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2024-10-26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精选12篇)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年金,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它是基本养老制度有益的补充。从2004年4月份《企业年金基金试行办法》正式颁布, 再到2005年9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了35家具有年金受托、托管、帐户管理和投资管理业务资格机构, 标志着我国的年金制度已经逐步由摸索阶段走向成熟阶段。截至2008年底, 我国已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受惠员工964万人, 年金规模超过1800亿元。

企业年金基金数额巨大且涉及面广, 同时肩负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责任。一方面, 企业年金资产必须实现保值与增值, 以维护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的利益, 并扩大计划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它是员工未来的“养命钱”, 这一性质又使它不能以大的风险为代价去博取高收益, 而是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因而, 投资管理风险是企业年金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准确识别企业年金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 并对其进行防范与控制是当务之急。

二、企业年金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企业年金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运营中实际收益率和期望收益率偏离的可能性和偏离的程度, 投资风险的显性化和数量化就是投资损失。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一般都面临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集中风险、政策风险等等。根据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状况, 主要面临着集中风险、市场风险、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威胁。

1、集中风险。

集中风险是指企业年金基金过度集中投资于某类或某一资产的风险, 使投资组合不能实现必要的投资分散, 不能有效地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不能有效地分享其他金融工具提供的投资机会, 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结构来看,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大部分集中投资于银行储蓄产品和债券。虽然银行储蓄产品和债券类投资产品风险较低、安全性强, 但从长周期来看, 货币类和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的收益率远远低于权益类投资工具。

2、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工具包括储蓄、债券、股票等多种形式, 因此企业年金资产组合中大量证券和投资基金等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即使企业年金大部分基金投资于储蓄和债券, 具有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优点, 但收益率低的弊端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企业年金投身股市和证券也是喜忧参半, 收益也是难以估计。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造成了全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缩水5.2亿美元, 虽然我国所受影响相对很小, 但从长远来看, 企业年金投资的市场风险需我们充分认识。

3、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

利率是资产的价格, 因此利率风险是资产价格的风险, 利率的变化显然影响企业年金计划的充足性, 利率上升时, 企业年金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和证券等金融资产的价格会下降, 从而导致资产缩水。通货膨胀风险, 是指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绩效受损, 投资风险加大, 乃至影响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支付能力。从现实来看, 即使是较温和的通货膨胀, 企业年金计划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都非常大。

三、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的防范

1、风险分散化。控制企业年金的投资集中风险, 有效的办法将企业年金资金进行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在实践中, 一是“谨慎者原则”, 即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 对企业年金基金用于购买基金缴费人所发行的证券加以限制。如对于自我投资德国规定不能超过10%, 荷兰规定不能超过15%。二是“投资限制规则”, 即规定各种投资工具在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最大比例,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规定是:货币类产品的比例不低于净资产的20%, 包括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为净资产的20%~50%;包括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及债券基金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 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 (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 。

2、风险转移。为把年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减至最小化, 应将年金的投资风险进行转移。首先要防止因企业破产或企业年金投资运营不力所带来的无力支付养老金的风险。国际上比较成功的解决模式是由政府充当最后担保人的角色, 如国外的养老金收益保障公司 (PBGC) 即是为避免此类风险, 从而保障雇员能在退休时领到足额的退休金而设立的。我国也应建立此类机构, 为企业年金投资和支付降低风险, 但同时必须严格防范与该机制相伴而生的道德风险, 即监督和控制企业年金投资方向和额度。其次, 应强制执行再保险, 再保险手段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措施, 为了确保企业年金的安全性, 应强制执行企业年金的再保险业务。在企业年金法中设立该项条款, 并规定受托投资管理机构的基金达到某一额度时, 必须按一定比例进行再保险以分散和转移风险。

3、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影响着所有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内在价值和投资收益率, 对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计划来说, 它们主要通过受益人资产的购买力的潜在下降来体现。消除利率和通货膨胀对年金投资风险影响的正确方法是:在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当中, 把它们作为重要的风险因素纳入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当中, 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最好考虑到利率的升降, 并与通货膨胀率指数挂钩, 从根本上化解利率与通货膨胀对年金基金积累及支付的影响, 有效降低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章伟, 何勇.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的识别与管理[J].统计与决策, 2006年4月 (下)

[2]、徐小波, 李志明.养老基金投资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与经济, 2005年第9期

[3]、单美姣, 黄飞, 张艳红.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的治理[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2

一、股权投资对象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近年来,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越来越多,常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设立,一些国有企业也投资其中。《公司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公司不得 成为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同时,《合伙企业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 合伙人外,公司可以向合伙企业转投资。故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只能成为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否则将被认定无效。

法律风险:

1、国企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

2、投资于不规范私募基金可能涉及刑事犯罪。防范措施:

1、国企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投资;对投资对象应作深入细致的尽职调查,如投资对象承诺保底和高额回报的,应值得警惕。

2、国内已经发生了多起名为私募股权投资,实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案件,导致股权投资人遭受重大损失。因此,股权投资人务必注意被投资对象及投资目的的合法性。

二、股权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股权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出资设立;二是股权受让;三是参与增资扩股。

(一)直接出资设立中的两大法律风险,即虚假出资和非货币出资。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2月出台了公司法解释

(三),该司法解释拓宽了出资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第一,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如果未按章程规定缴纳出资的,发起人股东与该股东承担连带责任,而原来的公司法则无此规定;第二,规定了抽逃出资时协助股东抽逃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管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第三,规定了在第三人代垫资金协助出资人设立公司、双方约定验资成立后出资人抽回资金偿还该第三人的情形 下,在出资人不能补足出资时,该第三人应与出资人承担连带责任。据此,公司的债权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未尽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 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公司其他发起人与该股东一起承担连带责任。此外,该司法解释还规定了股东的出资义务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司 法实践中,债权人会把债务人的所有股东都作为被告,特别是信誉好、资产多的国有企业股东。上述规定加大了企业对外投资设立公司及出借资金的法律风险,相关 纠纷可能因此大幅增加。极端情况下,即使国有企业出资到位、即使仅持有少部分股权,也可能会承担100%的赔偿责任,最终还面临向虚假出资股东追偿无着的 风险。

虚假出资的法律风险:

1、已出资股东也可能为其他股东的虚假出资行为“买单”;

2、出借资金协助他人进行虚假出资的,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非货币财产出资的法律风险:出资财产的价值或权属存在瑕疵。

虚假出资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加强对其他股东的资信调查;除自己足额出资外,还必须认真监督其他股东的出资情况。

非货币财产出资防范措施:注意出资协议的约定,在出资协议中写明:“投资方保证,所投入的高新技术投资前是其独家拥有的技术成果,与之相关的各项财产权利是完全的、充分的并且没有任何瑕疵”,并约定投资方违反承诺的赔偿责任。

(二)股权受让中的法律风险。

股 权受让中的风险点和问题比较多,如转让的股权是否具有完全、合法的处分权、是否已履行法定程序、获得相关授权或者批准等。其中,容易被忽略的是标的公司的 或有负债。“或有债务”不仅包括已经约定的条件或允诺的责

任,待条件成就时,就可能发生的或有债务,如担保债务,而且包括具有偶发性的,不可能在会计报表 上有所记载的或有债务,如产品质量债务等。

法律风险:

1、标的公司存在未知的或有债务,如标的公司对外偿债,将影响受让股权的价值。

2、“零对价”股权存在风险。公司法解释三规定,未尽出资义务的股东转让股权时,知道该未尽出资义务事由仍受让股权的受让人应当与该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要注意“零对价”受让股权的风险。

防范措施:

1、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标的公司的或有债务进行询问或调查。

2、受让协议中列明出售方的保证清单。受让方通过保证清单确保自己获得预期的收购对象,确保所承担的责任等不利因素限于合同明确约定之部分,即锁定风险。

3、协议预留部分股权受让款。在一定期间内,如承担了或有债务,则用预留的款项承担。

4、通过司法救济请求损害赔偿。受让方可以出让方违反缔约过失责任或瑕疵担保义务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出让方赔偿其经济损失。

(三)增资扩股中的法律风险

1、董事、高管未尽勤勉义务。公司法解释三规定,增资过程中股东未尽出资义务的,违反勤勉义务的董事、高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2、恶意摊薄小股东利益。增资扩股时应当尊重小股东的意见和利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在小股东反对的情况下,尽量通过借款等其他方式融资。

3、国资权益流失。有的国企高管擅自放弃国企参与增资的权利,让与自己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增资,造成国资权益受损,可能构成犯罪。防范措施:务必注意有关增资扩股的法律规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增资扩股的操作。

三、股权投资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1、参股而不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大股东一股独大。防范措施:应通过积极行使知情权、异议股东请求公司回购权、股东代表诉讼等法定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 益。

2、对于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内部人控制。防范措施:应行使好选人用人权、监督权等股东权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奖惩机制。

3、各持50%股权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公司僵局。防范措施:应通过《公司章程》的约定,采用“金股”制度(赋予某一方在僵局时的决定权但不影响利润分配)、风险分类制度(参照分级基金中的一部分股权承担固定收益;一部分承担风险收益)。

