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2024-10-12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精选8篇)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1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一、填空题1、2、高长虹

3、骆驼草

4、燕知草

5、春醪集

6、闽游滴沥

7、书话

8、外“软”内“刚”

9、《骂人的艺术》

10、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11、延安散文

12、三家村札记

13、《缘缘堂续笔》

14、《总是难忘》

15、《随感录》

16、人性

17、《月光河》

18、蔡澜

19、后散文 20、《女人情结》

21、《静寂的延续》

二、选择题

1、④

2、①

3、①

4、②

5、③

三、名词解释

1、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徐懋庸、唐弢、陈子展、夏征农等。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芒种》、《中流》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2、3、学者散文是指具有较高学养和品位的学者写作的并对社会持有文明批评的抒情小品、文化小品、书斋小品和随笔等散文,港台一般称之为知性散文。

4、“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都市文学” 是指以当下时代为背景、以现代都市为场景,抒写都市生活,塑造都市新人,并揭示出了一定的现代都市的内在情绪和独有的精神风韵的文学写作,特别强调了都市文学的内在气质。

四、简答题

1、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 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

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第三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第四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由于自身的“绅士气”作怪使他对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

2、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拿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不幸的是范舟的结论却得到了应验,在这场讨论的两个月后,反右的“龙卷风”自天而降,徐懋庸等一大批杂文家被打成“右派”。与此同时,1957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再度改版,第八版副刊上杂文版面明显减少,全国各地报刊的杂文专栏也大都偃旗息鼓,轰轰烈烈的杂文创作高潮趋于沉寂。

五、论述题

在“五四”散文变革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抒情散文获得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潜心于创造、锤炼和完善散文艺术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和陆蠡等新作家,致力于“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何其芳语),执着追求散文艺术的独创与完美,以相通的思想艺术特色体现了30年代抒情散文的一种发展趋向,改变了人们轻视散文艺术的传统偏见,影响了40年代新起的散文作者循着文艺性散文一路而努力。何其芳是这个年代脱颖而出的年轻的散文家中最有影响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他能够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突破陈规,对散文艺术加以开拓性的创造;在探索散文艺术的实践中,有着大胆的革新精神,勇于开辟新的道路。他试图用自己的实践对抒情散文进行大胆的改革,为它创出一条新路,使它从“身边杂事的叙述”和“个人遭遇的告白”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散文。何其芳对散文艺术所作的另一个重要探索,是使散文诗意化。他有意把散文和诗结合起来,在抒情散文中追求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充分地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移情”手法,来创造诗的意境。他将自己的感情外射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强烈的主观色彩,然后又借着对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己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从而使意与境得到高度和谐的统一。例如他的代表作《雨前》可以说本身就是优美的抒情诗。这些作品把抒情和写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移情人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的地步。作者立足于久旱而灰色的北国,通过对消失的鸽群、憔悴的嫩柳,干裂的大地,烦躁并传出焦急的叫声的“白色的鸭”,以及愤怒的鹰隼的描绘,渲染了暴风雨的即将到来。并不时地穿插着对“故乡(南方)的雷声和雨声”和“圆圆的绿荫”的“辽远”怀想,加强对幽凉的雨的期盼。“然而雨还是没有来”。——正表现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如作家说“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正是这种对语言“能指”形式的着迷经营,使他不仅建构起散文意象的美丽与精致,而且扩张了散文的空灵和张力,拓展了它的意蕴空间,融合了晚唐五代诗词与外国印象派艺术之美。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2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 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 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 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 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 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 罔顾历史史料, 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 没有尊重史实, 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 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 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 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 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 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 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 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 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 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 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 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 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 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 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 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 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 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 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 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 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 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 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 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 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 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 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 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 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 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 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 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 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 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 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 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 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 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 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 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 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摘要:挖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完善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更可以纠正错误观点, 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对研究主题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然而, 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不重视文学史料的倾向。本文从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问题入手, 具体分析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旨在摆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料,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2 (4) .

[2]石兴泽, 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 (6) .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6) .

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2-01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现当代散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散文拥有优美精炼的语言,能够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当代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国家的热爱。所以,现当代散文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丰富多样

和小说、诗歌、戏剧等比起来,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现当代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耐人寻味。散文的题材及立意,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国大计、时代变迁、社会动态、生活琐事等,乃至作者的一时之感与心境情绪,都可以随手拈来,诉诸笔墨。散文昭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世间万物的神秘、空间的无边无际以及时间的悄无声息。此外,散文还能够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广袤幽深,可以借古论今,展望未来,可以“抒愤懑、掳忧患、展玄思、发狂想”。现当代散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二)结构灵活自由

散文的结构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为灵活。古代散文不讲求押韵,句法也不追求对偶和排比,整个文章表现出句式不齐的风格。现代散文的情感表述更加自由,不需要有戏剧那样的矛盾冲突,也不需要有小说一般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更不需要如诗歌一样讲究平仄和韵律。散文属于具备一定功底的艺术挥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而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流动性的,是灵活善变的,不拘泥于格式。只要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意,且别出心裁,就可称作成功的散文作品。

(三)语言优美精炼

人们经常将散文称为“美文”,就是由于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动人。散文艺术也可称作“语言的艺术”,其丰富的内容主要依靠文采飞扬的语句而表达出来。因此,优秀的散文家不但要侧重意义的提炼,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确保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语言之美重点体现于生动形象这一面,旨在让读者经由散文语言获取美的享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散文的语言还必须鲜明、生动,要具备较强的立体美。时而可以浓墨重彩,时而可以细笔淡描。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作者能够以最精炼的笔墨描述出客观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措施

(一)利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散文教学

朗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对散文的重视,并大致了解散文所描写的内容,揣测作者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散文的表达技巧,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散文化为自己的东西。现当代散文语句优美,感情真挚,学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比如,在学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先朗读3到11自然段,并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作者挑选了哪些景色表达故都之秋的特點?”再指导学生寻找核心词句,如

