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精选11篇)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日益完善,但现有的内部审计体系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员专业素质、管理制度体制等,导致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难以保证。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联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越来越庞杂,导致内部审计的风险日益增大。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对内部审计结果产生干扰的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将详细阐述内部审计的风险与成因。
一、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内部审计风险与内部审计的职能具有直接关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进行特征分析,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具备五个特征:客观性,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与内部审计自身缺陷具有直接联系,内部审计的缺陷包括体制缺陷、人员素质缺陷、管理体系缺陷等,这些缺陷导致内部审计产生错报;特殊性,内部审计机构不同于一般职能机构,所有审计任务均为被动审核,不能因为高风险而拒接审计任务;隐蔽性,内部审计的与被审机构内部的运营管理具有直接联系,内部审计的非公开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的隐蔽性;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会伴随内部审计全过程,只有被审机构彻底纠正错误才能消除风险;可控性,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质量控制为主,通过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进行分解,评估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最后采取合理审计对策就能有效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或降低风险损失。
二、内审风险成因分析
(一)主观风险因素
内部审计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包括主观风险因素与客观风险因素,内部审计主观风险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内部审计方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效率与质量,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应该具有谨慎地职业素养以及审计意识,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不能谨慎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内部审计出现纰漏,另一方面很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导致内部审计效率与质量不高。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地区的内部审计方式仍然以抽样调查为主,导致系统准确率不高。
(二)客观风险因素
内部审计的客观风险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体系结构问题、微观环境问题以及规章制度问题。内部审计体系结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所处组织结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属于独立机构,但其独立特征具有一定局限性,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仍然具备一定依赖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很多单位直接将内部审计岗位设置在财务部门下,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体系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合理分工,各个岗位的职责不明确。微观环境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氛围,但很多被审部门对内部审计产生抵触情绪,障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制度问题并未集中在制度制定方面,而是体现在制度执行方面,近年来,我国已经根据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制定了很多标准化制度,但部分审计制度并未落到实处。
三、内部审计改进对策
(一)提高人员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内部审计专业人才与内部审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会计技能、业务技能等,还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因此,内部审计人才培养不是单个组织可以独立完成的,一方面需要高校与用人单位进行对口培养,保证人才素质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在职培训体系构建,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二)引用先进技术
内部审计风险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处理、控制等,实现内部审计全过程风险控制,另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可以根据工作目标进行规划,具备较强的灵活性。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工作中,包括信息化管理模式、数据挖掘技术等,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利用潜在价值数据。
(三)保证机构独立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必须有效限制内部审计与被审单位之间的关联,切断直接利益联系,同时配置独立工作人员,避免工作重叠,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内部审计方案必须符合被审单位的实际工作流程。除此之外,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争取各个单位对内部审计的支持,严厉惩处弄虚作假的工作人员,同时完善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避免出现相互推诿。完整的体系结构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一方面从道德角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建设,同时将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检查、监督、评估等,内部审计建立在被审机构内部,但同时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比较广泛,一方面需要对机构或组织内部的制度、章程、体系等进行检查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对机构或组织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估,包括会计的相关信息、企业运营业绩、部门内部绩效等。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体系仍然存在较多缺陷与问题,本文将深入研究分析内部审计的风险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宋鹏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的分析与防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姜艳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动因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政监督,2013,11:38-39
[3]陈元烁.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158-159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2
摘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期望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 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一、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减少经营风险,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有着积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对经营风险起到一定的防控和治理,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各项经营及投资活动一并纳入到了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借助专业、系统的审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进行全面、具体的财务分析以及详实、可靠的评估与预测,并针对企业经营与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防控与管理,由此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效性有所增加,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总体收益和利润。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投资的全过程当中,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预防和控制风险,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风险管理范围确定中的作用。企业的主要风险来源于经营和投资活动,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内部审计是企业把控全局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除了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外,还能通过对内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对企业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并就风险可能存在的范围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在风险识别与分析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为风险管理层应对风险提供依据。三是在风险评价中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层制定的政策进行风险预测与评估,有助于经营决策的完善。四是在风险处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风险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可对风险处理方法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企业风险处理水平的提升。五是在风险反馈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反馈各种风险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在这一前提下,为确保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减轻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压力,其立足于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的管理,并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处理等环节,将审计的协调、监督作用融入风险管理的审计程序当中。
二、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企业应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强化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风险防范。
(1)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企业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并由其全权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任和解聘,同时辅助外部审计师开展相关工作。可由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协调内审与外审之间的关系,为董事会使用和披露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保障。企业在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过程中,应当本着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内部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确定风险容忍度
所谓的风险容忍度具体是指企业经营、投资时,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存在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风险的容忍度越大,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内审人员可按照本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资本结构等条件,对风险容忍度进行确定,同时找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威胁的所有风险,分析风险的权重,确定出威胁最大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进行容忍度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出企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影响,提高企业效益。
(3)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关键环节,它是对企业潜在风险的判断及对风险性质的鉴定。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先要对风险进行定性,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应当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并以风险的评估分析为立足点开展具体工作,从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该计划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财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市场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人事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会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以及其它风险管理审计计划。此外,审计委员会应当对风险识别的完整程度加以关注,具体而言就是企业经营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全部被识别出来,确认没有遗漏后,便可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频繁度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进行分别评估,进而确定出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委员会还应当对评估结果进行复验,看结果是否恰当,并对不恰当的情况进行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4)做好风险应对与监督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做好风险的应对与监督工作。首先,内审人员可依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制定出来的策略能够有效规避、转移、缓解风险。其次,审计委员会应当认真检查各部门针对风险采取的行动,看是否充分、得当,如果发现某些风险缺乏控制措施时,应按照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借此来强化风险管理防范,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再次,由于风险本身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其数量及发生的可能性会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为此,应当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这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审计委员会可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持续监控,使企业明确风险处理中应重点加强的环节,由此能够使企业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这不但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三、案例分析
