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精选8篇)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1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来源:CIO时代网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存在明显的不足,故而急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一、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
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逐步建立起组织体制与管理集中有力、审计方针与目标明确具体、审计形式与方法科学的内部审计监控体系。总结起来,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的特点有:
1、独立、权威的审计组织机构
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的欺诈行为,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了独立于其它部门,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在美国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许多西方商业银行中,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银行的内部审计的领导、组织工作,并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的财务状况。董事会领导下的行政总裁(行长)负责管理全行的业务运作,而业务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则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且在全球设立了若干业务审计及内部审计中心,分别负责银行全球业务的审计和内部管理的审计,以保证银行内部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近来,日本的三和银行也在把世界各地分行的内部稽核部门独立出来,不再受各地分行管辖,而直接由总行稽核部门领导,此举的目的也在于加强银行内部监控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2、灵活科学的现代审计技术
随着审计目标、内容和技术的发展,美、英等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越来越注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目前,国外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大多采取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为主,对重要业务或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较大缺陷的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审计。有的商业银行还引进了新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紧紧围绕风险防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风险测定。如美国花旗银行的稽核部对各分行、各业务部门都制定了风险程度测定的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转化为数学模型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利用每一笔业务的原始数据资料,自动定期地对各审计对象打分,然后根据风险打分的结果确定审计计划。
国外商业银行还非常注重内部审计方式的灵活化。如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以开放式、能动式模式为发展方向,一般不实行突击检查,注重培养各级分行及业务部门遵守规章制度,发现风险隐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促进业务部门自我控制,花旗银行稽核部还从1996年起在对分行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监测中增加了对部门经理的管理意识打分。这项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业务部门的自我控制意识。
3、审计内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大多采取定期审计的形式进行,一般每3年对所有分行进行一次审计,且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审计。其审计一般是针对总部的各项经营政策、决策、制度、办法而进行,涉及政策、决策、制度、办法的制定过程是否合理、合法,执行过程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摆脱了单纯的事后复核性质的检查,注重对各种潜在风险隐患的预防和监督,并制定预防措施。
4、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非常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在全行员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尤为重要的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并且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培养银行管理人才的基地。90年代中期公布的一份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中,有一半左右的人获得了某种证书(通常是特许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人员)或者硕士;90%以上获得了大学以上的学历;每年计划交流12%~18%的审计专业人员到银行其他重要的部门工作。此外,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每年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其目的一方面是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学习审计技巧,掌握新的方法。花旗银行稽核部为此还专门设置了审计培训部。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商业银行内在的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革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独立性原则来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设计。具体实施时,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审计委员会模式来进行。首先应在董事会(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中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应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该部门应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具有较高的地位,其部门负责人由董事会(监事会)直接任命;再次,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实行派驻制,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受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直接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推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督促依法合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和对银行的经济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等,其人员的工资报酬、晋升福利均由总行决定。这样从总行到分行,逐级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上下相联,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
2、努力提高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素质的人员是高质量工作的保证。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审计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必备条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要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将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配备到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并通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待遇、公开招聘等灵活的用人机制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内部审计部门来,以扩大审计队伍,充实审计力量。
(2)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二是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专业及其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可采取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有定期脱岗学习、专家讲座、案例指导、经验交流以及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等;三是引入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掘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3)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和考核机制。商业银行应制定内部审计人员任用和考核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有建立内部审计的达标上岗制度或资格认证制度,只有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人,才能从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现有审计人员要进行培训和交流。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且考试合格后方能通过年检。
3、引入新的内部审计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机构众多且网点分散,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货币资金,并有权限进入客户的账户,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重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和评价,通过测试找寻银行内部控制的薄弱点或盲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审计。同时,在这个银行业风险日渐增多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注重从多方面分析和考察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紧紧围绕风险防范的目的来开展审计工作。
