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增量成本

2024-11-12

技术增量成本(精选7篇)

技术增量成本 篇1

0 引言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2006年6月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以下简称“绿标”) 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 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虽然绿色建筑工作在我国已全面开展, 但目前市场上普遍认为绿色建筑的建筑造价一定很高, 它已经成为了高成本的代名词。本文以某住宅小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实施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 论证投资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1.1 增量成本的定义和基准方案的确定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定义:项目按照“绿标”设计并以星级绿色建筑为目标, 在项目建设实施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额;基准建筑成本是在研究、设计、建造满足相关节能标准基础的同规模、同功能建筑的各项投资成本总和, 是增量成本的起算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包括绿色建筑咨询成本、认证成本和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本文重点分析建筑技术措施产生的增量成本, 即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经过对大量绿色建筑技术增量的调查, 增量成本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绿色建筑增加的技术措施;二是强化型技术措施;三是交互影响产生的成本增量, 该部分可正可负。综上所述,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方案成本-基准方案成本±交互成本。

1.2 绿色建筑项目技术及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分两步:第一, 根据项目的技术方案, 获取技术方案的市场造价成本。第二, 计算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所需的总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之间的差值。

(1) 项目概况及技术措施。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64487m2, 建设项目有住宅楼、地下车库和临街底商, 绿化率32.7%。项目主要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 场地径流控制, 场地物理环境模拟分析, 高效灌溉、高性能建材和垃圾分类收集等技术。

(2) 技术增量成本分析。项目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见表1。

注:1、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4500元/台, 共有375户安装.12层以下强制安装, 12层以上有条件安装, 因此本表中成本为12层以上建筑安装太阳能后的平均成本.2高效节能灯100元/个, 每户4个, 共计526户;2、雨水系统造价为75000元/套, 应用面积为6.3万;3、节水器具和设备成本每户各台设备共计4800元/户, 一般器具为3000元/户, 共计526户.

1.3 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分析

从表1可以计算出, 项目单位面积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为47.72元/m2。其中,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增量成本最大, 为168.75万元, 其次是节水器具和设备为94.4万元, 增量成本较大的技术增量集中在非传统水源利用、节水器具、建筑节能等方面。

2 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的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具体如图1。

2.1 节能技术经济效益

(1) 围护结构。通常将绿色建筑与参照建筑全年能耗进行模拟对比。本项目采用能耗模拟软件e Quest, 计算出设计建筑年能耗占参照建筑年能耗的比率为78.6%。由于我省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标准, 围护结构部分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已变成强制性要求;但“绿标”“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故此处仍将能耗模拟列为技术增量。

(2) 可再生能源利用。本项目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热水系统, 通过计算可得出节能量, 再乘以相应能源价格即为年节能效益,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水的比热容, 4200J/ (kg·℃) ;m:年产热水质量

t初:自来水初始温度;t末:自来水加热达到的温度;ηwh:太阳能热水器能效;λ:能源换算系数, 2.778e-7k W·h/J。

该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共375户, 假设1户每天的用热水量为50L/d, 年用热水量为18250kg, 则该栋建筑年用热水总量为6843.75t。自来水初始温度为20℃, 加热达到的温度为60℃, 太阳能热水器能效比按50%计算, 该项目所在地电价为0.52元/度计算, 计算出太阳能热水器年节能效益为83044元。

2.2 节水技术经济效益

雨水收集:全年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的需水量共6646.34m3, 收集的场地雨水共7809.79m3, 水价P水=3元/m3

式中:△Q水t:第t种技术节水量;P水:水价。

按照上述公式可计算出项目的雨水收集系统年效益为23429.37元。

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下降的潜力分析

造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下降的原因, 除了绿色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实现绿色建筑要求的产品和材料的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外, 还包括: (1) 节能标准的提高。河北省2011年开始执行修订后的居住建筑节能65%标准, 对围护结构保温措施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部分增量就变成了项目的强制性要求。 (2) 政策要求对增量成本的影响。自2008年开始, 河北省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技术, 要求:12层及以下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实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饭店等热水消耗大户, 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对于太阳能热水这部分的增量也可能变为基准建筑成本。 (3) 项目定位目标明确。项目定位趋于理性, 不再一味追求绿色建筑的新概念和过高品质, 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注意实际效果, 充分考虑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4) 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开展时间对增量成本的影响。在不同项目阶段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和绿色建筑设计对增量成本也产生直接影响, 越是在项目前期, 增量成本将越低。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住宅小区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成本节约的分析, 分析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并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绿色建筑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关键内容, 为投资决策者在方案选择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绿色住宅小区,增量成本,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经济年鉴, 河北省统计局.

[2]叶祖达.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

[3]孙大明.当前中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研究[J].学术研究.

[4]伍倩仪.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07.

技术增量成本 篇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着力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绿色建筑正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此,研究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和效益问题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所研究的有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工程造价,但对后期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方面的考虑较为欠缺。根据美国的经验,前期施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0%左右,而运营和维护成本占80%之多,这可以说明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在总成本中举足轻重。绿色建筑的前期施工成本有所增加,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产生节约效益,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因此,本文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营阶段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

1 绿色建筑成本与效益分析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在建筑前面加上“绿色”,说明建筑要像植物一样勃勃生机,而达到生态环保的效果。不同国家的学者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各不相同,比较典型的定义可归纳为表1。

根据表1中的几种说法,绿色建筑的定义可归纳为:建筑能节约能源和资源;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同自然友好相处,达到人、建筑、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1 绿色建筑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指的是从项目前期决策直到拆除等整个过程发生的费用。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成本可分为决策设计4个部分[5],如表2所示。