“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晨院落”等。在文中的几幅“秋景图”中,作者都描绘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等特征,学生通读朗读,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中国现当代散文具有十分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避免学生“入宝山空手回”。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散文语言又是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解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感知到散文之美。例如,学到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词句,感受一系列动词、叠词与新颖的比喻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泻”字,生动地描述了月华如水,光照荷塘的景象;“浮”字表述了薄雾弥漫于荷塘之上的朦胧美;“田田”与“亭亭”则表达了荷叶鲜艳碧绿与婀娜多姿的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实则蕴藏了作者深厚的表达功力,学生品味这些语句后,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感受到散文的语言之美。

(三)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

散文能够叙事、写景、状物,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抒情写意。感情是散文的灵魂所在,优秀的现当代散文必须要能抒发出一定的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带入散文的精神世界中,让学生细心感受,认真聆听,从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会。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与高中学生隔了较远的时代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老师应当结合实际爱国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文本展开深层解读,让学生自主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感受当时的学生为了维护正义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4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在“左联”时期,()就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唐弢.周木斋.王任叔.何其芳 正确答案:

2.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所谓广泛,是____。

.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大憎表示大爱。

.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正确答案:

3.“五四”以后,特别是在《语丝》时期,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以“小品文”的写作为中心,而以()为主。.议论的散文.抒情的散文.记叙的散文.议论性的杂文 正确答案:

4.夏衍的作品(),写自己在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高大祖屋,因为被他“不肖”的侄儿租给日伪而被浙东游击队一把火烧掉,对此作者毫不惋惜,反而感到“痛快”。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埋葬旧世界、旧思想的赤诚胸怀,一个真正爱国者埋葬汉奸行为的凛然大义。.《长途》

.《旧家的火葬》.《从杜鹃想起隋那》.《超负荷论》 正确答案:

5.夏衍的作品(),写自己在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高大祖屋,因为被他“不肖”的侄儿租给日伪而被浙东游击队一把火烧掉,对此作者毫不惋惜,反而感到“痛快”。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埋葬旧世界、旧思想的赤诚胸怀,一个真正爱国者埋葬汉奸行为的凛然大义。.《长途》

.《旧家的火葬》

谋学网

.《从杜鹃想起隋那》.《超负荷论》 正确答案:

6.新生代散文由夸饰性的高强度的热抒情,向着不动声色极力节制的冷抒情过渡。____的散文尽量隐去主体的虚浮和矫饰,主体情绪完全呈收敛状,从而呈现一种类似于“零度写作”的状态。.庞培.苇岸.钟鸣.曹晓冬 正确答案:

7.周木斋的杂文,除了合集外,生前还结集出版了()。.《扪虱谈》.《消长集》

.《生活、思索与学习》.《学习与战斗》 正确答案: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写景抒情.写人抒情.描述生活情趣.表现社会题材 正确答案:

2.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的序中,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诗人”时期.“学者”时期.“斗士”时期.“革命者”时期 正确答案:

3.郁达夫早期的许多散文,如果套用他的文章题目,可以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与他早期小说同调。名篇如()。.《还乡记》

.《一个人在途上》

谋学网

.《还乡后记》.《感伤的行旅》 正确答案:

4.《野草》里的象征艺术的类型,主要包括()。.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 正确答案:

5.在()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祖先崇拜》

.《随感录?三十四》.《感慨》.《天足》 正确答案:

6.何凡的杂文集有()。.《不按牌理出牌》.《三叠集》.《一心集》.《谈言集》 正确答案:

7.《野草》里的象征艺术的类型,主要包括().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 正确答案:

8.鲁迅的随笔名篇有().《灯下漫笔》.《春末闲谈》.《乌篷船》.《看镜有感》 正确答案:

9.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散文创作,包括____。.抒怀述志的散文诗.纪事怀人的记叙散文.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的杂文 正确答案:

10.《朝花夕拾》带有自传的性质,在鲁迅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表现在____: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

谋学网

.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

.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从时间上讲,具有持久性和韧战精神。正确答案:

11.“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

.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

.在杂文的艺术风格上,文体的样式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 正确答案:

12.《朝花夕拾》带有自传的性质,在鲁迅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表现在()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

.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从时间上讲,具有持久性和韧战精神。正确答案:

13.按照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在 《女性社会角色·女性想象力· “巫性思维”》一文中界定,“女性散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为基础的.其想象方式具有女性的心理特征.所有女性作家所写的 正确答案:

14.梁实秋《雅舍小品》艺术内涵的两大层面是().对于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调侃.对于反革命分子的痛击.对于社会黑暗的鞭挞 正确答案:

15.张中行的(),以独特的格调被人称为“当代的《世说新语》”。.《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 正确答案:

16.梁遇春留下了二十几种翻译作品(包括三本英国小品文选)和两本随笔集()。.《缘缘堂随笔》.《春醪集》.《泪与笑》.《车厢社会》 正确答案:

谋学网

17.林燿德著有散文集____。.《一座城市的身世》.《迷宫零件》.《钢铁蝴蝶》.《都市大画》 正确答案:

18.《朝花夕拾》带有自传的性质,在鲁迅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表现在():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

.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从时间上讲,具有持久性和韧战精神。正确答案: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三、判断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1.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外国散文的介绍,现代报刊的创办,适应除旧布新的时代需要,中国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未有、焕然一新的“质变”,开始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历史的窗纸》是孟超史论性杂文的代表作,它从一个大学招考的历史试题谈起。.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周作人的“亦报随笔”朴实自然,语言俗白、纯净而有韵味,没有了三四十年代《夜读抄》、《书房一角》 “掉书袋” 的沉闷。.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台湾早期散文出现软硬两种主要倾向。“软性散文”即是有强烈反共意识的“战斗散文”,“用阳刚的文体来歌颂战士的英勇事迹、赞美英雄的伟大精神、宣誓效忠国家的耿耿忠心”,“文章中不乏口号式的宣言”。().错误.正确

