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核算

2024-06-12

固定资产的核算(共12篇)

固定资产的核算 篇1

企业固定资产以及投资核算工作是财务核算的关键环节,新时期下,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核算固定资产以及投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固定资产核算

固定资产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无论企业生产经营的是什么项目,其规模大还是小,都一定具备与其规模相当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整体资产中,企业固定资产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具有关键意义和作用。

1. 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相关内容

(1)固定资产获取。各个企业获取固定资产都有属于自己的渠道和来源,其来源不同,导致其成本也有所不同。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债务重组、租赁、接受捐助以及自行建造等方式,使固定资产增值。

(2)固定资产处置。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一些不合适时代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固定资产要通过对外租赁、货币交易以及对外捐赠等方式进行合理处置。一些因为生产而报废或者因为自然灾害而损坏的一些固定资产,一定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清理,在开展核算工作中,要将损坏的资产清除掉,并且进行科学的处理。处置固定资产须经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审批,方可进行账务处理。

(3)固定资产折旧。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折旧,开展对应的账务工作。仪器设备在生产使用中,为了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改进,提高资产的科技含量和使用年限,在对其核算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维护、改建、升级等费用算入其中,称为后续支出。在核算过程中,一定要详尽说明其原值、残值、数量、型号以及名称,并且表明其技术状况、附属设备以及减值准备,如果资产出售,其折旧要按月计算。

(4)固定资产清查。为了确保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一定要确保其固定资产的完善性、安全性以及真实性,充分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要定期组织对固定资产开展清查工作,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增值或者减值,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价值。

2. 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企业一些管理人员在采购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采购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导致采购进来的固定资产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投入使用,使其成为闲置资产,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闲置资产处理不当。当前,造成资产闲置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固定资产在采购进来后,就是多余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一些固定资产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生产和经营需求;一些固定资产由于保养和使用不当,造成损坏;一些固定资产不符合生产的要求,被逐渐淘汰。企业在处理这些闲置资产的时候,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处理不当,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3)折旧与减值概念混淆。固定资产的减值和折旧都会降低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因此,很多核算人员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造成核算失误。减值和折旧之间互相影响,并且互相联系,减值是对折旧的修正和补充,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概念,才能更好地做好核算工作。

3. 优化固定核算的相关策略

(1)确定采购流程。固定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固定资产的采购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采购固定资产需要较多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给企业的经营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在采购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按照采购流程,不能不经过市场调查就随意进行采购,给企业造成资源浪费。

(2)实行科学管理。为了充分解决实物和台账有效匹配的问题,一定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分类的管理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和统计,无论设备或者仪器怎么移动和使用,都可以根据其独有的编号与台账相对应,更加方便对固定资产实行管理。

(3)处理闲置资产。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采购之后但是不符合生产要求的设备,一定要经过企业管理层批准后,进行招标出售,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一些经过维修或者维护后可以使用的固定资产,一定要尽量开展维修或者维护工作,确保资源浪费,如果经过检查后,判定为无法使用,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通过招标方式出售。

(4)提高人员素质。想要提高核算工作的质量,一定要重视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核算人员的理论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知国家以及行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其次,提高核算人员的政治素养,企业一定要重点培养核算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大局观,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理念,充分调动核算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最后,提高核算人员的处理问题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开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

(5)实现核算信息化。实现核算工作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提高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整合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杜绝核算工作出现漏洞,真实的反应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实现核算信息化不仅成本低、易操作、正确率高、速度快,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核算人员的工作量。

(6)定期进行清查。企业要组织财务部门同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固定资产的盘亏和盘盈进行核算,查明资产变动的主要原因,按照规定追究责任,如果发现维护不当、使用不当、保管不当的资产,一定要及时报告,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二、企业投资核算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实物、无形资产或者货币资金进行企业投资,或者以债券、股份等对企业进行投资,称为企业投资。按照时间划分,投资基本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种。

1. 对短期投资进行核算

如果企业出售或者购入的债券、股票以及其他投资形式随时变化,投资行为不超过一年的时间,称为短期投资。在对短期投资行为进行核算的时候,要设置投资账户,详细记录债券、股票或者其他投资行为,并且算好实际成本,充分反映出投资总额。

2. 对长期投资进行核算

企业长期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超过一年时间以债券、股票或者其他形式的对外投资行为,一定要设立长期投资的账户,并且按照实际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来记录。

3.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核算

企业固定投资资产核算包含的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为了有效组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一定要利用好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分类。

(1)固定资产投资核算按其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经营用和非生产经营两类。其中,生产经营所用的固定资产。指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资产。例如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机器设备、电子设备等;非生产经营固定资产主要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例如,医院、理发室、食堂、幼儿园、学校、职工宿舍等。

(2)固定资产按使用情况分类固定资产按使用情况分为使用中、不需用和未使用三类。第一,使用中的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因为季节性停用或者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以及企业内部替换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指本企业不需用、业经上级批准准备处理的固定资产。第三,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尚未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调入尚待安装的固定资产。

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以及经批准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在车间内替换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应作为在用的固定资产。

三、结语

总之,对企业固定资产以及投资进行核算可以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帮助,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想要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固定资产以及投资的核算工作,确保企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邵华.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投资的核算[J].科技与企业,2015,(11):31.

[2]陆雪晴.新增值税条例下一般纳税人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2):60,78.

[3]李惠珍,赵平.浅析我国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50-51.

[4]王哲.会计电算化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23-24.

[5]杨亚男.新准则对水运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J].新会计,2009,(10):27-29.

[6]杨霞.探讨如何优化国有金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时代经贸,2012,(6):69.

[7]宋宁.论纯营业税企业销售固定资产中存在的问题[J].职业时空,2011,07(7):150-151.

