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

2024-10-16

《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通用9篇)

《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 篇1

关于《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的起草说明

2007-12-10

为便于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以及相关部门、人士全面理解《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现将有关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一)我国评估行业缺乏对评估程序的系统研究和规范

评估程序是规范评估执业行为,提高评估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内外评估实践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了专业程序对中介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只有评估程序得到完整和正确执行,才能为评估技术操作的正确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业务组织过程中提供基础指导,从而为业务质量提供基础保证。然而在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评估行业对评估程序基本理论与规范缺乏系统研究。现有管理文件中,主要是从规范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角度对评估程序提出要求,没有从注册资产评估师完整执行评估业务的角度对评估程序进行归纳与规范。随着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逐渐成为评估行业的责任主体,评估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到位,多元化市场主体对评估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执业行为,结合评估专业服务特点对评估程序进行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评估实践的新发展对规范评估程序提出更高要求

在我国评估实践中,长期以成本加和法为主要方法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对成本法的评估思路和评估程序较为熟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收益法、市场法的运用已经成为必然。简单沿用以前的评估习惯和程序,无法保证评估质量,也无法满足评估实践的需求,因此需要借鉴国外评估行业在评估程序方面的成熟经验,从专业角度综合规范评估程序,特别是执行各类评估业务所应当遵守的基本评估程序。

(三)资产评估基本准则的制定和评估理论研究为评估程序准则的出台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对评估程序进行了原则性规范,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根据评估业务具体情况履行适当的评估程序,并列出明确评估业务基本事项等八个资产评估基本程序,为进一步全面规范评估程序提供了制度基础。近年来,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推动下,我国评估行业围绕程序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重点研究了美国评估界对评估程序的规范,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吸收到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教材中。这些发展带动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程序的关注和讨论,为制定评估程序准则作好了理论与舆论的准备。

(四)国内外评估程序准则的比较分析

国外评估行业对评估程序十分重视。目前,在《国际评估准则》、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评估与估价手册》和香港《资产评估指南》等评估准则中都没有设立独立的评估程序准则,但是,这并不表明国际评估准则和各国评估准则不重视对评估程序的规范。相反,在各国评估准则的各项具体评估准则中,都以大量的篇幅和文字对评估程序进行系统论述和规范。比如,《国际评估准则》的“准则1-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评估”、“准则2-以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为基础的评估”,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的不动产(准则1)、动产(准则7)、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准则9)等各准则中都涉及了大量对评估程序的规范与要求。由此可见,国际评估界高度重视评估程序问题,只是把评估程序的要求分散表述于具体的评估准则之中。

在我国,由于各具体准则仅涉及该准则部分的评估程序要求,而在整体评估操作中缺乏在整个项目组织中应该遵守的共同程序要求,因此,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业务组织中缺乏必要的程序意识,这为整体组织与操作带来了较大风险。我国一直缺乏明确的评估程序规范来对评估程序的履行进行具体指导。现有评估法规中,只是在评估基本准则和相关准则中对评估程序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相对评估实践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全社会对评估质量的日益重视,专门制定评估程序准则,将促进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合法权益。

二、起草指导思想

在准则的起草、修改过程中遵循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以基本准则为基准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是规范各类资产评估业务的基本规范,是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其在“操作准则”一章中将资产评估程序划分为八项基本程序,准则与基本准则精神保持一致。

(二)繁简适度

评估程序准则规范的内容是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必须履行的程序,以大多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和能够做到为出发点。评估程序准则是总体要求,不是单项资产具体评估程序,因此只提出框架式要求,不宜过细;条款设计中基本思路是“应当做”,而不是“如何做”。

(三)适当超前,兼顾稳健

“适当超前、兼顾稳健”是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制定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评估准则需要满足评估实践的需求,在借鉴国外准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评估执业予以规范和引导。目前,国际上主要评估准则中都没有设立独立的评估程序准则,从单独制定程序准则角度来看已是超前的。程序准则以资产评估基本准则为基础,基本准则在价值类型、评估方法运用、价值结论的取值等方面结合国内外评估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重大突破及大胆尝试,因此评估程序准则中也加入了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处理好准则的超前性与我国经济发展及评估行业队伍的实际情况的关系,反映资产评估的专业特点。

(四)注重与已发布评估准则和正在制定的其他评估准则的衔接,特别注重与业务约定书准则、报告准则、工作底稿准则等程序性准则的衔接,成为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起草过程

2005年,中评协参照准则项目招标工作组建了评估程序准则修改项目组,系统研究评估程序准则相关理论和实践,重新启动评估程序准则修改工作,修改工作主要包括:

(一)项目组收集与评估程序准则制定相关的国内外法规、准则等参考资料。

(二)项目组系统研究相关评估政策和文件,认真学习我国的准则体系规划,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开展社会调查和分析、研究,先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走访多家评估机构,广泛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原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