谋学网

正确答案:

5.王力的小品文,一般直接接触尖锐的现实政治问题。().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在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人们把散文称之为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其中包括议论性杂文和记叙抒情性散文。().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有许多散文家本身就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学有专长的大学者。.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八十年代,台湾散文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台湾散文家的创作视野更为扩大,散文体式也日趋多元化,学者散文、山林散文、环保散文的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唐敏的代表作 《总是难忘》,像一支温馨而沉重的 “少女奏鸣曲”,展示了一群20世纪60年代初中女生天真烂漫的生活。.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0.李敖的杂文内容极其广泛,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无所不谈。表面上行文轻松随便,甚至语涉不经,而实际上却往往离不开针砭时弊,揭露黑暗,抨击畸形道德和丑恶人性。().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1.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地区的散文与中国大陆当代散文一样,发展起伏不定。().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2.闻一多散文语言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他善于运用“活的口语”。.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3.报告文学在四十年代国统区基本上被压制下去以后,代之而起的是具有同样纪实功能的生活速写、旅途通讯、见闻杂记一类的记叙散文。().错误

谋学网

.正确 正确答案:

14.聂绀弩是一位文史专家,有较渊博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他的杂文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常从古代的历史典籍、笔记小说中取材,即便是那些直接批评现实的杂文,他也常常引用史料。().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5.周作人的“亦报随笔”朴实自然,语言俗白、纯净而有韵味,没有了三四十年代《夜读抄》、《书房一角》 “掉书袋” 的沉闷。().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6.所谓 “女性散文”,指所有女性作家所写的所有散文。.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7.所谓 “女性散文”,指所有女性作家所写的所有散文。().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8.不仅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的现代文学传统也在港澳地区得到延续和传播。.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9.鲁迅晚年的杂文收在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这是他杂文思想和艺术都达到颠峰状态的结晶。.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0.王任叔的杂文,观察敏锐,思想深刻,体式丰富,格调多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1.吴晗写过各式各样的杂文,但他写得最多、最有特色的还是历史小品式的杂文,史论性的杂文,即“历史杂文”。.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2.曹明华的散文,极其细腻而真实地描写了八十年代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毫无遮掩地袒露了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心理活动。

谋学网

.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3.钱钟书杂文的知识性和思辨性突出表现在他的议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4.在琦君的散文中,写得最出色的是怀旧文; 怀旧文中,写得最出色的是人物小品;人物小品中写得最为成功的是怀念母亲的文字。.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5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各异,归旨却为一。

[一]

现代散文创作同现代诗歌小说创作一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直接成果:在反对封建道德、崇尚个性自由、追求民主科学等新思潮的推动下,现代白话散文很快破土而出。最早也最著名的是《新青年》杂志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接连发表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挥洒自如、大小由之的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开日后杂文创作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稍后,与重在议论的《随感录》不同,抒情散文作为现代散文的主干开始产生,五四以来第一批散文家不时有佳作问世。

经过新一代散文家的不懈努力,渐渐确定了散文的文体观:第一,与范围广泛的古代散文不同,现代散文发展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第二,长期以来重在“载道”即代圣贤“立言”的“古文”,终于为个人抒情言志的现代散文所代替。

五四时期的不少散文作家具有锐意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是小说大家,也堪称散文创作的多面手,他的《野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散文诗集,篇幅不多但分量极重。论想象之奇特、意境之深邃、手法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而其作品所展示的那种孤独而偏要奋进、悲凉仍不放弃抗争的心境,更是令人咀嚼不尽。《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时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冷静的叙述中渗透着睿智的思考,活泼的场景里寄寓着无限的感慨,抒情的笔墨里不乏机智的嘲讽,某些当时不甚了了的事件开始具有了触目惊心的时代意义;而作者笔下极具个性的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也带着深刻的时代印记耸立在我国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周作人取法英国随笔和明末公安派小品,形成了冲淡平和、庄谐杂出的风格,创作了《喝茶》《苦雨》等一批融知识、哲理、趣味于一体的生活小品,对以后的小品文创作影响颇大。朱自清的《背影》等怀人忆旧的散文,返璞归真、不事雕琢,“富于至性深情”;《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精细,对形状、声音、色彩的感觉尤为敏锐,几乎到了毫厘必辨、一丝不苟的境地,而行文又极为活泼流畅,朗朗上口。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用清丽典雅的文笔,不倦地赞颂着纯洁的母爱和童心,地域、环境不同而主题一贯,感慨、联想万端而基调不变。究其实,这些温婉的文字同样体现了五四精神的一个侧面——跟蔑视妇女儿童的封建卫道士进行抗争。

新文学第一代散文作家中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许地山、茅盾、俞平伯等人,他们各以富有艺术个性的作品,为现代散文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总体来看,不管散文家的创作道路怎样不同、风格如何殊异,凡是成功之作,都渗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性精神,都符合启蒙思想家向新文学提出的一个共同原则:“立诚”“写实”(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立诚”,要求展示自己内心时不掩饰;“写实”,要求表现现实时不虚假。回顾五四前夕至20年代前期的散文创作,除了勇于创新开拓以外,就要数“立诚”“写实”最可贵了。正是这两个特点为以后散文的发展繁荣带了一个好头。

