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分析

2024-10-04

存量分析(精选12篇)

存量分析 篇1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种财税管理体系。而近些年财政存量资金的大量沉淀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率, 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财政存量资金的种类、成因、形成的矛盾和解决的方法等4个方面, 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深入浅出地对财政存量资金进行分析, 提出了盘活思路及工作建议, 让读者对财政存量资金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财政存量资金,盘活,结转结余资金

2014年12月30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4]70号) , 对各人民政府、各部委及直属机构提出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要求, 并指出认识盘活存量资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居高不下, 不可小觑

财政存量资金即财政资金的存量, 其形成涉及到财政主体的两大业务, 即收与支;其中收包括税收、债务和财政收入, 支为国家为实现各项职能支付给有关部门的各项开支。当收大于支, 余额留存于与财政资金相关的各类账户时便形成了存量资金。而与财政资金相关的账户主要分为三大类, 分别为: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账户。其中国库单一账户反映为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政府存款;截至2014年上半年, 我国政府存款便高达3.33万亿元, 与2012年和2013年同比分别增长20.65%和3.1%。而专项存款账户数量相当庞大, 2012年经审计, 18个省本级开立的便达478个, 资金留存与国库库款占比高达44%;而预算单位账户存款也不容勿视, 以2013年年底被审计单位为例, 32个中央预算单位便有存量资金974.2亿元, 其中50.69%为2012年前便留存, 8.36亿元资金结转超过5年。

可见, 我国财政存量资金规模相当大, 且常年累积, 只增不减, 而大额沉淀的存量资金必定使我国财政资金使用率受到严重影响, 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 低效率的财政支出更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存量资金成因复杂, 务必理清

1、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历年结余结转资金大幅度增长, 原因在于:

第一, 旧制度下, “留存”的思想严重。

原预算法规定:“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不列赤字。”同时要求厉行节约、勤俭建国。这早已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旧预算法毕竟施行了20年, 这20年里各部门早已养成了留存的习惯, 也必然导致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的逐年增加。

第二, 预算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1)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财政部并未要求将上年财政专项结转结余纳入部门预算当中, 而是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式, 这必然导致各部门在对基数不做调整的情况下, 要求对预算进行增长。这样一来, 部门预算与部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将普遍存在, 容易出现财政预算收大于支的现象, 便出现存量资金沉淀。

(2) 一些专项的预算在下达之后必须专款专用, 而很多工程专项本身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 这必定导致结转结余资金的产生。

(3) 预算下达时间晚, 导致预算单位不能及时安排支出。有些地方下达预算或者结转上年资金时, 由于程序复杂, 往往不能及时下达, 这必将加大预算单位支出安排的压力, 自然导致结转结余资金的留存。

2、有关部门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事业基金反映事业单位历年积存的非限定用途净资产的金额, 当事业单位涉及到以前年度结余时应直接转入或冲减事业基金。也就是说, 当预算单位出现财政资金缺口时, 应动用事业基金以作弥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单位都没有动用事业基金, 而是向财政要钱, 让事业基金在单位不断滚存, 加大了财政存量资金。

3、转移支付不及时, 致使资金留存。在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中, 由于条件设置过多, 程序复杂, 导致各项转移支付不够及时, 只有“跑部”才“钱进”, 在资金转移不及时的情况下, 存量资金便于上级部门沉淀;或转移后下级未能及时开支, 存量资金留存于地方各级政府。

三、“盘活存量资金”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针对我国大额的财政存量资金, 李克强总理屡次强调要做好清理盘活工作, 仅过去2年就至少有10次提及盘活存量资金的公开表述, 而今年4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 强调出台方案, 完善盘活存量资金的相关规定, 对此工作不力者将严肃追责。这项工作引起国家总理如此的重视, 正因为“盘活存量资金”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首要矛盾和改善预算管理所必需的。

(一) 财政存量资金闲置与经济发展“失血”之间的矛盾。

从3月底前全国25个省 (市、自治区) 公布了的2015年1-2月公共财政收支数据来看, 共有13个省份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数额, 14个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速低于10%。其中辽宁省在去年负增长4.6%的情况下今年依然负增长, 降幅高达17.9%;而增幅最大的重庆市也与去年同比下降了5.5%。财政收入来源包括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等, 这些都是与企业经营收益分不开的。而从4月1日我国公布的官方制造业PMI指数来看, 我国经济正趋稳定, 但是服务业的就业分项指标均出现下滑, 可见经济仍然处于疲软状态, 需要政府推出支持性政府以改善局面。一边是财政收入增速下降, 经济疲软需要财政支持;一边是大量财政存量资金未得到合理的利用以改善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

(二) 财政存量资金闲置与地方政府债务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 截至2013年上半年, 我国县、乡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地方债务为4.26万亿元, 占地方政府债务近40%。截至2012年底, 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的省级政府有3个, 市级99个, 县级195个, 乡镇级3465个。一方面是大量存量资金闲置, 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以各种名目向金融公司借用资金或对外发行债券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地方债增长规模之快, 债务风险之大, 不可小觑, 务必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防范风险。

(三)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解决我国预算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必经之路。

只有盘活存量资金将预算单位大量的结转结余资金收回统筹, 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留存”思想, 科学安排预算, 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 加快转移支付程序减少“跑部钱进”现象。

四、讲究方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加快资金流转速度

(一) 贯彻执行新《预算法》, 改变“留存”思想状态, 提高预算编制管理水平。

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设立稳定调节基金用于调节季节性收支差额。也就是说, 当年度预算收入小于支出时, 可列赤字, 不再需要削减支出;当收大于支时, 可结转下年使用。这与旧预算法“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不列赤字”的规定是截然不同的, 将从制度上抵制并改变各级政府“留存”的思想, 以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 要想彻底改变“留存”思想, 解决预算管理问题, 必须推行零基预算改革。以广东省为例, 2015年的预算编制便选取了省财政厅、省司法厅等6个试点部门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 这为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预算体系跨出了很好的一步, 如确定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 将大大减少存量资金的产生, 避免资金累积。另外, 还可将当年预算执行率作为下年年度预算编制的一项硬性指标。如广东省财政厅对2015年省级部门预算进行批复时, 明确表示“当年1-10月份执行率达不到序时进度的项目支出, 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 项目预算金额不得超过上年总额80%”。

(二)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 完善转移支付管理。

新预算法赋予了地方政府适度举借债务权利, 从举债主体、规模、方式等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债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同时由国务院成立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 将部分地方债合法化, 对其管理规范化。笔者认为, 在根据新预算法确定地方债规模及用途的同时, 切不可盲目举债, 应结合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适量利用财政存量资金, 消化库存, 降低债务风险。另外, 新预算法增加了对转移支付制度的规定, 要求其“规范、公平、公开”, 这将促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及时进行, 大大减少“跑部钱进”现象。

(三) 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 彻底盘活结转结余资金。

新预算法规定, 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 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由同级政府收回统筹使用。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4]70号) 也具体落实了该项规定, 要求各级政府将2012年及以前年度结转资金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统筹用于2015年及以后年度预算编制;同时要求各级政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规模, 对2013年及以前年度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事项进行清理, 统筹用于经济发展亟需处。

各部门应该及时总结财政存量资金留存的原因, 彻底清理结转结余资金, 按照新预算法和国办发的相关规定, 将该项盘活工作与年度预算编制结合起来, 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政策, 将无需开支或者用途不合理的结转结余资金及时收回统筹安排, 切实消灭目前存在的大规模的结转结余资金。

对此笔者认为, 除了两年结转未支完需收回统筹外, 还可以将结转结余资金的累计执行率作为下年是否结转的条件进行考核;这将大大提高各单位资金使用率, 减少资金留存。

综上所述, 足见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庞大, 成因复杂, 与国内经济发展矛盾密不可分, 必须有的放矢, 将存量资金盘活, 将结余结转资金降低到适当规模。然而, 作为预算单位的一名会计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 如何配合财政部门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工作做好呢?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及时传达国务院及财政部门关于盘活存量资金的文件精神, 力求单位领导支持财务本职工作, 以更好地取得各业务部门的配合。存量资金的盘活涉及面较广, 直接关系到业务部门资金安排情况, 做好沟通工作尤其重要。务必要让各业务部门认识到, 结转两年成结余, 合理安排支出, 改变“留存“思想等的重要性。

第二, 及时完成财政部门要求的关于存量资金清理的有关数据的报送工作。存量资金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其清理工作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对存量资金进行摸底, 再进行后续跟踪, 配合制度制约才能做到药到病除。这就需要我们会计人员做好数据报送工作, 如对本单位结余结转资金清理情况的统计, 及于本年各个季度执行进度的数据报送。

第三, 及时统计结转结余资金执行情况, 抓好执行率, 把好“花钱“这一关口。盘活存量资金无非是要加快资金流转, 减少结转结余资金的留存。这就要求各会计盯紧业务部门, 不仅要花好钱, 还要花得适时, 断不可为了“留存”而只顾申请经费却不开支。

第四, 适时向财政部门反馈意见, 对相关制度的制定提建议, 促改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制度也必须有所改进, 如新预算法历经了20年修改历程, 正是适时而生。我们做为会计人员, 与财政的相关工作联系紧密, 而财务制度的制定正是从财务工作中来, 又返过来指导财务工作。只有我们在配合财政部门盘活存量资金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将我们的建议及时反馈给财政部门, 才能保证该项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延亮.关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几点认识.时代经贸, 2013, (19)

[2]徐诚.我国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及盘活建议.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12)

存量分析 篇2

存量资产移交方案的分析

项目简介

石河子市水务PPP项目包括存量资产与新建工程两部分。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10万m3/d,工程总投资1.5亿元,2005年底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10万m3/d,工程总投资2.31亿元,2013年9月投入运行。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存量资产评估价值约为3.02亿元(土地约0.63亿)。

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水管道工程,建设总投资约为7.03亿元,主要针对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现状的排放标准与出水水质,增加新的处理设施并对其进行扩能提标改造。

本项目总投资约为9.42亿元,土地以划拨形式保留在原产权单位,不计在总投资内。若项目资本金比例暂定为30%,则项目公司注册资本取整为2.80亿元。若政府方控股51%,政府方出资义务约1.43亿元。即:

(7.03+3.02-0.63)×30%×51%=1.43(亿元)针对存量资产部分,本项目拟采取TOT(转让-运营-移交)模式进行运作,具体移交方案有以下四种供选择:

方案

一、现金出资+资产经营权转让

国资公司指定产权所有人组织开展存量资产评估工作。由政府方出资代表(泽众水务)与选定的社会资本合资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资本金比例为30%,贷款比例为70%。政府方以现金形式出资,占项目公司51%股份。社会投资人以现金形式出资,占项目公司49%股份。由项目公司与产权所有人签署经营权转让协议,并支付经营权转让价款,有权运营维护该等资产并取得相应收益。合作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将资产经营权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指定机构。方案说明:

资产经营权转让,是指资产的所有权依然归属于原产权单位,由产权单位转让项目公司污水处理设施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移交存量资产除处分权之外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产权单位对该等资产享有所有权,但在合作期限内不得对资产进行处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第三十条,“自创或者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评定重估价值。”由于本项目属于政府付费,获利能力取决于投标人投报的服务费价格,经营权价值很难由评估机构先行评估。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经营权转让底价不低于实物资产评估价,该处理方式已在国内TOT项目中广泛使用。

由于政府方出资义务与经营权转让价款皆为分期支付,实操过程中政府方可逐步以转让价款分步注资。转让价款剩余部分可用于项目前期自备井关停、中水补贴、员工安置等相关支出。方案优点:

1、转让过程中不需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移交程序更为简洁。国有资产所有权转让则须履行专门的操作程序。

2、本项目土地使用权保留在原产权单位,资产经营权转让保证了资产与土地的整体性,不会出现“地物分离”现象。方案缺点:

1、转让过程中增值税费难以规避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相关规定,“销售无形资产,是指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业务活动。”“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包括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公共事业特许权、配额、经营权(包括特许经营权、连锁经营权、其他经营权)等。”“经营租赁服务,是指在约定时间内将有形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他人使用且租赁物所有权不变

更的业务活动。”

根据以往TOT项目经验,为合理规避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降低政府支付责任,财政部门可为该项目设立财政专户,将转让价款纳入财政非税收入。但通过与当地国税增值税部门与财政非税收入部门的沟通,最新营改增政策下避税难度较大,项目公司可能需要交纳1000万到2000万的增值税费,导致每年财政支出增加100-200万元。若该税费可通过某种方式规避,本方案从操作层面上最为简洁。

2、提标改造过程中会拆除部分存量资产,可能对产权单位资产管理存在影响。

方案

二、现金出资+产权转让

国资公司指定产权所有人组织开展存量资产评估工作。由政府方出资代表(泽众水务)与选定的社会资本合资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资本金比例为30%,贷款比例为70%。政府方以现金形式出资,占项目公司51%股份。社会投资人以现金形式出资,占项目公司49%股份。由项目公司与产权所有人签署产权转让协议,受让全部实物资产以及相关债权、债务、劳动力,并支付产权转让价款。合作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将该等资产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指定机构。方案说明:

根据《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师市企业国有产权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通知》(师国资发„2015‟134号),产

权指“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所拥有的国有产权(即所有者权益)。”

《通知》规定,“发生转让、报废、盘亏事项由企业依据现行财务规定,报财务主管部门核批”,“发生对外投资、无偿调出事项,报师市国资委并按师市规定程序核批”。

操作层面上,由于产权转让价款(约2.4亿元)原则上应一次性结清,则项目公司首次应出资本金为7200万元(占价款30%),贷款16800万元(占70%),用于缴纳转让款项。对应政府方首次出资义务约为3600万元。转让价款支付后,可用于政府方下一轮现金出资,直到1.43亿元出资义务履行完毕。方案优点:

1、转让过程中税费较少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税2011年第13号)“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由于评估报告中资产评估价值低于资产账面价值,增值率为负,资产转让过程中不需缴纳所得税。

资产过户过程中涉及房屋权属(约1.64亿元)的转移,项目公司应缴纳契税492万元(税率3%)。但契税等与本项目相关地税可与地税部门协商解决,以降低政府支付义务。方案缺点:

1、转让程序较为繁琐。

根据相关规定,产权转让应在国资委指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并及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

2、政府方需首次现金出资3000-4000万元,才能使项目公司有能力支付首笔产权转让价款。

3.项目公司资产类别混乱,产权转让中存量资产将计入项目公司固定资产。而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财会[2008]11号),“BOT业务所建造基础设施不应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项目公司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则项目公司存量资产与新建资产类别不同。

进场交易解决方法:

PPP模式与传统产权交易的区别之处在于,PPP模式不仅包含了存量资产的转让,还包含了该资产的运营与无偿移交;共同之处在于,均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选取社会资本或产权受让方。但由于PPP新生政策与国有产权转让政策的衔接尚未完善,出现了重复招标的矛盾,影响PPP项目的落地。

财政部与住建部首批PPP示范项目中第一个落地的池州市排水设施购买服务TOT项目,采取资产所有权转让模式,期满由项目公司无偿将资产移交给政府。为促进推动PPP项目落地,经各部门协商,市政府同意最终仅在政府采购平台进行PPP项目招标,由中标社会资本受让存量资产。

乌鲁木齐水务PPP项目中涉及的甘泉堡工业污水厂经营权转让,因项目进度要求,最终仅通过政府采购平台进行PPP项目招标,在实施方案评审过程中已由国资部门出具意见。

综上,建议在PPP采购过程中一并完成产权转让程序,避免二次招标风险。若能简化产权转让程序,该方案下政府出资义务最轻。

方案

三、实物资产出资+剩余产权转让

国资公司指定产权所有人组织开展存量资产评估工作。由政府方出资代表(泽众水务)与选定的社会资本合资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资本金比例为30%,贷款比例为70%。政府方以实物资产形式出资,占项目公司51%股份。社会投资人以现金形式出资,占项目公司49%股份。由项目公司与产权所有人签署产权转让协议,受让剩余部分实物资产以及相关债权、债务、劳动力,并支付产权转让价款。合作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将所有资产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指定机构。方案优点:

1、不需现金出资,政府方以实物资产形式直接出资。

2、税负较少,政策依据与方案二相同,政府出资义务轻。

方案缺点:

1、操作程序较方案二可能更为繁琐,过程中包括了投资行为与转让行为两种方式,可能需要与国资部门、财政部门协商达成一致。

2、划分资产不能破坏资产的整体性,即实物出资义务完成后(1.43亿)剩余部分资产在招标文件中注明必须由项目公司接收,不得分割或报废。该问题可通过招标文件中约定解决。

方案

四、实物资产全部出资入股

国资公司指定产权所有人组织开展存量资产评估工作。由政府方出资代表(泽众水务)与选定的社会资本合资组建项目公司,泽众水务将存量污水厂全部实物资产(约2.4亿)及其负债、债权、劳动力一并转让给项目公司,换取项目公司51%股份。社会投资人以现金形式出资(约2.3亿),占项目公司49%股份。项目公司资本金比例为50%,贷款比例为50%。合作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将所有资产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指定机构。方案优点:

1、不需现金出资,政府方以实物资产形式出资。

2、税负较少,政策依据与方案二相同。

3、不必划分资产,所有资产以对外投资形式整体进入项目公司。

方案缺点:

存量分析 篇3

【关键词】 编制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存量编制

【作者简介】 赵晓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伦理、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12-02

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为使政府职能、现有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就“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现有存量编制的影响分析”问题对一些省级重点经济、社会综合管理部门及相关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职能履行状况及相应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结构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例,对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问题作一梳理。

一、省工商局管理部门所面临的“编制”窘况

1. 职能、机构与编制不能有机协调,编制人员效率不高

机构、职能与编制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三个关键节点,其中,职能管理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合理配置职能是搞好机构管理的基础。职能管理又是科学定编的依据。在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履职中的“越位”情况有显著好转,但由于职能不顺、权责不清所导致的“错位”“缺位”状况依然严重,直接影响现有编制人员的工作效率。具体来看,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能“错位”导致机构不顺,责任主体偏移。职能是一个岗位任务和责任的具体体现。职能错位会导致政出多门,责任交叉错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的规定,一直以来由工商管理部门履行的流通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能划归给了食药局,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包括食品药品监管的许多职能履行面临着“有机构、有职能、无编制”的现状,职能、机构与编制的边界不清,许多部门人员兼任数职的状况不在少数。与此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同样存在,如在企业上市管理、流通领域管理、城市客运出租车管理等方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重复设岗,造成人员、经费的浪费。

二是职能“缺位”导致编制空缺,监管乏力。俗语说“有为才有位”。机构编制作为一项严格的制度,其制定、颁布与实施与现实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往往是作为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各级部门在各自岗位中“积极有为”,但是因为“无位”而引发了职能合法性问题,尤其是对一些新兴市场的监管上,又有更多专业技术要求,经常陷入“管理违法,不管理也违法”的尴尬境地。

2. 层级结构与职能履行的矛盾造成编制资源浪费

协调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衡量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指标。现行工商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直线职能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主要以法定职能划分部门,工作运行以条线为主。二是系统各层级所从事工作性质基本相同,上下层级之间基本对口。三是整个组织职能的有效履行是以部门为单位,而不是以管理和服务对象为导向的。可见,这种典型的职能部门化倾向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引起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造成层级监管与综合监管的矛盾。一方面,处于层级上层的为政绩考虑,需要分解目标,并层层下达任务指标,最终传导到基层各部门中。各层级的业务部门因职责不同,各自为政,过分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不能有效形成整体执法合力。另一方面,各种临时性的任务和临时性的检查工作,让基层单位把大量工作精力放到这些时效性极强的工作中,对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对市场监管缺乏计划性、长效性。

3. 机构改革与编制调整难以同步

機构改革与编制调整的矛盾首先表现为省州地市之间的调整难以同步。省级机构经过几次机构调整,使省市级机关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下放和转移,但社会事务的增加对相应部门越来越多的职能要求,使得一些主要承担行政管理的部门,只能设为事业机构,造成了事实上的政事不分,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直难以理顺。其次,也表现为部门内部调整难同步。每次机构调整过程中,省级部门由于已有较好的管理体系,做适当调整不会影响大局。但是许多基层部门,本就存在许多机构不完整、编制不合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调整过程中很难与省级部门保持一致,出现了机构倒置。即越是关乎执行的基层,越是资源禀赋薄弱,越是需要人力,越是难以留住人。这种状况导致许多下放权力缺少对接部门,权力转移不畅。

