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小议(精选6篇)
固定资产管理小议 篇1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完整与否、运行与保养, 更新改造技术先进程度、抵押、妥当处置等均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及效益, 本人在某国有煤矿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多年, 就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好的不多, 多数企业管理无序, 简言之, 有如下突出问题。
1、购买或建造环节缺乏可行性论证, 盲目性较大, 造成闲置或技术落后, 浪费了企业资金, 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效益。
2、固定生产会计系统控制差。
某些企业固定资产账实常常不符, 购买时就不按实物开票, 张冠李戴, 按消耗品或管理费用报销, 固定资产账表上均无记录, 财务部门也不作备查登记, 致使实物形成账外资产, 在其使用过程发生毁损甚至丢失也不清楚。而账面上的资产有的报废或者实物已不在, 但财务部门仍然照提折旧, 所谓的财产清查要么不进行, 要么走过场, 其存放地点、使用情况和资产现状等完全不清, 造成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混乱, 其资产流失也十分严重。
3、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 使用效能低下, 维护不当, 可
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 资产价值贬损, 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
4、固定资产清理处置不当, 缺乏控制和监督, 资产流失严重。
5、固定资产生产运行过程中, 保养不够, 过度使用, 员工不按规程、误操作造成毁损严重。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为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 企业应建立严细的固定资产会计控制制度。
1、岗位轮换和职务分离制度
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提出申请, 批准人与申请人要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来完成;资产的采购、建造部门要与提出申请的部门分离;资产采购预算的编制人与复核审批人也不能是同一部门或同一人;资产的验收部门和人员与购买或承建部门和人员以及款项支付人员要严格区分开来;固定资产的使用或保管部门与资产记录人员要分离;.企业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应保证有独立于使用、保管及进行账务记录的人员来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审批与资产报废通知单编制人员的职务相分离, 同时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要定期更换, 不得由一人长期担任某职。
2、资产采购预算制度
企业资产采购要编制预算, 不能随性采购, 在实际执行采购中, 要严格按照预算额度进行, 不得超出, 如超出预算数额较大, 要提交报告, 详细说明原因, 履行特别的审批手续。
3、固定资产账簿记录制度
企业要设置完备的会计账簿, 详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不但要设置固定资产总账, 还要设置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 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均应有充分的原始凭证, 决不能出现固定资产的漏记和账外情况。
4、岗位职责分工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不能互相兼任, 要由专职人员担任, 并明细岗位职责, 即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 均应明确划分责任, 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 不得由一人兼任两职, 并要层层把关, 防止舞弊行为。
5、固定资产的清理处置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的清理处置, 包括投资转出、报废、出售等, 均要履行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 根据金额的大小和分管人员的不同对口审批, 并要留有详实的记录。
6、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盘点要形成制度, 每季、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 用以验证账面上所列各项资产是不是存在, 在哪里存放, 使用状况如何, 资产现状怎样及是否存在未入账固定资产等。企业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并应注意查询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情况。
7、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固定资产的使用要节制, 不得过度使用, 要定期进行保养和检修, 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要熟悉资产的性能和特点, 合理妥善地使用, 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害。
8、固定资产的保险制度
固定资产普遍具有价值高的特点, 其被盗或意外毁损等原因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企业应对贵重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 以防止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偶然性因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的措施
1、购买或建造大型固定资产要集体决策, 不能搞“一言
堂”, 要组织多部门成员参加的专家团进行可行性论证, 减少盲目性。
2、企业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 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编
号, 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
3、企业应当强化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 严格操作流程, 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 确保安全运转。
4、企业应加大技改投入, 不断促进固定资产的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设备, 切实做到保持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
面的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查明原因, 追究责任, 妥善处理。
6、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 防范资产流失。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如何关系企业的成败, 是企业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的保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企业应建立的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会计控制制度,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辛茂荀.内部会计控制实务.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固定资产折旧小议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折旧方法;计提基数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在预期的时间内收回所投资金和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就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动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分析,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是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进行补偿的,计提的折旧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探讨并结合多年来回定资产管理的实践工作,对固定资产折旧谈点粗浅体会。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及折旧的范围
