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

2024-05-19

固定资产(共12篇)

固定资产 篇1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 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 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等开展的基本保障, 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校依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党政工作任务分解表》精神, 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理清本校固定资产家底。

1 清查程序

1.1 学校组织清查

固定资产清查核对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在分管院领导的指导下负责完成, 表1为组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1.2 二级单位自查

二级单位开展全员自查工作, 资产管理员根据资产管理系统中已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对截止日前资产的存量、使用状况、存放地、保管人以及其它有关信息进行统计确认, 对有问题的固定资产据实上报国有资产管理处。

1.3 主管部门核查

国有资产管理接收整理各二级单位上次材料, 根据各单位提交的固定资产自查登记表、核对报告情况进行了复核汇总整理, 对有盘盈盘亏资产及时进行复查核实。

1.4 形成清查报告

国有资产管理处根据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结果, 结合学校资产管理的特点, 对盘盈、盘亏资产进一步核实, 汇总学校固定资产清查报告交领导审核。再通过对固定资产清查核对过程的复核、监督检查, 对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学校发展较为迅速, 资产总量迅速扩大, 部门、人员调整较大, 因资产管理初始登记、交接、维护 (标签) 未到位, 造成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保管人、存放地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次清查中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2.1 资产购置使用缺乏效益性

学校的资产管理没有充分体现学校项目预算、采购预算、项目执行情况。二级单位普遍从利己出发, 片面追求仪器设备高、精、尖, 脱离教学与科研实际, 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 抢资源争项目, 有重复购置、高能低用, 高价低效现象, 购置缺乏计划性及有效的制约。

2.2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本校固定资产实行的是账实分管的分类管理模式, 学校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与监督, 固定资产实物名为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管理, 实则由各职能部门分管。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职能部门管理与各使用部门占有使用相互脱节, 有时会造成“每个部门都管, 每个部门都管不了”的状态, 最终造成固定资产账物不符。

2.3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未及时更新

本校原有资产管理制度没有及时修订到位, 不能完全适应现有新情况。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依、有章不循。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入库等资产管理流程设置没有及时修订, 出现实际工作中资产已先交付财产未入账, 或者资产已报废账面未注销等情况。

2.4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专业素养亟待加强

学校资产管理专业性强, 资产管理员缺乏系统培训, 没有充分财务和资产管理方面知识。资产管理员均为各部门的业务精英, 工作任务重, 岗位调整比较频繁, 各部门资产管理员面对形式多样的资产, 很难把握到位, 容易出错。

2.5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完善、信息化手段不充分

学校早年已使用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初期建账系统数据导入基础未做好, 影响后期工作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未及时对接学校办公平台, 资产变动信息不能实时反映。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对系统不熟悉, 造成资产在院系间调拨时, 实际资产已调走系统还未处理, 影响数据真实性。

3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3.1 落实“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方式

国有资产管理处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代表学校对全校资产统一归口管理, 负责全校资产新增、减少、报废、部门间调拨与移交工作, 定期对资产的现状进行检查。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的资产统一管理, 认真履行资产新增、减少、移交或变更的上报与登记工作, 各单位通过与使用人定期签定保管协议, 强化使用人对所属资产进行管理并承担有过错赔偿责任。

3.2 加快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是明确学校、部门和资产使用人之间责权利的根本保证。作为清查的后续工作, 资产管理处将在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除了制订较为宏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还要对资产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各环节修订相关细则, 完善资产登记、验收、保管、赔偿、核查、转交、报废、报告制度, 使资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依, 有法可循。

3.3 通过培训提升资产管理员业务能力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才能更好的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有助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和资产清查工作的落实。国有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人员应定期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的成熟经验做法, 同时积极组织对二级单位资产管理员的培训。

3.4 加强待报废固定资产的管理

对于积累下来的大量待报废物资设备应根据财政厅、教育厅相关部门要求, 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报废程序处理。加强待报废资产的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处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对通过鉴定符合报废要求、影响二级学校正常发展的固定资产进行回收处置, 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分批办理报废销账手续。

3.5 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进程

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借助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 将资产管理系统与学校信息化平台整合, 对调拨等资产管理事项在平台上或者手机进行“待办事项”的提示等工作目前亟待落实。实现学校账账、账卡、账实三相符, 才能达到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提升学校资产管理效益。

4 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样重要, 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集中于管理, 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管理不到位。如何提升高校固定资产清查准确性效益性, 成为固定资产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摘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等开展的基本保障工作。根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清查实情, 展示清查步骤、找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清查,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6, (08) .

[2]王观宏.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 2016, (08) .

[3]王玲, 黄漠.基于资产清查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知识经济, 2016, (08) .

[4]贺文晓.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完善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6, (07) .

[5]李春光.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 2016, (08) .

固定资产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物权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总部及各分公司、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各单位”),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范围内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三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原则及职责划分、固定资产划分标准与分类、固定资产的取得及计价、固定资产折旧及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处理及清查盘点、固定资产日常组织管理等工作。

第四条

固定资产管理目标如下:资产财务管理与资产实物管理统一、联动,账、卡、物动态一致;资产安全、完整,资产的效能和效用最优;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公司统一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行价值管理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归口负责,使用保管部门(或个人)具体负责的管理体系;

(二)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单位负责人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生产技术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具体使用保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做到岗位责任规范、专人管理、责任落实、考核到位;

(三)业务协同、信息集中。固定资产使用者同时是固定资产管理者,固定资产实行从项目规划、立项、建设、竣工到固定资产投运、修理、报废、处置全过程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流程全面、执行到位、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工作有效、无缝衔接;

(四)优化配置、物尽其用。定期进行实物账与财务账的核对与清查,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第二章 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和归口管理部门

第五条 固定资产管理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公司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政策、制度、办法等;

(二)建立健全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和管理责任,落实各类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在财务部、生产技术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资产使用保管部门设立必要的固定资产专职岗位,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增减变动、更新改造、修理维护、处置转移等价值核算与实物日常管理工作;

(三)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流程明确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日常保管、处置与转移等环节的控制要求;

(四)按《物权法》的规定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权证登记工作,严防法律风险;

(五)规范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保证账、卡、物相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六)负责组织固定资产投保、索赔工作。

第六条 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

(一)财务部作为固定资产价值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从价值形态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其主要职责如下:

1.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参与固定资产基本建设以及更新改造、大修工程项目的竣工现场验收,协助编定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报告;

2.负责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正确计价,按规定计提折旧,及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

3.负责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定期核查;会同实物管理部门、实物使用保管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

4.正确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会同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增减、转移、报废等变动及残值回收工作;

5.负责协助中介机构对固定资产购置、投资、出租等涉及资产评估的事项进行资产评估及备案工作;

6.负责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督促实物管理部门对出险资产进行索赔,并及时收回索赔款项。

(二)生产技术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根据业务分工,按照固定资产分类属性,承担固定资产的实物归口管理职能,从实物形态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按技术要求对固定资产实施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具体实物管理职能归口部门如下:

1.行政部:公司所有车辆和房屋建筑物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运输设备和房屋建筑物的实物管理;

2.生产技术部:公司生产资产等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各类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实物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1.建立健全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信息体系,制定资产质量评估标准,收集、分析资产信息,动态监控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根据所负责管理的实物资产的类别、特点制定各项具体的实物资产管理方法;

3.组织和督促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建立、保管固定资产卡片副本,并与价值管理部门核对一致;

4.生产技术部按照公司预算管理程序审查、控制各单位和部门固定资产购建的资本性收支预算,审核和统筹安排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更新改造计划和大修计划;

5.组织固定资产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以及大修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督促项目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办理工程竣工决算;

6.组织监督各单位固定资产转让、报废、调拨等行为,并监督其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7.组织制定固定资产退役、报废技术标准;对退役资产的再利用、转为备品或报废等做出甄别,组织资产报废的技术鉴定和审批工作;

8.会同资产价值管理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保证账、卡、物相符,检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闲置多余、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提出处理意见;

9.严格按《物权法》的规定组织办理固定资产的权证登记和变动手续,负责保管固定资产权证,确保资产的完整、有效;

10.协助办理固定资产投保,组织对出险的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负责按保险公司要求收集完整的索赔资料,及时办理相关索赔事项;

11.组织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职能,对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检修等进行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如下:

1.贯彻执行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固定资产的使用、运行、维护保养、检修等各种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档案管理办法;

2.按“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将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责任落实到个人,设立固定资产登记簿,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3.对使用的固定资产应负责其安全运行、维护保养及检修等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固定资产正常使用;

4.提出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检修意见,提交实物管理部门统筹安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完成; 5.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出售、调拨等处置工作时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和固定资产调拨单,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实物管理部门组织鉴定、核查后报价值管理部门,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后方可进行处置;

6.按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部门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保证账、卡、物相符;

7.及时做好固定资产出险通知、证据收集、现场保护等工作,配合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部门做好索赔工作;

8.办理固定资产权属登记及变动手续,确保资产的完好及安全运行。

第三章

固定资产划分标准和分类

第七条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的有形资产。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确认为固定资产:

(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公司;

(二)该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不具备上述固定资产条件的工具、器具、仪器、办公用品等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临时办公房以及各类属于周转性的生产工具及设施,不论价值大小及使用期限,都不列为固定资产。

第八条 固定资产按以下口径分类

(一)按使用情况分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参加生产、经营过程或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

2.基建用固定资产是指在基建项目筹建和建设期间,为保证基建管理和施工的正常进行,用基建投资构建的各种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基建项目结束后,资产按用途转入相关资产;

3.出租固定资产是指在经营性租赁方式下出租给外单位的固定资产; 4.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指不需用,经批准准备处理的固定资产;

5.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尚未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购入尚待安装的固定资产、进行改扩建的固定资产,以及经批准长期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指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应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7.土地是指以前清产核资作价,单独入账的土地;‘ 8.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是指极可能出售的固定资产。

(二)按用途分类

1.房屋及建筑物是指房屋和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及房屋以外的各种建筑物;

2.固定资产装修。固定资产装修费用使可能流入公司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予资本化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单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并在两次装修期间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

3.生产设备是指公司生产部门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生产线等; 4.运输设备是指载人和运货用的各种运输工具; 5.其他设备是指除上述各项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

