块石头

砸向它们,大地自会织一道结界

四十年后,石头落地

那群黑色的枯叶,被风暴刮到半空

瞬间,又闷声坠地……

似乎所有赶山的日子,她的目光

都在追随坡地上,谈笑风生的鸦群

直到它们长出庞大的根系

春季茶事

开春,老茶树在第一道吆喝声里

眉批春天,以清明为界线

明前雀舌,明后炒青

就像少女和少妇,一夜改变一生

老式的手工茶事,铁锅洗净

簸箕在太阳坝里晒得正好

柴灶里的炉火漫不经心,等着

采青回来的女人,把叶苗倒进锅里

男人们:三次杀青、一次揉捻、最后炒制

几个小时,清醇的茶香轻轻扑鼻

一刀手工草纸包裹起来的

是一种说不出的怀念的味道

现在的茶树多了,人就变得懒散

用电加温的机械臂,不再挥汗如雨

淡而涩口的汤水

少了几许,寻者遍山隅的庄重

开春,行云流水的手工茶事

一蹴而就的现代化茶事

都在岷山腹地被炒来炒去

敬丹樱的诗(3首)

迟到的信

只有溪边的小树林

nlc202309081437

记得那夜

月亮发出过婴儿皮肤般柔软的光

送信的蜗牛从一根葡萄藤出发。它那么努力

仿佛

能爬过三十年的时差

古墓日记

自那日为你所劫,方识昙花有多美

就有多绝望,于是我自囚于此

饮恨,饮酒,写格调不高的句子

一旦成为习惯,孤独也是好的

孤独多么安静。

陆续听到虫豸窸窣,雀鸟振翅

水声潺潺,小调悠远

像是三月已至,外面应该更暖和些了吧

虽早已不谙世间炎凉,亦不信鲥鱼有刺

海棠无香之说,你若不来,我便关闭耳门

红楼一梦。我原非良善之人

你若春风得意

我惟愿那匹马,一直跛着

冷叙述

他布下工事。她摸石头过河

他将清风寨一举拿下。她的脚被石棱割破

他俯身铲去残余的罂粟

她任泛红的河流漫过裙角流苏

他埋玉帛于荒年,夜观黑鸟

登楼作赋。她恼慧根三千,都作了土

他解佩剑相赠。她等。煮熟的种子从石缝冒出

他解佩剑相赠。她读。刃口来回滚动的冷叙述

温芬的诗(2首)

老故事

第一次读你

深深被打动

内心的喜悦

沉醉得一塌糊涂

游走四方

不知回头是岸

就一个念头

想经历一次磨难

风流和风情接踵而至

亦真亦假

要么躲避

要么回乡

许多年了

仍存着那一段

我与他反复沉呤的诗句

充满野性的未经雕琢的

钻石般的感觉

不曾比较钻石与玉石

孰最尊贵

翻动着老照片

说一说悄悄话

话题永远只有一个

眼花的老奶奶

一针针绣着光阴

日子总在翻新

闯荡了山水

折腾了生活

心又去了远方

素色乡村

田埂上老牛

还和我说话

一一你看

塘里鱼虾鲜活着呢

我的村庄怎么老了?

憩息的石磨

转不回过去的光景

老井还有水

蜘蛛网封盖了童年的清澈

果子不在一个季节成熟

收获果子的喜悦

对于树是无情的

摘下的是颗颗心

没有院落的村庄

让我另眼相看

听不倒芭蕉雨的窗内

不好安眠

小树林捉迷藏

还是心动的画面

周微的诗(3首)

小寒

此刻,夜幕滑落

寒气丝丝入侵

一群麻雀,在平原呼啸起落

蓝色的春雷,拽紧心脏

天上没有一颗星辰

尽管中午的时候出了太阳

不同的人在阳光下

把自己的睡姿交出去

不理会,那个打开门又离去的人

但是天空已经很久没有蔚蓝了

这个词语,连带一些不好的记忆

灰白的天空仍可以望向很远

雾霾也退去三千里,就像

墨汁向上浸向墨碟,逼去水的回忆

她走在路上

常绿的香樟取代了梧桐

两个病人听到了笑声

小寒,宜温酒下面

宜亲切微笑

宜操着方言握手言和

黑与蓝交替空隙

他的手在黑色的夜幕下

点亮一盏穿过风声的灯光

好像麻木冷漠就会躲开

鲜血,一大团一大团的鲜血

我就能躲开,伤心难过,那些打败我的阴暗

比如“你要喝牛奶吗?”牛奶的奶泡就会带着

洁白的生命芬芳从黑色的字体上浮现,像无知的维纳斯

带着海底的泡沫,任由南风轻轻抚摸

但“大口大口吐血”,手足无措的场景

痛哭涕流就不会真实再现,因为人啊,趋利避痛是把好手

而命运,此刻高高在上,踩在云巅

这个任性冷漠而自私的孩子,这个受尽伤害也伤害别人的孩子

这个泡着眼泪和绝望长大的孩子,他喜欢

把幸福撕成碎片,哪怕一点点平凡的奢望

此刻,我真怕我被命运附身

黑色的字一个个跳出来,成为判决

那么一个词的成功和失败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一首诗的起义就格外苍白

像一个被抢去一切玩具的孩子

除了扔泥巴、吐口水,除了搓着手,焦急等待

还能怎样?

你已经扔下我,滑入维纳斯的睡眠

还有上帝,他爱你,就像爱他的孩子

他俯身吻你的额头,而世人只得纷乱如蚂蚁

偏不让你安静,偏要挽留最后的虚影

为此我不能流泪,流了仿佛就承认

我是在害怕,或者在庆幸

我是被命运选中承担不幸的人

场景:7月29日

nlc202309081437

尽管隔天为你换水

腐烂已深入根底

浑浊的液体告别

你陪伴的700多个日夜

我写过你的油亮的叶子

幽深的梦境,在七月

你带来的清凉

但你一点点挥手告别

我把枯黄的叶子与腐烂的根清理

为你换上干净的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

如今只剩一个空瓶,浑浊的水

我还不肯承认你已离开

根还油绿、硬挺

怀念上面曾经密麻麻的新芽

所以我把你的根泡在水里

看它渐渐把清水染浑变臭,看它渐渐发软发黑

为什么要离开呢?

在无声的陪伴之后

在粉红的掌、油亮的叶闪耀之后

是否你认为

这样决绝地落幕

才让夜幕中下滑的诗篇

深刻在黑色的星空

杨晓芸的诗(5首)

题天彭牡丹之玉楼子或月宫花

雨音即语音,珍珠宛转玉盘倾。

花瓣像带电的词屑,匐向蹙金的中心。

春意编排绿浪,拱出千堆雪。

而你是手捧残雪的冰雕匠人。

你又化身月光魔术师,激活花瓣里的磷。

之后是词之磷。蹙金绣线收紧

仿佛稳定不安稳的宇宙骨骼……

之后是黑屏。黑暗中

雪狮献祭,剖开玲珑心。

题天彭牡丹之一品朱衣或状元红

审美它显然涉及审美的政治。

清明后,自然赐予它淡金色的璎珞

(也是赏给赏花人的璎珞)。璎珞

而非饕餮宴后的斑驳。

(蝼蚁花间马拉松,朱袍拂袖了无痕。)

这怒放,这从不俯首的火焰

多像斩而复生的萌蘖枝。

自然的芳香劈克政治之芳香烃

这是花的勇毅。

今日阴

海市蜃楼里辗转。

雨裹微粒的漂浮带,蒙眼

嘶吼的男神。

短信发向晦暗不明的未来。

乱流之黑哑哑人群,如油布翻卷;我想到

油布的可燃性。

低空沉滞雾霾,近似于道德的灰。

乐果

繁花未必繁华。

孤独渐趋圆满。

核有肉身之悟,我揣着明白。何妨

噼里啪啦流星过,何妨举杯自我倒彩。

访芙蓉溪正源之杜家河

幽弦一抹的绝响。河流拐弯处,几次顿足。

实为两脚黄金泥;实为喜纳阴天小寒意。

天空呆板,心中自有明暗律。

斑茅摇摆雪花头,白鹤三两只,擦拭风景的晦瑟。

两脚黄金泥沉滞。

通往山外战旗河,是几里遗憾。

①战旗河系芙蓉溪支源。当日行至芙蓉溪

正源杜家河上杜家桥,因雨后村路泥泞不

堪而桥头徘徊未至。

毛毛的诗(2首)

琉璃

琉璃里的孤独

是流动的

它不静止

当我停止思考

我代替我的手

在它编制的空气和分贝里

惊喜压抑

你看窗外那些

黑色的自由的不一定是蝴蝶

落在我的眼眶里

肆意张弛的

只是一点灵动的气质

它不会比晶莹的月牙

更接近泥土

接近太阳

接近庞大的

失落和欣喜

我必然会活着追寻

琉璃之外璀璨的孤独

将身体收缩的越来越轻

像一颗樱桃

在你的嘴唇上过夜

我圆满了

吮吸完你的孤独

我像是已经好了

我不愿提及我的名字

像是一生中

不得不重逢的敌人

在水流粉嫩的目光里

向孤独开出的紫蝴蝶

朝着风飞来的方向飞去

意料之中

我会将自己捏成

一枚精致的羽翼

不快不慢的

深入

再深入

在深不可测的冷里

更冷一些

不能说这是一种病吧

那玫瑰开的正艳呢

像舌蕊里的刺

不闻不吻

便不寂寞

你有一千万种颜色

能从眼睛里长出来

昨夜

我从医院出来的时候

是红色的

你们相视而笑

像是已经好了

郭诗莉的诗(3首)

当我置身在湖面之间

风止于水,镜未磨。

云朵卷舒。飞鸟婆娑。

投下目光的美好。

山、花、 树,

在水的镜像中。

胜过了宋词的婉约。

鱼群的脸。满脸祥和。

天鹅,舒缓地收拢舞蹈的姿势。

置身湖面。

她们,

散发着这般的快乐与静然。

几乎穿越了,我所有的暗晦。

经过幻象的画镜。沿着湖水的光,

我仿佛听见,她们的合唱:

nlc202309081437

“来到世上。要活得轻松。

要充满光。还要闪亮。

举着善良的身体,

我不急于,匆忙地穿过小小神界。

而是,缓慢地行走。微笑。鞠躬。

并不停地唤醒:

光。佛。神。

在这儿,在那儿。

在生命停止以前,

来释放出它的辉煌。

苏醒

门依然轻闭着眼睛。

炉火还没有发出声音。

霜花,独自地开放。

积蓄已久的深重,

把草尖儿的眉毛,一再地压弯。

这是冬天的早上,国土还在蛰伏。

几枚鸟声,穿过天空的胸膛。

关闭了一夜的柴禾,在炉火中

恣意地燃烧,倾倒温暖。

我们醒来,在炉火经过的美梦。

梳理身体,迎接新生。

食,人间烟火。

雾霭水声风声花朵的叫喊,

在清晨,

修复着失语的冬天。

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清晨,满脸新鲜的市集

长着动物们肢解已好的身体

他们落下最后一滴眼泪时

没有谁接住哀伤。

此刻,它们被生活挑选

也被同类挑选。

一只猫,需要一颗颤栗而忧伤的猪心

安慰它饥饿的胃

那是一种充满后的欢悦。

在生活的秩序中,我一次次满足了

猫的欲望,又一次次让双手沾满泪水。

更多的生灵,在残缺、在凋败、在死亡

我小小的手掌

无法接住更多的哀伤。

在用生命供养生活的墓地之外

我无数次地捂住满眼的海水。

蒋晓青的诗(3首)