(三)项目组对评估程序准则的整个修改研讨过程,前后经历了四稿,于2006年2月提交准则送审稿。

(四)2006年3月,中评协组织专家对准则送审稿进行了评审。项目组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新的征求意见稿。此后,中评协组织项目组和部分专家对该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并就修改过程中较突出的法律问题征求协会法律顾问意见。中评协组织项目组根据法律顾问意见和部分专家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

(五)2006年4-9月,中评协再次在行业内外对本准则项目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集的意见对准则进行修改。

(六)2007年10-11月,中评协将准则稿提交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和中评协资产评估准则技术委员会审议。中评协根据委员反馈的意见,组织行业资深专家进行研究、讨论,主要意见予以采纳并定稿。

四、准则的定位

根据准则体系规划,准则体系完善后,将从评估程序、资产类型和评估目的等角度对评估业务的整个流程构成完整的约束。

评估程序准则主要从整个项目的组织与操作入手,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而相关评估准则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具体的资产类型对评估行为进行具体规范。评估程序准则规范的范围涵盖评估业务组织与操作的整个系统性过程,而相关评估准则仅包括某方面的事项或某类资产的评估规范。评估程序准则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原则性的、反映整体项目操作的规范,相关评估准则的内容则比较深入、具体,反映各个侧面与个体的规范内容。评估程序准则与相关准则的结构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评估准则的科学体系。

为使评估程序准则与其他程序性准则和专业性准则共同构成评估程序整体规范,并与评估程序细化要求相互呼应、协调、补充、促进,在定位上需要明确:

(一)评估程序准则属于具体准则层次中的程序性准则,承继基本准则中的评估程序原则规定,是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履行评估程序的总体要求,涵盖各类评估业务的评估程序要求,从评估业务纵向角度对主要评估程序的履行提出相关规定。

(二)评估程序准则涵盖评估业务全过程,引出业务约定书、工作底稿、评估报告等其他程序性准则。评估程序准则涵盖一项评估业务的全过程,按照一般评估业务的进展步骤阐述具体程序;评估程序是工作底稿的基础,工作底稿是评估程序的记录;评估程序准则是评估报告的前提条件,只有履行了合理有效的评估程序,才能出具评估报告。业务约定书、工作底稿、评估报告等其他程序性准则将对评估程序中重要环节的相关事项提出具体要求。

(三)评估程序准则是执行各种资产类型、各种评估目的评估业务所应当遵守的评估程序基本要求,各专业性准则、评估指南、指导意见将结合各类资产类型、评估目的等特点,提出细化和特殊要求。

五、准则基本结构

准则分为“总则”、“基本要求”、“评估程序要求”和“附则”。

六、重要事项说明

为便于理解准则相关内容,现将一些重要事项予以说明。

(一)关于准则规范主体

实践中,评估程序的要求既是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要求,也是对评估机构的要求。准则表述中仍以“注册资产评估师”为规范主体,对其执行评估业务提出要求。根据基本准则附则中的要求,准则中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评估机构。根据这一精神,准则中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范,应当扩大到评估机构,即评估机构应当遵守评估程序准则的要求。

(二)关于八项基本评估程序

准则将评估程序定义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资产评估业务所履行的系统性工作步骤。执行评估业务需要的工作步骤可能很多,这一系列工作步骤中,可以归纳出八个较明显的步骤,即明确评估业务基本事项、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评估计划、现场调查、收集评估资料、评定估算、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工作底稿归档。基本准则中已经对这八项基本评估程序作出规定。准则起草过程中遵循了这种归纳方式。评估程序不可能列举穷尽,这八个程序是各种评估业务中通常应当执行的程序。有的是单一步骤,如签订业务约定书;有的是多个步骤的归纳,如评定估算。不同评估业务中有可能归纳出多个程序,但这八个程序通常应当包括在内。

(三)强化风险控制程序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评估业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限制无法完整实施评估计划,执行评估程序。这种情况下,为规避业务风险,注册资产评估师有必要对所受限制的影响进行判断,决定是否中止履行业务约定书。准则中明确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受到限制时考虑中止履行业务约定书的可能性。这一要求是从评估行业角度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提出要求,强化了风险控制程序。由于上述条款是评估准则中的特殊规定,目前尚无法律依据,这一规定的实施需要业务约定书准则和其他法规的配合。

(四)关于评估计划

制定评估计划是评估机构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评估业务中一贯要求的基础工作,为引导评估机构及评估师重视评估计划的实质作用,而不将评估计划流于形式,在本次制定评估程序准则时,重点强调以下方面:

1.注册资产评估师编制评估计划,应当涵盖现场调查、收集评估资料、评定估算、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等评估业务实施全过程。

2.评估计划内容不仅仅是对时间及人员的安排,还对制定具体评估步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高标准要求的同时,针对评估行业的评估业务有大有小,评估对象有单项资产及权益资产的实际情况,提出评估师在确定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上可自行安排。