为实现固定资产的归集、统计分析、合理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等管理需要,公司固定资产应按前条规定的分类口径进行管理与核算。因更新改造或其他原因改变其原来用途,引起资产分类变化的,应予以重新分类。

第四章 固定资产增加管理

第九条 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购建(含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零星购置)、投资转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及其他途径增加。第十条 固定资产的购建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零星购置等。

(一)固定资产基本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前期、计划安排、工程建设、竣工验收、评估等各个阶段。

1.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权限严格按照《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办理; 2.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应按规定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项目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办理资产移交手续。项目相关物权权证、项目行政许可或审批材料、合同、规范性文件和其他证明物权的凭证未办理、收集和整理齐全完整,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3.财务部根据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及资产验收清单及时办理转增固定资产。如果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及时办理工程竣工决算的,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其工程预算、造价或工程成本等资料,以及固定资产投运报告办理资产暂估入账。工程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二)固定资产大修及更新改造实行计划审批制度。每公司生产技术部下达大修及更新改造计划,各单位和部门根据批准的计划和预算组织实施,并按公司大修、更新改造管理的相关制度办理竣工决算和转固(转入固定资产)工作。

(三)零星购置固定资产实行计划审批制度。各单位根据批准的预算和计划购置固定资产,资产购置时申请部门填制固定资产购置审批表,报经批准后进行购置,资产购入后应及时办理资产验收、交接手续,填制固定资产验收单,连同有关批准文件、合同、协议、发票单证等报送财务部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零星购置固定资产需要安装的,安装完成后转增固定资产。

第十一条 购建固定资产必须履行交接验收程序,资产交接时,财务部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保管部门要共同到现场参与验收,共同对资产验收清单进行确认,并及时办理资产验收、产权移交手续,确保财务部、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有关新增资产信息一致。新增资产应办理物权登记的应依法登记,做到手续完备。

第十二条 投资转入、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由经办部门根据有关批准文件和投资合同或协议组织实施。

(一)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由经办部门根据有关批准文件和投资合同或协议组织实施,按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后,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1. 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2. 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以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

(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估价,加上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如接受捐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依据上述方法确定的新固定资产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第十三条 无偿调入固定资产包括公司内固定资产无偿划转和无偿接收政府工程、用户移交资产。

第十四条 公司内部固定资产的无偿划转,由实物使用保管部门根据有关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填制固定资产无偿调拨审批表,按公司内部管理程序报经批准后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

无偿接收政府工程及用户资产,由公司实物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批准文件与移交方签订无偿移交协议,同时会同财务部对价值量进行确认(价值确认应以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或移交方提供的财务资料、中介机构的寻价报告等为依据)后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

第十五条 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使用保管部门查明情况,经查明确属公司所有,填制固定资产盘盈报告单,经实物管理部门组织鉴定估价后,报财务部进行账务处理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第十六条 因故发生迁改工程视同改建、扩建工程管理,其所涉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入账价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公司会计政策确定。

第十七条 固定资产增加后,实物经办部门负责将有关批准文件、合同、协议、发票单证等报送财务部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

零星购置固定资产需要安装的,安装完成后办理资产入账手续。财务部负责填制固定资产卡片,一式三份,其中一份留底,另外两份分别送实物管理部门、实物使用部门作为各部门登记建卡建账的唯一依据。

第十八条 各单位固定资产增加后,对于不动产的权证,实物管理部门应作为重要档案资料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固定资产增加的会计处理执行国家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和公司现行会计政策,严格按照增加时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入账后,除下列情况外,不得随意变动资产账面价值:

(一)根据国家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二)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

(三)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

(四)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五)发现原固定资产价值记录有误。

第五章 固定资产的折旧及其他后续计量

第二十一条 为取得对固定资产磨损和耗损的价值补偿,推进新技术设备的运用,确保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各单位必须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规定的折旧办法、折旧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十二条 固定资产折旧按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和减值准备后,按预计使用寿命采用年限平均法分类计提,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年折旧率根据公司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确定,相关政策需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折旧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由于其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数和预计净残值的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如果由于其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固定资产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也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述变更应经过相应的报批程序。

第二十三条 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

(一)下列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1.所有的房屋和建筑物; 2.生产经营用和基建用固定资产; 3.不需用和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4.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固定资产; 5.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上述固定资产如果是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按暂估价值入账,同时按暂估价值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以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二)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规定单独估计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3.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4.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后计提折旧。

(三)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再计提折旧。

(四)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当根据调整后的价值、预计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等,按规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五)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与自有应计折旧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是否会取得租赁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是否会取得租赁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第二十四条 资产负债表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对计提损失或者减值准备后的资产应当落实监管责任,能够收回或者继续使用,以及没有证据证明实际损失的资产不得核销。

第二十五条 为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改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修理费用和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应纳入公司计划和预算管理,各单位和部门报送部门固定资产修理和更新改造计划给生产技术部,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平衡后,生产技术部汇总编制固定资产大修、更新改造计划,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和部门应严格划分固定资产修理和更新改造的界限。

(一)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有确凿证据表明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三)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资本化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并在固定资产卡片中注明增加部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章 固定资产的减少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固定资产减少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转让、报废或损毁、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无偿调拨、盘亏等。

第二十八条 固定资产转让包括出售各类固定资产(但不包括已报废固定资产的残值处理),捐赠、抵偿债务以及其他让渡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行为。

(一)固定资产转让审批权限

固定资产转让成交金额审批权限按《公司章程》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制度等执行。

(二)固定资产转让价值的确定

固定资产转让时须按有关规定对拟转让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和备案,以评估备案价值作为确定转让价格的基础。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实行审批制度,对外投资须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须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报告应报相关部门审核备案,以备案价格作为确定投资成本的基础。

(二)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审批权限按《公司章程》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制度等执行。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置换视同一项连续的固定资产转让及购置行为,比照固定资产转让及购置的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

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无偿调拨原则上只能在公司内各单位、部门之间调拨、转移,未经批准,不得将固定资产无偿调拨给公司以外的单位。固定资产的调拨应由其使用保管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无偿调拨审批表,经过公司相应的内部审批程序后方可进行,同时应做好调拨记录、规范管理。第三十二条 发生固定资产盘亏、被盗、报废或损毁,使用保管部门要负责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单位资产损失的审批权限按《公司章程》及其他相关规定、制度执行。

(一)盘亏的固定资产由使用保管部门填制固定资产盘亏审批表,按内部管理程序提出处理意见,经报批准后,办理固定资产清理手续。

(二)被盗固定资产应及时报案,已办理保险的同时报送保险公司进行索赔,并分清责任,按内部管理程序经报批准后,办理固定资产清理手续。

(三)报废的固定资产由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共同核对后,使用保管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注明固定资产基本情况及报废原因等相关信息,经实物管理部门组织技术鉴定后,按内部管理程序报经批准后,报送财务部办理固定资产清理手续。

未经上述程序批准报废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下列情况下,可作报废处理:

1. 运行日久,其主要结构、机件陈旧,损坏严重,经鉴定再给予大修也不能符合生产要求,或虽能修复但费用太大,修复后可使用年限不长,效率不高,在经济上不可行;

2. 腐蚀严重,继续使用将会发生事故,又无法修复; 3. 严重污染环境,无法修治;

4. 淘汰产品,无零配件供应,不能利用和修复;国家规定强制淘汰报废;技术落后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5.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运行;

6.进口设备不能国产化,无零配件供应,不能修复,无法使用; 7.因技改、运营方式改变全部或部分拆除,且无法再安装使用; 8.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毁损,无法修复; 9.其他需报废的固定资产。在满足上述有关条件的基础上,固定资产报废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报废标准。

(七)固定资产毁损,属自然灾害造成的,按公司废旧物资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属人为破坏的,应及时报案,并分清责任,按内部管理程序报经批准后,办理固定资产清理手续。

第三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处置由各使用保管部门根据有关批准文件组织实施,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审批单,办理审批手续,按内部管理程序报经批准后,连同有关文件、合同、协议、单证等报送财务部办理固定资产清理手续。

第三十四条 各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

(一)固定资产实物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保管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实行跟踪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清查盘点,每年年末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质量状况。

(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由固定资产实物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并且应配备懂技术和了解固定资产状况的人员协助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三)清查盘点结束后,固定资产实物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提交清查盘点报告及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表,对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发现重大资产损溢或有其他重要问题的,报公司决策机构审批。

(四)清查盘点报告及处理意见、有关批复报送财务部,财务部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对清查盘点结果进行会计处理。

第七章 固定资产日常组织管理

第三十五条 按照固定资产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价值管理、日常管理构架,各单位、各部门应当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人,规范管理程序,形成全员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式和架构。

第三十六条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实行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从固定资产的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到转增固定资产、资产退役、处置结束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各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具体措施和办法。

第三十七条 固定资产卡片管理

(一)各单位、各部门应制定并落实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价值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实物使用部门卡片登记编码一致,确保每一项固定资产只有唯一的卡片登记编号且不缺、不漏。

(二)固定资产卡片的存储介质采用纸质和电子形式并存,并提倡全面电子化。

1.纸质形式的固定资产卡片至少一式三份,财务部正本一份,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保管部门各保存副本一份,每年定期(至少一次)由财务部牵头核对一致。

2.电子形式的固定资产卡片应逐步实现联网运行,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和信息一致。财务部、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保管部门应当尽可能使用同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三)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财务部应及时对固定资产卡片进行变动登记,并填制固定资产信息变动通知单,通知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保管部门对固定资产卡片副本做相应变动记载;固定资产实物形态发生变动时,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保管部门应及时对固定资产卡片进行变动登记,填制固定资产信息变动通知单,及时通知财务部对固定资产卡片正本作相应变动记载。

(四)固定资产发生报废、无偿调出、有偿转让,盘亏等处置事项后,原固定资产卡片应继续保存五年以上。

第三十八条 固定资产编码由公司统一管理,在固定资产增加的源头即基建项目立项或设备采购时,就应明确资产名称并按固定资产目录编制固定资产编码,作为固定资产建卡及实物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登记台账的依据。

固定资产编码按固定资产分类编制序列号。

第三十九条

固定资产卡片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卡片编号、固定资产名称、编码、类别、规格型号、计量单位及数量;

(二)资产原值及其变动情况;

(三)折旧率、残值率、累计折旧、已提减值准备、资产净值及其变动情况;

