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

2024-10-11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共4篇)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 篇1

民族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 它反映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 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不同宗教, 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节日, 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接受,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 讨论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 语言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增进中西方之间的沟通, 同时有助于人们在对洋节多一份宽容的同时, 对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我们也要对不同节日和文化进行传承、创新、认同和尊重。

一、中西方节日比较

1. 春节与圣诞节

在中国,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开端, 庆祝春天的到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春节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只是从1913年才开始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年”。传说太古时代有一个叫“年”的怪兽, 头上长着触角, 凶残无比, 每到寒气将尽, 新春快来之时, 就要出来残害人畜, 毁坏家园。人们为了防御它, 就聚到一起, 利用“年”怕红怕响的特点, 用贴春联, 放爆竹的办法把它吓走。每到大年三十, 无论城乡, 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和威武的门神, 春联、门神是用来辟除不祥和保护一家安全的, 它们源远流长。在春节这一天, 传统的习俗是进行大扫除, 将陈旧的和不好的事情清除, 迎接崭新吉祥的新一年。春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了, 又叫团圆饭, 预示着祥和与幸福。除夕之夜, 人们大多会守岁, 家人聚在一起畅谈、欣赏春晚, 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正月初一, 新年来到, 人们开门燃放炮竹, 俗称“开门炮”。吃过早饭, 人们要相互拜年、祝福, 共贺新春。庆祝春节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 每逢春节, 人们总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在西方国家,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快乐的宗教性节日, 是基督徒庆祝基督教创始人基督出生的日子, 爱、家庭和归属感是重要的主题。《圣经》上说, 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胎人间, 在人间生活, 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 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在西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和春节一样, 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一般来说, 在圣诞节时, 人们要装扮圣诞树, 互赠圣诞卡, 吃圣诞大餐, 给小孩子送圣诞礼物。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 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 共进节日美餐。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了。据说圣诞老人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 名叫圣尼古拉, 死后被尊为圣徒, 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 由烟囱进入各家, 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所以, 西方人过圣诞节时, 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 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 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春节与圣诞两者不同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作为各自节日文化中的领军, 春节与圣诞有着相同的地方。节日文化不仅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窗口, 更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这就是对幸福的企盼, 对仁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

2. 七夕与情人节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中国, 人们庆祝中国式的情人节, 即“七夕”。相传,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 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 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 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 摆上时令瓜果, 朝天祭拜, 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 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 所以,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 夜深人静时刻, 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西方, 2月14日的情人节起源于罗马。传说公元三世纪时, 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离暴君的宫殿不远, 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 男女老幼, 不论贫富贵贱, 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 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 聆听瓦伦丁的祈祷。这一时期, 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 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 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 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 甚至连已订了婚的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 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 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 十传百, 很多人来到这里, 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中。他暴跳如雷, 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 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 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为了纪念瓦伦丁, 后来人们把2月14日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现在西方情人节已发展成恋人之间的节日, 为了表达彼此之间浓浓的爱意, 在这一天, 情侣们互赠礼物, 恋人们都被甜蜜和幸福包围着。西方情人节另有更宽广的意义, 那就是只要是你所爱的人--父亲、母亲、亲戚、同事、朋友, 在这一天都可以送礼物给他们, 以表达心中的情意。

二、中西方节日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

1. 传统节日的总体内涵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特有的象征符号,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对民族凝聚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节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每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每个节日都有值得回忆的庆祝仪式和活动, 每个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暗示。不同的国家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 但是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祥和幸福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2. 传统节日体现的宗教信仰

传统节日所体现出来的宗教信仰是不同的。西方国家的宗教是显而易见的,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上帝不容许人们信仰其他的神和偶像。人们所获得的是上帝赐予的, 而不是通过人们努力工作获得的, 所以, 在圣诞节人们祈祷上帝赐予他们幸福和快乐。而在中国, 传统节日并没有体现很多宗教色彩, 在古代, 中国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 追求神和人类的平衡。

3. 传统节日里人们的情感表达

中西方在庆祝传统节日时, 情感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中国人更多的是隐藏自己的想法, 然而西方人总是自由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 接受礼物时的方式和态度的差异。在中国, 人们会因为表示客气或是礼貌不轻易接收礼物, 即使在接受礼物时也不将礼物立即打开。在西方国家, 人们会主动要求赠送礼物, 并立即拆开礼物, 对对方表示感谢。