固定资产的核算 篇2

(1)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借:固定资产清理(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帐面价值)累计折旧(已计提的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2)发生清理费用时,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3)计算交纳营业税时,企业销售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应按其销售额计算交纳营业税,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4)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时,借:银行存款

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5)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时,借: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6)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收益,借:固定资产清理贷:长期待摊费用(属于筹建期间)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属于生产经营期间)(7)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借:长期待摊费用(属于筹建期间)

初探固定资产投资的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概述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改造原有固定资产以及构建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也就是固定资产的改建以及扩建和新建、更新等活动。在企业看来,固定资产投资属于生产性投资,直接投资,对内投资。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就是以固定资产作为出资,投资于其他企业或者新设一个企业,从而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也是一种固定资产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机有: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以及分散企业的投资风险。

二、固定资产投资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的对内投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固定资产购买以后,该固定资产原值等于该固定资产的购买价个再加上其运费,杂费,安装费等;从固定资产记入账中的第二个月开始,按月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记入“累计折旧”账户,那么该项固定资产的余值则等于原值再减去累计的折旧之间的差额。固定资产的原值与固定资产的余额意义上有区别,因为原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减变化。固定资产的原值同累计折旧账户中的数据共同反映出固定资产磨损的程度,固定资产的更新规模和速度。并且固定资产原值还能计算出多项固定资产效益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等。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尤为重要。固定资产科目一旦入账,任何会计人员不得随意对之增减变化,固定资产减少指的是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报损、报废、借用、核销、有偿利用或变价出售、安全与完整的责任处理及产权纠纷调处等。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在会计准则中规定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后期该项固定资产增加后的数额不该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增计后的金额如果超过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则应该直接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支出。

固定资产大修理是指对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局部或全部更新,这也是一种投资。根据准则规定,在大修理前将目标固定资产账面上的余额全部归集到“在建工程”科目,等到全部完工后,再将该科目结转到有关科目上去。但是现如今很多企业发生的大修理支出费用不均衡,企业为了均衡成本负担,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预提费用或费用摊销的方法,记入“待摊费用”账户,以后在结转。

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首先判断该固定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条件,如果确实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那么企业就该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应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反之按费用化进行处理,记入当期损益。

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就不用上述方法判断该固定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条件,一律按费用化进行后续处理。如果发生的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应先通过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核算,等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时,再转入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中核算;如果费用较少的情况下,维护或装修等费用则应当在发生的时候计入当期损益。

(二) 固定资产的对外投资

众所周知,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然而在经济日益发展,全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长远的发展,使自身未来发展更加顺利,许多企业开始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因而在我国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陆续颁布了的一系列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已逐步与国际会计核算体系结轨。我国企业根据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资产投资方借记“长期投资”“累计折旧”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接受方则借记”固定资产贷“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投资方首先对投出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即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贷方则记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同时按投资应支付的税费借方登记“固定资产清理”贷方记“应交税费”二级科目为增值税、城建税等。最后差额若在贷方记入“营业外收入”,若在借方则记入“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的会计制度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做任何的规定,只是明确表示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特点自行确定,看起来没什么漏洞,其实这不但有利于企业进行盈余调节,而且企业还能够操纵利润,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是准则规定的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该计入“管理费用,不便于对费用和成本责任中心的考核。一般而言,生产部门的管理决定了企业发生的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多少。企业的修理费用想要大大节约,就要从对车间日常的维护工作做得完善,这样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随着提高。然而新准则规定该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不再归集到各个生产部门的制造费用,这不仅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失真,并且虚增了企业管理费用的金额,这就会导致责任与权利的不一致,也不利于企业对成本管理。

三是准则规定的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该计入“管理费用,不便于企业的对生产经营进行决策,导致劳务和产品的实际成本信息失真现如今,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占产品或劳务成本比重较高的一些行业中,企业通常在计算企业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修理费用时,排除了劳务成本或产品成本,但这样不能真实并完整地反映企业生产消耗的水平,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

四、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 继续沿用旧的会计准则中的关于“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应计入有关成本和费用”的规定

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会计处理原则,若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与企业销售部门相关,则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的后续支出应计入“销售费用”;列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应该是生产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的费用;如果是与管理部门有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应计入“管理费用”。

(二) 将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制造车间修理费用的支出,记入“预付账款”账户

在企业进行处理时,对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制造车间的大修理费用的支出,应该记入“预付账款”账户,并且分期摊销费用。

五、结论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影响着企业生产能力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朝向多元化发展,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时做出正确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会计核算会影响双方的经济利益,具有决定性作用,现行的会计制度还有待改善。希望在本次对固定资产投资会计核算的措施的建议中,能够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郭继宏. 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J]. 国际商务财会, 2007,(04)

[2]陈光.《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

固定资产的核算 篇4

一、国企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会计核算主要问题分析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程度与否能够客观反映国企单位的生产规模的实际能力强弱, 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内控监督等的客观反映为之重要。同时, 随着国家产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及计划经济体制作用的逐步深入, 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核算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了。因此, 当前形势下国企单位如果能够掌握一套既符合自身单位实际状况, 又符合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核算要求的资产计价方法, 已经成为了当前国企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会计科目研究课题。

(一)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计量问题

固定资产计量问题主要指代资产初始入账相关的会计实务处理, 主要对固定资产成本取得问题进行研究。客观、实际、正确地处理好固定资产成本问题是对资产折旧、资产支配、做好资产减值准备等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当前来说, 国企单位资产购置的经费资金一般分设为两大块:一是单位内部资产购置及报废变卖收入产生的支出提取;二是国家财政经费的拨付供给。然而, 对于前一部分来说, 多数国企单位实际上的资产管理涉及到的现金流入问题较少, 并且会计信息相关的报表、凭证等反映的购置与维护基金结余数目往往未能与对等现金相配套;除此之外, 如果结合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可比性原则及相关要求可知, 固定资产相关计量除了具备流程处理详细、处理需合理等特性要求, 还必须能够统一口径地按同一《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关规定要求去处理资产计量问题。但是, 目前部分国企单位并不能保证完全按照资产实际成本去记账, 从而导致资产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不能客观变现, 对固定资产实际使用、耗损程度等状况的分析很是不利。

(二)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披露问题

固定资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或客观其他因素所致的使用年限减少, 都会对国企单位的投资经营最终变现的经营收益有着直接影响。目前来说, 不少国企单位的固定资产披露、附注问题相对简单并模糊, 从而不仅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相关的单位财务业务实际执行情况, 对经营成果的最终变现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由于单位领导的疏忽与重视程度有高有低, 也会间接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督与管理执行不力。与此同时, 不少国企单位固定资产披露这一块的披露辅助信息也仅有累积折旧与原值两个方面, 而对于使用情况、计价方法、使用标准、使用年限等相关问题内容揭露的较少,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深刻体现, 对国企单位经营成果变现不利。

(三)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改造支出问题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在购置入库并投入使用后, 为了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及自身单位生产技术建设需求等, 通常会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维护等, 这样就会产生资产设备的后续支出问题。但是, 目前国企单位资产后续支出往往会对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会计科目处理方法相混淆。即资本性支出按照收益性处理, 或者把资产改造的支出处理本该收益性支出处理却按照资本性支出处理了, 从而导致会计计费多计资产价值, 使得当期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收益与资本本身价值虚增, 即账实不符。另外,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混乱还会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极易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无序、混乱的被动局面, 从而不利于单位资产保全。