(四)主要附属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及数量;

(五)资产开始使用日期、预计使用年限、使用部门、存放地点;

(六)会计电算化固定资产系统所需记录的内容。

第四十条

固定资产卡片正本即为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应同时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要求加强管理。

第四十一条

公司应积极推广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分析固定资产结构、分布、利用效率及管理状况,不断改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固定资产使用保管人员辞职、调离工作岗位、离退休,应在办理离职手续前将其保管使用的固定资产移交完毕,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

第四十三条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要按重要档案管理涉及固定资产的有关各类权证(包括但不限于房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资料)。

第四十四条

在清产核资工作中进行的资产清产按照清产核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对固定资产进行保险应根据资产性质和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决定具体投保险种,投保固定资产发生险情,应及时做好索赔工-作。

第八章 责任追究和考核

第四十六条

公司要按照“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落实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范管理程序,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对违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直接或间接资产损失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追究其相关责任,除进行通报批评外,还应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办法。

(一)对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盘亏、损毁、被盗的,应组织调查核实,对造成资产损失的,根据损失性质、情形及金额进行责任认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二)对在固定资产保险工作中因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证据不全,并导致索赔失败或不能得到应有赔付的,应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八条 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具体处理意见,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九条 公司将逐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与公司整体效益挂钩的考核机制,加强固定资产投入和产出分析,确保公司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或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相抵触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固定资产折旧小议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折旧方法;计提基数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在预期的时间内收回所投资金和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就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动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分析,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是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进行补偿的,计提的折旧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探讨并结合多年来回定资产管理的实践工作,对固定资产折旧谈点粗浅体会。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及折旧的范围

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这种磨损和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指由于物质磨损、时间侵蚀、外部事故、破坏因素等原因形成的。无形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固定资产使用效能下降,主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固定资产折旧是一种费用,只是这种费用没有在计提时发生实际的货币资金支出,属非付现成本。这部分费用计提进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偿,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好资金积累。企业在用的固定资产一般均应计提折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设备;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不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未使用、不需用的机器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以前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土地等)。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考虑到的一些必要条件

(一)修理和维修在固定资产折旧分配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修理和维修等日常营业费用,这是因为折旧与修理和维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第一,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直接与维修和修理的程度有关,第二,由于大多数资产均包括许多不同使用年限的部件,许多所谓修理实际上是重置,第三,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效率在逐年下降,特别是当缺乏必要的和及时的修理和维修时,下降的速度更快。

(二)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改变修理和维修费用,可以使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或缩短。

财务管理者已经认识到设备的寿命是有限的,因而必须考虑当资产报废时在账簿上如何处理。近年来,折旧才被认为是在资产使用年限内对其成本或其他价值所进行的系统的分配,称为成本分配法,是将资产的成本或其他价值系统的、台理的在资产的使用年限内进行分配。

三现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方法及比较

(一) 折旧的方法。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率递减法、年金法和偿债基金法等。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二)对几种常见折旧法的探讨 虽然折旧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国允许企业选用的折旧方法只有以下4种: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要变更需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近年来,人们对加速折旧法表示强烈的兴趣,本人也认为此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更加切合实际,覆盖问题更全面,下面仅对直线法和工作量法进行叙述和比较。

(1) 直线法 直线法即平均年限法,它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因而假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服务总成本是相同的,而不管其实际使用程度如何。

由于直线法模式简单,适性广泛,被多数企事业单位选用,而折旧方法有时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都认为直线法最为适宜。此外,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同时直线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忽略了折现因素,按直线法计算的净利,会给人们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照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也证明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合理的。

预期现金收入的递减也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

修理和维修费是逐年递增的,为了补偿递增的修理和维修费,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修理和维修费用与折旧是相关的,应该包括在服务的总成本或净收入的计算中。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基数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额受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计提折旧基数;2折旧年限;3折旧方法;4净残值。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先的

估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相应调整折旧年限,如果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应相应改变折旧方法。制度规定,企业应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五改进固定资产折旧的建议

(一)折旧方法的更新、完善

上述折旧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武断性,而且其所依据的数据,如现金流量或净收入是相当难于计量的变数,因此,折旧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更新、完善。可考虑使用的备选方案是:(1)不需分配的方法而以每期期末的市价来计量剩余资产的价值,(2)以现金流转和资金浣转表代替收益表,避免折旧分配,(3)侧重于使用能够预测的统一折旧方法,而不管其逻辑性;(4)尽量采用折中的分配方法。

从本质上讲,折旧也是一种费用,只不过这一费用没有在计提期间付出实在的货币资金,但这种费用是前期已经发生的支出,而这种支出的收益在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实现,无论是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还是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来讲,计提折旧都是必要的,企业要根据各类折旧方式所适用的条件,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

(二)固定资产折旧以原始价值计算的弊端及建议

折旧是对简单再生产资金的补偿,现行制度以原始价值作为折旧计提基数,这样,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额,只能做到帐面价值上的补偿。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只考虑了资产价值发生减损的情形,在固定资产重置价值升高的情况下,所计提的折旧额并不能做到实物更新上的资金补偿,难以达到实物资本的保全,就不能维持实物规模上的简单再生产。如:一台设备帐面价值原值50万元,重置价值60万元,以帐面原值计提折旧收回的资金为50万元,更新设备时需60万元。用计提的折旧资金更新设备尚有10万元资金缺口。目前,很多企业均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没有按重置成本计提折旧,使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被消耗到其他方面,或者变成虚假利润而分解掉。这样就造成,—方面更新固定资产的资金短缺,另—方面又用虚假利润去上新项目、铺新摊子,项目还没上马,就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设备更新和上新项目的资金都没能落实,反而加重企业负担,使我们看似庞大的企业日益空壳化,形成企业虚盈实亏,无法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

固定资产 篇4

一、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及其内容

(一)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

学校固定资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反映学校的经济实力、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管理和学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其保值和增值,对提高学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都十分重要。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内容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和计价的确定;固定资产的增加、使用、维护和处置;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固定资产账务管理等。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陈旧,“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思想一直存在,学校内部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松懈与无序,加上内部、外部监督不到位,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杂乱无章,清查工作难以开展。各学校长期以来对资金管理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健全,而资产管理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未能形成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在资金管理上每个教职工都知道要遵纪守法, 否则就是违法乱纪, 要被追究责任, 而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许多人停留在“反正我没要”、“反正我没拿”的层次上, 没有意识到不履行正确程序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没有意识到浪费也是一种腐败, 这又造成固定资产增减, 出入库、领用、台账、资料归集、登记、实物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未能得到完全实施, 从而使各项管理制度及规定应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资产管理安排不合理、人员紧、管理不科学

学校取得固定资产的途径日趋多样,如自购、自制、接受捐赠等,所有资产都应由资产管理人员、采购人、保管人和使用人共同验收,明确各自的责任,而实际上,往往由总务处人员兼职管理,责职不明确。固定资产采购前由于缺乏采购计划与必要的审批制度,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采购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约束制度,导致自由采购、随意采购;采购后又无验收、保管等制度,导致有账无物或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工具,管理手段落后陈旧。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固定资产账本,有些学校虽有账本,但是手工记的,没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记载不完整,清查核对工作费时费力,管理不科学。

(三)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大部分学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未与部门责任人的经济相挂钩,缺乏必要的奖罚激励措施。因此各学校和部门以及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有待加强。应该说,相当多的学校或多或少的都构建了一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却没有构建固定资产管理的测试和评价体系,其导致的后果是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不明,不能据此拟定纠偏措施等。对人的行为也存在负面影响,导致人们对制度不够重视,认为制度的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考评,能够提高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深化固定资产管理。

(四)学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不佳

学校人手紧张,一般没有专门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采购、入库,登记大都由总务部门兼管,入库人员往往又无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因而导致固定资产入库范围把握不准确,入库单填写不完整,规格、型号、制造商不写,没有验收人、保管人签字等等。对报废设备不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导致固定资产账务不实。部分学校对办公设备一味求全、求新,造成不必要的资产浪费,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一些学校购置固定资产后就产生固定资产大量闲置现象,而另一些学校又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未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有些学校购入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达到预计使用效果,或基本上没有使用就进入报废阶段。另外,由于缺乏定期保养,而配套或技术能力不过关等因素,闲置、浪费、重复购置等现象特别严重,总体上缺乏对提高设备利用效益的意识。

三、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有效、合理使用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学校应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1.建立固定资产请购制度。资产采购必须以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综合预算为依据,未纳入综合预算的固定资产,一般不得随意采购,如确实是急需使用的,必需经相关部门批准,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必须报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政府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学校应组织有关单位采用竞标形式采购,以节约采购费用和防止腐败的产生。2.加强固定资产验收保管制度。学校取得固定资产都应由资产管理人员、采购人、保管人和使用人共同验收,明确各自的责任,杜绝以次充好、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品,严把质量关。3.严格固定资产清查、报损制度。固定资产的处理、报损,应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核对工作。根据资产管理需要,定期开展财产清查工作,核算中心的总分类账与学校财务室的明细分类账每月核对一次,学校财务室的明细分类账与财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至少每年核对一次,做到账账、账证、账实相符。

(二)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学校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平时要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监管,要求会计核算中心每月底做好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工作,保证账账相符。会计核算中心对于核算单位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审核相关费用支出时,要求核算单位必须附有固定资产卡片,卡片应详细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编码、规格、型号、购置年月、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相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对不附固定资产卡片的不给予报销,并退回要求重新办理有关手续,符合要求的给予报销。每年暑假组织安排一定力量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进行重点抽查,检查结果与校长考核挂钩,并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奖罚,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完整,并做到合理有效使用,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避免出现前清后乱的现象。

(三) 成立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完善固定资产监督制度

学校应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财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部门处室负责人和有关教师共同组成。具体工作由校财务室组织实施。校财务室平时要进行经常性的固定资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核对,保证所管资产安全完整。管理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理清查工作,对清查的结果给予布。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学校应建立自上而下,上下互动的监督机制,应赋予各部门处室,以及学校普通教职工的固定资产监督权利。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处室的监督职责作用,使各个监督组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增强监督的合力和效果

(四) 提高认识,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宣传工作

要使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统领全局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学校各部门处室的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是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宣传工作,各部门处室要真正管好用好单位固定资产,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

