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

2024-05-24

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共7篇)

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 篇1

《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叶千华主编,第一卷1月出版(65印张),第二卷1月出版(65印张),第三卷1月出版(60印张),第四卷1月出版(64印张)。每卷书重2200多克。

该书大16开本(850X1168mm),豪华硬装,精美高雅,厚重大方,是同类书籍中最广泛、最全面、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文献,收录当代诗人词家数千人的.代表作品,每人入选诗词作品5—30首,个人简介50—300字,是当今世界汉诗类书籍之最!是收藏、学习、研究和了解中华诗词的一部大型辞书。[1]

先后多次登载“诗词大观”征稿启事及通知和书讯的刊物有《中华诗词》、《中华诗词学会通讯》、《江海诗词》、《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长白山诗词》、《新国风诗刊》、《乡土诗人》、《文化艺术报》、《上海诗报》、《文化月刊诗词版》、《江西诗词》等。

谁更能代表当代中国? 篇2

即便如此,《左右为难》仍然值得那些对中国当代思想界的光谱感兴趣的青年人作为入门读物来阅读,也值得试图研究当代思想人物的主张及其聚散离合过程的国外学者注意。纵览这本访谈集,会发现其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诊断当代中国的现实,以及今日中国应该向何处去。套用历史学者卢汉超的说法,存在着“唱盛中国”与“唱衰中国”两种派别,前者以王小东、陈明等为代表,认为今天的中国确实是1840年代以后最强盛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人民生活水平还是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当然,他们也并不否认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种种迫切的问题需要回应;而后者以徐友渔、刘军宁等为代表,认为如今中国的崛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腐败、贫富两极分化、道德衰败等像癌细胞一样在侵蚀着中国这个“巨人”。

诊断之后是开处方,显然《左右为难》中的相当部分学者的眼光是“向下”的,与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时期的“得君行道”的政治想象不一样,今天的学者如徐友渔、陈明、萧功秦等人都是寄希望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包括像李泽厚这样的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精神领袖,都认为今天中国的希望在民间和媒体,以及中产阶级在公共意识和政治意识方面的觉醒,他们走的是王阳明所谓“觉民行道”的道路,尤其是作为新权威主义者萧功秦的这一转向值得读者留意。这也充分说明随着这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育和成长,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不能依靠对高层政治的单向度想象来实现社会和政治的现代转型。其中倡导儒家的陈明的言论很值得注意,他不像蒋庆那样鼓吹政治儒学,也坦承不想做“帝王师”,而是主张将儒学社会化和生活化,让儒学成为道义缺失的中国社会的义理资源,其态度之诚恳、心态之开放、言论之平实恰恰说明了真正的儒者应该具有的气象与风度。

自由主义论述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思想界似乎渐成衰势,更多的年轻学者被古典主义、国家主义、左翼理论等各种思潮裹挟而去。在一个群雄逐鹿的世界,缺乏国际关系和国际理论的建构是不是构成了自由主义在思想架构上的短板,这还有待时日来观察,但从近些年的民族主义思潮、国学热、基督教和佛教热等来看,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确实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简言之,它在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方面的论述相对单薄,在人生意义和文化伦理等方面更是保持着相对的沉默。徐友渔的论述在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 “价值观跟文化观我们是主张多元的,有一套特定的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跟特定的价值观我认为是不对的,那样的话,恰好就违背了自由主义的原则。自由主义只是提供大家说话的平台。”这是否与自由主义在学院的边缘化有内在的关联,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介绍 篇3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两《唐书》无传。据唐靳能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可知,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仕途不得意。曾任冀州衡水主簿,遭诬陷,“公因拂衣去官”,“在家十五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天宝元年(742)二月卒于任所,葬于洛阳。

他是当时著名诗人。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见《说郛一百卷》卷二十五)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是,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凉州词①

黄河远②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③何须怨杨柳④,春风不度玉门关⑤。

①原题二首,此其一。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②“远”一作“直”。

③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④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⑤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登鹳雀楼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鹳雀楼: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奂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清一统志》:“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府)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鹳雀楼不知是何时何人所建?也不知毁于何时?但王之涣这首20字的诗,却使它的声名永存。不过,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那座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这样解诗恐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极其自然的象。

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 篇4

主题思想:

《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艺术特色: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询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询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将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民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北京。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乃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之作。苏教版必修一仅选取其中两节,但已为之所打动。其含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品之有味,回味无穷。现在将对《我与地坛》的部分理解,整理如下,作为教学心得,供以后重温。