《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 篇2

美国早在19世纪中后期, 由于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的发展和盛行, 企业间合并、分立、作价的要求越来越多, 于是对资产评估的需求日益强烈。1896年, 美国最大的资产评估公司, 美国资产评值联合公司成立。

美国1987年颁布评估准则, 1989年1月30日, 评估促进会下设的评估准则委员会正式成立。自其成立后, 几乎每年美国评估准则都会进行修订和增补。从1991年到2000年, 为进一步指导执业, 又相继颁布了10条评估准则说明。2006年美国评估促进会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签署麦迪逊协议。协议认为, 这二者之间不存在冲突关系, 在实际执业中互为补充, 遵循任何一个准则所得出的评估结果趋于一致。这标志着美国评估准则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评估准则制定的重要参考。

我国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这是与资产评估行业相关的首个官方文件。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1993年成立, 并在1995年作为代表加入了国际评估师协会, 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初步建立。但是在这个时期, 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刚刚诞生, 仍不具备制定准则的条件。

1996年, 中国资产评估师协会将制定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列上议程, 后又多次征询业界意见, 召开研讨会。2000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合并, 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由中注协全面接管, 基本形成了资产评估准则的框架体系, 为评估准则的出台打下了基础。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在资产评估中的比例大幅增加。尤其在证券市场, 关于无形资产的关联交易大量发生, 使得无形资产评估难度增加, 社会在无形资产评估方面的争议也日益加深。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证监会的限时要求下, 由中注协和财政部专家的联合制定, 以中注协的名义于2001年7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资产评估准则。

二、中美资产评估基本准则比较

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为《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 而美国则分为《职业道德规则》、《专业胜任能力规则》、《工作范围规则》及《管辖除外规则》。

由于行业性质, 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 自我道德约束显得极为重要。在这个方面, 中美双方都颁布了职业道德准则, 用以约束评估师的执业行为, 促使其自省自律。从内容上看中国基本准则中的内容相似于美国《职业道德规则》及《专业胜任能力规则》纵观世界各国已有的资产评估准则, 目前为止只有我国有《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后面各项准则的总体概括和指导。基本要求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及评估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勤勉尽责;客观、独立、公正的进行评估执业;经过专业培训, 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可以外聘专家, 但要有相关的程序保证专家工作的合理公正性;应对业务人员进行指导, 对业务人员的工作结果负责;如果采用与评估准则规定不同的评估方法时, 应在评估准则中披露并说明合理性。操作准则包括履行评估程序, 不得随意删减和颠倒评估程序;对所选择的价值类型作出明确界定;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评估方法, 尤其是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执行具体业务时,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合理科学运用评估假设, 并在报告中作适当披露;最后形成工作底稿。

美国工作范围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估师的权益进行了保护, 评估师不对工作范围以外的事项负责;也对客户和预期报告使用者合理使用报告进行了引导, 客户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使用报告, 对评估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我国评估工作范围的概并未清晰界定。

三、借鉴和启示

总体来看, 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从广义上对具体准则的一个概括和指导。由于是财政部颁布, 难免会带有行政色彩, 其条款也与法律法规相似, 起到总领的作用。而美国的基本准则由行业协会颁布, 其行业协会不属于政府管辖或者上下直属关系, 因此美国的评估准则实用性较强, 而且规定比较细致。

具体来看, 美国的准则中将专业胜任能力单独列出, 显示出美国评估人员和评估行业的专业性。其对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视已经提升到与职业道德同等重要的高度。这是由于美国的评估行业历史悠久, 人才培养机制较为完善。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则相对历史较短, 专业人才培养也处于起步阶段, 在未来我国可以加强在专业胜任能力上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专业胜任能力准则。

美国特有的《工作范围准则》明确了评估师承接业务的范围、工作的范围。对于我国评估行业来讲, 明确评估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我国一共有六大评估师认证被国家认可。其中重要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和房地产估价师三种资格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部委下属协会所管辖。虽然都有各自的执业准则, 但是由于没有清楚的界限和管辖权, 三种资格的评估师的执业范围模糊不清。经常出现评估混乱, 各部门互相不认对方资质和评估结果的扯皮现象。这不利于评估行业的统一发展, 需要有一部明确的有效力的准则来明确各自的执业范围。必要时需形成法律。

美国特有的《管辖除外准则》是从法律的角度界定了美国资产评估准则条款的效力范围, 我国的准则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对于涉外的评估业务, 我国目前没有制定专门的管辖权原则来加以限制。这不但需要我国评估协会和各界的努力, 也需要评估公司和协会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的评估组织进行协商, 讨论成立符合我国以及大多数国家利益的管辖权原则。必要时候需要司法部门进行介入, 从当前来看我国评估行业对外交流不多, 但随着我国评估行业日臻成熟, 制定专门的管辖原则将势在必行。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资产评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 找出准则的异同, 对我国的准则制定和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促进我国评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资产评估,基本准则,中美比较