(五) 实行部门管理,细化管理项目

学校财产管理部门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归口部门,一是总务处:统管房屋及构筑物和一般后勤设备、家具等。二是教务处:统管专业设备包括教学、实验室、体育设备等。三是图书馆:统管图书及非印刷品资料。在部门管理的基础上,可分具体项目进行管理,计算机由学校计算机老师负责管理,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清查,还要求定期进行保养维护等;体育设备由学校体育老师负责管理;物理、化学教学仪器由相关任课教师进行管理,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六) 提高学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通过资产清查,了解闲置设备的全部情况,组织合理流动;通过调拨优化资源配置,既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又能避免经费的重复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比较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学校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纳入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不仅限于实现对固定资产常规管理,而且可以实现从对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向实时的动态跟踪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的转变,使资源达到较优化组合、较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 篇5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3-10-29 13: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私营和个体、港澳台商、外商、其他等。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指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含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该口径自2011年起开始使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 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法人单位统一开发的包括统代建、拆迁还建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配套的服务设施,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和土地购置的投资;不包括单纯的土地开发和交易活动。

建设总规模 是指在报告期内所有施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

在建总规模 是指在报告期末所有在建项目的计划总投资。

在建净规模 是指报告期末所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尚需的投资总量。

在建净规模=在建总规模-未投产项目(期末在建)累计完成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到位资金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

(1)国家预算资金 国家预算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各类预算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全部作为国家预算资金填报,其中一般预算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包括基建投资、车购税、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和其他财政投资。各级政府债券也应归入国家预算资金。

(2)国内贷款 指报告期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单位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国内借款,包括银行利用自有资金及吸收存款发放的贷款、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国内贷款、国家专项贷款(包括煤代油贷款、劳改煤矿专项贷款等),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贷款、国内储备贷款、周转贷款等。

(3)利用外资 指报告期收到的境外(包括外国及港澳台地区)资金(包括设备、材料、技术在内)。包括对外借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包括利用外商投资收益在国内进行固定资产再投资活动的资金)。不包括我国自有外汇资金(国家外汇、地方外汇、留成外汇、调剂外汇和国内银行自有资金发放的外汇贷款等)。各类外资按报告期末的外汇牌价(中间价)折成人民币计算。

(4)自筹资金 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在报告期收到的,由各企、事业单位筹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和从其他单位筹集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但不包括各类财政性资金、从各类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和国外资金。

(5)其他资金 指在报告期收到的除以上各种资金之外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包括社会集资、个人资金、无偿捐赠的资金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等。

固定资产投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指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的分类。应根据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主要产品种类或主要用途及社会经济活动种类来划分,不能根据项目单位本身的行业类别来划分。如果项目投产后有几种产品,应根据主要产品来确定行业类别。一般情况下,一个建设项目只能属于一种国民经济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按隶属关系分 是按建设单位或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主管上级机关确定的。

(1)中央 是指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各部、委、局、总公司以及直属机构直接领导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这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国务院各部门直接编制和下达,统一组织或委托下级实施。包括有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如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和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如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石油)等。

(2)地方 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三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建设项目、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地方项目还包括不隶属以上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单位,如外商投资企业和无主管部门的企业等。

固定资产投资按建设性质分 按整个建设项目情况来确定。建设项目的性质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单纯建造生活设施、迁建、恢复、单纯购置。房地产开发单位、农户投资不划分建设性质。

(1)新建 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开始建设的项目。现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投资的项目一般不属于新建。但如有的单位原有基础很小,经过建设后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该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原有固定资产价值(原值)三倍以上的,也应作为新建。

(2)扩建 指在厂内或其他地点,为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或效益)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而增建的生产车间(或主要工程)、分厂、独立的生产线的企业、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在原单位增建业务性用房(如学校增建教学用房、医院增建门诊部、病房等)也作为扩建。

现有企、事业单位为扩大原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增建一个或几个主要生产车间(或主要工程)、分厂,同时进行一些更新改造工程的,也应作为扩建。

(3)改建和技术改造 指现有企业、事业单位对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包括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福利设施)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包括现有企业、事业单位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改变企业的主要产品种类(如军工企业转民产品等)的建设项目,原有产品生产作业线由于各工序(车间)之间能力不平衡,为填平补齐充分发挥原有生产能力而增建不增加本企业主要产品设计能力的车间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在现有基础上,用先进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技术经济面貌,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技术改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更新改造;生产工艺改革、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改造;厂房建筑和公共设施的改造;保护环境进行的“三废”治理改造;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改造等。

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

(1)建筑工程 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又称建筑工作量。这部分投资额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安装工程 指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又称安装工作量。

在安装工程中,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3)设备工具器具购置 指报告期内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新建单位及扩建单位的新建车间,按照设计或计划要求购置或自制的全部设备、工具、器具,不论是否达到固定资产标准均计入“设备工具器具购置”中。

(4)其他费用 指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以外的应当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不指经营中财务上的其他费用。

施工项目个数 是指本年正式进行过建筑或安装施工活动的建设项目个数。包括本年新开工项目,以前年度开工跨入本年继续施工项目,本年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以前年度全部停缓建在本年恢复施工的项目,本年进行过施工又在本年内全部停缓建的项目。施工项目个数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规模,与同期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相比,可以从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

本年投产项目个数 指报告期内按设计文件规定建成主体工程和相应配套的辅助设施,形成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经过验收合格,并且已正式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而增加的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主要指标包括建设规模、本年施工规模、自开始建设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等。

建设规模 指建设项目或工程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全部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包括已经建成投产和尚未建成投产的工程的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本年施工规模 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单项工程(或更新改造项目)的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包括报告期以前已开工跨入本年继续施工的工程的设计能力和报告期新开工工程的设计能力。也包括报告期内建成投产或报告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单项工程设计能力。不包括在报告期以前建成投产或已经停、缓建的工程,以及报告期内尚未正式开工的工程的设计能力。

自开始建设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自开始建设至本年底止建成投产的全部单项工程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在本年度内按照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计算条件和标准,实际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新增固定资产 是指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已经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工程投资和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及有关应摊入的费用。该指标是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价值指标,也是反映建设进度,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

项目建成投产率 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与同期施工项目个数的比率。该指标从建设单位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资效果。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指一定时期新增固定资产与同期完成投资额的比率。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动用速度,衡量建设过程中宏观投资效果的综合指标。由于新增固定资产是较长时期内形成的结果,而投资额则是当年完成的,因此,该指标一般适宜于反映较长时期内固定资产的动用情况。

商品房销售面积 指报告期内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建筑面积)。由现房销售面积和期房销售面积两部分组成。

固定资产折旧避税筹划 篇6

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是影响企业应纳

税所得额的重要项目,但资产的计价几乎不具有弹性。就是说,纳税人很难在这方面作避税筹划的文章,而固定资产折旧就成为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方法一 延长折旧年限可避税

客观地讲,折旧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个预计的经验值,使得折旧年限容纳了很多人为成分,这就为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递延交纳,相当于向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例如,某外商投资企业有一辆价值500000元的货车,残值按原价的4%估算,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按直线法计算年计提折旧额如下:

500000×(1-4%)/8=60000(元)

假定该企业资金成本为10%,则折旧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60000×33%×5.335=105633(元)

如果企业将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年计提折旧额如下:

500000×(1-4%)/6=80000(元)

因折旧而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80000×33%×4.355=114972(元)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总和,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者对企业更为有利。

当税率发生变动时,延长折旧期限也可节税。

如果上述企业享受“减二免三”的优惠政策,如果货车为该企业第一个获利年度购买,而折旧年限为8年或6年,那么,哪个折旧年限更有利于企业避税呢?

8年和6年折旧年限的避税情况如下:

A、 折旧年限 8年,年提取折旧60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2年为零,第3、4、5年为9000,第6年为18000,第7、8年为18000,避税总和为81000元。

B、折旧年限 6年,年提取折旧80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2年为零,第3、4、5年为12000,第6年为24000,第7、8年为零,避税总和60000元。可见,企业延长折旧年限可以节约税负支出。

按8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9000×(3.791-1.736)十18000× (5.335-3.791)=46287(元)

按6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12000×(3.79l-1.736)十24000× 0.564=32031(元)

方法二方法不同可避税

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汽车、大型设备,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从事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最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工时法、产量法和加速折旧法。税法赋予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权。

在上述各种折旧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各期的固定资产成本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期营业成本和利润。这一差异为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例如,某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0000元,预计残值2000元,使用年限5年。该企业利润(含折旧)和年产量如下图表所示,该企业所得税适用33%的比例税率。

下面,分别运用直线法、产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算每年的应纳所得税额。

注:各年限按直线法、产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顺序排列

可见,虽然用四种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累计应纳所得税额在量上是相等的,均为42900元。但是,第一年,适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产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最多。总的来说,运用加速折旧法计算折旧时,开始的年份可以少纳税,把较多的税负延迟到以后的年份缴纳,相当于从政府处依法取得了无息贷款。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进来,将各年的应纳税额都折算成现值,并累计起来。假定银行利率为10%,其结果如下:

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现值为36503.60元;运用产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现值为36231.50元;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现值为34892.10元;运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的现值为35145元。

从应纳税额的现值来看,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因而冲减的税基较多,使应纳税额减少,相当于企业在初始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其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运用普通方法(即直线法、产量法)计算折旧时,直线法将折旧均匀地分摊于各年度,而产量法根据年产量来分摊折旧额,该企业产量在初始的几年内较高,因而所分摊的折旧额较多,从而较多地冲减了初始几年的税基。因此,产量法较直线法的节税效果更显著。

在同样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企业节税,因为它起到了延期缴纳所得税的作用。“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在所得税法中规定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但是,在累进课税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节税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税率累进的急剧程度,以及银行利率大小等,进一步作具体测算、分析第二节 利用资产评估增值的避税筹划案例;我国当前对资产评估增值并未征收企业所得税,只规定中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对资产评估增值要征收所得税。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后,可以增加折旧的提取额,减少当期利润,相应减少缴纳的所得税。若是企业亏损,因当年亏损可以用以后5年的税前利润弥补,因而对以后年度的所得税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例如,某房产评估后增值5%,按15年提取折旧,年折旧率6.66% ,则每年增加的房产收入占增值额的比例如下:

50%×70%×1.2%=0.42%

每年减少的所得税收入占增值额的比例如下:

50%×6.66%×33%=1.10%

从资产清查审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篇7

一、清查当中发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拨款购置, 从而使高校存在资产管理的粗放性现象, 诸如“重采购, 轻管理”、“重有形, 轻无形”的现象十分普遍。教职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十分淡薄, 从而导致高校固定资产公物私用、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清查时发现个人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不在学校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老师把科研经费或其他经费购买的设备当成私人物品, 把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带回了家。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并建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但对资产的取得、使用、效益、处置等做出的规定不明晰;也有的高校制定了相关制度, 但执行力度不够, 没有落实到位。高校对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也存在认识不足、规则制度不健全的现象。总之, 我国高校资产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有待完善, 相关制度有待健全。

2. 存在账目混乱、重置、闲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高校资产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 此外由于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定期核对盘点资产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晰的原因, 从而造成资产账面价值和资产实物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

(1) 存在账外资产现象。有些获赠的仪器设备未登记入账, 导致形成大量账外资产。此外存在获赠的价值昂贵的艺术品、纪念品可能没有原始凭据而无法办理入账手续现象。

(2) 已经丢失和应该报废处理的资产长期挂账, 不及时办理核销手续, 导致账实不符。

(3) 人员调动带走的固定资产, 没有及时办理调拨手续。

(4) 相当一部分高校合并后, 没有全面的盘点核对资产, 从而导致的资产账面合并但账实不符的现象。

(5) 已经竣工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由于部门间缺乏沟通, 甚至完工十多年也没有入固定资产账的现象。

高校普遍存在各院系部门以自身需要和经费条件为出发点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 主观随意性强, 科学性和计划性差, 没有从学校整体状况考虑。从而出现一些部门迫切添置资产, 一些部门又闲置不用, 出现重复购入资产的现象。有时由于盲目购入资产, 存在购入既闲置, 清查时尚未开封现象, 不能实现科学调度实现资产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重置和闲置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原因是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资产购入评估体系, 即可用作衡量资产配置的依据和原则, 其次是缺乏相应的监控体系。

3. 投入不足,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管理方式落后

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当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 很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许多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是作为最基层的部门, 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 人员结构不够科学和完备, 缺乏具有丰富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管理仅限于简单的数据库管理, 虽然许多高校购入了专业资产管理软件, 但仅限于基本的数据录入和查询, 购入的网络版管理系统也只是网上上传数据, 而不能利用网络版管理系统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利用网络版来实现资源共享, 统筹使用,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避免资产重复购置等方面还有待于探索和完善。

4.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扣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 从而其账面价值一直反映的都是历史成本。首先不计提折旧, 不利于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应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在内的所有成本的核算。由于过去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要求计提折旧, 从而使高校每年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不科学。其次不计提折旧, 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由于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损耗, 因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其价值不断贬值。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必然虚增,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其更新资金需求的测算, 不能达到补偿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的目的。同时会计信息反应失真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投资者及国家财政拨款部门对高校会计报表的实际需求。

5. 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不健全

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资产管理的水平。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层次相对较低, 人员少, 工作量大, 缺乏教育成本核算的意识, 而且缺少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使得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资产管理工作, 无法适应不断复杂变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求。而且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由于缺乏相对稳定的资产管理人员, 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院系基层使用部门的资产专管员一般由办公室主任兼任, 流动性较大, 而且面对数量大、种类复杂的资产, 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知识, 影响了高校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此外资产专管员调动、轮换岗位时, 资产账目交接不及时, 使得后续专管员对自己职责管辖的资产账目不清, 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摒弃重财轻物的思想, 像抓教学、科研工作一样抓好学校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并逐步完善资产管理部门职能, 使其适应后勤社会化和校办产业公司改造的形势, 依据规定, 对国有资产产权和投资收益进行界定和监督。同时各使用部门要与管理部门及时沟通使账目保守一致。

其次, 应当加强国有资产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 使广大教职工了解国有资产的概念, 登记入账、转移、报废等内容和程序, 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从而自觉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最后, 加强账外资产管理, 对获赠物品进行评估入账。加强固定资产预算控制。建议国有资产管理处参与对固定资产购置、建造、使用、处置的预算管理, 以确保预算执行的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深化实验室管理改革, 打破小而全的格式, 重组资产, 实行资源共享, 根据学校、院、系、学科专业调整的需要, 统一调整实验室, 依托一级学科组建实验中心, 实验室的人、财、物实施统管共用。

2. 建立和完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 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建立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资产管理制度, 使其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具体而言, 包括建立计划审批制度, 采购验收制度, 登记与审核制度, 保管、使用及养护制度, 资产变动及调拨管理制度, 财产清查制度, 损失和丢失赔偿制度, 报废、报损制度, 统计报告制度, 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 租赁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业务管理规范、规程、标准等。此外各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 完善高校固定资产审计机制, 建立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奖惩制度, 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一项措施, 使以上制度彻底落实到位, 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2013年1月1日,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开始施行, 其中针对固定资产折旧修订使得固定资产核算能更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信息, 更有利于高校按核定的折旧额编制预算, 所以各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状况建立资产折旧制度, 并认真落实和执行。

3. 利用现代化手段, 建立网络化资产管理平台

针对高校固资产定数量大、种类多、存放分散、年度跨度大的特点, 实行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实行网络化管理可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破解高校三级管理信息不畅的难题, 资产管理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资产的动态信息, 可避免账实不符、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发生;同时高校领导利用资产网络管理平台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和资产浪费现象严重现象;最后网络化管理可减少人工核算与管理的工作量, 增加透明度,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

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 加强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 因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影响着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 高校要定期举办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使资产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制定奖罚措施, 调动资产专管员工作的积极性, 并保证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首先, 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待遇, 确定他们的技术职称等,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其次, 实施奖罚制度。对一些认真负责, 工作突出的人员进行物质及精神奖励, 对一些违反规定个人采取通报批评,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

5. 坚持资产清查制度

资产清查是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定期开展资产清查, 可查明盈亏情况, 有利于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调整账目, 真正做到账实相符。同时定期清查资产也是对广大教职工资产管理意识的强化。最后, 定期清查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 有利于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

总之,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只要高校各部门在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下, 各司其责, 密切配合, 就一定能形成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 从而保证高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峰, 杜晓丽, 孟江涛等.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 2009 (6) .

[2] .陈超超.从资产清查审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2) .

[3] .金丽芳, 毛云红.强化资产清查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科教文汇, 2009 (11) .

[4] .吴建军, 胡小玲.浅谈高校资管理与核算.当代经济, 2007 (1) .

[5] .王风.以资产清查为契机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会计之友, 2011 (33) .

[6] .王于斌, 王玉虹, 谭豫之.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1) .

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8

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1.固定资产的概念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两千元以上, 并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 也应当做固定资产。通过对定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固定资产包含了以下特点:第一, 属于有形的资产, 且其物质形态具有固定性。第二, 其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第三, 其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过程, 而不是销售。

2.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的获取、其折旧和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处置和清查、计价等。

第一, 固定资产的获取。企业固定资产的获取渠道广泛, 具体包括了自建、购买、租赁、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方式, 因此不同固定资产的成本和确定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别。

第二, 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支出。固定资产的使用时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其价值也并不是一次性发挥出来的, 而是随着服务周期的延长逐渐降低。因此,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 应当根据其服务价值消逝的规律, 对其进行折旧核算。同时,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 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包括维护、扩建、翻修等投入, 这便是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在核算时也应充分考量。

第三, 固定资产的处置。为避免资源的浪费, 可对部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进行销售、投资、偿债、交换等处理, 或是对那些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等处置, 则被称为是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无论是出于何种途径的固定资产处置, 都需要进行相对应的会计核算。

第四, 固定资产的清查和计价。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和计价是为了能够对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有一个准确、全面、客观的掌握, 会计工作中, 应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并充分考虑其减值的可能性, 核算出其期末价值。

二、无形资产核算方法

1.无形资产进入企业的核算

企业获取无形资产的渠道分为外来和自创两种形式, 就外来渠道而言包括了购买、捐赠和吸入资金等, 对于这一类无形资产而言, 其核算手段已经较为成熟。企业无形资产包含了自行研发的内容, 由于其投入的风险较大, 可能面对研发失败的局面, 因此会计工作中要充分重视谨慎性原则, 确保会计工作的科学性。笔者认为, 无形资产进入企业的核算与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的核算具有相通之处, 在具体核算中可予以借鉴。在账户设置中, 可为在研项目专门设立账户, 用以实现对科研阶段各项支出的收集和整理。同时, 可设置在研项目失败准备的会计账户, 通过综合分析, 实现对在研项目失败可能性的预测, 并预计其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的会计处理, 能够实现企业对在研项目损失的掌控, 以便于将损失将至最低。无形资产在成功进入企业后, 研发阶段的所有成本归入其价值核算中, 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供便利, 促使报表使用人员能够正确解读会计信息。

2.无形资产续存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不是永恒固定的, 在企业的续存期间, 其价值也会随着各种因素而变动。所谓的无形资产增减值, 指的是有非使用因素造成的资产价值变动。依据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 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只考虑其减值的部分。在会计末期, 会计工作人员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减状况进行分析, 如果发现价值减少, 则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减值因素部分或是全部消失时, 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都不允许转回。无形资产的减值即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无形资产存续期间的主要问题。在具体核算工作中, 往往采取设置“累计摊销”账户的方式, 贷记无形资产账户, 并不会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造成影响。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允许企业在无形资产摊销中, 选择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平均年限法等方式进行无形资产的摊销。

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对比

1.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区分

对于企业而言,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有其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为企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服务的, 不以直接销售为目的。相对于无形资产而言, 固定资产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实体特征, 两者之间的辨别之所以常出现混淆, 是因为部分无形资产需要依赖于实物载体。针对这部分无形资产的判断, 通常会以载体或是被承载资产的重要性进行区分。比如, 软件研发公司的软件, 需要存储于介质中。如果该软件是硬件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则该软件就被划入固定资产中, 反之, 被以无形资产核算。

2.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产生收益方式对比

毫无疑问,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但是两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所不同。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技术和科技的力量, 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具体核算工作中, 需对影响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各项因素进行合理的判断, 才能有效分析出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固定资产则主要是通过实物的转移和消耗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经济收益, 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效益是可估算的, 相对也更加稳定。