从2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散文创作进入了成长期、收获期。第一批散文作家多数笔耕不辍;此外,又有不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作家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著名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梁实秋、梁遇春、李广田、吴伯箫、何其芳、柯灵、陆蠡等。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生长发育,到了2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散文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除狭义的“美文”即抒情散文以外,杂文随笔、游记小品、通讯特写、书简日记、散文诗、回忆录等,应有尽有。以鲁迅为核心的杂文创作,作为军阀压迫和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的对立面,长期发挥着“匕首”“投枪”的作用,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才转入低潮。与此相反,反映抗日战争的报告文学此时异军突起,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抒情散文是兼具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而又以抒情为依归的散文样式,曾经广泛地被称作“小品文”。现代散文中抒情散文取得的成就最大,拥有一大群风格、个性各异的作者。如徐志摩长期留学英美,深受英国文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散文不仅描写异域风光,连行文也富丽华美,风流潇洒,充满了英国浪漫主义气息。梁遇春(《春醪集》等)常常在连番的比喻和俏皮的笑语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中不难看出英国散文家兰姆的影子。周作人是又一种类型的作家,他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继续关在“苦雨斋”里写着有关古董风俗、花鸟虫鱼之类的小品文,俨然是一位置身于都市中的“隐士”、洒脱从容的“名士”。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更多的散文家还是扎根于华夏本土,他们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更着重汲取中华文学艺术的宝贵传统,其中成就卓著的有巴金、老舍、丰子恺、沈从文、李广田、吴伯箫、何其芳、萧红等人。他们关心世态,探索人生,心忧祖国的前途,情系亲友的安危,而对劳动大众和弱势群体则无一例外地流露出由衷的同情。就语言风格而论,或缜密,或委婉,或遒劲,或质朴,虽然不尽相同,但总是深得汉语语言艺术之精髓,比起白话文运动初期的“白话散文”来,要成熟多了。至于像叶圣陶那样注意提炼口语、力求畅达洗练,老舍那样善于在散文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北京话,更是让人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感。

游记在30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写得最好的当推郁达夫、沈从文。郁达夫博学多才,游历甚广,他不仅对山水风光的观察精细入微,而且熟悉当地历史掌故、人物事件,加上他又爱即兴赋诗,借酒浇愁,所以一旦发而为文,便使人文和风光合为一体,诗词和散文相互生辉,分外绰约多姿。其代表作有《屐痕处处》《钓台的春昼》等。沈从文的风格又迥异于郁达夫,他笔有藏锋,不让感情任意外露,对景物描写既绘声绘色,又讲究简明节制,富有独特的隽永空灵之美。他还常常深情地穿插一些湘西底层人民的生活片断,读来俨然一幅幅传神的湘西风情画。其代表作有《湘行散记》等。

“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残酷的战争要求突出文学的功利价值,反映在散文创作上,不少作家不再醉心于表现“身边琐事”的自我抒情,而是努力把反映大众斗争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报告文学得到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从切身感受写起的文质并茂的抒情散文,如郭沫若的《由日本回来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巴金的《废园外》、茅盾的《白杨礼赞》、施蛰存的《驮马》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幽默散文。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和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作者面临窘境而不气馁,遭受困难而仍从容不迫,这正是作者在精神上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是作者博学广闻、奇思妙想的学者风度的表现。钱钟书的风格又与梁、王二人不同,他的幽默散文以汪洋恣肆、犀利机智见长,常常从人们见惯不惊的现象出发,然后层层逼近,多方设喻,终于得出了超凡脱俗的精湛见解,使读者豁然开朗。

[二]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进程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笔直平坦。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也只得载沉载浮,曲折前行。

综观建国后17年的散文创作,无不受着“颂歌”和“战歌”这一主旋律的深刻影响,不过各个时期的散文样式又各有侧重。建国初期是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如魏巍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杂文也曾活跃了一段时间,如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但终因不合“颂歌”的标准而偃旗息鼓。这一时期的作品由于不敢触及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缺乏对内心世界和人生真谛的深入探求,加上艺术手法不够多样化,因此总体上显得深度不足。相比较而言,17年间还是抒情散文的成绩最大。建国后17年抒情散文的优秀作品有巴金亲切自然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真挚隽永的《樱花赞》,杨朔诗意盎然的《茶花赋》《荔枝蜜》,刘白羽激越高亢的《日出》《长江三日》,秦牧谈天说地的《土地》《潮汐和船》,吴伯箫朴实醇厚的《记一辆纺车》《歌声》,徐迟绮丽空灵的《黄山记》,菡子委婉细腻的《黄山小记》,翦伯赞充实活泼的《内蒙访古》,曹靖华绘声绘色的《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等等,可谓流光溢彩。其中许多散文佳作多半出现于文艺政策较为宽松的60年代前期。

在众多的名家高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人。这三人都能敏锐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反复体察它们对自己心灵的触发和感受,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散文艺术最宝贵的抒情特性。他们三人的艺术探索虽然目的相同,途径却有差异。杨朔让散文向诗歌靠拢,把散文“拿着当诗一样写”(《东风第一枝·小跋》)。他常常精心选择一个中心意象,巧加铺垫,由实而虚,逐步展示其象征意蕴,然后在结尾处出人意料地揭示主题,戛然而止,显得曲折有姿,晶莹剔透。刘白羽让散文向政论靠拢,他观察日出、江河等景观时细致入微,描写时尽情挥洒,然后在关键之处升腾起理想的火花,让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抒发无穷的赞颂和感叹之情,读来颇有几分雄辩的政论家的色彩。秦牧善于从知识宝库中汲取养料,同时又借鉴了“杂文”的手法,围绕中心,说古道今,旁征博引,夹叙夹议,融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具有娓娓动听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由于杨朔、刘白羽过于“诗化”,过于追求“意境”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模式,作品难免显得做作,夸张、渲染得过了头。但散文的天地是无限宽广的,既可以热情地颂“美”,也可以冷峻地写“丑”,既可以精致巧妙,“形散神不散”,也可以“散”得自然从容,等等。

[三]

随着1978年以后政治环境的改变,散文创作也随着其他文学类别日趋繁荣。

最先涌现的是一大批悼念散文。许多作家和非作家纷纷执笔撰文,缅怀悼念老一辈革命家,控诉“四人帮”迫害革命者的血腥行径。尽管悼念散文以珍贵的史料价值取胜,但也有不少文质俱佳之作,如《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痛悼傅雷》(楼适夷)、《刑场归来》(公刘)等,读后无不令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