4、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今后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审计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计算机审计,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1)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保证数据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2)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条件,对银行业务实行再监督。可以编制计算机程序对有比例关系的项目(如贷款与利息收入、存款与利息支出、中间业务交易量与中间业务收入)进行计算,然后与实际记录进行比较,找出产生差异的记录。还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风险预警,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等;(3)逐步建立审计数据库,实施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并可以着手建立审计监督网络,与外部审计或政府审计协同运作,实现审计信息共享。
5、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注重拓展以下方面的内容和范围:一是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等。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发现创新业务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对策,使银行在保持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二是加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逐步将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三是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银行业务经营环节中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范围应从单纯的财务报表扩展至整个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从过去单纯对财务数字的准确性、日常经营的合法合规性扩展至兼顾一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责任和咨询功能。审计报告应从单纯的发表意见到提出管理建议,为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系统的业务培训,为业务部门提供改进其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咨询。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
(一)内审体系的独立性方面
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的欺诈行为,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且在全球设立了若干业务审计及内部审计中心,分别负责银行全球业务的审计和内部管理的审计,以保证银行内部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虽然近年来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对内部审计工作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措施,但依然没有摆脱原来专业银行的模式,缺乏独立性。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已经上市的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大部分都是向管理层负责而不是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部门既对本级行领导负责,又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在履行职责时,常常受到本级行领导干预。这样的内部审计模式使得审计部门与银行内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包括同级审计对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审计机构很难对由于行长的决策失误、违规所造成的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监督,内部审计人员的来源、工作经费、工作立场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被审计对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受到严重制约。
(二)内审职能和范围方面
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加并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内审部门把部分资源分配到影响全局、有碍组织发展的重大风险的前瞻性评价和风险揭示上,为董事会和高管层提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顾问服务,经常性地就风险管理、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沟通,倾听高管人员需求,探讨有效控制、改进治理的措施。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审计除了开展运营审计、财务审计、后续审计等传统工作外,还向公司高层提供咨询服务,揭示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前的风险,开展风险管理、内控知识教育等活动。
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数据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即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往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营活动事后的检查上,而对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重视不够,对非现场审计运用不够,审计的分析评价、咨询服务功能的发挥十分有限。
(三)内审技术方法方面
随着审计目标、内容和技术的发展,美英等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越来越注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现代化的审计方法体系为内部审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保障。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的运用使内部审计能够科学的安排审计频率和审计周期;网络和计算机等电子化风险控制手段的运用,确保了审计监控覆盖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促使其内部审计实现了审计方法的模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账目基础审计,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而不是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通行的风险基础审计,这就使得内部审计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造成审计时间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下。
(四)内审队伍整体素质方面
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内审人力资源架构已经从过去的“金字塔形”转变为“钻石型”,内审队伍主要由具有多专业领域技能和一定实践经验(5至10年以上)的人才组成。西方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并且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培养银行管理人才的基地。美国商业银行内审人员的普遍特征是素质高,能力强,绝大多数具有专业资格,会运用最专业的审计方法去进行审核。为吸引和留住这些专业的内审人员,银行提供高工资和培训机会。内审人员需要接受专业机构的外部培训和银行内部培训,同时还需要不断了解新的金融产品相关业务流程及其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中,大多是从会计、出纳、储蓄岗位调入,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和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技术含量高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的审计工作,内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国外的银行是5%;内审人员对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定位认识模糊。
二、启示和建议
(一)建立充分体现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制
商业银行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上市的进程中,要结合实际,建立充分体现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向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利和责任都应在银行正式的书面文件章程中作出规定。该章程应得到董事会的同意和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并传达给全行员工。章程内容应当包括确立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授权,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接触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内部审计部门的人事薪酬要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银行的经营责任,不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拟订和操作。审计人员的任务委派要经常轮换。
(二)建立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总行审计部领导全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地区大区审计机构。地区大区和分行审计机构直接向总行审计部负责,遵循下查一级的原则,避免审计覆盖面的重复,适当扩大总行审计部的规模。总行审计部可检查任一家分行,但审计内容和重点应着重于内控和风险评价,不能与地区大区分行审计机构交叉重复。这种组织模式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全行统一垂直管理,实现了对审计业务的统筹安排和审计资源的优化管理。
(三)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
要强调增值审计,突出服务理念。内部审计的范围应从单纯的财务报表扩展至整个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从过去单纯对财务数字的准确性、日常经营的合法合规性,扩展至兼顾一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责任和咨询功能。审计报告从单纯的发表意见到提出管理建议,为管理层和被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系统的业务培训,为业务部门提供改进其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咨询。针对管理控制的缺陷,进行评估,提出建议,促进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科学控制风险,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并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建立经常的沟通交流渠道,开展专项调研,研讨案例等,发挥审计的咨询和服务功能。