4. 社会发展对部门职能的需求与编制调整难以同步

“编制即是法律”。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维护编制工作严肃性的同时也难免面临实际操作层面灵活性缺失的尴尬。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职能需求的增多,对执法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执法职能的履行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职能,但是,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明显存在“以不变应多变”的状况。其中尤以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问题较为突出。

二、如何做好机构编制工作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职责关系,整合管理资源

一要科学调整职能,理顺职能关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编制调整的前提和基础。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政府组织机构,为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和人力保障。科学、合理、依法依规的机构编制,又是政府职能依法履行的制度保障。所以,要保障政府职能履行,必须将机构编制与政府职能统一起来考量,在动态调整中使二者达到最佳状态,才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的科学履行。

二要厘清职能、权力、责任之间的平衡关系,充分激活基层编制活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重在基层。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需要按照“小局服从大局,大局照顾小局”要求,充分考虑县、乡等基层实际,既要放事权,也要给予相应的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避免出现“上层人浮于事,基层有事无人”的状况。只有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人越多,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这是固本培基的重要工程,也是决策、规划的统一管理与执行、监管的分层管理的有机统一。

2.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机构职能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行政机构承担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机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都是国家统管,高度集中统一,在长期运行中形成了其独特格局。随着我国公共服务创新的推进,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但相对于行政机构改革,公共事业机构改革比较滞后,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挤占了公共资源,加重了财政负担,影响了公共服务的高效提供。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管理相协调,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 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强化编制监督

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是党政机关长期存在的问题,机构编制部门也不例外。机构编制的审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严格审批才能确保机构编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才能有效保障机构改革成果。但是,审批之后,落实中是否有新的问题,同样需要审慎的态度适时强化监督。要对所审批的机构数与编制数进行数额监督,同样还要协调人事、财政等多部门,确保编制的严肃性与科学性。还要与政府监察、审计部门进行协调监督,保证编制工作合法合规。总之,要克服和扭转“弱监督、软监督、虚监督甚至无监督”的问题,加强监督职能,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

4.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

编制管理的重點与难点工作都在严格控制上。一方面,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中,机关工作人员经常产生“人手少、编制缺”的想法,增编要求几乎在每次调研中都被反复强调。另一方面, 很多机构的内部控制上还可以做很多文章。这对编制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做数量文章,原则上严把“不增编”的关口,更要深入基层,与相关机构做好现有编制的质量文章,对机构和编制做内部调整,对相关职责进行协调配合等。总之,要盘活现有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编制,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杨国栋.我国市级政府编制总量控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 杨兴红.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影响因素及动态调整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存量分析 篇4

一、概述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升地区人力资本质量, 提高地区人力资本存量。

(一)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所凝结的人力资源, 是可以投入经济活动并带来新价值的资本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对于“资源”, 人们考虑的是寻求和拥有, 而“资本”, 人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它增值和生利。

(二) 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是指由资本投资形成的, 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 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人力价格或人力成本来间接衡量。

人力资本存量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累计成本法、未来收益法、教育存量法。

二、优化层次分析法

(一)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提出的, 它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二)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分析问题的组成元素以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将元素按属性分组, 按支配关系分层, 以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 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 同时也受上层元素的支配。

2、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企业环境对系统的要求, 比较同层各元索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这实际上是将人的判断思维数学化。 (表1)

3、确定优先次序。根据判断矩阵, 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 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其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最后将结果汇总, 权值最大的元素对结果的影响最显著, 计算方法主要有和积法、幂法和方根法。

4、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表2)

当λmax=n, CI=0为完全一致, CI值越大, 说明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通常只要CR<0.1, 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重新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三) 优化过程

1、问题分析。在比较同层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时, 层次分析法的标度为1~9, 再考虑倒数的因素, 易造成影响因素权重过大或者过小, 与实际情况不符。

2、优化措施。针对该问题, 本文将标度之间的间距由1变为0.5, 具体请见表3。 (表3)

三、因素评价

(一) 影响因素指标构建。基于专家评价法, 并查阅相关资料, 进行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宏观影响因素指标确定, 主要包括经济水平、政府政策、教育资源、文化环境。 (图1)

(二) 评价过程。 (表4)

对于表2, rmax=4.164, RI=0.90, CI= (rmax-4) / (4-1) =0.055, CR=CI/RI=0.055<0.1, 满足一致性。

可以看出, 在四个宏观影响因素中, 对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而言, 经济水平、政府政策、教育资源、文化环境的影响权重依次为0.34、0.40、0.08和0.19, 可以知道, 政府政策影响最大, 其次为经济水平。

四、结论

通过优化的层次分析法, 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人才政策对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有着重大影响。地区政府应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 改善人才环境,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升地区人力资本质量, 提高地区人力资本存量。

此外, 地区经济水平对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也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人力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雪亚, 王秋实, 刘辉.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J].统计研究, 2008.12.

财政存量资金自查报告 篇5

财政存量资金自查报告1

为切实摸清全县财政存量资金底数,以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遵照国务院、财政部、省市有关文件和省厅视频会议精神,南城县财政局多措并举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检查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保障。

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成立局长为组长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下设3个检查小组,召开检查人员和主要业务股室大会,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印发检查方案,积极做好查前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此次检查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把握政策,明确检查范围。

明确此次清理范围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部门预算结转结余资金、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情况、以及收入缴库管理情况、偿债准备金管理情况等其他情况,划分20xx年以前、20xx、20xx三个时间段分项逐笔清理,并如实填报资金的性质、级次、项目名称、金额、完成情况、结转结余的形成原因等内容,重点检查项目资金使用过程有无违纪违法、结余资金有无截留、挪用等现象,确保存量资金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为下一步依法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奠定坚实基础。

三、夯实基础,提高检查质量。

各检查组严格遵守《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检查工作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工作程序和要求,规范检查程序,确保工作底稿规范、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做到依法依规行政、秉公办事,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查任务;坚持原则,重大问题务求查深查透,严肃处理;高度重视后期总结提炼工作,注重归纳,着眼长远;对于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和特殊事项,及时向主要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汇报。

四、严明纪律,加强沟通配合。

强调全体检查人员要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严格贯彻“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央八项规定等廉政建设要求,遵守各项工作纪律,廉洁自律,自觉接受被检查单位的监督;切实加强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协调,保证检查工作有序开展;要求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检查工作,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各检查组及时交流检查问题及处理意见,取得共识,提高检查效果。

五、全面总结,按期完成任务。

合理规划检查方法,提高检查效率,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确保按省市布置的时间节点完成检查任务,提交检查报告。

六、着眼长远,强化动态管理。

围绕有效盘活存量资金目标,以查促管,以管促效,建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长效机制,要求各预算单位和局机关各业务股室在此次检查的基础上,自20xx年起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报送《南城县县直预算单位存量资金变化情况表》,对各项财政存量资金实行动态监管,切实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存量资金自查报告2

今年(20××年)以来,中央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出要求。××财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从加快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清理消化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管理、全面清理财政暂存款和暂付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和监督检查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高度重视,迅速开展部署落实工作。

20××年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结束以后,××区财政厅在第一时间内行文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汇报并请示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有关事宜,并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财预〔20××〕285号)下发后,××区财政厅高度重视,由厅长亲自负责部署研究制定自治区本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工作方案,同时印发通知文件,要求各市、县认真贯彻落实。此外,××区财政厅在第四季度组织开展了全区财政调研检查工作,对区直部门和各市县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加快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年初预算已确定的项目,进一步加快资金下达与拨付;对年初代编预算,分科目、分项目予以全面清理,及时做好资金分配方案的细化和指标下达工作;超过9月底仍未落实到部门和单位的,除据实结算项目外,原则上一律收回总预算用于其他急需项目。全面清理自治区本级预算已经安排、但无法在年内形成支出的项目并收回预算指标4.8亿元,统筹安排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加强与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下达预算指标后,及时跟踪后续执行进展,督促加快支出进度。按月通报区直部门和各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进度,并将支出进度作为财政管理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以及预算安排、资金调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进度较慢的部门或市县进行约谈或督查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加快支出进度。

三、全面清理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2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自治区本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从结余结转资金使用管理、处理要求、管理职责分工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全面清理了自治区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两年以上的结余结转资金,20××-20××年分别收回历年结余结转资金1.5亿元和1.3亿元。同时,还在全面清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安排形成的结余结转资金,对资金管理办法未作具体规定且连续结转两年以上的,也将收回总预算后统筹安排。目前,××已对区直部门和各市县做好清理和压缩结转结余资金规模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力度,优先安排和清理消化历年结余结转资金,力争20××年底公共财政预算结余结转资金比上年下降20%以上。××财政在以后预算安排和资金测算分配时,将把压缩结余结转资金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四、完善基金预算管理,加快基金预算执行进度。

进一步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减少预算执行中的二次分配规模。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的统筹安排使用力度,在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内,原则上优先使用政府性基金预算。对收支预算金额较大的基金,财政部门会同资金使用部门及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下达预算和加快执行进度。对基金结转较多的预算单位,通过约谈等措施,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五、全面清理财政暂存款和暂付款,加强国库资金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财政暂存款和暂付款进行全面清理,确保20××年底全区财政暂付款比上年压缩10%以上、财政暂存款规模比上年有下降。进一步清理规范财政借款,抓紧向借款单位催款,督促履行还款责任,并严格杜绝违规新增财政对外借款的行为。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自治区本级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年终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通知文件,并全面清理权责发生制核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结余结转等有关情况,该核销的按程序核销,该收回的及时收回,违规占用的及时清理。巩固清理整顿财政专户成果,进一步精简压缩专户数量,强化财政专户结余资金管理,实现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合理调度国库资金,保障各级各部门支出需求。探索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确保国库资金保值增值。

六、多管齐下,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通过取消项目、整合项目、调整内容、修改完善资金分配办法等多种方式,全面清理和整合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力争20××年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数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明确要求自治区本级各预算单位申请项目预算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时要一并编报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和项目遴选的一项重要评判因素,强化绩效优先观念,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水平。不断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及其预警规则,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和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七、提前做好20××年预算编制工作,为做好20××年预算执行工作夯实基础。

