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

2024-05-10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精选11篇)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 篇1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经营的核心内容, 已被国内外企业广泛采用。并购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规模扩张、增强竞争力, 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并购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产权交易活动。

一、企业并购风险的原因

目前, 在企业并购操作过程中, 有来自不同领域的风险, 如资产不实风险、财务风险、职工安置风险、文化融合风险等, 这些风险的存在将导致并购失败。

(一) 资产不实风险。

资产不实风险是企业并购中的最大陷阱。信息不对称使收购方对被收购企业财务及经营的状况了解有限, 被收购方可能存在虚计资产、虚增利润等行为, 有未披露的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等关键信息, 导致并购方可能高估被并购方价值, 做出错误的并购决策。

(二) 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资金, 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 因此企业还需进行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有股票融资和债务融资两种形式。我国对股票融资做了严格规定, 要求比较苛刻, 发股前准备工作时间长、手续复杂, 不利于抢占先机, 同时股票融资会增加新股东, 削弱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且筹资费用高。所以, 并购方往往更倾向于采用负债融资方式, 但是如果企业举债太多, 负债比率过高, 将导致资本结构恶化。到期债务要还本付息, 企业财务负担较重。因此, 企业融资活动必然带来或增加财务风险, 企业如果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其次, 单调的并购支付方式也会增加财务风险,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并购时选择现金并购方式。如果并购方现金流量不佳或融资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的规模, 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

(三) 职工安置风险。

并购方要安置被并购企业员工或支付相关成本, 还要面对富余职工负担是否过重、再岗职工的熟练程度、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及并购后关键岗位的职工是否会离开等风险。如果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并在某个方面不可替代的被并购企业核心员工一旦离职, 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空缺的岗位一时难以找到合适人选, 就算找到了, 其招聘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很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 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和业务流失, 增加其管理费用和经营成本。

(四) 文化融合风险。

作为并购双方两家企业原本可能并不相关, 彼此间在组织功能、技术、管理制度, 特别是企业文化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旦合为一体,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 尤其是因功能重叠与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人员冲突。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也会使并购陷入不利或者停顿状态。

二、风险防范措施

在分析并购风险成因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降低企业并购风险。

(一) 建立完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为防范和规避并购中资产不实风险, 我们必须要尽快建立完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对企业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 确定合理的支付价格。一方面建立财务报表和产业分析评估体系。并购方通过对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及比率的分析, 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还可以确定目标企业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 保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对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产业状况及产业结构的分析。根据国家规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指标, 并购方能够定性和定量地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采用恰当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市盈率法、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未来股利现值法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 并根据并购的发展对现有估价模型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并购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拟定的估价比较符合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 降低并购方可能遭遇的财务风险。

(二) 多渠道融资, 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企业应多渠道融资, 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企业既要将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 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二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保持适当比例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 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 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 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 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当前, 一些发达国家采取换股并购、混合支付方式比较常见, 且混合支付方式呈上升趋势。企业应立足长远目标, 结合自身财务状况, 采用现金、债务和股权等组合支付方式。如果并购方发展前景好, 并购后通过有效地整合可以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 并购方可以采用以债务支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 利用债务合理避税, 降低资本成本;如果并购方自有资金充足, 资金流入量稳定, 且发行股票代价较大或市场上企业的股票价值被低估, 并购方可选择以自有资金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如果并购方财务状况不佳, 资产负债率高, 企业资产流动性差, 财务风险大, 并购方可采取换股方式, 以优化资本结构。

(三) 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两个目标的一致。

企业并购方要做到以人为本, 一方面协调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之间的矛盾, 实现两个目标的协调一致, 提高组织活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只有看重员工利益, 给予核心员工优厚的经济、福利条件, 同时还要尊重被并购企业员工, 开发多种经营渠道为富余职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充分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 才能达到吸引、留住、使用人才的目的, 增强企业内在动力, 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

(四) 建立企业文化, 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层应全面考察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现状, 根据新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特点, 对原有文化进行结构调整和系统融合。因此, 企业并购方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职工信念和行为等入手, 设计和构建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随环境变化而提升。加强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使企业迅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摘要:企业并购可实现企业间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 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产生协同效应, 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但企业并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中可能出现资产不实风险、财务风险、职工安置风险以及文化整合风险的剖析, 提出完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多渠道融资、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建立企业文化等若干对策。

关键词:企业并购,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孟华兴, 张伟东, 杨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 2007.

[2]郜振挺, 王晓耕.企业创新管理新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6.

[3]徐艳华.企业财务风险探析.辽宁经济, 2007.3.

[4]章建平, 陈娟.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中小企业科技, 2007.6.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 篇2

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有增长较快的优势,也面临业务单一的风险。通过对外收购形成多元化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业绩的大幅波动。并购可以使中小企业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但并购在中小企业成长中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并购失败是并购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国内企业并购活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政府行政干预色彩浓厚,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购失败率较高。随着国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不断加大,企业的财务管理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整个命脉,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对于企业未来经营是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研究的内容: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01-01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方式、支付方式与整合阶段财务结构等方面一旦发生更改,将持续影响企业财务经营活动,这就称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不同阶段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首先,在并购前期,企业依照惯例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而其评估的真实度对并购前期财务风险大小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无法掌握高质量的目标企业财务资料,将导致对目标企业价值判断失误;其次,在并购时期,如果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做到有选择地开拓或采取丰富融资渠道方式,将会导致支付重复,产生高额成本费用,制约企业财务活动运转进程;最后,在并购后期,企业并购后双方财务活动整合不充分,资产配置不合理,必将直接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和管理效率低下,增加企业额外经济负担。综上所述,并购前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并购过程融资渠道、支付方式风险和并购后期财务整合风险构成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因此,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从财务角度分析,并购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目标企业定价风险,并购过程中的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并购完成后财务整合风险,这四项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一)定价风险。

并购的定价风险主要是指并购的成交价格问题及对并购企业带来的潜在价格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估计过高,对市场的前景过于乐观,导致出价过高而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是否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同时是否能够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的一种风险。如果融资的安排不当,或是与企业运行连接不够完善,就会形成融资风险,如果融资过早,就会承担许多可以避免的利息; 如果融资过晚或过慢,就会资金不足或是资金供给不正常,导致并购无法顺利进行。

(三)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不同支付方式可能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或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四)整合与运营阶段财务风险。

并购整合与运营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和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由于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导致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降低,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三、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财务风险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并购活动中,为了保证企业并购的成功,规避和减少并购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该合理分析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对其先做好准备,提出防范措施,这样才能使企业并购更加安全的进行。

(一)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降低定价风险。

由于评估价值只是并购定价的依据而不是最终价格,最终的交易价格还需要进行谈判,价格谈判的空间在评估价值与预期价值之间确定,那么这就形成一种博弈关系,博弈双方会以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为谈判动机,双方的决策是建立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上的。因此,收购方的企业并购定价风险控制除了必须在价值评估和价格谈判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风险控制技术外,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在市场信息均衡条件下实现企业和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

(二)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控制融资风险。

并购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一部分,为保证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首先必须遵循一般融资的原则; 同时由于并购融资区别于一般企业融资,又会对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权益价值产生一些特殊的影响。因此,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并购融资工具通常有两方面考虑:一是现有融资工具和融资环境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 二是何种融资成本最低而风险较小,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在现有融资工具多样性的条件下,为企业灵活选择融资渠道提供有利空间。