参考文献

[1]韩立英.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特点[J].经济研究参考, 2012.01

[2]李宁, 王建中.中外评估准则发展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10

[3]董娇娇, 尉京红.美国评估准则与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比较[J].商业会计, 2011.08

《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 篇3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新3项准则的制定背景和意义。

岳公侠副秘书长:去年11月28日,财政部和中评协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框架。当时评估准则已有15项,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建立。在准则体系的统一规划下,财政部和中评协着力对准则体系进行完善,推动落实已发布的准则,结合市场需求,启动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建设工作。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启动的准则项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7年,财政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启动了知识产权评估促进工程。中评协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要求,构建了知识产权评估准则框架,针对市场需求启动了急需的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准则项目。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是评估行业服务市场的具体体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变化,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方式和内容的调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评估报告准则的发布,使得原有关于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的规定与评估实践不相适应。中评协积极与相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沟通,启动了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项目,反映监管部门要求,体现评估实践的发展成果。

新3项准则的发布,在完善准则体系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项准则的内容突出操作性,有助于已有准则项目的实施,促进准则体系整体作用的发挥;3项准则针对性强,将促进评估行业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经济。

记者:2001年财政部以财会【2001】1051号文件,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这次发布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与其相比有哪些变化?

岳公侠副秘书长:这次发布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是在评估准则体系统一规划下制定的。与2001年的准则相比,有以下主要变化:

(一)体现了公司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拍卖法、破产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

(二)按评估准则体系的要求,准则体例采用实体性具体评估准则的体例,准则语言、格式进一步规范化;

(三)吸收了无形资产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了准则内容;

(四)注重知识产权资产的评估,体现市场需求;

(五)科学界定无形资产内涵,创新无形资产定义;既关注了无形资产的法律属性,又关注了无形资产的经济属性;既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又包括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既有单项无形资产,也有组合无形资产;

(六)将销售网络、客户关系等新型无形资产纳入规范范围。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知识产权评估准则框架的基本情况。

岳公侠副秘书长:服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根据知识产权评估促进工程的要求,在财政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2007年以来,中评协组织对知识产权评估准则框架进行研究,形成了适应当前知识产权评估实践的准则框架。

知识产权评估准则框架以评估准则体系为基础,针对知识产权评估的特定要求设计。该框架以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为统领,下设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针对具体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指导意见。

框架内各项准则分属评估准则体系的不同层次,准则体例与体系内其他准则一致。其他准则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知识产权评估。

该框架已建成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两个项目。下一步,中评协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其他准则项目。

记者:与现行规范、准则相比,《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有哪些突破。

岳公侠副秘书长:《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从方便评估师执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监管的要求,在下列方面有所突破:

(一)增加了收益法、市场法运用的要求和指导;

(二)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了评估明细表的格式和内容;

(三)固化实践中的有效做法,澄清了部分模糊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明确了引用土地使用权、矿业权评估结论的方式和要求等;针对实践中两种方法评估结论差异原因的复杂性,强化评估范围、委托评估资产分析等方面内容;作为评估的基础工作,资产清查应当首先由企业进行,然后根据清查的结果申报资产,将所有评估明细表中“调整后账面值”取消;

(四)将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合并,调整,以进一步方便注册资产评估师编制报告,同时方便国资监管部门对评估项目的审核。

记者:准则的实施需要以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作基础,我们了解到,在国有资产评估方面有其他一些规范、文件仍在发挥作用。请您评估一下《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岳公侠副秘书长:这的确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起草过程中时刻考虑的问题。

(一)与现有规范、文件的协调问题

主要是91号文件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

根据准则实施计划,这3项准则将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财评字[1999]91号文)将同时废止。对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2000年以来由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17项准则已经涵盖的,从其规定;未涵盖的,可继续执行。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适用于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91号文废止后,较突出的问题可能是金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业务出具报告的标准出现空白。但从指南内容来看,其基本要求可适用于金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相关评估业务可参照执行《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中评协正研究制定适用于金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的准则项目,以满足实践需求。

(二)关于“评估说明”的编写

本次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除报告指南外,还制定了可供参考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声明”、“注册资产评估师承诺函”和“评估说明”三个指引,设计了80多张评估明细表样表。

其中,评估说明内容和格式的基本要求在报告指南中规范,可供参考的评估说明指引,是专门帮助评估师、企业编写评估说明的指导性材料。与91号文规定的评估说明功能一致,评估说明是申请核准备案评估项目必备的材料。主要包括《企业关于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和《资产评估说明》两个部分。在执行中应注意下列事项:

1、本指南仅解决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应反映什么内容和如何反映这些内容问题。评估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应当遵循其他评估准则。