四、股权投资退出的风险及防范。

股权投资退出的路径主要包括股权转让、清算、改制、破产。

法律风险:不履行清算义务,股东要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解释

(二)中对于股东不履行清算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因负有清算义务的股东间系连带责任,故实际操作中,债权人倾向于把所有的股东都作为被告,故即使国有企业仅持有1%的股权,也可能会先承担100%的责任以及向其他股东追偿无着的风险。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3

2006年11月21日,天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罢免了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第十届全国人代会代表的职务。原因在于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单平等人擅自与深圳某公司签订协议,将1亿元资金委托于该公司,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运作。该公司购买股票后,用于质押融资。截至目前,该校1亿资本金至少损失了3758.83万元。由于单平校长日常鞠躬尽瘁、严谨治学,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拥护,所以在许多人眼中此事件似乎仅是他投资决策上的一次严重失职。但稍加思考,该事件如冰山一角,恰好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因风险意识的缺乏所致的两大隐患:其一,高校的投资存在诸多失误,主要表现在:与天大事件相似的,违规性高风险投资运作绝非偶然;高校追随性、盲目性扩张投资也呈现一时热,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投资失误虽危害巨大,但至今仍悄然进行且愈演愈烈;其二,高校高风险投资,追随式盲目扩张导致了高校普遍债台高筑,严重者已面临破产的风险。那么,为什么必须将风险控制纳入高校财务管理呢?上述隐患在高校滋长,根源何在?又应如何根治呢?

一、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其可识别及可分散性

认识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前提。从广义上讲,财务风险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交换和复原的风险。具体来说,是指由于各种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则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影响资金运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造成的投资不能正常收回、债务到期不能偿还以及高校财务状况失衡等可能性,接近于狭义的风险概念。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首先表现出的是客观性与不确定性,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财务活动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使得人们很难准确预知未来。高校财务活动也不例外。而且,财务风险又具有可识别性和相对性,即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所以管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来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识别哪些是可分散风险,哪些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也称作特定风险或非系统风险,是指来自某一个公司的特定事件所引起的风险,可通过投资组合、有效规避来分散;不可分散风险又称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因素(例如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变化、税法变化等)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其不能通过证券组合等方法来分散。要对可分散性风险进行防范,而不能坐以待毙。

就高校而言,教育体制改革既确立了高校独立的法人地位且赋之愈来愈多的自我管理权利,又要求高校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主权,使高校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并不存在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

二、高校目前投资与筹资的风险隐患及其成因

(一)高校的一些高风险投资已严重脱离了以教育为本的正常轨道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自费生源的增加使高校学费增长迅猛,同时,拥有政府信用的担保又使高校较易取得贷款。正是在规模越来越大、可运作的资金愈来愈多以及财务管理滞后于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诸如股票高风险投资的失误。那么,为什么现阶段诸如股票投资的高风险投资,在高校应予以杜绝呢?原因在于:1.以风险利益为目的的扭曲意识已违背了高校以教育为本的宗旨,置法规于不顾。其实,为防范教育资金风险,教育部已于2004年6月印发了《关于禁止直属高校进行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的紧急通知》,严禁各校进行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并要求对此前进行的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进行全面清理。天津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属于禁令的限制范围之内,而且上述行为也违反了《证券法》“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能涉足二级市场炒股”的明文规定。2.大多数高校在资金运作中风险意识淡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防范制度。3.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初衷是对高校决策权与执行权进行分离,即党委被授予决策权,校长被授予执行权,两者相互制衡。但在实践中,这种权力分配方面的平衡常常被打破,也正是财务风险机制管理上的漏洞和权力约束机制的失控,使天大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

(二)投资的另一失误:高校盲目性扩张,其隐患在于高校普遍债台高筑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另一现象便是合并不断、规模膨胀。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340多万人增加到2004年底的1350万人,目前高校在校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从正面来看,它表明我国高教发展已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但其负作用却是造成开办费用和初始资金的剧增和高校贷款的暴涨。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

从表面上看,由于高校产业化、与社会横向联合化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不断扩张本无可厚非,那么是何原因使扩张带有盲目性,并且造成债台高筑呢?笔者再作深一层探讨:

1.高负债率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是贷款风险最终承担者这一社会背景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在高校贷款风险的转嫁过程中,政府在与高校、银行三者之间的博弈绐终处于弱势地位,高校贷款的最终风险将转嫁给国家财政。高校贷款风险向财政转化有以下三种方式:高校——政府途径: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当高校不能还贷时出面救助学校,承担贷款风险;高校——学生——公众——政府途径:当学校无力偿还贷款时,学校可能会提高学费标准或压缩教学科研经费,降低教学科研质量,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救助;银行——政府途径:当高校长期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采取诉讼、高校破产的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救助高校,承担财务风险。正是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惯性导致了高校贷款扩建热、投资狂和银行的“大胆”信贷。

2.高校规模的扩张普遍带有指令性、追随性和盲目性

我国高校合并、扩张已暴露出的通病是:对规模扩大的收益性、院校合并时的兼容性、高校教师队伍的配套性以及必需的开办资金筹集与未来贷款本息的偿还等诸多项目均缺乏科学论证。因此,从实质上讲,扩张或合并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指令而盲目跟从或者为了学校级别的上升和提升名誉而被动实施的。其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所言:大学的超常规扩展,除了管理和教育质量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外,扩展中的债务问题却越来越显露。而实际上,许多大学已亏损运行,甚至多年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贷款对学校形成的危机与风险已初露端倪。

3.债务风险意识淡薄,尚未建立筹资预决策和风险防范机制,贷款的使用、归还失控

以上两个方面均可称为造成高校高负债率和超额信贷隐患的外界原因,其内部原因为:(1)高校缺乏筹资的风险意识。事实上,高校偿债一是靠财政教育经费;二是来源于自身的学杂费和科技产业创收。而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维持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正常支出,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没有多少剩余,所以贷款的偿还只能依赖于高校招生人数和学费标准的增加,给高校带来教育事业收入增加的预期。但从我国的国情看,高校的学费上涨空间很有限,再加上由于外国人将进行跨国办学和国内民办高校以及二级学院等众多办学模式的存在,其招生人数也有了不确定性,所以,高校的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2)缺乏举债的效益性思考。我国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民主的决策程序,贷款项目和额度缺乏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盲目攀比建新校区、重复建设、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对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认识不够,甚至有的只考虑当前资金的需要,没从提高资金效益上想办法,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降低贷款成本。(3)没有做出整体的归还贷款本息的进度计划,导致到期不能归还,只能拆西墙补东墙,临时抱佛脚。

三、高校防范投资与筹资风险的出路

(一)投资与筹资风险,同病相连;将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一箭双雕

盲目性、追随性扩张既是无视财务风险的投资上失误之举,又成为诱发高校贷款风险的根源之一,因此,从根本上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就是要实现高校未来发展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将战略管理模式引入高校的发展规划是当前的可操作之举。包括:

1.对各类高校的地理布局、发展及扩建规模等进行系统规划

建设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要做出科学的分析测算,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2. 成立校际合作委员会

为避免盲目扩张,可以开辟强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聘、科研互助、优势互补等新途径。

(二)高校投资风险防范的措施

1.要建立相应的投资制度,引入风险管理

包括建立投资决策、执行和监督制度,设立决策委员会、投资专家团队和监督机构等等。每个投资机构都应有自己的投资原则,原则的确立有利于防范风险、分清责任。构建独特的资产分类及目标投资体系,严格执行资产配置目标并灵活运用。

2.要设立专门的投资运营机构,或交由专业投资机构代理

自有资产规模较大的高校,一般应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以保证资产的合理、高效运营。如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都设有专门基金运作资产机构。即使缺乏设立专门投资机构的条件,也应由集体决策,通过合法渠道,将资产交给比较可靠的专业机构运作。

3.建立重大投资集体决策制和责任追究制

(1)由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造成校长一权独大、一手遮天的局面,容易出现因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或掺杂个人利益而形成的误判。为此,重大决策必须推行集体决策制,既能避免个人决策的片面性,又可防止损公肥私行为的发生。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是促成制度生效的法宝。单平因个人违规决策而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资格,无法与其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相比。而更为惨痛的是,现实中许多高校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并无人承担,从而导致同样的错误频频发生、屡禁不止。

(三)高校筹资风险防范的途径

1.构建高校贷款的外部监控与制约机制,明确责任承担者

(1)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指导,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在放贷前对高校的贷款规模、利率、还款期限、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使高校贷款风险从资金源头上得到控制;(2)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校申请贷款的审核进行严格把关,调查所辖高校的经济状况,科学测算其筹资成本,预测其偿还能力,慎重批示;(3)杜绝政府对高校贷款风险的大包大揽,敦促其建立以高校法人代表为主体的责任机制。教育和财政部门要定期审查已定的高校贷款最高警戒线,对贷款余额超线的高校予以通报、停止贷款、暂停专项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罚。