二、加强国企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会计核算的实行方法

(一) 加强固定资产计量的实行方法

根据目前国企单位计量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提出如下资产计量实行方法:首先,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相关问题应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关的要求、规定、标准进行口径统一计量处理, 尤其是资产成本记账方面, 应严格执行, 从而才能确保自身单位资产自购置后直至资产设备使用年限内的一切支出能够正确、客观反映。其次, 国企单位应开设“固定资产”与“累积折旧”账户, 从而利于单位资产使用、管理所产生的耗损价值客观分析。最后, 通过资产折旧科目进行正规核算, 按照现行资产核算规范所需的要求进行资产核算处理, 并能够按照一定比例权重的购置资金进行提取, 而核算时可结合单位内的资产设备使用寿命与残值比率进行折旧。当期期末, 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被减项列示在资产方的固定资产项下, 以反映资产随耗用而转移的时间价值;而对于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拨款, 要保留资产购置核算资金, 当收到银行存款时, 作为购置金增加, 待到固定资产已经归结单位使用入库时, 可将购置资金列转为固定基金, 同时减少银行存款。这样, 才能使得财务信息报表上的内容能够客观反映资产原值、净值、以及折旧与国家投入等问题。

(二) 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披露

固定资产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 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监督管理能够直接体现最终单位生产经营的成果如何。另一方面, 为了保障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为投资者利益着想也应当全面揭露固定资产相关真实程度的信息。为此,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披露应当明确固定资产揭露报表种类, 如固定资产表、资产无偿拨付明细表、资产改造维护支出表等。另外, 本着经济使用效益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的明确要求及规章规范, 国企单位也应结合自身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完善披露信息。如在原有固定资产揭露的基础上可明确使用标准、资产分类、计价方法、使用年限、资产价格、实际耗损程度、以及资产调节项目款项等内容。这样, 才能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做出比较全面的了解, 如能及时并客观地区分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资产或者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资产等。

(三) 固定资产支出方式不同的账务核算处理

1. 资本性支出处理。

在对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 企业应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 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2. 收益性支出的账务处理。

正常情况下, 国企单位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时, 势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耗损或者需要局部养护、修理等。而客观上去看待, 国企单位的维护支出费用产生, 只是能够让设备正常运作, 不延误设备运行的后续产生效益, 但却不能导致收益增加或资产设备性能提高。因此, 此时会计核算方法应一次性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不再以预提或者待摊销形式进行核算。

三、结束语

随着国企单位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 单位建设发展需求的逐步提升, 如机械化的固定资产设备也会逐渐增多, 国企单位必须以自身单位实际资产管理情况作出客观安排, 能够正确做好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以此才能使得单位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提高资产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英锋.浅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10) .

[2].王欣.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4) .

[3].夏英华, 仵凤光.关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07 (8) .

[4].鲍雪冬, 肖文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大众商务, 2009 (22) .

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 篇5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批准转销前通常是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批准转销后则从该科目转入“营业处收入”科目。按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企业在盘盈固定资产时,首先应确定盘盈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根据确定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将两者的差额贷记“以前损益调整”。其次再计算应纳的所得税费用,借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接着补提盈余公积,借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最后调整利润分配,借记“以前损益调整”,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举个例子:某企业于2007年7月8日对企业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盘盈一台6成新的机器设备,该设备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为100,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那么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为:

(1)借:固定资产 100,000

贷:累计折旧 40,000

以前损益调整 60,000

(2)借:以前损益调整 19,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9,800

(3)借:以前损益调整 4,02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020

(4)借:以前损益调整 36,180

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探讨 篇6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新准则下企业等固定资产核算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准则 核算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曾,需要购建大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之优劣,将直接关乎企业效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笔者对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核算做以初步探讨。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外购固定资产。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购入后即可发挥作用,因此,购入后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果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只有安装调试后达到设计要求或合同规定的标准,该项固定资产才可发挥作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资产。如果这些资产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建(包括购进、接受捐赠、实物投资、自制、改扩建和安装)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根据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全国所有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第一条明确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下同)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所建工程都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接受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在办理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之后,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油气资产、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减值损失的确定,以及后续支出的计量。其中固定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等。企业选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于处置状态的固定资产不再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因此不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应予终止确认。

(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之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一项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就不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应予终止确认。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 篇7

一、固定资产标准调整问题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高了固定资产标准, 新标准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 。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后, 对现有固定资产账目如何进行调整, 财政部未作明确规定。一般研究认为, 将以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现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转为低值易耗品, 相应调整“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等账目。笔者认为, 从新标准执行之日起, 按新标准核算固定资产, 对按原标准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不作转账处理, 直至其报废为止, 几年后这部分价值较低、未达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将通过报废等全部退出固定资产账目。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此方法有一定的可取性, 因为在高校固定资产中这部分资产比例较小, 对学校固定资产总价值影响不大, 关键是采用此方法能较大的节省人力、物力。

二、固定资产分类问题

新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 其分类与固定资产分类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相统一。而教育部目前实行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 (第三版) , 将固定资产分为十六大类。高校既要按国标分类向财政部提供各种固定资产信息, 又要按教育部的分类要求向教育部提供学校的固定资产信息。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实现教育部分类向财政部分类的转换, 工作量大, 容易出现差错。而实际工作中, 学校关注的重点是教学及科研设备数量及金额, 也是各种考核、评估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管是财政部的六大类分类还是教育部的十六大类分类, 都不能通过分类的方法核算出学校教学、科研设备的数量及金额, 只有通过固定资产管理软件, 设置使用方向等辅助手段, 才能实现教学、科研设备的查询、统计等功能。

植物类固定资产在以前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体现, 因此大多高校对植物类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核算、登记。新高校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中载明植物类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中载明为“特种用途植物”, 分为“名贵树木”、“名贵花卉”、“其他植物”。教育部固定资产分类中, 也对植物固定资产进行了明确, 载明植物包含“名贵树木”、“珍贵植物”两种。从这两种分类可以看出, 高校植物固定资产核算、登记的主要是指“特种用途植物”, 重点是“名贵树木”、“名贵花卉”, 不包含其他普通的植物。对这类“名贵树木”、“名贵花卉”的固定资产登记、核算的难点主要是确认成本问题, 特别是以前年度栽种的名贵树木、花卉, 由于栽种时间久远, 有的当初栽种时的价格较低, 有的甚至无账可查。而现今的市场价格往往较高, 此类盘盈固定资产可按市场价格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固定资产成本确认

不管是购置类还是建造类固定资产, 其成本确认都是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各项费用。固定资产按取得时实际成本入账, 一般强调的是不能遗漏固定资产在购置或建造过程中支出的费用, 往往会忽视从固定资产成本中扣除问题。如国家税务部门为支持高校科研工作, 下发了“关于印发《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公告” (2011年第73号) , 规定对高校研究机构购置的国产设备给予增值税退税的优惠。高校在核算已退税设备的固定资产价值时, 应扣除已退还的增值税部分, 否则会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造成学校资产不实。