A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2日,主要经营业务为建设与维修电厂、电力行业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电力与热力、生产销售电力仪器等。9月,A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由B集团公司持有21.15%的A公司股本。A公司于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但是未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内部审计范围内,使得A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较大风险。为此,应当建立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A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从A公司内审委员会的人员结构、规模设计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来看,全部符合内审委员会的设立要求,但从具体职责和权限上看,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可将企业风险管控加入到内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当中,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利,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在A公司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经营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2)识别A公司风险
通过风险调查法和财务报表法,审计部门对A公司当前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而得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外部经济形势。因中央政府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从而给企业资金流量带来了压力,影响了企业对长期项目的投资计划。二是原材料价格。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经营空间缩小,同时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未再实行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是电力产品销售。由于煤电联动政策没有实施,致使煤炭涨价增加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下滑。
(3)确定A公司风险容忍度
审计部门在对A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后,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企业目前的风险容忍度确定为较低水平,企业面临的风险较高,已经无法再容忍错报的发生。于是向审计委员会建议A公司必须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规避和转移风险,审计委员会采纳了审计部门的这一建议。
(4)落实A公司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和容忍度的确定,审计部门针对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识别到的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其一,在外部经济风险的应对中,在审计部门的建议下A公司采取了缩短应收电热费的回收期;减少陈欠电费积压;多举借短期借款,抛售中长期借款;创新融资渠道等措施。其二,在原材料价格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实施一把手工程,对燃料管理体系进行了规范,同时加强与煤矿和铁路运输部门的协调,并加大对来煤结构的调整,确保了充足的煤量,煤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三,在产品销售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取发电量计划,落实电量指标转移,向有关部门反映电价偏低等问题,争取提高电价。
四、结论
企业应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框架,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既有利于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对风险的监督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栾姗迟.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9):121-123.
[2] 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2 (8):39-42.
[3] 杨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2(10):84-86.
[4] 张秀英.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2):124-126.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3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2
0 引言
企业内部审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对企业内部资金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且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而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普及,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将审计工作落实到位,使审计工作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必须对相关的审计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并且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审计风险,保证企业运行的健康、安全、可靠,确保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对策
1.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要想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就必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此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保障企业法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职能。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由企业中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层组成,直接对内部审计工作行使管理的权利。为了进一步保障内部审计的安全、可靠,最好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置专门负责审计风险管理的委员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指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担任监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1]。其次,内部审计工作本身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在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企业要想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对机构内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开展。
1.2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本身的目的是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保障企业的运营秩序,因而,要尽可能杜绝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风险,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内部审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企业内部要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这样也有助于加强审计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为了更好地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手段,增加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对风险评估结果的适时公布,使各职能部门对风险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再对各自部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形成全体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全面管理。最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审计工作人员,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最终要的还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审计人员责任心,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侧面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
1.3 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监督为目的的市场大环境。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董事会、管理部门来进行多层次的分工合作,利用市场监督体系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具有风险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破产、重组、兼并等市场行为,在此过程中无法避免风险的出现,但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必须保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内部审计体系的稳定,杜绝出现因某个个体因素而引起的主体差错,同时,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处理好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关系的方式,从而达到稳固自身地位的目的。
2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2.1 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加高科技的作案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在财务方面的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基于此,我们必须运用更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才能有效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比如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应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把企业经营环境纳入到审计中,在其中寻找潜在风险因素,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放大到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进而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2]。总之,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审计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审计工作,进而使审计风险大大降低。
2.2 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
与内部审计相对应的还有外部审计,而外部审计中就包括社会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本身存在一些弊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小环境,不能全面、综合的考虑审计工作本质问题,因而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而社会审计则不会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还有更加专业化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审计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进而还对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起到防范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之一。而实际上,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进行结合也就是企业将一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分包给社会审计的一种审计方法。它的本质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分工,利用外部专业化的资源来辅助内部管理资源,进而将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这种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且借助外部专业化的审计资源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降低由于内部审计不严谨而造成的审计成本的损失,并且有助于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手段,改掉墨守成规的审计习惯,这对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2.3 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以及审计机关内部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审人员的复核。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复审准则规定的三级复核制,尤其要强化前两级复核制度。第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证据进行认真的复核,并提出修改或进行完善取证的意见或建议,使审计证据符合合法性、充分性和相关性的要求[3]。第二,审计组所在部门应严格把好第二关,除了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复核之外,主要是对审计组编制的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对审计发现问题定性是否準确,审计评价、审计建议是否适当等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将复核流于形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效应,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并且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通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其次,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严格执行三级复审制度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防范。在未来的工作中,审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探索出更完善的内部审计防范措施,从而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企业持续稳定的运营。
参 考 文 献
[1] 杜鹏远.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1,03:58-60.