(四)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第一,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随着银行各项业务处理的集中化、网络化、电子化进程的全面实施,审计工作运用计算机采集和监测评价各项业务是非常迫切和现实的。要在目前组织开发“稽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审计监控及风险事件损失数据库,引进成熟的计算机审计辅助工具等技术手段,全面推行审计项目的非现场数据采集、排查和分析工作。第二,运用风险控制模型,做好重点防范工作。第三,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具有风险预警能力的非现场稽核系统,通过对日常业务数据的检测分析做出风险预报,然后进行现场的稽核检查,使稽核方式由过去的事后检查型向风险预警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对不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业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个案现象的非现场稽核,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将风险苗头、风险点、风险面实时通报给各分支机构。
(五)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首先,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和考核机制。商业银行应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用和考核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有建立内部审计的达标上岗制度或资格认证制度。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且考试合格后方能通过年检。要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再次,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
(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3
摘要: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金融机构在这一背景下纷纷开始重新审视金融秩序和自身的管理。而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面临激烈的全球竞争,如何提高自身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增强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作为我国最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对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银行也应该通过改进和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从而对经济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一、内部评级法概述
内部评级法,即IRB法,是指在满足某些最低条件和披露要求的前提下,得到监管当局允许的银行可以根据自己对风险要素的估计值决定对特定敞口的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方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在于,银行对于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评估值可作为计算资本计量要求的基本参数,即可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来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其优点是:使资本的计量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二、西方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发展情况
下面主要以美国、德国为例来探讨一下西方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经验。
1美国银行内部评价系统的基本情况
(1)美国各银行的评级由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和对贷款工具的风险评级两部分组成,并且都通过对“损失”的概念的定义来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等级数量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情况。美国银行信用评级是信贷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美国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
①评级主体。银行业务的组合是决定由谁评级的主要因素。通常对于以大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中,由专门的信贷人员进行评级。专门的信贷人员可以专一地认识分析风险,确保根据风险来评级,保持评级的一致性。而对于以中小企业等中级业务为主的银行,主要由业务经理进行评级,因为业务经理了解客户,可以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②评级审核。评级审核主要有三种,即:最终决定人员对评级结果进行检测,对不同类型业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贷款检查部门的不定期检查。此环节中,审核部门应该相互独立,相互牵制,以起到审核的效果。
2德国内部评级系统开发的经验
德国的储蓄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以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为主。中小银行单独开发内部评级系统非常困难,面临着客户历史违约数据缺乏,人力物力财力都跟不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国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联合开发。
三、我国银行业内部评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1我国银行业内部评级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1)制度层面存在的不足
制度平台是基础,一个好的内部评级系统首先要保证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发生偏差。公司治理机制的落后和流于形式,是实施IRB法的最大困难和根本原因。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不强,有些风险未纳入管理,有些风险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2)技术层面存在的不足
①内部评级法是建立在精确计量分析基础上的方法,因此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银行需要五年违约概率数据的积累,七年的特定违约损失率数据积累。而我国商业银行数据积累多在五年以下,根本达不到实施内部评级法所需的数据源。
②监管指标和监管技术体系都不够先进和完善等。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目前银行业尚不具备采用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和治理基础,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一样,银行内部风险治理水平达不到要求。
2加快内部评级建设的主要建议
(1)在整体层面上,加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市场意识,重视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建立。意识到在金融开放的环境下,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放贷观念和结构,优化经营结构。
(2)具体操作体系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规模较小的银行,可以由银监会或者银行协会等,起到组织作用,瞄准中小市场,联合开发,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促进市场流动性增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3)借鉴先进经验: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主要有:
①以数据管理为目标。加快数据整理工作,建议完整严格一直的数据管理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②重视运用IT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估模型。同时,重视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中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与启示 篇4
提升中间业务水平,对降低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外银行在中间业务统计、核算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不同统计、核算口径下,发展水平表现不同。产生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不同的监管政策和业务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国外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教训,得出一些促进国内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启示。
不同的统计、核算口径下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表现不同
(一)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核算口径有所不同
1、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非利息收入业务,其损益核算口径大于中资银行。国外银行所言中间业务是指非利息收入业务,其既包括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较少消耗资本业务,也包括衍生交易以及价差收入等表内外消耗资本业务,具有降低资本约束和应对利率市场化双重作用。其业务种类涉及表外衍生金融交易、资金交易、资本投资等内容,包含了价差收入和资本利得,其损益核算口径是: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含债券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汇兑损益+投资收益(剔除债券利息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国内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指收费业务,其收入主要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损益核算口径小于非利息收入。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统计分为结算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管理性中间业务等七类。从分类情况看,国内中间业务的实质是低资本消耗的收费性业务(除担保性中间业务面临信用风险属于资本消耗业务),其统计、核算并不涉及表外衍生金融交易、资金交易、资本投资等资本消耗业务内容,对应的损益核算口径是: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租赁收入)。
(二)不同口径比较下,中外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差距有所不同
1、按国外银行以非利息收入定义中间业务收入进行比较,中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具有较大差距。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000年至2010年平均基本保持在40%左右,而国内银行业在20%上下。
2、按国内中间业务口径比较,中外商业银行差距缩小。按国内中间业务收入核算口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主要项目,对比此项目中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国外在20%左右,国内银行在15%上下。
