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

2024-10-04

中学化学实验(共12篇)

中学化学实验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 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应该提出, 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因此, 笔者认为, 中学化学应注重实验教学,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那些崭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 一定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化学现象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蜡烛燃烧的探究”的实验现象时, 要提示注意:1.刚开始燃烧时, 火焰是不是由大到小, 蜡烛熔化后火焰再变大 2.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 3.迅速倒转烧杯, 注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 4.吹灭蜡烛后, 再点燃, 又有什么现象?通过观察现象, 学生自己得出了“蜡烛的熔点低”、“蜡烛燃烧时先液化再燃烧”、“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及“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等结论.再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 注意观察为什么事先要在集气瓶中盛少量的水或一层细沙?为什么要在铁丝的末端系上一两根火柴梗?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当火柴梗燃掉多少后再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较为适宜等等.通过对上述化学现象的观察, 不仅成功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材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溶解度曲线图、自来水厂净水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 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的转化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化学规律的掌握程度的.换句话说, 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化学规律, 通过图像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把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想象成小孩踢皮球, 把钠原子和氯原子都看成小孩, 把钠原子最外层的那个电子看成“足球”, 为了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钠原子 (小孩甲) 就把最外层的电子 (足球) 踢走, 形成阳离子, 而氯原子 (小孩乙) 就接住这个电子 (足球) 形成阴离子, 阴阳离子相互吸引就形成氯化钠.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认知、记忆密切相关, 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自己经验的形象.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没有直接认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扩大知识范围, 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设法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中学里各种化学实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 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 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 会异常活跃, 学习欲望高涨, 参与意识增强, 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教材中的小实验:铅笔芯的导电、生成炭黑、淬火与回火、清洗餐具等, 小制作: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叶脉书签、制取明矾晶体等, 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初中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上讲小实验、小制作, 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并使班级中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 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 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四、利用好实验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中学化学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 因此, 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化学仪器, 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 能够通过分析, 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 教师要反复强调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正确估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 以便选择适当的砝码、合适量程的量筒, 避免量程不当而造成误差过大.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基础, 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 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重视实验的分组归类, 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 知识的应用更灵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 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 才便于掌握.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本知识的单元安排的, 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 往往既多又乱.因此, 在总复习中, 可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单元次序打乱, 重新归类为如下几个部分:观察化学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验证化学变化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 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 打破教材单元的实验内容.重新分组, 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不同角度知识, 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 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 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酸的性质时, 就把几种常用的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等反应进行归类, 最终根据原理可以清楚发现规律——酸的通性, 这样学生对该内容印象就会更深刻.

综上所述,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化学现象, 进行各种化学实验, 应用画图、习图的训练等, 都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的传授化学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上来, 切实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中学化学实验 篇2

潮安县庵埠镇中心学校

李益民

化学

摘要 化学实验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创新能力的 培养方面有着其它任何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本 文认为创新型人才风采、化学实验学术魅力的完善结 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 实验创新、加强化学实验深层次教学功能开发是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增加做实验的机会是培养学生 创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1]。此话一语中的,道出了中西方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我国教育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美国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2]。

培养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核心、实用、创造性”的科学。化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的手段,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是形成化学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把科学实验教学视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3]。

一、利用实验学术魅力与展示创新型人才风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性活动的内部动力机制。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提高化学实验的学术品味转变学生观念,破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提供范例和榜样、引导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化学实验的学术品味诱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放大、背景、空白等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来强化化学实验的学术品味,使各种实验结论的产生无懈可击;研究探讨各种正常和“反常”的实验现象,以渗透学术研究和科学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愿望得以满足,最终转化为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形成与发展是非常重要并且十分有效的。

例如:在讲解乙烯制备原理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浓硫酸

CH3 — CH2 — OH——→CH2 = CH2 +H2O

170℃

然而,实验现象却是烧瓶中的液体逐渐变黑,生成黑色固体,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机会,通过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浓硫酸的脱水性,得出黑色不溶物是乙醇脱水碳化的结果,而生成的碳又可与浓硫酸发生反应:

C+2H2SO4(浓)= CO2↑+SO2↑+2H2O 刺激性气味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些推断呢?此时,教师应引导重新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确定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从而有力地解释了实验中的“反常”现象(实验装置略)。

在这套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并且被化学知识使用的科学性、变通性和选择性所征服,这种化学问题的解决所创造的学术氛围也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健康的创新情感。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所谓创新动机就是指一个人对已知结论或解释感到不满意,对已学的理论和技术感到不满足,而主动去做深究或更新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新颖的实验设计、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例如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但通常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意。若注入创新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若实验失败,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喷泉实验对气体和溶液有什么要求?下列哪组试剂能形成喷泉?为什么?说明理由。

① 氯气和饱和氯水 ② 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 ③ 氯化氢和氢氧化钠溶液 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

(3)喷泉装置中胶头滴管有什么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此胶头滴管吸满水欠方便且需用双孔塞,易造成装置漏气致使实验失败。若不用胶头滴管,其它部位不变,能否形成喷泉?若能形成喷泉应怎样操作?