[2] 常士琴.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品牌,2014,07:51+53.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探讨 篇4
1 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离不开机构以及人员独立性这一重素。强化审计机构与人员的独立性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1 强化审计机构独立性
(1) 企业应单独设置审计机构, 并且隶属于公司董事会, 或者建立由行政领导主管制度。
(2) 在组织级别方面, 企业应提升审计机构所属的层次, 采取下审一级制度, 也可以实行多级审计体系。
(3) 审计业务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因此企业要采取措施来为其提供相应的经费。另外, 在财务预算中审计经费还应单独列支, 同时对审批与使用程序进行适当的简化。
1.2 强化审计人员独立性方面
企业应将审计人员的独立转移为工作的重点, 以查错防弊的作用来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措施是既要实行回避制度也要加强岗位轮换制度的落实。
2 正确认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以及增强服务意识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的最终目的。因此, 内部审计必须要扩大其工作范围, 不可只拘泥于财务领域之中, 而是应扩展到业务经营领域与管理领域。
(1) 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 评价业务经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为改进控制服务。
(2) 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 (如ERP系统、企业重组改制) 的审计, 评价其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 是否做到了节约高效。
(3) 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 评价其管理职能和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4) 对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如对各成本中心的成本支出进行评价, 对各利润中心的利润实现情况进行考核等。
(5) 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或离任审计等, 监督企业各单位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
3 建设高素质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有着直接, 因此, 企业应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具体措施如下:
3.1 完善关于审计队伍建设的制度
首先, 企业应完善职业准入制度, 即对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把关, 从而保证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他们应具有履行职责的专业能力和相应的职业道德。
其次, 企业应完善审计人员的培训制度, 即后续教育制度, 主要是指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意识观念, 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 对其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业务培训, 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经常更新专业知识, 从而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最后, 企业还应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并完善廉政建设制度,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纪律, 在源头上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杜绝一切违纪行为, 实现审计人员执法水平的提高。
3.2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第一, 企业应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一定的竞争机制, 从而把审计人员的劳动报酬同其绩效以及专业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 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使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职业谨慎。
第三, 促进内审人员和企业其他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 使其保持人际关系, 从而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 在企业中树立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
4 在审计过程中实行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质量控制, 这是因为在审计风险的防范中审质量, 不仅可以保证审计的效果, 更能够促进企业审计算人员相应职业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审计过程中施加质量控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
4.1 审计准备阶段
(1) 业的审前调查必须认真完成, 审计部门必须要将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加以掌握, 以对被审单位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审计方案有的放矢, 并使审计效率不断提高, 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
(2) 审计工作方案制定的过程中, 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并这对相应的结果来采取防范与控制措施。
(3) 第三实行审计承诺制度。
4.2 审计实施阶段
(1) 要合理配置审计力量, 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胜任能力, 进行合理分工。
(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方案和审计程序, 不能随意变更和不执行。
(3) 对审计证据收集和评价要严格把关, 做到真实可靠, 有理有据。审计组长应对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程序、采用的审计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 确定审计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4.3 审计完成阶段
4.3.1 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分级复核制度
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编制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审计组长所在部门负责人在审计报告形成前期,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复核机构或专职复核人员在审计报告审定前,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4.3.2 进行审计评价应当谨慎
审计评价要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如果不切实际加以评价, 就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审计评价应当做到:①只对审计所涉及的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予评价;②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 如果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不能随意评价;③审计评价用词要妥当, 不能言过其实。
参考文献
[1]王健姝, 陈汉文.财务报告舞弊公司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基于非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1) .