作家们没有长期地停留于对民族伤痕的哀悼,而是很快转入了反思和追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巴金的散文创作。八十余岁高龄的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对“文革”的性质、危害以及产生的根源作了深切的反思:“我们已经吃够了谎言的亏,现在到了多讲真话的时候了。”(《人到中年》)哀悼亡妻的长文《怀念萧珊》,把深切的反省、痛苦的内疚、真挚的怀念交织起来,更是感人至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以巴金为代表的《随想录》开启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增加了不少新人。所谓“新人”,并非简单的“年轻人”的同义词。具体说来,包含了如下不同类型的作家:第一类是被平反以后复出归来的老作家,如萧乾、黄裳、吴祖光、邵燕祥等;第二类是各方面的学者、艺术家,如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周汝昌、吴冠中等;第三类才是散文新人,如贾平凹、梁衡、余秋雨、史铁生、赵丽宏等。

新时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个性的充分张扬和文体的多元化发展。以散文的具体样式而论,由于改革开放的迅速进展,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众多矛盾,报告文学空前繁荣,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很有“轰动效应”,如80年代初期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大雁情》(黄宗英)、《船长》(柯岩)等。由于拨乱反正对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了新的历史评价,加上我国向来有“以史为鉴”的宝贵传统,遂使回忆录和人物传记蓬勃发展,给了读者崭新的启示和强烈的震撼。而传统上的抒情散文、游记、随笔等散文形式更是如同雨后春笋,生机勃勃。随笔类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是佳作迭出,绚烂至极。这类散文继承了五四时期“小品文”的传统而又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内容不再是纯粹的身边琐事,而是琐事不琐,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由近及远眺望人间的窗子;表达方式不再是一味的絮语和闲话,而是综合运用了叙事、摘录、议论、抒情等因素,显得格外活泼多姿。

杨绛的《干校六记》一书写自己随丈夫“下放”干校的种种遭遇,所用的几乎全是叙述的语气,对外界的一事一物之微,内心的一喜一惊之状的描绘,都显得具体逼真,历历在目。孙犁写了不少寓至情于平淡的佳作,在对往事旧人的回忆中,流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痛切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

从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语言行文的风格来看,杨绛、孙犁等老作家所继承和发扬的是五四时期“立诚”“写实”的宝贵传统,是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主流,而又显得更加详尽绵密(如杨绛),苍劲淡泊(如孙犁)。

梁衡的散文追求“大气”。他爱写历史人物和山水游记,且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他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等,体现了强烈的现代理性和忧患意识。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系列散文,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了陕南商州一带的历史传统、地理形胜、风尚变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是年轻一代学者文化散文的代表。1992年,《文化苦旅》由知识出版社结集出版后,一时风行海内外。随后,他的《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掀起了“余秋雨散文热”。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在博大的文化视野和强健的文化精神下,瞩目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兴衰荣辱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其文上溯五四散文的理性精神和启蒙传统,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理性精神的回归”中,“卓尔不群,后来居上”(楼肇明语)。

[四]

台湾散文作家多半来自大陆或为迁居台湾同胞的后代。其中如林语堂、台静农、梁实秋、苏雪林等人,赴台前即已卓然成家;稍微年轻的也在大陆接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吮吸过新文化运动的乳汁,如琦君师承夏承焘,余光中心仪朱光潜。更年轻的张晓风、三毛、席慕蓉等随亲属赴台时尚属少不更事,但他们的故乡之情却一直不能忘怀。

台湾的优秀散文可谓目不暇接,大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抒情言志、状物写景之作分量最重,佳构最多,其中尤以思乡怀旧的作品最为刻骨铭心。“心悬两地”(指北平、台湾)的林海音忘不了北平的四合院,长期辗转于长江以南的余光中录下了江南连绵不断的“冷雨”,琦君“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雅淡的木樨花香”(《琦君自选集》)。总之,离乡愈久,思念愈切,此中苦楚非外人所能知,一旦发而为文,自然真挚幽怨,别具一番风致。第二,台湾散文家多半学历较高,视野较宽,对于经济起飞后人情冷漠、生态破坏的一面感受尤深,王鼎钧、琦君等人在这方面均有佳作问世。还有的远涉重洋,如余光中、陈之藩、三毛等,以中华学人绘异域风光,也留下了一些可圈可点之作。第三,有些作家鉴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心的浮躁,便有意识地借鉴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一改从容道来的传统文风,特意加快了行文的节奏,增强了语言的密度。余光中参观纽约帝国大厦的《登楼记》,便是一篇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的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6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累坠()

②编纂()

③嗜好()..④兑现()⑤万姓胪欢()⑥折价()...⑦杀掠()⑧数见不鲜()⑨国粹()...⑩不肖()⑪鉴略()..⑬新颁()⑭勒令()..⑯复辟()⑰黄巢()..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巢

①窠

⑫时日曷丧()..⑮木塞().