不同的监管政策和业务模式选择是产生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中外金融监管政策不同是中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从比较中不难看出,部分中资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与国外银行的差距已显著缩小,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的差距主要是投资收益、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其他非利息收入方面,其对应的业务主要是表外衍生金融交易、资金交易、资本投资等面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资本消耗业务。目前国外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款账户服务占16%、信托业务占11%、资产证券化占10%、交易业务占11%、投行占6%,资产管理业务、交易业务、投行业务合计占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近40%左右,国内平均不超过3%。西方银行交易业务方面除了利率、汇率产品外,在金融自由化、混业监管大背景下,交易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股票、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我国分业监管使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参与股票和商品交易,衍生品市场规模受限;资产管理方面,受分业监管限制,国内银行主要提供基于信贷和债券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难以提供跨市场套利的高收益产品;投行业务方面,受分业监管政策限制,国内银行主要从事债券承销业务,并受券商机构的竞争,同时不能从事股票承销和分销,而国外银行投行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股票承销和分销以及结构性产品融资服务。
同时,在分业监管的总体框架下,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处于试点阶段,国内股份制银行难以有效形成银行控股集团进行多元化综合经营或开展全能银行业务服务。国内只有中国银行凭国际化优势和特殊政策,建立银行控股集团开展综合经营,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29.93%,已接近国外银行水平。中国银行主要是利用其国际化优势,依托海外市场设立多元化综合经营平台,在香港和海外注册多家全资子公司,开展了投行业务、保险业务、投资业务、资产管理、租赁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子公司产生的非利息收入占并表后中国银行集团公司非利息收入的22%以上。
国外历史经验和数据也表明,监管政策是银行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于1933年制定了银行分业经营的《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案》,美国银行业在1934~1948年间非利息收入始终在20%以下;只是上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西方决策中渐处主流地位,推行汇率浮动制、利率市场化,在利差收窄压力和监管环境放宽作用下,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才得以逐步提高到20%以上;特别是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签署《现代金融服务法案》全面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解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限制,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突飞猛进,在21世纪前十年始终保持在40%以上,并在2003年达到43.8%的最高水平。
(二)零售型银行业务模式是提高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的重要因素
从国外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来源看,主要来自传统零售银行业务,基本收入结构是:存款账户服务费(主要是个人和对公结算、清算等账户服务费以及银行卡服务费,不消耗资本)一般占到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30~50%,而消耗资本的担保类及信用承诺类手续费收入仅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3-6%。
国内银行也遵循这个规律,储蓄存款和小企业存款占比超过30%的银行可视为零售型银行,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均达到零售型银行标准,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15-20%之间,已接近国外20%的水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的手续费及净佣金收入结构与国外银行趋于接近,差距缩小。其收入结构特征是:存款账户服务费(不消耗资本)占比高,担保类收入(由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传统表外业务产生,面临信用风险消耗资本)占比低。结算类及银行卡收入平均占37.81%,而担保及承诺类资本消耗收入平均仅占8.78%。
反之,国内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股份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低于15%,其收入结构特征是:存款账户服务费占比低,担保类收入占比高(由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传统表外业务产生,面临信用风险)。此外,国内以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采取息转费方式提高手续费收入,即将部分贷款利息收入转入咨询顾问费。因此,国内公司业务型银行中间业务直接和间接资本消耗并不低。其结算类及银行卡收入平均占比仅为16.64%;而担保及承诺类和财务顾问费等面临信用风险直接或间接资本消耗性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48.37%,其对降低银行资本约束的作用有限。(平均数不含中信银行数据,因其手续费及佣金占比虽然低于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但其打造零售银行方向坚定,发展迅速,收入结构已略优于其他上市银行)。
国外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未来交易类业务面临严厉监管约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监管新规要求更多衍生品在交易所交易,这将限制银行对“定制”衍生品收取溢价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业务出现萎缩,比如利润丰厚的“定制”衍生品业务;另一些业务则将彻底消失,比如银行在自有账户上进行的“自营交易”。与此同时英国提出银行业改革方案,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进行隔离,只有零售银行机构才可以吸纳个人及中小企业存款、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这些机构不得经营自营业务,不得进行衍生品交易(对冲零售风险的业务除外),不得向欧盟以外的客户提供服务,也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支付服务除外)。此外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提出金融交易税建议,未来可能将进一步压制获取资本利得的金融投机交易。因此,目前高盛集团、美国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士丹利和瑞士银行等金融产品交易巨头已开始裁员和实施成本削减计划。
(二)危机下公司金融业务中间业务受挫严重,但传统收费业务表现出较强抗风险性
例如,著名的国际银行花旗银行,2008年投行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56.3%,投行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2008年,花旗银行为高杠杆金融承诺冲销49亿美元坏账损失,导致当年公司业务条线亏损48.76亿美元;2008年,花旗银行贷款服务损失严重,损失17.31亿美元,主因是集团对抵押服务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花旗银行传统账户支票服务业务,丝毫未受金融危机影响,收入从2005年的9.9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1.34亿美元。
国外经验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启示
(一)可视环境、政策变化分阶段开展综合经营,逐步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根据国外历史经验,随着我国汇率弹性增强、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直接融资渠道增多,将导致利差收窄,为开展银行综合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创造了条件。虽然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监管模式,对衍生交易、跨境资本投机套利监管收紧,但西方银行总体混业监管综合经营的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能否回到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分业监管模式,有待观察。同时在我国总体分业监管的框架下,银行可以通过申请和监管部门审批,收购或出资设立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服务公司,以银行控股集团形式试点开展综合经营,目前这一趋势没有改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可视政策变化,分阶段布局,开展综合经营,应对我国逐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二)现阶段国内银行可努力提高低资本消耗中间业务,应对资本约束
国内外经验表明,基于客户账户服务管理的零售银行业务(包括个人业务和小企业业务)是提升商业银行手续费及净佣金占比水平,提高低资本消耗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途径。从国内外经验比较看,加强支付结算和融资、服务网络、风险转移等能力建设是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提高手续费收入的核心要素。
一是加强基于账户服务的支付结算业务。强化结算账户系统服务。锁定核心上下游客户进行结算服务营销,将单个孤立的账户管理变为网络群的账户管理,凭借快捷系统的时时到账结算服务,减少客户资金系统外循环,以此为基础提供上下游客户支付结算、企业资信调查、资金监管、融资等系统性服务,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创新传统结算业务模式,建立国内结算代理行制。与国际结算服务对接组合运用,实现内贸、外贸两个客户市场同本外币结算以及贸易融资服务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以求丰富结算服务内容,扩大结算服务规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开展资本市场支付结算服务,形成稳定的一般性存款与同业存款互换的双向回流机制,以有效对冲资本市场波动对银行流动性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打通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能够带动银行资本市场代理业务,提高理财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推动银行托管业务,进一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二是加强资本运营提高网络覆盖和细分市场,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基础。提高机构网络覆盖可有一定资本实力支撑。为此,可在通过资本市场和金融债券市场补充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同时,建立并购基金,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同业机构的股权投资,可考虑以吸收合并股权交换等方式实现同业并购,利用资本营运低成本扩张优势,快速实现银行机构网络的区域覆盖。
