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随笔(共7篇)
中国现当代随笔 篇1
《当代教育新理念》读书随笔
闲暇之余,拿起《当代教育新理念》,带着一片热忱与期待用心去读。读后受益匪浅,感悟也很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让思想不断更新,与时代同步。在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朝,学习必须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它不再是学生的任务,是每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在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我觉得以下几点颇为重要:
一、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古人教学尚且推崇尊重,平等。当今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理解此重要意义。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促进人的发展,不断完善教育的内涵。试想一位教师不允许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清,不允许学生智力水平低的学生慢一点思维,不允许优等生有质疑老师的权利……那么,这样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怀着胆怯、敌意去听课,得不到老师的信任、尊重与关爱。这小小的心灵长出来的有可能是怀疑一切人,不相信自己能干成大事……因此,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本着教师的天职,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用宽容、引导、信任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班级体充满笑声与荣誉,那么各方面的工作必会顺利开展。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最直接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我们的每一节课要有效,不光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呢?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培养,时刻叮咛,及时鼓励。学生的倾听、写作、读书、写作业、预习等习惯并不是令人满意的。我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监督。利用早自习、课间等时间,去管理与劝说,有时也应该严厉地批评。恩威并重。
2、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今夕,应落实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让学生有疑、有思、有法、有得。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将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也会在课堂的主阵地上的披荆斩棘、阔步潜行,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3、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的作用不容置疑,有用的教案力求考虑学生的疑点与发展前景。注重三维目标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我将预设好教学情境,同时期待良好的生成。
4、科学布置课堂作业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不同习题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过浅或过难的习题均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我将分层留作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经常反思教育现象。
慢慢长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成功的未来。教师的心声大多如此。如何成功?自我反思必不可少。我将在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成长,总结经验,奋力前进。我将把所学的教育理念实践到工作中去,并不断调整心态与方法。力求发展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教育理念。
中国现当代随笔 篇2
近十年来, 我主要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不爱阅读文学作品, 上课时对作品没有认识, 老师进行作品分析时学生难有深刻印象。我所教的班是汉语言文学秘书专业的学生, 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相比, 该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胜一筹, 学生也更注重实用技术与操作技能的提高, 比如计算机应用, 社会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但对于培养人文素养的现当代文学这样的课程, 缺乏足够的兴趣, 而且在文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 文学的基础也较为薄弱, 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尽量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在应用多媒体少量加入诗歌朗诵与影视欣赏的同时, 探索采用互动式教学, 尽可能有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说, 甚至去演,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
我认为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 应从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入手, 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学的内蕴之美, 从阅读与思考中开启兴趣之门, 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 着重从这方面来考虑, 期望通过互动式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爱上阅读, 在兴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内容较多, 既有文学史的梳理, 又有具体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分析, 内容庞杂, 如果按照教材一一讲解, 难以真正深入作品去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 因此我按照文学史的顺序设置了十五个专题, 每一个专题涉及到一至两个作家, 并以其中一个作家为重点。在这些专题中也穿插着介绍文学史的内容, 在每一段文学史的背景之下再分专题重点学习作家、作品。