四、固定资产支出会计核算

为了更好地明晰高校支出方向, 新会计制度将事业支出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对于购置教学、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支出核算, 制度已明确支出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等支出科目, 而对于基建项目支出核算, 制度没有对支出的科目进行明确规定, 实际工作出现不同的核算方法, 主要有按基建项目的用途, 如用于教学活动则计入“教育事业支出”, 用于行政管理活动则计入“行政管理支出”等;另有按基建项目属于高校保障活动, 不管基建项目建成后的用途, 支出全部计入“后勤保障支出”。笔者认为, 后一种核算方法较为科学, 能较好地反映高校各类支出的实际水平。

五、财务与资产部门统一固定资产核算口径问题

高校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金额进行分类明细核算, 而资产部门对固定资产实物数量及金额进行分类核算。财务与资产部门固定资产账账不符情况时有发生, 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如资产固定资产登记, 而财务部门没有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再如资产和财务部门对同一资产实行了不同的分类, 导致固定资产总额虽然相符, 但明细账不符等。解决此类问题, 一方面要求财务与资产管理部门加强沟通, 统一固定资产核算标准、分类等口径;另一方面可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会计核算软件与固定资产核算软件相联结, 实现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后, 相关信息传递到会计核算软件, 保证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核算与资产部门总账、明细账相符。

六、几种具体类型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问题

(一)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结转时间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在建造过程中,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会计制度规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预结转固定资产, 待工程竣工决算并经审核批复后, 根据批复结果对固定资产预结转进行调整。但在实际工作中, 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大多高校并没有及时结转固定资产, 待工程竣工决算批复后才结转固定资产, 但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固定资产不能及时结转。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新制度, 只要固定资产投入使用, 就进行结转固定资产。

(二) 高校土地使用权的核算口径

高校征用土地自行建造房屋及构筑物发生的支出, 一般通过待摊费用进行核算, 最后结算分摊到房屋及构筑物中。而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 自行建造的房屋及构筑物, 土地使用权部分与房屋及构筑物部分的成本不能够分清的, 土地使用权支出全部列入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能够分清房屋及构筑物部分土地使用权成本的, 应将土地使用权部分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房屋及构筑物部分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三) 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核算

固定资产一般的日常维修为收益性支出, 直接作为费用列支, 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后续支出, 是否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标准, 重点是支出发生后, 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是否增加, 是否延长使用年限, 这两点是判断的重点。另外应进一步关注延长使用年限问题, 延长多少使用年限可计入成本, 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 建议参照税务部门对企业固定资产支出的有关规定, 固定资产经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可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成本核算按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基础上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 再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

(四) 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核算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实质上将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一切风险和报酬都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 一般情况下在租赁期届满时, 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高校在一定时期由于资金紧张, 而又急需购置设备等, 采用融资租赁能较好解决此问题。高校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仅拥有使用权, 而且一般都拥有所有权, 应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其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其他发生的费用等予以确认。

(五) 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核算

经营租赁租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核算方法也完全不同。经营租赁租入固定资产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通过交付租金的形式, 对急需使用的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取得租赁期使用权, 而不拥有所有权。因此, 高校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能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但对这些固定资产应按制度要求设立备查账簿进行登记, 便于日常使用管理以及合同到期交接核查。

(六)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核算

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重点是对捐赠固定资产定价的问题。有原始发票等凭据能证明其金额的, 可根据发票等凭据直接确定成本;没有相关凭据的, 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 如接受捐赠文物等资产, 一物一价, 较难通过市场取得价格, 按制度规定可按名义金额 (即人民币1元) 入账。

七、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及折旧年限问题

为满足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的需要, 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多, 种类繁, 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别分类计提折旧, 同一类别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相同折旧年限、相同的折旧率。这样能简化折旧的核算, 又能满足计提折旧的要求,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应由高校主管部门统一确定, 这样高校之间对同一类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的折旧年限, 有利于同类高校进行比较。关于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 目前能查找到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的通知, 规定高校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 其它设备均按10年折旧, 房屋建筑物按50年计提折旧。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高校固定资产分类及使用情况等, 确定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确保高校实行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参考文献

[1]陈丰.固定资产按新高校会计制度核算的实现路径探讨.财会研究, 2014 (04) .

[2]杨惠.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变化探析.会计师, 2014 (19) .

[3]万雪.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财会研究, 2013 (08) .

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8

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1.固定资产的概念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两千元以上, 并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 也应当做固定资产。通过对定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固定资产包含了以下特点:第一, 属于有形的资产, 且其物质形态具有固定性。第二, 其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第三, 其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过程, 而不是销售。

2.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的获取、其折旧和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处置和清查、计价等。

第一, 固定资产的获取。企业固定资产的获取渠道广泛, 具体包括了自建、购买、租赁、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方式, 因此不同固定资产的成本和确定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别。

第二, 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支出。固定资产的使用时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其价值也并不是一次性发挥出来的, 而是随着服务周期的延长逐渐降低。因此,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 应当根据其服务价值消逝的规律, 对其进行折旧核算。同时,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 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包括维护、扩建、翻修等投入, 这便是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在核算时也应充分考量。

第三, 固定资产的处置。为避免资源的浪费, 可对部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进行销售、投资、偿债、交换等处理, 或是对那些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等处置, 则被称为是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无论是出于何种途径的固定资产处置, 都需要进行相对应的会计核算。

第四, 固定资产的清查和计价。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和计价是为了能够对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有一个准确、全面、客观的掌握, 会计工作中, 应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并充分考虑其减值的可能性, 核算出其期末价值。

二、无形资产核算方法

1.无形资产进入企业的核算

企业获取无形资产的渠道分为外来和自创两种形式, 就外来渠道而言包括了购买、捐赠和吸入资金等, 对于这一类无形资产而言, 其核算手段已经较为成熟。企业无形资产包含了自行研发的内容, 由于其投入的风险较大, 可能面对研发失败的局面, 因此会计工作中要充分重视谨慎性原则, 确保会计工作的科学性。笔者认为, 无形资产进入企业的核算与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的核算具有相通之处, 在具体核算中可予以借鉴。在账户设置中, 可为在研项目专门设立账户, 用以实现对科研阶段各项支出的收集和整理。同时, 可设置在研项目失败准备的会计账户, 通过综合分析, 实现对在研项目失败可能性的预测, 并预计其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的会计处理, 能够实现企业对在研项目损失的掌控, 以便于将损失将至最低。无形资产在成功进入企业后, 研发阶段的所有成本归入其价值核算中, 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供便利, 促使报表使用人员能够正确解读会计信息。