进一步细化20××年预算编制,认真审核年初预算项目安排的合理性,确保20××年预算安排项目实施具备可行性并能在20××年尽快形成支出和发挥效益,有效减少新增结余结转资金的形成,确保20××年底公共财政预算结转结余资金比上年下降××%以上、政府性基金预算结余结转资金比上年有大幅下降。深入推进自治区本级预算编列方式改革,对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对市县转移支付资金,从20××年起不再纳入部门预算,从而为加快20××年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下达进度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做好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算指标的工作,提高市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加快市县预算执行工作打好基础。

财政存量资金自查报告3

XX县财政局:

根据《XX县财政局关于开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晋财通[20xx]7号),XXXX中学对开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清理结余11.638819万元。

1、20xx年6月清理20xx年及以前结余1.886979万元,并全额上缴国库。

2、20xx年4月清理20xx年及以前结余9.75184万元,并全额上缴国库。

二、盘活使用3.22万元。

保安服务费1.72万元,临时人员1.5万元。

XXXX始终严格按照各级“清理盘活存量资金”政策,开展资金清理工作,对存量资金做到应缴尽缴,确保教育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安全。同时,存量资金统筹安排教育事业支出,解决了教育困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为晋宁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XXXXX

20xx年4月30日

财政存量资金自查报告4

根据区财政局《关于开展20××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检查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即安排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对我局责任范围内20××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形成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局20××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的总体情况

20××,我区水利方面下达及使用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有3项,分别为强台风“尤特”救灾复产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20××年白蚁防治及灌溉实验省级专项资金7万元、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补助资金(第二批)174万元,共计197万元。其中强台风“尤特”救灾复产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有6万元用于惠阳区沙田镇鹤山村下楼陂头重建工程、14万元用于平潭镇坑塘口水库溢洪道维修加固工程;20××年白蚁防治及灌溉实验省级专项资金7万元全部用于惠阳区永良堤围20××省级专项补助白蚁防治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补助资金(第二批)174万元全部用于我区20xx年12月底完成的水利体制改革中社保人员所欠保费的缴纳。

上述各专项资金的拨付及管理均采用国库集中支付,且严格执行资金审批拨付制度:施工单位申报→监理单位复核签证→项目法人审核→主管单位审核→区财政局审核后直接拨付合同单位,工程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区财政局全程监督资金运作,从而确保了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本次自查自纠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对于本次自查自纠工作,我局的主要做法有:一是领导重视,专门成立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纪检组长、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计财股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则由工程技术骨干人员和会计、财务人员组成。二是明确工作原则和分工。根据《通知》要求,局领导明确指示自查工作人员要如实、完整上报本单位自查工作情况,做到一查到底,不留死角;同时,为提高自查效率,要求工作人员合理分工,按时上报自查成果。三是落实责任到人。自查工作人员将自查工作的报告、报表完成后,由局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审核并签字,再报组长签字,确实把好自查成果质量关。

通过自查工作的主要做法,我局本次自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我局所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较少,自查过程较简单,自查成果达到《通知》要求。

三、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和措施

经对我局责任范围内20××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的自查,各项目资金的拨付及管理均采用国库集中支付,且严格执行资金审批拨付制度,自查过程中无发现资金违法违规使用问题。

四、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虽然我局在此次自查工作中未发现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违法违规问题,但通过开展自查工作,我局深深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我区水利工程实际,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及管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上级部门优化建设任务时间比较紧迫的水利项目的资金申请程序;二是建议上级部门考虑我区近年整治淡水河的资金压力,在专项资金安排上适当倾斜,以减轻我区财政压力;三是建议省级专项资金可以延期使用或转移使用,若工程因故变更或无法实施,导致资金有闲置现象,则可以申请转移至其他工程使用。

财政存量资金自查报告5

根据xxx财预〔20××〕7号文件精神要求,为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由乡纪委书记负责牵头,财政所人员负责全面清理,相关部门配合。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乡党委、政府对此次工作高度重视,于3月4日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讨论,成立了财政存量资金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此次清理工作小组组长由乡纪委书记李万曲同志兼任,财政所所长刘良君同志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财政所,负责此次清理工作具体事务。

二、我乡财政存量资金状况。

我乡一直以来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管理财政资金,按期对财政工作进行清理和自查。此次专项清理自查:

一是我乡行政事业经费无结转结余两年以上资金;

二是我乡行政事业专项经费无结转结余两年以上资金;

三是我乡无未开工项目、无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和无项目有剩余资金;

四是我乡无政府性基金项目。

三、进一步强化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要重视存量 篇6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记得“文革”期间人人引用的一句名言: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文革”对我们国家的巨大破坏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命的是“文革”遗风仍在。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北京是个大工地》,在讴歌了这个城市的建设速度的同时问道:为什么我们总在施工?难道我们一生都要生活在工地上吗?

用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的话讲,这个国家太不重视存量了!

如果道路有拉锁的话

北京大街小巷施工的地方无处不在。我经常去东直门外和东四十条那一带,一年多来一直都不得不从工地旁边走过,到处都是扬尘,人行道被侵占,以至于我想绕过去走在一处无灰土的地方竟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许多施工属于市政建设,工人们拆掉人行道上所有的路砖,裸露出浮土,再堆上施工用、没有任何覆盖的沙子,一刮风沙尘漫天。施工过后我再经过那里发现,与翻修前没什么两样,新修的路面甚至没有旧的平整。

本来这些旧的人行道都还不错,可以用好多年,根本没必要重新铺设。就像我们公司门前的人行道,五年间开肚刨肠似的施工进行了三次。百思不得其解后我想起多年前马季先生说过一个相声,讲的是一个马虎的医生,动手术时丢三落四把纱布甚至工具遗留在病人的肚子里,想起来后还得重新开刀取出,病人无奈地要求他干脆在肚子上安个拉锁算了。

这种不产生任何效益的浪费性施工无非有两个原因:要么是这个城市太有钱了,以至于按照凯恩斯式的挖坑再填也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行事;要么就是管理方式有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拖欠民工薪水问题仍然存在的社会要不断地进行如此的重复建设?还是真的需要发明拉锁式的街道,以便今天换电缆明天修管道?

我们的市政管理者应该想想,施工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又浪费资源,为什么不能以修补的方式来维护城市的美观而非要用“文革”式的做法打碎了重来?

留住历史的沉淀

记得多年前将天安门广场上的地砖挖掉铺设新的时就引起了争论,因为那里的每一块砖风风雨雨多少年,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而历史不能遗弃。

国人尤其是城市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存量。就是说重视现有的东西,现有的物质文明,而不是用历史和现实环境作抵押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和政绩。

北京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有那么多的四合院、花园和古建筑,比起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来都不逊色,但是现在这个城市已经被林立的大楼所占领。在巴黎,你可以抚摸伏尔泰伏案疾书的大理石写字台,也可以参观雨果、巴尔扎克的故居,欣赏他们亲手修改的文稿和他们使用过的文具甚至去世时的卧床,这一切都是原件。即便在纽约这个历史非常短的城市,你都可以到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去过的酒馆喝杯咖啡。那个酒馆旧的连墙皮都掉了,旁边就是雷曼兄弟那个赫赫有名的投资银行,现代化建筑,寸土寸金的地段,但是老酒馆就是坚决地立在那儿,没人敢拆除。

相比之下,我们保护自己历史遗产的决心和措施确实不够好。

北京平安大道上段祺瑞府的旧址我去过几次,那里除了古朴的灰砖楼以外,已经很难看到历史的痕迹。往日情怀只能凭空想像了。

至于王府井北的黎元洪府,几年前就是一个工地了。我在这个工地上走过一圈,看到了一点假山和小花园,不知道在建设新北京的大潮中它们会不会被保存下来。

旧的不一定是差的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东正教小教堂,彩绘玻璃后面包藏了那么多的神秘,以至于我现在还记得当年扒在窗前时的那种好奇。而哈尔滨大直街上那个教堂每天中午的十二下钟声,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但“文革”期间,这座古朴庄重的俄罗斯式教堂被拆毁,代之以建得很难看的纪念碑和粗俗的楼宇。

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当年摧毁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物质存量,而且是这个城市的特色,而这正是不可估量的文化存量。几十个俄罗斯式教堂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被疯狂的人们摧毁了,只剩下索非亚教堂。

现在人们却发现,这个红砖砌的索非亚教堂成了哈尔滨市地标式的建筑,每天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在那里驻足拍照,他们在教堂广场上流连忘返,而对比邻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我在一旁踱步时深有感触:假如有更多的教堂保存下来,号称东方莫斯科的这个年轻城市将会有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

幸好人们保留了两边都是俄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那里许多三层小楼都有近百年的历史。我想如果保护得好的话,几百年后它们还会矗立在那里。俄式建筑厚实沉稳,底座的石块有的厚达一米,这样的楼甚至可以移动位置,即便有汶川那样的八级地震都不会倒塌。现在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知道这才是哈尔滨与众不同的地方,于是把它改成了步行街,使其有了与北京王府井大街一样的地位。

像丽江和阳朔这样的古城,之所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追捧,并不是它们以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而是保持了旧日的古朴,街道和房子都是以前的模样,你甚至闻得到往日的气息。所以,那里不用现代化的装修,只是扫净庭院,房间整洁,人们就很愿意住了。

因此,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时,我们真的没必要砸碎一个旧世界。

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要知道,拆迁时我们在制造垃圾,装修时我们在制造垃圾,美化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在制造污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便一项当时十分正确的决定再过若干年看就不一定了。更何况,过度的城市建设会给管理者带来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的机会。

多少年以后人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期待的“新世界”可能还没有“旧世界”那样适合人类的生存。我们在装修的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费力气在坚硬的墙壁上凿洞,刺耳的声音隔几层楼都能够听到。我朋友住的别墅区,有人甚至加盖建筑,也不申报。

装修用的涂料也会长时期污染我们的环境。居住的地方受邻居装修的污染,工作的地方受邻居单位装修的污染。我住的楼已经是建好了十年的公寓,但大部分周末还会听到装修时刺耳的电钻声;而在公司上班时则被周围一个又一个兄弟单位装修时刺鼻的气味所“熏陶”。

北京无处不见的工地尘土已经让人生畏,汽车尾气和装修造成的室内室外污染又加剧了这个古老城市的环境恶化。有人讥笑中国有十三亿人工吸尘器,现在看来这些吸尘器还要具备排毒的功能!

城市制造垃圾,汽车制造废气,工地制造粉尘,室内还有化学气味的污染,无止境的建筑加上无止境的装修,使北京人工制造的扬尘日益严重,而这些工程还大多以奥运会的名义,最后成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能扯上这个热点话题。然而,奥运会要求的是清洁而不是污染的空气!难道奥运会以后我们就不过日子了吗?!