近些年来,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传播媒介的多样发展使中西方文化不断相互影响和渗透, 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在中国十分受欢迎, 比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 而有些学习者却忽略了我们本土节日文化, 这个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要正确对待中西方节日文化, 在尊重、传承、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学习, 我们要保持文化多样性,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常天.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2]萧放, 许明堂.春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3]张伟佳.“洋节”流行的符号学解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中西方节日饮食比较 篇2

摘 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来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出其可相互借鉴之处。

关键词: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和往来与日俱增,这种想了解彼此的要求更显迫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中西方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由于历史、地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 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1]

3.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2]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 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4.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中国大约有14种烹饪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显然,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这般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食品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这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外,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它根据不同需要分全脂牛奶、低脂牛奶、撇脂牛奶。其它例如一些平常原料也有严格等级。美国鸡蛋分(AA)特级,一级(A),二级(B),三级(C)等。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减少了厨师因经验不足对材质的把握不准而造成烹饪失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5.中西方饮食营养的差异

美国FDA规定,市面所售食品必标出其所含营养成分。在食品的检测上,他们拥有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很好地测算出食品成熟后的实际营养。目前国内的测评软件所检测的菜谱营养量,其实是生料的累计,而真正的烹调后的营养含量测评过程较为复杂,真正用到的很少。西餐的肉类以鸡、鱼、牛、羊肉为主,同时在配菜上更注意荤素及营养搭配。西式正餐一般就三四道菜,数量不是太大,营养却较为合理,不像中餐现在还以聚餐为主,八九人围一桌,凉菜、热菜、主食至少十五六道,不但卫生方面不合理,营养摄入也不合理。每人只取自己所喜欢的食品,虽品种多,但营养未必平衡。再需注意的是色彩、营养的搭配,现中餐大部分还是以荤食为主,仍在受“三高”困扰。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在烹调油的使用上以橄榄油为主。很多人恐怕不知道,橄榄油其实是新鲜的橄榄果汁,摘一颗橄榄在手中,轻轻一挤,就会有汁液流出,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粘手感觉,是清淡油。恐怕在食用油的世界里,只有它最新鲜,因其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特殊成分而具备强大抗氧化功能,不但人体易吸收,而且烹制出来的菜点没有杂色。中国主要使用大油,所含的是大分子饱和脂肪酸,过多食入对人体无益,而西点主要以黄油为主,主要是奶油中分离出来的油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及无机盐,不但气味芳香,而且有利于人体吸收。[3]

6.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进餐习惯用刀叉,而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4]

7.结论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庆.中西文化传统[M].荆江学院学报,.

[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

[3]张徐晓.中西文化差异与日常言语交际[J].江西社会科学院学报,2003.

在中西方比较中领略中国饮食文化 篇3

1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外在差异

1.1 食材选择的不同

西方国家大多数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 那里气候寒冷, 环境恶劣, 为了能够生存, 并具有强健的体格, 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表现为以食肉性为主, 他们在食材选择上偏好肉食, 并且是大块, 整体地食用, 因此, 西方人多肌肉发达, 体格强壮, 高个长腿。相比较而言, 中国的纬度相对较低, 且南北横跨50度, 地理条件优越, 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种植, 因此我国蔬菜类的食材较为丰富, 且中国人在进行烹饪时, 十分讲究荤素搭, 因此, 在中国的美食中, 蔬菜并不仅仅作为辅助配料, 而在某些菜系中, 更是充当主角的角色。对于这一点, 既是著名诗人, 也是著名美食家的苏东坡先生早在他的《东坡集》中便有提到, “秋来霜露满园东, 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僧同一饱, 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 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还要让人印象深刻。对于被西方国家当做主要食材的肉类来说, 中国并没有采用像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的模式, 而主要采用以家庭为单位饲养的模式, 加之, 中国人对于肉类的需求并不如西方人那般大量, 因此, 在日常的饮食中, 中国等亚洲国家对肉食类产品的食用远不如西方国家频繁, 并且中国的一般家庭在烹饪时, 更加看重有荤有素, 搭配适当。