我们

也是个明亮的纸面,

春三月天衣无缝,

一些久远的往事远在前世

也远在来生。

今夜说的话很干净,

白雪千秋。

一串妄动的春雷驱散了审判的景象。

我们应该有正常的夜晚和睡眠。

这些日子,春风送来了铁锤。

年隔久远的烽火经过围场和荷塘,

袍泽兄弟梦里的梅花仓促的绽放,

半生不熟的微笑,散场了。

繁复的风是向我们走来的旧人,

不断更新的岁月,风继续吹;

落尘之夜,我们返回故乡。

涪江边的浪荡汉

涪江边的浪荡汉,内心奔腾。

他寻找过去的酒馆,并疲倦地睡去。

他希望在日落之前找到一口井;

暮色苍茫的时刻,他的眼睛着了火。

他背向的河面不可数的白鹭擘翼惊飞,飞

山窗在曙光里,他用一片纸

检查了黎明的光亮。他爱着的姑娘

隐于风暴。

他梦想着在蜂蜜中睡觉——

让太阳的残光抚摸他的日渐衰弱;

并预言后来的一切。

2015年的屋檐下

二零一五年的屋檐下泛着水光。

白雪覆盖着巨大的荒原。

人和非人都停不下酒杯;

我们都是一个祠堂的。

扔下笏板和端起香醪,都互相思念着对方的脸,

又在彼此的诅咒中死去活来;

眼看栀子盛开,

那些暴风雨所诞生的,

致命的袭击都来自天堂。

张益聪的诗(3首)

安昌河畔

我的内心有无数攀爬的绿色藤蔓

它们不会开出紫色蓝色的花

它们只在安昌河畔喝水 唱歌

再把我的心裹紧一些

我远望石头栏杆在吹捧自己的坚固

我在河畔的水中和几个鹅卵石游戏

直至它们少有的棱角划破我的手指

问我要一些鲜活的血液恢复远古的花纹

在二千二百多年后的绵州

大概和我亲密的就安昌河畔的几棵树

我来它们说爱我要吻我

我走它们说留下请别走

我立于河畔 苦苦等风

不管不顾 时间溺亡

在黄昏中 汲满了生活汗液的棉衫

需要吹干

在伊犁吹冷风的男人

——写给父亲

从四川绵阳拨号到新疆伊犁

我找那个正在吹冷风的男人

现在我有足够多的爱意去爱这个瘦小的男人

这个破裂自己悲喜远走他乡的男人

这个给我完整予我生活意义的男人

这个从小到大甚少陪我的男人

现在还是站在他乡的高大建筑物前

吹冷风逗不落的太阳

数据是他的胡须茬粗毛孔

安全帽是他的妻子儿女

汗水灰尘挖机货车吊车

构成他希望的盐碱地

他一生都在占领丢弃远离

让我曾一度厌恶远方这流沙样的词汇

对于他我从小都爱得稀薄

像伊犁此时昼长夜短冷热失衡的变态天

直到有一晚

我在梦里看见他的白发脱发向我走来

说这些年他给我的父爱并不冷峻缺失

一个人的乌托邦

他不能给你摘花摘云摘月亮

可你依旧爱他

nlc202309081437

就像恋着一个人的乌托邦

你爱他被岁月划伤的面孔

爱他理不净的胡茬

爱他新登陆的白发

推开门

他用醇熟的吻吻开你的心事

他用没生锈的火热燎原你的执拗

像亲历黑夜的浪漫雅致

他永远不在现实泊岸

他是你乌托邦的宿主

赵净的诗(2首)

时间在慢慢溶化

那些尘世的伤

走过半世浮尘

那么轻的靠近

像阳光含着冰雪

停在一个邂逅的时间里

灯是温馨的布景

星星在手中

飞逸着蒲公英的心情

在茶杯边沿读着诗

诗意在心中葱茏

让我们

就这样溶在时间里

流溢在我生活之上

喜欢你不加粉饰

喜欢你至死不渝

喜欢你将平淡日子演绎

成诗情画意

当从生活里长出羽翼

我在你宽大怀里畅吟

空灵升腾的意境

打开这扇窗

诗间泛着金色光芒

这些飞翔的字逐走虚情

将名利粉碎

与光阴交媾的日子

你洁白灵魂养我一生

纵使肉体在时间上长出皱纹

你纯真自由博爱的光

同天地交融

流溢我日复一日生活上

杨艳的诗

时差

停留在迷雾重重的街道

眼前的世界逐渐被层层隔绝

只能摸索着前行

没有任何阻挠,自由来去

或许被现实钳制的太久

突然喜欢这种无色的生活

那么干净、那么纯粹

可这固执的时差

终究会磨灭这最初的美好

无可奈何的被一米阳光俘虏

强逼着我走出这梦一般的生活

遇见那个让我迷失的人

或许是缘分、是命运

注定要我踏进这深渊的门槛

独自一人欣赏静默的星空

也许年少轻狂的我们

才会变得疯狂

正当我们沉沦在爱的泥潭时

却也是我们最脆弱的时候

以至于一粒尘埃就可令我们窒息

所以,当我们各自躺在冰冷的床上

戴着呼吸机,痛苦挣扎的时候

只能用冰冷的泪水当作最后的礼物

虽然这是一份无形的赠予

可也是作别时的安慰

如果还有那么一天

我想,我们会一起点一盏青灯

读着为彼此写下的诗篇

静待菩提花开

让每个时差都印上幸福的编码

但愿下个遇见,不再借过

杨莉的诗(2首)

种树

当思念浸透了骨髓

我病入膏肓

躯体软弱无力

心却空空荡荡

我翻开一本书

模糊成了你的名字

独倚窗前想吹吹风

全是你飘渺的影子

该怎样度过疼痛的时光

该怎样来治愈心尖的伤

我扛着铁撬奔向天涯

种下一颗树遥望你的方向

这是一颗剜掉年轮的树啊

时光将刻满我们的名字

用誓言作水痴恋作肥

浇灌我们的今生来世……

雕刻

我不是青帝

挟春天以令花开

不能如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也无力学香妃

纤臂一抬蜂蝶自来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雕刻匠

穷极一生

既没雕出美丽的云朵

也没制出精致的生活

我每天都会去河边

在清冽的溪水中

使劲磨磨刀具

让它愈发锋利

此生我唯一的梦想

剖开你的心脏

在上面狠狠的

刻上我的情意和容颜

女诗人诗歌 篇4

一、描写自然的和谐

在俄罗斯女侨民诗人的笔下, 她们用大自然的美来否定丑恶的现实。诗歌文字简洁质朴, 但可爱灵动。如小才女尼娜·扎瓦茨卡娅看到海岸边浪花飞溅时, 感到好似浪花在歌唱, 要将自己“撞得粉碎”, 犹如“一组乐曲大胆而无畏”。她抬头远望, 看见一只海鸥“在远远的海浪上空腾飞”, 只觉得海鸥像“白头巾似的”轻柔而舒展地飘荡 (《海滨》) 。诗人运用远近、高低、动静、刚柔的有机结合的写作方式, 将诗人在海滨捕捉到的普通一景, 通过短短的两段八行诗句, 描写得生动和优美, 展现了诗人如同阳光般和煦、清纯的心灵。

《小景》 (1942) 一诗里, 诗人即兴将自己所看到的现实景象真实地记录下来 : 帷幕挂在“宽大的窗户上”, “阳光弥漫的家和花园”, 并“透过小小的窗户”“印在喝茶的餐桌上”, 然而, 诗人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现实景物的描写上, 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景色给予赞美, 帷幕“鼓得像张帆”, 阳光“如同彩色毛线绣的”, 穿过小窗的阳光“像金色的补丁”“方方正正”落在干净的地板上 ; 飘浮的云朵“像白泥做成”。星星、天空、原野、在空中漂浮的白云、飞翔的鸟儿、美丽的花朵等等, 都像是有了生命力一样飞舞在诗人的笔端。

诗人叶列娜·涅杰利斯卡娅讴歌大自然, “空气里洋溢着幸福, 天色蔚蓝, 从那里飘来了轻轻的钟声”, 仰头看“白云徐徐地飘浮——像一艘白色的轮船。” (《清晨》) 中午, 炎热“吞吐”, 杨树从头顶“拂过”, 白云“悠悠飘去飘来”, 明丽的花茎接受着“太阳的抚爱”, 在琴弦的欢快的歌声中, 我们如同与一个“俊美少年”一起, “欢天喜地”地走在路上。 (《夏》) 在《隔着火车车窗向外看》一诗中, 诗人当看到车窗外的荒芜的草地从眼前晃过时, 诗人认为“那不是草地, 那是明亮的花畦”, 因为“无人触摸”过, 因为“色彩斑斓”如同“花毯般”美丽, 令诗人“舍不得离开”。

《喜迎雪》里描写冬天美丽的雪景, 雪落时的美丽洁白, “太阳只是为了装潢 / 才在珐琅般的蓝天上辐射光芒 , 轻轻的雾凇如同白云 / 落满赤裸裸的槐树枝上。”大地被装点得一片圣洁, “人行道、房屋顶熠熠闪烁 , 大街是多么白 , 多么漂亮 !”诗人的心仿佛在欢唱, 欢唱这年轻的时光。“今天不要紧皱眉头——你可听见 ? 欢乐让人歌唱。”女诗人们的美好情感被大自然的美丽和谐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

二、刻画爱情的幸福

情绪是绝望的, 但漫长的人生还要继续, 怎样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生存的勇气呢。诗人们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人类情感上, 去追求爱情, 表现对幸福的理解。如牧师的女儿、生于俄国的阿尔泰的玛利安娜·科洛索娃创作的《我们在火车站上相遇……》:“几次短促的会晤 , 心儿怦怦不安地在跳……“再如娜塔利娅·列兹尼科娃《偶然的一瞥……》: “偶然的一瞥 , 暂短的交谈 , ……你对我是外人 , 但比所有亲人更亲……”

现实是残酷的, 可是爱情是美好的, “每个温暖的字眼儿里, 都把亲昵的音色灌注……” (《我们在火车站上相遇……》) 即使是“窃来的幸福”也是令人回味的。诗人甚至在欣赏恋人的拈花惹草的行为时也感悟到了真实存在的生命价值。尼娜·伊利涅克的《剧场闸口》描写女子在等待心上人去和妻子告别时, 两个人偷偷地眉目传情:“目光捕捉目光 , 暂停一番 ! 若晓得 , 窃来的幸福 / 永远觉得比爱情更值得迷恋。”

诗人在描写纯情之爱的同时也刻画了肉体之爱, 在精神无所依凭后, 人们希望凭借肉体的激情唤起对生的感觉。在《守卫员的妻子》写了一个“一听见哨声就会跑出去”的“喜欢玩乐的妻子”, “坐在铁轨上 , 伸出两条腿。给你块面包 , 给你一根黄瓜 , 你就成了浪迹天涯的流浪汉——开小差的人 , 酗酒的无业者 !”沉溺在激情之爱中的女子, “盘起辫子 , 吻一下 , 让血液燃起来如烈火——”即使遭到丈夫的打骂, 依然“明天夕阳时我还会跑开——跑到放牛的地方 , ”去会见“当兵的”的情人。

或许在爱情里女诗人们才能感到幸福的含义是如此简单, 回忆俄罗斯的爱情岁月, 诗人泪落如雨。娜塔利娅·列兹尼科娃的《静静的幸福日子里》 (1938) : “……我想你 , 想你一个人 , 想得泪花飘落”因为情人在远方的家乡, 在漂泊的流放生涯里, 爱情被丢在了“妩媚的白桦树林”, “我夜夜独自悄悄地哭泣 , 为你, 为房子……为一切举措。”

女诗人诗歌 篇5

1、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2、拿一块泥,捏两个泥人儿,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将咱俩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3、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许穆夫人:最早的女诗人 篇6

记载许穆夫人写《载驰》的最早的也是最为可靠的资料当数《左传·闵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这一段资料,记载了许穆夫人写《载驰》的历史背景。如果我们再结合《诗经·墉风·载驰》篇目下的小序(即《毛诗序·小序》)来读,那么,许穆夫人之所以写《载驰》的原因便很清楚了。那《小序》说:

《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原来,这是许穆夫人在自己的祖国卫国遭受北方强狄(亦作翟)入侵之时,痛当政者荒淫无道,腐败无能;感国力衰弱,落后挨打;思奋起抗争,保家卫国之作。不过,卫国尽管在春秋时期处于每况愈下、任人宰割的境地,它在先前却曾享过三四百年的辉煌时光呢!