第一堂课先对本学期的文学课作一个总体性的介绍, 并将设置的十五个专题简要说明,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 课后进行准备, 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全班通常四十多个学生, 三至四人一组, 每组选一个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 首先要细读作品, 然后本组的同学一起商量课堂互动的方式, 可以查阅作家及作品的相关资料, 制作成PPT课件, 课堂上为大家作简单的讲解, 此为一;也可以选取作品中的片段, 设计课堂表演, 以表演的方式来强化对作品的印象, 此为二;也可以选取作品中的内容进行配乐朗诵, 特别是诗歌专题比较适合这样的形式, 此为三。当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因为专题中以小说居多, 也有一些戏剧作品, 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 我建议学生最好采用简要讲解加上课堂表演的形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 而诗歌部分比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戴望舒的诗歌《雨巷》等, 比较适合用诗朗诵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在课堂要进行的活动时间通常为十五至二十分钟, 每堂课先由学生上场来进行讲解与表演, 然后由老师对学生所作的讲解与表演进行讲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了做好专题, 学生会去看原著, 至少对本专题的内容会认真阅读, 并进行非常细致的研究;二是学生学会了认真地搜索资料, 并从中整理出自己需要的材料, 从作家生平事迹到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等, 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学生会去很全面地学习本专题的相关内容, 而且要用独特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三是锻炼了学生了表达能力与自我表现能力, 要将整理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清晰地表达出来, 对于口语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同时要求学生站在讲台上像老师一样地为本班同学讲课或者进行一些表演, 使得一些胆小的同学也能通过锻炼在临场发挥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四是通过现场的表演, 让更多的同学对于文学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固然学生的表演看起来显得不够成熟, 有时甚至会觉得有些令人发笑, 但因为表演者与观看者身份相同, 距离的接近使得台下的同学会更易于接受, 更有兴趣观看, 更有兴趣去了解并阅读作品, 让大家觉得文学作品不仅有内涵, 而且“有意思”, 这样的表演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益。学生讲解与演出之后, 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 并指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讲解时无法完全脱离讲稿, 对作品的分析不够深入, 表演所选取的部分矛盾冲突不够不适合表演等, 对学生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期望。之后老师再结合学生的讲解与表演进行补充, 并重点进行作品的介绍与分析, 同时以提问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 篇3
专业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乡土文化、启蒙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以开阔的视野,结合新兴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置于不断加剧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来思考,以此来认识和回应当代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文化问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文学、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等。所学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现代台港文学史、现当代文学思潮史、文学经典导读、当代文学通论、当代各体文学专题等。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史略》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业前景:一般就职于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单位、新闻出版机构。
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报考热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篇4
作业
1一、填空题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943年产生了两位重要作家,一是沦陷区的张爱玲,一是解放区的(赵树理)。
2.在《沙家浜》“智斗”一场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是阿庆嫂、(胡传奎)、刁德一。
3.在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中,(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
4.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曾开设“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专栏,主要围绕着(舒婷)的诗歌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讨论。
5.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狱警传,似狼嚎”的唱段,(李铁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等,都是个性化的,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心态。
6.1962年,(邵荃麟)在大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发言时,十分尖锐而沉痛地说:“1960年的情况的天聋地哑”。
7.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对赵树理的赞扬都集中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化》和(《李家庄的变迁》)这三篇小说上。
8.京剧“样板戏”出来《海港》和(《龙江颂》)两部作品外,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