2.无形资产续存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不是永恒固定的, 在企业的续存期间, 其价值也会随着各种因素而变动。所谓的无形资产增减值, 指的是有非使用因素造成的资产价值变动。依据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 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只考虑其减值的部分。在会计末期, 会计工作人员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减状况进行分析, 如果发现价值减少, 则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减值因素部分或是全部消失时, 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都不允许转回。无形资产的减值即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无形资产存续期间的主要问题。在具体核算工作中, 往往采取设置“累计摊销”账户的方式, 贷记无形资产账户, 并不会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造成影响。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允许企业在无形资产摊销中, 选择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平均年限法等方式进行无形资产的摊销。

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对比

1.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区分

对于企业而言,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有其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为企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服务的, 不以直接销售为目的。相对于无形资产而言, 固定资产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实体特征, 两者之间的辨别之所以常出现混淆, 是因为部分无形资产需要依赖于实物载体。针对这部分无形资产的判断, 通常会以载体或是被承载资产的重要性进行区分。比如, 软件研发公司的软件, 需要存储于介质中。如果该软件是硬件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则该软件就被划入固定资产中, 反之, 被以无形资产核算。

2.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产生收益方式对比

毫无疑问,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但是两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所不同。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技术和科技的力量, 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具体核算工作中, 需对影响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各项因素进行合理的判断, 才能有效分析出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固定资产则主要是通过实物的转移和消耗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经济收益, 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效益是可估算的, 相对也更加稳定。

3.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对比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对比, 包括了对对象的分析、对寿命以及产值的确定、对处理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第一, 折旧和摊销对象的分析。新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情况下, 才能使用摊销核算。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无法确定时, 其会计核算就不存在摊销。另外, 满足折旧要求但还仍未进行折旧处理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会计, 同时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亦不能折旧核算。第二, 资产使用寿命的确定。一般而言, 对于无形资产寿命的确定不考虑损耗, 以合同期限为主要核算方式。源自于合同性权利的无形资产, 其寿命按照合同的有效期限为准。无合同规定的无形资产, 企业应对其寿命进行综合考量。如果寿命无法确定, 则按照使用寿命无法确定处理。固定资产的寿命通常是有限的, 其价值随着服务年限的延长而不断递减。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分为物质使用寿命和经济使用寿命两种。物质使用寿命是有损耗的固定资产最长使用年限, 但并不代表就是固定资产的最终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的最终使用寿命受到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损耗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层面的使用寿命就是经济寿命。第三、资产残值的确定。通常情况下, 无形资产的残值应为零, 但是若有第三方愿意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后对其进行收购, 则有可能出现残值, 并需要进行残值的核算。固定资产通常会有残值, 假设其已经达到预计使用寿命且寿命确实终结, 会计将该项资产所得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 所得到的资金就是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第四, 企业资产摊销和折旧方式的选择。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方式。就无形资产而言, 某些无形资产由于技术陈旧, 对其的摊销核算便可采用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式的摊销方式;某些固定资产受到产量的影响, 摊销核算适宜用产量法;某些无法准确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的无形资产则采用直接摊销的方式。第五, 摊销与折旧过程中涉及的会计估计。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净残值、折旧方式等的复核工作应当每年开展一次, 以便于实现对资产使用寿命、净残值、折旧方式的及时调整。对一般无形资产的复核工作方案与固定资产复核方案类似, 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之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需要进一步复核。若发现其使用寿命为有限寿命, 则应在预估其寿命的基础上, 采取合理的摊销措施。

4.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对比

(1) 对企业资产可回收资金的预估。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比其账面价值低, 则说明企业的资产减值了, 其计算的公式为:成本—无形资产摊销或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此时, 企业会计应当计算其减值损失, 并在账面上将减值的量计入可回收金额中。在旧的会计准则中, 资产销售的价格减去处置费用既是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但是, 其未能充分考虑到部分资产销售价格的无法确定性。因此,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利用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或者是资产未来现金流价值确定, 取两者中的价高则为可回收资金, 此种确定可回收资金的方式, 相对而言更加科学合理。

(2) 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或是固定资产出现减值且要对资产进行减值处理时, 必须要求强有力的证明, 包括数据报表等。但是, 如果是由于企业的合并, 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无法确定的情况, 在后续的核算中, 这部分无形资产将不进行摊销, 同时这部分资产所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存在很大无法确定性, 为提高资产价值估算的准确性, 则对这部分无形资产采取减值损失核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财会工作的准确性, 以便于企业能够获取更加真实的财务数据, 这部分无形资产无论有无减值的现象, 会计都应当定期对其进行减值的测试。另外, 部分无形资产仍具有使用的价值, 但是其具体的使用价值暂无定论, 则也需定期对其进行减值测试, 通常情况下, 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应当每年度进行一次。

(3)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国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发生减值, 其已计提减值准备即便在后期发生了价值恢复的情况, 也不得转回。在国际惯例中, 若价值回升, 则可将减值准备转回, 我国的这一规定与现有的国际惯例不同, 但是却是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而制定。就理论上而言,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都应是一个漫长的周期, 因此, 其减值的反转亦无法在短时间恢复。另外, 我们很难对无实际载体的无形资产其减值恢复与否进行准确判断。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避免的有心者利用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这一政策虽然有可能降低会计核算的合理性, 但是确实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有力保障, 能够有效提高对资产价值和处置费用估计的准确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都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两者的核算工作发生了一定变化, 通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方式和两者核算区别的探讨, 能够明确在核算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项, 对提高会计资产核算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耀星.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及管理[J].财政监督, 2015, (03) .

[2]贾广民.浅析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2) .

[3]李小花, 程赣中.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衔接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0) .

[4]张金玲.新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会计处理比较分析——以固定资产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7) .

[5]贾广民.浅析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2) .

[6]金大梅.道路客运行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J].经济视野, 2013, (08) .

[7]肖燕霞, 崔慧婷, 毕元广.浅谈新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的核算[J].经济师, 2014, (05) .