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高校应成立以校(院)长为组长、主管财务副校(院)长为副组长,财务、基建、纪检、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贷款资金管理中心,负责组织贷款项目的论证、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

(2)建立贷款使用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高校的校(院)长是高校贷款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全部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效益性和偿还性负全责;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有计划、安全合理的使用以及项目建设质量负责;各级财务人员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

(3)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提示制度。以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确定本校贷款规模,以负债率(注:负债率=债务余额 / 当年学校各项总收入)、债务率(注:债务率=债务余额 / 当年可支配财力)、偿债率(注:偿债率=年度还本付息额 / 当年可支配财力)等为依据,对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随时掌握和了解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

(4)建立偿债准备金。为弥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保证按期偿还贷款,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以本年度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统一计算并安排偿债准备金。

(5)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

3.拓宽高校融资渠道,走多元化办学之路

鉴于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并且现有投入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这一状况,国家应支持高校多元化办学:(1)引进民资、外资以解决经费不足;(2)参加尽可能参与科研招标,多承担科研任务,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3)国家应引导和鼓励捐资助学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增加高校的融资渠道。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分析 篇4

一、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作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 由于未来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不能作出准确判断, 可能引起财务损失的危险。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产生于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分离, 投资本身的风险性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 使得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风险较一般投资更具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对象是人, 而人的行为与投资风险紧密相关, 笔者据此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划分为非人为风险和人为风险两大类。

(一) 非人为风险

非人为风险是指外部环境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又称外部环境风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也受到环境中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给人力资本投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主要包括: (1) 政策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一国政治倾向、有关投资政策的完善性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动趋势等。 (2) 技术风险。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和进步会使原有的人力资本加速折旧或贬值, 从而使得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部分闲置或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 (3) 市场风险。人力资本投资所面临的市场大多是未知的、不确定的, 市场需求很难预测和把握, 并且变化莫测, 这些都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二) 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由于人的主观行为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根据主观行为人是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的不同, 人为风险又可区分为投资者人为风险和被投资者人为风险。

投资者人为风险, 是指由于投资对象选择不合适、激励措施不当等原因而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 (1) 对象选择风险。如果对不合适的投资客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其成本往往是不能收回的, 更不用说获取投资收益。 (2) 激励风险。企业激励机制健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人力资本能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哈佛大学管理学院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能动性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激励, 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 而得到激励后, 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 由此可见, 激励机制不科学就调动不了被投资者的能动性, 被投资者工作努力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被投资者人为风险, 是指由于投资对象的主观行为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人是有意识的,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目标。因此, 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利益不具有一致性, 被投资者人为风险由此而产生。主要包括: (1) 人力资本外流风险。这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人不属于某一特定企业, 可以自由流动, 人才流失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失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何防止人力资本外流是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2) 投资者不愿发挥其应有效应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激励措施不科学不合理。当激励机制不健全且人力资本在劳动合同或其他条件约束下不能外流时, 便会出现该种风险。

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定位,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科学性

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 是企业筹集和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的主要依据。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前, 应仔细研究国家政治倾向和政府的产业政策, 制定合理的企业长、中、短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 保证企业在未来政策环境变化中对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使企业和个人得到长远发展。同时, 企业也要通过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或积极征求人力资本投资专业人士的意见,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在具体投资决策时, 应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 注重成本核算, 比较各个投资方案的投资收益率, 选择既能满足企业要求又能使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方案;在选择投资决策指标时, 除了考虑实际成本和收益外, 还应考虑其机会成本;决策时要杜绝盲目决策, 严格按照程序和原则决策, 从源头上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衡量一般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科学的引进制度、合理的使用制度、持续的更新制度、先进的激励制度等。科学的引进制度是指根据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按照合理的技术知识资本和管理知识资本比例, 及时引进本行业优秀人才的制度, 通过引进人才为企业人力资源库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合理的使用制度指企业按照不闲置、不透支的原则, 充分使用本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制度, 通过管理制度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 为企业创造财富, 将人才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做到人尽其才;持续的更新制度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长期的学习、培训制度, 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要列为企业培训计划的重点项目,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 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先进的激励制度指鼓励企业内部人员自主创新等激励制度, 通过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管理系统, 从制度上保证人力资本的进入、优选、留用及更新发展, 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 强化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意识,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 应始终牢固树立投资风险意识,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预防措施, 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防范的限度内, 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人力资本是无形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实物资本风险和金融资本风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风险表现形式是隐形的;风险损失通常是潜在的;损失程度大多是难以计量的;风险表现结果一般是滞后的。因此, 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 应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地发现投资风险, 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做法是:通过合理地设置风险评价指标, 把人力资本价值从物力资本价值中分离出来, 从而有效地预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人力资本比重、人力资本贡献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重等。其中, 人力资本比重是指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与总资本价值之比;人力资本贡献率是指企业人力资本当期创造的价值占人力物力资本共同创造价值的贡献比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重是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与企业职工人数之比。具体计算时, 先建立企业人力、物力投入与产出之间函数关系计算公式:Q=Lα+Wβ。其中:Q代表效益或产出, L代表人力资本投入价值, W代表物力资本投入价值, α、β均为参数。再将企业近年人力、物力投入和产出的有关历史数据代入函数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值, 最后得到人力资本比重H1=L/ (L+W) 。在计算人力资本贡献率时, 将有关数据带入公式Q=Lα+Wβ, 建立方程组Q1=L1α+W1β;Q2=L2α+W2β。通过解方程组可求得α和β的值, 再将α、β的值代入贡献率计算公式:H=Lα/ (Lα+Wβ) , 即可求得该指标值。如果计算出的上述指标比值偏低, 且每期呈下降趋势, 则说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在逐步加大, 企业管理层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查明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投资风险。此外, 企业还应建立人力资本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监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本价格信息、计算方法、资料来源、实际数据、评价标准等。通过该系统来确保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计算依据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统一性、计算结果的可比性以及评价指标的连续性, 从而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秦建民、祝庆绩:《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浅议 篇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浅议

摘 要:主要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和对其防范规避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对基金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介绍,列出了从基金成立到如今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对各种风险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通过马可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简要说明了规避投资风险的方法与措施。在风险规避方面,针对我国目前的证券投资市场及基金管理现状,分别从机制的创新、流动性、基金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方法。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风险防范

1 目前我国基金存在的风险

1.1 基金风险主体

基金当事人是由:基金投资人(持有人)、托管人(一般为银行)、管理人(基金公司)三方共同组成。三者关系如图1:

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状况,根据风险――报酬同一性,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全部转嫁给了基金持有人。所以,基金风险的主要风险承担主体是投资人(基金持有人)。

1.2 目前存在的基金风险

基金的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收益损失。首先是来自市场的风险,然后是来自于管理的风险,还有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他风险。

1.2.1 市场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等。

①通货膨胀风险。所谓通货膨胀风险又叫购买力风险或物价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

②市场供求风险。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并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显。

③周期性风险。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停滞等不同阶段。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证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市场收益水平将受到国民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而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

④利率及汇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既而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相比而言,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优先股次之,普通股较小。汇率风险主要是指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当投资者投资于外国证券时,就要承受外汇风险。

⑤政策风险。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市场波动而影响基金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⑥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意外政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这种政治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以致影响基金的收益。

(2)非系统风险(no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风险是指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一般只与个别企业和个别投资项目相联系,由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引起,不对所有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影响。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系统运作风险、财务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减小甚至消除,在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1.2.2 流动性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股票品种的流动性不是很好,由此可能影响到基金投资品种的日常交易及基金的申购赎回。由于流动性在大盘整体下跌时,所有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赎回的风险,而某支基金管理者运作不当时也有可能出现该风险,在此单独加以分析。2003年7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投资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就在于其所持股票的流动性高低。

1.2.3 其他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可能导致基金资产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以及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销售代理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对基金管理的风险。例如雪灾,导致部分地区公司停产等损失。股市轻微震荡。

2 我国基金风险防范研究

2.1 系统性风险防范

(1)采取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是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避险工具。目前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质分析。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披露,规范关联交易等暗箱操作。第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稳定证券市场。

(2)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证券风险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风险较大就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陈君清,赵锡军,2002)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2.2 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基金管理人控制非系统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组合投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可维兹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马可维兹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把投资分散到几种证券上。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的分散化,即组合投资来降低。组合投资是将各类证券按一定条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即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3 流动性风险防范

(1)强化基金内部流动性管理。

①资产流动性管理。按风险、收益率和流动性大小进行配置。首先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应付赎回要求。其次,投资于国债,作为二级准备金;再次,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蓝筹股,以保证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变现成本;最后,投资于现有流行的创投板块,题材股等。虽然风险高,流动性差,但收益也很高,可提高整支基金的盈利性,吸引投资者投资,产生良性循环。

②资金来源流动性管理。资金来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赎回流动性需求。首先加大宣传,激发投资者(尤其机构)申请基金热情;其次,运用国债回购和拟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流动性;再者,虽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禁止基金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但却未明文禁止基金动用信贷资金用于赎回。按“未禁止,即可行”原则,在面临巨额赎回时,抵押贷款,即可解决燃眉之急。当然,这种做法需要政策创新。