(三)恰当选择支付方式,实现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

不同的支付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分配效果,从而起到不同的风险分散和转移作用。从本质上讲,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风险回避的过程。每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表现为即期风险,有的表现为潜在风险。并购方通过对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和支付边界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支付方式,进而使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将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

(四)有效进行并购整合,转移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的核心内容,对提高企业的整体合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经营活动应实行严格的产权控制,对被并购公司建立一整套业绩评价考核制度,并在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以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整合,逐步调整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策略,提高其获利能力,使之纳入并购后企业整体的营运轨道。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并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要本着战略为根本,细节至上、严格控制为基础的原则,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并购的各个环节,通过对并购风险的认真分析,针对企业并购的风险产生机理和具体环节严加控制,以期实现企业并购的成功以及并购成功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永红.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J].企业经济,2014,05

[2]郑和平.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控[J].财会研究,2011,10

[3]蒋珩.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其规避措施[J].企业经济,2010,08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4

企业并购是企业合并与企业收购的合称。一般认为, 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 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 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 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 企业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 企业合并可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情形, 由于新设合并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而在实践中极少使用, 一般的合并大都是吸收合并。狭义地比较, 合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的收购并不需要将双方企业合并为一个法人主体, 原企业仍然存续。广义上合井与收购除了在法律程序和财务处理上区别明显以外, 并无根本的区别, 收购也看成是广一义合并行为的一种, 一般研究都习惯将合并与收购合在一起, 即统称为 “并购”。

2 企业并购各阶段风险构成

2. 1 并购前风险。企业并购前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并购战略制定的失败, 企业在制定并购战略之前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目标企业的特征做出有理有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分析结论是指导公司制定并购战略的主要依据, 战略制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是否需要并购的决策失风险、目标企业的选择风险。

2. 2 并购中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任务主要是双方就并购的主要事项和细节进行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目标企业和竞争对手会采取一些反并购措施, 为并购制造难度从而争取到有力并购价格, 并购合同签订之后并购的融资支付风险成为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 很多企业难以以自有资金完成并购支付, 企业并购大多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种方式造成企业的高债务资本成本。

2. 3 并购后的风险。并购后的风险指后期的整合风险, 主要包括管理层冲突风险、人事冲突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管理层冲突是指企业并购后管理层由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共同提名担任, 由于双方的背景文化不同, 管理思想冲突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甚至造成管理组织的涣散。人事冲突风险是由于并购后缺乏有效的人事整合, 激发了并购企业员工的守旧思想和恋旧情结, 直接导致人事冲突, 造成员工流失和企业凝聚力的降。在西方国家, 工会对人事冲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冲突风险指由于并购双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异在企业整合阶段无法融合而产生文化冲突。

3 各阶段的风险防范

3.1企业并购前风险的防范。并购实施前, 企业决策者应就企业的并购战略进行研讨, 分析企业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业中的竞争能力。对目标企业的主要技术、生产能力、职工素质进行调査, 判断目标企业的核心价值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力;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 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其真实价值, 以降低对其定价的风险这一过程中利用科学的评估模型为企业并购战略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企业并购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可行性分析, 对目标企业的分析包括安全性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当两项评分都较高时才是最佳的投资, 当安全性较高缺乏产业发展前景为维持性投资, 当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前景缺乏安全性时为投机性投资, 企业在并购中寻找到符合最佳投资的目标企业进行投资能够降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

3. 2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范。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包括反并购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和融资支付风险, 在与目标企业的谈判过程中目标企业会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争取更高的并购价格以及有力于自身的并购条件, 目标企业所在的国家也会对重大并购案采取反垄断和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

3. 3 并购后的风险防范

3. 3. 1 制定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具体的整合方案。目前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重视并购前和并购中的工作忽视并购后企业整合的现象, 因此首先要重视企业整合风险的复杂性, 企业整合做不好并购满盘皆输。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只有一些纲要性的业务整合方案, 企业应该制定具体的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的实施方案, 因为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是同步进行的, 该方案应该包括整合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具体的实施步骤、资源、工作范围、监督机制等。

3. 3. 2 选择合理的文化整合模式。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交融式整合模式、兼并式文化整合模式和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三种, 具体企业应结合并购双方的特点以及并购的性质选择, 如果是海外并购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较大, 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取长补短采取交融式的整合模式。为了避免公开的企业文化冲突和人才流失, 保持被并购方的企业运作效率可以采用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 在 “蛇吞象”的并购中采用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为佳。如果是国内企业并购而且是实力大、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对实力较小、企业文化并不突出的企业进行并购整合应该兼并式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海峰.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49.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 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特点;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09-02

1 我国证券市场外资并购环境

1995年,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商事会社成功受让北旅股份成为其大股东,开创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先河。此后,由于受政策限制,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并不多见。 但自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资并购的法规,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特别是在2006年政策松动力度更大,相继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外资可以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持有国内上市公司股份,进一步对外资并购提供法律依据和可操作程序。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育渐趋成熟,外资并购发展环境向好。历时一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国内证券市场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也被扫除。全流通将是促使并购市场活跃的最大的“催化剂”,使市场的股权结构开始呈现分散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降低市场的估值水平,使得公司并购的成本得以降低,这些都为国际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扫清了障碍。此外,对于最具有敏感性的国际产业的资本来说,人民币长期升值也是最大的背景,而我国证券A股作为人民币资产,也就具有了长期升值的基础。对于国际产业资本来说,目前A股市场上的很多公司,其账面价值已经低于重置成本,所以能夠借此进行包括行业整合和资源并购在内的战略布局,也将借此最大分享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并获得实业资产和金融资本的双重收益。所以,近期的外资并购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以往,而且具有如下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新特点。

2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外资并购的主要特点

(1)行业并购趋势明显。前几年,由于外资并购的数量和金额都很少,行业并购并不显现。但现在随着并购资金的大量涌入,对外资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证券市场中外资并购的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外资并购的重点行业主要是以下领域:①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如汽车及汽车零部、机械、水泥、钢铁等。②规模效应明显的流通业。主要是批发与零售,以及大型综合超市、百货业等行业。③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如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工程、新材料等。④正在取消限制的原垄断行业。主要是银行、证券、电信等服务业,这也是今后外资并购的热点。

(2)行业内领先企业将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2006年是外资并购最为频繁的一年,其中一个显着的变化是外资更看重对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斩首式”并购。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或正在进入外资的视野。这些以行业排头兵为对象、以快速占-有市场份额为目标的并购行为,表明外资具有较强的产业整合意图,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和深远。 

(3)谋求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上市公司由于股权相对分散,外资无须绝对多数便可获得该上市公司的控股权。通过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统计分析,从持股比例来看,只有少数外资持股比例超过50%,达到绝对控股的程度,而大多数的外资持股比例少于50%,但是,从股东排序情况看,外资并购方大都排列在七大股东之列。可见,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倾向于掌握实际的控制权。

(4)代理并购初露端倪。代理并购是国际大型、超大型投资银行的重要业务。代理并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东道国及被并购企业往往很难把握其并购的真实动因,从而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方式。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QFII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持有出现集中倾向,国际收购基金巨头也加紧了大手笔收购的行动,他们背后可能就是某些觊觎中国市场的行业巨头。此外,我国企业对于投机性并购缺乏识别能力,为外资提供了机会。