那还是在西周初年,周公旦(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平定“三监”、武庚之乱后,封小弟叔封于殷都地带,在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管辖那里的“殷民七族”。周公担心叔封年纪轻,缺乏统治经验,临行时一再谆谆告诫他要向商族遗民中有威望的贤人请教,要爱惜民力,谨慎治国,不要沉湎酒色。《书·康诰》就是周公当时分封他时告诫的文告。叔封到了卫国后,小心地按照周公的嘱咐办事,果然赢得不少殷商旧贵族的支持。由于他治理卫国有成效,以后又被周成王任命为周朝司寇。叔封死后的谥号是“康”,意思是能够“令民安乐”,所以又称为卫康叔。他是卫国的开国君主。从那时起,一直到春秋初,卫国在西周诸分封国中,都始终保持着东方大国的地位,令他人不敢小觑。

卫国国运的转折点是在卫懿公执政时期(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60年)。即如前引《左传·闵公二年》所记,卫懿公不理朝政,却好养鹤,让鹤坐大夫才享有的轩车(旧因以“鹤轩”比喻滥厕禄位者。如白居易《和微之》:“一黜鹤辞轩,七年鱼在沼”),引得怨声载道,众将士都不愿为他卖力。卫懿公九年(即鲁闵公二年)冬,北方的狄人大举南下攻卫。可是卫国却军心涣散,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许多将士都说:让鹤大夫去打仗吧,它是有禄位的,比我们能干啊!结果,狄人一举攻占了卫国包括首都朝歌在内的大片国土,并在荧泽地方杀掉了卫懿公。卫国的残余部队加上宗室及百姓约有5000人马幸得宋桓公接应,才免遭全军覆灭。紧接着,在宋桓公的帮助下,宋室昭伯(卫宣公之子)所生的儿子姬申得以立为卫君,称戴公,以卫国北部小城漕(又作“曹”,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邑为临时首都,仓促组织抵抗。孰料两三个月后,戴公又溘然去世,其弟姬燬又匆忙继位,是为文公。其时为公元前659年,狄人铁骑已兵临卫河(在漕邑之西,为黄河北支流),大有一举破漕,彻底攻灭卫国之势。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使得身在异国他乡的许穆夫人心如刀割。昭伯一共育有五个子女,除长子齐子不知所终外,下面的四个子女,两兄弟即申(戴公)与(卫公),两姊妹即宋桓夫人与许穆夫人。宋桓夫人嫁与宋桓公为妻,是姊姊;许穆夫人嫁与许穆公为妻,是小妹。(据《左传·闵公二年》及杨伯峻注,在卫懿公之前为卫惠公。卫惠公初即位时年仅十五六岁,齐僖公强迫昭伯同他的继母宣姜——即卫宣公夫人、惠公之母,也是齐僖公之女——通奸,生下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在得知兄长戴公噩耗、文公独支强寇压顶局面的消息后,再也不能在许国(亦是西周初所封诸侯国,姜姓,开国君主为文叔,都城在今河南许昌东)安享“第一夫人”的平静生活了。她不顾夫君劝阻,毅然携婢女二人从许国北上,渡黄河,溯卫河,日夜兼程,千里迢迢地赶往漕邑去赴国难,以吊唁(按,非吊兄长戴公之死,而是吊卫侯失国。《毛诗诂训传》云:“吊失国曰唁。”)并寻求大国支援。途中,许国诸多大夫也闻讯紧追而来,却不是帮助她,而是劝阻她返回许国。其提出的理由或有一大堆,归结起来却只有一条:弱肉强食,这是没办法的事,还是认命吧!

面对着这一群峨冠博带,平时里将“舍身救义”、“杀身成仁”喊得震天响的君子们、大男人们的絮絮叨叨、连哄带吓,许穆夫人不为所动,仍然一路快马,终于赶到了目的地漕邑。就在这里,她写下《载驰》一首,正式传达出她的心声(仿宋体为白话译文):

载驰载驱,车辚辚啊马奔驰,

归唁卫侯。赶赴国难心如焚。

驱马悠悠,马不停蹄急扬鞭,

言至于漕。一路烟尘到漕城。

大夫跋涉,许国大夫接踵来,

我心则忧。劝阻再三好不烦。

既不我嘉,既然都不赞成我,

不能旋反?何必要我往回返?

视尔不臧,你们相顾总无策,

我思不远。我的想法不能改。

既不我嘉,既然都不赞成我,

不能旋济?何须要我往回返?

视尔不臧,你们相向总无策,

我思不閟。我的决心终不改。

陟彼阿丘,急步登上小山丘,

言采其虻。寻摘贝母草木中。

女子善怀,女儿思绪如大海,

亦各有行。家国兴亡在心头。

许人尤之,许国大夫责难多,

众樨且狂。权作嗡嗡耳边风。

我行其野,走在家乡田野间,

芃芃其麦。麦苗接天碧波涌。

控于大邦,极目大国苦无助,

谁因谁极?不知谁个肯援手?

大夫君子,贵为婆家诸大夫,

无我有尤。只有唠叨无行动。

百尔所思,你们眼光太短狭,

不如我所之。我心依旧勿再阻。

许国夫人的这首诗,是《诗经》中少见的一篇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政治抒情诗。它是写得那样柔肠寸断而悲愤激昂,是写得那样的振聋发聩而扣人心弦!她把对祖国——卫国的一腔挚爱全倾注成满纸诗行。她为山河破碎的祖国的这一声声血与泪的呐喊,立时传遍中原大地,传到东方霸主齐桓公那里。齐桓公大为感动,当即遣公子无亏帅车300乘、甲士3000人驰援卫国,帮助卫国撵走了狄骑,使许穆夫人危如累卵的祖国得以死里逃生。但卫国国势也从此急转直下,国都一迁再迁,至公元前629年才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落下脚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帝丘改名濮阳。可这时它那昔日卫康之国的大国气派早已风光不再了:其国君的地位由“公”贬为“侯”,再沦为“君”,国土也仅限于今天以濮阳为中心的豫、鲁毗邻的几县。公元前254年卫为魏所灭,后来又在秦的支持下有过回光返照:再度复国,将国都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在这期间,卫国继许穆夫人后,还涌现出吴起、卫鞅(即商鞅)以及吕不韦等重要人物。他们都先后在楚国和秦国变法革新、执掌朝政,各领一代风骚,为公众所熟悉。这里便不再赘述了。

至于许穆夫人,则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批有名有姓的诗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所以尔后孔子选编《诗经》,便自然而然地将《载驰》收进来。而西汉末刘向编《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赞她为“慈惠而远识”。

清代女诗人恽珠生平家世考略 篇7

一、福慧双修的一生——生平考

恽珠, 江苏阳湖人, 生于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六月十八日, 卒于道光十三年 (1833) 四月十四日, 寿止六十有三。珠之将生, 其“祖母唐梦老妪授以大珠, 有异光, 遂以命名, 长乃字以星联, 别字珍浦。”[1]“少时尝梦至海中一孤屿, 上有莲花, 遇人告以前身为红香岛妙莲大士侍者”[1], 遂以红香名馆, 晚年自号蓉湖道人, 又称蓉湖散人, 毘陵女史。“父讳毓秀, 钟茂子, 来嗣。原名钦曾, 字虞臣, 号芝堂, 又号莪溪。由方略馆议叙任直隶肥乡县典史, 以外孙麟庆貤赠奉直大夫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 以曾孙鸿仪貤赠通议大夫三品衔贵州贵阳府知府;母庄宜人, 累赠淑人”[2];兄长二人:秉恂、秉怡。长为县尉, 仲举孝廉方正科;姊一人。珠年十八归于完颜廷璐, 生子三人:麟庆、麟昌、麟书, 后麟昌过继给叔舅。逝时, 麟庆官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总督江南河道, 提督军务;麟书官广西宾州知州;降服子麟昌官武备院库长。一女归董氏, 19岁卒;孙子三人:崇实、崇光、崇厚, 降服孙崇寿一人;孙女十人。以子麟庆晋封为一品太夫人。

恽珠虽为闺秀, 实则具儒士之行。少女时代倾慕耶律常哥, 愿独身不嫁, “思读书论道以终其身”[3]738。后觉得嫁人亦可以自立, 才归于完颜氏, 所以她实际上是把成为闺秀的理想楷模作为自己孜孜不倦追求之事业, 把践行闺范作为通向成功之路的终南捷径, 并最终获得“福慧双修”的美誉。

相夫教子, 功德圆满。廷璐多年在外为官, 恽珠孝事舅姑及王姑, 竭诚尽劳, “王姑、舅姑有疾, 每整衣裳, 夙夜侍汤药不倦, 至愈乃止。”[1]叔舅卒, 将子麟昌过继以养王姑, 族人称颂;勤俭持家, 丰俭得中, 即使在生计淡泊之时, 亦能为麟昌、麟书二子完婚, 秩然有序, 使其夫无内顾之忧;延洁士兄授其子, 并亲自督课;麟庆每宦一处, 辄有谆谆之教诲, 且多真知灼见, 行之有效, 麟庆宦绩卓著, 得母教实多。

仁施善济, 宽以待人。恽珠随宦, 修桥梁、平道路, 功德甚多;捐资修葺吹台、海会寺及黄大王庙;在京及皖多次施用丹药, 济人无数;麟定失教, 恽珠延请老师, 督课三载;帮助兹伯、族伯嫁女;并时时“以清辉贫寒为念”[1];“婢年及笈, 厚资遣嫁;终日无疾言遽色, 卒之日, 臧获皆失声。”[1]

家学深厚, 逸思雕华。恽珠家教极好, 这与整个恽氏家族之传统密不可分, 在《南阳公家训》中明确记载:“教子急矣, 教女亦不容缓。女至六七岁, 即宜教之识字以《女诫》及《列女传》等书, 且为之讲解, 使其明义理, 娴矩范。习久成性, 柔顺温良, 不亦善乎?”[4]珠年在龆龀, 其父认为应该读书明理即“与二兄同学家塾, 受四子、《孝经》、《毛诗》、《尔雅》”[5]。稍长, 其父亲亲授诗学, 以《锦鸡诗》崭露头角, 受到未来婆婆的青睐, 最终成为牵系婚姻的一条红线。画学受之于宗老宅仁与族姑恽冰, 深得瓯香馆笔意, 兼工紩绣, 有三绝之目。