军队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篇5
关键词:军队审计;风险控制
控制与防范军队审计风险的措施,我们把它归纳为强化风险意识、理顺管理体制、整顿经济环境和加强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下面具体阐述:
(一)强化风险意识
风险,是靠人控制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有什么样的控制行为。因此,我们把强化风险意识,作为控制与防范军队审计风险的首要措施。古人讲:“读书好,种田好,学好都好;读书难,种田难,知难不难”。一样的道理,审计有风险,知险不险。只要我们从思想上强化风险意识,时刻绷紧“控制盒防范审计风险”这根弦,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办法一定比风险多,我们就一定能够 找出办法来,应对审计风险。
强化风险意识,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更不能只喊口号,一定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比如:在筹划审计工作时,要把控制审计风险作为重要内容,安排审计计划时,要安排出时间来,专门进行審计风险调查;在审计工作准备阶段,要对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进行专门的测试和评估,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查清楚潜在的审计风险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审计工作实施阶段,要根据对审计风险水平的测试与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加以防范;在审计处理处罚阶段,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为处理处罚不当而带来的过度风险。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强化风险意识,不要上下一般粗,也不要左右一般齐,一定要突出重点。我认为,当前,应当重点抓好军事斗争准备项目审计、国防科研事业费审计、装备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出包工程审计等这些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从实践的情况看,在这些领域中最容易发生审计风险的是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和出包工程审计。比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它就要防范审计风险的重点领域。 为什么它是防范的重点领域了?因为它把审计的结果人格化了。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和廉洁自律的状况进行考核,审计结果,与干部的褒贬奖惩和进退去留密切相关。如果没有问题,我们说成有问题,这就是埋没了好干部;如果有问题,我们没有发现,就等于为带病提拔的干部“背书”。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高层重视,基层关注,特别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尤其计较,是一种十分敏感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褒一贬,事关声誉,事关前途。人们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其风险指数就越高,凡是人们高度重视的审计内容,就容易发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必须强化风险意识,采取一切积极的手段,努力的防范和控制军队审计风险。
(二)理顺管理机制
体制,就是体系制度。人们在研究社会改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体制改革。因为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转的基础。人们在遇到社会问题的时候,首先就要从体制方面去寻找应对的措施。因此,我们在寻找应对军队审计风险的措施时,当然要从体制上想办法, 从体制上找对策,理顺管理体制,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保证军队审计的独立性。首先,组织要独立,必须做到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独立于审计对象之外;其次,人员要独立,做到审计人员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再次,工作要独立,做到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其他部门人员不得干扰和干涉;最后,经费要独立,做到审计部门必须的经费,纳入军费预算,依法实施保障。目前看来,这些问题都还有些差距,关系不畅通,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容易受到体制内各种关系的约束和牵制,组织上、工作上独立不起来,经费上也有些依赖,很难独立地实施审计,容易引起审计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在理顺体制上下功夫,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审计人员能够不受干扰地、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规避审计风险。
关于理顺审计体制的问题,有两点我们必须强调:第一,体制改革问题,是一个顶层设计和顶层决策的问题,它是由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决定的,不是普通的审计人员可以左右的。但是,进行一些必要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可以的。应该说,这几年,经过全军上下的研讨和呼吁,审计的独立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第二,体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在理顺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必须要强调审计人员在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我们必须把审计人员思想、人格的独立性与体制上的独立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理顺管理体制的目的。
(三)整顿经济环境
这里所说的整顿经济环境,就是要整顿军事经济环境。愿意有两个,第一,当前军事经济环境确实存在问题,确实需要整顿。审计的时间表明,当前的审计风险和潜在的审计风险,基本上都是由于军事经济领域内,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运行失序,或者是故意徇私舞弊所带来的。如果不加以整顿,无论是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装备审计、基建审计,还是其他类型的审计,都要面临、甚至还会发生巨大的审计风险。因此,必须加以整顿。第二,这是军队审计基本职能的必然要求。军队审计与地方审计不同。服务部队、服务打赢是它的基本职能。审计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因此,军队审计形成了一个传统的原则叫做“一审、二帮、三促进”,就是要通过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改进工作,促进军事经济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帮助被审计单位整顿经济秩序,是审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通过,整顿经济秩序,又可以控制盒防范审计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顿经济秩序,也是应对军队审计风险的重要对策。
(四)加强制度建设
实践表明,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最可靠、有效的办法,就是依托制度进行管理。过去,我们在审计制度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提高,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带来了新的风险,需要新的制度加以调整和规范,以规避新的审计风险。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抓好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现行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两个方面的工作。1、在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重点是要抓好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交叉呼声制度、设计处理处罚制度和审计结果运用制度等制度的建设。其中,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针对设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制度,是一个审计部门自我管理的制度,也是军队审计基础建设的的重要内容;交叉互审制度是针对一些敏感的、受到较大干扰的项目,所建立的审计制度。即在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下,甲地的审计人员审查异地的审计项目,异地的审计人员审计丙地的审计项目,依次类推,循环交叉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审计结论更加真实可靠。
审计处理处罚制度是一个老制度,虽然出台多年,但应用这个制度进行处理处罚的案例及其少见,可以说,这个制度没有实用价值。比如:其中规定的罚款,及其罚款标准等,过去无法执行,与现行的情况更是离差很大,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篇6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审计队伍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影响审计质量、形成审计风险的内在原因。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由于医院多重视医疗工作者专业知识的提高和培训,而对审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医院现有审计人员中业务水平不高且知识结构单一,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从而不能把握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作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比较明显。由此导致审计工作开展的不够规范,深度不够,对问题的分析不透彻。
(二)审计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医院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医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医疗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医院基建审计和采购审计项目增多,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审计人员少加之任务重等因素,部分审计人员“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有的审计人员只审计表面上的问题,按程序化模式去审计,而不能做到“由点带面”或抓不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往往匆匆“走过场”,写好审计报告就应付了事。这种面上的内部审计监督,不能起到对医院发展“保驾护航”作用,为审计工作留下了风险隐患。
(三)内部审计的制度缺陷导致的审计风险
首先,内部审计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依靠审计署制定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度规定层次不高,导致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低、威慑力不强。其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窄,主要是监督为主,导致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工作协调性差。再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一般都是单位内设机构,隶属性强,很难有效的对单位其他部门或领导进行审计监督。
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对其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建议,主要目的是防范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质量管理是其前提。如何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不断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首先,要提高医院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让其认识到审计质量工作的重要性,以便从人力、物力上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其次,审计工作千头万绪,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抓住重点领域的审计,这样不但符合审计工作的经济原因,也可以通过重点突出,来最大限度的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再次,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用正确的导向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2、加强关键环节的审计工作。一是要加强采购审计工作,采购是医院资金支出的重点。获取采购项目的供货渠道、产品价格等信息,形成可靠审计补充资料,从而提高审计的效果。要加强招投标的审计监督,现在医院一般都实行了采购招投标制度,如果完全遵循了采购程序的规定,一般不会产生人为的违反规定的行为。因此,审计的监督重点,就是审核有关职能部门是否按采购程序执行采购。二是要加强基建审计工作。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实现对基建工作的全过程的动态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和堵塞基建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三是要加强其他重点领域的审计工作。要不断加强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不断强化医院的内部监督。同时还要开展奖金发放的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通过审计工作“重点突出、全面防范”,来不断提高单位的审计工作质量水平,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三、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水平,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能独立进行分析,提出的审计意见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泛泛而论。二是要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近期,审计署把审计报告由内部文书定位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这就从国家制度层面上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提出新要求,所以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已成为评价审计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三是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中心环节。要建立并完善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并分担风险。要明确参审人员的职责,审计组长、主审、一般审计人员,都要各负其责,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话题,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提升审计质量来不断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努力促进内部审计取得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雪燕,浅谈如何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财会月刊[J], 2009年(3)