3 当前证券市场外资并购主要风险

(1)市场垄断风险。以并购方式引进外资的最大的负面效应是会导致垄断。跨国公司的天性是追求垄断地位,谋取垄断特权。它一旦控制市场就可能压抑竞争,降低市场效率,扭曲市场结构。来自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家的欧美跨国投资项目,会把投资企业所在国的相应产业结构“扩展”到东道国。研究表明,在欧美跨国公司居主要地位的东道国市场,集中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欧美等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必然会引起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对重点行业、产业的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会使其对我国市场份额的占有范围明显扩大,从而达到垄断目的。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规模较大,在所处的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处于领先的地位。

(2)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行业排头兵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题,产业竞争力的代表,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收购,直接造成国家利益受损,加大了产业风险,使我们失去了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有的企业不仅是行业龙头,而且承担一定的军工任务,这样的企业如果被外资并购控股,其对军用产品生产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3)证券市场股价大幅波动风险。兼并、收购一向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投机炒作题材,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亦是如此,而在我国证券法规尚不健全,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消息一经公布,目标公司的股票往往会受到过度炒作,主力券商借题发挥,疯狂拉价,散户从众投机,狂热追捧,极大冲击股市的正常秩序,加剧股市风险。近期,具备外资并购题材股都受到增量资金的大力追捧,股价连续暴涨,显示出强大的财富示范效应。这种纯粹由外资并购消息引发的股价剧烈震荡,如果监管措施不到位,最终受害的往往是中小投资者,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4)国际游资投机风险。伴随着外资战略性并购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并购,这些国际金融资本不关心被并购企业的经营内容,只是借用上市公司的品牌和产品的销售网络,在海外推销金融资本,并且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将上市公司股权转卖,抽走资金,投向他国,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这些国际游资的流进流出,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就会对我国各类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并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4 外资并购的风险防范

(1)规范外资垄断性并购是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制定并完善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在世界范围内,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国家将本国对于外资并购的立场、政策、审查标准、审查门槛、审查程序、审查期限,投诉方式等,都一一在法律法规中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我国也要抓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跨国并购审查机构,确立外资并购管制范围。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确立限制外资并购的行业和领域,规范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反垄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应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技术市场、信息获得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持。

(2)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是抑制股市投机的有效途径。国家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在《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信息披露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外商和国内上市公司必须遵照执行。在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其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外资并购信息披露要及时。努力缩短洽谈、操作与公开披露之间的时差,使掌握内幕信息的机构与社会公众、中小股东基本站在一个起点上;②外资并购信息披露要全面。要将外资并购的目的、内容,风险因素、主要合同和重大诉讼等一并进行公告;③外资并购信息披露要规范。只有规范外资并购的信息披露制度,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资并购题材大幅炒作,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3)防止投机性并购行为也要成为外资并购监管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资并购中为被并购的中方企业开立外汇账户,汇入外方全部或部分的并购资金。跨国并购的外资兑换人民币可参照目前绿地投资的管理方式,指定专门银行办理。加强外汇监管,对并购的利润汇出和撤资进行必要限制,防止投机性资本流出,逐步完善汇率制度,加强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监测。

对于我们上市公司而言,也应从以下幾方面努力:

①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在并购中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与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如广阔的市场、潜力的增长前景、国内市场的运作经验、资源及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要充分认识到这种优势,并争取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有利的谈判成果。

②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反并购策略是应对外资投机性并购和恶意性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通行的方法,这方面的防御机制包括毒丸计划、帕克曼策略、管理层收购策略、白衣其骑士策略等。同时,企业应增强自身的识别能力,对并购企业的资质、核心竞争力、经营优势、并购意图等进行充分了解,力争实现并购中的双赢。 

参考文献

[1]白津夫.外资并购投资新动向、原因、后果及风险防范[J].理论前沿,2006,(7).

[2]吴学君.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21).

[3]崔新建,李睿.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特征及成因[J].国际经济合作,2006,(2).

[4]沈士勇.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路径与趋势[J].当代经济,2006,(4).

企业并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篇6

一、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一) 并购环境带来的审计风险

并购审计的过程中环境带来的审计风险不容忽视, 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处的宏观环境, 比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政策环境等。经济环境存在着经济周期以及投资环境带来的风险。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内部资产的控制, 包括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 这些因素处理不当都会阻碍企业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实力评估带来的审计风险

实力评估主要针对主并方、目标企业的评估以及企业并购联合风险的评估三方面内容。对主并方的评估需要从经济实力和发展战略考虑, 其中发展战略是主并方选择并购对象和类型的基础, 关系到未来企业运营状况, 如果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差甚远, 就达不到并购的预期目的, 加大并购风险;目标企业的评估包含的内容比较广, 比如, 需要认真分析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目标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等;企业并购后联合风险也是并购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企业资源的互补性不强, 很容易导致并购后企业效益增长缓慢, 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这一点需要慎重地考虑。产品的关联程度低, 不能迅速实现生产经营的统一化管理也是导致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抵押担保常常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隐性的债务, 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 要对债务进行核实计算。除此之外, 还需要考虑员工状况和无形资产的评估风险。如果员工关系处理不当, 并购后的企业很难恢复到原有的生产状态, 大大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

总之,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要严控并购审计过程, 对并购需要的成本和收益进一步的分析。很明显, 如果并购的成本大于收益, 并购的风险也就越高, 反之, 并购成功的机率就越高, 降低审计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并购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审计在并购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对并购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并对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将并购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

(一) 注重并购后换股风险防范

进行并购活动时, 不少企业为了节省资金, 选择换股的方式完成并购活动。换股时确定合理的换股比例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环节。现在市场确定换股比例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 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市场之比等。不同的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使用范围也有所区别, 选择正确的换股比例需要对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未来发展空间等全面评估其实际价值。

(二)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防范

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使用的方法很多, 并购时不能盲目地使用, 需要根据并购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 并购后计划将目标企业拆分出售, 可以选择清算价格法。目前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清算价格法、市盈率法和收益现值法等。

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时, 需要综合性考虑企业并购风险对未来企业发展的影响, 并注重不同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比如, 使用市盈率法进行评估时需要选择和使用正确的估价收益指标。由于评估时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所以不管使用哪种企业价值评估法, 都需要确定经营目标企业产生的风险, 必要时适当的调整最后的估算结果。

(三) 并购会计处理方法风险防范

现在企业并购中,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权益联营法和购买法。权益联营法保持被并企业的资产以及股东权益不变, 并将本年度的获得的利润纳入主并公司当年的利润中。这种方法产生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所以给企业的配股申请带来积极的影响。购买法需要主并企业按照评估的公允价值记录被并公司的负债和收益情况, 但是评估的公允值常常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使其高于账面价值, 因此, 这种方法产生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低。审计人员需要提防并购公司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四) 注重预防并购过程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审计需要对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监控, 这种监控行为随着并购活动的开始贯穿于并购的各个环节, 总的来讲需要进行随时审查和阶段性审查。

随时审查为了对并购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提高并购活动的工作效率,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对应的策略加以解决, 确保并购活动按照计划顺利地进行。阶段性审查为了审查并购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进展情况, 并结合阶段审查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下阶段并购计划。总的来讲要对并购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五) 并购合同签订、履行风险防范