1.2 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根据不同的方法对绿色建筑效益分类,大体上可以把绿色建筑的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表3所示。

2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成本

2.1 增量成本的定义

从经济学角度看,增量成本即在现有的技术及生产条件下,增加特定的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是一种边际成本的概念[6]。

从微观角度看,应紧扣增量成本带来的效益。在进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时,应着重考虑使用过程中增量成本能够带来的能源节约等经济效益,以及降低污染和技术示范操作等带来的环境和社会边际效益[7]。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指按目前国家或地方要求的节能设计标准,同时依照当地的材料、设备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定价的项目作为基准方案成本,绿色建筑方案相对于基准方案应采用绿色技术或节能设备而增多的成本[8]。基准方案成本是增量成本计算的起点[9]。因而,只有采用绿色技术或节能设备而增多的成本才能称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10]。

2.2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成本测算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主要以运营单位与住户为利益相关方。为了节能、节水与保护居住环境,可在运营阶段采取如表4的措施。

若记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增量成本为C运营,则有:

3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效益测算

据前文,绿色建筑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类效益。经济效益可经过计算净现值直接求得,而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属于隐性效益,需要进行货币量化方能与经济效益一并计算。

3.1 运营阶段增量经济效益

主要体现在采取绿色措施后导致运营费用的降低。

1)节能经济效益。指应用节能技术与设备后降低的能耗而进行的货币化。分别从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理解节能经济效益,见表5。

因此运营阶段节能经济效益S运能为上述五者之和。即:

上述内容的详细测算过程可参考文献[11]。

2)节水经济效益。该经济效益可从节水系统和设备、综合利用新型水源与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来考虑。

与计算节能经济效益一样,运营阶段的节水经济效益S运水,等于上述几者之和,即:

3.2 运营阶段增量环境效益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采取“四节”措施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后能减小生病概率使医疗丧葬成本降低,具体见表6。

综上,绿色建筑产生的环境效益可按下式计算:

3.3 运营阶段增量社会效益

绿色建筑社会效益指的是绿色建筑对改善使用者生活水平等社会福利方面所做的贡献。本文将从节约的排污费与宜居福利的提高这两方面来分析运营阶段的增量社会效益,具体见表7。

故绿色建筑的社会增量效益S社会为节省的排污费用S排污与宜居福利S宜居福利之和,即:

据上述分析,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增量效益S运营为:

4 案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X市某高层办公建筑,由A、B、C三栋高层办公楼组成,总用地面积约为45 100 m2,总建筑面积114 536 m2。

4.2 相关技术特征

4.2.1 分户分类计量

为了避免水电的浪费,安装独立水表与电表,方便监察与管理。

4.2.2 智能系统

本项目在每栋楼设置一套楼宇自监控系统,利用节能软件和能源管理系统自动监测各个设备,提高电能管理水平。

4.3 运营阶段增量成本

4.3.1 分类分户计量

本项目对水电分项计量带来的增量成本为43.16万元,即C运营分户为43.16万元。

4.3.2 完善的智能化系统

本项目配备的智能系统产生的增量成本为137.28万元。

据式(1)可得,

C运营=43.16+137.28=180.44(万元)

4.4 运营阶段增量效益

4.4.1 经济效益

4.4.1. 1 节能效益

1)围护结构、空调、照明节能。据相关资料显示,所采取的三个措施使项目节能20%,通过换算,得出每年节电2 019.12 MWh,假设当时X市电费为0.798元/(k W·h),则:

S围护+S空调+S照明=0.798×2 019.12×1 000=161.13(万元)

2)新能源节能。本项目采用的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已知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路灯每年可节约电量为262.96 MW·h,则使用新能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为:

S新能源=0.798×262.96×1 000=20.98(万元)

3)节能设备。本项目采用的围护结构与太阳能等,减少了空调与变压器的配备量,共节约30万元,由式(2)得:

S运能=(161.13+20.98)×(p/A,12%,40)+30=1 531.13(万元)

4.4.1. 2 中水节水

本项目采用市政中水冲厕,节约用水量77.39%。结合设计参数,可知工作日内每日中水用水量为300 m3,若一年有250个工作日,则该项目节水量为256 711.63 m3/年,假设X市商业用水价格为6.7元/t,则据式(3)可得:

S运水=256 711.63×6.7×(p/A,12%,40)=256 711.63×6.7×8.243=1 417.77(万元)

4.4.2 环境效益

4.4.2. 1 减排效益

该项目运用上述绿色措施后,每年可节约243.32万k W·h电,每k W·h电相当于0.404 kg标准煤,则据式(4)可算出该项目年减排效益为:

S减排=733.5×243.32×10 000×0.4040/1 000=72.10(万元)

4.4.2. 2 生产力和健康效益

若CO2浓度超标,则工作人员会感觉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该项目在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安装了CO2传感器,对室内CO2浓度进行监控,从而保证室内环境。经测算,已知1 m2绿色建筑可带来153.23元效益,则该项目产生的总生产力和健康效益为:

S生产力和健康效益=153.23×114 536=1 755.04(万元)

4.4.2. 3 减少维护的费用

该项目减少维护费用产生的增量效益为:

S维护=3.32×114 536/20=1.90(万元)

综上,得出该项目的环境效益为:

S环境=(72.10×1 755.04+1.90)×8.243=15 076.78(万元)

4.4.3 社会效益

因本项目为办公楼,故不考虑宜居福利,所以社会效益主要是节约的排污费。已知设计方案中冷却塔补水量为430 m3/d,绿化用水量为24 m3/d,该项目污水废水量取冷却塔补水、绿化用水量的90%计算,故每年可节约污水废水排量:

Q排水=(430+24)×250×0.9=10.215(万m3)

若X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为1.20元/m3,则据式(4)得出该项目年排污费可节约:

S减排=10.215×1.20=12.26(万元)

因此S社会=12.26×8.243=101.06(万元)

按式(8)可计算出,该项目运营阶段增量效益为:S运营=1 531.13+1 417.77+15 076.78+101.06=18 126.74(万元)

5 结语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成长较为缓慢,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仍然主要是公共建筑在通过绿色建筑评价的工程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在住宅项目中难以推进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增量成本。因而,准确理解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及其构成,有利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利用合理的方法分摊其增量成本,有利于对绿色建筑整个寿命周期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保障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茹继平.绿色建筑与住区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1999(10):31-32.