兑



②蜕

鉴



③签

曷

④溘

孺



⑤嚅

濡

胪

⑦颅

鲈

⑩篡

攥

纂

殃



⑧泱

怏

⑪祥

佯

详

嗜



⑥耆

蓍

倘



⑨徜

淌

偕

揩

⑫楷

谐

粹

⑬瘁悴

猝

3.近义词辨析 ①退化·蜕化 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迷·执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题名·提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

点拨 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从文意上看,它首先揭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的社会根源——“袁世凯想做皇帝”,一个“想”字形象地揭露了甚嚣尘上的封建势力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险恶用心;“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一个“溜”字既含蓄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彻底性,又交代了袁世凯阴谋得逞的原因;再次,作者用这一事件,意在表明复古主义其实和袁世凯是一丘之貉,他们都企图恢复人吃人的等级社会,让广大人民“变成奴隶”。

2.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点拨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鲁迅对于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如果有的话,试举例说明。

点拨 这一观点在这篇课文中多处都有体现。如“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这里明显含着“大国”的思想,其时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太多,而这种心理依然在国民心中挥之不去。“不讲爱国”——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呢?人民遭受疾苦,战争频仍。又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里鲁迅用的是比较轻松的笔调,但这里饱含着他的沉痛,本没有人乐意做奴隶,而这种做了奴隶还庆幸的情形居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4.本文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分析。

点拨 本文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强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痛心。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痛心地叙述了中国的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作家面对这些沉重的现实,如何不痛心呢?然而更让作者无法忍受的是,中国百姓的麻木不仁,“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些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做‘天下太平’”。这些都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灵魂。

第二、愤怒地控诉与批判。鲁迅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粉饰等级制度的骗人的鬼话。指出在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劳动人民不过“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在“乱世”,劳动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同时也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本质。

第三、辛辣的讽刺。鲁迅的杂文泼辣犀利,冷峭峻拔,就如投枪与匕首一样。鲁迅先生经常用反语来对中国社会、历史、人生、文明进行批判。本文亦同样可以看到,“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辛辣地指出正是由于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才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才甘心做牛马,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再如“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们为了掩饰统治者的罪行,粉饰太平,向世人洋洋得意地宣扬“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好吗?深刻地揭示出御用文人丑恶的嘴脸。

第四、热烈深沉的爱。鲁迅先生那宽厚、博大、热烈的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使他始终关注的是中国的人生和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中国现实社会。这种深沉的爱使他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奴隶地位;就是这种深挚的爱,使作者坚信“前面还有道路在”;这种热烈的爱,使作者呼喊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5.作者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点拨 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真正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结构图解

历史现象治乱批专制,揭奴性灯下漫笔(节选)做不成奴隶情理交融观点本质

做稳了奴隶 现实不满号召创造第三样时代出路画龙点睛









现实

事兑钞

原因由小及大想变奴隶引子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的形象性。

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构造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这是鲁迅杂文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他的文章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使敌人无法招架。《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2.鲁迅杂文在语言上用词极为恰当,表现力极强。

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这些词语准确形象,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3.强烈的抒情性。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了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文苑天地】

鲁迅名诗名句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素材积累】

微软的在意

李开复刚成为微软公司的市场经理时,带着微软某个著名的软件产品参加了一次软件展示会,会后,他兴高采烈地给整个产品组的所有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在邮件中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在此次展示会上我们取得了全部10项大奖中的9项!让我们一起庆祝和狂欢吧!”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小时之内,他就收到了几十封回信,回信的内容竟惊人的一致,所有人都在问他:“我们没有得到的是哪一个奖项?为什么没有得到?别人比我们好在哪里?从这个失掉的奖项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明年,我们怎么才能包揽全部10个奖项呢?”

李开复后来说道:“在收到邮件的那一刻,我几乎惊呆了!没有想到微软员工竟然会这么在意那个失掉的奖项,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微软为什么能够不断推出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为什么能在软件巨人的位置上持续地取得成功!而这一件小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我后半生。”

感悟 世上没有真正的完美,但这个世界多的却是不停地追求完美的脚步,于是就有了卓越,于是就有了成功。在成功中找“教训”,在“对手”中寻“经验”,这便是前进的保证。

适用范围 1.尽善尽美 2.终点亦是起点 3.美中不足 4.成功的秘诀 5.小可见大 6.“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美文珍藏】

灯下漫笔(节选)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曰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赏析 写《灯下漫笔》时,鲁迅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锐利目光,不仅看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而且说明这种制度是为阔人和凶人服务的,而直接受到损害的则是“悲惨的弱者”。选文将斗争、批判的锋芒直指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和课文共同揭示了旧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内外原因。文中的吃人肉筵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吃人的社会现实,行文语言深刻、充满机智,论证严谨而简练。从文中能看出鲁迅杂文自始至终贯串的一种战斗精神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的解剖。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lãi ②zuǎn ③shì ④duì ⑤lú ⑥zhã ⑦lüâ ⑧shuò ⑨cuì ⑩xiào ⑪lüâ ⑫hã sànɡ ⑬bān ⑭lâ ⑮sāi ⑯bì ⑰cháo

2.①巢穴、窠臼 ②兑现、蝉蜕 ③鉴定、签字 ④时日曷丧、溘然长逝 ⑤妇孺皆知、嗫嚅、耳濡目染 ⑥嗜好、耆旧、蓍草 ⑦胪列、头颅、鲈鱼 ⑧祸国殃民、泱泱大国、怏怏不乐 ⑨倘若、徜徉、流淌 ⑩编纂、篡夺、攥拳 ⑪端详、慈祥、佯攻 ⑫白头偕老、揩油、楷模、和谐 ⑬荟萃、纯粹、鞠躬尽瘁、憔悴、猝不及防

3.①退化:a.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b.指事物由优变劣。

蜕化:a.指虫类脱皮,b.比喻腐化堕落。

②兑现:a.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b.比喻诺言的实现。兑换:指用证券换取现金或用一种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③执迷:指坚持错误。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④题名:a.指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动词;b.指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姓名,名词;c.题目名称。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7

笔者总结了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主观化偏向, 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点:

(一) 内容拼凑

从美学的原理研究来看, 大部分美学原理作品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 也就是将马列文、西方文、我国古代文等集合在一起。其内容也根本不具有美学的内涵和特征, 甚至还有将其他的美术著作拼凑在一起, 这也就使得我国的美学不具有客观性。

(二) 内容太空

一位美学家曾经提出过, 上个世纪我国美学发展的非常好, 但实质上却仍然有几分浮躁, 这种浮躁也指的是内容上过于空, 以及主观意识太强, 导致美学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比如一些人过分的认为美学是纯粹精神领域的意识神态, 没有实践意义, 这就是主观化。