并购合同是参与并购活动的企业双方主要的凭据, 它明确规定了并购活动中双方应尽的义务。由于并购活动涉及的内容多、时间长、资金量大, 所以整个过程充满较大的风险, 企业双方通过签订并购合同也是规避风险, 保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方法。

1. 保证条款的风险防范

保证条款在并购合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参与并购活动企业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 该条款能否认真地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其他条款的有效实施。因此, 为了有效避免企业履行义务带来的法律纠纷, 需要企业对某项事宜进行陈述, 比如, 需要明确目标企业与第三方的债务情况, 并列出详细的清单, 保证不会有其他的债务情况, 对陈述不符合实际状况的目标企业, 需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2. 履行义务的风险防范

在企业并购股权签订后,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并购的事宜进行核准或者需要等待债权人同意等因素, 使签订并购合同后仍不能及时地完成交割。等待的时期是企业双方较为敏感的时期, 因此为了避免在这个阶段并购活动参与的一方出现返回等情况的发生, 并购合同需要对这个特殊时期企业需要履行的义务进行规定:企业需要尽快解决涉及并购活动的其他阻碍因素, 比如, 尽快地敦促债权人的同意以及相关部门的核准;企业双方明确在这个阶段应该履行的义务, 比如, 需要企业双方正常经营企业直到并购事项进行完毕;同时需要严格规定卖方相关经济活动, 比如, 卖方在这个阶段不能派发红利, 更不能和第三方从事对自身财务有害的活动。

三、总结

企业审计人员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审计人员需要重视对并购活动细节的监控, 扩展审计的证据范围, 对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合理的进行评估, 把握审计质量, 并积极参与到并购过程, 结合管理理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和调整审计方法, 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扩张的主要方式, 也是一项风险比较大的经济活动, 为了保证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需要对并购审计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审计人员需要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企业并购活动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并购的风险降到最小, 完成审计目标, 为企业进行并购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严格控制并购中的审计风险才能降低企业并购中的损失, 减少并购过程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保证并购后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峰.并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03) .

企业国内并购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篇7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外延式快速扩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进入成长期的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最为强烈。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调整产业 (品) 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以获得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的协同效应, 或通过获取目标资源快速进入新领域新市场, 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然而, 任何并购交易都存在风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国内并购也具有其显著的特色, 只有自觉加强对企业国内并购风险的充分认识, 积极拟定体系化的风险应对措施, 才能有效防范企业国内并购风险, 保证并购成功, 促使企业精耕国内市场, 立稳国内根基, 再求更大发展。

二、企业国内并购风险的分类分析

企业并购风险, 是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对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程度, 即企业并购投资的净收益现值的不确定性。

分析企业国内并购风险, 目的在于加强对企业国内并购活动中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预见性, 提升防范措施的针对性。由此, 笔者从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及可控程度出发, 对企业国内并购风险分为战略性风险、战术性风险及执行性风险这三个层次进行分类考察。

1. 战略性风险。

战略性风险是指一些外部事件和趋势, 对企业并购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可能性。主要由战略方向、战略时机以及外部定价环境这三个方面的重大风险因素构成。 (1) 战略方向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 企业越加速发展, 进行并购扩张的冲动越强烈, 同时国内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国有企业并购投资的动机更显强烈。多数企业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资金积累, 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战略管理。由于自身定位不清, 战略方向不明, 通常难以抵制市场机会的诱惑, 不能专注于自身主业, 倾向收购离自身行业较远的所谓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企业, 但通常又忽视自身在新行业中的实力与经营能力。企业在跨行业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实现有效地协同效应, 一方面享受不到并购后的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又出现对并购企业的控制乏力, 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2) 战略时机的风险。并购活动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行为, 而投资行为在进入时机的决策方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因素。正如证券投资市场中流传的“在大家贪婪的时候恐惧, 在大家恐惧的时候贪婪”这一著名格言所揭示的, 对于任何投资, 时机的选择极端重要。观察现实并购活动的兴衰, 企业并购多在经济周期过热见顶阶段达到高潮, 而在经济周期低迷阶段虽然并购成本大幅下降但并购活动却也陷入低潮。这与经济繁荣期企业资金更充裕, 企业内生增长乏力后转向外延扩张式增长的动机更强, 以及对自身经营能力更易产生膨胀虚幻的认识等因素有关。笔者认为, 企业并购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就来自企业并购活跃度与经济周期繁荣的高度正相关性。 (3) 定价环境的风险。对目标企业给出合理价值评估, 受行业趋势、国内股权流转机制、评估机制等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极大, 作为国内企业并购的定价环境, 是企业实施国内并购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风险之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转机制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中, 非上市公司的交易市场尚在起步构建阶段, 这使得企业股权价格形成的公平性、合理性存在突出的问题。同时当前外国评估机构道德风险暴露, 信誉下降, 而国内评估机构与评估机制的建设均存在显著差距, 而且非法操作的空间很大, 道德风险突出, 从而影响其价值评估的公正与水平。

2. 战术性风险。

战术性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并购实践中重要行动策略的选择影响并购成效的不确定性。主要由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以及政府干预角色这三个方面的重要风险因素构成。 (1) 目标选择的风险。面对单一或多个备选目标企业, 对其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再对其管理状况、资产质量、核心人员与资源、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等必须形成较为清晰的把握。其中目标企业管理层道德风险是导致目标选择的最大风险, 不仅对当前的选择, 也对以后的合作运营影响重大;此外, 目标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完好状态是并购目标选择要考虑的另一关键风险因素, 对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水平严格审视, 尤其要重视其表内资产质量、表外资产与负债情况以及重要无形资产或专利的完好状况。 (2) 并购方式的风险。国内并购目前主要有承担债务式并购、现金购买式并购与股份交易式并购这三种方式或它们的混合应用。不同的并购方式对企业的并购风险影响不同。

承担债务式并购是在目标企业呈资不抵债或资产债务相等, 并购企业以承担其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取得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这种并购方式一般短期不会影响并购企业正常经营, 但由于被并购企业往往实际负债大于可变现资产, 一旦不能快速整合发挥协同效应, 将给并购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现金购买式并购是并购企业筹集现金直接或间接购买目标企业全部或大部分股权形成的并购。这种并购方式具有动作快、产权纠纷少的特点, 但用于并购及后续运营的融资压力较大, 企业融资风险较高。

股份交易式并购, 有股权换股权、股权换资产两种情形, 是上市公司向目标公司发行自己的股票, 以换取目标公司部分或全部的股票或资产, 从而达到并购目标公司的目的。这种并购方式具有不需现金流出, 不影响正常经营的特点, 但发行新股约束条件多, 定向发行可能遭股东反对, 以及如果被并购方是非上市公司, 则换股比例确定也存在一定风险。 (3) 政府干预应对风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中央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调控能力较大, 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与企业经营参与程度也较深。一般当地规模以上企业作为目标企业时, 政府出于稳定社会、保障就业、宏观指导以及招商引资等因素考虑, 通常积极参与双方并购谈判的协调, 以税收、土地等优惠吸引并保障职工安置、产业规划等利于地方的条款, 尤其当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均为国有企业时, 并购行为一般带有浓厚的行政划拨色彩, 这样或者给谈判增加难度, 或者为并购后的企业运作与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3. 执行性风险。