[3]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赵安起,马欣伯.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阐释[J].建设科技,2011(7):30-33.

[5]陈偲勤.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以及发展对策[J].建筑节能,2009(10):53-56.

[6]司先秀.长期增量成本测算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5.

[7]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0.

[8]马素珍、孙大明、邵文稀.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2010,26(6):91-94.

[9]李菊,孙大明.住宅建筑绿色生态技术增量成本统计分析[J].住宅科技,2008(8):16-19.

[10]曹申.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1):54-57.

[11]刘秀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投资决策模型 篇3

绿色建筑的推行、认证已经实施多年, 在设计和材料选用上使用环保节能的材料,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效果, 是推行绿色建筑的目的和意义, 但这也会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房地产项目如何控制成本, 增加利润, 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也是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建筑成本增加后能不能产生收益, 影响着建设方的投资决策。文章针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及投资回报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并从投资人角度对其进行经济评价, 建立决策模型, 为建设项目绿色建筑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1 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分析

1.1 增量成本类型的划分

绿色建筑项目的生命周期, 包括绿色建筑建设、拆除、建筑物回收的各个方面。因此, 为了达到相应的绿色建筑标准, 相对于基准建筑方案, 增加费用应该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成本计算。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成本包括:绿色建筑设计和咨询费用、绿色建筑建造和绿色建材增加的成本、绿色建筑拆除和运营维护成本。

绿色建筑的成本, 按成本承担的主体不同, 可分为建设单位成本、购买方成本、社会承担成本。在这些成本中, 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成本增加由建设方承担;建设方和消费者承担维护阶段增加的成本;回收阶段成本由消费者和社会承担。

1.2 建设方投资的成本增量

可将建设方的投资成本用C表示, 设计成本为Cd、建设成本蓝筱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投资决策模型为Cp、认证成本为Cr, 运行维护的成本为Cy, 则作为决策模型的成本增量输入项为:

即每个决策模型有4个成本输入项C=i, i=1, 2, 3, 4。

2 绿色建筑的投资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虽然在设计和建造阶段的成本较高, 但是仍能带来效益。绿色建筑的效益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主要包括:资源的有效使用, 如:能够节材、节约能耗、减少水、电资源的消耗等。间接效益指的是由绿色建筑带来的不仅仅属于投资者的效益, 这些效益对社会和环境有利, 由社会成员所共享。

绿色建筑会给投资主体带来增量效益, 投资方获得的增量效益也可以通过经济价值来比较衡量。绿色建筑的投资主体增量效益包括以下几类:

1) 财政激励效益 (Rg) , 建设方可能得到政府在支持绿色建筑运营方面的财政激励 (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 ;

2) 销售效益 (Rs) , 是增量收益最重要的组成, 即建设方通过建设绿色建筑获得的产品增值, 销售价格提高带来的经济收益;

3) 无形收益 (Rp) , 主要是指企业通过绿色建筑, 增加品牌价值, 提高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这些收益, 虽然不是直接的, 但在某种程度上,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建设方在持有和运营绿色建筑时期, 通过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优势, 产生的运营成本降低, 带来了收益 (Rl) 。

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在目前的研究中较难用经济价值准确的反映, 在以上的增量效益中, 受到投资人关注的是财政激励效益和销售价格提升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对投资者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目前, 对绿色建筑产出的生产力提升及企业品牌价值的经济效益研究则还较为缺乏。

增量效益的识别计算方法:

可将建设方的绿色建筑整体的效益设为投资收益函数, 用R (x) 表示。则作为决策模型的效益增量输出项, 投资收益函数为R (x) =Rg+Rp+Rs+Rl。

即每个决策模型有4个效益增量输出即x=i, i=1, 2, 3, 4。

3 增量成本效益投资回报决策模型

3.1 建模的假设及分析框架

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效益, 可以使用数学模型进行评价, 分析绿色建筑投资的回报情况。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 增量投资成本效益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投资效益问题, 即通过最低成本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了便于开展数学分析, 将影响增量投资的成本和效益的因素统一定义为函数形式, 并假设投资成本函数为C (x) , 投资收益函数为R (x) 。根据设计目标, 企业在决策阶段, 需要对不同的建设方案进行比选, 初定了n个备选方案, 每个方案由于各成本因素投入的不同, 产生的投资收益也不同, 投资回报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而成本因素和收益输出, 由于影响因素复杂, 投入和产出不为线性关系, 因而决策过程抽象。在建模中, 假设每个成本和收益因素在函数中都有一定的权重, 选取权系数v和u, 形成“成本收益”决策模型框架。

则投资回报得益函数期望值为:

根据分析, 确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 b为效益增量;g为建筑环境;t为传统建筑环境;P为绿色建筑元素价格;Q为元素数量;C为元素成本。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经济价值度量评估。对于绿色建筑而言, 增加价值对比可以通过传统建筑和绿色建筑对比来衡量, 用下式表示:

上式表示在g和t两种状态下, 由于数量、成本和价格变化所产生的增量效益变化。上式也可变为比值形式, 如下所示:

上述收益函数:E (bi) =pg/pt, 其中, pg为绿色建筑的建造收益;pt为传统建筑的建造收益, 根据V=B/C的价值比值做标准化处理:标准参照建筑的值都以百分数的形式表达。VP>1, 表明绿色建筑值得建造, 反之则不值得建造。

3.2 模型求解

决策模型的效率评价指数h为:

选取权系数u和v, 满足1, i=1, 2, 3, …, n。

如果对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估, 则以v, u为变量, 以效率指数作为目标, 就形成目标函数模型:

各成本及效益参数变量可列为组合。即为:s*= (a*1, …, a*i, …, a*n) , 其中, i=1, 2, …, n。写为向量的形式即为:gi= (G1, G2, G3, …, Gi) ;ti= (t1, t2, t3, …, ti) , ui= (u1, u2, u3, …, ui) ;vi= (v1, v2, v3, …, vi) 。

引入松弛变量m1及剩余变量m2, 将不等式约束转化为等式约束, 即为:

将之前预先设定的方案代入以上对偶规划求解, 求得λ的值, 即为评价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数。可将以上模型规划转化成对偶规划, 将可预计评估绿色建筑项目的输入输出数据代入规划进行求解。

4 增量成本投资决策模型的诊释

1) 决策模型和对偶规划均存在可行解, 即存在最优值。假设绿色建筑决策单元可能存在最大值, 通过分析模型的最大值与成本收益的关系, 可以确定模型中的各项数据在投资回报中的权重关系, 也可以确定哪些成本增量仍需改进。

2) h值越大越好。h=1时, 表示增量成本和效益相同。h>1时, 表示效益高于增量成本。反之, h<1时, 成本高于效益。

3) 通过模型分析投资回报与成本的关系, 可以得出提高绿色建筑项目效益的方案, 如果预期收益降低, 最优策略成本也要相应的降低, 根据以上公式可知, 随着增量成本的降低, 项目取得收益的概率将增大。

4) 通过对模型的求解, 我们也可以分析出绿色建筑的规模数量对收益产生的影响, 如果规模数量增大, 预期收益的绝对数值也会增大。

5 结语

建立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投资成本估算模型, 分析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效益, 设计、管理好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 将为今后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开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分析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及投资回报的关系, 从投资人角度对其进行了经济评价, 并建立了投资决策模型, 计算研究了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效益, 有利于推动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决策模型,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技术增量成本 篇4

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CC)最早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最先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它克服了传统企业成本管理仅注重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的局限性,将企业成本管理的视角向前延伸至研发设计阶段,向后延伸至售后服务及报废回收处理阶段,拓宽了成本管理的视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认为,LCC是包括对产品规划、设计和制造等成本管理的技术,重点强调产品的制造成本。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强和产品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对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推进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最大源动力是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由此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此,企业必须从产品寿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顾客需求的变化,产品价值的变化,最终通过成本分析来对产品进行重新的调整、设计、制造,以达到获取市场份额,满足客户需求,增加企业利润。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前后成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而产生一定的引致成本和不可回避成本。产品成本的管理是各项成本活动之间进行相互权衡,最终达到全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的一个过程。由此,要围绕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产品功能及质量等的改造和设计,以顾客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和企业成本增量的变化来综合权衡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本文利用增量分析的方法来将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及其结构和产品价值进行综合权衡,进而达到企业成本降低和价值增强的目的。

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视角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传统的成本管理强调的生产者所归属的成本包括制造和相关管理成本。基于企业的角度,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主要内容有:产品生产之前的研究开发费用;生产成本:生产过程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营销成本:营销过程发生的包装费、储存费、运输费、广告费等。然而从更为广泛的战略的角度来看,生产者视角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应该包括整个产品从概念化到最后产品报废处置的所有属于企业负担的成本。可以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为两个方面:在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和在企业外部发生的成本(主要是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产品更换、维修、保证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消费需求的千变万化,这种发生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各种归属于企业承担的成本日益增加,如售后服务部门的运营费用,产品的召回费用,处理顾客投诉的费用等等。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成本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要降低顾客的使用成本,尽可能的消除顾客投诉和召回等方面的成本就需要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投入,这反过来又会增加企业的内部研发和生产成本,这就是一个综合权衡的问题,最终希望能够达到总成本最小的目的,如果单纯的强调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显然有时候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二)消费者(使用者)视角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消费者视角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应该包括从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系列相关费用,如购置成本(买价)、运输成本、能源消费成本,投诉成本,报废成本等。消费者视角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购置成本,如买价、运费、安装费、保险费等;运行维护成本指为实现消费者所要求的功能所消耗的成本,如能源耗费支出、维护支出等;报废成本指产品报废时处置相关资产所发生的人工费、运费等。使用者视角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是一个从产品使用角度来讲的更为广泛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概念。所有权总成本(TCO,the Total Cost of Ownership)就是从购买方(使用者)角度来对所购产品成本进行分析和确认的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所有权总成本(TCO)除了包括采购成本之外,还包括和供应商的签约成本,对供应商的确认和质量认定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使用成本,处置成本等方面。研究发现与产品购置相关的成本占全部制造业产品总成本的63.5%,占非制造业总成本的25%。TCO与传统成本管理中的购置成本和订货成本有区别的。传统的购置成本仅仅包括相关采购成本、储存成本和保险储备储备,而TCO除了上述成本之外还包括使用成本,处置成本等方面。所以,TCO更便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和产品购置的决策。Ellram认为采用TCO的成本管理方法具有以下优势:绩效评价、决策制定、交流、信息洞悉和提供持续改进。TCO提供了准确判断相关成本和引致成本有利方法,从而为消费者或者企业制定采购计划提供了丰富的成本信息。