(2)完善交易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化解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我国证券市场现行交易机制下,由于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因而从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即使基金管理人事先预见到市场的下跌,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而只能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来减少损失。但由于基金资金量大,在大势下挫时难以或不便退出,在这方面甚不如散户有优势。一旦股市出现下跌,即使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运作能力很强,能够保持基金的跌幅小于市场水平,也同样会面临赎回压力。

3 结论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专家理财等服务。从理论上讲,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个别企业或者券种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的基金投资组合自然也难免遇难。成熟证券市场上的基金管理经验证明,面对市场风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虽然目前我国每家证券投资基金都将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却呈现出十足的“风险”性,基金自身的组织结构,运作手段及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上的局限,导致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证券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投资风险规避的手段上,运用衍生证券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的领域。除了早期出来的远期、期货、期权、交换等手段外,现在金融工程上也应不断的设计新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穆良平,史代敏。论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特征及风险规避[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2]?胥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硕士论文,2001,(3)。

[3]?魏旺祥。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D].硕士论文,2003,(1)。

[4]?黄根。基金投资如何控制风险[J].理财视点?特别关注。

防范信托风险 篇6

根据相关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需要自担投资风险。自2012年开始,信托产品融资方违约事件频发,信托计划投资者能否连本带利的收回投资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2011年12月28日,某信托公司发起设立贷款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分4次募集完成,信托本金共计人民币13亿元,期限为18个月。信托资金全部用于向湖北某钢铁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2012年初以来,由于钢铁行业全面亏损,钢铁公司资金周转紧张。2012年9月,钢铁公司最终资金链断裂,生产线停产。根据信托公司的第四次临时披露,因钢铁公司未能依据合同约定偿还贷款本息,该信托贷款项下的抵押人、保证人都未主动履行担保义务,信托公司于2013年2月8日宣布全部贷款提前到期。

因钢铁公司未能按时支付本息,信托公司公告将该笔信托存续的优先级信托受益权的到期日延期3个月,同时向钢铁公司发出违约通知函。由于两者的交易文件办理了强制执行公证,经信托公司申请,公证机关出具《执行证书》。随后,信托公司依据《执行证书》以钢铁公司、担保人、抵押人为被执行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出具《受理执行案件通知书》。

在信托计划展期的3个月里,某信托公司曾一度与企业方、当地政府沟通协商,寄望于当地政府出手相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但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并无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2013年3月,受债权人信托公司委托,公开拍卖债务人的不良信托贷款债权,该债权的抵押物为一宗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最终信托公司成功与债权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并以债权转让所得向信托计划受益人支付本金和收益,从而将一场巨大的兑付危机成功化解。

律师解析

上述案例并没有透露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情况,但是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很大。根据相关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也不得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信托公司的产品说明书中也会明确“预期收益率”,信托公司并不担保投资者一定会按照这个比率取得收益。

刚性兑付潜规则松动

融资方无法按时还款的原因是其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而信托公司不愿进行刚性兑付。信托产品一旦出现风险,必然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信托公司的品牌号召力将受到极大影响,募集资金困难。随着信托产品市场的日益成熟,刚性兑付的潜规则逐渐松动,毕竟信托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是信托关系,而不是债权债务关系,信托公司没有法律义务及约定义务,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刚性兑付。

考验危机处理能力

信托公司采取转让信托债权的处理方案,是为了避免走司法程序的时间成本。尽管案件因事先强制执行公证未经过审理程序直接进入强制执行阶段,但还是需要履行评估、公告等法定程序,耗时较长。为了尽量加快处置进程,信托公司直接采取拍卖信托计划对融资方持有债权的方式进行处置,进一步绕开了繁琐的司法程序,效率更高。

债权转让成功的秘诀

首先是抵押率低带来的抵押物贬值压力。抵押率是抵押贷款本金利息之和与抵押物估价价值之比,合理确定抵押率,是风险控制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抵押率越高,风险越大;抵押率越低,抵押财产担保的债权本息金额越小,信托公司处置相关抵押财产时的灵活性越强。在债务人、抵押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面临的抵押物低价处置得风险越大,对于投资者而言保障越大。

在交易之初,信托公司即与相关的贷款人、担保人等签订了强制执行公证文件,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的诉讼程序,加快了处置程序,给融资方造成了时间压力。在此压力之下,融资方以及地方政府会尽最大可能多方协调,才最终找到了债权受让方,并与信托公司签署债权转让协议,维护全体受益人的权益。

律师建议

虽然这个案例以“喜剧”收场,但投资者在庆幸之余,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先选信托公司

在这场兑付危机中,信托公司体现的应变和处理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其中事先的强制执行公证和当机立断的债权拍卖决策,是危机得以妥善处理的关键。

法律规定,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计划财产应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信托公司因违背信托合同、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而造成信托计划财产损失的,由信托公司以固有财产赔偿。但投资者要想举证证明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存在的违约和失职行为,客观上还是非常困难的。

在出现风险时,与其将希望寄托在追究信托公司的失职上,还不如选择一家实力较强、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托公司。

了解风险控制措施

应仔细查看信托计划的配套合同中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约定,优先选择有实物资产担保的项目。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房屋、上市公司股票等实物担保与应收账款质押、收费权质押等措施相比,更安全有效,变现也更快捷。此外,抵押物估值如何,抵押率如何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抵押率越低,相同价值的财产担保的债权金额越小,投资者的风险也就越小。

此外,还要关注信托计划享有的是否为第一顺位抵押权,如果不是第一顺位抵押权,排在前顺位的抵押权人何时注销抵押权,担保金额多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保证担保,则需要重点关注提供担保的公司及个人是否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主体的偿债能力较普通有限责任公司更强,而自然人的担保,由于难以掌握其财产状况,实践中向其追究担保责任存在一定的困难。

关注信息披露

尽管上述案例中,一切都化险为夷,但是在兑付出现风险前,信托公司的管理报告都未通告投资者项目的风险情况,而是说明计划一直执行顺利,回款良好,这一点成为投资者和媒体诟病的焦点。

根据相关要求,信托公司应按季制作信托资金管理报告,融资方、担保人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时,信托公司应向投资者做出紧急披露,以充分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投资者在购买了信托产品后,不能一劳永逸,应及时关注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在出现或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与信托公司沟通。投资者的压力是信托公司勤勉尽责、处理好信托事务的最大动力。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7

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时间跨度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审计结果将影响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方的经济利益分配,在跟踪审计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风险。现阶段,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跟踪审计的环境风险

(1)法律制度风险。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设计还不完备,还存在大量的法律法规漏洞,很多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刚性,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现行的法律制度中有一些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的法规政策,但这些法规粗而大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做了一些指导,便于把握跟踪审计的大方向,对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标准、具体的程序、细节缺乏相关的规定,责、权、利边界的划分模糊存在一定的交叉,对于审计绩效的度量也缺乏相关的说明。另外,现有的审计法律与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难以作出共性的评价、判断,加大了跟踪审计工作的难度。

(2)政治环境风险。目前,我国审计机关通常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专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代为行使政府项目的监督审计职能。而我国造价咨询行业的起步较晚,很多咨询企业都是由政府部门一手扶植起来的,跟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部分造价咨询企业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难免受到政治氛围的影响,影响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不容小觑。

(3)技术、经济环境风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技术与经济一体,在开展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发表审计意见,而技术问题通常是一个没有定式的问题,这种不确定性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高科技产品如数字化施工系统,这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工程一般的知识,还要随时关注最近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另外,建材价格的起伏和经济政策的更替给建设项目本身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对跟踪审计人员审查核定工作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跟踪审计的管理风险

(1)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因素对审计风险产生影响。在政府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是落实项目投资、进行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跟踪审计时间长、涉及的关系复杂,我国项目管理开展时间较短,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合同条款规定不清晰、进度款支付比例过高、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签证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另外,在跟踪升级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频繁的介入现场,没有按照相关的制度执行,未划清自己与被审计单位的界限,偏离了审计咨询监督建议的定位,介入项目管理过程并发表了意见,这样做不仅干扰了建设项目正常有序的管理,而且影响了审计人员独立、客观的立场,破坏了审计工作所应建立的制衡。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均衡引起的审计风险。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在审计份过程中涉及的资金管理链条较长、内容纷繁复杂、审计领域涵盖诸多行业,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都非常强的工作,这便要求一支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较强的审计队伍,不仅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人居多,工程、法律背景的则较少,现阶段这样的人员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跟踪审计工作的需求。

(3)社会中介协审机构质量不高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新开工了大量的高速公路项目,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急速扩大规模,增加了大量的审计人员,而很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还存在较大缺陷,另外,事务所审计人员的流动性强,审计人员的不正常更换,打破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前后人员的交接不充分使得前期信息大量流失,加大了后续工作的难度,无形中增加了审计的潜在风险。一些社会中介机构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未考虑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接受一些资质较浅、能力薄弱的机构挂靠,给跟踪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压缩审计时间,盲目降低投标报价,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无法保障,阻碍了审计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抓住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审计风险。针对上述提出的跟踪审计风险,应采用系统性思维,采取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加以化解。