同时,银行可考虑引入具有广泛分销网络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利用其分销网络销售银行产品。对此可借鉴国外银行案例,例如西班牙国际银行通过公私链式联动模式,以开发11万户经销商(汽车经销商及其销售点)为基础,延伸开发和扩大零售银行业务客户,搭配销售信用卡、消费贷款等产品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此为鉴国内商业银行可考虑通过引入战略投资或开展战略合作,借助于公私链式联动模式,延伸零售网络对个人和小企业的服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此外,可细分市场,通过贸易融资类产品、网点就地服务等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方式,采取价格风险筛选甄别逆向选择利率、缩小经营活动半径、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风险防控措施,适度提高小客户业务量比重,提升零售银行业务整体规模。为提升中间业务打下基础。
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及启示 篇5
摘要:本文在对网络银行定义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数字经济大潮中的西方网络银行发展的三种战略,并给出了相应的启示,以期对我国网络银行业的发展起到前瞻性的作用。
199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打开了他的“虚似之门”,它标志着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同时对具有3历史的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究竟什么是网络银行?是否一家拥有互联网网址和网页,但是其中只有24家被《在线银行报告》(Online Banking Report)列为“真正的.网络银行”,因为只有在这24家银行的网站上客户才可以查询帐户余额、划拨款项和支付帐单;而更多的网站只是提供银行的历史资料、业务情况等信息,而没有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美国最著名的网络银行咨询公司高莫斯(Gomez)要求在线银行至少提供以下五种业务中的一种才具有进入网络银行评价体系的资格:网上支票帐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信货。笔者认为网络银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网络银行(Netbank of Internet Bank)又可称为纯网络银行(Internet-Only Bank)是指没有分支银行或自己的自动柜员机(ATMS),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提供以五种服务中至少一种的金融机构。广义网络银行则包括纯网络银行、电子分行(E-Branch)和远程银行(Remote-Bank)。电子分行是指在同时拥有“实体”分支机构的银行中仅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远程银行是指同时拥有ATMS、电话、专有的家用计算机软件和纯网络银行的金融机构。本文所指的“网络银行”适用广义的网络银行定义,而对狭义的网络银行则用“纯网络银行”表示。
自首家纯网络银行开业以来,其数目就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在末可进行交易的金融网站有103个,到10月这个数字达到350个;到19末已经跃升至1300个。根据美国Gartner Groups Dataquest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49%的美国家庭拥有家用计算机,37%的家庭能够并且已经接入互联网;到,这两个数字有望分别达到65%和58%。它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冉,截止年末,约有
700万个家庭是通过家用计算机获得银行金融服务的,这些家庭占到美国家庭总数的7%左右;在底,约有1830万个家庭会这样做,而且几乎全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意味着每年的增幅将达到41%。同时,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吉姆;库伯逊指出,1998年通过非网络银行分行进行交易的业务量下降 了三分之一。“”无论如何,趋势是明显的,网络银行将凭借存款利息高和实时方便、捷成本低、功能多的24小时服务获得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其自身数目也在迅速增长,成为未来银行业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许网络银行的产生将彻底改变只有金融“恐龙”才能垄断银行业务的历史。据《在线银行报告》提到的133家真正的网络银行“中,就资产而言,有109家未能齐身于美国最大的100家银行之列。下面将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分为大银行发展战略、社区银行发展战略和纯网络银行发展战略三部分进行分析。
一、大银行的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对于大银行而言,网络银行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事业部或者是银团控股的子公司,成为其发展新客户和稳定老客户的手段。实践申,这些虚拟机构几乎总是比大银行中其它部门发展得快、以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银行 蒙特利尔银行为例:19,该行拥有3・4万名员工,1250个分支机构和700万名顾客。10月,该行设立了名为Mbanx的网络银行,并预测在5年内其网络银行的客户会达到1亿以上。 大银行在开发网络银行业务时有两种发展战略:一是收购现有的纯网络银行;二是组建自己的网络银行分支机构。
1、收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6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演变的比较与影响
【摘 要】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曾经有过相似,但也隐藏着分歧。由于古希腊完成了向形而上学的转变,中国则没有形成希腊式形而上学,使中西方自然观分道扬镳了。分道扬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科学文化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 自然观 形而上学 努斯 农耕经济 天人合一 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总看法。包括人们对于自然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一定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下形成,又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历史产生影响。中国的春秋战国与西方的古典希腊同处于上古文明的的辉煌时期,那个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苏格拉底前的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有相似之处,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进入形而上学时代,而中国则没有完成这种转变,中西方自然观终于出现了分道扬镳,这些分道扬镳一直影响了中西方两千多年的文明进程,面对近现代中西方科学文化差距,我们有必要反思分道扬镳的原因与影响。 1 中西方早期自然观的似与非似 1.1 “混沌”“始基”“努斯” 静观自然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的特征。人类早期自然观都是受巫术图腾与神话影响发展而来,巫术图腾是原始人的初级宗教,也是人类直观自然的初级形式,之后人类用神话形式阐述自己的自然观。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形成了人类最早的自然哲学,中国的哲学自然观虽然先天不足,但在探究自然根源方面,中西方早期自然观都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特征。 “混沌”是万物之先的原始状态。最早都出现在各自神话中,希腊创世神话体现在公元前8世纪-7世纪赫西俄德《神谱》,混沌神名为卡俄斯,生地母该亚,该亚又生天神乌拉诺斯。该亚与儿子乌拉诺斯结合,生了十二提坦神。中国神话则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之后的老子用中国人的思辨阐述宇宙起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可见中西方认识具有相同。不同之处:西方神话谱系分明,因果清晰,神具人性;中国神话比较凌乱,神非人性。 “始基”是思考本原的直观取象。把世界本原直观为某种具体物质,是中西方早期自然观共同特征。古希腊最早科学家与哲学家泰勒斯说是“水”,阿纳克西曼德说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说是“气”,毕达哥拉斯说是“数”,赫拉克利特说是永恒运动的“活火”,阿那克萨戈拉说“种子”,德谟克利特说是“原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创立了物质结构学说,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在虚空中自动,他把苏格拉底前的自然哲学推向顶峰。中国的《尚书・洪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五行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关系,使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汉代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精于数的毕达哥拉斯的与致力道的老子,他们在对数的认识都是一生二、二生三。不同之处:西方自然观发展到基本粒子的物质结构思想, 中国停留在整体意象综合阶段;西方人对自然要刨根问底,而中国古人则不求甚解。所以李约瑟说: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避开了本体,而抓住了关系。 “努斯”潜伏着分道扬镳根源。希腊人普遍信奉“努斯”(心灵或精神实体),泰勒斯就是确信“万物有灵”而观天。“努斯”是做为整个世界的外在的精神推动力量,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奴斯”安排的。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引申为:“逻各斯”,在德谟克利特那里表现为“必然性”。“奴斯”做为为理性精神实体,也影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使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为形而上学形态。中国人心中的道的作用类似努斯,但没有像西方的努斯具有最高本体的一元神特征,华夏民族延续原始图腾的自然崇拜特征,使人缺乏对外在精神的追求,表现为信仰匮乏、鬼仙崇拜,也影响到理性与科学的发展。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 希腊神话的体系性与思辨精神已经具有哲学胚胎特征,特别是神灵创造、人性至上、理性原则、英雄主义被后来的哲学所继承。中国神话有些杂乱无章,难以产生深远影响。做为中国哲学发源的《易经》与《道德经》难以延续中国神话的神灵论,只能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起源,《易传》:“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方“努斯”后来发展为上帝或精神实体,激励人们对自然的探索。老子的道既是起源,又是逻各斯,又没有脱离形而下世界,模糊特征使普通人难以把握,但明确提出人法自然观念,代表着中国人天人观念。 中国人古人是把世界分为人与自然两类实体,天人关系是不平等的,自然至上,人要顺从自然。西方人那里,人与自然都是被神灵所创造 自然并不神圣,这种思想被笛卡尔表述为心物平行的二元论,看得见是二实体,实质是三种实体,还有创造心与物的万能的最高实体,这样观念一直贯穿在自古至今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三种世界实体不同于中国的两种实体,那里人的认识也就表现为三种形式:感性、理性、信仰或灵性。信仰追求终极,理性代表真理,感性象征意见。按照神学目的论,自然可以被人认识,也可以被人利用,这样就激发着人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由此也就促进了西方科学与生产的突破发展。中国哲人思想则不同,自然是神圣的。天不像西方是人间彼岸的终极推动,而是在人间此岸可以被人感应,天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世人,人在自然面前应该是无为的,虽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并不代表儒家主流思想。