9.“朦胧诗”一词最初带有贬义,后来却作为一个下面概念得到广泛认同。这个词得名于1980年(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
10.1958年创作的(《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
11.“样板戏”中的人物都没有爱情生活,李玉无妻,方海珍无夫,柯湘出场时丈夫被敌人杀害了,江水英是“光荣军属”,丈夫当然不在身边,而(阿庆嫂)的丈夫则被赶到上海路单帮去了。
12.“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不多见。”是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小二黑结婚》写的“题词”。
13.《太阳和他的反光》是(江河)“史诗”创作的代表作。
14.(《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扬子荣的“马舞”在整体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也发挥了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
15.《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之一。
16.赵树理曾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我父亲的缩影,兴旺和金旺就是我工作地区的六渣滓。”
17.一般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而“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始于20世纪的(1958)年。
18.(于坚)的《尚义街六号》用调侃的语调对普通人的平庸生活的逼真描写,因表现出“超语溢的美”而被看作是“生命意识的觉醒”的代表作。
19.1950年,赵树理担任通俗刊物《说说唱唱》的执行主编时,因发表一个描写落后农民的故事(金锁),引起不大不小的**。
20.第一批的八人“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样板戏《沙家浜》中,当地主的儿子是(B).A.胡传奎B.刁德一C.刘副官D.刁小三
2.在赵树理的创作中,第一篇受到批评的作品是(D)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登记》D.《邪不压正》
3.出版朦胧诗最有代表的诗集《五人诗选》的出版社是(D)
A.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B.人民文学出版社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D.作家出版社
4.“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者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此诗句
出自作品(A)。
A.《生命幻想曲》B。《射日》C.《太阳和他的反光》D.《一
切》
5.京剧“样板戏”布景拟实,道具丰富,时空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是吸收了
其他剧种的写实手法,其中,最终要的是(C)
A.歌剧B.沪剧C.话剧D.川剧
6.最先在文学史问朦胧诗开设“专章”是文学史著作,是1985年出版的《新时期文学六年》。
出版这部著作的出版社是(A)。
A.中国社会出版社B.作家出版社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D.人民文学出版社
7.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B).A.1937年B.1942年C.1945年D.1949年
8.扬子荣在《百鸡宴》上突遇意外,沉着镇定,利用矛盾,出奇制胜。这个精彩场面出自(A)。
A.“舌战栾平”B.“智斗”C.“打虎上山”D.“赴
宴斗鸡”
9.朦胧诗从“地下”走向“公开”,最初是一家报刊1980年10月以“青春诗会”的名义发
表的舒婷、顾城、江河、徐敬亚等人的作品。这家报刊是(A)。
A.《诗刊》B.《诗歌报》C.《星星》D.《诗
歌索》
10.以张家庄张木匠的老婆小飞蛾为主线,描写她于婆婆和女儿艾艾三代女性婚恋故事的作
品是(D)。
A.《三湾里》B.《结婚》C.《罗汉钱》D《登记》
三.多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50年代曾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
流派的主要人物有(A D)
A.马烽B.孔厥C.孙谦D.束为
2.样板戏《红灯记》中鸠山逼李玉自己身份的“王牌”是(B C)。
A.以金钱作诱饵B.让王连举出场C.以酷刑相威胁D.逼李奶奶招供
3.在朦胧诗运动中出现的有名的”三个崛起”是指(A B C).A.《在新的崛起面前》B.《崛起的诗群》C.《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D.《崛起的诗潮》
4.赵树理在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作品除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外,主要还有(A B C D).A.《孟祥英翻身》B.《地板》C.《田寡妇看瓜》D.《福贵》
5.。样板戏中取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主要有(B C D)。
A.《龙江颂》B.《沙家浜》C.《红灯记》D.《杜鹃山》
四.简答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预期流畅,逻辑清晰。
1. 在40年代,赵树理曾被树为解放区文艺的旗帜,而新中国文学是解放区文学的继续和
发展,但为什么在50年代赵树理却再三受到批评?请联系具体作品简要说明。
5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与当时文艺思潮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规矩存在差距。
1950年担任《说说唱唱》主编,发表了一个描写落后农民的故事,有人批评他“侮辱了劳动人民”
1955年《三里湾》受到批评的原因。P 21
42.《沙家浜》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江青为什么要将主要人物有阿庆嫂改为郭建光?但在观众心目中,郭建光为什么不能取代阿庆嫂中心地位?
改为郭建光为主要人物的目的在于突出武装斗争,阿庆嫂属于“白党区”,即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共产党,属于刘少奇路线,因此这关系到突出哪条路
线的大问题。
从剧场效果看,郭建光不能取代阿庆嫂的原因,在于郭建光不及阿庆嫂有戏。为郭建光设计的唱腔,不可谓不美,舞蹈、武打不可谓不漂亮,但他们始终不能引起观众的欣赏兴趣,而戏中阿庆嫂如何与胡传奎、刁德一周旋,如何化解危局,却成为观众的欣赏兴趣所在。
3以《一切》和《这也是一切》为例,简要说明北岛诗歌与舒婷诗歌的主要异同。
P 252-253
五.分析题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 什么是“文化语境”?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指的是什么内容?
“文化语境”体现的是文化行为的“上下文”关系,指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
内容:1)从1958年到1964年,激进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了当时的统治力量,人为的阶级斗争愈演愈烈,文艺问题也愈抓愈紧。