1.2 烹饪方法的不同

在中国近千年的饮食文化中, 对于烹饪方法的运用, 中国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举例来说, 对一只鸡的烹饪, 可以有炒、煮、蒸、炸、烤、焖、炖等多种方法, 将鸡肉的鲜嫩味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并且可以运用多种烹饪技巧, 将鸡身的各个部位都充分利用。例如像鸡头, 内脏, 鸡爪等西方人毫无应对办法, 一般不食用的东西, 拿到中国厨师的手里, 瞬间也能够变成绝味的美食。在中国, 除了上述的几种烹饪方法, 还有好几十种丰富多样的手法, 例如“炝”是指食物切好后, 经沸水或热油的“灼”或“泡”等处理后, 再在烧锅中爆炒干辣椒或放入花椒油的烹调方法;“涮”是指北方的一种常见的烹调方式, 即将切成薄片的食物放入辣汤中至熟再蘸上酱料而吃的烹调方法;羹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烹调方法之一, 是指将切制成丁的食物用沸汤煮后, 加入少许湿生粉, 使汤水溜成糊状的烹调方法。这些种种的美食烹饪方法, 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人的智慧, 都证明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都凝聚着中国饮食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反观西方, 则没有如此众多的烹饪方法, 在英国, 最著名的一道菜便是炸鱼加薯条、烤土豆, 运用的都是一些简单普通的烹饪方法, 而在美国, 平常人家吃的最多的是牛肉和水果沙拉, 都是使用一些方便快捷的烹饪手法就可以迅速完成的食物。这些, 似乎都与西方国家较快的生活节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有关, 为了追求高效和便利, 在西方国家, 往往十分畅销的都是一些罐头类的食品, 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 也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营养需求。

1.3 餐具选择的不同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是最为明显的外在差异。中国人喜欢用陶器存放食物, 而用筷子进食。中国人对于餐具的要求很高, 特别讲究餐具和食物在外形上的搭配, 美味的食物一定要配备精美的餐具才算完美。就餐时, 中国人喜欢将菜肴用大碗盛好, 摆在餐桌中间, 众人用筷子在一个碗中夹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在西方的饮食习惯中, 餐具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 西方的餐具造型简单, 单调, 却很实用。西方人用杯、盘、盅、碟, 用刀叉进食, 餐具多为金属器具, 这与西方近代发达的冶金技术密切相关。西方人在就餐时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会将每个人所需要的食物用单独的餐具存放。在就餐时, 每个人只会用刀叉去吃自己器具里面的食物, 而不会到其他人的餐具中去夹取食物。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比较独立、自我, 讲求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当然, 这种方法也非常的卫生, 并且在就餐时也能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 使得餐桌上的沟通交流更加有序、有效。

2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2.1 饮食节奏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相比,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慢”。不仅表现在饮食制作过程耗时长, 更表现在就餐过程的缓慢。讲究“细嚼慢咽”。这种差异的形成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占据了历史的大部分篇章, 农业社会的生产节奏很慢, 于是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下的中国人逐渐养成了悠闲, 慢节奏的生活习惯。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增长, 但是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在西方, 农业文明从来没有在历史上占据过主导地位, 上古时代的狩猎文明, 游牧文明, 以及近现代的工业文明都养成了西方快节奏的生活习惯, 使得西方人没有太多的时间耗费在食物的制作上。因而, 西餐制作方法简单快捷, 这样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产工作当中去。

2.2 营养理念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基本上都会有这样一种菜, 一般称为时令菜。时令菜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在不同的季节食用该季节特有的食物, 也可以是指在不同的季节食用对人体有益的食物。“娄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秋冬进补无须猛, 温热食材调均衡, 果蔬蜂蜜南瓜备长寿早开养生门”说的就是以上的两种情况。前者强调的是遵从自然, 按照大自然的规律食用每个季节的食物, 使人的习惯与自然的变化相契合。后者强调的是在自然变化的过程中, 根据人体的需要补充各个季节容易缺乏的东西。做到以上两者, 便可实现传统饮食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西方的饮食文化受“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更加注重实用性, 即重视食物的营养, 对于营养的追求大于了一切, 加上西方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 使得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成为了可能。因此, 西方的饮食文化中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理念。

2.3 文化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中秋节月亮圆满, 象征团圆, 因而又叫做“团圆节”, 由此可见, 中国人对于合家团聚, 其乐融融的传统观念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象征着“团圆”二字的传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 还逐渐影响到了我们国人的日常饮食文化, 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 大多数家庭都使用圆桌吃饭, 取“团圆”之意, 傍晚时分, 夕阳西下, 炊烟缭绕,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 不管这桌上的菜品如何, 单单这样的氛围就足以让人们心头暖暖, 温馨十足。反观西方, 西方国家更喜欢分坐在长桌的两端进行就餐, 这一点与他们十分注重个人空间的习惯有关, 西方人希望随时随地都保有自己的隐私, 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 因此西方人在就餐时, 彼此之间都会不约而同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给左右邻座留下一个安全的距离。现在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情侣或是年轻人, 都喜欢去一些西式餐厅, 去感受一下那种长桌, 高椅, 铺着精致桌布的浪漫氛围, 其实偶尔去体会一下西方国家的浪漫也是不错, 但最重要的一点, 千万别忘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还是紧紧地围坐在一起, 相互之间看得真切, 彼此零距离地一起吃饭, 体会团聚的温馨和快乐, 来得更加实际, 更加幸福。