执行性风险即企业并购操作层面的不确定性, 是指在并购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评估, 但有待实际并购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管应对的各类风险。主要包括法规风险、营运风险、财务风险和整合风险这四大显著的风险, 此外还有反收购风险、产权纠纷风险等。 (1) 法规风险。法规风险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的法律、行政规章及政策文件等方面存在对企业并购规范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法律风险与政策风险两方面。一是法律风险。一方面有因我国并购法律体系不完善带来风险, 另一方面有并购中违反法律的风险。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企业并购法》, 对并购行为的规范散见于《公司法》、《反垄断法》、《证券法》、《税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及部门行政法规中, 但因法律法规的零散和不系统及其缺陷, 使企业在实施并购中经常面临法律适用的问题;加之并购主体扩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考虑, 往往易在信息披露、强制收购、程序合法、一致行动等方面违反法律规定, 一旦追究, 不仅会被处罚、承担赔偿, 甚至被判定并购行为无效。二是政策风险。一方面有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有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对并购行为的调整带来的风险。如果企业在并购时不了解国家对目标企业所处的产业政策限制或调整政策预期, 会导致严重的风险损失;对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不掌握或理解不透彻, 会导致不必要的纠纷或引致地方政府过多的干预。 (2) 营运风险。营运风险是指企业完成并购, 但因外在市场的变化及自身内在经营能力的不济造成的风险。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大小、需求变化、竞争地位、竞争强弱以及上游投入品供给与价格波动等, 如果企业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太大, 以及投入品供给市场波动较大, 都会扩大企业营运风险;同时企业并购后规模扩大, 管理领域或层级增加, 受管理能力局限, 一方面并购后必须投入大量投入人员安置费、培训费、技改费用以及营销投放费用等, 加重企业资金链压力;另一方面被并购企业过剩生产要素可能得不到有效吸收和有效配置, 造成规模不经济, 反而增加负担。加之经营决策失误可能性增加等诸多因素, 均会导致严重的营运风险。 (3)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并购融资、定价与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杠杆收购风险, 即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过大, 对其后续经营融资与偿债能力形成严重制约, 一旦因债务成本过高难以支付本息, 从而形成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4) 整合风险。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完成后, 无法使来自双方的生经营要素有效融合, 企业整体未能产生经营协同、财务协同、市场共享等效应, 导致并放大经营风险, 不能实现企业并购预期目标的风险。主要包括资产整合、制度整合、人事整合及文化整合方面的风险。

三、企业国内并购风险的根源性分析

以上各类风险, 表现为不同的层级, 影响程度各异, 具体分析都有各自产生的具体原因。但从深层次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国内并购风险主要源于战略管理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这三方面。

战略管理能力不足方面, 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较短, 企业成长与企业家培育方面, 达到的管理层次与水平普遍不高, 尤其在战略管理方面, 普遍而言无论是重视程度, 还是实际能力, 与世界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国内不多的成功案例看, 并购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突出的特点十分明显。企业并购是企业重大的战略投资行为, 如果罔顾世界与国内经济周期, 对世界及国内产业发展方向缺乏透彻理解, 忽视国内及目标区域政策、经济与文化环境, 不顾或不了解企业自身实际, 缺乏应有的战略思维与谋划, 正所谓“多算胜, 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

信息不对称方面, 主要是并购交易主体及相关方具备相对独立性及组织目标的不协调性, 导致客观及主观的信息不对称性, 从而使并购交易行为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最大来源于交易主体双方, 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盈利能力的判断往往不准, 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这种风险尤甚。

道德风险方面, 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经济活动中, 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企业并购中, 目标企业管理层对被并购的态度、对并购后企业发展及自身利益的考量偏向负面认识时, 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四、企业国内并购风险的重点防范与控制措施

1. 建立健全企业并购风险管理体系。

主要是做好组织机构与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方面, 一般应构建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机构, 即股东会及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并购项目工作组, 其中并购项目工作组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直接深入调查项目情况, 为强化责任, 项目工作组组长应由企业高管出任, 成员包括项目经理和经济、会计、法律、技术等专业人员。并购管理制度应包括并购工作流程、并购分析报告内容规范及并购活动中相关规定等。其中并购分析报告内容应包括国家产业政策情况、目标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自身情况分析、并购收益测算、风险分析等内容。

2. 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突出企业并购战略性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失败的最大风险来自战略决策上的失误, 因此必须突出对并购战略风险的防范。企业高层应清晰拟定企业发展战略, 明确产业方面, 稳步培育和储备产业发展能量, 结合自身所处发展阶段选择并购战略方向。如果企业在业内有一定优势, 应尽量选择同业并购;如果所在产业呈没落趋势或企业难有更大发展空间, 则应选择有前景的产业实施产业转移, 但这种转移投资最好以合作新建起步, 逐步加深对该产业的理解及人才与管理经验的储备, 而不宜直接以并购形式实施产业转移, 更不可仅因机会的诱惑而草率列入所谓战略, 采取仓促的并购行动。

同时, 对并购战略时机必须慎重把握, 应密切关切世界与国内经济发展周期, 至少应经历一次中等程度经济衰退的洗礼, 检验企业自身危机应对的实力, 观察目标产业或企业的发展趋势与资源的优劣, 实现企业实力积累与低成本高质量目标企业的出现, 两者高度结合的状态即为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最佳战略时机。

此外, 对在国内实施的企业并购, 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对并购定价环境的分析和应对。鉴于当前国内评估中介机构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企业在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人员的力量, 以高度的责任细化项目评估, 多做同类型企业的横向对比, 提升谈判水平, 克服并购定价中不利地位的影响。

3. 拟订并购规划, 稳妥应对企业并购战术性风险。

通过制定并购规划或计划, 对目标选择标准、并购方式、与政府沟通协商策略进行尽可能清晰的界定, 对并购操作中的风险事先作出尽量详尽的评估, 提出应对预案。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 不仅要看到目标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一面, 更应关注其负面信息, 如负债情况、财务报表真实情况、表内表外资产情况、有无诉讼、抵押担保情况等, 还应对目标企业的资产利用价值、富余人员、市场占有率和开拓能力等方面尽可能地了解和合理评估, 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 必须摸清目标企业管理层对并购的态度, 本着并购有益于被购企业的原则, 说服其管理层, 尽量消除道德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购方式主要结合企业资金实力、融资能力、经营整合能力及目标企业资产状况的实际, 尽量选取对企业自身运营冲击最小的方式。在与政府的协商中, 正确对待政府给予的承诺, 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未来产业发展、资产整合以及人员安置等方面过多的限止和干预, 尽量降低日后政府政策及态度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强化执行监管与人员沟通, 有效控制和化解企业并购执行性风险。

企业并购一旦实施, 因并购行为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其相应的执行性风险就在所难免, 因此必须主动加强各类风险监控, 充分调动双方积极因素努力化解。在前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有效落实并购计划, 伴随并购的逐步推进, 必须发挥法律、经营、财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各职能系统与专业人员的管理执行、风险监控与风险化解作用。前期以并购方为主, 逐步转向双方专业人员有效融合, 重视被并购方人才的稳定, 全方位落实“积极沟通、稳妥推行”的行动原则, 充分保护和发挥双方人员的积极性, 具体并购实施与运营整合中的各类风险就有望得到逐一化解, 最终实现并购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夕勇.并购与管理整合.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魏成龙.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3].杨远霞, 胡晓红.论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企业技术开发 (学术版) , 2007 (12)