显然第(3)问是富有挑战性的创新课题。操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连有胶管的导管弯成U形注满水并用止水夹夹在胶管中部,带胶塞一端即相当于胶头滴管;二是将烧瓶冷却(如滴少量乙醚于烧瓶外壁上)使烧瓶内压强暂时变小,溶液会沿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改进后的喷泉装置更美观、更富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

因此,教师应下大功夫把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全部实验内容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切实提高自身的化学实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

为创新型的教师、实验创新的典范,才能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对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功能。

创新型教师在化学实验中教学中应表现出出色的驾驭能力。具有规范、灵巧、优美、安全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绘画技能;善于创造鲜明直观、奇异精彩的实验现象,极高的实验成功率,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运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善于启发、点拨、指导学生圆满完成实验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课题,具有改进和创新实验的能力并不断取得新成果;使趣味中充满哲理,平淡中表现新奇;和缓的洞察细微,激烈的从容不迫;安全的不失严谨,危险的不乱方寸;简单的绝不潦草,复杂的确保成功。

二、引导实验创新与开发实验深层次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是创造力的核心[4, 5]。创造过程中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作为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具有新颖性和积极主动性两个根本特点,是创新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

实验与思维紧密结合[6]。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与加强化学实验深层次教学功能开发,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入创新性探索主题,促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找出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根据新问题的条件和需求,进行联想和想象,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新加工组合,形成新的见解和设想,找出新的途径和方法,从而高水平地获取知识并能广泛迁移到新的领域,即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并能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一)引导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创新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它要求学生以新奇、独特的角度去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实验原理创新。如抽取氧气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批判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抽取氧气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得的氧气不纯净。然后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创新。如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试管中反应,药品浪费多,且产生的有毒气体污染环境。通过让学生联想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制气体的装置,设计出原理跟启普发生器相类似的简易气体发生器。这样可以防止药品浪费(思维模式:联想、组合、类比、迁移思维等)。

实验操作创新。如氢气与氯气的光照反应,反应成功的关键是要

以足够强的光源引爆。由于是爆炸反应,学生往往不敢把镁条靠近集气瓶,而镁条离集气瓶太远,又使光照不够强烈,导致实验失败。学生自然便非常希望有一种能代替镁条的光源,经过大胆设想,终于会找到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光源—日光灯(思维模式:替代、类比、联想、顿悟思维等)。

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等物理方法来区分,也可以根据可燃性及硝酸银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的反应等去设计(思维模式:发散、对比、综合、求异思维等)。

(二)开发实验的深层次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能只停留在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突破教学难点等浅层次上,不能只局限于化学认知的范围去考虑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实践表明,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最佳手段。

例如实验:向体积为10毫升,物质的量浓度为2摩尔每升的氯化铜溶液中投入10克铝片。

首先引发联想:(1)金属活动性顺序;(2)有关物质的颜色;(3)盐类水解(有的学生还会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进而作出理性思考:(1)铝比铜活泼,金属性更强,可以从氯化铜中置换出单质铜,所以铝片上会有红色物质积聚;(2)正二价的铜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铝会跟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铝片表面有无色气泡逸出;(3)由于水解平衡移动,溶液中会产生蓝色沉淀„„。有些学生认为还可能有更复杂的现象,也有的学生认为只置换出铜。

实验现象观察:(1)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淀,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2)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3)混合液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4)混合液变黑,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5)一定时间后,试管底部有较多红色粉状铜沉积,溶液变成无色透明;(6)铝片上继续产生无色气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现象解释与思维创新:(1)产生气泡加快的主要原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铝铜原电池的形成;正三价铝离子浓度增大,溶液酸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2)混合溶液变黑的原因?[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3)最后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的原因?[正二价铜离子浓度减小,促使溶液溶解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导致氢氧化铜和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无色透明]。限于知识基础,学生无法解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学生认为白色沉淀是氢氧化

铝,也有学生认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推测,鼓励开展思维创新,最终由学生得出在温度较高时,铜和氯化铜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盐类水解、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的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实验的深层次教学功能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广阔性、独特性和敏捷性等得到行之有效的开拓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增加做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者动作的和智力的活动方式。尽管科学创新活动是一种智力活动,但智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大脑的思维与想象,还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技能作保证。

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中,关键的一环是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做实验。目前我国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迅速下降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缺少仪器、药品、现行教材实验内容陈旧、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学生长期缺乏动手实践的锻炼而导致实践能力差[7]。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拓宽实验空间

由于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所占的比例偏少,且大多数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习惯上都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做给学生看的,由此导致学生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动手能力普遍不高。因而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将演示实验的空间由通常的讲台向学生座位乃至更大的范围扩展。具体地说可以通过改进一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其中,改进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共同实验。如对以往的操作均由教师“承包”的氧气抽取实验可改为教师和学生合作的实验;改组是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或边学边做实验。因此,不宜边讲边做实验,可将其改为课外实验。

(二)增加实验时间

增加实验时间,主要是将实验时间由通常的课内向课外延伸。延伸的办法主要包括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开放实验室等,由于课外活动具有时间比较充裕,形式上灵活多样,并可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因而也便于有针对性的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围绕化学课堂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成立兴趣实验小组,小制作研究小组等。让学生深入研究他们周围的物质,不间断地牢固地发展他们动手操作和实验创新技能。

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摆放在实验室,供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操作、研究。开放的内容一般包括:一些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一些课内学生没有做好或做后有不

同见解及有疑虑的学生分组实验或边讲边实验;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小研究;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边讲边实验;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小研究;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等。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便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动手和动脑,从而实践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创新技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由上可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尽快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新一代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兆儒,刘建亭。浅谈杨振宁先生关于我国教育问题的几点主张[J].石油教育。

[2].温寒江,连瑞庆著。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3].徐漓,王传娥。加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陈仁胜。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北三峡学报。