[2]郑锦花,浅谈如何做好医院基建修缮项目审计,中国科技信息[J]2007年(1)
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篇7
一、强化社会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刚刚成立时,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或大专院校发起设立,长期以来,会计师事务所与一些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均为政府办理,他们对政府及一些国有企业的审计能否做到独立,显然令人十分怀疑,更难以表明其所持立场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事务所审计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1. 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
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2. 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
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即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3. 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三、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与审计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之间有一个期望差。审计由于所应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也使得审计人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他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对审计人员应做如下要求:
1. 树立风险观念。
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转变过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才能在审计中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3. 提高执业水平。
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五、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准则。它规定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严格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
六、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1. 签订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委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保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因此,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尽管这不能排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损失。
3. 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8
1 内部审计使命的演变过程
内部审计 (internal auditing) 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 其使命几经变化。内部审计活动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 经济组织内部的评价监督成为必要, 宫廷审计、行会审计、庄园审计和寺院审计因此而产生, 早期的内部审计形成。近代和现代的内部审计, 是西方现代国际企业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前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使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企业规模急剧扩大, 企业内部采取分级管理体制成为趋势。大型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需要授权独立的机构和人员, 对所属分支机构和中下级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进行内部评价和监督, 近代内部审计由此产生。此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 主要体现在审查企业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表, 了解受托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这时的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 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
“二战”之后,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面临非常大的风险。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企业十分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评价、监督、保证和咨询等作用。现代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发现舞弊扩大到经营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
从以上事实, 我们不难看出, 内部审计的产生主要基于三种基础:一是财产和资本的委托经营管理, 作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结果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出资人及其代表, 用于与重大经营或选择管理有关的决策, 以保证出资人权益的最大化;二是经济组织管理层次的增多, 上层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 检查中下层管理人员执行其制定的经营方针和策略的情况, 审计结果的使用者主要是组织的上层管理人员;三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加大, 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的职能对组织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其审计结果的使用者应该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层, 用于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
进入21世纪, 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 风险已成为决策内部审计方向的基础。IIA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规定, “首席审计执行官 (CAE) 必须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来决定审计活动的优先性, 并且与公司目标相协调一致”, “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我国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2009年3月华盛顿圆桌会议反复出现风险和风险管理的议题。会议提出, CAE应率先确保风险管理在整个组织的有效运行, 让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扮演战略伙伴和风险管理捍卫者的角色。
增强审计意识, 重视审计风险, 最大限度规避、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是当今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 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2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企业经营战略化、全球化相伴而生, 风险比以前任何时期更为凸显。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客观方面的因素
企业面临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必然导致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的增加。内部审计风险客观方面的原因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现在我国企业中只有上市公司依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 其他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无法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则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增大, 审计风险增加。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 致使对审计过程中的新情况无法可依, 给企业审计工作带来风险。三是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企业经营业务日趋复杂, 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 从而增加内部审计风险。
2.2 主观方面的因素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除客观因素外, 还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 我国审计人员队伍中, 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高人才偏少, 专业知识单薄, 直接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二是审计方法的局限性。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 审计目的还在“查错防弊”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比较淡薄, 运用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更无从谈起。
3 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企业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 但更多取决于它驾驭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即管控内外部风险的能力。针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本文从三方面提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3.1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具体包括: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测试、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交换审计意见、草拟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等。其中, 审计测试和审计报告是关键环节。原因在于, 审计测试由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构成, 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导火索”, 审计报告则是审计结果的书面总结, 是审计风险的载体。作为企业的CAE, 必须对这两个审计质量环节高度重视。
3.2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部, 也称为内部审计外部化, 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完全交由外部的专业化机构和人员实施的一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其实质在于, 将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适当分工, 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为内部管理服务, 以期实现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实现内部审计外包, 通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全部外包、合作内审、审计管理咨询和协力式委外。
3.3 强化风险评估过程
重新评估企业风险, 应包含正在发生的外部风险, 并做到经常量化风险带来的影响。考虑风险评估环境时也应考虑准备状态、风险发生频率和如何应对风险等因素, 同时风险评估的所有领域都要考虑对组织信誉风险的影响。评估风险的相互影响程度, 因为风险联合之后, 可能会类似于声波的叠加效应, 形成波峰, 从而迅速扩大为高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战略, 已经逐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内部审计能够加强与高管层和审计委员会之间的交流, 并获得一定程度的信任。通过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符合股东的期望和不断调整风险关注点, 内部审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灵活。将审计计划的制定与业务战略以及当前面临的风险相结合,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把工作重心从财务和合规性调整至更注重经营和ERM效果的战略性角度, 营造良好的诚信执业环境和规范的企业内部审计氛围。
摘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 企业竞争战略化、全球化相伴而生。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由传统的查错防弊、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转向风险审计, 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风险管理, 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在研究内部审计使命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 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最后提出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期望通过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措施的提出, 能够有助于企业规避和最大限度控制审计风险, 营造良好的诚信执业环境。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冯来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及其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 2010, (9) :61-62.