(三) 内容主观

这里的主观, 指的是每个人的审美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美学专家认为, 美学仅仅只是一种情感, 一种价值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无法设计模型、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复杂过程。即便是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了无所不能的水平, 对美的一些问题阐述是那样的绝对, 无法争辩, 那么这种阐述也仅仅只是一种“是什么”、“为什么”, 而不是“怎么做”、“怎么样”。所以, 知道美是什么, 不知道美是什么, 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没有太大的区别。

(四) 不成熟

我国的美学还存在不成熟的特点, 部分“行业内人士”可以随意的创设新的观点, 一位美学专业曾经说过, 美学的主要任务是“清理命题”, 或者是“语言批评”。虽然这种说法对美学有一定的抨击, 但是也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性和科学性。

二、中国现当代美学主观化倾向产生的原因及出路

(一) 原因

我国现当代美学主观化倾向的产生, 要追究到古代的唯心主义理论, 一部分古代美学专家大力的推行唯心学, 比如王国维等等。到了近现代, 我国美学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西方自由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结合, 使得我国美学渐渐走上了主观的方向。

美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一位学者提出了美学的研究对象, 从美感心理的角度来认识和感知美。之后, 西方的美学家们对美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但都是从精神方面进行的研究, 而我国的美学又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 因此, 我国现当代美学具有主观化的倾向。

到了20世纪, 我国形成了自由主义美学, 并且经历了多个发展历程, 将西方的自由美学思潮和我国传统的孔孟美学思想进行结合, 同时也相互冲突、相互促进。由于西方美学理论本身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加之上个世纪我国经历了五四运动、个性解放等众多的历史事件, 导致我国美学发展到了“心”的解放, 重心也放在了事物、人的内在灵魂上面。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面临“文化大革命”, 美学也渐渐地被人们所搁浅。上面已经说道, 我国美学深深地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 当时, 我国美学还成为了改变“文革”时代的工具论, 这样就体现了美学自身的自律要求。文化大革命时期, 过分的强调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观点, 从而使文艺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后来新的美学再次回到西方人倡导的文艺自律中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的心理学、美学再次涌入我国, 并被我国的美学所吸纳。但是随着后现代美学和哲学的兴起, 我国美学领域的主观倾向被反对。反对的人普遍认为, 非理性的、主观的审美会使得美学与现实生活疏离。

(二) 出路

我国现当代美学呈现出来的主观化倾向, 还在唯心主义思想中表现了出来, 但却并没有延续西方美学的优点, 反而能看出对西方美学的照搬和生硬的模仿。也因此, 这种脱离实际的美学与现实生活、哲学产生了严重的疏离。我国美学要想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就必须对哲学、唯物主义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 而不是一味照搬和模仿, 也只有这样, 我国美学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首先要对哲学理论进行研究, 因为哲学能对美学的构建起促进的作用, 同时, 也只有建立在现实而广阔的现实哲学理论基础上, 美学才不会脱离实际。过去的美学混淆了美感和美的问题, 同时也过分的注重了唯心主义思想, 所以美学本身的理论发展也到了瓶颈。大量的引入西方美学, 虽然丰富了内容, 但是仍然缺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所以, 必须对哲学理论进行分析, 这也是我国的美学的正确的出路。

其次要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思考, 人们认为美学应该是以一些美的对象为研究基础, 这其中包含了美的哲学、美感、创造美、认识美等。因此, 美的哲学也就是对一些美的现象进行研究, 美感则是从自身的角度来阐述美感的产生, 创造美指的是美的生成、创建, 这里面包含了自然美和人化美, 认识美则包括人们自身对美的一个看法, 并且把美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必须对以上进行研究和思考, 才能总结出美的规律。

最后, 还要以科学为依托, 美学首先应该是一种描述性的探究, 但如果过分依赖唯心主义, 就会失去客观性, 因此, 必须依靠科学。一些美学专家研究美学失败, 只能把眼光投向自然科学, 马克思还撰写了美学与科学的书籍, 提倡用新的自然科学方法来对美学进行研究, 借助科学的理论, 可以使美学避免走入主观化的道路。

三、总结与体会

我国美学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 大量的借鉴和照搬西方的审美理论, 使得自身缺乏客观性和实际性。以上的内容, 是对我国现当代美学主观化的原因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 笔者也提出了我国美学将来的发展出路, 希望对大家共勉之。

摘要:我国现当代的美学研究受西方的影响和熏陶, 但自身的出路却仍然过于狭小, 甚至有些主观化, 中国的美学在吸收西方精华的同时, 也过分的额重视了人的情感、心理、知觉等方面, 因此不可避免被打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印记, 同时, 这也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主观化偏向。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出路

参考文献

[1]葛勇义.现象学:我国技术美学研究的可能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10) :48-53.[1]葛勇义.现象学:我国技术美学研究的可能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10) :48-53.

[2]王元骧.百年来我国对西方美学与文论的接受[J].学术月刊, 2012 (7) :97-106.[2]王元骧.百年来我国对西方美学与文论的接受[J].学术月刊, 2012 (7) :97-106.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篇8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理论;当代文学研究;我国当代文学

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最受学者青睐的话题,更是各家刊物争相讨论的重点话题。关于“现代性”理论,各大报刊杂志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现代性”研究论文在短短20年间出版专著20余种。其中有四部专著对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这些著作的出现不但推动了我国当代文学向现代性转型,更标志着20世纪我国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和引入