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防范 篇8

一、企业并购可能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分析

1.人员流失

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优秀人才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尤其是关键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等。企业的并购活动容易造成员工不安和恐慌, 这是造成企业并购后员工大量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并购前的沟通不足, 员工在并购中往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甚至抵触情绪, 周遭流言四起, 使得本来就复杂的并购工作变得更加棘手。企业中的一些关键员工, 比如高级管理人员, 技术能手等, 可能会无法忍受这种不稳定、不确定, 抑或是对新企业缺失信心, 便会主动离开公司, 造成人员的流失。

2.企业文化冲突

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必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 并购后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对被并购公司来说, 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深蒂固, 它不会因为并购而立即消失, 而是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并购之后, 新成立企业的文化往往比较复杂和矛盾, 员工可能会发现衡量行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当他们意识到原有的方式和文化受到危害, 首先会感到无所适从, 继而会对企业失望, 后来便开始采取消极怠工或离职来抵制。这无疑会损害并购目标的实现, 进而影响交易价值, 使结合的实体价值低于期望。

3.团队危机

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团队危机, 直接来源于并购之后的不稳定和人员流动的过度频繁。并购工作开始之后, 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原有的工作团队可能会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团队成员的职位变迁发生改变, 甚至是团队的终结。潜在的政治行为、变相的极度竞争、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冲突便会经常发生, 因此合作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 发生团队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4.沟通障碍

并购中管理层的注意力可能都放在了交易本身上面, 在加上本身并购和整合的过程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 管理层与员工的正式沟通渠道受阻, 于是各种猜测和谣传开始滋生和蔓延。如果管理层的活动范围非常封闭, 对出现的谣传无动于衷, 只会让谣传愈演愈烈, 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水平。员工变得烦躁、愤怒、充满敌意,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忠诚度下降,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这又会加深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 而使整个组织陷入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中。

二、并购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措施

1.留住关键员工, 确定新的人事结构

关键员工一般包括被并购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 挽留和合理使用这类员工对于并购企业的初期运营至关重要。因此需积极制定和出台针对关键员工的各项政策, 采取实质性的激励措施来挽留、激励他们, 将其报酬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效益相挂钩, 使其关注于企业业绩的提升和长期价值的创造。此外, 还应该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及提升环境, 为其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让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可以在新企业中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即便对于那些不愿意继续留在新企业的人才, 也可以给予他们较为丰厚的报酬, 使其暂时留在公司, 帮助公司稳定度过并购初期的过渡时间。

在并购过渡期, 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人员的流动和职位的重叠可能会引起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不安心理, 为了避免员工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人事关系紊乱甚至局部失控, 应在并购活动中进行人力资源整合, 确定新的人事结构。这一举措要求并购企业在对被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总体分析评价的时候, 由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被并购企业的高级主管, 以及外部专业人士组成人力资源的评估小组, 根据重新确定的新的评价标准, 对员工以前的绩效表现和未来工作的潜力进行客观评价, 尽可能的发掘其继续留在公司的可能性以及确定其在新企业中适合的岗位和职责, 从而形成面目一新的人事结构。

2.实现企业文化的整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行为模式,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三个层面。对于并购企业来说, 文化冲突是一道无形的坎, 除了义无反顾地迈出步伐, 别无选择。下图表示了并购成功企业的文化整合步骤。

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一般都遵循两个原则。其一, 求同存异。应该在存异的基础上来寻找相通的地方, 完全排除对方的原有文化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它不仅会增加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排外心理, 而且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以至于退出;其二, 加强沟通。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过程, 需要一段的时间, 而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沟通的效果。

并购企业不能急于求成, 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的整合, 首先, 要对双方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盘点。在这个过程中, 要深入调查被并购企业过去的、现在的文化状况如何, 以及与其相关的员工的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其次, 要对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梳理, 并与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比较, 找到其共同点与区别的本质所在;再次, 依据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分析以及企业实际运营需要做出的预测, 对两种甚至是多种文化进行整合, 保留其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文化精髓, 剥离那些不适应新企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因子, 并最终形成新的组织价值观体系, 以及企业员工新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 处理好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新的并被双方共同遵循的企业文化平台, 是决定企业并购顺利与否并保持持久的关键。

3.培养协作精神, 创建高效团队

要创建一支高效的工作团队, 首先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团队氛围, 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 消除不必要的和人为的工作界限和障碍, 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默契, 养成一种相互包容的习惯, 这样的团队能够充满活力和战斗力, 共同承担风险, 解决困难。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团队的整合和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 人的需要可分低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和高层次的需要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企业的关键员工最迫切的需要不再是物质需要、低层次的需要, 而是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因此企业并购后要想发挥出关键员工的潜能, 企业就应该调查并尽力满足团队成员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满意的物质报酬基础上, 创造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 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赋予其工作更多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4.进行有效沟通, 消除沟通障碍

加强相互沟通, 及时与并购双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交流, 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是稳定人心、留住员工的核心步骤。在并购中交流沟通应贯穿始终, 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 通过交流和沟通, 减轻员工的思想压力, 使员工对并购保持愉快的心情, 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沟通意味着组织必须将能直接对员工产生影响的信息通过合适的方式告知双方企业的员工, 它包括下列方面的变化:

(1) 组织结构的变化, 尤其员工的去留问题

(2) 新企业汇报结构的变化

(3) 工作岗位职责的变化

(4) 职务升迁、薪酬和福利的变化

(5) 工作地点和工作流程的变化

除此之外, 与员工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者也是十分重要的, 合适的沟通者有助于促进员工心理过渡并增加沟通过程的可信性。沟通的下一个重要信息是介绍新企业的管理团队。对于并购过程中的企业来说, 一支有胆识并充满朝气的管理团队才能承担起新企业的运营策略, 建立新的工作目标及新的使命, 才能确保企业并购的整合顺利进行。此外, 向员工介绍关键成员有助于减轻其对新企业的陌生感, 并提高总体效率, 还有助于上下级之间的融合。

最后, 还要尽可能让前任管理者向新管理者进行移交。通过集体会议或者社交聚会等方式来促使双方员工全方位参与企业活动, 增强新企业的凝聚力, 促进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融合。

摘要: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 即人才的竞争。企业并购后如何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企业并购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中存在人力资源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并购,人力资源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高冬梅, 胡丽红.企业并购整合的HR风险[J].人力资源.2005年04期

[2]闫明超.企业并购下的人力资源整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1 (03) .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篇9

1.1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是指企业由于并购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而引起的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 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财务活动几乎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 因此由财务活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便成为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并购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风险。

1.2 引起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1.2.1 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宏观上看, 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从微观上看, 有并购方的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 也有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 与结果发生偏离, 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1.2.2 信息不对称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性也普遍存在。例如, 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 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 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 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 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够, 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 致使整合失败。

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内容

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 购并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 从而形成并购价格。这主要的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但目标企业可能故意隐瞒损失信息, 夸大收益信息, 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 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 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此外, 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 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外部因素干扰等种种问题。

2.2 融资风险

融资安排是企业并购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在并购链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融资超前会造成利息损失, 融资滞后则直接影响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 甚至导致并购失败。