3.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对比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对比, 包括了对对象的分析、对寿命以及产值的确定、对处理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第一, 折旧和摊销对象的分析。新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情况下, 才能使用摊销核算。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无法确定时, 其会计核算就不存在摊销。另外, 满足折旧要求但还仍未进行折旧处理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会计, 同时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亦不能折旧核算。第二, 资产使用寿命的确定。一般而言, 对于无形资产寿命的确定不考虑损耗, 以合同期限为主要核算方式。源自于合同性权利的无形资产, 其寿命按照合同的有效期限为准。无合同规定的无形资产, 企业应对其寿命进行综合考量。如果寿命无法确定, 则按照使用寿命无法确定处理。固定资产的寿命通常是有限的, 其价值随着服务年限的延长而不断递减。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分为物质使用寿命和经济使用寿命两种。物质使用寿命是有损耗的固定资产最长使用年限, 但并不代表就是固定资产的最终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的最终使用寿命受到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损耗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层面的使用寿命就是经济寿命。第三、资产残值的确定。通常情况下, 无形资产的残值应为零, 但是若有第三方愿意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后对其进行收购, 则有可能出现残值, 并需要进行残值的核算。固定资产通常会有残值, 假设其已经达到预计使用寿命且寿命确实终结, 会计将该项资产所得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 所得到的资金就是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第四, 企业资产摊销和折旧方式的选择。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方式。就无形资产而言, 某些无形资产由于技术陈旧, 对其的摊销核算便可采用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式的摊销方式;某些固定资产受到产量的影响, 摊销核算适宜用产量法;某些无法准确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的无形资产则采用直接摊销的方式。第五, 摊销与折旧过程中涉及的会计估计。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净残值、折旧方式等的复核工作应当每年开展一次, 以便于实现对资产使用寿命、净残值、折旧方式的及时调整。对一般无形资产的复核工作方案与固定资产复核方案类似, 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之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需要进一步复核。若发现其使用寿命为有限寿命, 则应在预估其寿命的基础上, 采取合理的摊销措施。

4.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对比

(1) 对企业资产可回收资金的预估。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比其账面价值低, 则说明企业的资产减值了, 其计算的公式为:成本—无形资产摊销或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此时, 企业会计应当计算其减值损失, 并在账面上将减值的量计入可回收金额中。在旧的会计准则中, 资产销售的价格减去处置费用既是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但是, 其未能充分考虑到部分资产销售价格的无法确定性。因此,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利用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或者是资产未来现金流价值确定, 取两者中的价高则为可回收资金, 此种确定可回收资金的方式, 相对而言更加科学合理。

(2) 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或是固定资产出现减值且要对资产进行减值处理时, 必须要求强有力的证明, 包括数据报表等。但是, 如果是由于企业的合并, 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无法确定的情况, 在后续的核算中, 这部分无形资产将不进行摊销, 同时这部分资产所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存在很大无法确定性, 为提高资产价值估算的准确性, 则对这部分无形资产采取减值损失核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财会工作的准确性, 以便于企业能够获取更加真实的财务数据, 这部分无形资产无论有无减值的现象, 会计都应当定期对其进行减值的测试。另外, 部分无形资产仍具有使用的价值, 但是其具体的使用价值暂无定论, 则也需定期对其进行减值测试, 通常情况下, 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应当每年度进行一次。

(3)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国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发生减值, 其已计提减值准备即便在后期发生了价值恢复的情况, 也不得转回。在国际惯例中, 若价值回升, 则可将减值准备转回, 我国的这一规定与现有的国际惯例不同, 但是却是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而制定。就理论上而言,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都应是一个漫长的周期, 因此, 其减值的反转亦无法在短时间恢复。另外, 我们很难对无实际载体的无形资产其减值恢复与否进行准确判断。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避免的有心者利用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这一政策虽然有可能降低会计核算的合理性, 但是确实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有力保障, 能够有效提高对资产价值和处置费用估计的准确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都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两者的核算工作发生了一定变化, 通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方式和两者核算区别的探讨, 能够明确在核算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项, 对提高会计资产核算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耀星.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及管理[J].财政监督, 2015, (03) .

[2]贾广民.浅析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2) .

[3]李小花, 程赣中.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衔接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0) .

[4]张金玲.新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会计处理比较分析——以固定资产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7) .

[5]贾广民.浅析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2) .

[6]金大梅.道路客运行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J].经济视野, 2013, (08) .

[7]肖燕霞, 崔慧婷, 毕元广.浅谈新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的核算[J].经济师, 2014, (05) .

固定资产投资研究 篇9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创造需求, 即对现有生产能力构成需求, 拉动GDP增长, 具有即期效应;二是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 是未来的消费, 为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创造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可以说, 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固定资产发展, 对山东省招远市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调研。

一、固定资产的情况及特点

近年来, 招远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良好。2008年8月末, 招远市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累计106.99亿元, 同比增长46.4%,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按地域分:城镇基建投资79.63亿元, 同比增长5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2亿元, 同比增长37.1%。按投资性质分:基本投资较快增长, 累计完成32.21亿元, 同比增长32.9%;更新改造29.38亿元, 同比增长101.9%;房地产开发13.53亿元, 同比增长67.7%;其他投资完成4.12亿元, 同比下降27.6%。08年1——8月, 完成规模以上主要建设项目397项, 比07年同期多增47项。其中, 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议之后增加了47项。

1、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高速的增长速度。

受国家宏观政策驱动, 招远市经济形势好转, 政府、企业、个人对经济的投入稳步增加。2 0 0 1年以来, 除2002年受宏观政策影响增幅不大外, 各年均保持较高增速, 近两年的增幅更在35%以上。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力量。

与以往以国有经济为投资主体的情况相反, 目前投资体呈现多样性。近年来, 招远市加快了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 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培育投资增长内生动力,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投资发展活力增强。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 企业自主性投资大幅提高。据统计, 2008年1-8月资金到位69.38亿元, 同比增长47.69%。其中, 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37.93亿元, 增长42.69%;企事业单位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投资的能力迅速提高, 推进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二是, 民间投资日趋活跃, 投资增长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和市场主导型转变。2004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为民间投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投资比重明显提高, 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3、投向集中重点工程、重点企业, 投资情况良好。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在招远市的加快落实, 各金融机构对交通、水电、通讯及招远市特色的制糖业普遍实行贷款手续简化和授信额度制度。至8月末, 调查的三个企业中资金到位情况良好, 华电集团、台泥有限公司、金源酒精公司分别完成投资30.71亿元、7.07亿元、5亿元, 占计划总投资额的64.66%、13.89%、71.43%。

4、更新改造一反上年负增长的态势增长迅猛。

从07年四个季度看, 招远市更新改造增长率分别为18.7%、-3.7%、1.3%、-33.1%。08年前8个月则猛升至101.9%, 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招远市企业针对生产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单位能耗高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下大力气搞技改, 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 创造新利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宏观分析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源动力。在固定资产投资迅猛的拉动下, 近年来, 城市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以政府广场为依托点, 市容、街道面貌一新。但是, 招远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均高于全国和全区的平均增长速度, 投资方向、资金结构有所偏颇, 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1、固定资产增长过快, 招远市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 严重加剧了煤、电、油运输供求矛盾, 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2004年以来招远市就由于用电用水紧张, 尽管招远市供电量同比增长24.4%仍不能满足需求:部份企业生产受到影响, 对居民实行拉闸限电限水更是惹来怨声连连,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项目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贷款投资不能通过项目建设和运作直接回收和产生回报, 潜在风险如下:

(1) 来自还款资金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潜在风险。一般而言, 对于此类公益性项目, 银行贷款投入后, 项目本身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不足以偿还未来贷款本息, 甚至有的项目根本无法产生现金流量, 如防洪堤工程, 造成项目缺乏第一还款来源, 因此, 对此类贷款多由财政还款。但可能会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影响财政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变化, 对此类项目的按期还款造成一定影响。一旦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不尽人意, 将会导致不管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减少, 即使政府到时有意还款, 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来自法律上的潜在风险。此类贷款是由政府作为担保并承诺还款的, 财政担保实际无效, 一旦出现问题, 不受法律保护。再者政府借用预算资金还款, 需人大表决通过, 到头来还是要看政府是否愿意还款, 当届领导与下届领导衔接问题, 贷款有一定风险。

(3) 来自银行自身的风险。一是宏观调控限制了信贷投入。政府主导类项目如城建项目等往往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遏制投资过快增长过程中的限制对象, 项目必须经上级行严格审批。二是经营管理风险。据从商业银行了解到, 80%的固定资产投资, 变相来源于银行。作为金融机构, 必须严格贷款条件, 完善贷款手续。而目前一些商业银行二级分行贷后管理工作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如有的行在贷款发放后未能及时跟踪贷款用途或累放贷款快于工程进度, 给某些企业挪用贷款以有乘之机;有的行没有认真分析现金流量, 在项目现金流量最好时未能主动收回贷款, 或为了完成存款任务, 只关注贷款所产生的派生存款, 而错过收贷良机等。由于我区个人征信系统尚未上马, 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及预期效益难以准确把握, 为了减少个贷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国债资金的迅猛增长隐藏危机感。从2001年至2008年8月招远市共利用国债3.6亿元。据了解, 为了获得国债资金, 地方政府都会承诺提供配套资金, 实际上一旦项目开工, 地方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 国债项目就成为所谓的“钓鱼工程”或“半拉子”工程, 政府只好继续支持续建。如此一来, 容易拉高财政的债务率, 降低投资边际收益。

4、“政绩工程”危机重重。从2008年年初, 地方政府进行了换届, 新班子上任后急于做出成绩。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规划。然而, 地方政府对于存量的改造和重组难度较大, 收效也较慢, 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搞增量, 致使金融机构为缺少收益来源的城建项目放款, 为银行积累了极大的金融风险。一般来说, 投资每增加1%, 应当能拉动GDP增长达到0.8%左右, 但2 0 0 8年招远市投资每增加1%, G D P的增长只有0.4%左右, 这与地方政府换届、大量基础建设效益周期长等所造成的一些决策失误和腐败有关。因为, 任何一项投资, 不管其效益如何, 虽然都能增加当期需求和GDP, 但毕竟只有产生一定效益的投资才能增加实实在在的财富。