[2]梁素萍.内部审计中的风险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财会研究, 2010, (4) :69-71.
[3]殷丽丽, 李媛媛编译.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J].审计研究, 2010, (1) :39-46.
[4]陈思维, 王会金.裴文英.审计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 .
[5]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7) .
[6]刘明辉.审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1) .
[7]莫茨, 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文硕等译,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审计风险防范与监管探讨 篇9
1. 含义与特点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有两个名词组成,审计和风险。所谓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难以预料的一种不平常的危险,由此,审计风险可理解为审计领域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机关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含义看似复杂,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审计过程中给审计机关带来的危险。这些危险将会产生其他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努力的降低审计的风险。想要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一定要透彻的了解它,就是古语讲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审计风险的特点。那么审计风险有什么特点呢?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隐蔽性、偶然性、可控性等这几大特点。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的发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人为的操控来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或降低审计风险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审计风险模型,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审计风险体系。
2. 成因与分析
万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那么审计风险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只有找到了审计风险的诱因,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所以我们对待审计风险问题一定不能含糊,为了避免审计风险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或者是国家的层面造成更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早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 构成要素
想要解决审计风险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各种具体的分析,早在几十年前,西方国家就有人意识到审计风险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分析,并且被沿用至今: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在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当初的这个模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快在全球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外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这使得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已经不能准确的描述现如今的审计风险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更加符合的审计风险模型来帮助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现状分析
我国的审计体系和其他国家的并不相同。目前,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国家审计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独立性不强。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根据国家赋予的权限,对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预算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直接对政府负责。由于其这种工作现状,就决定了我国的审计机关在工作的时候回发生很多的问题,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型,完善我国的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
三、建立防范与监管模型
在上文的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中我们提到,如今应用的审计风险分析的模型还是三十年前的研究结果。这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三十年都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以及政府工作内容的变化,未来道路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对审计风险的模型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上文中我们也已经提到,在当今社会,再使用那么古老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会造成很大的分析的偏差,不仅不能降低审计的风险,还会因为分析结果的不准确造成更大的审计风险。这种模型应用在当今社会就显得其设计不够科学、不符合系统理论、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就要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防范与监管审计风险。
四、建立管理与保障机制
上文介绍的建立行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一部分措施,当理论基础已经有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其基础上搭建更加复杂的上层建筑了。上层建筑的搭建我们将从两个部分着手,制度上和管理上。虽然我们国家在制度方面已经建立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制度,并且在继续完善,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不够充分,所以我们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在管理上要加大管理的力度和严格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对于审计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力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特点以及成因和危害。审计风险其实已经存在许多年,前人也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解决办法。但是社会是在进步的,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我们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向前进步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出一套更加符合如今形势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做到更准确的分析审计风险,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做好对审计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一些内容。首先介绍了审计风险的含义、特点、成因、构成要素等,并分析了审计风险存在的现状,找出如今我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合得到的分析结果,找出合适的方法建立审计风险的监管与防范模型,通过重新构建的审计模型完善审计体系,建立更加有保障的审计体系。从具体的措施考虑,完善管理机制,降低审计风险。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完善的审计体系,通过我们的研究内容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构建模型,防范与监管
参考文献
[1]孙婷婷.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3(07).
[2]蔡晓方.浅析审计风险成因与防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3).