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教育经费, 国家不可能完全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高校扩张经费来源广泛, 银行贷款增多, 高校面临不同以往的财务风险。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行为, 以及促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 在2009年财政部拟定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其基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这对推动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有: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 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了增强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将基建财务纳入“大账”核算体系, 增设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两个一级科目。

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 对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而不计提折旧, 而对于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发生的损耗不予反映, 且未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只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

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 净资产不实。由于对房屋和建筑物以及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教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固定资产的净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 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基金”反映的净资产严重不实。第二, 教育成本核算数据不真实、不准确。对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部门要制定有关收费和投资政策, 就首先要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 而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就使教育成本不真实, 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分析, 影响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正确决策。第三, 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高校后勤改革之后, 后勤企业要有偿使用学校的固定资产, 这就提出了有偿使用的补偿标准问题。如果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磨损程度无法体现, 有偿使用的补偿标准就难以确定, 那么后勤企业的成本核算、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将受到影响。

新制度基于权责发生制, 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科目, 并增设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个科目用来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及核算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

现有的相关文献, 大多也提出了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般给出的解决措施就是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但是, 对会计制度改革后原未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何核算, 以及新购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如何操作等实务问题没有应对方案。下文拟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研究。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高校固定资产种类数目繁多、来源广泛,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以及在财务处下增设专门的“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势在必行。具体方案是:

1. 细化固定资产种类:

总共分为十一大类, 即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仪表仪器、交通运输、电气设备、文化体育用品、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类。

2. 针对会计制度改革前未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

产审查核算部门应与其他各部门、各学院商议, 将现有固定资产重新分类, 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划入上述十一大类, 并归集在总部资产、各部门、各学院二级明细科目下, 由各部门、各学院对其进行估价。对于本单位无法完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估算工作,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协助。以估价作为入账价值, 例如某通用设备C, 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通用设备———C

累计折旧 (1) 贷:固定资产———C

各部门、各学院还需配合财务处预估该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及合理的折旧方法, 在以后期间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2) 在会计制度改革前, 高校固定资产业务核算以收付实现

制为基础, 在购买固定资产时, 按其购买成本直接确认为事业支出, 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购买的固定资产在入账时已经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全部作为支出, 一次性计入了当期费用。

因此在会计制度改革后, 对于改革前已经购买的固定资产, 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在购买时已全部计入当期费用, 如果按照改革后的会计制度, 每期计提折旧, 就会多计以后期间学校的费用。但是, 高校的“收入费用表”仅仅是反映高校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以及发生的相关费用而已, 不同于利润导向型的企业, 因此, 我们认为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 即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也就是说, 不调整往期的收入费用表及资产负债表, 将“累计折旧 (1) +累计折旧 (2) ”的数值填列在变更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中, 将“累计折旧 (2) ”对应的“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的数值填列在变更当期的收入费用表当中。

3. 针对会计制度改革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需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购买审批流程, 如下所示:

申购“预计使用年限>1年, 单位价值≥2 000元”有形资产→各部门、各学院领导批准→财务处“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审核, 财务处领导批准→总会计师批准→申购人购买→持相关发票, 到财务处“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登记。

即只要申购“预计使用年限>1年, 单位价值≥2 000元”有形资产, 就必须得到各部门、各学院指定领导的批准。各部门、各学院批准后, 还需到财务处“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进行审核, “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要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认真核查已有固定资产, 确保新的申购有其必要性, 降低固定资产闲置率。经过“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审核, 认为确有必要购买时, 上报财务处领导, 最后报总会计师批准, 批准通过后, 才可购买。

如有条件, “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应配合各部门、各学院的购置工作, 保证购买的固定资产价廉物美, 并提醒申购人在购买完成后, 及时到“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办理固定资产登记工作, 同时确定合适的折旧年限及折旧方法。

不同类别固定资产应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不动产而言, 价值的损耗主要是由于使用或放置的时长所造成, 所以采用年限平均法;而对于动产来说, 就有多方面因素需要进行考虑, 若固定资产使用周期长则可用年限平均法;若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不太长则使用工作量法较为合理;若设备更新速度快则使用加速折旧法。另外, 对于单位价值大的固定资产, 可以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单位价值低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可按照该类固定资产的分类计提折旧。

4. 在会计期末需对出现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随着计算技术、新型通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 极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因此高校固定资产只有计提减值准备, 才能确保净资产的真实性。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规范。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有两种:利用可量化的标准和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对于高校来说, 高校不存在通过生产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情况, 即使是某设备会带来科研收入, 也很难预估它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因而在利用可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时, 基本是参照该项资产当前的平均市价, 即其公允价值进行判断。对于当前无法量化的固定资产, 却又出现减值迹象时, 就得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来确定, 有可能需要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

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分布范围广、类型和数量多, 许多设备、仪器还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如果要求会计人员逐项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工作量相当大, 难度也特别高, 所以本文认为, 应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实行固定资产的状态管理, 将所有的固定资产建卡, 明确固定资产的保管地点、使用部门和保管人, 即各部门、各学院都需要指定专人配合财务处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期末时如果某学院的某项设备出现减值迹象, 那么该设备的保管人就需要根据目前的市价或借助专业的力量, 确定该设备的减值金额, 上报给该学院的固定资产负责人, 由该负责人统一汇总后, 上报给财务处“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

“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需要加强对各部门、各学院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督促工作, 定期召开“固定资产负责人”大会, 抽查核实部分固定资产, 保证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实真实有效。

5. 加强对“固定资产审查核算”部门人员的培训。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的改革, 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除了掌握会计核算知识外, 还得对固定资产的相关知识予以了解, 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 才能对固定资产折旧、减值以及是否存在闲置等问题给予准确的判断, 从而全面保障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 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三、总结

本文针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后, 原未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何核算, 新购入固定资产如何操作, 如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等实务问题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通过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核算, 提高核算人员工作素质, 使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效果不断提升, 从而合理确定教育成本, 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晓萌.刍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有效方法.财政金融, 2012;16

[2].啜梦初.浅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中国外资, 2011;24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 篇10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保证, 任何企业不管所经营的项目是什么, 经营的规模如何, 都必须具备与其经营相匹配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总资产中, 固定资产占据的比重较大, 因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对于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中, 存在着混乱的现象, 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管理及核算, 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 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 不断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质量, 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2 企业固定资产的概念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至少超过1年的物品, 如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 这些物品的单位价值相对较高, 且要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更好的保持其原有实物的形态和性能。

我国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概念有两个比较权威的规定:一是《企业会计制度》其规定企业的规定财产必须是使用期限超过1年物品, 如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 有些物品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仪器设备, 但是价格超过2000元以上的, 具有较长使用年限的, 按照国家的规定也可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中的一部分。二是《企业会计准则》其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应该具备有形资产的一些特征:①各个资产的单位价值较高。②资产的使用年限最少超过1年。③这些有形资产可以为企业提供出租、劳务或者是经营管理而拥有的。

3 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

3.1 企业固定资产的取得

由于各个企业固定资产都有自己的来源渠道, 导致其成本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可以通过自行建造、接受捐助、租赁、债务重组等方式获得企业固定资产。

3.2 企业固定资产的处置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对于一些不再需要或者不合适的企业固定资产, 可以通过有效的对外捐赠、非货币交易、对外租赁等方式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置。然而对于那些由于生产使用而直至最终报废, 或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损坏的固定资产, 企业要及时对它们进行清理。因此, 在企业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 要将那些损坏的固定资产及时清除出企业固定资产, 并相应的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减少处理。