(三)社会视角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Krozer认为对产品健康和环境质量的要求推动了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发展,这些健康和环境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来自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企业、社会团体。他们由于产品使用带来的灾难和损失致使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等方面必须考虑相关质量问题,特别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方面。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为两部分:企业内部成本和企业外部成本。企业外部成本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不需要承担的成本,如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等,这种外部成本也可以称为社会成本。从整个社会角度,产品的社会生命周期成本将成本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者和用户承担的成本,还包括由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环境成本,即产品的社会生命周期成本在产品的总成本中引入了环境成本。在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评价中考虑了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包括能源)消耗的影响和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其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对地区或全球环境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酸化、富氮、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则主要侧重于对车间、工作室等小范围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影响。对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排出的废弃物及噪声造成的影响。对资源(能源)消耗的影响主要是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输入的材料、辅料和能源对资源消耗的影响,而且资源又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殷俊明等人认为废弃成本主要指产品和包装物废弃后所发生的废物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成本;环境损害成本主要指由于产品使用和废弃后对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保护、恢复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大体上包括保护成本、恢复成本、再生成本、替代成本、损失成本等。尽管许多社会成本都没有真正的反映到企业的成本决策中,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使用中所产生的功能性问题,更多是使用过程中对人的污染,对人健康的损害以及产品处置等方面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污染。这种社会成本往往和企业前期的设计和生产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企业需要综合权衡产品寿命周期的总成本,以期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的。

三、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综合权衡的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方法(VCA)

企业是价值创造的实体,从产品研发、材料采购、生产活动到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价值创造活动,从而形成一个价值创造的链条。如果把整个产业链贯通起来,所有处于这个产业链中的企业都在进行着一系列的价值活动,由此形成一个无形的更广泛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这个价值链中的一个部分。价值链框架是一种将整个链条——从基本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战略性的分解到相关活动,进而更好的理解成本活动和差异化根源的一种有用工具。这些处于价值链中的各种活动都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消耗相应的资源,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可以对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活动成本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以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以价值为核心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把传统的成本分析提升到产品生命周期全部成本的高度,从而有助于把产品寿命周期全部成本和产品功能与产品价值充分的融合起来。Dekke把价值链分析方法(VCA)看作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分析工具。任何一个成本活动都要为企业最后的整体价值带来一定的增值。价值链分析是对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成本活动分解为若干部分,然后以成本活动的价值创造和成本付出进行对比,从而来判断成本活动是否为增值活动。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成本活动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活动包括从产品概念化开始,经产品设计等到产品售后服务为止的整个过程。而横向活动包括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和后勤支持服务过程。如(图1)所示。

企业管理活动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后勤支持服务活动包括供水供电,运输管理,房产管理等。纵向的活动是企业产品寿命周期中最为基础的活动,而其他的企业管理活动和后勤支持服务活动是由此产生的引致成本活动。在此基础上,产品价值链的分析要以产品寿命周期的基本活动为关键分析对象,同时关注相应的引致成本活动。价值链分析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是否满足消费者或者使用者的需求为依据。一般来讲,顾客的需求紧紧围绕产品的功能、质量、时间为基本条件。整个价值链的分析就以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时间来展开。价值链实际是一个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及时、高质量产品功能的价值叠加和价值传送过程。每个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创造成本,这些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成本可以通过不同的产品寿命周期阶段分析反映出来。Shank强调一个企业要获得和维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对整个价值创造系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自己参与的一些价值活动的把握。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总成本结构权衡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产品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成本活动的成本分布和优化;二是不同阶段各种活动的成本与其价值创造的权衡分析。首先是通过市场分析,了解消费者或者产品使用者对产品价值的需求,包括功能,质量和时间。价值链的分析要建立在以客户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分析为价值链分析的起点。其次,将客户需要的价值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各项活动中进行细分,确定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可以借助价值工程、功能——成本分析方法对每一项活动进行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分析。如要提高产品的传输速度,缩短生命周期整体时间,产品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相应的部件组合,生产流程,物流配送方面的改进,从而找到提高传输速度的关键价值创造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活动分析来确定有利于缩短时间的关键作业活动等。第三,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产品寿命周期内各活动成本与价值创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成本活动是否为非增值活动,这样从根本上探寻产生成本的根源,通过减少非增值成本活动来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这里并不是对产品成本与收入的对比,而是对每个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与价值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每个作业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进而判断作业活动的存在意义。最后,产品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成本的优化主要是将各阶段的成本进行细化,寻找总成本最低的点。从产品的概念化和设计阶段对这些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和价值创造的情况有一个预先的判断。从产品寿命周期的基本成本活动(纵向)来看,前项的成本活动对后项的成本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一旦前项成本活动发生或确定,后项成本活动往往很难再削减下来,如此类推,产品的概念化和产品设计就成为整个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重中之重。以价值为中心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融合了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价值分析和质量功能展开(QFD)的分析方法,将以价值为中心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程序可以分为以下方面:定义产品功能结构;确定产品功能的权重因子;提出概念化的产品设计和产品组件,以及估计相关组件的成本;根据组件对产品的功能贡献程度来确定组件达到权重因子;计算过去产品寿命周期内相关组件的成本水平(尽量以流程为中心);估算相应的功能成本,确定其价值图;建立在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基础上优选组件(即二次设计)。