恽珠本人亦十分注重家学, 所以将其姑恽冰置于《国朝闺秀正始集》卷一第三位的显赫位置, 并将这一点贯穿到《国朝闺秀正始集》的选定上, 其在例言中提到“ (闺秀) 其有祖父兄弟雅副时望, 母姑姊妹夙著文明者, 亦标出之, 以彰家教。”[5]恽珠本人所受的教育加之自己对家学的高度重视使其最终成为闺秀的典范, 以至于性情孤洁的红兰主人女县君亦盛赞她为“清心玉映, 真非凡品”[1]。

诗画兼善, 流播艺林。恽珠著有诗集《红香馆诗草》, 有感于其不足传, “即传亦小矣”[6], 乃广求国朝女士之作, 历时十七年得诗一千余篇, 刻成《国朝闺秀正始集》, 其续选诗后亦出版, 名为《国朝闺秀正始续集》;尝慕李颙先生以孝子为醇儒, 重刊其集, 并制序行世;又刻逊庵先生讲学之书, 以述祖德, 明家学;尝论古今世运有治乱维持不敝者, 全在纲常, 仿《列女传》纂《兰闺宝录》;并著有医学著作《鹤背青囊》及佛学著作《观楞伽记》, 助刻《法苑珠林》三卷。另据其子麟庆所写《国朝闺秀雕华集序》, 恽珠应还著有《闺鉴》, 惜未见。此外, 高鹗之女高仪凤 (《正始集》卷二十) 在《题红香馆集后》诗后小注记有“主人文集中有《纪梦》, 言曾梦至一处, 孤屿浮海, 莲花在望。”可见, 恽珠应该还有文章且已成集, 而且单士釐在恽珠小传中亦提及“珍浦兼工文, 观李二曲集序可知。”[7]惜未见。所绘有百花手卷、金鱼紫绶图、春夜宴桃李园图、锦灰堆图、多喜图等。

恽珠的作品在当时流传广泛, 且多题词之作。据《蓉湖草堂赠言录》中所记, 几乎每部作品都有题辞, 如蒲城王鼎所题恽太夫人所刻诸书, 就对恽珠所刻的《二曲集》、逊庵集、《兰闺宝录》及正始初二集分别进行题咏。在《正始集》中亦收录几位闺秀对《红香馆诗草》的题辞, 甚至许多名士如蔡之定、高鹗、阮元亦有赞誉之词, 排除其儿子之力, 能达此程度亦实为难得。但恽珠深谙处才之道, 博学不矜, 将自己的才艺紧紧笼罩在妇德之下, 在视才华为女子余艺之社会下能得到社会名流及闺秀的双重赞誉足见其小心谨慎。

二、书香世家的后裔———家世考

毗陵恽氏乃武进望族, 明清两代共取中15人, 以“笔耕舌种, 固吾家事业”为传统的恽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团体。

“南阳公, 庠生, 以子绍芳封邢部主事;绍芳嘉靖癸卯举人, 丁未进士, 二甲第三名;应侯, 邑廪生入太学;应雨, 太学生, 以子厥初封行人, 累赠通议大夫、湖广按察使”[8];日初号逊庵, 即恽珠刻《逊庵先生稿》之作者, 邑庠生, 入太学, 崇祯癸酉副榜。“明末携书三千卷, 隐天台山。三年而南京亡。鲁王监国, 聘之, 固辞不起。恽氏作画自本初始, 日初以枯木作山水, 殊古简, 然非作家”[9];厥初, 万历甲午举人, 甲辰进士, 由行人历官湖广按察使, 升陕西布政使, 告休, 特起光禄寺卿, 画宗董源, 恽寿平少时尝师之;日初子恽格, 字寿平, 号南田, 别号云溪外史。“家贫, 不应科举, 卖画为生。诗格超逸, 书法得褚遂良神髓, 遒逸可爱, 画法生动, 时称三绝。善画花竹、禽鸟, 一洗时习, 别开生面, 海内宗之。”[9]恽氏家族内也出现“画学南田”的热潮。这个家族在书画上有成就的人很多:恽良洲、恽秉怡、恽采山、恽景升、恽汇昌、恽桢、恽源成、恽源桂、恽源清、恽毓善、恽毓庚、恽毓德、恽毓秀等。但南田性格落拓不羁, “遇知己匝月为之点染, 非其人, 视百金如土芥, 以故遨游数十年而贫如故。”[9]去世时家贫无以具葬;翓, 郡庠生入太学生, 以子华赠徵侍郎内阁中书舍人;华, 康熙丁巳举人, 内阁中书舍人;绳生, 太学生;恽珠的父亲恽毓秀, 工书画, 雍正时以绘事考试, 毓秀名列第二, “入方略馆, 议叙直隶肥乡县典史。”[9]恽珠的姑姑恽冰“年十三即作画, 与姊究心六法, 尤工花卉、翎毛。赋色运笔能传南田翁家学。作已, 辄题小诗, 风韵苍秀。乾隆初尹文端公继善曾以姑画进呈孝圣太后, 高宗见赏, 题诗嘉奖, 声誉大起, 踵门求画者日不暇给。”[5]恽珠的哥哥秉怡, “诸生, 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 年已六十, 辞。敦孝行, 诗画皆入能品, 而书尤善。画承家学, 先善写竹, 后工山水, 沉雄娟秀。”[10]868同时在恽氏家族中还出现一批书法家, 如恽应龙、恽应翼、恽应侯、恽应雨、恽应明、恽应筠等, 他们或工小楷, 或精行书, 或直逼近唐, 或专学赵孟頫, 显示了相当的实力。

由此可见恽氏一族自本初、日初以来形成了强大的书画团体, 日初子恽南田更是独领风骚, 其后能传其家法的乃是恽珠的姑姑恽冰, 恽珠父亲及兄长亦以画名, 所以, 尽管恽珠的祖父辈均未获得显赫的官位, 其父的典史一职在清代甚至是不入流的官职, 但恽氏一族流传下来的书画血脉却一直浸染着这位大家闺秀, 使她周遭都散发着书香的气息并成为接续这一血脉的生力军, 正如王鼎所说:“写生压倒徐黄手, 竟说瓯香老画师。家法流传本三绝, 一花一石总天资。”[1]。

参考文献

[1]麟庆.蓉湖草堂赠言录·先妣恽太夫人言行录[M].道光丙申写刻本.

[2]恽祖祁.恽氏家乘[M].1917年光裕堂本.

[3]蔡之定.完颜母恽太夫人墓表铭 (出于《清代碑传全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恽鹤生.恽氏世谱[M], 诒燕堂本.

[5]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M].道光辛卯年红香馆藏本.

[6]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再至侍选[M].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7]单士釐.清闺秀正始再续集[M].归安钱氏排印本.

[8]恽鹤生.恽氏世谱[M].诒燕堂本.

[9]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女诗人诗歌 篇8

一、英语世界中国传统女诗人作品在海外的译介

(一) 诗歌英译本中女性诗歌的翻译情况

早期的女性诗作英译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1898年, 英国著名汉学家翟里斯出版《古今诗选》, 翻译了59位唐代诗人的100首唐诗, 女诗人杜秋娘的《金缕衣》被翻译在列, 杜秋娘也因此成为“首位走进英语世界的唐代女性”。接下来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女性作品英译收录在罗厄尔的《松花筏》 (1921) 中, 分别是梅妃江采萍的《谢赐珍珠》和杨贵妃的《赠张云荣舞》。

1956年美国汉学家雷克斯罗斯出版了《中国诗一百首》, 选译的114首诗中包括李清照7首、朱淑真7首。雷在1970年又出版了另一本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爱与流年:续汉诗百首》。该书选取了60位诗人的112首诗歌, 第一位诗人便是一位女性——汉成帝的妃子潘夫人。李清照有6首作品入选, 是译本中选取作品最多的作者之一。

1965年麦金托什和艾琳合译的《中国诗词选集》于伦敦出版, 其中有李清照作品4首。1976年印度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郁正与柳无忌合编的《葵晔集》, 其女诗人有蔡琰, 收录一首《悲愤诗》;薛涛诗4首, 鱼玄机诗4首;李清照的作品有13首。Kwock.C.H和Mchugh Vincent合译的《有朋自远方来:150首中国诗》 (1980) 选取的李清照诗词多达21首。

美国翻译家华曾翻译的《哥伦比亚中国诗词选》 (1984) 涵盖了从早期至13世纪中国诗歌史典型的诗人诗作。其中李清照4首作品选译在内。兰道的《春之外:宋词选集》 (1994) 选取了15位词人的158首词作, 虽只有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但其译作却达到了15首之多。

(二) 女性诗歌英文全译本的介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出现, 文学界对女性作品关注度加大。

早在1936年, 美籍学者魏莎已出版了《卖残牡丹:鱼玄机生平及诗选》。此书被认为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唐代女性诗作英译单本”。1945年, 魏莎再次出版了薛涛诗集:A Well of Fragrant Waters:a Sketch of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Hung Tu, 中文名由张正则先生译为《芳水井》。与魏莎上一本译作相似, 《芳水井》既有对薛涛诗歌的翻译, 也包含了她个人生活经历介绍。

雷克斯罗斯与钟玲合译的诗集《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于1972年刊行。书中选译了54位女诗人的112首诗。1979年雷与钟再推出《李清照全集》, 选编了李清照作品67首。

美国学者克莱尔的《梅花:李清照词选》 (1984) 选取了李清照的55首作品, 克莱尔认为:“其中43首确为李清照本人所作, 另外12首是我从30首被认为是李清照的作品中选取出来的。”

美国诗人拉森1987年完成了对薛涛诗作的翻译《锦江集》。这位诗人在2005年的时候又推出了诗歌英译本《柳酒镜月:唐代女子诗集》。译集收录了唐代44位女性的106首诗作。

1990年美籍学者孙康宜和苏源熙联合发起《中国历代女作家选集:诗歌与评论》的选编和翻译。书中共收录自公元前206年至20世纪初144位女诗人的作品, 正如孙康宜本人所说:“这是第一本呈现如此宽度与深度的前现代时期中国妇女英语文集。”

近十年间, 对传统中国女诗人的整理翻译工作仍在继续。除《柳酒镜月》外, 2003年《秋柳:中国黄金时代女诗人诗选》由美国蓝图出版社出版。三位唐代女冠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的诗歌汇编成集, 分别收录诗作18、30、37首。

二、英语世界中国传统女诗人的海外研究

作品的翻译必然跟随或带动其研究。在女性主义发源地的西方, 中国传统女性的研究更是得到了较多关注。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研究

女性作品研究较其翻译晚些, 且早期的研究较零散,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魏理的经典之作《汉诗百七十首》 (1918) 对女性诗歌及其创作进行了探讨:

But the poetess occupies a plac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of our era, though the classical period (T’ang and Sung) produced no great woman writer.