2.3 支付风险

2.3.1 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 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 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 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 使用现金支付工具, 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再次, 从目标公司的角度来看, 由于现金支付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换来实现的资本增益, 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 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 有些企业的股东可能不欢迎现金支付方式, 这会影响并购的成功机会, 带来相关的风险。

2.3.2 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

并购企业将本企业的股票或以新发行的股票作为价款付给目标企业股东, 会导致股权稀释风险。目标企业的股东如果拥有了控制股权, 就可能反客为主, 成为新公司的控制者。采用发行新股来换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 意味着参与分配利润的股份增加, 原来股东的收益就会被摊薄, 稀释股权, 减少每股净资产和收益, 造成股价的波动, 给公司业绩增长带来压力。

2.3.3 杠杆支付的债务风险

并购企业通过大量举债融资购得目标企业的全部股权或资产, 然后又以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偿还负债的杠杆支付方式, 也并非十全十美, 有其自身的风险。由于高息风险债券资金成本很高, 而收购后目标企业未来资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 杠杆收购必须实现很高的回报率才能使收购者获益。否则, 收购公司可能会因资本结构恶化, 负债比例过高, 付不起本息而破产倒闭。

不同支付方式的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3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收集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 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 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 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 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 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 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3.2 统筹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 就应着手筹措资金。统筹安排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 这些问题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 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 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 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 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

3.3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 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 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 则流动性降低, 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 为解决这一矛盾, 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 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 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3.4 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 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 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及保证和赔偿等。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 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 签订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

3.5 通过中介机构确定企业价值

为了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 包括投行、经纪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 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 从而采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 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胥朝阳.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史佳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人民出版社.2006.

[3]周平根.浅议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金融经济.2008.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 篇10

春都集团自1986年生产第一根西式火腿开始,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连年翻番,到20世纪90年代已发展成为销售利润过亿元的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并积累了一定实力的基础上,春都人急于想把企业做得更大,取得更快的发展。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先后投巨资新增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多个经营项目;并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了洛阳市旋宫大厦、平顶山肉联厂等十多家扭亏无望的企业。这种盲目并购带来了惨痛的后果,使“春都”由盛及衰直至彻底消失。“春都”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同时也带给了并购企业深刻的启示,即:并购企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防范企业并购风险。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企业如果在并购时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不顾自身财力状况及发展规划,盲目并购,则会重蹈“春都”的覆辙!吸取春都集团的教训,树立科学发展观,防范企业并购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必由之路!为此,并购企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长远发展的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慎防企业并购战略风险

企业并购是关系到企业全局性和整体目标的投资活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并购不能只求大求全,而应当符合企业整体战略和商业战略的需要。如果企业没有科学的、长远的发展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则必然会导致企业并购战略的失败。如前所述,春都集团在获得了迅速发展后,在战略上变得不太谨慎,选择了非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短时间内跨地区、跨行业兼并了十多家扭亏无望的企业,使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不能自拔。这种盲目兼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选择合适的兼并时机,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长远利益、从战略高度考虑并购活动,切实防范企业并购的战略风险。在并购前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程序,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目标企业。对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与本企业经营战略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而对非相关项目则不应该不择时机地“一揽子”扩展,否则带给企业的只能是失败。

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充分做好自我分析,慎防企业并购决策风险

为了更好地防范决策风险,在并购之前,主并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对本企业进行充分的自我分析。如果企业没有“自知知明”就走并购之路,其结果必会步春都集团的后尘!春都集团在并购之前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身进行分析论证,只是凭感觉觉得单纯围绕火腿肠、肉制品经营所能实现的发展速度已不能满足其更迅速发展的要求,就走上了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结果由于企业资源分散,主业投入不足,难以维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需要,严重影响到主营业务,新上项目又长时间不能形成生产能力,不能进入良性运营并产生收益,致使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很快从行业老大位置退了下来直至最后失败。

由春都集团的教训可知: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充分做好自我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购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自我分析:

(一)要回答并购是否是企业发展的唯一之路,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并购,并购后企业的宏观经营能力是否会得到加强。

(二)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充分预测和分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确定的模型,防止出现并购后简单组合的形式,避免由于规模扩大造成管理跟不上的矛盾。

(三)要对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做出充分预测,企业目前的资金实力和业务水平、管理水平是否达到了可以并购的条件,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并购后产品的发展如何等。

三、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慎防企业并购评估风险

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科学地选择与确定目标企业,是决定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策划并购操作方案的基础。在企业并购中,如果并购成本远远高于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会导致并购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对目标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切忌凭主观愿望盲目决策,慎防企业并购目标选择不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春都集团在并购时,没有对并购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缺乏对目标企业的资产核实或实地考察,其并购决策没有建立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这是导致其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并购企业应吸取春都集团的惨痛教训,切实对目标企业做好科学的分析论证,以防范企业并购的评估风险。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根据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并购净收益应当大于零,并尽可能将支付目标企业的并购溢价和交易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每一次成功并购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了恰当的交易价格,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地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是防范并购估价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做好对目标企业的资信调查或实地考察,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一是注重对目标企业商业方面的调查分析,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背景、行业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二是注重法律方面的调查分析,首先必须审慎地调查分析目标企业的章程,尤其是对重要决定应特别注意;其次,并购企业应取得目标企业主要财产清单,了解其归属和使用限制;再次是调查分析目标企业的对外书面合约。三是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查分析,要注重对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的审查,注重对财务比率的分析。一项并购活动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对目标企业的评价,评价不仅要考虑并购后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规模经济的起点上,企业的资源是否可以得到综合利用,能否实现集团的协调统一和组织管理及人员机构的合理配置,还要注重财务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减少并购风险。

四、科学选择融资方式,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慎防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并购企业能够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以最低的资本成本产生足够大的控制力。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财务风险,甚至可能会影响并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导致整个并购失败。春都集团的衰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春都集团急速上新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却没有科学地选择融资方式,及时足额地筹措到所需资金,导致其主业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其新上项目也因为缺乏经营资金而不能正常营运。这些盲目并购活动非但没有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使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并购企业应科学选择并购融资方式,及时足额筹措资金,并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防范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 篇11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

(一)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 国家的产业结构布局也极不合理。因此当我国中小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 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该行业中的其他企业, 而不是依靠自身发展。这样, 假若某个中小企业不景气, 可以依靠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来支撑, 使企业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抵御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环境变化, 从而较稳定地发展。企业集团也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 从而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

(二) 获得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

通过并购, 企业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资产, 并分享他们的经验, 从而增加经验的累积, 提高了工人劳动熟练程度,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除此以外, 企业进行并购之后, 不仅可以在产品、管理、技术上实现互补, 而且在企业文化上也会实现互助效应, 最终推动企业发展。

(三) 取得规模效益

企业取得发展所要求的资产达到规模效益就需要实现企业的并购。管理规模经济与生产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层次共同构成企业的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内容:对生产资本的有效调整与补充是通过企业的并购来实现的, 以此来满足企业规模效益的需求, 在企业下属的各个子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生产, 但前提是要确保企业整体产品结构的不变。管理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内容:单位产品的管理费有效地减少, 主要是因为这部分费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来分摊。同时, 企业由于发展规模经济, 营销费用也会降低。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探析