(二)增量成本(边际成本)分析方法

在整个产品寿命周期的活动中,每个阶段都是产品价值的完善和叠加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增加过程。即使在产品的客户使用过程中,产品的价值也是在随着不断的实体保持来体现产品价值的进一步延伸,所以,售后服务的成本支出表现为产品价值的保持和延续。因此,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可以使用经济学中关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一般来讲,产品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随着产品价值的增加而增加,但从产品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来看,除了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之外的其他成本都会随着产品设计成本的增加而下降,因为产品设计付出的越大,考虑的因素越多,后面作业活动可能带来的成本会下降,当然,这里要有一个设计阶段与其他成本活动进行权衡的问题。

技术增量成本 篇5

一、消费积分的增量成本法

1. 增量成本法的含义。

增量成本法指的是将消费积分的兑换视为消费积分行为的组成部分,视作因消费积分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可靠地预计并加以确认的一种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第十九条规定:与同一交易或其他事项有关的收入和费用应同时加以确认。其符合通常所称的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要求一个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和计量,增量成本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2. 增量成本法下的账务处理。

将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取得的收入全部确认为当期的销售收入,而将该消费积分部分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预计提供免费或打折商品或服务的成本,确认为“销售费用”和“预计负债”,待实际使用积分兑换商品时,再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做视同销售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兑换金额确认收入,冲销预计负债,同时结转成本。

例如,某家电公司在节假日搞活动,凡消费满1 000元赠送50积分(积分面值为1元)。该公司取得收入100 000元,则赠送总价值为5 000元积分时,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实际兑换积分时,借记“预计负债”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未被兑换的部分,借记“预计负债”科目,贷记“销售费用”科目。

虽然增量成本法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十分广泛,但在我国,其在航空公司、商业百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应用得并不广泛。增量成本法因为处理起来简单易行,所以很多企业采用,但是因其虚增了费用,从而无形中减少或影响了企业利润,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二、消费积分的递延收益法

1. 递延收益法的含义。

递延收益法指的是在销售业务发生、记录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按照公允价值在销售确认的收入和消费积分赠券之间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作为递延收益的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第十三条规定:“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反映交易的实质,有必要运用确认标准确认单项交易中的可分割部分。例如,当一个产品的售价中包括了一项可分割的售后服务费用,该金额应作递延收益处理,并在服务实际提供的期间再确认为收入”。

2. 递延收益法下的账务处理。

我国财政部2008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对递延收益法也作了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产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已经进行的处理与该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在递延收益法下,企业在最初取得收入时将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而积分对价部分收入确认为一项其他负债———“递延收益”。企业需要在本次销售结束后,根据奖励积分的兑换价值、历史客户分布区间和积分兑换率等实际情况来测算预计将兑换的积分的公允价值。

例如,某航空公司规定,顾客每飞行10 000里便可获赠500里的免费飞行服务。在此消费积分计划下,航空公司可以根据里程数来分配收入,即把顾客付款的10 000/10 500部分于收款时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而另外的500/10 500部分在收款时确认为“递延收益”。若积分被兑换或者逾期未被兑换,则将计入“递延收益”的相关金额转入“主营业务收入”中;若积分兑换为第三方提供,则还要计入相关费用类项目,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递延收益法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被扭曲,造成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比例关系和财务比率之间缺乏可比性,从而容易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解。二是把收入人为分为两部分,造成企业所得税的延迟支付,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三是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容易造成会计人员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原则理解的混乱。

三、增量成本法与递延收益法的比较

增量成本法与递延收益法均为国外企业常用的两种方法。其有相似之处,比如两种方法在客户兑换消费积分时,主营业务收入的期末余额是相同的。若客户在规定时间不兑换消费积分,主营业务收入的期末余额也是相同的。但是两种方法在初始取得收入时确认的收入金额不一样,这是两方法的最大区别。具体来说,增量成本法在初始取得收款或应付款时全部确认为收入,而递延收益法则把收到的顾客付款看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该交易引起的收入,另一部分是奖励消费积分引起的收入。当这项交易完成时,企业仅确认前一部分收入,而把另一部分收入予以递延,直到顾客兑换奖励积分时,企业才确认被递延的收入。

两种方法下收入确认金额之所以不同,笔者认为是使用者对收入的理解不同所致。赞同或使用增量成本法的人认为,在初始取得收入款项时,只要企业提供了产品或劳务(不含后来奖励的产品或劳务),就可以初始全部确认为收益。因为风险已经转移了,今后顾客是否进行积分消费,都不会影响收益的确认。而使用递延收益法的人则认为,不能一次性全部确认为收入,因为收益风险没有全部转移,要分期确认。

到底能否全部一次性确认为收入呢?风险到底在初始交易时有没有转移?笔者认为,不管客户有没有享受消费积分带来的实惠,企业都可以确认收入,因为其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比如上述提到的航空公司的消费积分计划,只要航空公司提供了10 000里的飞行服务,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服务或产品没出什么质量问题,企业就可以初始确认全部收入。另外,笔者联想到企业现金折扣的账务处理。对于现金折扣,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使用总价法进行核算。企业收到顾客支付的价款时,全部作为收入处理,以后顾客使用或享受现金折扣时,折扣部分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同时减少应收账款的金额。笔者认为,消费积分的增量成本法和现金折扣的总价法比较相似,可以仿效处理。因此,笔者比较赞同使用增量成本法,希望这一方法能在我国的企业中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让增量练习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篇6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信息技术第七课《多变的形状》时, 教师通常是对画图程序中直线、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与一些菜单命令逐级一一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 有的学生三下五除二地画完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甚至还完成了第八课的内容, 为教学楼添上了颜色, 然后就等待着下课, 无所事事。这部分学生显然早已熟练地掌握画图程序, 觉得课程任务缺乏挑战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对电脑并没有多大兴趣, 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不仅接受能力差, 而且自学能力也不强, 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这样的课堂中, 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丧失学习兴趣, 基础差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进度、落于人后, 甚至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 主要在于目前小学信息课堂教学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要改善这种状况,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差异对待, 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由此想到了增量设计, 为所有的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增量练习,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争取让学生都有所提高,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 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增量练习的设计原则