魏理先肯定了女诗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 但又指出像唐宋这样的经典时期没有伟大女性作家产生。他又论述到唐代女性创作主题的狭隘。由此可见魏理对女性创作认识的局限性。

1921年洛厄尔出版的《松花筏》虽以英译诗为主体, 但引言部分却专门提到了女诗人薛涛及其自制筏纸。薛涛也因此筏为西方所知。魏莎的《卖残牡丹:鱼玄机生平及诗选》及《芳水井》先后介绍了鱼玄机的成长事迹、薛涛的生平略述。同于1945年出版的关于薛涛的研究还有卫姆塞特的《醴泉:薛涛生平与作品掠影》, 这是一部关于薛涛的传记。

(二) 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研究

随着女诗人诗歌英译本的逐渐增多, 女性诗歌的独特魅力被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欣赏, 对女性作家的研究日渐繁盛。

沃森1972年博士毕业论文《鱼玄机诗选:翻译、注解及评论》是关于鱼玄机诗作的评析, 1983年拉森的博士论文《中国诗人薛涛:一位中唐女子生平及作品》即对薛涛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女性研究风起云涌, 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与专著。魏世德在《李清照诗词:一位女性作家及其女性书写》一文中就学术界所热议的中国古代女性诗学传统进行了探讨。方秀洁的论文《词体之女性化过程——女人的意象与声音》以宋词这一被性别化的文体谈起, 转至女诗人在女性化的词体空间内是怎样进行自我的再创造。孙康宜在她的论文《柳如是与徐灿: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家》中书写了两位明末女诗人代表人物柳如是和徐灿及其分别代表的歌妓和贵妇写作传统。以上三篇文章都收录在余宝琳编《中国宋词的声音》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1994) 一书中。

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于1994年推出。这是一本论述明清之际中国妇女史的作品。作者立足社会性别与阶层, 力图推翻五四以来妇女被压迫、被害者的形象。方秀洁在论文《明清女性创作绝命诗的文化意义》中论述明清时期女性写作活动的不断增加、写作团体的大量出现与女诗人诗集的出版活动“发展了 (她们) 不断增长的与写作相关的自我意识”。美国哈佛大学伊维德和华盛顿大学管佩达合著的《彤管:中华帝国时代的女性书写》 (2004) 对中国女性文学史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 着眼于女性文学历史整体框架的建构。方秀洁的另一力作《女性作家》 (2008) 着眼于女性文学主体性的研究。作者把对女性诗作的文本分析与诠释放入整个社会及文化范围内, 诠释了女性在塑造自己作品时充分发挥的主体性功能。

三、英语世界中国传统女诗人海外译介与研究的特点

(一) 研究个体及时期的集中性

英语世界对中国女性译介与研究成果颇丰, 但总体来看, 不难发现海外学者译介与研究的集中性:某些女诗人或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多关注。

在早期的译介中, 中西文化交流尚无今日之频繁, 西方译者接触到的女性诗作相对贫乏。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与丰富, 中国历史上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西方译者发掘, 女性诗学才华受到愈多重视。

中国传统文学中女诗人的代表人物, 唐代三女冠诗人和宋词婉约派的领头人李清照是最为瞩目的焦点。在上文提到的汉诗英译本中, 几乎每部诗集中都可以看到李清照的作品。雷氏的《汉诗百首》中, 李清照的译作数目甚至超出了南宋大家朱熹的诗作数目。《爱与流年》中, 李清照是译本中选取诗作最多的作者之一。同时李清照也是诗歌被单独翻译成册最多的女诗人。唐代女冠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的诗作也有较多的翻译。除魏莎、拉森对鱼玄机、薛涛的生平及诗作有单独研究外, 拉森的《柳酒镜月:唐代女子诗集》又把这三位诗人的诗歌再次翻译, 集中呈现给读者。

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 她们活跃于文坛, 组社吟诗, 有大量的作品结集出版甚至传世。据统计, “仅仅在300年间, 就有两千多位出版过专集的女诗人”。过去一二十年见证了海外学者中兴起的对明清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热潮。在明清女诗人作品的译介方面, 孙康宜编写的《中国历代女作家选集》中共有144位女诗人的作品, 其中明朝女诗人46位, 而清时的女诗人更是有66位之多, 明清女诗人占据了书中总数量的三分之二有余。另有一大批海外汉学家如方秀洁、高彦颐、曼素珍等展开对明清妇女的研究, 详细考察了这些女文人在社会、家庭中的生活空间。

(二) 女性主义文论关照下的中国传统女诗人研究

女性主义文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以来, 历经半个世纪的演变, 其影响力依然不减。“当今的文学批评思潮中最令人感到兴奋的, 莫过于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女性作品的重新阐释。这场文化风潮涉面之广、影响之深是文学史中罕见的”。海外学者将女性主义文论推介到对中国传统女诗人的研究中, 成果颇丰。

随着女性主义对文学批评活动影响的加深, 女性主义学家力图通过对女性作品的重新阐释来证明女性声音的存在。在此刺激下, 女性作品的挖掘与整理全面展开。雷克斯罗斯与钟玲合译的诗集《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李清照全集》便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女性主义文论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女诗人研究有魏世德《李清照诗词:一位女性作家及其女性书写》。魏世德指出, 李清照并没有把她之前的女性作家视为写作的典范, 并且后世女诗人的作品中也没有显示出对李清照词作进行效仿的迹象。许多学者力图通过李清照诗词的影响来证明中国女性写作传统的存在, 而魏世德却通过女性主义文论与史料的结合印证出相反的观点。

方秀洁的论文《词体之女性化过程——女人的意象与声音》阐述了由男性构建、男性价值观与喜好反应体的词之女性化特质对女诗人写作的意义。女性写作过程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只不过是对男性审美的迎合, 并没有形成显著的女性书写传统。

孙康宜在她的论文《柳如是与徐灿: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家》中肯定了柳如是、徐灿两位女诗人在词学中兴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然后探讨了晚明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女诗人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 接着分别论述了柳如是及其歌妓派与徐灿的贵妇派各自的诗作风格及修辞方法。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女诗人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给海外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 而海外文学批评的发展也给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外研究成果还能进一步为中国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与空间。中西研究可以互动、互补, 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梳理英语世界中国传统女诗人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女诗人及其作品在海外的研究, 分析英语世界女诗人作品在海外译介与研究的特点。由于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出现了对女诗人作品译介与研究的高潮。

关键词:女诗人,英语世界,译介

参考文献

[1]王凯凤.英语世界唐代女性诗作译介述评[J].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 (3) .

[2]Cryer, James.Plum Blossom:Poems of Li Ch’ingchao[M].Chapel Hill, N.C.:Carolina Wren Pr., 1984.

[3]Kang-i, Sun Chang&Haun Saussy.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Arthur, Waley, trans..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M].London:Constable and Co.Ltd., 1918, Introduction.

[5]张宏生.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6]孙康宜.明清文人的经典论和女性观[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2) .

简评诗人伯辰的诗歌创作 篇9

或者说, 他更愿意别人这么看他。

说实话, 做久了诗歌编辑, 很难再从这些分行的文字中得到雀跃和惊喜。就像导游之于风景区, 每天带领游人走进新鲜和欣喜, 于己, 就是嚼久了的槟榔。拿过一首诗歌, 我总是习惯性地剖开, 打量质地, 琢磨技艺, 挑剔文字, 好端端的一首诗, 就这么被拆解得支离破碎。但必须承认, 伯辰的诗歌还能打动我, 不仅是因为相同的地域、对冬季和雪的相似的痴迷。在松花江边居住的伯辰, 和其他北国背景下的诗人一样, 以雪为生命和生活的参照物, 雪几乎就是生命中的词语,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 关于“雪”的意象和语词都会脱口而出。除此之外, 他还有着自己的东西:在小镇上, 以诗人的角色安享生活。

伯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迷恋于“诗人”的身份, 但他一直以第三人称入手, 自己超然出局观望。我想说的是, 他时刻准备侧着身子出击, 谨慎入刀, 待诗歌汁水四溢芳香弥漫之际, 已全身而退。他在笔耕中充分享用这一角色所带来的愉悦和美感。“诗人还站在原地//身边那株幼小的野槐散发着清香”, “远处的诗人移动一下//他身上的红色微微发白//冷空气在分担他的釉彩”。这种清冷的幽香的有油画般效果的情景, 正是伯辰极力向往并描绘的诗人形象。当今社会, 恐怕更多的人羞于提及诗人这个字眼, 而伯辰愿意将陪伴他大半生的诗歌当成理想的栖息地。

有这样一种说法, “诗歌永远代替不了生活中最简单的命题, 怎样活着和活得更好”, 而诗人多是“诗歌的巨人, 现实生活的矮子”, 认为那些为诗歌“而献出日常生活的乐趣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仿佛是旁观者的推波助澜使得伯辰以及更多的诗人离群索居、脱离现实。然则不。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我们看到伯辰在日常的生活与创作中悠然享用着诗歌这道盛宴, 而诗歌也分明赋予了诗人更大的力量。“如果我有力量选择一片雪//就有更大的强度去对付所有的阴影。”他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矮子, 他只是安然居住在一个小镇上, 不需用更多的力气丈量自己的领地:“雪花很大小镇很小//这可以让一个诗人站得更直//这样看起来我也并不矮小//只要站着不用翻身也能给自己做主。”诗歌是他的武器, 他用雪花擦亮头上诗人的王冠。他对诗歌的虔诚使得他的落笔更为慎重、生活更为律己。这个有着宽阔额头和孑然背影的北方汉子, 的确能应对“所有的阴影”。

我一直以为, 单纯而武断地从诗歌着手去判定一个诗人是行不通的。诗人年轻时看见的夜空鲜亮的星子、初恋时透明的红纽扣、从军入伍时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歌声……或许都是拓开幽微长廊的通道。我们或许应当回溯伯辰的成长痕迹, 将目光投向东北莽苍的黑山白水。河流、原野、山川……这些事物决不只是伯辰在创作中的选择, 这些滋养了他生命的事物, 将伯辰诗歌创作中的每一步都映得雪亮。仿佛是宿命, 伯辰天然就有种所谓的城市写手所无法企及的与刚性词语相得益彰的优越。他一生下来就与山脉、乡村、草场联系在一起, 并以此萌发诗意, 这些词汇散布在他的周身, 熠熠生辉。“宽敞厚重//我开门时大地呈现出古典的尊贵//这些纯银的切片//凉得飒爽热得通透//眼光一碰铮铮作响”, 这些通体干爽不黏不滞的词句极像体操中的程菲跳, 干净利落, 极具观赏性, 并有着优越的金属质感。应当承认, 伯辰操持这些语句的禀赋使得他的作品左右逢源, 他天生就和它们在一起。“水从银器里流出寒冷被水声宽恕”是桀骜的;“今夜它要在枝头落下//落进我昏暗的灯火//然后卸下翅膀挂在另一棵树上//证明这副毅然落风的翅//曾经的飞翔”, 是温暖的。

无需过多地谈论伯辰在创作中的技巧运用, 这是任何一个成熟的诗人都会有意识地在行文时调动的武器。伯辰以最朴素的情感驾驭着修辞与技法, 他说, “我怀念过去的时光, ……它们在新的时光里蜿蜒着, 腼腆于一蕾花苞出现在露水里的样子。它多年轻, 它看着你, 那眼光深锁于往事和温情共同创造的雾岚里。”他追忆似水年华, 他提笔记录下白兰地的味道:“多年以前那瓶白兰地//就是今晚的气味明晃晃的//又落在身上时光多快啊//你从森林的那边回来//沙沙地走动一句话也不说//而梦中的小镇每一个关节都在震动。”

“不管时光多快, 我们多老, 这些旧人旧事, 都是黑夜里的光源, 引导我们去爱人、爱以后那些我们还无法把握的日子。”伯辰悄悄地找到开满野花的原野, “诗人坐下来//和他身边的清香一样高矮”。他将笔停放在靠近心脏的地方, 这使得他具备了对抗任何破坏性巨大的事物侵入的力量, 甚至爱, 甚至死亡。

古代诗歌中隐居诗人的情感解读 篇10

关键词:古代山水田园诗,隐士,情感解读,知人论世,应用探讨

隐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 满腹经纶, 才华横溢, 但或不满现实, 或鄙弃官场, 或向往田园, 而抛却功名利禄, 走向深山, 走向田园, 走向沧州, 过着洒脱自由、恬淡闲适的生活。他们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 清新自然, 意趣高雅,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考中, 鉴赏古诗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占11分, 对高考成败至关重要。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是古诗八种题材中的常考点, 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重点。但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并不仅像教师给学生归纳的那样只有恬淡闲适, 热爱自然;淡泊功名, 鄙弃做官;坚持操守, 远离黑暗等情感, 笔者认为还包含更复杂、矛盾的情感。怎样正确理解山水田园诗中隐士的情感呢?