5、产业转移环境有所改变, 加上竞争优势不明显, 造成了引进新项目不多, 项目储备库存少。从07年下半年开始,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面临重重困难, 已重新调整了产业政策, 暂缓了产业转移。如广东省实施了省内产业转移政策, 产业跨省转移意愿不再强烈。特别是当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经营困难, 不少企业面临停工和倒闭, 企业再扩大和投资的愿望不强, 招商引资项目将面临严峻形势。再加上公路交通受全区发展战略的制约欠帐较多, 接纳产业转移所需的便捷高等级公路网还未能建成, 部分失去了接纳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此外, 招远市的项目用地价格偏高。根据土地有关新规定, 市辖三区为9等, 征地价格13.6万元/亩, 相比周边县区都没有竞争优势。

6、贷款集中度高, 异地监管, 潜在金融风险隐患较多。一是贷款集中度较大, 风险相对集中。如2006年至2008年8月, 列入调查范围的5家水泥、电力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2亿元, 占同期辖内银行贷款发生额的54.4%, 其中超过3亿元以上3家。投资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产能的过剩, 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这也是我国目前调控的重点。二是异地贷款大量增加与银行跟踪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日益显露。目前金融机构选择的多是大公司, 大集团, 而这些公司和集团往往是异地的, 更加大了贷款监管难度。如招远市金融机构今年向两家大型的异地集团公司在本地的项目贷款, 由于这些总公司均在外地, 尽管有报表反映, 但银行信贷管理人员还是难以真实了解异地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开户情况等问题。2008年3月末, 招远市中行向总部在北京的一个某水泥集团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 当天就被转出招远市, 贷款银行根本无法对贷款实施跟踪管理。异地集团公司贷款大幅度增加所隐含的风险问题应引起重视。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

第一, 投资产权主体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投融资改革要求实现“谁投资, 谁决策, 谁承担风险”, 但是目前政府不但对基础设施项目亲自抓, 甚至对企业投资决策也过多干预。一些地方政府“全力”帮助地方企业搞活经营, 一来可以增加地方财力, 二来还树立了所谓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好范例。企业投资行为通常是主管机构和企业领导人讨价还价的结果, 有的甚至是上级主管机构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 上级领导成为投资行为的实际决策者。企业投资不按市场规则行事, 致力于研究如何寻找到政策优先权支持, 造成信息传导机制失效。这样做的结果扭曲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破坏了正常的政企关系。

第二,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缺乏必要的可行性分析, 缺乏硬的预算约束, 包括长期效果评估,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经理人行为应当是主观上追求个人收入和声誉的最大化, 客观上实现企业经营的利润最大化。目前多数企业中这条纽带是断裂的, 因此企业实现的仅是经营稳定化, 主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如实现所谓的扭亏增盈, 积极配合实施下岗再就业工作等。企业家则在隐蔽信息的手段下, 利用对企业的直接领导权为个人谋取最大利益, 以弥补企业家的机会成本, 同时伺机换取政治收益。

第三, 信用秩序不良造成资金运动受阻。我国经济中有许多领域都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造成社会信用缺失, 经济秩序混乱, 非常明显地制约了经济发展。目前, 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信用缺乏, 资金运动过程中, 供求各方面都存在着道德风险。有的企业领导人甚至说:“从借钱的那天起, 我就根本没有想到过以后要还。”在这种条件下, 企业难以通过正常的信用关系获得需要的资金, 造成投融资体制的恶化。

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

1、政府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 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一是继续大力支持大型企业在招远市落户, 无论是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还是在各方面的协调支持上, 都本着为企业着想的态度, 做大做强招远市的行业;二是加强对原有立项的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小企业向优质企业配套行业转变, 共同促进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政府有关部门要规范企业行为, 制定相关法规, 提高其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四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测, 随时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情况, 了解企业的资金动态、生产动态, 及时反映。

2、缓解当前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的供求矛盾是让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经济平稳前进的关键。一方面, 各部门齐心协力, 增加煤炭、电力、油品生产;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 保证居民生活、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需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重要电源电网建设, 加快石油等重要资源勘探开发, 加快重大交通运输干线与枢纽工程建设。另一方面, 要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当前解决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 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长远之计。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各行各业都要杜绝浪费, 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对于要建设的项目,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强引导和调控。一要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 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 正确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标准, 严格市场准入。对于在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环保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项目, 尚未建设的不准开工, 在建的要进行清理, 已建的要限制改造。三要依法加强用地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 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开发区, 整顿规范土地市场。四要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 金融机构不予贷款。五要严肃税制, 坚决禁止和纠正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只有通过这些措施, 才能使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合理对待“政绩工程”。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能给招远市经济带来种种好处。但是不能一味地为了“好处”, 而盲目上工程, 尤其是“政绩工程”。首先, 政府部门不能仅从政绩、私利出发, 盲目上项目, 而应该从招远市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为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纯洁性, 政府有关部门主要采取意见指导, 而不是强制性的政治指导。其次, 金融机构应该正确处理好支持地方发展增加信贷投入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顶住压力, 对于报送的项目, 认真遵循审慎原则, 真正做到稳健经营, 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原则,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投资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资金支持, 让银行资金得到最好的运用。

5、央行应该正确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为防止投资过快,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近段时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 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整的功能, 通过“窗口指导”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其次, 面对货币政策措施难以短期奏效的现实, 强调深化金融改革的方向。即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 并利用利率市场化解决贷款的地区差距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再次, 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与再贷款浮息制度时, 强调分类对待、分类管理。最后, 人民银行从去年起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不过事实证明这并不能真正解决投资过快的问题。只是降低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而对于部份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问题根本毫无对策。下阶段, 人民银行应该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加强强调和微调, 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继续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 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管理,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作用, 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严格控制在一定水平, 适当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6、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提高贷款决策水平, 加强银行信贷管理。银行应该增强对全球经济背景下的行业研究, 以及经济周期下某商品的市场供求风险研究。一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 严格执行贷款项目资本金比例规定, 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严禁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入。对属于国家调控的项目, 坚决不予提供金融支持。对跨区域发放的贷款应加强监测, 防范跨区域贷款风险。二要根据国家信贷政策, 及时调整授信结构, 努力实现资产多元化, 改变信贷投放过度集中, 支持面窄, 对少数优势企业过分依赖的状况。三要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专利质押等担保形式, 以多种方式满足项目企业合理信贷需求。

摘要: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篇10

一、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内控制度执行不严

主要体现在设备的领用、报废程序不规范, 发生固定资产的转移或报废时, 未办理合规手续或审批手续, 发生处置固定资产不当现象;保管维修不善, 使用不当, 造成财产设备的损坏、流失情况严重;长期不对账, 不清查, 资产账实不符;与实际情况严重失真, 造成医院资产家底不清的尴尬局面。

(二) 核算方法不科学

医疗设备大多属高新科技设备, 更新淘汰快, 医院核算中没有资产减值准备及相应的加速折旧, 造成账面固定资产价值严重失真;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维修的修购基金, 每月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这与单位实际发生的损耗相脱节, 使得维修费居高不下, 难以控制。

(三) 使用效率低, 资产闲置问题突出

设备采购不论证、不考量、不进行效益分析, 盲目采购, 结果导致购进的设备不实用, 质量差, 使用效率低下, 甚至无法使用, 闲置一边, 造成医院资产严重的损失浪费。

(四) “重购轻管”思想严重

医院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 往往在管理上能够得到重视, 层层审批, 责权分明, 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 固定资产的管理被逐步弱化或忽视了, 比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 不被人们所重视, 体现出“重购轻管”的管理模式。

(五) 管理职能分散, 部门协调困难

很多医院未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 管理事物由财务、设备、医疗等不同的部门共同管理, 这种体制使管理职能分散, 权责分界不清, 在管理的操作上协调部门困难较大。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管理机制仍不完善

1. 资产形成和配置过程中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导致人为因素过多, 没有形成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

2. 资产使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 造成管理滞后、浪费严重。

3. 资产处置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监管措施, 致使随意

处置、随意核销的情况屡禁不止, 资产流失、资产浪费的问题较为普遍。

4. 现行的会计制度漏洞较多, 亟待完善, 如会计制度中

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 这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程度越来越大, 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

5. 监管制度不完善, 约束力度不足, 尚未形成高效的管

理体系和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既难以及时的发现问题, 也难以有效的查处违规违纪。

(二) 管理体制仍需理顺

在管理部门上, 有的地方归财务部门管理, 有的地方归设备部门管理, 有的归科室管理, 多的则采用兼职。在管理职责上, 部门间条块分割、责权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三) 管理过程亟待规范

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仍有待加强, 内部审计监管内容应更加全面, 监管程序应更加规范, 过程应更加透明。全院社会化监督工作亟待开展, 单一的垂直化内部部门监管存在较多弊病, 社会化监督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建议及措施

(一) 强化医院领导干部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领导干部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 是管好固定资产的关键。领导认识不到位, 制度、措施就难以落实。应将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效率、保值、增值等指标列入考核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从上到下层层监督与考核, 强化全员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为固定资产管理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奠定基础。

(二) 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医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调剂合理使用和再利用现有闲置资产, 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有效价值。可将固定资产折旧记入科室成本;将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列入对使用科室的考核内容;对利用率不高的房屋、设备进行出租, 提高使用效率, 增加收益, 对一些确实不需用或购进较高端设备换下的低端设备、急救车辆, 可考虑捐赠给贫困地区及确实需要这些医疗设备的医院, 以充分发挥其长效的社会价值。这样, 既化资产保值增值意识, 又促进增收节支, 大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完善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办法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高新医疗仪器设备, 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以更好适应其价值高、更新淘汰快的特点。并于季末、年末对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利于在会计报表上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价值。同时, 建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使固定资产发生处置时能够准确核算清理费用, 真实详细的反映损益情况。

(四) 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

医院要结合自身情况, 强化对固定资产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杜绝管理漏洞,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 严控设备购入关口。任何部门购入大型仪器设备必须