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这种磨损和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指由于物质磨损、时间侵蚀、外部事故、破坏因素等原因形成的。无形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固定资产使用效能下降,主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固定资产折旧是一种费用,只是这种费用没有在计提时发生实际的货币资金支出,属非付现成本。这部分费用计提进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偿,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好资金积累。企业在用的固定资产一般均应计提折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设备;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不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未使用、不需用的机器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以前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土地等)。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考虑到的一些必要条件
(一)修理和维修在固定资产折旧分配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修理和维修等日常营业费用,这是因为折旧与修理和维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第一,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直接与维修和修理的程度有关,第二,由于大多数资产均包括许多不同使用年限的部件,许多所谓修理实际上是重置,第三,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效率在逐年下降,特别是当缺乏必要的和及时的修理和维修时,下降的速度更快。
(二)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改变修理和维修费用,可以使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或缩短。
财务管理者已经认识到设备的寿命是有限的,因而必须考虑当资产报废时在账簿上如何处理。近年来,折旧才被认为是在资产使用年限内对其成本或其他价值所进行的系统的分配,称为成本分配法,是将资产的成本或其他价值系统的、台理的在资产的使用年限内进行分配。
三现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方法及比较
(一) 折旧的方法。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率递减法、年金法和偿债基金法等。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二)对几种常见折旧法的探讨 虽然折旧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国允许企业选用的折旧方法只有以下4种: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要变更需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近年来,人们对加速折旧法表示强烈的兴趣,本人也认为此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更加切合实际,覆盖问题更全面,下面仅对直线法和工作量法进行叙述和比较。
(1) 直线法 直线法即平均年限法,它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因而假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服务总成本是相同的,而不管其实际使用程度如何。
由于直线法模式简单,适性广泛,被多数企事业单位选用,而折旧方法有时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都认为直线法最为适宜。此外,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同时直线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忽略了折现因素,按直线法计算的净利,会给人们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照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也证明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合理的。
预期现金收入的递减也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
修理和维修费是逐年递增的,为了补偿递增的修理和维修费,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修理和维修费用与折旧是相关的,应该包括在服务的总成本或净收入的计算中。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基数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额受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计提折旧基数;2折旧年限;3折旧方法;4净残值。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先的
估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相应调整折旧年限,如果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应相应改变折旧方法。制度规定,企业应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五改进固定资产折旧的建议
(一)折旧方法的更新、完善
上述折旧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武断性,而且其所依据的数据,如现金流量或净收入是相当难于计量的变数,因此,折旧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更新、完善。可考虑使用的备选方案是:(1)不需分配的方法而以每期期末的市价来计量剩余资产的价值,(2)以现金流转和资金浣转表代替收益表,避免折旧分配,(3)侧重于使用能够预测的统一折旧方法,而不管其逻辑性;(4)尽量采用折中的分配方法。
从本质上讲,折旧也是一种费用,只不过这一费用没有在计提期间付出实在的货币资金,但这种费用是前期已经发生的支出,而这种支出的收益在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实现,无论是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还是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来讲,计提折旧都是必要的,企业要根据各类折旧方式所适用的条件,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
(二)固定资产折旧以原始价值计算的弊端及建议
折旧是对简单再生产资金的补偿,现行制度以原始价值作为折旧计提基数,这样,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额,只能做到帐面价值上的补偿。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只考虑了资产价值发生减损的情形,在固定资产重置价值升高的情况下,所计提的折旧额并不能做到实物更新上的资金补偿,难以达到实物资本的保全,就不能维持实物规模上的简单再生产。如:一台设备帐面价值原值50万元,重置价值60万元,以帐面原值计提折旧收回的资金为50万元,更新设备时需60万元。用计提的折旧资金更新设备尚有10万元资金缺口。目前,很多企业均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没有按重置成本计提折旧,使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被消耗到其他方面,或者变成虚假利润而分解掉。这样就造成,—方面更新固定资产的资金短缺,另—方面又用虚假利润去上新项目、铺新摊子,项目还没上马,就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设备更新和上新项目的资金都没能落实,反而加重企业负担,使我们看似庞大的企业日益空壳化,形成企业虚盈实亏,无法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
小议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篇3
一、构建公共资产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
(1)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财政预算、财务、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收益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努力解决资产管理权限分散、权责不对称、管理粗放、资产配置效益较低等问题。