《孟子·万章下》记载 :“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 可乎 ? ”由此可见, 鉴赏古诗最基本的就是知人论世, 即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正确把握山水田园诗中隐士的情感, 必须知人论世。

我国古代真正的隐士最著名的非陶渊明和林逋莫属了。东晋陶渊明虽青年时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 也曾经“抚剑独行游”, 但社会的混乱、官场的黑暗给了这个有志青年当头一棒, 让他毅然遵从内心的召唤, 寻找心灵的净土, 回归田园, 饮酒, 赋诗, 赏菊, 弹琴, 生活闲适恬淡, 自由洒脱, 诗歌情志雅远, 率真任情, 开一代田园诗先河。北宋“梅妻鹤子”的林逋, 自谓:“然吾志之所适, 非室家也, 非功名富贵也, 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人多劝其出仕, 均被婉言谢绝。这两人的隐居是发自内心的个人追求,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田园生活的丰富情趣。学生在解读这两个人的诗歌时, 可以毫不犹豫地按照田园诗的情感分析。其他非两人的作品, 也可以结合诗后注释的作者与这两人相似的经历及时代背景答题, 就能事半功倍。

不是所有山水田园诗的作者都像陶渊明和林逋一样真心实意地喜爱田园生活, 甘愿在此度过余生。我国古代文人的隐居多数并不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 他们或受人排挤, 或遭人诬陷, 或愤世嫉俗, 混乱的世道、黑暗的官场使他们只能暂时离开实现人生理想之所, 隐居田园, 但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 “学而优则仕”是其人生轨迹, 即使遭遇困厄, 不能施展抱负, 报效国家, 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和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可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 他始终为了改变这个“无 道”的世界 而“知其不 可而为之 ”, 尽管他四处碰壁。在儒家至圣思想浸染下成长的他们, 虽身在田园, 但心在天下、朝廷、君主, 虽身闲实则心苦, 生活的闲适, 更加反衬其内心政治失意的愁寂, 怀才不遇的苦闷, 报国无门的愤慨。

我们先看一首苏轼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考查题目是: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如果不了解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就很容易答成塑造了一个身在田园、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词人形象, 失分严重, 因为他们没有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苏轼去世前写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在自嘲中充分体现了洒脱、旷达, 但这仅仅是其思想的一个侧面, 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政治才能, 怎能心甘情愿、身心轻松地投入隐居生活? 此词为贬谪黄州所作, 在表面的闲适中, 一个“又”字暗藏了此种生活的漫长、无聊, 隐含了他政治失意的苦闷, 正所谓“其身则闲, 其心则苦”。

再看辛弃疾的《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 茅檐避雨, 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 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 西村归女, 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 夜夜费、一天风露。

依据知人论世原则, 辛弃疾, 南宋爱国将领、词人, 虽才干出色, 但其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 却使他受弹劾, 被罢官, 开始了中年后的闲居生活。在此期间, 他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村景物和生活的作品, 但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 统一国家的他真的享受田园生活吗? 本诗写于闲居带湖时, 在“闲”字后加“几度”, 表明此种生活已过了很长时间, 而且词人是醒复醉, 醉复醒, 在闲适轻松外表下, 隐藏的是深深的英雄失路之痛, 身世家国之悲。

鉴赏田园诗, 一要结合作者、注释知人论世, 二要抓住关键词句, 如白居易《琴茶》的二、三联“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写与琴茶相伴的闲适、惬意之情, 但尾联“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唐代诗人李嘉祐的《晚登江楼有怀》尾联“只忆帝京不可到, 秋琴一弄欲沾巾”。在表层的悠闲、洒脱中, 深层表现的却是想起自身遭贬际遇的失意、无奈及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

总之, 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鉴赏古诗的基点就是把握知人论世原则, 再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 笔者将之简称为鉴赏诗歌的“五读俱全”, 学生只有“五读俱全”, 才能游刃有余地鉴赏古代诗歌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8.

[2]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78.

[3]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篇[M].中华书局, 2006, 12.

女诗人诗歌 篇11

寻梦北京城

陈晓玲的老家在豫西某县农村。2000年5月,18岁的她带着深深的忧郁,带着她自己写的手抄本诗集,跟着堂姐阿兰(化名)来到了北京打工。陈晓玲人长得淳朴可爱,诗写得更好——上初三时便凭一首《老师颂》夺得本市“桐花杯”中学生诗歌大赛一等奖。可是,1999年11月,就在她考入当地一所师范中专并梦想成为一个女诗人的时候,父亲突遇车祸身亡。陈晓玲只好辍学回家,与母亲相依为命。但陈晓玲对诗歌的追求却越来越虔诚。到北京后,在阿兰男友的帮助下,陈晓玲和阿兰在北京西客站西北侧蜂窝路上的某宾馆做起了服务员,月工资600元,陈晓玲很知足。

转眼已经是2001年了。虽然工作顺心,但陈晓玲却日感茫然和悲哀:到北京之后她先后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但一首也没发表。就在这时,6月初,她结识了来她们宾馆采访的、自己的老乡、英俊潇洒的《民生X报》的记者李剑力。半个月后,陈晓玲挑了十几首诗歌让李剑力指点,李剑力不由对她另眼相看,尤其是那首《思乡》中写到的“四野的草芽啊,你何时把囚在都市的乡愁挑起来细晾”,甚至深深感动了他。

在李剑力的极力帮助下,十多天后,陈晓玲终于在《民生X报》发表了那首《思乡》。陈晓玲对李剑力感激不尽,这可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诗作啊。

诗与爱齐飞

为了表示感谢,陈晓玲请李剑力吃饭。次日上午11点,陈晓玲按时拔通了李剑力的手机,才知道他昨天下午被车撞伤了腿。李剑力租住的地方在距市中心尚有15公里的东营村,是那种掏一百元钱就能租到的只有10平方米的简易房。陈晓玲给李剑力带去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她赶到了东营,并连续照顾了他3天,直到他能正常活动。

中间,陈晓玲问及李剑力来京原因。李剑力只是说为了逃避一桩不如意的婚姻。而实际上,他是为了逃避去年春天才结婚的妻子何某。李剑力是县城某中学语文教师,酷爱文学,志趣高雅,但何某自私多疑,两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又过了两个多月,陈晓玲对李剑力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感。为了写诗,为了一种说不清的理由,她干脆从宾馆里搬了出来,租下了和李剑力相邻的一间简易房。这让李剑力大喜过望。从此,陈晓玲和李剑力几乎每天都能见面,除非陈晓玲逢夜班或李剑力到外地采访。就这样,两个人快乐地、默默地生活着,相互关心着,一种淡淡的、谁也不愿说破的东西在两个人的心田同时生发着。

在李剑力不遗余力甚至是请客送礼式的帮助下,陈晓玲的诗歌便不时地出现在一些小刊小报上。陈晓玲十分满足,对李剑力的感情也越来越浓。

陈晓玲和李剑力的爱情就像冰山下的火焰,平静而炽烈地燃烧着。这给陈晓玲带来了巨大而美丽的人生体验,更给李剑力带来了不尽的工作动力,他的收入已由最初的千余元上升到1500多元甚至3000元,到2001年12月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万余元的积蓄。李剑力对自己及陈晓玲的明天充满了信心;陈晓玲对李剑力,对自己实现“女诗人”的梦想同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幸福的日子飞快穿梭,转眼间已是农历2002年腊月了。除了李剑力和陈晓玲,同院的8名打工者都回家过年了。

除夕之夜,两人真情流露。李剑力拥着陈晓玲:“晓玲,将来,不,最迟在你明年生日的时候,我一定帮你出版一本精美的诗集,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真的吗,力哥?”李剑力不再说什么,只用温热的唇封住了陈晓玲的唇。是夜,陈晓玲向李剑力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灵与肉。

诗,吓走了爱

春节过后,陈晓玲和李剑力开始公开同居。

爱情不是陈晓玲的全部,她依然还写诗,写了诗还让李剑力找地方发表。只是,由于陈晓玲如今更多地沉溺于爱河,诗的水平整体下滑,虽然李剑力四处求情请客,但发表的数量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月也发表不了一首,陈晓玲对此十分不满,经常指责李剑力在得到她之后就变了,不再钟爱他们共同的诗歌了。

就在两人因此开始磕磕碰碰的时候,一个大麻烦来了:2002年3月底,陈晓玲怀孕了!李剑力几次苦劝陈晓玲拿掉孩子,但每一次都遭到陈晓玲的激烈反对。她要用孩子拴住李剑力的心。

此时的陈晓玲已经不满足于在那些不出名的小报刊上发表诗作了,她要求李剑力把她的诗拿到像《中国青年报》、《诗刊》这样的大报刊上发表。这是李剑力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陈晓玲就经常因为这事和李剑力大吵大闹,闹得他心力交瘁。

8月初,已怀有5个月身孕的陈晓玲被宾馆辞退了。

到了农历的9月21日,也就是陈晓玲20岁生日那天,两人的爱情风暴终于降临了。当天,李剑力忙着采访一个公司的老总,直到晚上9点多才疲惫不堪地回来。

陈晓玲生起了闷气。李剑力陪着笑:“都是我的错,你说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吧?”陈晓玲冷笑着伸出手说:“拿来吧——”“什么?”李剑力茫然地问。“诗集,你为我出版的诗集呀!去年的除夕之夜,你不是许诺要在我今年过生日时给我出一本诗集吗?”李剑力释然地苦笑:“那是我当时……脑子一热……”“什么,脑子一热?你就这样欺骗我吗?”陈晓玲愤怒了,操起李剑力的笔记本电脑狠狠地摔了下去。这电脑里面可存着他一年多来所有的资料啊!李剑力再也忍不住了,上前抽了陈晓玲一耳光,然后夺门而去,彻夜未归。

这场风暴之后,李剑力开始从心底里彻底冷漠了陈晓玲。而随后不久,河南省教育系统开始推行“定岗定编”,所有停薪留职的教师均不在受聘之列。李剑力不敢再犹豫了,他知道在北京已经找不到美好的未来了,他实在没有勇气抛弃固有的职业及合法的妻子而与陈晓玲这样一个如此虚幻的女孩共度一生。10月14日,李剑力给陈晓玲留下了仅有的4000多元钱和一封痛悔自责的长信,悄悄返回了河南虞城,回到了学校。陈晓玲读完他的信顿时如遭雷轰:李剑力在信中说出了他已经结婚的真相!这是一个比李剑力的不辞而别更致命的打击。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诗一样经典的浪漫爱情之后竟藏着如此残酷的现实!她恨李剑力的一切!此时,她想去做人流,但医生说已经太晚了。