近年来,随着“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界对“现代性”的解释和界定愈发的宽泛、庞杂,从而导致学者们对“现代性”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不清,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困惑。“現代性”一词起源于西方,与“现代化”一样,是西方列强在20世纪将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强行拖入“全球化”所带来的境遇。在西方,“现代性”的概念发源于公认的现代时间,即17世纪,到了19世纪,这个概念才广泛应用于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西方文学艺术等领域[1]。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五四”时期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欧化”等词就是中国意义上“现代性”的前身。一些学者认为,陈独秀在1916年的反对孔教时就已经应用了“现代性”一词。而在90年代,杨春时和宋剑华等人就试图用“近代性”来概括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他们的观点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已经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已经隶属于世界近代文学的范畴,但是不能完全被看做是世界现代性范畴,因此只具有近代性而没有达到现代性。他们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一些学者对“近代性”和“现代性”做出了辩证,认为“近代”和“现代”之间在西方认知中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等同于一个词,同时提出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本质区别的观点。

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现代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定义上,并对“现代性”的界定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性”指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性”除了时间概念外,更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习惯的理论思维”,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逐渐趋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构建[2]。

正当“现代性”的研究进入白热化时,王小明等人又提出了现代文学的“当代性”概念,他们认为现代文学界越来越远离当代生活,他们极力倡导现代文学研究要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者的现实生活中,甚至要与当代社会主流思想进行热烈的互动,这就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当代性”。

二、中国和西方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

追溯至法国启蒙时期,张扬的启蒙现代性可以一直延伸到康德时期的启蒙精神。再到法国波德莱尔发表了一篇美术评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奠定了审美现代性的基石。此后,马克斯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以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批判现代性都表明了西方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对现代性的阶段性思考。

而国内虽然早在19世界20年代就已经使用现代性,但是对现代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和思考直到90年代才开始初具模型。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最为主要的特征是时空的分离,然而在国内的思想进程中,对于时空的分离十分纷扰复杂,其中夹杂着现代性、前现代、后现代等模糊的概念,这是其他国家文学研究领域中从未出现的“风景”。

尤其是在90年代的社会进程中,国内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后现代主义浪潮,社会出现巨大的转型,文学领域以及思想领域受到了转型的冲击,商品化不断侵蚀着现代文学思想,文学领域和思想领域不断的出现裂隙,尤其是80年代的精英意识和理想主义遭到质疑时,知识阶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分化。坚持启蒙精神思想的人们对文学艺术领域由于拜金思想的冲击而不断迎合市场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使得人文科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争论。许多较为年轻的学者认为文学应认同市场化的发展,根据世界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评论尺度和理论立场。

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理论范式

毫无疑问的,现代性的视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平台,首先,现代性理论在本质上就具有多重性和交叉性,这些多重范式在形成冲突的同时也进行了互补,这不但为我国的现代文学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使得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多重范式在我国文学领域百花齐放,形成了生气勃勃的局面。在现代性的大主题下,分成不同的流派,并形成各自特点鲜明的研究范式。其次,现代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整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同时,形成了规范各种文学思潮、各种流派的理论构建,并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异端以及以张爱玲、沈从文等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解和全新的描述,从而被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事件中。一些学者认为,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就是将现代性收容到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这一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划分框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这是对以往的研究范式的视野的拓展,并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近现代历史和文学研究领域的体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察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但发现了已经有定评的作品中的新的意义,而且还能够发掘在以往的研究范式中被遗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nlc202309042231

(一)轻性现代性

以90年代迅速走红的张爱玲为代表,在传统的现代性理论研究中无法给他们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对中国近現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主义”和范畴,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精英主义等等,这些研究范式都无法给张爱玲为代表的一些作家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3]。继而,一些论者提出了“轻性知识分子”的概念巧妙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倪文尖等人从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入手,进而考察了当时上海的发展进程,提出了与胡适等以思想文化方式推进文学发展进程的知识不同的“轻性知识分子”,也就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些新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关于中国“现代”的想象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工程,也有一部分不为大家所认可的意义。

(二)中产阶级现代性

王茜发表的一篇关于另类解读张爱玲的文章,在对张爱玲的研究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他深刻的剖析了近年来持续的“张爱玲”的现象,用近乎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张爱玲所创造的“中产阶级神话”,揭示张爱玲热的本质:以西方风情在中国本土文化中亮相,毫无疑问的引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并在贵族式的华美风情中获得主体意识的满足。随着中产阶级生活的不断形成,一种类似于中产阶级的气质出现在一些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一些物质上无法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人,提前预付了中产阶级气质。拨开浮云看本质,张爱玲的作品中无论是精致的格调还是贵族的华美情怀都与当今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物质已经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知识分子还是只预付了中产气质的知识分子都在张爱玲缠绵琐碎的文字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满足感。

(三)反现代性的现代性

在现代性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问题,汪晖明确指出,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不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更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中国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特征[4]。帝国主义的大肆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危机的暴露都构成了中国寻求现代性的时代大环境。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个大环境下该何去何从不得不是当代知识分子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能够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有识之士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现代思想中,以悖论式的研究方式来寻求中国现行思想新道路的知识分子们衍生出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然而,在理论层面上,关于现代性理论的所有观点都为人所熟知,仅以反现代性的理论范式来抗拒历史潮流的视点看起来较为单一和僵硬。

四、总结

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适应方式都受到了自身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制度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各有千秋。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文化模式必然要应对当下社会思想的变革和趋同,这就使得现代性理论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从而构成了多重现代性理论研究范式的局面[5],因此,近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等各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这也使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展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相信在未来的一个阶段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理论依然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

参考文献:

[1]刘蕾.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J].文学教育(上),2016,No.35804:106-108.

[2]段吉方.反思与批判:“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No.18705:77-83+159.

[3]夏燕靖.钩沉与还原: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多视域整合[J].艺术百家,2012,v.28;No.12401:14-34.

[4]农燕鹏.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的若干问题——兼及学科反思[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v.13;No.5702:67-70.

[5]袁苏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事线索的演进和迭变——兼评80年代以来不同文学史观的理论特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v.40;No.20806:65-69.

上一篇:财务经理2022工作总结下一篇:装饰装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