[3]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91-02
风险,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本质上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是在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使用不恰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某一事项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和意见,给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一、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跟踪审计环境方面
第一,审计形态发生变化。传统建设项目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事后审计,是静态时点概念上的审计。而跟踪审计则是分时段分内容地动态审计,关注的是事物的“进行时”。在审计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对建设项目发展走向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判断,或因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形成审计人员角色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或因缺乏明确行为准则、处理方法、评价标准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以及引起行政复议、诉讼等情况。
第二,审计要求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及公共行政体制的推进,社会公众对政府性投资的效益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开展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逐渐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此,审计机关应考虑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融入效益审计理念,促进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
(二)跟踪审计客体方面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均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越低,需要的实质性测试工作越少,其检查风险越低。被审单位的诚信度和管理弊端,是产生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如被审项目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不健全,其项目管理、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资金管理存在重大漏洞;被审单位未能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完工后三个阶段,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未能给审计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工程资料,将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隐含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跟踪审计主体方面
第一,综合能力不适应。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跟踪审计全过程具有复杂性,审计资金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建设工程众多不同专业,审计中经常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工程、财务、计算机、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从审计的角度敏锐捕捉问题,运用综合知识,从宏观上认识、分析问题。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手少,任务重现象;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与所面对的建设项目跟踪复杂审计环境和内容不相适应。
第二,廉政意识不强。构建跟踪审计风险保障机制首先就体现在强化审计干部自身“免疫力”上。审计要面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审计意见影响各方利益分配,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同时,聘用外部力量参审,一旦制约措施和手段跟不上,腐败也会随之而来。
第三,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很难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更多依靠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经验判断,不能适应智能化的办公与管理系统环境,致使审计效率低下,审计风险相对也大大增加。
第四,审计行为不规范。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实时审计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包括设计质量、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审计从计划、实施到报告各阶段各环节,审计缺位、错位、越位等均可能成为审计隐患,如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超出职责范围,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评价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
二、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基层实际,正确认识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强化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跟踪审计风险理论体系,加强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建议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和方法:
(一)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尽快出台相关明确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等。结合跟踪审计“动态”特点和效益性要求,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应建立明确的审计标准,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处理方法、评价标准,使得跟踪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一种以自我调节、准则调节、法律调节多背景的防范机制,以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开展项目绩效跟踪审计,构建绩效审计流程和模型,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抓住“绩效”二字,要把“绩效”的思想贯穿到审计过程中,以“绩效”的视角来审视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突出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揭露建设项目中存在的效能衰退、效率低下等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深入挖掘问题成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敦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加强整改。
(二)监督评审内控制度,促其履行应尽职责
内控制度的建立旨在促使被审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完工后三个阶段,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包括选择有施工能力、资质证书的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指定施工员负责现场施工质量,及时对隐蔽工程量进行签证,对工程主要材料进行市场考察和跟踪购置,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表中的主要工程量进行逐一核实,报送预决算审计时,给审计机构提供真实、完整、规范的工程资料。跟踪审计通过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审监督,以充分发挥被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促其切实履行应尽职责,降低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进而防范审计风险。
(三)克服主体不利因素,防范审计检查风险
第一,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审计工作,缺少必要的专业审计人员,就难以完成相应的审计任务。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业务培训,以使得审计人员的人数、专业素质、审计技能达到与完成审计任务相适应的程度,必要时可外聘专家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第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合格的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能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左右和干扰,不受私利的诱惑,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第三,完善跟踪审计程序。要制定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程序、按规范操作,依据法规准则,扣紧审计环节,合理取证,有效检查,全面分析,审慎结论,认真办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事项,及时准确地发现和纠正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不因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步骤不适当而影响审计质量。
第四,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实施项目跟踪审计;学习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辅助工程预决算审计,以正确套用定额,减少重复劳动和手工误差,进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检查风险。
第五,建立有效监督与考核体系。要注重自身的审计声誉,切实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责任控制体系,强化定期的监督与考核,控制审计失察和伪证风险,防范违反法定程序和缺乏证据带来的审计风险,保证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1]蒋玉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9期
[2]邢黎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2期
[3]叶陈刚,何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4期
浅谈审计风险与防范 篇11
1.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审计人员
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审计大多采用抽样审计方法, 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然而, 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有一定差别, 这种差别导致了判断的误差。这种误差虽然可以控制, 但是难以完全消除。因此, 审计人员只要运用抽样方法总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结论的审计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 由于经济业务的繁杂, 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原因, 也存在审计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的可能, 因此审计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中。审计风险可以控制, 却不能完全消除。
2. 审计活动自始至终存在着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选择被审计单位不当, 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不周, 配备的审计人员不能胜任工作, 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 编制审计报告有误等都会导致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需要控制上述各项工作环节的风险。
3.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导致审计风险的基本原因, 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中不受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不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就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即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虽偏离了被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 但没造成不良后果, 没引发追究审计责任的行为, 审计风险只是停留在潜在阶段。但是, 这并不是说明审计风险是不存在的, 一旦造成影响, 引发追究行为, 潜在风险就会转化为实际风险。因此, 需要加以控制的审计风险是由审计人员非故意行为所引发的风险。无论是由于审计人员的计划不周、经验不足、审计方法不当, 还是审计误差、判断失误, 或是被审计单位故意提供虚假资料, 使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事实不符, 都不是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只有这种审计风险才是审计人员需要加以控制的审计风险。
4.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表明:审计风险虽然存在, 但可以加以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 分析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就是成功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 被审单位内控管理存在漏洞。