2002年12月20日,陈晓玲进入了预产期。除了恐惧和惨痛,她所有的就是千般恨万般怨如浪如潮!更为不幸的是,由于年龄偏小,产道窄,23日,陈晓玲只好又做了剖腹产手术, 产下了一个瘦弱的男婴。在医院住了8天,陈晓玲出院了。由于房东的拒绝,陈晓玲只好住进了一个小旅馆,一天的费用就是50元。就在旧痛未消之时,2003年元月3日上午,陈晓玲的哥哥又把一个电话打给了阿兰,让她转告晓玲:母亲病危。陈晓玲顿时泣不成声:自己生出了一个无法见人的孩子,可最亲最爱的母亲却要离她而去了!无论如何都要回去。可路费呢?她还欠着旅馆近千元的费用呀!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旅馆的老板找到了她,说可以出3000元帮她把孩子卖掉。陈晓玲别无选择,于当夜9点多孩子睡熟之后将孩子含泪卖掉。

梦里依稀情人泪

5日夜,一身忧伤的陈晓玲带着自己卖孩子剩下的1600元钱回到了河南农村老家。

一个星期后,晓玲的母亲病逝。葬过母亲之后,陈晓玲不吃不喝、昏昏沉沉地一连躺了3天。而此时,一件令她难以启齿的事情又发生了:乳房不断有乳汁分泌。这都是李剑力留下的遗恨啊。一想起李剑力,陈晓玲心中顿起风暴。她这时才想起自己所在的村子离他所在的县城不过60多华里,去找他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陈晓玲到了县城后,问了好多人才找到了李剑力所在的XX中学。当时学校正上晚自习,陈晓玲小心翼翼地沿着一条花木掩映的小径朝一幢教学楼慢慢地走过去。在离教学楼不足50米的地方,陈晓玲忽然整个人都呆住了——她听到了李剑力的声音!他正在给学生讲课。陈晓玲的心忽然疼得厉害,泪花顿时飞溅。

陈晓玲没有勇气直接见李剑力,当夜在一家小旅馆里住了下来。天亮后,她决定先给李剑力打个电话,看他是什么态度。陈晓玲打通了李剑力的手机,李剑力急切地追问她在县城的哪个地方。陈晓玲心里一暖,哭着说出了所在旅馆的名字。

10分钟后李剑力就进了陈晓玲的房间。两个人先是定定地互望了足有十几秒钟,然后抱头痛哭。李剑力痛悔地说:“晓玲,我不配得到你的原谅,我应当一辈子受到良心的拷问。”陈晓玲听到李剑力的这些话,心中积蓄了多少天的怨与恨渐渐消融,她呜咽着说:“剑力哥,我也做了一件很对不起你的事情啊,我把……我把咱们的孩子给卖了……”“什么?我们的孩子?”李剑力惊诧万分,“你在北京生了孩子?!”“你看!”晓玲猛地掀起上衣,原本光洁细腻的小腹上凸现着一条暗红色的伤疤。“我有罪啊!”李剑力一下子跪倒在陈晓玲的面前,将脸贴到了她的小腹上压抑地痛哭起来。陈晓玲见李剑力对自己依然如此倾情,胸中顿时涌起柔情万千。接下来,两个人便开始极尽缠绵……

事后,陈晓玲哀怨地问李剑力自己今后怎么办。李剑力为难地说:“因为我上北京,校领导十分生气。我请了好几次客,才刚上班不到两个星期。还有,那个女人对我盯得也很紧……”不过李剑力为了安慰陈晓玲,答应工作稳定下来以后再想办法。

爱之深,深至死

就这样,一直到4月15日,陈晓玲先后4次到县城与李剑力幽会,每一次都要与之发生关系,每一次都追问自己的将来。这不禁让越来越现实的李剑力对她由怜生悔:他后悔自己与陈晓玲再次有了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更害怕校方和妻子知道这件足以使自己身败名裂、前途无望的事实。于是,他开始关闭手机,开始躲着陈晓玲。恰在这时,从4月15日起,为防“非典”,该县开始在全县范围内限制交通,所有的城乡公交车停止营运。这成了陈晓玲进城找李剑力的最大障碍。

就在陈晓玲耐心等待的时候,5月下旬,一个残酷的事实却又将她吓得魂飞魄散: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天哪,剖腹产后还不到半年就怀孕是有生命危险的啊。可是,她连作流产的钱都没有。陈晓玲把心一横,于5月26日上午骑上自行车直奔县城。

此次相见,李剑力满心都是惶恐,他送来了600元钱,停了连5分钟不到就走了。这伤透了陈晓玲的心。

次日上午,陈晓玲一个人到县医院作了人流。躺在手术台上,她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自己在北京生孩子的悲惨情景,对李剑力的恨再也无法遏制。

进入6月之后,全国的“非典”疫情得到了彻底控制,县城的一切随之恢复了正常。

陈晓玲决定再次去找李剑力,她要他对她的今后负责。就这样,从6月初到9月,她先后十几次到学校去找李剑力。但李要么是避而不见,要么是冷脸相待,陈晓玲越来越绝望了。

9月5日上午,陈晓玲直接找到了李剑力的办公室。咋一见陈晓玲,李剑力气得脸都青了,他抓住陈晓玲的一条胳膊问她到底要干什么。陈晓玲一字一句地说:“我人是你的,我要嫁给你。”“那……那怎么可能!”李剑力咬着牙说。陈晓玲寸步不让,“否则我就公开咱们的事。”这是李剑力最怕的事情,他哀求说:“晓玲,你先给我几天时间好不好?”陈晓玲同意了,但要求他往后不准再关手机。两天后,陈晓玲给李剑力打手机问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李剑力只是说“快了快了”。而实际上,他压根儿就没敢给妻子提这件事。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眼看着几个月过去了,尽管陈晓玲一再催促,但李剑力始终没有一点进展。犹为严重的是陈晓玲流产的事儿早在村子里传了个沸沸扬扬,陈晓玲的哥哥脸上挂不住了,9月19日下午把她打了一顿。陈晓玲的心都要碎了,9月27日上午,她又赶到了学校,李剑力不在,陈晓玲索性就一路打听找到了他位于学校的家,敲开了门。开门的是李剑力的妻子何某,她一边吃着哈蜜瓜一边警惕地问:“你找谁?”“我找李剑力。”陈晓玲不卑不亢地说。“你是什么人?”何某说着回头愤怒地问李剑力,“快告诉我,这个女人和你什么关系?”李剑力吓得不知所措,事情到了这一步,他心肠一硬,竟然用十分惊诧的口气说:“我不认识她啊?”“李剑力!”陈晓玲气得浑身颤抖,她猛地从何某身边挤了过去,冲到李剑力面前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李剑力捂着脸看了一眼何某,何某正冷冷地看他有何表现。李剑力狠狠心,一拳打到陈晓玲肩上,“哪来的野女人!”

陈晓玲哪里想到李剑力会打她,毫无防备的她身子重重地撞在茶几上,然后和茶几一起倒在地上,茶几上切开的哈密瓜和水果刀一齐滚落在地上。

这一拳让陈晓玲彻底绝望了,她恨他,恨得已不能再恨,便转身抓起身旁那把足有七八寸长的水果刀,用一种令人心悸的声音狂呼着“剑力”,直直地刺了过去。

李剑力只觉小腹一疼,便不由自主地跌倒在地。陈晓玲看了一眼在地上扭曲着身子的李剑力,在何某的尖叫声中又将水果刀向自己的小腹扎了下去……

当日下午,李剑力因被伤及脾脏引起失血过多而死亡,陈晓玲则在人们的全力抢救下活了过来。

〖后记〗

10月14日上午,笔者在看守所见到了陈晓玲。她一直都在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讲叙她与李剑力的全部。

最后,笔者问她:“为什么非要杀死他?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清代满族布衣诗人兆勋诗歌研究 篇12

关键词:满族诗人,兆勋,杨钟羲,《雪桥诗话》,《熙朝雅颂集》

清代满族诗人兆勋, 铁保称其为清代北方诗派的代表诗人, 评价他为“诗宗贾岛狂”。对兆勋的诗作进行全面分析, 可以看出兆勋求险怪寒瘦、幽深奇异的境界, 在清诗中别具一格。

一、兆勋研究概述

《钦定八旗通志》:“《牧子诗录》一卷, 《不堪持赠吟咏》一卷, 兆勋撰。牧子是编《诗录》一卷, 盖其旧友福增格为之编次, 乾隆戊寅序而刻之, 末附有诸诗家评语及所赠诗。其《不堪持赠吟咏》一卷, 则为兆勋晚年续刻而成。”[1]

铁保《熙朝雅颂集》卷八十九收录兆勋39首诗作[2]。

法式善《八旗诗话》:“兆勋字佑扆, 一字牧亭, 又号牧牛子, 满洲人。有《牧牛子诗录》、《不堪持赠吟》。尝自谰其诗云:‘余诗如寒蛩吟衰柳, 其声涩而凄;又如青草池蛙, 分明聒噪, 而夕阳雨后, 却是少他不得。’其《不堪持赠吟》自跋:‘半窗冰雪, 残腊将归;老境寂寥, 偶作一二短章, 不过湖边茅屋下消遣不净妄心。学殖荒陋, 不敢谬拟韩子;而梦中抚掌者, 那得有孟郊其人耶?果如释氏有再生之说, 定补偿今生不读书公案。’”[3]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四十一简介兆勋, 收录其《不堪持赠吟》自跋, 收录摘句:“歛足卧云岑, 高吟抱明月。”“明日送春兼送别, 雨中烟柳湿长条[4]”。《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介绍兆勋诗作《牧子诗录》, 其友福增格为之编次。收录摘句:“月明作秋色, 柝响夜操权。”“月照梨花诗梦冷, 隔帘人影瘦春灯[4]”。

张菊玲等辑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收录五绝《山中春兴》和五律《暮秋即事》两首诗:“兆勋, 字佑扆, 一字牧亭, 又号牧牛子, 因先世居长白山之栋鄂地方, 又号栋鄂牧子。乾隆年间在世, 生卒年待考。他与永忠、永、敦诚等满族贵族的闲散文士关系密切, 经常参与他们的诗酒活动。撰有《牧子诗录》、《不堪持赠吟》等诗集。”

李雅超校注《白山诗词》收录兆勋9首诗, 其中五律2首, 分别为《客馆春夕同絮斋听雪》、《秋夜杂咏》[5]。五绝4首:《秋夜听雨》、《山溪种藕》、《郑村》、《山中春兴》。七绝3首:《山中秋日》、《半园春夜》、《送春日别友》。

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评价兆勋诗作:“兆勋诗以景物和感怀为主, 格调冷峻, 多凄苦之语。”[6]以《秋日病中作》为例。

孙诚《董鄂氏人物传略》:“兆勋, 字佑扆, 一字牧亭, 号牧牛子, 又号栋鄂牧子, 隶满洲正红旗, 姓董鄂氏。其先世居辽东董鄂 (今辽宁桓仁) , 以地为姓。为乾隆年间人, 生卒年代不详。因家道中落, 寒屋苦读, 于学‘钩深剔隐, 无所不窥。而为文不尚矩度, 顷刻数百言。诗则镂胸鉥肾, 不惊人不休也’。性喜清幽, 远避尘俗, 却乐与诗酒为伴, 其《偶吟》诗中有‘无琴静亦好, 有酒乐何如’, ‘外人懒与见, 惟伴一床书’等句。”[7]