刍议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浅谈如下浅见。

一、当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忽视实验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部分学校的开课率不高,有的老师仍在采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背实验的死板的旧教学模式和方法,认为考考不差,还有个别老师怕准备实验麻烦,怕有害的物质危害自生健康等等。以上种种,都剥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丧失了化学实验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独特作用,即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2、忽视学生的实验习惯培养

在实验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实验习惯差,如:在实验室里大声喧哗,未经老师允许就动手操作,实验前不清点,不检查实验用品,随手乱扔火柴梗,乱倒废液,不及时熄灭酒精灯,仪器和试剂瓶,用后不及时放回原处;标签不向外;实验后不清洗玻璃仪器,不擦尽桌面。上述问题的出现,.除了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好,没有很好的实验习惯外,主要是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强调不够,督促不够。

二、对策

1、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由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2、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智力开发

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氧气的助燃性实验后,可以设问:纯氧可以助燃,空气中的氧气有没有助燃性?如果空气中的氧气也能助燃,带火星的木条为什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物质具有的性质不会因为它是是以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存在而改变,只是在混合物中浓度比纯净的低,导致它性质的表现不明显。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依据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法?怎样组装实验装置、控制实验条件、采用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以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研究或进行乙烯和溴水制取二溴乙烷的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依据什么反应原理制备乙烯?制备乙烯要控制什么样的实验条件,为什么?为什么反应器内要放一些碎瓷片或玻片?为什么制备过程反应液会变黑?为什么要将产生的乙烯气体洗涤净化?

3、多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一些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重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设计实验。例如当学生学习了氢气的制备和性质后,就要求他们完成用简易装置制取氢气并用制得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连贯实验的设计;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后,要求学生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而且要求不能把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实验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仪器、药品、装置、操作顺序、注意点、实验中可能主生的现象等。实验设计的形式有多种;(1)全体设计,个别演示,集体纠正补充,教师点拔。(2)学生画装置图,描述操作步骤然后与标准实验对照,找出差距。(3)对错误的装置、错误的操作方法改错等。实践证明,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设计实验练习后,不但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化学上接触到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有的易燃,有的易爆,许多学生对此警告印象非常深刻,无意有意地将化学与中毒、危险联系起来。然而化学老师经常接触着这些药品,利用这些药品变化出许多有趣的现象,产生许多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起很大作用的物质,选用客观规律,将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而不会使毒物产生危害,使学生建立化学与社会需要、解毒也很有关系这一认识。老师不回避有毒物质性质的实验,以及产生毒物的化学实验,并且使实验获得成功,必然刺激学生尝试的欲望,必然使他们在实验中运用化学规律,勇于初中。这种训练也必然使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研究实验,以期能使本该老师演示的实验让自己来操练一遍,老师应多鼓励和帮助(有安全隐患的切不可让学生来做)。通过一些实验,可以发现课本中一些内容存在问题,一些是因为课本仅描述了主要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在平时演示实验中,不满足于现状,总设法使实验产生理想的现象,老师的改进学生是能够体验到的,而这些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以提高,当今社会急需大量善于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人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尽我们化学教师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张仁宏;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教师;2011年15期

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探讨 篇4

一、 原理上创新

就中学化学实验而言, 有些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 有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决定化学反应的具体装置, 但是有些却并不是最优化的。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我们通常使用硫酸钾与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或者是直接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当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而没有二氧化锰时, 可用少量的高锰酸钾代替。在反应中高锰酸钾分解产物二氧化锰可以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当然, 我们还可以用氧化铜等来代替二氧化锰来制备氧气。另外, 在实验室还可用其他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如过氧化氢分解:

过氧化钠 (Na2O2) 与水反应也可得到O2。

过氧化钠等过氧化物是市场上“氧立得”中产生氧气的主要物质。还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我们使用的是铵盐 (氯化铵) 与碱 (碱石灰) 按照一定的比例 (质量比5∶8) 来制的。

但是这个方法较慢, 而且装置的使用要相对麻烦, 因此, 在许多考试卷中就出现了实验室快速制备氨气的方法的相关试题,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就提到了在实验室采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气。

另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在碱石灰或者烧碱中加浓氨水的方法, 实际上这是碱石灰或者烧碱溶于水放出的热量使得浓氨水分解, 这样就可以达到简化操作的目的, 使得实验较容易进行。

二、 在装置上创新

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很多, 我们可以根据反应原理的改进对反应的装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上面讲到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我们可以采用图1的装置, 但是经过对原理的改进我们可以采用图2、图3、图4来完成, 但是图4, 更有利于控制化学发应的速率。同样的道理, 传统氨气的发生装置图5重作也可以用图2、图3、图4来完成。

另外, 我们可以对课本的某些装置进行必要的增减。例如, 钠与水的反应来验证氢气, 除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一碱金属中提到的模式以外, 我们还可将一小块钠包在铝箔中, 用铜网裹住 (防止钠块浮起) 置于盛水的烧杯内, 然后倒扣漏斗, 这样就可以收集到一试管氢气, 或者分别将Φ6×50mm玻璃管和长颈漏斗插入双孔橡皮塞中, 用橡皮管将玻璃管和尖嘴管连接起来, 夹上止水夹。取一根大头针插入橡皮塞中心, 向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加水至满。取一粒稍大于黄豆的金属钠揩净煤油, 将其插在大头针上, 最后将橡皮塞迅速紧塞在广口瓶上, 从导管的尖嘴管收集一试管氢气;另外, 在废弃的塑料饮料瓶 (形变性好的) 中注入多半瓶蒸馏水, 用手压至水面与橡胶塞下端相切, 取一小块钠, 将其插在大头针上, 实验时, 把插有钠的橡皮塞迅速插入瓶口, 并塞紧。钠与水剧烈反应, 产生的气体使得塑料饮料瓶变得鼓起来, 这时反复倒转饮料瓶, 快速打开橡胶塞点燃氢气即可验证。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大大开放, 并且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可以从原料的成本和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对设备的整合, 这样也是一种创新。