董仲舒直接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 两种认知体系各有短长,西方征服自然使社会进步,对自然的破坏也产生新的忧患。中国倾向于顺从自然,虽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有几分得意,也阻碍着科学与文明进步的脚步,而且科学落后状态下对自然破坏程度更大。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面临着新的调整。 2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分道扬镳 2.1 分道扬镳的标志 中西方的早期自然观曾经多有相似,向前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形而上学的确立与选择,谁能创立这种体系,谁就会率先进入科学时代。我说的形而上学不是指与辩证法相对应的概念,而是词源原始用法。形而上学一词源自希腊语“超越自然”的学问,指不是直接依靠感知得到答案,而是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探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方法。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第一哲学,对应于中国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区别于具体的器的抽象化的一般法则。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定理化、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方法基本分为理性与实验两大类。形而上学则是理性方法的基本形式,也是近代实验方法产生之前的主要科学方法。 进步离不开反思,正是希腊自然观的自我批判与反思,才得以创立苏格拉底之后的形而上学。早期自然哲学主要依靠感觉认识世界,对感觉的怀疑与批判开始,始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他认为存在是永恒的,不会为感觉所认识,从感觉出发只能得到假象或意见,从理性出发才能得到知识或真理。他认为“思想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样思想激励人们去探索存在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与德谟克利特都坚持感觉产生意见与理性产生真理的思想,表明希腊自然哲学进入反思阶段,苏格拉底则直接吸收了巴门尼德这一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反思认识能力问题,柏拉图更是用理念建立了理性主义体系,并把哲学理性与数学理性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则通过对老师柏拉图的修正,用四因说与一系列范畴完善形而上学体系,认为自然界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构成物质,形式是事物目的的根源,他所创立逻辑学为人类科学提供了理性思维工具。这样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基本完成了古代形而上学的建构。 依赖于农耕经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根深蒂固,比希腊人更相信感官与经验,怀疑感官以外的存在,倾向于眼见为实。主客体不分化的认识特征表现为,不喜欢探索感觉以外的本质,而是倾向于自省内求,孟子主张“尽心知性知天”,韩非子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认识特征重在感觉。行重于知是中国人的认知特点,都是与重感觉认识相关。除了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比亚里士多德稍晚些论述个别与一般的差异。,但名家思想不足以影响后来儒家一统天下的中国社会。老子的知不知尚矣的思想。虽然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自认为无知聪明,但道家思想历史作用也不能与儒家相比;荀子“缘天官,征知”“解蔽”,看到感觉认识的`局限性,不代表儒家的主流思想。缺乏古希腊那样对感觉认识的彻底反思,中国古代就不能产生崇尚抽象与一般性的形而上学。做为形而上学思维工具的逻辑学来看,墨家有自己的不次于于西方的推论技巧,但不重法式与公理,缺乏演绎推理,不能形成独立的逻辑体系。这样追求普遍性法则的形而上学就难以在古代中国建立,中西方自然观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2.2 分道扬镳的原因 (1)信仰:人类原始宗教的早期形式影响文明的发展,最早是自然图腾与祖先图腾,其他民族一般都经过图腾自然物的多神崇拜到文明社会一神教,神已摆脱自然物象征,中国人仍然延续自然图腾与祖先图腾,龙就是自然物组合延续至今,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重,也是中国原始宗教的特点,根源也是与地理因素有关 ,得天独厚的农耕优势,有利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和氏族组织形式。神龙崇拜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祖先为家,神龙为国,国是家的延伸,家长制到君主制,君权神授,集祖先崇拜与自然图腾于一身。一神教的产生有利于人们追求形而上世界,反思感觉世界。缺乏者就容易相信感觉世界。希腊宗教传统中,自然界是充满灵魂。做为人类最早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泰勒斯,也是是哲学史最早的物活论者,认为万物充满神灵,如人的灵魂对身体的控制。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无还是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都以这种自然灵魂做为最终根源。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近代唯理论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的绝对实体,也影响到近现代科学。 (2)地理:一方面,大河灌溉的农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条件。农业经济靠天吃饭,由此产生天人合一与顺从自然观念 人们重视可见世界而不是理性。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也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与此适应的祖先崇拜与君权之上,也遏制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封建社会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与漫长,与其优厚农耕条件有关。封建专制社会中,理性难以生长。另一方面,中国地理封闭状态,使华夏文明得以独立发展。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可以入侵中原,但他们难以对抗以定居农业为根基的悠久的华夏文明。四周的海洋、山脉、沙漠,阻挡地了诸多地跨欧亚非强国的侵入,但也使我们难以吸收遥远的其它世界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地理条件,古希腊山脊贫乏,土地稀少,人口集中,不具有优厚的农耕经济条件,也就较少依赖对自然的直观。众多城邦国家经济贸易活跃,有利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海洋性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其他文明精华,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文化等,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多元文明融合体。虽然农耕文明条件不佳,但内部的活跃交流与外部的多元开放,为希腊理性思想提供有利条件。 (3)制度:大河灌溉的广阔平原,与集权制度相得益彰,从大禹治水就显像出灌溉农业与统一集权的结合。专制制度的权威,统治者伦理道德观,都压制着理性,排斥着知识。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更是使知识分子难以独立,知识不被重视的历史传统由来已久。古希腊是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发源地,民主制度有利于人们追求知识,知识分子能够相对独立探索,哲学王的思想深入人心。亚历山大大帝被狄奥根尼斥退的事例,说明希腊人对知识的尊重。 (4)文字:中国文字沿袭原始象形体系,与封闭农耕文明有关。没有文法(词类、单复数、时态、词根、主宾格)偏于意象,含糊费解,经常靠感悟领会,不利于表达逻辑思维,以至于近代许多吸收西方词汇需要借助于日文。书写繁琐,文言远离口语, 不利于多数人掌握。逻辑的细胞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概念,仅仅依靠意象是无法把握的,所以汉字的意象特征存在不利因素,也影响着理性思维。腓尼基字母在3500多年前产生后就几乎被全世界所接受,书写容易、重注文法、便于掌握。 希腊文字是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改造发展的,古希腊文字注重概念的明确性与结论可证性,我们现在应用的许多科学概念都源于古希腊,足见希腊人重视形而上学。 2.3 分道扬镳的影响 (1)科学: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转变,也是人类从感觉直观向理性科学的飞跃,因为科学创立的确需要一般性抽象,需要概念推理的逻辑体系。有了这样的历史飞跃,古希腊那里才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科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形而上学与近代的实验科学结合,才产生近代科学。中国的形而上学的缺乏,就忽视理论性,注重实用性。尽管有四大发明,仍然属于技术领先。内河灌溉的农耕优势使中国古代在数的测量、天文观测与仪器制造等走在世界前列,缺乏逻辑公理与抽象符号,始终没有形成数学、天文学。《墨经》分析众多物理、逻辑、几何现象,缺乏公理也无法形成物理学。只有《黄帝内经》与中医学另外,把中国哲理思辩与取类比象方法融为一体,建立于“阴阳五行、脉象、藏象学说基础上。中国人顺从自然的观念,以及重于伦理秩序道德,也不利于探索自然本质与规律。注重经验和感觉,也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文化:精神追求。形而上学的特征在于超越感觉的具体,达到一般性抽象,使主观与客观符合,这是西方从巴门尼德就开始明确的认识真理的道路,对理性的尊崇激励着众多西方的思想家科学家,如苏格拉底、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布鲁诺,追求知识献身精神。中国人则重伦理,道德判断与内省意识也是与感觉相联系,忽视感觉之外世界的追求,包括终极世界的信仰,重视世俗人生,容易导致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流行泛,知足常乐、不求进取,或急功近利,情绪浮躁,都与形而上学精神缺乏相关。 (3)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有利于主客体分化,超越感觉认识本质、缺乏者容易思维模糊性,以感觉经验判断事物,缺乏对本质把握,经常可见的是,感觉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结论不依靠逻辑论证,用不完全归纳做肯定或否定判断。 (4)文人趋向:形而上学是影响西方人对知识追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知识分子是以独立追求知识和批评现实为特征,西方文人也就更具知识分子特征。中国文人现象的出现,虽然与社会经济政治有关,但与形而上学先天不足也有关系,历史文人们更多不是追求知识,而是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意识,或者吟诗作赋感悟传统,或者遁入超脱的无为之道。 (5)契约精神:形而上学有利于人们对一般法则的敬畏,民主与法制社会正是建立在对普遍性原则的敬畏基础之上,从苏格拉底服从契约而殉道开始,西方人就有尊崇契约的习惯。缺乏对普遍性原则的尊崇与服从,就会助长世俗权力。新文化运动曾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但中国人缺乏对形而上精神的尊崇传统,百年的努力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苏格拉底之前的西方古代自然观都处于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差异,西方建立形而上学体系,使西方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而中国缺乏向形而上学的飞跃,中西方自然观开始分道扬镳。这次分道扬镳对中西方各自科学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形而上学推动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缺乏形而上学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面对如此现实,我们有必要反思形而上学的缺乏,倡导科学理性精神,以推动中国工业化过程,而不应该追逐西方上一世纪曾兴起的反形而上学的非理性思潮,因为他们经过了形而上学推动科学发展,我们则是面临科学发展不足的挑战,只有别无选择地发展理性。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务印书馆,1977-01. [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12.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08.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7