在实际工作中, 受外部环境及企业本身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内控薄弱等因素影响, 一些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以及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等, 形成企业的控制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 内部控制测试成为抽样审计的重点内容, 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以防范企业风险,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 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
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受审计成本限制, 不能将审计事项全部查清。因此, 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 从而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目前, 审计一般采取判断抽样, 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 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二是只求样本数量, 不求质量, 如存货审计, 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 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 因而可能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误判。
3. 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
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如何直接影响审计风险, 目前的取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二是重基本证据轻辅助证据;三是忽视签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和签证后对签证意见的分析, 特别是签证意见, 被审单位或明确地表示异议, 或含糊其辞, 如“基本符合”、“确有差错”等, 审计人员对此若不留意, 不及时改正即会造成风险;四是审计资源利用不恰当, 如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 未加以仔细地判断、分析、复核, 便将其作为本次审计的证据。
4.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 其专业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风险的发生。目前,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大多是财经类人员, 缺乏营销、工程、法律等多面专业型人员。同时, 审计人员对各种业务系统的了解有限, 容易出现信息盲从心理, 存在“假信息”真审计的风险。外部环境的变换性、复杂性以及对政策、法规的理解, 对审计人员提出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而以现存的知识结构无法起到风险管理所要求的水平。
三、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地、全面地、连续和及时地控制, 以达到规避风险, 提高效率和效果的目的。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 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 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 审计机关必须建立和健全自己的审计业务质量内控制度。
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 建立健全双向承诺制度, 审计机关、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都要依法承诺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质量管理控制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坚持项目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复核制、业务审定制、质量考评制、审计执法检查等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
2. 规范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从审计自身的工作程序、操作规程做起,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规范审计行为。从审计取证到下达审计决定, 实行全过程规范化操作, 认真按审计准则办事, 审计取证要求客观、充分、适当;法规引用要求准确、有效;审计复核应该严格、合理, 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应公正、合理;处理、处罚应做到宽之有理、严之有据。规范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在规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 运用哪种取证模式, 对能否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审计任务,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应广泛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 充分发挥顺查、逆差、抽查、详查和查询法、观察法、分析法的优势和作用, 冲破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引进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
3. 每当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取证时, 总是面临着必要的抉择, 即怎样取证和取哪些证的问题。
审计取证方法多种多样,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因此, 在开展审计工作, 选用审计方法时, 必须针对审计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1) 要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审计取证服从于审计目标, 服务于审计目的, 采用什么样的取证方法, 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比如, 财经法纪审计是以审查核实有关部门交办, 或群众检举揭发的严重违法行为而进行的专案审计, 它的审计取证方法一般可采用查询法、比较分析法。即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专案材料, 进行调查了解, 征询意见, 书面查询、函证, 再通过比较分析后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又如, 财务收支审计是查明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审计的范围比较广, 审计针对性较差。因此, 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采用详查法, 而对一般问题采用抽查法, 即采用重点和一般区别对待的方法, 这与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原则是相通的。
(2) 要与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审计取证方法的选用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适应被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 否则, 往往会费时费力, 事倍功半, 甚至影响审计结果。如果通过测试,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 落实比较到位, 经营管理比较完善, 一般采用抽查法。相反如果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流于形式、贯彻不力, 则必须采用全部审计和详查法。同时, 对于单位较大, 业务较多, 会计核算分散的被审单位, 一般通过抽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业务进行抽查审计, 而对于单位较小、业务较少的单位则采取直接的全面审计。
(3) 要与审计主体的性质、任务相适应。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即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它们所采用的审计取证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外部审计一般承担事后审计的任务, 主要采用审阅、查询、核对和盘点法;内部审计一般担负着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多种任务, 它所采用的取证方法也复杂多样, 除采用以上方法以外, 对事前、事中还采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等。又如抽样审计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取证方法, 审计主体不同, 所选择的抽样方法也有区别。内部审计人员一般比较熟悉业务, 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 内部审计一般采用判断抽样的取证方法;外部审计为尽量减少审计风险, 要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另外, 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特殊任务, 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几乎涉及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 因此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需要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 如组织结构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资本结构分析法和资产估价法等。并且管理审计的方法还要随着经营方式转变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方法。
(4) 要与审计方式和审计工作的地点相适应。审计按照审计工作的方式或地点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报送审计是被审单位将审计资料报送给审计机关进行的审计, 审计工作的地点在审计机关所在地;就地审计则是由审计机关派出审计组或审计人员到被审单位进行的现场审计, 审计工作的地点在被审单位。由于审计工作地点的不同, 所采用的审计取证方法也不同。例如, 查询法在就地审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面询法, 即审计人员可以与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就有关审计事项进行讨论, 说明和澄清有关问题;报送审计只能采用通信询问或函询法。又如, 就地审计可以对现金、实物采用盘点法, 即在被审单位进行实地盘点, 核对、证实其数量和质量及使用情况;报送审计就没有条件采用这种取证方法, 因此审计取证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点的影响。
审计取证应该依照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选择采用最适宜审计项目特点的方法。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 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角度认识审计问题, 不断改革和完善审计技术方法,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 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 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恪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 坚持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廉洁奉公。在此基础上, 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以确保业务质量。其次, 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多看相关的业务书籍和专业杂志,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提高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 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此外, 通过对违反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完善审计机构建设, 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说,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 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 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 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注重依法审计。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 遵循审计职业道德, 坚持谨慎性。
参考文献
[1].张晓青.审计风险的特征、成因及控制对策[J].中国审计, 2003 (1)
[2].于庆华.审计学与审计法 (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艳.浅议独立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事业财会, 2003 (4)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推荐阅读:
我国审计风险防范06-13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05-15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06-29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08-09
独立审计风险防范策略10-29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09-13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11-02
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11-19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论文06-26
固定资产内部审计风险汇总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