例如课本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 其缺陷有:生成的气体会外逸对环境有污染;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的无色不易观察;无色气体变为棕色的界限不清。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确定改进的实验必须达到以下目的:装置应密封, 气体不能外逸;生成的气体应能够富集, 便于学生观察NO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的生成与一氧化氮的转化 (即生成二氧化氮) 分阶段进行。针对上述问题, 关于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改进办法, 将反应在注射器内进行:先取下注射器活塞, 在注射器内放入一团铜丝, 塞上活塞后, 吸入适量的稀硝酸, 将注射器细管端用橡皮塞密封。反应即开始, 生成的气体被富集在筒内, 让学生观察气体为无色后, 取下橡皮塞, 拉动活塞吸入空气, 无色气体即变为棕色气体。振荡注射器, 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 (NO2与稀硝酸中的水反应又生成了NO) , 若再吸入空气, 无色又变成棕色。

三、 操作上创新

操作上也可以欲擒故纵, 达到创新的目的, 例如, 稀释浓H2SO4时强调将浓H2SO4沿器壁缓缓加入水中, 且应边加边搅拌。若将水加入浓H2SO4中, 则会造成严重后果。利用一个安全的实验将水加入浓H2SO4中这一违规操作造成的后果展示给学生, 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利用局部顺序的调整, 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演示完用碳棒 (惰性电极) 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 引导学生弄清电解原理后, 将原实验中阴阳两根电极 (此时阴极碳棒上已附着红色的铜) 调换再进行电解, 一段时间后改作为阳极的碳棒上附着的铜消失。显然将阴阳两极调换后, 可以为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原理的学习设置探索情境。

四、 模拟实验上创新

现在是一个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 对于一些危险的、有毒的、复杂的、多次重复的或微观粒子的实验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是可行的, 甚至是必须的, 例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氯气的性质实验、产生污染气体的实验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 有机反应中的加成、取代等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FLASH、PowerPoint、化学实验仿真软件-COREL Chemlab等化学软件来制作模拟动态的实验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避免了有些不必要的重复, 节省了原料, 对于倡导绿色化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飞雁.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化学教育, 2006 (5)

中学化学实验知识归纳 篇5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汽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汽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蒸汽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那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他们是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

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

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

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

Fe粉(Al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

用做出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

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出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l(OH)3。

10.纸上层析

五、常用的取除杂质的10种方法

1.欲除去苯中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利用苯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

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

欲出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

欲出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

欲出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晶体。

7.分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发放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用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左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右盘上;加砝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灯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另一支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七、化学实验中先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等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置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液;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在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先沾上稀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氢气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交投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在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质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入煤油中。

2.白P: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AgNO3:易挥发,应密封放在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十一、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十二、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混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汽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在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的响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混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混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氨水:溶液变混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气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生成。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溶液紫色褪去。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篇6

一、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政府的努力,按照国家要求,农村初级中学实验设备仪器已达到普及教学的水平。但目前农村学校因师资、班额、学生差异等多种原因,化学实验教学没能正常进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仪器设备闲置,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农村初级中学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布点调整布局,按国家和课程设置要求,已给学校配备化学实验教学仪器和药品。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紧缺,各校教学班额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专业实验管理员,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由代课教师兼任。化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头绪多。耗时长,而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教学上,没有多少时间做实验的准备工作。因此,好多学生操作实验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使得仪器设备闲置。这样,严重影响农村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影响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2.学生探究实验状况不佳。

目前农村初级中学的化学实验室里,仪器设备、药品器材已经能满足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各校都能满足将学生分成二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但农村学生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对自己要求宽松,加之单亲留守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缺乏管理、教育和关怀,对学习失去信心。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动手动脑能力差,缺乏探究学習精神,特别是大部分女生,进入实验室后存在害怕思想,不敢动手进行探究实验操作,无法完成探究学习任务。掌握化学实验的技能技巧,从而失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的干脆放弃对本学科的学习。

二、农村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农村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新课程化学实验的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农村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加强化学实验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农村中学教学班级少,师资紧缺,教师专业不对口,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实验管理员。多数学校的实验管理员都是由化学带课教师兼任。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没有时间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很多实验无法完成,化学实验教学根本无法进行,使得所配仪器设备闲置。这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建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专职实验管理员,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认真作好实验探究,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充分挖掘教师潜力,争取做好每个实验。

农村化学教师要根据目前各校的具体情况,利用好现在的优质资源,选择探究教学内容,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牺牲休息时间,积极准备,组织学生做好每个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的技能技巧,从探究中获取知识。取得好成绩。