1、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和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相关的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对于实务操作也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操作指南。目前现行的审计规范体系中还缺少一整套规范的、内容详尽的法规政策依据来保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顺利实施,国家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审计机关内部也要进行整改,按照跟踪审计的思路,整合部门职能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根据跟踪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人员、质量控制以及审计取证模式的特殊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化的管理办法,促使跟踪审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2、合理定位审计工作介入深度,保持审计独立性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机关需要执行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功能,必须要明确跟踪审计是以堵塞政策执行漏洞、完善政策执行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审计活动的。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明确划分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权、责、利,保持审计人员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超然独立,处理好与基建、技术、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及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过多介入项目管理过程,充分发挥监督、评价的功能,规范工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审计人员应将关注的重点转变为查建设单位管理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可行性论证是否充分、规范,相关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出示书面意见递交相关单位进行整改,不能越俎代庖,偏离监督的职责定位,介入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

3、不断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对现存的有限资源进行整合,注重培养新的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吸引信誉良好、实力强大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到跟踪审计工作中来,充实政府审计力量。对现有跟踪审计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将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深入人心,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实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鼓励跟踪审计人员及时更新审计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深入一线开展审计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发表审计意见,避免凭空假设、纸上谈兵。适当引进一些即懂财会知识,又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懂施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充实现有的审计队伍。对于一些行业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以从中介机构专家库中抽调咨询相关的专家,或诚邀内审人员的加入进行一些非关键性的前期工作。

4、严格质量控制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审计资源的充分程度,合理确定跟踪审计工作介入深度和时间,在保证审计的延续性的基础上,前移监督关口,将审计工作渗透到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审计机关要依据跟踪审计的特点,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跟踪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健全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检查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严格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参政审计报告真实、审计结论可靠、审计意见可行。实行审计结果终身负责制,审计机关内部制定可行的质量考核制度与详尽的奖惩办法,在内部检查监督的基础上,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对审计质量进行再监督,聘请上级审计单位或异地审计机关相关的专家组成专家库,对正在进行的和已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审计质量。

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创新,跟踪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由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大大地拓展了审计的功能,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其优越性也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应加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开展跟踪审计的力度,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良好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做到及时跟进、全程跟踪,有效辨别、防范和化解跟踪审计风险,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方式转变。

摘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建设项目管理、规避审计风险、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跟踪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审计风险也逐渐加大。论文分析了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防范和规避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8

一、企业法律文化风险的界定

1、法律风险的含义

对于法律风险的含义, 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目前使用“法律风险”一词多用于特指因某种具体法律问题而产生的风险, 例如合同签订不规范导致存在承担过重的违约责任的法律风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由于母国和东道国间的法律冲突而产生的风险;还有时把法律风险等同于法律问题, 如诉讼法律风险, 其实它所指的是诉讼中涉及的程序和实体法律问题。笔者认为, 法律风险不等于违法风险、违约风险, 也不同于法律责任, 法律风险是指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因为不懂法律规范、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 使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或者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其他主体的权益, 从而产生的与行为人主观愿望相违背的不利法律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是指投资者在海外投资过程中, 由于投资者不懂东道国的法律规范、疏于东道国的法律审查、或者逃避东道国的法律监管, 使自己的投资经营行为违反了东道国的法律或者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其他主体的权益, 从而造成投资失利发生的可能性。

2、企业法律文化的概念及风险表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关于企业经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环境的总和。企业成立、公司治理、经营业务、公司解散等每一环节都与法律有关。因此, 法律文化与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相互排斥的概念, 相反在内容上是互相交叉的, 理应包含在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法律之认识及其在这一认识下所形成的行为准则, 它既是一种制度法律文化, 还是一种思想和意识上的观念文化, 同时也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法律行为文化。在当今跨国公司全方位多层次向国外拓展其经营空间的形式下, 法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所带来的非经济摩擦已日益加剧和明显。有关调查表明, 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是海外投资的一项重要风险。

法律文化差异影响着投资者的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等等, 处理不好这样的矛盾势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例如, 2004年12月份, 中国企业联想集团以17.5亿美金收购IBM的PC业务, 但2005年5月, 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大中华业务团队有超过三成的员工选择离开, 根据2004年12月8日的收购协议, 联想此次购买的不光是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办公机构、场所等, IBM的员工也被算作无形资产, 进行统一“打包”, 从上到下, 不管在IBM工作多长时间, 只要属于个人电脑业务部门的, 将无条件地成为新联想的员工。然而, 许多员工在离开了“蓝色巨人”的怀抱之后, 纷纷选择了离职。虽然员工离职原因复杂, 但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无法适应新的企业文化是许多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中国企业与外国当地人民劳动价值观、生活价值取向发生直接冲突,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隐蔽其后的商品文明冲突, 后者与前者相互促进, 埋下了针对中国商业的隐患。

二、海外投资企业法律文化风险的成因

1、投资者母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投资者母国的法律对海外投资进行规范和保障非常必要, 否则势必影响海外投资的发展。虽然我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制定了大量的涉外投资法律法规, 并参加了国际上主要的保护与促进国际投资的国际公约, 但我国的外资立法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立法层次不高, 我国尚未出台一部海外投资法, 现存的主要是一些行政规章, 存在多头管理或管理空白的弊端, 缺乏权威性和透明度。其次是在海外投资法规具体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关于海外投资的保险与保护机制, 而且我国境外投资立法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立法, 对于民营、私营企业关注不够。

2、商务、法律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成为发展海外投资、实施跨国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的服务意识尤其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 至今也没有一个提供国内外商情信息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 国外的多种投资机会和需求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国内, 即使有部分反馈, 也是由政府部门垄断, 很难直接达到企业。由于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 现有的海外投资项目多数是根据多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 致使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无论在行业还是地区分布上, 没有统筹安排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投资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无序性和随即性。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不畅通, 国外的法制环境和内容也很难让投资者及时了解,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中国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加大了投资风险。

3、海外投资者法律意识淡薄

这是海外投资者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仍然不强, 主要表现在一些重大投资决策、重大经营活动或企业改制等的前期工作缺少法律工作人员的参与, 有的单位虽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 但在对其的使用上仍局限于事后补救, 以处理企业法律纠纷为主, 企业法律工作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一些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不够, 或因法律意识淡薄不自觉地违法经营, 或认为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就可以不顾法律约束, 或存在钻法律空子的侥幸心理, 有意打“擦边球”;三是企业法制建设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性, 企业法制建设不主动。

4、投资企业内部管理和治理制度不完善

公司内部责任还不是很明确, 在分工上并没有合理配置好自己的资源, 同时人力资源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公司内部监管很不到位, 力度不够。同时投资者对合同缺乏必要的管理。公司现在的合同未能得到有效管理, 签订合同后未能对合同后期的情况进行监管, 使得合同履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合同出现问题之后未能及时进行总结, 甚至一些有明显错误的合同也根本没有引起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三、防范海外投资企业法律文化风险的措施

1、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审批机构

设立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 专门负责制定海外投资政策, 在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行各业的海外投资, 审批海外投资。加强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外交部特别是我国驻各投资接受国的使领馆, 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管理机构的联系和协调, 使投资审批制度确实起到推动我国海外投资健康、高效发展的作用。

2、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法律培训

一是依托领导人员培训班, 加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对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全脱产的法律知识培训。根据东道国经济发展形势和法律、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自身实际经营, 确定相应的法律培训主题。二是举办法律知识及风险防范专题报告会, 提高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实行职工年度政治轮训, 将法律知识及法律风险防范培训覆盖到每一个员工, 轮训内容包括国际局势、党的重大方针、国策及有关法律法规。

3、设立企业法律顾问, 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1) 法律顾问参与投资企业领导决策。一是参与企业重大经营活动的有关会议, 为领导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预防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企业法律顾问应全面了解掌握与企业有关的东道国法律法规, 及时准确地向企业领导人提供有关决策的法律依据, 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二是参与起草修改审议有关文件, 预测投资经营管理风险并提出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建议和方案。企业法律顾问在参与决策时要对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 帮助企业选择风险最小、获利最大的方案, 提出法律上的建设和意见书, 使风险能得以避免或减少到最低程度。

(2) 建立健全事前介入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预防的工作职能, 将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由事后补救向事前介入转变, 由咨询型向决策型转变。这是一项以预防为主的基础性法律事务工作方法。这就要求企业法律顾问尽快转变角色定位, 由单一解决事后纠纷转为事前防范, 由单纯督导企业内部法律事务的执行转为督导与制定内部规章并重, 以一整套的事前介入制度来规范决策程序。

(3) 健全纠纷案件报告制度。在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或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顾问事后救济的工作职能, 通过代理企业进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 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避免或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

4、加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

(1) 选用华人华侨作为海外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人才。中国企业投资海外, 华人华侨的帮助企业熟悉目标国现状、寻求文化差异的合理“融合”方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除此之外,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需要大量胜任跨文化环境下的管理人才, 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瓶颈主要是外语沟通能力和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情况, 华人华侨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障碍, 正好可以作为跨文化管理人才的合适人选。

(2) 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平台。文化信息平台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应用将不同文化综合于一个平台之中, 是一个提供各国的文化信息、融合各种文化差异的电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 将为跨国投资提供摄取信息的捷径, 同时开辟多元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中, 文化信息的发布将大大简化企业投资前繁琐的文化信息调研工作, 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料比较选出文化差异较小或通过自身实力易于解决文化差异的目标市场进行投资;同时, BBS等网络工具也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自由交流, 从而真正达到融合文化差异的目的。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努力将类似日本、美国这样的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潜在市场的各类文化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并发布在指定网站, 这些信息对于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向飞、陈友春:企业法律风险评估[M].法律出版社, 2006.