2)文革创作方法的提出,为从观念出发,从政治愿望出发构想现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出发拥有广大观众和更便于普及化的戏剧受到了更多的注意,甚至受到基本否定。
4)政治性——艺术性结构取代了原来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结
2.“样板戏”在“文革”后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新与观众见面时,却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你是怎样看的?请举例说明。
样板戏是一个特定时代艺术发展的结果,人们对它的肯定与否定,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有着个人情感等其他较为复杂的因素。
1)江青介入改编后的样板戏,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层政治斗争的艺术工具,“政治极端
化”。
江青始终坚持样板戏中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作品必须突出毛泽东以武装斗争为主线的军事路线。例如将《芦荡火种》改编为《沙家浜》,让第一
主角阿庆嫂退居二号人物,而将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升为一号人物,突出他的武装斗争。样板戏中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生活的戏剧作品,必须以阶级斗争为核心,样板戏贯彻“主题先行论”,依据“三突出”原则安排人物关系,束缚了创作者的思维。
文革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文革结束后,经过一个时期的拨乱反正,文革中盛行的极左思潮得以压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如此,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中核心部分的极左艺术观念及其创作,也基本上被理论界与公众唾弃。样板戏一直被视为文革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象征。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批评和否定,人们只能看到它消极的诸多方面。
2)80年代又重新受欢迎。一方面是时过境迁,人们把重心放在对样板戏艺术的欣赏上;另一方面,样板戏完全脱去了原有的政治外壳,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还能从中吸取文革时期的教训。
样板戏的艺术成就P 235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5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浅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1】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 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 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
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
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着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
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
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
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 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
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
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
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
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论析【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风格流变 篇6
关键词:人物肖像雕塑,内容形式,国家意识形态,西方文化
20世纪20年代之前, 中国的雕塑还保留着强烈的古典形态, 雕塑创作者主要是不留姓名的民间能工巧匠, 雕塑服务的对象也是延续了几千年来的宗教雕塑 (石窟、寺观) 、宫苑、陵墓雕塑、民居建筑雕塑等。
民国时期, 随着第一批留法学习雕塑的雕塑家李金发、王静远、江小鶼、刘开渠等陆续回国, 中国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雕塑队伍。区别于传统的宗教人像雕塑和民间人物雕塑样式, 中国逐步开始了现代人物肖像雕塑。随后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艺术在内容题材上和雕塑形式、材料、观念的上, 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一、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内容上、题材上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雕塑脱离了以往传统雕塑功能, 题材从“神”到“人”的转变。当时出名雕塑有:如李金发创作了《伍廷芳》《邓仲元先生》 (图1) 等肖像雕塑;江小鶼创作《孙中山》就有5件, 还有《龙云》《谭延闿》《陈其美》《黄兴》《蒋介石》等等;
问题是所有这些创作都是政府的订件, 出于纪念丰功伟绩的人, 以对国人树立榜样为目的。李金发说:“我直到现在所做的雕刻, 没有一个是自己满意的创作:一切皆是人工订造的商品……”1他并非谦虚, 他在法国学习的是以人体为主, 创作的人物形象都是痛苦呻吟之状, 他的创作人物不做写实的追求, 而求情绪的表达。
1942年,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 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随后, 刘开渠创作了《无名英雄纪念碑》《农工之家》等;付天仇创作了《反内战组雕》《暴风雨》《丰收的愤怒》等;王朝闻创作了《民兵》等。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 受日益加强的意识形态的控制, 雕塑家们受前苏联等东欧纪念碑雕塑语言的影响, 大家事实上在用一种语言共同做一件事情, 就是表达“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创作了以毛主席纪念堂门前群雕、收租院和沈阳红旗广场的《毛主席万岁》 (图2) 、毛主席纪念堂座像等为代表的巅峰之作。当然免不了的图解性、口号性、内容空洞和语言缺乏个性。但是单从纪念碑式肖像雕塑语言上和气势上极其辉煌蓬勃, 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次高峰期。对于个体艺术家来说从个性化的语言全部被压制, 政治任务在民国是可做可不做的, 在文革集权下, 是一项政治任务, 雕塑家在工作态度上全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奉献, 在艺术创作上一丝不苟, 和古代工匠们在做帝王陵墓雕塑工作态度是一样的。