执行请购、询价、公开招标这一程序。在设备购入前, 应由设备科管理人员、财务、监察审计人员、使用科室及医学、工程专家等人员, 结合本地区疾病的发展规律、周边地区群众承受能力, 医院的技术力量等因素对项目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 并通过了解市场行情、国内外先进技术、各设备技术指标及本院就诊人员流量, 对设备投资进行质量技术分析和财务分析, 详细包括对所需设备的各个候选对象及各自的性能技术特点进行罗列比较, 对日均检查治疗次数、现金流量、投资利润率、设备使用率、折旧额、投资回收期等进行统计、计算分析,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作出结论, 保证购置项目设备的必要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杜绝盲目采购。

2. 加强固定资产保管、使用、核销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

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证账与实物一致。同时, 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 责任人负责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遇有调动、变换使用责任人时, 必须办理实物交接手续, 并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账、卡签字交接手续。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毁损、丢失时, 可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报废、报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 严格履行报批审批程序, 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

3. 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医院组织由财务人员、设备

管理科室及审计人员组成的联合清查小组, 定期 (至少每年1次) 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还可结合不定期抽查方法随时进行检查) , 以彻底清查固定资产现时状况, 及时掌握资产盈亏情况, 查明原因, 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4. 职能部门要经常监督检查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及内控

制度的执行情况, 要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效益及账务处理进行监督审计, 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 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有无闲置浪费、被非法侵占、擅自变卖处理, 有无转移、流失现象以及账账、账卡、账实是否相符, 账务处理是否及时、合理、合规。

5. 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擅自变卖处置以及毁

坏、窃取固定资产的违纪违法和失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追究法律责任。

摘要: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进行临床诊治、开展科研攻关以及提升医疗质量的物质保证。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 确保其安全、完整并充分发挥其效能, 是摆在医院财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讨论了医院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 分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阐述了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彭顺银.现阶段医疗设备使用存在问题及如何使之发挥最大效用的几点看法〔J〕.医疗装备, 2007 (2) .

〔2〕赵红.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6) .

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11

【关键词】 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前言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相关资料进行滚动式的不断更新,才能达到数据准确。因此,财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所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有账必有物、有物必有账、账物相符,确保每件资产来源明、去向清,从而较好实现了固定资产的长效管理。本文就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谈几点粗浅认识。

1.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思想认识不足

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制度观念淡薄,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失控现象。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日常资产管理中较为注重货币性资金的管理,忽视和弱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一些企业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的客观困难,使得固定资产专管部门和专管人员形同虚设,在固定资产的登记核算和动态监管上不能到位或缺位,资产家底长期不清,状况不明。一些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核算部门登载的固定资产长期不符,又不履行定期核查;固定资产的进出库手续不严格,平时跟踪管理不到位,资产使用人不能明确相应责任,工作变动时又不履行必须的交接手续,问题出现时相互推诿,带来了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失控状态,一般设备散失、被盗、私人占用、化归私有的现象时常存在,甚至少数房屋建筑物也存在被他人长期无偿占用的情况。少数企业领导平时热衷于固定资产投资行为,追求一些消费攀比,出现一些重复性、超标准、超预算的投资行为,主要反映在办公场所建设和公务车辆配备上,既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管理行政成本,也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法律意识较弱

固定资产不履行审批程序,随意出借、变卖、报废等处置,资产处置缺乏严肃性。对取得国有资产合法手续的法律意识较弱,一些土地、房屋建筑物及车辆等大宗资产设备缺少合法有效的产权手续。一是以前企业对地方政府无偿划拨使用的一些土地缺少长远考虑,对后续办理相关合法证件的法律意识淡薄;二是由于办理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的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因此一些企业偏面地从节约行政成本考虑,不注重资产的有效合法证件的办理;一些主管单位在大宗资产特别是交通运输工具的购置上实行了转移支付的方式,又不及时办理相关合法资产转移手续,致使在企业单位列支而在核算固定资产缺少合法有效的手续,甚至一些车辆等的合法户口仍然挂靠在已脱钩的经济实体上,从而为今后的产权归属留下了纠纷后患。

1.3闲置现象仍然存在

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突出,综合利用率低,增加了资产成本。一是客观上固定资产相对分散,一经使用就各为其主,分割为营,相互集中调剂困难,多余时闲置在仓库,需求时重新购置,二是许多企业改革闲置资产增加,资产利用率下降。三是办公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带来了闲置资产的增加。一些已无法使用或散失损失的固定资产如电器产品、桌椅、淘汰电脑产品未能及时地办理报批手续进行核销,致使账实、账物数据长期不符。

1.4管理不到位

对企业一些收益性、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少数单位对一些大宗固定资产出借、出租随意性较大,履行的手续简单化,对增值的收益性、经营性资产不能及时调整收益收入,甚至于对个别房屋建筑物随意无偿出借给其它企业使用。

2.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科目分类科学

固定资产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如:电话机、办公桌、办公沙发等简易办公设施,可按照现行企业单位“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企业购入该类物品时,借记“低值易耗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摊销时借记“企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摊销”,贷记“低值易耗品”科目。

2.2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对企业单位增设固定资产折旧科目核算。可采用现行企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企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将“累计折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以便准确地列示固定资产的净值,使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保持口径一致。

2.3固定资产管理电算化

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电算化进程,实现资产管理电算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而且有利于改善内部控制方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大量的统计时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4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审批权限、定期盘点、维护保养制度,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固定资产购入验收制度、固定资产处置等制度,同时要清仓查库,使账物、账卡、物卡三相符;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物品,进行调配重新组合,做到物尽其用;对已无用价值的物品,经过清查,提出报废报损意见,经企业领导审批后,予以核销;对大宗物品的采购要实行招投标、公示制度,防止少数人通过购置资产违法违纪,谋取私利;对价值较高的设备,要搞好维修和保养,技术含量较高的聘请懂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测与护养;对资产的管理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弊端,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专人负责,同时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对企业单位的各项投资应当严把资金投入关,对资金的投放做到可行性、科学性的预测,做好市场调查和经济技术分析,要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防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2.5强化预决算管理

增强预算制度观念和预算法律意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严格按照核定的预算计划开展大宗设备的采购和基建项目的实施,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切实消除“急功近利”、“好大气扬”、“攀比消费”等不规范行为,切实压缩大宗交通设备购置,确保企业资产的最佳配置。建立固定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实施资产动态监管。通过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动态监管系统,构建贯穿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管体系,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向和在用现状,调剂余缺,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收益性资产的管理。查清资产收益的“家底”,对增值的投资性、收益性、经营性资产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一些擅自无偿出借的房屋建筑等大宗资产及时进行整改,规范管理收益资产,盘活闲置资产,促进收入增长,以增收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以创收消化行政成本的增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环节入手,采取配備专人,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意识,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对企业单位毁损、报废、盘盈、转让的固定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强.公交企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J].企业界.2011.02.

[2]赵云波.浅议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1.02.

[3]王海燕.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

固定资产管理小议 篇12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好的不多, 多数企业管理无序, 简言之, 有如下突出问题。

1、购买或建造环节缺乏可行性论证, 盲目性较大, 造成闲置或技术落后, 浪费了企业资金, 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效益。

2、固定生产会计系统控制差。

某些企业固定资产账实常常不符, 购买时就不按实物开票, 张冠李戴, 按消耗品或管理费用报销, 固定资产账表上均无记录, 财务部门也不作备查登记, 致使实物形成账外资产, 在其使用过程发生毁损甚至丢失也不清楚。而账面上的资产有的报废或者实物已不在, 但财务部门仍然照提折旧, 所谓的财产清查要么不进行, 要么走过场, 其存放地点、使用情况和资产现状等完全不清, 造成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混乱, 其资产流失也十分严重。

3、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 使用效能低下, 维护不当, 可

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 资产价值贬损, 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

4、固定资产清理处置不当, 缺乏控制和监督, 资产流失严重。

5、固定资产生产运行过程中, 保养不够, 过度使用, 员工不按规程、误操作造成毁损严重。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为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 企业应建立严细的固定资产会计控制制度。

1、岗位轮换和职务分离制度

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提出申请, 批准人与申请人要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来完成;资产的采购、建造部门要与提出申请的部门分离;资产采购预算的编制人与复核审批人也不能是同一部门或同一人;资产的验收部门和人员与购买或承建部门和人员以及款项支付人员要严格区分开来;固定资产的使用或保管部门与资产记录人员要分离;.企业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应保证有独立于使用、保管及进行账务记录的人员来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审批与资产报废通知单编制人员的职务相分离, 同时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要定期更换, 不得由一人长期担任某职。

2、资产采购预算制度

企业资产采购要编制预算, 不能随性采购, 在实际执行采购中, 要严格按照预算额度进行, 不得超出, 如超出预算数额较大, 要提交报告, 详细说明原因, 履行特别的审批手续。

3、固定资产账簿记录制度

企业要设置完备的会计账簿, 详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不但要设置固定资产总账, 还要设置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 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均应有充分的原始凭证, 决不能出现固定资产的漏记和账外情况。

4、岗位职责分工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不能互相兼任, 要由专职人员担任, 并明细岗位职责, 即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 均应明确划分责任, 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 不得由一人兼任两职, 并要层层把关, 防止舞弊行为。

5、固定资产的清理处置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的清理处置, 包括投资转出、报废、出售等, 均要履行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 根据金额的大小和分管人员的不同对口审批, 并要留有详实的记录。

6、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盘点要形成制度, 每季、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 用以验证账面上所列各项资产是不是存在, 在哪里存放, 使用状况如何, 资产现状怎样及是否存在未入账固定资产等。企业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并应注意查询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情况。

7、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固定资产的使用要节制, 不得过度使用, 要定期进行保养和检修, 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要熟悉资产的性能和特点, 合理妥善地使用, 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害。

8、固定资产的保险制度

固定资产普遍具有价值高的特点, 其被盗或意外毁损等原因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企业应对贵重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 以防止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偶然性因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的措施

1、购买或建造大型固定资产要集体决策, 不能搞“一言

堂”, 要组织多部门成员参加的专家团进行可行性论证, 减少盲目性。

2、企业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 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编

号, 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

3、企业应当强化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 严格操作流程, 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 确保安全运转。

4、企业应加大技改投入, 不断促进固定资产的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设备, 切实做到保持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

面的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查明原因, 追究责任, 妥善处理。

6、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 防范资产流失。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如何关系企业的成败, 是企业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的保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企业应建立的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会计控制制度,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誉机制我国的建立论文下一篇:加拿大的食品包装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