增量练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将教学内容分为一系列渐进式的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堂练习中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 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激发其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并促进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笔者在几年来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及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增量练习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一) 尊重差异原则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设置不同的增量练习, 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 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 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按不同的要求给予评价, 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 四年级学生刚开始练习打字时, 对之前从没有或者很少接触电脑的学生, 教师要求其能够熟记相应的指法摆放位置并能够在记事本中输入26个英文字母即可;对已经会输入英文字母的学生, 则要求其牢记指法标准并尝试练习拼音输入法;对已能应用中文输入法输入的学生则要求规范指法并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打字任务。设计增量练习时, 应尊重差异,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使他们从“被动式接受”发展成“主动式探求”, 这样既可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又能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 循序渐进原则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 学生程度差异十分明显。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 (以游戏为主) , 而有些学生则因为家庭原因从未玩过电脑。因此, 课堂教学应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教师应设计一套良好的增量练习。例如, 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多变的形状》的基本任务是:熟练打开“画图”软件, 使用粗细不同的直线和矩形等工具画出大楼的外形;拓展任务是:利用椭圆形和圆角矩形等工具, 画出多变的窗子, 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对于每一个学生, 都应要求先完成基本任务后再去挑战拓展任务。对于两个任务都已完成的学生, 则应要求他们学会用撤销功能修改画错的地方, 最后保存画好的成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应设计一些提高性的题目, 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达成度不高的学生, 则应指导他们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任务, 循序渐进。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三、增量练习的实践策略

(一) 直面差异, 布置阶梯型增量设计

首先, 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增量练习。例如, 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初识画图程序》增量练习设计中, 对于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只要求熟练打开“画图”软件, 掌握用铅笔、橡皮工具画出不同形态的小树苗;对于能够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要求使用不同笔头、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刷子”添加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提高要求, 让他们打开“金山画王”软件, 结合“画图”软件中的操作, 完成一幅图画。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 如有兴趣和时间, 还可去尝试上一阶层的练习。这样的阶梯型增量练习设计, 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能飞的飞起来, 能跑的跑起来, 能走的走快些。

其次,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 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统一教学,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时间的分配则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自行掌控。例如复制粘贴操作这一课, 对基本操作已经掌握的学生, 可以结合书本内容, 让其自学“金山画王”等其他软件操作;对于中间层的学生, 让他们练习基本操作, 熟练后再进行一些页面排版美化操作;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 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 让他们熟练基本的操作。

阶梯型增量练习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从学生兴冲冲地跑进机房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肯离去的现象也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上交作业的横向和纵向对比, 笔者看到学生的各个环节作业不但及时完成而且成果可喜。增量练习进入课堂不仅使所有学生都学到知识, 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 区别对待, 巧用兴趣型增量设计

在课堂中给学生分层时, 笔者采用模糊分层, 即分层结果从不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 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分层的出发点, 区别对待每位学生, 寻求兴趣的切入点。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 其原因除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外, 更主要的是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 在三年级第八课《多彩的图画》教学中, 笔者对学生做了课前调查——最爱的动画片人物, 然后将他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制作成素材。这样, 他们在为图画填色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眼前自己喜欢的素材所吸引, 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通过添加兴趣型增量练习这种任务模式, 学生会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 真正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另外, 增量练习进入课堂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这就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加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碰到问题, 不再像以前一样, 马上问教师, 而是先问小组成员, 如果解决不了的, 再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一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 首尾兼顾, 采用创新型增量设计

增量练习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富有创意的游戏式创新型作业, 将所学的知识蕴含于游戏中, 使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作业形式, 首尾兼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笔者在三年级第九课《复制与变换》中讲解千姿百态的变化时, 将知识点蕴含于“母鸡下蛋”的例子中:随着不断的复制粘贴, 母鸡下的蛋会越来越多, 然后通过旋转将鸡蛋码放整齐。学生在教师演示时都跃跃欲试, 感觉就像游戏闯关一样, 完成复制粘贴的鸡蛋越多, 闯关越多。在最后的作业中笔者发现, 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 你追我赶, 相互比较谁完成的鸡蛋数量多, 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布置游戏型的增量任务,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结语

技术增量成本 篇7

1 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 的原理是将屏障膜置于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 阻止成纤维细胞长入骨缺损区, 同时保护血凝块, 实现骨缺损区的骨修复再生[3]。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 结果可预期, 缺点是不适用于骨缺损量大的区域。GBR技术成败的关键在于生物膜, 常用的生物膜材料分为可吸收胶原膜和不可吸收膜两大类。

可吸收膜胶原膜和不可吸收膜, 如PTFE膜在临床操作中往往需要与植骨材料联合应用, 以防止膜塌陷, 维持稳定的成骨空间。但可吸收胶原膜可能导致术区炎症反应, 不可吸收膜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钛网和钛网加强型e PTFE膜作为不可吸收膜, 可辅助维持骨再生的空间, 增加成骨量, 在骨再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4,5]。钛网应用在水平-垂直联合骨缺损时, 能够获得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 但应用钛网需小心谨慎操作, 预防伤口裂开和钛网暴露。

血液提取物如第2代富血小板血纤蛋白 (platelet-rich fibrin, PRF) 也可以作为屏障膜置于植骨材料及上颌窦侧壁开窗口的表面[6]。PRF含有能够促进骨再生的生长因子, 能够促进植骨区骨组织再生。