3.激发学生兴趣,搞好实验教学。

根据农村学校生源特点,选择他们身边发生的事,结合课本知识,逐步引导和教会他们从实践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培养他们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这一特点,在学习了“溶液酸碱度,PH,土壤PH测定,植物生长的PH”等内容后,在全年级拟定了一个“对本村土壤PH的测定”的探究活动。要求每个班学生按自然村自由组合。分成十个探究小组,分别对辖区内十个自然村的土壤进行一次普查。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给本村居民提出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一开始,同学们积极参与,他们分工协作,亲自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取样、溶解、过滤、测定”,各个实验步骤有条不紊,顺利完成,每组都能按时完成调查,有些小组还写出了优质的植物种植的合理化建议,指导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想方设法,积极努力工作,利用好目前优质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浅谈中学微型化学实验 篇7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微型化学实验, 是国际公认的一种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化学实验创新性变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简单地说, 就是以尽可能用少的药品来获取最有效的实验信息, 具体讲就是药品用量少 (一般为常规量的1/10~1/1000) 、仪器容量小、基本无污染、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实验现象直观明显的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因其具有减少污染、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 并以其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 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引起世界各国化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就是把微型化学实验的理念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中, 其基本特征是: (1) 仪器微型化, 药品用量少; (2)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化学实验的简单缩微或机械减量, 而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重新设计与探索, 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药品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最为有效化学信息的目标, 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常规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

二、高中微型化学实验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 结合《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笔者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1. 减量 (Reduce)

减量主要是减少药品的用量, 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 利用小试管、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等微型化的仪器。如高一的《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高二的《镁、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乙烯的制取和性质》《铁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实验, 均以12×70 mm的小试管来代替常规试管。在《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中, 改换反应容器后使得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由书上的18ml降为2ml~3ml。在我们回浦中学, 高一有24个班、高二有24个班、高三有18个班, 每班每次实验分成28组。按现有的高二有18个班来计算, 每组能节约混合液15 ml, 每班至少可节约420ml, 高二年级就可节约10080 ml。耗时方面, 原来按书本上要求做, 完成性质实验的全过程一般需十多分钟。现在只需三分钟左右即可。由此, 还可大大节约作为能源的乙醇的消耗。在《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中, 以6穴点滴板代替常规试管, 尤其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中以黑色6穴点滴板代替常规试管, 由于黑色背景, 现象就更明显, 实验效果也就更好。

(2) 降低试剂的浓度。如《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这一实验中的氯水、溴水、碘水的浓度没有明确规定。而高浓度的氯、溴对人身有较大的毒害。因此, 我就把氯水、溴水的浓度尽可能降低, 如溴水的外观由棕红色稀释至淡黄色。此外, 酚酞、石蕊、品红、甲基橙等指示剂均适当降低浓度, 如酚酞、石蕊原浓度为0.5%~1.0%, 可减少到0.1%~0.25%, 也可以相应减少酒精的用量。而硫氰酸钾、三氯化铁溶液的浓度则可由0.01mol/L降为0.005mol/L。以上实验药品的减量都增强了实验效果。因此, 在保证获取最有效实验信息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用量, 减少药品损耗, 预防环境污染。

2. 回收 (Recycle)

回收主要包括:

(1) 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 (含“三废”) 。如用KMn O4制取O2所得到的剩余物质中主要含有Mn O2、K2Mn O4和未反应掉的KMn O4, 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均可用来加入浓盐酸制取氯气。再如《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中学生稀释的硫酸还有剩余, 这时就要求学生将所剩硫酸集中倒在讲台上的烧杯里。还有像在《乙烯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 由于最后的混合液中尚有相当的浓硫酸, 就要求学生集中倒在指定的废物桶中, 处理后再排放。

(2) 回收催化剂等非反应试剂。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 Mn O2是H2O2分解生成O2的催化剂。在实验结束时, 要求学生将小试管中的H2O和Mn O2一起倒入指定的回收容器 (烧杯等) 中, 以便集中回收Mn O2。

3. 重复使用 (Reuse)

重复使用主要是将上一个实验步骤中剩余的药品以及回收来的化学药品用到下一个实验步骤中或用到其他的实验中去。如前面提到的浓硫酸稀释后, 不是直接倒掉, 而是用到后面的浓、稀硫酸的性质比较实验中去。再如回收的Mn O2、K2Mn O4和KMn O4用于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实验中。这样, 大大减少了药品用量, 提高了药品使用效率。

4. 尽可能密闭可控、处理尾气

制备H2S、SO2、Cl2、NO与NO2等气体, 在Cu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中, 往往会有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 又直接影响师生健康。以铜和浓硫酸反应为例, 如按照教材上的要求, 每个实验小组取2ml浓硫酸, 每实验小组产生417ml SO2气体, 以每班分28个实验组为计, 全班一次实验就排放出11.68LSO2气体。按实验室平均面积为50m2计算, 实验期间, 实验室内SO2气体的质量浓度为3.68mg/m3, 约是我国规定居民区大气中SO2平均最大允许质量浓度0.15mg/m3的28倍。而每个年级有一、二十个平行班, 连续做实验, 实验室里SO2的浓度会更大。因此, 在这类实验中除了安装尾气处理装置外, 还要尽可能使整个装置密闭可控。

在高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实践中, 我觉得微型化学实验主要优点有:

(1) 有利于向学生传播绿色化学的观点, 帮助学生学会减量、减废、回收等防治污染的重要方法, 使他们树立绿色化学观念、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正确引导并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 (回收、无害化处理) , 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 有利于学生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 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 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人动手实验、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树立提高实验教学效益, 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

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探究 篇8

1目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已逐渐在中学化学实验阶段就审定和推广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虽然比较受关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化学实验怎样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怎样设计和进行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活动、怎样让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怎样在实验教学里采用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进行教育等,最重要的是如何透过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总结起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态度