3 结论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1 篇4

【摘要】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营养、中餐西餐、餐桌礼仪

一、中西方不同的饮食社会风俗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名族缔造了不同饮食文化,所以饮食习俗也反映了名族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早期传统的饮食习俗,并没有营养学这个概念。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缺乏某种维生素,既影响人的正常生长,又可能引发特异性病变,即维生素缺乏症。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西方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终于人工提取或合成出了维生素,以供人们在缺乏维生素时直接服用。他们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的维他命,蛋白质的含量多少,是否能被全部吸收,却很少关注食物看起来是不是很漂亮,好不好吃。(1)中国的传统饮食则具有“平衡”的特点,而且多为经验型。在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各种食物分为温、热、凉、寒四种属性,又称“四气”。还按味道分为辛、酸、甘、苦、咸“五味”。中国传统饮食的“平衡”,就是根据各种食物的属性和“五味”,对不同食物进行搭配,实现“四气”和“五味”的“平衡”。

西方人又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人们日常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如根据各种食物的酸碱性等,合理均衡地搭配和食用蔬菜、水果、谷物、肉类等,以使酸碱中和,有利于人的健康。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2)中国传统的几大特色菜,都以色、香、味、形俱全而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并享誉全球。

2、中餐与西餐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种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充饥。而在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后,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不同上。前者体现为对营养的重视,后者表现为对味道的讲究,这是我上述中所提及到的。

在中国感性明显胜于理性,中餐烹调倾向与艺术性,且因季节和各地气候、民俗的不同而异彩纷呈,由此亦形成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中餐每一种菜肴的制作,都有主料、辅料、调料、烹调方法的具体要求,但烹制者也会因食客的需要,而做一些增补、省减。中餐菜肴的原料种类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西方食品的营养成分一目了然和绝少艺术氛围的特点,明显地区别于中国饮食的艺术境界。西餐的烹调方式单一,烤、炸煎等烹制方法能适用于各种食物的制作。

农耕民族通常以谷类为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从事畜牧业产的民族,常常是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他们善于捕猎,富于攻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民族特性反映在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食用方式上。

3、中西方的餐具差异

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3)在中国使用筷子,还有颇多的规矩需要注意。用筷子夹菜用餐时,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二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舞动筷子;三不能把筷子竖着插到食物上面。把筷子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摆放方法比较复杂,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的原则是:垫盘局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右,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放方式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这些餐具上的差距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单单了解这个差异,重要的是在餐桌上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可以做到别冒犯他国,给双方是尊敬与礼貌。

4、中西方饮食材料的差别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而且中国地域广阔,土地肥沃,种植技术较高,自然粮食作物产量多和种类丰富,相反动物的养殖较少,故食粮食较多。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因此中国人在备餐时,饮食是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水。

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国家因气候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故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动物的养殖技术较高,肉类产量较多,农业产品主要是小麦,葡萄等,故饮食以动物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入的高.因此西方备餐时的饮食主要是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主食是面包和肉类(牛、羊、鸡肉)。饮料主要是咖啡,葡萄酒和牛奶。这种饮食来源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方饮食特点个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5、用餐礼仪的差异

在礼仪方面,中西之间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的用餐过 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也不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不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懂得这些后就不怕自己在一些场合中献丑了。

6、中西方的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声音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在美国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原则是以男女分隔而坐,男主人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的右边,其他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这样的就座方式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借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及思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如果拿历史来比较,自然中国的历史久远。但在饮食这点中西方各有各的确错误。中餐讲究的是健康,西餐讲究的是营养,但是西餐的快餐有讲究到营养吗?只是解决了在工作繁忙的时间问题。所以中国也在走向一个快餐的时代,追随这个快节奏的步伐。文化差异就动与静,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4)我们需要用我们正确的姿态去看待事物的对错。由此我们可以结合中西方饮食方面的优点去改善营养与卫生上的问题。并且在中西方餐桌礼仪上有不少相似和不同之处,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更好地与人交往发展也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2)《千金药方》

上一篇:中小班幼儿下一篇:大学计算机网络