(2)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更新标准, 逐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和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充分考虑部门占有的资产及其收益情况。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 逐步扩大新增资产配置审核范围, 未经审核不安排相关经费预算, 不得进行政府采购。推进现有公共设施整合集约配置和新建公共设施共建共用, 提高使用效率。
(3)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机制, 促进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开展资产清查, 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严格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依法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事项审批,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对资产全过程动态监管。
(4)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收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纳入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优先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新增资产配置等。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征管配套管理办法, 加强资产收益管理。
二、做好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和预算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单位资产形成的主渠道;资产管理水平是预算安排合理与否的基础, 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预算, 间接决定了资金预算 (如资产配置和维护费用的安排等) 。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的问题, 必须促进资产的整合与共享共用, 积极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 一方面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另一方面,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单位特点, 探索建立各类资产配置标准。
(2)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会计要素中, 资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加强财务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是加强资产管理。无论是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 还是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行为, 既是资产管理活动, 又涉及到国有资产权益、收益等, 也是财务管理活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手段。
(3)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 可参照国有企业管理方式, 编制 (转59页) (接20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财政代表国家履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所有者, 适当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兼顾企业自身积累、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二是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分别编制, 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又要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衔接。三是分级编制、逐步实施。按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编制, 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
(4) 严格收益和对外投资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收益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收益规章制度不完备。在非税收入管理的文件中, 虽然规定了国有资产收入要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收缴办法。由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情况各异, 事业单位又存在多种情况,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收益千差万别, 加之历史原因形成的问题多种多样, 至今尚无系统收益管理办法出台。二是对外投资虽然规定了有偿使用的原则, 并规定征收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但实际执行不理想。今后要出台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及使用办法, 加强处置收入、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股利分红等收入监控。
固定资产管理小议 篇4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期限较长, 单位价值较高, 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 具有潜在的服务意识。它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物质保证, 被称之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动力源”, 利润增加的“催化剂”。因此,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基本的是必须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解决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运作效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于固定资产管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运作和经济效率、效益的提高, 企业进行的内部会计监督与管理。而内部会计控制对强化固定资产的监管, 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尤为重要和紧迫。同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分离, 但是由于新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刚刚建立和运行, 许多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和界定。当前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制度在立法上已初步规范和确立。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具体如下。
(一)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 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然存在, 少数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主要表现为虚增固定资产利润、掩盖亏损;侵占流转税款;隐瞒固定资产利润、逃避企业所得税;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二) 总会计师制度上的欠缺
目前我国总会计师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 大体表现为管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职能不到位和素质不到位。
(三) 会计核算质量不高
一些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未纳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违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购买的办公桌椅、卷柜、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 只列经费支出, 不增加固定资产。以上问题已经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有关规定, 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领导离任交接时责任不清, 容易出现套取现金, 形成小金库的后果。