和民国时候的人物形象相比:民国雕塑人物形象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比如:江小鶼1929年创作的《孙中山》, 右手持拐杖, 面容憔悴, 刻画的是孙中山为革命奔波劳累的情形, 并不是理想化的。而毛主席纪念堂的毛泽东雕塑, 完全是理想化的形象, 面带微笑、淡定从容, 没有一根皱纹。这一时期其他人物形象都是激情、高亢、阳刚、乐观, 有着浓重的神圣感、理想性和非肉身化特色, 具有强烈的程式化。其高尚性之强, 让人多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打倒四人帮后, 雕塑家创作以回避政治唯美清新的作品为主。代表作有:汤守仁的《林多娜》表现的是背着小孩的少数民族少妇, 白澜生的《海花》背着渔网的少女, 程亚男的《虎妮》表现的是虎头虎脑的农村娃、张德蒂《日日夜夜》刻画了轻吹汤药美丽的小护士的生动细节;余志强的《醉》表现的是一个喝醉酒状态的藏族女孩;王济达的《月亮花》, 夏肖敏的《少女》、吴慧明的《遐思》、潘锡柔的《西湖春晓》、张德华的《少女像》等。大部分作品女性和小孩题材为主, 作品内容上没有深刻的主题表达, 只是表现了人物甜美、有趣、可爱。在经历了文革的梦魇之后, 社会整体都在回避这段事实。更多的雕塑家还惊魂未定, 处于观望时期,
很快随着政策的稳定, 改革开放逐步实施, 各种以西方新的艺术理念为主导的艺术思潮、艺术流派烽烟崛起。雕塑上以王克平的《偶像》为代表, 正式对文革的偶像发起挑战, 在当时却是引起轰动。
90年代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艺术家们由莽撞变得冷静。大批的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对准文革的偶像。渠晨明的《沁园春——毛泽东在1945》忠实于照片表现了生活中毛泽东, 即使如此, 当毛泽东真正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 反而让人们接受不了, 因为它从根本上颠覆和解构了曾经对领袖的天经地义塑造。
雕塑界先后产生了以隋建国为代表的波普雕塑艺术和以刘国力为代表的艳俗雕塑艺术。隋建国创作了《中山装》系列雕塑作品, 其《衣钵》象征性的让偶像缺位, 只有空空的衣钵。其后来创作的《沉睡中的毛泽东》, 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力国似乎一定要把偶像砸碎为快, 他用“很业余”儿童的手法做了大量的毛泽东肖像的雕塑。正如渠晨明所说:“领袖是人, 不是神, 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 应该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上, 探索领袖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 并力求寻找切合作为平凡人的造型语言特征, 还领袖及历史人物的真实、自然面目。我认为将更符合时代进步的人文精神。”2这种风气延续到现在, 许多人以名人开刀, 出现了裸体的王小波雕塑、裸体的莫言雕塑、裸体的陈光标雕塑……李象群创作的《有个老头叫巴金》《郭沫若》等也都是把他们当做一个普通人来塑造。李象群创作的裸体性感的慈禧雕像, 表现了慈禧作为普通女的一面, 也更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小市民心态。这种火力点的分散, 表明了艺术家门对意识形态的兴趣逐渐消退。
90年代的另一股势力, 新生代的崛起, 雕塑家们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 关注身边的平民社会, 不再纠结于宏大的主题, 重要的题材。题材的广泛性, 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作品。有开始创作关注身边的朋友的作品:如刘杰勇的《站立的人》 (同学) 、汪玉峰的《男孩》《女孩》;有开始创作关注身边的事情的作品:如瞿广慈的《街角》、展望的《人行道》;有开始创作关注自己的内心的作品:如玩世艺术家岳敏君的《笑脸》系列、女性艺术家向京的《女孩》系列 (图3) 等;有开始创作关注世井生活的作品:如李占阳的《丽都》《人间万象》等。
这些类型创作在21世纪继续延续, 对日常和身边的关注, 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到职业身份和事件的纪实性。如梁硕创作了大批的《农民工》、孟福伟的《2005年12月4日的三锅石》 (图4) , 作品落在了实处, 不再是假大空。
在意识形态下, “红歌再唱”在每个时期都有出现, 这和政府经常组织的大型展览有关, 如: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和各种纪念抗战纪念建党等展览, 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一定要出现的。这在21世纪初, 表现尤为明显, 出现了以李象群为代表的北方群体热衷于表现以毛泽东为主的政治名人肖像。其表达人物的视角和深厚的雕塑语言功底, 给了其后继者以提示——在表现主旋律题材上, 还有很多空间。田世信一反以往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做了大量的建国政治名人肖像, 2009年做的《王者之尊》, 取材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毛泽东六尊高大的塑像。毛泽东肖像极不美化也不丑化, 颜色金碧辉煌, 反应了老一代雕塑家对红色年代的不释怀。
20世纪末, 互联网的普及, 使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图像的时代, 二手图像资料成为人们了解和接触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新一代的雕塑家在没有时空界限的大量图像资源中异想天开地演绎, 于是出现了大批的异化了的形象雕塑。这些作品表现得极具个人化, 以视觉的冲击为主要的方向。如石向东的《前进》、陈文令的作品《英雄的奋斗》《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悬案》等。
因为脱离了对生活的亲身的体会, 大多变成了表面摆弄的游戏。看起来很宽的道路实际表现出来的面很窄, 前面的新奇很快被后面更新奇的景象所掩盖, 实际上还是在关注社会现象的表层, 没有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
二、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在形式、材料、观念上的探索
民国时期, 当时的巴黎正是现代艺术风云崛起的时候, 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都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正在兴起。先后在法国学习的李金发、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滑田友等留学生, 他们对在校任教的立体派大事阿基本科和其他的先锋雕塑家并不感兴趣。他们最崇拜的是罗丹和与其风格接近的雕塑家, 布夏因为艺术风格和罗丹接近, 成为留学生们选择最多的老师。曾竹韶和滑田友的老师布沙尔也是以劳工为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李金发说:“世界本来美丽无限的, 偏有新派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等, 将其渲染的不可向迩, 这种时代狂徒, 给了文艺以耻辱……”3曾竹韶后来回忆中也谈到开始也喜欢新派的东西, 也搞过, 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想想也没人了解哪些东西, 那不适合中国人的文化。道理很明显, 一个之前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 留学短短几年, 相当于一个本科生, 对西方艺术发展的的脉络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可能有更深的认识。。所以民国时期雕塑家注重的是现实主义的造型, 对形式、材料、观念上几乎谈不上设及。