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在思考命运何其残酷,在思考为什么让他来这个世上受这样的磨难。此处,作者设置了问题,事关人之生的大问题,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助地坛中的景物予以解答。“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乍一看,此处写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观察入微。其实,景语的背后恰恰是作者人生之悟的过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起初,万分不明白,为何比作“小雾”,思之顿悟,作者在如此年纪受如此打击,对于为何而生刚开始自然是一头雾水,“停在空中”,可见是作者之绝望悲观,一动不动。“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渐渐地,作者似有所悟,而且“摇头晃脑”,有了生机和活力,不似以前那般绝望。“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为何而生毕竟是大问题,不可能思之即得,作者在思考中自然也会有“不耐烦,累了”的时候。“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经过几年的思索,作者终有所悟,似金蝉脱壳,作者已经摆脱了躯体对自己的束缚,渐渐摆脱了双脚残废对自己的影响。“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经过不断地思考,逐步积累力量,终于“摔开万道金光”,作者终于顿悟,明白了为何而生的人生之大问题。而这一切,是从这从地坛中得到的感悟,“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然身残了但志不残,也要在“荒芜”中焕发盎然的生机。而作者又借助地坛之景,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于是在第六段中,作者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死明了,生不可选择;死不必急于求成,而且,死是一个节日,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既然生死既明,那接下来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作者也说“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于是,十五年间,作者总去地坛“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间,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人的躯体会被命运之手不断摧残,但依然有一些东西无法改变。“落日在寂静中将坎坷映照得灿烂”“雨燕在最寂寞的时间放声高歌”“古柏、冬雪、夏雨、秋叶”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散发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种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唯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才能得其真味。这个过程谁也无法替代。“如何活”,在人生的过程中自己体味,而地坛之景也隐约给出了答案。

唐代诗人绰号和各自的代表作 篇5

代是诗人辈出、诗风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众所周知。除此之外,还有诗佛、诗鬼、诗魔、诗狂,甚至诗囚、诗奴„„这些称号,与他们的诗歌风格以及作诗的态度举止密切相关。让我们来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代表作。

诗杰--王勃(约650-约676)。诗歌壮阔明朗,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骨--陈子昂(约659-约700)。诗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狂--贺知章(659-约744)。为人秉性放达,诗风豪放旷达,人称“诗狂”。代表作《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家天子--王昌龄(698-756)。意境开阔,纵横古今,被举为“诗家天子”(或称“诗家夫子”)。七绝尤其傲视诗坛,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佛--王维(701-761)。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代表作《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仙--李白(701-762)。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代表作《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诗圣--杜甫(712-770)。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雄-岑参(cénshēn,约715-770)。气势雄伟,想象奔放。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五言长城--刘长卿(约726-约786)。擅长五言诗,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囚--孟郊(751-814)。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称之为“诗囚”。代表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奴--贾岛(779-843)。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代表作《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诗豪--刘禹锡(约772-约842)。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美誉。代表作《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杨柳枝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诗魔--白居易(772-846)。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代表作有《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诗鬼--李贺(约791-约817)。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也经常描写鬼魅世界。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

当代诗人汪国真经典语录 篇6

2.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山如此,人亦然。

3. 少年不要怕失败,没有多少人会讥笑一个少年的幼稚和失败。当你长大了,失败的滋味会比少年时代难受得多。

4. 没有个性,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仅有个性,也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

5.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6. 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7. 少年,既是长知识也是长身体的时期,学习和娱乐不可偏废。在我看来,首先是身体好,其次才是学习好。俗话说身体是本钱,一个人连本钱都没有了,还能干成什么事呢?

8. 一个人有了宽广的胸怀,他在生活中便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多了温和,多了宠辱不惊的气度。那些经常表现出咄咄逼人,尖酸刻薄的人,面对别人的成就不是赞赏而是低毁。

9.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凡事一旦养成了习惯是很难改的。少年时期,在很多事上正是养成习惯的时期。与其后来吃力地改变一种坏的习惯,不如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10.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1. 画家的个性挥洒在作品的线条里;诗人的个性倾注在作品的感情里;音乐家的个性融汇在作品的旋律里。不过,有为大多数人欣赏的个性,却没有为所有人欣赏的个性。

12. 少年时代学东西,容易着急,容易改变兴趣,若能在长辈的指导并在一些伙伴之间展开竞赛,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13. 少年时代,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够在这个时期多背诵一些文学中的精华,不仅对当时有益,对未来也是很有益处的。

14. 成大事业者有大胸怀。这样的人不会成日计较于鸡毛蒜皮,整天着眼于蝇头小利,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15. 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是一种美德,而雨果先生生平的一大愿望是要把巴黎改为自己的名字也并非缺德。

16. 少年时期虽应以学习为主,却也应逐渐养成分析和判断的习惯。有许多时候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17. 人生,机会总是有的,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

18. 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19. 少年成才,固然是件可喜可贺之事,却并不特别值得骄傲。当时南朝齐梁之际的才子江淹,六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的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年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

20. 狭隘的人总是想扼杀别人的个性;软弱的人随意改变自己的个性;坚强的人自然坦露真实的个性。

21. 不能保持自身的个性是一种“懦弱”,不能尊重别人的个性是一种“霸道”。

22. 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23. 心胸宽广者如海,心胸平常者似河,心胸狭小者像沟渠。

24. 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同样重要。

25. 命运的折磨和命运的恩赐,有时是难说清的,亚柯卡的自传《反败为胜》很多地方都说明了这点……

26. 有胸怀者能荐贤,如春秋时齐国鲍叔牙力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如塞内加尔第一任总统桑戈尔让位于迪乌夫,自己乐于隐退。这样的胸怀,对国家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都是十分有益的。

27.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28.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 篇7

苏州古典园林素有“园林之城”之称,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古典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

上一篇:祈雨散文阅读下一篇:学院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