2 骨劈开术

骨劈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骨增量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合适, 根方有足够的骨质, 但牙槽骨宽度不足。缺牙区牙槽骨宽度需在3 mm以上, 这样劈开后唇腭侧骨板均可保证大于1 mm[7]。该技术多应用在上颌骨, 下颌骨唇颊侧骨质致密, 易出现骨折, 但临床对下颌后牙“刀刃状”牙槽骨骨吸收也会采用该技术。

传统骨劈开技术采用薄的锲形骨凿插入骨缝内以增加骨宽度。近年来有学者[8]使用超声骨刀进行骨劈开, 超声骨刀是一种压电式超声发生器, 其特点是大功率和精确, 用于骨劈开等精细手术操作, 可保存骨量, 减少骨丧失。

骨劈开术需要保证种植体唇腭侧骨板有一定的厚度, 尽量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以缩短治疗周期, 提高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但在应用该技术的同时要注意种植体的唇颊向角度, 有时可能会影响到上部结构的修复。此外, 术后也会出现种植体颈部边缘骨的吸收等, 必须合理应用该技术。

3 骨挤压术

上颌前牙和双尖牙缺失后, 牙槽骨生理性吸收和改建, 常常导致剩余牙槽骨骨量不足, 或骨密度低骨皮质薄导致无法种植。骨挤压术要求牙槽骨宽度3~5 mm, 使用骨挤压器将种植体周围较为疏松的骨小梁压紧, 以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骨挤压术的优点非常明显, 通过逐级骨挤压, 可提高牙槽骨的骨密度, 增加骨与种植体的接触面积。预备中基本不损失骨量, 且可减少骨穿孔的机会[9]。但也有报道[10]称因过大压力造成周围牙槽骨骨质吸收和种植体周围骨坏死, 因此, 使用骨锤敲击挤压器时力度要均匀, 勿使用过大力量。

4 骨移植技术

骨移植技术是最常用的骨增量技术, 当牙槽骨宽度和高度不足时, 临床上常采取自体骨直接增加骨量, 从而增加牙槽骨的骨量。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诱导、骨传导特性, 目前依然被视为植骨材料的金标准[11], 自体骨主要来源于髂骨及口腔周围骨质。此外, 临床上还常使用异种骨移植材料, 如取自牛骨的Bio-oss[12], 大量文献报道应用Bio-oss可取得良好的植骨效果;人工合成骨材料临床上也常使用, 包括磷酸三钙及羟基磷灰石等[13], 但磷酸三钙的骨吸收速率要高于羟基磷灰石。骨移植技术常常与GBR技术联合使用, 可以增加成骨量, 防止移植骨过度被吸收。

上置法植骨也称块状骨移植[14], 适用于牙槽嵴宽度<3 mm时才选择使用。骨块最常取自颏部或下颌骨外斜线, 经修整塑形后用长钛钉固定于受植区基骨表面, 同时配合使用GBR技术以处理植骨块与基骨间的间隙。onlay优点是可用骨量大, 塑形好, 缺点是要在第二术区取自体骨, 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和风险。

骨环技术是利用骨环创造并维持成骨的空间, 配合种植体同期植入, 能够同时获得垂直骨增量, 抬高牙槽骨高度[15,16]。由于骨环是游离移植, 所以骨环需固定牢靠, 防止微动, 保证基骨有充足的血供, 而且软组织创口要严密关闭。

5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上颌后牙区, 种植手术常常受限于牙槽骨萎缩和 (或) 上颌窦腔气化导致的余留骨量不足。临床上主要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技术来改变上颌窦底位置, 增加上颌后牙区的骨量, 从而解决上颌窦区骨量不足的种植义齿修复难题。

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经多次改良后形成两种主要术式[17,18]:从牙槽嵴顶进行的内提升 (crestal sinus floor elevation, CSFE) 和侧壁开窗的外提升 (lateral sinus floor elevation, LSFE) 。一般来说, 所需提升高度约5 mm时, 采用内提升术式是较为安全的;提升高度超过5 mm时, 需考虑采用侧壁开窗式窦底提升术式。

上颌窦底内提升常使用Summers骨凿, 其理论基础是敲击上颌窦底皮质骨形成细小骨折, 折断的皮质骨可诱导种植体根尖周围骨的再生, 但冲顶过程中若操作不慎可能会造成上颌窦底粘膜穿孔。侧壁开窗外提升通过在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 分离上颌窦粘膜, 直视下抬高窦底粘膜植入骨移植材料, 达到骨增量的目的。其优点是骨增量大, 骨再生多, 窦粘膜不易穿孔, 但手术创伤较大, 术后反应会较重。

为避免窦底粘膜撕裂, 一些学者采用球囊上颌窦水提升[19,20], 将专用球囊放至上颌窦底和粘膜裂隙处, 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 以期利用球囊内的压力均匀推开上颌窦黏膜。还有一种改良方法就是直接利用生理盐水注入上颌窦底, 以帮助分离和抬高窦底黏膜。

有学者通过尝试内镜辅助上颌窦内提升术, 既可实现手术的可视, 又可达到微创的效果[21,22]。

综上所述, 骨增量技术扩大了牙种植手术的适应证, 为种植手术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 展望

目前, 临床上存在多种骨增量技术, 关键是把握好骨增量技术的适应证, 根据手术需要单独或联合使用该技术。相信未来口腔种植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 更多的患者将会享受种植牙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摘要:缺牙区骨量不足是临床常见口腔疾病, 临床种植牙手术常用的骨增量方法有膜引导骨再生技术、骨劈开术、骨挤压术、上颌窦底提升术及骨移植术等, 这些技术既可单独也可联合使用, 对骨增量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作以梳理。

上一篇:平凡也美丽下一篇:电子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