(一)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1. 并购估价的不准确

企业定价就是并购双方的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对未来自己受益的时间与大小的预期决定着双方的估价。若预测不当, 可能会导致并购双方的价值评估存在偏差, 从而引发双方企业的估价风险。不过在现实的并购中, 这种不准确评估的可能性一般发生在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上。它存在的主要原因如下。

(1) 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下方面决定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第一, 并购企业的初衷。要是并购企业的初衷是无恶意的, 双方就会拥有足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同时会很及时的提供各种需要的资料。反之, 则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问题。一旦出现了目标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完善或者假信息, 这样就会造成并购双方不平等;第二, 并购准备时间的长短。通常情况之下, 准备时间越长就能够确保有效的信息沟通, 这样就会让估价的准确性高;第三, 审计距离并购的时间长短。这个时间要是越长, 并购企业得到的年度报告的信息的真实性就越低, 可能出现财务风险。由此可知, 这种信息不对称对财务风险有着很深的影响, 会因为在并购中双方地位不平等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

(2) 缺乏中介机构

我国独立的为并购业务服务的中介机构严重不足, 很多企业在做决策时没有专业的相关指导, 根本就没有科学的规划与财务分析, 并购的成功率也因此降低。

2. 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不合适

(1) 现金支付引发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现金支付所引起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企业实现并购之后, 由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可能导致还债资金严重不足, 最终引发资本结构的恶化。对其资产流动性的考虑是使用现金收购企业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只有流动资产质量高, 变现实力很强, 企业才能够更为快速及时地获取收购资本,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样会给企业带来运营与财务风险。

(2) 股票交换所引起的风险

目标企业的股票被并购方的股票所代替就是股票交换。它很有可能会稀释股权, 同时因为新股发行一般都会有很高的成本, 会引发投机者套利行为, 最终使双方损失惨重。

(二) 如何识别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1. 杠杆分析法

杠杆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杠杆系数的计算去确定初步的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 资产负债率与财务杠杆系数是其主要的指标。对企业的税息前利润的增长所引发的每一股收益的增长幅度就是财务杠杆系数。这个系数越大, 财务风险就会越高;对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有效衡量的核心指标就是资产负债率, 这个负债率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大。当这个负债率低于50%的时候, 企业财务风险水平就较低;当大于50%的时候, 企业财务风险就会很高;要是这个值接近于100%的时候, 企业就会面临倒闭。

2. 股权稀释法

股权稀释法对并购前后原来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化的状况进行比较。对企业原有股东控制的具有表决权股票数量在总具有表决权股票数量的比率进行反应, 这就是股权稀释率。在并购之后, 股权稀释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就很有可能给缘由股东带来很大的股权稀释风险。要是这个稀释率小于50%, 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就高, 否则就很低。

3. 成本收益法

成本收益法主要是对比成本与收益的水平, 是广义的方法之一。在对比率大于1时, 就说明预期的收益小于成本, 这时并购行为很不合理;否则就是合理的。

4. 模型分析法

模型分析法是通过运用统计学以及数学的模型来判断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 回归分析模型就是最常见的方式, 能够有效识别企业是否面临着更高的财务风险。可以利用过去的相关数据来制定一个评价财务风险的标准值, 并购之后预期的财务风险水平低于这个标准值时, 企业财务风险就会很低, 否则就会很高。

三、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在并购过程中,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规避和减少其财务风险。

(一) 统筹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首先从企业并购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提出防范措施: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成本费用, 能够有效降低融资存在的风险, 但由此引发的其它财务风险我们也要高度关注。一方面, 很多企业在整个的并购过程仅依靠自己的资金是无法完成的;另外一方面, 企业的很多流动资金被占用, 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与自我调节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要是融资再遇到问题, 企业就很难正常运营下去;在外部融资中, 权益融资无需依据有关要求进行定期的还本付息, 风险也相对很小, 不过要发行普通股, 就必须要进过复杂的审批过程, 时间浪费很是严重, 这就很容易让企业错过并购的最好机会, 带来巨大的损失, 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也很容易被稀释, 还有可能出现并购企业股东失去控制权的严重风险。企业负债比例会因为债务融资而增加, 公司的资本结构会发生变化, 出现问题;并购公司还有可能因为负债过高而出现信用下降, 使融资更加困难;要是企业没有很强的资金回收与获利能力, 一旦公司负债严重时, 会因为无法偿还相关债务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并购采用的方法和资金筹集方式以及数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企业必须要依据自身条件, 把很多的支付方式结合在一起, 对支付方式的各种机构进行有效选择, 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原有大股东股权的稀释。

就公开收购中的两层出价模式来说, 第一层面出价时, 以现金支付为主, 第二层面出价时, 以明码标价的混合证券作为支付方法。运用这种支付方法, 第一, 主要是因为交易规模较大, 买方支付现金能力不足, 维护科学资本结构的需要, 为企业减轻相关压力;第二, 引导目标企业股东尽快出售, 让收购方在第一层面出价时就能够获取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用这样的方式可降低相应的融资风险。

(二) 控制资金流动性的风险

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风险之一就是流动性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降低必须要对负债匹配进行有效调整。不过流动性风险一旦被降低, 那资金的流动性也会大大降低, 它的收益也会因此而降低, 所以我们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建立一个流动资产组合, 这个方法能够兼顾收益性与流动性, 这样既能满足并购需要, 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流动风险。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性资产组合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难题。

(三) 增加财务杠杆收益降低财务风险

整合一个目标企业在未来所要实现的现金流量就是还债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这些都是由杠杆收购的主要特点来决定的。高风险与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高额收入就取决于这些。只要存在高额的债务, 那就需要企业在未来拥有可靠的现金流量来还债, 要加强这个稳定性就需要以下几点:第一, 目标公司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只有选择了好的目标企业才能有还债保证。第二,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要十分的谨慎。第三, 要不断的打造最优资本机构, 有效提升企业价值。要想实现杠杆收购的胜利, 就必须要拥有可靠的未来资金流量, 预防因为无力还债而出现的倒闭问题。

由此可知, 我们在选择目标企业是要十分重视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问题, 不但要增加收益, 更要降低风险。

(四) 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很有必要去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 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及保证和赔偿等。检查目标企业的各项运营是否都符合法律规定, 是并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 而且以上每个细节都是企业产生或有负债的潜在起因。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 签订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同时又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终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政府部门在并购中的作用就是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来对市场中的并购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管, 并且严厉打击并购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 来有效保护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国有资产。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新出现的情况来制定出一系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法规等来对并购双方的具体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 这利于让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也能够让双方都减少其自身的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 只有通过对并购中财务陷阱的产生原因有足够的认识, 才能找出针对性地策略、措施, 加以防范。我国企业并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不断进行探索, 减少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同时, 政府与企业都应树立忧患意识, 最为重要的还是把这些策略落实到服务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通过促进优势企业间的并购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 并在未来开放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企业并购就其实质而言, 是企业之间权益重新分配和组合的过程, 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在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同时, 也带来了商业的风险。文章主要对我国企业并购中收购方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试图提出一些防范手段, 以期对防范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董岩艳.试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J].现代商业, 2011 (20) .

[2]郭本元, 黄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9) .

[3]留叶菁, 吴园美.试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2) .

[4]姜巍.试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外资, 2014 (01) .

上一篇:交通信息采集方法下一篇:炉点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