2、注册资产评估师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特点,以及所选取的评估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与评估项目的相关性,有选择地参考评估说明指引,编写符合评估项目具体情况的评估说明,不应生搬硬套。

3、指南所附相关内容主要根据新会计准则制定,评估未采用新会计准则的企业时,可灵活处理。

(三)关于评估明细表样表的使用

使用评估明细表样表应注意下列事项:

1、评估明细表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价值,或对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评估时编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指南允许企业根据经营活动性质确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本指南对评估明细表格式和内容的基本要求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满足具体评估项目的评估明细表。

2、评估明细表样表包括会计核算科目的评估明细表和各种形式的汇总表两类。评估明细表除要求注明评估人员外,还要求企业及其填表人员盖章签字确认;各种形式的汇总表是评估师根据需要设计的,不要求企业及其填表人员盖章签字。表一和表二是为了满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监管需要而设计的,表尾需要填写评估机构名称。

(四)关于“注册资产评估师承诺函”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声明”的指引

“注册资产评估师声明”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承诺函”指引,主要是为了规范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声明和承诺的格式与内容,并不代表某一具体评估项目需要声明和承诺的内容。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具体国有资产评估业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其内容。但不得违背我会发布的评估准则和相关评估规范。

记者:我们了解到,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一部没有国际先例,也没有国内历史可循的准则项目。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准则项目的简单情况和发布意义。

岳公侠副秘书长:的确,《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一部没有国际先例的,专门指导专利资产评估的规范文件。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评估行业均未针对专利资产制定专门准则,相关规定均在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中。

《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财政部重视下,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及专家学者多年从业及研究的经验结晶。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及业内从业人员对《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及论证。因此,这一准则的颁布是政府部门与资产评估行业一次完美的合作。

《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明确了专利资产评估的对象,详细界定了评估对象的范围,弥补目前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准则的空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颁布对我国专利资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出台,能够规范专利资产的评估,给广大专利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提供科学的指导,进而科学、合理的确定专利资产的价值,促进我国专利资产评估执业质量的提高。

其次,《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作为专利资产评估监管工作的重要的标准和依据,有利于加强对专利资产评估业务的监管,满足监管部门及有关方面对于专利资产评估业务监管的迫切要求。

《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 篇4

摘要:本文对。套计六要素”的全面性、“日常”活动”的概念、“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困惑不解,指出会计六要素内容不全面,“日常活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概念逻辑循环,空对空而无法探锋。提出了作者的权宜之计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词:会计准照 困惑

《企业会计准贝—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为保证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有个别地方不尽人意,提出如下:

一、对《基本准则》的几点困惑

(一)会计对象是否具体表现为会计六要素?“基本准则”在第一章第十条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令人困惑的是,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交易或者事项只能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吗?是否还涉及其他要素?从“基本准则”

第五章“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可知,“利得”和“损失”也是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也就是说,交易或者事项除了涉及会计六要素之外,还涉及“利得”和“损失”。当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时,不仅按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也要确定“利得”和“损失”。因此,人们按传统观念把企业会计具体对象理解为会计六要素,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定义,有关会计核算方法的定义,会计恒等式的概念等等。

(二)如何界定“日常活动”和“非Et 常活动”?根据《基本准则》对收入、费用和利得、损失的定义可知。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和发生的,利得和损失是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和发生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对“日常活动”的定义是: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没有给出非日常活动的定义,我们只能将“非日常活动”理解为不是日常活动的活动。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在“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中只给出“日常活动”的一个总括概念,没有指明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只举例说:“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其实,不作上述举例,人们也知道上述活动是日常活动,问题是除上述以外的活动如何界定是“经常性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活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又举例说:“无形资产出租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属于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应当确认为收入,但是处置无形资产属于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净利益,不应当确认为收入,而应确认为利得”。大家都知道,出租无形资产和处置无形资产,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偶尔为之的交易或者事项,怎么出租无形资产就是经常性活动,而处置无形资产就不是经常性活动呢?有些企业多少年都不出租无形资产,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个业务,怎么就是经常性活动呢?诸如此类的如: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对所有者分配利润,企业收到所有者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等,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恐怕没人说清楚,以“收入”和“利得”的定义为例,《基本准则》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

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这里显然不知道“所有者投入资本”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如果是“日常活动”,利得定义中“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会使人困惑不解,由于„„所‟有者投入资本”是“日常活动”和利得无关。反之,如果“所有者投入资本”是“非日常活动”,那收入定义中“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便是废话,因为“所有者投入资本”不是“日常活动”,怎么能和收入有关呢?要排除的话,也应该排除日常活动的活动。只排除一个“所有者投入资本”的非日常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在“收入”和“利得”定义中,怎么能说清楚„„所有者投入资本”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呢?