3.3 固定资产折旧及后续支出

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 要按相关的规定将企业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然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工作。然而, 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为了提高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 需要对相应的固定资产进行技术上的改进, 以进一步提高资产的使用技能和年限, 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 要把企业对设备的升级、改建、维护等费用算为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3.4 企业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及清查

为了有效地保证企业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地位, 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真实、安全、完整的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 应该在期末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清查, 以更好地决定是否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减值, 从而有效的确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

4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固定资产认识不足

企业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采购时, 无视企业的实际情况 (规模、效率) , 在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采购的固定资产到货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使用, 采购来的资产就是闲置资产, 造成资源的浪费。

4.2 固定资产的台账与实物不匹配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是固定资产台账, 它将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和固定资产账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企业中, 由于各种原因会购置很多相同的设备, 而对于相同的设备, 如果发生移动, 就搞不清哪台是哪台了, 给管理带来混乱。

4.3 部分闲置资产不能得到有效处理, 造成资产浪费

造成企业资产闲置主要表现有:有些生产设备购置时就是无用的, 产品更新换代造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由于设备使用保养不当造成设备损坏, 有些是由于设备精度达不到加工要求被淘汰, 面对这些闲置资产, 企业没有有效的管理, 造成资产浪费。

4.4 部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减值混淆

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减值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由于二者经常会被混淆在一起, 所以非常容易造成会计处理错误。有些会计认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就等同于固定资产的减值, 为了避免重复就不再提固定资产减值了, 也就更不会对固定资产提出相应的减值准备了。固定资产减值和固定资产折旧之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的, 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的。固定资产减值是资产折旧的补充和修正, 两者一起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4.5 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界限不清

有些企业的在建工程因为各种原因 (发票未到、没有正式转固单等) , 一直在在建工程挂账, 影响企业当期的损益。

4.6 逾龄设备、大修设备增值的计价基础不清楚

在日常的财务核算中, 逾龄设备及大修设备的计价基础不清楚, 造成多提折旧, 从而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

5 改善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措施

5.1 确定固定资产采购流程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从战略方面来讲,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战术来讲, 由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资金很多, 会关系到企业现金流, 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企业来讲,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 在确定固定资产的采购时, 应有严格的采购流程, 采用集体的智慧, 精密的测算, 而不应该很随意地进行资产采购, 应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2 对固定资产实行科学管理

为了解决固定资产实物与台账相匹配的问题, 首先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对设备进行分类 (例如:机械设备、动力设备等) , 并在大类下再细分为各个小类 (例如:数控机床、压床、钻床等) , 并相应的给各个类别进行编码 (例如数控机床001-001、压床002-001等) , 每台设备都有大类及小类的编码 (唯一编码) , 无论设备怎样移动, 我们都会根据设备上的编码对应上设备的台账, 从而便于设备的管理。

对于价值较低的设备, 如果不能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也要建立台账, 不定期的清点, 做到实物和账务的统一。

5.3 及时处置闲置设备

对于闲置的设备要看实际情况, 对于采购后不能使用的设备, 经过企业经管会同意后, 尽快地招标出售, 以减少企业的损失。有些设备能维修使用要尽量维修使用, 这样可以避免资金浪费, 对于已经确定不能再继续使用的设备要及时处理, 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出售。

5.4 对于资产折旧及减值问题

要严格区分资产的折旧及减值, 对于资产的减值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因为资产的减值一经确定, 将不能转回, 不可以用减值作为调整企业当期损益的杠杆。

5.5 在建工程的核算

对于在建工程挂账的资产, 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资产要及时转为固定资产, 对于发票未到或其他条件限制 (固定资产的正式转固单未办理等) 的资产可以采取暂估的形式, 等到正式发票到了, 可以通过调整资产价值 (按照正式发票的价格调增或调减资产, 但要做相关的说明) 来保证资产原值的正确性。

5.6 逾龄设备及大修设备增值的计价基础

对于逾龄设备及正常大修设备的计价基础要按净值作为增值的基础, 这是新会计制度规定的, 在新会计制度执行之前, 我们习惯上增值是在原值上增值, 对于逾龄设备的增值一次性补提折旧, 而在新会计制度执行后, 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设备增值要求在净值上增值, 对于大修设备增值又做出了补充规定, 一是增值后的使用年限在2年以上;二是大修成本要在原值的50%以上才可以增值, 不符合规定的大修成本都要费用化, 作为企业的会计, 这个变化非常容易被忽视, 以此来提醒大家的注意。

6 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一个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 首先要搞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社会发展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企业固定资产不仅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 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而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虽然固定资产处在企业生产链的底部, 但是这个底部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在现实的资产管理及核算当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损益及长远发展。本文提出一些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问题, 希望业内同行在管理及核算中加以关注, 保证资产有效管理及核算的正确性。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核算,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穆勇.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2, 17 (28) :127-129.

[2]易俊雅.谈“固定资产”核算[J].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2, 6 (4) :55-57.

[3]朱建国.浅谈如何加强交通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2 (4) :14-16.

固定资产的核算 篇11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重视资金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经费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并不太重视,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薄弱,对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日常的监管,导致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入到报废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和固定资产无形流失现象。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固定资产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会计工作不到位现象比较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策购入、使用以及处理等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管理,在一些事业单位会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往往是停留在账面上,对实物的管理比较薄弱。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比较重视,但是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最终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和盘点

事业单位会计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往往重视对现金等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没有形成定期核算的习惯。一般在固定资产购入的时候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日后的使用中并没有定期进行清查和盘点工作,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的时候往往按照固定资产登记簿上的情况进行清查,没有按照固定资产的实务进行,因为一些固定资产的登记记录往往存在各种问题,所以这种盘点和清查方式就会存在遗漏,降低了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的作用,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一段时期之后往往就会存在报废和调拨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会计人员就应该及时根据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严格的核算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等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一方面,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随意性过大,往往没有经过任何手续就进行转让和报废处理,不仅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带来困难,而且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另外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一些调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从账目中去除,另外一些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审查就做报废处理,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四)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固定资产信息是保证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一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缺陷,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磨损,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并没有计提折旧这一部分,很多固定资产往往是按照购入的价值登记的,这样就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虚增的现象。二是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入和利润计算存在问题,一般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入的时候往往将支出记在当期的支出当中,没有分期分摊成本,导致当期的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当期的利润,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年度利润。以上两点造成固定资产信息失真,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具体数量有全面的了解。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加强对固定资产各个方面的管理。第一,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层层落实,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对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进行划分,保证他们能各司其职,这样当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任何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找到相关的负责人。第二,建立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维修以及报废等方面进行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账目一致,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一年进行两次全面的盘点,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一年一次全面盘点,对事业单位现存的固定资产清点。各部门要配合会计部门的工作,通过定期盘点不仅能准确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状况,而且能对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对一些不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行为找出原因,并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有效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安全。另外,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中需要注意加强对高价值资产的核算,并且各项资产要做到卡、账、物一致。