公德和公共环境

在西方,人们不仅重视自家内部美化,还重视外部环境的建设,并建立起一种相互监督的公德心境,这也是基于对现存物质文明的尊重。

这外部环境包括住宅以外的所有公共场所,像公用的走廊、院内的花园等,如果环境不够好,他们就会向管理公司建言促使他们改进;如果后者管理得不好,他们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将自己小区的管理公司赶走;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和公共大环境不好,他们也可以通过投票把城市的管理者换掉。其实,在公众监督日益发达的西方,城市管理者不敢随便拆建,更不敢明目张胆地重复建设。公共环境整洁是他们对辖区选民的承诺。

如果公共环境遭到破坏,国人往往漠视,不闻不问。而西方人对自己的公共环境有投票权,也就有责任心,他们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公共走廊里,对公共环境的爱护也就更为执着,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关心公共利益的习惯,同时也养成了尊重他人的习惯。

对他们来讲,建设是需要的,但是维护更重要。因为建设的成果需要维护,物质文明需要精神文明来延续。因而他们重视历史,重视存量,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如果朋友问我对北京熟还是对巴黎熟的话,我还真得想半天。北京道路横平竖直,本来很好认,但现在出行的时候依然得问路。新盖的楼宇实在太多,几条环路又生生地把两旁的路切断,连打车时都得考虑从哪个方向去,因为闹不好就得掉头。

而在法国我可以千里独行,只凭印象和一张详细的地图;至于巴黎,多少年再回去,还可以找到路。因为还是那条街,还是那座楼,城市依旧。

假如真有一天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了美国人的水平,每个家庭都有驾驶的欲望,那我们的公路还能开得动车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买得起房子,像现在一样隔三五年就装修一次,那我们的小区还能有清洁的空气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生活在工地中呢?

拜托城市的管理者别老折腾我们的公共环境,拜托我们的邻居不要动不动就装修,重视一下存量吧!

敬请关注下期系列之二十五:

存量分析 篇7

第一, 房地产增量市场是个寡头垄断市场。房地产开发市场中, 土地是其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 对房地产开发具有基础性的主导作用。土地的供给受国家土地制度和统一规划的影响。国家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不但在土地出让方面拥有垄断权, 而且将城市国土与住房建设的规划、土地开发进度的控制等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而影响这些要素的供给。同时, 房与地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区域性, 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商在增量市场中的垄断性地位:购买者虽然可以选择购买其他房地产商的住房, 但是受地理位置、户型条件等限制, 使得购买者往往缺乏普通商品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替代品。房地产商和购买者在市场中的这种不平等地位, 使得购买者处于劣势地位, 缺乏价格的谈判能力, 价格机制出现失灵。

第二, 房地产存量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与增量市场有所不同, 存量市场中的房主和购买者都是大量而分散的, 因而存量市场中竞争性更强一些, 属于经济学理论中的垄断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类型中有许多产品提供者, 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住房商品。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程度较大, 垄断程度较小, 因而市场价格机制基本上还是有效的。

第三, 房地产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间存在平衡。在房地产市场中, 购房者的需求在购买新房和购买旧房之间, 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当新房价格较高时, 购房者将转向购买旧房;当新房价格较低时, 则有相应的购房者从存量市场, 转向增量市场即购买新房。因此, 尽管房地产增量市场是一个垄断性市场, 开发商在价格决定中并不能任意定价, 要受到房地产存量市场中竞争力量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制约。房地产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之间的这种替代机制和价格平衡机制, 使得房地产增量市场的能够实现一种较为有效的状态, 避免价格长久偏离市场有效价格。

第四, 市场的房价不是房地产增量市场决定, 而是由房地产存量市场决定的。由于住房的使用年限较长,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 房地产市场的构成中, 增量市场相对于存量市场来说, 往往所占比例较小, 存量市场是市场交易的主导。以美国为例, 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中, 二手房与新房的交易比例平均为3.22∶1。事实上, 房地产市场越是成熟的国家或地区, 存量市场的交易比重就越大。存量市场的发展和活跃能够为增量市场提供流动性的需求。因而, 在一个存量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中, 新建住房的增量市场价格, 并不由土地价格、建筑成本等“成本加成”的方式来决定。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结构不同于上述一般情况下的增存量市场之间的关系。尽管住房存量很大, 但我国房地产的存量市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目前, 我国各主要城市存量住房上市交易量均不足住房保有量的1%, 而在成熟市场国家, 该比例一般在10%~15%左右。存量住房供应不足, 市场的发育就会处于弱势地位, 由房地产成片开发模式形成的商品房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部门, 也成为居民消费和政府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主要关注点。

存量市场的不发达, 会迫使大量需求投向增量市场, 加大增量市场的压力。在成熟市场经济中, 房地产的主要交易是在存量市场中完成, 即一部分“以旧换新”的梯度消费者在增量市场购买新房, 而大部分人则是在存量市场中实现购买需求, 实现房屋资产的流动和住房状况的转变。但是, 由于我国存量房屋市场容量很小, 使得大量的房地产需求不得不通过增量市场来实现。由于增量市场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和价格的主导, 存量的房产在增量房产价格攀升的同时, 也被带动着自然升值。

可以看出, 由于存量市场规模小而增量市场规模大, 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由增量市场所主导, 而存量市场缺乏对增量市场的价格平衡与制约机制。一方面房地产商在增量市场中具有垄断力量, 使得在价格的决定中房地产商获得垄断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存量市场的“蓄水池”作用机制, 增量市场也更容易出现波动, 价格容易被利益集团合谋来控制和影响, 出现持续地快速上升而宏观调控失灵。与此同时, 大量存量住房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降低了既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 我国房地产市场中, 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发展不均衡是造成房地产结构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存量分析 篇8

关键词:现金存量,国库库存

一、国库现金存量的主要特点

国库现金存量,即国库库存余额,一般是指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国库账户的活期存款,是由于财政收支进度在时间上的差配,沉淀在国库账户的余额。但随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国库现金存量的范围有所扩大,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大量财政专户也不同程度的沉淀了部分财政资金,导致了实际意义上“第二国库”的存在。

(一)国库库存余额持续攀升

从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研究对象的库存变动情况来看,国库库存余额呈现出持续上升之势。如:月均库存余额从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上涨了4倍多。

(二)上级补助收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库现金存量的主要来源

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有限,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上级补助收入,因此国库库存余额的高低主要由上级补助收入决定。近年来,虽然地方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较小,与支出相比,地方财力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如:研究对象的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到2014年增长了6倍多;但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了将近8倍,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也越来越大。因此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也成为地方国库现金存量攀升的主要原因。

(三)国库库存余额“搬家”现象显现

随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和人民银行国库库存余额的攀升,国库库存余额“搬家”现象日趋严重。从国库存款利息收入与财政专户存款利息收入来看,研究对象的财政专户存款利息收入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到2013年上涨了3倍多,比同期的国库存款利息收入还要多出许多,财政专户库存余额已成为事实上的“第二国库”。

二、影响国库现金存量的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国库现金存量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出现财政盈余。然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地方财力长期紧张,地方政府运行及民生保障主要依靠上级补助收入,出现国库现金存量持续攀升的现象,主要受预算管理、经济政策及季节等多因素影响。

(一)财政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缺乏对全年财政预算收支的总体把控

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然而,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大部分政府活动及其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依靠上级补助收入,而上级补助收入大多以专项的形式下拨,导致地方政府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如:研究对象的实际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相差较大,这意味着财政支出进度完全依赖上级财政支出效率,除了正常支出之外,只有上级补助资金到位之后,才能考虑办什么事的问题,形成财政收支时间上的错位,导致年中资金沉淀,国库现金存量高企,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库现金规模随之上升

2001年我国开始启动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对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以财政集中收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从改革历程来看,这项改革使原来分散在各个预算单位账户上的财政资金逐步向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集中,国库现金规模随着改革深入不断增长。

(三)受季节因素影响,国库现金存量波动较大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建设步伐加快,工程项目较多。然而,以公历年度为周期的财政预算年度,因项目建设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财政资金的运行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除此之外,财政收支还受年度、半年度任务数考核影响,加大了国库现金存量的波动。如:在一个财政预算年度内,国库现金存量有两次大的波动,年初存量较小,之后逐渐回升,一般情况下到5月份达到一个峰值,6月份大幅下降,下半年又呈现出同样的趋势。

(四)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是国库现金存量持续攀升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看,上级补助数额逐年增加,而且支持力度还在不断加大。如:从2005年~2014年研究对象收到的上级补助收入增长了近7倍。

三、降低国库现金存量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政报告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降低国库现金存量,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是降低国库现金存量的前提条件

要降低国库现金存量,必须要先清楚地方政府在一个财政预算年度内收支计划。但目前在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不能确定年度内有多少可用资金,处于有一分,花一分的状态。虽然各级政府均依据《预算法》编制了年度预算,但大多只是走了一个过程,缺乏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问题,往往预算计划数与实际执行数相差甚远。因此,加强预算管理,以科学的方法编制预算,逐步细化财政预算编制内容,准确掌握全年财政预算收支计划,预算一旦通过,就应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树立预算权威性,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彻底改变季末、年末集中拨款、突击花钱现象,才能对国库现金存量做出准确预测,才能统筹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在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基础上,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减少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和集中监控,才能确保国库资金高效、安全调度,促进国家预算的顺利执行,进而增强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适时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国库现金存量持续攀升,为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出必然需求。适时开展地方国库现金操作,对国库现金存量进行科学管理,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使暂时闲置的国库资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库存余额的最小化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盘活国库现金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由中央或省级统一操作,建立上下级财政部门资金调剂机制

一是可以避免国库现金操作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二是统一管理有利于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三是建立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资金调剂机制可以有效应对支付风险。

参考文献

[1]景涛.浅谈制约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因素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11).