由于目前国家取消了对高中文理生的划分,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有所增多,迫于社会对于全方面发展人才要求的压力, 以及家长对子女们的殷切希望,成绩成为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大多数教师更倾向于把时间放在化学理论知识点的直接传授上,花更多时间做大量的习题,只要求学生的卷面成绩优秀。对于实验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很少重视对实验进行系统的讲解,也缺少一些实验相关知识以及操作过程的考核。这其实是与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悖的,其原因是根本没有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有效学习化学的必要性。要培养有动手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有学识的人,而不是只会答题的机器,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师, 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研究,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探索,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2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最有好奇心、最乐于探索的阶段,对于教师单纯的知识讲授,只会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大量的练习题目,对化学就失去了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前引入主题的趣味实验,如在讲授金属钠时,做 “滴水生火” 的实验,由于水灭火是生活常识,那么这个水生火的相反现象则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是从感性的直观认识过渡到理性的本质认识,那么接下来的课程也就顺理成章了。再次,教师进行的实验必须严谨,使学生们信服,学生自然就不会提出这样或那样对实验结果产生质疑的问题。如是否有其它物质也参加了反应,提供了生成物的化学元素。

2化学实验教学改进原则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化学实验不仅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也要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 实验的安全性; (2)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性; (3) 化学实验知识的准确性; (4) 化学实验的可行性; (5) 化学实验过程的高效性; (6) 化学实验的延续性; (7)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化学实验改进实例

在化学必修1的实验3 - 9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生成实验中,制备氢氧化亚铁时,教材中指出会看到白色沉淀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但实际实验中,白色沉淀转化迅速,且变为灰绿色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少量的红褐色物质生成。通过学习知道,由于氢氧化亚铁极易被氧化,所以不能长时间稳定的存在,以至不能观察清楚其真实的颜色。 本实验装置改进的目的就是解决氢氧化铁易被氧气氧化的问题。

3.1问题分析

氢氧化亚铁之所以不能稳定存在,在于其本身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要制得氢氧化亚铁并使之较长时间存在, 需从氢氧化亚铁与氧气不接触入手,做到 (1) 除氧气: 反应药剂中存有溶解的氧气,在制备前先对实验药剂进行除氧操作; (2) 隔氧气: 空气中含有大量氧气可使氢氧化亚铁氧化, 应使反应试剂和生成的氢氧化亚铁隔绝空气,避免被氧化。

2. 3实验用品

支管试管,分液漏斗,小试管,橡胶管,玻璃管; 铁粉, 稀硫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锰。

3.3实验装置(图1)

3.4实验步骤及现象分析

第一步: 1、2、3和4打开。在支管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 产生的氢气可赶尽装置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关闭3和4。 试管1收集氢气,验纯以保证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第二步: 1、2、3和4关闭,支管试管2中出现白色沉淀。

第三步: 停止加入稀硫酸。1、2、3关闭,4打开。在支管试管3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试管2收集氧气,一段时间后验纯以保证支管试管3装置中是纯氧气。

第四步: 1、2、4关闭,3打开。一段时间后支管试管2中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3.5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1) 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颜色明显,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分别制取;

(2) 氢气可赶尽装置中的气体,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

(4) 复习氢气、氧气的验纯与制取操作。

4结语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 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化学实验,改进化学实验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虽然现今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亮点迭出,却多数是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其科学教育的功能发挥有较大欠缺。实验的科学思维过程是更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而化学实验教学力争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形成认识,理解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精神,是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品质。

摘要: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现在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改进化学实验的一般原则,对氢氧化铁制备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过程更加严谨,准确性提高,且实验现象明显,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关键词:化学,实验,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万华.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143-144.

[2]王逢年.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139-140.

[3]黎金爱.高中新课程中经典化学实验的改进探索[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4):22-23.

现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篇9

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谈到实验教学时都有若干个理由能说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现实中我们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并不是像讲的那样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 我们的老师现在宁可在讲实验也很少有愿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实验的,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新课程标准下新的高考模式的“要求”

江苏的新高考模式主要用来评判学生成绩的是语、数、外三门学科, 化学只是作为第二选修.这一招考模式决定了作为选修的化学学科在教学时间上必须要为学生的三大主科作出贡献, 这样在化学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 又要压缩化学学科的教学时间, 我们老师就不得不在化学实验教学上“下功夫”了.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亲自完成, 结论也都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探究实验本来应该是学生自己动手然后得出结果的, 现在也是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直接演示给学生看, 有的老师为了节约时间更是直接给出结论, 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 内容又那么多, 哪来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去探究完成呢?这样教出的学生哪来什么探究能力, 哪来什么动手能力, 哪来自己的思想.

二、缺少切实可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的表述:“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态度等”.但现实是这些评价要求只停在书面上, 只是通过试卷上体现.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来评价, 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态度怎么能通过书面形式来得到体现呢, 它必须是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实验才能得到培养, 也必须是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实验才能体现这些能力.现在就缺少这切实可行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这不是硬件达不到, 各个学校通过现代化教育的装备的, 每个学校的实验室都上了规模, 上了档次, 都能适应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实验的要求.而是软件上缺少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没有一套可行的评价体标准, 实施的步骤和流程.

在新课标实施以前, 我们江苏南通地区在高二年级还实施过高中实验考核制度, 依据当时的教材选取了这样几个实验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碳酸氢钠性质的检验, 三、实验室制取忆烯并检验它的性质, 四、银镜实验) , 每一个实验都有若干个操作步骤, 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动手实验, 考查学生这些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这几个实验的操作考核至少能体现学生的实验实际操作能力.至少指引当时的老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 至少让学生认识了实验室常见仪器, 熟悉了这些常见仪器的操作.