(三)做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

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相应的磨损,降低固定资产的价值,所以会计部门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要做好计提折旧工作。在会计科目中也应该设置计提折旧科目,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磨损程度等进行详细的确定,然后在固定资产总价值中将磨损削减的价值去除,从而确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经过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审核之后,就可以将计提折旧之后的固定资产价值录入会计报告相应的科目中,从而保证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准确性。

(四)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会计管理和核算的高效性有必要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使用网络技术。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然后将各部门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结合起来,会计部门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在会计报表中进行系统的体现,而事业单位各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了解固定资产的情况。另外利用网络化的管理方法,会计人员的劳动量会大大减少,而且固定资产的准确度也会相应提高。

(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人员素质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人员素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新观念,提高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会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中要掌握相应的会计知识,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准确估量,而且要学会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工作。

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篇12

一、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概述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 单价较高, 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包括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 其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收益能力高、投资的集中性和回收的分散性等特点, 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固定资产种类繁多, 规格不一, 企业在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分类, 如划分为生产经营用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或是按资产的使用状态划分为使用中、未使用和不需使用固定资产。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及时、真实、准确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让企业相关利益者充分了解企业在某一时点上存量资产的真实价值, 便于企业优化筹资结构比例;二是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如固定资产超期服役、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实不符、资产价值难以保全、擅自转移变卖资产等, 因此如何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确保固定资产价值保全已成为当前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界定模糊, 计量标准偏低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以上、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以上, 且使用年限大于1年, 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本物质形态的资产”。这个定义下的固定资产核算存在一些问题, 价值超过500元的资产, 如硬盘等电子产品都具备了固定资产的特征, 都应纳入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但由于这类产品更新快、价格高, 实际应属于易损易耗品, 将其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不符合实际, 即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界定过于模糊, 使企业固定资产虚增, 同时加大了企业财会人员的核算工作量, 造成固定资产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核算范围过于宽泛。

2、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

企业固定资产往往具有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等特点, 使得固定资产会计科目偏多, 且计算方式多变, 例如可以通过购置、融资租赁、自行建造、接受捐赠等方式增加企业固定资产, 通过不同方式增加的固定资产同样也会影响其折旧方式, 使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进一步复杂化。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分类仍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 如将检测仪器仪表、通信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都放在机器设备类别中, 且对部分资产的折旧年限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存在一定随意性。另外, 部分企业对固定资产盘点不够重视, 账与物的管理工作脱节, 账实不符现象突出, 资产盘点流于形式, 例如对账面反映的资产规格型号填写不全, 填报不清, 甚至不填, 致使账实不符问题长期存在, 待报废资产长期得不到处理。另外, 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责任得不到落实, 权责利不对等, 相关人员不能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采取补救措施, 导致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出问题时责任追究无从落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一般来说, 固定资产反映出的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而以往采用的核算方法, 如公允价值的计量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且受市场的影响, 企业净资产核算以及资金流动等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即反馈信息的失真现象。同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按照固定资产固有价值进行管理, 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既不计提折旧, 也不提减值, 甚至报废时仍以固有价值进行核算, 造成企业资产虚增。这种核算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价值背离, 固定资产核算反映的是其固有价值而不是净值, 致使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净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账实严重不符, 无法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 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虚增净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的损耗无法体现在日常活动的成本中, 导致企业成本降低, 资产虚增。

4、固定资产修缮会计处理存在问题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等特点, 而在其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后续的支出, 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改良支出等, 企业在对这部分支出进行会计处理时, 并不将其加入固定资产价值, 而是直接列为维修支出, 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且会产生在会计上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付和收益性支出的问题。一方面, 对一般修缮和大型修缮界定不清, 导致企业列支随意性大, 另一方面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 通常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 影响企业正常发展。而在具体的会计处理过程中,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核算时, 仍将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直接对“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进行冲减, 且不反应固定资产报废和清理过程中出现的盈亏、净值等, 这种处理方法通常会导致企业净资产信息的失真。

三、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建议

1、重新界定固定资产核算范围, 提高计量标准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应作相应的调整。一方面,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规范固定资产核算范围, 如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 适当调整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 从原来的500元调整到2000元, 同时严格区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将那些如移动硬盘等更新快、易损耗的电子产品列入材料管理核算, 而不是列入“固定资产”核算科目, 克服企业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宽的缺陷, 简化固定资产核算工作, 使固定资产核算更加完整和准确。

2、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首先, 企业应认真落实会计制度, 规范统一固定资产目录、固定资产核算分类方法以及每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等, 并汇编成册。其次, 合理设置账卡, 正确核算资产价值, 包括固定资产登记薄、固定资产卡片等, 同时财会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别固定资产、不同使用部门, 设置总账、固定资产明细账等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核算, 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等情况。再次, 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 企业应在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下, 由财会部门和相关人员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及时处理盘盈、盘亏和待报废资产,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根据财务账簿记录, 填写固定资产盘点表;各部门及时反应上表相关内容, 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盘点;财会部门协助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固定资产重置完全值, 并确认固定资产净值, 及时对盘盈、盘亏和待报废资产做相应的处理;建档立卡。

3、改革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首先, 建立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核算, 确保企业资产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认真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与减少等损益, 并根据结果追究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责任人, 同时建立落实固定资产问责制度, 彻底消除有物无账, 有账无物的不良现象。其次, 确保固定资产及时入账, 对于符合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已经在使用或已经达到可使用标准的固定资产, 企业应及时办理验收手续, 把相应的固定产值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上, 并加强对在建工程账户的检查和清理, 及时与固定资产验收部门沟通, 对于确实无法确认的工程, 应按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暂估入账, 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入账、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再次, 通过“累计折旧”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定期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按照原值与使用年限进行折旧, 并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 改成按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提取修购基金, 并建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二者相减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固定资产净值, 确保企业资产负债表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 使企业固定资产增减情况一目了然。

4、加强固定资产的出租管理和报废处理

部分企业将其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出租管理办法, 一方面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起到降低成本、减少资产流失的目的, 另一方面财会部门也能及时有效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情况, 准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同时, 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理时, 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相应修购基金及剩余残值后计“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 并报相关领导审批列为支出, 以使会计信息随时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解决资产虚增问题。

总之,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以促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孝永: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 2012 (2) .

[2]罗正红:新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核算研究[J].会计师, 2011 (3) .

上一篇:弧形建筑下一篇:家电企业的品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