存量分析 篇9

本研究论域是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2011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从“课程定向”和“等级完成”两个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标识,其分类代码为55,要求课程持续时间不低于2年,其目标是为了给参加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课程设置通常是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培训学生进入劳务市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和要求,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将本研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层次。

本研究中的省域是指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由于数据所限,我国港、澳、台地区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在校生数由2006年的7955046人增加到2010年的9661797人,增幅为21.45%。我国人口数由2006年的12.95亿人增加到2010年的13.34亿人,增幅为3.0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存量规模由2006年的每10万人口614人增加到2010年的724人,增幅为17.92%。可见,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在校生数增幅远高于人口数增幅,“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存量规模是衡量人才储备量的重要指标,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分析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对于发展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决策支持作用。

三、统计方法

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各省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在校生数和200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记录的各地区年末人口数。其计算方法为:(1)用某省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在校生数除以其年末人口数,得出该省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2)以某一年度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的最大值为100,其余各省数据进行百分制标准化。

四、统计结果

根据上述统计方法,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进行统计和排名,结果如表1所示。

五、结果分析

1.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优势最为显著,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普遍提升。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指标值连续5年达到100,到2010年,其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达到1198人/10万人口。从竞争力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的有27个省份,占比87.10%,包括贵州、云南、河南、内蒙古、广西、西藏、海南、重庆、安徽、吉林、甘肃、新疆、福建、宁夏、陕西、山东、四川、广东、江苏、辽宁、河北、湖南、青海、黑龙江、山西、湖北、浙江,其中增幅最大的省份是贵州,达到72.57%;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的有3个省份,占比9.68%,包括江西、上海、北京;竞争力处于持平趋势的是天津,占比3.23%。

2.指标排名结果显示,天津、陕西、湖北长期占据三甲。从排名变化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排名处于上升趋势的有14个省份,占比45.16%,包括河南、海南、安徽、内蒙古、重庆、广西、陕西、贵州、江苏、山东、福建、河北、甘肃、云南,其中增幅最大的省份是河南,上升了10个位次;排名处于下降趋势的有12个省份,占比38.71%,包括四川、江西、湖南、辽宁、广东、西藏、青海、山西、黑龙江、浙江、上海、北京;排名处于持平趋势的有5个省份,占比16.13%,包括天津、湖北、新疆、吉林、宁夏。

3.指标分级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各省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层次,且逐步向高层次集中,地区差异逐步减小。第一层次包括天津、湖北、陕西,其指标长期保持在当年最大值的80% 以上;第二层次 包括河北、山 西、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海南,其指标长期保持在当年最大值的60%~80%之间;第三层次包括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甘肃、新疆,其指标长期保持在当年最大值的40% ~60% 之间;第四层次包括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其指标长期保持在当年最大值的40% 以下。从层次变化来看,处于层次1和层次3的省份数量基本持平,分别保持在3个和13个;处于层次2的省份数量逐步增加,由2006年的4个增加到2010年的10个;处于层次4和层次5的省份数量逐步减少,分别由2006年的10个和3个减少到2010年的5个和0个。

4.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主要受到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在校生数量和省域人均GDP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在校生数量、省域人口数两个直接影响因素和省域GDP、人均GDP两个间接影响因素,与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规模竞争力进行逐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存量分析 篇10

一、我国省区就业结构变化比较分析

(一)我国省区第一产业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选取1991~2009年我国各省区的就业人口数据,计算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例,我们发现,到2009年止,我国各省区在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差异非常大。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低于10%的省区有北京、上海两市;处于10%~20%之间的有天津市(15.3%)、江苏(19.8%)和浙江(17.2%);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处于20%~30%的省区有福建(29.4%)和广东(27.2%)2省;处于30%~40%之间的省区有河北(38%)、辽宁(31.7%)、山西(39.7%)、江西(39.3%)、湖北(32.7%)和山东(36.6%)6省;处于40%~50%之间的有吉林(43.6%)、黑龙江(46.3%)、安徽(42.8%)、湖南(48%)、河南(46.5%)、四川(含重庆)(43.6%)、陕西(45.7%)、青海(42.9%)、宁夏(45.7%)、内蒙古(48.8%)10个省区;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仍超过50%的省区有甘肃(52.6%)、西藏(54.5%)、新疆(51.9%)、贵州(51.7%)、云南(61.3%)、广西(54.5%)、海南(52.4%)7个省区。

由于全国55%省区在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超过40%,因此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我国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变化比较

自1992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很大,黑龙江从1992年的37.1%上升到46.3%,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速度低于总劳动力增长速度;其余省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均下降。从下降比例绝对值看,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最大的省区有浙江(0.343)、湖北(0.271)、福建(0.269)、江苏(0.266)、四川(含重庆)(0.262)、山东(0.234)、安徽(0.247)、西藏(0.245)和江西(0.236)。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原始比例越高,绝对值下降越大,它们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587。从下降百分比看,在1992~2009年间下降百分比较多的是浙江(66.6%)、北京(59.1%)、江苏(57.3%)、福建(47.8%)、山东(39%)、广东(41.6%)等省区。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起始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越低省区,下降相对百分比越高,原始比例值与下降百分比之间成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4,表明基础较好省区,下降的相对速度越快。

(三)我国省区三次产业之间就业比例变化比较

我国各省区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非常不一致,有上升的,也有下降的。该比例绝对值下降较多的是北京(0.209)、上海(0.195)、黑龙江(0.166)、辽宁(0.143)、吉林(0.075)、天津(0.087)、内蒙古(0.056)、新疆(0.046)、甘肃(0.027)、山西(0.028)。其中,黑龙江第二产业劳动力减少部分回流到第一产业,向第一产业回流了9.2%;其他省区第二产业减少的劳动力都被第三产业吸收了。第二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上升最多的省区是浙江、重庆和江苏,比例增加的绝对值分别为0.194、0.219和0.120。

在1992~2009年间,各省区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都有提高,除少数几个省区外,大部分省区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都提高了10%以上。分析发现,各地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与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值之间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越高的省区,经济相对落后,迫切发展第二产业的动力越大;从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主要进入了第二产业,这可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下降值和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增加值相关系数0.867得到证实。在大多数省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发展第二产业,其次才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就业。分析第一产业原就业比例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加值之间关系,发现它们呈弱负相关(系数为-0.253),即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越高的省区,向第三产业转移就业的难度更大。

(四)我国省区就业结构的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计量分析我国各省区劳动力结构时间序列之间关系可以发现,对滞后一期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在不低于80%可能性下,有14个省区第一产业中劳动力比例变动导致第二产业劳动力比例发生变化,这些省区为天津、河北、江苏、广西、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西藏、青海和宁夏,其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见表1。在因果关系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回归求解各地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对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影响的方程如表2所示。

表1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对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存在因果关系的省区,这14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在1992~2009年间下降。其中,内蒙古、湖北和陕西3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呈现正相关,这些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减少导致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减少;其他11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减少促进了当地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上升。

分析表2中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变动对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存在因果关系的省区回归方程,除了内蒙古以外,其余12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导致了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上升,这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省区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就业于第二产业。

二、我国省区就业结构与劳均资本配置关系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结构逐渐合理化。劳动力转移受市场机制影响,下面探讨投资总量和劳均资本变化对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注:Pri→Sec表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变动导致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变动的可能性;相关系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相关系数。

(一)我国各省区劳均资本逐年上升,且省区间差异非常大

根据资本存量计算方法,[1][2][3]本文以各省区1991年投资价格为基数,分别对我国各省区的内地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总量进行了折算和计算,在计算资本存量总和的基础上,结合劳动力总量,计算出了1992~2009年各地劳动力平均资本存量(简称劳均资本存量)。

观察表3数据发现,自1992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劳均资本存量都在不断上升。其中,东部省区北京、上海、天津劳均资本存量原始基础较好,上升幅度也大,达到10万元以上,江苏、福建、浙江基础虽薄弱,但增长速度快,劳均资本存量也达到5万元以上;中部省区中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西、湖北增长幅度也较大,其余省区的劳均资本存量较低;西部青海、新疆和宁夏等省区劳均资本存量较高,其他地方虽然增长速度快,但由于基础薄弱,目前劳均资本存量仍然较低。分析各省区劳均资本存量变化可以发现,劳均资本存量是从21世纪开始较快增长的,这个时期各地劳动力增长速度变缓,而资本逐渐丰裕,资本投资速度加快。

由于各省区劳均资本存量不仅涉及到资本投资数量,而且影响劳动力变化,因此有必要探讨劳动力变化的劳均资本存量效应。观察表4最后一列数据:除吉林劳动力就业人数下降以外,其余省区劳动力就业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劳动就业增长率较高的省区有北京(0.877)、广东(0.661)、浙江(0.457)、西藏(0.532)、宁夏(0.464)、福建(0.456)、河南(0.356)和贵州(0.344)等,而劳均资本存量最高的天津、上海对劳动就业增长贡献不大,天津劳动就业仅增长7.4%,上海也只增加21.6%。劳动就业增长率较低的四川(含重庆)可能是由于三峡移民原因所致,除少数地方外,其他省区都有10%以上就业增长率。总之,劳动力就业数量变化对劳均资本量变化没有决定性影响,投资增长对劳均资本存量影响更大。

(二)我国省区劳动就业结构与劳均资本存量关系分析

劳动就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分工深化的结果,在经济结构演化过程中,资本数量变化发挥了促进作用,下面探讨各省区劳均资本存量变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差异。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0)数据计算而得。

1. 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与劳均资本存量关系分析

分析表4第2列数据,有17个省区劳均资本存量变化导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变动,对这些省区劳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17个省区中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之间全部负相关,即劳均资本存量上升导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降低,各地投资增加逐渐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

考察全国所有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相关关系,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天津4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正相关,其他27个省区该两个指标之间都呈强负相关关系。全国有18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变动导致劳均资本存量改变,其中,有3个省区这两指标正相关,如天津(0.252)、吉林(0.19)和辽宁(0.48)呈弱正向关系,其他15个省区呈负向关系,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伴随着劳均资本存量上升。

注:(1)Kpp、Pri、Sec、Ter分别表示劳均资本存量、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下文同;(2)表中数值表示因果关系不存在的可能性,数值越接近于0,表示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高;(3)没有数值的空格表示数值大于0.20以上,没有考虑。

2. 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关系分析

全国有22个省区(四川数据包含重庆)劳均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存在因果关系,有21个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各省区劳均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的关系表现不同:有12个省区呈负向关系,即劳均资本存量增加,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下降,表明其第二产业在向资本密集化发展;其余19个省区呈正向关系,资本存量增加伴随着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升高。劳均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负相关的省区见表5,其中12个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量强负相关,而北京等9个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下降直接导致劳均资本存量上升。劳均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具有因果关系的省区见表6,其中10个省区第二产业比例增加直接引起劳均资本存量快速上升。