三、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 建立固定资产的控制机制
程序是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流程, 是为了确保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顺利进行。固定资产控制和管理程序的设计主要从业务控制程序和记录控制程序两方面来考虑。固定资产记录控制程序主要涉及原始凭证和记录系统控制。原始凭证记录是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明文件, 也是进行控制管理经济业务的必要手段。对固定资产记录系统控制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卡片, 落实资产经济责任。因此, 为加强固定资产的运用及动态管理, 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的动态变更的文件或命令填制相应的原始凭证、调整技术履历簿和档案, 并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按规定手续进行账务处理, 做好记录控制, 确保固定资产的账、卡、物相符。比如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 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 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时, 应当以折现值入账。
(二) 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
当前很多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为此企业发生固定资产购入、调入、调出、清理、报废、出售等增减变动业务时, 要及时到核算中心报账, 核算中心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 但对物品不能及时进行核对、检查和管理。因此各企业都要建立建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在核算中应保留固定资产备查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备查登记簿、卡片由企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分设账页、账内按照保管、使用企业设置专栏, 每月序时登记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和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同时目前的会计核算软件主要还停留在基础的财务核算上, 缺少完善的财务统计、分析功能, 很难适应目前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 所以在目前财务核算的基础上拓展财务软件的功能十分必要。长远而言, 会计部门要与企业实现联网, 通过中央控制, 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终端操作权-有限的查询和输入操作权, 会计部门可以在企业的工作站上在线参与固定资产的部分账务处理, 会计部门也具备了远程账务处理能力, 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实时化的高效互动, 从而能更加完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实物管理工作。
(三) 积极开展企业固定资产盘点
在盘点过程中, 各部门派出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员全程参与, 确保盘点工作顺利, 取得实效。盘点工作的重点为:一是核查各部门分台帐、平面放置图, 发现不符情况要求立即整改到位;二是核对现场实物的铭牌、标识及存放地点, 存放地方发生变更的各类办公类资产在盘点表上的痕迹化记录及时、详细;三是重点核查资产报废、移位的处理手续是否齐全及在分台帐、资产平面图上是否及时更新。盘点工作结束后, 各部门按时上报资产变化月报表及更新后的资产平面放置图, 分台帐、铭牌标识和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真正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铭牌标识醒目、资产平面放置图与实物存放地点一致。
总之, 在市场经济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要强化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约束, 保证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为最终目标与最终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为了更好的激烈的生存环境中获得生存, 要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无疑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蔡琦斌.浅谈固定资产实物与财务管理的衔接[J].管理科学文摘, 2007 (03)
[2]李喜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4)
小议资产减值会计 篇5
“资产减值”也就是impairment of assets, 指的是财产以后进入公司的所有利益不高于现在这个资产所代表的表面上的价值。出现这个状况可能是因为内部或者是外部发生了一些变化, 让资产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通常而言, 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无法预测的, 是突发的状况。该财产所代表的表面上的价值因为过去收购的时候付出的资金太多, 所以它现在的价值就比之前的价格相比有所降低, 于是就出现了资产减值的状况了。
1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资产减值准备缺乏可操作性, 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准则》并未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数量标准, 需要会计人员加以解决。比方说, 存货、长期资产会不会存在“市价持续下跌”的情况, 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情况会不会被恶化, 固定资产在可预见的将来能不能继续使用等等, 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主观判断, 这样利润故意操纵的现象就很容易发生。
1.2 计提比例无确切标准
从目前来说, 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 要让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各大公司会从自己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规定计提范围和比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为的选择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对于公司来说, 自由选择的空间非常大。管理者会因为诸多的因素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 对资产的持续使用以及处置方式, 所以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主观的因素比较多, 也很容易出现公司造假信息的情况, 所以在管理过程当中会面临不少的难题, 无法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因为规定里面有提到如果公司两年都一直亏损就会被ST处理, 三年一直亏损就会无法上市, 甚至还有可能被退市, 所以不少企业虽然亏损了但是依旧闭口不谈亏损的事情, 这样就可以不被ST处理了, 有的公司三年以来都在亏空, 到了最后关头的时候他们才会提起资产减值的事情, 想要借助这样的方法来扭转乾坤, 让自己的公司获得利润不再被退市。
1.3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
从新资产减值准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某一资产被认定为减值了, 那么之后在对此进行计算的时候不能转回, 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企业作假的情况, 就不会出现因为资产回转而产生的虚假金额数据。但是站在会计的立场而言, 这样的规定并不实际, 公司在计提金额上可以随意地对经济利益进行调高, 这就非常考验审计人员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了, 而且企业领导也很可能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而且, 这样的规定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是相冲突的。还有, 该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非流动的资产来说是可以实行的, 但是对于其它的一些可流动资产, 应收账款、存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来说, 这个规定是无法通行的, 不少企业也许会借助这个漏洞从而让自己公司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这就让信息使用者无法正确判断和正确选择。