[2]秦承敏:重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 2005 (5) .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9

1.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因素分析

1.1投资环境风险

投资环境是影响房地产投资行为的外部因素的总体, 任何一项房地产投资必定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运行并与周围各类环境因素发生各种互动关系。房地产投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资源环境和国际环境[2]。在一定条件下, 投资环境因素对房地产投资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政府的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不同的产业政策、土地管理政策、住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城市规划、环保政策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各个层面, 而在市场经济环境还未完善的条件下, 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突出。同时, 居民购买力的变化, 通货膨胀、担保、保险、税收、洪水、地震、泥石流、气温等都会给房地产开发带来风险[3]。另外, 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也会影响房地产的开发投资。

1.2市场定位风险

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就是在详细的房地产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选定目标市场, 确定消费群体, 明确项目档次, 设计建设标准等, 包括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开发内容和规模的分析与选择、开发项目租售价格的分析与选择等。以目标市场的选择为例, 任何房地产开发都存在着风险, 但并非任何类型的开发项目风险都是相同的。房地产投资物业类型主要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写字楼、商业物业和工业物业等。各类开发项目具有不同的功能、用途及技术经济特性, 也具有不同的风险。

可以说, 项目的市场定位确定以后, 基本上就敲定了项目的消费群、建设风格、建设成本、营销推广方案, 就决定了项目的销售前景, 一旦市场定位不准确, 项目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 想要在后期弥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因此, 项目定位风险也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

1.3投资时机风险

由于房地产开发活动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 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规律, 因此, 房地产业发展也相应有着周期性的涨落。如从美国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 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美国以18年左右完成一次周期波动, 同时也存在5年一次的短期波动。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是房地产产品的供求、价格和收益水平的相应变化。此时选择合理的投资时机, 保证项目开发完毕与良好的市场需求衔接, 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趋势是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 各类房地产需求旺盛, 市场处于不断上升势头, 适时推出的房地产可望获得较好的收益;当经济不景气, 失业增加, 收入下降, 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 供过于求, 房地产价格下跌, 物业租售所需时间加长, 甚至根本就租售不出去, 此时开发的房地产将导致资金占用和成本上升, 预计的收益不可能实现, 房地产开发商将承担开发时机选择不当带来的巨大损失。

2.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防范措施

2.1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把握投资方向

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受政策的影响很大, 政府对房价的限制、贷款利率的规定、土地供应量的控制、土地使用的约束、环境保护的要求, 以及对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税收的控制等, 都会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构成风险。

我国房地产起步较晚, 房地产市场尚不完善, 国家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需要, 经常出台一些政策引导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近几年楼市变化来看, 我国的楼市更多是政策市, 相关政策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大, 从而带来相应的投资风险。

如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 2011年, 中央政府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再一次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新国八条”) , 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 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 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省会居民暂停购买第三套房;在2011年4月6日推出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个百分点, 由4.5%上调至4.7%;五年期以下 (含五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个百分点, 由4.0%上调至4.2%。2011年5月18日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 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的高位[3]。

可以说, 在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 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已然提前入冬。

因此, 为减少投资决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者一方面应加强对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等政策的研究, 把握国家政策的宏观动态;另一方面, 应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注市场信息, 保持信息渠道畅通, 争取在政策调整时或在调整之前, 能及时预见变化, 及时改善投资结构并调整投资方向, 把因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

2.2洞察经济运行规律, 准确把握投资时机

投资时机指房地产投资的最佳时间和房地产出售的最佳机会。选择好投资时机是房地产投资成功的第一要素。房地产投资时机的选择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在我国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基本一致, 受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 房地产周期分为萧条-复苏-高峰-衰退四个阶段。在高峰期, 房地产产品供不应求, 价格不断升高。收缩期, 房地产需求能受到抑制, 产品开始出现难以脱手的现象。低谷期, 社会信贷关系紧张, 投资品价格降低但难以出售。恢复期, 国家放松银行贷款, 降低利率, 社会对房地的需求量开始增大, 价格逐渐回升。从理论上讲, 最成功的房地产投资是在市场萧条时期以最低成本购入土地并完成建设, 在经济复苏时期以较高价格出售商品。具体来说:针对房地产价格表现出只升不降的特点, 在确信某一项目地段具备巨大升值潜力的情况下, 则无论处在何种经济周期阶段、何种投资开发阶段, 都是投资的最佳时机。对于投资期为1-2年的多层住宅, 最好是在经济复苏和高涨的时期内, 房地产价格看涨时投资和收获;而对于投资期为3-5年甚至更长的商厦、写字楼类, 最好是在经济萧条时投资, 以便经济高涨时收获。此外, 对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时机, 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市场的整体动态走向以及地产项目所在的局部区域的供求关系, 只有掌握了这两个动态关系的基本情况我们才可以根据项目的建设估算期倒推出投资的最佳时机。因此, 房地产开发商要想在投资活动中减少资金损失, 就应认真做好房地产市场周期特征的研究。

2.3注重市场调查, 确立最佳市场定位

世界公认的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 (Philip Kotler) 认为:定位是指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和形象, 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因此, 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实质就是差异化, 以使目标市场了解本公司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不同的特点, 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 以便在该细分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

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前提是对市场的充分了解, 对目标客户的需求的准确掌握, 因而市场调查和预测是市场定位的基础工作, 是企业了解市场情况, 进行市场判断、预测、制定正确经营策略的前提,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只有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 才有可能生产出客户满意的产品。为此, 企业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 从而确立最佳市场定位。

由于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点, 所以在房地产物业中, 区位因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顾客最关心的因素之一。房地产业有句名言:第一是区位, 第二是区位, 第三仍是区位。可见, 选择最佳区位 (地理位置) 对房地产业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差异十分悬殊的大国, 更应重视区位选择, 因为房地产增值很大程度是区位增值[4]。区位因素宏观上是指城市天然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微观上主要是指项目所在地点的交通、城市规划、土地取得代价、拆迁安置难度、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地质、水文、噪声、空气污染等因素。所以房地产企业在购买土地之前, 要对以上因素进行详细地调研。

产品区位确定后, 开发商要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将其分为若干消费者群, 其中每个消费者群即为一细分市场。开发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发现尚未被满足的顾客群体, 并根据这一顾客群体的需求特征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产品, 即确定该地块的产品定位, 而不同房地产投资类型, 其区位价值决定因素又具有不同特征。如住宅投资要考虑地段、层高、位置、朝向, 交通是否便利, 附近是否有大型超市、菜市场、学校、医院、治安是否良好等;写字楼则要位于城市金融、文化、商贸、政治中心区, 各种机构相对集中区域, 交通便利;而商铺则要考虑地段的交通条件、商业氛围、市场状况等。如果某些因素考虑不当, 必将给开发商带来相应风险, 例如广州某发展商在高档写字楼商圈里拿到一块地拟建造写字楼, 可是等到准备开发时, 发现已经没有写字楼的市场空间, 不得已之下惟有将其改成住宅综合楼。这就反映了发展商当初所做的市场调研不够超前, 对各类物业包括写字楼的市场发展趋势欠缺长期、系统的研究, 结果出现损失就很正常了。

当进入设计阶段, 市场调查工作也应不断地深化。应该选择该地区同档次的明星楼盘进行重点调查, 分析其在设计上的优劣势, 以便在设计时有所依据, 因为房地产建设周期长, 所以在设计中必须具有超前意识。为配合房地产项目的市场营销, 要对周边同档次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因为房地产项目的特点之一是地域性, 周边同档次的项目必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因此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 尤其是对其销售策略更要给予密切关注, 以便企业随时采取相应对策, 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4灵活运用投资策略, 合理规避和分散风险

聪明的投资者绝不会因风险的存在而采取无风险经营的保守做法, 而是学会管理风险获取足够的风险利润。如今风险管理也日益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因此在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中, 为有效防范相应风险, 可灵活选择以下几种投资策略:一是长短期相结合。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因素变化较投资回收期短的项目要多得多, 因此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通过长短期组合, 可以兼顾企业的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 利于企业长期抗风险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同类型项目相结合。不同类型房地产的商业风险不一样, 获利能力不一样, 为了降低投资的商业风险, 又要保证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 较理想的对策是进行房地产类型组合投资。例如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在普通住宅, 投资一部分在高档写字楼等等。而同一种类商品不同档次即高中低档商品相结合, 差别定价, 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 使房地产商品销售有了保障, 也可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三是不同投资区域相结合。即将房地产投资分散到不同区域, 从而避免某一特定地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块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 因此这些地块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经过组合后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四是共同投资[5]。共同投资要求合作者共同对房地产开发进行投资, 利益共享, 风险同担, 充分调动投资各方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优势避免风险。例如与金融部门、大财团合作, 可利用其资金优势, 消除房地产筹资风险;与外商联盟, 既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又能获得房地产投资开发政策优惠。

房地产经济是风险性经济, 房地产投资必然伴随着投资风险。所以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来说, 必须增强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房地产投资的特性, 了解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因素,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 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并最终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群.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4) :24.