3. 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关系分析

观察表4中第5、6列数据可以发现,有18个省区(其中四川包括重庆)劳均资本变动导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变化,有14个省区劳均资本存量变动引起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变化。

分析我国各地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相关关系,31个省区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之间都呈强正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劳均资本增长促进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大量转移,同时,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加又在多省区促进了投资迅速增长。

从省区横向考察我国各地第三产业就业比例(tert)与劳均资本(kpp)关系,分析2009年各地劳均资本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54,回归分析方程为:

无论从时间纵向还是省区横向分析都可以得出:劳均资本增长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上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资本积累仍在逐渐提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上升得益于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进程深化。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省区就业结构和劳均资本存量关系分析的结论

1992~2009年,除黑龙江外,其他省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绝对值最大的是浙江、福建、江苏、四川、山东和贵州等地。然而,中西部和少数民族集中的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依然较高,到2009年底,仍然有云南等7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超过50%,另外还有吉林等10个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超过40%。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角度看,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第二产业发展存在较强关系。一般地,第二产业就业比例较高的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通常较低。在中西部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上升通常导致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部分在第二产业中就业。因此,中西部省区为了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吸收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

劳均资本存量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强负相关,但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强正相关。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越高的省区,其劳均资本存量越低;劳均资本存量越高的省区,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越高。在中西部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上升伴随着劳均资本存量增加,而北京、上海等省区劳均资本存量上升伴随着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的下降,说明经济落后的省区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而一些发达省区则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

注:Sec→kpp表示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导致劳均资本资本存量变动因果检验可能性,空格表示概率低于80%,表6同此。

分析各省区劳动力就业增量情况,1992~2009年间,东部省区北京、广东、浙江等,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劳动就业分别增加了88.7%、66.1%和45.7%,中西部省区中劳动力增长较多的是河南(35.6%)、贵州(34.4%)、宁夏(46.4%)和西藏(53.2%),而天津、上海、吉林、辽宁等省区劳动力就业出现负增长或贡献很小。自1992年以来,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经济规模扩大,大量吸收当地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也吸收了大量中西部省区迁移出的劳动力。

劳均资本存量在1992年较高的省区到2009年仍然比较高,两者呈较强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85,少数例外。

(二)促进我国省区就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应该调整传统投资政策和决策模式。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和结构不平衡仍然很大,具体表现为就业结构比例、劳均物质资本存量差距悬殊。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区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却在扩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遵循市场规律的资本和资源流动会促使发达省区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而落后区域各种优质资源外移会形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马太效应”。因此,政府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投资政策和决策惯例,减少发达省区的低效重复投资,增加中西部省区基础设施投入和项目投资总量,改变中西部省区劳均资本存量过低的局面,通过合理投入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缓解我国投资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小城市投资建设严重不足的状况。

其次,从就业和资本存量角度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发达省区要加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改变现阶段低技术、外延型加工经济,形成资本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经营效率,减少污染改善环境。[4]落后省区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吸收劳动力就业转移,吸取东部省区低技术发展的教训,采用最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信息工具,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在市场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承接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省区工业化,就近安排劳动力和靠近销售市场生产,缓解中西部劳动力过度集中于东部省区的局面。

第三,各省区应该运行可持续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发达省区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和升级现有产业经营价值链,攻克产业技术瓶颈,政府制定合适政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力度,引导劳动力就业结构升级,提升我国经济结构高度;鼓励创新和设立新的产业以弥补产业空白,加大对投入大、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或环节的扶持力度。中西部省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克服产业区域设置雷同,避免产业设置重复、产业过分集中和恶性竞争,切合当地资源和环境实际发展相应的产业,延长产业经营价值链,实现高附加价值环节的生产和经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劳动力素质,促进有效就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均资本存量上升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本文搜集并利用近二十年相关数据,计算了我国各省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分析发现,各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急剧下降、劳均资本存量迅速增长,劳均资本存量与就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资本存量上升促进了就业结构优化;省区之间就业结构、劳均资本存量差距很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均衡投资战略,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发达省区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产出效率;中西部省区则应加强资本积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就近转移。

关键词:产业,就业比例,资本存量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

[2]Jaya Prakash Pradhan.The Determinan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Firm-level Analysis of Indian Manufacturing[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4,(4).

[3]Elizabeth Asiedu.Policy Reform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Absolute Progress but Relative Decline[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04,22(1):41-48.

“财政存量”指向 篇11

“目前因为沉淀资金散落在不同的系统里,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清楚总体沉淀规模。”有专业人士表示。

从已公开的统计信息来看,只有审计署公布的数据,以及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份,政府存款为3.2万亿。

此外,存量资金该如何界定,问题的症结何在,记者得到的答案也是众口不一。于是随着本期专题采访的进展,记者逐渐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形成这样的印象,除了政策导向本身很明确外,与之相关的成因、数量以及未来改革的着力点,均呈现出开放式求解。

规模界定

记者联系的东部某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视为存量资金。而同样的问题在西部某市财政局工作人员那里得到的答案则是,“我们自己的钱每年完成预算都很紧张,甚至还不够,如果有钱都是从上面来的。从基层的角度看,东西部地区在存量上的差别应该比较大。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省可能专项资金少,自身的压力就比较大,那就是结构调整的问题。我们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专项,大概占(财力收入的)70-80%。我们的存量也主要在专项转移支付。”

另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现有存量资金分散在不同系统里,包括各种开设在商业银行里的财政专户上的存量,央行国库单一账户上的存量,还有部分供应商在银行账户上的存量资金等。在不少地方,公共投资项目由私人负责运作,有些项目并未开工,或者严重延期,但项目款已经拨付到他们账户上,这些未用出去的钱,应属于财政资金的范畴。

要规范和管理这些资金,该人士建议,未来最好能统一到国库单一账户上。对于这一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说,“现在说的盘活财政存量,我所理解的主要是国库里的这些资金。国库外的资金就涉及到专户的问题,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比如《社保法》规定社保肯定是要设专户的。此外还有一些比如学校收的学费,也肯定是要以专户的形式存在。这些专户涉及的是怎么样规范管理让它们高效的问题,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们纳入到国库里来。”

对于众说纷纭的财政存量资金,广东省财科所所长黎旭东认为,存量是与增量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增量就是每年新增财力,存量就是资金已经安排了的,过去有的,今后还要有,也就是说前一年的增量资金额度到了第二年就变成了存量的概念。如果是上一年度预算安排了,但是钱没用出去,指标还在,结转到下一年继续用,把这个结转资金当作存量资金是不合适的,因为毕竟预算指标已经安排出去了,只是没用完,进行结转。很多人把这个概念当作财政存量资金,是错误的,而且这个资金在当前的财政分配和管理方式上是盘活不了的,除非这个指标从一开始就安排错了。现在有种说法是大量存量资金趴在国库的账面上,这说的是分配出去的专项资金在事情干完了之后的结余资金。现在说的所谓的“存量资金”指的是这类结余性质的资金。只要界定事情已经干完,结余资金收回重新安排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每年的结余资金有很大的量,这只能表明预算分配完全没有章法。

路径选择

对存量的理解不同,其所揭示的背后成因不同,如何盘活存量的手段也就不同。

上文中的东部某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解释当地财政存量资金成因时指出,“预算编制是根据预期事项而研定,预算执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施行,年初预计和年中执行的差异形成一对难以避免的矛盾,这必将存在结余和结转资金。比如:财政资金是按进度拨款,而一些项目建设进度比原计划慢,或中途暂缓执行,就造成了各单位在资金使用时因进度慢等问题暂时出现年底户头结余。因此,在年初编制预算和下半年调整预算时,要认真清理并统筹安排结余和结转资金。对于结余资金,要一律收归财政,统筹安排使用;对于结转资金,要视实际情况科学处理,该收回的要收归财政,再统筹安排使用。这就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中国保留了大量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仅资金量大,而且涉及部门非常多,几乎所有的中央部委都会涉及到专项资金的分配。这样至少造成四种后果:首先是程序多、环节多。其次是进度慢。为什么前两年总说支出进度慢,年底突击花钱。其实不是这样,而是钱大部分都是年底才拨到地方。第三是指向不明确,经过层层上报再层层审批,可能当时报项目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或者项目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到了地方可能就没有办法执行或者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快。第四就是资金部门化,既不让你整合,又不允许拿其他资金做配套。地方有的时候报项目想的是不管怎么安排,先争取下来再说,所以报的时候就有水分,争取来了之后因为是有水分的项目,实施起来又很困难,类似种种,大量专项都预存在国库上。所以我感觉中央这次提出盘活财政存量是要解决以往专项比重过大,项目过细,程序过繁杂,各个部门权力过大这些互相都是有关联性的问题,而核心问题就是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慢慢向均衡转移支付过渡,专项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再把主动权放在地方各级政府,地方结合当地实情统筹安排。”西部某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说。

不过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之外,地方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有地方财政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一是部分结转资金不能盘活。比如:按进度拨付的工程款,若工程未完工,结转资金需继续用于该工程项目支出;年内来不及结算的项目资金待第二年结算后支出;有些政府采购项目下达时间晚且数额大,必须经多方论证、审批及订货,运作时间长使得当年无法完成,需要结转下一年支出;还有一些规定使用用途的基金结转支出也不能用于盘活,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水利基金、彩票公益金等。二是有些资金财政已拨付给预算单位,因种种原因沉淀在单位资金账户,但财政不能收回盘活。比如,年内来不及结算的项目资金;欠职工及业主单位的款项;欠缴税费、工会经费、医保、住房公积金等;有指定用途且年内马上就要实施的项目资金;已进入政府采购程序,但未完成的采购款。”此种表述部分印证了前文中广东省财科所所长黎旭东的观点。

nlc202309021328

地方行动

在原则上属于可以盘活的财政存量资金有哪些?某地财政局工作人员向记者列举了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是项目已经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剩余的指标可收回,用于重新安排预算支出。第二种情况是部分资金因多种原因无法分配和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上,或无法实施的项目结转指标,可收回用于重新安排预算支出。还有一种情况是已形成的结转项目,确实无需支出或已无法支出的,或者结转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原则上可以收回用于盘活。

如今,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不少地方已经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了总体思路。