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雕塑家们运用和发挥了从前苏联学习来的的雕塑语言, 创作了一批辉煌的纪念碑群雕, 但是由于雕塑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 赋予了太多的意识形态化的使命, 艺术上其它的东西必须要为宏大的革命叙事让路。形式、材料都没有新的探索, 雕塑家很少有个性化表达, 更谈不上观念上的表达。
改革开放后, 雕塑家开始对雕塑形式、材料的热衷, 在早期雕塑家更多是对意识形态的一种回避和反拨, 多表现形式的探讨。后来逐渐表现为雕塑家回到雕塑材料语言的探讨。
“星星美展”的王克平创作了系列木雕作品, 随木头形态, 人物形象只做少许雕琢。孙家钵利用布料树枝废物等杂物, 用石膏直接在上面成型, 创造了许多有意味的形式作品。
80年代中国雕塑基本上形式革命的年代, 雕塑家们已经了解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的雕塑。比如以形式为主体的立体派雕塑、未来派雕塑、构成派雕塑和以强调材料为主的布朗库西、阿尔普等大师以及直接金属焊接雕塑。他们强调作品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诸种关系 (空间、材质、形体、质感、色彩等) 。
在形式上探讨的艺术家和作品代表如胡博、曾成钢等。胡博受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影响创作了《樊於期》 (图5) 等一些作品。曾成钢受立体派查德金的影响, 他结合中国青铜器元素, 创作了梁山好汉系列, 对雕塑的空间和重量感上做了探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在材料上探讨的艺术家有殷晓峰、吴为山、何力平、杨明、焦兴涛等。殷晓峰的成名作《通古斯》是对石材的探讨, 之后创作的《修复的嬷嬷人》 (图6) 木头结合了金属;吴为山创作了大批的文化名人肖像, 追求泥的塑造的偶然性;何力平探讨木头的榫接构成和刀在木头上的痕迹。杨明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 创作了一批熔化了的人物形象雕塑。通过改变硬质材料 (他对石头、木头、不锈钢等材料都有尝试) 的坚硬度, 改变人的心理习惯上, 来探讨材料的语言;焦兴涛直接锻造焊接了一批戏曲人物形象的金属雕塑。在这里, 材料的材质支配了作品的主要功能, 材料表达社会与人文的多种可能性在作品的转换中被逐渐打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当代,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在西方艺术资讯如潮涌入的情况下,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原有的现实主义雕塑创作已经不适应时代, 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与研究已成为发展中国现代雕塑的迫切课题。雕塑家在这种艺术逻辑与社会变化的关联中, 必须改变他的说话方式, 才能建立起艺术与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观念艺术对雕塑的影响开始于1992年前后, 这段时期隋建国、杨建华、刘力国、姜杰等一批年轻雕塑家开始把雕塑看作一种观念艺术的载体, 积极研究各种材料, 探讨材料对于观念表现的可能性, 而把雕塑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事实上, 雕塑概念在形式层次的边界也得到了突破。
隋建国的《衣钵》等中山装系列是典型政治波普雕塑, 《被俘的奴隶》《掷铁饼者》《马克思》 (图7) 等对西方雕塑经典名作的演绎, 我们尴尬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被破坏与被利用。杨建华、刘立国创作了大批的具有波普特征的艳俗主义雕塑, 调侃了文化大杂烩时代的中国现状。姜杰以女性视角, 创作了《平行男女》《魔针魔花》等系列作品, 以现成的塑料模特儿为基础, 运用棉线、纱布等材料, 通过包扎、针灸等与医疗有关的方式, 多以装置性的场景出现, 来表达她雕塑观念。
结论
纵观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艺术所发生的所有变化, 不管是在内容题材上, 还是对雕塑形式、材料、观念的上。根本上是两点:一是围绕着国家意识形态, 和政策关系密切;二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学习和碰撞。但问题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集体意识,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要求统一思想, 明确共同目标, 劲往一处使, 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富国强民。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奉行的是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国家鼓励个人利益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往往流于表面, 学习的目的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表现在人物肖像雕塑艺术上, 从题材上看, 民国出于救国愿望, 要树立的一个真实的“楷模”;随着国家政权逐步稳定, 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 逐渐发展到文革时的造“神”时代;随着改革开放, 政治偶像的价值体系瓦解, 个人价值得到承认, 雕塑造像由回避偶像制作的被动到对平民造像的自觉;随着政策的宽松, 雕塑造像由对偶像的批判变成对偶像的嘲弄, 之后造像日益平民化, 世俗化、纪实化、个人化的特点。从形式风格上看, 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来是具有选择性的, 民国时期“民主”思想觉醒, 雕塑家们选择了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田园写实主义雕塑;文革时期出于阶级斗争统一思想的需要, 雕塑家们只能选择以苏联为主的东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理想主义雕塑;改革开放的初期, 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规避和个人主义的逐步觉醒, 雕塑家们开始了抽象形式主义的雕塑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后期, 出于批判反思, 雕塑家们接受新的欧美艺术理念, 开始了以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主义为主体的带有观念的人物肖像雕塑。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 中国肖像雕塑艺术处于转折期, 中国肖像雕塑出现了较为“百花齐放”的局面。
《毛主席万岁》1970年竣工水泥沈阳红旗广场
参考文献
[1]刘礼宾著.《时代雕像: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年3月第一版.