2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2.1 培养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在实际实务中, 倘若是需要使得企业实行资产的减值会计制度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和认可, 绝不能忽视会计人员其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职业判断能力素养问题, 否则将会对企业对于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顺利推行以及良好使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而对国内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顺利衔接产生较大的影响。就如何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问题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首先是计教育方面: (1) 高等会计教育务必做到满足市场要求, 尤其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还需要积极涉及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各项课程:进行案例分析, 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岗位的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做好会计职业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 就会计人员强化岗位的继续教育。促进在职人员对于比如说财税、金融等各项知识的学习, 促进在职人员理论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现会计从“算账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在会计环境方面: (1) 要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建设。 (2) 要进一步完善资产市场、证券市场等, 为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保障。 (3) 要加快会计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规范会计职业体系, 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
2.2 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及准则
新准则增加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具体准则, 在就资产的减值处理一般使用性原则做出相关规定的同时, 也就其执行范围给予详细说明。尽管如此, 新准则仍旧有有待完善的地方: (1) 就会计的政策选择权问题, 准则的制定部门需要慎重地给予企业选择权。 (2) 对于国外的优秀经验进行充分的吸收以及借鉴, 再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可行性高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务必保障相关的资产减值所涉及到的相关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更够更加的科学以及合理, 从而避免出现非科学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处理方法。除此之外, 还需要就会计的估计以及判断范围进行缩小, 以此达到降低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主观随意性的目的。
2.3 完善审计准则, 规范独立审计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作出的估计, 存在客观的利润调节空间, 与此同时错报风险系数较高。借助外部审计, 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此类风险的控制。为了使得资产减值会计的处理更加的规范, 需要对中介机构尤其是审计师的职责进行强化, 与此同时快速的制定出独立的审计准则以实现对于各项减值准备审计程序的明确确定, 此时实现资产减值会计审计的规范化, 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实现对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遏制。审计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以及专业的判断, 故而注册会计师应有专业的职业精神以及周密的审计工作计划, 甚至可以在需要时启用专家工作, 取得充分审计证据,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对于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合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资产减值会计更好的发挥作用, 才能保证资产减值会计制度更好的在我国推广。
2.4 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
若出现了减值迹象显示资产发生减值需要对减值的损失进行确认, 若是迹象表明以前年度已确认减值损失不存在或已减少时, 需要主体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重现估计,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禁止时会出现滥用的现象, 需要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时对其进行严格规范。
2.5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进行减值准备独立稽核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复杂, 其中任意环节的疏忽均会影响到减值准备计提的非公允性, 需要由独立的稽核人员就减值准备的审批、计算等的正确性展开核查。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应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展开专项的审计, 并进行专题的报告。内部的审计部门就减值准备所开展的审计工作, 需要重点的关注:资产减值准备所参考的资料、假设与计提的方法;资产减值准备计算的正确性;前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数与实际发生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充分性。
2.6 制定商誉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
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讨商誉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 提高商誉的可操作性, 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 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准则制定机构应该颁布更加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解释和讲解, 进一步规范企业价值分配的行为。
总之, 在经济发展这一大趋势下, 资产减值会计应用问题面临的隐患已经刻不容缓, 长此以往, 注定会成为一大经济漏洞。所以, 我国应完善相关规定, 企业自身也要完善管理, 健全相关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 使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逐步走向完善。从根本上断绝公司对资产减值的不合理运用。
摘要:从2006年第8号准则-资产减值出现在人们面前开始到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资产减值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对国内和国外的资产减值政策做了调查和分析, 认为必须要重视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 对我国当下的资产减值存在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 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国际会计标准,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邵天营.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J].财会通讯, 2014 (01) .