[2]符日辉.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01) :87-89.

[3]佚名.2011年上半年涉及房地产政策摘要[EB/OL].[2011-07-21].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21/c25408-2500588944.html.

[4]齐康.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10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防范机制

自2002年“走出去”政策提出之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迅猛。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878亿美元, 保持连续十一年的持续增长, 名列全球国家 (地区) 的第三位。然而,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政治风险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放大。以2011年利比亚冲突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此次冲突给中国企业带来2.25亿美元的损失。因此, 根据全球范围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趋势, 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政治风险类型, 并提出应对当前风险的防范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正当利益不受侵害, 也有助于实现中国平稳转型成熟经济体的转变。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 认识政治风险的内涵及了解应对政治风险防范体系, 以期能够更好帮助我国政府和企业防范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

1 政治风险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政治风险的定义并不统一, 但是通常对政治风险的定义始终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 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不确定的变化; (2) 这种不确定性是由政治力量引起的; (3) 这种不确定性会给投资者的资产或预期收益带来损失。本文所述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因政治力量影响导致东道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 进而使得外国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中, 政治力量不仅包括东道国国内的政治团体、政治势力, 也包括第三国甚至国际的政治压力, 以及国际组织的影响;不仅包括政府等国家行为, 也包括个人敌对、恐怖活动等社会及个体行为。

2 对外直接投资中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

尽管东道国都存在政治风险, 但是基于国家国情的差异性, 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讲, 对外直接投资中政治风险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2.1 没收、征用和国有化

没收、征用和国有化都是东道国政府强制性取得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机构 (包括分公司、分支机构等) 所有权的方式。其中在没收和征用方式下东道国政府无须对跨国公司作出任何补偿, 而在国有化方式下政府会对跨国公司作出一定补偿, 这种补偿通常无法弥补东道国的损失。没收、征用和国有化作为政治风险最极端的表现形式之一, 集中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是第三世界国家取得民族独立、掀起民族解放浪潮的产物。通常认为, 国有化浪潮过后的时期没收、征用和国有化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蚕食性征收风险的产生, 东道国政府通过限制或阻碍跨国公司实施所有者权利的方式获取外国公司资产。

2.2 战争、政变和社会动荡

战争、政变和社会动荡同样是政治风险的极端表现方式之一。战争、政变会动摇东道国政府的存续性和合法性, 降低政府在投资者之中的信用等级, 可能发生被动的政府违约现象, 使投资者遭受损失。此外, 由战争动乱带来的社会环境的破坏使得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甚至遭遇直接的资产损失。例如, 2006年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 迫使TCL总公司随即终止了9月21日和9月24日在泰国的两场产品发布会。此外, 军事政变打击了民众的消费信心, TCL同期的销售表现明显低于预计;而政局的不稳定也使得泰铢的汇率下行, 也给TCL泰国分公司带来了汇率损失。

2.3 政府干预、制裁

政府干预、制裁和投资壁垒属于较为温和的政治风险表现。政府干预和制裁都是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设置障碍, 阻碍其正常经营运作, 从而导致外商投资企业亏损或破产的经济行为。政府干预与制裁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强制力不同, 政府干预较之制裁更为温和, 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小于制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4 恐怖主义

进入21世纪之后, 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恐怖主义作为新的政治风险表现形式, 出现的频率日趋增多。由于恐怖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 策划者往往借由恐怖袭击行为表明立场或意图, 因此具有国际影响力跨国公司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重要目标。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产生因素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179个国家 (地区) , 投资区域遍布世界六大洲, 占全球国家 (地区) 总数的76.8%。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看, 中国对外投资呈现分布广泛但高度集中的双重特点, 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分别约占存量总额的68%和13%,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见右图) 。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析。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之时, 国有企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2002年“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虽然近几年以来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的规模正不断扩大, 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是短期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仍将持续 (见下表) 。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产生原因

(1) 共性因素。Robock (1971) 最早提出将政治风险分为宏观政治风险和微观政治风险, 所谓宏观政治风险指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影响范围涉及所有投资者。这里的宏观政治风险即为共性政治风险, 是面向所有投资者的、对东道国整体政治风险的衡量。通常认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的整体政治风险要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相较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因此政府稳定性、腐败的控制程度、政策的有效性全都高于发展中国家, 而发生动乱、政变等发生的可能性远低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区域分布的分析, 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的主要投资地聚集于亚洲和拉丁美洲, 而上述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布地。由于东道国政治制度的不健全, 在对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必然会面临较高的政治风险。

(2) 特殊因素—特殊的所有权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中国对外投资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特点容易使东道国将中国企业视为国家和政府的代理人, 企业的所有权和背景使得东道国采用一种“有色眼镜”审视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此, 所有权性质的特殊性导致东道国对待中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据统计, 1990年以来全球共有7例跨国收购涉及所有权问题, 其中5例涉及中国企业, 中国成为跨国兼并和收购中因“所有权”问题受害最多的国家。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防范机制

当前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外投资经验的不足导致其在政治风险防范领域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深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政治风险, 建立一套适合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对于我国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 企业层面

(1) 利用风险评估指标, 全面客观地评估政治风险。商业评级机构在政治风险评估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美国PRS集团、欧洲货币、穆迪、标普等机构都基于不同角度对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进行年度评估。此外, 世界银行提供的全球治理指标 (WGI)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关国家的制度评价。相关评估指标有助于企业清楚认识东道国的政治风险, 进而制订完善的投资决策和计划。我国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商业评级机构的相关报告, 也可以委托相关商业评级机构对企业投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选择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 旨在从根源上减少遭遇政治风险的可能性。

(2) 实施多元化和当地化投资策略, 实现投资风险的合理分摊。当前我国企业的投资区域集中于亚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等传统意义上的中高政治风险地区。多元化投资可以避免局部政治风险给企业造成巨额损失。当地化策略可以使企业有效的融入东道国, 让利于当地投资方和政府, 使东道国居民享受到投资带来的正面效应。一方面有助于缓和因民族经济主义而产生的对跨国公司的仇视和抵制;另一方面, 由于当地政府和合作者成为既得利益者, 东道国政府不会轻易采取限制、干预和惩罚措施。

4.2 政府层面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 发展和维护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外交关系。相比之下,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一种通用的做法是, 通过国家政策促进了私人投资公司、进出口银行和外国信用保险协会的合作。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在海外投资保险的先进经验, 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对外投资服务机构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相应的保险理赔服务, 另一方面鼓励民间保险机构发展海外保险, 积极扩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期在最大范围内为国内企业提供投资保障。

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防范 篇11

关键词:资产组合理论;风险防范

一、 引言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强调的是把资金分配到多种有价证券中去,使每一种证券在投资者总金额中占有比例,从而分散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分散方式是具有静态和被动特征的。实际生活中企业应进行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防范,建立预警分析的指标体系。投资者应正确选择投资方式,在投资前,对所投资的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必要的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降低风险。

二、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又称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狭义的投资组合理论指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它主要研究的是在投资组合的可行域中确定投资者的有效边界;而广义的投资组合理论,除了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及该理论的各种替代投资组合理论之外,还包括了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证券市场有效理论构成的资本市场理论。即投资者把自己拥有的资金分配给多种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衍生产品等),每一种证券投资持有量都占投资者资金总额的一个比例。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目的就是使投资者尽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或尽可能承担较低的风险。

投资组合理论的提出前提都是假设投资人符合某些条件。例如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假设条件有:1.投资者期望获得最大收益,但他们不喜欢风险,是风险厌恶者。2.证券收益率是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而且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二次函数。3.根据第二个假定,可以利用预期收益率和方差来衡量投资者的效用大小,利用方差来衡量证券的风险大小。4.投资者建立证券组合的依据是: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下,使风险最小;或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收益最大。5.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分散化投资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收益也可能被降低。

三、资产组合理论的局限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一个主要的局限在于风险观的局限。很少有人会对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风险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使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风险观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真理。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风险是证券的未来预期收益率变动的标准差或方差。这个定义虽然使风险的定义变得具体化,也可以进行度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风险用预期收益率变动的标准差或方差来表示,也将预期的收益率有利于投资者的变动划入到了风险的范畴。这样操作使风险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数学上严格表述的需要,而并不是投资者对它真正面临的风险进行回避的需要。风险分散方式的局限性,通过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风险观指导运用,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提出了可通过多种非相关证券的组合,来对风险进行分散,实现回避风险的目的。事实上,这种风险分散方式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风险无法改变也不能消灭,只能通过分散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这一前提能成立,也仅仅是对极少数类型的风险而言。如今很多风险可以通过人们主观努力得到一定降低,所以这种风险分散的方式具有静态和被动的特征。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风险分散方式虽也能得到一个最优结果,但是这种最优结果却仅仅是因为投资数量结构调整而产生,并不是因为改进风险的收益和成本而决定。