同样,在“费用”和“损失”定义中,人们也无法界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说它是日常活动,每年只进行一次,和经常性根本不搭边;说它是非日常活动,每年都进行一次,又好像在经常进行,怎么说清楚是不是经常性活动昵?

显然,不能用„经常性活动”来定义„„日常活动‟‟,笔者认为,„经常性活动”和“日常活动”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叫法,说„„日常活动”就是„经常性活动”,和说„经常性活动‟‟,就是“日常活动”没什么两样,如此定义只能导致概念上的逻辑循环。

(三)如何理解“利得”和“损失”?《基本准则》在第五章第二十七条给出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然后在第八章第三十八条给出了“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两个概念的区别仅仅是“不应当计入当期损”和“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完全一致,“应当”和“不应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必须先界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是什么,然后才能定义“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不知道“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o e099是什么,怎么能知道“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是什么呢:否则,就要先界定“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是什么,然后再定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哪一个都不界定,其结果就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就是“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之,“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基本准则》给出利得和损失的定义是: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就是说,只要是日常活动中形成或发生的,尽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都不是“利得”和“损失”,这样一来,人们通常所说的“资产减值损失”、“股票买卖价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损失”等等,还应不应该称为利得和损失呢?怎样区分此利得、损失而非彼利得、损失呢7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权宜之计

(一)会计对象包括会计六要素、利得和损失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分类,不仅包括会计六要素,还包括“利得”和“损失‟,‟将收入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定义为“广义收入”,将费用、所得税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定义为“广义费用”,会计具体对象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和利润,由此得到利润表上利润的三个层次:营业利润=收入一费用利润=收入一费用+利得一损失净利润=广义收入一广义费用=利润一所得税费用并且得到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二)“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界定笔者认为,界定“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无非就是区别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还不如采用列举法,指出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各自包括的内容,归纳如表1:对于会计实践出现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再规定属于那个会计科目,这样,会计人员就不用煞费苦心去琢磨怎么也界定不清的“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了。

(三)关于利得和损失为了将日常的利得和非日常的利得、日常的损失和非日常的损失区别开来,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利得统称为广义利得,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发生的损失统称为广进口贸易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义损失。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利得称为狭义利得(即会计准则定义的利得),将非日常活动发生的损失称为狭义损失(即会计准则定义的损失),而日常活动的利得或损失,是广义的利得或损失,仍属于(狭义)收入和(狭义)费用。

广义利得与狭义利得、广义收入与狭义收入的关系如表。

三、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至少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将会计六要素中的“收入”和“费用”的内涵扩大,由“日常活动”扩展到“全部交易和事项”,也即前面提到的“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分别代替“利得”和“损失”,不再单独定义利得和损失,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下述问题:

1.解决了会计对象内容构成上的混乱。会计对象按经加入M2M业务的LTE系统的随机接入性能研究济特征的分类就是会计六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就是由会计六要素构成的,从而解决了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定义,有关会计核算方法的定义,会计恒等式的概念等等一系列问题。

2.避免了“日常活动”的利得、损失和“非日常活动”的利得、损失概念上的混淆不清,利得和损失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得和损失,如股票买卖价差利得和损失,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等等。

(二)重新定义利得和损失。由于“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难于界定,不用“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定义利得和损失,为了避免和人们通常说的利得和损失区别开来,应当换成其它名称,从便于会计实务操作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利得和损失。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笔者期望在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中,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祥,蒋听,何春林.新编基础会计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学校员工基本行为准则 篇5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爱校如家,爱生若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自觉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利益,不说有损学校的话,不做有损于学校的事。

2、顾大局,识大体。在工作中,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奋勇争先。对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遇到不满意的事,能正确对待,积极与学校领导或同事沟通,不讲怪话、不发牢骚,不在QQ上或其他媒体上制造和传播小道消息和消极情绪,不擅自离校。

3、严守工作纪律,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调课换课,不随便请假,不擅自离岗。不在校园内打闹、喧哗,不在办公室、会议室大声接电话或接待客人,不带手机进教室,不在工作时间干私活,不影响他人工作。

4、语言文明、优雅,友好,在校使用普通话或英语。不讲方言,不讲粗痞话,不开低级趣味的玩笑,不大声喧哗;教师之间言语行为庄重有礼,意轻佻、过度亲密。

5、为人师表,不蓄胡须,不留怪发,头发干净整洁,口腔干净无异味。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贵重、复杂、鲜艳的首饰,不浓妆艳抹。衣着整洁干净,得体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一般男教师着正装上班,不穿短裤,女教师不穿无领、无袖衣服,不穿紧身短裤或过短的裙子。不抽烟、不酗酒、不吃槟榔,不赌博,不在工作场合吃零食。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时,严肃认真。就餐排队,不喧哗,不浪费,就餐后自觉收拾碗筷。