[2]孙振华著.《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一版.
[3]刘淳著.《中国前卫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04月第一版.
中国现当代诗歌欣赏 篇7
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来说,它的难点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内容的理解或者说理解在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这一点对于认识作品的价值是有帮助的。因此,应简单交待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因为这是“千年一变”,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终于寿终正寝,代之以生动活泼的白话文,从而使诗歌摆脱了旧格律诗和文言文的束缚,成为表达作家和人民心声的工具。
本课的主要讲授内容:
1、现代文学概述(突出现代文学的成就及其值得注意的特点);
2、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几篇作品,以作品的学习穿插诗歌发展历史的介绍
一、如何认识中国现代文学?
作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道前进,并成为它的一条战线的中国新文学,自始至终贯穿着时代的主题,肩负着时代赋予作家、文学家们的神圣使命,用时代的最强音,为民族的生存、自由、独立和解放而呐喊。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展示的不仅是文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和规律,更多的是中华儿女为民族生存、独立而抗争,为民族的发展而勇于追赶和创造世界潮流的悲壮历程。广大文艺作家的创作不仅生动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深刻展示了中国人民告别愚昧、麻木,走向觉醒、抗争,并为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而且作家的创作也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到处存在着值得一写的伟大而丰富的素材而不断得到深化和提高,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诞生了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李诘人等世界级文学大家,涌现出《呐喊》、《女神》、《家》、《四世同堂》、《死水微澜》等超越前人、启迪后代的不朽经典之作。因而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新纪元,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喜事。
现代文学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孕育、积累,乘着思想革命的东风而形成的人类文学史上的奇观。在古典文学近代化和为现代化做准备的过程中,梁启超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清楚地认识到古典文学已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痼疾,他激进地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并以其典范的创作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与此同时,随着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走向海外,西方文艺的面貌展现在他们眼前,西方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等被翻译过来,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1912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甩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中华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对我侵略的间隙得以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武人争雄的局面,大小军阀此消彼长忙 于争战,来不及进行思想上的奴役和控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自由的局面,这局面延续到20年代末,加之此期出版印刷业的飞速发展,颁布了著作权法,大批知识分子在废除科举、不再有“学而优则仕”的希望后,另辟蹊径,专门从事创作。社会上出现了大批自由撰稿人和职业作家,这一群体的出现对现代文学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20世纪20年代无论外部社会条件还是文学自身积累的内部条件,都为崭新的现代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一场千年一变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已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了。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新文化的六种精神: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种精神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于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改造被提到了关系民族命运的高度上来。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问世,千年一变的文学大变革正式拉开战幕。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力倡“言文合一”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八事”入手反对文言文,即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猛烈抨击了社会上流行的文言文的文风。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纷纷成为新诗作者。1920年3月,胡适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郭沫若的《女神》、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以及周作人、刘半农、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集相继问世。特别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狂飙突进的激情,高唱自我解放、民族觉醒之歌,奠定了新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诗坛上还出现了以李金发为首的现代派诗歌,经过30年代的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穆木天等人的推波助澜,一度在诗坛上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总之这场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的最终结果是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它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的传统的封建文学观念和消极意识加以否定,使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进取的文学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创作倾向。在思想内容上,闪烁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芒,充溢着觉醒了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摈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国外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促进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连接、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使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叶开始了自己崭新的发展阶段。