但是现在缺少了这一实验考核制度, 使实验操作的考核、评价是只是通过书面来进行的, 老师改做实验为讲实验, 至使我们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没进过实验室, 实验操作步骤只是死记硬背的, 对实验仪器的印象只是老师课堂上的展示, 实验操作能力只是评口头来表达.在这种“温室”条件下培养出的学生就连一些基本实验仪器都不认识, 更不用说具有动手实验的能力, 还有学生见了实验仪器都不敢去碰.就算考出高分又有什么用, 以后工作了又怎么能去动手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兴起对实验教学带来的冲击

多媒体直观、形象、安全、方便为老师们所表睐, 它正在取代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青睐, 多媒体动画可以栩栩如生的展示老师所想要的实验情景, 实验录像也能清晰的“真实的”展示老师的实验操作过程, 而且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的按老师的课前设想的方案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的思想指导下, 上课情愿多用多媒体来展示相关实验内容而不亲自动手, 毕竟传统的一节实验课, 老师要从准备实验药品、实验器材, 课前试做, 课堂实验演示, 课后清洗等, 花费时间较长, 而且有的实验现象还不是那么明显, 有些药品还有毒、有些实验还有危险等,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更是费时费用力, 这样运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虽说有它的优点, 但还是少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课后学生没能留下什么印象, 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了.

四、学生本身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

中学阶段有些实验操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 一些药品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学生没进实验室就先怕这怕那, 就怕出现意外, 进了实验室也缩手缩脚的不敢动手, 胆小的男生看胆大的操作、女生看男生操作.学生怕, 我们有些老师也怕, 怕遇到有危险性的实验, 就这样也成了不带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实验的理由.虽说有些药品、有些操作有危险, 但我们只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危险是不存在的.其实我们的实验教学本也就有这一点, 遵守一定的规程是没有危险这两个字的, 在以外的工作中危险的工作多呢, 要从中学实验中学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浅析创新中学化学实验探究课 篇10

一、精心设问, 及时点拨

演示实验,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要有目的性、渐进性和思考性。学生在主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由于考虑不全面, 出现障碍, 致使思维中断, 学习的主动性因而受阻。例如, 在做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前设置以下悬念。1.Na2O2与滴入酚酞的水反应溶液颜色是否变化? 2.溶液颜色如何变化? 3.变红说明了什么问题? 4.先变红后退色说明什么? 5.除此之外你是否还有其它发现?等等。此外, 这个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由学生来操作, 并由学生观察、讨论和发言。以此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夭折, 使学生对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深透。

二、保证基础, 加强操作训练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发现由于中学阶段忽视实验课教学, 现在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遍较差, 在中学做过化学实验的学生不过半数。他们常常忽视操作规则, 仪器选用组装能力很差。而化学教师个人的基础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技能, 特别是演示实验的技能。中学教师在做实验时应给学生以示范, 错误的操作会带来很坏影响。不仅本身要规范地进行操作, 最重要的是根据演示实验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使演示实验的效果最佳化。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 放手让学生练习, 不包办代替。在每次实验前,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并写出预习报告, 重点是实验的器材和试剂的准备, 简单的试剂配制让学生去做, 做实验时, 所需器材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力求改变学生思维的惰性。在实验中, 对学生的操作错误及时纠正, 从仪器药品的准备到装置的组装, 由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演示实验的全过程,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 更有利于认识和掌握整个演示实验教学过程, 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

三、乐于实践探索, 不断改进创新

加强实验教学并不意味着只能全部照搬教材中的实验安排, 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适当的补充、改进和加以创新。比如, 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课前先在空的矿泉水瓶中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先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 然后加入半瓶水旋紧瓶盖, 倒过来振荡一下, 在一阵噼哩啪啦的响声中, 矿泉水瓶明显的瘪下去。补充一个简单的实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就能牢固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在燃烧与灭火的学习中增加一个小实验: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盖上烧杯之前, 先让学生猜想那一支蜡烛先熄灭。由于有了前面倾倒二氧化碳使低处蜡烛先熄灭的思维定势, 很多学生认为低处的蜡烛会先熄灭, 结果实验事实刚好相反,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急于想弄清为什么。增加这样的一个小实验, 学生对火场逃生必须伏下身体的道理便不言自喻:随后再增加一个氢氧爆鸣实验, 引入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概念, 这样一来, 就使学生对防火防爆的常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些无疑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改进演示实验方法, 变被动观察为主动参与

传统化学演示实验好像规定了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做, 不让学生做, 一直是教师包办, “教师提问题—教师演示—教师归纳” , 永远是教师做学生看, 学生处于被动观察, 不能主动参与。在实验中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对于容易的实验, 采取“教师搭台, 学生上台演示”的办法;碰到学生不会操作的实验, 采取“教师示范, 学生演示”的办法,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师做与学生做效果截然不一样,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同时, 对于演示实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 深入研究教材中演示实验的缺陷, 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设想, 并大胆创新。这时学生遇到问题很具体, 教师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 以改进实验方案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现状探析 篇11

摘要: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考察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发展特点,探讨和总结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3-0010-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化学教师的关注,他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化学实验进行了大量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本文拟借助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考察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发展特点,探讨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5-2007年分别在中等教育类期刊《化学教学》和《化学教育》上发表的有关实验研究的文章,它们主要是对个别实验要素或多个实验要素的研究。经统计得出,2005—2007年在两种期刊上发表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文章共计225篇,其中《化学教学》126篇,《化学教育》99篇。