国务院提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要求后,财政部随后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并要求各地方财政部门在7月底编制出相关方案。日前,记者联系了山东省财政厅,了解到,当地在7月底之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公布了《关于压减财政结余结转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

记者看到这份《通知》从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在加快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方面规定,对年初预算已经确定的项目,要抓紧组织实施,加快资金支付;对未确定项目的专项资金,要分科目、分项目予以全面清理,及时做好资金分配方案的细化和指标下达工作,超过规定时限仍未落实到具体单位的,除据实结算项目外,财政部门应收回总预算用于其他急需项目。对据实结算和以收定支项目,可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加快资金拨付。同时规定,要健全完善支出进度通报分析制度,省财政厅将按月通报各市及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预算支出进度情况,并将支出进度情况纳入全省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年终进行考核奖惩。对省直部门支出进度实行重点督查,并将部门支出进度情况作为省级部门预决算编制评比的重要内容。

在清理、压减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方面。对市县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经清理确认属于已无法支出或无需支出的,要收回总预算统筹安排;确需继续保留的,要尽快分解下达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督促其加快执行进度;对执行进度缓慢、年底有可能继续形成较多结余或结转的项目,要及时调整用于其他急需的支出项目。对压减结余结转成效较好的市县,省财政将给予适当奖励;对年终结余结转资金仍在增加的市县,将酌情减少下一年度转移支付资金。对省直部门结余结转资金,要分单位、分项目排查分析,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意见。对基本支出结转资金,要首先用于增设机构、增编增人等产生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对项目结余结转资金,省财政将加大统筹力度,合理压缩部门下年度财政拨款预算。并规定从今年起,省直部门在国库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要一律收回省财政。

在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管理方面。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车辆通行费、彩票公益金等安排的支出,要提前做好项目论证工作,及早制定项目支出计划,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有效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各级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收益集中用于教育、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及时分配下达,抓紧组织落实到具体项目。

在规范国库资金管理方面除了要全面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进一步精简压缩专户数量,强化财政专户结余资金管理,加大专户资金统筹力度外。还提出要建立财政暂付款回收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清理消化历年暂付款挂账,该核销的要按程序尽快核销,违规占用的要及时清理,该收回的要及时收回,保障预算支出需要。

在保障资金安全方面提出,规范权责发生制管理,除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和国家统一规定的事项外,不得擅自扩大按照权责发生制列支的范围,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有效性、安全性。

此外,福建省某市也提出要借助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进一步加大对分散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结余结转资金的调控管理力度。在每年年初预算安排时,根据各预算单位年终结余的情况,对冲核减第二年的预算安排。对各部门超过两年、因特殊原因已不需支出或无法支出的结转结余资金,在预算中,优先调剂用于安排本年度项目支出或由市财政视情况追减收回,以减轻当年度财力缺口的压力,并以此作为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的依据。

“存量”指向

盘活后的财政存量资金该怎么使用?这也是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此前有业内人士提出,此次盘活存量重点强调的闲置、沉淀财政资金即财政间隙资金,主要为各级财政公共财政专户、非税收入专户、专项支出专户等各个财政资金专户中的闲置存款。此前该部分资金除了许多地区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建设外,亦有部分地区将其用于资金增值,包括与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实现间隙资金定存最大化等。而在当前收入紧张态势下,间隙资金已经越来越受地方财政重视,成为地方财政缓解资金困难、防范债务风险和支持重点项目的新关键。专家表示,根据相关要求,未来财政间隙资金也将进入地方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民生基础项目的总计划中,并发挥更大作用。

当记者就盘活的存量怎么用的问题咨询西部某市财政局工作人员时,他说:“我觉得应该逐步稳妥的推进结构的调整,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部分适合统筹的可以按照大类来进行统筹,项目不要分的过细。比如只规定到农业类别,剩下的由地方自主安排。相当于在均衡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二者间找了个平衡点,既支持了地方农业发展又没有把地方捆绑的太死,让地方难受。不过这样也有可能出现有些地方缺少支出的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问题,这就进而要求地方签署支出责任。各个地方不管是统筹的还是专项都需要增加透明度,预算公开、民主决策等等各种方法,提高财政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个问题,杨志勇表示,“根据情况,比如有些已经安排了花不出去的钱,给不出合理理由,属于违规的钱,可能就要改变用途重新作为财政资金进行分配。这种资金可以用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稳增长、惠民生,跟普通的财政拨款一样的花。但是我估计这类资金的数量不会特别大。大量的是国库的沉淀资金,就是现在讲的3万多亿。这些钱留在国库是有成本的,比如执行国库现金管理,哪怕以定期存款的形式进行招标,它的收益可能都比放在国库里的收益要高。现在国库现金管理实际上已经开始操作,但是一是数量有限,另一个是操作方式比较单一。未来如果做的话要强调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它的效益的问题。要把这些盘活,就牵涉到国库管理制度的问题,就牵涉到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首先要进行预测,目的是了解国库里最低要保存多少资金,防止到花钱的时候没钱用的情况发生。预测之后多出来的钱就要用于国库现金管理,通过操作提高它的效率。谁有能力去操作呢?必须是财政部门。这要发挥财政部门在国库现金管理里面的主导地位,只要操作规范,监督跟上的话,我想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存量分析 篇12

1、原统一负责基层粮食收储站点的经营、管理和核算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 虽然“三老”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仍背着企业自负历史挂帐的包袱, 改革后, 大部分单位仅有几位留守人员, 农发行也不提供自立经营贷款, 形成即无人、也没钱, 经营业务也无法继续开展, 名存实亡。

2、基层粮食收储站点或称基层粮食管理所。它是几十年来按行政区划和粮食收储、销售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 具有点多面广, 贴近农民的基层粮食机构, 济宁市近170个基层收储站, 拥有15亿斤左右容量的粮食仓库。现在这些基层收储站因新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大部分单位都处在停业状态, 资产闭置。几年来未进行对仓库设施必要的维修, 严重影响这些资产的安全。虽有部分粮食收储站采取临时出租部分仓库, 这也是权宜之计,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不能发挥其在粮食流通中的主导作用。

3、粮食流通多渠道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 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量比重很低。就小麦品种而言, 全市小麦正常年景的总产在36至40亿斤之间;商品粮约占50%, 预计在18亿斤左右, 而2007年全市托市收购小麦不到1亿斤。目前粮食流通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就地收购、加工部分;二是私人粮食经营大户, 他们已成为粮食购销的主力军, 全市约有500户以上, 他们的经营量占全部商品粮总量的60%以上, 这对粮食流通起着很大作用。但这些私人粮食经营大户绝大多数粮食仓库极少, 或者说基本没有标准的储粮仓库, 检查仪器不足, 仓储保管设备及专用仪器更是缺乏, 资金虽是自己筹措, 但数额有限, 经营上多采取即购即销, 无条件储存。在粮食出现卖方市场, 价格上涨时, 他们竞相抬价抢购, 在粮食处在买方市场, 价格下跌时, 他们因无储存能力等多种因素会采取关门停收, 致使粮价涨跌波动较大。

基层粮食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粮食收储设施和与粮食流通基本相适应的粮食储存专用仓库数量, 它们在不同时期的粮食管理方面发挥了具大作用, 在今后的粮食流通中也是难得的物资基础。所以, 要运用国有粮食基层购销骨干企业的存量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的综合手段, 继续深化和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从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存量的最大效益。

1、优化存量、合理配置, 有进有退、择优劣汰。现在已经形成的基层粮食网点, 是不同时期的特定需要建设的,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已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 确实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有的长年闭置无可利用, 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改革中, 一是对那些偏、远、小和仓库条件差, 又不符合粮食流通实际需要的购销站点要全部退出, 实行整体拍卖转让, 不限制转让后的使用范围;二是对那些仓库存量大、条件好, 又符合粮食流向, 当地商品粮数量大, 交通条件便利的基层粮食购销站点仍保留, 利用现存的国有资产重组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 继续以经营粮食为主, 成为区域性的基层粮食收购、储存、销售中心, 发挥其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2、明晰产权, 龙头带动, 以强带弱, 强强联合。在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 对需要保留的粮食购销站点, 要利用其现存的有效资产通过授权、重组、参股等方式进行改革。一是现存的有效资产均为国有, 而享有其使用权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已名存实亡。因此, 对这部分单位的存量资产地方国资委可将其委托给同级的地方储备库管理, 在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时地方粮食储备库作为出资人, 授权行使管理经营权;二是由地方粮食储备库以基层现存的国有资产作为出资或部分转让给当地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即可参股, 也可控股,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这样即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搞活流通, 也能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的采购和储存基地;三是由地方粮食储备库作为出资人, 以现存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作为出资额或有偿转让部分资产, 吸纳社会私人粮食经营大户, 即可一人, 也可多人,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充分发挥他们快购快销的经营方式和资金优势, 利用现存的粮食收储设施条件, 壮大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四是由地方粮食储备以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存量资产作为出资, 吸纳原有职工在自愿的情况下参股经营, 如果职工初始出资比例偏小时, 储备库可通过逐年减持国有股的方式降低比例,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充分发挥粮食职工多年经营粮食的优势和经验, 盘活存量资产, 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在上述方式中, 县级区域内即可选择一种方式, 采取集团化经营管理, 也可几种方式并存。这几种方式都把粮食的收购、储存、销售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从出资关系上实现了有机结合, 相互弥补了经营环节的不足, 如加工企业需要原粮和储存条件, 私人粮食经营大户解决了缺仓少设备的矛盾, 储备企业解决了轮库业务的购销两头, 基层收购企业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同时, 他们之间即是粮食流通的整体链条, 又是利益的共同体, 还便于主管部门的监督。

3、加强指导, 政策扶持, 规范经营, 促其发展。新的粮食购销机制形成后, 要推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 职责明确, 自立经营, 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首先, 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 主要负责对粮食行业的政策指导和对粮食市场进行检查和监管, 实现从管理型部门到服务型部门的角色转变。其次,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即国有粮食企业应享有的政策对新建的粮食购销企业同等对待。包括承担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任务, 享有同等标准的各项补贴政策, 农业发展银行应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对新组建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承担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职能;经营环节的税收上应按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免税范围及规定执行等。再是, 新建的企业应依法经营。发挥粮食流通的主导作用, 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方式, 推行定单农业,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实行优质优价, 进一步服务“三农”, 切实把粮食购销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叶水茂;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N];安徽日报;2000年

上一篇:预紧技术下一篇:中学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