关键词:转移支付,分税制,一般性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
我国自实行了分税制的税制改革后, 税收制度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而, 国家财政制度从整体上来说发展并不平衡。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 分税体制如要长期稳定运行, 必须加以配套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被忽视, 从何处入手加快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国内的研究较少。
一、与外国比较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当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进行比较,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转移支付名实不符
首先, 一般补助的规模过小。在国外的转移支付制度中, 一般补助处于基础地位, 通常有50%以上的水平。而在中国, 据2008年财政部统计, 一般8696.49亿元, 仅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6.6%, 但在扣除税收返还和超收奖励后, 真正起到平衡地区财力不均的资金就变得非常有限。
其次, 一般补助的项目过多, 在财政部的《2009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中70%左右的转移支付项目是在过去特定时期形成的, 后来并不随着经济情况好转而取消, 反而形成现在固定的基数补助, 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 真正具有均衡地区财力价值的一般补助资金由于受到这些“伪补助”的分化, 增长速度变得很慢, 作用受到限制。
最后, 中国的专项补助项目数量巨大且管理办法不明。2005年时做过统计, 约有41项内容交叉重复, 涉及资金156.37亿元;有65项没有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公开, 涉及资金705.89亿元, 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20%。按项目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有71项, 具体分配到44149个项目上, 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8825个。其实专项转移支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补助项目与部门挂钩, 以致越补越多, 越补越杂, 而且资金使用绩效变得越来越低。单从建立转移支付法律来看, 难度很大。从西方近些年的经验来看, 以英国为例, 根据英国法律规定, 中央财政对地区、郡、区的转移支付可分为专项补助和地方补助两种。专项补助要求地方政府用于专门项目, 如城市公共设施, 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补助约占全部转移支付支出的10%。地方补助又称地方收支差额补助, 是根据中央核定的地方总支出和地方税收入的差额进行补助, 其约占全国转移支付支出的90%。并且地方收支差额补助的计算有严格的核定公式:
收入支出转移额=标准支出评估值-营业房产税-市政税
标准支出评估值=事业考核项目×单位成本±地区费用调整
虽然英国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数量不多, 但在管理上严格把关, 基本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了确定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全国在此项目上的公共服务能否达到均等化, 英国采用了因素分配法, 具体是三项步骤, 即收集资料, 设计计算公式和评价公式。有些学者认为, 将这种与转移支付制度相配套的核定方法法律化, 并长期贯彻执行, 正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二) 我国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不高, 资金绩效较低
我们知道, 转移支付主要采用上对下补助的方式, 这就有一个上下透明的问题。如果转移支付资金是透明的, 那么市县基层政府就可以在年初将它们列入预算, 并及时组织实施, 按计划完成项目, 并及早发挥作用。但如果专项补助的项目是不透明的, 基层政府就只能被动的观望等待, 一旦项目下达, 则往往因错过了有利时机而难以实施, 或者为完成预算而形成“年终突击花钱”。例如, 国内某公安局年底为单位领导购置ipod当作U盘使用, 立刻轰动全国。在我国,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不透明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在全国人大通过预算草案后才陆续分配和下达, 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在下半年才能视中央财政状况陆续下达。这就带来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可以说, 财政制度上的这种弊病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 迫切需要改革。
为避免这点, 西方国家往往采用《财政体制法》或《转移支付法》的这样一种法律形式, 公布今后几年内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的主要方式, 项目和数额, 以提高地方政府的预算透明度。以德国为例, 政府将财政关系的主要框架写入宪法, 《德国财政平衡法》明确了联邦与州以及州与州之间的税收分配、各联邦州之间的财政平衡、增值税分配和财政平衡的实施与结算的主要内容, 这就使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更加规范和透明。
二、关于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规范转移支付的统计方法, 明确各地转移支付的实际情况
将税收返还、超收奖励以及上下级财政之间的预算借款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栏目中去除。关于超收奖励, 上文刚刚已经谈过, 那么税收返还和预算借款又是怎么回事?先看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随分税制改革中出现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而出现的名目, 是指由中央代收后将属于地方的部分返还给地方。那么这里就存在问题:本文在开头曾经提到转移支付的“三性”中最重要的产权上的无偿性, 那么税收返还作为地方在分税制中本应属于自身的收入, 是显然不符合这种性质的。而上下级财政之间的预算借款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有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具有季节性, 一旦在财政收入较少的月份发生较大的财政支出, 就容易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由于预算借款必须偿还, 因此也与转移支付的性质不符。
(二) 精简转移支付项目, 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
应当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地区作用, 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基本支出数额, 通过实地调查统计 (比如政府统计部门与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的方法取消在以前特定时期所形成的转移支付, 就可以相应地扩大对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转移支付, 使其财力需求与财力供给相适应。鉴于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大, 种类多的特点, 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的方法可以采用地区整合法或种类整合法。即可以按照各省所需的专项转移支付分别归入各省的转移支付中并根据各省发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或者将专项转移支付按照种类或者相似点大小加以归类, 每类专项转移支付再列出各省所支数额, 这样也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各省专项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
(三) 尝试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不仅在救灾、水源和生态保护方面, 而且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建设, 也需要各省级甚至各市级政府通力合作。在5·12汶川大地震后, 全国各省份对四川进行了有效的专项救济帮扶, 在最短时间内减少了人民财产损失, 取得了成效。而与此相反的是, 2005年黑龙江扎龙湿地的荒火事件就是某一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给其他辖区带来成本的例子:原因是乌裕尔河上游的某些地方政府修建了多数取水工程, 使扎龙湿地水源断绝著名的“丹顶鹤故乡”变成了无鸟栖息之地, 竟至发生火灾。为了挽救“地球之肾”, 最后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协商共同筹资300万给扎龙湿地人工补水, 才初步还它原貌。所以说, 辖区外溢效应会造成免费搭车现象, 难道非要上级政府出面干涉才能纠正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完全可以通过有关地方政府之间达成合作协议, 利用转移支付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 沿海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 即制造业加工业企业招募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其实也可以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 沿海制造业加工业的工人主要来自中西部省份, 而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 难以对技工教育加大投资规模。如果沿海省份与中西部省份建立旨在促进技工供给的专项转移支付, 那么相信随着中西部省份技工供给数量的提高, 技工供需会逐渐平衡, “用工荒”会逐步缓解。
参考文献
[1]、蒋洪, 朱萍.公共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哈维·S.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8
关键词:内审;同级监督;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55-03
“同级监督”和“下查一级”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式。两种审计方式自1999年人民银行设立内审部门以来广为运用,成效显著。但是两者在审计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下查一级”轻“同级监督”的现象,如何运用好两种审计方式,提升整体内审效果,完全释放同级监督审计空间,对当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两种审计方式的比较