[2]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 2013 (09) .
[3]李明辉.试论资产减值会计[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 (04) .
[4]顾德民.浅谈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J].上海会计, 2014 (07) .
[5]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3 (07) .
[6]黄世忠, 刘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感悟《企业会计制度》[J].会计研究, 2014 (02) .
固定资产管理小议 篇6
固定污染源与流动污染源相对, 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所得到的数据, 可以作为公正数据, 在其监测过程中, 必须确保检测精密度以及准确度。但是, 由于监测过程中, 其影响因素复杂繁多, 给监测工作带来了阻碍, 增加了检测的难度。因此, 监测人员必须整体把握废气监测全过程, 保证监测质量以及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以便为监测技术提供支撑和依据。且监测人员要建立完善的检测体制, 以便规范监测工作, 提高监测效率。与此同时, 监测人员还要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 做到与时俱进, 并将监测方法与国家标准相适应, 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中的有关问题
2.1 准备工作
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方案、现场勘查、实验室准备、采样仪器准备等, 详细工作内容参见表1。
2.2 采样过程
(1) 排气参数的测定。 (1) 监测人员要测定排气过量空气系数, 在烟道内部放置采样管, 对排放烟气中的氧气瞬时浓度进行检测, 进而计算出过量空气系数。这样的测定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误差, 让采样能顺利进行。监测人员还要对排气温度进行测定, 利用水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等,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将温度计的球部放置于烟道中心位置5min以上, 等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对排气温度进行测定, 以便保证采样数据的有效性。如仪器自带有烟温测试功能, 则可省略。 (2) 监测人员要对排气的气压、空气流通状况、空气流量等进行观察, 对烟道的气密性进行详细检查, 要保证采样孔能够封死, 使烟道不存在漏气状况, 从而保证计算出的流速及流量能够准确和有效。 (3) 监测人员要对排气含湿量进行测定, 利用冷凝法、干湿球法等对排气含湿量进行测量。排气水分含量测定时, 采样管前端应装有颗粒物过滤器, 采样管应有加热保温措施。应对系统的气密性进行检查。对于直径较大的烟道, 应将采样管尽量深地插入烟道, 减少采样管外露部分, 以防止水汽在采样管中冷凝, 造成含湿量测定结果偏低。
(2) 烟粉尘采样。首先, 仪器压力测量进行零点校准后, 将组合采样管插入烟道中, 测量各采样点的温度、动压、静压、全压及流速, 选取合适的采样嘴。监测人员必须对烟粉尘样品进行1min的采样, 并对滤筒的集尘情况进行考察, 进而根据集尘量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采样, 以保证监测仪器工作的效率, 减少仪器误差。
监测人员在进行采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必须遵循等速原则, 即采样点的烟气速度要与气体进入采样嘴的速度一致;采样时, 采样器自动调节流量要保持等速;采样嘴应先背向气流方向插入管道, 采样时采样嘴必须对准气流方向, 偏差不得超过10°。采样结束, 应先将采样嘴背向气流, 迅速抽出管道, 防止管道负压将尘粒倒吸。其次, 在锅炉烟尘测试过程中, 每个测定断面的采样次数不能低于3次, 且每个测点连续采样的时间不能少于3min, 每台锅炉测定时样品的总采气量不能少于1m3, 进而对其3次采集的数据进行平均值计算, 通过这样的测定方法, 才能保证管道烟尘浓度值的可靠性。
滤筒在安放和取出采样管时, 须使用镊子, 不得直接用手接触, 避免损坏和沾污, 若不慎有脱落的滤筒碎屑, 须收齐放入滤筒中;滤筒要安放要压紧固定, 防止漏气;采样结束, 从管道抽出采样管时不得倒置, 取出滤筒后, 轻轻敲打前弯管并用毛刷将附在管内的尘粒刷入滤筒中, 将滤筒上口内折封好注意在运输过程中切不可倒置。当采集高浓度颗粒物时, 发现测压孔或采样嘴被尘粒沾堵时, 应及时清除。最后, 监测人员在采样工作结束后, 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还要测试采样点的流速, 与之前的流速进行对比, 二者之间相差20%以上, 需要重新采集, 应急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例外。
现场监测环节要全面, 在现场监测期间, 应有专人负责对被测污染源工况进行监督, 保证生产设备和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工况条件符合监测要求。通过对监测期间主要产品产量、主要原材料或燃料耗量进行统计, 核算实际生产负荷。
2.3 废气监测注意事项
在废气监测过程中, 有一些注意事项, 参见表2。
2.4 废气监测后续工作
废气监测的后续工作包括:编写监测报告、样品分析、数据统计等[2]。
(1) 监测报告的编写有三点需要注意:监测报告中应包括检测委托书 (委托监测需要) 、工况表 (业主代表签字) 、质量控制原始记录、采样及分析原始记录等, 保证监测工作的规范性;监测报告必须通过相关业务科室以及技术负责人的审核, 并对监测报告盖章后存档, 以便为将来的监测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2) 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采样后滤筒称重的化验室应恒温恒湿, 烘干置于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的时间长短对称量也有影响, 首先, 监测人员必须从监测的具体参数以及排放量进行归档, 并仔细分析数据信息, 为监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监测人员要对样品进行鉴定, 掌握样品所包含的物质及比例, 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 分析所含物质会产生的影响。最后, 要将所有数据整合, 建立有效的数据信息提议, 以便为废气总体的监测工作提供有效、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
(3) 监测人员在完成监测工作后, 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为此, 监测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培训课, 培训课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 以便促进监测人员加深对监测工作理论知识的认知, 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后, 将其运用于实践操作中, 然后通过实践操作练习, 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为日后的监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开展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工作时, 监测人员必须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做好废气监测的准备工作, 保证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以便监测工作能顺利开展;且要做好污染源工况的监测, 测定排气参数、对烟粉尘进行采样, 为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信息, 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 与此同时, 监测人员要注重监测工作中的安全因素, 保证自身安全, 确保监测的安全系数。除此以外, 监测人员还要做好废气监测的后续工作, 以便保证监测工作的完整度,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水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中的有关问题, 如采样前的准备, 采样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从而为固定源废气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提供依据。
关键词: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聂小杰.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工作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技与创新, 2016, 15 (1)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