另一个局限在于假设条件的局限性。理论当中的假设条件许多难以得到科学的实证,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无法完美实现的,所以可靠性得到怀疑。

四、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1. 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是规避利率风险,尽可能了解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和自有资金的比例,对利率变化要尽可能快的作出反应。

二是防范与转嫁市场风险:掌握股价的变动趋势,多选购一些预期收益稳定增长的股票,搭配周期股,来相互抵减风险弥补损失。

三是选择买卖时机,当股价低于标准差下时买进,当股价高于标准差上时卖出。

四是注意投资期限,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在循环周期里所处的位置,确立合理的投资期限。

五是减少购买力风险:将优先股和长期债券转为普通股,投资多种实质资产,就是投资动产和不动产,因为这些资产的抗通货膨胀能力比较强。

2. 非系统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是企业的风险包括违约风险、亏损风险,及企业解散乃至破产倒闭的风险。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要深入分析有关公司的财务报表,研究其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前景,作出分析与准确的判断。另外还要考虑企业以往的盈利情况,计算出过去收益的标准差。当这些数据能够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收益时,就买进股票,当吸引力减弱时,应适量卖出。

二是财务风险是和企业融资方式紧密联系的风险,债务负担重或偿还能力弱的企业与债务负担轻和偿还能力强的企业财务相比风险更大。投资者可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能力的分析,判断其投资风险大小,明确自己的投资策略,把投资转向轻债务负担、强偿还能力、高股息红利企业的股票,来规避财务风险损失。

3. 证券组合的风险防范

计算整个投资组合的贝塔值,最佳的投资组合是能使组合的整体贝塔系数等于1,即和整个市场的贝塔值相一致。

4. 投资者自身风险分析。

投资者自身风险的一些表现:对股票投资收益率判断失误;对时机的判断存在误差,导致错过了最佳买卖时机;缺乏自我约束的投资行为和自我制衡的投资心理;羊群效应;缺乏智慧型股票买卖技巧和投资决策方法。

对策及建议:学习并掌握必备的股票交易知识,遵守股票买卖规则,培养良好的素质;经常关注股市行情,多尝试分析股价变动原因,通过向他人请教和观看有关的书籍学着进行股票分析和预测技术,培养良好的技术分析方面的素质;学习认清投资环境,正确选择投资方式、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

五、总结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上没有一个最好的体系可以完全规避风险,也没有可以完全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技术分析。投资者只有通过分析实验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成功者并不是做到了目标的准确预测,只不过是找对了正确的方向,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强。企业应进行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防范,建立预警分析的指标体系。投资者应正确选择投资方式,在投资前,对所投资的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必要的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降低风险。(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长汉.《西方证券投资理论》演变与述评[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1

[2]刘淑莲. 财务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07

信托投资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篇12

一、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企业对外投资旨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投资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企业扩张需要。当企业发展受到资源供给、地域等因素限制, 需在异地投资建厂或进行企业兼并, 以实现扩张和取得规模效益。

2.开辟市场渠道需要。企业为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在产品主要消费地或集散地进行投资建厂。

3.稳定资源供应需要。为保证稳定的资源供应, 企业对占有资源进行的投资。

4.企业战略转型需要。当企业在既有主营业务方面难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或受各种因素影响限制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企业为使生产经营实现重大调整而进行的投资。

5.控制或影响相关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投资控制相关企业, 或者购入相关企业的大部分股票等, 使被投资企业服从本企业自身经营需要, 并取得投资收益。

6.获取技术和管理需要。通过与先进企业合资合作, 便于获取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以快速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7.有效利用闲置资金。企业若将闲置的资金长期存放在银行, 将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贬值。企业将正常经营中富余的资金购入可随时变现的证券等, 以获取收益。

二、企业对外投资的分类

为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企业应根据投资对象的变现能力及投资目的, 对投资进行适当分类。

(一) 按投资目的及变现能力, 对外投资通常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1.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 (含1年) 的投资。短期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有价证券, 如股票、政府债券、企业 (公司) 债券、基金等。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 利用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暂时闲置资金谋取一定的收益。短期投资的持有期间通常不超过一年, 但如果企业不改变投资目的, 实际持有时间已超过一年的, 仍应作为短期投资。

2. 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又可按照投资对象分为债券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是指企业购入并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各种债券, 如国债等。其他债权投资是指除了长期债券投资以外属于债权性质的投资, 如委托贷款等。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除了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外, 还意在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使其配合自身企业的发展, 或实现在某些方面更好的合作。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最重要的内容。

三、长期股权投资按控制力分类

按照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四种类型: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基本无影响。

(一) 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

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够据此从该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2. 投资企业虽然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但通过以下方式可取得对方实质控制权:

(1) 通过与其他投资者的协议, 投资企业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例如, A公司拥有B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 C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 D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A公司与C公司达成协议, C公司在B公司的表决权由A公司代表。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实质上拥有B公司70%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2) 根据章程或协议, 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例如, A公司虽然拥有B公司49%的表决权资本, 但是根据协议或章程, A公司向B公司派出董事长和总经理, 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可以通过其派出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对B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达到取得对B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的权力。

(3) 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多数成员。投资企业虽然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表决权资本, 但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多数董事, 仍可实质上控制被投资企业。

(二) 共同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

共同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按章程或协议约定, 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必须由投资双方共同决定。

(三) 重大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

重大影响类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表决权资本时, 一般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另外, 虽然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 也应确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1. 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该董事参与被投资企业政策的制定, 从而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2. 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可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 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可以为其自身利益提出建议和意见, 从而可以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3. 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权力参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 从而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4. 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或资料, 从而表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四) 基本无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

基本无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为维持某种经济关系, 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一般性的股权投资, 主要表现为:

1.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同时不存在其他实施重大影响的途径。

2.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但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例如, A企业拥有B企业结对控制权的资本, 但B企业已宣告破产, 正处于破产清算过程中, A企业对B企业的控制能力受到限制, A企业对B企业不再具有控制能力。

四、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企业对外投资应遵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并努力做到三者最佳结合。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 要多维度科学、缜密地研究影响对外投资的各种因素, 在达到投资目的的同时, 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决策需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总体发展规划, 避免盲目投资、分散投资。

2.合理销售半径内产品市场情况。

3.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与增值水平应高于对内投资, 是进行对外投资的先决条件。对外投资收益率要高于非风险投资。

4.对外投资成本。对外投资成本是对外投资从分析、决策开始, 到收回投资整个过程的全部资金支出。对外投资盈利或回收额必须大于投资成本且高于非风险投资。对外投资成本主要包括:

(1) 前期费用, 即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调查、评估和准备工作等所发生的费用。

(2) 实际投资额。

(3) 资金成本, 筹措对外投资所需资金而发生的手续费、利息、股利等筹资成本。

(4) 回收投资费用。

5.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通过投资获得其他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经营控制权, 以服务于本企业经营目标, 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需考虑获取经营控制权的投资代价、取得控制权后如何实现权利等问题。

6.筹资能力及偿还能力。对外投资需企业能够及时、足额、低成本地筹集到所需资金, 需对不同的融资方式及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作出偿还计划, 避免因对外投资而引发自身资金风险。

7.对外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对外投资的资金尽量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较快的速度转换为货币资金。为此, 必须合理安排对外投资的结构。通常情况下, 短期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长期投资, 证券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非证券投资。

8.对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投资活动的内外因素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 应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交通、通讯及能源供应条件, 靠近资源地和用户市场, 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等。

9.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对外投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对外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或者不能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需对政策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外汇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

五、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结构、对外投资决策组织保证体系、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三个方面。

(一) 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结构

企业应该在内控制度上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机构及职责分工, 这是企业做好对外投资工作的基础。按照《公司法》规定, 股东会决定投资计划 (对于不设股东会的一人公司, 该权利由股东行使) 、董事会决定投资方案、经理负责组织实施投资方案, 因此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和董事会。根据《公司法》规定, 对外投资需事先获得股东会同意, 方可列入公司对外投资计划, 经营层负责根据股东会批准的对外投资计划, 制订科学可行的投资方案并报董事会审批。董事会在对外投资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董事会决策是否科学, 关系到对外投资能否成功, 能否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二)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组织保证体系

企业要做好对外投资决策, 需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评估机构, 负责对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并提供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支援等。对于重大对外投资决策, 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聘请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三)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公司法》中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承担赔偿责任有明确规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 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 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决策责任, 《公司法》中未作出规定, 但为增强董事的责任意识, 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章程中均作出了与上述相同的规定。对董事会决策的责任追究问题, 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硕士下一篇:可变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