6、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对优秀生或进步生,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对问题生或发生错误的学生,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讲道理、摆事实,在学生认识自己错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认真、严肃、适度的批评教育,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但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把学生撵出教室或随意终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擅自带学生外出或进入教师住处,不叫学生做私事。

7、根据教育教学需要,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联系方式得体大方,语言礼貌、亲切、稳重。不接受家长宴请和馈赠,不参与家长私人活动。不与家长签订私人协议,不搞有偿家教,家教家养等。任何情况下,不准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不得要求家长为自己谋私利、办私事。

8、遵守来客接待规定。遇到外来客人,主动与客人打招呼,需要帮助的,要热情相助。但对异常人士,要注意留心,增强校园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学校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要积极主动参与,挺身而出,绝不允许躲避退缩。没有征得学校同意,不得私自带客人到学校就餐。

9、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对领导要尊敬礼貌,又不要阿玉奉承。对领导有意见,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向领导提出,不准吵闹谩骂或者威胁。不要请领导吃饭,不准给领导送礼品。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有不睦者,尽量直接沟通。特殊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一般不越级上报。但不捕风捉影,不打小报告,更不允许相互吵闹打骂或通过其他方式攻击对方。

10、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我。根据学校的要求,按规定完成自修任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或社会娱乐活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三全教育新理念贯彻实施。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新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比 篇6

-------------------------乌鲁木齐辦證件http:///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此看作是基本准则并简称为原准则,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2006年2月15日修订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笔者仅就前后两个版本的基本准则作一浅显的比较评述。

我国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于1992年11月,它是依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并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当我国的会计需要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也日益迫切,企业会计准则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会计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修订。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适应了全球化、信息化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性,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原准则有十章六十六条,分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会计报告和附则。新准则的总体结构与原准则类似,修订为十一章五十条,第二章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保证与准则体系目标的一致性。增加了第九章“会计计量”,引入多种计量属性,这应是新准则修订后重点把握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总则

新准则由原来的9条调整为11条。

目标和依据:原准则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它强调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管理、有关各方、企业内部等三个层次的需求。新准则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因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状况和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形成,故新准则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补充进来,更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新会计准则目标更具体,依据表述更全面、严谨。

与具体准则的关系:原准则仅明确“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适用范围:原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新准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它在表述上更科学。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新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新准则将原来的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提升到假设前提的位置上来。取消记账本位币,增加了中期的概念。

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和使用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原准则包括历史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等12项基本准则。新准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新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历史成本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体现在第九章中。将纵向一致、横向可比合并为可比性原则。真实性和相关性表述更加科学、严谨。谨慎性原则在原准则中只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新准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对导致经济利益流入要素不得高估,对导致经济利益流出要素不得低估。新准则取消了配比原则将不利于损益的计量,容易造成操纵利润的空间。取消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此原则容易产生误导。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具体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资产

原准则的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新准则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新准则要求符合资产定义而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的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它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原准则无确认规定,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没有分类,原准则有明确的分类。

四、负债

原准则中的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新准则中的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原准则没有确认规定,但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符合负债定义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负债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新准则没有分类,原准则有明确的分类。

五、所有者权益

原准则中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原准则所有者权益无确认规定,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原准则有明确的分类。新准则对此没有分类,描述了所有者权益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六、收入

原准则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准则中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原准则中收入的确认指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将收入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新准则中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符合收入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列入利润表,对收入没有进行分类。

七、费用

原准则中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用。新准则中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原准则按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分别核算,结转损益等。新准则中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符合费用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列入利润表。

原准则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新准则中费用分类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以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

八、利润

新准则的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原准则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仅有利润分配方案,而未最后决定的应当将分配方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新准则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原准则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新准则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九、会计计量

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在具体准则中全面采用公允价值是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的部分,包括超过初始成本的增值部分,立即计入当期损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

十、财务会计报告

原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新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原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同时考虑小企业的特殊情况,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就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说明 篇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与原基本会计准则相比,新基本准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整体结构的变化:原基本准则为十章,分别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以及附则等。新基本准则为十一章,除新增了第九章“会计计量”之外,将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2、修改了基本准则的目标。原基本准则的目标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基本准则则将目标修改为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是说增加了“规范会计行为”.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旧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并未作明确的规定。新基本会计即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4、对会计的一般原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不仅表现在基本准则章节名称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具体的内容上。新会计准则将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章节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基本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新基本准则则进行了补充与修改,将会计原则修改为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同时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原则”纳入基本原则的范畴,并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

5、对资产定义作了修改和调整。原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新准则则将资产界定为: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很明显,新准则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且在表述上更为简洁。

6、调整了资产的分类及特征概括。原准则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六类,并对这六类资产进行了比较祥尽的定义与解释。新准则则删除了资产的具体分类,而交由相关的具体准则进行明确。除此之外,新准则对资产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强调资产具有三个特征: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7、新增了资产的确认条件。原准则仅对资产进行了定义,并未明确资产的确认条件。新准则则明确:资产不仅要满足资产的定义,而且还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唯其如此才可以确认为资产。如果仅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能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在附注中作相关的披露。