2 研究内容

根据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七大类,它们分别是实验装置改进、实验装置新设计、反应原理或反应机理探究、反应条件探究、实验方法改进或创新、理论质疑和验证以及实验新设计。本文将以上分类进一步整合可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实验的显性因素研究,另一类为实验的隐性因素研究。显性因素与化学实验的实物对象相关联,实验装置改进、实验装置新设计以及反应条件的探究均属显性因素的研究。隐性因素则指与化学实验相关的抽象条件,反应原理或反应机理、方法改进或创新、理论质疑或验证、实验新设计等均属隐性因素的研究。经统计可得,两类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比例如表1所示:

由数据可知,显性因素的研究占43.55%,隐性因素的研究占56.45%,其中关于实验装置改进研究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3.11%,实验装置新设计的研究比例最低为5.3%。显性因素的三项研究比例不均,其中实验装置改进的比例最高。隐性因素的前三项研究比例差异较小,其中实验新设计比例相对较小。

2.1实验装置改进和实验装置新设计及其特点

2.1.1实验装置改进

实验装置的改进是指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或整体的改造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它是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传统内容,很多教师将其作为实验改进的突破口。如氯水分解演示实验的改进[化学教学,2005(5)]、铁与水反应的实验设计研究[化学教学,2007(11)]、苯与溴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化学教育,2005(8)]等。表1数据显示,实验装置改进文章的比例居各研究内容之首,可见该内容的研究在教师实验研究中的地位。

2.1.2实验装置新设计

实验装置新设计是指对实验装置实现从无到有的设计。与实验装置改进相比,实验装置新设计对实验研究水平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从设计上寻求更具创新意义的方法。如CO2密度比空气大演示仪[化学教学,2005(10)]、一套值得推广的多功能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化学教学,2005(6)]、从溶剂中快速回收样品的简易多用装置[化学教育,2005(3)]、火焰位置可转换的气体燃烧演示器的制作和使用[化学教育,2006(7)]等,这些文章所介绍的实验装置,均为创新实验仪器或装置。由于受教师自身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等的限制,该项内容的研究比例仅为5.3%,远低于实验装置的改进研究文章的比例,受关注程度也大大低于实验装置的改进。

2.2.3实验装置改进和实验装置新设计的特点分析

在实验装置的改进与新设计中运用了众多的理论设计方法和经验策略,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强化(或弱化)法、缩放法、组合法、变换输出法、置换法、移植法、模拟法、简化法、一物多用法、综合法等。我们对装置研究中的设计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一物多用法在各种方法中的使用比例最高,其次是缩放法、移植法以及组合法,变换输出法的使用比例最低。从方法的使用频率可见一物多用法在中学化学实验装置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微型实验装置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备受青睐,微型实验装置设计中常用的缩放、组合、简化等方法的使用比例就相应提高。另外,受已有成熟实验装置设计的固定思维影响,应用于同一类型实验装置设计的移植法的使用频率也较高。

2.3 反应原理探究及其特点

2.3.1反应原理或机理探究

反应原理的探究是指针对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或疑难问题,通过探究实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使得实验“异常”现象或疑难问题得到合理解释的研究过程。这是化学实验研究中常用于解决化学疑难问题的途径之一,反应原理的研究能够为化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实验研究的整体水平。如对KIO3热分解实验的研究[化学教育,2006(4)]、对Na2CO3、NaHCO3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认识[化学教学,2005(1-2)]、品红溶液异常褪色现象引发的探究[化学教学,2006(5)]等文章,均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背后隐含的原理进行了挖掘和论证。该研究内容的比例为15.56%,仅次于实验装置的改进,足见教师对化学反应原理探究的重视。

2.3.2 反应原理探究的特点分析

文献分析发现,反应原理探究的实验对象主要是无机反应。据统计,35篇文章中,关于反应原理探究的数量达到了27篇,均为无机反应;关于反应机理探究的文章数为8篇,均为有机反应。

在研究设计上,主要可以分为3种:一种为理论验证型,一种为理论加实验验证型,还有一种则为实验验证型。其中理论验证型共11篇,占31.43%,理论加实验验证型共19篇,占54.29%,实验验证型共5篇,占14.28%。就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来讲,理论加实验验证型的研究设计比纯粹理论验证及实验验证更为精确。因此,在此项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实验验证的同时辅以理论解释进一步说明,以完善实验结论,使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2.4反应条件探究及其特点

2.4.1反应条件探究

化学实验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反应往往受多种反应条件的影响,如反应物的性状(干燥程度、颗粒大小、气固液状态等)、温度、浓度、酸碱度等。在化学实验研究中,反应条件的探究也一直是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教材实验、课外实验等的实验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的反应条件作出改进或重新设计。该内容的研究数量位于反应原理或机理的探究之后,为15.11%。如 “铜片镀锌”最佳实验条件的分析和研究 [化学教学,2007(2)]、苯酚与溴水和氯化铁反应溶液最佳浓度的选择 [化学教育,2005(8)]、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操作分析等均对反应的一种或多种条件进行了探究。

2.4.2反应条件探究的特点分析

漫议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 篇12

1. 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

化学学科中, 任何理论 (或假设) 的提出、发展和完善, 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跟踪原子等。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 (或假设的提出) →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家就是这样去认识化学世界的。

2. 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 这些实验虽然简单, 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 (或实验数据) 看清反应实质, 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 但教材上采用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 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 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 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层次较高, 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 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

四、创造性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学生在设计时, 首先是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 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 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 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在外语教学中, 常遇得到开口操练的时间仅约1.5小时。若不能失爆”, 句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 及时在下一节

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3. 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他资料

4. 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 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 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 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 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 (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 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 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 (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 的熟练掌握, 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上一篇:存量分析下一篇:戏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