新文学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古典文学已经山穷水尽,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受世界文**流的冲击。当时有一位不懂外语的知识分子林纾在他人的帮助下,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竟达170多种,获得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赞誉(严,指译述《天演论》等重要西方学术著作的严复)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对外部事物,包括外国文学的兴趣是很高的。有了这些新的参照物,并产生向西方文学学习、创造中国新文学的愿望。所以最早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如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留学生。鲁迅说文学革命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但是现代文学汇入世界文**流,并不是由它的“西化”实现的,而是仍以一种民族文学的身份加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的。因为一种新文学能否得到本民族广大群众的认可,能否为他们所乐于接受是极其重要的。新文学大致从三种途径来实现“学习西方”与保持民族文学特征的结合:一条是引进外国的新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生活,新文学中的小说、新诗、话剧等的创作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如鲁迅的小说,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曹雨的话剧,矛盾的长篇小说等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另一途径是对民族传统形式进行改造,抛弃一些陈腐的不适于表现现代生活的形式,增之以新成分,即旧形式的现代化。如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李季的民歌体叙事诗,都是旧形式加以改造,变成现代小说、诗歌的一种形态。第三种途径是从中西形式中都吸取些成分,“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以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即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第三种东西。比较典型的是新歌剧《白毛女》,是西洋歌剧、话剧、传统戏曲、民间秧歌等几种成分的融合体。
新文学作家坚信“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有个性的,才越是能够被公认的”。尽管现代文学史上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品还不很多,但主要是语言障碍造成的,如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并不是《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而是在国人看来并不出名的《猫城记》,该奖因当年老舍已死而改授日本的川端康成。
有以上介绍可见,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第一,新文学从内容上与古典文学相比更加强调接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反映民族的现实的民众的生活,即现实性更强;第二,新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形式上发生的千年一变就是变文言文为白话文,这就更加适应文学反映现实生活与作家内心世界。第三,新文学向外国文学学习灵活的表现手法自由的表达方式,对于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使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流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从几篇作品看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
二、中国现代文学诗歌是伴随着中国新文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最早的白话诗是胡适的《尝试集》,这被胡适称为“缠脚妇的放脚的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缠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但毕竟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随之出现的便是划时代的郭沫若的《女神》诗集。《凤凰涅磐》是《女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欣赏《凤凰涅磐》教材只选了诗的两节,还有三节未选。补充)
和胡适的缠脚妇放脚的鞋样不同的是,这首诗完全摆脱了旧体诗的格式,采用白话文,非常流畅自然地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张扬的个性。郭沫若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主旨。诗人说,五四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我的那篇《凤凰涅磐》便是象征中国的再生。诗人把祖国比作凤凰,对凤凰涅磐传说加以改造,郑重宣告:旧我灭亡,新我更生,祖国、民族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把握两点:一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了新诗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二是自由诗体的表现形式。诗作冲破了旧格律诗的束缚,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诗体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同寻常、难能可贵的。
[名家点评]
温儒敏:《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虽然也有一部分比较优美的诗,但影响大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具备并能引发这种暴躁凌厉之“气”的。结合读者反应来看《女神》,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或可称为能量释放,一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能量。《女神》主要不是提供深刻,而是提供痛快的情绪宣泄。《郭沫若其人其事》闻一多: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肖子。《〈女神〉之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过去了,新生的祖国并没有象诗人想象的那样充满美好,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此消彼长的局面,特别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的白色恐怖使青年中出现了彷徨、苦闷、忧郁的时代情绪,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一时期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朗诵此诗)
2、我们阅读这首诗,主要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表达“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另外这首诗意境优美,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意向,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个朦胧、含蓄、幽深意境美的世界,完美地传达了诗人的深沉的思绪,折射了迷惘的时代氛围。
[名家点评]
蓝棣之: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3、应该说,在现代的诗歌中,表现最多的主题是爱国,无论三十年代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是七十年代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有充分的表现。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引用大量的意向,表现了对于祖国的无比热爱与愿意献身自我、奉献祖国的心情。
[名家点评]
郭纪金等:艾青诗歌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诗歌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情的表达,艾青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即以朴素的语言抒写饱含忧郁的深情。《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现代诗歌》
赵午生:艾青的大部分诗都不押韵,但我们依然感到它的和谐、顺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 性。因为他非常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诗句的排列,注意诗句的声音上的选择和搭配,同时还注意到重复的适当运用,这些都在形成诗句的节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艾青——三十年代诗坛升起的灿烂明星》
【中国现当代随笔】推荐阅读:
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05-10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05-15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10-1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二05-29
中国现当代名词解释08-10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择题06-0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讲义09-23
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05-24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10-04
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