8、修改了负债的定义。原准则认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即为负债。新准则则明确: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9、删除了负债的分类,新增了负债的特征。原准则将负债分类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两类负债进行的详细的解释和定义。新准则删除了有关负债分类的内容,其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定。新准则特别了负债的三个特征: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这种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0、增加了的确认条件。原准则并未对负债的确认条件进行界定。新准则则规定某一交易或者事项能够确认为负债必须同时满足负债的定义和负债的两个条件: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11、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将所有者权益简单地界定为企业投资人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12、删除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原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分类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新准则删除了这些规定,并交由有关的具体准则进行规定。

13、对收入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原准则对收入的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准则的定义则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强调了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14、新增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新准则修改为“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由原来的注重形式转变为注重实质。

15、调整了费用的概念界定。原准则所作的费用概念界定是:“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新准则强调了费用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将费用的概念界定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6、费用的分类及特征的调整与修改。原准则在对费用进行概念界定的同时还对费用进行了分类,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期间费用。新准则则取消了这种分类。

17、新增加了费用确认的条件。新准则规定,确认费用不仅要求有关事项满足费用的军政府,而且还须满足两个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且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18、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新准则规定企业计入损益、与所有者投入酱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的、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这样也就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检察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篇8

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于至上,宪法和法律至上。坚持一条线

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线 主题——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突出一个主题

就是要始终突出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这个主题,做到始终学习,终身实现,不断提高执法公言力。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要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达到牢固树立和自觉宣扬忠诚,公正,清康,文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更好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各项检察工作的目的。

明确四个着力点:就是要深入 学习贯彻和实践《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着力培育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养,着力转变检察人员不适应,不符合检察职业道德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执法理念着力解决检察人员执法方式,执法行为和执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检察队伍建设和检察工作。要求——忠诚,公正,清康,文明

忠诚——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宪法和法律。忠诚: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公正: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清廉: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职业本色。文明: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围绕一个总要求

就是要通过开展主题实现活动,达到牢固树立和自觉 杨忠诚,公正,清康,文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更好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各种检察工作的目的 五个结合:

与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党的建设结合起来

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结合起来 与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 与加强纪律作风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 与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树立忠于职守,秉公办案的观念坚守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良知,保持客观公正,维护人权的立场,养成正直善良,谦抑平和的品格,培育刚正不阿,严谨细致作风。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神,不偏不倚,不滥用职权和漠视法律,正确行使检察裁量权。

树立证据意识,依法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不伪造,隐瞒,毁损证据,不先人为主,主观臆断,严格把好事实管,证据关。

检察官宣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我宣誓: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恪守检察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制统一。宣誓人:。。检察机关文明用语应当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和人文关怀,符合法律监督工作特点和民族,宗教及社会风俗习,违反文明用语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应给予批评,训诫者责令

公开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党纪,政纪及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目标要求:

1)进一步头铸造“忠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检察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之上,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法律的政治本色。

2)进一步强化“公正”理念促竟进司法公正。始终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维护公正的理念,进一步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切实履行好社会公平正义守护者的神圣职责。

3)进一步树立“清廉”意识,坚持廉洁从检。牢固树立正人先正己、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意识,把强化自身监督放到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位置来抓,用比监督别人更严格的要求来监督自己,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切实加强对检查对我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4)进一步倡导“文明”观念,推进文明执法。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体现司法关怀埋在执法办案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执法理念文明,执法行为文明,执法作风文明,执法语言文明,遵守各项检察礼仪规范,注重职业礼仪约束,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进一步提审执法公信力。

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变化 篇9

一、对会计目标进行调整

原《基本准则》第十一条,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个表述主要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并将其单列出来放在突出位置, 却没有突出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使用信息的要求,不符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新《基本准则》第四条对会计目标的表述调整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同时指出:财务

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新《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克服了原《基本准则》的不足,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有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满足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

众在内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如果国家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那么,国家也和其他投资者、债权人一样,从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了解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并作为决策的基础。

二、对一般原则补充完善

原《基本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中规定了12项原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从根本上说,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而规定的,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在基本准则中规定“一般原则”难以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

新《基本准则》对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首先,将第二章的“一般原则”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使之更能体现本章的内容实质。 其次,对原《基本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增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放到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九条里; 历史成本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放到第九章“会计计量”中的第四十二条里;由于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属于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与计量, 所以取消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其内容体现在具体的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标准中。同时对原《基本准则》中的其他各项原则的内容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三、对会计要素重新定义

在原《基本准则》中, 会计要素有六个部分构成,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对各会计要素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上一篇:感恩节给父母的一封信下一篇:九年级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