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审计方式分别从纵横两方面构成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为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提供审计服务。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共同归属于上级内审部门的业务指导,在遵守内审工作制度、执业规范和程序操作方面有着相同的审计标准,对审计工作的综合评价和衡量尺度基本相同,适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实施审计项目时,往往是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两种审计方式双管齐下,分别在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效果等方面相互补充,有利于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审计对象不同。同级监督的被审计对象为本单位的业务及管理情况,下查一级的审计对象为本单位下属机构的业务活动。同级监督审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平行对等关系,而下查一级的审计双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
2审计服务范围及重点不同。同级监督在审计连续性、时效性、全面性方面明显比下查一级审计方式提供的审计服务功能更加齐全。下查一级审计内容的选择比较注重当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突击性和临时性工作。同级监督更加专注于日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等内容,提供的审计服务比审计监督多,而下查一级审计方式则相反,审计监督多于审计服务。
3产生的审计结果有差距。同级监督审计方式在审计覆盖面上没有下查一级广泛,在确定被审计对象方面可选择性不强。下查一级选择的被审计对象相对较多,审计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性,能够反映整体状况,同级监督的审计结果存在局限性,审计结果缺乏说服力。
4审计效力有强弱之分。下查一级审计方式较同级监督具有较高的强制性、约束力以及规范性,因为审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下查一级在审计力度、深度和广度上比同级监督明显。审计手段的运用上,下查一级审计方式较同级监督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于审计成果的运用,下查一级的审计结论及处理建议一般受重视程度较高。审计处理程度较重,审计结果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执行力明显强于同级监督。
开展审计活动时的优劣共点各异。
同级审计监督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与实际工作情况紧密结合。因为同级监督的审计主体与客体处于同一个工作环境,对具体情况比较了解,掌握的审计信息较充分,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2)同级监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连续性。同级监督作用发挥得好,能够充当领导决策的得力参谋。同级审计在日常监督方面担负着核心和枢纽作用。(3)同级监督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地发挥审计职能。(4)同级审计监督成本相对较低。而该方式的缺点则主要是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不强;审计受干扰因素较多:审计人力资源匮乏,审计组成员配备不充分。
下查一级审计方式的主要优点体现在:(1)审计力度大。下查一级审计是对所属分支机构的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存在着绝对的领导关系和利益制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无需考虑自身利益冲突,严格执行审计规程,加大审计力度,对审计对象形成一定的威慑力。(2)审计质量高。由于下查一级在审计对象选择、审计尺度的掌握、审计手段的运用、审计资源的供给等方面具有优势,审计成果能够综合反映事实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实施决策提供足够审计信息,不会导致决策失误。(3)审计影响大。下查一级审计牵涉范围广,一般与当前人民银行的重点工作有密切关联,有时能够体现出短期内的政策走向。审计结果能够引起高层领导和决策部门的重视,处罚力度大,影响深远。其缺点是:一是审计连贯性不强。无法对审计对象实施连续跟踪审计监督。现场审计结束后,对于审计整改措施落实,不能做到及时监测,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迅速了解,审计过程阶段性特征明显。二是审计信息不充分。现场审计前,审计调查工作一般做得不够,对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够彻底,审计过程基本是对照审计方案进行,对审计对象缺乏针对性。三是审计资源耗费较多。下查一级审计需要抽调人力、物力,消耗一定的财力,不仅对被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而且对被抽调审计人员的工作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若不能实现预期审计目标,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二、两种内审方式实践运用分析
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基本采取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的方式,纵观近年来人民银行开展的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审计方式的选用上存在着不平衡,有着明显重“下查一级”轻“同级监督”的倾向。下面以江苏省盐城市中心支行近3年开展的审计项目为例。虽不完全具有代表性,但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同级审计监督的一些现状。
(一)两种监督方式安排不够均衡
从内审部门实施的审计项目来看,选用同级监督明显比下查一级要少,实施审计偏向采取下查一级审计。2005年至2007年,盐城市中心支行共卖施32个审计项目,其中同级监督项目11个,下查一级项目21个,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项目分别占项目总数的34.4%和65.6%,下查一级项目比同级监督多10个,是同级监督项目的200%。
(二)同级审计监督的投入不够多
目前,人民银行分支行实施同级监督投入的审计工作日明显偏少,存在审计工作量不足的现象。2005年至2007年累计投入现场审计工作日999个,其中同级监督项目232个、下查一级项目767个,分别占审计工作总量的23.2%和76.8%。比同级监督平均每个项目多投入15.4个审计工作日,多投入的比率为73%。
(三)两种监督方式处理结果不同
根据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规定,同级监督对于审计结果一般以《内审意见书》的形式,而下查一级审计一般采用《内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
两者内审部门所处位置不一样所决定的。对于同级监督的内审结果,利用率不高,审计成果转化比较困难,同级监督项目形式重于实质,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同级监督结果不够理想
同级审计监督相比下查一级审计,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审计效果,主要体现在发现审计问题方面。一是问题数量少;--是问题质量不高,基本是一些规范性方面的小问题,审计发现缺乏深度。2005年至2007年,盐城市中心支行通过现场审计累计发现253个审计问题,其中同级监督发现问题51个、下查一级发现问题202个,分别占问题总数的20.2%和79.8%。从单个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数来看,下查一级项目平均问题数为9.6个,比同级监督多5个,较同级监督多出109%。
(五)同级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同级审计监督实际运用范围不够宽,监督面比较狭窄,同级监督自身固有的优势和功能得不到完全释放。日常同级审计监督过分重视制度性审计,习惯对照制度的框框和条条进行“对号入座”或“现炒现卖”,忽视一些风险性的问题和效益性的问题;在开展审计咨询、审计评价和审计论证等方面,同级审计监督方式没有能够派上大用场,仍然停留在一些常规检查方面,缺乏较强的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协助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
三、加强中央银行同级审计监督的几点建议
(一)制度先行,确保同级监督职能发挥
目前人民银行县级支行的监督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监督模式进行了重新设置。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也应适时做出修订,其中针对县级支行的审计监督、同级审计范围以及处理权限等内容要作相应调整或明确规定,增加内部审计职责中除监督检查功能以外的审计咨询、论证、评价等审计服务职能。增加对内审项目资金、审计人员、审计软硬件工作环境等审计资源配备方面专门条款,增加对审计人员考核奖励的特别条款。
(二)理顺关系,推进内审工作体制改革
根据内审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顺应当前加强风险管理形势。改变当前内审工作组织体制、领导体制、报告体制,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各级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一把手”行长为主任,经常听取内审工作报告、评价和审计建议;上级行在内审项目计划和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同级审计监督计划,合理布局审计结构,增大同级监督的覆盖面和频;尝试采取中心支行内审人员派驻制、实行区域审计工作负责制、上级行派员参与同级监督、同级监督结论转报上级业务职能部门等形式,将同级监督与下查一级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三)加大考核,提高同级审计监督质量
建立同级监督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同级监督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制定专门针对同级监督审计项目的考核办法。区别于下查一级审计项目,将内审项目评比放在同等审计环境下,改变以往下查一级审计经常获得优秀项目的局面,鼓励内审人员大力开展同级审计监督。
(四)整合资源,加强同级审计监督力度
集中整合内审人力资源,深化内审层次和内审工作深度;设立专项审计监督资金,提供财力保障。积极为内审同级监督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措施,将单位内部的审计、监察、人事、会计财务、科技、办公室和安全保卫等具有完全或部分同级监督职能的力量进行有机组合,在职能分配、工作方式、协调协作机制和同级监督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发挥同级监督整体优势。
(五)培训人才,提高同级监督人员素质
重视和加强对内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同级监督技能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推行内审岗位准入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准入门槛,挑选有具体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到内审岗位:坚持内审同级监督以人为本原则,将内审部门建成人才培养、人才输送基地;实行内审人员分级管理。推动内审人员审计级别和审计成果挂钩,报酬奖励、职务晋升与审计级别挂钩。
(六)改进方式,提升同级审计监督效果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推荐阅读:
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整合观06-09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11-10
中西方比较07-17
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源头政治理念之比较06-03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06-01
中西方艺术比较论文08-16
中西方园林艺术比较09-08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10-11
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09-12
中西方文化比较之婚礼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