兆勋诗宗贾岛, 追求幽深奇异的境界, 在清诗中别具一格。其《牧儿》诗曰:“野花簪箸笠, 蓑衣报晓露。牛背一声笛, 吹瘦斜阳树。”又有《山中春兴》诗曰:“开窗快举尊, 青山与我侣。寂寞邻家看, 杏花寒不语。”反映了作者钟情于自然风物的志趣。其《暮秋即事》诗云:“不咏大刀头, 幽怀怅未休。一林黄叶雨, 千里白云秋。空馆留渔伴, 寒溪饮牯牛。浩歌谁共赏?斗酒妇能谋。”则表现出诗人有志报国无法实现的怅惘, 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嘲解。

兆勋与同族、同宗的铁保、玉保昆仲及诗人福增格等友善, 互有赠答。诗作有《牧子诗录》一卷, 有旧友福增格为其编辑, 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 作序并刻印, 集后附有诸诗家评语及所赠诗。参领白衣保称其诗境如“雨花春晚, 萝月秋深”。铁保有《兆处士牧牛》诗。玉保赠诗亦效其体云, “闻说牧牛子”。堪称是对兆勋家境及性情的真实写照。

二、兆勋诗歌研究

《雪桥诗话》卷七收录并评价兆勋的诗作:

铁冶亭《雪夜读牧亭》诗云:“牧亭遗稿半凋残, 一穟昏灯抱影看。读到孟郊清绝处, 雪花如手打窗寒。”玉阆峰《题家牧子诗集后》云:“闻说牧牛子, 奇穷乏往来。鹑衣风落絮, 茅屋壁生苔。宇宙诗肠隘, 烟霞醉眼开。胡琴何处碎, 白首老金台。”“午夜披残稿, 高吟得未曾。思深虫语砌, 室暗鬼吹灯。刻镂心如发, 摩挲句有棱。何人铸贾岛, 学步愧难胜”。牧亭名兆勋, 字佑依, 一号牧牛子, 有《牧亭诗录》一卷, 赞侯侍郎为之编次, 乾隆戊寅序而刻之。其《不堪持赠吟》一卷, 则晚年续刻也。自跋云: (见前) [8]

该则收录兆勋的6首诗, 分别为:《秋夜听雨》、《春夜客中即事》、《山溪种藕》、《郑村》、《山中春兴》、《送春日别友》等6首诗。同时收录白衣保的诗句, 杨钟羲其诗作“意象寒瘦, 与牧亭亦复笙磬同音”。

铁保《读乡前辈遗诗感赋》:“何处牧牛子, 穷愁并断肠。夕阳一声笛, 天地久低昂。性证寒山净, 诗宗贾岛狂。冰花结成字, 展卷梦魂凉。”[9]据铁保和玉保的诗歌对兆勋的评价, 可看出兆勋家境贫寒, 性喜清幽, 远避尘俗, 却乐与诗酒为伴, 手不释卷, 尤喜贾岛的诗歌, 擅长选取寒瘦的意象, 营造幽冷的意境。

根据前人评价, 结合对兆勋诗作的分析, 可看出兆勋诗歌以冷色调为主, 而这种冷色调既是他的诗境, 又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所选季节很多在秋季, 即使他选择春日, 也不是春花烂漫的风景, 而是别有一番愁绪;所选时间以夜晚为多, 即使所写为清晨, 也带有阴冷的意味;所选地点, 以山中、郊外居多。

(一) 分析杨钟羲《雪桥诗话》中收录的兆勋诗作

《郑村》:“明月照花阴, 归禽栖野树。暝色暗空村, 犬吠烟生处。”在万物消歇的时候, 明月照着花阴, 归禽栖于野树。“花阴”和“野树”营造出阴冷的意境。尤其后两句, 一个“暗”字, 将暮色笼罩中村庄的寂静展现出来, 不料, 犬吠声打破了这种寂静, 使得意境更为幽冷。

《春夜客中即事》:“客馆邻萧寺, 春灯红冉冉。模糊睡起僧, 打钟不记点。”写旅居在外, 客馆紧邻萧寺, 寺院的春灯红红地照着, 给客舍之夜带来几许温暖。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 写睡眼惺忪的僧人, 刚刚睡起, 就惦记着敲钟,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 连几点都忘记了。为兆勋的诗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变为暖色调, 显露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山溪种藕》:“岸柳环溪渚, 童子采拳蕨。春风二月忙, 藕花种明月。”拳蕨即蕨菜。《说文通训定声》:“蕨, 初生如蒜苗, 无叶, 专似鳖脚, 亦似小儿拳, 故曰拳菜。”明月:犹言次月。《陔馀丛考·明月·去月》:“次年曰明年, 次日曰明日, 而次月未有称明月者。左传, 郑人相惊, 以伯有为厉, 齐燕平之月, 公孙段卒, 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立公孙洩, 然则次月亦可称明月矣。”山间小溪四周, 长满了柳树, 在垂柳袅娜的岸边, 一群儿童采摘着拳蕨。“春风二月忙”, 一个“忙”既写出了儿童紧张忙碌的劳动景象, 又衬托出了春风给山溪和岸柳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藕花种明月”, “明月”在这里表示下个月, 即三月, 似乎又有所指, 将儿童早出晚归、繁忙的种植场景勾勒出来, 真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儿童山村早耕图。

《送春日别友》:“吟怀离绪酒难消, 花落松斋倍寂寥。明日送春兼送别, 雨中烟柳湿长条。”面对离别, 感伤的酒很容易使人沉醉, 这种醉意久久难以散去。在落花的松斋, 使得寂寥加倍向诗人袭来。明天, 说再见的不仅是春天, 更有在暮春时节将要远行的朋友, 春雨潇潇, 烟雨迷离, 淋湿了柔柔的柳条, 柳条显得愈发修长, 犹如离人的愁思, 被柳条牵引得更加绵长, 让人不禁想起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可见, 兆勋善用凄苦之语, 表现寂寥之境。

《秋夜听雨》:“凉宵山馆寂, 野客衣冠古。背影坐秋灯, 垂头听夜雨。”头两句的形容词达到了诗人追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凉宵”, 一层秋雨一层凉, 凄凉的秋夜, 山馆死一般的沉寂, “野客”带有萧索的味道, 他穿戴着古朴的衣冠, 给人无比沉重的感觉。秋灯照着孤独的背影, 低着头, 想着遥远又悠长的心事, 听着夜雨嘀嘀嗒嗒敲打着窗子。秋雨下的景物, 涂抹上幽冷的色彩, 一如诗人的心境, 比秋雨还要幽冷。诗人在感慨平生, 抒发自己的寂寥与凄苦, 形成孤瘦凄紧的风格。

通过杨钟羲收录于《雪桥诗话》中的诗作分析, 结合兆勋的诗作, 可以看出兆勋的诗歌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描写景物的, 另一类是感怀的。在描写景物的作品中, 如《山中》、《客馆春夕同恕斋听雪》、《秋村杂咏》二首、《村居即事》、《初夏》、《秋夜豆花亭》、《郑村》、《牧儿》 (即使是清晨, 也带有冷色调) 、《春夕赠狮峰隐者》、《春夕僧舍》、《春夜客中即事》、《春日》、《山中春兴》、《春日自题窗壁》、《春夕客中忆郑村杂咏》二首、《半园春夜》、《河上》、《送春日别友》、《野寺看花》, 既有乐观明朗的暖色调, 更多的是阴冷寂寥的冷色调。在感怀的作品中, 如《感年》、《感怀完颜明远村》、《秋日城西远望》、《秋日晚过香岩寺》、《暮秋即事》、《秋日病中作》、《秋夜听雨》、《春日玉麟洞口》、《山中秋日》, 诗人感慨平生, 叹遭际的坎坷, 抒发自己的凄苦之情。可见, 杨钟羲对兆勋的诗作评价是准确的, 他的诗主要追求险怪寒瘦、幽深奇异的境界, 时而也有明朗的色调, 这样就更全面了。

另外, 《半园春夜》:“如云往事思层层, 不睡从教酒量增。月照梨花诗梦冷, 隔檐人影瘦春灯。”《客馆春夕同絮斋听雪》:“空馆少欢情, 寒灯照影清。樽前酒有色, 窗外雪无声。不许牵愁去, 偏教送客行。旅怀真欲碎, 不睡到天明。”《秋村杂咏》:“堕月悲檐马, 删诗守夜灯。多愁还似雁, 有妇不如僧。节近花增色, 窗寒酒欲冰。自怜贫气骨, 耻受外人憎。”“檐马”:即屋檐所挂之风铃。又称“檐铎”。陆游诗:“檐铎摇风破昼眠。”又称“檐铃”。施枢诗:“晓窗风细响檐铃。”这些诗篇体现的是凄苦的心境, 营造的是幽冷的意境。

(二) 通过白衣保诗作看兆勋诗歌“意象寒瘦”的特点

《八旗诗话》载:“白衣保字命之, 一字鹤亭, 满洲人。耽诗好游, 与兆勋、傅雯为山友, 与戴亨、国柱为诗友, 西山名刹皆有手迹。晚官荆州, 借江山以资笔墨。诗近体为工, 七言与丁卯相埒, 五言骎骎乎有偏师捣长城之概, 非时辈所及。”[3]

杨钟羲称白衣保诗“意象寒瘦, 与牧亭亦复笙磬同音”。《游万松山》先把凄苦的心境展示出来, “尘寰苦难居”, 既然尘世充满艰苦, 实难久居, 还是去深谷吧。本来想在深谷中寻求解脱, 却是“怪鸟避人飞”, 鸟呈现出一副怪异的姿态, 与人也是极为不和谐的, “避人飞”, 鸟儿似乎觉得, 正是人的到来, 打扰了它们原本平静自然的生活。《送僧归盘山》, “迤逦开荒径, 殷勤扫白云”, 盘山之中开辟出蜿蜒的路径, 艰难地前进, 拨开一层一层的白云。在盘山上, 与僧相伴的是仙鹤, 因为“林空”, 而林空恰恰营造了荒凉寂寥之境, 这一意象的选取, 将山居的幽冷显露出来。想象着的打坐的蒲团之夜, 念经声隔着几道岭都能听见, 这一意象同样传达出空寂的意境。《秋雨书怀》渲染了楚天寥廓的秋雨中, “雁低飞”的情景, “穷巷”与“薄寒”对举, “居有竹”与“管无衣”对举, 将秋雨的凄凉与幽居的穷困衬托出来。“孤帆落”与“一犊归”, 从远景回到近景, 将“烟波浩渺”的辽阔与“蓑笠平原”的孤寂结合起来, 表达作者秋雨思乡的情怀。

对比兆勋与白衣保的诗作, 正如杨钟羲评价的那样, “意象寒瘦”, 二者诗作有相近的意境和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兆勋诗歌以冷色调为主, “意象寒瘦”, 这正是他的诗境, 更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因此说, 清代满族布衣诗人兆勋的诗歌在清诗中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清]李洵等主校点.钦定八旗通志 (第3册) (卷十百二十)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2079-2080.

[2][清]铁保辑, 赵志辉校点补.熙朝雅颂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1407.

[3][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5:517, 517-518.

[4][清]张维屏编撰, 陈永正点校.苏展鸿审定《国朝诗人征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612、1181.

[5]李澎田主编.李雅超校注.白山诗词.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254-255.

[6]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91-92.

[7]孙诚.董鄂氏人物传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252-254.

[8]杨钟羲撰.雷恩海.姜朝晖校点.雪桥诗话全编 (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404-405.

上一篇:二维检测下一篇: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